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期末总结

初一期末总结

时间:2022-10-09 14:34:00

初一期末总结

第1篇

一个学期很快结束了,在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走过了一学期。现在就把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一下。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初一新生,必须先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素质,与其他班主任一样,经常性地加强对学生的集会,晨读、课间操,卫生清洁保持工作等督促检查,经常性、随意性地观察其他任课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纪律状况在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及时了解,关心、教育并且督促其良好的习惯养成。

我当班主任力争做到两点:

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承认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努力克服固执己见,偏激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愉快的心理运动空间;

二是善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优等生,不掩饰他们的缺点,积极引导他们扬长改过,努力使其达到卓越。我班的周琦同学各方面表现相当不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就是缺乏胆量,上课时很少积极发言。针对这一点,我找她谈心,帮她找原因并鼓励她大胆发言。在我上课时,有意找她回答问题,并适当给以鼓励,锻炼她的胆量。通过这样的锻炼取得了一定效。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与班风,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

班里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件件落实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的话,就会力不从心,这时候就要发动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班级管理的主体,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值日班干部每天轮流等级考勤,维持纪律等,并利用班会或业余时间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另一方面,我自己也以身作则,努力做做事的榜样,勤跟班,使班风正,学风浓。

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如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积极报名参加校运会,拔河比赛取得了第二名;20乘50接力第三名;广播操比赛第四名;语文课本剧表演三等奖,等等。这些集体活动都要学生齐心协力,一起来完成。

三,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爱心中与学生一道成长

老辈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所以平时我注意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在学习上给予关心与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与支持,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温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培养他们同学的友爱之情,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之间亲如手足。

1、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2、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长实际才干。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学生。

学生与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的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

五、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如纽带作用。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意见,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道多教育学生,要有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六、存在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期末复习阶段后进生状态很不好。以后要多注意复习阶段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

第2篇

    我记得一开始的教学中我很注意把自己的教学与趣味相结合。在我读书的年代,那些政治老师老是拿着课本来给我们读课本,然后把重点划了,就让学生看书。那时候我是很不满的,老师怎么可以这样讲课的呢,好闷!所以,在我的课堂里,我总会为学生找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来讲述比较深刻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而且趣味性浓,他们也乐于听。我感觉还是很开心的,虽然我在课前找资料的工作比较苦。

    上课久了,发觉仅仅靠一些动听的小故事是难以抓住学生的心的。新课程改革有个要求是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而我,是在听了几位优秀老师的讲课才真正的体会到这一点的。在她们的课堂里,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政治的课堂应注重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感受,而不应沿袭旧教法“满堂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这里我要谈谈那次到佛山汾江一中所听的一堂很有收获的政治课。那次讲课的其实就是一位和我一样刚毕业的教师。在她的课堂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那位年轻的老师能在课堂中结合了教材内容,让学生演小品,通过小品与他们分享小品中所反映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把课后找到的资料与其他同学共享,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独立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活跃的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启发了同学的思想与学习的主动性。在他们的课堂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生在发挥,而不是老师的一味讲述。老师在这个课堂中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由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讲述的课堂虽然也正在与新课程改革靠拢,但是我做的还不是很好。在一些学生不活跃,主动性不强的班级里,我还是“灌”的迹象比较多。其实针对这些不活跃的学生而言,我们老师更应该想尽办法去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由不活跃变为活跃。而且我们的课堂还不善于用小品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因为长期以来的“灌”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懒惰性,学生们都懒于去为课堂做准备,无论是找资料还是让他们课后准备一下小品。这一节课让我发觉了,学生的积极性靠的提高的还是老师的培养。你不去培养他们是不会主动的积极的。怕去培养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

    回去以后我是开始了新的尝试。我曾上了一个以启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主的课。在讲第五课第2框题的“ 正确认识自尊自信”那一课我采用了小竞赛的形式,步骤如下:

    1、给十五分钟学生自习本框题,每组学生在阅读后提出2个问题,并在第一环节的竞赛中提问另外三组的同学。其中一个问题为指定一组的同学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指定该组的一个同学回答。回答出问题加10分,回答不出来扣10分。(在这里设立“指定某个同学回答”主要是考虑到有的同学依赖心理重,想着自己组别的同学努力,自己就不用看书了。有指定回答的环节那就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竞赛中。)

    2、各组提问十五分钟。

    3、每组选派一个同学朗诵85页“欣赏自己”、“名言”最佳者,其所在组加10分。

    4、老师提问:4个问题属于抢答,4个问题属于指定回答。

    5、心理测试内容。

第3篇

一、综合抵销法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实务中的应用

(一)综合抵销法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假设期初内部存货(即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销售。

内部交易抵销:

按期初内部存货中的内部损益P0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P0

贷:主营业务成本 P0

跌价准备抵销:

对上期期末该存货而言,已提准备=E0、应提准备=F0,应补提的前期准备H0=F0-E0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H0

贷:主营业务成本 H0

第二步、假设本期购进的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销售。

内部交易抵销:

按本期购进内部存货的内部销售额R

借:主营业务收入 R

贷:主营业务成本 R

不作跌价准备抵销分录。

第三步、根据本期期末内部存货的实际情况,对前两步假设进行调整。

内部交易调整分录:

按期末内部存货中的内部损益P1,

借:主营业务成本 P1

贷:存货 P1

跌价准备调整分录:

对本期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的部分而言,已提准备=E1、应提准备=F1,应补提的前期准备H1=F1-E1。

对本期期末全部内部存货而言,已提准备=A;应提准备=B;应补提的全部准备M=B-A,其中:应补提的前期准备=H1,应补提的本期准备K=M-H1。

借:主营业务成本 H1

贷:存货跌价准备 H1

借:管理费用 K

贷:存货跌价准备 K

显然,企业集团采用综合抵销法编制内部存货交易及跌价准备的抵销分录,需要计算六个数据(即P0、P1、R、H0、H1、K)。下面说明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应如何设置帐户、如何收集有关资料。

(二)相关账户的设置

1.“内部存货”总账和相应的明细账户。各企业设“内部存货”总账,同时在“内部存货”总账下按存货品种设置明细账户。在“内部存货”各明细账的“收入”、“发出”、“结存”各栏下,除设“数量”、“单价”、“金额”三栏外,增设“内部销售毛利率”和“内部销售损益额”两栏。其中,“内部销售损益额”=“金额”ד内部销售毛利率”(“内部销售毛利率”和“内部销售损益额”均可能取正数、负数或零)。另外在“发出”、“结存”两栏的“数量”、“单价”、“金额”、“内部销售毛利率”和“内部销售损益额”等各栏下再分设两栏即“合计”和“期末存货中上期转入存货”;“合计”栏的数据反映全部内部存货的情况,而“期末存货中上期转入存货”栏的数据反映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内部存货的情况,此栏只记录期初余额、本期发出数、期末余额,且期初余额与“合计”栏相同。

在“内部存货”总账的“借方”、“贷方”、“余额”三栏下再分别设“金额”和“内部销售损益额”两栏,用于汇总其明细账的相应数据。

2.“主营业务收入”总账下设“内部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各企业“内部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记录该企业对集团内部其他企业销售商品取得的销售收入。

