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

时间:2022-08-27 19:26:48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商务英语;实践性;跨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市场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国际业务交往的密切往来,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不同,商务英语更加强调英语在国际商务往来中的运用。除了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方式外,商务英语由于其对象都是外国人。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地理、风俗、历史、法律、习俗、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因此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是需要注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如何避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商务英语在实际运用之中,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商业交往,其主要目的是要为自己所在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减少误差。

二、商务英语中跨文化问题的表现

商务英语交流中跨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而跨文化问题在商务英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交流方式差异

正常的商务往来活动一般包括两种交际行为,一种是语言交际行为,一种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国的语言交际行为与很多国家的交际行为都有一定的区别。中国的传统交流方式一般比较委婉,而且在进入正题前双方会聊一些看似与商务活动无关的话题,继而慢慢的将话题引入到商业活动交往之中。但是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最明显的是欧美国家。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一种开放、追求自由的文化,并且受到“人文主义精神”中探险思维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欧美人习惯于直接引入正题,在商业活动交往中亦是如此。这就导致在于中国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对方会觉得我们没有诚意,交流过程拖沓、浪费时间。还有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在发现对方错误或是有不满意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一种比较委婉或者看似开玩笑的方式来解决。但欧美人一般语气、用词比较直接,会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双方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是商务英语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

除了语言交际行为外,非语言交际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商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所在方获得利益最大化,因此除了语言交际外,非语言交际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非语言交际能力可以给人提供一些更加真实的信息。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交流方式的差异。例如在欧美国家的交流方式中,他们认为直视对方是礼貌和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一直直视会带来一种压迫感,甚至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也有可能认为中国人不敢直视双眼是因为缺乏自信,从而对商务活动成功的信心大打折扣。

(二)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是我们在跨文化问题中最常见的表现,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成长环境的限制,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及时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精髓仍在影响着国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一定时期内,还出现“儒商”一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是“一个注重形象思维、综合思维、整体思维的国家。而英语国家恰恰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个体思维,习惯先从个体出发仔细考虑,以小见大,从而掌握整体。”这种差异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除了灵活运用英语外,还需要学会用对方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以此探究对方的真是想法,继而尽可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并且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参与商务活动的相关人员的策略应用产生影响。例如对于中国和美国公司来说,中国的公司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大局为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适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但对于美国公司来说,他们更注重细节问题,认为细节决定了一切。这就导致在一些国际合作中,中国公司往往注重最终的合作成果,而对具体的合作过程不太注意。但是美国公司往往会更加注重商业合作合约中的各项条款,逐一核对,确定万无一失后才会拍案定论。这就要求在商务交往活动中,需要和对方一一解释各项条款的具体内容,以增加合作成功的保障。

(三)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不同国家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是商务英语在交往活动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众,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工作和朋友的界限不会分的那么清,甚至经常出现“熟人好办事”的情况。但在很多英语国家,参与商务活动交往的人们会将工作与朋友的界限划得很清晰,工作就是工作,不会因为之前认识或者合作过就会更加偏向你。这就导致在很多时候,中国的商务人员在于外国商务人员交流时,常常会显出十分热情的样子,却没有受到对方热情的回应,而猜测对方是否对自己某方面不满。因此商务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为商业合作的成功奠定基础。

(四)习俗差异

习俗的差异是商务英语中最常见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各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当然有所差异。

例如在时间方面,很多中国公司在时间上并没有过于注重,然而很多外国公司对时间尤其看中,目的性强。在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迟到,而且在双方谈判一开始就会直接切入主题。其次,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衡量标准的不同,很多中国公司更愿意从常规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去解决问题,但很多英语国家更愿意直接走法律途径,通过法律来决定谁是谁非。这是很多中国公司在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而且在一些日常交往的习惯中,不同国家的习俗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印度人的习俗中,点头表示否定,摇头表示肯定,这与中国的习俗正好相反。那么如果在于印度公司的交流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与对方沟通好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以免造成商业误差,带来损失。

三、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目前存在问题

跨文化差异问题在商务英语的交流过程中频繁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无论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公司中的人才培养来看,大多不注重对跨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英语实践能力的掌握。这就导致很多商务人员可以熟练的用英语与国外公司人员交流,但却有时候因为忽视跨文化问题而带来一些误差,继而导致合作不顺利或是直接带来损失。

(二)具体培养方式

首先从高校的专业培养来看,现代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为商务英语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偏向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高校中的专业培养来看,应当加大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课时教学,在学习跨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更多的课堂情景式教学,模仿现实中的商务活动交往。并且教师可以把跨文化交际容易出现的问题融入到情景教学中,增加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

从现实的人才培养来看,很多公司中的商务英语人才并不完全都是相关专业出身,有的是英语水平较高而进入公司,但商务英语专业出身的人员也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对人才进行再培养,强调跨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将实际的案例展示给相关人员看,让他们感受到由于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环境,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跨文化交际问题。“想要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就要对使用目的语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导致对语言的误解,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过去人们认为商务英语只要熟练掌握英语沟通技巧即可,但是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往来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共识。”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增加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间商业合作增加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宏.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2)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培训

