时间:2022-05-11 07:2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篮球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前言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篮球工作会议上提出“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文化篮球”四位一体的新的篮球观,这是对现代篮球的重新认识,并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和谐篮球文化。随着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如火如茶,在我国大学校园里,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育人工程”,大学把开展篮球运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篮球在整个篮球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篮球文化的建设。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的比较和中国高校的篮球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运用文化学、体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围绕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现状,挖掘出有关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异同和优劣,反映出高校篮球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较为有规律的发展模式,探讨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寻求发展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具体思路。为促进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运动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跃升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围绕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查阅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书籍、报刊、论文、网上资料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逻辑推理法
综合篮球运动的人文、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影响因素、现状,根据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逻辑学等原理对部分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2.2.3比较研究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民族文化和篮球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冲突性与融合性。对中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价值、特征、以及影响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为寻求中国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支撑以及具体的对策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中美两国篮球文化发展的比较
篮球文化是人类社会大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它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的总称。它既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游戏,又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反映时代演进水平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且这种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多彩,它包含人的思维方法、行为形象、社会制度特点、竞赛方法与手段及其他综合保障因素。
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小部分,它忠实的反映体育文化的特征。它的真正价值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种种有趣故事,给人以启示和鼓舞,使人增智和受到教育,并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融入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身体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与能力,篮球文化以独特的活动形式最形象地展示人体优美形态和心灵品质,和谐地反映人类对现代社会文明生活的创新、完善和追求,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篮球认识,篮球情感,篮球价值,篮球思想,篮球道德,篮球制度和篮球物质条件等。
3.2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比较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主要受体是在校大学生,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启智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两国高校不同的篮球文化特征对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深刻地影响。美国高校篮球文化更多的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美国高校篮球文化中“个体主义”、“自由主义”、“斗争”、“公平竞争”的特征与美国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崇尚“英雄至上主义’,重法律与契约的校园文化相映衬。中国高校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其深刻。自信心不足、进取精神差,没有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缺乏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篮球文化中的自信心需求、勇敢的精神、交流和协作的特征等对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产生积极地作用。
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方面差异明显。美国高校篮球管理体制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指导,以高校为主题独立性强,充分发挥高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而中国高校篮球管理体制则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高校自主性差,千校一统的模式,缺乏活力和创新,在篮球人才培养体制上,美国注重中学一大学的持之以恒的一体化培养体系。而中国高校缺乏自主培养人才的环境和条件,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管理上,美国注重以法律手段,而中国则强调行政方法,在运动队管理模式上,美国以松散性管理为主,中国则强调高度统一,在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与普及上,美国高校崇尚独立个性、自成风格,富有创造性。中国高校则注重形式,但内容单一,高度统一,缺乏文化氛围和创新性。由于篮球发源于美国,开展时间长,发展程度较好,各方面都优于中国的发展,值得中国篮球发展所借鉴。
4.结语
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对其校园文化都有负面影响。美国校园中“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忽视群体的价值,“校园暴力”事件上升,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在西方校园大肆盛行。中国校园中集体主义的观念有下降的趋势,自由散漫的现象也在慢慢抬头。
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对策是:在精神层面上应重塑高校篮球理念、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发挥媒介功能推动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在物质层面上应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每所高校应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的篮球队,造就一些明星球员、建立篮球俱乐部,进行各级比赛,在制度层面上应改善高校篮球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素养、重视学校女生群体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出版社.1987
[2]许永刚,戴永冠,CBA与NBA文化层面的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目标。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宽厚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健全高尚的思想品德、强壮健康的身体和一专多能的业务和能力素质。高校体育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积极行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融合体,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是高校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意识的综合体现。
高校体育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包括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客观物质保障,三方面相互关联,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是一个有机整体。
2 高校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主要通过各种非强制的教育手段,通过创造特殊的文化氛围来达到一般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步强健体魄,陶冶身心,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是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身体健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条件,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骨质增厚,提高骨骼抗压能力,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活动强度,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学习效率。
2.2炼心益智,提高心理素质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及思想变化期,心理状态和情绪动荡不安,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决定了竞争是残酷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每个运动员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毅力。论文参考网。其次,体育运动把人生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欢乐和痛苦等情感融入短短的瞬间,使人们经受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从而锻炼大学生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达到了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
2.3陶冶身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体育文化主要通过各种非强制的教育手段,通过创造特殊的文化氛围来达到一般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
2.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文化素质
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崇旨。高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体育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人类科学知识和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使他们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掌握体育理论与科学锻炼的方法,懂得体育原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并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
3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3.1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前提和保障,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高等院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充分利用校内空地,建造小球运动场,对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体操馆等进行设计、改造和利用,扩大场馆开放领域,增加开放时间,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设施作用。同时,学校领导应更新观念,对体育文化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完善教学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论文参考网。
3.2培育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人格修养、专业素养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自觉加强个人修养,努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筹备;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3营造多元的体育文化氛围
课外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开展的主要形式,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可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和对健康个性的培养。把体育竞争意识引入高校教学、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中,将刺激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奋勇向上的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荣誉感,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另外,也可以通过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稳定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作用。论文参考网。
3.4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传统高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如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本着“发展高校篮球,培育篮球人才”为宗旨,吸引了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中,经过十个年头的发展,如今的CUBA已经吸引了1070所高校,800万在校大学生的参与,成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而且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者,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不同形式,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广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去,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师生齐心合力,共同营造一个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良好的育人环境,使高校体育文化沿着正确的道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荔仙.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 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01)
[3]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4]王艳云,左成. 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09)
[5]谢明正,熊姿.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性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2)
