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企业管理工作总结

大企业管理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20 09:34:07

大企业管理工作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总图;管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28-01

1.工业企业总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总图管理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企业总图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建厂投资、基建进度、工程质量、生产成本,影响到工厂的生产和安全,影响到工厂的改建、扩建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业企业总图管理几十年来为我国工业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保证工厂建设按批准的总体规划和总图设计实施,制止各种违章建筑和违章行为,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克服建设中的随意性等,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总图管理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大致有:

1.1 土地利用欠佳、违章建筑和违章行为较多

每个工程项目,在建设时都有总体规划和总图设计。而生产装置投入使用后,企业在改建、扩建过程中又见缝插针,违章挤占,破坏了整个工厂的平面布局,防火间距、道路布置等都难以达到规范要求。

1.2 总图资料不全不准,隐蔽设施情况不明

常有这种情况:工厂建成后几十年,机构和人员变动频繁,厂区、生活区的建(构)筑物变动,特别是地下管线与电缆等隐蔽工程在总平面图(现状图)上没有反映。这就难免使企业处于十分动的局面。如某企业在改扩建工程中,由于新增管道在总平面图上没有标出,竟将地质钻探孔定在水管上,结果将水管钻破,被迫停车,生产受到不应有损失。

1.3 总图管理缺乏力度

总图管理本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有的企业将其视为可有可无之事,其管理人员无权威性。在违章建筑查处过程中,领导干预,说情,该罚的不罚,对违章者缺乏必要的惩罚手段,以致违章者屡禁不止,总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管理人员有畏难情绪。

1.4 随意动土,不办证

有的单位在改扩建过程或小型项目建设中,不办动土证就乱挖、乱堆,影响厂容和交通,甚至造成事故。如株洲市某单位在一公路边挖通讯电缆沟时,没到有关厂办理动土证,便挖起来,结果将该厂一根6kv的高压输电电缆挖断,锄头被打出几十米远,险出人命,并导致车辆阻塞,该厂附属的编织袋厂停产多天。

1.5 总图管理严重缺员

按工业部总图管理要求,大、中型化工企业一般应配备科管理人员2~4人,小型企业至少1人。如果企业无测量队,还应配备测量人员。而大多数企业既没有总图管理机构,也没有人员编制,有的设一个兼职人员管理,该兼职人员往往业务不熟,且常更换。总图管理专业队伍有后继无人之虞。

1.6 总图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要求

总图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素质。要有事业心,还应有原则性、主动性,要熟悉与工作有关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及各种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真正安心和胜任总图管理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很难选到称职的人未补充。

2.提高工业企业总图管理的措施

目前,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正通过“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这就向总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总图管理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

2.1 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对总图规划的认识

由于总图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的总图规划的确立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 例如某个公司新建30万t/a合成氨工程的总图方案有两个,A方案特点是,与老厂合成氨、一硝酸、二硝酸、硝按等主要生产装置紧密结合,形成以合成氨的生产中心与氨加工为一体,在装置布置上提供了集中管理的条件,从而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缩短原材料输送距离。A方案还可对老厂原有的码头调整为尿素码头与卸煤码头,道路、铁路稍加改造即可使用。厂前区也可充分利用老厂原有建筑物。B方案需征地34公顷,大化肥工程布置可集中一片,新征田地处于长江洪水范围内,系河漫滩地,地质条件差。两个方案比较,A方案是一条以老厂带新厂,再以新厂促使老厂改造的路子。但从投资方面看,A方案由于拆迁量较大,A方案的投资比B方案还略高些,经过各方技术人员的讨论比较,最后决定采用A方案。

2.2 提高总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

《规定》的执行者是企业的总图管理人员,他们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总图管理的质量。由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内有许多易燃易爆的存贮设施和生产装置,彼此之间的相对距离往往是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大事,因此要求总图管理人员不仅要考虑一般的通用原则,而且还要能够判别物品的火灾危险隆类别来决定总图位置的布置。总图管理人员要有能力对报批的总图方案进行审核,对照各种规范仔细检查,而且还要深入现场,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解决。

2.3 制定好企业的发展规划

企业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要有远近结合的总体规划,做到一次合理规划,分期建设实施,避免只顾眼前短期行为。企业里的总图管理人员在制订企业发展规划时就要参与,以便对企业发展概况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作为审批企业在基建工作中的依据。对于缺乏合理规划的老企业,就会出现缺什么补什么,下属单位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同一个区域的重复设施,不仅使企业的厂容显得零乱,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4 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

企业的总图管理工作内容有别于政府城建规划管理部门。企业内的违章建筑,总图管理人员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即使对二级单位采用罚款的办法,还是不会影响该单位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总图管理人员也存在着管好与管坏一个样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管理的好坏与奖惩联系起来,建立强有力的执法部门,对违章建筑给予必要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将总图管理工作更好地搞好。

结束语

加强企业总图管理工作属于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局部工作。尽管该项工作起步较晚,而且在一部分企业中仍未得到重视,但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总图管理工作就能走上正轨,就能真正做到总图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广大职工,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雷明.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杨继恩.对加强化工企业总图管理工作的探讨.[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3.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号)提出的“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施职业资格管理”、“扩大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实行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要求,提高企业环境守法能力与水平,规范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我部于20*年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两年以来,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部决定将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到省级或市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以增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意识、规范企业环境管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为目标,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引导守法和强化执法相结合、企业自律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原则,继续扩大、深化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企业环保工作规范化建设,争取到20*年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基本试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省级或市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积极探索引导企业增强守法能力和强化企业污染减排主体责任的有效机制,发挥企业在微观环境管理中的主动作用。

二、工作范围和内容

此次试点范围是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已开展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的企业、以及各地环保部门认为有必要纳入试点的企业。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架构。指导有关企业建立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设立环境管理机构,明确企业环境管理总负责人和企业环境监督员;

(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素质。组织有关企业参加由我部统一组织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台帐和资料。指导有关企业做到台帐和资料完善整齐,装订规范,监测记录连续完整,指标符合环境管理要求,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指导有关企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企业污染减排计划、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环境治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等制度;

(五)指导有关企业在醒目位置放置污染源分布图、污染物处理流程图和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图;

(六)规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等;

(七)探索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重点探索与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清洁生产示范、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上市环保核查、限期治理、停产整治等环境管理制度或环保工作相衔接的方法。

三、工作步骤及要求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可以分为准备、试行及持续改进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年9月-*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统一组织和指导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地市级、有条件的县区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落实《关于开展大型电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50号)和《关于开展造纸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41号)的基础上,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结合污染减排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确定试点企业名单,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具体负责领导和人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培训。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于20*年*月底前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领导及人员和试点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汇总表报送我部。

(二)试行阶段(20*年*月-20*年12月)

各级环保部门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的登记制度,组织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填写登记申请表(附件一),并将登记变更情况汇总。要指导、督促有关企业根据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环境管理与监督制度,督促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履行职责,督促企业按规定上报试点工作情况。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于每季首月5日前将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登记变更汇总表、试点工作简报报送我部。

第3篇

关键词: 工程总承包 工程建设项目 组织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带动我国技术及工程材料的出口,促进劳务输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是实现建设生产过程的组织集成化,以克服由于设计与施工的分离致使投资增加,以及克服由于设计和施工的不协调而影响建设进度等弊病。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其核心是通过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组织集成,促进设计与施工的紧密结合,以达到为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1.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的组织模式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的组织模式:1)业主方把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和施工任务进行综合委托的模式进行工程项目总承包;2)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3)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4)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工程总承包企业将所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企业负责。5)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有多种方式,如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指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虽然已在我国一些工业建设项目中得到成功的应用,但实施工程总承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工程总承包经过多年发展,在我国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推广面还不大,绝大多数施工企业不具备完善的总承包管理体制和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在咨询设计、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支持、大型设备施工、合约管理、专业施工协调以及相应的资金运作和融资等关键能力方面,与国际工程总承包商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工程总承包模式反映了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和业主规避风险的客观要求、必将得到业主和市场的认同,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市场将是一个规模大、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市场,如何培育总承包企业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选择。

2.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的管理措施

针对总承包市场的现状,我们必须努力作好总承包,完善总承包管理体制,必须采取一些对策和措施:1)完善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几大功能,从设计院和从施工企业发展成为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途径是不同的,施工企业打造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加强咨询服务、设计功能和融资功能建设。

2.1咨询服务

工程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回收期长、涉及面广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增加咨询功能对施工企业打造总承包企业是非常必要的,它为承包商尽早参与项目提供了机会。

2.2设计

如果没有相应的设计能力,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总承包是不可能的。施工企业增加设计和咨询服务功能可以通过修改其组织结构,增加设计和咨询服务部门来实现.

