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20:4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态建设;堤防工程;设计;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河流治理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在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河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河流治理工作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在河流治理工作中,采用生态堤防设计方法不但能够使得人们更好的利用河流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促使河流回归自然化,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一、生态堤防概述
在过去的堤防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多采用加固岸堤、疏通河道的方式进行治理,使得河流在满足人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决堤等事故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堤防设计工作中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日益加深,对于各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在河道治理工作中也逐步趋于综合化治理要求,即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河流利用、生态效益、环境保护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然结果。
二、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目前的生态堤防设计中,我们主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设计工作中要以河流治理为基础,兼顾生态堤防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在雨天的时候不出现洪涝、决堤等现象。特别是人类开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堤防事故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力度和水平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自然原则
在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传统堤防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河流生态效益要求,甚至是降低河流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优势。这种原则的存在与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尊重自
然、保护自然,不得在工作中随意的破坏和更改自然规律,更不得胡乱的对自然进行优化和处治。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边界及其天然蜿蜒曲折的特点,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
3、生态原则
生态堤防与传统堤防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堤岸考虑到了堤防的边缘效应,由水生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过度的连续性。传统堤防的设计破坏了这种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混凝土河道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单调的水流状况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繁衍。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景观结构,注意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为水生生物和两栖生物创造生存、繁衍的环境。
4、亲水原则
结合当地居民文化习俗和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活动和休憩场所,提供更多方位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让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水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美的感受。
5、整体性原则
河岸景观设计以整体美为基本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延伸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
三、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及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结合“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生态堤防设计实例,对城市生态堤防进行探讨分析。
1、“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概述
“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是指神山桥至坑美段两岸生态堤防工程,该工程需建设堤防总长约5.2公里,其中现状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伴随着东莞经济的迅猛发展,运河水质遭受到严重污染,黑臭污水穿越东莞市区及多个镇区,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形象;②河道宽窄不一、变化较大,局部河道断面狭小,影响行洪。运河河底坡降较缓,而沿岸填河建房与河争地现象屡禁不止,使河道断面缩小,形成水流“瓶颈”;③ 现有堤围堤顶高程相对较高,一般达6.5~8m,但堤身单薄,未能达标,部分河段无堤防保护。堤防建设受当时社会经济环境限制,堤坡陡,堤身普遍存在稳定、渗漏等影响堤防安全的问题,堤围虽经多年整治培固,但标准低,堤基渗漏仍严重,堤脚冲刷也非常严重,局部堤段甚至坍塌,险工险段多。故整治该段堤防十分必要。
该项目的实施,以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刚性结构,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浆砌石、人工建筑改造成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护岸。河水通过生态挡墙系统与两岸互通循环,河水可向两岸补给,而两岸的土体也可向河流补给,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生态挡墙充分利用植物可以吸收磷、氮以及重金属等物质,并且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来清除水体和土体的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质。各种鱼类,也是修复海河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鱼类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水质的富营养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在河道中构筑起鱼巢,形成一个植物、鱼和各种生物共存的空间,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而防止河湖大面积爆发水花,调整生态循环系统,重新建立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以鱼养水”。同时,还可建立海河水生生物多样性,重建水域生态平衡。长期的水力作用带起的泥沙等物遇到墙体减速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沉积在两个内孔内,这些冲积物沉积下来后将是水生植物生长的乐土,这里面含有丰富的Fe、Na、K等矿物元素,很适合栽植的水生植物生长,解决了植物营养来源问题。由于生态挡墙不要水泥砂浆,整个墙体具有透水性,发挥了生态护岸的作用;挡土块间隙构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项目建成后生态护岸发挥了明显生态修复的作用,增强了河流水域自然净化能力。
2、“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生态堤防设计理念
(1)治理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河道治理以满足防洪安全为目的,尊重自然,立足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工程措施的总体思路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为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护岸。
(2)岸线布置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岸线布置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少动土方,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态、断面的多样性、两岸的天然植被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就多样性流场,形成深潭浅滩地貌特征,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护岸结构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护岸结构设计体现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的结合,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充分考虑人们活动的亲水需求;尽量避免刚性硬质化,合理选择当地植物措施;尽可能采用天然建材护岸,营造生物缝隙,为其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
(4)河道断面型式设计原则。堤型的设计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断面型式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砼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3、生态堤防功能体现
通过对该项目实施,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将河堤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城区作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植物措施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固土护坡和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增加河道绿量,形成稳定的河道动植物群落,改善河道景观和生态功能。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城市交通功能、城市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门窗材料;遮阳挡板;废弃物无害化
引言
生态建筑是实现经济建设可持续性目标的重要基础设施,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明确其设计应用原则与策略的情况下,找出优化控制的方式方法。即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以及节能性原则,来实现生态建筑的设计使用目标。而相关的设计对策,则应从智能化、自身节能效果、建筑与环境关系以及新技术新理念,来满足人们对生态建筑的建设使用需求。
1研究生态建筑设计原则与对策的现实意义
生态建筑是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域环境特色,将建筑学、生态学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综合利用的起来建筑工程项目类型。研究表明,生态建筑是由三个主题构成,即以人为本、节约能源以及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需求作为主要基础,满足处理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外,强化其他功能目标的实现;节约能源,主要是将节能减排措施应用于建筑工程的保温系统以及蓄热系统中,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此过程,就是将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满足工程建设的节能功能效果需求。而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就是通过控制废气、废水以及噪声的排放,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从而使建筑用户生活在更为低碳的环境中,以强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建筑是实现当前现代化经济建设可持续性目标的关键,研究人员应在明确设计原则与设计对策的前提下,作用于实践[1]。
2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分析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生态建筑进行设计建设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人”这一社会主体作为服务对象,即在保护生态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为建筑用户提供舒适、方面以及健康环保的生活工作环境。为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物质精神需求,相关建设人员应不断健全生态建筑的设计标准,从而提高工程建设使用的设计水平,以为生态建筑在建筑行业中占据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2.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设计原则,就是生态建筑的设计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强度工程建设使用的整体功能。具体来说,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以及经济条件,来提升生态建筑的生态与施工功能,从而与建筑物周边的环境进行更为完美的融合。
2.3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就是根据工程项目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提出具有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设计方案。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工程所处的气候变化情况、地域条件,即将自然光照与风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降低生态建筑的能源消耗量。例如,在进行生态建筑的景观绿化设计时,要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物种,以提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乡土物种可能带来入侵问题[2]。
2.4节能性原则
能源消耗这一世界性问题,随着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生态建筑就是在这一市场背景下被研发出来的,因此,设计人员须将节能性作为设计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具体来说,设计人员应尽可能采用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已实现对建筑材料的无害化处理目标。此外,还可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减少建筑工程对电能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生态建筑建设使用的低能耗目标。
3生态建筑相关设计对策
3.1生态建筑设计对策———智能化
智能化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完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例如,在生态建筑的照明系统设计中,光电材料的智能体现,使得照明系统能够根据太阳光照的强度调节照明的摄入量。与此同时,还能利用光照进行发电,这就提高建筑工程建设使用的采光效果。由此,便实现了生态建筑对能源消耗的控制,从而为建筑用户提供了更为舒适与节能的生活工作环境[3]。
3.2生态建筑设计对策———自身节能效果
据权威资料证实,建筑物对能源消耗最大的系统内容包括: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采光、取暖以及降温设施等。这些均为建筑物进行建设运行使用能源的大户,要想对其进行节能控制,需从系统自身的节能效果出发,从而为生态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以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目标。具体来说,可通过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中所占比重,即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设置围护结构,以提高系统运行的耐久性。这里围护结构指的是:节能门窗材料、保温设施材料、双层通风玻璃幕墙以及遮阳挡板等。这些设施材料,均能为生态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设计提供助力。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根据生态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与资金条件,来选择具有准确性的围护结构材料。如表1所示,为节能门窗材料的性能指标。此外,对于风能的利用,就是根据风力与风向的特点,降低施工建设对机械设备的依靠,以减少施工材料与尾气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植物生态功能的设计利用,其应根据自身的节能效果,实现在夏季通过树荫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湿度以及优化生态建筑环境绿化的目标[4]。
3.3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建筑与环境关系
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5]。
3.4生态建筑设计对策———新技术新理念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设计要以人、整体化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作为主要原则,来进行智能化、自身节能效果效果、建筑与环境关系控制以及积极运用新技术新理念的生态建筑建设。事实证明,从上述设计角度入手,不仅能够多元化生态建筑的设计使用功能,还能提高生产建设的效率。为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将其应用于地区进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来,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季凯.关于绿色生态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水泥,2015(10):105.
