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政安全总结

市政安全总结

时间:2023-01-29 15:5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政安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政安全总结

第1篇

这次会议是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市消防安全紧急会议精神,结合**纺织厂“6·13”火灾事故造成的重大危害,分析全市消防安全工作形势,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安全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刚才,dd同志传达了**市消防安全紧急会议精神和通报了我市今年上半年消防安全工作情况;占山同志讲了我市消防安全工作意见;市政府还与乡镇代表签订了责任状。从**市政府消防安全紧急会议精神和我市今年上半年消防安全工作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市近一段时期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火灾事故,但当前我市的火灾形势仍然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认真吸取**纺织厂“6·13”火灾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全市消防安全工作,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消防安全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加强领导,切实增强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我市消防安全总体上呈平衡态势,没有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但事故苗头时有发生。从今年1月1日至6月15日共发生火灾269起,直接损失46万元,死亡3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财产的损失和生命的残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效益和速度,更使部分家庭失去了幸福和欢乐。同时,此类事故的发生,给政府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纺织厂“6·13”火灾事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灾害事故隐患,减少灾害事故发生。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清消防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消防安全工作纳入本乡镇、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重要工作日程,真正担负起“泰山之责”;要全面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坚持把消防安全工作与各项行政工作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总结;要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内部消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消防安全体系,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建立消防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抓好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是确保消防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市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工作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制约和阻碍消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和推行消防安全工作逐级考评制度,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和义务,实行消防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302号令),强化消防安全工作管理职能,解决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不落实的问题。消防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督促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消防法》,明确单位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地位,强化法定代表人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健全和完善各项消防安全工作制度、措施,及时消除各类消防安全隐患。

三、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

为确保消防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公安、消防等部门要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进行分类治理,加大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执法力度。一是对易燃易爆场所、厂房出租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等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和场所进行专项治理。要严格执法,严格要求。对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坚决依法查处,能整改的限期整改;不能整改,又严重危害公共消防安全的要按照有关法律和规范的规定,该停的停,该封的封,确保安全。二是彻底整改重大火灾隐患,改善公共消防安全环境。市消防部门要对重大火灾隐患采取跟踪监督、责任公示、挂牌督办等措施,力求取得实效。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专项治理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整改消防安全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的发生。三是要不断改善消防安全环境。消防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消防监督职责,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反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加大监督执法和专项整治力度,净化消防安全环境。新晨

四、加大消防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

市消防部门要结合消防宣传月等活动,开展主题宣传和载体宣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各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聚焦消防安全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报道消防安全工作的典型事例,增强公众的消防意识。教育部门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把消防安全常识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消防部门要组织各类专业培训,提高单位领导和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从而达到有效遏制火灾发生的目的。

五、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抢险救援主力军作用

第2篇

关键词:体育场;给排水系统;管道直饮水;场地喷灌;水喷雾灭火系统;防护冷却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主体育场及附属设施(含体育场、训练场、第一检录处及能源中心)位于奥林匹克园区地块的西北,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视线景观。主体育场为特级特大型体育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24377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59123m2,地上建筑面积为163931m2;地下一层,地上六层;总坐席数80488座。

地下一层包括外环的商业及群文中心展览区、内环车道及内外环中间的设备机房区。首层设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休息并附设淋浴间及卫生间、记者用房、训练用房、器材库房等,东侧和南北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共设四处机动车入口,联系内场与周边环路,并设内环车道。二层四周规划有室外观众平台。看台部分沿比赛场地周边布置,三层连续看台。二层、六层为类室外空间的观众集散平台,仅含有观众卫生间和服务用房。三层除观众卫生间和服务用房外,设有贵宾区。四层设有贵宾接待、休息区、服务用房和运营用房。五层为包厢、终点摄影机房、灯光控制室、显示屏/扩声控制室等。

训练场、第一检录处及能源中心位于体育场西北侧,与主体育场有通道相连。第一检录处及能源中心总建筑面积:3582m2,建筑高度6.85m,为大型体育建筑附属建筑。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地下为能源中心机房,首层为运动员更衣及检录厅。训练场地面积:27378m2。

训练场、第一检录处及能源中心位于体育场西北侧。首层为运动员更衣及检录厅,地下为能源中心机房。

2给排水系统设计简介

2.1生活给水系统

2.1.1 市政条件

整个奥林匹克园区由市政道路上接入两路DN300引入管进入园区,形成环状供水管网。在引入管上设置总水表及倒流防止器。市政给水管网前期供水压力为0.14MPa;后期供水压力为0.28MPa。

2.1.2 用水量:

本工程体育场及附属设施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629.7m3/d,设计小时流量为433.3m3/h。群文中心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518.4m3/d,设计小时流量为69.30m3/h。

2.1.3 本工程体育场及附属设施市政供水为2路,群文中心市政供水为1路。

2.1.4 本工程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地下一层为低区,由市政给水管直接供水;一层至六层为高区,由生活水箱+变频调速泵组供水;体育场在地下一层和一层设有2个给水机房,设计不锈钢生活水箱4个,每个水箱有效容积为70m3,供水压力分别为0.60MPa和0.55MPa。群文中心在地下一层设有1个给水机房,设计不锈钢生活水箱2个,每个水箱有效容积为20m3,供水压力为0.30MPa。