【关键词】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由于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功能,使它充满着活力,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大学校园群众性篮球运动普及,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频繁,已成为大学生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强身健体、提高健身水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修养品性、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的工具和手段。CUBA作为中国数百万大学生自己的联赛,已成为大学生篮球爱好者圆梦的地方,已有一些队员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CBA联赛,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和拥护,推动了高等院校篮球运动的开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综合分析法对我国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现状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本文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以本市的6所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学生问卷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95.0%,有效问卷为235份有效率为97.9%。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19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为19份,有效率为95%。(2)本文研究的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网络文献及学校图书馆资料获取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体育类相关文献。查阅了有关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相关文献书籍,为本文的顺利写作提供依据。第二,专家访谈法。本文通过对市内外专家、学者的走访、座谈和咨询,从而获得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思想。第三,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资料通过EXCEL和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第四,综合分析法。对调查的结果和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为本论文的结论及发展对策与措施奠定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公共体育篮球课学习情况调查。第一,对公共体育篮球课的兴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所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对参加篮球运动很感兴趣的男生占59%,女生仅占2.7%;比较感兴趣的男生占28%,女生占12.5%;兴趣一般的男生占8%,女生占17%;不太感兴趣男生占3%,女生占5.8%;根本不感兴趣的男生占2%,女生高达62%。数据表明,大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是积极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男女在对参加篮球运动的态度上有一定的差异,男生在参与态度上明显好于女生,所以,女生在参与态度上还需积极引导。第二,参与公共体育篮球课学习后锻炼效果评价。根据我们的调查,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篮球运动的喜爱而参与学习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希望通过参与篮球运动来实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出于学校对于课程设置的硬性规定为了拿到学分来参与学习。当然这样学习态度导致了他们对篮球学习的消极与被动,也是导致学生在参与篮球锻炼后效果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我们的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在参与学习自身的协调性柔韧性耐力等各项身体机能得到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能够完成篮球课堂的学习任务以及没有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篮球学习,或者个人身体素质无法胜任篮球学习等多重原因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参与篮球学习过程中无法达到篮球课程要求的身体锻炼效果。(2)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参与业余篮球运动的活动调查。我们通过调查的6所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进行课余篮球活动频率如下:6所学校男生每周参加篮球课余活动频率要高于的女生,男生每周参加课余篮球活动的频率在3次以上的有85人;每周在1~2次的68人;一次不参加的仅是个别现象。在女生中每周三次以上参与篮球课余活动的学生人数虽少于男生但是也在所有被调查女生中占很大比例,这也直接说明高校女生对待篮球运动的参与热情正在逐步提高。但在访谈中个别未参加课余篮球活动的同学,并不是所有可以体育锻炼都不参与,他们也参与了其他形式的各种体育活动,随着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与意识正在不断提高。(3)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篮球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在针对我市6所普通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篮球场馆设施的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得知这6所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对学校的篮球场地场馆的设施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对场馆设施的建设规模和设施布局等方面评价较高。针对场馆规模数量满意度中,对现有场馆规模满意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2%;对场地设施质量满意的人数为31%;对课堂使用情况学生普遍持一般的态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但是调查也发现广大学生在对场馆课余情况方面并不十分满意,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学生不满意的这部分场馆多数为室内的场馆,是不对学生免费开放的,学生广泛认为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4)基本结论。第一,篮球场地设施人均占有率低,使用情况欠佳。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随着学校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市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场馆设施的人均占有率并不是很好。第二,现有的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业余篮球运动虽然初具规模,有的学校因为参与CUBA等赛事活动而使校园业余篮球运动得到的推动,但是课余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广,特别是高校篮球运动文化的构建方面有待改善。
三、我国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高校体育设施场地建设。基础设施是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的保证,是篮球运动开展的基石。随着高校大学生的逐年增加,运动场地不能满足需要,加强场地建设是高校的体育工作重点。所以要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使学校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保障。搞好各种宣传,让篮球的足迹遍布校园,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篮球的魅力,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特色。总之,加强高校中体育设施场地建设,为高校篮球运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加强组织引导大学生的篮球兴趣。第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进一步简化篮球规则,多举办篮球趣味活动,真正体现本校园篮球运动的特点,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运动兴趣。第二,举办小型、多次的各种篮球活动,建立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秩序鲜明的班际、院(系)际等竞赛制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传播篮球理念,以促进校园篮球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定期开设篮球规则与裁判法讲座,使大学生懂篮球、爱篮球。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篮球运动所蕴含的竞争与合作理念,激励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结合音乐、舞蹈加强高校篮球的娱乐性、知识性、竞技性,把篮球运动发展为内容丰富,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平台,使高校篮球运动开展与校园文化完美得融合在一起。(3)合理推动课余篮球运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篮球运动的发展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篮球运动发展的未来,使学生通过公共篮球课程的学习和参与课余篮球运动,将参与篮球运动具有综合的社会活动来看待,使其满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客观要求。(4)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必须要在建立一支年龄与性别结构比例合理的教师队伍前提下,鼓励教师自我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为最终建立一支既能满足普通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需要又能促进高校课余篮球运动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李晓伦,魏振.山东省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0)
[2]罗卫东.兰州市高校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3]刘燏.对广西大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聊城市 高校 篮球运动 现状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33-02
篮球运动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显示出强大的运动魅力,并以独特的活动形式形象地展示了人的形态和气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大学生中有着密集的篮球人口和深厚的发展基础。随着国外篮球文化在我国的广泛传播,高校篮球的整体水平、地位及运动形式在近几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篮球运动的发展中不断地涌现出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分析问题的所在,并研究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当前聊城高校篮球人口日益庞大,但各高校内现状各有不同,与其他篮球运动发展活跃的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大学生高涨的篮球激情和聊城高校篮球发展的新趋势。本文致力于对聊城市高校篮球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发现、解决聊城市高校篮球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聊城市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各高校200人,共1000人为调查对象,对当前聊城高校篮球运动现状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并在聊城学院图书馆内查阅了有关高校篮球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我国现代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篮球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等20余篇学术论文,上述文献对当前聊城高校篮球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的需要,阅读了相关的资料和专业书籍,应用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调查方法设计了《聊城高校篮球运动现状调查问卷》,在征询了多位专家后对其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2)问卷回收率。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对问卷采用专人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方式。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了965份,其中有效问卷887份,有效率88.7%,符合要求。
(3)问卷的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表面效度检验,请12位专家对问卷内容性能进行逻辑有效性分析。
(4)问卷的信度检验。本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再测法。随机抽取聊城四所高校各25名(共100名)学生两周后再测与前一次结果相比较结果得出信度系数为0.91,证明了问卷的可靠性。
3.访谈法
针对研究的需要对相关专家和学校领导进行了访谈,以保证访谈目的性,提高访谈的效果。
4.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运用Excel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状况
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娱乐性、对抗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易于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开展和普及。正是由于篮球运动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在对聊城高校学生对篮球运动兴趣的调查中,由表2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553名男生中有78.12%的人表示喜欢篮球运动,其中有35.81%的学生非常喜欢篮球运动,仅有8.12%的人表示对篮球运动不喜欢。在334名女生中,仅有36.22%的人喜欢篮球运动,有31.13%的人表示不喜欢篮球运动,其中仅有9.88%的人表示很不喜欢篮球运动。由此可见,大多数男生对篮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女生大多在篮球运动中缺乏兴趣。
(二)师资队伍状况
教学是提高篮球运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教师在篮球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篮球教师的数量与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训练水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与训练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教育手段等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学生对篮球教师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支师资队伍建立的成功与否,同时,学校领导对建立篮球师资队伍的态度是师资队伍建立的根本。在对聊城高校内学生对篮球教师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聊城高校内篮球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场地设施情况
场地设施是学生参加篮球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场地,就没有学生的篮球活动,充足的场地和较高质量的场地是吸引学生到场地进行活动的亮点,也是进行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保障。在学生对本校篮球运动场地满意度调查中结果显示:有48.09%的学生不满意本校的篮球运动场地,其中有5.60%的人表示很不满意,仅有16.08%的学生满意本校的篮球场地设施。
(四)篮球运动损伤
在篮球运动中,运动损伤严重影响着篮球运动的开展,在对聊城高校篮球运动中损伤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学生是否发生过篮球运动损伤中,表4显示:在被调查的887名学生中,有68.20%的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受到过损伤,占总调查对象的大多数。由此可知,在聊城高校中篮球运动损伤还是比较频繁发生的,由此可见,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缺乏对篮球运动损伤知识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损伤知识的教育。
(五)竞赛
竞赛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织形式,竞赛的规模越大,造成的影响力越大,越有助于篮球运动的发展。在对聊城高校篮球竞赛规模的调查中得知,仅有大部分学校不能够组织较正规校内篮球竞赛,这表明聊城高校篮球竞赛的组织力度不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前聊城高校篮球运动存在很多问题,如:运动水平不高,教学、场地、师资力量等方面仍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从调查结果中表现为:聊城各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出现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兴趣浓厚,女生眼中缺乏篮球运动兴趣,而且缺乏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的意识。师资队伍不够完善,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篮球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生的篮球教学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当前聊城高校内篮球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影响了篮球运动的正常开展。运动损伤在篮球运动中频繁发生,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场地设施不良是其主要原因,且在篮球教学中缺乏对篮球运动损伤知识的教育。组织力度不够、运动员篮球运动水平不高等导致篮球比赛规模太小,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大,达不到全面发展篮球运动的要求。
(二)建议
通过对当前聊城高校篮球运动现状的调查,针对当前聊城高校篮球运动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性别差异,积极调动学生篮球运动兴趣
聊城各高校的男生篮球运动兴趣浓厚,但是女生比较缺乏。各院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创造一个运动平台充分调动女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比如,通过教练员通俗易懂的讲解、简单实用的技术教学、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比赛,有效发展女生对篮球的兴趣和比赛的能力。
2.提高领导关注程度,扩大师资队伍
篮球教师是教学与训练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训练水平,学校应注重对篮球师资队伍的建设,扩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组织学生定期对教师进行评教,完善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机制;领导应积极采纳教师学生反映上来的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利的意见和建议,设立面向全校教师学生的意见箱,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3.完善篮球场地设施并做好维护工作
篮球场馆是学生参加篮球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场地就没有学生的篮球活动保障,充足的场地和较高质量的场地设施既能够吸引学生到场地进行活动,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发生。一方面,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对破坏公共运动设施的行为进行处罚,对举报蓄意破坏行为和维护公共运动设施的学生进行奖励。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公共设施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蓄意破坏学校公共运动设施行为的产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校应重视对运动设施定期的修葺和完善,为学生的篮球运动提供一个优质的篮球运动保障。
4.加强学生运动损伤知识的教育,减少运动损伤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是造成学生伤害的主要原因,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篮球正确技术的教育。尤其在无人组织的课外篮球活动时,更要提高保护意识,防止损伤的频繁发生。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篮球运动损伤的频繁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篮球运动的技能、技巧,还应重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比如,在运动前应考虑好场地设施、衣着、天气等;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篮球技术的安全性等;在出现运动损伤后进行及时救治等。
5.提高篮球运动水平、加强竞赛管理
要想发展篮球运动,首先要认识到篮球运动对丰富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发展高校篮球运动的必要性。竞赛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建立多层次的竞赛体系,提高运动员的篮球运动水平,提高比赛质量,充分发挥篮球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大力组织校院级以上的篮球比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运动员和裁判员,比如成立由专业教师任教的专业团队或篮球爱好者社团,各团队间经常进行篮球比赛,从而取长补短。
总而言之,聊城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和充分协调合作,只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篮球运动才会不断发展,否则,只会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李彬.我国现代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52-53.
