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esp理论论文

esp理论论文

时间:2022-02-02 07:1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esp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esp理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esp理论 商务汉语教学 需求分析

一、引言

当前商务汉语教学在理论和规模方面获得显著成绩:

1.理论建树已形成规模。由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和应用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两部分组成的商务汉语教学理论有一定发展;2.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办商务汉语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且安排的课程也有所增加。

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一些问题仍有待于解决。如:

1.对学习者基础层次划分不明确,没有区别教学;2.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学习者需求;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商务汉语教学对老师的商务基础知识有很高要求;4.关于华裔留学生商务汉语需求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ESR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者商务汉语需求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商务汉语的教学质量。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高校一般针对汉语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开设商务汉语课,所以选取的对象主要是汉语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其中中级汉语水平的问卷35份,高级水平的问卷35份。

(二)研究方法

问卷以Hutchinson和Waters(2002)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之不一样。对学生需求分析进行了修改,并不是完全按照其模型设置问卷,而是参考了倪传斌(2004)的“外国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并考虑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设计了本文的调查问卷。

(三)结果分析

1.年龄结构:≤20岁的占20%;21~25岁的占53%(最多);26~30岁的占12%;≥30岁的占15%。

2.被试者男性为41人,约占60%;女性为29人,约占40%。

3.国别地域情况:欧美居多,占43%;日韩次之,占32%;东南亚占25%。

4.职业背景:学生(占78%)最多,从事商贸(占7%),从事教育工作的(占4%),从事管理工作的(占2%)最少。其中获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55人,占96%。

5.学习汉语的时间:少于2.5年的有5人,占8.33%;时间为2.5~3年的有19人,占31.6%;时间为3~4年的有29人,占48.3%;时间超过4年的有7人,占11.6%。

6.学习动机及目的:

为研究方便,将“符合”与“完全符合”合并,设为“有学习动机”,并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在这些动机中,“满足父母要求,有利于将来工作和觉得自己是华人”等方面占比重最大,这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生活背景分不开,反映出他们学习汉语时有强烈的融入性倾向,这些方面与非华裔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华裔学生多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汉语的兴趣较高,且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掌管家族企业,主要从事旅游、贸易等工作。他们学好汉语后可帮助父母打理生意。

学生自身对汉语的兴趣等内在动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出于兴趣学习汉语,他们的积极性较高,学习也较为认真。学生出于出国留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数较少。综上所述,在学生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同时,家庭等外在因素也对学生的汉语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7.汉语交际情况分析

被试的商务汉语需求由比例高到低排列如下所示:

这个项目在被试使用频率中出现两极分化,前半部分交际项目对汉语需求很大,如“购物问价”“订票”等。后半部分需求很小,如“介绍公司”“参加聚会”等。笔者认为这和被试言语交际能力有关。本次被试学习汉语4年以上的不多,多为学生群体,专业术语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但在实践中操练的机会很少。言语交际能力以礼节际技能和生活类交际技能为主。

三、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商务专业知识

一些商务汉语教师并非商务专业出身,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商业知识,以便能给学生做详细解释,这是汉语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教材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当前商务汉语教材已经有很多版本,在挑选教材时要符合被试学生的中高级汉语水平,选用相应层次的教材版本。

(三)教学内容引入文化教学

教学内容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商务汉语是为了解决商务过程中的交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跨文化知识。

(四)采取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

1.会议式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商务知识水平;3.商务情景模拟,在这种商务环境下进行师生对话、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谈判水平。

四、结语

本文采用ESP教学理论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通过问卷形式对70名上海高校的华裔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调查,并分析归纳出被试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根据所得出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Mub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London:Longman,1987.

[3]Pauline Robinson.A practition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97.

[4]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5]程世禄,张国杨.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6]HODAN OSMAN ABDI(和丹).商务汉语教学现状及总体设计研究――以ESP理论为依据[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7]廖陈林.在华商务人士汉语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目标情景需求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汉语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2007.

[8]刘静萱.基于ESP理论研究旅游汉语教材问题[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9]芦薇.商务汉语教材内容评估及编排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王建国.ESP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D].济南:山东大学

博士论文库,2007.

[11]吴洁.商务汉语教材建设问题研究――与商务英语相比较[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2.

[12]王静.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标汉语教学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

[13]王乐.ESP理论对商务汉语的启示[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14]王敏.ESP理论用于对外商务汉语教学的实用性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服装英语 ESP EGP

检 索:.cn

Abstract :Fac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practice of clothing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the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Clothing English, ESP, EGP

Internet :.cn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积极活跃于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使得市场对于既精通服装生产与经营,又能熟练运用服装专业英语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的需求,高校服装相关专业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服装英语课程,相关从教人员也开始了对服装英语教学的探索。然而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实践在社会对服装英语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情况下仍然步履维艰,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服装英语地位不高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仍然以大学英语(也称公共英语)教学为主,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最主要目标仍然是希望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级标准。这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而言并无二致。就笔者所在的院校中,学生在入学以后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分别开设了大学英语I-IV,每期课程结束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取得3分;如果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过级标准还可以获得3个学分。而对于预计仅在第三学年作为选修课开设两学期的服装英语课,学生在通过每学期的学习和期末考试合格之后分别能取得1个学分。有的时候还因为学生选课的人数不够,服装英语课程更本就无法开课。因此,不论是从开课的数量和时间上来看,还是所修课程最终占学生学分的多少上来看,高校的服装专业在英语教学这部分的导向仍然是以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为主,服装英语为辅。在如今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服装英语的地位在高校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方案中地位不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以上提到的服装英语课程开课时间短,开课数量少,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能开展服装英语教学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开设是以各高校的外语学院(系)为依托,教师数量充沛;而承担服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说就远远不济。再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承担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师一般是服装学院的有一定英语语言功底且有意愿承担这门课程的服装专业教师;或是外语学院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英语教师。就此而言,尽管服装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对英语语言规律的系统学习不够会使他们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如此易造成服装英语教学的内容仅成为专业课信息拓展辅助课程,这将对于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中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然而,外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虽然比较了解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并有相对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在使用与服装专业相关的教学材料中,由于对涉及到的服装专业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可能教学就如同基础英语教学,仍然局限于词、句、语法等语言形式之上的分析,而最终使服装英语失去了其专业性与实用导向性。

(三)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为了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服装专业学生对于提高英语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与之相悖的现实情况却是服装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高。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服装专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因为有艺考分算在高考成绩内,所以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成绩分数普遍不高;而在他们大二下期,两年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结束的时候,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的学生人数占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在整个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服装专业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乐于也勇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他们对于在英语课程中能接触到的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非常有兴趣,但就是因为他们英语学习的底子薄,所以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学生对于在第三学年开设的服装英语课程,尽管主观上选修的意愿还是很大,但大多数人会因为抗拒英语考试,或因为不了解服装英语课和大学基础英语课的区别而心生怀疑而不选择这门课程,最终导致有时候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服装英语课程无法开课。

二、ESP(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及教学特点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是用来泛指涉及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英语,中文译作专门用途英语。