2.1.5 由于市政给水管网前、后期供水压力不同,因此在一层、二层供水环管上设有转换阀门,当市政水压大于0.25MPa时,一层、二层由市政给水管直接供水。

2.1.6 其他

场地障碍水池补水由低区给水单独供给,并加设倒流防止器防止回流污染。

检录处低区给水由室外管网就近接入,高区供水由体育场给水机房接入。

给水管道入口处设水表计量,各层、消防补水、热水机房换热器进水等均单设水表计量。

2.2生活热水系统

2.2.1 热源

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热源由设置在检录处内的锅炉房提供95℃/70℃一次热水。

2.2.2 生活热水供应部位

体育场及检录处运动员、教练员淋浴间内的淋浴器及洗手盆。体育场内热水机房内设3台浮动盘管型半容积式水-水换热器。检录处内热水机房内设2台浮动盘管型半容积式水水换热器。五层包厢内淋浴器及洗手盆采用电热水器分散供应60℃淋浴用水,每个电热水器对应一个淋浴喷头。电热水器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

2.3管道直饮水系统

2.3.1 直饮水净化系统服务人数:240000人;直饮水用水定额:0.2L/人·日,日供直饮水量为48000L/d,净水站处理水量为6000L/h(2套,每套处理水量为3000L/h)。在体育场二层、二层、三层、六层观众平台上分别设有60个、66个、74个直饮水嘴。

2.3.2 本系统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经净水站深度处理成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的水供给用户。直饮水处理流程为:原水沙滤活性炭过滤微米过滤器纳滤二氧化氯消毒直饮水水箱直饮水变频机组紫外线消毒饮用,系统由控制中心进行集中控制。从使用安全角度考虑,采用两套直饮水系统设备共同运行方式。

2.3.3 本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泵组直接供水的方式,分3个区供水,二层、三层、六层分别设有2台变频加压泵,一用一备。

2.3.4 本系统由供水变频加压泵兼作循环泵,定时循环。

2.4场地喷灌系统

体育场主场地及训练场地喷灌浇洒系统采用一套加压供水设备;系统压力0.75MPa。自动浇洒调节水池容积取100m3,浇洒水池和消防水池合用,总水量为1216m3。消防水池设有保证消防水不被动用的技术措施。

喷灌水池采用市政自来水补水。自来水补水管最低点高于溢流水位250mm(2.5倍管径),防止回流污染。

体育场主场地及训练场地喷灌浇洒系统采用地埋式伸缩喷头,此喷头在喷洒作业时伸出地面而平时缩回地下,不会影响场地上的体育运动。沿场地四周均匀布置快速取水头,供场地浇洒、跑道冲洗使用;体育场主场地及训练场地内均匀布置6行×4列=24只自动升降式喷头,保证喷洒均匀。

喷头参数:0-360°旋转;q=1.78L/s;R=20m;P=0.45MPa。

每3行(12只)喷头由一只电磁阀控制,同开同停。系统最大同时喷灌1/2场地。

2.5生活污、废水系统

2.5.1 室内淋浴间污、废水分流,卫生间污、废水合流,机房排水排入废水管道。淋浴废水经网筐式地漏拦截毛发后排至室外污水管网;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

2.5.2 厨房洗肉池、炒锅灶台、洗碗机(池)等排水均设器具隔油器;厨房内废水经室外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室外污水管网。

2.5.3 地面层(±0.000)以上为重力流排水,地面层(±0.000)以下排入污、废水集水坑,经潜水排水泵提升排至室外污水管

2.5.4 污、废水集水坑设2台排水泵,互为备用,轮换工作;水泵启停由集水坑水位控制;当水位达到启泵水位时,1台泵启动,当降至最低水位时停泵;如果水位继续上升至最高水位时,2台泵同时投入工作;当水位达到报警水位时,有音响及灯光向值班室报警;潜污泵采用固定自藕式安装。

2.5.5 透气管的设置方式

观众卫生间排水管设置专用通气立管和环形通气管。由于其位于看台下的观众集散平台,为防通气管口受阻影响观众集散平台的环境,专用通气管伸出六层卫生间屋面后,沿看台下斜梁至钢柱,再贴钢柱上行高于看台4m排放。因观众卫生间瞬时排水量大且横支管长,排水横支管以环形通气缓解支管内的气压波动,保护水封不被破坏。卫生间污水和厨房污水集水泵坑人孔盖采用密闭防臭井盖,其通气管接入通气系统。

2.6雨水系统

2.6.1 雨水量按杭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体育场平台雨水设计重现期取10年,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取10年,降雨历时5min,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2.6.2 体育场雨水按部位分为罩棚屋面雨水、罩棚立面雨水、平台雨水、看台雨水、场地雨水等部分。

罩棚屋面雨水系统:采用虹吸式雨水系统。环向天沟内设虹吸雨水斗,雨水由雨水斗收集后经管道排至室外雨水井。

罩棚立面雨水:采用虹吸式雨水系统,在罩棚立面截水沟最低处由雨水管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井。

