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贸实训总结

商贸实训总结

时间:2022-06-26 00:3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贸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贸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市场营销;应用举例

1 引言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先导,培养职业岗位要求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宗旨,商贸专业课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学情现状,科学准确地设置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情境教学法”赋予学生某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学习;“实训教学法”给学生一项学习任务,让其带着任务去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运用“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可以有效融合以上两种方法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在赋予学生情境和角色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开始探索尝试应用“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均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2 “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学情基础和含义

2.1 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产生的学情背景

一是中职商贸类学生普遍基础较弱,学习意志力差,但思维灵活,并且有部分学生曾利用假期参与过企业销售活动。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商贸专业的主干学科《市场营销》来说,如果一味地以“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教学,不但不能真正地实施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逆反情绪,丧失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学要从实际生活入手,采用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并赋予实训任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目标有兴趣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是中职商贸学生普遍缺乏职业效能感,学习目的不明确。笔者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只有32%的学生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有68%的同学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并不明确。另外,有52%的学生对于自己是职校生具有挫败感,不知道课上学习的这些专业知识具体怎么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对未来职业没有信心。鉴于上述调查,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商贸专业、热爱商贸专业,树立坚定的职业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生动的、符合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通过富有成效的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效能感,这是采用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学情基础。

2.2 “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和实训任务,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动脑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将实际演练引进课堂,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展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并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开展实训任务,实现对知识的轻松理解、识记与应用,明显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3 “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创新点

3.1 教学理念新颖。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在《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与实际工作相关联的情境,变抽象枯燥的专业知识为活泼生动的工作场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主动完成实训任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内容新颖。使用“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更取材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主动的完成教学任务。

3.3 教学形式新颖。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用一些实物、图片、游戏和音像等,在形式上可通过借助实物、编制小品、搜集相关案例、假设工作情境等多种形式,这既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要突出其专业实践特色,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求知的愿望,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4.1 利用多媒体情境模拟。教师借助多媒体以案例、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向学生模拟展示一个相应的工作场景,目的是更加直观的给定学生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环境。因此,情境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工作实际,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可以有兴趣参与其中。

4.2 在情境中赋予社会角色。情境设定是为工作岗位进行铺垫的,因此情境服务于角色。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感知被赋予的工作岗位有哪些特点和职责,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建立角色服务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岗位的能力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这种角色的转变所带给学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为整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4.3 在角色中给定工作任务。把课堂学习任务转换成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任务融入到了情境之中,便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任务驱动力,知道自己为完成这个工作任务该重点学习什么。这种生动的情境任务牵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的明确,让学生带着任务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整合。

4.4 为完成任务积累知识。通过情境模拟的导入,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要达到的能力要求,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随着教师问题设置的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找出知识规律、解决措施、适用情况等,以便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做好知识积累。在学习中,学生利用观察与思考、合作与探究、分析与体验,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把学习从单纯的规律性上升到应用性的实践高度。

4.5 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难题。把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应用领域才是学习的目的,以往的学习往往采用练习题的形式检测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这种方式脱离生活,更没有趣味性可言。在情境模拟实训的课堂中,教师采用实训练兵的方式进行课堂授课,把知识落实到了实际生活、工作的情境之中,实现了学习目的,增添了学习的实践意义。

5 “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举例

例如,笔者在讲授中职商贸专业课《市场营销》第五章第三节“新产品推广”这节课时,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商贸专业课的特色,运用了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分别在导入、新课教授和实战练兵等不同的教学环节模拟了教学情境,并结合情境开展了实训,具体如下:

导入环节 图片演示——耐克工厂及商场销售情境

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分别是青岛耐克体育用品分公司的市场营销员和见习营销员,接到公司的任务——进行公司新产品在青岛市场的推广工作。

教师:现在呢,我们共同接受了公司布置的一项工作任务,即根据本公司新产品特点、消费者使用新产品的反馈情况,来进行公司新产品在青岛市场的推广工作。

(情境导入后,教师展示本堂课的三个教学任务,使学生明确本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本堂课自始至终都会模拟青岛耐克体育用品公司这一情境,使全体同学身临其境,带着任务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讲授 产品亮相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入《2012年耐克新春季新品会》这一情境,多媒体展示公司新产品图片——耐克音乐鞋,激发学生好奇心,再由教师以会主持的口吻介绍公司新产品的独特性能,让学生对耐克音乐鞋感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公司的这款新产品比其他产品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2.我们这款新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新产品优点能否适应目标消费者需求?

3.我们公司新产品突出优点是否能被消费者明确、直观的辨认、接受?

本情境是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耐克新产品场景入手,在课程的开头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顺利实现了新课的导入,并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了本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新产品的特点。

新课讲授 消费者采用新产品的程序举例

播放一段事先拍摄好的情境小品,由学生扮演,讲述到商场买鞋的全过程,视频看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品主人公的购鞋过程,从而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消费者采用新产品的程序,即认知—兴趣—评价—试用—采用五个阶段,完成了本堂课的第二个任务。

新课讲授 新产品的反映差异——课堂调查举例

通过多媒体设置街头情境,开展即兴课堂调查,每位同学下发一份调查问卷,根据教师的提示完成,引导学生进行现场答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1.如果您是一位普通消费者,您会在哪个时间购买耐克公司推出的新产品?

2.您认为自己的个性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3.何种新产品推广方式对您的影响最大?

4.您家庭的经济状况属于以下哪一种?

5.您最关注新产品的哪一种特征?

问卷答完后每位学生迅速计算自己得分,并自主查书找到自己属于何种类型的消费者。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反应差异这块知识点理论性强,通过设置情境,以问卷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调查,积极做答,从而自然得出新产品采用者的五种类型,并以名片的形式自然导出,第三个知识点的讲解水到渠成。

巩固练习 实战练兵——模拟招聘

假设学生的实习期结束,需要接受耐克青岛区总经理的面试,进行一场模拟招聘。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现出招聘现场画面,增强真实感。画面中的耐克经理给出三个问题,要求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做答:

1.由于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反应存在差异,你认为五类采用者中的哪些是本次新产品推广的重点?

2.既然确定了创新采用者和早期采用者作为此次新产品推广的目标市场,针对这两类消费者的特点,你认为哪种方式能使他们在认知阶段最快了解到新产品的信息及特点?