一、引言

随着加入WTO,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世界500强中的80%以上已进驻我国。中国也融入世界,各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目前的情况对国内跨文化商务人才不仅仅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已经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跨文化商务人才除了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的第三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庄恩平,2004)。然而,非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就此,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如表一(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部期刊,(1999-2007))。

以上数据表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包括其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差异,功能,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39.7%),但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1.0%)的研究,尤其在商务领域(跨文化非语言商务沟通占0.2%)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作者试图从非语言交际被忽视这一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构建在跨文化培训中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模式,并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如何真正提高跨文化商务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二、非语言行为的本质及其在商务沟通和实践中被忽视的原因

不管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行为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内部原因来看,由于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和它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在同一文化氛围下的日常沟通中常常被忽视;而在不同文化碰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知之不深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先看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性,它指非语言行为的意义同语言行为一样,受文化影响,由文化决定。本文所指的狭义上的非语言行为指在一个群体内部、共享的、因袭性和规范性都很强的非语言行为。形式上约定俗成,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在表达思想时是与文化相连的(贾玉新,1997:448)。在跨文化语境下,由于编码和解码的方式不同,常会引起误解或文化冲突。这也使得研究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关系在跨文化商务沟通和谈判中的作用突显出来。表二列举了一些在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不同意义的肢体语言和其含义。

其次,我们来了解造成非语言行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外部原因,即人们在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或误解。

1、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语言交流才是真正的交际,远胜于非语言交际。其实不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 %左右。

一位美国公司负责亚洲市场拓展的经理刚刚完成了一天与日本客户的谈判,他松了口气,认为日本人在谈判时很好商量。即便遇到最棘手的价格问题时,他们仍然满面笑容并满口称是。照这个进度,第二天就可以签合同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日本客户依旧笑容可掬,却怎么也不肯签合同。造成这位美国经理困扰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均来自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根据Richard D. Lewis对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类型的分类(Richard D. Lewis: 2000),美国文化属于单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的“生意型”文化,即在集中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在谈生意时直奔主题,不在乎“面子”和“关系”;而日本文化属于多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关系型”文化,即在一段时间能安排几件事情交叉进行,谈生意前要先建立关系,所以他们不急于达成一个合同,更重视今后的发展,很在乎 “面子”。因此,美国经理在谈判时力求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这使日本客户认为美国经理没有诚意。日本客户的“面子”也没有得到“喋喋不休”的美国经理的维护。另外,美国经理没有充分体会“是”的含义,在日本,它可以表示肯定、疑惑、停顿或仅仅表示“我在听,你可以继续”。美国经理把“是”片面地理解成为赞同,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2、非语言交际所包括的范围

非语言交际的范围非常广,可人们目前对它的理解还局限在接触,目光,手势,面部表情等。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毕继万: 1999)。体态语和副语言是与身体有关的非语言,通常能够为人们所注意,但由于文化差异,易被误解;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与周围环境相关,则易被忽略。比如近体距离,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对美国中产阶级调查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把这种距离分为8种。对中国人来说,体距均比英美人要近。所以中国人与英美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站得过近,使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则会觉得英语国家的人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了解到这一点在跨文化商务接待和沟通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模式

传统的跨文化培训把重点放在语言能力培训和对不同文化习俗知识性的了解上,但这样的培训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把文化因素有意识地、系统地导入商务沟通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强商务人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但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更重视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培训的效果。具体采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拓宽跨文化非语言相关知识并进的方法,在案例分析或商务实践中,实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飞跃。下面坐标轴示意了上述模式。

学习有关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在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Samovar提出:“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据此,在对跨文化培训中,在对该国民族风情、宗教哲学等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一些国家或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进行综合概括,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模式,作为谈判人员知识储备。实际上,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无需刻意去模仿外国人的非语言行为,最需要的是了解相同行为的不同文化涵义,特别是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那些行为的文化涵义,这才应当成为跨文化商务培训的重点。比如肢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触行为、沉默的含义、衣着、体味、对空间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等。这亦是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基础,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得到非语言交际能力质的提高。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敏感度。我们在跨文化培训中要求商务人才在实践中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对异国文化中重要但细微的特点了解,即可以感知,可以接受其它文化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不同。由于个人行为由个人观念决定,个人观念又由其民族文化决定,要彻底了解商务沟通中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最外层),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截然不同民族文化下所隐含的价值观(最里层),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往往赋予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跨文化培训才能使商务人才自然、准确地理解和传递最外层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背后具体的企业文化和个人观念(第二层)。也只有从核心的层面真正提高了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提高。

增强商务实践。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要看他能否应付与处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以致用。也可以说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增强。在跨文化商务培训中,我们基于培训人员已掌握的跨文化非语言知识和初步具备的对非语言行为的敏感度,采取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人发言的方法,逐步提高培训人员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1-7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67-269.