平台雨水系统:二层平台采用虹吸式雨水系统,设一道环形雨水沟,沟内设虹吸雨水斗。

其他各层平台均采用重力排水系统,由雨水斗收集后排至排至室外雨水井。

看台雨水系统:看台雨水由看台雨水收集管收集至看台下摄影沟内,在摄影沟内设置18个雨水集水坑,由潜污泵提升后排出。

场地雨水系统:场地内设置内、外两道雨水环沟,跑道及以内范围雨水排入内环沟,其外雨水排入外环沟。内、外环沟雨水由四根DN400排水管分4个方向分别排除。

足球场地排水采用滤管盲沟(鱼背式)管道系统。滤管(DN80)均匀布置,坡向内环沟,将场地雨水快速收集排至内环沟。

其它田赛场地排水设排水管就近排至内外环沟,避免积水。

3消防系统设计简介

3.1性能化防火设计

3.1.1 对于体育场首层内环道,根据性能化结论,通过控制环道内无可燃物,环道两侧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窗与功能房间进行防火分隔,并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使其成为准安全区。同时设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人员疏散到此视为安全。

3.1.2 对于体育场罩棚下观众平台半室外空间,根据性能化结论,保证外立面罩棚的透空率不小于 20%的情况下,并仅作为人员集散之用而不作其他功能用途,罩棚下的空间作为室外空间考虑。

3.1.3 看台罩棚采用钢结构,罩棚钢结构为室外结构,不做防火保护。与看台接近部分的钢结构防火保护的范围依据消防性能化报告结论:1)座椅采用难燃材料,观众座椅上方 4m的空间范围内支撑构件应进行防火保护,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3h;2)位于六层,与罩棚相连的构件应进行防火保护,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h。

3.2 消防水源

消防水源为市政自来水。室外、室内消防用水由内部消防水池供给。消防水池设在地下一层消防水泵房内,消防贮水1116m3。浇洒水池和消防水池合用,总水量为1216m3。消防水池设有保证消防水不被动用的技术措施。

表1 系统用水量标准及一次灭火用水量

3.3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由于市政水压前期不足,室外消防用水全部储存于室内消防水池中,室外消火栓采用临时高压制系统,消防泵房内设有专供室外消防用水的室外消火栓泵2台,互为备用,供水能力为30L/s,40m,火灾延续时间2h;平时由六层18m3的消防水箱维持管网压力,火灾时,由消防中心遥控或泵站内手动启、停该泵。

室外单设室外消防管网。自DN300室外给水环管上引入两根DN200管线,与地下一层内环车道上空的室外消火栓环管相接。在引入管上设置倒流防止器。前期市政水压不足时由室外消火栓泵供水,待后期供水压力满足要求后,利用市政供水。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每个室外消火栓设有一个直径为100mm和两个直径为65mm的栓口。

大型消防车可通过场地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处主要出入口的通道直接驶入竞赛场地进行扑救。主体育场二层大平台可以上消防车接近主体罩棚进行火灾扑救。因此在体育场竞赛场地内及二层平台均匀布置室外地下式消火栓,由地下一层内环车道上空形成室外消火栓环状管网供水。

室外设2套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消防车向室外消火栓系统供水。

3.4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系统,管网竖向不分区。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设室内消火栓系统加压泵2台,互为备用,供水能力30L/s,80m,其火灾延续时间为2 h。最高层消防水箱间内设有效贮水容积为18m3的高位消防水箱、消火栓给水系统增压稳压泵组保证灭火初期的消防用水。消火栓的布置均保证室内任何一处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二层及以下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室外设2套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消防车向室内消火栓系统供水。

3.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5.1 地下净空高度不超过8m的部位,按中危险II级设计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水强度8L/min·m2,作用面积160m2。地上净空高度不超过8m的部位,按中危险I级设计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水强度6L/min·m2,作用面积160m2。群文中心净空高度8-12m的部位,喷水强度12L/min·m2,作用面积300m2。净空高度超过800mm的吊顶内无可燃物,不设置喷头。首层的内环车道内根据通向场地的出入口划分为四个区域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5.2 本系统竖向不分区,最高层设有效贮水容积为18m3的高位消防水箱、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增压稳压泵组保证灭火初期的消防用水。泵房设自动喷水系统加压泵3台(两用一备),系统供水能力80L/s,90m,火灾延续时间1.0h。

3.5.3 由消防泵房引两条DN200喷洒管道在地下一层环行车道上空形成环状管网。并于报警阀前成环,共设28组报警阀(分散设置在4个核心筒附近的报警阀间内)。每个报警阀控制喷头数量不超过800个。

3.5.4 喷头选用:厨房高温区采用玻璃球喷头,流量系数K为80,喷头温级为93℃;净空高度8-12m的群文中心展区采用快速响应喷头,流量系数K为115,喷头温级为68℃,喷头间距不应大于3m;在地下一层后勤货运通道、通道、主力店、零售店、休闲商业区、群文中心展区和一层内环通道、一层群文中心展区采用快速响应喷头,流量系数K为80,喷头温级为68℃;其余房间采用玻璃球喷头,流量系数K为80,喷头温级为68℃;封闭吊顶的房间采用装饰型下喷喷头,无吊顶房间采用直立型喷头。装设网格、栅板类通透性吊顶的场所,喷水强度增加30%,喷头采用快速响应喷头,采用直立型喷头。

