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12:5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赛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指导思想
通过环境卫生技能比武活动,丰富环卫活动、增进环卫交流、提升环卫品质、提高环卫技能、检阅环卫队伍、展示环卫形象,进一步规范清扫流程、提升保洁服务品质,营造保洁员工“人人尊重,热爱清洁”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清洁工作质量、标准,提升清洁员工整体“比、学、赶、帮、超”的清洁卫生技能。不断促进城区环卫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精细化卫生水平。奋力打造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整洁有序、和谐宜居的新城区。
二、组织领导
市城管局、市爱卫办、市环卫处、市纪工委、市文明委
三、参赛范围与报名形式
比赛时间:
比赛地点:
报到地点: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四、竞赛比武项目
(一)飞行保洁
1、参赛人员。每个成员单位派1名环卫工人参赛。
2、比赛内容。20米规划范围内的漂浮物捡拾的任务。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 ********任该项评委,***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保洁车*台,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包含垃圾样式)由环卫处提供,
6、操作流程:
7、记分标准。
(二)道路清扫
1、参赛人员。每个协会理事成员单位派1名环卫工人参赛。
2、比赛内容。每个参赛组人员完成10米路段的细扫。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大小扫把12个、灰斗6个,垃圾桶2个,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包含垃圾样式)由市环卫处提供,保洁车现场提供。
6、操作程序:
7、记分标准。
(三)水车道路冲洗
1、参赛人员。每个成员单位派1名司机及车辆。
2、比赛内容。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高压冲洗水车,每个参赛单位自带水车(加满水),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环卫局处提供。
6、操作程序。一检查;二上车,三着装、安全带,四行车作业。
7、记分标准。该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时间分为20分,评委宣布开始比赛各组展开竞赛,计时开始,各组任务完成后由参赛人向评委报告,时间最快组得满分,靠后一名递减1分;质量分为80分,一是操作规范40分,二是标的物入桶或不倒20分;三是着装规范10分;四是停车规范10分
(四)S弯道道路洗扫
1、参赛人员。每个成员单位派1名司机及车辆。
2、比赛内容。
3、参赛次序。抽签确定顺序后分组进行。
4、评委组成。*********负责记分。
5、比赛器材。8吨洗扫车,每个参赛单位自带车(加满水),道路长度及摆放设施环卫局处提供。
6、操作程序。一检查;二上车,三着装、安全带,四行车作业。
7、记分标准。该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时间分为20分,评委宣布开始比赛各组展开竞赛,计时开始,各组任务完成后由参赛人向评委报告,时间最快组得满分,靠后一名递减1分;质量分为80分,一是操作规范40分,二是标的物不倒20分;三是着装规范10分;四是停车规范10分
8、适当可以设置障碍物,观察驾驶员的反应,作以加分
(五)组织协调组
****任组长,*******为组员,具体负责比赛活动的协调组织、矛盾调解、后勤安排。
五、奖项设置
1、参赛项目分设个人一、二、三等奖,比赛奖金分别元、元、元;
2、参赛奖:每人元
3、比赛团体奖:1个,奖金元
六、活动要求
1、参赛单位每个比赛项目的参赛组必须指定一个负责人带队,所有参赛人员统一着全新环卫标志服,女环卫工人不得穿高跟鞋。
各位领导、企业同仁们、同学们:
值此北京**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启动之际,我代表科技园预祝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来自)校党委、团委以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为载体,让众多优秀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园的技术项目创新研究,对这些正在研发的产品或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现实需求。为此,我代表科技园对学校为我们和同学们提供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沟通了解的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北京**大学科技园的介绍
我们**科技园是北京市科委、教委评定的市级大学科技园,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启动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注重效益、注重服务”为办园宗旨,不断推动科技园建设成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孵化的融资平台”。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学生能够参与科技园项目的创新创业开发和市场推广,是一项立足服务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对于造就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学生走进科技园参与正在研发的项目,科技园的专职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使同学们得到课堂以外更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能够走出校园,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创业计划书,更清楚的了解企业项目的研发过程,同时学习到如何使一个项目或技术推广成为市场上畅销的产品,增长了许多创业知识和理念。
三、科技园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今后,我们科技园要进一步密切联系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搭建在科技园学习实践的平台,为同学们与科技园共同实施科技创新及项目研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往的活动中,我们曾经提供了30余个正在研发的项目资料,作为同学们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项目选题,(来自)同学们来到科技园与工程师交流学习、共同研究,最终完成参赛作品,一些项目被推荐参加北京市“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次大赛,我们将继续提供选题项目,在技术方面提供更多指导和培训,欢迎同学们走进科技园咨询有关项目的研发问题。
最后,祝愿北京**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圆满成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辞旧迎新的隆冬时节,虽然室外有些寒气袭人,但是在我们的会场,此时此刻却显得春意融融,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今天,大家相聚山西大学,参加我省大学生的科技盛会——山西省首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决赛。在此,我谨代表山西大学全体师生,向所有到场领导、参赛代表和各位评委、企业界人士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山西大学牢记三晋人民的嘱托,弘扬百年光荣办学传统,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以开放求效益”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高水平高效益办学目标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基地和全国最早参加“挑战杯”大赛的31所高校之一,山西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山西大学为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和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全面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杯”大赛中连续名列全国高校的前19位,我校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知识经济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顺应了时展的要求,配合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山西省首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能在我校举办,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山西大学校党委、校行政向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各界人士表示深切的谢意!
“激发无限创意,共创美好未来”,大学生创业呼唤着创造的智慧,更昭示着美好的前景。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真诚的祝福,“兴晋挑战杯”将成为三晋大地莘莘学子梦想腾飞的起点!