2.3 融资功能

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特别是承揽国际工程,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1)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如何建立宽泛的融资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建立健全适应工程总承包的管理体制,我国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在服务功能、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所以,施工企业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工程总承包组织结构形态,形成对接市场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工作手册等方面都要健全并形成体系。3)完善基础工作,提高标准化程度,工程总承包更为重视的是总包协调和整合能力,对市场资源的掌握以及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是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很高的标准化水平,才能保证企业高层能够对很大的管理幅度进行有效监控。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编码体系和定额体系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基础竞争力的体现,这是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必然选择。4)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采用先进、实用和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总包管理是一项基本举措。5)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培育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总承包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吸引和招聘社会上优秀人才的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培养制度,并形成长期性、根本性的解决人才的制度。

3.结束语开展工程总承包时还应重视工程总承包方式的选择,就绝大多数施工企业来说,一开始还是先选择施工总承包较为稳妥。工程总承包相对来说,应用较少,成功案例也有一些。如何培育总承包能力,尚需进一步摸索、研究、总结分析,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管理模式的发展之路,推动我国工程总承包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工程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宣贯教材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何国瑞主编

第4篇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 用工管理 影响因素

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和特殊的行业背景导致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水平相对较为低下,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尤其是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使得这一问题日益显现,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让不断提升用工管理水平成为包括国有煤炭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客观上要求通过广泛调查系统掌握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现状,分析并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对重要程度,以为国有煤炭企业尽快摆脱用工管理的被动与盲目进而不断提升其用工管理水平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现状调查及总结

尽管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水平普遍较为低下,但企业间毕竟存在着诸多差异,因而为全面了解并总结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现状,就必须通过广泛调查获取充分信息。通过对多种调查方式的客观性、有效性、便捷性等方面的权衡,作者选择问卷调查作为基本的信息获取方式。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其内容包含三个部分:(1)有关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规章制度的问题;(2)有关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文化建设的问题;(3)有关国有煤炭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作用的问题。调查问卷采用五分记分法,自①至⑤分别代表调查对象对所调查问题的态度为强烈反对、比较反对、一般、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记分标准。

由于调查问卷的第一、三两部分内容已经过国内学者的大量实证检验,此次调查只是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而第二部分内容又是基于成熟的理论成果设计而得,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同时,问卷设计完成后先期调查了10名样本受测者,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第一、二、三部分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712、0.809、0.706,均超过了0.7,因此该问卷也具有较好的信度。

问卷调查于2010年9月至12月以专人发送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通过对所收回有效问卷的加工整理,得到了最终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对象包 括同煤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兖矿集团、宁夏煤业集团、山西潞安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榆神煤炭公司等多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多类员工,考虑到问卷填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所选调查对象均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员工。

2.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现状总结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水平总体较差,而这也决定了员工对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整体满意度不高,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现状,以下将分别从用工规章制度、用工管理文化和用工沟通等三个方面加以总结。

(1)用工规章制度。由调查统计结果可知,65.4%的员工认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照章办事,68.8%的员工认为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不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只有29.2%的员工认为企业的各项用工规章制度内容很合理,而具体到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员工的不满意程度则更为明显,只有9.6%的员工认为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自己对主要内容很清楚,同时高达74.6%的员工认为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缺乏协商成分。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他信息,[3-5]可以得出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规章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不健全问题:一方面,企业用工规章制度庞杂,既有转发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规定,也有自行制定的制度,导致部分规章制度存在前后矛盾、规定不严密、内容过时等情况,操作中容易产生争议;另一方面,企业分配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此外,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也过于简单化、僵硬化。

(2)用工管理文化。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从企业意识、核心价值观、团队意识、员工意识和目标愿景等5个纬度对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文化进行了调查,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88.5%的员工不认可企业鼓励员工参与日常管理,57.6%的员工认为缺乏明确的企业精神,尽管有41.6%的被访者认可企业的员工意识,但同时有高达90%的被访者否认员工有团队合作意识,而且也只有23.1%的员工认为企业的目标愿景得到了广泛认可。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他信息,[6,7]可以得出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文化还需要有效地整合、提炼、确认与落实: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缺乏有效沟通,员工对企业用工管理文化了解不够充分,认识上有待进一步清晰与统一;企业员工意识欠缺,以人为本的思想未能提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许多中、基层管理者不了解企业用工管理文化具体应如何实施,从而导致形式化。

(3)用工沟通。企业的用工沟通主要包括管理沟通、正式组织沟通和非正式组织沟通,本次调查主要关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在正式组织沟通中的作用。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员工对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在用工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评价并不高,73.1%的员工认为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尽管有47.6%的员工认可工会为争取员工权益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也有67.6%的员工认为工会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没有发挥参与决策权。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其他信息,[8,9]可以认为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沟通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还存在着沟通渠道不顺畅、形式化等主要问题:企业的管理沟通主要是以命令、文件等单向沟通方式进行,部门间的沟通也仅仅局限在管理者之间;企业的用工沟通水平大多由管理者的经验与性情所决定,随意性、主观性突出;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并未受到真正的重视,而工会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尚存在着诸多不足,而这些不足也直接制约着其后续发展,因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这就要求国有煤炭企业理清用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因此,论文在此将总结提炼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以为国有煤炭企业改进用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1.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主要影响因素

在对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现状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考虑其特殊的行业背景,作者认为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工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即用工管理规章制度、用工管理文化、用工沟通和用工对象,而每一方面都可以细分出若干具体影响因素,如用工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可进一步细分出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薪酬制度和培训开发制度等。在分别提炼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影响因素后,就可以建立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2.影响因素相对重要程度分析

明确了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以便于国有煤炭企业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考虑到问题的综合性、全面性以及单一量化方法的局限性,作者在此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首先,根据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给所选定的有关专家;其次,依据所收回的调查问卷分别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全部通过检验的问卷方为有效问卷,进而计算出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作为该专家对相应影响因素所赋予的权重;第三,将所有专家的对应权重进行算术平均,所得结果即为影响因素的层内权重;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确定各影响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权重较大的影响因素即为对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相对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选择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管理咨询专家以及相关学者为调查对象,以信函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实际收回45份,其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有效问卷42份,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加工整理,得到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各影响因素的最终权重(见图1)。由权重结果可以看出,对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管理沟通、员工素质、正式组织沟通、企业员工意识和员工流动性等,这就为国有煤炭企业改善用工管理水平提供了明确目标。

三、结论

1.强化沟通是提升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管理水平的关键。国有煤炭企业管理沟通的单向性、局限性、随意性以及正式组织沟通的形式化决定了企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环境,企业和员工之间缺乏信任,从而成为阻碍其用工管理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转变国有煤炭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重视管理沟通并不断提升其沟通能力,同时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参与、监督及宣传作用,通过健全沟通机制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2.国有煤炭企业的员工意识亟待提高。近些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人才总量、结构及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方面与企业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企业内部的各种用人机制也不健全,员工的积极性比较缺乏,而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员工意识的淡薄。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必须强化其员工意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努力为员工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开发力度并不断健全激励和竞争机制,以在逐步改善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员工流动性应受到重视。除正常的员工流动外,国有煤炭企业的员工流动还具有自身的特征,即专业人员流失严重同时一线生产工人的流动性也很高,这一特征不仅增加了用工成本,而且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应在不断改善用人环境增强其人才吸引能力的同时,重视劳动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其用工形式的规范化,以合理而稳定的劳动契约促生员工与企业间的心理契约。

参考文献:

[1] 中国矿业大学课题组.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95-101

[2] 蔡建瓴,樊爱萍.社会统计分析及SAS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3] 谭章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5

[4] 万司池.煤炭企业的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J].煤炭科技,2005,(3):61-62

[5] 刘军强.煤炭企业用工形式现状分析与完善[J].河北煤炭,2008,(2):47-48

[6] 王文杰.河南神火煤电公司农民轮换工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6

[7] 邱锡钟.搞活劳动用工与稳定用工队伍[J].江西煤炭科技,2006,(4):78-79

[8] 赵美田.我国煤炭企业人才现状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矿业,2004,13(7):23-27

第5篇

一、建筑市场进入壁垒的度量

产业组织理论的两大主流学派从不同的视角对进入壁垒进行了定义。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贝恩(Bain)认为,进入壁垒是产业内在位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一 优势使得在位厂商可以将价格持续地提高到竞争性价格水平之上而不引发新厂商的进入。 [1]而效率学派代表人物施蒂格勒(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 业不必负担而潜在进入企业必须负担的生产成本。[2]关于进入壁垒的度量方法, 按照贝 恩的观点 ,可以用长期的超额利润率来度量;按施蒂格勒的观点,可以用在位厂商和潜在厂商的成本 差异来度量。而在实际运用中,上述度量方法均存在相关统计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

因此,度量我国建筑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需要建立可利用行业统计数据计算市场进入壁垒 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本文依据贝恩的理论方法,并借用徐国兴提出的测算新厂商在产业 超额利润驱动下进入速度的量化指标,来度量建筑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3]基本 思路为,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超额利润会诱使企业进入,进入难度越小,在位厂商所获得的 利润就越低,新厂商进入的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因此,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与该产业的 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新厂商的进入速度有一定关系。

设一个产业t期的进入率为et,产业增长率为gt,t-1期的产业利润率为rt-1,在 没有进入壁垒的情况下,新厂商的进入速度与产业增长率及利润率的关系可表现为:et=r t-1(1+gt) 。①为了消除市场临时波动的影响,可设定一个较长的考察期为n, 则有:∑ni=2ei=∑ni=2ri-1(1+gi)。令E=∑ni=2ei,R=∑ni=2ri-1(1+gi),E为第2期到第n期的累计进入 率,R为吸引新厂商进入的驱动因素。如果在考察期内存在进入壁垒,那么其高度应当与进 入驱动力成正比,与累计进入率成反比,所以可将R与E之比定义为进入壁垒高度指数B,即 :B=R/E。如果进入壁垒高度指数B小于1,说明该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存在过度进入的现 象。