3.5.5 室外设4套地下式水泵接合器,与自动喷水系统供水干管相连,供消防车向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供水。

3.6水喷雾灭火系统

本工程在体育场2个柴油发电机房、检录处锅炉房处设置水喷雾灭火系统,喷雾强度为20L/min·m2,喷雾水流量为 90L/s,持续时间为0.5h。消防泵房设水喷雾系统加压泵3台(两用一备),供水能力90L/s,80m。系统压力平时由屋顶消防水箱维持。

喷头围绕柴油发电机和锅炉四周立体布置,喷头采用高速喷头,喷头型号为ZSTWB33-120,喷头的雾化角为120度,流量特性系数K为33。

室外设6套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消防车向室内水喷雾系统供水。

3.7 防护冷却自喷系统

本工程地下一层商业店面面向商业街的钢化玻璃一侧设快速响应闭式侧喷喷头,发生火灾时喷头受热打开,均匀的向玻璃喷洒冷却水,以有效降低玻璃的温度,保持玻璃分隔的完整性,起到阻止房内火灾蔓延的效果。

本系统喷水强度0.8L/s·m,最不利处喷头工作压力不小于0.10MPa,消防流量为50L/s,火灾延续时间为1h。

本系统是一套独立的保护玻璃的喷淋冷却系统,体育场最高层设有效贮水容积为18m3的高位消防水箱,保证灭火初期的消防用水。消防泵房内设防护冷却自喷系统加压泵2台(互为备用),水泵流量为50L/s,扬程为50m,火灾持续时间1h。

喷头选用:采用快速响应闭式侧喷喷头,喷头温级为68℃;喷头布置间距不大于2m。

室外设3套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消防车向室内防护冷却自喷系统供水。

3.8 气体灭火系统:

本设计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的灭火方式,即在规定时间内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七氟丙烷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此时能将其区域里任何部位发生的火灾扑灭。

气体灭火系统设置部位:地下一层和一层体育场8个商业语音通讯运营商机房、地下一层群文中心4个商业语音通讯运营商机房均设无管网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地下一层体育场变配电室(高、低压)、变配电室、地下一层群文中心变配电室(高、低压)均设管网式全淹没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基本参数:设计灭火浓度8%,喷射时间≤8s,浸渍时间采用5min。

3.9 灭火器配置:

变配电间、发电机房、锅炉房配置20kg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2台。强、弱电控制室按中危险级配置3kg的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2具。其它部位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在每个消火栓箱处配置3kg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2具。

4结束语

现有的消防规范无法涵盖特级大型体育场建筑的特殊部位,如看台部位、屋顶、观众集散平台等。对于特殊部位的消防系统设计要根据性能化防火设计报告的结论进行。

建筑的消防安全总是相对的,只有建筑设计与建筑日常使用与管理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消防设施的作用,提高建筑的消防安全性能,实现设计目标。

给排水设计是体育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影响整个体育场的标准等级。我们应不断总结体育建筑方面的经验,不断完善设计,建造出功能齐全、利于管理运营的体育建筑成果。

参考文献:

[1]GB 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S ] .

[2]GB50016- 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S ] .

[3]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S ] .

[4]GB 50084-2001—2005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S ] .

[5]GB 50219-95,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S ] .

[6]GB50140- 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S ].

[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给水排水 / 给水排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12

第3篇

一、规范化建设内容

(一)健全监管网络

1、建立安全生产协调机构。乡镇、街道要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各村(居)主要负责人组成(也可吸纳辖区内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安监站(所),承担安委会的日常工作。

2、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乡镇、街道要设立安全生产监管专门机构,并按照2+X的模式(即2名以上具备安全生产执法资格的专职监管人员+若干名兼职或聘用人员)配齐安全监管执法和工作人员。县区属工业园区或开发区要设立安全生产监管专门机构,配备5名以上安全监管执法和工作人员。开发区的社区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监管专门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承担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并按照1+1+X的模式(即1名部门负责人+1名具备安全生产执法资格的专职监管人员+若干名兼职或聘用人员)配齐安全监管执法和工作人员。

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要做到“八有”,即:有编制、有职责、有岗位、有人员、有印章、有工作经费、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牌子。有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乡镇、街道和县区属工业园区或开发区要安排不少于15万元的安全生产经费;其他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的社区安全生产经费应满足工作需要,最低不少于5万元。安全生产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逐步增长机制。对辖区内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要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安排专项引导资金。

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要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办公、交通、通讯、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监管等装备和设施,并且安全监管装备须在5年内达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定的标准要求。

3、完善村(居)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辖区内村(居)民委员会要设立安全生产信息员。企业要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依法配齐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专、兼职安全员,并切实保障其工作开展。从业人员在30-100人的企业应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的,应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和运输单位,以及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其他企业,应设立安全总监并行使企业副职职权。

(二)推进责任落实

1、明确各级职责。乡镇、街道要制订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对安监机构、其他职能部门和村(居)委会及其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作出详细规定。

