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时间:2022-04-24 22:4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第1篇

摘要:虽然美元的未来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目前尚无任何货币具备超越美元的实力,美元地位的下降将是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符合中国国家利益,需要国家意志和外交战略的支持。经济实力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基本因素,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支撑着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转换为货币实力,政治的影响不容忽视。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美元堪称世界的顶级货币,但其协商货币色彩愈加浓厚,美元地位的维持要借助在位货币的优势和外力支持。

关键词:国际货币,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实体经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一、引言

次贷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注:很多文献中将美元的特殊地位称为美元霸权,本文主要从货币职能视角对国际货币决定进行分析,故不使用这一带有某种价值判断色彩的概念。)美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大量占用他国资源,同时向全球输出美元,这些美元回流美国后,借助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功能,催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并在泡沫破灭后通过经济全球化的链条传导、扩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

二、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经济因素

当一种货币的使用范围延伸到其发行国以外时,就上升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哈特曼(Hartmann,1998)从货币职能角度扩展了国际货币的定义,他认为,作为交易媒介,国际货币在私人领域被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在官方则是干预外汇市场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被私人部门用于贸易和金融产品的计价,官方则用其确定汇率平价或本国货币钉住的“名义锚”;作为贮藏手段,国际货币可用于金融资产组合,如非居民持有的证券、存款等和官方储备。由于支撑货币具体职能的原因不尽相同,且某种职能的获得又有利于扩展货币的另一种职能,很难理清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层面上,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是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主要因素。

对一种国际货币的信心主要源于其币值长期稳定的纪录,包括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指货币发行国通胀率较低,货币购买力较少受到侵蚀,对外稳定是指汇率相对稳定或有升值趋势。信心对货币的计账单位和贮藏手段职能至关重要,从动态角度看,能提供价值稳定预期信息的货币才具备国际化的基础和持久生命力。

谢林(Schelling,1960)指出,在任何用数字表达的体系中,计账单位的职能就会产生,交易中选择什么作为计账单位并不重要,关键是参与者能够达成一致。这个推论可以运用到国际金融领域:市场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那种其他人也视为必然的货币。

三、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与政治

国际政治学历来对货币权力的表现形式及分配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吉尔平(Gilpin,1987)所言:“货币次序具有分配其所代表政治力量的功能,同时也是现行体系参与者用于延续或这种次序的工具。”一些研究霸权稳定理论的学者揭示,当投资者和交易主体认为需要一种坚挺、方便、能被广泛接收的且能促进国际市场繁荣的货币所带来的信心与便利时,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霸权货币是十分必要的。

苏珊斯特兰奇(Strange,1971)把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征服货币”(Mastercurrency),意指在附属国、殖民地流通的征服国或宗主国货币;第二种类型是因内在经济吸引力而获得外国认可的“顶级货币”(Topcurrency);第三类被其称之为“协商货币”(Negotiatedcurrency),是指一些国家(追随国)被发行国提出的条件所吸引,诸如援助、市场准入、政治同盟乃至军事保护的承诺等,选择支持其货币,但这种支持并不一定要签署正式协议,也可以是有关方达成的默契。

追随国支持协商货币,包括各层面的政治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原联邦德国和日本支持美元,可以部分归因于冷战时期两国在防卫上对美国的依赖,沙特阿拉伯同意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也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支持协商货币需要众多追随国的共同承诺,但这种承诺有时并不可靠,难免会有某些国家产生“搭便车”行为。

政治还可通过经济因素对国际货币地位产生间接影响。沃尔特(Walter,2006)指出,持久的保守货币政策能孕育一国的货币实力,而这样的货币政策必须“可靠地根植于该国的政治制度之中”,19世纪英镑币值稳定的声誉及所获得的外部信心,与英国的有限政府、公民选举权以及精英金融集团控制的英格兰银行密切相关。政治因素也影响一国能否建立起发达、高流动的金融市场。斯塔萨维奇(Stasavage,2003)认为,有限权力的政府和倾向于债权人保护的法律框架,是国内金融市场成长的必要环境。

四、美元的未来与挑战

无论以何种货币职能标准衡量,美元都是当今世界头号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量占据了89%的份额,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欧元的市场份额为37%,日元只有20%(BIS,2007)。(注:外汇交易按买卖双向统计,因此总份额为200%,国际清算银行BIS每隔三年出版的《国际外汇市场统计》提供了此类数据的来源。)作为价值贮藏手段,2007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高达64%,欧元为26%,日元则仅为3%。全球银行存款中,美元比重为48%,美元债券的比率为44%,欧元的比例相应为28%和31%。作为记账单位,世界上有近2/3的货币通过各种形式钉住美元,美元还在许多国家部分甚至完全替代了东道国货币的职能,即所谓的“美元化”现象。

前文中提到的国际货币,如“征服货币”、“协商货币”和“顶级货币”,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即便鼎盛时期的英镑,也从来不是单一类型的国际货币:作为征服货币,英镑体现了宗主国在殖民地的权威,但在其他地区,英镑则是因为经济吸引力而被认可的顶级货币,二战后,英镑更主要地是在英联邦内充当协商货币,这些国家将对英镑的支持与从英国能获取的优惠联系在一起。显然,美元作为征服货币的色彩要淡得多,因此我们对美元地位的分析可以循着顶级货币和协商货币两条路线展开。

(一)作为顶级货币的美元

经济实力支持美元的顶级货币地位。从信心的角度分析,根据统计,美元的对内购买力一直相对稳定,以1995-2004年和1950-1964年的平均值为例,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仅比德国马克和日元略高。(注:这种现象说明美元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职能的内在冲突,显然,美国更重视本国利益而忽视为世界提供稳定公共产品的职责。)与对内价值相比,人们更关注美元的对外价值。虽然从理论上讲,汇率的稳定和坚挺是货

从历史数据看,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最强,但其货币地位并不特别突出,直到1870年,在英国经济实力连续几十年稳居世界首位之后,英镑才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二)作为协商货币的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登上国际货币舞台伊始就带有协商货币的色彩,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期,虽然不乏表面上的合作,美国的超强实力及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使美元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顶级货币。进入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开始显露,美元地位的维持已经由完全依靠美国自身实力向借助外力转变,期间美国曾与他国合作建立“黄金总库”,签订“互惠信贷”和“借款总安排”等协议,虽然这些举措未能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延迟了美元的颓式。而当1971年当美国政府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后,美元与其他货币已无本质区别,其地位就更依赖他国所愿提供的支持。

