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14:0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键盘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我国会计基本技能体系构建研究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方面。当前我国学校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开设情况不统一,主要是由于学校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观念不同,因此各学校开设课程比较混乱。很多学校对开设此课程的观念也不统一,有的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只有传统的手工技能教学且教学偏重于理论,有的学校投入较多在电算化的教学中,突出了会计电算化和仿真实训等方面的内容。当前的基本技能课程应该包括手工点钞、机器点钞、珠算、传票录入、小键盘录入、POS机等,但是各高职院校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全部的基本技能课程,有的学校只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操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人才方面。当前很多会计人才没有完善掌握会计基本技能体系内容,有的会计人才受到学校和社会环境影响极大,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重视基本技能的实操演练,导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缺乏技能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有当前我国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要求偏低,尤其是对实际践操作能力要求不高,例如小键盘录入,有的学校没有列入考试范围,有的因为学校机房紧张,一学期就安排几次课,没有真正让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扎实掌握,仅是为了考试而应付。考核要求低导致会计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于社会环境。
(三)企业方面。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企业会计工作逐步改革和提高,对于新聘用的会计工作者来说,明显的存在着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偏低,导致企业会计事务出现失误,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会计实践工作中,发现会计新人员动手能力太低,综合能力不强。所以,构建会计基本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会计工作要求构建会计基本技能体系的实施措施
构建会计基本技能体系,完善对各项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满足社会会计工作的实践需求。
(一)数字书写。我们一般讲的数字书面包含三层:汉字大写数字、汉字小写数字、阿拉伯数字。在会计基本技能体系中,一定要明确对各项数字的使用要求,主要内容有:汉字大写数字主要用于填制需要防止涂改的信用凭证,如收据、发票、支票以及经济合同等。汉字小写数字主要用于无需防止涂改的数字,如计划、总结以及请示报告等。数字必须紧靠印有的底线书写,其高度应占全格的二分之一;数字的书写和安排应完全按照会计数字书写规范的要求进行。
(二)点钞技术。点钞是运用手工或点钞机进行准确、快速清点钞券的一门技术。要求学生掌握运用点钞机点钞、验钞的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手工方法进行清点外汇券并辨别真假钞,具体的方法有:手持式单指单张、手持式多指多张、手持式单指多张、手按式单指单张、手按式多指多张、扇形法、来回法、翻点法等。
(三)珠算技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运用手指拨珠,进行数字运算的一门计算技术。我们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珠算技能的目标:熟练掌握珠算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账表算、传票算等,达到《全国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五级以上水平。
(四)小键盘录入。小键盘录入是指运用电脑上的小键盘,按照一定的指法,进行电脑数字的录入以及账表算、传票算的一门技术。我们的教学要求是正确率和速度的双标准,即录入速度和正确率都必须符合最低标准要求才及格。
(五)凭证装订。凭证装订是会计人员的必备技能,一般每个月装订一次。具体的包括:1、会计凭证装订前的准备工作。(1)分类整理,按顺序排列,检查日期、编号是否齐全;(2)按凭证汇总日期归集(如按上、中、下旬汇总归集)确定装订成册的本数;(3)摘除凭证内的金属物(如订书针、大头针、回形针),对大的张页或附件要折叠成同记账凭证大小,且要避开装订线,以便翻阅保持数字完整;(4)整理检查凭证顺序号,如有颠倒要重新排列,发现缺号要查明原因。再检查附件有否漏缺,领料单、入库单、工资、奖金发放单是否随附齐全;(5)记账凭证上有关人员(如财务主管、复核、记账、制单等)的印章是否齐全。2、会计凭证装订时的要求。(1)用“三针引线法”装订,装订凭证应使用棉线,在左上角部位打上三个针眼,实行三眼一线打结,结扣应是活的,并放在凭证封皮的里而,装订时尽可能缩小所占部位,使记账凭证及其附件保持尽可能大的显露,以便于事后查阅;(2)凭证外面要加封面,封面纸用尚好的牛皮纸印制,封面规格略大于所附记账凭证;(3)装订凭证厚度一般1.5厘米,方可保证装订牢固,美观大方。
关键词:课程体系;会计综合实训;工作过程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满足会计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会计岗位,完成会计工作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会计课程进行设计时,必须与学生未来的会计工作环境、工作任务高度一致和融合,从而区别于以往理实分离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会计实践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开发。下面,本文就以会计实践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来初步探讨如何构建会计实践类课程体系。
一、设计理念
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当走出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开发,特别是对于实践综合性强、要求高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应当形成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特点和工作流程,总结典型的会计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并辅之以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空间,与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适应,从而在改革中使课程得以优化。
二、重构课程体系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对会计要素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纳税核算岗位等岗位进行综合培养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各个会计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了学生综合会计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出发点,课程建立了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是指实训项目的安排是参照会计现实工作中的核算顺序;以“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是指在每个教学模块在设计其实训项目时,现实工作任务设立,增强实训的真实性。
具体的开发过程为:
1.采用问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调查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的会计工作特点和工作流程,用人单位的会计工作环境和用人需求,并形成一手资料;2.根据调查的一手资料,总结典型的会计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3.根据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和所需工作能力重构以“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的模块课程体系;4.围绕实训项目设计具体的实训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熟悉每个模块中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及做法,如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又能够将各个工作任务前后贯穿、有机组合,体现了清晰而高效的工作过程,为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设计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化的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建立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模块设置上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认知和准备阶段:包括对企业的认知、对主要会计岗位的认知及会计基本技能的熟练,即实训项目一和实训项目二;第二部分为模拟会计环境下的综合实训阶段:以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为思路将“会计工作过程”加以呈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及合作特点,即实训项目三至实训项目七。以实训项目一为例进行设计。