第3篇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第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日益频繁。商务交际离不开语言,但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的使用中往往会带有不同的母语文化特征,因而有时不能达到完满的语言交际效果而导致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1983:91)认为语用失误就是“不能理解话语的意义”。语用失误有时也被称为语用违例(Ninio & Snow,1996)。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说话者的语言不符合特定语言和文化的表达习惯,说话方式不妥而造成听话者感知不到其话语意义或理解上与说话人想表达的用意有出入。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用失误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遵循不同的语用规约,在交际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障碍,导致语用失误。下面举例分析常出现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1.客套语。中国人一般在受到友好接待时会显得非常客气,因此有时使用的话语模棱两可甚至并非本意。一个搞外贸工作的朋友曾受邀在一位英国人家中作客,主人问他:“ Would you like some wine?”朋友回答说:“No trouble, please.”这纯粹是按中文“请不用麻烦” 的含义来套译的。当然言下之意还是想品尝一下“洋酒”。但主人对客人的回答感到困惑,推测客人可能不需要,因此自斟自饮,使客人一脸的茫然。其实,在商务交际中,如英美人士问你需要点什么或还需不需要什么时,如想要,就直说“Yes, please”, 如果是假装客气,在国内可能朋友会反复劝你“尝一下”,“再来点儿”之类,在国外就不会有下文了,所以同西方人打交道这方面不能“绕弯子”。

2.谦虚语。谦虚是东方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而且一直在贬己褒人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长大。可在西方国家,突出自己,表现自己,肯定自己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受到赞扬或感谢也不必推辞。比如在一次商贸交易会上,一位外商夸中方公司的一位接待小姐英语讲得好,接待小姐满心高兴,但却不好意思地说:“No, no,not good at all.”外商听到这样的话语,感到十分愕然,心想:难道是我的判断有问题?

3.恭维语。在恭维这一常见的交际行为上,中国和英语国家有很大差异。汉语中往往以“你”为中心,这是中方特色。英语中往往以“我”为中心,这是具有西方特色的恭维方式之一。例如,一位英国服装厂的女士参观中国的一家工艺品厂时说:“I really like your headscarf.”(我真的很喜欢你们生产的头巾。)外宾的本意是恭维,说说而已,但厂方听后非常高兴,热情、好客的中方人员竟然随即送上一条头巾。

4.习惯语。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因而在不同场合使用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往往不同。比如在英美国家人们见面打招呼时一般就用Hi. Hello. How are you? How’s the day? How are you getting on?等语言来表示。在汉文化中,为了表示热情、友好,我们习惯于“没话找话”说,类似“吃了吗?” 、“上哪儿去?”等等。实际上,说话人本意只是打个招呼或出于礼貌闲聊几句而已。但英语国家的人多半听了会有不愉快的感觉,有多管闲事之嫌。他们的反应很可能就是怎么老问“我上哪儿去”,“我去了哪儿” 呢?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呀!

5.关心语。在中国文化中,帮助人、关心人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普遍现象。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邻里之间,大家往往关系融洽,常常聊一些涉及家庭、婚姻、年龄、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是上级询问下属这些情况,被询问者往往还会心存感激。同样的话题在西方文化中就不适当了。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属于个人隐私,通常是不能随便“关心”的,否则对方会很尴尬或觉得不愉快。

6.礼貌语。汉语中,在客人就餐时,我们为了让听话人吃舒服、吃好,往往出于礼貌会说“慢用”、“慢慢吃”等;有时如有贵客上门,客人离开时,也会礼节性地送到房门或大门口,并说“走好” 、“慢慢走”等以示礼貌。客人有时也会礼貌而客气地说“请留步”之类。如果这些话语直接译成英语,“Go slowly” 、“Walk slowly” 、“Stay here”等,是很不自然的,外国人会不明所以,可能还会以为你在暗示他脚下的路面有问题,才需要小心地“慢慢走”。

7.商务语。在汉语中,为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商家的许多商务语言都是精心策划、设计出来的,以达到吸引消费者和促销的目的。但是,在国内具有美好象征和属性的一些词语,如广告、商标语等,推向国外市场时就要注意语用差异,不能一律划等号,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中国的一些商标,如,白象(电池)“White Elephant”在中国文化中含有活泼、可爱、纯洁、力量象征的词语,其英文涵义却是“a useless possession of which one would gladly be free”(一种累赘而无用的东西);芳芳(唇膏)“(Fang Fang)”在汉语中, 常常和“青春”、“美”、“香”等联系在一起,而在英语中是 指“a long, sharp tooth, esp. of dogs and wolves”(长而锋利的牙齿, 尤指狗和狼的牙齿)。所以,我们在开拓世界市场时,务必考虑目的国顾客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从以上举例的几个方面看,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发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并非是中国文化背景的人语言能力差、知识水平不高或修养不够等问题,而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语用规约各异而引发的“自然”失误。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差异。虽然语用原则基本上是共有的,我们也可以说语用的最高原则是得体,但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与理解却往往由于文化的不同而相异。应该指出的是,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和母语交际中都可能产生,在商务交际中体现的频率也较高,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交际后果。因而,我们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及其交际功能应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尽量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不过,语用失误也不一定是交谈中某一方的问题,更不能说是汉文化方面的问题,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立性和特殊性。比如推断话语用意所依靠的知识或信念体系双方事实上不共享时,听话人就不能推断出说话人所希望的话语用意。缺乏共享实际上就是交际双方的能力在语言、情景语境或社会文化知识方面有差异,所以听话人往往按自己的方式理解话语,不能像说话人所期望那样理解其意图。而说话人也未能估计到听话人与自己在语用规约上的共享范围与程度。如果其中一方对双方的语用差异有所了解并能主动地采取灵活的策略,或者说,有关交际者主动加强文化双向交流,努力弥补自己缺乏而应具备的商务交际能力,积极进入目的语文化,保持跨文化差异的意识,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融洽关系、共谋发展的态度,就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或减少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从而使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得以完满进行,达到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重点项目2006[SA06106]

