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曲线运动教案

曲线运动教案

时间:2022-07-22 20:3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曲线运动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曲线运动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物理 低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教授说过:“教学效率的高低不是看交给学生什么,而是看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而学案导学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它改变了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局面,可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达到最大效益。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案导学的设计脱离了教学实际,很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学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匆匆的下载、抄袭、拼凑致使学案质量不高,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陷入“低效”的漩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 教案、学案二合一,难以分辨师生的地位。

很到老师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按照学案进行教学,所以不再花费时间在教案中了,甚至不写教案了。于是他们把教案中的内容搬到学案中,对整堂课的各环节改头换面,稍加调整或充实,把老师要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怎样学都写在学案中,致使学案越编越厚,最后到底是学案还是教案分不清了。

比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片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 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内容不难看出,实际上老师把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改成了学习的重难点,完全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展现出来。尤其让人费解的是,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其实学生还没有学,读一遍能了解到什么呢?只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从学习过程来看,这实际上混淆了师生的地位和应该承担的任务,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 “学案”设计成了课堂实录,失去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是课堂生机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境界。但有的老师把教学环节全部设计在学案上,完全成了课堂教学实录。比如下面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学案片段:

【师】:①若物体具有水平初速度Vo但不受重力。将如何运动?

【生】:在水平方向上将做 。

【师】:②若物体只受重力,没有水平初速度Vo,将如何运动?

【生】:在竖直方向将做 。

【师】: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有何办法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那行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师生讨论】:水平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且只受重力的作用。

这种把师生活动的细节都展现在学案中,教学过程成了固定了的“流水线”,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排查下来,好像很顺利的进行,但实际上失去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引导的机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触及不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思考。特别是随着流水线的进行,前面有了一定的提示,后面有了结果,哪些需要老师讲,哪些需要老师回答等等,基本上都清楚了,老师的讲解没有了激情,学生学起来也没有了新鲜感,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造成了不必要的缺失。

三、 学案设计成了抄课本,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的老师把学案设计成抄概念或答案。比如在《曲线运动》中,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学案片段:曲线运动的条件:

(1)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概念明明在书上摆着,偏要让学生照书抄,特别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有这个必要吗?看看学生就知道了,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忙于抄写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的思考了。依我看,只要让学生看书,把重点或难点在课本中标出来就行了,没必要让学生照书抄。

四、 学案设计成了练习案,脱离学生实际

有的老师很省事,干脆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练习,改头换面变成学案。然后以讲解为主,这样选题既缺乏针对性,又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

一节课不但以做题来推动教学,而且很多问题超前、超标、超量,甚至超难。学生不会不说,反而把重点弄糊涂了,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和做法,并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潜在素材,充分了解学情,结合学生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创新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高质量的学案,进而达到学案导学教学的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牛顿运动定律 “跳出课本看课本”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在教学之余听到最多的对高中物理的评价是“高中物理太难了,尤其是力学”。为什么物理学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难”字?高中生应该如何应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物理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提高对物理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物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物理教学体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真正称得上学习物理学应该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算起。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了物理学中绝大部分的分支学科,但是只是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和结论,定性地研究一些物理现象,不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到了高中阶段,物理学的体系基本展现出来,在初中的基础上再次加深研究,除了理解一些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物理过程,熟练地利用初等数学知识定量地解决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利用高等数学的思维(例如:微分、积分的思想)研究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在为学学物理打好基础,做好过渡。而大学物理更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再次升华,将知识体系整理得更为系统,物理规律研究得更为透彻,物理现象的分析更为精确,但是最基本的切入点和思维方法还是与高中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高中物理将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学的真谛和知识体系理解不深。

我在课后给学生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眼光太短浅,考完试成绩不好,在分析时只盯着一小块知识点。例如:一个学生在高一期末考试以后找到我,因为期末考试考得太差,向我咨询如何复习一下必修2。而我看到试卷的错题,显然不仅仅是必修2的问题,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都有问题。我问他必修1学习得怎么样,感觉如何?他是这样分析的:必修1的第一章、第二章当时提前预习过,考试成绩都在八九十分,还很不错,到了后来有点沾沾自喜,所以第三章力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成绩稍微差一点,但是高一期末考得还凑合,所以他认为必修1整体说来还是过得去,不需要复习。到了必修2突然完全没有头绪,一学期下来不知学了什么,也不知该怎么解题,所以他认为应当复习或者叫做重新学习必修2的知识,因为将来选科时他想选择物理。