[2]赵天林.现代生态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08):292.
[3]吴峰.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方法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3(05):205.
[4]付兵.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原则及其实现[J].江西建材,2012(02):30~31.
关键词:堤防设计;生态堤防;环保堤防
中图分类号:TV871 文献标识码:A
从古代到现在,堤防的建设始终是人们进行河道管理的最有效甚至更直接的形式,堤防也是人们进行保障航道运输、防洪度汛和利用河流水力资源的最直接的作用,所以在堤防的建设中,最关注的问题一直都是堤防的使用功能。但是在堤防建设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还是河流自身生态系统的要求,人们都总会缺乏考虑。对频繁发生洪水灾害的河道详细了解,人们不难看出,传统河堤的在建设中,基本完全占用了河岸的滩涂,破坏了岸边的原始的生态系统平衡,人为的阻挡了自然河流起初的生态链的衔接,引起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现在的经济发展体制下,原本的自然资源利用越来越多,相对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少,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生态环保等理念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环保的、绿色的、生态的成为人们极力倡导的生活态度。在河道堤防的建设、设计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河流自身生态系统的要求,而且总结出很多建设生态堤防的想法。
一、生态堤防含义及其现状
生态堤防是施工建设基于堤防的设计,并运用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和美学等夸学科夸领域的综合原理作为引导,依照自然规律,在保持平衡的河流生态系统基础上,根据河流原生态状况,就当地的地质特点设计、建设依照自然河岸水土循环的自然和谐堤防。在堤防的设计、建设上为了具备生态的功能,大多数采用河堤绿化用地、扩大水域面积、水边景观、设计河流生物生长岛等方法,建造时采取的是具有多孔性构造的天然材料作为建筑材料。设计中必须避免破坏大面积河流原貌的措施,建设中必须根据河流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和自然面貌,然后起到固化的作用,而不允许过多地注入加之人为因素。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在河流堤防的建设上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有关堤防这种大规模直接对河流生态环境有着影响的建设工程里,他们在生态型堤防的理念上和行动上付出了大量的设计、建设,并受益了很好的效果。
二、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在河道堤防的建设,过去经常只关注对于河流的保障航道畅通、防洪度汛等社会及经济效益,堤防的设计、建设通常仅仅关注经济、社会的需要去人为地对河流堤岸加固建设,把河流截弯取直然后修筑大坝,而缺少考虑河流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河岸、河流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在设计、建筑堤防时把大量块石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非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等运用在其中,对河岸、河流的泥沙土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另外,河流的大量滩涂和植被都被大规模的堤防建设,人为截断了河岸、河流之间的生态平衡,人工建筑完全干预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导致河流的生态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自然河流的生态平衡、生态链严重遭受破坏。实际情况中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规则的岸坡、堤防破坏了河流原本的生态平衡,抢占了生物生存的栖息场所。在设计以往的堤防过程中,为了保证堤防承受住最大限度洪水的冲击,提高堤防的自我保护能力,设计人员在堤线上都使其与岸坡坡顶贴紧,岸坡、堤防在设计、建设中就产生了整齐划一、规则的斜面或者直立面。本来不规则的浅滩、河床、河岸也都被推平,原木的植被遭受很大程度的损害,河道两边的自然景观消失,原木栖息的生物的生存环境完全消失,导致河流的生态链不复存在。
(二)、改变河道自然面貌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在堤防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考虑到洪水排泄的速度及减少工程建设成本,在堤防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通常采取截弯取直的措施对原本的河道进行改变,对堤线经常使用平直的方式进行建设。这样的堤防设计方案降低了堤防建设成本,但同时给河流中生物的生长环境和河道内水流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河流的生态环境损害非常严重。
因此,随着人们生态环保理念的倡导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河流的管理提出了高品质和多样化的设计、建设需求。生态堤防理念的提出满足了人们的要求。生态堤防从设计到建设过程中都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根据不破坏自然景观、接近自然的要求,建设一种河道景观多样性和谐共存、适合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一体的生态堤防,极大的发挥堤防、河流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人与自然的能够和谐相处。
三、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生态堤防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通常情况,防洪度汛是河道堤防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其设计时最先考虑的原则是生态堤防的防洪安全,只有设计安全的堤防,才有资质去设计成生态的堤防。所以,生态堤防必须要以安全为第一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在堤防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把堤防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放在首位,就是河道堤防的设计必须从整体上美观一体化,将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短期利益和环境效益等长远利益进行统筹考虑,让生态堤防在设计之初就能够与自然融合一体,最大程度上提升生态堤防的综合效益。
(三)、自然景观优先原则
由于生态学的河流生态堤防的设计,必须把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放在首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介入必须尽可能在河流的环境容量之内建造,设计之初就必须实地考察,在物流、能流大致同道并不破坏生态系统前提下,来设计堤防的建设。特别在天然蜿蜒曲折、河道的自然边界的河段,绝对不能有大规模的改动,而那些必须要融入人工因素和人为更改的自然景观必须加以补偿。
(四)、生态环保原则
生态堤防的设计还需要尊重自然生灵,坚持治水生态化的思路,尽可能在不对河流生物生存需要影响的前提下,保留水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环境,形成人与河流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
(五)、多样性、异质性原则
传统堤防在设计之时,第一就是要从成本效益和堤防的安全问题考虑。在生态堤防的设计上对上述两个问题考虑之后,还要考虑生态岸堤堤防的边缘效应。传统的堤防在设计时未能考虑从河流到陆地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到陆生生态系统过渡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所以生态堤防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对上述情况重点考虑,在设计之时必须适当对自然景观原有成分进行补充,协调好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构特性,营造一个水生动植物栖息繁衍适宜的场所。
(六)亲水性原则