表12003―2007年建筑业进入壁垒高度测算 进入驱动力R累计进入率E进入壁 垒指数B 全行业0.1250.2630.4751.按资质序列划分 总承包0.1140.1560.733 专业承包0.1910.4230.451

劳务分包0.1710.9060.188 2.按行业分类划分

房屋工程建筑0.1100.0631.726

土木工程建筑0.1370.3550.385 建筑安装0.1830.602 0.303

建筑装饰0.1510.3430.441

注:进入驱动力R根据产值利润率和工程结算收入增长率计算(劳务分包企业按总收入计算 ),进入率E为当期净进入企业数与上期期末企业数之比。资料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 鉴》各年版。

根据上述度量方法,表1计算了2003―2007年我国建筑业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测算结果显 示,全行业的进入壁垒高度指数仅为0.475,说明建筑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企业进入速度 远大于利益驱动力,存在过度进入的倾向。从按资质序列划分的结果看,总承包市场的进入 壁垒相对较高,而劳务分包市场则明显存在过度进入的现象。从按行业划分的结果看,除房 屋工程建筑市场外,其他专业市场的进入壁垒指数均较低,与全行业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但是,房屋工程建筑市场的进入壁垒指数达到1.726,远高于其他市场,说明该市场在考察 期内存在明显的进入不足。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房屋工程建筑市场进入壁垒过高的结 论,因为,虽然累计进入率很低,但进入驱动力指数也低于其他市场,说明其本身缺乏吸引 新 企业进入的条件。实际上,房屋工程建筑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众多,几乎处于饱和状态。2003 年,房屋工程建筑企业数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49.9%,之后呈逐步下降趋势,但20 0 7年仍高达41.6%。这说明,近年来进入房屋工程建筑市场的企业数量较少的原因并不是因 为门槛过高,而恰恰可能是由于壁垒较低导致前期进入过度的结果。

以上定量分析结果是以2003―2007年的5年时间为考察期的,如果以3年为移动周期的方式来 计算,除个别市场略有一些波动之外,大体上与全部时间跨度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这说 明所采用的进入壁垒度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除此之外并不含有任何政策含义。壁垒 较低的市场并不就意味着一定比壁垒高的市场更具有效率,有些产业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维 护市场竞争秩序和运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进入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竞争状 态的影响要比判别进入壁垒高低显得更为重要。

二、建筑市场的规模经济壁垒

按照贝恩的观点,进入壁垒可理解为限制或妨碍市场外部的潜在进入者进入因素的总和。这 些因素分为结构性壁垒和制度性壁垒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 异化、绝对费用,而后者主要指相关的政策法律。规模经济被认为是构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 主要因素。新企业在未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前,由于不能享受规模的经济性,相对于已占 有市场的在位企业来说,其成本必然较高。由这一原因造成的市场进入障碍,就叫规模经济 壁垒。

(一)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性

表22007年建筑企业与生产相关的规模经济分析 资质等级分类平均产值(百万 元) 平均资产额(百万元)a:平均产值增加率(%)b:平均资产增加率(%) α(a/b)总承包特级企业3346.6 3181.3

作为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与生产相关的规模经济和企业的资产投入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也 就是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资产成本就会减少,即产出的增加比例 超过资产投入增加的比例。因此,可以通过资产分摊的概念,对建筑企业与生产相关的规模 经济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计算假定某个等级的企业上升一个级别时其平均产值和平均资产额 的增加率,然后再计算两个增加率的比值α。如果α明显大于1或小于1,则说明存在或不存 在规模经济。表2的计算结果显示,2007年各个级别企业的比值α都接近1,说明建筑企业总 体上不具有明显的规模生产效应。用同样方法分别对2003―2006年建筑企业的规模经济进行 测算的结果也基本相同。这表明,由于施工企业的人员和机械设备等分散固定在各个项目上 ,使得企业的业务分布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和地域分散等特点,无法实现建筑生产的批量 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因而缺乏一般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条件。不过相比之下,专业承包企业 的比值α明显高于总承包企业,表明专业承包企业的产出规模扩大到相邻高级别企业时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产投入水平,即具有一定的规模生产效应。

(二)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与管理相关。如果企业内部组织效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因经营规模 扩张而增加的管理成本,说明存在管理上的规模经济。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与管理相关的 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其管理总成本可在更大范围内分摊到各个管理环节, 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大批量采购建材,有条件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开发先进施工技术等。

注:每条曲线中的4个数据标记为各类等级企业,从左至右 依次为三级及以下、二级、一级、特级。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 鉴》各年版。

图2 按等级划分的专业承包企业管理费率变化

注:每条曲线中的3个数据标记为各类等级企业,从左至右依次为三 级及以下、二级、一级。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各年版。

不同规模企业的管理规模效应,可通过各类等级企业的平均管理费用占平均工程结算收入的 比例(管理费率)变化来进行比较。图1和图2的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以来总承包和专业承 包企业的管理费率总体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高等级企业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总承 包企业的管理费率明显低于专业承包企业,说明企业的经营内容和规模对降低管理费率有一 定的作用,总承包企业可以将管理费用分摊到更大范围的工程成本中;总承包资质序列中不 同等级企业之间的管理费率相差不大,相比之下,专业承包企业之间的管理规模效应则具有 明显的层次性。

以上对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的规模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建筑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并 不显著,尤其是总承包序列中的高等级企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虽然特级总承包企业在 规模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规模经济效应。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为大型 国有企业集团,所以缺乏规模经济的原因之一应该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率有关。

三、建筑市场的其他结构性进入壁垒

除规模经济之外,传统上被认为是构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还有产品差异化、必要资 本量、绝对费用等。

(一)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之间不完全替代的状况,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 主要手段之一。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产品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工程质量、工期、施工管理能 力和机械装备水平等方面,但建筑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间的产品差异 化竞争。建筑产品的生产程序与一般的工业产品不同,设计和施工这两个环节的主体往往是 分离的。 也就是说,建筑产品的差异性通常是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决定的,施工安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 在给定的设计方案下提供相应的工程建设服务。此外,由于建筑工程采取的是先签订工程合 同后进行施工的订货生产方式,所以业主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无法事先确定企业所提供的工 程建设服务质量。因此,建筑业总体上属于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的行业,企业一般缺乏足够 的差异化竞争手段,由此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也就较低。当然,在一些技术较为复杂的专业 工程和大型工程市场,对施工企业的整体实力、资质等级、以往的工程经验等要求较高,所 以企业可以发挥其专业特长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但总体而言,工程承包压价竞争愈演愈 烈的现象说明,大部分施工企业还不具备充分的产品差异化能力来规避价格竞争。

(二)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时所必须投入的资本。一般而言,必要资本量越大,企业筹 资就越困难,市场进入的障碍也就越高。但不同行业的必要资本量大不相同,如重化工业所 需的必要资本量就十分庞大,构成了该行业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而建筑业与制造业的不同 之处在于不需要固定的厂房和生产线,较少的资金投入就可以承接建筑施工任务,所以建筑 行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一般要低于工业生产部门。2007年,建筑业企业的平均资产额为6932 万元,远低于工业各行业的企业平均值10483万元。此外,从资产构成看,建筑业企业的固 定资产额仅为流动资产的四分之一,低于工业部门中的所有39个行业,说明建筑生产经营活 动中投入的资本以流动资金为主,对固定资产的要求较低。 但在建筑业内部,不同类别的建筑工程市场对企业必要资本量的要求有较大差异。如铁路、 隧道、水利和矿山等专业性较强的土木工程项目,对施工企业的生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金有 较高的要求,因而形成了一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而一般住宅建筑以及建筑安装、装修装饰 市场的必要资本量要求不高,市场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

(三)绝对费用壁垒

在一个现有的市场上,专利技术、原材料、进货和销售渠道、人才等生产要素和经营资源一 般都已被在位企业瓜分,导致新企业要付出更多的额外代价与在位企业争夺这些资源,这就 形成了所谓的绝对费用壁垒。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位企业所占有的特殊资源较 少,如建筑原材料供应充足,生产水泥、钢筋和各种构配件的建材厂商很多,使得建筑施工 企业不具有对原材料的排斥性占有;传统的建筑技术相当成熟且具有较强的易传播性,特定 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有限,所以生产技术很难构成阻碍新企业进入建 筑市场的壁垒。 但在销售方面,因先订货后生产的交易方式导致无法事先确定工程质量的优劣,所以业主只 能根据施工企业以往的工程施工经验和信誉等来做出判断,这就使得在位企业在获得订单上 处于有利地位。新进入者一般选择先进入到各方面要求较低的劳务分包市场,然后再求发展 。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建筑业对一般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而我国又具有大量的非熟 练劳动力,所以人才壁垒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建筑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除规模经济等结构性进入壁垒之外,企业进入市场还会遇到相关政策法律壁垒的制约和限制 ,如政府发放的各种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基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我国对进入建筑市场的企 业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包括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项目招标承包制度、施工监理 制度等。其中,资质管理制度构成了建筑业最主要的进入壁垒。所谓资质管理,是指国家建 设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的资格和素质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企业具备的条件核定其资质等级, 并按照企业资质等级划定相应的营业范围。因此,资质管理制度实际上也就是企业进入建筑 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资质管理的范围涉及到所有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或者招 标业务的企业,这里仅以工程施工企业为分析对象。