我想这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有代表性,我们就这个实例来分析一下。

我想问这个学生或者我们教师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以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1]在高中物理尤其是力学部分最突出的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

二、高中物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的知识体系

整个高一两本教材让学生认识了物质运动中最为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包括天体运动),而这些运动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运动的物体受到了相应的合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合外力就可以决定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而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也反映了物体受什么样的合外力,这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决定的。所以高一阶段学好力学的关键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前三章作了铺垫:第一章、第二章通过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了解了用哪些物理量,如何描述运动,以及加速度α的含义和求解方法,为F =ma中的a作了铺垫。第三章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研究,对力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了解,进而知道如何求解合外力,即为F =ma中的F 作了铺垫。一切就绪以后就给出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包括已知运动求受力和已知受力求运动的两大类问题,以及超重、失重的生活现象。所以必修1的体系是很清楚的。

必修2除了机械能看似孤立以外依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固然有不同之处,但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将曲线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来解决。而圆周运动更是由于合外力时刻指向圆心,与速度垂直,才使得物体的速率不变化,但是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最终导致匀速圆周运动,所以依然有F =ma,只不过此时F 被叫作向心力,a叫作向心加速度。了解了这一点,只要找到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ma=m =mω r=m ,其中a= =ω r= ,就可以解决圆周运动的问题。而天体运动则是在圆周运动基础上的进一步应用:F 是万有引力,a依然是向心加速度,即F =G =ma=m =mω r=m ,其中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r为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因此必修2中七章有六章实际上都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所以学好这个定律是掌握力学的关键,乃至对以后的学习都很有用。

而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真的是抛开了牛顿运动定律而孤立存在的吗?

我们知道当力的作用引起物置变化时,力就要做功。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所做的功应与某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量的改变有关。这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变化与作用力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称为动能定理。下面我们推证一下:

设质量为m的质点,在变化的合力 作用下,沿某曲线,由A点运动到B点,质点在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为v 和v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 ,质点在力 的作用下发生了元位移d , 在d 内做的元功为dA= •d =m •d ,将d = dt代入上式得dA=m •d =m • dt=md • = md(v•v)=d( mv )变力 由A点运动到B点对质点所做的功

A=?蘩d( mv )= mv- mv(1)

这一结果表明,合力所做的功的确能够用一个运动状态量的变化来表示,这个运动状态量的形式是 mv ,我们把它叫动能,用E 表示,即E = mv 。

用E = mv表示质点在起点位置是的动能,用E = mv表示质点在终点位置时的动能,则(1)式可以写成A=E -E ,这就是质点的动能定理,可表述为合力对质点所做的功等于质点对动能的增量。

而对于质点系我们有

A +A =E -E (2)

在一般情况下,质点系的内力包括保守内力和非保守内力。因此我们可以把所做的功A 分成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 和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 两部分,将A =A +A 代入(2)式,得A +A +A =E -E ,而保守力做的总功等于质点系势能增量的负值,即A =-(E -E ),代入上式得A +A =E -E +E -E ,即A +A =(E +E )-(E +E )。

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是质点系在B状态的机械能,第二项是质点系在A状态的机械能即

A +A =E -E (3)

上式表明:作用在质点系上的一切外力和一切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由(3)式看出,当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为零,即A +A =E -E =0,则E =E ,或写成E +E =E +E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个结果表明:若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做功代数和为零,则质点系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但它们的总和(即机械能)保持不变。这个结论称为机械能守恒定律。[2]

所以作为第五章的机械能部分也是源于牛顿运动定律的。

综上所述,其实高中整个力学都是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得到的,学生掌握好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知识和考试成绩都可以获得质的提高。

这个学生恰恰是没有学好最关键的牛顿运动定律部分,但是当时的考试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建议该生重新审视必修1、必修2这两本书,从必修1复习起,结果效果极好,做必修2的题目几乎不费力气。可见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也容易忽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牛顿运动定律的思想贯穿始终,我想学生就能够“跳出课本看课本”,原来两本书就是一个牛顿运动定律,一点儿也不难。