对ESP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早在1980年,英国的Pauline Robinson(1980)就提出:语言本身的教学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 之后,在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也指出“ESP事实上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综合以上各家论述,ESP是一种有别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即一般用途英语)的教学理念,它把“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专业目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它是具有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特定专业相关的内容遴选,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语言聚焦式教学,和大量借鉴相关专业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ESP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停地在寻找其区别于EGP的立身依据,而在我国现阶段开展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中,只要提到ESP课程也不得不提其与EGP课程的关系。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虽然ESP在其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等特性上有别于EGP,但从教学基本原则上讲,“EGP教学和ESP教学是实现学目标的两个层面”随着近年越来越多的各种专门用途英语的选修课正在逐步成为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实际也就是综合英语课,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GEP )的重要补充,并有取而代之的发展趋势,ESP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在现有的基础上亟待深入发展。

根据ESP的定义以及国内外ESP教学的实践的总结,ESP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有三:其一,教学的开展须以学生需求分析为出发点;其二,教学内容须真实,以实用为导向;其三,教师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关注学生在相关专业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ESP理论视角下对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视服装英语课程建设

面对越来越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对持续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效果的质疑,以及对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枯燥乏味的抱怨,英语教学工作者们长久以来秉承的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值得重新审视。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也已经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服装英语课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应该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必修课而存在。高校的外语学院和服装学院应该通力合作,以ESP教学理念的指导,构建出以服装专业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旨在加强学生在服装领域内的英语运用能力的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体系。

(二)集中精力,充实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笔者认为能承担服装英语(ESP)教学的教师其实应该主要来自于外语学院进行EGP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服装ESP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内英语运用的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因此更需要曾经系统学习过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英语教师而不是精通服装专业的但无法从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方面给予帮助的服装专业教师。事实上,无论是在英美还是在新加坡、香港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由英语教师(EGP教师)承担ESP教学工作。然而,普通英语教师(EGP教师)需要通过努力,尤其是对服装专业相关知识进行概念性的了解和在ESP教学理念的学习方面下足苦功夫,才能实现EGP教师向服装ESP教师的转变。为此,学校和学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大力支持。

首先,学院之间加强交流。外语学院可定期邀请服装学院的专业教师给承担服装ESP教学的英语教师上课。

其次,外语学院应选派年轻的骨干教师去发达地区进修和学习ESP教学理论和吸取其他地区和高校的ESP教学经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尤其是外语学院应在教师工作成绩认可,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ESP教师充分地支持。支持英语教师在服装专业以及ESP教学方面的进修学习。职称评定的时候扩展专业论文认定的范围:对于服装专业领域内的论文,服装英语的论文以及ESP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予以全面认可。这才能从根基上保证ESP教师的存在和成长,以及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融贯双重,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无缝”衔接

由于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里的英语运用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兴趣缺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提高学生对服装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能动性,必须做好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衔接,做到公共大学英语和服装专业英语两手抓,双边都要充分重视,并实现两者的自然过渡。

首先,第1-4学期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老师和5-7学期的服装英语课老师都由既是EGP也是服装ESP的教师承担。保持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能更好地融贯一气。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大学英语课程需明确地加强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英语课程可大量借鉴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以及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尽早对英语学习在大学阶段有个崭新的认识,在逐渐熟悉这些以实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后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借鉴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评价方式:例如,根据ESP教学理念,服装英语课程评价的内容要求根据各服装专业领域的特点分层次、分重点地组成,因此大学英语也不应该只是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标准来判断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最后如何衡量一个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是以学生在通过四年的对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的阶段性评价,最终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给予一个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应该由ESP教师、学生甚至相关服装企业参与共同构成。只有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融贯相接。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 Mclntosh & P. Str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1964.

2 章文君, 庞继贤. ESP的特定性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3黄萍主编. 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 蔡基刚.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5马雁. 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09,(1).

6 戴明忠, 涂孝春. 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 成都大学学报,2009,(2).

7 栾娈. ESP教学理念在航海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航海教育研究,2009,(2).

第3篇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ESP);专业交际学(TC);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18-02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确保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新要求。

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和能力标准。这预示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即“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方向转移(蔡基刚2004:22)。新大纲将专业英语(必修课)安排在应用提高阶段,并对读、听、说、写、译等项技能也作了具体要求,使专业英语教学有章可循。

二、ESP的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著作。其中Halliday(1964)在与他人合著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ESP的概念:“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

到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ESP的人就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Strevens(1988)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三、我国ESP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混乱

《大纲》要求专业英语为必修课,但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对ESP课程的定位五花八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种不同的分类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至于必修还是选修,任选还是限选更是有很大的随机性。《大纲》要求总学时在100以上,延续3个学期,以确保英语学习的连续性,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大打折扣。有的学校把学时压缩到1学期,36课时以内。有的则简单的认为随便开几门选修课就可以达到《大纲》的要求。还有的学校认为没有开设ESP课程的必要,直接以双语教学代替。

(二)课程目标与实际情况出入大

《大纲》所强调的要培养学生读、听、说、写、译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不少教师沿用的是前任教师的教材和教学法,仍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和翻译有关专业的资料上。大部分的ESP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用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并没有把提高英语能力、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的期望寄托在ESP课程上,而是通过在课外参加英语口译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英语。由此可见,现有的ESP课程的确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这样一来,ESP课程不免处于尴尬的境地,既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又无法和专业课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三)教材使用混乱

由于没有统一、系统的高质量教材,各高校在ESP教材的使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有的学校使用的是由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主要依据前人的经验和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进行编写,素材大都从网上下载,东拼西凑而成。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质量把关,这样的教材大都质量不高,有的甚至错误百出。有的ESP教师直接选用原版引进教材,虽然质量上得以保证,但难度极大,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造成很大困扰。并且在一些具体实用科目上,国外的情况与国内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死板硬套原版教材不符合中国国情。

(四)师资力量匮乏

第4篇

[关键词]ESP;医学英语;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66-02

医学英语教学是医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不仅有利于其阅读外文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动态,同时也为其未来工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医学英语教学的不足。ESP理论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指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弥补现有的不足,使医学英语教学的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1医学英语的特点

医学英语(Medical English)作为服务于专门领域的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特点并与普通用途的英语(General English)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首先,医学英语的词汇大多源于拉丁语或是希腊语,其词汇语义更加固定,一词多义情况较少。其次,在语法结构上,医学英语中包括两个从句以上的主从复合句的应用较多,并且多使用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等用法,结构相对严谨。再次,医学英语注重陈述事实过程,较普通英语来讲医学英语不具备感彩。医学英语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工作与普通英语教学工作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普通英语的教学思路,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ESP理论及特点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的缩写,也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我们通常所提到的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工程英语等都属于ESP的范畴。ESP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其具备以下特点:首先,ESP的学习者多为从事某种专业的专门性人才,如工程师、企业家、医生等,或是正在接受相关领域培训的在校学生及各类人员。其次,ESP学习者多把英语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进一步辅助其专业领域的学习。