为了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我国自1984年以来已先后实施了五轮 的企业资质等级管理,逐步建立了以资质管理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制度。 (1)1984年颁发的《建筑企业营业管理条例》,对企业的登记和变更、技术资质、企业等 级和营业范围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将从事房屋建筑、土木工程的企业分为一到四级,从事设 备安装、机械化施工的企业分为一到三级。(2)1989年颁发的《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 《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将施 工企业分为建筑、设备安装、机械施工三类,各类企业的资质等级层次与第一轮资质管理相 同,但提高了各级企业的等级标准。(3)1995年颁发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建 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制定了房屋建筑、冶金、石油、化工、水利等34种等级标准,并将 企业分为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一、二级)、综合类施工承包企 业(一到四级)、专项分包类施工企业三种类型。(4)2001年建设部对原有的资质管理规 定和等级标准进行了更新,将资质管理体系分为施工总承包、专 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三大序列,每个序列分若干类别,每一种类别中按企业业绩、资金、 技术、人力资源等划分等级。(5)2007年建设部颁发了新的《建筑 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将过去定期集中进行企业资质受理的方式改为随时受理、限时审批; 取消了企业资质年检。同年的新《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突出了对企业整体 资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资质管理规定的颁发和实施,实现了从企业“注册管理”向“资质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于 解决不具备施工条件的企业超越资质承揽工程的恶性竞争问题,以及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和规 范建筑市场秩序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注:(1)比重为占全部资质等级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包括劳务分包企业和等级外企业。(2)2 003年以后的一级企业数为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的合计。资料来源:1985年数据 摘自肖桐;[4](397)其它根据《中国建筑业统 计年鉴》数据。

如表3所示,每当新一轮的资质等级管理标准出台后,很多低资质企业想方设法提高等级进 入高一级市场,导致较高等级的企业越来越多,过多企业在同一平台竞争。1985年取得一级 和二级资质的企业分别只有488家和712家,占全部资质等级企业总数的2.60%和3 . 79%,之后高等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至2001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为5.64%和20.17%。在 此 背景下,第四轮资质管理提高了高等级企业的标准,但没过几年,特级企业和一级企业的数 量又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007年特级企业的数量比2003年增加了1倍多。高等级企业有 增无减的现象说明,资质管理制度的制定往往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动态变化,因 而对于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和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资质管理制度在专业划分上也不尽合理。2001年实施的资质等级标准将施工总承 包系列划分为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电力等十二个类别,专业划 分带有按行政部门划分的痕迹。而且过细的专业划分,限制了企业的活动空间,不利于企业 跨行业发展和行业结构的调整。据建设部的调查,特级资质企业在房屋建筑、公路和铁路3 个专业的数量占特级企业总数的84.8%,146 家特级资质企业在2003―2005年中承担的工程 项目平均单项工程规模只有1300万元左右,而这是三级企业就可以承担的工程规模。②这 说 明,受专业市场资质标准的制约,许多高资质企业只能在房屋建筑等中小型工程项目市场中 与较低资质的企业抢夺工程,难以发挥大型施工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和综合优势,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低水平竞争。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总体上属于进入门槛较低的竞争性产业,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 等结构性进入壁垒没有起到限制企业进入的有效作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构成了建筑市场最 主要的进入壁垒,对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对于抑制市场 过度进入的实际作用较为有限。建筑产品作为关系到公共安全、城镇规划和道路交通等各个 方面的特殊产品,要求政府通过资质管理等行政干预手段来维护市场竞争环境。但资质管理 应充分体现等级标准的层次性和管理上的适度性,做到既要有一定的市场准入限制,同时也 应调整专业划分并适当降低专业市场的进入门槛,促进总承包企业与专业分包企业之间的分 工协作。另一方面,有必要提高对高资质等级企业的专业技术要求,以抑制过多企业进入高 端市场的过高欲望,促使大型企业集团由规模型向技术型、效益型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存在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无序竞争状况比较突出。因此,通过适 度提高进入壁垒来调整和完善建筑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于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但是,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不能过度依赖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资质管理制度 。因为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明显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级标准制定和 专业划分等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动态变化。再者,资质管理制度所涉及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在一些高端和专业工程市场才会起到限制进入的作用,而建筑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也在 弱化资质管理壁垒的实际作用。

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消除进入壁垒或提高进入壁垒,而是在于维护市场 的公平竞争机制和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建筑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在于形成统一的 全国性市场以及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有效竞争市场,使不同规模和类型企业之间形成基于 专业化分工的竞争格局。因此,在市场条件成熟后应逐步弱化资质等级管理制度的市场准入 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信用体系以及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形成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手段优 化产业组织结构的机制。

注 释:

① 徐国兴(2007)在理论模型中还考虑了产业的隐性垄断租金对进入的驱动作用,但在实 证分析中因为相关统计数据的缺乏而省略了这一项。同理,本文的度量指标中也不考虑 隐性垄断租金的影响作用。

② 根据建设部网站资料:“建筑市场管理司王素卿司长于2007年5月17日在全国工程建设管 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主要参考文献:

[1]Bain,J . S.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2] Stigler,G. J.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M]. Homewood,IL:Richard D.

Irwin,1968.

[3]徐国兴.市场进入壁垒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4]肖 桐.当代中国的建筑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Entry Barrier Failure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 y

Fan Jianting

Abstract: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less concentrated

market,a major

reason for this structure is its low barrier to entry. None of the common econom ic factors such as scale economy,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minimum capital requi rement, absolute expenditure that are able to build up entry barrier affects the

entry decision of thos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us, the major entry barrier i n this industry has become to be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in the firm's eligibil ity and i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adjusting the industry structure to som e extent. However,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lacks a long-term goal and stability

in the aspects of ratings and field classification. Its impact toward a long-ru n control of ruinous competition is limited.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设计;组织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是视创新为生命的行业,房地产业已经迈入全方位创新的时代,组织结构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房地产企业创新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沟通成本,使企业家得到最公平、最有效的回报,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根据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进行组织管理问题研究,建立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组织结构

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常见的问题

识别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研究的基础。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的水平普遍较低,企业普遍存在组织结构层次、部门设置不合理,职能定位不清,集、分权不合理,组织流程繁杂或破碎等问题,归结起来问题主要分为三类,即结构问题、职能问题和流程问题。

结构问题主要指结构层次过于单一、决策层庞大、部门设置不合理等;在职能定位方面,主要存在着集、分权不合理,横向结构交叉重合,职能定义不清等问题;工作分配不符合流程,组织流程繁杂,流程缺乏评审程序则属于流程方面的问题。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管理问题,如基础管理薄弱,员工素质较低,管理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管理,业务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教练员的甲方角色,还仅仅停留在现场施工管理的承包商的角色;营销策划部、销售部、客户服务部等相关部门的接口关系不清晰;企业无系统的信息管理规定,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等。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设计总思路

组织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针对企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进行系统缜密的全过程分析。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设计中,应提倡建立以流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的理念。在进行组织设计之前,首先分析企业的主导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然后考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同时,在组织设计中,要时刻考虑顾客的需求,让顾客在和企业进行各项业务的交往过程中感到快捷方便。一般而言,组织设计包括组织目标分析、流程分析、职能分析、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计、管理规范设计、运行制度设计等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图1)

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设计中体现成果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由图1可知,组织结构设计是在组织模块设计之后,对各组织部门应当如何组织在一起,形成何种结构形式,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组织结构选型、确定项目管理层次和管理跨度、形成组织结构图,如图2所示。(图2)

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其组织设计缺乏规范、科学、适应性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发展初期生搬硬套的组织结构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壮大后日新月异的变化需求,新的合理化组织设计是形势所趋。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建议

(一)关于组织结构选型的建议。企业的结构形式与其发展规模关联很大。总体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现存组织结构不外乎以下四种:U型组织结构(职能制)、M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矩阵式组织结构和H型组织结构(子公司制)。职能制或叫部门制,根据其组织形式的差别又可分为直线型部门制、总监部门制、职能型部门制、直线职能型部门制。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选型可参照表1实施。上述组织结构形式中,总监部门制是当前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后实施组织变革时最常选用的,一般也是最适合的。总监部门制是指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增加“中心”层次,中心负责人称为“总监”,一般可设置财务总监、行政总监、营销总监、研发设计总监、工程总监等,各总监直接向总经理负责,级别相当于公司副总经理。(表1)

当前专业管理公司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并且也逐步得到开发商以及社会的认可。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会逐渐回归自己的发展本色,专心于选择决策和投资控制,从而担当起资源整合与优化运作的正统角色。因此,未来估计一些大型企业会选择专业管理公司制的组织模式,这会对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商的组织机构设置产生重大影响。

(二)关于决策层次的建议。一般而言,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经营政策由高层集权管理,技术问题、专业问题、客户问题由一线专业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在现场做出反应。高级经营决策由公司CEO决策,采用管理委员会议形式进行,参会人员为总经理、决策委员会成员、与相关决策问题有重大联系的职能中心总监及外部专家;一般经营决策由公司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的职能中心总监或其他高管人员决策,采用部门经理会形式进行;对于一般业务决策,职能中心内部事务由中心总监负责,部门经理在授权范围内负责相关事务。