[2]尚文庆.浅析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163-164.
[3]郭永东.亚洲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26-2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
一、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师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但是,随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现在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很少有同学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是在参与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学习,也出现诸多偷懒逃避的现象,学生参与锻炼更大程度上仅是为了满足学校提出的要求与任务,并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缺少锻炼或不参与锻炼而体质虚弱、学习效果差。结合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确立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观念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措施。
二、相关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
笔者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和学术论文,及时了解了相关研究进展。其中向丽芳在《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刘一民等在《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确认体育态度决定了体育行为。赵萌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取向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大学生参与体育行为有主观思想倾向、体育锻炼行为实施状况、体育锻炼外在因素、体育锻炼择项、体育锻炼择项的主观思想这五个方面的取向。金健秋等认为体育行为是人与体育发生联系时的综合性表现特征,它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隐性体育行为和显性体育行为。侯乐荣在《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其发展》一文中认为体育行为具有目的性、持续性、可塑性、规范性、主动性五个方面的特征;对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指导人们实践,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预见和控制有害的行为,引导和激励积极的行为,从而增强人民体质,改善人际关系,使体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有几篇分析影响学生体育行为因素的文章,大多是阐述学生的主要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本身的体育行为选择有了很大的影响。从搜索的相关文章的来看,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相关的论文从体育行为的根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如何来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这些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丽水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宁波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城市学院、台州学院、浙江林学院等六所高校的男女学生各70名,共84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杭州市周边地区的在校的学生参加体育行为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书籍和学术论文,涉及领域主要有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行为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及时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提高了认识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问卷的内容,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就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812份,回收率为96.7%;实际取得有效问卷为781份,有效率为96.1%。
3.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调查问卷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大学生们体育活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1.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情况
表1 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情况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根据师范性特点,从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出发,对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开展、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学条件、考核与评价、师资力量等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贵州省各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篮球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开设质量的好环坏,将直接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肩负着为我省中小学培养合格的篮球教师的重任,也是为我省输送优秀的、高质量的“复合型”篮球人才。通过对我省十二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不足之处,为我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分管教学领导、篮球专选课教师和学生(共十二所: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阳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毕节学院、铜仁学院、安顺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其中省属4所,地州8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国内有关篮球专业理论及教学改革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12所院校体育院(系)网站访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访谈调查法
通过对我省部分高校教学领导的访问,了解当前高校篮球专选课的教学情况。向他们了解篮球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篮球专选课程设置等。
3、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任务,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开展、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学条件、考核与评价、师资力量等进行调查。问卷于2010年9-11月对各高校分管教学的领导、任篮球专选课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对教学领导发放问卷12份,回收11份,回收率91.7 %,有效回收问卷11份,有效回收率91.7 %。
(2)对任专选课教师发放问卷48份,回收40份,回收率83.3%,有效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83.3%。
(3)对专选学生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91.7%,有效回收330份,有效回收率91.7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QNSY09025
作者简介:王有智(1975—),男,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现状与分析
1、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课程目标研究
关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培养目标调查表
目标 教学
能力 科研
能力 训练
能力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 组织
竞赛 裁判
工作 学校体育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管理
认同
率% 91.7 41.7 60 58.3 58.3 66.7 66.7 83.3 75 60
排序 1 7 6 5 5 4 4 2 3 6
培养目标是指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依据[1]。从表1中可以看出,贵州省各高校的培养目标都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新方案》中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指导思想。教学能力排在首位,其次是学校体育管理、和课外体育活动,说明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能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科研、训练、以及社会体育等复合型人才,极少数学校还是以培养中等或中等以上学校。因此将篮球专选课程的目标概括为:“通过篮球专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篮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篮球运动基本技术、战术、基本技能,掌握与运用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和篮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篮球课程教学能力和运用篮球运动手段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能力。”[2]
2、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学生来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学生入学前篮球基础的情况见表2。
表2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学生入学前篮球基础调查统计表(N=330人)
入学原因 人数(人) 比例(%)
一直从事体育训练后参加高考 30 9.1
文化成绩不好而改练体育后参加高考 297 90
高水平运动员 3 0.9
目前在贵州省只有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有特招高水平运动员权力。表2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90%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很少从事体育运动,他们许多人对体育并无兴趣,报考体育专业主要是担心考不上大学才不得以而为之。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州师范院校这种情况较为明显,在调查的330名学生当中,其中有297名学生是由于文化课水平低才报考体育教育专业,只有30人在入学前是一直从事篮球训练。有3人是特招的高水平运动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现行办学方针及政策指导下,体育教育专业录取新生时文化课分数线和体育技术分都相对较低,除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在特招生时对体育技术考试进行专项技术考试外,其余高校的学生都是参加普通高考体育技术考试入学,考试项目为:100米、原地三级跳远、铅球、800米。因此,许多体育成绩优秀、专项运动能力突出而文化课成绩低的学生被挡在门外,而那些身体素质一般、专项能力薄弱但文化课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则走进了校门。从生源上看,虽然各院校基本上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省内学生和省外学生比例为6:1,说明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生源的素质要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市。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设置
1、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学分、课时分配和开设时间分析
关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学分、课时分配和开设时间的情况见表3。
表3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学分、课时分配和开设时间调查表
学分 课时 开课时间
8 10 12 168 204 216 3-7 4-7 5-7 6-8
学校(系) 6 3 3 6 3 3 0 5 6 1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开课时间上,师范类高校基本上都是从第5学期开始,虽然贵州大学是我省唯一一所211的大学,但2006年才开办体育教育专业,所以篮球专选课开设时间和课时基本上参照师范院校,贵州民族学院也是如此。这符合主干课程安排在前三年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学生基础较差,且接触篮球时间短,在进入大学经过一年篮球普修学习以后再进行篮球专选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院系都没有完全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方案进行教学。现执行的是168-216。而216学时中,在第六学期中基本上都进行1-2个月的教学实习,还减少40-80学时,因此,在这么短的教学时数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值得深思。教学时数的大幅减少,使许多教师根本无法按要求、保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导致学生专项能力的严重下滑。调查中,大部分院系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篮球课程的教学,原有的教学过于系统、完整、全面,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专家都认为应该首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40%的专家认为应该增加课时,说明在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改革篮球专选教学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适应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同时也能够缓解课时压缩所带来的压力。因此大部分教师对一再缩短教学时数是有抵触的。
2、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内容比较分析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5%、85%。通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多数学校没有按照大纲上规定的技术与理论学时进行授课,理论知识单独授课的课时较少,主要是因为大多学校没有室内篮球馆,受雨天临时安排,内容主要在规则及裁判法、竞赛组织与编排等方面,说明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引起重视。篮球课程内容沿袭着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竞技运动的一整套方法、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忽视相应原理、方法的学习。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根据课程方案及球类课程指导纲要进行,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篮球课程目标的需要,还要考虑到篮球专选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学生和社会实践需要以及与学校整个教育目的的一致性[3]。
通过篮球专选教材分析,目前各高校篮球专选课教材沿用普修课教材,没有征购和使用专选教材,说明了我省在教材管理、使用等方面欠缺。领导和任课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的认识淡薄,重视度不够。所以,篮球教材内容上要突出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知识性、健身性、竞技性。精简不必的内容,删减不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同时大量补充适合中小的非正规竞技运动与篮球游戏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内容,增加篮球运动健身知识,体能训练等内容,其目的使篮球课程真正体现出自身的魅力与价值,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
(三)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现状分析
1、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现状分析