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模式,和谐互动

 

一、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与外界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否具备较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国内教师已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教师只能做到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专业特点,即商务文化内容的教学。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师就成了“主讲者”,而学生自然就成为听众,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在进行商务交际时仍然是一头雾水。因此,如何让你的课堂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成为目前该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让《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动起来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课程旨在通过相关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经常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是不自觉而已[1]。因为,即使我们不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也不在外企供职,甚至不与外国人直接打交道,仍然可能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由此看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已跨文化为特征的。论文检测,和谐互动。论文检测,和谐互动。著名学者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组成的。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概括地说,交际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定场合里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2]。 对商务英语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听、说、读、写、译同等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必须改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用创新性的教法指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真正让《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动起来。那么,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呢?

(一)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虽然目前对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多媒体教学较之传统教学,仍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达到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跨文化知识讲授,给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协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二) 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技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实践中, 经常运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1.影片导入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生动情景,使导入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所选歌曲、影片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因此,在开始《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时,可选取著名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作为导入课。《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论文检测,和谐互动。该片聚焦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观赏影片,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反思和共鸣,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较强的学习需求。

2.问题导入法

问题是思维的先导,是激活思维的最简捷而有效的方式。教学中以设问导入,不仅能激活思维,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起到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测作用。设问导入的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启发性、开放性和对于学生的适合性。具体来说,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去激活生活经验中那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够与学习内容直接联系,而且是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吻合的。如:《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一章主要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基本理论,在讲解文化的定义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发散自己的思维,说出尽可能多的理解。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论文检测,和谐互动。教师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 图片导入法

(三) 图片是最简单最方便的直观教具,以图片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好导入形式。使用图片导入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图片本身不仅是新颖有趣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内涵,便于引起话题,进入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二是图片的呈现要与师生的对话、问答等形式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导入的对话能够建立在形象感性的基础之上,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第三章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时,我们利用各种面部表情(happy, angry, sad, etc.)的图片、手势(“V”forvictory,“OK”)、姿势(叉腰、耸肩)等图片,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导入新课,引出本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论文检测,和谐互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 情境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情境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摘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该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实践中,为体现中西方言语交际的差异,在讲解第二章(Verbal Communication)时,特设置以下情境:一名中国商人和一名美国商人初次见面,此时如何展开对话为关键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确定不同的见面场景和交际对话。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对开展跨文化商务交际带来的影响:

The Chinese:What’s your name?

The American: Myname is John Ports.

The Chinese:Where are you from?

The American: I’mfrom New York, USA.

The Chinese: Howold are you?

The American:(Hestitating) I’m 40.

The Chinese: Areyou married?

The American:(Hestitating again) Yes, I am.

The Chinese: How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The American:Three. Two sons, one daughter.

The Chinese:Where do you work now?

The American: Iwork in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hinese: How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The American:(No reply) [3].

2.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产生大量有利于语言习得的交互修正,能使平时沉默或害羞的学生都积极活跃地参与其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施任务式教学,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要求方法和步骤。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4]。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二小节(Oral Communication & Written Communication)时,可设置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分别用中国人和美国人常用的方式给你的同学打个电话,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任务二:写一封商务信函,注意其格式;

任务三:写一张商业便签,注明五项(To, From, Date, Subject Heading and Message);

任务四:写一份商业报告。

3. 案例研析式教学

案例研析式教学指的是,选取有代表性、新颖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跨文化商务知识,让学生从辩论中去捕捉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5]。在课堂上,由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同时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不做其他任何的解释或罗列文化差异点,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讨论、去辨析。教师仅仅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把握,在学生辩论结束前由各组的代表总结发言。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案例研析式教学可让学生深入理解跨文化商务交际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了铺垫,便于在将来的实际生活中处理跨文化差异问题。如在讲解第五章“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时,有这么一则案例:

为更好地入驻中国市场,一家美国公司代表团到中国与一中国公司签订合同。中方为表诚意,在一家五星级饭店为美方代表团设宴款待。但美方代表团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和各式佳肴十分震惊,第二天没签合同就离开了中国,这也让中方十分不解。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和分析,总结出中美双方的文化差异点:中方认为款待来宾是待客之道,为美方代表团提供最好的饭菜是热情好客的表现;而美方认为这样注重外在形式、奢侈浪费的公司无法有效管理企业,因为人们商务交往最重要的是商务活动本身而不是过分的礼节。可以说,中美双方都经历了文化休克,认为无法接受对方的做法。论文检测,和谐互动。从文化层面上讲,中美双方都无过错,只是文化差异导致合同无法正常签署。因此,跨文化知识对成功开展商务交际十分关键。

三、小结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中,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尝试,认为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和课堂“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从而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肖勤.交际教学法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3]王维波车丽娟.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4]郑云娟.合作互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J].职教专讯, 2006: 3.

[5]陈燕.浅析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8.