3.(提高题)除了广告推广策略外,我们公司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或妙点子来进行耐克音乐鞋的推广,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认识并购买呢?

此情境的设置综合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耐克公司模拟招聘进行实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本节课教师主要运用了“情境模拟实训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模拟了五个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轻松、有兴趣地开展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对问题的层层深入思考,并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开展实训任务,实现对知识的轻松理解、识记与应用,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2篇

1.1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1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距离难以达到培养目标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接轨。但目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了解不透不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岗位的对接存在较大距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要求不相符,与企业需求脱节,从而导致职业学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1.1.2缺乏企业参与,实践环境不健全商贸类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企业的参与程度,但专业实践环境受到场地和资金的制约,无法真正再现企业真实场景,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实践教学环境体验多,但实操训练少的现象。校企合作也只停留在企业家进讲堂的层次上,缺乏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设计。

1.1.3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职业学校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一线实战经验,同时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低实践的学科型教师,,恰恰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缺乏了解,教师难以系统了解企业工作过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1.2“教学工厂”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1.2.1推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工厂”理念是以学校而不是以企业为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上综合编排基础理论课、实践辅导课、项目实验课,以学校教学平台、专业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设计教学课程和教学过程。在专业学习中,学生既能完成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又能从项目实践中强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职业技能。

1.2.2提升师生实践能力“教学工厂”理念的实现需要专业教学团队的支持,而教学团队的组建正是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学团队需要技高一筹、创新创业型的复合型教师,尤其是企业专家的参与。“教学工厂”使学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项目的引入吸收最新的市场资讯,有效扩充教学资源,在实现项目成果的同时,与企业进行专业交流,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参与企业项目实践的机会,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2.3有效完善实践环境“教学工厂”模式将“工厂”搬进学校,实现“生产与实践合一”、“岗位与课堂合一”、“教学与创业合一”、“作业与业绩成果合一”。将企业不同的部门整合在一起,既能分块教学,又能实现整个项目产品的产出,有利于促进“教学”与“工厂”的完整结合。

2“教学工厂”模式在商贸类专业的建设研究

2.1面向商贸类专业的“教学工厂”模式的建立

2.1.1优化商贸资源,构建“教学工厂”模式商贸类专业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属于学科型配置,造成了各专业之间的课程、设备、师资、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分割的局面,最终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商贸类专业应总结专业特点,归纳专业共性,通过构建教学工厂模式重组和优化教学资源。依托现有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等资源,统筹规划,构建起具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集理论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及企业项目开发为一体的教学工厂模式。

2.1.2创设企业模式,营造“教学工厂”环境商贸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大多是依赖专业实验软件、实践平台等仿真性实训和模拟实践性实训工具进行,学生虽然从实训内容上达到了深化专业技能学习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真实场景”,没有实战感。技能实践内容大都只局限于在企业客户端的操作训练。企业端的一系列经营运作流程得不到深入应用。因此,学生缺乏对企业理念、经营管理、市场定位、工艺流程等信息与环节的把握和理解。“教学工厂”理念的引入充分发挥“工厂”的实用性,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加入,把企业的产品、管理、理念引进学校的“教学”来,学生在校接触真实企业项目业务,提升实践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岗位适应能力。

2.2“教学工厂”模式的创新性应用

2.2.1突出专业教学与“工厂”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结合商贸类专业特色,建立适合学生实践的“工厂”。采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设置企业部门,引入企业投资,这种投资可以是资金投入、项目开发任务、技术人员投入等形式。学校以场地、实训设备、师生等作为投入资源,校企双方设立监督管理部门,为合作的产品产出提供监管。同时,企业参与教学项目的开发,企业提供项目资源给学校,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师生合作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基础上,能将经验分享给学校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中还能将企业项目解决方案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开发针对性较强的专业项目和课程。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信息化;作业流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3日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笔者通过对一些学校的调研发现,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缺乏特点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不准确、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建设目标和方案缺乏深入思考。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于2014年3月开始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至2015年3月正式建成,并在省示范建设验收工作中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下面就基地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基本思路进行介绍,希望对其他院校开展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地建设理念和定位

充分发挥政行企校的优势,联合进行实训基地建设。遵循“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物流行业、现代流通行业的特点,参照我院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建设立足于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理念、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具备流程分析能力、创新物流运作模式”的现代物流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项目为导向、以实战、实用为特色,进行综合化的实训,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现代物流技术培训中心。

二、建设原则

经过了多轮论证和调研,学院领导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先进性、实操性、可持续性。

1、先进性。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 “高起点、高标准”,不能做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在建设方案设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和现代化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要能够体现最新的物流形态。在具体设备和技术的选择中要坚持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所选择的现代仓储技术设备、信息化技术设备和自动化装卸搬运技术设备要有先进性和代表性,要能够适应培养高水平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2、实操性。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开展社会培训的重要平台,既要能够提供充分的实践项目和实训设备,能够满足实践的要求,又要能够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接轨,提供具有真实背景的实践环境和实践内容。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要体现实践性、动手性、实战性。许多具体作业,如叉车操作、一体化物流作业实施、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商贸物流配送都要与企业无缝对接,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训练和作业。

3、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实训基地整体设计安排要具有可扩展性,可以继续通过投入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素材、真实工作任务不断进行实训项目开发设计;其次,实训基地在建成后要有可操作性,要做好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配套工作,要充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相互融合,不要沦为景观工程。

三、建设思路

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目标定位和指导原则,在全体老师的群策群力下,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1、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训基地在整体设计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现代物流的精髓在于信息,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物流管理不断创新,也不断革新流通的方式。物联网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信息技术、ERP、WMS、TMS等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应用,让学生能够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管理与作业。

同时,以微信、微薄、QQ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在不断改变人们学习知识的思维与方式。以学员为中心的实训基地通过云技术、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实现实训的交流互动性,让学员的部分实训突破地域、时间限制。实训基地利用现代云端技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实训人员的身份识别、情境模拟、作业监控,让学员了解自己的实训表现,总结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2、以供应链流程为导向的项目设计。在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与实训组织设计中,遵循供应链流程导向理念。以供应链的采购供应、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流程为导向。在岗位的设计中让实训的对象具备流程化的思想与习惯,具备供应链流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物流文化展示体验区,通过视频、图片、模型、图书等素材让学员树立流程化的理念;通过构建以物流一体化作业区、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区、商贸物流配送作业区为主线的实训作业区域,让实训对象了解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整个过程,在每个作业区,又遵循上游供应、检验入库、储存管理、物料控制、出库作业、分拣包装、配送作业的供应链流程。通过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实训,掌握物流作业的“来龙去脉”。

