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课论文

小学科学课论文

时间:2022-10-07 01:2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课论文

第1篇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是成功的做法;

二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对今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成功的做法

1、较全面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培训任务

根据我县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目标,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在积极探索中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活动,并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总体原则。

一年多来,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共组织了三次大型活动,组织起始年级科学课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和改革的突破点,逐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采用专题讲座、上研究课、用音像教材、听观摩课等形式对广大科学课教师进行示范、启发、引导。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教师参加市研训中心举办的科学教材培训以及教学研讨会活动,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同时,培训阵地前移,以乡镇为单元,倡导参与式培训,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以及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教学观摩等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本校、本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诊断、评价,达到教师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新教材培训,不少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科学课究竟该怎么教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许多教师树立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观念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不难看出,科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衡量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教材培训之初,我们就意识到要在教师的头脑中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观念的重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 2004年暑期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第一届小学科学课程专家组成员的精心筹备下,全县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参与式培训。2005年春、秋分两次组织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进一步解读教材,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的基础上,以课例引路,体验并理解科学,同时,通过录像资料让老师们聆听国家课程专家路培琦、郝京华等教授的讲座,观摩实验区优质课,还组织老师参加省、市教研部门举办的科学论文、教学案例竞赛活动(我县参赛作品中,两位老师的论文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一名老师的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9月下旬,我们还选派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小学科学说课观摩学习。在这些活动中,使我们有机会借鉴外地有益的经验,了解科学实验的信息,这样保证了我县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正常、有序地展开。通过各种活动,既提升了科学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又从实践层面予以示范,这为我们开展科学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科学课不能象过去那样教了。科学课要让学生去经历一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只有参加一个活动才能获得一份有意义的经历。而“经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又太重要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改革的步伐再加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观察水》这一课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主题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在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色图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准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讨论、研究、实验后知道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归纳起来有: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学素养良莠不齐,区域不平衡

从我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反映出不少教师缺乏科学方面的知识,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理科背景,对于简单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没有观察的积累,缺乏一般的常识。对于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与魔术,甚至与科学幻想的差别知之甚少,这是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的。

2、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动脑动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从我们的课堂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如在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中,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不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包括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的能力都欠缺,小组讨论、交流不敢大胆发言,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不敢质疑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被动学习所致,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亟需加强。

3、科学课开展的条件有待改善。

我们普遍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各种设施、教学条件差的现象,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不少学校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实验基地,“工具箱”订不起,甚至连一台电脑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了。大部分乡镇学校没有社区图书馆,更不用说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我们要实现课程改革的设想,需要老师们付出巨大的艰辛。

4、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存在偏见,有些校长提出“以成绩论英雄”的口号,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成绩的要求,他们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升学率。因而在配置专职教师上,在教学设施建设上,在经费投入上以总总借口让位于其他学科,把科学课看作是搭头课、是副科。

5、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不少学校班额过大。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不少学校一个班六、七十人,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我们教研部门还存在指导不力,下功夫不够,没有及时帮助老师们解决观念上的误区,工作中的困惑,以致老师们感到孤独无援,手足无措。

三、对今后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是大科学中的常见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 3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老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它需要的是现代复合型的教师。需要对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熟练。科学教师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科技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奋进的正确引导。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能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学生在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因此,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希望老师们要树立“两种精神”,增强“四种意识”,培养“六种能力”,即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要增强开拓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未来意识。要培养教学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师生交流能力,组织指导课外实践活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二)、千方百计建设好科学实验基地。

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使“动手做”能够真正落实,我们要多方争取政策,不仅使教学材料--教科书、工具箱、科学活动手册、光盘等一应俱全,还要建设适合科学课教学的实验室、科学园地以及科学教具设备。虽然这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理应多作一些工作,一方面请示领导取得一定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一方面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老师已做出了榜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制作教具、学具。虽然准备的时间是多一些,但我们在困难时期不得不这样做。路培琦老师说过“要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要通过我们的双手,建成一个象模象样的实验室。

(三)、探索大班教学与探究学习之间矛盾的出路所在

第2篇

在新课改下影响小学生学好小学科学学科的因素很多,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存在缺陷和学生对科学课的作用不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合理运用教材,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兴趣,完善科学教学模式入手。通过注重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将结合我校的科学学科教学来谈谈具体策略。

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

1、科学学科认识不足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2、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3、教学资源贫乏,教学设备落后,经费投入低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的策略

1、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3、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1)追求高效课堂,课前准备是前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上课前要先备好课,有人会说“谁不知道上课前要先备课呀?”其实备课与备课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去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备学生时,了解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因人而教,因班而教。

(2)追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重点。

一个好的课前准备只能说是一个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而它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针对每一课的教学准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我都精心去做。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学科系数;科技活动;实验室管理

文章编号:1004-2326(2016)02-006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教学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课程标准》对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义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科学课对教师要求高、教材较难操作、教学较难组织。与科学课程紧密联系的小学科技活动、实验室管理,在教师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树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方面的实际落实过程中,“优先”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为了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应解决好以下几个“小”问题。

