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

时间:2022-05-10 18:3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美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美术教学

第1篇

笔者大力倡导成功文化,该文化教育学生:尽心尽力就是成功,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进步了就是成功。在此文化的引领下,笔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从美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逐步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现分述如下。

1 游戏法

初中生虽然已是青少年,但是爱玩的心理一点也没有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心理”这部分内容,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选学生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分别用三种颜色表现出故事中小兔和乌龟三种不同的心情,如小兔的兴奋、骄傲、后悔;乌龟的勇敢、坚持、欣喜。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这个故事,到达某个环节后,出示相应颜色,来表达小动物不同的心情。这种方式,大大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学习原色、间色、复色的基本理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清三者的区别,掌握复色的多种调配方法,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张较大的水粉纸贴到黑板上,分出原色、间色、复色三个区域,复色的区域要相对设计得大一些。让学生往相应的区域涂颜色,并请他说说这个颜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在调配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并相互比比看,谁调出的颜色最丰富。此法可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色彩知识时,就能大胆去调配颜色,为以后的色彩临摹、色彩写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欣赏讨论法

中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相对来说都不是很高,盲目崇拜明星大腕,发型、服饰追求个性。达尔文说:缺少美育会使人失去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笔者在进行欣赏课的教学时,除了采取讲解法以外,还充分运用了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如“你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去处理”,让每位学生讨论、评说。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指导、升华。此种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现实和影视作品中的服饰、发型、建筑等,让学生对其中的风格、结构、色彩欣赏和讨论,并与自己的想法作对比,以此推动学生审美眼光的提高。

3 趣味作业法

一款款涂着各种颜色的小正方体绝不会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但它被匈牙利建筑师鲁比克精心设计成“魔方”时,立即引起了千百万人的兴趣。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作业,以趣激学。在学生学习制作贺卡、书签时,正值临淄区齐文化艺术节,笔者布置了以齐国故都――临淄的齐文化为主的设计作业,启发学生:比照国宝“牺尊”,搞一个拼贴画;用篆体字写一个“临淄景”;选一个与齐国有关的成语故事,绘制一幅插图;选定一个齐国人物,设计一个造型等,对齐文化来了一次新的激活。学生大多住在乡镇,离临淄景及齐文化各景点很近,对这份作业非常感兴趣,出人意料地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贺卡和书签。这样的制作,一头连着历史的经络,一头连着现代的心灵,其教育意义和学习效果不是一般性作业能比拟的。

4 成功激励法

成功的体验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催化剂,是学生创作的源泉。降低教学内容及作业的难度、让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巧妙结合,给大多数学生更多的成功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更大范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黑板报是班级经常用到的宣传形式,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以课堂上制定的单元小组为单位,定期负责一期黑板报工作,并以教材中黑板报的相关内容为考核依据,给每一个小组评判分数,排出各组名次。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课本中的理论不用死记硬背早以烂熟于心,取得好名次的小组更是欢呼雀跃。

第2篇

中学美术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那么,中学美术教学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呢?

一、审美性原则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具体来说,中学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就是说美术教育无论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是审美的。美术教师要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以及教学总结,都应当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同时,还要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当引为重视。

二、艺术融合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的艺术融合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融合其它艺术课程或美术课程的其它方面的内容,以便有效的提高艺术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例如古诗词可以启发国画欣赏的想象力,倘若在欣赏元代文人画时配上王维山水诗,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绘画作品意境的把握。

又如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纤夫》时就可以将它配上表现同一主题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作为其“画外音”,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

所以,美术教学如果在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摒弃单调、分隔而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美术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适当的融合在一起,把学校美术教育与社会艺术环境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中学美术教育在目前课时少、课时缺的状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教育教学效益,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性质,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审美育人目标。

三、参与性原则

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下面的教学情景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教师不停的讲解,学生一味的静听;教师画一笔,学生也跟着画一笔;教师手舞足蹈,学生却难得一动;教师情绪激动,学生却难得开心……总之,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这样的美术教学显然和中学中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的其它学科的教学并没有两样。不能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不到一定的美术知识,但却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很难使学生体验到艺术的。因为事实上,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模仿、领会着教师讲的知识内容,而没有真正主动的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去。对于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美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学不到真正的艺术的。据此,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应该主要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的艺术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难有真正的艺术教学。

当然,参与也并不是美术教学的专用名词,其它各科教学同样也需要学生的参与,但相比之下,显然艺术教学则是更需要学生的参与,而且艺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其它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也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就性质而言,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其它某些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受动的参与,通常都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的这种参与,其创造性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局限。

所以,我们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参与的艺术活动过程,同时又能巧妙地把美术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四、直观性原则

所谓“直观”指的是用感官直接能感受到的。而对于美术,这一空间视觉造型艺术由于它没有声音,也无文字说明,要想正真领会其中的内涵恐怕也只能通过直观的用眼睛去观察。这样,作品的内容、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观察、揣摩、品味的过程中得以认识和理解。尤其是那些意境深邃的作品,其中所蕴涵的那种美感常常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时,如果没有具体的直观范例或实物,只用语言干巴巴的去讲解,其效果不堪想象。

例如,给学生介绍中国佛教美术中的两种不同的造型风格,即“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如果用文字来解释就是“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具体地说“曹衣出水”更多的保留了西域毽陀罗艺术的风格,而“吴带当风”则是中国佛教美术形式确立后的一种特点。这样的讲解,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印象并不深刻。如果配以图片、幻灯等教学设施(当然条件允可的话,去实地考察,更是最好不过了),不但能使抽象的文字解释和具体生动的图形结合起来,而且还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会那种在特定时代所形成的浓重的宗教气氛,以此帮助他们去理解当时的艺术家们为什么要采取一些艺术夸张的手法把这些佛像塑造得大耳垂肩、双手过膝以及佛像身量高大等等。这些疑问的提出,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而且还可以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丰富其知识面。