3、以“感知、践知、强化提高”认知规律为主线进行空间布局。在空间设计的逻辑体系中,遵循职业形成规律,按照人的感知、践知、反思提高的认知规律这条主线进行设计。依据这个理念,在实训基地入口处为物流文化展示体验区,让学员对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理念、现代物流模式、物流不同部门分工有初步认知;之后,进入一体化物流作业区、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区、商贸物流配送作业区、叉车作业区进行物流单项、综合技能的实训;在此基础上,进入监控调度实训室,通过对自己和其他学院实训的视频进行研讨,总结反思,再进行实训,反复训练、不断提高;最后,可以进行物流后台信息系统的学习和物流方案制定的研讨。

4、体现虚实结合性。实训基地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充分解决现代物流有形无形组合、动态静态结合的特点。现代物流有形化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仓库、配送中心、物流中心、运输工具,而无形的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的作业组织及流程设计及一个企业的物流文化。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采用虚实结合方式,用物流装卸搬运设备、仓库、包装工具等有形方式表现物流有形一面,而用物流信息技术、流程化处理、视频化资源、物流文化表现物流无形一面。

5、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与使用。遵循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使用的理念,实现实训基地效率利用最大化,使用价值的多元化。在实训基地方案设计与制定中,校企合作进行物流实训基地的论证、制定符合现代物流与流通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方案。在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与工作任务。实训基地建设使用时,校企联合进行物流职业标准开发建设,共同进行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服务。

第4篇

2013年教育部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中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同期大学生的就业率。其中商贸与旅行类的就业率是96.44%,在所有专业的就业率中遥遥领先。再以本人所带的毕业班(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三年学制第六学期(今年三月份),该班学生的实习就业率已达到96.8%,就业的岗位包括外销员、报关员、船务、物流管理、涉外文秘等等,从事商贸类工作的毕业生占了很大比例。

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英语听说教学,其本身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在其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商务英语听说的特点,建立起独特的课程体系,在不忽视语言局部准确性的同时,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何摆脱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调整教学思路,通过商务英语听说教学培养中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挥,是本文要研究的一个课题。以下是笔者正在学习并尝试实施的商务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旨在达到真正意义的“教、学、做”。

一、项目教学法

广泛应用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或能力目标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与完成。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不断改造和成长。对中国的学生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教学尝试。

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主要特点是应用性强,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是培养听说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因此项目课程设计应尽可能还原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实际,使得课堂项目活动具备较高的“保真度”。呈现实际工作任务的整体过程,使学生对于任务活动有全面的了解,培养其日后的商务工作能力。根据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基于一个模拟的商务交际情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在模拟商务场景中操练商务交际技能,并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例如“Receiving Visitors”(接待来宾)这个模块,从“确定航班、接机、送客人到酒店、预约谈判见面的时间、聚餐、介绍当地风土人情、送机”等环节,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接受任务,学习、搜集、整理项目知识和相关信息,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在此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他们主动获取了很多新的商务礼仪知识和新的单词。

二、强化实训法

在课堂建立仿真模拟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进行逼真的商务活动模拟训练。学生每3-4人为一组,创办模拟贸易公司,虚拟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交易,让他们以进口商、出口商、供货商等不同的角色进行贸易业务模拟训练,并用所学的商务英语口语熟练地进行面对面的贸易磋商。学生通过完成一项项任务型的实训内容,掌握进出口贸易中建立贸易关系、函电往来、外贸制单、产品材料介绍等业务中所要求的专业技能。

此外,也可举办小型“模拟交易会”,让学生分组组成公司摆设摊位,邀请学校外籍教师客串扮演外国客户,进行自由商品交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这种“专业+ 英语”的实训形式,既能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查漏补缺,又能带动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用法,了解交易会的运作流程。

三、业绩考核法

课程的考核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形式,以学生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纵观整个学期,学生在小组每一次完成任务的过程、质量、态度、是否达到训练目标等作为考核的依据,最终考核成绩由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组成。过程性考核包括表现、参与程度、平时任务完成情况等,总结性考核包括成果汇报、演示、期末考试。这样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自觉性与积极性。

总之,中职商务英语听说课重点要放在专业技能培养,应该让学生不仅能听懂日常和商务英语会话,以准确的商务术语进行商务交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且能够用符合特定商务场合的得体语言提出和解决各种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和实践,一定会把商务英语听说教学水平提高到崭新的高度,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受社会青睐的全能型商务英语人才。

第5篇

关键词: 药物制剂 实训课程 实训教学 教学模式

合理有效的实训课程以特定应用目标为基本内容,融合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上好实训课是实训教师首要任务,在此以我校药物制剂专业实训课程为例,对如何开展好实训教学进行探讨。

1.引入企业管理制度,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制度可以促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保证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在制定实训规章制度时,我们引入企业制度,包括上下班考勤制度、洁净区标准更衣规程、实训清场制度、实训安全制度,我们在组织学生实训过程中参照企业的模式,班长为车间主任,学习委员为质量负责人,整个班级分为若干生产小组,同时选出生产组长。在这样的模拟企业氛围中,学生视自己为制药企业操作工,达到自主自律的企业化训练的目的。在实训中心的走廊悬挂医药企业组织机构图、制药工艺图、企业文化标语、职业行为规范、质量安全标语,在各模拟车间内张贴生产标识、标准操作规程等,创设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给学生配备统一工作服,佩戴胸卡,持证上岗,将企业员工标准上岗流程引入教学环节,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加学生的直观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医药行业职业道德素养,了解医药行业企业文化,有利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