1小学科学课程学科系数需要提高

课程学科系数指各门学科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现在基层学校一般执行的课程学科系数小学语文、数学为1,其他学科系数为0.67。这是20世纪80年代执行的课程学科系数。从20世纪自然课演变为现在的科学课程,时间过去了20多年,随着课程的改革,科学课程的加强,这门课程对科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通过对教育“普九”“两基”的验收,特别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查验收,上级对科学课程的要求在不断加强,难度也有所提高。因此,科学课再执行过去自然课程学科系数0.67已不合时宜。笔者认为,科学课程系数要适当提高。(1)学校教师实际授课时有难度,有难度就要费时、费力、费心。表现在课前实验的准备(实验借用单、实验通知单等按实验步骤要求的各种实验记录单),课中的教学组织难度以及课后的许多后续工作等方面。一般来说,上一节实验课平均至少要准备半节课以上。(2)课堂教学和资料整理。上课时,几个问题、几幅图画,就需要教师挖掘拓展相关内容,就要师生进行探究,这对师生来说都有难度,要有所准备[2]。课后,对实验用具要整理归柜,演示实验单教师要填,分组实验单每个学生要填,每个分组实验要给每一名学生一个成绩评价。(3)对于科学课程上级教育部门每学期都要统考、抽考,作为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依据。(4)从理论上来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同样各科的教师从事的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校不能有学科歧视,不能有主副科之分。从事教师职业的各科教师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是一个整体。然而事实上,主课和副课的说法虽没有科学依据,但确实存在,且差别较大。各科教师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有所差别(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其实,教师的工作是复杂性的工作,无法严格用系数来区分。

2科技活动(科技辅导员)

应该计入教师工作量科技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它是科学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以笔者所在地区学校情况为例,它主要包括放假前“四小”作品的安排,每个假期开学后“四小”作品的收缴、整理、评比,每年7月份开始的科技创新大赛挑选、评比工作。同时包括学校科技节等其他科技活动,例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科技周等,科技辅导员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科技(科普)活动室的管理,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科技活动既是一项常规工作,又是一项富有变数和挑战的工作,应该计入教师工作量[3]。特别是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学幻想画等活动,负责科技活动的科技辅导员要干好这项工作,要真正熟悉这一行业至少需要5年时间。

3科学实验室管理工作量计算应该更加科学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共有29个教学班,开设科学课程的班级是3~6年级,共有19个班级。按照正常的实验室管理流程和要求,这样规模大的学校,需要一个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或至少有一个人来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主要有以下工作: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安全的保障;实验室管理卫生、保洁;实验室账目建立、补充;实验室管理10种表册的填写;实验室实验班级教学前实验器材的准备、摆放,教学后实验器材、资料归档、入库;迎接各类检查[4]。此外,还有数学课教具的借出、入库及登记。据笔者了解,在酒泉市肃州区,大部分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定量是3,即每周3个工作量,这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定量,比较低。总之,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在定量上需要提高。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核心课程,它在教育教学的实施中还存在上述“小”问题。只有解决该类问题,才有利于这门课程的顺利实施,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科学(3~6年级)教学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江苏省科协联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S].2013.

第4篇

开展双语科学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师在双语科学课的教导过程中,应不断分析双语教导对学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强化科学探究的行为,同时反思教导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动和提高自己对双语教导的认识和理解。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两种语言)。双语教学指的是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在我国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利用汉语为第一语言和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基于英语知识的教学,而是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详细地说,我国的双语教学就是用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艺术等学科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本族文化、民间文化、民间传说,甚至宗教文化,用英语讲解比较困难”。所以世界各国实施双语教学的国家,大多选择理科学科进行双语教学,如:数学、物理、生物、科学等,这些学科的语言表述和词义在英语中多数都能找到对应的解释,同时,它们又相对固定,在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融合并能促进英语的学习。二、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明确提出了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科学事物具有较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四方权威的全美科学教导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他们明确提出,科学教导的目标是“人人具有科学素养,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三、双语科学课教导的目标用双语讲授科学课,其目的主要是以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爱好,写作论文并提供给用英语的环境,从而强化英语的交际功能,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让不懂英语的学生完成学科目标的同时,培养其学习英语的爱好与能力,从而开辟一条符合学生的双语教导的途径,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双语能力的培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使英语教导和学科教导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简而言之,开展科学课的双语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科学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科学知识”。四、对开展双语科学课的几点质疑1·将科学课上成了外语课,忽略学科知识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双语科学示范课,课题是“Season”,执教的是一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全部使用英语。这堂课讲得十分生动,学生和教师配合得非常默契,教师平易近人,学生积极参与,整节课完成得自然而流畅。但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是一堂外语课,而不能算是一节双语科学课。因为教师过分注重英语知识而忽略了学科知识,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观察四季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学生不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整堂课,学生并没有真正开动脑筋,没有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学生不过是多记住了几个科学方面的英语单词和学习一些课本上已经写明了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科学技能和态度的养成。在双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定位以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练习为主、英语知识为辅的双语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双语”教学顺利过渡到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高级阶段,追求运用英语上科学课与用中文上科学课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双语教学绝不能将非语言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才是学生必须学习把握的,双语科学课不是外语课。2·用英语讲授科学课是否会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的爱好小学生,非凡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孩,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凡事都爱问为什么?渴望从老师那得到更多的知识,尤其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小孩是非常喜欢上科学课的。

但是,假如用英语上科学课,小孩会不会因为不懂英语而对科学课失去爱好呢?笔者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教一些英语科学术语,小孩要在短时内被迫记住一大堆单词,这是一个挺枯燥的过程。而且双语教学给师生设了一道“语言槛”,碰到较复杂的知识点,总难免“言不达意”,耽误时间,教导进度又难完成,只好“下调”学科教导目标,结果学科知识打了折扣,小孩的求知欲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就会失去爱好了。但是,假如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授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得英语知识和科学知识能交相辉映,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学生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爱上双语科学课的。五、实施双语科学课的有效策略1.确定双语科学课教学各个阶段的分层目标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双语教导情况,双语科学课的教学应分为三个层次:(1)简朴渗透层次:由于小学生运用英语显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受英语水平的限制,如词汇量有限,一开始把英语作为全部的科学教导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双语科学课教学的第一步,可以采取“双语过渡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汉语教导为主体,以英语教导为渗透,把初级的双语科学教学定位为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爱好,逐步渗透的初级阶段。