生态堤防的设计不是局限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上,同时要关注社会效益。随着人类活动场所的扩大,娱乐休闲场所的建设会很有人性化。水是灵动的景观,尤其是河流,常常受到人们的喜爱。河道堤防作为城市市政工程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建成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地方。
总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生态堤防设计,必须建立在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以及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以建设环保、生态、和谐的生态堤防景观为目标,在生态河堤在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的作用上统筹安排,精心设计规划,营造一个既有高效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还有优秀的环境效益的现代化生态堤防工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永富.浅谈堤防工程与环境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原则1、有意义的玩法
“有意义的玩法产生的前提是,游戏中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可辨别的,且符合游戏的大环境,”—-Salen & Zimmerman,《Rules of Play》2004
有意义的玩法是游戏设计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要求,输入(玩家与游戏的交互活动)和输出(你的交互活动的视觉反馈和声音反馈)对玩家来说必须是有意义的。例如,当玩家角色走进昏暗的森林时(输入),背景音乐发生变化,以契合森林的氛围(输出)。当选择战士角色而不是盗贼角色时(输入),玩家应该觉得在战斗中的力量显著增加(输出)。当朝敌人扔炸弹时(输入),应该出现爆炸效果,杀死附近的敌人(输出)。在更一般的水平上,玩家行为应该与游戏中发生的大事件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这些例子都说明,游戏必须在玩家行为和屏幕显示之间创造非常基本的逻辑关系,从而为玩家提供继续玩下去的动机。相反地,当玩家行为缺少可辨别的输出时—-当玩家无法感知行为的直接结果时,往往会产生尝试-犯错事件。作为玩家,我们继续玩下去却失败了,因为我们不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游戏行为的后果。为了实现有意义的玩法,这是应该避免的。
案例:《光晕》
在《光晕》系列中,玩家反抗邪恶外星人势力的行为是符合游戏的大环境。人类陷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玩家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力量。因此,你将大部时间用在消灭外星人上是非常合理的。像Master Chief这样的战士,如果是忙于做其他与对抗外星人无关的事,那就说不通了。
无论你是射击、投手榴弹、跳跃还是开车,你都会收到合理的反馈。AI也要符合这条原则。小喽啰看到所有同伴已阵亡,可能惊慌失措。挥舞着大斧头的BOSS怪砍你一下应该造成严重的伤害。当遇到危险时,同伴提醒你躲到掩蔽物后面。所有这些AI对你的行为做出的反应都是合情合理的—-在游戏的环境下,这些反应通常让人觉得是本能的。
另外,战斗极少依靠试错法。关卡往往是这么设计的,即给你一个区域,必须消灭该区域的所有敌人才能继续前进。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是很简单且清楚的。你不会遇到敌人突然在你身后刷出来或用什么诡计“欺骗”你。如果你死了,基本上是因为你自己的策略失误—-因为你的进攻太激进了。你通常很明确失败的原因,所以继续玩时你会改正错误。你的玩家行为和反馈之间有某种分辨能力,这限制了尝试-犯错事件。尝试-犯错事件之所以被削弱,还因为你在死前可以承受多次射击伤害。想象一下,在《光晕》中被打中一下就死是多么令人沮丧—-死得不明不白。(在《光晕》的某些狙击任务中确实存在,所以那些是我最不喜欢的关卡。)但是,总体说来,《光晕》的玩法大多是有意义的,值得称赞。简单地说,有意义的玩法就是,玩家行为背后应该有意图和期待,行为结果通常有一些相关性和意义。
原则2:玩法平衡
“当玩家有多个获得胜利的选择或途径时,每个选择和途径都应该存在风险-奖励关系,以防止玩家采用优势策略。特别是关卡设计,应该符合这条原则。”
在大多数游戏中,完成某个任务的方法有若干种。在做任务以前,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可玩角色、武器或工具。可能还有不同的路径—-例如,赛车游戏中的捷径。不同的游戏有不同数量的解决方案。有些非常开放,而有些则更加线性。尽管如此,游戏必须让玩家置身于做出选择的处境。赛车游戏中的捷径有明显的优势或奖励—-路程更短。“然而,为了弱化这个优势,游戏设计师应该使这条路径更难走—-比如让它更狭窄、更多转弯。这样玩家的选择才会更有意思。他应该冒险走更短但更危险的捷径呢,还是走更长但更安全的正道呢?决策取决于玩家在比赛中的当前位置、技术水平、情绪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走捷径在所有情况下都毫无疑问是更好的选择,那么它就会变成优势策略,这就使决策过程消失了。
策略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中也存在优势策略,即在游戏开头选择职业/种族。这里,必须禁止任何一种职业/种族总是占优势。否则,其他职业/种族就成了鸡肋。暴雪公司就非常擅长运用这条游戏原则,经常平衡职业/种族的补丁。
总之,迫使玩家进行策略性且有意义的考虑是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也印证了Sid Meier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好游戏是一系列有意义的选择。”
案例:《生化危机5》
《生化危机5》中有一个模式叫作“佣兵”—-要求你在固定的时间内杀死尽可能多的僵尸。你可以直接远程射击僵尸,也可以近战。这就形成了一个风险-奖励的有趣抉择。最安全的办法是,保持距离,逐个放倒。毕竟,近战打僵尸太危险了。然而,射击僵尸要消耗宝贵的弹药。另外,近战打僵尸让你有额外的时间杀死更多的僵尸,从而增加得分。这就增加了冒险的作战方式的吸引力和意义。如果你错失近战进攻机会,你的小命就危险了。
作为玩家,你会不断面临这些有趣的选择—-用枪还是用拳头。你的决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僵尸的剩余命值、僵尸数量、当前得分、剩余时间,等等。这些决策就是如果没有玩法上的平衡,就无法成为有趣的挑战。如果一种策略主导了所有情境,那么游戏就会失去吸引力。
原则3:提供积极和消极反馈
“玩家应该清楚且几乎马上被告之自己的行为对达到目标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无法感知自己的行为是否让自己更接近或更远离目标,是最令人沮丧的游戏情形之一。许多BOSS战都存在这个问题。你不断地朝BOSS开枪,但似乎看不到什么效果。子弹打在BOSS身上,但BOSS好像全无反应。是BOSS太强大了还是玩家没有打中要害?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会让玩家觉得沮丧和不知所措。
类似地,在FPS中,敌人被攻击时做出贴近现实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当敌人腿部中枪时应该跪在地上,被爆头时应该掉脑袋。动画在传达这种反馈中有重要作用。除了更加贴近现实,进而增加玩家沉浸感,这些反应还使玩家觉得自己更加强大。当你觉得自己对周边的影响更大了,游戏便会更加吸引人。
显然,显示或强化反馈机制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得分增加和命值条。颗粒特效,如血液飞溅,可以增强反馈。声音也很重要。敌人痛苦的尖叫将清楚地告诉玩家,他们的攻击有效。马里奥死亡时播放的音乐非常有特点,也值得一提。
案例1:《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是经常性反馈的鲜明例子。在游戏中,通过看方块堆叠的高度,玩家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表现如何。这个高度是不断改变的。只要玩家让一行方块消失,高度就会降低。相反地,如果玩家不能让方块排成一行,高度便会立即升高—-更加接近游戏结束。除了这种视觉反馈,还有得分增加和在关键时刻音调增强的音乐。
案例2:《使命的召唤:现代战争》
《现代战争》中的多人模式也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当你杀死一个对手后,屏幕上会立即显示点数,让你知道经验增加了。如果是爆头,游戏还会播放非常特殊的音效,听到这种声音对玩家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另外,当玩家被攻击时,游戏会给出非常明显的消极反馈。除了控制器的力量反馈,玩家还会看到红色的箭头指向子弹的来源,玩家伤势越重,屏幕变得越红,声音也变得模糊。
这条原则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所有游戏。给出经常性的反馈确实是非常游戏化的行为,这与现实生活的体验是不相符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公园散步时,我们并不会看到右上方挂着个显示器。我们不会不断地评估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追求高度现实主义玩法的游戏反而应该避免这条原则—-至少是从部分上来看。
原则4:游戏的流状态
“让玩家体验流状态。”