2.巧妙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任务驱动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力,具体模块化,有效地规范管理教学环节,学生明确了解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最终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果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先将一个生产项目交给学生,老师指导他们把整个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把不同的任务分给不同的小组去完成,再将完成的任务串联整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老师更多的是从旁引导,加以衔接,适当监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解决了项目任务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然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2小组合作,轮换比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训中,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接受各自任务,任务完成后在进行小组轮换。每一组8―10人,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善了传统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最终达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小组轮换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任务轮换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整个项目的流程,熟悉每个任务环节。此外,有了任务轮换,小组之间就有了比较,学生都希望自己做的是最好的,所以在操作时都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开动脑筋,就连平时比较贪玩的学生也全身心投入到任务中去,有的甚至能担当重要角色,这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效果很明显,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建立适宜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实训教学

3.1评价内容应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要具备某一领域或某一岗位群过硬的操作技能。因此,对实训课程的评价必须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训课程与企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不会产生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象,也只有这样,实训课程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3.2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评价领域内的方式有很多,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要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不能只用一种评价方式,而应该把多种评价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汲取各种评价方式的有效部分。在总体方向上从以往的以终结评价为主转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课程教学上采用现场操作考核、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答辩式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不但可以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而且能让学生了解课程要点和自身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实训课程的开展。

4.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分析,不断创新和完善实训课程

课程总结分析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使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实训效果,以及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往的课程总结分析是教学体系的最后阶段,而在项目教学的实训中,总结分析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因为在各个任务完成阶段老师和学生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困难是怎么产生的,能否解决,又是如何解决的,解决的效果又如何?这都要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分析,作为教学资料进行备案,为本课程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提供参考资料。

5.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也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而且更深入、更实际地了解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我校实训教学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有效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青,左桂云.校企结合的实训文化探索.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2]杨红梅.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华夏医学,2005,(04).

[3]李茂盛.药剂学模块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2).

第6篇

内 涵

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是一种综合的、职业的能力,它既包括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应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还需要对应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和开拓能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岗位特征决定了财经类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直接以人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 工作更具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点外,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更是服务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此外, 学生实际就业岗位多是基础管理岗位, 日常事务处理和基本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强调综合职业能力。

前 提

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专业知识模块的搭建、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邀请社会、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分析和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发展情况;分析和研究专业所服务的经济领域或行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分析和论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及期望等。虽然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异,但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都应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岗位职责,确定各岗位从业人员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再以能力为主线,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将整个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和个性化发展模块,依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又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由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因此评价和考核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高职院校常采用的学生能力考核方法有:闭卷笔试,主要用于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掌握及运用情况进行考核,这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主要用于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现场操作,主要考核实际动手能力,工科类高职院校运用的最多。撰写调查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沟通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财经类高职院校采用较多。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试或答辩,主要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体系。要强调的是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结合企业人员的评价意见,将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纳入考核范畴。

实 践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占据核心地位。学校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面向市场需求,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专业课程,把握好课程与工作的匹配;选好专业理论基础,本着“够用”“实用”为度,把握好课程的理论深度;增加实践课程,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比如学校会计专业,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践课程形成了相对独立体系,并在教学计划中占 50%以上。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修课四个部分逐渐演变为三个递进式模块构成,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和个性化发展模块。

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向互动

学校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为主要依据,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计专业分会,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多家企业深入合作,在“引企入校”的基础上,设立会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搭建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制订和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做”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自筹资金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改造和新建校内实训基地,改建、新建12个实训室,同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分别与20家单位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创造更为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将企业办公地点引进校园,建立“校中企”,为学生提供真实防伪税控开票、企业报税、工商注册年检、银行票据结算等综合业务实训,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企中校”芜湖本源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芜湖市端木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由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每天指导学生,安排实训任务,纠正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加实习的学生每周完成周记,并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和会计系共同评定实训成绩,学生的实训实习不再是校外的“无人照管”,实训实习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施行五步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要求,反思传统教学方法,探讨适合“教学做”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是指通过任务下达、知识导学、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点评归纳五个实施步骤,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现“五层能力递进”,将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划分为五个学段,即理实一体化课堂学习阶段、课程模拟实训阶段、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和就业实习阶段。在五个学段中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到应用能力,从单项的业务操作技能到全面的职业能力,逐层上升,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达到逐步提高,有效避免了技能根底不扎实的现象。

“岗证赛”,“教学做”一体化

学校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形成了新的“岗证赛”、“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教学团队并不囿于微观层面即教学模式研究,而是对“岗证赛”、“教学做”进行历史探源、理论探源及现实探源,在教学实施中把“岗证赛”、“教学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基于“岗证赛”、“教学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设计学生学业考试、建设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体系及实施途径,开发了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材,创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考核方法。

成 效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在学校开展的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标兵的评选活动、红歌大合唱比赛、励志教育演讲等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专业技能显著提高

自 2011 年以来,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连续几年获得安徽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特等奖或一等奖。计算机操作能力合格率达 97.57%,英语应用能力合格率为 98.48%,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 90%以上,六成以上的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全国会计专业资格(初级)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 100%。

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近几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毕业生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香饽饽”,毕业生就业率年均在98%以上,学生就业岗位稳定,收入水平稳中有升,就业满意度较高,企业用人单位整体评价良好。

第7篇

1.《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特点分析

1.1教学难度较大

一方面,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物流机械设备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包装设备、集装单元化设备、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运输设备、流通加工设备、物流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及选用和配置等内容进行讲解,知识点多且跨越度较大,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为数不多的与机械专业知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高校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系多为管理类、商学院类(参见表1),且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为文理兼收,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失力学、制图基础、机械原理等前设课程的基础,兼之欠缺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有难度,进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1.2校内实训条件有限

基于前述情况,《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中结合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或者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然而物流机械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物流机械设备技术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速度很快,一所高校往往无法同时具备各式各样的设备作实训之用,同时建设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设备购置成本花费不菲,使在校内开展实训条件受限(参见图1)。

1.3校外实习安排困难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验证和掌握课程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呈现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参见表2)。但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单个企业的实习基地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单个物流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种类有限,导致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衔接,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形成一定干扰,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上因素导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面临诸多困难。

2.《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改变

在《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开始讲授时,应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基础,适当为学生补充部分识图和机械基础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物流机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应通过就地取材、网络收集、与设备厂商联系等手段逐步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及时更新。

