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理实验

病理实验

时间:2022-02-08 00:33:46

病理实验

第1篇

【关键词】:病理实验室实验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了解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经过和转归,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后期临床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有人称“病理为医学之本”,可见它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教育正处于从教师主讲逐渐演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中,病理学如何才能顺应发展很值得探讨和研究。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教学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发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上好医学生的病理实验课,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本学科的实验课教学提出几点设想。

为了能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的实验课由多媒体示教,大体标本示教,切片观察,绘图作业和考试五部分组成,争取逐步强化教学效果。

1 实验课幻灯和大体标本的讲解

实验课幻灯的制作主要由大量的图片组成,图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为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实验课幻灯图片的选择多为某种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同学们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讲解,可以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临床知识。大体标本的观察比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观察更具有直观性。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的结合临床,实验课图片的选择除了以病理变化为主体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和临床治疗有关的有趣图片。比如,在同学们看完大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的图片后我们还选择了几张临床上冠状动脉搭桥的图片给学生看。在讲完心瓣膜病的时候,我们也选择了一张换金属瓣膜后的心脏标本的图片给同学们看,同学们对这些图片表现出明显的关注,普遍反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本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症状,提高了病理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更好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疾病谱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及时的调整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临床疾病不断变化对病理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在讲解幻灯和大体标本的过程中要避免“注入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自己作出初步诊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作出诊断的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起疾病病理变化的原因,在临床上病人会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联想到显微镜下的组织学改变等。比如,在观察食管静脉曲张标本时,引导他们思考静脉曲张的机制,病人会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观察肝硬化标本时,积极引导他们思考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进一步由肉眼形态改变联想到镜下组织学改变,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切片的动力,为下一步切片的观察教学奠定基础。

2 切片观察

切片的观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组织学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观察切片,我们常常帮助学生复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有些同学组织胚胎学的基础不好,观察切片就比较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改革病理切片的制作,最好在一张玻片上放两块组织,一块为正常的组织,另一块为病理组织。比如,在制作动脉粥样硬化的切片时,可以在一张玻片上放一块正常动脉组织的切片和一块动脉粥样硬化的切片。这样同学们在两张组织块的对比观察中更容易发现病变,更容易理解病理变化的特点。

当然,要取到正常人体组织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外检和尸检工作中留心收集正常的人体组织。在没有开展病理外检和尸检的医学院校可以加强和临床医院病理科及法医教研室的联系,以便收集到正常的标本。除了收集正常的人体组织标本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鼠身上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取到正常小鼠的组织和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标本,一方面促进了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自身的科研兴趣,如果可以很好的和学生交流,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

教师在学生充分理解切片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推理出大体标本的病理改变和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使切片观察和大体观察统一起来。

3 绘图作业

观察切片要求学生选择一张切片进行绘图是病理实验课的传统内容之一,通过绘图可以督促学生对切片的认真观察和加深学生对组织病理变化的记忆,还可以检测学生对切片的观察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还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业评分标准,将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评分并记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一步确保学生端正切片观察和实验课作业的态度,所以学生的实验课作业都很认真。

除了传统的绘图作业,我们还让学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讨论。所选病例多来自我们所做的尸体解剖。我们将死者的死亡经过,临床的各项检查结果和病变脏器及镜下病理变化的照片制成幻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学生们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病例分析更有效的将学生所学到的病理知识和临床有效的结合,病例分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检测学生对病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桥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病理学的热情。

4 实验课考试

本教研室多年来一直坚持病理实验课的考试制度,病理实验课的考试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切片考试,另一种为病例分析。切片考试主要针对实验课学时较多的专业,如临床、影像等专业;病例分析主要针对实验课学时较少的专业,如麻醉专业。切片考试可以直接、客观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病例分析可以更有效的结合临床。

5 实验教学继续改革的探讨

目前我校开设专业多,对于不同的专业,病理的教学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应大胆转换病理教学的主讲内容,适当增删取舍教材使病理教学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测评方法更加多元化,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在实践中,除常规作业考核外,把学生平时在实验课的综合表现也作为一个考核点,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上讨论、网上答疑这一板块中,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得出答案。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开设综合实验课势在必行。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要以组织或器官为中心,使得各学科在综合实验中有所交叉渗透。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不断探索,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课上教师介绍学科相关的国内外科研动态及新技术、新方法外,在实验课上,我们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大家,告诉学生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为将来科研课题的开展打下基础。

第2篇

【关键词】教育,医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学生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中均扮演重要角色[1]。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巩固和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器官标本(又称大体标本)和组织标本(又称组织切片)进行全面细致观察[2],了解人体各系统主要病变的特点和诊断要点,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具体分为基础病理学和诊断病理学。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病理学理论,病理学实验及诊断病理学教学较为薄弱。近年来,本院加强病理学实验教学,建设病理开放性实验室,增设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现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制订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开放性实验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项目,在本科生中设立创新学分。开放性实验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实验,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创新精神[3]。作者总结多年病理教学、实践经验,查阅多方资料,认真拟定《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授课计划等材料,由项目组多位资深教师联合审定,经院方批准,面向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等多个本科专业开设病理学开放性实验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体根据本院学生专业水平特点,制定“一体化、三层次”课程体系[4-5],因材施教。