3.“存货跌价准备”总账下设“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分类账和相应的明细账。各企业在“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下再按存货品种设置明细账。在“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和明细账内除设“借方”、“贷方”、“余额”三栏外增设一栏“应提准备”。其中,“内部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账内“余额”栏的期末余额等于期末内部存货的内部销售价(即“内部存货”明细账内“结存”栏下、“金额”栏的期末余额)与该存货期末可变现净值相比较,应该具有的跌价准备数额;“内部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账内“应提准备”栏的期末余额等于期末内部存货的内部销售成本(即“内部存货”明细账内“结存”栏下、“金额”栏的期末余额—“内部销售损益额”栏的期末余额)与该存货期末可变现净值相比较,应该具有的跌价准备数额。在“余额”和“应提准备”两栏下再分别设“合计”和“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两栏;“合计”栏反映全部内部存货的情况,而“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栏反映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内部存货的情况,此栏只记录期末余额。

“内部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账内“余额”栏下、“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栏的期末余额=“内部存货”明细账内“结存”栏的“金额”栏下、“期末存货中上期转入存货”栏的期末余额×上期期末“已提准备分配率”;上期期末“已提准备分配率”=“内部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账内“余额”栏下、“合计”栏的期初余额÷“内部存货”明细账内“结存”栏的“金额”栏下、“合计”栏的期初余额。

“内部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账内“应提准备”栏下、“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栏的期末余额=“内部存货”明细账内“结存”栏的“金额”栏下、“期末存货中上期转入存货”栏的期末余额×上期期末“应提准备分配率”;上期期末“应提准备分配率”=“内部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账内“应提准备”栏下、“合计”栏的期初余额÷“内部存货”明细账内“结存”栏的“金额”栏下、“合计”栏的期初余额。

(三)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相关数据的计算

1.期末,企业集团每个成员企业需要上报的相关数据如下:

(1)期初内部存货中的内部损益p0: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总账内“余额”栏下、“内部销售损益额”栏的期初余额。

(2)期末内部存货中的内部损益p1: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总账内“余额”栏下、“内部销售损益额”栏的期末余额。

(3)已提准备e0: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内“余额”栏下、“合计”栏的期初余额。

(4)应提准备f0: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内“应提准备”栏下、“合计”栏的期初余额。

(5)已提准备e1: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内“余额”栏下、“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栏的期末余额。

(6)应提准备f1: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内“应提准备”栏下、“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栏的期末余额。

(7)已提准备a: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内“余额”栏下、“合计”栏的期末余额。

(8)应提准备b:等于该企业“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内“应提准备”栏下、“合计”栏的期末余额。

(9)本期对集团内部销售商品的内部销售额r:等于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账下“内部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内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对整个企业集团而言,内部购货总额等于内部销货总额)

2.企业集团编制有关抵销分录所需数据的计算:

(1)各成员企业上报的9类数据分别合计,得到企业集团的相关数据:

P0=∑p0、P1=∑p1、E0=∑e0、F0=∑f0、E1=∑e1、F1=∑f1、A=∑a、B=∑b、R=∑r;

(2)H0=F0-E0;

(3)H1=F1-E1;

(4)M=B-A;

(5)K=M-H1

通过上述计算,企业集团综合抵销法所需要的6个数据(P0、P1、R、H0、H1、K)已全部获得。

二、综合抵销法应用的案例

[例] 某企业集团由A、B、C三个公司组成,A公司、B公司和C公司分别生产甲产品、乙产品和丙产品,各企业期初、期末结存内部存货以及本期购进、本期销售内部存货的资料如下:

(1)期初内部存货结存情况:A公司有丙产品,账面余额(即内部售价,以下用R表示)500元,内部销售毛利率(以下用r’表示)10%;B公司有甲产品R=2000元(r’=-10%);C公司有乙产品R=1000元(r’=5%)。

(2)本期购进内部存货情况:A公司从B公司购进甲产品R=2500元[r’=20%,r=1-(1+8%)(1-20%)=13.6%]、从B公司购进乙产品R=1500元(r’=10%);B公司从C公司购入丙产品R=3000元(r’=8%)、从A公司购进甲产品R=4000元(r’=-8%);C公司从A公司购入甲产品R=2000元[r’=-25%,r=1-(1-13.6%)(1+25%)=-8%]、从A公司购入乙产品R=2000元[r’=25%,r=1-(1-10%)(1-25%)=32.5%]。

(3)本期对外销售内部存货的情况:

①对企业集团外部销售情况:A公司销售丙产品500元;B公司销售丙产品3000元;C公司销售甲产品1000元、乙产品2000元。

②对企业集团内部其他企业销售情况:A公司售给C公司甲产品2500元、乙产品1500元;B公司售给A公司甲产品2000元。

(4)期末内部存货结存情况:A公司期末无内部存货;B公司有甲产品R=2000元(r’=-10%)、甲产品R=2000元(r’=-8%);C公司有乙产品R=1000元(r’=5%)、甲产品1000元(r=-8%)。

(5)期初(即上期期末)内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其账面余额的85%,期末内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其账面余额的95%;期末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

(6)以上r’表示某一次内购内销的销售毛利率,r表示经过多次内购内销后的总销售毛利率,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r=1-(1-r1)•(1-r2)•••(1-rn)

其中,r1、r2、••• rn 分别代表第1次至第n次的内部销售毛利率,r代表经过n次内部销售后、总的内部销售毛利率。

要求:采用综合抵销法编制该企业集团内部存货交易及跌价准备的抵销分录。

(一)综合抵销法

第一步、假设期初内部存货(即上期转入的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销售。

内部交易抵销分录:

期初内部存货中包含的内部销售损益P0=500×10%+2000×(-10%)+1000×5%=-100元[根据上例中的资料(1)计算]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1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00

跌价准备抵销分录:

对上期期末该存货而言,已提准备E0=500×(1-85%)+2000×(1-85%)+1000×(1-85%)=525元,应有准备F0=[500×(1-10%)-500×85%]+[2000×(1+10%)-2000×85%]+[1000×(1-5%)-1000×85%]=625元,应补提的前期准备H0=625-525=100元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1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00

第二步、假设本期购进的内部存货,本期全部对外销售。

内部交易抵销分录:

本期购进内部存货的内部销售额

R=2500+1500+3000+4000+2000+2000=15000元[根据上例中资料(2)计算]

借:主营业务收入 1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5000

不作跌价准备抵销分录。

第三步、根据本期期末内部存货的实际情况,对前两步假设进行调整。

内部交易调整分录:

期末内部存货中包含的内部销售损益P1=2000×(-10%)+2000×(-8%)+1000×5%+1000×(-8%)=-390元。[根据上例中资料(4)计算]

借:主营业务成本 -390

贷:存货 -390

跌价准备调整分录:

对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的部分[甲产品2000元(r=-10%)和乙产品1000元(r=5%)]而言,已提准备E1=2000×(1-85%)+1000×(1-85%)=450元,应有准备F1=[2000×(1+10%)-2000×85%]+[1000×(1-5%)-1000×85%]=600元,应补提的前期准备H1=600-450=150元。

对本期期末全部内部存货而言,已提准备A=2000×(1-95%)+2000×(1-95%)+1000×(1-95%)+1000×(1-95%)=300元;应有准备B=[2000×(1+10%)-2000×95%]+[2000×(1+8%)-2000×95%]+ [1000×(1-5%)-1000×95%]+[1000×(1+8%)-1000×95%]=690元;应补提的全部准备M=690-300=390元,其中:应补提的前期准备H1=150元,应补提的本期准备K=390-150=24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50

借:管理费用 24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40

对整个企业集团而言,上例还可以采用分析抵销法编制抵销分录(本文篇幅所限,不再详述),而且综合抵销法和分析抵销法的抵销结果完全一致。

(二)在会计实务中综合抵销法所需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1.各企业设置有关账户、收集有关数据的结果如下:(为了节省篇幅,同一总账科目下的不同明细账集中在一起,各企业的相同账户集中在一起)

内部存货明细账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金额 销售毛利率(%) 内部损益额 金额 销售毛利率(%) 内部损益额 金额 销售毛利率(%) 内部损益额

合计 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 合计 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 合计 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 合计 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 合计 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 合计 期末内部存货中上期转入

A公司(丙产品)

期初结存 500 500 10 10 50 50

本期销售 500 500 10 10 50 50

期末结存 0 0 0 0

A公司(甲产品)

期初结存 0 0 0 0

从B公司购入 2500 13.6 340

出售给C公司 2500 13.6 340

期末结存 0 0 0 0

A公司(乙产品)

期初结存 0 0 0 0

从B公司购进 1500 10 150

出售给C公司 1500 10 150

期末结存 0 0 0 0

B公司(甲产品)

期初结存 2000 2000 -10 -10 -200 -200

从A公司购入 4000 -8 -320

出售给A公司 2000 -8 -160

期末结存 2000;

2000 2000 -10;

-8 -10 -200;

-160 -200

B公司(丙产品)

期初结存 0 0 0 0

从C公司购进 3000 8 240

对集团外出售 3000 8 240

期末结存 0 0 0 0

C公司(乙产品)

期初结存 1000 1000 5 5 50 50

从A公司购进 2000 32.5 650

对集团外出售 2000 32.5 650

期末结存 1000 1000 5 5 50 50

C公司(甲产品)

期初结存 0 0 0 0

从A公司购进 2000 -8 -160

对集团外销售 1000 -8 -80

期末结存 1000 0 -8 0 -80 0

内部存货总账

年 凭证号 摘要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金额 内部销售损益额 金额 内部销售损益额 金额 内部销售损益额

A公司:

期初结存 500 50

本期购进 4000 490

本期发出 4500 540

期末结存 0 0

B公司:

期初结存 2000 -200

本期购进 7000 -80

本期发出 5000 80

期末结存 4000 -360

C公司:

期初结存 1000 50

本期购进 4000 490

本期发出 3000 570

期末结存 2000 -30

内部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账

年 凭证号 摘要 借方 贷方 余额 应提准备

月 日 合计 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 合计 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

A公司(丙产品)

期初余额 75 25

期末余额 0 0 0 0

A公司(甲产品)

期初余额 0 0

期末余额 0 0 0 0

A公司(乙产品)

期初余额 0 0

期末余额 0 0 0 0

B公司(甲产品)

期初余额 300 500

期末余额 200 300 560 500

B公司(丙产品)

期初余额 0 0

期末余额 0 0 0 0

C公司(乙产品)

期初余额 150 100

期末余额 50 150 0 100

C公司(甲产品)

期初余额 0 0

期末余额 50 0 130 0

内部存货跌价准备二级账

年 凭证号 摘要 借方 贷方 余额 应提准备

月 日 合计 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 合计 上期转入存货上期计提准备

A公司:

期初余额 75 25

期末余额 0 0 0 0

B公司:

期初余额 300 500

期末余额 200 300 560 500

C公司:

期初余额 150 100

期末余额 100 150 130 100

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内部主营业务收入)

年 凭证号 摘要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A公司:

出售甲产品给B公司 4000

出售甲产品给C公司 2000

出售乙产品给C公司 2000

本期发生额合计 8000

B公司:

出售甲产品给A公司 2500

出售乙产品给A公司 1500

本期发生额合计 4000

C公司:

出售丙产品给B公司 3000

本期发生额合计 3000

2.各企业上报的数据、企业集团相应的数据如下:

数据 A公司 B公司 C公司 企业集团

p0 50 -200 50 P0=∑p0=-100

p1 0 -360 -30 P1=∑p1=-390

e0 75 300 150 E0=∑e0=525

f0 25 500 100 F0=∑f0=625

e1 0 300 150 E1=∑e1=450

f1 0 500 100 F1=∑f1=600

a 0 200 100 A=∑a=300

b 0 560 130 B=∑b=690

r 8000 4000 3000 R=∑r=15000

3.企业集团综合抵销法所需的六个数据如下:

(1)P0=∑p0=-100;(2)P1=∑p1=-390;(3)R=∑r=15000;(4)H0=F0-E0=625-525=100;(5)H1=F1-E1=600-450=150;(6)M=B-A=690-300=390,K=M-H1=390-150=240

第4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实际工作;应用

一、关于时点数和时期数的问题

财务分析中各项指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滤出。可见,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即时点数,而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会计期间”,即时期数。从理论上讲,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起点一致;时期数和时期数比较,时间跨度一致,由于口径一致,直接从报表上取得数据即可,但时点数和时期数由于口径不一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要进行换算。下面以常用的指标进行说明:

(一)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

指资产负债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等指标。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期末数据,即时点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比如速动资产、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结果。

(二)时期数与时期数比较

主要指利润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等指标,个别指标还包括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如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一定期间内的数据,即时期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如息税前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即可。

(三)时期数与时点数比较

指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前者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库均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等指标,后者如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流动负债)。这些指标的共同特点是,分子是时期数,分母是时点数。通常分子可以直接取数,或经简单计算,而分母要取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数,如果各期时点数余额的波动性较大,也可以采用各期余额的平均数计算。

二、指标分析的频率问题

在职称考试的教材中,为了简单起见,各类指标均以年度指标或年末数为例,但在实际工作中,年度分析的时间跨度较长,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往往进行半年度、季度分析甚至是月度分析。这样,在计算各项指标时,时点数就要用到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平均数,比如半年度的期初期末数、季初及季末数、月初与月末数,而不只是年初数和年末数的平均数。另外,在计算营运能力指标时,根据分析的需要,计算期天数相应地由360天调整为180天、90天或者是30天。这样对指标的分析才更加科学、合理。

例如,某企业6月份的利润表反映,上半年的营业成本为7000万元,6月底的资产负债表反映年初存货余额3000万元,6月末存货余额4000万元,则平均存货余额为3500万元。通过计算,上半年的存货周转率为2次,存货周转期为90天(180天/2)。这里的计算期天数就不是全年的360天,而是上半年的180天。同理,如果计算每季度的存货周转率,计算期就应用90天。