(2)整合层次:双语科学课一开始时需要一些铺垫,一段时间后铺垫时间慢慢减少,每节课只需要几分钟教会该学习内容的生新单词,在学生认识常规的课堂用语和操作语言的基础后,教师讲课时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时可以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3)双语思维层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这时的双语教学处于逐步成熟阶段,可以在课堂中,将英语和汉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互为主体,学生用英语来思索和解答问题。2·避重就轻,采取“迂回战术”科学的专业术语太多、太难,有些原理和知识点过于复杂,用英语很难解释清晰,而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既完成科学的学科任务,又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会科学和英语知识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采取避重就轻,“迂回”战术。(1)备课时,双语教师要将知识点进行筛选、分类,精心设计教案。(2)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把握的单词、句子,可以采取上英语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避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如:看图说单词、句子;给出全课中的部分几个单词、句子,然后再说哪个单词、句子不见了;单词竞猜游戏等等。

(3)有些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亲身体验,这样有助于他们的记忆而且避免复杂的语言讲解。如:在教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拿一些绿豆撒在鼓面上,然后敲打鼓并且重复vibration(振动),绿豆在鼓面上不断跳动,从而让学生能体验到物体的振动和记住单词“vibration”。(4)对于一些原理和物体的发展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演示整个原理过程,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可以用英语进行讲解。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觉、自愿地通过英语这个媒介来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同时学会科学的表述方式,从而淡化科学双语实施初期学生、教师所碰到的语言难关。3·以童心教学法激童趣、塑童心,培养学习科学的爱好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好奇,喜欢追根究底,因此要多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直观新颖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激情和探究心理,这样才能有效地唤醒他们的创造意识。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性活动的途径很多,可以运用讨论、辩论、故事、情境模仿、科学游戏、动手制作、比赛、角色扮演等方法,也可以运用现代教导技术来创设趣味性的探索情境。(1)情境模仿、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造某种情境,由学生参予仿真性演习活动。如:让学生蒙上眼睛,领悟眼睛的功能;让学生扮演小树和人类,模仿人类应该怎样爱护小树等。情境模仿可以是少数人表演,大多数人观看,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重在感情体验,同时学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2)科学游戏、竞赛:科学游戏、竞赛要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游戏、竞赛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3)科学小制作: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如:学“声音”时可以用纸杯做一个通话机;在对小灯泡电路进行研究时,做一个小台灯。(4)多媒体教学辅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从网上下载科学教材中关于课文内容的补充材料和科学网址印发给学生,学习通过阅读图文并茂的英语资料来感性地、直接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开辟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也可以播放VCD等视频来拓展科学知识。总之,双语科学课的教导目的应该定位于通过教师运用英语对科学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得到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想的机会,开阔自己的眼界,完善自己的思维,使其运用英语和母语的能力能够得到共同、调解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双语科学课的教学健康而有效地发展。

第5篇

一、科学网络教研可行性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启蒙学科,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薄弱学科。基于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和搞好学科教研是势在必行的。但就当前科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的现状来看,不是很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科学教师队伍不足,城区学校有科学教師,农村学校大部分不是专业,而是其他学科兼任,甚至还有不开科学课的现象存在;科学教研成为了摆设,城区学校和其他综合学科在一些教研,而农村学校由于科学教师的不足,又加上是非专业,无法在本校进行教研,很少开展教研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就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够展示、分享成果,并能进行实时沟通,让我们的距离缩短。而科学学科的教研正好可以引入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弥补学校教研的不足,通过网络把大家集中起来,进行教学研究;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探索教学中问题,并分享和展示教学成果,进行讨论、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科学网络教研的实践研究 

科学教研现状不容乐观,但是进行网络教研能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弥补一定的不足,并能把有限的科学教师集中起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现就结合当前科学教研的实际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进行区域教研 

由于科学教师的不足而又分布在各个学校,这样就比较分散,而本校教师又无法独立进行教研,为此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区域教研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建立区域科学教研QQ群。对于里面的群成员必须是从事科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资格审核后才能加入,并指定专门的教师对本教研群进行管理,为大家搞好服务。对教研群的建立,教师主要利用群开展集体备课、讨论交流教学问题,安排各个时期的教研工作,分享教学成果等。特别是利用QQ教研群平台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大家备课,展示、讨论,不受时空的限制,课后都可以进行。这比以往的教师人数不够,大家没时间集中要好的很多。集体备课中,主备人可以把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在群中进行展示,由其他老师提出建议,再由主备人进行答辩,然后梳理出可行的意见,由主备人再一次进行整理再群中进行分享,作为其他老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这样网络教研平台就打造了一个大的区域教研,各校科学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大家可以学进度,共同参与教研活动,从而提升了科学教研的实效。对于区域教研也可以划成几个片,比如城区可以分为一个网络教研组,农村学校再分为几个教研组,这样也就形成了几个大的科学网络教研组,就有利于大家开展教研,也便于大家就近进行赛课活动,让科学教研活动高效开展起来。 