(三)关于管理组织主框架的建议。以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核心环节确定管理组织的主框架。市场开发环节应以房地产与建筑技术为核心,具体工作可实行课题制;生产建设环节以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为核心,实行项目制;投资管理环节应以计划监督、成本控制、资金结算管理为核心;销售环节以销售执行为核心,可以借鉴专业管理公司形式;运营支持工作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日常办公服务为核心。

(四)关于组织结构图的建议。针对中小企业的部门制组织结构(直线型或直线职能型),主要关注点是组织部门设置的合理性,部门的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如图3。图3中,总经理之下可设置若干副总(含总工),分别协助总经理分管生产、销售、财务和行政人事等;虚线表示可根据需要设置项目部。(图3)

针对在本地从事开发的中型及中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总监制组织结构模式。采用基于“模块化整合”的方式划分工作流程,将整个开发流程划分为市场开发、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三大模块,将有关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整合成投资管理模块,行政、人力资源管理等整合成运营支持模块。此时,房地产基本组织结构是由市场开发中心、生产管理中心、销售管理中心、资金管理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五个中心构成,如图4所示。(图4)

针对主要在本地实施多项目开发的大型企业,除了实施设有项目部的总监制组织形式外,矩阵制仍是可选择的适宜形式;而针对为数不多的多区域开发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子公司制或事业部制应该是考虑的方向。由于大型企业数量少,业务领域差别大,组织管理个性强,本文就不再给出具体的组织结构图。

(五)关于组织结构调整与完善的建议。精简、集约开发流程,注重管理集成化,寻求更合理的开发业务链条;根据企业实际尽可能地进行扁平化管理,其作用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较少环节信息流失和交流成本;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做自己的强项,部分开发环节外包或借助外界力量,以将精力、财力放在经营决策上,从而更快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加强市场研发环节,强化企业的市场化导向和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并尊重规范的体系化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五、结语

组织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以上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提出的建议,旨在为其组织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和指导,而并非制定一成不变的标准,因为组织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它是把企业的任务、流程、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并根据市场和客户群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和变革,以达到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各自发展和变革的需求实际,采纳上述相应建议,建立良好的组织,实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培养人才、提高效率的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华.如何进行企业组织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柳林会.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司云聪.企业集团组织架构的类型、特点及其有效性分析[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7.

第7篇

区委办:

xx年年,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安监局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落实年”和“攻坚年”工作任务,在落实责任、严格监管和抓基层、强基础上下功夫,有效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一、xx年年我区安全生产主要工作情况

(一)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创建“和谐**”的要求,并把安全生产列入48条惠民措施的重要内容,纳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委书记杨建城多次就安全生产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区长徐汉添多次参加并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议等,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并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在重大节日、重要时期,区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到安全生产第一线,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解决了一批重大安全问题,有力地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向纵深开展。据统计,今年区领导主持召开安全工作会议15次(包括每季度召开1次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会议),亲自带队检查18次。

2.强化考核力度,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做好责任制考核的完善和扩面工作。一是扩大了责任状签订范围。在年初的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区政府与街道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增加了教育局等考核单位。各街道、有关部门也及时将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与所辖村、居委会、企业签订责任状,将责任制延伸到基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对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了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考核的内容,细化、量化了考核标准,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了考核力度,出台了《**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落实奖励机制,表彰考核优秀单位,有力推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4.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今年,我区继续深入推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组织力量对全区生产性企业进行普查登记,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制定下发了《xx年年**区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方案》,组织编辑了《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目录指引》等资料,切实加强组织指导。通过抓关键、抓重点、抓难点、抓典型,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等,督促区内477家生产企业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规范标准、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等基础环节入手,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评估工作顺利开展。12月13、14日,我区澳联玻璃有限公司、金发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接受了市评估组的评估,全部达到了a级评估标准。

为了促进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在机械制造、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大力开展试点推广,培育和树立安全标准化样板企业。今年,广日电梯厂、广州油制气厂、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等单位已顺利通过国家二级验收,广州昊天化工集团、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广州浪奇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提出了验收申请,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5.逐步完善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我区从预防和控制的要求出发,研究制定了《预防和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对周边居民造成危害工作机制》,组织编制了振戎公司彩釉砖厂加气站、联新公司天平架加气站、珠江冠德加油站等3个重大危险源厂外区域应急救援预案,积极督促相关部门、街道、企业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我区有关部门,各街道,学校,加油站等重大危险源单位,昊天化工公司、澳联玻璃公司等企业积极举办了各类应急救援演练、安全实战演习和技能竞赛。12月18日,我区在广州彩釉砖厂振戎燃气加气站内举行了一次全区性重大危险源场外应急救援演练,公安、安监、环保、卫生等14个部门和单位参加了演练,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各职能部门的联合作战能力,为能快速应对和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故打下良好基础。县农机局综治委创建“安全保卫”工作总结 油田党委三月份工作总结及四月份工作计划 镇前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后半年工作安排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 区政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半年总结 供销联社半年工作总结 农村闲散宅基地清理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二)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情况

3.实行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在去年企业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全区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掌握企业数量、类别、规模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对企业按abc三类分级分类监管。据统计,我区共有生产企业903家,从业人员61587人,其中高危行业生产企业10家,非高危行业生产企业893家。根据企业类别和安全生产状况不同,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检查制度,对危险程度高的企业或高危行业企业,每月进行巡查,促使企业及时消除隐患,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4.完善安全隐患举报投诉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隐患举报投诉制度,通过各种媒体公开事务查询及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在网上设立呼叫中心,方便群众举报安全隐患。同时,及时受理、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对有关投诉和举报认真调查、核实处理、及时反馈,并记录存档。如对**东路海富中心旁一工地作业过程中伤及途人的举报,立即派人到现场处理,协调解决了问题,同时责令施工单位完善防护措施,规范了该工地的安全生产行为。全年处理群众投诉29宗,做到了件件有着落,维护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安全生产现场监察情况

1.大力构建齐抓共管的执法检查联动机制。xx年年,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能。区安委会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指导督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先后组织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两会、十七大召开期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指导各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节日应急值守工作,确保节日期间安全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联合检查11次,及时排查和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了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县农机局综治委创建“安全保卫”工作总结 油田党委三月份工作总结及四月份工作计划 镇前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后半年工作安排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 区政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半年总结 供销联社半年工作总结 农村闲散宅基地清理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2.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我区从5月份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及工作任务、步骤、内容、时间及目标。各单位、各部门按照区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严密组织,大力排查,落实整改,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消除了一大批事故隐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8月、9月,先后接受国家、省专项行动督查组的检查,受到督查组的充分肯定。据统计,专项行动中,全区共出动检查组775个,人员9904人(次),检查企业5765家,发现隐患3456处,整改隐患3397处,整改率达98.3%,发出整改通知书741份,发现重大隐患45处,落实整改43处,整改率达95.6%。

(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

2.大力加强安全主任培训工作。年初,市下达我区新增安全主任培训人数1600人、安全主任再培训人数4000人。由于我区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人员流动性强,要完成市下达指标,任务非常艰巨。但,区、街领导高度重视,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培训工作。5月份,我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成立,明确专人从事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同时建立培训工作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各街道的工作动态。经过各方努力,较好地完成市下达的培训任务。此外,建设、质监、消防等部门共举办安全培训班100多期,考核企业负责人、安全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5000多人。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年来,我区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行业和领域安全事故多发。建筑行业事故多发,建筑施工伤亡事故5起、死亡5人,分别占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的83%;道路交通事故高居不下,发生伤亡事故1589宗,死亡人数57人,分别占全区各类安全事故的98.7%、83.8%。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不少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存在重生产、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思想,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技术装备老化、落后,事故防范能力差,事故隐患仍大量存在。

三是广大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有待提高。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教育,无证上岗,缺乏遵章守纪的意识和安全技能,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三、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思路

(一)落实“两个主体”,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政府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充分发挥区安委办的综合协调作用,督促各街道和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全面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通过加强监管和行政执法,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岗位,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县农机局综治委创建“安全保卫”工作总结 油田党委三月份工作总结及四月份工作计划 镇前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后半年工作安排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 区政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半年总结 供销联社半年工作总结 农村闲散宅基地清理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单位工作总结

(二)创新监管模式,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逐步建立起“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以事故单位、重大隐患单位以及重点领域为重“点”,通过深化专项整治,强化依法行政等手段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消防、建筑、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行业为主“线”,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指导作用,抓好行业监管;强化安委办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合力,推动我区安全生产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实现安全生产工作“面”上的提升。

(三)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切实消除各类重大事故隐患。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和危险源的监控体系,对查处的事故隐患登记造册,能立即整治的立即整治;不能立即整治的,敦促有关单位采取有效监控和防范措施;无法保证安全的,立即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整治的跟踪督查,对整改隐患不主动、不积极、不采取措施的,依法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隐患整改不落实而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严肃追究责任。

(四)狠抓隐患整治,深化重点领域专项监管。以道路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三小”场和人员密集场所等为重点,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针对区域实际,依托部门、街道和社区,针对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五)强化执法检查,增强监管有效性。进一步明确区、街道、社区、企业四个层面的监管要求和任务,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区安全生产实际的执法检查制度,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所属行业不同实行分类分层监管。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权威性和执行力,继续加强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分析各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对重点行业开展预防性执法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要坚决予以处理和处罚。