第6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1.研究背景

在我国,英语课程自诞生之日起便服务于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于是出现了如洋泾浜英语等专门用于商业活动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与各国间的商务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然而,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间的文化差异却成为跨国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可以说,文化差异会渗透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决定整个活动的结果,因此,跨国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的商务和英语复合型人才,国内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势头正劲。然而,大多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虽涉及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但偏重单纯、片面的英美文化知识,缺乏国内与国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人才不能完全胜任跨国商务活动的工作。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

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传授商务活动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设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等。

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在西方文化下顺利使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为目标。同时,遵循应用语言学的原则,将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培养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及英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如何将跨文化交际理论融入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真正将语言技能应用于实践中。

由于商务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交流技能,如谈判、书写信函等,英语文学方面的知识,如阅读、修辞等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该选择突出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材,涵盖商务知识,商务谈判技巧,商务活动定的英语表达方式。此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活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别等相关教材也应在选用范围之内,并尽量使用题材多样,涵盖商务活动整个流程的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全英文授课,营造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商务活动氛围,将商务知识传授和英语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模拟真实的商务谈判场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尽快适应国外商务活动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积极寻找机会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实践,消化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谈判能力。

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很少接触西方文化,文化差异意识不强,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就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语言学基础等。此后,将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转为在商务活动中实际操作的能力,增设商务环境下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训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报告、商务会议、国际营销和企业管理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知识上进一步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前进修所开设的课程,提高自身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全面了解企业和市场在跨国贸易中的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初步具备跨国商务谈判的素质;其次,教师应集体研究如何构建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讨论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在初期共同备课,探索出更能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和数据库等资源,实现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教学与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软件,发挥网络的作用,营造真实而生动的商务活动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校园内外可建立相应的实训体系。在校内,可创立模拟跨国商务活动中心,借鉴真实的跨国商务谈判案例,安排学生扮演谈判过程中的各个角色,要求全程使用英语,亲自参与客户接待、商务参会、商务礼仪活动策划等,教师陪同指导,以保证模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积极与进行跨国贸易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和实习,让学生感受真实而全面的跨国商务活动,切实体会文化差异在商务活动中所带来的问题,增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素质。其次,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复合评价机制。教师可以依托课堂,随时下达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主题任务,并记录和管理学生在校内及校外实训环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为将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参考。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型交际性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商务知识掌握程度,语言技能水平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结语

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课程的设置应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上的革新,同时兼顾实训体系的建立及评价体系的形成。所有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重点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及多元化的复合型评价体系也保证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运作,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为真正的跨国商务活动扫除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交际能力需求分析及其对课程设置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5).

第7篇

论文摘要: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既得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还要通晓商务知识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本文从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具备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公民。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英语学习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商务英语是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方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应定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

1、跨越文化界沟

1.1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并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是一种人们共享的社会模式。但是,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阐述文化,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顾嘉祖认为: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精华。[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核心因素,商务活动是离不开语言交流的,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中西方文化交际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差异。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任何跨文化交际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理解语言差异,而应兼及文化差异。随着商业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在商务活动中与日俱增,国际市场体现了文化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对要开拓国际市场者来说,必须重视合作管理工作中异文化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

1.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文化和交际两个基本概念本身内容丰富;其次是文化几乎渗透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各个层面,交际作为一个语言和非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识和感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作为两者的结合所研究的内容也就更为丰富。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任何希望参加国际事务、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国家、民族和机构都无法回避这一时代所提出的挑战。”[3]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其内容也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4]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超越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相应的具体文化的约束,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跨越文化界沟,开拓视野,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

2.1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是国际商务的通用语言,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商务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方法,又要注重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既得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还要通晓商务文化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2 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商务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是密切相关的,是在了解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思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商务文化是蕴涵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中,商务文化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但商务文化并不涉及社会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它只包含对商务交易有用的部分。[5] 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并对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这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既做到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外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即可使文化的教学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应用及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可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这是商务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3、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商务英语是用于商务交际的一种文体,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从事国际商务领域的相关工作,与外商打交道,开展商务活动的现代企业人,这就使得商务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按照英语语言文化的要求进行商务交际交往,也就是学会英语换位思考。经验表明,我们应结合语境,恰当地谴词造句,尽量避免因受汉语干扰而误用与当时情景不符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6]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现代企业人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鉴于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3.2 商务英语学习过程转变成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适应全球化形势新变化的挑战,借鉴“美国21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一下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如果把这些目标说得再具体一些,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7]所以,教师在做文化导入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真应对学生存在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想象力、判断批判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有所欠缺;文明礼仪修养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文明修养有所缺失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系统的学习语言外,还必须有机会的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能力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

3.3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

3.3.1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这是在教学中进行随文解说,注意寓教于乐的文化导入,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也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3.3.2 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所以,通过以内容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学习,交际文化的传授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3.3 了解多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在理论和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可以接收大量的商务英语题材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商务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加深对于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培养积极的商务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3.3.4 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跨越文化障碍。这是由于在与英语国家的商务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或是误解和冲突常常发生,使得人们对跨文化交际时常感到不安,在商务交际中语无伦次,局促不安,束手无策,或尽可能回避,因此失去体验跨文化交际实践过程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员身临其境,有时甚至有意让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谈判。这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能够使学生跨越文化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并增加对跨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培养商务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面临着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时代,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国际通用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课程及科目,使教学能更好的渗透文化知识,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最终实现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p66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 顾曰国, 《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第8篇