1.1“一体化”病理学是医学院校多数专业都需要学习的课程,传统病理学实验课仅为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由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读片。但临床病理工作不仅“读片”单一操作,还包括观察手术标本、组织取材、石蜡制片、HE染色或特殊染色、生物医学摄影等多种步骤,学生需系统学习、实践。课程整体安排为:给予学生原始临床病例资料,带领学生从收集病史开始,研究病例,确定方案,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联系临床症状,分析结果,最终作出临床诊断,讨论总结,书写实验报告。即为“病例导入式自主设计性实验[6]”。

1.2“三层次”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各有差异,在病理实验教学中,侧重的教学内容也应各不相同。为突出各专业特色,开展特色教学[7],实验教学内容设“三层次”:(1)基本技能培养层次,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所有专业学生均需掌握内容,重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2)综合能力培养层次,体现为由学生主导的完整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直至实验报告;此项要求较高,也属学生必需的实验内容,但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差异安排不同等级实验项目,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之外,根据书本知识点的先导、后延或学生专业特色、个人兴趣等,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创新项目,提供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此项要求最高,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2开展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工作

本院病理学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同时从事临床病理检查工作,积累了大量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从中挑选出完整、典型的临床病例进行开放性病理实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2.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课教师介绍病历摘要等基本资料。为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思维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课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提供原始病例资料、手术标本,另有基本实验材料、仪器,指示基本实验方向,指导仪器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2.2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设小组长,具体管理小组成员的实验操作和项目进展情况。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或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治疗措施及与病理学内容相关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取材、脱水、透明、包埋、切片、贴片、烤片、染色、封片、镜检、诊断、摄影、报告等一套完整临床病理诊断操作。实验过程中,提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既提高实验效率,又增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8]。

2.3“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育学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病例为中心,发挥病理学“桥梁学科”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医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子宫肌瘤”为例,提供患者主诉“腹部肿块,月经紊乱,贫血”等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点,综合分析患者主诉、查体、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资料,整理出“因子宫壁肿块推挤周围组织,产生压痛,子宫内膜脱落致大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的思路,学习辨认病灶组织,准确地定位于子宫肌壁增厚区、结节状肿块区,进行病理实验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还可对同一脏器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作引申,如“子宫内膜癌”。引导性提问:二者临床症状有何异同?病变性质有何差异?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以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肌瘤”在病理检验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在开课初期,由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4应用Motic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进行病理读片时,虽然仍为人手一镜独立看片,但教师显微镜下图像和每位学生镜下图像,可经图像处理系统实时传输到教师端电脑显示器,并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到课堂大屏幕,或反向传输至学生端电脑屏幕,教师可随时讲解任何一位学生镜下图片,每位学生均可轻松、准确观察到课堂上任意一例典型病理实验图像,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选择语音问答系统中不同的通话模式,可轻松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小组内学生可相互讨论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组,教师可随时加入任何一组的讨论,组间也可自由讨论,互相质疑,互相帮助,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实验教学“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目的。

2.5开放性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操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诊断报告、实验总结。教师仅给予评论、指点,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拓展能力。对于实验结果的成绩评定,为达公平、公正原则,按“实验设计20%、操作技能40%、实验报告30%”的比例执行,其余10%定为附加分,用于评估学生实验态度、创新思维等方面。在指导学生进行诊断、总结、提交报告时,强调“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对于某些片面追求完美实验成果而剽窃他人报告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对于认真承认失败并进行深入仔细反思、分析的报告,则给予鼓励、表扬。

3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工作实施体会

新型的实验内容一反传统病理学实验简单枯燥的显微镜读片,实验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独立性与协作性兼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开放性实验教学在本院实验教学体系中是一门新兴项目,正蓬勃开展。作者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完整构想是“一体化、三层次、多模块”[4-5],尚未完全实现。在以后的工作中,预计实验教学将进一步按学生的专业分班,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增设“多模块”的实验教学项目,如检验专业可开设细胞学相关实验,临床专业可开设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特殊染色实验检查的疑难病例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项目选择、更实用的操作锻炼机会、更广阔的科研空间。本院将继续实践创新,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病理学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玉芳,刘春英.病理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刘慧萍,颜利晶,张国民,等.基于显微互动系统的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初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5,5(3):7-10.

[3]张妍,栗彦芳,朱艳琴,等.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初探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03-104.

[4]顾倩,卢林明.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59-2860.

[5]刘芳.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2):50.

[6]黄辉,郑峻松,蒋丽莉,等.病例导入式自主设计性实验在临床基础检验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7):1004-1005.

[7]李建红.病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0):162-163.