这一点,日本的教材处理得很好,我有一本《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目录为[3]:第一章《力是什么》,作为铺垫;第二章《力和运动》,建立运动与力的关系;第三章《各种各样的曲线运动》,将运动的范围再次扩大,使学生自主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到此基本上将我们两本书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我认为这对学生认识力学,认识牛顿,认识物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爱好,另一方面是信心的建立。很多学生一开始对物理都非常感兴趣,因为物理学涉猎范围广,实验多,和生活结合紧密。但一些学生因为题目难,考不好,而丧失了对物理学的兴趣,见到物理就怕,就躲,就不想学。因此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文科,因为他们觉得花同样的时间文科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考上大学。目前许多学校文科9个班理科3个班这种不合理的文理选科失衡将会对高中教学和大学教育带来困难。

所以,我们的担子很重,要解决学生畏惧物理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更要给学生指好路,铺好台阶,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前行,也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筱莉,仲扣庄.物理学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长德.大学物理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3][日]川博著.吴宗汉,彭双朝译.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第3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知识阶梯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96-01

1 知识阶梯的成因

知识阶梯主要表现在概念、规律、方法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

1.1 概念性阶梯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首先遇到两个很困难的概念性阶梯,即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和从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

1.1.1 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

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学生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然而要实现这个飞跃必须接受认识过程的巨大考验。初中学生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大小上判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几何方法),即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考虑其方向的变化。如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而方向时刻在改变,速度矢量仍是变化的。更困难的是矢量变化的定量计算,例如匀速圆周运动中若速度由为,速度的改变量,而如果和的大小相等都等于,速度改变量就写成,在计算中只有用几何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结果。

1.1.2 从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

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学生容易跨过这个台阶。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学生必须经受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科学化能力的巨大考验。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起初学生往往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更难理解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其计算也是用矢量式。而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可能相同(加速直线运动),可能相反(减速直线运动),可能垂直(匀速圆周运动),也可能成某一夹角(抛体运动),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陡的阶梯。

1.2 规律上的阶梯

概念上的阶梯必然导致规律上的阶梯,规律上的阶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 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表达方式增多,如文字表达方式、数学表达式、图象表达方式等,导致理解难度加大,使部分学生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

1.2.2 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很陌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相应的观点,很难实现信息转换。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运动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矢量式,在运用其解题时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

1.3 研究方法上的阶梯

1.3.1 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很多内容只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描述,进入高中后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这必然要求学生去跨跃很大的阶梯。

1.3.2 从一维运动到二维运动。初中只学习匀速直线运动,而在高中不仅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还要学维的曲线运动,并在研究物理过程时引入坐标法,把一个平面上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处理。

1.3.3 引入平均值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研究非均匀变化的物理量的规律是很重要的科学简化法,如变速运动的快慢、变力做的功、变力的冲量等,然而同样由于它的抽象性会使部分学生不易理解其物理含义。当然,一旦跨越这个台阶就会对很多物理现象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好处。

1.3.4 实验方法上的明显深化。瞬时量的记录和测定手段、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结论的归纳以及误差的分析,特别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无疑是对初中水平的质的飞跃。

1.4 思维方式的阶梯

思维方式的过渡达不到认知程度提高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具有形象材料的支持,以形象思维为主即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展现物理图景重现表象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到了高中阶段演示实验减少,抽象思维内容增多。要求学生不能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要重视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要学生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刚刚跨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是最欠缺的。

2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分析与对策

2.1 因材施教,适度控制“台阶高度”

现行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就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阶梯编写的。把那些需要大量分析、推理和综合能力强的知识放在了高三选修部分,这也适合高三年龄段且已经有了一定高中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把高中知识框架和高中物理研究方法贯穿于高一、高二必修内容当中。

2.2 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应注重循序渐近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成性课堂;预设;生成;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有课前预设,对于物理概念建立、规律的应用等教学过程,还应该是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的。生成性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在这种教学形态中,师生双方为求得新的发现,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教学内容。笔者在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年多实践,感受颇深。

一、物理课堂的生成性教学应有课前预设

如果课堂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而一堂课没有生成是不精彩的。预设强调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彰显教师的主导性。生成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前预设能使生成性课堂朝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向发展,实现课堂有效、高效,这就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做好课前预设。

案例1:在动能的表达式EK=mv2教学中,有相当多的教师采取直接给出表达式,然后通过习题加以强化,直到学生牢记这个表达式。笔者的做法是先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能量”的含义(物体具有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本领)、运动物体能做功(物体“由于运动”具有“动能”),并通过定性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运动的物体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关系”。接下来就是师生互动的理论推理,先让头脑风暴,讨论推理动能大小的定量表达公式的方法,紧跟着预设如下五步:

第一步:回顾“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二步:如果一个物体原先是静止的,显然原先动能为0,有一个恒力对它做了功,那么该物体就获得动能。请问:这时物体获得的动能与恒力对它做的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步:想到“获得的动能大小等于恒力对它做的功的多少”。

第四步:算出恒力对原先静止的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则EK=W=?