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行政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对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对分管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负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责任。相关职能部门对其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2、加强考核和奖惩。乡镇、街道每年应与各村(居)委会、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上级下达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任务。乡镇、街道对各单位的目标执行情况要每半年进行一次督查,年终进行全面考核;对获得优秀等次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并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突破事故控制指标或重大事故隐患未能按期整改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3、严格安全生产问责。对不履行或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不到位的,要依据《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等,实行严格问责。认真落实事故处理决定,依照规定权限对本级负有相应责任的有关人员及时作出处理,并将处理意见抄告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

1、实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县区(开发区)安监部门要根据辖区工矿商贸企业性质和规模大小,明确乡镇、街道安全监管的范围和具体对象。乡镇、街道要编制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方案,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安全管理网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联系点制度,明确网格安全生产责任人,规范安全生产巡查检查工作。

2、实施安全生产委托执法。县区(开发区)安监部门要制定安全生产委托执法实施办法,与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开发区)签订委托执法协议,将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冶金、机械等行业和领域,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的监督检查权、现场处理权、强制措施权、调查取证权、提请移送权、简易程序处罚权委托由乡镇、街道行使。

三大开发区要创新工作机制,研究破解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执法向基层延伸。

(四)完善基本制度

1、安全生产会议制度。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听取两次安全生产工作专题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行政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安委会会议,通报季度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对研究和决定的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明确专人督促落实。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根据需要,适时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联席会议,检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协调安委会成员单位之间的工作,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措施。

2、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乡镇、街道要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建立常态的检查督促工作机制。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检查1次安全生产工作;乡镇、街道安委会在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要组织开展综合性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

乡镇、街道要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对辖区内的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以及公众聚集场所等高危、重点行业(领域),每月至少检查1次;对规模以上其他企业每季度至少检查1次;对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每半年至少检查1次。

检查要有方案、有记录。对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下达《责令改正指令书》,并实行跟踪督办,期满复查验收。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责令有关单位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及时书面报告县区(开发区)安全监管部门。

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乡镇、街道要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督促辖区内高危及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事故隐患日查制度,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事故隐患周查制度。乡镇、街道要于每月30日前,将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汇总后,报县区(开发区)安全监管部门。

乡镇、街道要对排查出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进行分类分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产生、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隐患整改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整改进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对重大事故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验收销号,确保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应急预案“五到位”。

4、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乡镇、街道要对本辖区内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督促重大危险源单位落实监控责任,完善实时监控设施,执行定期检测、评估制度,规范运行台账和档案;指导、督促重大危险源单位及时报送变更事项。

5、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乡镇、街道应加强对本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三同时”管理,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严格履行“三同时”审批手续。对建设项目违反“三同时”规定的,要立即报告县区(开发区)安全监管部门。

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乡镇、街道对辖区内发生的死亡事故(一次死亡3人以下的一般交通事故除外)或3人及其以上重伤事故或较大涉险事故,接报后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市区半小时内,县域内一小时),并在事故处置过程中,每小时不少于1次续报。需要开展应急救援的要立即启动本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事故抢险救援及相关处置工作。

7、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乡镇、街道要扎实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五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有方案、有部署、有内容、有总结。

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要在办公楼前、公众聚集场所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栏;在主要道路、街区等明显位置设置永久性宣传标牌不少于3处。规模以上企业要在办公楼前、生产车间出入口等处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栏或安全警示标牌,在生产经营场所设置危险、危害因素告知栏,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乡镇、街道要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专题培训;每年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有关职能部门、村(居)委安全生产信息员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班,培训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要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按要求参加培训,持证上岗率要达到95%以上;指导辖区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三级培训”制度,积极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8、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联系点制度。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要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安全生产联系点制度,原则上每月至少检查1次安全生产工作。

9、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乡镇、街道应公开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受理有关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生产安全事故的举报和投诉。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要在辖区内公共场所公布。乡镇、街道对受理的举报事项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形成书面材料;需要落实整改措施的,报经有关分管领导签字并督促落实。乡镇、街道应当对举报有功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10、安全生产值班制度。乡镇、街道应建立24小时安全生产值班制度,有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监管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在重要时段、节假日、汛期和易发自然灾害的季节,应坚持每天24小时坐班值班。

(五)建立基本台帐

1、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台帐。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规定、来文发文、会议材料、电话记录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以及本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情况等资料。

2、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台帐。包括安全生产巡查、日常检查、各类专项检查行动的方案、计划和在检查中形成的现场检查记录、责令改正指令书、整改复查意见书等资料。

3、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包括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表格,隐患举报受理和查处情况,重大隐患报告、挂牌督办、治理方案、验收销案记录等资料。

4、宣传教育培训台帐。包括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方案、计划、总结、图片和各类人员培训情况档案资料。

5、事故处理和应急管理台帐。包括事故信息快报、续报,事故统计报表,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对事故有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应急救援预案、评审、备案资料,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照片等资料。

6、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台帐。包括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名单、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接触人数、从业人员体检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情况,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情况,职业危害申报情况,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号。

7、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台帐。包括重大危险源单位名称、危险源类别、名称、等级、地点、介质,安全监控设施,定期检测检验时间、定期安全评价时间,现场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

8、特种设备管理台帐。包括使用单位名称、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制造日期、投入使用日期、限用年限、使用证号、自行检验记录、监督检验记录,下次检验日期,安全负责人,联系电话。