直观教具固然在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但作为一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表述内容是否有形象性、直观性以及艺术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所以,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简明扼要,学生易记易懂。直观性原则在技能性教学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课堂上具体示范,学生马上就可以心领神会。在示范过程中,可在需要注意的地方稍作一些揭示或说明。这样,对于那些模仿能力极强的中学生,从起初的模仿经熟练之后,就能逐渐掌握作画的要领了。

五、启发性原则

美术课教学要特别注重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各类的教学中,不论是绘画写生、工艺制作,还是命题创作,都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事实上,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感与创造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如果是一味的重复某一风格、某一题材,那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

但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也绝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这就需要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给予不同角度的诱导和启发。例如,一些大师的成名作(或代表作)不同程度的是从他人作品或民间艺术等中受到启示的。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的一幅题为《草地上的午餐》(原名《浴者》)画面描绘了在一片池边树林的草地上,两个穿戴整齐的男子和一个妇女席地而坐。稍远处,还有一个刚刚洗浴过的女子,画面的前左角放着一堆衣服和食物。这个场景,很自然的使人联想起乔尔乔纳的《田园合奏曲》。的确,马奈是受了这幅名作的启发,但在他的作品中,已完全没有了威尼斯大师的那种温柔典雅的诗情画意,画面上充满了树林中湿润的空气以及男女之间的黑色衣服与白皙肉体之间的对比,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改革。又如,作为后期印象派的画家高更,从古埃及的壁画、非洲的木雕、波斯的挂毯以及东方绘画的装饰风格上得到了启发,从而得到了他自己称之为“综合”的独特画风。

可见,如果老师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启发学生、抛砖引玉,那么对调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潜在因素有很大帮助。

六、精讲善练原则

作为一门技能性很强的美术课,“练”的地位是无庸质疑的。所以,每次授技能之前的理论性讲述必须少而精,而且有直接指导实践的针对性,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所讲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要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以及绘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正确。

七、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

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制定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首先教师应当善于选择典型。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享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以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趟;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不足,以作借鉴。其次,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掌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也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反思;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31-01

美术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特殊学科,它不只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艺术技法,更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旨在推动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对美术的认识不足,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目前,国家虽然不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质量的衡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线,美术教学在大多数学校中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在一定程度上,就教师本身和教育环境而言,美术教育存在着被轻视的现象,考试科目为主课始终贯穿学校教学的主要过程,而地方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成果及质量的衡量也以应试教学质量的高低为准则,这样,美术教学根本得不到重视,教学设施及配备大多数学校没有或者不能及时改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社会对它的认识不够。可以说,在很多学校,美术教学只是消磨学生的时间或者以自习为主。

二、师资力量单薄,教学形式陈旧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水平,进而开发学生智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指导者,其整体专业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美术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性活动和认知性活动,只有很好地把美术理论知识和新思维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理解、把握、形成审美习惯和提高道德情操,才能有良性循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一些学校因教学人员的紧缺而取消了美术课,美术教学基本处于一个瘫痪的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专业的教学人员,或者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去兼任。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人的一生,美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理想的形成能帮助人们去鉴别善恶美丑。所以,美育的缺失,造成人的性格形成是不健全的。现代社会,美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些学校教学中各科专业人员的紧缺,使中学美术教学更显得举步维艰,无法承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三、美术教学设施不健全

一些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活动室或美术教室,有的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空壳,今天是美术室,明天可能变成仪器室、实验室……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需要花大力气去投资,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而硬件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专业活动室,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了解美术这门学科,更很难理解它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功利思想影响了中学美术教育

在应试成绩的强压下,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前途问题,家长及学生个体不得不为成绩而全身心投入,以致身心疲惫,无暇顾及其他。个别家长由于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不思索孩子是否具有美术专业学习的主客观条件,被迫走上美术学习的“捷径”,美术带给孩子整整一个少年时期的只是痛苦,不再是享用和快乐了。

五、教育针对性不强

美术课作为“辅科”,大多数人认为只是画画而已,课堂的随意性极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不能得到分层次提升。这样,需要去探求知识的部分学生在课堂内“吃不饱”,课堂变得毫无意义;不喜欢美术学习的学生如“听天书”,时断时续的教育让他们学不到什么东西。同时,教学局限在学科之中,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络,学问在构建过程中很难得到真正的内化,学习变得毫无意义。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新课改充分表现了课程的时期性、根底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开展需求。以模块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课堂让学生自主去探求,教师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去辅导,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而教师应该多寻求自身的新教学方式,多跟学生互动,解决学生个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材施教。

第二,改革过去的评价方式。教育需要各层领导的大力扶持,领导决策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要树立以学生的个性化素养、文化素质为主,道德情操并重的教育方式。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定,要多方位、多元化,不应仅限于考试科目的好坏。

第三,部分学生的兴趣活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科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学习效率是最高的,美术学习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把兴趣小组活动搞得更好,让学生从小就有一个认识美术的最好平台。

第四,加强各环节的沟通。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各个环节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争取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坚定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应按照个人特长和喜欢的学习职业为途径,从而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给每位美术教师提供最新的美术教育信息,进而提升美术教师的理论程度和素质。

综上所述,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和艰难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支持,才能使其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李立华.浅谈美术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5(02).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生 美术创作 教学指导