3以ESP理论为指导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3.1教材方面的改革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落实教学方针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教材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然而,我国现有的许多医学英语教材却难以满足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需要。其问题主要体现在现有教材编写及内容的单一化。现有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更多的还是照搬普通英语教学的思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要求作为编写的指引,内容以文学类文章为主,编写组成员多数都为国内外普通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医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不多,这就直接导致编写出的教材与普通英语教材区分不大,医学专业性不强,医学生对于医学英语课程学习兴趣不大,很多学生反映,医学英语课就是变相的大学普通英语课程。对于以上这些现存的问题,我们可以从ESP理论当中找到答案。根据ESP理论的要求,专业英语的教材应当尽量贴近专业实践,以专业领域相关内容作为教材编写的主导。按照这种要求,我们可以在未来的教材编写工作当中,多邀请一些医学教学领域的专家,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医学英语教材中同样体现医学教学的特点。教材内容上,我们可以以医学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参照学生的反馈,逐步向更为专业的医学知识过渡,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医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为承担医学英语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提供很好的切入点并为未来更为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适当的缓冲。选材上,我们可以收录一些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体裁突出多样性,选材内容突出典型性、实用性,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医学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医学生熟悉外文医学文章发表的写作方法,为他们未来医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3.2授课教师改革

教师是医学英语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实践者,是医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问题是医学英语教学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问题。“ESP教学的引进给学习者、教师等都带来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要求更多的教师、更好的教师”[1]。现阶段从事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数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有很好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对于医学方面的内容却知之甚少。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医学内容的讲授太过流于表面,很难与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进行互动,甚至有些教师“谈医色变”。这不但会极大地挫败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一线教师授课的热情,很多医学英语教师感觉难以找到教学发力点。现在有些人呼吁由一些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一线临床医生来充当医学英语授课教师的角色,其出发点在于临床医生不存在医学知识壁垒,同时又有很好的英语词汇及表达能力。此观点看似合理,但是在实际实践过程当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临床医生往往能够很好的用英语讲授医学专业知识,但他们的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表达的准确性却仍然有待提高。我们更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早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人体研究的科学,它更是联系到整个社会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剧,对于一名优秀医学生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本身,更包括要了解其所治疗的病人的背景信息,甚至是其从业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很显然,外国文化领域的知识此时就成了临床医生的短板。由于英语学习的特点,英语教师在学习期间都专门学习过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其中大多数人有过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对外国文化、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优势,给予医学生更多的补充。ESP理论认为,ESP教师不应该成为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的教师。我们应当将临床医生与现有的医学英语教师加以整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分为两部分,涉及医学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可以多由医学英语教师承担,而医学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可以多由英语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承担。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两部分任课教师的内部交流,多组织教师间听课,互相学习对方领域的知识,逐渐丰富知识储备,最终达到教师全面授课的能力。在合作式教学中,不同教师可承担不同专题,教师间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既发挥教师的特长,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2]。

3.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ESP教学理论,专业英语教学是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语言教学,对学习者的多感官的同时激发训练,应比单一激发训练有效;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比被动跟随有效;练习和训练更比单纯听课有效[3]。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依据ESP理论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去的医学英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由英语教师充当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作为“跟随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ESP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和重点。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医学英语相关的作业,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先进行讨论,课后搜集资料,之后课上做相关汇报。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但会使医学生对于医学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够通过学习了解最新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很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生的从业特点设定某些特定场景,比如问诊,查房等医疗环节,由学生扮演医生和患者,进行医患交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潜移默化中把医学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想融合。

4结论

ESP理论与医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既是ESP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的需要,更是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当转变原有的医学英语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在医学英语教学中体现医学教学的特点,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Strevens,P.The learner and teacher of ESP[A].In Dick Chamberlain and Robert J.Baumgardner(ed.).ESP in the classroom:practice evaluation[C].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1988.39.

[2]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2010(1).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

要追求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重要途径。“有效”是加强英语教学体系的应用,强调英语教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

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研究;发展

一、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英语或公共英语。语言课程、课时的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校学生大部分英语学习时间都被EGP学习所占据,只有到了大学的高年级时才能有机会接触到ESP。从教育评估角度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学业鉴定及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许多医学院校把四级过级率当成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使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课堂上的医学英语被当成考察课或者选修课,正是因为这种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的长期存在,使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发生重点转移,学校把英语教学侧重点放在了EGP上,学生对ESP漠不关心却很看重EGP。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都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跨越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仍然沿用“以EGP为主,ESP为辅”的陈旧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到医学英语对社会的真实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EGP和ESP这两种模式理应共存,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却将EGP教学和ESP教学人为断裂。在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忽略了教学效果,导致EGP和ESP在英语教学中的比例不合理倾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大众,如果只把过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也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二、EGP与ESP之间的关系

一部分教师和学者认为,EGP与ESP这两门课程互不相关,甚至有人认为把太多精力用在学习ESP上会直接影响到EGP的学习效果。所有语言学习必将最终走进社会实践,这就不难发现EGP与ESP之间其实存在着较强的纽带关系,它是英语教学基础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实践中体现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只有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才会使EGP与ESP的区别缩小,也更适合学习者未来就业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某些变化,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教学原则也真正体现了“先基础,后专业化”的基本教学规律。

三、整合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英语,要求学生用两年的学习时间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但对医学英语教学只是作为学生的考查课和选修课,这就需要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并改变教学模式,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目前对医学英语的学时安排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医学英语的专业性更强,对它的专业划分应该进一步细化,检验、护理、影像、临床等不同专业的医学英语学习内容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有所区别。通过这些细化,既能让学生有相对准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提高他们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之将来能更好地工作和更好地开展相关科研。

(二)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要有默契的相互配合,同时进一步提高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水平。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各司其职交流甚少。学生在完成了基础英语学习后随即转入医学英语的学习,这样做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及目的,并随之带来医学英语教师的更加短缺。从教学原则和目标这两个角度上来说,基础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大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完全可以做到在英语学习或英语讲座过程中把医学英语适当融入进去,英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补充一些医学英语常用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模糊基础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的概念,医学院校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去发现和培养现有的基础英语教师,让他们掌握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而成为合格的医学英语教师。

四、借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育必须体现出灵活性,教学方法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生动形象。目前各院校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大量采用了情景教学、多媒体授课、任务型教学法、听说教学法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医学英语的教学中,它能够克服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厌倦心理,并从英语基础知识方面去巧妙地掌握医学英语的语言运用。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与医学相关的特定情境,给学生播放一些医学英文视听资料,还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用医学英语模拟医生和病人间的问诊及查房,尽量做到将医学英语教学融入网络教学平台。

五、建构有效的评估和反馈系统

医学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测试工具,它的价值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制定新的合理的英语评估方法,通过多层面立体考核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能力。对英语基本知识的考核更多地加入医学英语内容,其终结性评估也要合理分配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的份额。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拓展它实际知识面,重点强调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成性评估方面,可以打破常规采用撰写英文医学论文、查阅英文文献、用英文讨论病例、医学论文英汉互译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考查,有效强化医学专业英语的各项技能。

结语

构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新模式,将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两者进行更加有效的融合、整合,促进英语基础知识与医学英语运用技能的同步发展已势在必行。各医学院校应该将这种教学模式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对社会的职业化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杰出医学人才。

作者:张恒祯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女丹;刘宓.浅谈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