9、工矿商贸企业台帐。包括企业类别、名称,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安全管理机构名称、安全管理人员姓名及电话、特种作业人员的类别、数量及取证情况,值班电话,从业人员数量、主要产品、年产值(营业额)、开办时间、行业许可证号、安全许可证号、营业执照及注册时间、地址、安全生产等级等资料。工矿商贸企业应按照行业和领域进行分类,并建立“一企一档”。

10、中小学校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基础台账。包括单位类别、名称、班级数量、学生数量、应急设施和器材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证照办理时间及证号、场地面积、经营项目、容纳人员、法定代表人、地址、安全管理人员、联系电话。

11、在建工程项目安全监管基础台账。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地址、工期、建设单位名称、施工单位名称、监理单位名称,项目审批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主要安全设备、安全负责人、联系电话。

12、危险(民爆)物品及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台账。包括单位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数量,生产、储存、使用的危险(民爆)物品种类及数量,危险源分布及监控情况,预案及演练情况,联系电话。

乡镇、街道在建立安全生产基本台帐的基础上,要建立安全生产电子台帐。市安监局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开发成功后,要积极推广使用,切实摸清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底数,适时更新完善,推进全市安全管理数据库建设。乡镇、街道应根据监管对象实际情况,标绘安全生产监管对象分布图。

二、规范化建设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筹划准备阶段(6月5日)。成立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和验收评定实施细则。

各县、区(开发区)要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和计划,并于6月15日前报市安委会办公室。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6月6日至9月30日)。各县、区(开发区)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对照实施意见和验收评定实施细则,规范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设置,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基本制度和台帐,建立安全生产委托执法工作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将同步开展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第三季度组织召开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观摩试点单位规范化建设成果,总结经验,部署推进规范化建设工作。

第三阶段,验收评定阶段(10月1日至11月30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乡镇、街道组织自评。10月上旬前,各乡镇、街道对照验收评定实施细则进行自评,在自评达标的基础上,申请县(区、开发区)进行验收评定。

第二步,县区(开发区)组织验收。10月下旬前,各县区(开发区)对所属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验收,确定达标乡镇(街道),申报市级示范乡镇(街道)。

第三步,市评定示范乡镇(街道)。11月底前,市安委办组成验收评定小组,对申报市级示范的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定。对经评定确定的市级示范乡镇(街道),由市政府授牌并通报。

三、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开展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是一项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有利于健全基层安全监管网格,打牢安全监管基础;有利于完善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规范安全监管秩序;有利于落实基层安全监管责任,促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各级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摆上重要日程,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要落实责任。县区(开发区)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的组织指导。乡镇、街道行政主要负责人要全面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把规范化建设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确保实施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的内容都能落实到位。

第4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 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

工程监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员工的健康和企业财产不受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几个方面。在监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工程监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要仅仅停留在发生事故后搞运动式的突击性安全大检查,要制定长效机制的约束,对在施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制定监督检查制度和措施。要千方百计的朝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1.责任落实到岗位,让岗位负起责任

为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位,年初对机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把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归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作为归口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岗位,遵循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循环的模式,结合公司内部生产运营的自身特点,为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1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置

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受法定代表人委托负责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主持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每年年初公司法定代表人与各生产单位负责人签订本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单位的安全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负责安全管理的业务工作,各生产单位须指定一名领导分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2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及岗位资格

各生产单位的各项目部根据合同的约定和项目的特点设立相应的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并应在项目监理规划中予以明确;特大型及重点工程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设安全总监;若因人员变动时,项目负责人要及时调整或补充本项目部安全员。安全管理人员的上岗资格:安全总监上岗须具有工程师(含)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且已取得建设工程类注册工程师资格,并具有5年(含)以上的现场安全管理经验。安全员上岗须具有工程师(含)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取得安全员培训证且具有3年(含)以上的现场安全管理经验。

1.3安全管理岗位职责

按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定期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公司编制的《安全检查提纲》对公司在施监理工程的安全生产和安生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还进行不定期对安全生产进行巡查、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和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做到检查有计划,实施有依据,完善改进来自实践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在本单位所属项目部建立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项目部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并持证上岗。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及调整情况应及时上报公司技术质量部备案。不定期组织所属项目部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做好学习记录。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地方及相关行业最新颁布的安全生产管理法规、规章和制度以及甲方转发的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并组织本单位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

内部加强管理和排查隐患,保证各生产单位实现以下责任目标:杜绝较大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爆炸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发生生产安全死亡和职业病责任事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明确清晰、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及有关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设置,现场安全专(兼)职人员配备到位。

1.4安全员管理与考核

各生产单位的项目部在每月月底至次月5日将本部门安全员报公司技术质量部,经技术质量部审查后方可聘用,受聘任职的安全员,其岗位津贴由公司统一在每月的工资中发放,安全员调整岗位或工作调动,项目部需要及时将变动名单报技术质量部备案。公司能够动态掌握各项目部的安全管理人员情况。技术质量部每年对安全员进行岗位考核,对考核优秀并在日常现场安全检查中合格的人员进行表彰,同时向公司推荐参与优秀员工的评选。