论文摘要: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因各国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愈加明显,这为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跨文化意识的导人要坚持实用性、阶段性、持久性原则,并具体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导人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商务英语专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在日常的商务活动中自如地与外国客商进行沟通,这正是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西方人无论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还是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词义、句义理解上的差异。不了解他国的文化,这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及日后的商务交往中遇到文化障碍,甚至是文化休克。如跨文化谈判实践中的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文化符号不对称问题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涉外交流时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

商务英语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但其教学大都依照“英语十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学校往往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与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分离,只是简单地用中文讲授跨文化知识,但在商务英语的专业课中(如外贸函电、商英阅读)却注重语言知识技能,其教学目标是讲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能力。这种偏重语法训练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同时造成了交际障碍。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导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为日后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商务英语专业课时安排有限,专业知识繁多,而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在教学过程中导人文化因素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保证教学效果。

(一)实用性原则

现阶段许多英语专业都开设口语课,有的还是外教任教,但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一些生活用语,与商务实际运用联系不大。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没有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多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看书,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合国际竞争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导人跨文化知识必须要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结合,那些课堂上教授的跨文化知识,应该与学生在各商务情景中的英语交流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的,就文化而学文化。

(二)阶段性原则

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导人的文化内容。

(三)持久性原则

文化一词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非短期内能很好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文化的学习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持久性原则要求将目的语的文化持久、系统、高强度和循序渐进地导人。通过案例法教学、任务法教学、情景法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和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再通过介绍目的语文化的历史、文学、典故、习语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理解目的语商务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一)在商务英语基础阶段多开设文化欣赏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了卜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开设一些英语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中外礼仪、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学选读、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国际商业文化等课程。 (二)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实用性

每一门商英专业课程其中的语法、课文、词汇、听力材料、泛读材料,无不包含文化内容,只有将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导入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多渠道的合力教学,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合格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人才。

如以商务英语写作为例.过去人们往往都过多的专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书面格式、语用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而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意识”重视不够,或根本就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实际上,将“跨文化意识”纳人商务英语写作框架之中,可以使商务交流的目的和用途表达得更明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我们在商务英语写作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词汇表达方面

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中对于同一词语理解的差异性,我们在使用某个表达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得从跨文化知识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在中国成语中带有“狗”字的往往都是含有贬义的,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等等,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视狗为忠实的伙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时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体风格方面

除常规的语体格式和篇章规范外,还应该注意中西商务书面交流时语体风格方面的文化因素。一般而言,英美商务人士更注重商务书信、函件等的简练、准确和直观;这与中国人的间接、委婉的表达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当用英语进行商务写作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避免写作中母语文化习惯的干扰,从篇章大局把握,在整个语体风格上与国际商务写作保持一致。

(三)多渠道文化沟通,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其有一定的直观理解。如可以采取展示目标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途径,让学生了解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而且电影、电视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进一步增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第9篇

近年来,商务英语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热度不断提高。湖北科技学院早在2006年就开始着手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从早期的商务英语方向,到商务英语专业,再到现在的商务英语系,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完善性也进行了打磨。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知识素养与商务英语专业技能的课时博弈一直在进行着。其中涉及到英美文学课程的废立,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要求等多方面。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文学

一、商务英语跨文化研究发展现状

(一)国外跨文化研究

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witchellHallJr.)出版了《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被广泛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此后他又在TheHiddenDimension(1966),BeyondCulture(1976)中进一步对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L.BrooksHill(1968)把文化分成形式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面,并对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1971年他在作品中进一步描述了聚会,课堂,餐桌,运动场等日常场景中的跨文化特征。Nostrand(1974)在他设计的“EmergentModel”中分析了社会文化系统的32项主要指标,其中划分出四大子系统,全面分析了文化所包括的主要内涵,以及其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地位。这为后续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提供了更容易控制的变量。Kramsch(1993)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去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的目标。Kim(2001)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指标,他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归结为三大要素:认知,情感,行为。并且详细的界定了三大要素所包含的内容。

(二)国内学者研究概述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开始进入研究热潮,到二十一世纪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我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逐渐脱离了西方跨文化研究的模式,开始具备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关世杰(1995)年出版了著作《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在书中,他首次在中国创立了跨文化交流学,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系统的论述。杨盈(2007)在《外语界》建立了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各要素的框架图。史兴松(2012)在“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明确了跨文化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体系中的理论基础。胡文仲(2013)也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高永晨(2014)撰文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理论体系,在该文中,高永晨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出发,运用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创建了知识和行为两个大的体系,各自又分出三个子系统,其中知识,意识,思辨归于知识系统。而态度,技能,策略则归于行为系统。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湖北科技学院为研究者所在学校,该校在2005年前后就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并于次年开始将英语专业划分成三个方向:教师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方向。2015年,经过十年的商务英语办学经验积累,该校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专业,重新制定了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商务英语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国家教育部“地方院校,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围绕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文化需求,重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本专业在师资结构上,立足打造“双师型”人才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师资力量分配中,语言类教师,专业技能教师和实践技能教师分别占6:3:1。从师资比重来看,语言类教师占据了60%的比重,而专业技能和实践类教师比重总体只占40%。即便如此,与其他专业相比,如教师教育专业,40%的技能实践类课程已经远远超过其20%的比重。