第五步:构思物理情景(头脑风暴)。

第六步: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进行理论推导

当v0=0时,EK=W=Fs=mas =ms =mv2

即:

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活跃的课堂很流畅,整个教学重视物理规律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动能的表达式EK=mv2 自然生成,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课前的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对课堂的生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但不管怎么设计,还是要遵守有效教学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

二、物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如果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必然会激发设计问题的学生本人对物理过程的深入理解,这对于知识的建构是很有利的,主动出击显然比被动迎战优越得多。所以,生成性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应一味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要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

案例2:笔者在高一《曲线运动》单元复习课上,曾预计如下问题情景:如图所示,一可视为质点质量为m的小球从为倾角θ的光滑斜面顶端A点从静止开始下滑,斜面上A离地高度为H,经底部B点沿光滑的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型轨道上滑,又经半圆型轨道的最高点C平抛,又恰好垂直碰到AB面于D点……本想通过这个例题情景,利用“功和能”知识规范解题。但在黑板上将物理情景草图一画,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老师是不是叫我们用动能定理解这道题呀?有的说:小球经底部B点沿光滑半圆型轨道上滑在做圆周运动;有的说:小球在C点做平抛运动……

针对来自课堂上学生的这一表现,笔者没有急于给学生抛设问题,而在引导学生自己发问。“问题1”:求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度vB;紧接着又可以引导学生再设计“问题2”:求小球到达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NB;接下来,学生便很自然地想到设计“问题3”:求小球到达C时的速度vC;“ 问题4”:小球到达C点时对轨道的压力NC”……借此机会复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列方程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变得顺理成章了。后来,还有学生提出:如果小球在C点抛出后,不是恰好垂直碰到斜面上,能否求出小球到达D点时的速度vD呢?显然,这个学生就是很优秀的苗子,作为教师就要有伯乐的眼光,发现了就要及时培养。如:该题目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改变初始条件(小球以某一初速度v0从A点水平抛出,落到斜面AB面上某点P,……),来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但在讨论互动学习中学会合作,知识互补沟通等,还促使学生合作精神、知难而进的品德等情感升华。由于问题生成是开放的,课堂是热闹的,这样的课堂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物理课堂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是瞬时性的,非预设性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是随着物理教学情境的发展而变化的,教师在教学前很难去设想、预料。面对可能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当然就要尽可能具有方方面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抓住时机,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这些生成性物理新问题,将其转变为对教育教学有用的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案例3:在学习竖直圆周运动时,有学生提出如图示的运动模型中(p、c等高,轨道面光滑),“轨道是光滑的, pc机械能守恒, 小球在p点由静止下滑,应该能到达最高点c,但为什么由向心力方程F=m得到,只有到达最高点的速度vc≥,才能通过最高点,即小球到达最高点c时速度vc不能为零?”

学生突然提出这个问题,是课前没有想到的,显然有这疑问的学生是动了脑筋的。多数学生是分别用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段列方程,最终依然是得出提问的结论,更多学生就想看看老师是如何解释的。显然这是向老师提出了挑战,后及时想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列机械能守恒方程0+mva2=mg2r+ mvx2(选最低点a势能面),从而圆满回答了该问题。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环节;基本原则;方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84-02