(六)抓好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继续推进安全主任培训、再培训及全员安全培训工程,创新培训方式,规范培训行为,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培训任务,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七)完善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抓好各专项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八)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电脑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区、街、居(村)委会三级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指导各街、重点企业运用即将推出的“安全生产检查与处理”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充实和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动态信息化管理。积极规划和落实安监信息系统的二期建设工作,充分依靠信息科技提升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第8篇

摘要:EPC项目管理;影响;措施

1、EPC项目管理存在的影响因素

EPC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和对成员的素质要求有别于传统的施工企业组织班子。EPC工程项目一般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根据EPC项目合同内容,从公司的各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组,以工作组(Work Team)负责工作包(Work Package)的模式运行,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工作组的活动,而工作包负责人(专业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组员的活动和安排。管理部门根据公司的法定权利对工作组的工作行使领导、监督、指导和控制功能,确保工作组的活动符合公司、业主和社会的利益。在EPC合同执行完毕后,工作组也随之解散。

尽管工程建设企业过去在国内外EPC项目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上在国外比国内要发展得顺利,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企业内部问题。

(1)、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1.企业对总承包管理的认识有误区。人们对总承包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误解较多。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各系统都有自己的基建队伍,在行业垄断、部门分隔的情况下,实施总承包阻力较大。对总承包管理的概念模糊不清,误解较多,认为总承包管理就是施工费再加管理费,是加大了管理费的“扒皮”承包方式,是皮包公司行为。“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的管理理念未得到根本理解和贯彻。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引入FIDIC条款及欧洲采用的建筑师负责制,使我国企业对国际承包管理的通用做法有了一些了解,并在国内一些重点工程上收到了较好效果。但对CM模式、NC模式、BOT/PFI模式了解还不多,研究不深不透,这对于我国总承包企业面对加入WTO后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国外承包商的竞争非常不利。

2.业主行为制约了我国EPC项目的发展。在我国目前体制下,业主类型较多,由于业主的建设目的不同,对建筑法、招投标法的运用理解有所不同。有些业主为避开有关法规的限制,把大工程解肢,进行分块,分段招标,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开展工程总承包管理。

3.二级分包市场有待形成。国际大承包商一般不具有自己的施工队伍,总承包之后可能将大部分工程的不同专业分包给专业分包商。而我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在取得总承包任务之后,至少结构工程要独立完成,不能分包。这种规定是对我国建设企业开展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制约。国内建设企业分包项目往往仅限于各单位的二级公司(分公司),内部进行行政干预、保护,也是制约总承包市场的一个不利因素。

4.工程总承包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加入WTO以来,我国建设领域与国际接轨步伐逐步加快,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工程总承包项目也会逐渐增多。然而,我国目前与工程总承包模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工程总承包已推行多年,但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多年来没有制定工程总承包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只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等有规定,而对于工程总承包这种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形式,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没有相应的规定。在招投标管理上,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了《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但缺乏工程总承包招投标办法。由于对工程总承包没有相应管理法规、部门规章、实施细则和标准合同文本等,导致了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不知道如何对工程总承包规范管理,这些都制约了工程总承包的发展。

5.总承包组织结构不合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形成了企业、部门和地区三重割据局面,短期内很难形成专业协作下的经济规模。建筑行业全方位综合改革的政策还不明朗,如对勘察、设计单位改制,还未把推进工程总承包作为主导方向等。

6.政府扶持政策力度有待加强,缺少配套政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认识不统一,对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工作支持不力,有的建设行政主管自己认识不清,只承认施工总承包,不承认建设部颁发的工程总承包资格证书;推进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工作相关的配套政策。

(2)、企业内部软环境的影响。

1.没有建立适应总承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架构。目前,除少数已改造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建设企业外,我国大多数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没有建立与工程总承包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开展工程总承包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开展EPC总承包时,依然沿用过去的施工总承包的组织模式。项目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职能交叉,缺乏资源支持,程序指导文件、管理手册以及先进实用和系统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加上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很难体现工程总承包对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化的、符合环境和历史的目标要求。

2.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工程总承包企业也不例外。我们缺乏的不仅是大量高素质的大型工程项目投标工作、合理确定报价、合理承包并商签合同的商业人才,还缺乏能够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标准进行管理,熟悉各种合同文本和各种项目管理软件,能够进行质量、投资、进度、安全、信息控制的复合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3.技术创新不足。大量的工程企业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学习流于一种行业标准学习模式,企业缺乏内部竞争和创新机制,在设计、咨询与管理方面尚处于“技能”层面,创新严重不足,缺乏独特的技术,造成市场竞争力提升缓慢。

4.重视项目分包施工,忽视高层次总承包管理。首先:我国对项目分包施工的实践,在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实践证明我国企业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总承包管理时与下属分包的项目经理部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其次:我们对于施工总承包研究较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内外EPC管理模式的方式、方法,开展EPC管理还停留在施工总承包管理的经验积累阶段。再次:项目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项目管理水平和能力较低。

2、提高总承包管理水平

针对总承包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修炼内功,提高总承包管理水平。

(一)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

1、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的法律和法规。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比较混乱,项目管理极不规范,“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普遍。为此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完善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培养和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确保建设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环节都纳入法制轨道。

2、在《建筑法》修改时,明确工程总承包的法律地位,规范对工程总承包的市场管理,这是当前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与有关部门一起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工程总承包招标投标的管理办法,积极培育工程总承包招投标市场;参照FIDIC条件,制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总承包合同条件范本。

3、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工程总承包推行难度较大,关键是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业主对工程总承包的认识不够到位。要加大对推行工程总承包的宣传力度,一是向社会宣传报道工程总承包的特点、优势和典型事例,使工程总承包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二是与有关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协会等单位,开展不同层次的EPC总承包研讨会、研讨班,对业主进行培训。

4、规范业主行为。我国已颁布《建筑法》及实施项目法人负责制,施工总承包管理等法规,但目前管理力度不够,建筑行业应加快制定业主行业规范的制度研究,防止业主将工程切块、分块或分段投标。另外,逐步根治目前业主压价承包、垫资承包、索要回扣、拖欠工程款4种难于克服的病症,创造更多的机会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

(二)、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组织召开高层次的专题研讨会,对EPC总承包的组织模式、运作机制、目标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比较成熟、有我国特色的EPC管理体系和模式。

2、调整组织结构,建立适合EPC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参考国外大型建筑业集团在内部成立总承包部专门从事EPC总承包工作。在项目部的组建上,可以参考CPECC的做法,它们分别是大项目部的管理模式、以我为主进行项目管理,施工进行分包的管理模式、联合体模式、纯项目管理模式。

3、学习国外经验,大力培养满足EPC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专题出国考察与交流,促进行业高层人员同世界最新管理趋势接轨。

4、继续组织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的培训。应进一步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培训,培养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以适应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还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设计、设备采办、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计划控制、投资控制等方面的人才。

5、建立6大控制体系,通过规范项目管理运作,提高工程总承包管理水平。要建立完善进度、质量、造价、安全、合同、信息6大控制目标的管理程序,形成标准化管理。

6、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增加EPC实力。EPC项目管理需要总承包商具有很强的融资、筹资能力。很多大型企业集团拥有较宽的融资渠道,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长期借款,信贷等方式获得大量资金。

第9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成本预算管理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成本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走强化管理、效益一票否决的发展之路。事实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始终在进行,邯钢等企业的先进成本管理经验也使众多企业受益匪浅,但总体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为何多年的成本管理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作为市场导向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核算依据的预算,由于各种人为原因没能发挥其固有的全面控制管理的职能;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实时成本控制的手段;缺乏全员参与、信息公开、管理过程与效果高度透明,相互监督,各管理层次、部门以及生产一线人员共同使用的操作性较强的效益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过程、效果与员工的收益没有形成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成本管理工作。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预算队伍,并按职责不同进行分工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招、投标预算队伍。在招、投标工作中使企业获得工程项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拥有综合能力比较全面、具有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招、投标经验的专业预算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能力。

(2)应当具有一支能快速编制、分解内部预算,提供作为统一管理目标、盈利标准的预算成本分解考核专业队伍。预算是企业评判是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唯一标准,而内部预算则是制定工程项目盈利标准、在建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效益控制的关键依据,是衡量检查工程项目的盈利水平是否达到效益控制要求的唯一依据。为此,企业应当具有一支能够快速编制内部预算的专业队伍,必须在工程设计、施工前期编制完成内部预算,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够在其统一的管理目标、盈利标准下进行。内部预算应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进展同步完善,随时修正数据,使之成为工程设计、施工中效益控制的标准。同时,为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共享的全员成本管理信息控制、核算、分析系统奠定基础。

(3)建立一支直接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的、不受各下属公司及项目指挥部、管理部门制约的预算稽核队伍,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监督检查成本控制情况。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竣工交付时,对取得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合理化配比分析,并将实际取得的效益进行细化分析总结,促进效益控制工作。由于在工程竣工结算后,各企业普遍缺乏以合同价款收入与实际支出相对比的事后分析检查机制,更缺少以获取最大效益为出发点的对工程实际取得的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的机制,没有形成全体员工的收入同其创造的最佳收益程度相挂钩的激励分配机制,这一缺陷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漏洞极多,同时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难以真实准确。