第3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42-01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理论学科之一,也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通往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实验教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多以教师的主动讲授为主和演示为主,学生缺乏一定的思考。本文将探讨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是一门医学生从基础医学通往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以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基础理论为本质,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和病原学等一系列学科作为基础,揭示整个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与代谢的动态变化、发生机理和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课程的学习铺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生理学实验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病理生理学实验,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观察、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为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和模拟演示,医学生通过模仿独立完成实验,但却忽略了在实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仅仅完成了“教师怎么做,学生怎么做”这一浅显的过程。因此,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2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浅析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首先应从教师开始。现在很多理论课程都以PBL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教师也可同样借鉴,做一个很好的“引导者”。首先,教师在讲授了相关的理论课内容后,可让学生去思考如何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有关实验原理,实验容和预期要观察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自行成立实验小组,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实验规划,并创立实验方案。其次,在实验教学上,教师要告诉学生某些重要的实验操作和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并对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纳总结。除此之外,教师自身还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因此,课前的教学准备要比以往更充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巡视,不断发现问题,并一一进行辅导解决。收集到相关实验数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和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对整体实验过程进行汇总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这样,学生既能自己提前感受到科研的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靠自身的能力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需要病理生理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了解相关的邻近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新颖的前沿知识。因此,教师应多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拓宽了知识面,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先有教师教授基础实验理论并演示,接着让学生进行操作,是单纯的“模仿”过程。这样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思考,学生是被动的学习。通过借鉴PBL教学的经验,学生可以提前查阅相关的实验资料并在实验之前最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再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也可进行整合,将部分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例如,单纯的复制休克的动物模型或者单纯的复制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实验,通过建立家兔休克的模型,既观察家兔发生休克后的机能代谢改变,也观察家兔通过发生失血性休克发生心力衰竭后的机能代谢改变,最后使学生通过休克模型的复制,也能了解到休克致使心力衰竭的发生,能更好的将休克和心力衰竭的理论知识联结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再次,可在实验报告的撰写方面进行改革。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阶段性总结,既包括了实验的相关原理、材料和方法,还涵括了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传统的实验报告更注重实验报告书写的规整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的学校还将实验报告改成格式化的模式,学生只需在相应的栏目内填写少量的内容,以求达到标准化。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可以提升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完整性也至关重要。特别是不同的实验小组可能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和不同的实验问题,因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也不应是统一的,而是各部相同的。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多做努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扩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实验教学的学时也可适当的由原来的3学时改为4学时,这样既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完成实验,也能避免以往由于时间紧张而使某些难以操作的关键步骤需要老师协助完成。保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三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不仅仅要使相关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引导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指导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综合多变的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Hendry G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s’ conceptions of their development as tutor[J].Med Teach 2009(31):145-150.

第4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特殊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1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了我国现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老年人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多数行动不便,老年患者的护理就成为了护理最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方面。如果护理不得当,老年患者可能会产生多种并发症。以下是我根据2010年100例老年骨科患者护理所得的心得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在61到70岁63例,71到80岁28例,81岁以上的岁9例。其中上肢骨病患者为18.0%,各种下肢骨病患者占30.5%,腰部患者为15.7%,其余为其他骨科病患者。治愈87例,恢复良好。

1.2实验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患病部位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的基本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我院的专业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为期二个月月的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分析。

2结果

经过二个月月的护理,两组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但实验组无论在舒适度、满意度以及康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3.5.4呼吸道的预防护理: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功能相对减弱,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易发生呼吸道的并发症。因此老年病人入院后要求忌烟、忌酒,鼓励患者多咳嗽、排痰,经常拍打背部,嘱咐患者做深呼吸,上肢活动和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防止肺部感染。

3.5.5骨病愈合护理:由于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钙吸收利用率降低,导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所以术后骨组织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着难以愈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给他们服用钙剂,进食高钙的食品,并服用适量的维生素D来增加对钙质的吸收。

第5篇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它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病理实验教学是其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观察病变的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得到对病变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特征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方法及途径是提高病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 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实验教学环节是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和交流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口头表达以及实验技能等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程度,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师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实验课前教师必须自觉地钻研理论知识,对实验技能进行训练和探索。对新教师严格考核,其内容包括备课教案是否合格、实验独立完成程度、是否能写出符合格式要求的实验报告,最后还要进行试讲,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教学的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1 精讲理论、紧扣实验:病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实验课上,首先实习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复习要精简,要有侧重,不可全面重复理论课内容,以免影响学生的实验观察效果。让学生注重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终可采取实验小结让学生自己综合分析,归纳理论知识及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之所在,以免形成病理学实验与理论知识完全孤立的局面。

2.2 运用临床病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病理学教学中体会到: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感觉学起来很抽象、枯燥、乏味、被动,学习兴趣不浓厚。通过在病理实验课中运用临床病例讨论,同学感觉自己学有所用,使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变得灵活起来,使抽象的病理学知识变得更具体、直观,使相关的医学知识结合更紧密,增加相互渗透性。由于学生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学生课后感觉印象深刻,有利于对病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了病理学的实验教学效果。病理学教学讨论,以疾病为中心,结合临床病例,提出问题,通过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教学,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及分析。首先向学生提供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各种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疾病变化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活检或尸检结果),让学生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和归纳等思维作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最后分析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从整体上、从形态与功能变化上去认识和掌握某种疾病,在此过程中也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进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现病理学在医学学科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2.3 将组织学知识融入病理实验教学: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科,组织学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观察病理切片过程中,复习相关的组织学知识是病理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利于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使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融汇贯通,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为了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每张切片的病变,只好帮助他们回忆正常组织的形态结构知识。通过示教正常组织切片这一环节帮助同学们在大脑中构建其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特点,便于学生对比观察,使病理变化更具体、清晰、透彻。例如在观察肝硬化形成假小叶的结构时,我们应先回顾正常肝组织的组织学结构以及肝小叶的形态特点,只有学生掌握了肝组织的正常结构,才能理解假小叶与肝小叶确切的区别,能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病理学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从而提高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