一、引言

作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旨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导入需要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相关的知识链接,能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全新教学单元的学习当中。导入通常被置于课堂教学开端,遵循着必要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原则,在师生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对全新教学内容的挖掘与探索。课堂导入的设计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渗透,还应从学生情绪酝酿以及教学情境营造等方面体现导入设计的活泼和新颖,能够对教学产生最佳的辅助作用。此外,恰当的导入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由此可见,关于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二、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要求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同的教学内容理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课堂导入过程,甚至是同一教学内容在导入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不一样的内容,这正是课堂导入艺术的魅力所在。导入方式的选择绝非流于形式,而应切实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实施效果,注重教学情境与导入艺术的有效融合,能够将教材内容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实施效果角度出发,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1.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在设计时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启发原则、目的原则、关联原则和智慧原则。启发原则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或是教学实验来达到引入新知的目的,这对学生思维的扩散影响深远。目的原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入环节设计应具备鲜明的目的性,导入设计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切忌过分追求形式新颖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关联原则是指新知和旧知之间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导入语言的设计应服务于新知内容,切忌空洞虚浮。至于智慧原则则是强调导入设计的机智性特征,指引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导入的实施要求。与高中阶段学生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相符合是数学课堂导入的最基本要求,导入内容不应超出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此外,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也是导入环节需要体现的方面,新知导入最终还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导入设计还应尽量精练和简洁,不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导入效果。

三、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基本方法探讨

从当前高中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来看,教师仍旧将导入重点置于复习旧知和引入新知方面,导入形式过于单一,导入效果收效甚微。如此因循守旧的导入方式不仅忽略了教学导入的设计意义,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数学课程的导入环节应是灵活多样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教学实施的效果,具体导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利用旧知引新知。数学课程的旧知与新知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联系,教师大可利用这一关联性来实现旧知引新知的导入设计。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和透彻;在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有效扩散。例如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的讲解就可在回忆两角公式的基础上导入二倍角的概念。

2.类比导入。类比导入是基于旧知引新知基础之上的概念优化,通过对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挖掘来找寻二者之间的共同属性,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这一类比导入过程直接形象,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佳路径。类似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教学就可通过类比导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以此促进数列教学的开展。

3.讲故事导入法。数学课程并非都是枯燥无味的,也可通过一些趣味活动的开展体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讲故事导入正是从形象性和趣味性方面促进了对新知内容的有效导入。还是以等比数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国王与阿基米德下棋的故事来引入数列的教学内容。

4.演示导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导入类似于实验教学法,需要教师事先准备好可能用到的演示道具,利用直观演示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椭圆定义教学时,教师就可通过线绳在黑板的圆周曲线运动演示来让学生感受椭圆的运动轨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5.多媒体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是通过电教手段将所要讲解的数学内容制作成相应的幻灯片或是课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实现与教材内容的相互融合,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奇函数讲授时,教师就可通过课件演示来还原原点对称过程,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处理,有效提升了导入环节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进行导入环节设计时,应切实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认知情况,体现导入设计的生活化,力求最大程度发挥导入环节的教学功能。在导入方法选择方面,应突出方法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便于操作,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对导入过程进行及时调整,以配合教学内容的实施。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本身教学内容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和方法选择时能够切实做到因人而异,让课堂导入环节趣味横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导入环节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导入成功的关键所在,充满特色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也大有裨益。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导入设计方面需要切实考虑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电子白板;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32-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学校教育当中,很多学校也正式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变革也被纳入新课程改革的范围之内,其教学理念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1]。电子白板在我国中小学的快速应用始于2009年[2]。电子白板在教学使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其资源丰富、操作方便、交互性强、生成性强,改变了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为现代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然而,毕竟电子白板是一项新的事物,很多教师在使用中还是非常小心甚至放不开,致使很多优势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更多停留在简单的辅助工具阶段,在应用时只进行一些简单的使用,比如静态展示、书写、批注等功能,对电子白板深层次的内容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其交互性和生成性应用不够。还有很多教师质疑电子白板到底对教学效率有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所以,要充分挖掘电子白板的交互性与生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和课堂交互进行探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 运用交互电子白板生成,优化教学过程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课程,有些概念很难通过说教而达到教学目标,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自由思考、发挥潜能,形成良好的记忆。电子白板能给高中数学在情境创设上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导入环节应用电子白板 导入是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初始环节,好的导入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好的学习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引入电子白板,则效果更佳,它可以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使本课更好地引出课题。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知识时,在资源库中可以找到生活中常用的图片例子,如“旗杆与地面垂直”“楼歪歪”等,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了解了什么是线、面垂直,开始产生直观印象;在进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把纸片叠一叠,然后把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看一看折痕与桌面是不是垂直,让学生根据图片的知识动手做一做,在操作中亲身实践,让这种实践成为自己形成知识的一种手段;在教学双曲线的时候,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悲伤的双曲线》的音乐,再通过白板给学生展示卢瑟福散射中的离子双曲线运动,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在教学“数学归纳法”时,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多米诺骨牌的运动,引入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归纳法的合理性。