2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

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工具,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高速实时的、信息共享的操作体系,贯穿工程全过程的,形成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全员实时参与,信息共享、项目协作的、以收支配比原则为基础的控制、核算。

(1)具备法定的以“过程中标价”+“内部责任预算”+“目标责任成本、可控成本”+“成本否决”为原则层层分解的操作与考核程序。

(2)按企业管理结构建立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在企业内部确定责任成本层次,并将目标责任成本分解为相应管理层次的子目标,各级中心对其目标中的可控成本负责,实施绩效挂钩。

摘要通过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成本管理中预算管理概念的分析和探讨,归纳和总结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状况。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成本预算管理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成本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走强化管理、效益一票否决的发展之路。事实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始终在进行,邯钢等企业的先进成本管理经验也使众多企业受益匪浅,但总体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为何多年的成本管理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作为市场导向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核算依据的预算,由于各种人为原因没能发挥其固有的全面控制管理的职能;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实时成本控制的手段;缺乏全员参与、信息公开、管理过程与效果高度透明,相互监督,各管理层次、部门以及生产一线人员共同使用的操作性较强的效益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过程、效果与员工的收益没有形成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成本管理工作。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预算队伍,并按职责不同进行分工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招、投标预算队伍。在招、投标工作中使企业获得工程项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拥有综合能力比较全面、具有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招、投标经验的专业预算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能力。

(2)应当具有一支能快速编制、分解内部预算,提供作为统一管理目标、盈利标准的预算成本分解考核专业队伍。预算是企业评判是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唯一标准,而内部预算则是制定工程项目盈利标准、在建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效益控制的关键依据,是衡量检查工程项目的盈利水平是否达到效益控制要求的唯一依据。为此,企业应当具有一支能够快速编制内部预算的专业队伍,必须在工程设计、施工前期编制完成内部预算,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够在其统一的管理目标、盈利标准下进行。内部预算应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进展同步完善,随时修正数据,使之成为工程设计、施工中效益控制的标准。同时,为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共享的全员成本管理信息控制、核算、分析系统奠定基础。

(3)建立一支直接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的、不受各下属公司及项目指挥部、管理部门制约的预算稽核队伍,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监督检查成本控制情况。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竣工交付时,对取得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合理化配比分析,并将实际取得的效益进行细化分析总结,促进效益控制工作。由于在工程竣工结算后,各企业普遍缺乏以合同价款收入与实际支出相对比的事后分析检查机制,更缺少以获取最大效益为出发点的对工程实际取得的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的机制,没有形成全体员工的收入同其创造的最佳收益程度相挂钩的激励分配机制,这一缺陷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漏洞极多,同时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难以真实准确。

2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

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工具,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高速实时的、信息共享的操作体系,贯穿工程全过程的,形成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全员实时参与,信息共享、项目协作的、以收支配比原则为基础的控制、核算。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总承包管理;现状分析;问题改进

一、我国目前施工企业及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现状

在实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迅猛,为国家经济以及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可以展现出,我国大型建筑施工的总承包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例如中建总公司、上海建工、北京城建等,以它们为代表的大型建筑企业带头实施总承包管理,在整个建筑行业起到了带头率领的作用,带领整个行业的承包管理走上正轨。有相关单位针对不同级别的企业经营状况做了相应的调查, 在调查结果中可看到具有总承包资质的一些大型企业在起主导作用,大部分小型企业受到其承包的影响,包括业绩等方面也深受影响。

二、我国建筑行业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建筑行业来看,其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模式首先是由总承包部在工作计划下实施组建项目总承包部,仅代表施工企业来管理工程实施项目以及施工总承包单位, 一旦有任何事故总承包负责。此外,任何一家分包单位都必须与项目总承包部建立合约关系,即双方要签订分包合同, 并承诺分包单位要服从总包的统一指挥,包括协调、管理、监督等方面。并且总承包队分包单位也要负责,总承包部负责给项目分包单位下达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并且要给予分包单位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某一家政治性较强的工程要直接参与投标, 但是公司又不方面公开露面,所以就会由总承包部组建项目管理部对工程实施管理总承包, 是以集团公司代表的身份参与的。但是总承包部组建项目管理部仅仅只履行对业主承诺的合同义务, 对工程成本盈亏指标等不承担任何责任, 只在相应工作的基础上获取业务总包的管理费用而已。

近年来, 国内外经常使用的总承包管理模式有八种,分别是平行总承包模式、项目总承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施工联合体模式、施工合作体模式、CM 模式、NC 模式以及BOT / PF I 模式。与外国相比较而言,我国开展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时期较晚, 再加之受到投资体制的一些制约, 导致我国未形成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的建筑市场。就大多数建筑企业来说,建筑企业的业主就是基建班子的成立者, 一人承担起了设计计划、施工方案以及具体施工等具体工作。所以结合大量案例来看,大多数企业只注重施工总承包管理, 在施工任务重的情况下才把业务承包出去,一方面减少人员用量,另一方面也是在节省成本。但是也存在少量工程采用工程总承包管理结合施工联合体模式。对于其他模式, 比如就CM 模式或者 N C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比较陌生,没有形成相应的应用管理体系,所以国内很少采用。

三、我国建筑企业总承包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在岗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在整个建筑行业来看,虽然人才很多,比如土建专业技术或者管理型人才等, 但是遗憾的是拥有新技术或者各国语言的人才较少,也就是所谓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少,也就是在对外的交流上有所不便,无法便利快速的实现与外国商的合作。在工程总承包管理实践中, 土建部分在实践工作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小。除此之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等工作人才比较缺乏, 更加无法在融资合作、工作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等问题。

3.2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结构布局不合理

目前来看,可能是之前受到前苏联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计划体制形成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呈现出企业分割、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三重分割局面, 在这种经济规模下,很难形成专业化、协作化、高效率的工作。

3.3受到非市场因素干预大, 二级分包市场没有正式形成。

按照行业规律来说,国际大承包商在施工队伍方面上是没有的,处在一种缺乏状态, 并且他们总承包之后还是按照各种不同的专业要求分包给专业分包商的。但矛盾的是我国具有“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在取得总承包任务之后, 至少结构工程要独立完成, 不能分包”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规定限制了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开展施工总承包管理方式,并且给尽快占领国际市场的进度带来了影响。

3.4重视项目法施工, 高层次总承包管理不到位

项目法施工可以帮助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甚至可以帮助缩短建设工期,为建设工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却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表明,大企业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总承包管理时的管理方式与单体的项目经理部管理方式完全是不同的,在管理方式上各有针对性。再有就是建筑企业对管理方式方法的理解和学习不到位,从而导致高层次总承包管理相对较差。

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总承包管理的方法及改进措施

4.1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减少总承包企业数量, 组建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

针对企业的组织结构重新作出调整,在有计划、有管理想法的指导下去重新布置新的工作,这样才能重新起到调整组织结构的目的。同时减少总承包企业数量,通过组建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来保障自身的施工团队,更方便了管理。

4.2理顺总承包管理机制, 明确总分包的责任

一般来说,总承包管理机制集团公司是一种决策性质的,并且是比较以它中心的,;总承包部门像是总包的一个经营中心, 而项目承包部门则主要负责生产管理, 分包单位主要责任就是要重点抓好项目经理部管理。整个总承包管理机制是依据合同的相关规定, 将总包、分包的责、权、利进一步明确。并且在合同中规定总包对业主负总责, 同时分包也要对总包负责,两者之间的责任是相互的,只是责任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4.3工程索赔管理要不断加强, 业主行为还有待规范

索赔工作是关系到总、分包经济利益的,为确保两方的利益就需要重视工程索赔的管理, 这种管理同时也是对质量、总工期进行控制,是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虽然我国已颁布相关方面的法制,比如建筑法、施工总承包管理等法规, 但是只有条文规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明显实施效果不明显,相应的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 为保证总包与分包各方面的利益,应在现实中尽快的用制度去规范行为,在规范的工作中去加强工程的管理。另外还应该要加大力度解决拖欠款等问题,保证资金到位,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总承包方式为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舞台, 在引进来的多年来为实际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对建筑工程的承包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管理征途漫漫,在我国具体运用上还有待完善和补充,在工程实践中, 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难免会出现新问题, 但是随着建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量的工程建设实践,将会在实践中更多的去探索,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将得以完善,在未来的应用过程中不断的充实、调整、提高,也可以对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的目前现状加以改善。本文通过对建设施工总承包管理的现状分析,从而发现其管理中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希望能够给建设施工承包管理带来一定的借鉴,让建设施工承包管理更加规范和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史传红.建筑总承包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改进[J].中国市场,2015-06-25.