谢谢大家!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高校兴起的以推动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活动。它借助风险投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就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创新类比赛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创新类最热门最受关注的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该比赛是全国目前最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代表性的全国竞赛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校企合作;竞赛式教学;策划
【中图分类号】G64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1 引言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营利性及非营利性机构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1]。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设置了对应于各类营销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架构。其中,与能力培养紧密相关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近几年成为研究与实施的热点。如李勇[2]等提出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下基于营销能力的解析来设计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构建了以“理论认知-实验仿真强化-实践应用-综合创新”为主线的阶段培养路径。同样的,陈新武[3]等基于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也指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模式,并重点强调了校企合作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这些教学改革的设计与研究充分肯定了实践教学对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通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然而梳理文献内容可以发现,现有教学改革大都从教学体系结构入手,以管理或教师视角寻求问题突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缺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兴趣激发的相应机制保障。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科竞赛的推进与发展,竞赛式教学逐渐引起实践教学改革领域学者的注意。如刘俊[4]尝试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应用“竞赛驱动制”教学,提出“以赛促学”、“以教促赛”,并指出竞赛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各类能力,提升习得效果。陈林等[5]则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硬件设计课程实施,结果表明该模式下学生的自学、分析、创新及协作等能力表现显著。有些院校[6]甚至将这一模式引入毕业设计环节,并肯定了竞赛式教学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显著改善。由此可见,将竞赛与实践教学结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方向,并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营销策划课程以专业人才的营销策划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营销基本原理,综合应用创新、设计、分析与实践能力制定营销策划方案。因此将竞赛式教学引入这一课程既符合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又可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加强能力培养效果。
2 校企合作竞赛式教学的引入
目前,各类高校内均组织与实施大量的竞赛活动。与营销策划课程相对应的竞赛主要包括创业类的学科竞赛、营销策划竞赛、营销实践竞赛等。其中校企合作竞赛就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面向在校学生通过竞赛形式以企业的具体任务为主题而实施的策划类或实践类竞赛式教学活动。为将竞赛式教学引入营销策划课程,首先需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引入对象。营销策划涉及多类竞赛,然而,并非所有竞赛均能与课程较好的整合,而应依据课程目标与要求来甄选引入对象。甄选标准主要可归结为三点:①竞赛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如一些营销竞赛以实战为主题,目的在于扩大企业产品销量,策划则处于次重地位。这类竞赛则不适于引入课程。②竞赛的可操作性。竞赛式教学要发挥实际效果必须有明确的操作流程与相应的实践资源保障。像某些设计类竞赛虽然提倡创新,但难以延伸到实施,一些学科竞赛也存在这一问题。③竞赛门槛。竞赛门槛是指竞赛是否参与竞赛的学生设置了相应的条件,如需取得某证书其它特定的参赛要求等。竞赛门槛有可能限制学生参与量,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的普及性要求。此外,竞赛的时间安排、形式要求等因素也可能使得引入课程存在困难。综合几方面问题看,校企合作的策划类竞赛与课程教学的目标较吻合,有较好的操作性条件保障,门槛设置条件可柔性化处理,故作为引入对象具有相对优势。
2、实施过程。竞赛式教学引入营销策划课程必须解决如何实施的问题。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固有要素,在教学设置方面具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及需遵守的教学规章。竞赛的实施则要求有较高的灵活性,尤其是学生策划内容进入实施阶段后。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计划,保证竞赛式教学的引入基础;另一方面则在竞赛设计时充分利用竞赛计划柔性较强的特点,将竞争阶段设计与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筹,从而保证竞赛式教学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
3、成绩评价。营销策划课程成绩的评价有多种方式。以往在缺乏实践资源的条件下,一般以对学生课程成果即营销策划方案的主观判断为成绩评价依据,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法给出相应成绩。在引入竞赛式教学的条件下,策划效果的评价主体增加了企业方,评价内容则增加了对实施阶段的考核,故相较于原先的主观评价更为全面,但也更为复杂。除此以外,竞赛式教学基于竞赛这一形式限定了成绩呈等级金字塔型分布,这与一般课程成绩的钟型分布也不相符。因此,成绩评价在课程引入竞赛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重新设计,既体现竞赛优胜者的示范作用,又保障其余参与者得到公正的评价。
3 校企合作竞赛式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将校企合作竞赛式教学引入营销策划课程,不能简单视为一般新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的尝试性应用,而是应依据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考虑竞赛式教学的要求与特点重构课程教学的计划、内容及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的具象化。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设定策划原理知识的传授与策划能力的培养。就目标设定的科学性而言,目标内容过于主观、含糊,缺少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具体依据。校企合作竞赛式教学为营销策划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途径,也提供了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明确依据。在竞赛式教学支撑下,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目标可衍生更为具体的子目标。如根据校企合作竞赛的要求,教学子目标可设定为“培养学生根据企业营销策划主题独立或协作完成营销策划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竞赛式教学的实训中进行营销策划组织协作与策划演示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竞赛实施要求进行策划实施、营销实战的能力”等。这些子目标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要求,也为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了针对性的依据。
2、教学计划的整合化。根据竞赛式教学的引入思路,课程教学与竞赛式教学需要通过一定途径予以整合。整合思路可从两者的教学设计的要求出发,通过课程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配置来灵活实施竞赛式教学,一方面需考虑到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题分配限制,只能将竞赛式教学的核心节点引入课程,如策划任务的安排,策划思维训练、策划设计与实施展示等环节,另一方面则应注意教学计划的理论教学与竞赛环节要求的节奏适配。教学计划安排中除基础性原理教学外,重点突出竞赛策划主题的应用内容,详解策划主题下所要求的知识点、策划方法、技术工具及实践训练要求。经过整合后的课程教学计划与竞赛计划如图1所示:
在这一整合框架下,课堂理论教学与竞赛式教学形成了较为有机的整体,竞赛式教学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环节配比确立了竞赛实践在课程实践环节的中心地位,并进一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撑,而理论教学的展开则保证了竞赛式教学的前期工作准备,与竞赛实践相结合增强了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实践化。