篮球教学方法是在教师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篮球的意识而采用的方式手段。它对篮球教学、训练、比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及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教师教学中采作常规教学方法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传统模式,而一些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表象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虽有运用,但运用的频率相对偏低。说明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上,存在着思想观念转变速度较慢,或是无法掌握前沿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或是停留在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初浅认识上,以致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符合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的“说”、“教”能力,增加学生的篮球学科理论知识显得十分重要[4]。因此,篮球专选课既要让学生掌握学校篮球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还要掌握娱乐篮球、群众篮球开展的方法与手段,从而为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打好扎实基础[5]。
2、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条件现状分析
从任篮球专选课教师人数上看,每所高校至少有2至5名篮球专选教师,基本能满足专选课的教学。调查篮球体育场馆情况中获知,有5所高校建有篮球馆,分别是省属4所和遵义师范学院,另外有3所高校篮球馆在建设中。但室外篮球场较多,能够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但无法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贵州特别在第二学期受梅雨季节的影响更大,如果在阴雨条件下,无形中造成课时的减少,致使课程目标无法完成,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虽然近几年各院校在教学条件上已有较大的改善,但有的院系教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了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应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
多媒体使用情况看,都没有固定的多媒体教室提供固定使用。调查表统计显示,需申请占25%、临时调用占91.7%,都因雨天上不了技术课后临时调用安排上理论课,除有5所有体育场馆学校理论课不受雨天限制外,其他学校的理论课都是雨天后改上理论课的。因此,理论课受雨天影响课时没有保障。从而也影响到技术课的教学。而且调查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比例为:经常使用40%、偶尔使用30%。从不使用30%。说明了高校教学设备落后,无法保证教师随时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也反映了部分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
从专选学生人数上看,有的学校多达40人,少则20人,基本上没有一所学校对专选班学往人数加以限制,这是因为,我省地州都是2000年后升本的院校,受招生人数的限制,各校基本都开设了篮球专选课。在调查中大部分任专选教师都同意专选学生人数在15-20人为宜。因此,望教务部门及院系领导考虑篮球专选的特殊性。在人数上给予支持。以便保证教学质量。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考核与评价
关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评价方法的基本情况见表4。
篮球专选课的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半的院系篮球专选课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30%的院系采用综合评价;采用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方法的院系仅占10%。这说明贵州省各院系的评价方法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在现行的《课程方案》中,总成绩是由理论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部分的考核内容都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考试形式都是闭卷形式。
表4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评价方法调查
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实际采用院(系) 10 8 6 4
认同率% 83.3 66.7 50 33.3
调查了解到各高校评价考核评价内容是已设定好的,说明项目的设置不是很合理,与实践有一定的脱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没有考虑学生喜欢的位置设定自选项目和选考项目。在新形势下考核中没有表现出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应该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基本技术;重课外实践能力(参赛比赛、裁判工作、带队比赛;重科技创新;重团队建设。结合学生的就业形势,除教师必备的内容要加强外,适当增加一些专门训练内容。
(五)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师队伍基本调查分析
关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见表5。
表5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师队伍基本调查表(n=40人)
年龄 30岁以下 31-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职称 教 授 0 0 0 0 2 5 2 5
副教授 0 0 4 10
10 6 15 7 17.5
讲 师 13 32.5 4 0 0 0 0
助 教 2 5 0 0 0 0 0 0
学历 博 士 0 0 0 0 0 0 0 0
硕 士 10 25 4 10 0 0 0 0
本 科 2 5 10 25 6 15 8 20
专 科 0 0 0 0 0 0 0 0
表5说明,我省篮球专选教师教授的比例偏低,而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职称的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上看, 46-60岁有13人。这显示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状态。据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域在35~51岁[6]。因此,这预示着我省高校体育篮球专选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从整体上已进入创造性工作的“黄金”时期。从学位看教师仍以学士学位为主,但近几年我省体育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改善,主要原因是我省地州院校都是2000年后相继组建的新兴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在我省的展开,各高校都规定:新进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要求,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促进了体育教师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高,虽然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大学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应大于50%的规定相比较,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35%,且博士人数实没有实现了“零”的突破,学历层次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结论与建议
(一)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篮球“复合型”人才
从贵州省篮球专选课的课程设置目标看还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一角色,更多的毕业生将会愿意从事社区体育工作,或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篮球“复合型”人才。
(二)在有限学时内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该课的学时、学分情况来看,各高校学时量低,学分不一,造成贵州省体育教育篮球专选课的发展不平衡,各学校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希望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安排最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篮球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从篮球专选课教学方法和条件看,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教法为主,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少,应征购篮球专选教材,专选学生人数每班应控制在15-20人为宜。希望高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校教学需要。
(四) 改进教法,对学生实施科学考核
从教师的教学和考核的方法与形式来看,存在教法和考核的方法不灵活、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等问题。应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差异,可根据学生喜欢的位置设定自选项目和选考项目。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标准,根据学生、学校、系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考评应简单化,直接化,通过考评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注重自身发展,培养有特点的学生,使他们在考评中不落后。
(五)加强学习,提高学历
从篮球师资情况看,教师人数基本满足日常教学,教师的职称基本合理、年龄、学历比较合理,但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建议教师还应在专业理论和技术方面继续加强学习,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
参考文献
[1]王新平.中、日、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0(3):86-8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球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3]彭健民等.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球类综合课程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9-121.
[4]许奋奋,郑华伟.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8(3):57-60.
[5]姚维国等.对运动训练专业篮球理论与实践主修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0(9):113-116.
[6]李福.科技人才品格结构[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34-175.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 体育场馆 开发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整个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高校也逐步进入了“后扩招时代”,即由原来的规模化扩张向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发展,在大规模扩招时期为了适应学生人数的骤增,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改善办学条件。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体育硬件设施跳跃式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体育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但是进入“后扩招时代”后实际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充分了解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可以为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十所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状况、开发利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了涉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利用和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50多篇,浏览了网络电子信息,基本掌握了关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及体育产业等方面最新的相关信息和基础资料;查阅与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文化经济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与分析。
2.访谈法
为充分了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现状, 先后去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进行实地采访; 并对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有关领导、体育教研室主任、教师、工作人员等进行访问与实地考察研究。
3.问卷调查法
(1)调查表的设计:根据相关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进行设计,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本人结合研究需要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在反复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设计了《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人员情况调查问卷》两个问卷。(见附件1.2.)。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并收回的办法, 向广州大学城高校发放《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500份, 回收480份, 有效问卷470份, 有效率为94%; 发放《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人员情况调查问卷》15份, 回收份, 有效问卷14份, 有效率为93.3%。
(2)问卷的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方法,请5位体育理论、体育场馆专家对问卷设计进行评价。有4人认为问卷可以反映调查内容,1位专家认为一般,从专家评价结果来看,问卷设计能达到本研究任务要求,具备有效性。
(3)问卷调查时间:发放与收回问卷的时间为2009年5月10日至2009年6月10日。
4.统计制图
运用计算机软件EXCEL2003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制表、制图。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共拥有1059个体育场馆,其中田径场20个,校均2个;足球场20个,校均2个;游泳池馆共22个,校均2.2个;羽毛球场44块,校均4.4块;网球场80块,校均8块;篮球场436块,校均43.6块;排球场422块,校均42.2块;体育馆11座,校均1.1座.根据1992年12月, 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规定与广州大学城现有场馆对比如下:
图1:普通高等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规定与广州大学城现有场馆对比图
根据图1分析可知,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备已基本达到《普通高等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标准。
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现有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来看,主要是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训练比赛使用,在相对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类型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场馆如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除上述传统体育项目外还出现了毽球、棒垒球、板球等一些新运动项目的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在高校场馆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从体育场馆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以健身和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场馆建设发展较快的特点。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除做为各高校教学比赛用途外还承担了2010年亚运会的比赛任务因此场馆的数量,以大型化、高水平为主,各个学校都拥有标准化、较高水平的场馆.