“流状态”是一个心理学术语。1990年,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书《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发展了流状态理论。他观察到,某些活动,如绘画、爬山和其他休闲运动,通常只是因为我们想做于是就去做的—-没有外部、物质奖励的刺激。相反地,我们的动机则进入了流状态—-基本的人类渴望。流状态是一种强烈的沉浸感,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某种活动,达到全神贯注、忘我、行为与意识统一的状态。当你处于流状态时,你觉得好像自己一个人就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尽管并非只有游戏才能激发流状态,在其他许多活动中也能产生流状态,但Csikszentmihalyi认为游戏可能是最能刺激人类产生流状态的活动。
所以,我们如何让玩家进入流状态?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几个必要条件。第一,难度与我们的能力相适应,这样我们才会受到适当的挑战性。游戏必须达到这个平衡点。当游戏太容易时,我们会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分心;当游戏太困难时,我们会觉得沮丧受挫。所以,游戏最好一开始就有多种难度选项,因为玩家的游戏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逐渐上升的难度曲线,即玩法变得越来越复杂,跟着玩家的水平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这种平衡,大量的游戏测试是必须的。
一个清楚定义的总体目标也很重要。否则,我们就无法专注于手头上的任务。这其实与我的第一条原则相辅相成,当我们的目标不明确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不想要的和令人分心的尝试-犯错事件。
反馈机制也是关键,我的第三条原则针对的其实就是这一点。我们必须不断地被告之自己是否正在接近或远离目标。这样我们才会有动机继续玩下去。
我们还需要一种控制感。这还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如果游戏自动完成的地方太多,我们就不可能体验到流状态,因为我们缺少控制感。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手上的控制感强大到足以影响周边,那么挑战性就会下降。想象一下,当你在游戏中死亡后,又在同一个地点刷出,且没有损失任何经验。那样我们就不会对任务太上心。我们会不停地重生—-控制权太大。所以,必须有一些令人害怕的、混乱的元素—-以便提醒我们总是存在失败的可能。
案例:《几何战争》
许多益智游戏都非常遵守这条原则。《几何战争》肯定是其中之一—-也许与《俄罗斯方块》并列为最典型的例子。
在《几何战争》中,玩家的目标很清楚:在不断刷出的敌群中活下来。反馈机制也很多。每一次敌人被消灭,屏幕上就会显示多彩的颗粒效果、得分增加。玩家还会经常获得增益奖励。难度也随着进度上涨,敌人力量增强、数量增加。最后,你会对这种原本混乱的环境产生控制感。当大量三角形朝你飞来时,游戏会让人觉得非常混乱,更别说屏幕上还会出现炸弹和旋涡。在你小心翼翼地避开敌人和击毁即将自爆的飞船时,你的心脏会跳得很快。这些活动使玩家精神紧张,因为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你必须全部重新开始。
尽管场面混乱,优秀的玩家仍然可以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这表明这款游戏是非常技术型的,玩家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有可能练出一定的操作水平。
原则5:学习容易,精通困难
“所有的优秀的游戏都是容易学习,难以精通的。”—-Nolan Bushnell(游戏邦注:他是阿塔里视频游戏公司、查克奶酪餐馆和二十五家其他公司的创始人。)
虽然我不认为所有游戏都应该遵守这条原则(毕竟,许多游戏的受众是硬核玩家,为了避免让玩家觉得无聊,硬核游戏通常一开始就难度很大),它仍然是一条有价值的普遍原则—-特别是对于休闲和手机游戏而言。
在玩家第一次玩游戏时,让他们成功而不受挫是极其重要的。你必须立即捕获他们的兴趣—-在几分钟内就让他们脸上出现笑容。对此,告诉玩家游戏怎么玩的教程是必需的,但教程应该保持简明、容易理解。
另外,确保游戏以一个简单的玩法机制为基础,契合游戏的大语境。作为测试,检查玩法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动宾和对象组成的词组来解释。比如,“扔炸弹”、“手枪瞄准”、“避开敌人”或“切绳子”。如果测试失败,你的目标受众可能属于不太休闲的玩家。
为了确保游戏的寿命比较长,游戏的难度必须逐渐上升。新的挑战、工具、敌人、增益道具……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加入到潜层玩法机制中,使游戏越来越复杂。确保游戏难度上升是以玩家过去的体验为基础的,缩小已知和未知的差距。每次只引入一个新机制。如果成功,玩家可能会一直玩下去,直到大部分玩法元素都出现了,复杂度达到顶点,要求玩家的精神更加集中。玩家会觉得自己自第一次玩之款游戏开始,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最后,还要保证完成游戏的各个环节或关卡有若干种有不同评估的方法。例如,可以根据玩家的表现给出评分或星级。这样,老手和新手便有了玩某个关卡的动机—-当玩家渴望取得更好的评分或星级时,游戏的寿命就会大大延长。
案例:《翼飞冲天》
iPhone和Ipod Touch版的《翼飞冲天》极其简单:你操作一只小鸟飞过2D环境里的座座小山。你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飞得尽可能远。当小鸟没有碰到任何东西时,它会浮在半空中缓缓地下沉;一旦碰到东西,它就会迅速下落。你必须利用这个机制落到下坡,以便获得的加速冲力。《翼飞冲天》的核心机制是限时。这个机制非常容易学习—-玩家看一个用几张图解组成的教程就能学会了。当你操作得不好时,小鸟的速度会自动变慢,因为它缺少操作良好时获得的冲力。这种慢节奏使新手有更多时间寻找着陆点。相反地,小鸟获得的冲力和速度越多(换句话说,你的操作越好),游戏的难度越大。当以极快的速度飞过天空时,着陆在下坡上会更困难得多。这种内置玩法机制完美地支撑了这条设计原则。
另外,这款游戏有可选择的增益道具,比如有助于增加得分的跳板和食物。对于希望破纪录的硬核玩家来说,充分利用这些道具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玩家会因自己的某种玩法而获得特殊的奖励,以此鼓励多种攻略。这些是游戏中可选择的任务,主要是针对希望尝试额外挑战的有资深玩家。
原则6:奖励玩家
“不只有增加得分能够带给玩家奖励。扩展玩法本身也是一种奖励。”
正强化是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得到表扬让我们开心,让我们更自信,让我们再接再厉。这在关于积极反馈的重要性的第三条原则中已经简单地提到了。第六条原则将更详细地解释了应该如何奖励玩家。
给出分数是最古老且最常用的方法。当游戏结束时我们得到一个分数,用数字总结我们的表现。这可以鼓励玩家重复游戏,因为我们想打败最高分—-当高分榜与在线系统相结合、允许玩家与好友及其他人竞争时,这个动机就更强了。炫耀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动机因素,使得分系统—-包括成就,成为游戏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作为游戏设计师,我们通过使某些奖励成为游戏设计本身的实用元素,可以激发玩家的积极性。得到分数并不是游戏中可感、实用的奖励。它只是一个数字。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用的奖品比别人对你坚起大揩来得有效。
所以,这个奖励应该是怎么样的?幸运的是,答案是数之不尽的。解锁新区域就是其中之一。有些游戏的关卡解锁比较特殊,需要玩家满足特殊的、困难的要求。得到新武器或工具—-或叫作掉落物品,也是一个选择。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你经常得到额外的技能作为奖励。除了增加玩家能力,这些方法还给玩法增加了一层新的复杂度,进而增加游戏的难度曲线。奖励还可以是声音、视觉的,或与剧情有关,比如,漂亮的过场动画解释故事的小花絮,就像《最终幻想》那样。
在极端的情况下,奖励还可以融入现实生活,就像在《魔兽世界》中,玩家可以把自己的虚拟角色和道具放在拍卖网站上出售真钱;或者像在《小小大星球》上,玩家可以使用自己的关卡设计作为虚拟营销活动的一部分。当然,这些活动不是游戏设计的直接组件,但它们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相当强的动机因素。另外,我们看到在奖励方面,越来越多的游戏融入现实领域。
案例:《超级银河战士》
所有《银河战士》系列的奖励机制都不只是分数。你操作一个孤独的赏金猎人Samus去消灭邪恶的Mother Brain,在开头,你的兵工厂和技能是极其有限的。你很弱小—-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你经常忍不住瞄一眼那些除非你获得特殊的武器或工具才能进去的区域或使用的道具。例如,获得爪钩是非常让人高兴的奖励,不只是使你更强大了,而且允许你进入更多新区域。武器和弹药升级、命值增加和获得技能如墙跳也可以作为奖励。它们都比分数来得有趣,因为实用、有趣、丰富了玩法、打开了新区域,让玩家觉得自己更强大。分数永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注意:完成游戏后,你得到的不是分数本身。比如,取决于你的完成时间,Samus穿得越来越“凉快”—-真是(男性)玩家的福利啊!