(二)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三大方面有较完善的培养要求和规格。素质方面主要包括思想,专业,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四个方面。能力要求则要求人才具备语言应用能力,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在知识机构方面,要求学生对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二外知识熟练掌握。在其中,可以看出,只在素质方面有文化素质的要求,其他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都看不到对文化人文知识的要求。

(三)文化文学课程占比分析

根据2015版湖北科技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文化素质,即人文素养总共开设了三门课程:英美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览,英语国家概况。

三、文学文化课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作用

1)英美文学文本中存在大量跨文化交际素材和典范,可以作为学习者了解欧美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缺乏出国文化考察的经济基础,无法直接融入欧美文化圈。文学作品就成了大学生间接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之一。2)英美文学作品比其他文化介绍类的作品更加深刻的刻画出了欧美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能让学习者真正了解西方人文化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粗浅的理解。3)英美文学作品能更有趣味性的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学生能更有代入感的化身为西方人,在虚构的文化世界中寻找西方文化的真谛。4)文学老师可以成为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西方文化。5)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最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学生能直接通过文学作品进入到作者设定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去,有利于学生更真实的接触跨文化交际,也让学生有机会从欧美文学文化大家的高度去思考文学话题,使他们产生自己对文化的独特理解,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书本上的成功范例。

作者:柳欣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 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 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 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 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 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 and Mattock (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 and 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 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 与 Distefano (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 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 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 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 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 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对策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实际上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进行的交流。文化背景不同将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使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商务英语是国际交际语言,教师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商务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明白商务文化对商务贸易的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性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每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大同小异,但是也一定会有明显的差异。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思维偏向综合,而西方人的思维较侧重分析[1]。中国追求哲学的综合思想,主张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全面分析事物,而西方人则是完全相反。西方哲学认为,征服自然是人们的根本目的,对问题的事物的分析应该以重点分析为主。正是由于中西方思维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在商务谈判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国在国际商务贸易中主张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交易,更加强调交易的长远效益性,对细节问题不够重视。而西方人则更加偏向于细节,对双方签订的条款等更加重视。因此,人们在商务贸易中经常会发现西方人更加直接,对于细节更为关注。

(二)决策方式与方法不同

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谈判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西方人在谈判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将问题和细节逐个解决,所谓在商言商,他们将生意和人情严格区分,谈判中绝不谈人情。当然,偶尔也会由例外的情况[2]。西方在决策方面通常皆是个人做主,这点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讲究的是所有人共同讨论,然后由领导人做出决策。此外,西方人认为,在谈判桌上向对方妥协有时候是战略的一种,包含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中国人则认为在谈判桌上的妥协即是消极的表现。因此,中国在谈判桌上极少会愿意退让,且喜欢根据人情等进行综合考虑再做定论。

(三)礼仪风俗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礼仪风俗也不尽相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打招呼的习惯,但是表现方式却略有差异[3]。在中国商务贸易中,人们通常会以发烟的形式来表示打招呼,但是这种文化习俗却不一定会受到西方的欢迎。因为在西方,大部分人是禁烟注意者,认为吸烟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还会对影响空气与环境。再如,西方人喜爱对别人表示称赞“You’resobeautiful!”,中国人碰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以“太夸奖了”、“不敢不敢”等词回应,但是西方人会直接说“Thankyou!”商务礼仪的不同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商务谈判,但是对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给客户带来好感等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应该在商务谈判或者进行商务贸易活动前将客户的相关资料收集妥当,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习惯等,尽量做到“入乡随俗”,加强与对方的沟通与交流。

二、影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专业素质的不足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基础,然而,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及高职院校的学生却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等原因,对学习商务英语和了解跨文化意识等热情明显不足,显然不足以培养其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5]。其次,商务英语较一般的英语学习更加偏重商务类,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及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商务英语写作、口语、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足。且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课余时间极少用于英语学习中,或者在观赏外国影片时也难以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意识都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难以实现。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也较为薄弱。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教授学生基础的商务英语知识,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第一,英文等西方文化课程并不是同一个教师执教,导致学生并未将跨文化知识与商务英语的学习相联系。第二,商务英语教师出国经验较少,对西方文化了解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知识[6]。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不足;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在商务英语的实践能力出现严重不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大学教师皆是科班出身,毕业之后即投身于教学事业中,缺乏必要的商务英语实践经验。这样使得教师教授商务英语时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指导。

(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人们在思维、语言使用和文化理解方面存在严重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将会阻碍人们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在思维方式上。中西双方受本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思维定势现象严重,这种思维方式是较难改变的,需要经过长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其次,语言运用方面。中西方语言在语法、语序等多方面皆有不同,加大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难度。例如,英语有诸多的定语从句、表语从句、状语从句,汉语中并没有;英语习惯使用被动语态,中国习惯主动语态;中国古风文言文强调排比、意境和韵律,英语诗歌中缺少排比和相同的韵律。同时,口语表达不足是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给加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带来了一大难题;最后,文化理解方面。这与中西方长期的文化传统有关,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例如,“dragon”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指代的是“龙”、“皇帝”等,但是在西方社会,“dragon”却带有邪恶的意思[7]。除此以外,中国历史中有名的人物如“孙悟空”、“林黛玉”,“猪八戒”、“诸葛亮”等是西方人所不熟悉的,导致双方在交流中难以相互理解。