(二)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仍然延续了各个学校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学校之间各自独立,这样的管理方式便于各个学校管理但是弱化了大学城高校场馆集中、多样化的优势,不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些学校场馆大量闲置造成浪费而一些学校场馆极度短缺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传统优势项目是篮球,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非常好,参与篮球运动学生很多虽然已经修建了大量的篮球场地,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而邻近的广州大学确有大量的篮球场地闲置。因此,在场馆管理上应发挥广州大学城高校集中、场馆多样的优势建立校际体育联盟、形成资源共享的管理新模式。资源共享、共同管理、优势互补的管理模式应是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4.广东工业大学体育场馆开发利用情况
体育场馆除综合体育馆不开放外,其它场馆都实行部分开放。广东工业大学体育场馆的开放对象与主要形式: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和教工,同时也向社会适度开放。针对学校日常教学、训练、竟赛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无偿使用。同时,室外的篮、排、足球场、田径场对学生无偿开放。体育场馆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训练外还承担着对外开放的任务,利用率也相对较高。体育消费者主要是选择下午、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锻炼,锻炼的时间相对集中.广东工业大学在场馆的开发利用上面做的比较好,该校的主体育馆可以容纳5000名观众自建成以来先后成功的举行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全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全国手球比赛等赛事并成为国家手球队的训练基地,承接了全国街舞大赛、NBA篮球啦啦队选拔赛等商业赛事,并成为全国篮球乙级联赛广州自由人对的主场。这些赛事不仅给学校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减轻了学校在场馆维护上的负担,更使得学校的名声在外为承接其它的各种赛事打下了坚实的基
四、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消费者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为根本目的。高校的第一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理念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进行全面、全新的认识,才能管理好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职能部门的潜力,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根据我国近几年颁布的体育法规文件精神,高校体育场馆应面向市场加快产业化改革进程,各种国有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都要向全社会开放,提高利用率.根据这一精神,高等学校应在不影响教学、训练和群体工作的基础上,向全社会开放,服务于全民健身。
(二)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管应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基地
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以“服务于师生”为原则,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中用体育文化教育、熏陶学生,不论是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还是管理过程的人文关怀,在遵守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做到“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把学生的教育过程程潜移默化的纳入到体育场馆管理之中,并且做到体育活动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社会化、制度化。
(三)加强高校体育馆自身包装,发挥体育无形资产的优势
俗话说的好:“人靠衣服马靠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整体形象如何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多高校体育馆并不注重。同时电视传媒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利用电视传媒来扩展高校体育馆的影响是一条非常好的渠道。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校篮球参加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举办各种商业赛事等都是通过电视进行传播的。各种体育项目的培训,是学校体育产业经营项目的主体。各个高校都拥有一批高学历、业务能力强、懂得体育技术理论、熟悉训练竞赛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有的是体育界有名的专家、教授等,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及娱乐体育等具有明显优势,是各高校无形资产。
(四)高校体育场馆应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
高校体育馆应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体育活动组织、健身指导、康复中心、体育用品经营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综合性体育服务场所。人们来高校体育馆有娱乐、锻炼、休息等场所,享受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这样就能把高校潜在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从而最终服务于广大高校的师生员工,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
结论
(1)广州大学城拥有标准化、较高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和较大的体育消费群体,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仍然延续了各个学校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学校之间各自独立,管理水平相对滞后。这样的管理方式便于各个学校管理但是弱化了大学城高校场馆集中、多样化的优势,不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场馆功能上只是满足学生上体育课的需求,因此并没有发挥出这些高水平设施应发挥的多元化功能。
(2)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理念为“以教学为主、创收为辅”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管理体制仍以行政性管理为主。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形式有无偿开放和有偿开放2种。经营管理方式有4种: 体育部管理、体育场馆中心、学校后勤产业公司、专业公司。
(3)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标准的体育场馆与相对落后的管理机制并存;场馆数量多、场地器材丰富但没有发挥出它的多元功能;投资结构单一,社会资金参与的比较少;场馆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配备专职的体育指导员;资源没有共享、没有发挥各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东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4):30-32
[2]徐俊英.“后扩招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的探讨[J].改革与探索.2008.11(9)
[3]潘华山.广州大学城2010年亚运会场馆建设和前后期管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1(1):36-43
[4]李登光.对我国大学城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SWOT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4):30-32
[5]刘官元,吴胜涛. 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 2006.3(2):138-141
[6]许斌.中国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问题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9(5):112-120
[7]冷迎辉.高校体育场管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21-2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宁波地区6所高校(3所公办、3所民办)2400名在校大二学生进行体质与健康抽样监测。通过对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检测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除身体形态和速度灵巧素质无显著差异外,在呼吸机能、有氧耐力指标及柔韧素质指标上,宁波普通高校的学生都要好于民办高校学生。
关键词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随民办高校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快速崛起,宁波民办高校规模及办学质量都有了很大发展,而民办高校对大学生体质的不重视,师资力量配比等原因,使学生体质始终与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制约了民办高校培养一流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宁波地区6所高校(3所普通高校、3所民办高校)2400名在校的大二学生体质的抽样监测,分析学生体质差异现状的原因,提出解决宁波民办高校学生体质下降的可行性办法。
一、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宁波6所高校(3民办、3公立)各随机抽查400(男200、女200)名在校大二学生。
(二)分析指标
测试指标:身体形态(身高、体重),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仰卧起坐(女))。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发表在中国电子期刊网和中国硕士学位论文集以及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关于大学生体质的相关文章,为搞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抽样调查法:宁波6所高校(3民办、3公立)各随机抽查400(男200、女200)名学生进行体质测试。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对6所高校主管体育的领导进行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差异的现状
2011年宁波市6所高校(3所普通高校和3所民办高校)的2400名学生,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抽测(见表1、表2、表3、表4、表5),从抽测结果发现,身体形态方面,宁波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无差异,但民办高校大学生中的肥胖学生多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生理机能方面,呼吸机能和有氧耐力指标,宁波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要高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在速度灵巧素质上,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在柔韧素质上,宁波普通高校要好于民办高校。
(1)身体形态方面
(2)生理机能方面:
(二)体质差异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
在宁波民办高校中,部分学生缺乏在高校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他们的体育行为极少数为主动参与,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体育学分,顺利毕业。在意志力方面,民办高校学生远远不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耐力项目测试上,无论在测试的态度还是重视程度上,普通高校学生要明显高于民办高校学生。
2.体育校园文化的差异
在公办的宁波高校往往走进校园你能感受到体育文化的底蕴。足球场排队等候,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基本没有多余的空场地。反观宁波民办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一流,人寥寥无几,场地空荡荡一片。
3.体育教师的主观性差异
同样身为高校教师,存在企事业编制待遇的巨大差距,加上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缺少必要监督和学习培训,课堂教学放养式,偶尔的一次正规的上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或学校评估检查。
4.学校重视程度差异
在宁波民办高校中,学校往往重视学生的就业、安全。师资配备存在很大差距,同样上俱乐部课,民办高校可能高出普通高校一倍甚至还要多的学生,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没有教学质量的保障怎么可能会出好的“产品”。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学生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充分利用晨跑、校园特色项目(如健身跑、太极拳)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从提高学生体质入手,分阶段地针对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技巧等方面加强练习。