实训项目一:企业认知与基本技能实训(8学时)
(一)工作任务:
1.认知企业
任务分解:(1)企业性质、注册资本等基本情况;(2)生产概况,包括车间设置、生产流程等;(3)会计岗位分工及特点。
2.认知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
任务分解:(1)工商:认知办理营业执照流程、办理年检方法;(2)税务:办理税务登记证、购买发票、申报纳税等业务;(3)银行:开立银行账户方法、银行结算方式等。
3.熟悉基本技能
任务分解:(1)熟练掌握会计书写规范;(2)珠算与点钞技能;(3)算盘、计算器及小键盘等财会专用工具的使用。
(二)工作岗位
1.出纳岗位。2.各类会计要素核算岗位,涉及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3.纳税核算岗位。4.主管会计岗位。
(三)活动设计
1.生产现场教学: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企业生产现场,由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实训指导教师对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的基本情况及相关业务流程做全面讲解;2.实训教师演示:教师采用实训材料、实训工具、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教学设施对会计基本技能进行立体化、直观化的现场演示及详细讲解;3.小组学习和观摩:在校内实训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将实训学生进行分组,通过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鼓励表现优秀和具有特色的小组成员为同学进行演示,实训教师进而做点评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要求。教师既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又通过选取学生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工具与媒体
1.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教学软件。2.企业典型会计业务原始材料等实训材料。3.算盘、计算器等实训工具。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在重新构建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基础上,应当积极拓展教学资源,采用“校外专家引进来”和“校内教师走出去”的模式培养多元化的教学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训场所的立体化也是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保障,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使得学生可以随着实训任务的逐层推进到企业现场、会计实训模拟实训室等场所,从而有目的的完成实训任务。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原有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状况,积极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模块化教学项目,以工作过程中的核心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学生被分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共同完成以“会计任务”为实训项目的众多模块,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职业群,能够综合感受会计岗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提高自身在出纳、会计要素核算、纳税核算等方面的会计技能。并采用小组教学、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展现,以完成教学任务。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典型代表,成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必然。而这一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依赖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实施过程,所以,多元化的教学主体和真实性的实训环境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加大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力度,从而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人才。(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学院)
我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2011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该论文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唐秋玲.应用项目教学法改进会计综合实训体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4)
摘要:会计是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本文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职业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多样性设置。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
一、课程体系重构
我校自2009 年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毕业生调查,主要调研青岛周边企业的会计岗位构成和对会计教学的要求,调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应届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对实习单位会计岗位的构成调研,二是往届毕业生调研,调查方式有的是采用实习报告中夹带调查问卷,有的通过“问卷星”设置问卷进行网络调研。经过大量的调研,我们重新进行了会计专业课程的构建,全部课程重新按照岗位进行设置,统一自编了分岗位的项目化会计系列教材。
现在我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设置为:《会计入门导引》(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核算岗位实务》,《成本核算岗位实务》,《纳税申报岗位实务》,《财务管理岗位实务》(在机房同时进行excel 财务分析),《出纳岗位实务》,《外贸会计实务》(在机房同时进行出口退税实训),《会计电算化》,针对往届毕业生很多进入记账公司工作的情况,还根据我校的财务咨询公司的实践经验设置了《会计中介》课程,整个课程设置尽量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教材统一使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案例,尽量使用企业实际案例。
二、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室建设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十分重视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有6 个校内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进行财务软件实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会计电算化/技能实训室,主要进行财务软件实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创业模拟沙盘实训室,主要进行沙盘模拟实训,学生沙盘对抗竞赛,会计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室,主要进行会计电子综合实训,EXCEL 财务分析,发票填开、电子报税和出口退税操作;会计账务实训室,主要进行分岗位手工作账实训,会计手工综合实训。