竞赛式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引入竞赛实践的任务、过程与评价方法来强化营销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与竞赛式教学整合的教学条件下,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子目标来制订并设计相联系的模拟内容。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根据课程教学本身的模块与竞赛式教学模块进行构建。在具体实践中,较为便捷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模块按策划理论、策划组织与策划实践来划分,并进行一定的整合(如表1)。
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化设置,可加深学生对策划理论、工具及技巧的习得程度,也为学生参与竞赛提供了相关必备知识的铺垫。但在教学内容实践化设计中,需注意课堂环境的局限,保证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
4、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营销策划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本身就要求在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来选择相适配的教学方法,其次则需考虑教学方法应用限制。根据教学计划与模块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包括:①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策划理论知识点的教授;②情景模拟,适用于竞赛分组、组内激励及策划实施模拟;③工作过程方法,可用于教授策划流程与策划实施规范;④启发式教学法可提高策划创意的创新性;⑤PBL教学法则对策划方案修正与实施纠偏有较好的效果。其它还可包括类似于头脑风暴的专题讨论方法及可用于实施效果评测的验证评价方法等。
5、教学评价的标准化。
营销策划课程的最终评价的依据一般是学生所提交的策划方案及实施效果,其中策划方案以主观评价为主,而实施效果则基于量化的业绩指标而形成较客观的标准。竞赛式教学的应用增加了课程教学价格的标准化,一方面由于企业评委的加入使得主观评价的主体更为多元化,竞赛各阶段的多次评价也能促使学生从评价过程促进自我改善与自我调控,从而最终提高了主观评价结果的质量;另一方面,策划实施由于受到企业的支持而使得实施效果的业绩指标更为明确,保证了客观性评价结果的质量。表2展示了策划方案与实施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上述指标中,策划方案评价可依据主要指标进行评价,实施效果则需根据策划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或组合。最终评价结果的形成有两种参考思路:一是分配策划方案与实施效果各自权重,成绩加权后形成评价结果;另一种做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竞赛目标进行区分,即在课程成绩评价时侧重于策划方案成绩,在竞赛评奖时侧重于实施效果成绩。
4 实践与结论
自2009年引入校企合作竞赛式教学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使得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较为显著的效果是学生兴趣被激发而产生了较强的自主性学习行为。从课程反馈与小规模调查结果看,几乎全部学生承认竞赛形式的激励作用并支持这一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同时,在效果反馈中也均承认竞赛式教学对能力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竞赛式教学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中策划组织、方案提交、实施等活动开展更为有序规范,降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性劳动的强度。
竞赛式教学整合的课程设计,强化了学生在策划过程中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策划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及宣讲表达能力,也获得了来自于实践效果与竞赛奖励的成功喜悦。未来的改革实践将进一步聚焦于策划内容流程、策划评价的细化及深入应用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李勇,钱大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框架与教学体系的建构[J].嘉兴学院学报,2009,(4):95-98
[3]陈新武,李亚林.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模式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9,(5):102-104,122
[4]刘俊.竞赛驱动式教学在设计类课程中的运用与研究[J].中国皮革,2011,40(18):107-109
关键词: 计算机绘图 技能竞赛 辅导策略
“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是常熟市和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热门比赛项目,旨在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工程制图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软件绘制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制图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技能的平台。在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探索了一些有益做法,完善了竞赛辅导环节。
一、如何选拔好参赛选手
好的参赛选手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任务,在训练中不断思考,更好地领会训练意图。根据竞赛方案,参赛选手除了必须《机械制图》及《AutoCAD平面绘图》成绩优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要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安装,并处理好计算机运行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要求手指敲击键盘灵活,动作敏捷,协调能力好。笔者发现,平时爱打电脑游戏、熟练网络聊天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强,操作键盘鼠标的速度也比较快。
2.具有参赛的热情和明确的目标。整个备赛过程是单调和艰辛的,需要选手投入热情和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渴望在竞赛中展现自我,有较强的荣誉感。在选择选手时,我们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老师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变“让我参赛”为“我要参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干扰能力。在比赛中,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从容淡定地冷静思考问题,这是竞赛选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电脑故障,这要求参赛选手沉着应对,专注操作。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谦虚好学,认真仔细。好学者不易自满,谦虚者才懂得进取。曾经有这样的学生,刚开始因为不懂的东西很多,学得很用功,一旦达到一定层次,就开始骄傲自满,听不进老师的建议,一意孤行采用自认为合理的方法,结果等到其他学生的训练水平明显提高时,却仍然裹足不前,无法突破。另外,有的学生比较粗心,经常会看错尺寸、漏标尺寸或图形标记,虽然老师常常督促从而有所注意,但真正比赛时还是会因为一味追求速度而出错。在竞赛选手的筛选中,我们往往采取“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策略。一般参赛选手要求4人,我们都选七八人参加培训,引入“淘汰机制、竞争上岗”。虽然比较残酷,但在实战中屡见成效。
二、组织好日常培训,制定科学的计划
辅导学生参加竞赛需要一个长期的参赛计划,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的计划。
1.分为整体计划和每日计划。整体计划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强化训练和模拟竞赛。目标要详细到“日”,在上一个阶段结束前,就要制定出下个阶段学习的目标,安排好每天每一个时间段要完成的辅导内容。
2.计划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计划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让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又不能过于轻松以至于不能实现总体目标。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是在一两天的训练后根据实际训练效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培训过程是保证
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大家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及绘图技巧的活学巧用上下了很大工夫,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1.细节方面要注意。(1)坐姿要端正。以往比赛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图样的绘制,随着竞赛难度的增加,时间可能会延长,不舒适或僵硬的姿势会影响绘图速度,或影响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笔者的要求是:人坐直、脚放正,左手管键盘,右手持鼠标。(2)减少不必要的习惯性动作。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有时这些小动作会影响我们比赛的速度。
2.加强时间观念。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在时间上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开始我们以画完一张图纸所用时间为限,但随着训练的推移,选手绘图速度的提高,将每次的绘图时间定为60分钟,不管有没有做完必须结束,使得学生的每一次练习都像在比赛,树立比较强的时间观念。