本文对“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是:东亚和美国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循环模式,即东亚出口商品,美国提供市场;东亚积累债权(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美国积累债务;双方互利互惠、各得其所。这一默契与本文前面所下定义十分吻合:美元在东亚是一种协商货币。问题是,这种模式能否长期延续,东亚对美元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以全球拥有美元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为例简单分析,公平地讲,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益良多,也乐意持有适度数量的美元资产,这本是可以双赢的局面。但事实是,两国从此陷入了所谓“金融恐怖平衡”,且中国的处境更为不利。例如,次贷危机后,中国辛苦挣来的美元面临贬值甚至违约的风险,但却不能通过抛售而退出,因为这会导致所持美元资产价格暴跌而蒙受巨大损失,用克鲁格曼的话来说,中国已经掉入了“美元陷阱”。

(三)美元的竞争对手

在美国政经力量相对下降后,美元实力仍得以维持,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能够取而代之。

谈到美元的竞争对手,人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欧元。就经济实力而言,欧元区经济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金融市场发达,欧洲央行秉承了德国央行的反通胀传统,这些条件都赋予欧元挑战美元的实力。但时至今日,欧元取得的成功仍是有限的。诚如前文所言,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记账单位的实现,在于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年轻的货币,欧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构建自己在市场参与者心中的形象,由于社会惯例改变需要出现足以改变现状的强大力量,在此之前,人们仍会继续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呼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并建议在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SDR)基础上建立新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建议虽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但从现实角度出发,用超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存在极大的困难,这不仅在于让各国上交货币的政治障碍,技术上也很难行得通。以特别提款权为例,20世纪6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SDR,虽然具有价值稳定的优点,却是一种没有实体形式的账面资产,其用途也限于IMF和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借贷以及会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调节,不能用于民间的贸易和非贸易结算,流动性十分有限。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第2篇

内容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本文详尽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机遇 挑战利弊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危机发生以来国际上很多大型的金融机构先后破产,全球金融体系自身遭到结构性打击。这一历史性变化,导致世界各主要货币重新洗牌,这也为人民币加速其国际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机遇,从而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若把握不好,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种种风险和外部冲击,从而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其相关的铸币税利益,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

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经济水平下滑,货币贬值,而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伴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震荡,美元、欧元等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地位也直接决定了人民币可以在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危机我国依然保持人民币的坚挺,为了规避交易风险,很多国家在外贸领域都尽量减少使用美元、欧元进行结算,进而选择汇率相对比较稳定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直接体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同时也在客观上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说,当前的金融危机正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绝好时机。

美元霸主地位的削弱及人民币国际地位迅速崛起。目前,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但是纵观美元近年来的走势,总体上呈疲软下降的态势。尤其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恶化,刺激美元进一步走弱。未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美元不断贬值。与此相反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使得人民币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普遍认可和接受,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成为支付、贮藏的硬通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迅速崛起。同时,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行动,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区域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将促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

专业金融人才缺乏。外部条件的有利只能说是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是最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还需要能够胜任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团队。然而金融人才的缺失,正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创新的滥用问题,而中国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恰恰是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这已从我们基金的投资业绩不佳和中资企业外汇管理亏损的报道中就可见一斑。

金融市场欠发达。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迟缓,金融机构业务大量集中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上,对于新生的金融衍生品缺乏了解,反而成为我们这次金融危机免受冲击的一大优势。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精力大都集中在传统信贷业务上,所以我们没有在这场危机中受到像欧美银行那样的致命打击。但是,一旦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必将受到国际金融形势的强烈冲击。所以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投资结构的单一也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挑战。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防范问题依然是核心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就是开放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开放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汇率制度将产生巨大变化。外国资本要自由进出,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资本项目开放将使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很快传递到国内,而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较好地应对各种冲击,具有自我减震作用。尽管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在走向成熟,然而却存在其它问题:金融机构类型单一,垄断性强;金融产品种类较稀少,也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金融机构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机制;短期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还需培育。

人民币面临充足供应的挑战。为了向其贸易伙伴提供流动性保证,也为了未来的地区贸易发展,中国必须通过贸易逆差或资本流出的方式提供充足的人民币。除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蒙古共和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之外,目前中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都是顺差,同时中国是净资本流入国。中国在对外经济中的“双盈余”特点导致人民币供应不足,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

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铸币税(Seigniorage),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简单地讲就是发行货币的收益。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就相当于大量地使用别国的货币,其中产生巨额的铸币税就被别国赚走,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流失。人民币国际化之后,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使用外汇引起的铸币税的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收入,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减少汇率风险以促进国际贸易。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相应的快速发展,然而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货币敞口风险较大,汇价波动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后,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用本国货币计价和结算,以减少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这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投资的发展。

增强我国国际收支调节能力以缓解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目前我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实际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我国不但要流失巨额的铸币税,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和美元滥发的道德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方面可以实现货币替代,这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际储备的数额,而且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摆脱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米德困境”问题,即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外部均衡,必然牺牲内部均衡,如国内充分就业率、通胀率等。

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该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过程。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充当的国际货币职能越来越丰富,其国际影响力也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就此可享有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增加了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也会增强自身在国际规则制订方面的实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各种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方面

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在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一国在利用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来调节经济时,必须考虑外部经济变量将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开放性,资本流动、货币替代、国外经济等因素会影响国内货币需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金融稳定性易受外部冲击。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经济的开放度逐渐加大,与外部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都会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货币国际化后我们将面临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国际投资将会利用实际和名义汇率的偏离进行套利,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过热将会对我国金融业造成影响。因此在享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好处的同时,国内经济更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

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难度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困难。

增加国际责任。国际地位的提高,相应的要在国际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会改善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利己性、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意味着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些责任可能与国内的政策目标相冲突,可能损害国内经济利益。如19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结论

总的来看,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人民币币值稳定,稳中有升。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已实现全面可兑换,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正在稳步推进。可以说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综合的、渐进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些有利的外部条件,如本国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接轨等等问题。但是我们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还应该看到它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可能会给中国带来巨大好处,包括降低汇率风险,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作用,以及促进中国的投资。但另一方面,它也会使中国目前的贸易机制、汇率和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带来种种消极影响,但长远看,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现实说明了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参考文献:

1.郑乐.浅议人民币国际化[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张适兆.次贷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殷宝成.人民币国际化浅析[J].中国商界,2009(1)

4.马娜.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困难[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2)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计价货币;人民币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元地位削弱,国际金融界开始寻求新的计价货币开始,到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恢复从而日元国际化的探讨,随后九十年代末欧元的形成及新世纪初对于欧元国际化问题的分析,直到现在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使得对于一种货币如何成为国际化货币,从而用于国际贸易计价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

一、宏观层面影响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因素

(一)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地位。

一国的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地位是影响该国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国际贸易份额越大,该国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能性越大,国际化程度也就越高。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对内币值的衡量指标,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持有该货币的购买力损失越大,该指标的变动越大,表明该货币的币值越不稳定。