上述校内会计实训室保证了学生进行基本的实训操作练习。
2“. 校中企”建设
虽然整个分岗位会计课程体系都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增加了大量的实训项目,但课堂的实训项目毕竟还是企业实务的典型化提炼结果,跟现实多种多样的企业实际业务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异,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方便随时接触企业实际业务,2012 年我院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教研室成立了青岛海诺城财务咨询公司,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实践基地。
实训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主要为企业提供公司注册,记账,纳税申报,财务咨询,企业审计等业务,公司到现在已经稳定为22 家企业提供财务服务。通过参与实训公司招揽的业务,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真实的企业资料,从公司注册到使用用友T3 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每月纳税申报,季末所地税税鉴,真正做到了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业务相印证,并能灵活处理,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3.校外实习基地
(1)青岛正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长期顶岗实习基地协议
青岛正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出口食品加工的外贸生产企业,由于阶段性的人工短缺,经过协商,我们分批派出学生去该企业生产部门进行为期2 周的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接触企业的实际产品生产,了解了现实的外贸生产型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同时该企业每天会抽出1-2 个小时请企业的人事部主任、财务经理、生产部主任等管理人员给实习学生讲课,讲课涉及公司制度、公司流程、公司文化、成本核算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内容。由于实习设计合理,企业管理人员授课贴合学生实习实际,使学生对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财务知识,公司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普遍感觉收获很大,实现了校企双赢。
(2)建立7家事务所实习基地———常态化实习中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从事给企业记账,网上报税,公司注册,工商税务年检、审计等业务,有些工作难度不大,重复率高,工作量大又琐碎,是事务所工作人员很重的负担,这类单位十分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学生实习遇到的典型问题是一般的企业所需要的实习学生人数较少,为了解决事务所和学校实习双重困难,课题组与事务所联手,建立常态化实习基地。从2009 年开始与青岛志同会计师事务所首次合作取得了成功,有了经验以后又逐步扩大类似会计师事务所类的顶岗实习单位,到现在为止,已经同7 家事务所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分批派出学生去顶岗实习。刚接触真实业务的学生工作热情高,能吃苦,工作认真,有耐心,不过于追求报酬,得到了事务所的普遍欢迎。
常态化实习基地运行:每年1月、3 月、4 月、5 月、6月、12 月事务所将所需要的学生人数及要求与学院商谈,然后学院制定出具体执行方案,方案制定原则是实习人数尽可能的多,每个学生实习时间尽可能的短,不影响学生的学业,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利用课后时间实习。
(3)鼓励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单位
(4)改革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改为实习报告形式为免于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我们从2009 年开始就改革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方式,改为提交实习报告,在报告中明确规定学生描述实习单位和实习过程,总结实习经验和教训,并请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实习评价,同时给学院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反馈,及时统计数据,调整教学设置,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需求一致,更加符合岗位需要。
三、课外实训项目
除课内教学项目之外,我校会计专业还设计了“五级递进、三线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大量的课外实训项目,和课程内的项目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能力培训体系。
“五级递进”是指整个课程的实践体系按照“认知实训、流程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个环节进行系统设计,难度由易到难,实训项目由单一到综合,由统一到分行业形成的层层递进型的岗位技能实训体系。
“三线合一”是指:
课内一线:学生在各课程的实训;
课外二线:学生课外可以参加校内举办的小键盘、计算器、点钞比赛等会计基本技能竞赛,参加校内和校外的“涉外会计手工操作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等各种大赛,增长实践经验,比如“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我们设置了专门的校内沙盘实训室,组成了沙盘社团,会计会电班的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层层选拔,直到参加青岛区,山东区和全国的沙盘比赛,在沙盘实训和比赛过程中,学生能深刻的理解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且也能直观的感受成本核算岗位同其他岗位的关系;我们设立的校中企青岛海诺诚财务咨询公司,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公司的项目,真实接触了各种原始单据等原始资料,参与企业的记账;另外学生课余可以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这些课下的活动,组成了“课外二线”的实践项目。
企业三线:是学生通过去校企合作的正乐食品公司,各种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其他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习。“五级递进,三线合一”的实践体系设计,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参与多元的实训实践项目,实现学生从“新手”,到“熟手”,到“能手”的职业能力不断进阶,实现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54-02
1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1 校内实训
(1)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指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讲练结合、当场指导的实训,重点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等课程,有计划地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堂实训课程。
(2)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是指职业岗位最基本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基本要求,属于专业共性技能,主要包括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电脑操作技能,进行会计核算所需的账户开设、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技能等。
(3)专业技术实训。专业技术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术,属于专业方向性技术。如出纳核算、往来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工资核算、薪金核算、财务成果核算、总账报表核算的技术,涉税业务处理、纳税申报的训练,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的训练等。
(4)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综合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后续发展能力而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所进行的实训,属于专业拓展性技术实训。综合实训是轮岗方式下的会计综合实习,设置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内部审计等职业岗位,通过一整套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会计职业岗位中的会计处理、操作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素养。