3.重视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笔者认为参赛成员之间应该是一种好朋友式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互相学习、纠错,共同进步。实践证明,这种合作学习形式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在训练中,每年我们都会留有一到两名“老选手”参加新一轮的竞赛集训,采用新老结合的方式。“老选手”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把技能和经验传授给新选手。另外,要求各参赛选手互学互评,每次练习后笔者都要让学生讨论,选出最优方法,找出最快捷的、适合自己思维方式及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在完成训练后让学生相互检查,找出对方图样中出现的错误。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作出判断、归纳与反馈。
4.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在参加辅导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在所难免,有时他们认为太难,自己学不好;有时感到没意义,失去信心;有时过于自信,迷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如果不及时疏导还会让这种不好的情绪在团队中蔓延。所以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在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困惑;也要做学生的“心灵对话者”,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5.模拟竞赛要到位。模拟竞赛分“小模拟”和“大模拟”,“小模拟”指平时的每次练习,每一次练习就是一次比赛,定时间、排名次。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进行“大模拟”,大模拟要拟得逼真,如让学生使用陌生电脑,请多名教师或学生观赛等,营造紧张气氛,培养学生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又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量的题目,让其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学会对题目的取舍,锻炼他们从容淡定的心理素质。辅导学生进行竞赛的过程是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大处着眼的战略,而且要小处着手的战术,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认真反思,在辅导培训和指导竞赛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检验检疫局提出的“五区铸强局”工作目标,以全面实施我局《“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和《金山人才培养工程》为契机,深入开展岗位练兵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多层面、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加强检验检疫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全局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人才保证。
二、培训范围
全体在职人员(含编外人员)。
三、培训目标
(一)全局职工全年用于能力素质提高的学习时间人均累计不少于20天,确保各专业岗位知识始终处于最新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二)参加检验检疫各类专业岗位培训的工作人员(重点是各类在岗行政执法人员),100%获得培训专业的岗位资质,检验检疫队伍整体的行政执法水平显著提高,打造依法行政样板区。
(三)参加今年全省系统第四届岗位技能竞赛,我局力争进入全省系统总分前六名。
四、培训方式
(一)全局性培训。全局统一组织的高端培训、基础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相关其它实用知识培训。
各培训主办部门要认真组织,确保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主办部门要对培训情况认真进行总结评估,组织学员填写《检验检疫局培训班效果评估表》,及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发放培训学分登记表。
(二)部门培训。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做好日常教育及部门业务培训。做到学习有计划,培训有成效,确保培训内容、时间、人员、效果“四落实”。全局职工应自觉、主动地参加检验检疫系统岗位教育培训电子平台的学习、考试,不断提升专业业务水平。
(三)系统内外培训。安排各专业岗位人员参加系统内外举办的培训班学习。认真组织转岗人员、新进人员和无岗位资质人员参加国家局、省局组织的岗位业务培训;组织人员有针对性的参加地方培训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拓宽知识面。
(四)岗位技能竞赛。各专业委、各部门要积极参加全省系统2013年岗位练兵竞赛活动,主动与省局各部门进行沟通,尽早确定重点参加竞赛的人员,开展专业业务学习,有针对性做好竞赛准备。并根据省局要求,制定本岗位练兵竞赛方案,明确竞赛目标,责任到人,全员参与。
(五)个性化培训。职工可根据自身能力提升的个性化需求,自行选择相关知识的培训。职工个性化培训,经费原则上控制在1000元以内,选择培训前需到人事处办理审批手续,经分管培训工作的局领导批准。经费报销时需向人事处提供培训合格证书、资格证书等证明材料。
五、奖惩措施
严格落实培训奖惩机制,将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管理、奖惩和任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局先进个人和文明处室的评比,凡是个人未拿满省局规定的20学分、学科带头人未拿满30学分的,不得参加本局年度考核优秀、局先进个人的评比,所在部门不得评为文明科室标兵。
(二)凡取得全省系统岗位技能竞赛名次并完成本专业岗位参赛目标的部门,在2013年度我局文明处室标兵评比中将优先评为标兵处室。参赛成绩最好的处室可确定为我局“突出贡献集体”。参赛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人员将评为我局“突出贡献个人”。各专业岗位竞赛小组组长和专业委主任竞赛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考核挂钩。
(三)确定全年目标考核奖中5%的数额为我局参加全省岗位技能竞赛的奖励费用,具体奖励标准为:一等奖奖励8000元;二等奖奖励5000元;三等奖奖励3000元。实行局长、分管局长、部门负责人、专业组组长连带考核制,具体考核方法在我局参加全省系统第四届岗位技能竞赛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
六、相关要求
(一)人事处负责全局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由专人负责落实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关键字】技能大赛;ERP沙盘;自治型协会
近几年,中职技能竞赛已经“白热化”,技能大赛成绩俨然已成为评价中职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中职校办学实力的综合检测,同时技能大赛也已成为各项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各中职学校为取得好的技能竞赛成绩各显神通,在培养技能竞赛选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其中,“ERP沙盘”项目因其综合性、对抗性、趣味性和赛场的偶然性在财经类项目里尤为瞩目,每年竞争非常激烈。
目前,此项目成绩突出的选手培养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
一、“精英教育”
大部分职校受大赛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对技能竞赛选手都实施“精英教育”。以所谓“分层教学理论”、“小班教学论”,组织技能强化班、兴趣小组、辅导小组、大赛训练组等,推行“精英教育”,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不计成本向“精英”倾斜,更有的高薪聘请企业专家一对一、多对一的技能指导,以求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全力以赴抓大赛、举全校之力抓大赛、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应赛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一些与企业岗位技能直观对接的项目,比如“中餐烹饪”、“点钞”和“翻打传票”等还是很有效的,但对于沙盘这种主要对“经营思想”非直观的岗位技能就很难复制照搬了。而且,“精英教育”模式背离了技能大赛初衷,更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另一方面“精英教育”需要雄厚的财力去支撑。
所以,“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不适合“ERP沙盘”这个项目。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因赛而调
正常的中职教学计划中,一年级以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为主,二年级以实践技能课为主,三年级学生离校顶岗实习预就业,就是我们现称的“2+1”学制的培养模式。这样,参赛学生的主体是二年级在校学生,大赛制度要求县、校技能比赛一般安排在12月份,省市在4月份,国家在6月份。但是,为了在省、国家大赛中出成绩,让选手尽可能集训时间长些,不少地方将市赛提前至10月甚至9月,校赛、县赛只能相应提前到6月,也就是一年级要完成校赛、县赛,二年级开学初完成市赛。他们的技能竞赛选手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成熟,而且他们是“2.5+0.5”学制的模式。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成绩突出的学校的技能选手可以参加两年甚至三年技能竞赛。