原则7:让电脑去做单调乏味的工作
与桌面游戏相反,电脑游戏可以让电脑去自动化或模拟某种活动或事件。电脑可以在不受玩家控制的情况下让某事发生。角色可以按脚本程序来移动—-独立于玩家行为。游戏中的天气系统也可以自动变化。建筑可能突然崩塌。
电脑游戏设计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些特征。他可以限制玩家行为,让他们只做有趣的活动,而由电脑去执行无趣的部分。正如第二条原则中所说的,好游戏是一系列有意义的选择。因此,删除无聊的选择是重要的游戏设计原则。
在这方面,使用瞬间传送机制是一个知名的案例。不是迫使玩家去跋涉漫长的道路,而是给玩家瞬间传送的能力,这就大大优化了游戏的节奏,使体验更有趣更丰富。确保玩家在战斗前不会让自己的角色花太多时间在虚拟的“健身中心”,也是一个实用的例子。不要有管理目录、导航界面,或其他管理任务,也可以增强娱乐价值。
在驾驶游戏中,我们看到许多相关的例子。成为赛车手的乐趣在于,体验速度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创造这种感觉是大多数驾驶游戏的重点。你往往不会花若干小时准备比赛,分析赛道和细致地评估比赛后的表现—-虽然真正的赛车手必须做这些事。甚至驾驶赛车的体验本身也通常仅限于速度和刹车控制,因为这些是最有趣的。操作其他机制如换档通常被部分地或完全地忽略。
简化现实行为是电脑游戏的共同特质—-让电脑游戏有趣的关键。
案例:《马里奥网球》
《马里奥网球》简化了网球运动,只保留了它最有趣的精华。当完成一个完美的基线命中、高球和截空命中或使用特殊进攻来救场时,玩家会获得满足感。这些通常可以由防御方执行—-救下不可能的一击,或由进攻方执行—-以最大的准确度和速度打到球。相反地,网球中通常被认为比较无趣的部分被忽略了。所有的策略方面或多或少被移除了。甚至界外击球这种动作也发生得相当频繁,因为它比用决胜球定输赢来得无趣。
再者,如果你制作的是相当现实主义的游戏,那么你就不必严格遵守这条原则。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能总是让电脑去做无趣的工作(我们当然不能自己瞬间传送自己),所以使用这种游戏设计技术可能会破坏参与现实世界的沉浸感。
原则8:核心玩法机制的重要性
“确保大部分基础的玩家活动是有趣的。以这个核心机制为基础来制作你的游戏。”
大部分成功的游戏都以一个简单有趣的玩法机制为基础。这是最基本和最频繁的玩家行为。如果这个活动太无趣或不能让人满足,那么你修改多少次或添加额外的特征,都没有用。它们不能拯救失败的游戏设计。
核心游戏机制必须直观、比较容易学习,因为学习机制永远不如使用它作为完成目标的工具那样有趣。换句话说,学习时间应该尽量少。随着游戏进展,玩家进步,游戏应该增加复杂度和挑战水平,这时候应该引入叫作“卫星机制”的小特征。这些小特征补充了核心玩法机制,迫使玩家以稍有不同和更困难的方式使用它。
游戏开发者还应该尽量减少这些卫星机制的学习时间。办法是,确保卫星机制与核心机制以逻辑、直观和有意义方式相结合。《超级马里奥兄弟》中的蹦床就是一个经典例子。你立即就能理解它的功能。你知道为什么它会存在以及它做什么—-它的执行是有意义的。你可能还想尽量减少卫星机制的数量,这样玩家就不必总是学习新机制。特别是,如果两个卫星机制具有相似的功能—-如果它们比较多余,那就删除吧。或者也许你可以重新设计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卫星机制(例如,一把可以反射激光又可以近战刺穿敌人的光剑)。尽管如此,不要在你的游戏中堵塞大量卫星机制—-这样只会增加学习时间。
一旦所有卫星机制都出现,确保切换使用,以便创造丰富多样的玩法体验。为了保持玩家的兴趣,不要长时间使用一个卫星机制。如果能把若干卫星机制以有趣的方式结合使用,那么就有可能进一步多样化玩法。
案例:《愤怒的小鸟》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设计步骤。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砼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1.满足强度要求:由于各种工程对砼的强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 , 设计配合比时,首先要满足砼设计强度的要求,即达到要求的砼强度等级。
2.满足耐久性要求:由于砼所处的自然环境(如冷热,干湿,冻融和水侵蚀等)以及使用条件(如荷载情况,冲击,磨损等)对砼耐久性有影响,所以设计砼配合比时,均应实现查明,并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以选用适宜的水泥品种和相应条件的骨料,砂石级配以及参入不同要求的掺合料等来满足耐久性要求。
3.满足和易性要求:和易性的好坏关系到施工操作的难易和工程质量的好坏,设计配合比时必须保证同掺合物有良好的和易性,以满足施工要求。
4.满足节约要求:在满足上述各项要求的前提下, 应尽量就地取材,节约水泥用量,降低砼成本。
二.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在了解砼技术要求及掌握原材料性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砼配合比设计,同配合比设计的步骤如下:
1.砼的强度等级要求和配制强度的计算
砼的强度等级在其工程设计图纸上是已注明的,应该是已知的。考虑施工过程中,原材料质量的波动和施工工艺的变异会影响砼质量,为了保证质量,使工程的砼强度保证率达到95% 的要求,必须使配制的砼强度大于设计强度,称其为设计砼的配制强度。
以如下公式计算:f配=f设+1.45£ ,试中:f配-砼试配强度,f设-砼设计强度等级,£-砼强度标准差。
2.确定水灰比(w/c):根据砼要求的强度及耐久性初步确定水灰比(w/c)。①计算满足强度要求的鼠灰比:根据它计算的砼配之强度f配 和选定的水泥标号,骨料种类,采用经验公式fc=A﹒fce(C/W-B)转换成水灰比计算公式 W/C=,试中水泥强度fce ,最好使用实测强度,试中A,B与粗骨料有关的回归系数常采用砾石配制砼的,可取A=0.46,B=0.07.当采用卵石配制砼时,可取A=0.48,B=0.33。
②确定满足耐久性的水灰比的
对于有耐久性要求的砼,如有抗渗等级和抗冻等级技术指标,可参考有关规定的数据。选取满足相应抗渗,抗冻等级的水灰比。
3.初步估计单位用水量W(㎏/m3)
根据已选定的拌合物塌落度要求和粗骨料种类及其最大粒径,参考书上表格的数据,初步确定单位用水量。
4.初步计算水泥用量C(㎏/m3)
有初步水灰比及单位用水量按下式计算水泥用量: C=水泥用量应不少于施工规范所要求的最小水泥用量。
5.初步估计砂率: Sp=。根据已选定的初步水灰比和粗骨料最大粒径,参照书上表格的数值或公式进行计算。
6.计算砂(S),石(G)用量(㎏/m3):根据上述各参数,可按“绝对体积法”或“假定容重法”进行计算。
①用绝对体积法计算:
②用假定容重法计算:C+S+G+W=P
式中:C,S,G,W- 1M3砼中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的用量(㎏),
Pc,Ps,Pg,Pw-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的密度(g/cm3),
-砼含气量百分数(%),
P0-砼拌合物的假定容重(㎏/m3),
Sp-砂率(%),
7.确定初步配合比:利用已诉演出来的四种材料,填充以下表格
8.试配与调整(试验室配合比):以上求出的初步配合比的各种材料量,是借助于一些经验公式和数据计算出来的,或是利用经验资料查得的,而在实际工作中,所用材料的情况往往是有变化的,同时影响砼性能的因素很多,用以上办法得到的数据尽是初步配合比,需要经过试配进行调查,所以试配时,每盘砼的数量应不少于以下表中的数值。
9.确定施工配合比
关键词:翻转课堂;TESOL;教学模式;课堂活动
[HJ1.2mm][KG2]一、概述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一所中学的化学课堂,任课教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利用制作的讲课视频资料为缺席的学生补课,深受欢迎。这种学生课前在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课本知识,在课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及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受到认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任课教师有机会在课堂上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过程、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学习进度,实现掌握学习材料的目标。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更高、效果更突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任课教师提前制作录像或课件,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讲课录像等完成学习任务,确保了预先消化理论知识。
三、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给出教学流程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就能解决问题。大规模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学校课堂教学变革更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系统进行。
1.关联性
所有课程内容的视频与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活动内容都要体现与课程大纲的紧密关联性,针对性还应该体现在所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辅助材料以及补充材料的选择方面。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与每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整个课程的教学大纲密切相关。精心挑选资料和课堂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分析、总结、交际等语言能力。
2.系统性
任课教师可以共同参与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整个课程各项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提前制订教学计划,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活动设计围绕“学习+巩固+检测+交流”的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达到深入理解。
3.目的性
教学任务、课堂活动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晰了解教学的内容、教学目的。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且积极参与实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未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远不如经过严谨地筛查材料和活动更有意义,对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帮助。
4.多样性
通常情况下,一门课程将持续一个学期。为了避免任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视觉疲劳,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尽可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多样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保证学习效果。每个教学活动只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语言技能。
5.开放性
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受益,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交流有关语言课程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架构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在此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并分享他们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相互共享的开放资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包括各自制作的视频资料等。
四、总结
尽管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成为深受学生和任课教师认可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制作课件、录制视频、系统设计活动,激发教师原创性,鼓励教师协同努力,共同完成整个课程的课件制作、资料整理以及课堂设计等。开发整套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及使用目标语在仿真情境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意味着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与互动,获取更多的机会深度理解学习材料、及时反馈,实现提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是一项集人类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于体的脑力活动。艺术设计之美也区别于纯正的艺术之美。艺术(如绘画、音乐等)之美取决于自然(实际物体)和画家的主观意念,作者主观感觉高于一切,可以无所顾忌得进行主观创造,没有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因此,艺术之美是纯粹的、天马行空的。而艺术设计不同,艺术设计目的性强,所有设计必须围绕着设计主体来的,所有步骤都是为设计主体服务的,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放方方面面,比如产品的外形、产品的功能、产品的特点、目前该产品的市场现状、目标消费群体、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程度、受众者的消费情况等等,才可以进行艺术设计。设计过程中当以产品的功能为重中之重,产品的功能性高于一切,设计者必须统筹兼顾,注意到各个方面的合理安排,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怎样区别设计艺术之美和艺术之美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美是什么,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都不同,对于美的定义经由不同美学家的理解已经有多个答案,据不完全统计,美的定义在西方有数十个流派,对于美的争论也一直无休无止,也许正是由于它引发了如此多的争辩和思考,本身就是美最有价值和闪光点的存在,本身就是美的种体现。在众多的答案中,我比较倾向赞同于马克思的观点“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给人创造的欲望,居于此,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之美就像萦绕着我们空气,就像音乐、绘画等能给人治愈的力量,能会使人的心情刹那间好转,能使人的心得到抚慰,这就是美的巨大魅力。有趣的是,艺术本身并不具有这种神奇的力量,是人类本身通过进行这种艺术活动来使自己感到满足,感到快乐。这需要人类对美要有最基本的感悟和理解,面对美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感触是人类对美最初、最深厚的执迷。其实,个人对美的欣赏能力不仅是为了体现所谓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美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人在美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感悟。