3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能力的培养

实验指导教师不仅应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在病理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掌握对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要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认真,是否准确、规范。及时矫正错误操作;(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时,学生常常不知如何观察或者囫囵吞枣,因此,实验指导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习内容,在首次实习课开始就系统介绍标本的观察方法及要领。在教学过程中规范示教、规范语言,教会学生观察标本的要领。例如,观察子宫肌瘤的标本时,应教会学生观察其形状、大小、数目、颜色、质地、色泽、是否有包膜,还应细心观察其有无继发性病变。在观察组织切片时,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然后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全面观察整个组织情况,基本确定其病变特点及组织结构。最后,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更细微病变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特点,从而总结疾病的病变特征,并归纳、全面分析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同时为避免学生在镜下盲目寻找病变,花费更多时间。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如显微图像显示仪,教师将普遍问题和典型结构可显示在显示屏幕上,引导学生准确寻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才能作到有条不紊的观察,更不会将某些病变遗漏掉,影响实验教学质量。

4 加强考核制度、提高病理实验教学质量

第6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为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我校医疗卫生教学部病理学教研组从2013年起开展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护理学专业中实行多媒体实验教学方法,病案讨论等试验方法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病案教学的特色

1.1 借助多媒体进行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选择临床问题、临床病例等,同时结合病理学、临床实际情况,将病理学理论知识、临床基础知识等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体现病理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创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单调枯燥,知识点多,抽象难记,知识的复杂性和难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制作水平有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87%)认同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并茂,便于理解的特点,然而仅1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不能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认为我们的网络课件还需要改善图片质量、增加趣味性、增强互动性,因此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制作水平可能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不断满足现代医学护理人才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1.3 满足医学综合性课程的需要,作为前期工作,通过实施医学综合性课程来完成,打破传统病理学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建立和完善新的病理学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多媒体病案教学,并进行实践。

2 多媒体病案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病案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课堂教学效果、分析考试试卷等,进一步对多媒体病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

2.1 完善病理学多媒体病案教学材料。对于多媒体病案教学模式来说,其实施的前提是:选择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完整的病例,充分反映学习内容。在现有病理学病案积累的基础上,本教研室对现有相关章节的综合性病例按章节进行调整和改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每个系统疾病都有1-2个病例代表本系统的疾病特点,同时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并且适合病理学知识的讲解。

2.2 完善病理学多媒体病案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把握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对每章节的疾病进行学习,通常情况下,往往从典型病例分析开始,以自学为基础,同时辅以病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3 完善教学规程并组织实施。随机选择病理学医士作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教学组和多媒体病案教学组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

2.4 评估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评估多媒体病案教学效果,主要包括:课堂效果的评价、学生感受的评价、考试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其实施多媒体病案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涉及:设计教学质量评价表,通过听课的方式,组织专门人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试卷的方式,对考试效果进行评价。

3 多媒体病案教学的关键问题

在病理教学过程中,观察多媒体病案教学的作用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为发挥病理学的优势,研究探索病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3.1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建立、完善多媒体病案教学的资料。选择合理可行的教材和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多媒体病案教学的顺利进行,通常情况下,在本教研室现有积累的基础上,同时对国内现有的相关资料进行吸收和借鉴,改变相应的多媒体病案教学材料。

3.2 设计学生、教师调查问卷。参照学校教学质量评价表和调查表的格式,在病理教研室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进而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

第7篇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63-02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繁杂,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较低,影响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多为验证理论,强调理论内容,巩固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其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索对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加强数字化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病理实验教学水平。

1 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安排

病理学教学理论教学时数较多实验教学时数较少,这限制了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记忆重要的知识点,影响后期学习效果。

1.2 教学模式、教学工具和特色教学

多数高职高专病理实验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病理学知识繁杂且枯燥,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面对问题缺乏主动解决能力,师生间缺乏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大部分学校使用传统挂图或简单模型开展病理实验教学,细节描述较为简单,学生通过简单的挂图无法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或实验结果。

不同专业都需要学习病理学这一基础学科,多数学校不能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导致实验教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实验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病理学实验教材内容相对落后,学生没有学到前沿知识或技术,无法适应临床实际情况,在后期实习和工作中无法进行运用。

2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2.1 增加教学时数

病理学涉及内容较多,理论知识点较多,在安排课时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较高,严重挤占实验教学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病理学实验教学,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置于同等位置,增加实验教学时数比例,加深理解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2 灵活运用辅助教学手段

(1)建立病理学仿真实验室。教师控制主机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相关的疾病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2)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观的观察疾病的发展及治疗情况,使教学过程更加鲜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3)显微摄像系统。病理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显微标本教学,通过显微摄像系统,更直观的将细胞结构通过组织切片的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印象。

2.3 开展符合专业的特色教学

医学类高职高专设有不同的专业,大部分专业都要学习病理学这一课程。但专业不同学习目标与教学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学校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专业的特点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资源的不同进行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2.4 优化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有机结合。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基本的操作能力,综合实验操作较为复杂,观察项目较多,同时涉及较为广泛的学科知识,应注意基础医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通过基础实验可以巩固学生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可以更直观了解疾病一般情况,掌握最有效治疗措施,将两者结合可为临床医学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5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开阔思维模式,转变固有教学理念。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重复操作老师示范动作,有时没有弄懂实验目的和原理。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前应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和注意事,然后让学生操作,教师要巡视各实验小组进展和学生实际操作情况,纠正错误操作。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析、探讨实验结果,同时提问学生,强化理解实验目的和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白用单纯的理论无法解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概括结论。