美术创作历来是艺术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指导初中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则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难题。为了避免学生味同嚼蜡的照搬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王成喜的《梅》等,摒弃浅薄的所谓模仿力很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启迪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的创作,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几点做法概述如下:

1 学会欣赏,学会评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美术》课本,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类型划分的相当清晰,并且加大了欣赏・评述部分的比重。因此,我们应当把欣赏评述课作为指导中学生美术创作的基础课。

笔者将“学会欣赏,学会评画”概括为教会学生欣赏原创作品、仿真作品、印刷作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见解,评述作品的风格、意境和主旨。从用笔、用墨、线条、色彩、构图中发现美的所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展览馆、博物馆,如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考察当地的传统美术场地、美术创作基地,如鸡鸣驿的庙宇壁画、蔚县的民间剪纸,从中拓宽美的源泉;搜集民间美术资料,梳理整合出布老虎、孩儿枕、草编、竹艺、根雕、石刻、泥彩的类别,使学生从中增强美的感受。

2 弄通事理,学会读画

我们在美术课上,一般都少不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事理。如对称、均齐、平衡、阴阳、明暗、黑白、色彩、肌理、纹样、大小、长短、宽窄、粗细、连断、虚实,共性与个性、内部与外部、穿透与遮盖等。如笔者在教《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造型・表现)”时,以现代画家赵梅生的中国画《红梅图》为例,让同学们依据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曲直、长短去读通梅花的枝干。再从构图的欹正、巧拙、轻重、黑白、疏密等方面去观察花朵与枝干的连接,落款与用印的点缀,发现它们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抓住特征,学会抄画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当今的儿童美术莫过于卡通画,而人物卡通画的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眼大、嘴小、下颏尖、头发长,当然其中一些特型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米老鼠、唐老鸭、葫芦娃、奥运福娃又各具其型,因此,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上去观察,如俯、仰、正、侧;各种表情上去认知,如喜、怒、哀、乐;各种动态上去分析,如坐、立、跑、跳。由此引领学生从诸多方面去抄画某一人物形象,并且让他们加以记忆,在“抄画”过程中学会自我创作的能力。

4 根据异同,学会拼画

经过前两个层次的学习,我们基本能达到组合、拼凑出的新的画来,这也是再创作。如笔者在教《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时,通过教材感受春光,了解春天,让学生把现代画家吴冠中的墨彩画《溪》、现代画家傅抱石的中国画《初春》、宋代画家马远的中国画《梅石溪凫图》三幅画中的树木与溪水逐一比较,然后,让同学们把三幅画当中的水与树互换,拼成自己喜爱的画作,便出现了许多崭新的画面。或春柳吐绿、小溪潺流,或梅花怒放、群鸭戏波。

5 大胆动手,学会改画

人常说“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雕饰,合理改造的再创作,是有谱可靠,有法可依的技艺拔高和艺术升华。笔者在教《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设计・应用)”时,挖掘“剪纸的意蕴”,把学生作业中的《母鸡下蛋》又多加了五六颗蛋,改为《母鸡孵小鸡》;把闭着嘴的《金鸡独立》,改为张开嘴的《雄鸡报晓》;把一只《春牛漫步》对称的再现,剪成《顶牛较劲》。当然,还可以把母鸡、公鸡、春牛的原画幅式适当拉长、压扁、缩短,搞成横幅、斗方、扇面等幅式,或是把公鸡和母鸡组合在一起等。概括起来是:合理裁剪原画;改变原画幅式;增删原画内容。

6 学会想象,学会创作

第5篇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现在的孩子从小画的是蜡笔、水彩笔的儿童画,看的是卡通片,从少儿的书刊、影视、网络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中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社会上能接触传统国画的机会太少。而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学什么有前途就往哪里钻,不管小孩是否有兴趣,把小孩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到了中学,文化课程的增多也使许多学书画的学生放弃了书画的学习。

目前中学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大都来自师范院校美术系,当初也是学西画考入的,在师范里学国画也只是蜻蜓点水,不博不精,在工作中也没多少时间精力去深入学习国画,在上课时也嫌国画工具太繁而被其它内容的课占挤掉,课余时间也多用在其它内容或西画的辅导上。

这样的局面,造成了现在学生对中国画“敬而远之”,认为国画太“老土”、太“遥远”。片面的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学这个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与骄傲,在世界绘画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要想使中国画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加强国画教育。中学美术教师承担着我国传统绘画的重任,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画、喜欢、会画中国画,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学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对国画笔墨技法的兴趣。

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特别是笔墨功夫,不经过长期的训练很难掌握国画的笔墨关系,对平时不拿毛笔的中学生来讲的确是很难的,一笔下去既要有形状又要有深浅,加上生宣纸的吸水性能又较难控制,容易使学生因控制不好导致失败而丧失国画的热情,对中国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所以,让学生学好中国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墨冲色、泼墨、积墨、破墨、宿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应从易到难。教师要巡视指导,开始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蘸水、蘸墨、蘸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有了一定兴趣之后,再具体要求学生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进行严格的学习。国画“笔墨”的特性使“笔墨”在形式上成为国画的特殊点,成为中国人表现自己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国画传统“笔墨”是现代国画教学的源泉,教学应先立足于传统再勇于创新。

二、中学国画课程安排及课堂教学。

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运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一些多余的或不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删减,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结合进来。

(一)教学方法的优化

国画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利用学生勇争第一的性格,教师可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示范、多对比直观教学法;利用学生兴趣易转移的特点,教师可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方法巩固学生兴趣。