2.2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笔者从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中归纳凝练出若干案例,如邮政快递企业邮件处理流水线设计、制药企业成品仓库设备系统设计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物流机械设备在物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践认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愿组合,一般4~5人为一组,由教师设置任务场景,学生通过自主分工,独立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关键信息提炼、解决方案设计及整合工作,最后撰写书面报告并形成PPT,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并打分,以此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书本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强化各种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实训内容。在场地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引入物流机械设备模拟操作实训软件和仿真教学,在模拟实训和仿真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物质资源优势,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合适模式,结合企业需求和教学要求,与校外企业联合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第8篇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壮大,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注重学生实践性教育,本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对新加坡“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的分析,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及我校商贸类专业的现状,提出针对我校商贸类专业采用“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性。

【关键词】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

1 “教学工厂”理念的内涵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而提出来的一种适合现代科技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在学校、企业、人才培养三者之间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它不同于单纯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也不同于英式“三明治”课程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即能学到本专业适时及实用的技能,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

“教学工厂”是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基础上设立的,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经历了从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我校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准确地分析商贸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笔者对商贸类专业的毕业生和顶岗实习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为网络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00份,主要调查对象为07级、08级、09级中高职已经毕业或者正在顶岗实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比较客观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问卷的有效调查。但是由于是网络调研,所以在年级数量的控制上没有特别严格,故实际调查中以08级顶岗实习的学生居多。结果显示,目前商贸类专业学生和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在被调查的300名学生中,有52%的学生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一部分人自感能力欠缺而转向其他行业,只有8.7% 的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专业密切相关的。有34.8%的学生认为目前我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只有17.4%的学生认为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能够适应企业需要的,43.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基本合理的。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我校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是明显优于其他兄弟学校的,但是在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有有很大差距的。

可见,目前虽然市场中对于商贸类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多数的商贸专业毕业生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要求,甚至有时需要几个月的适应和摸索时间才能真正适应岗位进入状态。虽然我们现在的实训室建设越来越完善,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与兄弟院校相比较,我校在人才培养上越来越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素养的提升,还开设了礼仪、商务谈判、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但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尽量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必须要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教学工厂”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该模式时一定要真正地理解“教学工厂”的内涵,同时结合地区特色、专业特征,建立具有商贸类专业特色的“教学工厂”模式。

3 商贸类专业“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

3.1我校商贸类专业引入“教学工厂”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2000]2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明确指出高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时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许多中高职院校都在“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中做了许多尝试,为我校引入该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2 商贸类专业引入“教学工厂”模式的行业背景

我校商贸类专业主要涉及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证券投资与管理等专业,而对应的专业人才也是市场中的紧缺型人才。例如物流管理专业,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搬运运输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开展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这几类专业的教学均配备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研究相关专业岗位的具体描述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展时,必须要有企业专家的参与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能够很好地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组织学习的习惯。

3.3 商贸类专业实施“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规划

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概念是在德国“双元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然后经历了校园的工厂模拟、模仿到融合的发展过程。那么将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我校商贸类专业时,也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现存条件,进行适当的改革。

第一阶段:校企合作摸索阶段

在原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在学校内模拟企业环境,按照工厂模式进行相关教学环境设置和布局。在此环境下,学生尽可能采用在企业内的实际业务项目进行模拟实习。这一阶段属于起步摸索阶段,为以后的模式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教学工厂模仿企业生产模式,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和项目开发。

在这一阶段,教学工厂基本具备了一般企业经营条件,全年提供给学生进行项目实习的条件,配备双师型教师、企业人员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学校开设的教学工厂平台让使老师和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业务项目研究和技能提高上来。

第三阶段:教学工厂项目平台日趋完善,在教师科研、学生实习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经验积累,形成了系统性的“教学工厂”规范化、成熟的操作和运营形式及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教师员工的专业培训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全面的系统整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商贸类专业技术核心已经形成,并能够为各个专项技能训练提供培训,进行业务项目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学工厂成功地建立完成,并成熟地运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关门办学带来的种种不足,使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能够与企业、行业等合作,而且还能够按照教育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使培养的人才既符合企业现实的要求,又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在整合学校、企业与社会资源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称职的、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教学工厂”模式的建设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决不可照搬照抄,只有结合学校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完善,才能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坤.论“教学工厂”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9):163.

[2]毛才盛.新加坡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0(6):56.

第9篇

文/通讯员 周大勇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荆门技师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作为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新学期伊始,学院就专门举办了2015年春季师资培训班。

培训班上,学院专门邀请全国技工院校优秀班主任、全国技工院校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讲师于吉会做了《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的专题讲座。于吉会老师结合自己十余年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从实践的角度介绍技了工院校学生的特点与沟通艺术、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潜能生的转化与指导,并以《班主任之歌》为题,用记录她学生管理工作的真实视频和图片,分享了她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的酸甜苦辣。讲座结束后,于吉会老师与教师和班主任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培训期间,学院安排分组研讨,解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学习2015年荆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交流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的《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讲话的学习体会。此外,学院还专门组织全院教学人员赴学院实训基地――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学习6S现场管理,弥补学院教师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的问题。

此次师资培训活动,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增强了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提升全院教师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学生及班级管理工作和科学育人水平,为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打下良好基础。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全力推进河北唐山职业技能

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文/通讯员 王俊亮

日前,在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经河北省政府、唐山市政府批准,河北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落户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河北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被确定为2015年唐山市政府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确立了“需求导向、高端定位、训为企用、校企共享、公共服务、促进就业”的建设思路,将依托唐山劳动技师学院进行高端设备投入3.2亿元。经过多方深入调研,多形式展开探讨、论证,确定了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八个行业领域:电气工程、机械维修、汽车维修、机床加工、材料成型、化工工程、现代信息和综合服务。该项目计划2015年实现基本正常运行。目前,项目的前期调研及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正全力推进。

据悉,河北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河北省第一家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成后,中心将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核心功能,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主线,以大专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为补充,开展京津冀地区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服务。同时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技能培训,对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开展培训,为各类技能培训机构提供技能实训所需的场地和设施设备,为各类技能大赛提供优质服务平台,从而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建设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高技能人才孵化基地和来料加工生产基地,将在唐山乃至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城市价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

研制成功红酒橡木桶自动清洗机

文/通讯员 李津军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产学研中心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一种为干红葡萄酒生产、储运企业提供橡木桶周期性清洗的自动装置,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2014年初,该中心从天津知名红酒企业了解到盛装红酒的橡木桶要按周期清洗,由于在小批量清洗时开启自动清洗生产线成本太高,为此,中心领导萌生了开发一款小型橡木桶清洗设备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念头。