1.2 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暑假认知实践、社会调查、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暑假认知实践是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观企业经营场所、财务机构,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结构情况,初步了解企业财会机构的设置,认知会计的基本资料,使学生对专业岗位进行实质性接触之后,能了解并热爱专业。社会调查是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的目的、内容和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顶岗实习是校内教学的有效延伸,最能体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教育特色,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最好方式。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2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卷面考试成绩优秀只代表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其他的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所以如何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成为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安排相对较短,考评的内容主要采用阶段式考核模式,考核内容不可能包含改阶段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只能从本阶段学习内容中选取部分,而且考核内容的随机性使得考核项目的难易程度无法很好地把握。
2.2 考核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会计专业学生现行的评价标准,往往采用一次终结性考试评价。考核方式模式化、形式化。这种考试评价又是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这种单一形式难以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另外不利于学生平时知识量的积累。导致学生对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的要求不严格,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
2.3 考核评价给分较为随意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多数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较少,甚至没有,只能让学生自己找单位实践实习。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没有教师进行指导,有的实习单位不让学生上手,只有旁观而已,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让学生接触会计岗位,但几乎所有的实习单位给学生的成绩都为优秀;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一天实践教学,找熟人随便在某个单位出具一个实习表现的成绩,以至于校内指导教师没办法相信校外实习企业的实习鉴定。学生最后的实习成绩校内指导教师也只能凭感觉给分。
2.4 考核评价时间相对滞后
会计实践教学涉及部门及人员较多,因此大多以事后即实践教学结束后回收的实践报告为考核依据。会计实践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考核的滞后,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够及时得到矫正性信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预期效果。
3 对高职会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3.1 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由于实践时间少,传统的考核内容大多只是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考核,难以实现会计课程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对学生掌握实践性知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突出对学生会计岗位技能的培养,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全面内容的考核。另外,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内容应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在毕业之前,让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数码字书写证书、小键盘输入证书、点钞证书、办公软件的应用等证书。规定这些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让学生持多证迈出校门。
3.2 拓宽考核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评价内容选择上,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探索,采用无标准答案的问题,着重评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解决不足和完成任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信息的截取能力,以及参与意识、自信心、主动性等,突出跨学科、跨领域,强调考核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实践成果外,更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如社会调查、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找、走访调研等,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会计职业胜任能力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结果评价、课堂记录、学生座谈、统一考核、卷面考试、调研报告、课后作业、项目设计、综合成果展示、口头提问、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实操等方法进行组合,综合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变原有的阶段式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实践教学考核全程化。为了激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专业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
3.4 转变教师单一评价,延伸评价主体
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学,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在这众多的考核主体中还是以每个实训环节的专任教师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全面考查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3.5 校企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建立多元化实践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高职会计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是学校本位的。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也有实践教学,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进行。因此,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企业会计实务及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根据学生所开设课程,在学生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学校在制订会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应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与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J].财会通讯,2009(6).