2.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指导者。要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培训工作,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学教师。学校应定期聘请病理学专家或资深医生来校对教师进行综合的培训与指导,使教师能更快了解临床中最新理念与技术,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3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数字化建设

3.1 大体标本数字化建设

大体标本数字化是将大体标本拍成数码照片输入电脑的过程。可借助第二代数码互动设备网络,将大体标本拍成数码照片,制作数字化大体标本。根据病变部位特点一个标本拍一张或数张照片。学生可在计算机上看电子版标本照片,这使原本需教师运用标本讲解过程变成学生自学过程,原本需教师逐一解释学生还未看清楚的病变变得一目了然,原本几个学生簇拥在一起看一个标本变为自我选择看电子标本,看标本同时也可看到组织学病变,促进学生联系和比较大体和组织学病变,提高病理实验教学质量。

3.2 组织切片数字化建设

组织切片数字化是将组织切片病变拍成数码照片以及通过专门软件将组织切片转化为数字化虚拟切片的过程。数码互动设备与数码照片配合使用,能做到动静结合。

虚拟切片通过显微镜下扫描图像,然后拼接成一幅大的图片。根据需要可行40倍、100倍、200倍和400倍放大扫描,也可对感兴趣区域进行不同倍率扫描。这样一个需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病变的组织切片完全数字化,在计算机上应用软件即可观看。虚拟切片制作后,可以人手一张不分场所长期反复观看。应用虚拟切片技术,使学生见到的病变及看切片的时间更多,能牢固掌握病变特征。

3.3 实习指导数字化建设

以往纸质版本病理学实习指导主要是用文字去描述每个病变,图片相对较少。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可遇到好的标本和切片,需要及时加入实习内容中去,而纸质版本一旦印刷,无法随时修改,造成滞后的现象。大体标本和切片的数码照片,以及虚拟切片可汇总成为数字化的实习指导教材。

通过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其数字化建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要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开展针对性特色教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病理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石英爱,翟颖仙,王医术,等.对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8):1423-1424.

第8篇

《动物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作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兽医专业的必修课,目的在于为动物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实践性、动手能力要求极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病理解剖实验室作为病理剖检、标本观察等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建设情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极其重要。 1病理解剖实验室的现状 1.1实验教学环境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病理解剖实验室是进行病理剖检和标本观察等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目前,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动物病理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都相对较差,存在诸如实验室卫生条件差、通风不好、照明设备简陋、实验台陈旧、实验室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实验课课堂上没有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动物病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上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动物标本保存装置 动物标本一般都存放于透明玻璃缸内,但由于标本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地摆放在一起,不利于观看、管理;小标本瓶可以随意搬运,但大标本缸则由于无搬运装置,为实验课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因素。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换液配套设置,使得使用多年的标本变脏、变质,影响了标本的外观保存效果,不利于学生实验课观察学习。目前,标本制备均利用福尔马林固定液,在标本制作及日常保养过程中,福尔马林会散发浓烈的刺激气味。由于标本存放室设置不合理,通风设施不完善,使得标本存放室空气质量极差,而且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善还导致福尔马林等有害药品直接排入实验室下水管道,不仅污染水源,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3动物标本制备和管理 目前,标本防腐剂中最常用的是福尔马林固定液,即35%~40%的甲醛溶液(一般用37%的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呼吸道及眼的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是公认的致癌物质。曾有人对福尔马林的毒害作用进行过调查[1],结果显示,解剖实验室所有测点的甲醛浓度都超过0.5mg/m3,其中58%的测点浓度超过1.0mg/m3,明显超过我国规定的车间甲醛最高允许浓度(0.3mg/m3),而我国居室甲醛的最高允许浓度仅是0.05mg/m3。因此,我国的大多数的该类实验室都存在类似严重的甲醛污染。 2病理解剖实验室的建设 2.1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病理解剖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福尔马林的刺激气味,它带给师生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不适,最大的危害是对身体的影响,在高浓度的甲醛环境中进行剖检操作,学生不可能高效地学习和获取知识。因此,该实验室配备了良好的通风设备和多功能实验台,每个实验台上面均安装通风排气罩。每次实验课上课前30min打开所有门窗自然通风并开启通风排气罩,使室内空气充分流通,确保了师生的身心健康,课后及时安排学生认真打扫室内卫生,经常保持室内整洁,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有毒气体对人体的伤害,使学生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只有在学习环境安全、学生心情愉悦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指导学生通过剖检操作与标本对比观察,详细了解该课程的理论内容,并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 2.2标本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教学所用标本通常用盛有标本保存液的有机玻璃缸盛放,其中福尔马林溶液的毒害作用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其他院校相关实验室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决定采用混合保存液配方,减少甲醛用量,加入对人体危害较小的乙醇、硝酸钾、苯甲酸钠等药品,充分发挥每种药品的优点,既保证了标本的保存质量,又减少了甲醛对人体的伤害[2]。标本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动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进行尸体剖检及各种标本观察,因此,动物病理标本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与进展,并且实验室内必须配置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各类教学标本。然而随着各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现阶段标本来源的缺乏以及新型疾病数量的增多,进行实验室标本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的教学手段,标本都是《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教具[3],同时也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笔者不仅做到及时增加各种新发疾病的病理标本,而且实行了标本分类建设与管理。首先,大标本(解剖好的完整尸体)平时存放于带盖的箱式标本缸内,标本缸置于带滑轮的支架上,示教讲解时便于移动,而且标本缸内保存液要定期更换,以防止因保存液失效而导致标本变质和发霉。其次,应将小标本(解剖好的四肢、内脏等)保存在标本瓶内,示教讲解时可配合大标本观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互为补充。平时标本瓶置于大小可调的展示架上,上课时取用方便、安全,并且按照各个系统或部位有秩序地存放,较便于日常管理。但要注意定期补充和更换标本保存液。此外,还有一些盒装展示标本,如骨骼、塑料模型等,该类标本易于保存,日常使用中,只要注意标签、说明完好,将其归类存放即可。同时,可组织爱好病理解剖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室建设,如整理教学挂图,摆放标本模型,观看老师进行标本设计与制作,学习基本病理解剖技术、正确使用解剖器械的方法及标本防腐固定的方法和原理,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标本的防腐固定操作等。这样,既减轻了实验室教师的劳动强度,也丰富了同学们的相关知识。 2.3实验室的开放 《动物病理学》是学生接触比较早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多、课时量大,需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较多,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总感到学习效果不佳。但是由于《动物病理学》实验课学时有限,实验课内容又较多,许多学生都想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实习标本,并且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机会参与标本的制作[4]。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病理学教研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病理标本实验室。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入到实验室学习观察。在开放期间,很多同学都拿着书、笔进行对照与记录,有的同学还拿着实验指导与标本进行一一对照,进一步复习和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开放的过程中,还指派教师进行细致的辅导,指导学生对标本多看、多接触、多思考、多联系、多总结、多重复强化,以达到对病理解剖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概念。实验室开放教学既能弥补原有实验课学时不足的情况,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实验室开放教学明显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51]。总之,开放病理标本室建立了开放的自由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6],这样,既能弥补原有实验课学时不足的情况,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病理解剖学》的学习效果。#p#分页标题#e# 2.4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建设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7]。由于《病理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其实验室教学直观性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很大比重。而标本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所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技术精湛的实验技术队伍十分必要。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该教研室教师坚持每次实验课开始之前进行集体备课,先由主讲教师根据大纲提出初步的实验方案和观察内容,实验员汇报实验标本的准备情况,然后全体教师集体讨论进行完善和补充,对重点、难点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最后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明确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型疾病数量的增多,在动物病理标本管理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应该不断培养新生力量。由于病理标本的制作及病理解剖的过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复杂性工作,技术人员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决定着技术技能的水平,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队伍的专业技能是提高《动物病理学》教学效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为此,该教研室一方面鼓励教师在职进修、自修,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带头人;另一方面,对那些刚走出校门就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还缺乏备课、授课经验,因此通过教学督导“以老带新”和“一帮一”的方式指导他们备课、编写教案、试讲,以便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实验教学工作。此外,还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病理解剖技术,不断创新,制作出高质量的标本,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第9篇