第6篇

【关键词】ESP(专门用途英语) 民办高职院校 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所谓ESP, 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也就是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专业活动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ESP教学在师资水平、教师数量、综合素质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ESP教学的实施开展,因此,解决师资问题,对教师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目前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ESP教师专业发展

(1)ESP含义。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缩写,也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如旅游英语、外贸英语、工程英语、服装英语、纺织英语等。ESP教学是将英语与具体的情境、专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使用英语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由新手教师发展到熟悉业务的老教师,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需要发展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ESP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ESP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民办高职院校,很少得到政府的支持,基本上是自筹资金,所以资金方面比较短缺。再加上民办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民办教师无法享受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导致教师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民办教师流失率比较高,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薄弱。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本校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是毕业几年有教学经验但是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师培训的教师。另一类是从外面聘请的教师,这类教师要么专业技能很强,要么有副高及以上的职称。存在的问题是:年轻教师想要进步,发展自己的专业素质,但是缺乏指导。而外聘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一般和学校存在着单纯的雇佣关系,也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所以目前ESP教学开展得并不是让人满意。

(2)ESP教学存在问题。如果ESP教学由专业课教师承担,他们对专业非常熟悉,能够准确的解释专有名词,技术技能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但是由于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理论知识,再加上部分教师英语交流还存在障碍,所以ESP课堂更多地以英译汉为主,课堂变成了翻译课,基本上很少涉及到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更不用说语言的实际应用了。如果ESP教学由普通英语教师担任,他们英语水平比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口语交流也不成问题,可以不用单纯的翻译。但是,他们不了解专业知识,不能够非常准确地将英语和专业术语联系起来,对专业术语的解释不到位,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这样就难以满足ESP教学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信息量的需求,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总之,我国ESP教师的知识阻碍了有效的教学((Ping Duan and W e如ine Gu,2005)。但是,不管ESP教学由专业课教师承担还是普通英语教师承担,学生的地位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课堂依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不能实现。

(2)ESP教师的劳动负荷。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任务量很重,通常每周课时量在20课时左右。这就使得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进修培训来提高自己。除了上课之外,民办高职教师还有很多其他工作,比如听课、写教案、做课件、开展教研活动、写论文等等,这占据了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ESP教学意味着教师除了原有知识以外,还得增加一部分相关专业知识。这对很多民办教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接触一个全新或者陌生的领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 ESP教学情境下,ESP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能力,还必须参与需求分析、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或改编以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ESP课程设计将花费教师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这就使得原来劳累的民办教师更加疲惫不堪,进而对工作产生倦怠感。

四、ESP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途径

(1)师资培训。国内学者普遍认为ESP教师应接受一定的师资培训,主要是针对语言教师的专业培训(professional training)和钊对专业教师的语言培训(languagc training)。专业培训包括专业知识理论、专业知识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为了更好更快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老师去相应工厂实习,深入了解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规范,并把自己的实践经历应用在课堂中。

(2)相互合作。ESP教师应积极与专业教师合作,“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ESP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目标情景(target situation)有足够的认识,而同时他们又能让专业教师清楚学生以及ESP教师自身所而临的语言问题”(李言实,杨洁,2006)。ESP教学涉及多T学科,普通英语教师在转型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学校最好是为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比如可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结成帮扶对子,大家在语言知识或专业技能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指导。

(三)以科研促教学,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出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教学技能与理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实践与技能。

引言

学术界对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有过很多的论述,不少学者已经提出应该将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教师称为“ESP从业人员”( ESP Practitioner)。Dudley- Evans和John认为 (Dudley- Evans & John, 1998) , ESP从业人员的职责包括五项: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 课程设计人员和教学材料提供人员; ESP理论研究人员; 专业知识协作人员; 课程评估人员。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ESP从业人员,当代商务英语教师显然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思想素质

1、 优秀的德才素质

作为教师应首先具有师范人格,即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师应具有爱好广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我们对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再加上“关心、启发、鼓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得到有机结合。

商务英语教师由于经常接触外国专家、留学生等,因此还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修养的提高,要注意以自己较高的政治、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处理好与不同文化的外教、留学生的关系。

2、 良好的心理教育素质

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精辟地论述了优秀教师的六大品质:⑴良好的知识结构;⑵对学生和同事极强的感受力;⑶他们坚信学生能学习;⑷他们有积极的自我概念;⑸他们坚持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各尽所能的发展;⑹他们运用许多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就包括了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经常灌输心理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3、具有较好的人文教育素质

商务英语教师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

二、教学技能及教学理论素质

1、教学技能

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基本素质。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实训能力、语言测试能力。

2、教学理论

商务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学习者个体因素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年龄、性格、动机、学习能力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成就的影响(策略类型、策略的内容、策略的使用等);了解并能灵活运用国内外英语教学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自觉实践法、交际法、自然法等);掌握结构大纲与功能大纲的基本知识及它们与教材的关系;外语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课题的提出、调查问卷的设计、论文的撰写、论文的交流及发表等)。

三、英语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素质

作为一位合格的商务英语教师语言素质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英语知识。包括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掌握;对英语国家文化和概况的了解;对英语写作格式和措辞的应用;对英语语言学、文学、教学法知识的了解等。 转贴于

第二、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教学法知识。商务英语教师应了解各种外语教学法的来龙去脉和优劣之处,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课程内容,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三、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工具性。教师的外语实践能力既能为学生提供楷模,又能为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供可靠保障。

四、商务理论知识

1,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大量商务词汇;具备相关的金融、营销、会计、谈判、电子商务、文秘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商业企业运营的各方面知识,包括进出口业务和市场拓展(诸如产品开发、广告策划、维系老客户、赢取新客户等环节);具备进出口函电、市场调研报告撰写、项目方案制作方面的写作能力;商务洽谈能力;掌握用英语描述管理、会计、法律、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文化、信息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能力;掌握商务英语知识和商务洽谈技巧,熟悉相关的国际商务政策法规和惯例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常识。

2、商务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日常商务活动中的函电往来;具备英语翻译能力,能胜任公司中日常商务活动的口头和书面翻译工作;熟悉外经贸业务的基本流程;掌握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掌握与国际业务有关的社交礼仪;熟悉各种涉外接待、谈判业务;掌握电子商务、保险、金融、会计、营销等相关经济领域基本的操作原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及传真、扫描等办公自动化技能。

3、商务知识更新能力

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以上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沟通能力外,还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自己的商务知识,掌握国际商务活动中最新的动态和丰富多彩的国际商务内容,了解涉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活动的时代课题,如全球化、国际营销、技术创新、贸易壁垒、企业文化、营销策略、危机管理等。

五、商务实践与技能

1、实践经验与能力

第一、现代化办公手段及基本技能实践:主要包括熟悉了解现代办公设备如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其各种软件,熟悉掌握其操作方法等。

第二、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实践:主要包括熟悉商务活动,掌握商务洽谈技巧等。

第三、商务英语专业认识实践: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专业理论知识。

第四、会展实践:通过参加国际会展,了解会展的基本程序。

2、商务职业技能

第一、职业与专业联系能力:职业与专业的关系遵循着“职业一课程一专业”的演变模式。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务必熟悉本专业的目标职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确认学生未来能胜任的目标职业和目标岗位,清楚所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和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交流公关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师应能与学生、家长、社区、社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猎头机构、职介中介、用人单位、实训实习单位以及各兄弟院校等建立和维系和谐关系,为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向外推介专业及毕业生,实现专业产销双旺。

第三、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这已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

结束语

随着商务英语教学朝着多元化发展,它对商务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商务英语的特点,并围绕它的功能性特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徐小贞, 彭朝林. 一种新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J], 职教论坛,2005年4月号中.