1.5责任落实到人

为在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建立健全和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情况,公司设专人组织监督、检查,同时,公司与各个二层单位签订了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要求二级单位按公司出台的《贯标、安全检查及专业技术考核管理办法》的具体检查提纲对项目部的贯标及安全检查情况进行考核。为进一步贯切执行好考核,对做得好的项目部进行以资鼓励,对不合格的项目部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处罚。避免像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往往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或者是放在办公室抽屉里的文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为使安全检查工作更加规范,将个人的行为对检查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公司采用编制各种作业文件的方式,对各项目部进行管理和指导。如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包括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标准以及检查结果和评价。

2.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根据监理的建筑工程施工特点(产品固定,人员流动,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操作繁重,繁重体力劳动,建筑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随着形象进度的变化而改变等),公司管理部门总结归纳在施工程易发和多发事故的类别,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以及建筑施工的特点,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从基础到主体到屋面等分项工程的施工,要从地面到地下,再加地面,再上到高空。经常处在露天、高处和交叉作业的环境中。建筑施工高处坠落、特体打击、触电和机械伤害等4个类别的伤亡事故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被称为四大伤害。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从高层以到超高层,其地下室亦从地下一层到地下二层或地下三层,土方坍塌事故增多,特别是在城市里拆除工程增多,因此,在四大伤害的基础上增加了坍塌事故,建筑施工也就从四大作为害为迈出五大伤害。据2007年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分,2007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筑施工事故859起,死亡1012人。事故类别是高处坠、坍塌、特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等。这五类事故的死亡人数共915人,分别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0.42%。从上述的特点可以看出,在施工现场必须随着工程形象进度的发展,及时调整和补充各项也就护设施,才能消除隐患,保证安全。

3.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之一——危险源的识别

为预防和减少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财产不受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主要从排查事故隐患,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第二类危险源上(如下图),即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它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为了识别在施工程的施工阶段和关键部位的危险源的适宜、充分性、有效性,下面将危险源辨识归类如下:

(1)高处坠落。人员从临边、洞口,包括层面边、楼板边、阳台边、预留洞口、电梯井口、楼梯口等处坠落;从脚手架上坠落;龙门架(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和塔吊在安装、拆除过程坠落;安装、拆除模板时坠落;结构和设备吊装时坠落。

(2)触电。对经过或靠近施工现场的外电线路没有或缺少防护,在拉萨市钢管架、绑扎钢筋或起重吊装过程中,碰触这些线路造成触电;使用各类电器设备触电;因电线破皮、老化,又无开关箱等触电。

(3)物体打击。人员受到同一垂直作业面的交驻作业中和通道口处坠落物体的打击。

(4)机械伤害。主要是垂直运输机械设备、吊装设备、各类桩机等对人的伤害。

(5)坍塌。施工中发生的坍塌事故主要是:现浇混凝土梁、板的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基坑边坡失稳引起土石方坍塌、拆除工程中坍塌、施工现场的围墙及在建工程屋面板质量低劣坍落。

在具体工作过程,下图3、图4详细的列举的危险因素的识和危险源的控制以及风险评价方法的步骤,系统的对此项工作全面的考虑。(图表仅供参考)

4.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再教育

工程监理企业仍然离不开再教育培训。从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来看,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经营单位,如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从目前监理企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来看,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导致有些从业人员对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人从业人员对违章(或根本不知道本人的行为是违章)的危害认识不清,对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认识不清。因此,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作业风险的辨识、控制、应急处理和避险自救能力,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素质,是防止不安全行为,减少人的为的失误的重要途径。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务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豆腐皮人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生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堆积,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员工及公司的利益,公司从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入手,不定期的进行内部及外部教育培训,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5.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如何完善队伍建设和推动安全标准化法制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候工程监理企业对工程建设安全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实现安全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第5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用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用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狠抓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总结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过去几年重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通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重庆市教育网络体系。各区县已建设教育城域网络,同时以卫星接收和互联网宽带互为补充实现了农村边远学校和教学点网络接入。目前,全市50%普通中小学、90%中职学校、所有高校建设了“校园网”。全市建成多媒体教室6.5万间,计算机网络教室8千余间。高校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中职学校达到8:1、中小学达到13:1。特别是2009年以来,投入5亿多元,为全市中小学教师配备了14.6万台笔记本电脑,配备率达76%。

(二)教学数字资源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

建立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库、“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在渝高校建设了近2万节网络课程、300余门国家及市级数字精品课程,数字文献资源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坚持以需求和运用为导向,不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加强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供给,推动偏远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从2014年起,我们又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 “全面改薄”工程。同时,各地积极组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观摩课、优质课,开展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着力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重庆按照A级数据中心标准,启动了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教师数据采集、学生资助、学校资产和校舍管理等系统部署,具备了网上转学、招生、办证等业务管理功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了中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和网上录取。建成了重庆教育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与区县、高校、委直属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各区县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结合实际建设应用管理系统,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五)师生信息技术素养逐步提高

通过“国培”“市培”等师资培训项目,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45万人次。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纳入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并在职称评聘、赛课等方面强化导向。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等竞赛活动,不少学校还积极探索网上布置作业、在线互动答疑,鼓励学生使用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区县和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务实进取,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批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模式。