(二)推进宁波民办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的举行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校园篮球、足球、排球联赛;以赛促进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丰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三)加快推进教师企事业编制改革。随着民办高校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快速成长,浙江已逐步开始落实民办教师企业转事业编制,增强民办体育教师的主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监管,定期抽查。有关部门加强对宁波民办高校学生体质的监管,包括民办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定期到学校抽查,如发现不合国家规定应给予严厉处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
[2] 陈智勇.体育与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栩林.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131-132.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 要: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体育运动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因此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的篮球事业也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阶段,我国篮球运动文化的定义虽然还未形成,但是其文化属性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在以往篮球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研究局限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我们篮球文化的研究现状的阐述,利用各学科知识,来促进篮球文化实证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我国篮球文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14-02
随着篮球运动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加强篮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促使我国对篮球运动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2005~2006赛季推出的“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促使我国篮球文化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成为篮球运动职业化改革的转折点.同年,中国篮球协会联合《体育文化导刊》杂志社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共同举办首届“篮球文化论坛”收录70多篇专业论文,促进了篮球文化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1 我国篮球文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促进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的全面发展,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篮球运动、研究篮球运动,从而拓宽篮球运动研究的思路和领域,已经成为体育界的共识.在目前的篮球文化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主要集中在篮球运动的文化属性上,对于篮球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结构仍然很少.如部分学者认为“篮球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学价值的文化形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加强篮球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的研究,促进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1.1 篮球文化概念
在体育界,篮球文化的概念属于相对较新的概念,正在经历着激烈的争论.目前,对于篮球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广义上讲,篮球文化概念隶属于体育文化的范畴,是通过篮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来体现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的社会意识以及围绕篮球运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务的总和.狭义上讲篮球文化概念,人的感受性、价值观、篮球运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通过篮球活动得以体现,促使参与者获得全面的身、心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篮球文化概念是指参与和观赏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的制度进行凝结所形成的与篮球相关的知识、技能、风俗和制度的总称;第三种观点认为:篮球文化概念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细小的分支,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群,通过对篮球运动的具体特征和相关特性进行不断总结形成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总称.以上三种观点均从不同的角度对篮球文化概念进行了总结和陈述,为篮球文化概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每种文化概念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的涵盖篮球文化概念全部内容.大力倡导多元的篮球文化概念,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概念,是目前篮球文化概念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
1.2 篮球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任何一个文化的概念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外延,这是文化概念的本质属性多决定的.通过对篮球文化概念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分析解读可以发现,篮球文化现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思维概念中,文化通常被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篮球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被按照传统思维的划分方法将篮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按照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进行了划分.因为体育界学者对篮球文化概念的分歧,在篮球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结构的划分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法: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从篮球运动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务以及文化价值入手,来分析和阶段篮球文化的结构和内涵;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将篮球文化分解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来对篮球文化内涵和结构进行不同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将篮球文化的内涵和结构必须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注重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也就是人们的篮球观念,第二层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的于篮球有关的活动和行为,第三层次与篮球相关的如拉拉队、口号、标语等辅助表现形式.篮球文化的内涵和结构与篮球运动息息相关,在篮球运动是一项不断在改进了完善的体育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相关的游戏规则会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进行逐步的修订和完善,因此,篮球运动的特征决定了篮球文化的结构内涵也会随着篮球游戏规则的改变而改变[3].
1.3 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建设
2005年,随着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起步,篮球运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全力打造篮球文化,为中国篮球铸魂”的篮球文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体体育界的相关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来形成篮球文化的氛围,促进篮球文化的发展.篮球文化与篮球运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确保篮球文化的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才能促进篮球运动不断得到广泛的关注,促进篮球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倡导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篮球文化得到体育界大多数学者的广泛认可.以和谐的观念来发展篮球文化,处理篮球事业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是人为普遍可以接受的处理方式.为了大力弘扬我国的篮球文化观念,创建中国自主的CBA品牌,利用CBA品牌来发展篮球文化,传播我国篮球文化概念,是促进我国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我国篮球战略意义的形成和发展.
2 关于我国篮球文化的研究
对于我国篮球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CUBA篮球文化和CBA篮球文化.CUBA篮球运动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打破现有高校与外界之间的阻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促进高校体育文化设施的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CUBA还只是处于前期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进行理论研究,促进CUBA篮球文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CBA篮球运动在经历了数年的改革之后逐渐成熟和完善,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体育赛事.CBA篮球运动的发展同时带动了CBA篮球文化的形成和完善.CBA品牌的组建,结合了我国相关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CBA篮球运动赛事的传播,有效的增强了广大民众的荣誉感和社会凝聚力.CBA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持续和谐发展的思维理念,让CBA文化具有了融合性、变动性、有效性和特色性的特征.通过CUBA文化和CBA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谐持续发展是篮球文化的核心,这对于我国篮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 国外篮球文化的研究和对比
NBA职业篮球赛是当今世界职业篮球发展的巅峰,所以关于NBA职业篮球的研究相对也比较多,这有力的促进了NBA文化的发展,让NBA文化形成广泛的共识.NBA职业篮球运动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因为其文化内涵也与其有着莫大的关联.NBA文化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美国的经济水平和政治面貌,反映了美国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尤其在青少年身上体现较为明显.世界文化的开放性令NBA文化已经走出美洲走向世界,推动者世界篮球文化的发展.NBA文化涵盖了从经济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美国意识的价值观形成了直观的具体体现.对于中美篮球文化的发展和研究过程,CBA文化和NBA文化体现不同的篮球文化个性和篮球技术特点.学习和掌握NBA文化发展的精髓,对于我国篮球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篮球文化未来展望
我国篮球事业发展水平在世界排名较落后,无论是在联赛水平上,还是在观念上都还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化理论体系.我国民众始终存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弊病,表现在篮球文化上就是无法放眼世界,固步自封,视野狭窄.只有从观念上彻底颠覆传统,借鉴国外篮球文化的先进理论,与世界保持步伐一致,形成一个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为篮球文化与世界接轨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民族精神.我国的篮球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现状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需要走出国门,学习NBA文化中的主场文化,注重释放个性,以人文本.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只有利用体育界相关学者关于篮球文化的观点,大力弘扬篮球文化的内涵,普及持续和谐发展的篮球理念,借鉴和学习NBA文化的优点,树立CBA品牌效应,才能促进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篮球文化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其鲜明的个性促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斌,陈志刚.中国篮球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5):63-65,83.