[2]肖典英. 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法[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年第25卷第2期.

第8篇

关键词:ESP教学 师资转型 建议

引言

公共英语多年来因其教学目标模糊不定而被认作是“没有明显理由的英语教学”。这种论断在批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为发展双语教学创造了契机。然而,实现双语教学对教师以及学习者的英语基础、专业知识等多个层面有较高要求,因此要实现由基础英语向双语教学的跨越非一日之功。为了达成两者的顺利接轨,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指的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这种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教学达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学校的ESP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教材等客观因素外,ESP教师的缺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ESP师资的现状,列举出几条对师资培养的建议,希望得到高教界同仁的指正。

1 专门用途英语的师资要求

随着对外交往活动日益增多,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利用英语等外语来完成检索资料、撰写论文和交流学术等工作。为了满足语言需求,顺应时代要求,并提高学生实用性英语的使用能力,很多大学纷纷开设了ESP课程。然而,一些学校的ESP教学仅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教师若非使用汉语翻译英文版教材,则是使用英语而难以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加之学生在课外疏于复习预习,造成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没有收获,语言知识一塌糊涂”的窘迫境况。导致如此困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不足。

不同的英语教学法赋予了教师不同的角色。ESP教师作为英语教师的特殊群体,在教学研究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压力都远远大于传统英语教师。ESP教师除了要具备教授语法词汇、听说读写、文化沟通等基本技能外,还要具备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法知识、课程内容知识、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的能力和对相关社会教育背景与情景的认知及有关社会教育目标的认知等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ESP教师,既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要有一定的专业语言能力,这对很多在转型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可以说,能否建立一支合格的,可以从事语言和专业双重教学的师资队伍成为可否有效开展ESP教学的重要因素。

2 专门用途英语的师资困境

ESP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进入高校,必然引起一系列的讨论,例如,谁来承担和怎样承担等问题。尽管许多高校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但大部分不能用标准流畅的外语进行教学。相反,有的教师外语水平很高,但对专业知识却理解不深。因此,为了推进ESP教学,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还有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作为语言方面较为适宜实施ESP教学的一方,公共英语在迎接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师资转型的挑战。

首先是公共英语教师对双语教学,尤其是对ESP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在职教师认为ESP授课就是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但对于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原则和目的却混淆不清,进而容易回归到专业词汇和语法教学的老路上。由于没有现成的范式可以照搬,而且现有理论尚显单薄,使得教师无法把握教学核心。

其次,专业知识对于转型中的公共英语教师是一大障碍。虽说ESP教学强调学术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理解普通英语课文的语言知识来理解ESP课文,但是,我们不能把ESP课文简单地等同于增加了专业词汇的普通课文。教师仅仅靠自身的能力来把握新课堂和新文本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虽说公共英语向ESP的转换并没有改变语言使用的本质,但大部分公共英语教师长期接触的仅仅是语言本身,对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因此转变教学模式和重点,会让教师产生恐惧感。如果再涉及理科专业,真可谓是雪上加霜,那教学就再无生动有趣可言了。所以,解除或缓解教师的焦虑情绪也是当务之急。

3 专门用途英语的师资转型建议

一旦高校做出将大学英语教学向ESP过渡的决定,那么高校首先应该承担的就是培养师资的任务。高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并积极提供教师进修的机会。有条件的高校应鼓励教师出国接受培训,让教师能以更地道的表达、更丰富的词汇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来提升教学水准。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外籍专家和相关专业专家进行校内指导和讲学,以扩充广大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最终形成“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

当然,由于经费和政策等客观原因,出国培训和聘请专家这类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最为经济也最易推广的培训方法是进行校内或校际的交换培训。ESP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科专业人士学习,扩充专业知识,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况。

其次,教师对新型课程的态度和对自身能否教授专业知识的信心也应受到重视。一方面学校要给予教师自我充实的机会,另一方面对教学目标的阐释要到位。实际上,ESP教学不要求教师教授多高深的专业知识,而只是关注学生的学术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只要掌握专业领域中的最基本原则,运用已有的语言技能,增加学生的语言使用信心,提升对相关外文的理解能力,就能实现ESP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的自信都能得到加强,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总之,学术英语可以改变和解决我国公共英语长期以来的应试教学倾向,普遍的学习懈怠状况和系统的费时低效。因此,若能探索出一条师资转型的成功之路,那么实现公共英语的成功改革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West,R.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J]. Language Teaching,1994,27(1):1-18.

[2]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36-608.

第9篇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ESP教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阶段教育水平的发展,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内推行注重专业内容和语言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尤其是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学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一些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开设学术英语[1]、海事英语[2]、中医外语等ESP课程[3],上海市部分高校依据《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要求[4],从2013年秋季起率先启动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5],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刊物《中国ESP研究》,推动国内ESP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本文借鉴国外ESP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教学实际,探讨ESP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ESP的教学理念

ESP作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6],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并根据学习者具体需求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Waters把ESP的性质描述为:“ESPmustbeseenasanapproachnotasaproduct:under-stoodproperly,itisan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whichisbasedonthelearner’sneeds.”[7]也就是说,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学的一种Approach[8],是和EGP(通用英语)相对存在的一种教学“理念与原则”[9]。“研究语言的本质、探讨人们如何学习语言,这属于AP-PROACH的范畴;APPROACH不同,教学方法(METHOD)则不同,所采用的授课技艺(technique)也不相同。”[10]ESP包括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学术英语又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职业英语是指应付某些特定工作场景和交际需要,完成专业和技术任务所需的英语,例如外贸英语、医护英语。ESP理念认为,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完整的英语语言教学(ELT)是一个从初学者英语逐步延展到某一特定专门用途英语的不断细化、持续发展的连续体[11],如图1所示。与EGP不同,ESP课程不再将英语当作一个科目,为学语言而学语言,而是学习在某种特定语境下有效交流,完成特定交际任务的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Basturkman研究表明,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ESP课程关注学生专业领域的英语语言需求,比EGP课程更能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更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12]。图1ELT课程类型连续体示意图注:摘自Dudley-Evans&St.John,1998:9。ESP是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相应教学方法[13],培养学生在一定学习或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ESP的根本原则。

二、ESP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ESP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将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完全置换为ESP,特别是EAP教学,而是遵循ESP理念,将学生需求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结合社会需求现状,改革并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术英语交际能力。