[2]林松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现状及会计制度所面临改革进行的简要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该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中职 会计专业学生 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性
1.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
相较于高职、本科及以上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的多样性,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笔者在走访调查当地企业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些关于毕业生在公司中的真实现状-——一个在建筑公司当出纳的学生居然给企业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一个在电脑公司上班的学生在盘点好库存商品后不知如何填写盘点表,一个在工艺品公司上班的学生在给企业报税时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这些公司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印象就是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笔者通过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进行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了业务能力、职业素质、独立处理问题、自学等多种综合能力的要求。
2.会计制度、准则改革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技术革新的飞速进步,知识淘汰更新的周期也不断缩短,会计改革亦是如此。2013年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停止执行,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处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4年,财政部相继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第2号、第9号、第30号、第33号、第37号进行了修订,并了第39号、第40号和第41号三项具体准则。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政策变动,会计人员如果不进行自身会计知识的及时更新,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势必要被新形势所淘汰。
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1.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因为解决问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涉及相关知识,没有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不仅很难发现问题,也缺乏分析问题的基础以及提出假设所必需的依据。在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工作中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凭证编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及其他专业技能。因此,笔者总结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点钞与小键盘知识、出纳基本业务知识、凭证填制知识、会计核算知识、编制报表知识、成本计算知识、电算化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知识等。同时,会计专业学生也需具备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数英等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这不仅符合用人市场需求,也可以为学生在会计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关联。
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学校应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使之养成通过多种途径来查询资料、利用多样资源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会计专业学生可以经常浏览以下网站:中国会计视野、会计网、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凤凰财经等。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图书借阅、期刊浏览,以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初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各种特色的读书报告会、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自己所需资源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解决积累知识储备。
2.完善学校的实训环境
中职学生偏向于喜欢需要动手、接近实际工作的实操类课程的学习。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合理地加大此类课程的设置,在经费可行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具有场景模拟形式的财务软件,同时完善教学所需的硬件,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解决会计问题的热情。一是开设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模拟教学,在实验室内应设置相应的会计岗位牌,如出纳、总账报表、薪资、固定资产、往来款、存货等岗位,以利于操作时的分工协作。同时,应模拟财务办公环境的设置,配备装订机、验钞机、印章等会计实训用具,以会计岗位为导向,同时设置银行结算、纳税申报模拟工作台,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与实际就业环境相一致的会计岗位体验,正面感受到了社会激烈竞争,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利于升华学生的会计职业情感。二是学校同时应开设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这些实训环境的改善都能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锻炼,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优化教材的内容设置
中职会计教学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不仅要考虑教学层次,而且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就业情况,调整教学侧重点。笔者发现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中,少数成绩优秀的通过高考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除此之外,其他的毕业生有少部分集中在临海市的中小企业,从事与财务相关的小岗位,如负责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基层办税等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不对口的,比如从事文秘、售货员、营销员等职业。
因此,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要依据就业岗位进行调整教学,因毕业生在出纳、仓管、统计等岗位就业较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这些岗位进行倾斜,对原教材相关内容作些补充、延伸,突出岗位的问题解决训练。例如,在讲解企业财务会计中货币资金的核算时,可以结合出纳实务进行扩充;在讲解存货的取得与发出时,可以结合仓管业务进行实操等。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会计问题时才会融会贯通。
当地的社会需求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台州当地经济而言,中小企业居多,而小微企业数量更是达到10万家之多。财政部要求2013年起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而台州中小企业数量如此庞大,就要求我们要在现有的课程中适当增加小企业核算课程,使毕业生一进入小企业就能上手做业务,提高解决实际业务的能力。
4.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教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绝大部分并非师范出身,其中,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了很大比例,而从事过企业财务工作、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教师素养,提升会计师资力量。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职专业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当地各类企业合作,开展交流,有计划地安排会计专业教师下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教师在参与实践中增长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积累丰富的会计教学素材,使教与学更加生动,贴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另外,中职学校可以拓宽会计教师引进渠道,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中选拔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训指导师,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使学生更易在实际经验中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适时更新会计知识,时常关注财经热点,给学生最新、最正确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给学生的问题解决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问题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推动内容。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要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但包含招生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宏观问题,还包括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课程实训内容等微观方面的衔接,但在衔接过程中,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来说,归根结底落脚点都是在课程衔接上。下面笔者以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办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高职公共基础学习课程衔接欠妥