随后中心领导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了解橡木桶清洗设备的使用场地、空气、水质、温度、湿度、清洗效果等综合要求,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研制出了首台样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日前一台具有技术优势、方便实用的自动清洗机已经定型。

该机采用PLC控制技术,实现了自动加热、水温可控、自动切换冷热水、清洗时间可调等多项自动功能。经实地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技术要求。此项产品的研发成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变了传统手动清洗方式,其技术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获得了国家专利。

据介绍,这台自动清洗装置的设计十分精细,就拿关键部件喷枪的设计来说,由于工作时的压力要达到80MP,流量可达每分钟14L,喷枪依靠出水压力和流量的动能进行行量传动,实现无死角全覆盖。经过多种设计的试验,教师们采用不同材质和结构的密封元件,确保技术指标达到要求。同时,他们还攻克了喷枪在85℃和常温水频繁转换中热胀冷缩引起的泄漏这一技术难题。

牡丹江技师学院:

注重强化师资素养提升

文/通讯员 刘 新刚过去的寒假,牡丹江技师学院结合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全力推进,选派了28名一线教师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旅游学院,对数控加工专业、电子技术专业及烹饪、面点专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骨干教师培训。

此次培训是示范校建设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创新等内容的探索与实践,对如何实施先进办学理念的示范、改革创新的示范、一流培养质量的示范、鲜明办学特色的示范更加渴望和向往。走进这两所学院,教师们仿佛走进了梦中桃花源,纷纷被眼前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洋溢着现代化的职教与职业气息所震撼。

此次培训令教师们感悟深刻:一是对于一线教师,要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走出去看看科技发展的前沿,感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向。二是优秀的职业院校教师,应有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不断加深对教育真谛的理解、了解职校生发展规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更加充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专业技能。三是教学中常感知识贫瘠、教学时没有更好应对策略的老师,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通过此次培训,强化了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既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极大的激发了教师参与示范校在学习中建设、在建设中学习的工作热情。

承德技师学院:

新学期开展教师系列培训活动

文/通讯员 张丽丽新学期伊始,承德技师学院针对全体教师开展了系列培训学习活动。为期六天的培训活动,聘请了国家级培训讲师,围绕“信息化教学”“职业礼仪规范”“心理健康”三大主题,通过“专家讲座、集中学习、分组实践、汇报总结”四种形式进行,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此次培训请到的专家有: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培训专家魏民教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礼仪培训师”、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蔡少惠副校长,全国专业人才教育委员会礼仪师资培训师、教育部核心能力认证礼仪训练教师王旭,教育部国培专家库入库心理专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心理顾问张渝虹教授。

此次培训过程中,魏教授以翔实的资料结合大量案例阐述了微课的概念、类型、制作及评审标准,为教师微课的制作信息化手段应用明确了方向;蔡校长的《中职学校教师职业礼仪规范》内容丰富,讲练结合,非常实用;王老师的《中职学校班主任应怎样做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幽默风趣,案例丰富,影响深远;张教授的《阳光心态与压力管理》《心理咨询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形式新颖,寓教于乐,令老师们回味无穷。

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教师们一方面增长了业务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明白了要从自身做起,调整心态,正确践行教师礼仪。本次培训为新学期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深入实施“全员德育”战略,创设更加规范的“大德育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珠海市技师学院:

在“省长杯”服装设计中夺魁

文/通讯员 印德超

近日,珠海市技师学院参加广东第七届“省长杯”服装设计专项赛珠海分赛区总决赛,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

本次大赛以“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由珠海市科工信局主办,珠海市工业设计协会、珠海市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承办。珠海作为第七届“省长杯”服装设计专项赛九大分赛区之一,吸引了全市各企业、高校及服装设计服务公司踊跃报名参赛,分赛区大赛组委会共收到790件参赛作品。经过珠海工业设计和服装设计领域14位权威专家组成的大赛评委会对参评作品的评审,珠海市技师学院年轻教师吴卓老师的作品《涅槃》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同时由该校雷蕾等3位老师和3名学生创作的《海精灵》等6件作品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西安商贸旅游技师学院:

利用寒假组织开展学生家访活动

文/通讯员 肖海成

第10篇

关键词: 学训赛 影视动画 培养模式

自教育部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构建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促进机制,全国的职业院校纷纷以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抓手。实践证明,在技能大赛的开展中不仅提升了参赛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而且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

“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多次省、市、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符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大赛培养机制。将“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才符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宗旨,推动我校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

一、“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要以实现专业和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省市、国家级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金牌1枚和省赛金牌8枚的优异成绩,“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应用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是基于技能大赛并结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讲:“学”是指学习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按照技能大赛国赛的要求,把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打牢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基础。“训”是指训练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通过教学和实践过程对接岗位生产过程,熟练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赛”是指赛素质、赛技能,通过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展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训练的成果,对于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掌握的衡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比赛竞争力。

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影视动画专业虽然归类于信息技术类专业但是与传统的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做到把基础知识、技能知识点和行业标准教给大家,但是由于每天的课时分配有限,以每周四节课为例,后两节上课的时候,由于遗忘的原因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而且教学目标往往是针对整个行业的,大而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面非常大,而且没有具体要求作为技术指标,学生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能培养,课下也只能复习课上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学会的程度。

三、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学训赛”一体化模式就是把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竞赛要求统一起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竞赛内容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竞赛过程统一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学到比赛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学习效率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把“学训赛”一体化模式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习过程不能仅局限在课堂,课余时间的利用可以大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已有知识的巩固。构建网络课堂学习、在线答疑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前提。

2.构建开放的实训平台

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把教学和生产对接的重要环节,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重点所在。实训平台分为自建实训平台和企业实训平台两种方式,但是往往这两种是分开来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校内的自建的平台实训,只有实习期才会到企业平台进行实训。为了丰富实训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气氛不同实训的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构建开放的实训平台主要是以企业平台的实训为主。

3.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比赛

构建多样化的技能比赛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落脚点。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比赛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和实训的目标,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学习和实训的效率。其次,比赛的机制和气氛相比课堂测试更能够激发学生成功欲望,让他们在比赛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反馈给“学”和“训”环节。因此,学训赛一体化的模式从整体上提高了知识的实践性和目的性。

参考文献:

[1]饶晶.浅谈高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2011,5:221-223.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380(9):56-61.