设计者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在设计者的心中必须要有“美”的存在,只有设计者心中有美,才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亮的作品,才能让消费者感到愉悦、感到认同,才有存在的价值。所谓“胸有成竹”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设计者的内涵和知识修养积累到足够的含量,才能与产品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但是,设计者也并不能够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他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比如产品的外形、产品的功能、产品的特点、目前该产品的市场现状、目标消费群体、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程度、受众者的消费情况等等。因此,艺术设计就是“带着脚镣起舞”。
设计中的产品是所有流程的基础。只有基于真实的产品,设计师才能有“起舞”的“舞台”,产品的功能、价格、使用人群的不同都是设计师可以发挥的余地,“设计作品本身就是就是一座不会穷尽的美的宝藏,蕴含着文化的、形式的、想象的美”。结合我的专业书籍设计来讲,设计的本体是书,书的内容、用纸、开本大小、版心大小、字号大小、字体类型等等都是设计者能够发挥的舞台。此外,书的封面是本书籍的最引人注目之处,因此也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好的封面设计需要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不仅如此,一本书的封面是整本书内容凝结的精华,因此,好的封面设计必须与书的内容相辅相成,务必让人一目了然地明了整本书的题材和大体内容。单单就书籍设计来讲,就有如此多的内容可以挖掘,因此可见,“设计作品本身就是就是座不会穷尽的美的宝藏,蕴含着文化的、形式的、想象的美”。
设计产品的受众者即产品的消费者。有时候设计者与消费者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欣赏眼光的不同,设计者和消费者之间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在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设计者的换位思考和有时候的一点点妥协。
艺术设计以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前提,这和艺术创作不同。艺术(如绘画等)之美取决于自然(实际物体)和画家的主观意念,作者主观感觉高于一切,可以无所顾忌得进行主观创造,没有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因此,艺术之美是纯粹的、天马行空的。而艺术设计不同,艺术设计目的性强,所有设计必须围绕着设计主体来的,所有步骤都是为设计主体服务的,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比如产品的外形、产品的功能、产品的特点、目前该产品的市场现状、目标消费群体、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程度、受众者的消费情况等等,才可以进行艺术设计。设计过程中当以产品的功能为重中之重,产品的功能性高于一切,设计者必须统筹兼顾,注意到各个方面的合理安排,才能做出好的设计。设计是为人而服务的,任何设计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它可以为人解决问题。
艺术设计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力,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大不同点便是设计需要独特的创造性,不盲从,不追随。这个独创性并不单单指创造,即设计的产品为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一无二的;也指翻新,就是在原有的产品的基础上再进行翻新创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对产品进行新的诠释。设计并不是模仿而是心灵和思想的创意。
因此,设计师必须拥有强大的创造力。然而设计师的创造力也并不是先天拥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设计师的家庭环境、教育熏陶、生活经历、积极心态等都是影响设计师的创造力的因素。这些因素,如家庭条件、个人理想、生活情趣等的不断变化或许还会影响设计师的创造力。只有设计者能够发现美、感知美,把这些美的感官和体验转变为自身的积淀,成为培养自己灵感的沃土,才会不断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好的作品。
一、家具设计的系统论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设计概念的提出,最早是西方一些国家二战后在城市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针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割裂,为强调空间形态的完整与功能的统一而提出的。这种观念认为城市是由不同局部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不是孤立和局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都会涉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包括诸如生态等问题。美国城市规划师芒福德研究城市的第一个特色是整体论,他曾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说:“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我们可以借鉴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为现代家具设计服务。从设计艺术整体的思维来论,家具设计与周围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这必使设计师将家具设计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用整体性的设计来体现。整体性设计原则是一种设计范式,强调的是设计的整体思维的系统世界观。家具设计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状态,它与周围环境同样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其实,整体性的设计思维在我国古代《易经》中早有体现。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解《易经的奥秘》中提到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万事万物间存在一种密切的联系,我们一定要整体看待世间一切事物。这与西方的整体性的系统思维观如出一辙。家具的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现代的家具设计已经不单纯是一件普通的家具,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社会符号,是对当今生活方式的一种设计。家具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将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区域文化以及消费者的大众审美趋势等诸多因素考虑进去,使家具设计作品有文化意蕴,能充分满足某一地区特定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二)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赫克尔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按照生态学原则,作为设计客体的家具设计需要将家具各个生命周期的形态都纳入到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设计的创意和构思、原材料的选取、家具制造与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问题等。设计师在家具设计的创意构思阶段要满足设计主体———人的各种需要。首先是物质功能的需要,这是设计客体———家具的最基本价值属性,这也是设计物的基础价值。满足此价值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主体与客体、环境、社会的各种关系,使设计客体在符合“人———家具系统———环境”相互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对设计主体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家具设计功能性的满足实际上是对功能美的满足,是指家具设计的功能具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合规律性是设计师运用设计规律对客观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在家具材质选择上要讲究环保、经济的原则,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尽可能选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质,避免使用数量稀少的名贵木材,以减少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破坏。这样在废弃物处理的时候可以让完成生命周期的家具进入再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其次是审美功能的需要。随着物质的富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设计的基本物质功能已经不是消费者追求的主要目标,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和沉迷于家具审美功能的需求,追求家具实用功能之外的审美附加值,以求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满足感,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家具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将设计客体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都纳入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综合考量。同时,设计师应有设计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将审美功能与绿色、健康的生态理念融入设计思想中,以体现家具设计的绿色可持续原则。
二、结语
李立新在《设计价值论》中认为“和谐是设计的终极价值”,“‘和谐’应是新的设计价值观构建的核心概念,和谐不是思想观念的完全相同、合一、一致,设计中各种关系因素的相互协调,才是设计和谐的本质属性”。家具设计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协调才能将家具所具有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因此,和谐设计也蕴含着整体的系统论思维。我们在家具设计中无论基于何种设计目的,无论是如何追求至上的形式之美,都要将家具设计的主、客体关系及与主客体相关的要素统统考虑进去,用整体性和生态学为基础的系统论原理规划家具设计的全过程,使“人———家具———环境”达到和谐的设计至高境界。这种设计在遵循和谐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家具设计“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等领域的需求。
作者:张金秀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标识;标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60
休闲农业园作为新型的旅游产品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在各地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建设。然而在对其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却轻视了对标识系统的建设,导致游览者在无导游陪同的游览活动中对园区方位、游览线路的选择、园区产品及文化内涵等方面不甚了解,游览者得不到深入的游览体验和对农业产品的认知,最终影响旅游质量和园区形象。因此,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园标识系统(Agriculture Garden Signage System ,以下简称“AGSS”)对提升休闲农业园建设品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AGSS设计研究始于本世纪初[1],起步晚、研究少,且其研究更贴近于旅游标识系统及城市导向系统,并没有就休闲农业园的特征提炼出一套独立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基础理论角度出发,对AGSS的设计进行探究。
1 AGSS的定义和构成
1.1 定义
标识是园内为游览者提品介绍、道路引导、警告提示等信息的载体。AGSS是休闲农业园内所有标识的集合体,有助于为游览者营建清晰可辨别的环境,强化园区内在联系,促进园区产品、设施、道路等的秩序化、标准化、人性化。