在管理体制方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学校,成立了信息处或信息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

在建设模式方面,忠县采用融资租赁模式,一次性完成所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采取以自身为主,以企业赞助、资源互换为辅的融资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

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建设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就业信息等共享。同时,各区县、学校以学会、协会、联盟等为平台,积极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沙坪坝区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庆大学利用开源网络教学服务平台,与慕课平台相结合,开展网络授课、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万州区开展“教育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试点,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大足、璧山等开创了“城乡联体课堂”教学模式,将主课堂教师上课的音频、视频传输到联网学校,实现了城乡学校同步上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方面,重庆邮电大学综合利用手机报、APP手机软件、微信机器人等新媒体手段,深度贴近师生,提供便捷资讯、新生服务、阳光招生。

二、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日前,经市政府同意,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明确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着眼于、四个坚持”。

“四个着眼于”,就是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的科学发展,着眼于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个坚持”就是坚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坚持应用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和质量提升;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分类、分步、分层推进实施;坚持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推进新机制,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重庆教育现代化、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人才高地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重庆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为此,要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三通工程”建设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三通”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是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此项工作的难点是偏远农村中小学。近期,重庆市“宽带中国”行动明确提出了“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政村互联网覆盖达到100%”的目标。我们要抓好这个机遇,依托“宽带中国”行动,尽快解决偏远农村学校网络“最后1公里”的问题。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要按照要求接入宽带网络,4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要建成IPV6网络平台。

二是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要将“班班通”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地区学校多媒体教室终端建设,配备基本设施设备,到2015年,60%以上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要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同时,要配齐相应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尽快使用、发挥效益。

三是稳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我们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要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

“三通”工程是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当前我们正大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也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创新“三通工程”建设机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4年3月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构建“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和“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机制,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构建“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为我们勾画了“三通工程”的路径图,提供了操作指南,我们要按此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三通工程”。

(二)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按照“一级应用、二级建设、三级互通”思路,重点建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服务平台,要继续建好用好。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求每个区县都建立自己的平台,但要与市级平台对接来利用市级平台承载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资源的建设。平台搭建好了,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如何备足货,保证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使用,这不仅是平台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平台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我们近期将制定市级教育资源建设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是抓好两个板块的资源建设,一是基础性教育资源,二是特色、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基础性教育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企业,特别是主流的教材出版企业,按照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系统开发配套的教育资源。同时,积极拓展资源来源渠道,不断丰富教育资源,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在建设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个性化、特色、优质资源建设。教育部今年启动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我们要抓好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一批、汇聚一批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市教委将启动建设市级统筹的高校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平台。各高校要把本校优质资源都拿到这个平台上来,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三)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是“两平台”中的另一平台。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以“两级建设、五级应用”架构,加快完善基础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中职教育学籍管理等系统的建设,做到与学生一生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另一方面,还要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二次开发、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改革。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还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利用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

教育信息化必须有高速互连的网络基础作支撑。各区县、学校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城域网、校园网,并推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有机衔接,提高无线网络覆盖面。市教委将以市政府正在推进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为契机,在现有高校骨干网和区县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各区县的教育城域网、教育数据资源中心、高校校园网,都要接入统一的宽带网,形成覆盖我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市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互联互通,免费、高速、安全访问。计划2015年完成教育宽带网主干节点高速互联,2016年所有区县教育城域网均要实现高速互联。希望各区县、学校在规划建设本地、本校的教育网络时,要依据全市的总体规划,在平台、技术、标准等方面统一,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必须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国培、市培、区县培训和校本培训多个层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项培训与融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培训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强教师教育信息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足配齐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提高信息化素养,带头应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各高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六) 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2012年,教育部在我市批复了32个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单位。我们将组织专家开展中期评估。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区推广。2015年我们将启动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推选一批市级试点单位,在各级各类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各区县、学校要加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积累经验。市教委将兑现奖补政策,对试点效果好的予以经费奖励。

三、统筹协调,强化保障,确保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市教委已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以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信息化工作的统筹问题。要统筹考虑城乡学校、普职教育的实际,根据财力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统一规划项目库和建设进度计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机制。近年来,相关市级部门从项目、资金、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区县教育部门也要向政府汇报,争取本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应用导向

应用导向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已有一定基础,今后,要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到应用上来,将着力点放到利用现有条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要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要避免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要注意防止平时不使用、来了客人“秀一下”的现象,防止绝大多数教师不使用、几个尖子“撑门面”的现象,防止其他环节不使用、简单地在课堂放几幅图片几段视频“造气氛”的现象。学校要积极探索强化应用的工作机制,转变教学和教研活动组织管理方式,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来鼓励、引导、要求、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普遍用、经常用,备课用、上课用、布置作业用、师生交流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

今后五年,中央和市级将在“改薄工程”中安排6亿元左右,用于全市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设立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以奖代补”,对信息化工作推进有成效的区县和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各区县也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本级教育经费预算,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要出现“挤出效应”,保障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和运行维护的经常性支出。同时,区县和学校要加强创新,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多种模式,用好市场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需要强调的是,教育信息化投入要突出资源建设、人员培训、推进应用等“软”环境,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硬件建设。

(四)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