第11篇

一、充分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从总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提法是对过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法的概括总结,更体现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指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的人才,是既“会”又“懂”、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最新界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首先应调研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的种类、规格、技能等;同时还需调研学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偏好、毕业后职业的停留率等。以前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倾向于单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喜好的考虑。例如酒店对客房和餐饮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经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在实习的时候从事这些岗位的工作外,毕业就业时仍然留在这些岗位工作的很少,这也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停留率非常低。相反,在实习时能够在前台、行政楼层、营销等部门从事高级别的服务和重复性较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时,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停留率就非常高,进一步升职的可能性也大。现在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人才培养规格模糊不清,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与中职学校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丧失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层次特征。因此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既要把握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倾向。以笔者所在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后,学生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工作,具备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酒店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酒店会计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知识,具有开展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高、职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星级饭店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看出,调整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比较模糊,针对性不强,到底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一线的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没有表述清楚。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是培养能够从事高星级饭店的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后续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二、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师团队,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然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来源单一、基础薄弱的问题,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限制课程改革成效的薄弱环节。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教师既能上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如前厅和客房实训、餐饮实训等,里面涉及到很多实操技能,如前厅接待、客房铺床、餐饮摆台、酒吧调酒、茶艺等,这些技能需要教师具备真实的酒店工作经历才能熟练地指导学生。同时,酒店的服务行业性质又决定了酒店的工作不仅仅是学会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就可以,还需掌握对客服务的技巧,如与客人沟通的技巧、处理客人投诉的技巧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需要长期的酒店实际工作经验来获取,这也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上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三个可实施的途径:一是通过酒店挂职锻炼、职业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方式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年轻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二是聘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的酒店专业人才,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三是进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参与到酒店的经营管理中,这样既解决了校内实训场所,又使得现有教师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是未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可行发展趋势。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建立课程改革实施的实训保障体系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与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的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多实行“2+1”或“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在校外酒店实习一年,所有的理论课程均需在校期间完成。很多院校都开始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过实训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习时的适应能力,达到“实习零距离”。这就需要学校内建有能实现酒店前厅、客房、餐饮、酒吧等实训项目的专业实训室,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在纷纷投入资金建设,例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中餐实训室;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餐厅服务实训室、西餐厅服务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服务实训室、酒吧服务与调酒实训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能容纳50人授课的酒店多功能实操室,能完成酒店餐厅、客房服务技能训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即校内的实训基地为真实的企业,既能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训,又能提高学校的经济收益,解决建设实训室的资金需要。这种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和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对外经营”四大功能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校外实习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依托,是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形式,是“2+1”或“2+0.5+0.5”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对学生将校内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平台。目前酒店行业人力缺口很大,各种类型的酒店都很希望吸纳实习生,我们应选择星级标准高、管理规范的酒店作为校外合作的基地。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选择的实训基地有锦江国际大酒店、新城宾馆、喜来登酒店等;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北京七星酒店、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等。这些酒店各具风格、设施完备、管理严格、服务一流。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完成从学生到“酒店人”的角色转变,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有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四、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为课程改革提供教学保障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配备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完善的实训资源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应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应根据酒店相关岗位群的要求,确定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然后,将各能力模块所对应的教学与实训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课程,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保障整个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学与教互动的职业交往情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学习构建知识,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效果的方法。具体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作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例如在学习客房预订时,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解接待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接待的程序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模块,综合运用视频、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前厅接待的程序和服务用语;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门童、行李员、接待员等,让学生真正掌握对客服务的技能。经过我们不断的改革探索,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停留率在逐年上升,同时合作的酒店由5家扩展到10余家,酒店对学生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这与我们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等有很大关系。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循环前进的过程,我们应随时关注前言理论,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对接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中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需要,提升自身办学品质和影响力。

作者:赵惠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 旅游;营销人才;知识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84-03

[作者简介] 樊盛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刘繁荣,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江西 南昌 330100)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服务行业。在现代经济中,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旅游业是根据消费者的身份――是不是游客――来进行界定,因此,它是一个以游客为核心,围绕食、宿、行、购、娱、游等消费活动开展经营活动的产业群的集合,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饭店、商场、交通运输部门等众多的实业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一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 8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 7%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开办高、中等旅游教育院校达1207所,在校生近46万人。

旅游市场营销是以旅游消费需求为核心,通过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和反馈等功能来协调旅游经济活动,从而有效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顾客的需求,为旅游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培养大批实用型的旅游营销人才对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旅游营销的观念、方法和手段都显得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同行间盲目降价竞争、法制意识淡薄、网络营销滞后、缺少长期营销战略、忽视品牌营销等问题,造成我国旅游企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差,缺乏竞争优势。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必须加大旅游类专业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当前,专门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旅游类高职院校正在成为此类人才最重要的培养机构,但这些院校旅游营销专业方向的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难以很好地迎合旅游业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未得到体现,本文站在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通过对旅游业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了该专业的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并探讨了在学校培养阶段有效达成这些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一、我国旅游营销人才的需求与现状

旅游业是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景点、旅游交通服务等多类业态的产业集群,它们无一例外都需要旅游营销专业人才承担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宣传、销售等工作。2004年湖南省进行了一次有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抽样调查,在回答“企业最急需哪类人才”这一问题时,52.39%的旅行社样本、61.97%的酒店样本和56.25%的景区样本选择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在学历期望的选项中,38.3%的旅行社样本和52.11%的酒店业样本选择“大专及以下”学历。这项调查表明了对专科层次旅游营销人才存在巨大的现实需求。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来看,旅游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结构的需求分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型:即营销决策、营销业务与管理、基层服务营业人员。高层次营销人才主要来自研究生和本科层次,但我国大学教育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也就是趋向于宏观管理、教学和科研,不能满足企业对营销和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初级营销人才主要来自中专、职专层次,该层次的人才培养受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往往只能具有单一操作技能,只能从事基层服务营销工作,而不能从事相对复杂的市场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相形之下,具备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专科类人才比较受企业欢迎。就专业教育背景而言,旅游企业中科班出身的旅游营销人才非常少,其教育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若干年实践工作后转到营销部门,这一部分比重较大;二是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就业;三是其他专业如外语、企业管理等专业。这样的营销人才结构不能同时兼备旅游、营销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加了企业培训成本和其他隐性成本。总之,旅游企业目前最缺乏的是同时具有旅游和营销理论知识基础、实践活动能力突出的复合型营销业务骨干人才。