可是,从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看,二年级初是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开始阶段,这就使得基层职校必须将大赛项目的教学提前到一年级进行,进行长达半年到一年的应赛教学,对常规的教学计划冲击很大。市赛过后,省赛选手的训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参赛的教师、学生及辅导教师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赛当中,专攻参赛项目,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各级比赛时间跨度长,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先用于大赛,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模式,显然也是不适合“ERP沙盘”这个项目的。第一,此课程一般都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课。而且是整周开课,对教师的体力精力智力要求都非常高。第二,“ERP沙盘”这个项目的对抗性非常强,不是说一两支比赛选手安安安静静地练就可以的,需要“陪练”。正常上课的学生达不到“陪练”的水平。
三、“学生自治型”协会
要提高“ERP沙盘”这个项目的竞技水平,必须寻求正常教学和技能“精英”培养的平衡之道,探索一个更为健康,更为长效的技能竞赛选手培养模式。综合来看,校园“协会”不失为一个良好载体。首先,“ERP沙盘”这个项目具趣味性是很适合以“协会”形式开展日常训练和比赛的。其次,以“协会”为载体招募成员可以将选手培养期提前到一年级。再次,协会可以定期举办比赛,不仅有“陪练”还可以“以赛代练”。最后,一个优秀的沙盘选手培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也就是说只有建设好选手梯队才是长久之计。
论文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为解决高校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数百万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65所高校中开展了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郑州大学名列其中。
在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造就社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将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科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工科电子类学科来说,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利用电子竞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工作效率、协作能力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3年由原国家教委倡导的在全国普通高校组织开展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历年的比赛中,参赛学生数量巨大,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电子竞赛概述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逢单数年的9月份举办,赛期4天,目前已主办九届。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组织,通过“半封闭、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竞赛以三人作为一队,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
每届电子竞赛包括6~8道题。内容以模电和数电设计为主,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DSP、ARM、可编程器件、EDA软件和PC应用。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调试两部分,一般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可编程器件设计、电子测量、计算机控制等;实践性教学有:电子线路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等;可选用器件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也可采用现代电子设计工具。电子设计竞赛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而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容。
二、大学生电子竞赛实战
大学生电子竞赛需要在四天三夜的短暂时间内完成一套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竞赛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题目选择、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系统综合、制版与装配、调试与测量、完成作品和设计报告等。
各部分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
1.题目选择
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设计任务、系统功能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最熟悉和最有条件完成的题目。题目选择需对题意仔细分析,主要包括题目需完成的任务、系统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
2.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根据题目的具体功能需要对系统进行整体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块化方法,划分系统的功能子模块。同时对各子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和接口进行定义、设计。在进行模块划分时,强度模块内部高的内聚性,模块之间低的耦合性。
3.子系统设计与制作
对每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先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几种不同原理的方案;然后再从功能、技术指标、元器件、完成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在方案确定以后,画出子系统的硬件设计电路图,并完成子系统的相应程序。
4.系统综合
在完成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后,对系统整体进行综合实现,包括各个模块及其数据接口。绘制系统整体的硬件电路图,完成系统整体软件的编制。
5.制版与装配
即实际硬件的制作,包括绘制电路板图、腐蚀电路板,并进行装配等工作。对于模拟部分,特别是高频部分,制版时要考虑电磁干扰。因此,需通过覆铜、模地和数地分离等方法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对于高频数电部分也要采取覆铜、避免环路等方法降低干扰。
6.调试与测量
先进行外观检查,用万用表检查是否短路,再进行通电检查。调试时应先调试各部件,然后整机调试,最后测试技术指标。先测部件或分机指标,再测整体指标。
三、电子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以理论为主,一般采取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实验以演示实验和简单连线居多,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甚微。很多学生几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电子设备。因此,工科学生不会用电烙铁和万用表等基本设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参加电子竞赛必须要制作实际的电子设备,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设备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板制作调试等各种复杂的工程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设计竞赛可看作是高校电子类学科真正的工程实训。通过电子竞赛,学生对实际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制作方法均有深刻认识,其动手能力明显提升,从而解决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难题。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电子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促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将促使学生迎难而上,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突破竞赛题目的瓶颈,取得满意的竞赛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电子竞赛并不是简单的电子制作竞赛,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强化训练。其成功开展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3.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目前,学生对所学理论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理论的实际应用缺少直观的了解,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般不高。而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准备和实战过程中将涵盖高校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次理论的集中运用,也是学生学以致用、检验所学知识的绝佳场合。电子竞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态度由无兴趣到有兴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往届对参加电子竞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其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未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并且普遍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目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教与学两方面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老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只是简单描述。而学生学习以掌握理论、获得高分为目的,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学完了单片机却连基本的“跑马灯”实验也不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内容涵盖了电子学科主要的专业课程,参赛者必须将所学理论全部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才能圆满完成竞赛试题。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对于解决竞赛中的瓶颈问题将起到关键作用。