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一般专业知识上衔接较为理想,但是在公共课程学习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尤其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学习、财经应用文等课程上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在考试测试时合格率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基本按照其学校自身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任务等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为体现职业院校特点,同时考虑到生源素质,一般较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忽略了公共基础课程对其人文素质的影响和培养。例如,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开设时以一些证书为载体,例如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收银员证等来进行教学课程的组织,强化会计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样就放松了国家要求的公共基础[1]课的学习。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对中职生源和高中生源的差异没有区别对待,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为普通高中生,小部分来自“对口升学”或者“单招”的中职生,在课程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高中生源的标准开设课程,忽视中职生源的文化课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其在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中高职课程学习中出现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二)中高职职业学习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糅杂
在对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比中发现,二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中职课程在高职学习中也会出现;从专业内容技能训练上,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复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发现学习内容重复出现,认为自己都学过,导致不认真听讲,打消了中职生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现象也给教师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基础知识不牢固,有些问题似懂非懂,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比一些无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源教授起来还要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沟通较为缺乏。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属于一个类型的学校,高职院校级别比中级高上一个级别,但是往往在当前很多高职和中职在业务上毫无沟通,使得不同的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但是二者在业务上并未有交集,双方教学交流处于一片空白;第二,在中高职教材编制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和高职之间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在衔接上不连贯,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没有统一的中高职递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对接意识欠缺,因此教材内容上相互涵盖,出现重复;第三,中高职教学都将考证作为重要内容,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以及更高层级的证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考证而设置了大量重复的课程,也导致出现衔接性不足的现象。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对策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我院和中职学校多年的实践办学经验,总结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2]衔接策略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首先需要依托国家承认的会计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进入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会计专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首道门槛,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的参与更高层次的考试,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等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能考取两个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证书。在中职培养过程中,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难,一是从学校管理角度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如果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附加条件,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毕业;二是从学生自身来看,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会计行业,有些学生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升学,并不重视取证。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高职教育应当在第一学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考试的三门课程设置,然后根据情况对学生参加初级资格考试证书进行鼓励。在之后进行课程的设置上,难度范围不应当超出中级会计资格证书的难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后考取会计师资格提供坚实的后盾,也能满足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会计专业技能的衔接策略
会计是一项对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中高职衔接不但要立足职业资格证书,更应当以专业技能衔接做保障。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根据培养层次,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出纳和会计的基本技能,如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银行业务办理以及现金管理、日记账登记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在知识结构上掌握基础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基本职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例如对总账的处理、会计报表的处理、成本核算以及纳税业务等,此外也应初步掌握一些公司的财务分析、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等技能。高职阶段的会计技能既是中职阶段会计技能的一个延续和提升,又在层次上高于中职阶段。因此,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培训应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训练项目的安排上,中职阶段多强化基本技能,进行一些课内实践操作岗位技能实训即可,高职阶段应当突出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多进行综合岗位的实训以及财务分析和管理方面的实训,更好的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策略
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核心要点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主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和企业通力合作,对于职业就业岗位要科学定位,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将中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起点,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应当重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聘请行业内专家和中职教师共同商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以会计实务课程为例,要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开设“初级会计实务”,在高职阶段开设“中级会计实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深化中职课程的内容、强化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每年的生源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将自我定位应当加以明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例如,在进行中级会计实务的教学中,课程内容所得税会计与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可以进行整合,成本会计的成本分析课程可以和财务报表分析进行整合等,实现课程内容的横向衔接,保证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有效性。
当前,中高职院校正在不断对会计专业的有效衔接进行探索创新,力图推进中高职教学一体化策略,以期建立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将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持续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惠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15:256-258.