1.2 构成
1.2.1 说明性标识 说明性标识是空间环境与游览者之间信息交流的载体,以解释、陈述为主要内容,其功能为宣传主题、普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知识等。包括园区各景点的名牌及介绍、农业产品及活动的介绍等。
1.2.2 引导性标识 引导性标识是帮助游览者在空间环境中辨识方位和方向的导航工具,通常设置在两个或多个空间相互转换或交叉的地方,可有效疏导人流交通,是实现园区动态空间营造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包含两小类标识:一是以“引”为主的方向指示牌,如园区出入口指示牌、景点方向指示牌等;二是以“导”为主的导读标识,如全园游览图、位置示意图等。
1.2.3 管理性标识 管理性标识是为规范游览者行为、预防事故发生、保护环境设施而相应设计的标识,多以明示、告知、劝说、指令、警告及禁止等为特征[2],其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图形符号或简短文字为主,如安全警示、禁止吸烟、禁止攀爬、温馨提示等;二是以规章制度或服务信息内容为主,如游客须知等。
2 AGSS设计的影响因素
2.1特色农业资源
休闲农业园是传承乡村农耕文化的良好载体,对保护乡村农业资源起着重要作用。乡村特色农业资源包括其本身的地域特征、民俗活动、传统文化等,是吸引游览者的主要因素,更是园区空间环境内所有事物反映出来的中心思想,决定着AGSS设计理念、信息内容、风格形式及空间布局。
2.2 标识受众
标识的受众是游览者,故AGSS要围绕游览者进行设计。而不同的受众因其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收入状况、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其对标识的理解和要求亦不同,因此,明确园区受众类型,充分考虑其行为习惯、心理需求和审美品味,才能设计出令游览者满意的AGSS。
2.3 道路及节点
道路是园区交通网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连接园区内所有的景点和设施,而节点是道路连接中关键的集散场所,节点的布设决定了AGSS空间布局设计,而且道路及节点的地形状况、长宽、路口形式等也将直接影响标识的安装工艺、数量和体量等。
2.4 环境景观
标识是园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虽具有视觉上的独立性,但在标识风格、体量、材料及色彩等方面设计时应与园区整体环境景观相协调,从而形成统一的景观效果和主题。
3 AGSS设计原则
3.1 生态性设计原则
AGSS设计应遵从自然,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材料上应就地取材,避免对园区生态环境造成太多的破坏;位置设置上应避免阻碍园区内农作物的生长或动物的活动。
3.2 人性化设计原则
AGSS应以满足游览者需求,保证其顺利完成游览活动为目标。因此各类标识的设计应依托人体工程学相关原理以游览者的身体特征、心理需求等为设计依据,尽量做到人性化。
3.3 地域文化性设计原则
AGSS设计应从休闲农业园本土的地域资源、历史传承、文化民俗中汲取精华,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地域文化归属,进而丰富园区文化内涵,提升园区景观品质。
3.4 规范性设计原则
AGSS内容表达要科学、准确、易读懂;文字书写要标准、易识别,避免特殊字体的使用;中外文对照中,外文应由外文母语专家校对;道路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通用符号应按《标志及导向系统》(GB/T 15565.2-200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2009)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等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
4 结语
休闲农业园有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其更具游览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因此其标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出发总结了AGSS的定义和构成,探讨了特色农业资源、标识受众、道路及节点、环境景观四因素对于AGSS设计的影响,并概括出AGSS的四个设计原则,即生态性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地域文化性设计原则、规范性设计原则,为下一步AGSS设计方法选择和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一)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开展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个文摘类期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有符合读者阅读口味的高质量的内容,同时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外在形象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读者看到刊物时第一印象的主要来源。“一个刊物质量的好坏,不仅同登载的文章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它的封面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文摘类期刊一定要高度重视封面设计工作,通过优秀的封面设计来塑造自己的良好市场形象,构筑自己的读者群和社会认知。
(二)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内在品质的重要载体
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的门面,也是读者对文摘类期刊的第一观感。一个期刊的封面既可以间接表达编撰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可以彰显其载体的内容和风格。每个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都各有不同,这与期刊的内在品质密切相关。而文摘类期刊的内在品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外在的封面设计上。因此,对于读者类型多样化的文摘类期刊而言,封面设计的风格要随着读者口味的变化而改变。
二、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封面设计对文摘类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和客观上缺乏设计人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还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不能体现文摘类期刊的特色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文摘类期刊中,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期刊,或是情感类、益智类的文摘期刊,时政类文摘期刊所占的比重不高。不同类别的文摘期刊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期刊的封面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差别。例如,专业性、学术性的文摘类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要求封面设计比较端庄大气,时政类文摘期刊的内容政治性、新闻性较强,要求封面设计要相对稳定。期刊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这类期刊封面设计的整体风格必然不如情感类、益智类期刊般灵活多变。然而,现在不少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都有着向情感类、益智类期刊封面设计靠拢的态势,逐步呈现灵活多变的特点,时政类文摘期刊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趋势。应该说,封面设计的这种新趋势并不利于充分体现期刊自身的特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期刊的视觉美没有充分体现
文摘类期刊一般是每月一期或是每周一期,中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设计者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对期刊的封面进行艺术设计。期刊的封面设计“要讲究均衡或对称、对比、衬托与调和、分散与呼应、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形式美法则,要经得起审美推敲,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然而,目前很多文摘类期刊都没有按照上述视觉美的要求进行封面设计。例如,有的文摘类期刊封面列出了很多文章的标题和图片,但标题和图片的排列却完全没有遵循任何的艺术规律,它们像是散落的棋子,被随意的编排在封面的某一个角落。有的甚至没有以一种恰当的形式把年份和刊期等重要信息排列在合适的位置,以至于读者要找到期刊名称以及出版年份、刊期等信息都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美感。
(三)期刊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水平差异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各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关。《读者》、《特别关注》等社会知名度比较高的文摘类期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封面设计工作,他们拥有高素质的封面设计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灵活多变的设计风格。然而,我国很多文摘类期刊都存在着缺乏专业的封面设计人员、封面设计的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就导致期刊封面设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文摘类期刊的正面发展。
三、文摘类期刊应坚持的封面设计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是文摘类期刊非常重要的封面设计原则,也是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的首要原则。“封面设计的形象又和它所办的刊物定位有关,而刊物封面的定位又受刊物内容的制约,它们各自互相独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只有通过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反映出该刊物的独特内容,进而与其他刊物产生明显区别,读者才会由最初的好奇阅读进入到持续的兴趣阅读,最后实现对该刊物的长期阅读。具体说来,文摘类期刊个性化的封面设计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明显的地方性。
任何一个文摘类期刊都应该具有地方性,而不应简单地把国外的风景或图片当作自己的封面。如果条件允许,一个文摘类期刊甚至可以选取本地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是能够体现本地风土人情的图片作为自己的封面。这样既可以展示该期刊所在地的风景及文化特色,同时,其独特的图片展示也能够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刊物的内容。
2.可理解性。
由于文摘类期刊的读者群是非常广泛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对期刊的审美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兼顾高层次读者对该刊物较高品味的要求,也要充分注意考虑中低层次读者对刊物内容通俗易懂的需要。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不能采取太过抽象的绘画等形式来展现模糊的含义。
3.针对性。
期刊封面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该期刊受众的群体特征。以《学术界》为例,由于该期刊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学术界展开,因此,它的封面所采用的图片多来源于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或是知名人士。这种封面设计的方式就很能体现该刊物的主要特点。对于期刊的设计者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懂得和熟悉不同类别读者的心理和审美特征,才能在封面设计中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
(二)视觉美原则
视觉美原则是指期刊的封面设计让人看起来拥有审美的愉悦感,从而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和念头。具体说来,视觉美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设计的视觉美。
在一个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刊名、出版年份、刊期等需要体现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要尽可能的简练、一目了然。同时,字体的大小和色彩要与封面相协调,期刊的年份和刊期等信息的位置要突出,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找。
2.图形设计的视觉美。
文摘类期刊封面的图形设计可以利用很多要素,如绘画、摄影照片等,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写实的。但通常情况下,由于文摘类期刊所面向的读者群很广泛,因此,考虑到受众的审美需求,其封面设计多采用让人比较容易理解和体会图形设计美感的写实手法,促使读者对刊物产生阅读好感和兴趣。
3.封面色彩设计的视觉美。
色彩对展现一个期刊的个性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由于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封面的色彩设计一定要与文摘类期刊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心理特征,通过视觉生理、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调和来合理搭配不同的色彩。