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净额同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值。即企业本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如果按此指标计算,分子包括的范围比分母包括的范围要小,产生口径上的不一致,需要进行完善。笔者认为,分子在销售收入净额的基础上应加上应向购货方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对于广大的一般纳税人来说,可用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17,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可用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06或者1.04。因为在日常的货款回收业务中,每收到一笔货款,通常不区分包含多少收入和包含多少销项税额,所以,在应收账款余额中通常也包含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如,某公司全年的销售收入净额为16000万元,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是2000万元,按原指标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8次,应收账款周转期为45天;若按完善后的指标计算,即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17,则应收账款周转率为9.36次,应收账款周转期为385天。与原结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更加准确和符合实际情况。

第5篇

关键词:平行结转分步法 费用分配率 约当产量法

要正确理解并应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关键是正确理解每种方法的公式,公式是成本计算方法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成本计算中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将各生产步骤应计入相同产品成本的费用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份额”,所有的“份额”平行汇总后,得到完工产品的总成本。该方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相比较,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和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只平行计算各生产步骤中各成本项目在最终完工产成品成本中的“份额”,简化了成本的核算工作。虽然平行结转法的计算步骤和公式较少,但是体现“份额”理念的计算公式却相对较难理解。这个公式就是各步骤费用分配率计算公式,它直接关系到最后完工产品总成本是否正确。平行结转分步法中本步骤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主要有定额比例法和约当产量法。本文就约当产量法在平行结转法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一、平行结转分步法公式和计算步骤简介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产品成本计算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计算各生产车间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其中首先计算某步骤月末的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公式为:

也就是说,某步骤完工半成品总产量等于最后步骤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数量加上该步骤月末狭义在产品约当产量,再加上该步骤已完工仍留在半成品库和转入以后各步骤但尚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半成品)数量。

其次是计算某步骤完工半成品的生产总量,计算公式为: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就可确定某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计算公式为:

费用分配率=

所以:

平行结转法的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生产产品各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汇总,求得最后完工产成品总成本,再除以产成品数量,就得到产成品单位成本。

从以上计算公式和步骤可看出,公式(1)、(2)的目的是为得到公式(3)分母的值,公式(3)是公式(4)的基础。因此正确计算费用分配率是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基础和核心。

二、对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的直观理解

在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公式和步骤。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相比较,可看出平行结转分步法具有类似的计算过程,即将各步骤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和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合计数在期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求得某成本项目的费用分配率,也就是单位产品成本,再用完工产品的数量乘以费用分配率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

但是,平行结转分步法在计算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的公式中,分母中在产品约当产量是广义的约当产量,不仅包括该步骤的期末在产品,也包括交给以后步骤尚未最后完工的半成品。也就是说,平行结转分步法是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定义在产品的,只要没有最后完工的产品,都叫做在产品,而逐步结转分步法是站在某个步骤的角度定义在产品,只要完成本步骤的生产,就是完工产品。

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公式中的分子是某步骤月初在产品该成本项目和本月发生的该成本项目生产费用的合计数。于是,分配率公式表达的含义是某步骤某成本项目的生产费用合计数从整体企业的角度在广义在产品和最终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但是这样分配直观上却与“谁受益,谁承担”的成本核算基本原则相左。既然某步骤生产产品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是为本步骤在产品和完成本步骤生产的半成品服务,就只能由该步骤的在产品和半成品承担。

那么会不会存在期末本步骤的在产品和后续步骤的在产品以及最后完工的产成品都得到了本步骤生产服务的情况,如果有,分配率公式就遵循了“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请看以下数量等式:

从以上等式可看出只有“∑后续各生产步骤期初在产品数”等于零这一种极端情况,分配率表达式才符合上述成本核算原则。除此之外,本步骤某成本项目生产费用分配率的计算都会涉及到后续各生产步骤期初在产品,显然,它们并没有获得本步骤的生产服务。

三、约当产量法下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

要解决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公式理解上存在的矛盾,先来看看约当产量法下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

在约当产量法下,

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公式(单位成本)=

其中:该成本项目费用合计数=该成本项目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该成本项目发生的费用

该公式可从资源消耗分配的角度进行说明。

产品耗用的资源是A单位,价值为B元,则该资源每单位是 元,假设本期没有期初在产品,期末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M单位,期末完工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N单位,显然M+N=A,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L单位该项资源,是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是期末完工产品数量,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

在下期,期初在产品就是本期期末在产品,假设下期发生的资源耗费是 单位,价值为元,下期末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单位,完工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单位,显然,将该期初在产品当做在该期生产,就与前述没有期初在产品的情况下求解思路相同,该期期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就是+M,所以,。当然,该项资源费用合计数是元,该资源本期每单位价值为

。如果该期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

单位该项资源, 是该期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是期末完工产品数量,该期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在稳定、有序的生产企业中,一般来讲,

代入该期资源费用分配率,化简为L,与前述没有期初在产品的情况下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相同。

四、平行结转法费用分配率的再理解

有了第二部分的准备,重新理解平行结转法下的费用分配率公式。发明广义在产品概念实际就是将整个企业当做一个大的车间,在这个车间,除最后完工产品,其余当然是未完工的在产品。但与逐步结转分步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个大车间里,各步骤的生产费用是在广义在产品和最后完工产品中独立分配的,互不干扰互不关联,各步骤平行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最后再相加。对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费用分配率公式的讨论,仍沿用本文第三部分的思路。

假设企业刚投入生产,各个步骤都没有期初在产品。其中任意一个步骤,该步骤本期投入的某项资源仍为A单位,价值仍为B元,则该资源每单位是 元,留在本步骤的期末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M单位,期末最后完工产品耗用的本步骤该项资源N单位,该步骤已完工转入后续步骤但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或半成品共耗用的本步骤该项资源为Q,显然M+N+Q=A,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L单位本步骤该项资源, 是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是期末完工产品数量, 是已完成本步骤生产但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或半成品数量,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到第二期,某个步骤的期初在产品就是该步骤上期末在产品,假设第二期某步骤发生的资源耗费仍是 单位,价值仍为 元,第二期末本步骤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仍为单位,最后完工产品耗用的本步骤该项资源仍为 单位,该步骤已完工转入后续步骤但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或半成品共耗用本步骤该项资源为 单位,因为资源的消耗数量等于资源来源数量,所以, 当然,该步骤该项资源费用合计数是元,该步骤第二

期每单位该资源价值为(。如果该期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该步骤单位该项资源,是第二期末留存在本步骤的在产品约当产量, 是第二期末已经完成该步骤转入后续步骤但未最终完成的在产品(半成品)数量,是第二期末最终完工产品数量,该期本步骤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

由于,代入该期资源费用分配率,化简为 ,同理对于有序稳定生产的企业,,由此 。与前述没有期初在产品的情况下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相同。

五、结论

从第四部分数学算式很容易看出,要正确理解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公式(单位成本),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分子中月初在产品在某步骤某成本项目的成本,它不仅仅是本步骤月初在产品在该成本项目的费用,还包括了后续所有生产步骤月初在产品含有的本步骤该成本项目的费用。也就是说费用分配率中月初在产品某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 ,而非只是 ,否则无法得到 (或L )。由于一些专业书籍对生产步骤中月初在产品成本包括的内容没有特别说明,而逐步结转分步法月初在产品成本就是本步骤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因此容易陷入误区,以为平行结转分步法月初在产品成本仅指本步骤的月初在产品成本,从而不能正确计算成本,也不能正确理解“谁收益,谁承担”的成本核算原则。

参考资料:

[1]鲁亮升.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27-134.149-154.