(二)教具的优化

教学手段的丰富利用必然导致教具的多样化。美术教具除了笔墨纸砚必备之外,还可采用以下形式:一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多用的幻灯、录象等以放电影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它形式新颖、清楚直观,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有着其他教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挂图教学,国画适宜悬挂,它经济、简单、方便,与投影录象相比,它的优点是可长时间悬挂,供学生观摩。

(三)学生作业的讲评与批改

学生在作业练习时,教师应巡视辅导,一发现画的好的作业,马上表扬,对学生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完成后还可以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和小结。

三、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课外兴趣活动是课堂的补充和提高。对国画成绩好的、有兴趣的成立国画兴趣小组,进行专门辅导,把他们的习作进行展出,如校内定期举办学生的中国画优秀作品展。同学们看了本人或自己同学的作品,倍感亲切。多参观周围的画展,通过观摩展览,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开阔眼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国画作品立意来培养学生兴趣。

第6篇

按教学活动设立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视觉意识、视觉文化,用多种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观念、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是: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方法,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美化环境与生活。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现状:

我县中学现有美术教师50人,男20人、女30人;本科生35人、专科生15人;其中兼职教师14人;年龄在50岁以上2人、40岁以上6人、30岁以上28人、在30岁以下14人;中学高级6人、中学一级24人、中学二级20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教龄30年以上2人、20年以上6人、15年以上14人、10年以上8人、5年以上11人、在5年以下9人。

课堂教学A类课12人,B类课28人,C类课10人,任课教师基本胜任教学工作。

学生能以线条和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美化生活,对作品可作简短评述,能运用地方材料学习造型方法,进行综合探索。

从2001年秋季,美术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4年以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课改实践。在市县课题研究带动下我们做了以下几项探讨:

1.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在接受式的基础上研究体验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如:二中顾兴眉的《可爱中华》;四中郭华振的《艺术与科学》、卢晓景的《保护动物》等。

2.进行美育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典型课例如:西屯中学李敬霞的夏都国际雕塑公园《人.生命.自然》;四中卢晓景的《民俗村艺术采风》;张山营中学李淑君《玉米皮造型》;大庄科中学的《根雕》艺术活动。

3.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竞赛(理论常识、工艺制作、色彩写生、平面设计、水墨创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全县试行期末笔试测验;部分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成长挡案袋》的过程性评价,改进只凭作业定成绩的做法,值得推广。改变美术学科在学校薄弱地位是我们长期努力的工作。

问题:

1.新教材的电脑美术、陶艺课,因学校条件所限,无法进行教学。部分学校缺少美术学具材料,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

2.多数学校只有一位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困难。少数教师忽视美术知识教学。

3.少数学校没有专任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过少。

4.个别学校初三不开美术课,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

1.各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改革实践,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推动艺术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教委督促各校初三开齐美术课。

2.教师要研究:教什么和如何学的根本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设计生动的审美体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加强过程评价,继续实行《学生艺术成长档案袋》工作。重视美术学科知识、能力.期末笔试考试评价。

4.各校业务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业务培训,以科研课题促进艺术师资素质提高,搞好十五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

5.各校要研究教学规律,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由准备——实施——效果来完成,分值权衡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课堂评价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状况和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学习取得进步,试验发展性评价。

6.各校要为师生定购教学必备的美术学具、材料,保证美术课的正常教学。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更是艺术教育的特色。

素质教育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实施的空间,我们学校、教师要为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而努力工作。

中学美术学科各年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方案

为提高我县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参照北京市教委《中小学美育大纲》精神。我们制定本方案。

当今艺术学科与社会人文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科际整合,形成新的人才素质观,而审美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较高素质。塑造美的心灵,振兴民族精神,以美育人,探索出一条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途径和方法。尽快改变农村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中,在美的启迪与陶冶下,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树立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大美育观。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优化课堂教学,优化管理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薄弱状况如得不到改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会落空。

学科作用:

《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是人类历史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图像是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而美术教育的普及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艺术遗产的认可与继承。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互融、互动和互补。使科学发展更富有人性的关怀,为新世纪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倾注新的活力。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最高境界,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通性。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美化生活,设计生活、创造生活的审美教育。我们又称为“生活美育课”。它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有益于社会及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将学科定位在:美术教育是人文精神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之一不可缺少,有形象思维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1、提高认识科学定位

“懂得和实践艺术是我们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

美育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和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的意识、情感与能力等审美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它以美的方式感受、审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在寓教于乐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育人。美育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来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完善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惟有从美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才能真正确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是审美的最集中、最典型形态,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最主要载体。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因形式、方法不同、各有侧重;课堂教学侧重审美知识传授,课外活动侧重审美能力培养,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侧重审美实践活动,校外艺术教育侧重特长生的培养。小学阶段侧重艺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初中阶段侧重美育基础知识,提高审美感受力,培训表现美、创造美的一定技能。高中阶段:侧重正确审美观的培养,使良好审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

美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能感受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力潜能,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升学、求职、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2、审美素质科学框架:

学生审美素质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目标要素评价要素

艺术美艺术素养感受美知识认知水平

科学美智力发展鉴赏美能力操作技能

社会美品德意志表现美情感行为表现

自然美心理结构评价美个流表达

生活美创新思维创造美价值综合探究

检测操作;从内容要素: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生活美分别进行。(例如)

生活美(精神面貌):语言美、形体美、衣着美、居室美、饮食美、人际美;

审美素质:就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的知识因素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过程中,习得的能力因素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稳定特征。

审美就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点两方面,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形象贮存;对艺术作品内容、形式、风格的识别鉴赏;对艺术语言的了解和实践;形成艺术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和高尚人格。