(二)利用教师网络个人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都有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各位科学教师申请微博进行教学研究活动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更好的搞好教学和教研,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申请自己的微博,学生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网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公众号上传视频、图片和文字,特别是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老师把做好的学习视频和学习任务放在网络平台中,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比如,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进行种养殖活动,如果在课堂是显然完不成不了,学生需要在课外进行,并需要一定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种养殖的感受和经验写在个人网络平台中,还可以把记录的图片也传递在网络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网上个人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升有效的建议进行指导。通过师生网络上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放在网上展示和分享,与其他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交流,在交流中大家的教育思想进行碰撞,让各个都能得到启示,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样通过微博或者公众号,我们能够同各行、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互动,这样就建立起来了教研、家校合作的桥梁,从而促进教育合力,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微信话题讨论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在利用手机微信进行教研活动也成了可能,可以提供实时互动,和接受信息,从而促进科学教师的交流讨论,让教学活动形式更加灵活、畅通。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及时进行教研任务的布置和进行教研话题的讨论,这比利用电脑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可以利用手机收发信息,并进行信息的编辑和处理。比如,进行征文活动,每期的科学课杂志都有一个征文话题,我们事先知道的老师,就可以把征文的信息拍个图片利用微信发再微信群,这样科学老师就可以知道这个信息,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先进行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就把集体的智慧集中起来,没有灵感的老师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之后大家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点进行发挥形成文字,然后投稿到杂志社。另外还可以把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到微信群,征求大家的意见。比如,再一次上课,由于学校缺乏一些实验器材,我让学生自己准备然后带到课堂中用,但是在教学中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一直摆弄着他们带的材料,最后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这个问题,我利用微信群在课下问题求救。这时同行老师发来很多的宝贵意见,一种方法是,先把学生的材料都收上来,然后在实验的时候再发放;还有就是先交个组长保存,需要时再取。这样就能避免了学生对材料好奇、对教学内容冷的现象。

       (四)筹建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匮乏也影响着科学学科的教学和教研,为此筹建科学学科教学资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上课前,要提前查阅资料,进行备课和设计。对于科学学科来讲,能够直接从网上获取的资源不是很多,而且现在的网站资源很多需要利用同等资源交换或者购买分值进行下载,否则无法下载和使用这些资源,因此这也给科学教学和教研来了困难。为此,建立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以县区为单位,集中城乡科学教师的智慧为一体,在科学教研员的发动和管理下,进行资源的建设。首先,以县区教研科研网为依托,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板块,作为教学、教研信息和资源输入的渠道,把足够的网络空间给科学学科使用。其次,各位科学教师可以把自己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件、教学论文、课题成果等到教研网;最后,就是科学教师可以把指导学生的作品到教研网,比如科技小论文、学具制作、科学DV等。另外科学老师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资料和一些前沿的科学信息。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能够让教师随时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材料,让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更加便利。科學教学资源为教研的舞台增添了活力,为科学教师进行创新教研和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与活动相结合 

第6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科学知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学科学课上,科学思维的培养日显其重要性。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小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小学生科学思维在课堂中发展的成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

2)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总结学生科学思维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课堂教学、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与发展等理论的学习,积累详实的资料,并找准理论依据,为后期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2)案例研究法。⑽倚?蒲Ы萄凶榭展的《给冷水加热》课堂教学活动当作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归纳处理。

3)经验总结法。通过开展发散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将一般做法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作出适当的表述。

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向本校科学老师们调查了解学生科学思维在本校科学课堂上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本校部分学生对科学思维在科学课堂上应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找出本校本班存在的问题,确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方向。2)做好课题准备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我校科学教研组开展的《给冷水加热》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并发现水受热后重量不变,而体积变大。教师继而引导学生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在实验探究里,学生会有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听教研员对《给冷水加热》课堂的点评,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完成课题的总结分析,撰写了课例分析和研究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1. 实施微课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有两处地方利用了“微课”,一是在学生汇报盛有冷水的塑料袋经加热后的沉浮变化,二是研究水受热后上浮的原因,利用“微课”验证重量是不是水受热上浮的原因。“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散学生思维。

2. 巧用实时录像点评。

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每次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都会在旁进行实时录像投影到大屏幕上。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便会调出录像,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学生可以很直观观察到自己哪些实验操作欠妥,学会由外到内反思自己,下一次自己该如何操作能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从中利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学生单一的思维经反思后可发展为多向的科学思维。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问题,对策

 

新课程标准理念认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式。其中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是科学探究技能中的核心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怀疑等科学精神。

一、收集与分析数据的重要意义

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在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定量分析会使学生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范围也由课堂扩展到了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学生接触到的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辨别和选择有用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自觉运用数据来进行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通过对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统计发现,小学阶段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增强,此类课型迅速增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开始的收集一些单一的数据,到后来收集对比数据或多组数据分析数据,并分类,画出统计图等等。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收集数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数据的收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关键。而在小学探究实验中,往往由于实验器材的选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观意识等,造成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学生很难从中找到科学的普遍规律。

关注材料,排除障碍。如:我在教学《水结冰了》一课时,由于课堂上学生采用的是酒精温度计,各组测出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为—1℃或—2℃,没有一个组测得0℃。这样的结论是有背于科学结论的,但是,又确确实实是学生亲身所经历,这种错误的经历直接影响到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课后,我在仪器室里找到了唯一的一支水银温度计,再次进行了这个实验,测得水结冰的温度刚好是0℃。于是,通过多方查找,终于在县城的香菇材料店里买到了10多根水银温度计。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时,我把酒精温度计换成了水银温度计,避免了上次那种尴尬事情的再次发生。

“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一个探究实验,教师都必须在课前进行亲自操作,对实验器材及实验操作中的细节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注重引导,规范操作。为了得到比较准确可行的数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如何控制好应变量和不变量,然后再进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杂志网。

如:一位教师执教《拱形的力量》一课时,在学生研究了平桥和拱桥的承受能力实验后,得到了如下的数据。

 