(三)汇率水平和变动幅度。

汇率是货币对外币值的衡量指标,一种货币的汇率如果在长期内稳定地上升(强势货币),持有该种货币将会获利,汇率水平和变动幅度都会影响到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

(四)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国内和国外企业都会选择货币供应稳定的国家的货币。具有可靠货币政策的国家将会获得价格稳定的好处,这对于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五)国家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工业化国家的货币或者第三方货币(VCP)作为计价货币货币。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以出口国的货币(PCP)作为计价货币。参与经济联盟的国家,通常具有潜在的货币一体化趋势,这些国家更有可能利用联盟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二、产业及微宏观层面影响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因素

(一)进出口商的谈判能力。

进出口商的谈判能力对比在不同的国家贸易中是不一样的,谈判能力的高低又由其他一些因素综合决定,但是计价货币选择最终还是谈判能力高的一方的意愿决定。

(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涉及到贸易产品的具体类型,尽管各国的进出口产品类型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贸易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高,出口商国家货币(PCP)计价采用越多,同质化程度高的产品尤其是大宗的初级产品通常采用单一的工具货币。

(三)市场结构。

从出口商所面临的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角度展开,竞争性商品市场上,即同质化产品的出口商不论是为了固定相对价格还是稳定市场需求,通常跟随其他竞争者选择同种货币。如果这种产品是初级产品,这种情况下将会采用交易货币计价(VCP)。

(四)出口市场的需求状况。

无汇率风险状态下汇率不完全传导的充分条件,同时也是存在汇率波动条件下以进口商货币计价的充分条件,导致这种等价性的原因在于两者都是稳定需求的方式。这表明,出口市场所面临的需求状况是企业计价货币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金融体系层面影响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因素

(一)完善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这一因素是从对货币交易成本的研究中引申出来的,一种货币的交易成本大小与该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即贸易中使用的货币主要由货币的交易成本决定,低交易成本是一种货币成为工具货币的必备条件。

(二)开放的资本账户。

一种货币国际化需要资本的自由流动,所以对资本流动限制的完全放开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发达的国内银行体系。

一个发达的国内银行体系能够增加本币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的使用。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综合的、渐进的过程,是市场和政府双重推动力的结果,既需要一定的市场基础,又需要政府适时地创造一定的条件。

(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使用或者说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从基本上还是依赖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所以,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强大的经济后盾,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出口市场上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仅仅是金融市场的改革根本无法完成,可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竞争力核心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逐步淘汰落后产业,提倡低能耗、高价值的人民币经济。

(三)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配套设施。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来促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使用,这些措施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发挥应有的效果,取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渠道是否顺畅和高效以及人民币资金回流机制是否完善。

(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

在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条件下,需要通过建立一个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来促进和确保人民币跨境流通结算。

(五)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人民币对内和对外币值稳定能够提升国际民众对人民币的信心,使国际民众对人民币币值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对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使用是相当重要的。

(六)完善的法律框架。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对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中国目前的法律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先平.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0(8)

[2]王琼,张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基于国际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3(7)

第4篇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一: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史学科发展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59-72.

[2]《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赵福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阎三虎,骆华松,刘云.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46-24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罗雨泽.中国利用外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4,09:8-11.

[6]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05:1-15+150.

[7]关庆凡,崔建伟.论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05:67-69.

[8]陈永杰.世界影响中国发展方向,中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11,49:45-50.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引言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人民币币值趋势保持稳定,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伴随人民币在国际范围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俨然得到了我国决策层、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人民币不受国际限制在国际范围流通,进一步转变成在国际上获取广泛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上流通已经在诸多国家展开,但这还不能完全说明人民币已经形成了国际化,伴随人民币国际流通逐步扩大,相信势必会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真正意义上转变成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可概述为以下三方面内容:I.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础;II.以人民币计价的主要金融产品转变成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此点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应当逐步对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进行开拓,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便利。III.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额应当达到一定的份额。上述三方面标准主要作用于衡量人民币国际化,且后两方面相对更为重要。

2.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1分析综合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幅度连续多年超过国际平均增长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经济逐步回暖,新兴经济体下行风险提升,一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预期等造成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出现不稳定局面,资本流出、货币贬值压力不断冲击着新兴经济体。然而,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仍旧处在预期的正常区间范围[1]。

2.2金融环境推动进程

经历30多年来国家金融体系逐步转变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在国家金融改革、货币外汇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风险控制等相关管理获取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金融环境获得了系统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内容分别有提升金融监督力度、提升金融体制改革速度、促进国内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及加快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等。尽管如此,相较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经济、金融市场依旧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该类情形势必会对我国金融业融资功能、股票市场等快速发展带来不便,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切忌操之过急。

2.3汇改后脚步放缓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币汇率产生机制体系,我国全面推行基于市场供求,结合一篮子货币展开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国资金及证券服务副主席罗丽莎指出,人民币汇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结合自身对外经济发展实情,认准多种相关货币,附加针对的权重,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结合市场内外金融发展情况,对人民币汇率展开调节、管理,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在科学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

3.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货币竞争属于现阶段各个国家相互经济竞争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倘若相较于其他货币人民币的替代性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强化对应铸币税利益、转变各个国家储备货币分配格局,并且会对世界经济形成深远的影响。

3.1有利于缓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它一方面存在相应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显然难以呈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致使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具备对应一定的话语权。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日本经济发展长时间不前进、欧元区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亟需展开科学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积极投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存在极大的难度,鉴于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脚步得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3.2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多元化

在对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想要实质性地对美元进行制约,回至金本位或者金汇兑本位等,这显然无法实现,更为合理的手段是借助国际货币多元化和国际货币相互竞争的外部约束来对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势必会引出一系列国际化货币币种的出现,如此可有效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作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期间,中国还能够与亚洲周边国家进行不同种类金融货币交流,探寻建立区域内汇率维稳体系及区域性货币,以为日后亚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3]。就亚洲及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能够为中国贸易、投资提供有效便利,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或者以外国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交流;还能够在人民币升值或者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国家储备人民币是合算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为货币储备提供了又一选择。

3.3有利于国际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人民币具备主权、信用、稳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征。人民币持有者可通过人民币买入任何中国制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现如今,已有诸多国家购买人民币作为自身外汇储备,如此说明了人民币国家化发展成效显著。简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好比一个消费者在百货大楼中购物,倘若只有一种商品可供消费者选择,那么其自然要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现了多种选择,市场力量便会为其营造缩减成本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将为美国、日本等先进经济体在内的全球货币消费者提供又一种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4.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4.1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当提升对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改善规避综合风险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汇率避险手段,对现有的外汇予以第一时间结算;使用不同币种开展各式各样业务;提升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好比外汇期权产品、外汇期货产品及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服务等,有效开展好综合风险规避工作[4]。要对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功能属性展开全方位认识,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预期回报率,对对应的人民币国际化规避手段展开选取,注重选取适宜的交易时机,经外汇投资对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设离岸金融市场