1.审美内容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五方面。中小学生要侧重于生活美育的培养与实践,从生存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理想愿望、信息交流中形成审美素质水平。

2.审美结构要素:艺术素养、智力发展、品德行为、心理结构、创造品质。

①艺术素养:对艺术语言的感知、体验与运用;②智力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水平。

③品德意志:认知、情感、意志、生活表现。④心理结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评价。

⑤创新思维:求知欲、好奇心,质疑品质等人文精神。

3.审美能力要素: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4.审美目标要素: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个性。

①知识方面: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形式与内容、;②能力方面:有感知、鉴赏、表现、创造力等;

③情感方面:兴趣爱好、行为态度、健康心理等;④价值观念:辨别真善美、价值取向、审美观念;

⑤个性发展:精神性格、特长潜能、生存质量;

5.审美评价要素: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行为表现、交流表达、综合探究。

6.审美素质体系框架:

审美基础是知识,审美保证是能力,审美导向是观念,审美动力是情感,审美核心是生活。

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构成人的审美素质立体框架。根据目标要素和评价要素进行调查问卷检测,获取学生审美水平的数据,做为艺术教育实验课题的素材,来论证其地位和作用,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

二、发展性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法: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审美对象的质量;关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是否充分;关注审美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根据课程总目标,从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检测学生的审美素质。

艺术语言:形象思维,了解线条、色彩搭配、构图想象、设计创新;

工具材料:尝试运用、各种媒体、大胆表现,体验学习艺术的兴趣;

③欣赏评述:收集作品、语言表述,写作评论、审美情趣、个性感受;

④行为习惯:用具准备、节约材料、安全操作、耐心细致、整洁卫生;

⑤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处理信息、整理记录夹;

⑥情感价值:热爱生活、相互信任、承担责任,发展自我,培养兴趣;

⑦学习态度:自评互评、客观公正,主动参与、勤于实践、坚持始终;

⑧综合评价:平时成绩、笔试检测,形成诊断、提出建议、促进发展。

在全县推行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工作,每学年一册,由学校保存备查。与会考和问卷调查共同组成学习方式的轨迹。每年县教委在初三年级进行艺术成长优秀学生评比表彰活动。

审美素质评价建议:

多级性: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艺术的兴趣。

发展性:评价要弱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诊断激励作用,以学生在实施美育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生活美育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性: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参与合作、交流表达、探究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阶段性:评价要分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循序渐进。随学校期末工作进行。县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应以调查问卷、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抽测检查。通过评价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审美素质检测方法(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称过程考查,依据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来评,

重活动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体现主体参与,促进个性发展合作学习;

终结性评价:由平时单元双基成绩60%、参与审美活动表现30%、自我评价10%;

与期末检测试卷100%综合评价,总成绩在120分以上为审美及格学生。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形式:

依据北京市课改教材13册至17册的教学内容,结合地方美育资源,进行试卷笔答。题型以填空判断、简答、应用实践等,考试属于量、性结合评价监控。

前两类以考查学生美术常识、作品欣赏为主,占60—70%;

应用实践以考查学生创意思维与美术技能为主,命题具有选择性,占30—40%;

每份试卷100分,60分钟完成。

(1)课程三维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

1.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生活与环境。

2.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3.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3、初中美术单元教学目标:

(一)欣赏评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艺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内容:

13册:中国美术馆概况、画家蒋兆和、民间美术吉祥图案、现代广告;

15册:故宫博物院概况、龙的图腾、古建常识、画家李可染;

17册:中国历史博物馆介绍(青铜器、绘画、雕塑);

14册:卢浮宫、文明古国、画家齐白石;

16册:大英博物馆、希腊雕塑、闻一多肖像;

18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家高更、毕加索、莫奈,现代建筑、现代艺术;

教学评价:(三维目标)

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查阅资料专题研究;

知道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对作品的形式、意义及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运用美术术语描述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欣赏祖国的国画、书法,了解剪纸、年画、吉祥图案等民间艺术;

对美术与生活、环境艺术的认识表述,

对园林、建筑形式美的评价;

欣赏生活中的雕塑作品;

现代广告欣赏及分析;

收藏艺术品或印刷资料,

(二)造型表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空间、明暗和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

13册:人物漫画(线条)、秋天的收获(色性)、小型雕塑(泥塑、泡塑);

15册:风景速写、国画山水意境;

17册:人物动态速写、色彩风景(装饰画);

14册:黑白装饰画、纸版画邮票艺术、国画花鸟小品;

16册:结构或调子素描、版画插图、京剧脸谱;

18册:结业创作、展览;

三、教学评价:(造型能力)

1、对美术课的兴趣态度;

2、运用以线造型方法,练习速写、漫画、卡通画;

3、体现物象的比例、透视关系;

4、在造型活动中运用构图知识;

5、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知识;

6、运用中国画方法进行表现;

7、浮雕、圆雕的制作(多种材料);

8、明暗造型练习;

9、版画制作学习;

10、认识美术语言在造型中的作用;

(三)设计应用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二、教学内容:

13册:资料册制作、中国结、服装展示、卡通画、乡土材料制作;

15册:艺术与科学关系、公共设施设计、乡土材料发现与创造;

17册:生活日用品设计(台灯、钟表、包装、交通工具、家居装饰);

14册:线材造型、编织、壁饰、藏书票设计;

16册:奥运设计(体育美术)、封面设计、字体装饰;

18册:标志设计、校园美化、设计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招贴画;

三、教学评价:(设计制作原理运用)