四、电子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影响
1.工作效率
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由于电子竞赛需在短短的4天3晚完成一套具有一定功能指标的设备,因此需要参赛者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每天只睡2个小时。而这种惜时如金的工作方式在高校的其他学科竞赛及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这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改变拖拉懒散的工作作风具有促进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效率已成为各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际工程项目工期一般较短,客观上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较高的效率。而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工程实践中,为培养高效率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障。
2.工作方式
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完成第二节所述竞赛实战全过程。而以上过程是电子信息领域实际工程项目的一个简单浓缩。通过以上过程的锻炼,学生不仅设计了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也学习到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际工程的开展方式。这种竞赛驱动下的实践,相对于教科书枯燥的理论说教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电子工程设计能力。参加过电子竞赛的学生到企业,只需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一点已被各高校和广大企业实践所证实。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把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作为一个重要的聘用条件。因此,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工作设计方式,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提供技术保障。
3.工作思维
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不仅有基本功能,还有扩展功能。而扩展功能一般带有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想获得较高级别奖励,需要完成扩展的指标性功能。这种竞赛方式改变了高校电子类学科实验一般只重功能而忽略技术指标的现状。在真正的工业电子产品中,功能只是基本,而稳定性、误差、精度等指标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真正因素。因此,电子竞赛以技术指标来要求竞赛者,将与电子行业的工程实际标准相吻合,使得学生的竞赛设计行为与未来的工程实际设计相符,将扭转电子类学生普遍重功能、忽略性能指标的现状,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电子设计活动中更多地考虑性能指标,与实际工程接轨。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的工作思维方式,使其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4.团队协作
大学生电子竞赛是以3人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每一个参赛队就好比是一个工程项目组。因此,参赛选手需要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互相协助才能较好地完成电子竞赛任务。在每个团队内部,需根据队员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包括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分模块设计者等。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实际上相当于项目负责人,技术上需要具有项目的整体设计能力,同时要有团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而其他两名队员将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配合负责人完成整个制作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的开发模式本质上与实际工程的项目团队制完全吻合。实际工程中,每个项目建立一个项目组,由项目经理领导并负责,按照既定的计划和分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因此,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团队工作模式。因此,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四标一精”培训管理的主要内涵
“四标”即四个标准化建设:一是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培训组织架构,明确各级人员的任务、责任和目标;制定相关培训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培训工作,形成培训体系标准化。二是建立需求调研模型,制定计划编制导则,规范计划编制内容,建立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的年、季、月培训计划,形成培训计划标准化。三是以责任明确、规范高效为原则,梳理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流程,并不断优化、整合,注重节点控制,形成培训过程标准化。四是建立评估模型,注重量化评估手段,对培训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评估,实现流程的持续优化和工作的持续进步,形成培训评估标准化。
“一精”即以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为手段,以细节控制为主要内容,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现培训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运行,支撑并推动“四标”建设。
基于“四标一精”培训管理模式的实践
1.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培训体系标准化。
企业成立以经理任组长、分管培训副经理任副组长的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组织牵头协调,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实施,相关各部门具体落实,确定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全员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公司、部室、班组三级培训网络,明确公司、部室及班组培训管理的内容及培训职责。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上级培训要求,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了《“十二五”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修订完善了《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普调考和离岗培训管理办法》等标准制度。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经费管理细则和教育培训监督、约束、激励机制,一方面做到培训资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另一方面,保障了培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构建调研模型,规范计划编制,形成培训计划标准化。
构建调研模型。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是实施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培训需求调研依据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三个层面进行。人力资源部每年11月左右向各单位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培训需求调研活动,各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并形成需求调研报告。
规范计划编制。通过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按照“5W1H”(Why、What、Who、When、Where、How)的原则,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做到定目标、定措施、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方式等。根据年度培训计划,进行层层分解,制订季度、月度培训计划和具体培训班的培训方案,对各类培训班的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以及授课教师等进行细致的安排。对于有特殊情况不能按计划实施培训的,承办部门要在计划办班前一周填写月度培训计划调整申请书,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调整,确保培训计划的刚性管理。