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有着不同的优势及特色。鉴于此,在开展发展规划期间,同样应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确保有效实现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群。应当进一步依赖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体量优势,使得人民币产品类型更加丰富,扩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将伦敦作为中心,将人民币离岸业务扩展至全面欧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为最庞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市场的作用,自服务实体经济角度出发,强化香港与内地及东南亚周边经贸合作力度;全力推进人民币在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定价权的成形,显现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辐射优势,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区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规范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机制,开拓市场规模,推出更多金融产品,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提升对人民币的定价权,从而转变成人民币产品定价中心[5]。

4.3资本项目有序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一步步深化对资本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资本项目逐步放松管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鉴于此,要实现资本项目有序开发:I.推进资本项目渐进式开放,在开放期间确保经济金融秩序稳定,有效适应我国国情及全面国际环境要求,同时防止太过谨慎造成的管制成本升高、效率降低,明确适宜的开放顺序、内容,实现人民币有效跨境流动。II.资本项目开放顺序、内容,规范金融市场建设,对发行市场、非居民国内交易进行优先开放,再对流通市场、局面境外交易进行开放,采取稳步推进、灵活调节措施,促进完成以价格调控为中心的资本项目管理目标[6]。

第5篇

滕泰(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先升值还是先国际化]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外汇储备已经发生的汇率损失达2711亿美元。如果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到6,汇率损失将攀升到5786亿美元。以上是和迅网消息,是过去的帐。更可怕的是正在推行的人民币国际化:先按照现在的汇率把几万亿人民币给外国,然后再升值?(省略/tengtaimszq)

李大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投资好股票需要的是一份坚持,而坚持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是很多初学者最缺乏的特质.世上道理是相通的,生活上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三角恋的恋人如是,商场上的对手是这样,单位上的对手也是这样,斗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能够坚持者的往往成为赢家,终极比赛是比谁活得时间长.省略/1645823934)

陈志武(耶鲁大学教授):朋友说:现在经济学论文那么数学化,看不懂,走偏了!/这是好事,如果经济学术论文让不搞这专业的也能随便看懂,那只说明经济学还不是专业学科。有两种不同经济语言,一是传播语言,以讲故事、案例把已证明的道理介绍给大众,通俗即美;一是经济学者间的专业语言,数学语言为其一,不通俗不妨。(省略/chenzhiwu)

徐建平(东吴基金总裁):[防止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通胀侵蚀经济肌体,紧缩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投资、消费、净出口实际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特别重要的是:由于三大需求的减弱,引发社会库存调整,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明显回落。受通胀预期影响今年以来社会库存增加较多,对生产形成积极拉动,库存调整,倒过来必然对生产形成反向作用。(省略/1943342045)

李迅雷(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信贷虽又增长,经济即将回落】4月新增信贷接近7400亿,但主要是短期贷款增加1360亿,中长期贷款增加不多。表明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较大,经营压力明显增加;这从进口增幅大减,M1增速降至12.9%及工业增加值回落至13.省略/lixunlei)

徐刚(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当前影响A股走势的几大不确定因素】一国内通胀高点和回落时间不确定;二政策收紧程度不确定;三欧洲债务问题和欧元区稳定程度不确定;四阿拉伯世界某某花革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确定;五日本核危机的程度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确定。因此,建议二季度休生养息。多调研,多思考,多交流,少操作。(省略/xugangcitics)

刘德忠(五矿证券研究所所长):[ cpi高位运行+贸易顺差怪圈] 1季度曾现7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可好景不长4月份CPI增5.3%时同显超预期114亿美元顺差: 1)巨额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增; 2)通胀>货币紧缩>进口替代消费快速紧缩>贸易顺差>美元结汇被动投放人民币>提存款准备金对冲货币投放>CPI高位运行>货币紧缩....省略/dezhongliu)

胡宇(华林证券研究所所长)『路上,别犯逃跑主义之二石油、黄金、白银发疯下跌意味着什么?是否表明困扰全球的通胀已经缓解?WIND研究表明,用翘尾因素前置12个月代替CPI同比,真实利率已经由负转正。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吗?逆周期调控难度不是未雨绸缪,A股系统性进攻机会或已经来临,谁在等待右侧交易的机会。(省略/hlzqhuyu)

徐天舒(兴业全球副总经理):原油重回100美元下方,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希望大宗商品也能见顶回落。除了拉登之死,这也是众多新兴市场国家一起紧缩的结果。上游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挤压效应,已经使A股上市公司毛利率下滑,如果毛利率和净利润持续下滑,分析师将从中报开始下调盈利预测,市场可能就此迎来双杀。(省略/hectorxu)

第6篇

论文摘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孕育国际化的新优势;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企业“走出去”的新优势,孕育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孕育我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孕育我国加速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的新优势,孕育我国吸引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使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但也带来了新机遇,而且这些新机遇正在孕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是研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中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的重大课题和中长期任务。从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后的形势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动向

发达经济体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要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经济总量的2/3以上。今后这种基本格局虽然不会改变,但以住房次级按揭贷款形式为标志的负债消费和过度消费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美国消费信贷2010年连续7个月放缓,美国民众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倾向于更为谨慎。在欧元区,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居民消费的低迷。而且,欧元区各国为了遏制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如增加税收、减少补贴等,又对居民消费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日本,2010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表明,民间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民间企业投资和货物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仍然疲软。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缓慢复苏更多得益于投资与出口。美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美元贬值,加上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恢复并弱化了经济增长对消费拉动的依赖。2010年前三季度,美国个人消费的增长速度都低于私人国内投资和出口。2010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加速复苏主要得益于出口的迅速恢复。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

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扩大内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额从2008年的16099.6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2419.1亿美元,下降了22.9%。2006年和2007年中国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8.3%和15.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1个和2.0个百分点;而2008年至2010年,净出口的贡献率依次下降为1.7%、-41.8%和-3.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3.8和-0.3个百分点。相反,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增加。其他新兴市场国家2009年货物出口也都大幅度下降,如韩国下降13.7%、新加坡下降20.2%、印度尼西亚下降14.4%、印度下降15.3%、巴西下降22.7%、墨西哥下降21.1%、南非下降22.7%、俄罗斯下降35.7%。进入2010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内需出现增长势头,如俄罗斯1月-10月固定资本投资同比增长4.7%;巴西依靠内需拉动,前三季度实现了GDP同比增长8.4%。