平桥

8

3

1

10

2

3

3

3

2

2

4

拱桥

11

6

10

12

14

14

10

6

6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 专业化 高师科学课程

自1993年我国颁布《教师法》把教师视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以来,教师专业化理念便逐渐确立起来。2005年,国务院制订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行动全面展开。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者,直接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任。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小学科学教师是履行《纲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再者,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2年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下简称《新课标》)也对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据樊琪等2001年在全国范围大规模的调查报告: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良好,但良莠不齐的现象相当严重,尚有24.3%的人不及格,尤其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据2009年在我国的教育大省――江苏省所做的调查,“江苏省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专职教师所占比例少(据估算,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只占所需总数的14.8%);具备理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部分科学教师对从事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研究报告清楚地表明了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前景堪忧。这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纲要》实施和目标达成的因素,同时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造成不利影响。

二、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和高师科学课程的关系

国内外教育专家已达成统一认识,认为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应该是终身化的教育过程。它由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在职培训三个连续的阶段组成,是一个具有完善、全方位培养体系的有机整体。其中职前培养则是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也是这个有机整体的基石,为其后的入职指导和在职培训奠定了基础。高师院校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主力军,小学科学教师能否成为专业化的教育者,与高师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高师科学课程设置则是决定未来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科学教师能否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将来是否能够胜任科学课程教学、参与社会实践和形成终身学习理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优化高师科学课程的策略

教育目的决定课程体系。因此,高师科学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培养专业化的小学科学教师这一核心目标,以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新标准为依据,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当前,高师科学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高师院校科学课程模式不同,各有自己的特色,但由于教育目的相同,基本上都由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四大块组成。在具体的设置上,普遍存在着综合性欠缺、实验课程偏少、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和脱离小学教学实际和生活实际等诸多问题。因此,学校有必要采取措施优化课程,使之能满足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一)突出综合性,加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

《新课标》将科学知识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个部分。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特点,高师应该设置专门的必修课程《综合理科》,该门课程是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整合后而得。但实际上,高师院校并没有真正开设这门课程,而是开设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生物学》《地理》等分科课程,由不同学科教师按照不同的学科体系分别进行教学,根本谈不上“综合”两字。这是由于现阶段缺乏《综合理科》的专门教材及专职师资力量造成的,要改变现状,须从编写教材、培养高师综合理科师资做起,难度很大,真正实现还有待时日。若要突出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只有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具体的可行性措施有:成立科学教研室,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教师一起集体备课,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在教学中能形成统一认识,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开展有关专题讲座或小课题研究,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一个问题。通过这类活动引导高师生消除不同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间的界限,跨学科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重建认知结构,改善学科思维模式,形成关于科学世界的整体性认识。

(二)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技能训练

《新课标》倡导小学科学课程应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实验,因此“观察、实验、制作”在小学课程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其别于其他课程教师的独特之处。2012年11月,我有幸担任了江苏省南通市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的评委,发现在参赛选手中,有接近一半的在职教师不能规范操作小学科学课上常用的实验器械、工具,有的甚至连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分辨不清,更谈不上设计创新实验。在高师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中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但由于班级人数多,课时紧,高师生只是做过实验,没有机会反复练习操作,使实验技能得到巩固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一要扩大实验课的课时量,也可以专门设置实验课程;二要完善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争取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操作,熟练规范地使用小学科学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工具;三要开设教具制作和创新实验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教具,学会针对问题自己设计可行实验方案,并能实施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四要改变单一的纸笔考试的评价方式,将实验技能考核也纳入评价机制中,将过程表现评价、多次操作过关和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促进其专业化的手段之一。

(三)增设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可以为高师生创设一个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密切联系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实际选取课题、展开研究,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元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对执教小学科学课程的职业情感。

(四)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专业化的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前者是科学教师从事科学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而后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两者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了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高师的一般做法是在低年级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年级开设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技能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而到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设教学实践课程。这种做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把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教育素质的培养完全分开进行。学生往往到了最后的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发现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所在,而这时已经为时过晚。因此,只有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高师生入校第一年起安排小学见习活动,让他们参与小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由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过渡到参与者,再到引导者;第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培养高师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使每一堂课成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示范教学课,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养;第三,开设微格教学课程,让高师生在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的体验中,深化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第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尝试在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对创新的具体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两者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未来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柳国梁.提高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

[2]樊琪,赵骏.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与评价.小学自然教学[J].2002(9).

[3]李波.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费资助)“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第9篇

有荷盈香,盛夏送爽。三合镇双江小学综合教研组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老师们的大力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研任务,各项教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在特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年度双江小学有教师10名,分别承担小学一至六年级各科教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齐,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以此推动教学工作上新台阶。在学年度开学之初,教研组便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既按上级要求,又结合本校实际校情,学情。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二、本学年度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教研工作,专门开会研究教研计划。上下学期各开展全校性教研活动四至五次,上学期开展了“作文描写指导”、“小学分数运算教学”、“科学课如何上”、“品德课的实践性”、“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等专题教研活动。下学期教研组开展了“语文课背诵”、“小学数学小数运算法则”、“品德课与学生言行教育的关系”、“重视小学音美课教学”等专题教研活动。各位老师认真准备,积极发言,有的老师还撰写了小论文,教研心得等文章。大家教研热情很高,渴求知识,渴求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愉快,一边教学,一边教研。这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也大有帮助。

三、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是事先布置,让老师们作好充分准备,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认真作好会议记录。因为大家忙于教育教学,即使是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也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由于忙,大家更没时间撰写教学论文,而现在不管是评职称,晋级等,都要求要有专业论文,所以我们坚持作好教研活动记录,为老师们保留下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以备以后急时之需。本学期全校老师有5人撰写了教学经验文章。

四、我们教研活动还坚持老师们互相听课的制度。同学科老师互听,并在听课后交流。年长的听年轻教师的课,下课后向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年轻老师主动虚心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大家都觉得这种办法简便实用,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好的教学方法看得见,学得到,也掌握得牢。

回顾过去,我们作了一些事情,对小学各科教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倍感欣慰;放眼未来,我们更加有信心一定会在下学年把我校教研工作搞得更好。