(三)稳定性原则
[关键词] 课堂有效提问 设计 原则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是课堂有效提问呢?有效提问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提出简短的、发人深省的、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能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提问。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任务。每堂课教师都要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问题是一条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根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地保证。
每位教师授课前,既要钻研教材,又要研究课程性质、结构和方向。根据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把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解到课堂提问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问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换句话说,就是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离开教学目的,不紧扣教学重点的提问,对学生学习不起积极作用的提问,即使课堂气氛搞得再热烈,也不能算是有效地提问。
二、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如何做到启发性呢?首先,问题必须具有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这种联系,既包括问题表面的知识性联系,也要包括问题内部和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联系。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老师言语表达清晰严密。其次,教师要以“诱导”为主。教学中,教师只要找到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就将它提出放大,以间接的方式授予学生,“诱导”其产生好奇心,从而使其自主地进行思考。再次,采用“补白”方式。“空白”有时是作者有意留下的,为的就是召唤读者想象未定的意蕴空间,“补白”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三、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指提问问题要有适宜难度,问题要有适当的数量。
1.问题难易适度
指老师在设计课堂有效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在考虑所教学生认知能力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使所设计的问题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必得“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跳”就有一定难度,难度来自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现有认知的冲突,这种冲突诱导激励学生“跳”。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一些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们的主动性,而且不断激发他们,引导他们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想。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把问题设计在介于已知与未知、已学与未学之间。如果老师所提的问题过难、过深,学生就会因思考不出而放弃,久而久之,提问成为形式,容易形成学生依靠教师解决问题懒惰的心理,同时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设计的问题过易、过浅,学生不假思索就对答如流,或者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要使提问的问题难易适度,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难度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一般来说,提出的问题,班内半数以上的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就算难度适宜、有效。不同水平的问题体现在回答者身上要有不同的层次性:较容易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一般水平的问题由中等生解决,难度大、注重创新思维的问题由学生优生回答,而那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则交给特长生解决,对不愿参与课堂提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鼓励性、表扬性的评价方式进行适当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2.提问数量适量
老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坚决不用两个问题,能直奔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坚决杜绝“满堂问”的低效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要有效或高效,关键在于突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深入思考。问题过多、过滥会使教学出现分散化倾向,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无暇独立思考,学生只会做出简单反应或由教师代而答之。
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尽量做到少而精,实行“主问题”式设计。“主问题”指在教学中提炼出对课文阅读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或提问,通过对“主问题”的讨论、解决,使学生思维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从而达到掌握全篇的问题。“万山磅礴,必有高峰”。对于“主问题”的设置,教师要着眼于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指在课堂提问中注意提问的层级性,通过问题形成教学的思维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句话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就像砍伐坚木先易后难一样,先提容易的问题,后提困难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对这些由易至难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久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层次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问题设计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还要体现知识的条理性,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过,“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面前,于是登山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泼了”。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整篇文本、从整堂课的全局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系统性很强的问题,随着问题步步剖析,层层深入,整节课的教学任务也相应完成。
2.提问对象――学生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均有收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起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保证教学进度,忽视提问层次性,所提问题只是由少数优等生回答,而中等学习水平以下的学生获得回答机会极少,使得这些学生游离于课堂提问之外,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他们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最终变成课堂上的“边缘人”。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老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抓住教材整体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因生施教,层次教学,开发各个层面的学生的智能,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 ;文化广场;设计原则
对于一个生活在卧龙岗下的南阳人来说,对卧龙文化广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武侯祠的入口空间,位于城市东西主干道卧龙路的西段。该道自武侯祠向西通向湖北老河口,向东则深入城市腹地。卧龙文化广场的建筑环境复杂,空间秩序紊乱。周边有烈士陵园、工厂及民宅等10余栋房屋;西部为卧龙岗岗头;北部为武侯祠。东南部的近代建筑又与历史文化环境格格不如,这些建筑与武侯祠的空间轴线毫无联系。另外,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经大尺度的卧龙路的切削,岗地风貌破坏严重。
设计师以纷争了10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和“襄阳说”入手,将三国历史地图作为主控广场的要素,在设计中十分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塑造,广场的铺地图案采用三国历史地图,使人们平心静气地散步于广场之时能体味历史与文化的空间!并巧妙应用了河流、东海、百子同春、城市地名等文化主题,该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巧妙至极。因此,在南阳文化广场设计中要巧妙运用这些设计原素,使得设计方案大放异彩,脱颖而出。
一、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一)、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人们喜欢在相当舒适的天气下使用广场,气温比有阳光更为重要。还要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对于南阳这样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地方,显然需要建造能够提供休闲和旅游的广场,这也能充分利用卧龙岗这样的优越的地理环境,设计出具有自然特色的文化广场。
(二)、城市文化广场还应该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还应该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南阳卧龙文化广场紧紧围绕三国时期蛰伏南阳地区的诸葛亮做文章;出师表、广场铺装中的历史疆界、历史地名、藏龙卧虎等景观的塑造均未出其文化尺度之右,也充分突出了南阳的地方社会特色。
二、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同时也是政治集会、商业、休闲等功能性比较突出的广场空间,顾名思义,它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广场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成为重要的内容。
卧龙文化广场在设计中十分注重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将“反映三国文化及诸葛亮”作为广场设计的主旨,从1000多年来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存在着“南阳说”和“襄阳说”的纷争之说入手,将三国历史地图作为主控广场的要素,将广场的铺地图案采用三国历史地图,使人们平心静气地散步于广场之时能体味历史与文化的空间!魏、蜀、吴之“三国”用不同的材料铺面给予分别。地图上的河流、海洋、城市等均成为丰富广场的构成要素。在水系源头采用圆形统合的设计,因为黄河、长江的源头同出一处,中华名族同族同源;“源”、同“圆”谐音。一股涌泉来自圆心,涌泉周边散布出自南阳西峡的恐龙蛋,以昭显中华大地为“龙之故乡”,还有诸葛亮的“卧龙”之寓。在节庆广场西部的硬地铺面中分别种植了柏树、栀树、桐树、樁树,象征南阳“四圣”谐音为“百子同春”,寓南阳沃土曾养育过“四圣”,而今更是人才辈出,是卧龙藏虎之地。
三、效益兼顾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文化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上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 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一)、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文化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焦点。 它以其开放式的空间满足了人们进行交流、聚会、娱乐、休息、锻炼等多种综合性活动,对都市人性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被誉为“都市中的客厅”的作用。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
(二)、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公共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面。在进行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还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