3.优化培训流程,规范管理节点,形成培训过程标准化。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以计划为指导按照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管理流程开展相关培训、竞赛工作。
专业培训管理。一是规范培训项目。根据月度培训计划,在每期培训前,培训中心和承办单位均按照培训实施方案制定《培训项目实施安排表》,主要包括培训项目、项目编号、主办单位、培训地点、报到时间、培训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师资安排、预计天数、培训学时等内容。二是加强培训组织。制作培训班通知模板,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规范培训报名,根据培训通知,参培部门按照培训班报名回执表表样,上报本单位参培人员,并督促参培员工按时参加专业培训。三是规范培训考核。按照绩效考核办法对相关部门的办班情况进行考核,对按计划完成的不奖不罚,对未按计划开展的进行扣分处罚。四是规范培训评估。培训评估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评估结束,及时将评估意见反馈到培训中心、实施部门、学员所在单位及人力资源部,为下一步培训工作提供帮助和依据。五是规范培训档案。培训结束一周内,对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考勤记录、培训课件、考试试卷、评估表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技能竞赛管理。一是优化竞赛方案。根据人力资源部下发的竞赛计划,相关专业部室初拟竞赛方案,培训中心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并对方案进行修订、改进,经领导审核后下发。二是优化竞赛实施。组织成立命题小组,由专业部室相关专家担任命题成员,保证试题的合理性、正确性;聘请第三方监考、第三方阅卷,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三是强化竞赛考核。按照绩效考评办法,根据竞赛成绩提出考核意见,对获奖单位进行奖励,如获得团体前三名分别给相关单位加3、2、1分。对不及格涉及的单位进行处罚。四是规范竞赛总结。组织召开总结表彰会议,进行竞赛点评,公布获奖名单;统一定制证书和奖杯,对先进个人和团体进行表彰。
4.运用量化手段,开展过程评估,形成培训评估标准化。
培训全过程评估的原则是以培训的基本流程为主线,将一个培训项目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依据对各阶段测度的设计、培训目标的量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来设计全方位的矩阵式流程评估。
第一阶段:培训前评估。此阶段中,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调研、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的选聘、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的论证等,由专家、领导或同行参与评估,其他环节由专职人员进行评估。在子流程的设计中注重评估点的细化。如,培训需求子流程中涉及组织层面、岗位层面和个人层面需求清单、分析结论和建议等评估点,列出了是否依据胜任岗位能力要求,找准了能力需求的缺口;是否提出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点;是否确定了可行的目标;是否通过问卷、座谈、个人访谈等方式做过详细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等。
第二阶段:培训中评估。将此阶段分为培训实施准备和实施过程两个子流程,其中以开班前准备、开班典礼、考试考核、项目总结为重点。采取定性和定量,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的各环节进行评估。如,随机听课、检查听课笔记、工作日志、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定量测评、考核分析学员成绩、召开各层面座谈会等方法。
第三阶段:培训后评估。此阶段主要采取“柯氏四级评估法”进行,运用三个层次调查的方式开展,即学员自评、有关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和重点人员访谈。实施培训后评估,由评估小组形成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反馈到培训中心、实施部门、学员所在单位及人力资源部。
5.追求精细管理,推动“四标”建设,不断提高培训实效。
细化基础管理。通过梳理、制定、修订有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进一步规范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健全、统一文件资料、培训记录和台账等,增强培训档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细化管理流程。流程化管理是结合PDCA管理思想,将培训工作沿纵向分成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考核、总结归档等四个连续单元,将作业过程细化为工序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优化、整合,形成科学的工作管理平台,增强培训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 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1月,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科竞赛的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学生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挑战性,也培养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心理品质,以及努力攻关的顽强意志。第三,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步凝聚成一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队伍。通过表彰和宣传,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竞争氛围,达到以竞赛促教学、 促学风的目的。
二、厦门理工学院“一六三”学科竞赛体系构建
厦门理工学院以“项目带动”方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围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企业参与、氛围营造、品牌引领等环节,构筑“一个目标”、“六个结合”、“三项保障”为一体的学科竞赛体系,实现竞赛活动系统化、长效化和品牌化。近5年来,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12项,省部级以上竞赛项目获奖达3087人次,多个比赛项目成绩刷新福建高校甚至中国高校参赛历史记录。以工科类竞赛为例,厦门理工学子获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油车组总冠军;(此前,曾获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两个单项亚军)全国高校算量大赛蝉联三连冠;全国大学生结构大赛省赛三连冠,2次全国一等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和省赛总冠军。参赛类别、获奖级别和数量均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目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项目达85项,覆盖所有教学单位和学科领域。
“一个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竞赛活动。
“六个结合”:
1.把学科竞赛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结合起来。学校一方面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传统学科赛事和自办赛事,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优势学科品牌赛事。学校在设计竞赛项目时,兼顾各学科的优势与均衡发展,侧重点和针对性各不相同,既有面向广大同学的基础性竞赛,也有面向尖子生和特长生的综合竞赛,竞赛团队通常由多个学科领域师生构成。
2.把学科竞赛与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结合起来。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把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科研课题有机融合,达到以赛促教、促学、促研、促改的目的。通过竞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专业课与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推动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方式改革,以学科竞赛反哺教学。
3.把学科竞赛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竞赛活动始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展开,学校把现有学科竞赛项目划分为院级、校级、省( 市) 级和国家级四个层次,层层递进,逐级选拔优胜者。通过“多层次”学科竞赛,“全方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历经自主选题、设计、制作、营销、参赛等多个环节,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科技与人文、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
4.把学科竞赛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结合起来。针对工程类学科竞赛的验证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学校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各类创新兴趣小组或俱乐部,从中遴选出部分卓越项目予以“立项”支持,配备优秀教师全程指导,为其创造良好的竞赛条件;构建大工程综合训练体系,建成现代工程训练中心,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经过工程训练,所有文科学生必须经历工程认知环节。