第10篇

关键词:多元化; 小学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0-001

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操作。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的方法获得知识,大胆自主地探求和应用知识,学生们大都兴趣盎然、学习氛围浓厚。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多元化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小学科学,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这样,学生就能把复杂间接的知识形象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的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如《岩石、矿物和我们》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二、扩展其它媒体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走近科学”和“动物世界”。

录像技术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自己拍摄,也可以在电视上录制一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三年级科学中《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当然不够全面,如果用录像提供大树各个季节的变化,那就更好了。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完善学习。

三、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上《蚂蚁》《蜗牛》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所以,走进大自然,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可兴趣。

四、走进社区家庭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课堂 探究活动 科学素养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的,摆在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它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精神、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摆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一,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营造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环境,一个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并让他们有大胆出色的表现。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教师在上课后首先做的是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关闭了教室内所有的灯,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环境之中,接着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到了光的研究上了。

第二,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体现趣味性,富有生活性,还要简单、易操作。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绝不能枯燥无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如果失去了“兴趣”这一强有力的支撑点,我们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为此,我们在设计和进行探究活动时,应紧扣“趣味性”,在活动的内容上选择那些贴近儿童生活的,让他们觉得科学课不仅好玩,而且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也能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如自行制作的指南针、手掌日晷还能帮助识别方向和估计时间。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里,不宜将探究活动搞的太复杂,而要简单、典型并易操作。我在上《热空气与冷空气》这一课时,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其中有个小实验探究活动,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的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进行实验。当放到火焰上方,看到纸蛇向上转动的那一刻,大家十分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纸蛇活了!”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为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合作研究去“跳一跳摘果子”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和实验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一片狼籍之后毫无所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第三,1984年6月,应邀来华的兰本达教授给北京育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自然课——《蜗牛》。兰本达教授上课后在提示了“放大镜”后便立马放手让学生研究蜗牛去了。—连15分钟,教授没有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说过一句话,而是不时地穿插到每个小组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常常单跪式地蹲在小组桌旁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在孩子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的、引发孩子的思维,“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在此过程中,兰本达教授成为一个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诱导者,一个当学生面临问题、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支持者。当孩子们的探究进入“蜗牛”吃东西这一步时,兰本达教授及时地给孩子们提供食物的材料。当他觉得孩子们的观察研究快要衰减下来的时候,兰本达教授将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了(以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将孩子带人到这一课的研讨阶段。孩子们以教授为中心,围坐成一圈。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事实和问题,但没有一个是教授提出的。兰本达教授针对孩子们对蜗牛的黏液较感兴趣,而该研究方向又是中心问题,便将准备好的“粗糙/光滑、潮湿/干燥”等材料和蜗牛一起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进一步研究黏液起什么作用。在上述活动中,教授又成了学生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环节的调控者,学生交流问题、看法的组织者,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的引导促进者。从兰本达教授的这一课上,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把问的机会让给学生,鼓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探究起点交给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将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再次,我们要把“动手做”的权利留给学生,并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科学探究就是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在探究活动中重过程而轻结果。苏教版《科学》教材中有一个评价表,就是评价学生该观察的是不是都观察了,该记录的有没有记录,该测量的有没有测量……如果这些学生都做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科学目标达成了。而且,科学课程的编写者也说,在科学课程中,很多结果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在于探究的结果,而在于探究的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我们要悉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反馈和指导。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我们要把我们的科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上构建出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优良土壤。

第12篇

她,出生于教师世家,爱生如子,一心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孩子心目中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优秀科学教师。

她,德才兼备、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是长沙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同行眼中一位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她,就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科学教师、教研主任洪霞。

一、业精于勤,学习中体会源自热爱的幸福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洪老师1995年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家乡醴陵市白兔潭镇一所完小任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初登讲台,她异常勤奋,教学设计改了又改,教学案例详细记录,每次课后都写反思。比起其他年轻人,她少了很多的休闲和轻松,但是能够执着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带给她的却是无尽的满足和幸福。为了使学生获得一池甘美的“活水”,学习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字眼。当时,没有刻意追求过教学方法的新颖,也没有潜心探讨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蜷缩在乡村任教的她一心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不断从各类书籍中汲取营养,一盏灯,一支笔,一册书,一个本,就这样充实了她的每一个夜晚和周末。

1998年,校长交给她一个特殊任务:参加醴陵市自然科学教学竞赛。当时周围没有专职自然教师,她无处请教,在书店里找到了自然课泰斗级人物刘默耕老师的教学用书,又从市电教馆借来十几盒自然科学教学带模仿学习。没想到,这次居然拿了个一等奖。之后她有幸调到了醴陵市城区姜湾小学任专职自然老师、大队辅导员。

对于之前的赛课,她自己的评价是“给我的感觉是科学课其实蛮好玩的”,但真要从语文转教自然,她的内心还是有几分惶惑:不认识实验仪器,不知道操作流程,不会设计科学实验,对许多科学名词一知半解。为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她开始潜心研读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专家学者的鸿篇巨著。深潜的过程,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但每下潜一米眼中所见的风景却又引诱着深潜者继续下沉。“我就是这样,一旦体验到学习的美,脚步就再也停不下来。”为了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宏观发展和微观革新有更深的认识,她曾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地培训学习,并成为了第二届湖南省“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培养对象。

她对精彩的课堂孜孜以求。“我的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仅是科学知识吗?不!知识的获取有很多途径,并不是非课堂不可。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大自然的美,才是我所追求的科学课。”多年的学习生活,使她眼前的路越来越亮,越来越宽,也让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上笑声不断,畅所欲言,思维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她期盼着自己的课在孩子心中能成为这样一种存在:惊奇中开始,渴望中等待。