[2]李炳先,吴希慧.成本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38-144.

第6篇

关键词:总账系统;期初余额;不平衡;原因

在畅捷通T3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每个系统在第一次使用时,都需要根据本单位业务性质和管理要求进行设置,这个过程就称之为系统初始化。总账系统初始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就是期初余额录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会对后续的处理产生直接影响,比如记账、结账无法进行,财务报表数据错误等等。因此,财务软件用户在出现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时,应及时找到原因并更正错误的数据,以保证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一、试算平衡的概念

在畅捷通T3财务软件总账系统中,在期初余额录入的界面,提供了一个“试算”功能,点击之后会出现两种结果:试算平衡与试算不平衡。试算平衡,是指在借贷记账法下,利用借贷发生额和期末余额(期初余额)的平衡原理,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试算平衡的理论基础就是会计基本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试算平衡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

二、总账系统期初余额试算结果不平衡的原因

1.金额录入错误。在录入期初余额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员的疏忽,录入的金额有误,或是将金额多录漏录都会导致期初余额试算不平。2.不当修改引起的错误。基础设置中的操作不完善,录入期初余额后发现错误的不当修改会导致期初余额错误。3.科目属性设置错误。在对科目进行增添时,若科目性质设置错误也会导致期初余额试算不平。

三、解决总账系统期初余额不平衡的方法

1.金额录入错误的修改。(1)末级科目金额错误。例1: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后,发现短期借款科目的期初余额为10000元,实际应为100000元。修改方法:进入“总账”——“设置”——“期初余额”窗口,找到末级科目“短期借款”。双击其对应的期初余额一栏数据,删除原数据“10000”,录入“100000”,按回车键即可。(2)非末级科目金额错误银行存款是非末级科目,其期初余额是由系统根据其下级科目自动汇总而来,因此需检查其末级科目的期初余额并加以修改。例2: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后,发现银行存款科目的期初余额为211075元,实际应为211057元。修改方法:进入“期初余额”窗口,发现其下设科目只有银行存款——人民币,但其金额录入错误。双击其对应的期初余额一栏数据,删除原数据“211075”,录入“211057”,按回车键后,系统自动将银行存款科目的期初余额修改为“211057”。(3)有辅助核算的科目金额错误。有辅助核算的科目期初余额错误需双击进入辅助核算窗口,修改其金额。例3: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后,发现应收账款科目辅助核算为客户往来,期初余额为17750元,实际应为17550元。修改方法:进入“期初余额”窗口,找到应收账款科目,双击对应的期初余额栏,删除金额栏原数据“17750”,修改为“17550”,按回车键,点击退出即可。

2.不当修改引起的错误。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后,操作员发现是由于前期的基础设置错误,在未对期初余额进行修改的情况下,直接去修改基础设置中的问题,导致数据错误更多。例4: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后,发现应付账款科目辅助核算供应商往来未选,直接录入了期初余额3510元。随后直接进入“基础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中修改其辅助核算,并在期初余额中增加了应付账款的期初辅助资料。修改方法:第一步,进入“期初余额”窗口,双击应付账款期初余额栏,删除金额栏原数据;第二步,进入“会计科目”,取消应付账款科目辅助核算“供应商往来”;第三步,进入“期初余额”窗口,找到应付账款科目,删除之前错误录入的期初余额;第四步,进入“会计科目”,勾选应付账款科目辅助核算“供应商往来”;第五步,进入“期初余额”窗口,双击应付账款期初余额栏,录入辅助核算数据资料,按回车键,点击退出即可。

3.科目属性设置错误。例5: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后,发现坏账准备科目方向为借方,而正确的应为贷方。修改方法:第一步,进入“期初余额”窗口,找到坏账准备期初余额,双击金额栏,删除已录入的数据“2000”;第二步,进入“会计科目”,修改坏账准备科目的性质为贷方;第三步,进入“期初余额”窗口,录入坏账准备期初余额“2000”,按回车键即可。在总账系统中,期初余额的录入工作非常重要。数据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的,前有基础设置,后有凭证、账簿、报表。当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操作员在录入期初余额时,应谨慎细致,尽量不要出现差错。当然,如果出现试算不平衡时,要仔细分析原因,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录入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伯兴,周建龙.会计学基础.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第7篇

一、递延所得税基本计算公式

(一)暂时性差异的计算暂时性差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资产类暂时性差异,简称为“资产类差异”;另一类是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负债类暂时性差异,简称为“负债类差异”。

资产类差异=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计税基础…(公式1)

负债类差异=(-1)×(负债账面价值一负债计税基础)

……………………………………………………(公式2)

上述结果若为正数,表示该差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为负数,表示该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运算时应用正数表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运算时用负数表示。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正的)资产类差异+(正的)负债类差异

……………………………………………………(公式3)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负的)资产类差异+(负的)负债类差异

……………………………………………………(公式4)

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期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所得税率……………………………………………………(公式5)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所得税率…………………………………(公式6)

暂时性差异增长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公式7)

值得说明的是,计算过程中,应按照代数法则进行运算,不要人为改变数据的正负符号。

[例1]2007年初,风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风云公司”)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借方余额198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贷方余额132万元。2007年度,风云公司有关所得税的资料如下:(1)“存货跌价准备”账户年初贷方余额600万元,年末贷方余额240万元。2007年度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年初数2800万元,年末数1000万元。(2)2007年3月1日,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采用权益法核算,由于乙公司本年发生亏损,风云公司年末按应负担的亏损份额确认投资损失200万元,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年末未对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3)年末固定资产中包含一台A设备,系2005年12月20日购入,原价20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零。税法规定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4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5年。(4)2007年计提产品保修费用960万元,计入预计负债。假设除上述事项外,没有发生其他纳税调整事项。风云公司2007年度利润表中“利润总额”项目金额为4000万元。风云公司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率为33%。则风云公司2007年有关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如下:

(1)计算年末暂时性差异

存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1000-(1000+240)=-24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800-1000-200(万元)

固定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1200-600=600(万元)

预计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1)×(960-0)=-960(万元)

由于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和预计负债等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计算结果均为负数,因此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计算结果均为正数,因此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40)+(-200)+(-960)=1400(万元)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600-132÷33%=2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1400)-(-198)÷33%=800(万元)

暂时性差异增长额=200+(-800)=-600(万元)