在整个运用电子白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都被有效刺激,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与知识产生共振。

在主教材的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 有了上一环节的导入教学之后,就进行新课的教学。这一阶段应该是本课的重点部分,电子白板不但用于展示知识,还要运用如书写、拖放、放大、标记、批注、拉幕、聚光灯等功能,都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这些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是用于有效展示和课堂生成两个核心功能,合理地应用能很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从而把教学重点突出出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作用,但是有的学生的思路有可能偏离学习。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上来,引导学生发现应该发现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前有课堂预设,这些预设是教师心中理想的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是因生成而改变。运用电子白板,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成与预设的矛盾,使教学顺利进行。高中数学逻辑性强,同一个题目有多种解法,学生在学习中因为个体的不同,就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但是有的学生不会融会贯通,只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各种方法运用电子白板集合起来,展示给学生,让大家互相学习。

白板课件具有及时生成性,在教学中,电子白板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把上课之前的预设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展示出来,或者不用展示出来,从而有选择地进行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可以用电子白板来解决,比如可以运用遮屏、批注等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电子白板在讨论环节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在发现问题后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而电子白板在此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电子白板的参与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时有了电子白板的帮助,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3]。如电子白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运用时,既可以将白板资源库中的几何材料直接拖至白板上,也可以运用画板建立几何图形并放入资源库中。在解决问题时,师生互动非常方便,电子白板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团结合作、相互交流。

电子白板在评价反思环节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时,教师进行整节课的小结,可以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运用白板的回放功能进行快速回放,做出简单总结;还可以运用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促M学生的知识迁移。当然,电子白板运用的痕迹是可以随时保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的一切都被保存下来,也为课后进行反思提供了方便,还可以把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保存起来下一次继续运用,进一步完善教案。

3 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关于学生的记忆问题,世界上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科学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观点。他们指出:如是单纯运用“声音、图片”进行数学学习,效率最差,最后能记住的知识为20%,这一部分已经很小了;如果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高中数学学习,那么记忆保持率有所上升,可以达到50%;如果再进一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玩中学”或“做中学”,那么,学生的记忆保持率可以达到75%的高度;但是,如果学生当时学到了知识并能复述给其他人听,或者把这些知识快速地进行实践与应用,那么,他能保持记忆在90%,这一高度已经相当惊人了。所以高中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4]。也就是说,从这句话中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参与率,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就要提高人的互动,即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时做到师生之间要互动、学生之间要互动。

师生交互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示给大家,教师做评价。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师与学生配合密切,电子白板起到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提供讨论内容、对概念进行解释、提供探究思考与操作方法等。

师生交互的课堂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要求教师有较高水平的引领能力。教的数学语言要规范,对学生的指令要明确,提问问题要有用,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提高思考的质量。教师要重点思考怎么与学生互动是最有效的,比如:题目选择要恰当,问题的引导要正中要害,课前的预设要充分,电子白板的运用时机要准确,等等。

生生交互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注重他们之间的互动,而互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交互的条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5],促成生生互动。学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而进行的,课堂的流程由学生决定,由学生提出问题,一起探究学习,对自己、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的作用则就是引导与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有效性进行调控。这种生生互动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学生之间的交互教学手段一般运用在知识的巩固课上,如复习课、习题课、讲评习题课等。由于学生的学习自律性还不够好,需要教师监督,因此,这种生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在目前用得还不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探究一种好的方法,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学生的合作优势,把交互模式由学生来自觉完成。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是自由的,都有机会参与学习体验,在实践中自己去体验生生交互的有效形式。

4 结语

电子白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趋势,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很好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的不断运用中积累经验,通过坚持运用,在操作上与运用上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和生成性,课堂上的各要素之间多交互产生作用,会让课堂变是生动有效。电子白板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切实寻找一种运用电子白板进行高效教学的新模式,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春燕,张龙革,吴筱萌,等.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5):48-52.

[2]吴筱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1-7.

[3]张渝.浅探初中数学课堂中电子白板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6):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