给五年级学生上《爬行动物》,洪老师的第一句话是:“亲眼见过蛇的同学请举手。”洪老师的第二句话是:“我亲眼见过田野里的蛇,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摇头,但眼中已有惊奇闪烁。“老师小时候不仅见过蛇,还捉过蛇。”这第三句话仿似一剂猛药,瞬间让所有的孩子犯上了“好奇病”。“洪老师上小学时总要经过一道小山坡,那里经常有蛇出没。有天中午两点多,我和同学看到一条蛇横穿小路,走得很慢,肚子鼓鼓的,是不是要生宝宝了?洪老师就好奇啊,这蛇是怎么生宝宝的?于是,我们三人跟着那条蛇,发现它的半个身子已经钻进了蛇洞,不知谁喊了一句‘不让它进去’,我们几个就抓着尾巴往外拖。可蛇的身子滑溜溜的,还是让它钻了进去。我们决定守在蛇洞边,看会不会有蛇宝宝钻出来。”蛇到底是怎么生宝宝的呢?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孩子们对答案的渴盼已是迫不及待。“此时再引出课本知识,他们就不会生出距离感。”

二、爱心育人,实践中激发孩子求知的幸福

2005年,她参加了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区的教师招聘考试,均取得本学科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最后幸运地分到了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任教,接手四年级四个班的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个好机会,让我可以将科学和实践名正言顺地结合在一处。”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当时的校长伍英,得到了校长的首肯:“你就好好去做吧!”领导的支持与鼓励,让洪老师的探索更加坚定,她将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为科学拓展课,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学教学之路。

2007年的长沙,旧城改造如火如荼,伴随拆迁而来的是老地名的渐次消失。“可不可以做一个长沙老地名探趣的调查研究呢?”这个有趣的想法在她脑海里闪现。学生们知道后很感兴趣,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周末可以和同学光明正大地走街串巷,多好玩啊!在取得家长同意后,洪老师将学生分成商业老街、名胜古迹等若干组,利用周末走上街头探访长沙老地名。在白沙古井、火宫殿、化龙池、白果园、天心阁、北正街、潮宗街、开福寺、马王堆……学生们采访周边老居民,了解地名历史,他们还将定王台的故事搬上舞台――在古筝曲、毛笔字和照片的娓娓道来中,长沙王刘发思念母亲修建定王台的故事深入人心。洪老师将孩子们在辛弃疾练兵的营盘街采访路人的实况录制下来并播放给他们看,孩子们很激动。激动之后,他们开始在自己身上“找茬”。“下次采访前,一定要预先收集资料,设计好采访提纲。”反思过后,孩子们的街头采访渐趋严谨,事先根据主题设计好采访提纲、调查问卷,事后依据回收的问卷表做好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不知不觉中,周密细致的科学研究方法就入了脑,上了心。

打铁就要趁热,洪老师决定再做一个类似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生活,她发现小朋友们都喜欢吃洋快餐,对那些传统小吃不懂不吃也不喜欢。要不,就探索一下“长沙传统小吃的生存空间”,聊一聊大家为什么不爱传统小吃而喜欢洋快餐。洪老师自掏腰包,带着几个孩子进了火宫殿的门。大家围坐一桌,先交流一下自己了解到的火宫殿历史,说一说火宫殿有哪小吃,然后一一点来,上菜后每人先说一个关于某道小吃的典故,说完了才能开吃。吃完了就去干活,干什么?去洋快餐店采访食客:为什么爱吃洋快餐,不吃传统小吃呢?在调查过程中,他们还总结了意外经验:抱着小孩的,为了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乐意接受采访;爷爷奶奶时间充足,也不会拒绝采访;夹着公文包的,行色匆匆的,因为没时间多半会拒绝采访。“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亲身得来的生活经验,他们不会忘记,必将终身受用。”

两次实践,最终以《传承历史文化 寻访长沙老地名》《探寻长沙传统小吃的生存空间》两项实践成果呈现,并分获2009年、2010年的国家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选一等奖。

洪老师秉承着一个理念:科学学习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不仅是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得出结论,还应该是一种引领孩子亲近自然、留意生活、走向自主探索、培养兴趣和好奇心的正能量。她曾带领孩子到岳麓山考察动植物资源,去湘江边调查水域污染;也曾去废品收购站寻找适合实验的各类瓶子;她坐车去农村搜寻被虫蛀过的木板,采集养蚕的桑叶,捕捉树上的知了;她将陈年大米作宝贝收藏,只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见象鼻虫……

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她还带着科技小组的学生们前往北海涠洲岛,白天捡拾水母、贝壳、海星等海洋生物,夜晚观星空辨认“牛郎”“织女”,返校后共同制作动物标本。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观星场景:静谧的夏季星空下,一群孩子拿起手中的指星笔,蓝色光线在天空中画出了美丽的弧线。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陆续看到了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各种星座。欢快的笑声、惊奇的呼叫声不时响起:“老师,老师,那是北斗七星吗?”“我看到了天蝎座、狮子座,太美了!”她穿梭在孩子们中间,忙着指导,更忙着享受,享受着与大家一起亲近自然的快乐。

在孩子眼中,她是那么知识渊博、亲切可人。有时候,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突然会有个孩子跑过来告诉她最新的发现,那脸上兴奋的表情如初春里的暖阳,激励着她不断反思总结,她提出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教学理念。她经常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带着孩子们外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她指导的李周源、刘沁哲、彭如琴等21位学生的论文在全国“小探索者”科技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她辅导的“探寻长沙传统小吃的生存空间”“长沙光污染调查”等科技实践活动获省一等奖,由她辅导的朱正梁、黄睿婷、彭裕文等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多次在区、市、省级获奖,为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基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