(一)“体教结合”内涵
有专家认为“教”指教育事业,“体”指体育事业,“体教结合”指体育依靠教育、依托教育来培养优秀运动员,实现竞技体育向教育回归;有专家认为“教”指教育系统,或者说各级各类学校、“体”指教育系统或竞技体育商业化时代的职业队,或者说竞技体育,“体教结合”指为实现“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人才,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通过整合两个系统的资源优势,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人才;有专家认为“教”指文化课学习,“体”指运动训练,“体教结合”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的,即运动员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首先应该接受文化教育,然后才是运动训练。如虞重干、张军献提出体教结合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体育后备人才。
笔者认为,“体教结合”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竞技人才。它既要求分工合作,又要求资源共享,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开展竞技体育,实现以体育和教育两家为主体,社会各界齐参与的培养体系。“体教结合”不仅重视竞技水平的提高,更重视个体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教结合”下培养出的体育竞技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是体育界的精英,还具有金融、法律或其他学科背景。“体教结合”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类型
“体教结合”有四种基本类型:(1)高校直接引进退役运动员(2)校体联合模式(3)高校直接招收现役运动员(4)一条龙模式。
二、美国“体教结合”
(一)美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我们以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来窥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是以学校为依托,依靠小学、中学、大学业余训练培养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美国的这种培养模式和中国一条龙模式相似。提到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大家一定耳熟能详NCAA。它是NBA的篮球运动员后备基地。美国从小学开始鼓励学生发展特长,重点中学要求学生必须有一项以上特长。这种政策使部分小学生喜欢篮球,进入中学,便加入篮球协会进行专项训练,高中阶段篮球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准。NCAA奉行学术水平等同性原则。不会因为你的篮球竞技水平高而放宽学术水平的要求。经过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业余训练,很多学生运动员进入NBA成为出色的篮球运动员。美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是以教育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
(二)美国“体教结合”的典范――NCAA
1、NCAA概况
NCAA美国大体育总会,1906年创设,历史超过100年,建立的初衷是保护学生运动员权利,重视运动员的学术能力与体育技能,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在遵循协会原则的基础上自己创设规则,负责各自人事、业余体育、运动员招录、运动训练比赛季、经济援助等。
2、NCAA与“体教结合”
NCAA是“体教结合”的支持者。NCAA的认为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重视学生的教育,而且NCAA麾下的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往往优于他的同学。NCAA官网的一系列数据说明了美国在“体教结合”方面是领先。根据最近成功毕业率数据,一级别中82%的2004年入校获得新生奖学金的学生运动员获得学位。二级别中2004年入校的获得新生运动员奖学金中有73%获得学位。NCAA官网有组数据:男子篮球学生运动员1995年成功毕业率(GSR)为56%,2003年提升到66%,2004年提升到68%。NCAA“体教结合”措施:(1)重视运动员学术能力的培养,学术成绩不合格不能参加比赛(2)各个学校、各个联盟之间的监督与制衡第1条的实施(3)为吸引成绩优异篮球技术卓越的学生运动员,各个学校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减免交通费、住宿费等。美国学校非常重视校级运动队的建设,重视校际间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为学校争得荣誉,扩大学校知名度。
3、NCAA章程
(1)招生
NCAA资格委员会要求准高水平运动员必须满足:高中毕业;高中期间必须修完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且成绩合格;SAT考试或ACT考试成绩必须达到最低分数线。经过资格审查的高水平运动员可根据NCAA的成员高校的招生人数每年的毕业率情况与高校接触,签订意向书。招生程序有四个阶段,段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甚至对学生运动员访问成员高校的次数也作了严格规定。严格的程序保障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正常学习。
(2)参赛资格
NCAA禁止把运动员当做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并且对学生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和学籍管理均有严格的规定。大学生运动员最多只能代表一所大学参加四年的比赛。联合会要求成员高校为运动员学习成绩建立成绩档案,违背有关规定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NCAA用参赛资格促使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学术水准的发展。学生运动员必须满足规定的学习量,学习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否则不能参赛。在训练的时间上每训练时间不得多于20小时。只有业余大学生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某一特定运动员项目的校际体育竞赛。NCAA禁止学生与职业队接触、禁止学生参加推广活动,保持了学生业余运动员身份,保证了学生运动员的正常文化学习。
(3)奖励机制
成员高校对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都很好的学生运动员给予资助。资助以学年为单位,不合格者下一年度不享受此待遇。美国学费高昂,相当学生运动员要获得学校经济援助方能完成学业。严格控制奖励数额,防止学生运动员忽视学业。
(4)学校重视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
成为NCAA一级运动员或在大学一年级享有运动员奖学金,学生运动员必须在八个学期完成16门核心课程:四年英语课程;三年数学课程(代数1或高数);两年的自然或物理科学(如果高中有要求含一年的实验室科学);额外一年的英语、数学或自然科学;两年的社会科学;四年额外的核心课程(从以上课程中选或外语、非学理的宗教或哲学);达到核心课程的平均绩点;SAT或ACT分数要达到平均水平。
(5)资金保障与公益性
美国学校篮球队建设资金来源有多方面:门票收入、校友资助、学校拨款、联盟利润等。学校通过出版竞技体育书籍、画报、纪念品等获得经费。通过企业冠名获得不菲收入。NCAA的商业化运作,为学校发展运动队提供了经费保障。它收入的96%直接分配于第一级的成员或支持竞赛或用于有利于学生运动员的项目。它的收入有81%是电视转播权费用。高额的电视转播权费用揭示了NCAA商业化运作的成熟。
三、中国竞技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
(一)现状
我国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以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三级训练网”为载体,以“三集中(食宿、训练、文化教育)”式业余训练――专业训练为主要特征的内向型、专业型培养方式。“三级训练网”模式产生二次就业一系列问题,中国竞技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体教结合”靠拢。
(二)弊端
“三级训练网”模式下培养的体育竞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在综合文化素质水平方面欠佳,运动员有很强的体育竞技水平,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写作水平、外语水平等方面无法与高校毕业学生竞争。在体育竞技比赛中,需要运用各种能力,比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策略思维。如果能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势必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综合素质比较低,运动员退役后面临二次就业。
(三)原因
其一、学训矛盾。课业压力重,很多中小学生要参加很多补习班,训练时间无法保障。小学、中学都是应试教育,家长老师重视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而忽视对运动兴趣爱好培养与训练。
其二、经费短缺。在中国,财政划拨是学校运动队发展的资金来源。国家对教育系统的竞技体育投入不足。高校还有部分的体育维持费来发展运动队,而多数中小学缺乏经费,无力组建运动队。中小学场地、设施都不乏年久失修。
其三、生源渠道狭窄。由于我国传统实行“三级训练网”模式,有天赋的运动员很早被选入业余体校训练,流入小学、中学的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运动员很少。重点中学也只能从体校招“体育特长生”来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其四、文化课程单一。业余体校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同等级别学校。
四、美国“体教结合”对中国竞技人才培养的启发
“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是一种纯粹的体育竞技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个人的发展,运动员是为金牌而生的。笔者觉得应当改变这种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给运动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有更多的个性发展,受到更多的文化教育。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小建议:
其一、转变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坚持金牌第一,从而忽视了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为了夺金,运动员每天坚持训练,纯粹的接受“三级训练网”模式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运动员除了体育竞技技能之外,在文化、社交等方面接受的培养是很有限的。当他们从体坛退役,当他们更多要接触这个社会时,他们是很难融入这个社会的。二次就业难的问题也将显现。
其二、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1.采用“一条龙”的培养模式。2.建立多元化的中小学评价体系。3.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国家教委应当在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承接重任,我们的管理者要同等重视教育与体育,把学术考核和竞技水平考核同等对待。
其三、NCAA是全美规模最大的体育社会团体,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透明的财政体系、学生运动员以教育为主、严格的监督体系、严格的参赛资格等皆是我国应当学习的。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当被赋予更多自主经营权,赋予大学生体育协会更多的商业化运作,建立透明的财政监管制度,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教育,在学习前人经验的过程中改进。
其四、加强中国体育运动文化建设。我们注重发掘孩子的体育天赋,让孩子发至内心的喜欢体育运动,建立我国特色的体育文化。
其五、在专业体育院校中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专业体育院校衡量指标很多和体育竞技成绩相关,他们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投入更多,忽视文化素质培养的投入。管理层应当加大体育专业院校的师资投入,均衡各科目师资人才配备比例,使学生运动员能接受到更好的科学文化教育。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竞技人才培养要注重“体教结合”,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借鉴美国的经验,笔者支持“一条龙”培养模式,同时,考虑到中国国情,我们应当加大专业体育院校的教育投入力度,从而在整体上推进我国“体教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卷
[3]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6)
[4]高全,尚迎秋,吴湘志,苏跃金:奥运视野中“体教结合”培养优秀田径技术人才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三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0.01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文化绚烂多姿,就已发掘出的传统运动项目多达上千项。它们的存在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传承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经过挖掘与整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1953 年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会于2010 年9月在河南省济源市举行,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作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通过特色项目运动队开展训练和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均取得优异成绩,对这五所高校队员和训练现状的调查有利于更深入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探索今后高校在体育课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河南省五所高校:河南大学(石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洛阳师院(毽球)、黄淮学院(陀螺和板鞋竞速)、南阳师院(蹴球)开展项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相关少数民族运动学术论文文献资料作为支撑材料。
2. 访谈法。通过与河南省五所高校部分队员和教练员交流谈话,了解该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操作方式,为论文撰写前期工作提供部分资料来源。
3. 问卷法。随机通过对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珍珠球男女队员、陀螺男女队员、板鞋竞速男女队员、毽球和蹴球男女队员等)及各队教练员共 81 人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79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 53%。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社会及高校欢迎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各民族意识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与现代体育相辉映,铸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传统的娱乐及其文化的附生物转变为具有独立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河南省开展常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有很久的训练历史,最早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开封的东大市石锁,南阳毽球、洛阳回民中学的木球等传统项目。自2008年起先后在全省设置了训练基地、活动站等,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被批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功能决定了其发展可引入学校课堂,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堂。五所高校除了长期开展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集中训练以外,也都在尝试将基地的特色项目设置成高校体育课程。例如黄淮学院在这几年中开展了武术、陀螺、板鞋竞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欢迎。河南大学将石锁列为体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一门基本学分课程也取得良好效果,初步完成了增设内容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案的编写工作,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形成了大众参与和基地训练优秀运动员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认可程度
调查显示,五所高校的运动队队员来自各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是积极认可的,这也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选项课已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学生认识到了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价值所在,总体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丰富程度感到不满意,可以依据喜好选择的余地不大,这要求我们在今后多开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让课程内容力争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多彩。
(三)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竞技训练水平