资源输出国开始调整过度依赖资源出口的发展模式。最明显的是俄罗斯。2010年1月-10月,俄罗斯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进口同比增长30%,出现了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以及经常项目顺差逆转的趋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资源输出国提高了本国固定资本形成额在GDP中的比重,如沙特从2008年的19.6%提高到2009年的24.8%,印度尼西亚从27.7%提高到31.1%。这表明,资源输出国的发展模式开始发生以增强内生动力为目标的转型。

挑战

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各国纷纷根据本国实际进行政策调整。这些调整有的将使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对我国发展形成新的挑战。

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不振使外需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减弱。这主要表现为全球贸易增长势头减缓。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量第一季度环比增长5.2%,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放缓至3.2%和0.9%。因而,我们对外需快速回升不应寄予过高期望,仍然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2010年8月以来,美国已经启动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开始酝酿2011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这导致美元对日元等西方货币一路下跌,并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201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已接近3%。人民币汇率上升,使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经营困难,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更具有现实意义。

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出现上升趋势,对我国稳定物价形成新的压力。由于美元贬值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上升,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2010年,全球石油需求大幅上升,已恢复到衰退之前的峰值水平。世界市场谷物如小麦、玉米和大米的价格都出现上涨势头。受国际粮价上涨的压力,巴西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2010年以来上涨了6.59%,豆类价格翻了一番。2010年10月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分别达到4.4%、5.2%、7.5%和9.8%。

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加大了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由于美元流动性泛滥,促使国际资本转向大宗商品,转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基础坚实的发展中国家,即出现了软货币向硬资产的转移。2010年三季度,约有115亿美元外资流向印度、印尼、韩国、菲律宾、我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等地的股市,是2010年二季度净流入20亿美元的5倍多。2010年前9个月,投资者已向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基金投入395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增速。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流动性过大、推高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处境。这不仅增加了宏观调控的成本,而且压缩了宏观调控的空间。

机遇

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使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但也带来了新机遇,而且这些新机遇正在孕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人民币币值稳定孕育国际化的新优势。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是减弱美元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最终要靠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结算和支付的硬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历史性起点。2010年12月,中央银行宣布,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区域“版图”大幅度扩大后,试点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为67359家。这将大大促进人民币结算业务跨越式发展,并加快把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扩大,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持有人,有的还会以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2010年12月,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宣布,其11月国家外汇储备新增60亿元人民币。这是在货币互换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步骤。

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企业“走出去”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世界需求结构发生新变化。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量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超过50%,改写了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与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恢复缓慢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进入新的建设高峰期。这不仅产生商品和服务需求,而且产生对投资和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大需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而且工程建设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优势。工程建设企业对外承包业务的发展,将带动出口贸易和实体投资的同步发展,成为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新纽带。

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世界需求结构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由于发达国家需求恢复缓慢,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出口产品特别是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弹性变小,而体现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弹性变大。这种新的需求将带动我国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我国应利用这一机遇,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此外,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提高增长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成为重要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提出的低碳排放要求,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各类降低能耗和排放的新产品提出新的需求,从而带动这些新兴产业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美元化;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人民币美元化的背景和程度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外汇管制的逐渐放松,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增多,使各国的居民对外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由市场推动的美元化才问题逐步浮现。近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率稳定增长,国民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收入的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同时包括了对国外的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而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进出口企业出于结算和规避风险的目的对外币产生了更大的需求。由于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目前我国的货币替代主要是表现为银行的外币存款逐渐增加,这种货币替代主要是外币对本币在价值储藏职能方面的替代。从绝对指标来看,到2012年,我国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47.8%,全年外币存款增加1314亿美元。与此同时,资本外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截至2012年9月,一年内流出中国的资金数量达到2250亿美元,包括合法和非法的资金流出额,相当于2011年全国经济产值的3%左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1.48亿元,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这是中国外汇储备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资金流出愈发明显。而导致外汇储备减少的一个因素是,中国出口企业把境外获得的收益更多地以美元形式持有,而不是兑换成人民币。从相对指标考察,到201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比11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外汇存款4065亿美元占广义货币余额的4.2%。近年来人民币替代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的时期,经济结构存在着较多不合理,一旦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某些负面因素的干扰或者经济体制发生较大变动,人民币就有可能会受到剧烈的冲击,潜在的美元化的问题就会随之爆发。

二、美元化存在的问题

1.美元化国家会丧失货币政策的主导权

美元化导致一国货币当局难以控制本国的货币供给量。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减少或增加美元的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就回到了原有水平,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整经济的政策也就是无效的。所以,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美元的净流入或净流出,即美元化国家的货币供给量是由国际收支差额来决定的。如果美元的净流入量为负,就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反之,如果美元的净流人量为正,并超过实际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就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发展中国家由于"原罪"与"害怕浮动"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汇率稳定,又由于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要求资本自由流动,这样就只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丧失了货币政策的主导权。

2.美元化酝酿着新一轮的货币危机

持续增加的美元国际需求不但怂恿了美国对其国际收支的放纵行为,也将会导致对美元的长期高估。一旦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发生恶化,并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市场对货币当局维持官方平价的决心和能力失去了信心,就很容易遭受投机性资本的冲击以及本国资本的外逃的风险,最终导致该国货币贬值。美元化国家在与美国经济周期一致性降低,并且受日元--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东亚各国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并很有可能由此陷入新一轮货币危机之中。

三、中国应对美元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而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美元的地位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相符,以及美国的货币政策优先考虑的是内部经济平衡而不是外部经济平衡,美国的货币政策也缺乏纪律上的约束。目前,要想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只有通过货币之间的国际竞争才能实现。针对上述美元化的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中国应如何应对的政策建议。

1.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一国的货币是否是国际货币是衡量该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该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是否处于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贸易的第二大国,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性条件已具备,具有广泛的接受性。中国政府一直在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2013年,人民币离岸中心阵营继续从亚洲向欧洲扩张,离岸中心的人民币存量也进一步增加;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离岸中心新的人民币总量高达1.9万亿元。同时,2013年,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地区央行及货币当局增至23个,货币互换规模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并发展良好,这是摆脱美元化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

2.实行适度储备政策并优化储备结构

国际储备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接受的一切资产。所谓适度储备是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拥有满足对外支付需求准备、维持汇率稳定性,持有机会成本最低而不致导致储备浪费的国际储备量。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削减多余的国际储备,把国际储备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上,并对其规模做动态的调整,通过采购、投资等渠道消化超额国际储备。适度的外汇储备和优良的国际储备结构可以加强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为彻底摆脱美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取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

如果人民币金融与资本项目可以进行自由兑换,就意味着我国基本上取消了外汇管制,人民币与外汇的价格就必须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即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自由的,就必须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转向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基本独立浮动的含义是指在平时央行对汇率波动不加干预,任由市场波动,但又不是完全听之任之。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的进一步加深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逐步上升。中国要积极推动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地位与作用,降低亚洲地区的经济活动对美元的依赖性。

参考文献:

[1]陶世贵.人民币对外币的"货币反替代"问题研究 [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7,22(6):78-83

[2]姜波克.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

[3]熊艳春,黄杰.中国货币替代的现实考察[J].统计与决策,2004(7):23-25.