(二)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计算新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观,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利润,认为利润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增长额,而净资产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即“利润=净资产的增长额=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当然,由于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引起的净资产变化,不应包括在收益之中。因此,利润的完整计算公式为:“利润=本期净资产的增长额-本期所有者投入资本+本期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又由于“本期所有者投入资本”项目和“本期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项目不涉及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通常不影响所得税,为了简化程序,在计算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本文将“应纳税所得额”简称为“应税所得”)时,将其省略。故:

会计利润=本期净资产账面价值增长额

=期末净资产账面价值-期初净资产账面价值

=(期末资产账面价值-期末负债账面价值)-(期初资产账面价值-期初负债账面价值)

应税所得=本期净资产计税基础增长额

=期末净资产计税基础-期初净资产计税基础

=(期末资产计税基础-期末负债计税基础)-(期初资产计税基础一期初负债计税基础)

根据上述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会计利润一应税所得=[(期末资产账面价值-期末负债账面价值)-(期初资产账面价值-期初负债账面价值)]-[(期末资产计税基础-期末负债计税基础)-(期初资产计税基础-期初负债计税基础)]

=期末资产类暂时性差异+期末负债类暂时性差异-(期初资产类暂时性差异+期初负债类暂时性差异)

=期末暂时性差异-期初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增长额

从而可以得出:应税所得=会计利润一暂时性差异增长额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利润”是会计上按照会计制度计算所得税费用的基数。在不考虑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会计利润”就是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或税法所称的“税前会计利润”。

二、递延所得税项目的计算

(一)税率不变情况下其计算公式如下: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

……………………………………………………(公式8)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

……………………………………………………(公式9)

递延所得税费用=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公式10)

注意,在运算时,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正负符号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同,即为正号;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正负符号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同,即为负号。对于公式10,计算结果为负数,则表示为“递延所得税收益”。

例1,计算递延所得税项目如下: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200×33%=66(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800)×33%=-264(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600)×33%=-198(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64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660000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980000

确定记账方向时,无论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还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凡是计算结果为正数的,则记在贷方;凡是计算结果为负数的,则记在借方。上例中,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为+66万元,应记在贷方;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为-264万元,应记在借方。值得注意的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运算过程中以负数表示,同理,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参与运算时也应以负数表示。

(二)税率改变情况下若税率发生了改变,则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费用不仅应包括当期暂时性差异增长额产生的所得税费用,还应包括按新税率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余额所产生的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期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新税率一旧税率)(公式11)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税率-旧税率) (公式12)

递延所得税费用=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期初暂时性差异×(新税率-旧税率)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期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新税率-旧税率)+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税率-旧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公式13)

三、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交所得税=应税所得×所得税率

=(会计利润-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

=会计利润×所得税率-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所得税率(公式14)

例1,税率不变情况下计算应交所得税如下:

应交所得税=[4000-(-600)]×33%=1518(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1518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180000

[例2]假设例题1中,风云公司的所得税率在2007年1月2日改为40%,之前的所得税率一直为33%,其他资料与例题1相同。则风云公司2007年有关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如下:

(1)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

本期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本期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40)+(-200)+(-960)=-1400(万元)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600-132÷33%=2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1400)-(-198)÷33%=-800(万元)

暂时性差异增长额=200+(-800)=-600(万元)

(2)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长额=200×40%+132÷33%×(40%-33%)=10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额=(800)×40%+(-198)÷33%×(40%-33%)=-36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108+(-362)=-254(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62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080000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540000

(3)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4000-(-600)]×40%=184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18400000

第8篇

HIV/AIDS合并结核病特点

活动性肺结核可以出现在HIV感染的任何阶段。结核病多先发病,50%~60%患者先发现结核病,后发现有HIV感染。HIV阳性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HIV导致的免疫抑制程度有关,免疫功能相对健全患者(CD4+T细胞>200/mm3),肺结核多见,表现为上肺叶浸润和空洞,痰涂片检查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艾滋病晚期患者,免疫功能损害严重,肺结核病变常出现在肺下叶,出现与细菌性肺炎类似的实变征象,无空洞,痰涂片多为阴性,肺外结核比较常见,PPD试验常为阴性。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出现粟粒样结核。

诊断对于CD4+T细胞较高,免疫功能较好,患者临床表现和普通肺结核诊断无明显差异。严重免疫抑制患者由于痰涂片常为阴性,PPD阳性率低,X线检查病变不典型等为诊断带来困难。可以结合症状、体征、病变淋巴结活检、痰和支气管灌洗液找抗酸杆菌,CT和MRI寻找肺外结核病变,PCR检测抗酸杆菌等资料,以及排除其他非结核感染等综合措施进行诊断。

治疗总原则是优先考虑抗结核治疗,待患者耐受抗结核治疗后再考虑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

抗结核治疗时机 未接受抗HIV病毒治疗患者确诊结核后在患者能耐受药物的情况下尽早开始抗结核治疗。对于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出现结核活动时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在没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需要停药的情况下应继续抗病毒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

初治涂阳/涂阴肺结核 2HRZE/4HR。强化期:异烟肼(H)300mg、利福平(R)450mg(体重≥50kg者予600mg)、吡嗪酰胺(Z)1500mg及乙胺丁醇(E)750mg(体重≥50kg,1000mg)每日1次,共2个月。巩固期:异烟肼300mg、利福平450mg(体重≥50kg都予600mg)每日1次,共4个月。涂阳肺结核如患者治疗到2个月末痰菌检查仍为阳性,则应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治疗,巩固期化疗方案不变,第3个月末增加1次痰涂片检查,如果第3个月末痰涂片仍然呈阳性,从第4个月开始继续巩固期方案治疗。如第5个月末痰菌阴性则方案为3HRZE/4HR。在治疗到第5个月末时痰涂片仍呈阳性者,为初治失败。如果痰菌检查第2个月为阴性,第5个月变为阳性也为初治失败。所有初治失败患者均应进行重新登记,分类为“初治失败”,用复治涂阳化疗方案治疗。涂阴肺结核如患者在第2个月末痰菌检查时涂片阳性,则应按复治涂阳患者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复治涂阳肺结核2HRZES/6HRE。强化期:H 300mg、R450mg(体重≥50kg者予600 mg)、Z 1500 mg及E750mg(体重≥50kg,1000mg)、链霉素(S)750mg肌注,每日1次,共2个月。巩固期:H300mg、R450mg(体重≥50kg,600mg)、E750mg(体重≥50kg,1000mg),每日1次,共6个月。

因链霉素过敏而不用链霉素的患者,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3HRZE/6HRE);如复治涂阳患者治疗到第2个月末痰菌仍阳性,使用链霉素方案治疗的患者则应延长1个月的复治强化期方案治疗,继续期治疗方案不变(3HRZES/6HRE),未使用链霉素方案的患者则应再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继续期治疗方案不变,(4HRZE/6HRE),均应在第3个月末增加1次查痰。第5个月末痰菌阳性为复治失败。