(一)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确定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需求分析原则,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通过测试评估、问卷调查、跟踪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手段进行目标情景需求分析、当前情景需求分析和学习者情景需求分析,了解未来工作场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具体要求、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及其掌握程度、学生需求和渴望掌握的知识、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主要学习障碍等信息。在分析这些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按照图1的ELT课程连续体模型,基于学生不断提高的英语能力现状,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置多种细化的课程类型,包括通用型学术英语课程、按照学科大类划分的学术英语课程,以及与专业衔接的ESP课程。通用型学术英语课程以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为目标,内容侧重于专业或学术交流使用的英语,发展学生专业学习所需的学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不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概念的传授,只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基本语言能力训练,如听英文学术讲座、批判性阅读专业文献、就专业内容进行主题演讲、参加讨论、用英语撰写学术文章或报告等能力。按照学科大类划分的学术英语课程侧重于为大类学科学生开设的学术英语,如理工类学术英语、文史类学术英语、社会类学术英语、医学类学术英语等,旨在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或科学素养,内容以准学科的科普刊物文章为主,即使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也能理解,如云计算、转基因食品、纳米技术等主题。与专业衔接的ESP课程侧重于专业学科大类基础知识和原理的英语基本表达,与用英语如何表述学科内的各分支学科的关系等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训练,如机电英语、高尔夫英语、金融英语等。教材体现教学内容,按照ESP理念组织的教材应以培养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为目标,体现学术英语的功能,采用模块化组织,每个模块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类学术“微技能”,如听英文学术讲座、阅读专业文献、用英语进行专业内容主题报告、参加学术讨论活动、撰写学术报告等技能;教材应重视规范的英语语言学习,包含大学学术英语阶段必须掌握的语音、语调、语法、句法和语用规律;教材还应包括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具有交际价值的教学活动和相关的学习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依据以上原则选择国内出版的教材,或是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或者结合本校培养目标在借鉴已有教材的基础上,按实际教学需求,自行组织编写教材。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

ESP理念强调将语言教学和专业内容学习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和专业英语水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具体课程和学生情况,围绕授课内容,基于问题或体裁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合作学习、探究并处理问题等能力。1.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CLIL)是在交际语言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际教学法。它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主张在教学中把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内容学习有机融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学习。在CLIL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要熟悉学科知识,分析学生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欧洲,CLIL已成功应用于国际贸易英语、商务英语、海事英语和环境工程等ESP教学中,成为一种最为有效、应用广泛的ESP教学模式,被欧洲委员会认为是能够在外语学习方面获得进步的最佳方法[14]。基于ESP教学理念,采用CLIL教学活动设计,在实践中有效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将使现有大学英语教学逐步从侧重语言技能型,转变为语言技能与知识内容并重型,甚至是侧重知识内容型教学,结合本地区经济实际,开设实用型EAP和EOP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扩展专业知识,提高思维能力。2.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活动设计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创设真实、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或合作,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借鉴ESP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教学针对性和真实交际价值的任务,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围绕任务的完成学习新材料。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任务要求明确,学习新材料的目的性清楚,学生主动思考,选择合适的新材料,通过同伴协作,完成规定的交际任务,比如在针对文科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问题可能是陈述某国产品牌运动服装在国内外市场上品牌营销策略的得与失;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问题导向型活动可能是一次模拟听证会,学生分组扮演政府方、开发方、市民代表等角色,论证在市中心某地块开发一栋高档写字楼的可行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发展文献检索、查阅资料、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等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3.过程体裁式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体裁教学法(ProcessGenreApproach)综合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的优点,不仅强调结果,更注重过程。欧洲ESP教学经验证明,过程体裁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适合学术写作教学[15]。过程体裁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范文分析、模仿写作、独立写作和编辑修订四个阶段[16]。DaciaDressen-Hammouda曾使用过程体裁法,成功地进行了为期三年的EAP写作课程教学[17],认为过程体裁法具有明晰性的特点,整个教学活动设计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教学策略和一个明确的可以称为“好作文”的模板。她在教学中先给学生一个目标体裁的写作模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掌握,再以此为基础完成写作任务。学生经过分析、领会范文、讨论、有意识地模仿、体验写作、教师修正反馈等过程,掌握学术应用文的写作。过程体裁法对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有宝贵的借鉴价值。目前,写作教学基本上忽视了语篇和体裁分析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和体裁针对性不强,甚至有的学校由于课时有限等原因根本就不进行写作教学。学生普遍对写作缺乏兴趣或感到困难,大多都是为了应付四级考试,往往按照给出的三段式结构框架和范文机械模仿,词汇量小,内容贫乏。结合欧洲经验,在教学中对常用体裁,如便条、信件、求职信、简历、读书报告、学期论文、试验/项目报告、毕业论文、演说稿、会议纪要、备忘录等应用文体进行分体裁教学,提高学生实用写作能力。以上三种针对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活动设计,都秉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学生兴趣和未来规划,以有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交际能力为宗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ESP教学注重过程性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学术语言技能和在各种目标语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新型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采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过程性评价比重,优化终结性评价,能及时了解各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体现在评估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和评估内容的多元化、评估手段的多样化、评估功能的多重化等方面,充分发挥评估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评估主体除教师以外,还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发挥学生在评估中的应有作用。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估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评价结果改变以往分数化处理的做法,改用描述性报道,让学生了解自己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提高之处,及如何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实现评价功能的多重性。目前,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通常占总成绩的60%,形成性评价占40%。以过程为导向的新型评价体系将淡化期末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用语言做事,应用多种语言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的综合学术语言能力。在具体设计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英语应用能力细化评价标准,按照要培养的各种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难度,重新设定学术英语课程各个模块占总成绩的分值比例。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相应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互评和自评结果,综合评估学生听、读、说、写多种语言技能的学术应用能力。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按照学术听说读写能力划分模块,各教学模块的过程性评价分值和评价方式可作如下安排:(1)大学生活调试———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占总成绩的10%;(2)课堂(小组/班级)英语讨论及倾听技巧,让学生听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后写总结或摘要,占总成绩的15%;(3)批判性阅读及问题回答技巧和策略,让学生阅读英语文献后写简短摘要,并就某个主题搜集资料,自主阅读后写250个词左右的文献综述,占总成绩的15%;(4)与专业课程有关的英语说明文写作技巧和策略,让学生将主题相同的几条英语新闻编译成一条中文简短新闻,以及就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主题写1200字以上的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5)英语口头演讲及当众陈述的技巧和策略,学生就某一选题分小组完成报告,当众进行5分钟的口头汇报,并与听众互动交流,回答问题,学生表现占总成绩的20%;(6)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0%。

(四)以语言能力为依据的学生分级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生源更加广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级教学模式,设定不同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1.分级教学的依据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教学。通过分级教学,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教学。以往教学中所有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导致好学生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分级教学后,针对不同学生,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以上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分级教学还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如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加强听说和写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在基础较差的班级重视基础语言能力的提升,有效解决了基础教学和能力教学的矛盾。2.分级教学的实施方式结合深圳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从两个学年压缩为一学年,实行分级教学。入学时通过分级考试,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采用课堂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密集学习,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程度较好的学生,除了大学英语课程以外,还将修读以学术英语、商务英语、技能提高类课程、文化通识类课程为主要模块的选修课程,其他学生将主要学学英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具体的学生分级教学实施方式说明见表1。