二、旅游营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

(一)知识结构。包括:1.具有旅游专业和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外语知识。2.具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点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3.具有历史文化、道德传统、风物民俗、音乐美学、地理交通等方面人文知识的一定积累。4.旅游营销的法律法规知识。

(二)能力结构。包括:1.基础能力。(1)外语应用能力:能够读懂与旅游营销工作相关的英文资料,可进行日常的英语口语交流。(2)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使用OFFIC软件,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3)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营销调研报告和其他文书。(4)沟通协作能力:与销售团队成员沟通协作,达成工作目标。(5)应变能力:适应环境变化,方法灵活。(6)创新能力:不拘泥于陈式,求新求变。(7)再学习能力:善于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2.专业能力。(1)市场调查能力:能够通过实地和文献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持。(2)旅游营销业务能力:懂得运用营销理论进行旅游产品营销,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以及营销策划、广告促销等方面的工作。(3)旅游服务工作能力:有旅游企业基层服务岗位的实践经历,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4)社交礼仪与公关能力:掌握基本的商务礼仪,具有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的意识和技巧。

(三)素质结构。包括:1.品德素质: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遵从以“诚信、公平、竞争”为核心的现代商业伦理,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富于进取心,具有积极的财富观和价值观。2.文化素质:具备由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三者共同构成的良好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良好个人修养。3.心理素质:乐观、坦诚、包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4.身体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保持健康的意识。

在与能力需求有关的专项调查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平均超过70%的认同,高居第一,反映了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期望。“沟通协作能力”得到了60%的认可,说明营销工作作为一种人际工作,必须与客户交流,与同事协作,“旅游营销业务能力”则排在第三位。这些调查结果可以成为高职旅游营销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三、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营销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技术能力强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高职旅游营销专业在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方面应该有三个重点要求: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从旅游营销就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旅游营销、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但上述目标在高职院校的旅游营销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未突出旅游特色。目前,高职高专旅游市场营销专业多以营销理论课和工商管理课程为主,旅游类课程并未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以理论传授为主,旅游特色并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与一般的营销专业学生没能明显的区别,懂得一些营销的基本理论,但对旅游产品并不真正熟悉,大大影响其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服务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特色强调不多,体现不出高职旅游院校的鲜明个性。

此外,高职高专旅游营销教学计划几乎是普通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翻版,有的甚至是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缩编,连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没有体现。教学大纲没有统一和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专门的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雷同。

2.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就业导向。前文概括了市场对旅游营销人才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要求,但鲜有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加以研究,并制定详尽的计划达成培养目标,造成教学与岗位要求的脱节。在培养模式上,高职院校的旅游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只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总体上仍以封闭式教学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旅游行业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此外,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普遍不高。虽然当前旅游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看好,但经常是到岗不能马上上岗,企业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3.实践性教学是旅游营销教学的最大弱点。多数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学校对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没有形成制度,缺少激励措施。该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许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业务,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另外,高职院校营销实践教学条件普遍较差。硬件方面缺少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高职招生规模扩大后,问题更突出,软件方面缺少系统的实践性教学教材、案例、背景资料、模拟实习用的全套单证等。最后,营销的实习和实训是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实际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四、高职旅游营销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1.教学思路作出积极调整,推行“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为两条主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替。在旅游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增加实习实训课时的比重,将其所占比例由20%(含毕业实习)提高至35%左右,并对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师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课堂授课,应提倡新型的互动型的能力教学,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应为此制定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

2.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学院按照旅游营销学生的培养要求并推出不同层次的模块教学计划,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模块组合,从而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特点的培养。高职旅游营销课程可以设置6大模块,分别是“营销专业、旅游专业、企业运营、综合技能、实践课程、人文社科”,每一个模块由一系列的课程组成,学生可灵活选择,但必须修满每个模块的学分和总学分。

3.大力推广和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旅游营销的教师不仅要把已有的教学方法用熟用透,而且还要善于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方法,推陈出新,其中,课堂实践教学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模拟实训法在课堂上创造(仿照)一种同实际活动类似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其实践技能,这些传统方法在旅游营销课程的讲授中都大有用武之地,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4.建立起完整的营销实训体系。实训(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营销技能的核心教学过程。实训(践)教学注重针对性,采取循序渐进、综合强化、不断提高的策略。整个实训(践)教学可分为三段式:单项模拟实践项目是以学生小组形式进行自主营销实践,在这一环节,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施相应的实训项目,并对成果予以评价;分组自主实训是将3~4名学生分为一小组,由教师联系企业或学生自己找单位联系小项营销业务,并自主完成相应的营销实务,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随时和各小组保持联系并适时现场指导;在综合实训阶段,学生被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训,一般仍以小组形式独立顶岗,实训效果由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按评判等级评判。

5.为学生搭建理想的营销实践平台。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选择,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能够上升到“产学结合”的高度,做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那这样的机制将使得学生的实践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收获也更大。旅游业的季节性特点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具有天然的周期性,当旺季到来的时候,旅游企业往往面临人手短缺的局面,而在经营淡季,企业人员大量富余。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天然的人员调剂库,而短期的企业实践又正是学校所需要的。

当前,校办实训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实践场所正逐步被高职院校所接受。实训公司是由市场营销专业组建,模拟现代企业制度,由专业老师指导,让学生自主经营管理,以定向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实训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把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江西旅游商贸学院就酝酿依托该校在本省旅游行业中的影响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成立自己的旅行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将其作为学生实践的前沿,旅游营销的学生自然能籍此发展自己的才干。

参考文献:

[1]曾博伟.从统计定义出发 深化对旅游的认识[J].人文地理,2006,(4).

[2]湖南省统计局.张家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6).

[3]刘世杰,王立纲.旅游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旅游,20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公报[EB/OL]. http:// stats.省略.2007-09-27.

[5]李勇.我国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初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6]陈特水,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

[7]王亚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之管窥[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1).

[8]王娜玲.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公司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7,(2).

[9]周梅华,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