一、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商科作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主体学科,涉及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旅游、文化、家政、保险等生活服务业,也包括信息、金融、物流、科技、商务等生产服务业。涵盖的相关专业包括导游、酒店管理、装潢与设计、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连锁经营、国际贸易、金融与证券等。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较,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能力衡量的特殊性。工科类专业人才要求以培养显性技能为主,即“硬技能”。它的特征是重复性强,而且可以通过物化或量化标准对学生的技能加以检验。而商科类专业以培养隐性技能为主,即“软技能”。它的特征是重复性弱,同时难以通过量化或物化的标准来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也难以进行量化的检验和评定。(二)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工科类专业人才以培养生产操作性技能为重点,按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的要求即可完成相关操作任务或生产预期产品。而商科类专业以培养人的经营管理技能为重点,通过经营管理决策来反映能力水平,是多种知识和能力要素的综合。例如,完成某产品的营销策划任务,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进行资金筹措、“量本利”分析和人力资源配置,涉及到财务、人力资源、组织策划等多种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三)能力训练的复杂性。因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相对固定,生产过程具有可重复性,所以工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反复训练来实现,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或实训室即可完成。而商科类专业因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不可重复性,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有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商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的实践性更强,除了在校内开展实习实训外,更需要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迫切。(四)工作对象的灵活性。工科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普遍以机器设备和材料为主,相对固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程序化的操作相对较多,学生完成相关工作只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建立统一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即可实现。而商科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更多涉及的是人或人群,因受教育背景、性别、年龄、工作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巨大。因此,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灵活多样。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要把顾客群体进行分类,针对不同顾客群体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分析、鉴别及判断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创新。针对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除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外,探索和完善一套与工科类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及其内涵
(一)“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截至2015年,我区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有33所开设了商科类专业,但受相关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设施不完善、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缺乏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发展要求差距明显。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我区职业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是自治区唯一一所以商科类专业为主体(占专业总数的90%)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多人、专业与产业对接优势明显。我院于2008年将各专业学生必持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于2012年将“职业素质证书”(普通话二乙、英语B级、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修订后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年将“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多年来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体系,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的成果认定和嘉奖,并且在内蒙古机电职业学院等部分兄弟院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商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项目获得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2013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荣获自治区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重点资助课题;该课题研究报告被列入《内蒙古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报告》集结出版(2014);发表《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岗课证赛”融通为典型案例》等论文6篇。“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运行与持续改进,现已日臻成熟。(二)“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1.“岗”就是工作岗位,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在全面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梳理不同专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体现人才培养规格。2.“课”就是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模块化、综合化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培养、训练和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方法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证”即证书,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学历证书、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等。通过专业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顺利就业和提升素质的重要条件,这也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通用的一项职业人才培养制度。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和评审制度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但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资格和能力的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估标准,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4.“赛”即技能比赛。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职业院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水平、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一个有效手段。只有将“岗位设置”“课程体系”“双证制度”和“技能大赛”有机衔接和融通,才能重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架构