三、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Ifwedonotgrasptheculturalbackground,wewillnotbeabletoteachlanguage,andlanguageispartofculture.Therefore,wedonotknowtheculturalrulesandmodesandcannotlearnalanguage.[8]”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所说过的话,意识是,“如果无法掌握文化背景,我们将不能教授好语言知识,语言是其实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想要学习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文化的规则和模式。”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当教师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在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止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二)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词汇是句子和文章的基础,也是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之一,教师对于这方面要尤其重视,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词汇本身含有的文化差异,如“龙”等,部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教师要特别指出。例如,“Dog”指的是“狗”,但是教师要特别指出,在西方俗语中,“Dog”也有孩子的意思,如“Youarealuckydog”[9].指的就是“你是个幸运儿”;其次,在商务文章教学时,教师需要取缔传统的直接讲解的教学方式。当发现文章中出现了按照中文思想无法翻译的内容,教师应该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就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展开调查,充分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克服本国文化的干扰,加强课外阅读

一方面,文化和环境对人们语言习惯、思维等的影响较为深远,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生尽量克服本国文化对学习的干扰。但是这种克服能力需要教师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启发学生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加强学生的西方文化思维训练力度,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按照西方文化角度学习英语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10];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所学毕竟是有限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学生除了在课堂中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在课余时间也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积累。多阅读英语周刊、杂志、报纸、广播等都是学生课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除外,学生还可以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强与西方人的正面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中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决策方式与方法以及礼仪风俗上,要培养和提高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必须要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使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而学生要克服本国文化的干扰,加强课外阅读。

作者:刘梦琦 常 亮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162-163.

[2]单琪.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4:115-116.

[3]冯敏.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4,01:153-156.

[4]郝瑞英.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73-76.

[5]李靓.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9:144-145.

[6]吴扬.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119-120.

[7]祝然.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396-397+399.

[8]苏丽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南农业,2015,02:18-19.

第12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影响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这一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与此同时,社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989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就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有了一定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作为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虽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门语言性学科,但它更是“社会技能学科”,侧重于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讲解,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英语+商务知识”。这种模式下所进行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误以为学好语言和商务知识就可以成功地进行商务交流了。商务交际是发生在具体商务情景中的交际,同时也受制于宽泛的交际环境,即文化的影响。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词汇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了解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言语规则,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有些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作为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而在一些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利于这些管理人员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工作情景,帮助企业在这些国家良好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潮下,都有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机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双向沟通中尤其重要。

也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如同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先进的技术一样,是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笔者阐述了现阶段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方法,旨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文化教学的更有效开展。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容易步入一些误区。

1.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专业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个人的知识含量,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敏感度,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外语教学涉及的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因为学习目的语(英语)并不一定只是用于和目的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一方面,英语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母语或通用语,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的还很大;如在跨文化沟通中谈及的空间关系学的内容中,中东人和美国人对陌生人身体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是英语的本族语使用者,人们也常常分为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及文化习俗。沃尔夫森(Wolfson,1989)曾指出,不能以某一特定文化社团(往往是强势文化社团)的交际文化来统领所有的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目的学习不同的交际文化。

3.将文化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顾嘉祖认为:“文化现象可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被称作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及价值取向,以东方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尊崇儒教文化,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组织内强调一致性和遵从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的标新立异不被认同,个人的感情不能在公众面前表露,在公众场合异性朋友之间不能太亲密。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崇尚自由、平等,强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社会鼓励个人的情感公开地披露,赞成个人享有隐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存在极大差异,思想决定行动,差异带来了行为方式的不同。如在中西方商务谈判中,我们可看到,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来解决。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知行合一,社会活动范围不广,知识面狭窄,所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和修裁。在授课中,教师只能肤浅地讲授一些知识概念和现象,对具体事件的分析不够透彻,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全方面地讲授跨文化现象的知识。

文化差异性可以给人带来冲击程度不同的文化冲击,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在跨文化沟通中失败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化;有些人不能接受和包容文化差异,在精神上、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错过了许多学习机会,延长了适应当地生活的时间。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误区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带来的,文化差异性带来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如何去了解这些差异呢?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去了解行为方式后面的文化差异性,避免沟通上的误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文化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和本校历年来学生的就业实际,在教学时深入挖掘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2.课堂设计上要强调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适量地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商务文化的独立的认知能力是外语文化教学的更为重要的另一个目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曹文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而在文化知识的层面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层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工作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容量。

3.教学模式要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师应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通过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教师与学生分享案例思考的过程,体会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认识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课堂内容应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包含许许多多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Snow,2002:21)。教师应创造和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广开渠道,让学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交往、观察和体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商务文化。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项专项培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案例分析: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2)亲自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田野作业(field work),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3)信息介绍: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5.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增强个人的跨文化商务工作技能;邀请知名企业代表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专才为教师举办跨文化沟通讲座,加强教师的授课技能。

综上所述,学习一门语言,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接受这种理念,加强文化意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4-107.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