结核性脑膜炎 初治者:给予强化期3个月HREZS,巩固期9个月HREZ化疗,异烟肼可增加到0.5~0.6g,1次/日,泼尼松30~40mg,1次/日(病情稳定后可减量,总疗程以3个月为宜)。抗结核治疗总疗程12~18个月。

其他肺外结核病 新确诊的肺外结核病的疗程长为12个月,可采用:2HRZE(S)/IOHRE或3HRZE(S)/9HRE。

治疗失败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及反复治疗的涂阴患者,及肺外结核患者根据其既往用药史或药物敏感试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9篇

论文摘要:现金流量表是三大基本财务报告之一,对于企业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金流量表快速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的三个基本报告之一,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一般指一月,一季,一年) 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财政报告。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经营的扩展与复杂化, 对财务资讯的需求日见增长,报道企业资金动向的现金流量表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 将之列为必备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情况的报表。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既要掌握该表的结构及特点,分析其内部构成,又要结合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附表(即补充资料)两大部分。主表的各项目金额实际上就是每笔现金流入、流出的归属,而附表的各项目金额则是相应会计账户的当期发生额或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附表是现金流量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附表项目可以直接取相应会计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主要依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总账和明细账等相关数据编制。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股本,应付债券)(期末数-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期末数-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期初数-期末数)(不包括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长期借款,在建工程,应付债券)利息支出-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 

 

三、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期末数)该公式中,如果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期末数-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期初数)(不包括利息)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期初数))(不包括投资收益或损失)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等。

四、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3、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期末数-期初数) 

4、无形资产摊销=累计摊销(期末数-期初数)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6、其他:一般无数据。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数 

2、 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数-应收补贴款期末数)+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应等于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税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管理费用中统筹保险+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企业发生的除与筹资或投资活动有关现金以外的现金支出。 

 

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汇兑损益 

第10篇

1.坏账准备产生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的区分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选择,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5‰以内提取的坏账准备可作税前扣除,超过该比例的坏账准备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另外,国税发[2003]45号文规定,纳税人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任何往来账款,不得提取坏账准备,也不得确认为坏账。因此,年末作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时,往往存在两种差异,一是因会计与税法上计提范围不同,即对关联企业计提坏账而产生的差异,属永久性差异;二是因会计与税法上计提比例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属时间性差异。由于应收账款各期变化大、流动性强,若实际工作中未对关联与非关联企业坏账加以严格区分,势必给年末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带来很大难度。一、

2.坏账准备的计提和纳税调整都需逐年滚动计算

企业作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其实质是核算按会计政策计提的坏账与按税法准许扣除的坏账之间的差额,因此,准确计提坏账是作好坏账准备纳税调整的前提。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由此企业在期末计提坏账准备时,不仅要考虑期中核销和转回的坏账,同时还需考虑期初留存坏账的金额,即企业每年实际提取的坏账准备是采用“差额计提”的方法计算的。另外,税法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一律不得超过期末应收账款的5‰,这说明在税法上坏账准备只能按余额百分比法计提,且亦是采用“差额计提”的方法,即逐年滚动计算的。因此,如果以前年度已经有过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那么本期对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也应滚动计算。

3.当期核销和转回的坏账都需作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企业发生坏账损失应冲减坏账准备,并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已提取的坏账准备的部分,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已核销的坏账转回时,应增加坏账准备,并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由此可见,虽然核销的坏账和转回的坏账在会计利润上均不产生影响,但税法规定,本期核销和转回的坏账都需相应地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二、坏账准备纳税调整规律探析

从目前实务来看,企业作坏账准备的纳税调整时,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企业当期利润总额=计提坏账准备前利润总额-当期核销的坏账+当期转回的坏账-(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坏账比率

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提坏账准备前利润总额-核销的坏账+转回的坏账-(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5‰

坏账准备产生的差异=企业当期利润总额-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上述计量方法计算过程十分繁琐,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未将坏账准备按关联和非关联企业分类,如前所述,对关联企业坏账准备的调整产生永久性差异,对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的调整产生时间性差异,常规方法往往忽略将两者加以区分,而造成差异计算的不准确和不合理;二是生硬套用会计政策和税法政策,将当期核销和转回的坏账作一一调整,这样核算过程复杂,且需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此,笔者提出改进核算方法,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企业当期利润总额=计提(关联或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前利润总额-期末计提(关联或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金额=计提(关联或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前利润总额-当期核销的(关联或非关联企业)坏账+当期转回的(关联或非关联企业)坏账-[(关联或非关联企业)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关联或非关联企业)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坏账比率转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提关联企业坏账准备前利润总额

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提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前利润总额-核销的非关联企业坏账+转回的非关联企业坏账-(非关联企业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非关联企业应收账款期初余额)×5‰

永久性差异(调整关联企业坏账准备产生的差异)=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当期利润总额=期末计提关联企业坏账准备金额(以下简称“公式①”)

时间性差异(调整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产生的差异)=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当期利润总额=(非关联企业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非关联企业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坏账比率-5‰)(以下简称“公式②”)

公式①用于计算因计提关联企业坏账准备而产生的永久性差异,公式②用于计算因计提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而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公式①的计算结果为正值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为负值时则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公式②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表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为负值表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三、举例说明

现将上述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如下:

甲企业年末有应收账款400万元,其中关联企业应收账款100万元;年初有应收账款100万元,其中关联企业应收账款50万元;本期核销坏账25万元,其中包括核销关联企业坏账5万元;本期转回前期已核销的坏账10万元,其中包括转回关联企业坏账5万元,企业本期计提坏账准备前利润总额为600万元。甲企业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各年经董事会批准的计提比例为5%,经税务机关批准按5‰计提坏账准备,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3%,并采用债务法核算,假定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1)运用公式①和公式②求得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如下:

永久性差异:(100-50)×5%+5-5=2.5(万元)

时间性差异:(300-50)×(5%-5‰)=11.25(万元)

(2)运用常规方法核算如下:

①年末计提关联企业坏账准备金额:(100-50)×5%+5-5=2.5(万元),计提非关联企业坏账准备金额:(300-50)×5%+20-5=27.5(万元)。

②企业本期利润总额:600-(27.5+2.5)=570(万元)。

③企业本期应纳税所得额:600-[(300-50)×5%+20-5]-5+5=583.75(万元)。

④产生的差异:583.75-570=13.75(万元)。其中永久性差异2.5(万元),时间性差异11.25(万元)。

第11篇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高校在年终应用天大天财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账务结转过程中,普遍使用的预算科目、项目余额结转方法及存在的缺陷,并以重庆某高校2014 年年终账务结转为测试对象,尝试对传统结转方法进行改进。

关键词 :高校财务;结转方法;探讨

一、会计期间假定及算科目设置

(一)升级后的天大天财高校账务信息管理系统(5.0版本),会计期间假设依然以一个会计年度为会计期间,虚增12 月31 日为一个会计期间,即“13 月”,年终结转凭证均在“13 月”制作。

(二)研究高校当前采用最新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5.0 版本),在账务系统中预算类科目主要设有预算分配(6002)、本期预算结余(6003)科目,暂没启用预算收入科目,预算分配下设部门及项目辅助核算,本期预算结余作为一级科目核算。例如:给校内某部门分配预算时,借记:本期预算结余,贷记:预算分配,这种方法相当于是给项目分配了一个支出预算控制数。