2010年9月10日-13日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高校训练基地所报项目均取得第一名,河南大学石锁队在全国单项比赛也连连夺冠,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和合球在全国赛和国际比赛中也获得冠军和优异成绩。通过近几年省民委的指导和部署,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经验的积累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显著成效,教练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竞技能力不断在全国步入前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组织和训练过程中对高校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良好契机。在师资方面,这几所高校不断扩大教师教练队伍,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具有较丰富教学训练、比赛经验。在2010年河南省民委组织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技能培训和裁判员学习班,学习班讲授与技能教学由五所高校训练基地承担。这届比赛中石锁(河南大学)、珍珠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毽球(洛阳师院)、陀螺、板鞋竞速(黄淮学院)、蹴球(南阳师院)等比赛项目裁判组织工作和裁判长、裁判员均由这几所高校承担和赛前培训学习。逐步形成了技能与裁判工作、教学竞技水平的稳步提高与推广,这对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相当有利的基础和资源。
(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具备的场地器材条件
河南省民委最初从申请训练基地的多所学校和单位中选出这五所高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场地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较好的条件,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田径场及其他健身场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场地是较简单的,如武术、毽球,珍珠球、抢花炮、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等,只要在现有场地上稍加画线修改就可以用作赛场。毽球在羽毛球场地挂上网就可以二人或更多人同时进行练习;珍珠球在篮球场地稍加画上几条线就可使用;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在田径场地或室内跑道都可练习。唯有陀螺需要建设场地,黄淮学院训练基地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也建设成了中原地区高标准场地一块和辅助场地一块。场地是项目开展的保障,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有序进行首要条件。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特质模式。作为一种流行于某个地域的民间文化内容,它产生于特定的民族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反映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生活环境、民族特征、生活习惯、宗教祭祀等,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民族性。任何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与狩猎、御敌、生产方式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对其发展的肯定性心理倾向。(2)传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而来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地域性。它表现为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传统体育文化领域中各具特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些传统体育表现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也反映出各民族都具有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烈自我意识。(4)时代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给予民族传统体育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交流融合等社会因素影响,民族体育的演变与发展也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反映出民族体育时展历程。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功能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健身功能。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的功能,健身和增强体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2) 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丰富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趣味性、传播。重视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多样的内容和功能,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等大有益处,同时还能起到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被社会及高校接受,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本校实际教学适当的改进,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需要、时代的任务。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使其多元化和乡土化,同时,彰显特色化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67-75.
[2] 徐金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3(3):99-101.
关键词:重庆高校;体育文化;调查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范围内的十五所各类各层次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理工类高校3所、师范类高校2所、专门学科类高校3所、职业技术类高校1所、民办类高校1所;采取分群抽样的方式,以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筛选大量有关科研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000 份,回收问卷1856 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1767 份,有效率为88.35%;本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检验其效度(效度值达R=0.85,具有统计意义)和抽样检验其信度的形式,其中问卷的信度达92%,具有统计意义。(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有数据,运用excel2003和spssll.5统计软件加以统计、分析整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校园体育规范文化
校园体育规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程度。体育文化的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体育运动规则、体育法律法规等规范正确的了解之上。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重庆市大学生对比赛规则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在回收的1767份问卷中,只有19.97%的学生比较了解相关的规则;48.55%的学生对比赛的规则只是一般了解;17.94%的学生了解一点比赛规则,但还是有13.52%的学生对比赛规则不了解。同时,体育纠纷也是体育规范文化的重要部分,从体育纠纷的角度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思想素质,大多数学生遇事能够寻求比较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据调查显示:32.71%的学生用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解决纠纷;49.07%的学生上报学校或相关组织;18.22%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体育纠纷。一个学校在参加比赛过程中,是否购买体育保险,关系到学校领导对体育法规及规范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显示;有40.12%的学生反映没有考虑过购买保险;有59.88%的学生反映考虑过,但是一般不购买,原因是对于体育保险不太了解,购买体育保险的比例不到3%。有此可见,学校以及学生对于这一层的体育规范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形成共识。
2.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基础,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其他文化的保证。众所周知,校园的体育场管是学生、
参加锻炼的载体,而体育场管的建设和开放程度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据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校的体育场管建设和开放比较合理。在场管建设方面:总体上比较满意,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这表明: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让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体育场馆的开放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1.5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不经常开放;而有47.96%的学生反映体育场馆可以随意进出,经常开放,但总体上还比较满意。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参与者,体育场馆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另外,体育服装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需品,因而调查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是各高校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校内的体育服装设施,如衣服、鞋、体育用品等,而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只有1.14%的学校利用好了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表明:绝大部分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好学校内有卖体育服装的商店这一日趋大众化、便捷化的途径为学校宣传服务。
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欣赏自己身边的体育健儿的风采,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只有1.58%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有50.62%的学生偶尔参加一两次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仍然有47.8%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每年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有32.5%的学生长期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有51.8%的学生偶尔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仍然还是有15.7%的学生不关注喜欢的运动信息和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还有待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4.校园体育智能文化
运动损伤是运动参与中难免遇到的麻烦,正确地处理运动损伤能够加强锻炼效果,提高运动成绩,促进身体健康,错误地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在遇到运动损伤时无法进行正确的处理,这是由于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参加体育运动但不能寻求科学的方法;同时,学校在运动卫生知识的传授中出现问题,缺少此类问题的宣传、讲座等。例如长跑是一项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运动项目,又是一项消耗体能最多的项目,需要补充适当的糖类、水等物质,但运动过后什么时间才是最佳的补充期?很多学生选择练习长跑,但对这个问题却不能正确作答。据调查显示:有32.58%的学生选择立即补充;有34.22%的学生选择5分钟左右补充;有25.2%的学生选择30分钟左右补充;有5.2%的学生选择1小时左右补充;有2.8%的学生选择任何时间都可以补充。正确者不足30%,由此可见,学生对饮料补充、运动休息时宜等等也不能作出科学判断,运动实践中难免出现问题,降低运动效果,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不足。准备活动是参加运动的前奏,因此运动前准备活动程度是运动成绩发挥好坏的关键。据调查显示:32.58%的学生选择稍动即可;有34.25%的学生选择微热轻冒汗;有31.17%的学生选择出大汗;有1.25%的学生选择做不做准备活动影响不大。由此可见,只有34.25%的学生是选择正确的,应调动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三、结论及建议
1.高校体育文化现状总结
其一,学生对体育规范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规范文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区,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十五所高校2767份有效问卷中,对体育比赛规则比较了解的不到20%,购买体育保险的人数更是不到3%。普遍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竞赛规则的基本知识和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学校在这一层上有所忽视,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在购买体育保险等实施上不够完善。其二,场馆施比较落后,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运动健身的载体。体育设施落后是阻碍重庆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重庆市各高校学生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普遍反映比较满意。但有部分学校的体育建设还有待提高,篮球场、足球场等建设不太合理。场馆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大型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展,致使各高校无力承办教大型的体育比赛,制约了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失去提高宣传体育文化的良好机会。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等。其三,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参与意识较低。在体育行为文化几道选题中,对体育卫生常识的几个问题能答对的学生都不足三分之一。大多数人在遇到常见的运动损伤时不懂得如何进行处理,不懂得运动后如何进行补充水分,不懂得运动前如何进行准备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60.6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不高。学校体育运动氛围不够浓郁。
2.关于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中亚组成部分,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就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努力确保各类体育设施齐全、先进,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身体锻炼、开展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在加大学校教育投入的同时,通过联办、共建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并努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在校园和园区。最后还要积极开展多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制度,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尽量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切实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力求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新,涉及面广、质量高。必须注意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处理好学校代表队的训练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关系。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8:32-33.
[2]朱书祥,周建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131-133.
[3]刘林箭.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J].浙江体育科学,2001,6:153-162.
[4]裴彩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另类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5-47.
[5]王革,张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