“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职业和企业的岗位(群)能力为重点;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标准;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全方位、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为核心;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任务)要求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以岗定课。即课程设置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及特点。通过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由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以确保以岗位要求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实行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授课,在课程中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例如,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编排中植入企业课程模块,如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主管与ERP实务,高EQ与职业发展,阳光心态等。(二)课证对接。即将职业知识和能力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教学内容、考试考查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与职业资格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接和融通,使学历证书反映学业成绩、职业资格证书真实体现职业水平。专业教材与职业考证教材内容一致,能力水平要求一致。课程内容既要满足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同时也要编排实训内容,满足工作岗位操作技能的要求。以会计专业为例,开设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财经法规”等会计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替代了原来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凡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课程,学业成绩承认学分。(三)课赛融合。即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把技能比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检验教学质量高低、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级各类比赛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比如,会计专业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围绕专业技能在校内举办“计算技术”“点钞技能”“小键盘技能”和专业技能(手工操作和信息化操作)的比赛活动;每年组织参加自治区和全国各类专业的技能大赛等。(四)证赛互通。通过技能鉴定与技能大赛,为学生搭建提升技能和就业服务平台,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许多职业资格证书是入职和上岗的必备条件,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将难以获得相应职位。如导游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等对学生就业至关重要。如果获得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证书,或由政府和行业举办的知名度较高的竞赛成绩,在学生求职时,会提高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可度。实践证明,“证”和“赛”是学生能力的可靠证明,是增强就业的一个有力保障。
四、“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我院“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现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的要求,能够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在“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一)“岗课证赛”融通“证”的成效。从2011年开始,我院在商科类专业中全面推行“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年来,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由2012年的57%提升到2015年的72.4%,提升了15个百分点,成效显著。(二)“岗课证赛”融通“赛”的成效。截止到2015年底,我院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0项,省部级奖项128项,行业和专指委奖项37项。通过举办全区财经旅游类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将大赛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大赛资源效能,构建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推动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形成了“教技能、学技能、赛技能”的鲜明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三)“岗课证赛”融通“课”的成效。四年来,学院组织动态修订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25个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了256门课程教学标准。(四)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1.推动课程改革。以“双证书”和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为载体,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开发实训项目和教材;推动校企衔接,以技能大赛为平台,促进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衔接,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担任专家或评委,为教师与企业人员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为企业选择人才创造了条件,一大批区赛、国赛选手被用人单位录用。2.推动教师发展。以技能大赛技术技能为要求,实施教师培训,打造“双师素质”的师资团队。通过学校、自治区和全国技能大赛,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取得了实效。不仅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教师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其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方法,开阔视野,提升技能。3.推动学生成长。以技能大赛参赛选手为主体,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集训和比赛使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和沟通意识逐步增强;融入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其次,大赛项目与任务基于制造业、流通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具体业务,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产业要素、企业要素和专业要素,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最后,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大赛不仅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竞技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少参赛选手特别是获奖选手被企业录用。
五、结论
实践证明,“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截止到2015年底,我院校企共建、产学合作企业总数达156家;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数707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5门、教材14部;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校兼职教师人数达111人;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人数2274人;为社会培训员工达3819人次。仅2015年,我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数达28个,B级英语、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素质证书获证率达98%,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2%,在全区高等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我们认为,“岗课证赛”融通模式对我区乃至全国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作者:徐恒山 卢生奇 高云胜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恒山,丁明利,张丹.商科及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模式[J].中国市场,2014,(4).
[2]周路.“工学研融合、四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4).
[3]徐恒山,丁明利,李占平.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岗课证赛”融通为典型案例[J].中国市场,2014,(39).
[4]徐恒山,范享玖,秦涛.搭建技能大赛平台推动“岗课证赛”融通——以高职财经旅游类技能大赛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5]冯小军,吴琼.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6]徐恒山,高尚卿,白玉龙,白晓平,郭金玫.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在校生调查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7]苏敏.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
[8]施伟萍.多渠道开展实景化教学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