关键词: 数字切片 病理学 实验教学 应用

病理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课程,实验课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课,学生肉眼观察大体标本、镜下观察切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切片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学过程。本文分析了数字切片在我院校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字切片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1.传统玻璃切片的局限性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课中,切片教学使用的是玻璃切片。观察玻璃切片必须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在实验课上才能观察,并且,玻璃切片易破损,易褪色,不易永久保存,需反复制作补充。此外,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需要制备大量的切片,不仅成本高,而且很难保证每张切片的制作质量,不利于典型结构的观察和示教,并且,对于一些特殊染色的切片,数量少,学生与教师共用一张。玻璃切片的这些局限性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也妨碍学生的自由复习。

2.数字切片的制作

数字切片又称虚拟切片,是指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平台把传统玻璃切片进行高精度、无缝拼接,生成全视野的数字切片,生成的数字切片可用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不同倍率的观察(如10×,20×,40×,100×等),并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无级倍率连续浏览。而且,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利用相应软件可将数字切片应用于教学、学术交流、医师培训、病例远程会诊和病理读片会等,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数字切片具有永久保存、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等特点,我院于2011年购买了山东易创公司的形态学数字切片库。目前,我们正计划将自有的玻璃切片扫描成数字切片,并添加到数字切片库中。该项工作的完成将有利于切片的长久保存,并且丰富现有的病理数字切片库资源,使该数据库更符合我院的教学需要,同时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

3.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将切片发给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或者教师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示教观察过程。学生主要参照教材或通过老师指导观察玻璃切片,寻找典型病变。然而,教材只能再现典型病变,起示教作用,不能引导学生从整张切片中定位寻找这些病变,也不了解整个切片的组织结构。数字切片的诞生突破了玻璃切片的局限性及常规使用显微镜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数字切片操作便捷,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传统的实验课上,学生观察病理变化主要通过显微互动系统,老师示教典型的病理变化,然后学生自己在镜下观察。数字切片的应用,方便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病理图片之前,先通过切片库中的组织学图片观察正常的结构。在教学中授课教师不再花费大量精力指导学生如何寻找显微镜下的典型病变区域,而是通过全景导航图迅速直观地帮学生定位病变区域,连续地展示正常组织与病变的过渡情况,对比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结构,加深对病理变化的认识,从而节约传统教学中的大量精力指导学生对典型病变的辨认和掌握。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已编辑标注好的数字切片,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病变特点,学生独立观察切片时能很快寻找到重点病变区域。整个过程通过鼠标的点击即可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2数字切片观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以玻璃切片为主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切片观察离不开显微镜。学生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能观察切片,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加之部分学生对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的不适应,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以完成实验作业为目的,并没有掌握整张切片的内容。并且,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同学之间缺少交流,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字切片上传到学校的局域网以后,只要有网络,学生就能进行切片的观察,延伸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3数字切片为教师备课提供了良好素材。