1、有序的工作方法与习惯;

2、多种材料、工具运用;

3、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

4、色彩对比、联想练习;

5、立体构成练习(线、面、块);

6、废旧材料、乡土材料加工利用;

7、运用形式原理,理解节奏、韵律之美;

8、各种设计练习(招贴、封面、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服装效果图);

(四)综合探索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记录、规划、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活动)

13册:同一蓝天下(生存环境)、节水活动、家乡风光摄影、电脑绘画;

15册:欧洲你好、家乡民俗摄影、电脑招贴设计;

17册:美洲你好、民族民间美术(唐装)、电脑网页设计;

14册:亚洲你好、绿色延庆、学校形象设计;

16册:非洲你好、主题手抄报设计、电脑图文编排;

18册:大洋州你好、雕塑公园欣赏、数码摄影、陶艺学习;

三、教学评价:(认识与实践)

1、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生活与环境,用美术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调查美术与生存的关系,用文字、图象记录其结果。

3、关注校园、社区环境美化(壁画、雕塑、喷泉),改进功能与设计。

4、春节书写对联,参观美术展览。

5、本地区工艺品调查与发明创造。

6、合作性学习、学习态度、学习特点的学生自评。

7、教师在课堂的观察记录(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表达交流)。

8、建立学生艺术学习资料册(档案袋),加强过程评价。

(2)学生美术基本素质检测问卷提纲

从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方面,侧重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7—9年级)

1.喜欢观赏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知道珍视家乡的古迹并发现其意义。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美,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有自己的心得。

欣赏中外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作品,对现代设计和环境艺术产生兴趣。

认识常见的符号和标志,知道尊重世界文化遗产。

主动接触优秀书法、摄影作品、并能从中感受美。

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并写出自己看法的评论文章。

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能运用美术语言(线、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借助各种媒材表达自己创意,丰富艺术体验。

能运用艺术方式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10.运用美术技能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活动中,连接与互动寻求联系。

策划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吉祥物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外出旅游活动(科技夏令营),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多姿多彩的提袋和背包,旅行团队的标志和旗帜,摄影展示出游活动。

布置理想的家居(纸模型或小天地的摄影),平面布置图、主体墙设计、整体设想,装饰布帘的色调、图案,柜架的设计、陈设的品味。

书的奥秘:书籍封面,装帧艺术、插图的收集、藏书票与书签设计,为自己的藏书分类。

奥运精神(体育题材雕塑、绘画、摄影、邮票收集)体育场馆模型设计,体育纪念品设计,招贴画、服装、大众健身的摄影、绘画等。

创建绿色社区环境:平面图、立体模型、照片资料。

①公共设施设计:汽车站、电话亭、路灯、公共座椅、垃圾桶。

②公益招贴画:节水、绿化、环保、人文。

③社会调查:运用对比图表显示,时间、空间、状况、人口、资源、沙化等。

备注:本提纲从感知与欣赏(60%)、创造与表现(30%)、评价与反思(10%)三个部分进行考核。每年从各学段中选择4—5个问题,进行问卷检测,可开卷,也可闭卷。检测成绩记入学年成绩册。(附学生美术素质检测表)

四、评价方法:

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阶段目标总体为块状。我们主要从学生的艺术兴趣、参与态度、审美知识、能力、形象思维、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过程考查。

在全县学校中推行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的举措。每年开学初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适用于所有学生,由学生自我记录、自我积累、小组评价。学年末交由学校存查、每年一册、三年总评(各校可选优秀者数名存档,表扬嘉奖特长生)

记录夹内容包括:

学生姓名、照片、爱好、简历

艺术课单元作业:设计方案、草图、研习记录、搜集的资料。

活动表现:(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要从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认知水平、交流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操作方法及毕业会考制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提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艺术学科为考查科目。评价要以学生的美术学习客观事实为基础,加强过程考查,重视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形成

①形成性评价、过程考查,每学期一次。内容包括:

1、平时学习:100分(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

。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提问练习法、作业排序法,单元作业占60%)

。情感态度:(态度表现、问卷法、参观展览、展演,学习态度占30%)

。行为习惯:(自评、互评、观察法、语言、仪表,自我评价占10%)

2、笔试测验:100分(期末考试)

第7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根据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美术学科的自身特点,我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方式,不以作业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以教师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作成果的尊重。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确立评价标准