(五)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对教学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定、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至关重要,因此,将ESP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1.ESP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1)专业学科知识。ESP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是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领域中的英语综合运用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ESP教师不需要像专业课教师一样精通专业。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学历背景大都是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他们具有丰富的英语语言学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但在专业学科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语言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学习某个学科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原理,了解学科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理论框架,提升能力,促进教学。(2)ESP理论和教学方法。ESP教学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希望在教学中借鉴并应用ESP理念的教师,应学习ESP理论,探讨ESP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并能运用ESP教学的需求分析理论,在教学中对学生以及社会的语言应用情况和需求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增强教学针对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语言水平且具有交际价值的任务,并能为任务的完成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在完成任务后,能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给予准确的评价和反馈。2.教师能力的提升途径借鉴并应用ESP理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教师能力。(1)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通过合作教学,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协助语言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或对教学内容提供建议,帮助语言教师理解专业知识,充当专业顾问。语言教师帮助专业教师解决有关语言的问题,规范语言的使用,促进专业教师的教学与合作教学,具有双赢效果。在此基础上,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融合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优势,培养具有独立ESP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教师。(2)建立ESP教师培养体系。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结构的三大组成部分[18]。在语言教师应用ESP理念改进教学,甚至转型为ESP教师的过程中,需要在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学科教学法方面都有所提升,因此需要积极进行在职在岗培训。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采用定期开设ESP师资培训班,邀请国内外ESP专家,以及专业领域人士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方式,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实践机会,拓宽知识结构、增加专业理念,从而促进教师能力结构的更新。另外,也可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关的ESP教育硕士专业,系统学习英语学科知识、语言学、教育学、ESP理论、专业学科知识等多学科内容,培养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如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医学英语教师、法律英语教师等。按照ESP核心理念需求分析原则,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实际需求,在现有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将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具有地方或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以语言能力为依据,开展分级教学,在教学中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ESP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秉持以能力提升为本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作者:张莉 单位:深圳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外语研究,2011,(5).

[2]罗卫华,佟大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以海事英语为例[J].外语界,2009,(1).

[3]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4).

[4]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

[5]张炯强.上海今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N].新民晚报,2013-03-01.

[6][8]JohnsonK.&H.Johnson.EncyclopedicDictionaryofAppliedLinguistics:AhandbookforLanguageTeaching[M].BlackwellPublishersLt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5-106.

[7]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9-19.

[9]RichardsJ.C&T.S.Rodgers.语言教学的流派[M].剑桥大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xv-xvi;204-222.

[10]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Dudley-EvansT&St.JohnM.Development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9-35.

[12]Basturkmen,Helen.DevelopingCourse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10:11.

[13]Robinson,P.ESPToday:APractitioner’sGuide[M].NewYork&Lond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1991:2-4.

[14]InmaculadaFortanet-GómezandChristineA.Risnen(Eds.).ESPinEuropeanHigherEducation:IntegratingLanguageandConten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2008:11-282.

[15][17]Dressen-Hammouda,D.AligningEAPwritingpedagogiesacrossEuropeanuniversities:AcasestudyfromFrance[C]//InFortanet-Gómez&Risnen(ed.).ESPinEuropeanHigherEduc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8:75-96.

第10篇

关键词:学术英语课程;课程方案;学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19-02

综合性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实行分级教学。其中不少高起点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英语综合能力,有继续深造或出国学习的愿望。这些学生不满足于基础英语的学习,他们更希望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获得使他们胜任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英语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专业英语在学生当中满意率普遍较低[1],且对学习双语课程的学生而言,专业英语实际上是重复课程。在双语课程和全英课程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专业英语被逐渐边缘化。但从基础英语直接进入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希望能有一门过渡性的课程让他们掌握进行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技能。

一、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大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的”学习任务正在或在未来的几年里有望在高中大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而在大学阶段,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可以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技能上的准备,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的学习。进行学术英语教学考虑到了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相关语域的话语,熟悉专业英语文献中的句式结构、篇章构成,了解英语文献的修辞特征。

二、学术英语课程内容

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以各学术交流所共核的英语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以满足他们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后者则是建基于某一学术领域,以该学科领域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语言课程,如工程英语、法律英语等。具体说来,英语学术能力包括:

1.听懂英语授课,听懂英语新闻、英文学术讲座和报告的能力。

2.搜索英文资料,查阅英文文献,英文报刊杂志阅读和学术语篇阅读的能力。

3.在研讨课中用英文描述前人理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学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做英文各式文体的口头陈述,包括学术口头陈述的能力。

4.引用资料为自己观点论述的能力。相比基础英语的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EAP课程培训体现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课程安排在确保目标达到的同时,也考虑到技能难度的循序渐进。为此,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培养听记英文材料结构要点的能力(Note Taking),了解英语新闻结构、听懂英语新闻的能力(News Listening),复述英文听读材料(Retelling)、进行小组讨论和做英文口头评价的能力(Oral Comments),阅读英文报刊和阅读一般性学术文体的能力,归纳性英文写作的能力(Summary Writing)以及段落翻译的能力(Translating);第二阶段:培养听懂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Lecture Listening)、学术口语陈述能力(Oral Presentation)、阅读有一定专业词汇的学术语篇和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撰写一般性英语学术报告和英语论文摘要的能力(Abstract Writing)、口译(Interpreting)和短文笔译的能力等。

三、学术英语课程方案实施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地区发展培养懂语言、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决定在2010级部分三级起点学生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课程开始之初我们对试点学生进行了需求调查。基于需求分析,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就课程目标、课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法和课程评估方式进行了规划。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实施方案:(1)强调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开设讲座听力、会议英语、口头陈述、论文写作、文献阅读与检索等课程,培养他们进行专业学习所必备的英语技能。(2)实施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任务型、项目型、协作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建立网络电子学档,论坛中回答学生的疑惑。通过网络监督、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让学生在学档中完成作业自评和任务互评。(3)更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研究合作型任务,协作完成研究报告或课堂陈述。(4)改进评估方式,提倡评估手段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估体制,量化学生在课内及课外的学习任务。(5)教师引入包括口语互评和写作互评的同伴互评(Peer Evaluation)学习机制,建立并完善包括Oral Presentation,Oral Comment,Summary Writing,Translation等一系列的互评制度和文件(Evaluation System & Evaluation Sheets)。鼓励学生反思技能掌握状况,鼓励学生对技能实践相互评价,并为他人提供经验或意见。(6)鼓励教师编写、整合、更新教材。将语言教学、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衔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整合教材内容和目标培训技能。依托本校已具规模的大学英语学科网站和课程教材开发团队,搭建包括课前调研、课内实践和课后发展的任务型、项目型的教材利用模式。(7)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学术英语课堂应该本着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边缘发展区域理论和社会建构教学理论,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其他同学的评判和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本实验课程总结出各学科共核的学术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系列基本技能,并为实现技能制定了分阶段、分层次的发展规划,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现目标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诉求和学校的发展规划。总的来说,把握住衔接课程、技能课程的方向,地方综合性大学也能进行EAP教学。

参考文献:

[1]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

[2]蔡基刚.大学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4]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叶健敏.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的接口工作[J].外语届,2005,(2).

[6]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7]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11).