[4]巴曙松,吴博.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货币替代影响的实证影响 [J].经济管理,2008(23):47-57.

[5]严佳佳.货币替代机制及反货币替代问题研究--兼析人民币货币替代问题及对策建议[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 4 月

第8篇

随着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逐渐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表现突出。为了研究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铁矿石作为案例分析,研究人民币因素对铁矿石价格影响的相关程度,且人民币因素细分为两个层面:流通中的货币量增速和货币汇率变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影响铁矿石金融属性的货币因素,受美元的影响在大幅减弱,而人民币因素已发挥重要影响。进一步得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若人民币的长期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将不利于实体经济”,这两个宏观推论。

人民币铁矿石大宗商品金融属性

1前言

随着我国商品现货、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不再仅仅受供需层面的影响,还受到货币因素的影响,即大宗商品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金融属性。从影响周期的角度,供需层面对大宗商品的影响一般在10~30年周期,而货币因素的影响则可达1~5年。

特别是,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铁矿石的金融属性――货币因素对铁矿石价格波动达到了年度级别的影响,最高涨幅达120%。有色金属、煤炭等商品也有类似的翻倍走势。探寻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本文将重点从货币因素、特别是人民币的影响角度,对大宗商品、特别是铁矿石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铁矿石”作为大宗商品案例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是铁矿石需求大国,而其供给却主要依靠进口,供给受行政干预少、供给量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铁矿石的价格波动与商品市场整体走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在研究商品金融属性货币因素选取“人民币因素”来研究,主要原因是美元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作用在下降,下文中有数据表明2015年以来,美元指数与铁矿石价格的相关性为正0.3,与历史经验的“负相关”不符。与此同时,随着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市场化之后,人民币汇率与铁矿石价格的负相关程度明显增强。

因此,本文将从货币市场,具体主要以人民币因素对铁矿石价格影响程度进行研究。人民币因素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又细分为两个层面:流通中的货币量增速、货币汇率变动。

2理论工具

本文使用的理论工具是线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用ρ表示。

线性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线性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相关又会分成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情况。

3人民币因素对铁矿石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3.1流通中的货币量增速与铁矿石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

凯恩斯的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出于三个动机:

(1)为进行日常交易需要的“交易动机”;

(2)为将来安全保障需要的“谨慎动机”;

(3)为追求利润目的的“投机动机”。

统计2015年~2016年的经济体中的货币增速,M1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指现金加上居民、企业、机关团体等挝辉谝行的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1加上居民、企业、机关团体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股市、商品期货等“投机活动”中的保证金,属于银行托管的活期存款,即M1。因此,2015年~2016年,M1增速超过M2的增速,说明金融市场的“货期存款”大幅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度充裕,也使得金融市场“投机活动”增加。

通过下图数据得出,铁矿石价格与M1/M2增速差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正0.7,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在2015年~2016年,随着实体经济收益率的下滑,央行连续的降准降息,使金融市场中货币流动性过度充裕,一定程度引发了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3.2人民币汇率与铁矿石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

铁矿石价格脱离了过去几十年美元的高度负相关系,转而与人民币因素的相关性增强。

如图,传统经验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指数的负相关”,然而2015年10月~2016年12月,铁矿石的价格与美元的相关性为正0.3。美元与铁矿石的相关系数不仅不是负相关,反而是弱正相关,因此美元指数对铁矿石的价格影响已不存在。

相反,自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改”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铁矿石价格的相关性达到了负0.9。同时,人民币一篮子货币CFETS指数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其相关系数也达负0.8。

因此,铁矿石的价格与美元脱离相关性,转而与人民币汇率的高度负相关。人民币因素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程度,已经远高于美元因素。

4结论与探讨

综上实证结果表明:自2015年以来,影响铁矿石金融属性的货币因素,受美元的影响在大幅减弱,而人民币(流通货币量、汇率)因素已发挥重要影响。

继续研究发现,与人民币汇率高度负相关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铁矿石等中国供给侧或需求侧高度相关的领域。沿着该结论进一步引申,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宏观推论:

自2015年人民币“811汇改”后,人民币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能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促进作用。

人民币单边贬值,短期也许会利于出口企业,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大幅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样也会反过来增加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若人民币长期单边贬值引发了通货膨胀,将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珏琼.不同定价机制对我国铁矿石贸易的影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5.

第9篇

论文摘要: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外汇汇率的波动,也会给金融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本文就汇率变动形成的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给出了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以期降低汇率波动给贸易造成的风险,减少损失。

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一般是用交易双方均认可的货币来计价。目前约70%的国际贸易以美元来计价。这就需要考虑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了。由于汇率波动频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就需要较为准确地估算费用和盈利,避免汇率变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汇率风险。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看,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从宏观角度看,汇率变动使贸易收支差额从国际收支差额发生变化。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升值态势,一度突破6.8元大关。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汇率变动的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从目前形势看:

1.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

自2003年初起日本在七国会议明确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张后,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以各种形式要求人民币升值。其理由是,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充斥于世界市场的中国产品对许多国家的工业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它们认为这是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表现,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人民币币值低估,使中国贸易收支持续表现为顺差,因此人民币应该升值,从而通过升值来改善一些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

2.美元贬值动力尚存

在以美元为本位的世界金融体系下,美元贬值表现为对其他货币的相对升值,在该体系中,美元总是处于多发行货币的状态,美国可以开动印钞机发行大量美元来适应其过高的国防开支和提高其本国国民的福利待遇,从而形成其赤字财政政策。近年来美国对其它国家的负债仍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6年底以前的统计,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头寸约4.8万亿美元,过多的美元发行量必然会使美元有贬值要求。这意味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仍将继续。

3.我国的汇率改革还不完善,汇率浮动仍显刚性

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弹性较之前已有所增强,但与完全浮动相比仍显刚性。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大量投机资本流入境内,央行为维持外汇市场均衡,必须不断进行外汇干预,大量买进外汇资产,进而导致外汇储备相应快速增长。面对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进行冲销干预,而在冲销干预下货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利率有上升压力而其预期却不上升,利率一汇率内在传导的机制被相对刚性的汇率制度所隔断。正是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这种矛盾冲突。造成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持续过热,货币供应量超标,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人民币汇率主要是在银行间的外汇市场上形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但中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外汇头寸市场,还有一部分外汇供求关系还不能在外汇市场上实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我国企业在结汇时出现汇率风险,因此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就成为我们研讨的重心。笔者认为合理规避外汇风险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协调进行,以减少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宏观方面规避风险的措施应“长短”结合。