第10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736-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不是固有的,而是后天的各种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发展变化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与知识的传授对象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故在病理实验课中应用“以疑激思,引发启迪,积极鼓励”等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 目的明确,唤起兴趣

兴趣,属非智力因素范畴(非智力因素,狭义地说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心理因素)。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达到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得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进入护理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部分心理状况是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另一部分是由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为了让这些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首先要以明确的学习目的鼓励学生学习。课前选择性地找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些护生在未了解所学课程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前,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臆测,认为只要把内、外、妇、儿科和基础护理学学好就行了,病理课只要考试能过关就行,对枯燥乏味的实验课根本没必要学,缺乏学习兴趣。对此,在首次课时应用病例来说明学习病理的重要性,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发生了心衰,而一风湿病的病人也发生了心衰,则分别讲明其原因、机理、经过和转归,使学生明确病理学是阐明疾病发生及在医学科研究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验课是病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动眼、动手、动脑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深并巩固对理论的认识,培养和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明确目的,唤起学习兴趣。

2 引发启迪,激发兴趣

扣住学生心弦,使学生带着好奇、探求的欲望全心投入学习。在做家兔空气栓塞实验时,列举一儿童因输液时输入空气导致患儿死亡的案例,学生们吃惊、疑惑,在实验过程中对小兔观察特别细致、认真。为什么注入5~10 ml空气小兔就会出现这些变化甚至死亡,将心房剪开后又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做小兔死亡前后比较,讨论分析死亡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3 以疑激思,培养兴趣

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教师的提问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疑激思,从不同的角度设疑、质疑而起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习兴趣。观察肺炎切片时,选用不同种类、不同病变期的切片,让学生观察、判断属哪种类型、哪期病变,联系临床病例,列举出有关该问题的一些矛盾现象,提出疑问和假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4 积极鼓励,提高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在观察大体标本时先让学生识别属何种器官和大体结构,且与相应正常脏器比较该器官或组织大小,形状色泽是否正常,表面、切面、病灶的状况如何,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级选2名代表,听老师进述,再分别由每组代表向学生进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讲述良好或有进步、绘图及填写实验报告仔细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肯定成绩和进步。这样,每一次鼓励都是对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一种激励,能使学生克服自卑、培养自信、认识自我、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更上一层楼”的强烈愿望。

收稿日期:2007-01-11

第11篇

开展HIV抗体检测是发现传染源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是发现感染者的第一道关口,保证其检测工作质量是很重要的。为了更准确、更严谨地出示检测报告,本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参加省级机构室间质评的同时,还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现将我室在实际工作中对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报告分析如下。

1 人员要求与培训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2年以上从事血清学检测工作经验,上岗前必须接受省级以上HIV抗体筛查检测技术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在工作中要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复训。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HIV抗体检测工作。

2 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HIV抗体筛查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一定量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备用。采集样品时应避免溶血和微生物污染。浑浊或有沉淀的血清样品应先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检测。

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应存放于-20℃以下,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样品存放于2~8℃。尽量避免血清样品反复冻融产生假阴性结果。

3 试剂准备

筛查试剂必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检合格在有效期内的试剂,使用经临床质量评估敏感性和特异高的试剂。必须是HIV-1/2混合型。

4 样品检测[1,2]

4.1 将试剂和样品放置在室温(18~23℃), 按HIV抗体筛查检测的SOP做好试剂准备。

4.2 备好试剂盒、待检样品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后,按试剂盒说明书以及质控和安全防护要求进行筛查检测。注意防止样品间交叉污染。

4.3 复检试验 对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样品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筛查试剂重复检测。如两种试剂复测均呈阴性反应,则报告HIV抗体阴性;如均呈阳性反应,或一阴一阳,需送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

4.4 初筛试验结果的报告 对呈阴性反应的样品,可由实验室出具HIV抗体阴性报告;对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须进行复检,不能出阳性报告。

5 设备维护与校准

设立常用仪器的维护及校准制度,以保证正常运转。

5.1 酶标读数仪、洗板机 每天:核对滤光片波长,检查洗板机管道是否通畅,是否有漏液现象。每周:清洁仪器表面,保护光学零件不沾灰尘。每月:检查洗涤时各孔是否与相应的冲洗头对位良好,负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每年:检查、清洗滤光片,如果出现破裂或霉点则要更换。根据仪器内具有的校准程序或使用校准板,对滤光片的精密度进行校准并保留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随时进行处理,可根据使用情况更换必要的部件。

5.2 移液器 1年至少应该标定1次,发现异常情况应随时进行校准。标定方法包括有色溶液光谱分析法、称量校准法、同位素计数法以及使用配套校准盒等。校准多道移液器时,必须保证每一个加样头都能够连续、准确地加样。移液器的精密度应在厂家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

5.3 冰箱和孵育箱 必须每天检查和记录低温、超低温冰箱及孵育箱的温度,并做好记录。

5.4 定期检查其他仪器设备 精密仪器及出具实验结果的仪器必须定期校准,其他仪器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每次操作时必须加入相应的外部对照质控血清,并把该结果及时报告给实验室主任或实验室质量控制人员。