三、潜心钻研,打拼中体验创造亮点的幸福

在新课程的浪潮中,她凭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学功底,积极地投入了新课改的洪流中。她潜心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效整合和利用科学课程校园资源,逐步形成了“趣、活、实、新”的个人教学风格。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时候她进入近乎疯狂的磨课状态。为了设计好一个导入环节,为了某一个实验器材的创新,反复钻研、反复讨论、反复试教、反复修改,对着镜子试讲,四处寻找合适的上课材料,满脑子里全是这堂课,周围的环境,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尽染上这课的信息。就是在这一次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课’消得人憔悴”的历练中,她不断成长,也不断收获。

从教二十一年来,她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教研课、观摩课、教学比武课获奖100余次,曾经五年五次获省级赛课一等奖。她已经记不清上了多少节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头脑中时常闪出的是这样一些镜头:周末,独自一人泡在图书馆埋头查阅摘抄海量的资料;夜晚,为了一份理想的教学设计,数易其稿,挑灯夜战;一次次试教,一次次,一次次重建,最终,把公开课上到了全国优质科学课竞赛观摩中,上到了全国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上……

“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洪老师深知这一点。她十分重视科研与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一边钻研理论,一边系统地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积极带头进行校本科研。她参与了湘教版的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所执教的《比较水的多少》录像课光盘随同教材一起向全省发行;她还参与了湘版《科技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两型社会读本》等教材的编写,她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探究”等研究课题受到很多专家的赞赏,并被评为优秀课题研究员。

她承担了省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立项工作,上示范课《姓名探趣》向全市进行展示开放,连续两年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展示观摩课。2009年她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七届研讨会,在会上,她的实践活动成果《传承历史文化 寻访长沙老地名》进行了交流研讨并获得全国一等奖,录像课《姓名探趣》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洪老师担任学校的教研主任以来,带领老师们团结协作,在开展分层次全员校本教研的基础上,进行小课题研究、书香校园、专题研讨、教学比武、科研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序、扎实、高效地进行。开展的校本研训品牌项目“大同论坛”、青年教师“素拓班”在市内享有盛名。学校被评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市校本研训示范校、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洪老师认为,教师成长是分阶段的:最初是工作的积极性高,但它是短暂的;如果进一步加强责任感,积极性就变得稳定了;如果能持之以恒,上升到第三个层次就变成了事业心。因此,她把理想落实到现实的点点滴滴中,像一个勤奋旋转的陀螺,用辛劳的汗水描摹出每秒的弧线。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基础上再争取实现质的飞跃,做一只向往蓝天的风筝,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向上的张力。

四、诲人不倦,交流中感受共同成长的幸福

随着工作视野的不断扩大,洪老师越来越感到小学科学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在参加“国培”“省培”去各地送教送研活动中,她发现很多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职教师基本只到县一级学校,且绝大多数科学教师非科班出身,很多是改行“借”过来的。小学科学课本身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体系跨度大,容量多,还有多学科的交叉与整合,这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些现象无疑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012年一个契机出现了。经过层层选拔考核,长沙市教育局授牌成立了长沙市“洪霞科学名师工作室”。洪老师带领35名来自长沙市各区县能力、风格、个性不一的老师组成了一个新的团队。

自此,她带领工作室成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坚持每月一次大型教学研讨活动和一次网络研讨,通过专家讲座、微型讲学、合作教研、课题研究、网络研修、送教送研等多种途径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曾成功举办了两次500人以上的工作室全省教学开放活动。并先后赴温州、厦门、宁波、佛山等地交流,接待过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兄弟工作室的参观学习。工作室的送教送研活动在全市科学教师中覆盖率为95%以上,在全省很多学校进行过示范和交流。

三年多来,工作室走遍了长沙的七区三县,每次活动都向当地区县所有科学教师开放,以期最大发挥工作室的带动辐射作用和资源共享。仅2014年举办的大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4月,宁乡县金砺实验小学开展“有效探究简约课堂”――《时间》单元教学研讨活动。5月参加湖南省小学科学送教送研活动到株洲市外国语石峰学校。6月,麓山国际学校的实验教学研讨。6月在长沙县路口镇明德小学课题研讨。暑假赴长沙市小教中心、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等地做专题讲座,8月赴温州教育学院和当地的名师工作室交流学习。9月,到望城星城实验小学参加“名优教师送教”活动。10月在雨花区新世纪实验小学开展“立足思维发展,促进探究实效”教学研讨活动。11月在长沙市留芳宾馆协办2014年度湖南省小学科学教学竞赛观摩活动,向全省科学教师上展示课。11月,接待来自江西省100多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参观和学习。12月,工作室面向长、株、潭地区进行年度教学开放。

特别是2014年11月,工作室10余名成员赴厦门市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暨2014年年会”。作为湖南省唯一代表,洪霞老师和全国名师同台竞技,向大会展示了教科版《身体的结构》一课,赢得了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被称为湖湘科学教师的代表。

“洪霞科学名师工作室”在“一带几”的“滚雪球”研训模式培养下,一大批勤奋好学、个性鲜明的学员脱颖而出,成为各区县的中坚骨干力量。工作室也迅速成长为省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科学教育研究阵容最强大的团体。由于工作突出,第一届任期考核为优秀,成功连任第二届。

五、志存高远,忙碌中品味坚守宁静的幸福

“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可以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进壮丽辉煌的成年。”这是洪老师的人生格言。正是在这条格言的指引下,她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她应邀作讲座、学术报告50余场,培养青年教师60余位,主编校本教材或专著5本,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7个。曾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2014年中国教育系统优秀园丁奖,长沙市友谊教育科研奖,长沙市优秀教师并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