1.短期措施—主要目标是使汇率维持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波动

一是继续采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公布货币篮子的组成。从而给市场一个明确的货币汇率变动规则。将对货币的升值预期转移到对篮子中主货币的贬值预期上。

二是适时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区间。这需要迅速对外汇交易市场、外汇指定银行与居民和企业的交易制度、银行的外汇头寸管理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三是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有效干预,使汇率反复进行窄幅震荡。这种方式虽然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其实际效果需要视市场心理而定。

四是采取更严格的资本管制,这是一种改革期间的不得已的方式。

2.中长期措施—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

一是可逐步扩大汇率的可浮动空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央行有更大的汇率预警空间,有利于实现内部平衡目标.有利于积极地发挥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逐渐达到均衡汇率水平,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鉴于浮动汇率面临的技术难题及入世后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应首先将目前较为 “固定”的汇率制改为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即将汇率浮动设定上限和下限.并逐步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汇率的走势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使人民币汇率将可以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央行的操作也会更加灵活,可动用各种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来干预外汇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宣布升值或贬值。

二是自律突出在控制与调节。市场价格规律预示我国人民币单边升值不可持续,我国自律的重点在于市场规律的认定和选择,而不是简单对应国际舆论。这需要我们用自我控制和调节得到验证与掌控。自律的结果是化解自我的风险压力,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作为。而从自律角度反思,我国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压力不是在释放和化解,相反矛盾和压力在逐渐上升,我们需要考虑和改变我们的对策和策略,主动掌握我们自己需要的价格与价值。

三是加强汇率波动理论的研究,加强对汇率的检测,建立完善的汇率预警机制,定期预警信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微观方面规避的措施要从加强管理入手。

1.增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技能

培养和引进懂专业、懂技术、懂工具的财务人员,加大有关信息的投入,使之能够在外部咨询的基础上对汇率做出独立的判断,能够识别风险点,并运用有关工具管理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方法管理风险。

2.选择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

第10篇

关键词:人民币贬值;贬值预期;央行

1人民币汇率现状分析

1.1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我国央行从2005年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通过调整货币篮子中各类货币所占得权重进而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变化。我国注重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国内外市场供求为基础,与货币汇率篮子有机结合,严格控制人民币币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更加重视人民币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在2010至2014年的时间里,我国先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数次调整,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使人民币汇率制度逐渐向市场化方向靠拢,加强汇率制度的动态管理[1]。

1.2人民币汇率近期贬值

自2014年年末以来,人民币币值就出现了持续走低的现象,即便是到了2012年,这种现象业并没有得到缓解,央行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化与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密切相关,对贬值现象表示默认态度。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很快引起了巨大反响,新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跌再跌,三天内的贬值额度高达4.7%,这种贬值额度带来了全球商品市场的波动。

2人民币加快贬值的原因分析

2.1中间价以及美元升值预期

近期,人民币中间价急剧不稳定,走低趋势明显,不过从即期汇率的角度来看,中间价的走低并不明显。当时,美联储利率决议推行的鹰派立场造成了美元币值的大幅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上升给人民币造成了很大压力,尽管人民币汇率受一篮子货币的控制,但美元依然是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因素。2015年2月,美国经济获得了强势复苏,美元指数持续走高并突破了一百点,这无疑更加剧了人民币的贬值进程。

2.2央行的主动性干预

在2014年之前,人民币币值一直呈现出升值的态势,同时。美联储退出QE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在这种经济不稳定的前提下,更是有新兴市场可能会扩大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传闻出现,这一系列情况都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大幅上升,面对这种情况,央行采取了增大外汇储备的手法,通过购买大量的外汇从而在货币市场上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增加货币市场中的人民币数量,进而引导人民币币值的降低。同时,央行在2014至2015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两次降息,降息政策使一些国外投资者担心降息之后的投资回报有所下降,国际热钱流出中国,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大幅下降,造成更进一步的人民币贬值[2]。

2.3市场预期的作用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受到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的结果,往往会收集大量有效信息,作出理性正确决定,在金融市场上,市场参与者通过大量的信息分析与研究,做出了人民币贬值预期,那么,他们就会坚定地相信他们的预测是准确的,而大量市场参与者将会根据这一预测进行盲目地跟进,这种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它会造成真的人民币贬值的出现,也就是预期成为了现实。

2.4经济增速趋缓作用

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我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我国国民经济需求降低产能过剩,我国经济进入到了发展趋缓的时期,我国致力于转变经济増长模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由工业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増长模式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效益,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由快速发展转变为平稳的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与商品价格有所下降,相应的人民币币值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3]。

3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3.1汇率机制市场化具备充足的条件

在人民币升值阶段,金融市场上盛行关于人民币的投机活动,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以外汇换取人民币进行贷款与投资,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飙升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人民币的贬值打破了金融机构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一些利用人民币升值进行操控投机活动的金融机构遭受了重大损失,人民币的币值处于不稳定状态,人民币升值投资者不得不谨慎来应对人民币的变动,针对人民币的投机活动的减少给人民币汇率市场创造了一个稳定、安全、有序的环境。

3.2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人民币在升值情况下,居民会更有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如果人民币币值水平下降,居民这种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就会下降。人民币贬值使得出国旅游和海外留学的人们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币来换取外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他们旅游与求学的成本,所以人们出国旅游和上学的欲望将会降低。在居民日常生活方面,购买进口食品物品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人民币贬值提高了进口食品物品的价格,就拿进口石油来说,人民币贬值会造成石油价格的上涨,进而造成运输成本的增加,最后导致整个商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3.3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角度分析,人民币的贬值对其存在着不利影响。人民币的贬值使国外持有人民币的金融机构不断抛售出手中的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尽可能的减少人民币的使用,缩小了人民币的进口结算规模。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在2015年12月1日宣布加入SDR,这标志着人民币的世界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币的贬值使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遭受经济损失,使得别国的人民币储备量降低。从中国经济的控制力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的控制力表现在国外机构的投资方面,本国货币贬值,以外国货币进行计价的生产成本将会降低,外国投资者的利润相应的增加,这会加大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热情,从而增大了中国的经济控制力。

4对人民币贬值的看法

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尽管人民币在贬值,但是这种贬值依然在合理的范围内,与国家的正常预期相差不大。人民币的贬值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有关,央行对于人民币的贬值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但消费者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往往会对冲掉央行的干预政策,所以民众保持持有人民币的自信心,保持理性的头脑十分重要。

作者:靳雅婧 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耿.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泡沫[J].财经研究,2010,(3).