6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6.1 一般使用内部对照质控血清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来进行质量控制。内部对照质控血清指试剂盒内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内部对照是质量控制的基础。每一次检测必须使用内部对照,而且只能在同批号的试剂盒中使用。外部对照质控血清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及试剂盒批间或孔间差异而由实验室设置的一个弱阳性对照血清,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

6.2 每一次检测必须使用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绘制质量控制图。每天检测结束后,检测者应把当天外部对照血清测定结果画在图上,确定在允许范围内,方可发出标本检测报告,这样做可使检测者及时分析质量控制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6.3 在ELISA法检测HIV试验中,当外部对照血清的测定结果波动在x+2s范围内,表明工作正常,结果可靠;若超过x+2s范围时,系统处于告警状态,应予注意,及时分析原始数据,对具体检验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原因后给予纠正并重复测试;若超过x+3s范围时,系统处于失控状态,本次实验结果不能被接受,可能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或外部对照滴度下降造成。

6.4 引起室内质控失控的原因很多。如:换用新批号诊断试剂盒或标准血清、仪器设备未经检定、校准或测试、温育时间和温度不准确、新的检验人员、质控标准血清反复冻融等,此时要及时查找原因予以纠正。

6.5 月底计算当月测定结果的x、s和CV,并与其他月份同一批号质控标准血清所得x、s和CV相比较,通过图形资料对比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发现常规检测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6.6 所用的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为低温冷冻保存的液体,使用时要融化彻底并充分混匀,达到室温方可使用。室内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检测和分析,推断和控制常规标本的检测质量,因此,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与检测标本必须同等对待。

6.7 通常把临界值上下10%的范围定为检测结果灰区。对于检测过程中出现的灰区标本均应进行重复试测,以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并对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记录并存档保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改革 分层次教学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以疾病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机能和代谢角度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理论性强,具有抽象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实验教学可通过与临床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如何改进现有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以往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多停留在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阶段,学生仅被动地依据实习指导,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对实验内容的思考、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束后的总结一直处于被动、应付阶段。近年来,我院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即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层推进,减少基础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特别是和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性实验,形成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平台、创新性实验为目标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1―3]。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很好提高了学生思维、应变、团结协作及创新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次实验教学的开展

1.对象及分组

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2008级本科生。实验组将原有的“分散委托制教学”改为“教师团队制教学”,挑选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有临床知识、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组成教学团队,分小组全程授课、指导。

2.实验教学方案的实施

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是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回忆、巩固已学相关内容、实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传统的经典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综合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提交设计原理、实验材料、步骤、注意事项等,经讨论通过、修改后,完成实验,分析结果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验内容逐层推进,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1)基础性实验。通过一些传统的经典实验,加强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即基础的复习与巩固。

(2)综合性实验。让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综合能力。综合性实验不再是对原有经典实验的简单重复和照本宣科,学生在实验实施前需向带教老师提交前期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材料、步骤、步骤是否合理/可行、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经小组讨论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3)创新性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领域,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实验前的准备:①在实验之前,带教老师需向学生简单介绍其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让学生对科研有初步认识。再安排几次专题讲座,例如综述的撰写、实验基本知识、多种实验技术的专题讲座(细胞培养、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以及相对应实验技术的演示,让学生熟悉实验室、掌握实验仪器的实验规范,以及有毒物品的使用方法、防护措施。②在学生对科研实验有了初步认识后,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安排文献检索、完成科研设计。考虑到学生科研背景知识欠缺,学时有限,我们会先给学生提供几篇与课题相关近年发表的综述、文献(中文+英文)及由带教老师撰写的科研立项。让学生在查阅文献后,对科研立项进行补充、修改,提出自己的思路。最终的立项方案由小组讨论后决定,学生自行完成课题设计书的书写(包括实验的背景、原理、目的、材料、步骤、预期结果等)。实验操作:通过专题讲座和实验演示的学习后,学生在带教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小组分工,自行完成实验。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做成PPT,先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分析结果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再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年级的结题汇报,学习交流。

3.考核方式

总成绩=基础性实验(20%)+综合性实验(40%)+创新性实验(40%)。考核中注重学生考勤、实验技能操作、实验参与(前期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材料、步骤是否合理、可行,PPT的制作与汇报),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面对实验中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相结合,不单单以实验的成败、结果判定成绩。

二、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实施的总结

分层次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分散式融合分段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学中逐步递减教师的重要性,递增学生的重要性,形成角色转变,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创新。基础性实验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以多学科的前期知识为基础,新旧知识相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其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团队协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学生通过简单培训(讲座、实验观摩),在带教老师的协助下完成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操作、结题、汇报,培养了其独立思考、严谨求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进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反应热烈。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说,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训练,知道了科研是怎么回事,且使他们对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去了解、去学习,体会到了主动求知、探索知识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认为的:“离开学生本身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如果学生不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学安排得如何出色、讲解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在分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也正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分层次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为实验教学做好周密的实验前准备和引导外,更需要及时更新本学科与各交叉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为更好地完成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师海蓉,邓昊,镇鸿燕,刘丽江.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35:207-208.

[2]张磊,李艳,师海蓉,邓昊,镇鸿燕.病理生理学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