[9]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1]王云霞.论高职ESP学科教学知识与ESP教师专业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第11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适应性高职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12-02

1 终身教育理念

自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后,“终身教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在其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消耗和折旧。只有教师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教师素质的提高。

2 适应理论与教师的适应性

学者们普遍认为“适应也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教师的适应性也就是指教师面对课程改革能动的做出反应,从而调节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 英语教学的改革与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的危机

冯燕(2010)预测: “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公外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课程体系中退场”。与之对应的是基础英语学分逐渐减少,传统公共英语课程被逐渐压缩。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分值由120分降到100分,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英语教学的变革.综合看来,这次变革是在教育部发起的英语教学改革活动不断深化中自然出现的,对它的到来我们应持顺应的态度,但对高职英语教师来说,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说传统上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清晰、科研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尴尬局面,那么随着高职生源的减少,英语教学的变革则关系着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生存问题和存在的合理性问题。高职英语教师的转型至关重要。

4高职英语教改与高职英语教师适应性研究

由上述讨论可以得出,为顺应变化,我们要根据教改需求,适应性调节。

目前主流的高职英语教改分为两个方面:通识英语和职业英语。

通识英语教改其重点就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 更确切地说,外语语言应该转变为内容的载体, 通识教育才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王哲、李军军 2010)。通识教育的内容包括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教育,思辨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上采用以“工作过程构建英语知识”的形式,教学内容上以专门英语(ESP)教育来取代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基础英语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力。要求学生“能就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比较有效的交谈”, “能基本读懂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填写表格或模拟套写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简短应用文,如简历,信函等”,依据学校所设专业与企业设置的岗位研发校本教材等。

以下从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研究三个方面研究高职英语教师适应性。

升级知识结构

高职英语教师的学科背景基本上是英语语言文学,拥有双学位或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比例极低,拥有企业实践经验,行业背景知识的更少.他们基本来自各大院校的英语系,专业知识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翻译。综合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在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上实现升级。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充实与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才有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以英语为媒介的内容教学,实现通识教育而不仅是目标语言的分析。教师也应该多读英文经典名著、关注新闻,时时思考。同时要加强在职教师专业英语的培训,开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另外高职教师还应该追踪ESP 教学的专业论文,了解一些具体的ESP/EAP 教学方法和该领域内的发展。

更新教学理念

核心教学理念就是以显性的方式获得内容知识,以隐性的方式学习语言。高职公共英语应打破传统的所有专业材、法、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补充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技能,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根据学生所修专业的特点和未来工作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专门用途英语渗透到基础英语教学的每堂课中。

孙有中(2011)说:“怎样让学生变得更有思辨能力和创造力,这个问题应该成为英语教育改革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的训练,如课前导入讨论;课后写作训练,设计某些热点问题点拨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讲解,布置相关的自主学习内容,如经典英文影片的观看等.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这种教学理念应该是高职英语教师获得自己身份认同的砝码。

开展外语教育研究

高职英语教师要搞好教学,除了定期阅读国内外的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之外,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科研也是决定高职英语教师地位的关键条件。我们研究的对象要以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教学环境建设、教学管理等为研究对象,关注教学的人和与人相关的行为而不是语言本身.在自己能掌控的课堂范围内开展教学研究,使研究成为与教学并存的一种常态。应该说高职英语教师拥有相当高的自,从客观上来说,他们的研究对象处于不断的变换中,比如学生的时代特征、学习特点、学科专业、学生需求都是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挑战高职英语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也不断提供教学研究的契机。以反思为特征的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研究方法,同样关注教学效果、关注对教学环节的理解的研究方法还有探索性实践(exploratory practice)。

结语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新的岗位不断涌现,现场技术、设备、机器等需要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高职教师能够保持终身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亦呈现动态性,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美. 面向知识社会的教师学习-发展适应性专长[D]. 2010(3)

第12篇

关键词:ESP 商务英语 教学模式

一、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用英语(EGP)相对应,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环境中使用的英语,是ESP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作为从事商务行业的专门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其特点主要在于其教学的专业化和针对性较强。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外贸、金融、商业、旅游、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外贸业务、经营管理、现代营销、涉外秘书等工作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因此,如何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商务英语教育的一大工作重点。[1]

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现状

商务英语课程是以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业务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宗旨。商务英语能力是一个集合,它涵盖了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还包括商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恰巧我们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是将商务领域的文献进行翻译,只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不考虑语言知识规则的实际应用,学生完全不清楚学习商务英语的最终目的。

如今高职类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以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为主,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步骤的决定者和主要执行者,学生一般不能参与这些过程的决策,在课堂上扮演的完全是被动的听众角色。课堂缺少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最终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这种教学法难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商务领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授课以中文为主,这样完全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商务英语。

三、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ESP教学模式

目前,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多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专门用途英语强调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因此,我们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商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不仅仅是授课者,而且是ESP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强课堂实训环节的设计。如学习商务宴请章节的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创设出模拟的商务宴请的情景,设计相关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除采取情景教学法外,探索多种教学法,推广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等。建立符合需要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情景模拟教室,开展第二学习课堂等,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2]

(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模式

在校内建立国际商务模拟操作实验室、校外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或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以保证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在仿真或真实的训练环境中,通过项目化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校外实训实习来培养具备综合商务技能的专门人才的教学模式。单项训练内容有商务谈判、信用证修改、报关单填写、函电拟写、进出口单证缮制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项商务知识和技能;综合实训是在单项训练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商务技能的训练;在校内进行了单项训练和综合实训后,可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延伸到校外,在实战中检验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的效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的特性和学生的需要,实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各高职院校可利用本校计算机中心,选择一些性能较稳定的标准机房,将其建成“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和“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教师在模拟实训中运用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地创设各种仿真商务场景,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的灵活运用。

商务英语实验室能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亲手操练一遍,以便他们能亲自体会商务流程,并亲自处理商务实战中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该实验室可以模拟成某个公司的布局,它主要由三个区域(办公区域、会议室和经理办公室)组成。可以把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配备在会议室,在会议室,学生可以模拟公司情景开展各类商务活动,诸如公司海外营销策划、商务英语谈判之类的活动。可以再办公区域配备一台投影仪、一台主机以及四十台学生用机,把每五台学生用机摆成一个圆圈,让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能够方便地进行,并且将外贸流程仿真软件配备在每台电脑中。办公区域可以模拟进行一系列商务活动,如保险、询价、装运、报价等等。

2.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专业专业特点决定了很难像一些工科专业一样安排大批量学生到企业工厂进行顶岗实习。但是可以探索具有我们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方式,例如,某院商务英语专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操作实习时,就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等贸易网站资源.指导学生在“B2B”贸易平台上进行国际贸易操作模拟。这种方式学生普遍认为既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又体验到了专业的乐趣。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挥普通教室实践平台、

(三)案例讨论模式

教学案例通常是对确已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因此学生会被这些案例所深深吸引,好似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教师通常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参与、分析和辩论,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将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外个人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分析此案例时所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应引导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然后,各小组可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一分析,并阐述各自观点,并作小结发言。此时教师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讨论的方向和正题。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案例的分析、辩论必须以英语为课堂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辩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并评述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等等。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案例报告,以英文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理性地分析、总结。不仅可以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