5.把学科竞赛与良好学风养成结合起来。学校依托各类竞赛俱乐部、创业梦工场、科技社团等,促进校院之间、学科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导师、学长传帮带、师带徒、老带新等方式传递正能量,帮助低年级和后进生解决困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竞赛优胜学生的同侪示范作用。学校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学科竞赛的氛围,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
6.把学科竞赛与地方产业、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对接好产业需求、行业背景和企业通用标准,提升学科竞赛的内涵与外延。比如,校企联办赛事,共同组建师资和评委团队,共建组织机构并提供经费保障,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同搭建竞赛成果的转化、固化和推广平台,共同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引入企业资金设立创新奖学金,从企业找课题和项目等;为学生就业、创业、升学打好基础。
“三大保障”:
1.组织保障。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培训力度,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学校从2008年起每年划拨300万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由创新创业园负责组织管理;专门开辟开放式创新实验室,为参赛团队提供竞赛训练场地和设备支持。积极整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校董和校友会等社会资源,联合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1)在建国初期,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群情激昂,在党的号召下,劳动竞赛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的工厂企业中展开。在运动(竞赛)中,工人喊出了“机器就是武器,工厂就是战场”的口号,自下而上地掀起了劳动热潮。称赞说:“在工业和农业战线上正在发展着的爱国增产运动,是我们国家值得庆贺的新气象。”这一时期的竞赛运动偏重于加强劳动强度,突击性大,对产品质量和劳动保护注意不够。但总体上,劳动竞赛对当时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在计划经济较长的一段时期,劳动竞赛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一五”期间,党指出劳动竞赛的任务是“加强劳动纪律,推广合理化建议和先进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扬企业的潜在力量,达到增加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生产安全、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目的。”1954年1月全总提出:劳动竞赛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地、均衡地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各项指标,通过劳动竞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善操作条件,保证安全生产,不断地提高工人群众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在1958年全国群英会上,在肯定劳动竞赛“比学赶帮”原则后,又加进了“超”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组织劳动竞赛的“比、学、赶、帮、超”的指导原则。
(3)劳动竞赛开始从提高生产率向关注劳动者转变。正确有效地开展劳动竞赛,必须合理改善群众生活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群众艰苦奋斗。1953年5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领导劳动竞赛的工作只有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这一时期,党还对劳动竞赛的具体组织形式、竞赛与生产计划的关系等竞赛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从而促使劳动竞赛能够有效地发展,并走向成熟。同时,也对劳动竞赛组织中“人的因素”、思想问题、保障条件等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
2劳动竞赛工作遇到的现实问题
劳动竞赛目的是要出效益,同时也要经过竞赛出人才。当前形势下,劳动竞赛如何适应企业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经过调研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劳动竞赛的内容和范围局限于生产环节,没有实现从体力型竞赛向智力型竞赛、单纯生产型竞赛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竞赛的转变。传统的劳动竞赛是“大生产”式的群众性生产活动,竞赛活动越来越多地要求我们在开展竞赛活动中,把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其中。
(2)劳动竞赛的组织普遍还存在着目标过大、内容不实、竞赛过程管理缺位的问题。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往往出现流于形式,应付安排,活动开展不深入,不实际。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在实践中劳动竞赛的组织部门对基层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对技术性工作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所谓“外行领导内行”,导致不会抓或不敢抓,从而影响到竞赛的效果。
(3)竞赛形式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劳动竞赛组织部门往往只是下发通知、提出要求、喊出口号;基层单位竞赛结束后上报结果;整个竞赛过程缺乏监督、指导、过程评比、总结并推广经验。
(4)组织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思想缺乏引导。往往劳动者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任务,按照要求完成工作,很难将劳动者的主观因素调动起来。特别是当前形势下的80、90后职工,他们思想活跃,看待问题“实际”,职业道德观尚未正确建立或完全建立,需要在竞赛中合理引导。
3劳动竞赛工作的组织、发展和创新
同志2009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保增长促发展劳动竞赛推进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同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结合起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因此,主题竞赛活动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引导职工进一步增强爱岗敬业和岗位成才意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自觉学习、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锻造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由此可见,在劳动竞赛活动组织中要以职工队伍建设为目的,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要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加强技能培养。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组织好劳动竞赛的各种力量,协调好与劳动竞赛有关的各种关系,设计好劳动竞赛的各个环节,处理好劳动竞赛中的各种矛盾,追求劳动竞赛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需注意以下问题:
(1)要协调好与劳动竞赛有关的各种关系。劳动竞赛是在企业的大环境中开展的,与企业的各个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劳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劳动竞赛的具体组织者可能是企业的某一个系统,但一定要取得党政工各级领导的支持,努力做到党政工齐抓共管。特别是要取得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最好是请主要领导来挂帅,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劳动竞赛可能举步维艰。劳动竞赛要与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劳动竞赛更合理有序地进行,取得最大效益,同时也保证了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民利在竞赛中得到落实。
(2)要组织好劳动竞赛的各种力量。开展劳动竞赛是为了搞好企业生产,解决生产当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就要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大家的潜能,集中大家的创造力。当然,在具体组织上,可以分类进行,使竞赛在同类人员、在有可比性的群体之间展开,这样有利于公平竞争,也便于进行考核评判。
(3)要制定好劳动竞赛的合理方案。劳动竞赛的组织首先要确定目标、内容、条件,选择竞赛形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竞赛方案。竞赛方案要经过参与竞赛的职工充分讨论,避免“闭门造车”,浮而不实,与实际生产和工作相脱节。
(4)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竞赛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做好思想动员,形成竞赛氛围。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要做好竞赛的统计工作,以数据和事实说话,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及时公布竞赛的情况和成绩,增加透明度,使参赛者目标明确。竞赛目标达到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巩固成果。
(5)开展劳动竞赛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骨干。有了典型指路、骨干发挥带头作用,劳动竞赛就容易展开,组织起来也会顺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