第11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股票市场;行业板块;传导性

[DOI]10.13939/ki.zgsc.2015.16.064

1 引 言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外汇储备量不断增大,人民币持续面临升值压力。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结束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的8.28调整为当前的6.15,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现实,并且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依然存在,这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影响显著。股市的发展反映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通常作为一国经济“晴雨表”之用,也对各个不同行业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与状况进行反映。

国内外关于汇率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关系、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表现一定现实性和全面性,对于今后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然而,对于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行业板块的传导性研究较少。本文结合现有丰富研究成果和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股市行业板块的传导性。

2 汇率波动对股市波动传导的理论分析

本文着重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A股市场行业板块波动的传导性,因此必须明晰此传导具体运作的机理,这里以汇率决定理论和股市价格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撑,形成本文研究理论基础。

2.1 汇率决定理论

随着金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汇率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逐渐突显,同时也因其反馈冲击而受影响。本文以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资产市场理论为代表。购买力平价理论,从货币价值角度分析,对公司利润及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行业股价波动。资产市场理论指出,当两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不均衡状态时,汇率将会产生波动,缓解资产市场的超额需求或供给。

2.2 股票价格相关理论

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受到影响的因素颇多,如宏观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本身经营情况等都能够对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ugeneFama在1970年的论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中提出著名的“有效市场理论”这一观点。本文以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为股票价格相关理论的代表。

3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行业板块波动传导的实证研究

3.1 数据样本选择与处理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月度数据。由于美元作为一种世界货币,以美元和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占中国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因此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EX)代表人民币汇率波动;在我国A股市场行业板块波动方面,以Wind行业分类为代表,分别是能源、材料、工业、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金融、信息技术、电信服务以及公用事业,选取其月度指数收盘价作为代表。本文数据取自Wind经济数据库(EDB)。

在数据处理上,由于本文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那么就要求在时间上处于对等,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能够直接得到月度平均汇率作为其月度数据,行业板块指数以月底收盘价作为其月度数据。同时,为克服数据序列出现异方差,对数据序列取自然对数,这当然不影响原数据序列的波动特征。

3.2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3.2.1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择ADF平稳性检验方法对人民币汇率和各个行业板块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7.0进行操作。结果表明差分之前的数据序列中,在1%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和公用事业行业月度指数序列显著,其他则不显著。一阶差分之后,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平稳,可进行以下检验。

3.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能源行业板块波动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从滞后两期的结果来看,能源行业板块波动更能够解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反过来不成立;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短期而言,材料(工业、可选消费、日常消费、金融、信息技术、电信服务、公用事业)行业板块波动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人民币汇率波动作为导致材料等行业板块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则不显著;医疗保健在滞后一期和两期的情况下,对于原假设“医疗保健行业板块波动不是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相伴概率均为0.00002,小于1%,因此,拒绝原假设,存在明显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3.2.3 协整检验

根据AIC、sc、HQ等统计量综合确定最优滞后期数,结果表明在滞后两期时,所有内生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对应的方程均显著,因此最优滞后期数为2。本文基于VAR使用JJ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原假设“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除信息技术行业与人民币汇率协整检验在lO%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外,其余行业与人民币汇率协整检验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对于原假设“没有协整方程”,能源、材料、工业、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金融、信息技术、电信服务以及公用事业十大行业板块与人民币汇率协整检验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在lO%显著性水平下,我国A股市场能源、材料、工业、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金融、信息技术、电信服务以及公用事业十大行业板块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分别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我国A股市场这十大行业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2.4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结果表明:首先,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会迅速反向冲击能源行业和电信服务行业,即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增强时,短期提升能源与电信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作为利好促进投资者对该板块的认可,逼升行业板块指数上升;其次,材料、日常消费、医疗保健及公用事业在人民币汇率波动时,开始表现出正向波动,其中材料和公用事业行业板块前期呈现逐渐增强的正向反应,而日常消费与医疗保健行业板块呈现减弱的正向反应;再次,工业、可选消费、金融、信息技术在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冲击时,逐现负向冲击,即汇率波动对这些行业的传导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尤其是金融行业反应相对更加缓慢且负向冲击持续相对更长;最后,各行业受人民币汇率波动传导虽然具差异,但长期看,最终都会趋向平稳正向冲击。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12篇

国际产业的分工理论说明产业在某个国家发展到成熟期后,都会引起产业外流。从二十世纪70、80年代开始,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国家,造就了亚洲的新型工业化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开始转向我国,与我国丰富低廉的劳动力相结合。这是我国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口却没有随着国民收入提高而大量增加。

1.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进口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口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2005年我国对欧盟、美国的进口增长率仅为5%和9.1%,远远低于2004年的28.8%和31.9%。而2006年由于我国所进口的飞机、集成电路等欧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金额增长较快(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71.5%和30.4%),因此我国和欧盟、美国之间的进口增长率2006年呈现回升趋势,但仍低于2004年水平。而同期我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口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趋势。

我国进口增长率大幅下降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容易导致产能过剩,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使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的资金和动力,进而影响了生产资料的进口。另一方面,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一些高能耗行业,如造纸、电解铝等在过去两年中所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

2.国家政策偏向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4.客观存在的统计差异

出现统计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五方面:(1)香港转口及加价,(2)离岸价与到岸价的差别,(3)统计范围的差别,(4)未统计服务贸易,(5)未统计电子商务等无形贸易。随着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网络造成的生产国际化,现在的"贸易收支表"编辑已经非常过时,并且有极大的误导作用。虽然跨国公司拥有其自己的资产负债和财务数据,但美国等国政府及政策制定者和国际贸易组织者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国际间的贸易活动。

二、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影响国内的整体经济结构,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我国特殊的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我国现有的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大。

1.外汇储备激增,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大

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因此,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地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2.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同样道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所以,"对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应该作为日常政策工具而无限期、无休止地使用。

三、治理国际双顺差的对策

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1.限制外资流入与投资流域

我国现存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国外流动性过剩的输入。因此要减缓流动性压力,必须在外资可投资领域进行严格限制,对外资流出入进行严格监管。在我国房地产行业,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对外资可投资的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外资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减缓房价上升的压力,控制外资对民生严密相连的行业进行投机。另外,国家也可尝试对其他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控制,控制外资在大型项目中的比例,对其进行登记备案、严格监管。

2.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限制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型产品,而在技术和营销管理方面较为落后,附加值相对较低。一些高能耗产品的大量出口也会进一步加重我国能源的紧张局面,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政策上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更多的出口优惠待遇,并逐渐减少高能耗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重,以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贸易平衡。

3.鼓励企业使用外汇,进行跨国投资

目前我国海外投资增速可观,但总量仍显不足,相比其他和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家差距也显得很大。而我国由于外汇储备过多,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使用外汇,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完善海外投资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