中学美术的教学评价必须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不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从艺术性考虑,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度量学生作品。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与其达成共识。评价标准应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评价标准因人而异,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允许学生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教师对其作业应给予新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盖慈说:“没有什么东西更能增加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实践证明,得分低、评价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也差。所以,美术课除了通过开展游戏倾向的活动增强课堂趣味外,还要发挥好评价的促进作用,及时在评价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使用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方法也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七、八年级的学生主要采用激励赞扬为主的方法,因为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容易赞同老师的做法。而对九年级的学生,则应该慎用激励性的评价,应倾向于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该批评的就要批评,不要采用模棱两可的评语,因为他们已基本具备辨别优劣、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果评价不良,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同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目标要小,起点要低。对学生的感情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等行为出现时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的方法也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而定,可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不能量化的部分,可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如:学生作业的评价,就可以打分、写评语或根据作业反映的突出优势盖章,也可按班级或年级举行小型的展览;或建立成长记录袋;或让学生制做作品集等来反映学生多方面的的优势。在美术成绩的评定中,作业也不应是唯一的依据,可以用试卷、作业加其他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客观和恰当的评价结论。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全面发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教师自己的审美观为评判标准,评价结果中教师的偏爱起决定作用。新的美术评价,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活动评价中只起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如:学生自评可根据自己的画讲讲构思及画中图例,以上述标准衡量自己,让学生学会省促进发展。师生共评,教师选择技法、形象感、创意各有千秋的作业,让学生先评价对方的作品,将个人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教师在一旁因势利导:你认为他画得好吗?你认为他有没有创意……学生互评,能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评价双方关注到了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加强了自我反思。师生共评,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构建,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构建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体系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自主学习;教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特别在课程实施上,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纲要》提出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它要求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学也应该遵循《纲要》所提出来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能够将各种知识综合起来,并以其独特的审美客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呢?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学美术的教学来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兴趣往往是最重要的。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能力也是从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开始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引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非常美妙的东西,把好的音乐引入美术课堂往往能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而且还能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体会到美,让他们产生视觉上美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对美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感知。比如,笔者在讲春天这一课题时,给学生播放了《春江花月夜》这一动听的曲子,要求学生认真的去聆听,去感受春天那朝气蓬勃的旋律和月夜带给他们的遐想,这样我们的美术课就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2、多用感性材料进行直观教学。在中学美术进行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多媒体材料等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欣赏,同时通过音像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生长的高峰期,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着极大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生活中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展现在屏幕上,能够更直观的刺激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对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产生兴趣,能够自主的去探索美。比如在讲“中国画的意境”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国画,配上相关的中国民乐,结合解说和诗朗诵,大部分学生会马上沉醉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勾起来了。

3、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活动前的经历体验,让学生在实物、实地、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真实地感觉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例如在讲解“近大远小”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会为什么同样的一棵树站在近处看很大而站在远处却很小?知识丰富的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讲物理中的成像原理,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课外实践教学,不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心灵有了一个休息的机会,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进而懂得要爱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满足,学习兴趣也就浓厚起来了。

二、质疑问难,激发探究心理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怀疑精神,要勤于思考,学会质疑,学会问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在学习中学会质疑问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更深刻、牢固。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毕竟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比如,笔者在设计七年级《戏曲美术》一课时,事先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有关脸谱的资料。有的学生在字典里找到关于脸谱的名词解释;有的学生在课外书中了解到戏曲在中华民族的渊源;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了许多有关不同类戏曲人物的图片介绍。他们通过自学、查找与搜集,不但丰富了课堂知识,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自学能力。而且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为深入和牢固了。

三、相互合作,提高鉴赏能力

竞争意识是当前社会的重要意识之一,它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这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入一些具有竞争意义的环节。如在讲解“中国民间美术――剪纸”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民间剪纸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更深刻的了解其做工、制作的全部过程,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剪纸的尝试与实践,并将其作品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张贴剪纸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讲解,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欣赏的目的。通过这样的竞争,不仅通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胆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加强实践,发挥学生能动性

第9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且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现状下,《大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准绳。但是,如何围绕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却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把握审美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其次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中学审美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一、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能力不局限于艺术美,而应当像陆广智在《基础美学》所指出的那样,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我国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看来,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树立、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三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即审美能力;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美丑的初步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理想;三是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美术技能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创造美的实践,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途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形式美感的培养入手。形式美感即学生对构成美术的各种基本语言要素的感受力。这些语言因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将美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潜在的对形式美感的认识明晰化,从而加深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音乐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美术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将中外名画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并配上音乐,通过音乐节奏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便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配合教师的讲解,便会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欣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就可以配以《黄河号子》等一些激昂的音乐,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的讲述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一定的赏析。从分析名画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美术语言的能力。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接受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而且还获得了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

2.发挥自主性,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自己培养。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上课之前,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任务,让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和欣赏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比如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画面主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搜集资料进行预习以及课前对艺术品初步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比例的协调,构图方法、以及透视技巧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宋士明.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

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 赏识教育 审美教育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

中学美术课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它是中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部分,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我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多年,在课堂上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之时,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应用美德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愿与各位同仁分享与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美

在中国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是靠着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来支撑整个教学生涯,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体验美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给中学美术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经过加工和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因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多种媒体的集成性,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美术则是视觉艺术,它最基本的原则是:审美性、直观性、理论与操作技术结合、启发性、创造性。在视觉传达中向观者提供信息和传达思想是美术特点中最显著的一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的美术教材里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八骏图》、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非常高,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配以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即绘画的技巧等进行品味,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名作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愫、色彩变化、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同时让学生对这些名作进行评头论足,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接受美学思想的观点而言,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再创造。多媒体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展示名作,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耳闻目睹的感受中移情于艺术创作。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

二、利用“玩”中画,引导学生体验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话语霸权的角色。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更新知识、提高素养。

古代《学记》提倡“寓教于乐”,经过几代人的辛勤探索,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教学实践,创建了晓庄师范学院。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教育即生长”的教育理念。虽然这些教育理念的名称五花八门,但是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艺术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它的形式激起了感情,扩展了人的意识。直观性强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符合视觉造型特点,因为它有利于从形象直觉感升华到本质的认识。我在教授《人物简笔画》一课中,采取了让学生做游戏,先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人的脸部完整轮廓,五官中鼻子部位留下空白,然后要求每位同学在指定的范围里站定,用布条蒙上眼睛,摸索着到黑板给画中人正确部位添上合适的鼻子。依据课堂情境,每位同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幅人物动作简笔画。游戏很原始,也很老土,却能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活力,学生因自己参与游戏而感到兴奋;因受到别人的关注而感到意外;因自己为人物鼻子添错位置而感到沮丧;因自己肖像被其他同学画得“四不像”而感到愤怒……但是他们都在实际的游戏作画过程中着实地体验了艺术美。