第11篇

【关键词】总图 规划 管理 企业 联系

1什么是总图规划和管理

总图运输简称总图,最初在我国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后来根据国情逐步充实、完善、发展而成的一套技术和管理体系。总图规划和管理就是以工艺要求、物流走向以及现行相关的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为基础,结合厂区(园区)自然环境和地质地理条件,正确选定厂(场)址,合理确定厂区(园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交运设施)、综合管线的平面及竖向的空间关系,以设施设备与生产运营活动的内在联系为中心,系统处理人、物、动能、信息等资源流的相互关系,并加以立体化规划和管理。而今,总图概念已扩大至民用、市政、景观、交通运输,甚至机械工业领域。因此,广义上,总图规划和管理可高度概括为各种资源及由其组成系统的相互关系。

2总图规划和管理反映企业管理水平

总图规划和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的建设、生产和发展中负有重大责任,一旦出现问题, 就会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总图规划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对外形象。比如,厂址选择是否合理、规划用地是否集约节约、建筑物及管线布置是否妥当, 是否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厂容厂貌的好坏,违章违规搭建的管理等等, 都反映着企业管理的好坏,衡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3总图规划和管理密切关联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的总图规划和管理不仅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其本质更是企业管理思想的外在表现,与企业管理思想密切相关。

3.1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思想密切相关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有效配置企业资源,着力追求企业资源的综合配置效率和效益。

为实现企业资源综合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的各种硬件资源设施设备必须合理配置及有效管理,总图规划和管理正是着力于处理企业硬件设施设备的相互关系,体现其在时空和结构功能等方面的优化和系统整合。应该说,总图规划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一个过程,总图管理是资源配置完成后持续地监控、变更、维护等过程,它们是组成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子系统。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有着各自不同的资源管理方式,反映出大相径庭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总图上表现为不同的平面布置,比如我们常见的下料车间、加工车间、油漆车间、总组装车间等,这是企业根据生产工艺和工种来组织资源的思想反映;另外,比如发动机事业部、曲轴事业部、钢结构事业部等称谓,就是企业以产品对象来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思想反映。企业资源管理思想的不同,决定了厂区厂房功能、布局的差异,总图表现出的厂区、厂房在平面、竖向的布局和联系就必然有差别。

从时间进度的角度。企业的兴建、续建、扩改建等具体建设是处于流动的时间进程当中,必须考虑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管理,比如企业新征土地用于发展,在时间上的问题是一次建设还是分期建设,企业需结合自身资源情况而定,一次建设和分期建设中总图布局的考虑是不同的,一次建设只需在整体上对建设内容进行把握,但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则需要总图规划和管理多考虑预留发展的方向、内容及可能性,以及分期衔接、投资的分配等等。

从市场资源的角度。市场决定企业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造成产品的不断变化,这对企业的厂房、设施设备提出了通用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总图规划就必须对建筑、设备和工装、生产工艺、运输组织等考虑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以上都是企业资源计划范畴,总图的规划和管理是其外在表现。

3.2与“精益”思想密切相关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精益”,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准时化生产方式JIT(Just In Time)的赞誉称呼。

精益生产的基本任务是确保“准时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总图最起码要保证物料和人员能准时定量地到达某个位置,这样,总图必然要体现“精益”的思想。再则,由于精益生产的拉动式特性,对应的劳动组织和管理体制也必然随之变化,因此总图规划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各车间之间的生产工艺关系、物流组织方式等因素,这样才能合理布局、有效控制,为准时化生产服务。

4总图规划和管理影响企业效益管理

设施设备、人力物力、土地房产等都是稀缺宝贵的资源。如前所述,总图天然地集合、整合、调配资源,有效的总图规划和管理必然节约、集约资源,对企业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

4.1有效的总图规划和管理可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首先,总图的工作之一――厂址选择就是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整个项目最根本最基础的一环,选址合适与否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厂区总体规划,是对整个企业布置总的概念,做得好,不但在前期建设中可起到节省投资、加快进度的作用,在后续运营中还可达到运营低廉、效益良好的效果。

具体的,总平面布置则需要从全局出发,全面辨证地对待各种要求。这是前面概念的具体落地,是节约集约的最终表现。

这些过程环环相扣,若能有效推进,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实实在在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4.2有效的总图规划和管理可以优化物料储运

节约物流仓储运输投资和成本是企业生产储运的重要任务,总图运输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规划与管理是否有效影响着储运优化。

4.3有效的总图规划和管理可以协调工艺流程设计

工艺流程和总图是现代企业规划设计中的两个主要专业,相辅相成打造出生产流线。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是设计的主体,实现工艺是总图的任务。比如企业生产系统就是由厂区内各个设备设施、车间厂房、管线、线路以及其他露天跨、辅助用房、公用设施设备等等组成,工艺对总图有要求,总图对工艺有制约和满足,二者必须协同,紧密配合,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生产功能与场地条件的矛盾,共同体现企业效率和效益。

5结语

综上,我们更宏观、深刻地剖析了企业与其总图规划和管理之间的紧密关联。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凡企业的总图规划和管理搞得好,企业的规划和设计就具前瞻性、可操作性,就能顺利推进和实施,对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种种制约和不利影响。因此,认真做好总图规划和管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 改进 承包 经济

中图分类号: F426.9 F224.5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6-018

一、 绪论

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创造企业特有的品牌建筑,深挖管理水准,将总承包管理进一步扩大,从源头进行产品的控制,建立自有专业施工队伍,将企业的品牌融入到生产的产品中。

二、 我国建筑业市场发展阶段

在计划经济阶段,建筑业与其他众多行业一样,按照国家计划统一配给。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两种经济并存,国家把控发展方向,引入市场竞争。建筑业采取招投标制,引入了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强管理,以提高市场竞争,争取生存空间。一些管理粗放型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社会市场达到空前的繁荣,作为经济的主要力量建筑业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蓬勃发展,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企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全国庞大的市场,一些管理出色的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优势地位。

随着党的十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可持续产业的发展,建筑业不在作为经济的主力。建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管理的高低成为企业在市场存活的有力竞争武器。对于目前的建筑业市场,如何在管理上做到更强,如何管理的更深入,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是企业立足之本。

三、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构庞杂,忽视水准作业队提高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实行“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作业队”的四级管理模式(集团公司为五级管理),前三级全部为企业的管理行为,我们把主要的经历,主要的力量全部放在了管理,忽视了创造产品一级的操作,既是作业队水准的提高。

2、对于专业队伍的管理水准不高

通过招投标,总承包将整个项目承包后,将专业施工再次分包给相应的专业分包队伍,由专业分包队伍负责施工及管理,总承包负责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及协调分包管理,但并不深入的管理分包。使得总承包与分包之间造成管理的断点,形不成步调一致。

3、现有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综合性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也在向前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新设备、新技术也在不断的问世。在建筑这一行业内,现在虽说土建类还有管理方面的人才多,但是会使用新设备、掌握新技术以及懂英文的全面性人才却是少之又少。这些问题在以前可能不被看重,但现在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所要面对的是全世界,所以,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在这份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4、为形成多级分包制度

在国外,一些大型的承包商一般都只是拿下总承包的项目,然后将接下来的工作按照相应的专业划分,承包给相对应专业的分包商,这样不仅会为自己的承包队伍减去不少的后期麻烦,还可以在项目的承包上一举多得,可同时承包多个项目,有利于其团队的盈利和发展。但是在我国,法律明文规定,总承包团队在接到总承包项目后,在结构工程方面,要有其独立的方案,换句话讲就是总承包企业不仅要具备总承包的能力,还要具备后期的总体施工建设能力,不能对外分包。很明显,这样的规定对我国大型总承包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制约了大型总承包企业的发展步伐,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劣势。

四、 促进项目总承包模式发展的对策

1、 建立作业队力量,提高产品品质

建筑业属于实操性行业,最终的产品是所完成的建筑工程,对于业主方来说,产品的好与坏才是其最终的要求。对于施工企业,想在施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不得不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整体把控,即管理。增强企业竞争,目前考虑的不光是要增加管理水准,更要以施工生产的最终目标,产品上下功夫。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不去实际动手实际操作,如何将企业的精髓融入到产品,必须组建自有施工作业队,锻炼作业队伍,在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由自有作业队负责实施,增加打硬仗的能力。提高施工质量,铸就精品。现在的建筑发展非常快,超高层,大体量的建筑比比皆是。劳务分包队伍工人技术水平不高,管理落后,没有技术力量承担如此复杂的施工,或是施工质量没有保障。对于总承包企业,发挥自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由自有作业队完成这些施工任务,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可以减少分包对总承包利润空间的挤压,增加企业利润创收。

2、 建立专业队伍评比长效机制

学习专业队伍好的管理经验,探索与专业队伍的深入合作,除了经营外,全部将总承包的施工管理目标,分别下达到分包队伍,分包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总承包的管理,并相应的投入管理所需资金及人员。企业建立专业分包队伍合格准入制度,通过评分比较,将不合格的专业分包拒之门外。

3、增强团队人员的教育,吸纳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对于其自身的人员而言,应该加强对其自身团队人员的教育强度,使他们知道新技术,了解新设备,还有就是管理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后就是英语,这样队伍高层还有管理人员就可以直接和国际交流、沟通。在人力管理这一方面,应该提升台阶,要放远目光,多多吸纳高素质的兼具多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 结论

市场总是给管理与品质更加出色的企业,现阶段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深入改革,建筑业的市场将缩小,建筑市场再不是从前鱼龙混杂的局面,粗放型管理,不思进取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如何紧跟形势,把控企业的未来,抓住改革关键,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发展不光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更要增加最基础的建设,增加作业队伍的建设,将企业的管理精髓实实在在的融入到建筑产品中。建设百年不到建筑丰碑。

1、吴涛、丛培经 中国经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