体验美并不代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是要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建构过程,形成感受美的直觉。这就要求学生在体验美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与作品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利用走出去,引导学生创造美

美在自然中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感受和体会就能发现。中学美术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感知。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中学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及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大学习领域的活动当时侧重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学生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养成;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去创造艺术美。同时,教师必须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类的艺术精品,揭示美的规律与法则,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体验美感和成就感。

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学生可以调动人体的全部感觉器官,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体验自然带给自己的身心愉悦感。若教师常带领学生直接感受自然美,在田野里、树林里、公园里、操场上指导学生写生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与主动性将会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荷花、树叶、小草、小鸟等物象经过学生手中画笔的润色,已经不是原来静止不动的事物了,而是变成充满生命,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材料的美术作品所传达出的艺术价值是不同的。教师除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以外,还可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参观书画展览,让学生独自欣赏名画、学会鉴赏、评价名画,理解名画中所蕴含的深刻人文思想和时代烙印及象征意义,从而体会艺术的魅力。罗丹的《思想者》以回拢的手臂支撑头部,带动全身形体以弓曲团缩,咬手皱眉的动态表情及紧张的肌肉,表现他思绪的涌动和精神的痛苦。这是具有强劲生命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形体美。学生通过这样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掌握独立思考、反思作品的能力,在鉴赏和评价之后运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进行独立创作。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当代的中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学校要召开运动会,校运动会组委会要求全校每个班级都要自行设计班级标志、运动服装。我预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运动会标志、指示牌和运动服,然后向学生讲清各种标志设计的要素,学生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把他们心中无形的想象变成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运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掌握美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刘英馨.艺术学习与素质教育[M].教育艺术,2009,1.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美术教育达到陶其情、完其人的宗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通过作品赏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大大增加了欣赏内容,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作了科学的编排,但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美丑。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赏析美术作品。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独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术作品的技巧形式美。将中国画和西洋画作一简单比较,美术作品线条的有力、流畅、概括力强、表现力丰富,这是中西画所一致的。但是,中国画善长线描,意在内美,西方传统油画善用块面,意在形准,这是两者的区别;美术作品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但中国画编重于写意,例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西厢记》、《离骚》等作品而西洋画偏重于写实,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这就形成了两大类不同的技巧形式美。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通过美术赏析,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动情动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励。

2 教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有一些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教学时,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欣赏时由老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例如:在和七年级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再点拨到作者的绘画风格、作品的色彩,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既表达了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提高了学生欣赏能力。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情镜。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审美的教育目的。

3 通过正确引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完善的审美心理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就拿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和印象派画家莫奈来说,拉斐尔是写实主义画家,他的画完全真实地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再把大自然的鲜活物体定格在画框中,人们在观赏他的画时,无不被他精准的画技所折服。而印象派画家莫奈,他的画看上去画面简洁,笔触随意,色彩张扬,似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细细品味莫奈的画,你就会觉得大师是在用心作画,他的画表现了人心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没有标准的,美在于心,而非在于形。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派,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4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时,同时将画上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这幅作品,用简单语言的阐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听完学生热烈活跃的分析时,趁机简单的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开始把竹的高风亮节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学生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理论教育课,即传播美,又分享美,还收获美。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5 完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12篇

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

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能力美育

美术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

观念是指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就是对学生感

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主要还是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念该怎么培养呢?

首先,要明确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

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

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

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

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

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

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

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

,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

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

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

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

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第二,精心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审美的乐趣。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也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艺术欣赏只有在师生对

绘画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

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

灯、电影等多媒体手段,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

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

,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充分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和学生一起感受《多彩的

民族服饰》(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八年级第一课)时,我就充分结合本地少数民族特色,从与学生一

起欣赏欢乐的景颇歌、婉约的傣家舞开始,一步步将学生引入那个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的世界,使学生真

正了解民族服饰,热爱民族文化,从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中体验到美的感受。

第三,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

去认识、欣赏美。这也是形成美的前提条件。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如何去领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呢?这正是我们教师努力去追求的任务,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

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分析、思考、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

定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陶冶高尚情操,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发挥

出社会功能。

作品《蒙娜丽莎》,在电视广告中也上了镜头,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在欣赏课时,几乎所有班的同学

都停留在这样的描述上:表现的是个温和、安详、美丽的女性,她的气质很好,艺术家的绘画技能很高超

,看上去很舒服……甚至有人对100名18岁的美术专业班的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得到的表达顶多只是补

了一点点:这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又叫《神秘的微笑》,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显然,对作

品的主题、材料、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历史作用没有深入地挖掘,既然叫"神秘的微笑",就应该思考神

秘在哪里,她的笑代表了什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难以解释,只要有一定的世界历史知识基础,就

不难发现当时"神"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蒙娜丽莎》那双神的眸子和会心的微笑,显然是对神的挑战

,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对人性的赞扬……如此反复提炼,使艺术品的价值显示出来。

古今中外,类似的优秀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类资源,通过对艺

术品的高层次欣赏,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这就是素质教育

课程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起到的作用。

第四,加强美术教研,完善中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

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

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学美育新路。

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

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

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

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

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五,重视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

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

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学生们运用所学

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

术作品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如教《温暖

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

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

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

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

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

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

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

第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

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

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

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

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

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

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

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

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

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审美教

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

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

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

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

有裨益。

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记忆以艺术手法呈现出来,逐步

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从而以艺术美熏陶他们日常的思想言行;并培养他们

利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去热爱祖国传统美术文化,去热爱世界的多元文化。我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