二、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表间平衡关系

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基础开发设计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依据“资产+ 支出= 负债+ 净资产+收入”和“预算收入—预算分配= 预算结余”两个会计恒等式,并设计了严密的会计科目、项目平衡关系表。一类是预算科目、预算项目涉及的数据表及其表间关系,包括科目总账表、辅助总账表、项目总账表,科目总账表中数据包括各级科目的年初数、本期发生数、期末余额数,辅助总账表中数据包括各部门项目发生的各明细科目数据,项目总账表中数据包括各部门项目的年初数、本期发生数、期末余额,辅助总账表中各部门项目对应的各明细科目合计数与科目总账表中对应科目的数据一致,辅助总账表中各项目的合计数与项目总账表中的对应项目的数据一致。二类是年终项目余额与账务体系各类科目间关系,年终项目余额与财务核算各类科目间的主要平衡关系为:年终项目余额=预算分配数-实际支出数-暂付款数(关系式1)。由于某些项目资金使用有时间跨度,上年未使用完的资金将自动结转到下年使用,因此,本年项目预算数就应为上年结余余额加上本年预算分配数,扩展后,其主要平衡关系变为:年终项目余额=[项目上年结转余额+本年预算分配数]-实际支出数-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数(关系式2)。在会计核算中,由于允许项目列支借款的原因,致使某些项目当年虽未实际列支出,但借款依然反映在项目余额中,因此将关系式2 再次扩后,年终项目余额的表达方式将变为:年终项目余额=[(预算分配科目年初贷记余额-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年初借记余额)+预算分配科目本年贷借差额)-支出类科目本年借贷差额-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本年借贷差额](关系式3)。

三、传统结转方法及存在的缺陷

根据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年终账务结转按财务收支科目、预算科目分别结转。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在“13 月”按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方法进行结转,预算类科目在“13 月”通过制作结转凭证将科目余额人为清零,下年初预算类科目的年初数为零,但项目余额不通过制作结转凭证结转,而是通过系统后台管理,将当年年末的项目余额结转到下一年,下一年项目年初数即为上一年末项目余额。

由于科目、项目结转基数时点不一致,传统结转方法造成辅助总账表科目合计数与科目总账表对应科目数据不一致,辅助总账表各项目合计数与项目总账表对应项目数据也不一致。即按关系式1的项目余额公式计算出的项目余额与项目实际余额不一致,年初项目余额不等于预算类科目年初科目贷记余额减去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年初借记余额,项目与科目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四、改进后的年终科目、项目结转方法

改进后的方法思路是:从试验年度起,按关系式3项目余额公式计算原理,进行预算科目、项目余额的年终结转,此种方法结转才能确保科目与项目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年终结转仍然分预算科目、收支科目分别结转,因为收支科目年末结转后余额为零,而预算科目结转时需要提取收支科目数据,所以必须先进行预算科目结转,后进行收支科目结转。在“13月”定义自动转账凭证,生成预算科目自动转账凭证进行预算科目年终结转,与之同时,项目余额随着预算科目结转随之结转,而不再是通过后台系统管理结转,预算科目、项目余额都以“13月”数据结转,这样预算科目、项目余额数据能始终保持一致。第一步:增设以下预算科目:预算分配年终结余(6004)、预算本期年终结余(6005)、预算分配累积结余(分项目核算)(6006)、预算累积结余(6007),增设预算科目为总账科目,不设明细科目。预算分配和本期预算结余科目反映当年预算,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和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为年终结转使用,预算分配累积结余和预算累积结余科目反映累积结余,以及调整往年预算使用。

第二步:为确保科目与项目间关系的恒等,年终结转前,校验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年初数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应根据关系式3 恒等关系,以项目总账项目余额、辅助总账中的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年初数为准(收入、支出科目年初数为零),倒推计算出辅助总账中的预算分配科目年初数,也即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在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管理- 更新总账发生额中,按计算出的年初数修改辅助总账中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辅助总账科目中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年初数修改完后,科目总账中对应的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及余额不会自行改变,需要打开科目总账表手工修改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及期末余额,以上年初数修改完后,再进行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校验,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数据应完全一致,以后年度预算科目及项目的年终结转若均按本文所论述的新方法进行结转,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数据将始终保持完全一致。

第三步:通过制作预算凭证,结转预算科目。年终结转时,本年项目支出数冲本年预算,冲销后差额结转为下一年预算年初数。预算分配科目余额转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预算节余科目余额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结转后本年预算分配和本期预算结余科目无余额;分项目提取本年项目支出数,即分项目提取支出科目借记余额及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借记余额,分项目将该两类科目借记余额的合计数借记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余额转预算分配累计结余科目,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余额转预算累积结余科目,结转后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和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无余额。

第四步:定义预算科目的自动转账凭证,设置项目结转类型,项目余额年终结转分为项目余额年终清零和项目余额结转下年两种类型,项目结转类型不同,结转方法后面将略有不同,定义年终结转自动转账凭证:

1.结转凭证:“预算分配”年终分项目结转“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借记:6002 预算分配- 分项目核算(当前贷方余额),贷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分项目核算,预算分配各明细科目贷方余额均转入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由于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只设总账科目,方便定义结转凭证,下一步年终结转凭证取数则只需从预算分配年终结余总账科目取数。

2.结转凭证:“预算结余”年终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借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贷记:6003 预算结余(当前借方余额),同理,为便于取数及定义结转凭证,6005科目只设总账科目。

3.结转凭证:取收入科目余额数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由于研究高校未使用预算收入科目,该结转凭证实际上是在预算科目下补记本年度收入科目数,直接以该数为预算收入数,从而使预算科目数包含了6 字头科目分配的预算、部分项目直接从收入科目获得的项目收入,从而6字头预算科目所含预算才算完整。通过下面定义的自动转账凭证生成一个转账凭证,该转账凭证只是为了提取收入科目年末余额数,该转账凭证先不保存。借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贷记:4101当前贷记余额和4501 当前贷记余额,将上面生成的转账凭证导出另存为dbf 格式,用Excel 打开该dbf 文件,仅将4101、4501 科目名称全部修改为6004 科目,对应的项目、金额均不变,在凭证制作中,接收修改后的dbf 文件,生成一个新的转账凭证,该凭证为:借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贷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分项目核算(从4字头收入科目提取的年末余额)。

4.结转凭证:取5 字头支出科目余额数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借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分项目核算(从项目余额需结转下年的项目所对应的5 字头支出科目提取年末余额),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从支出科目提取的年末余额,天大天财软件有此取数功能,不需如前面第3 项结转凭证方法提取数据,项目余额年终将清零的项目无需作此笔结转分录。

5.结转凭证:项目余额年终清零项目预算余额结转,借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当前贷记余额(项目为项目余额年终清零项目),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

6.结转凭证: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项目,取该项目的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余额数红字记预算结余借记,在第5 步结转凭证中,已将此类项目的预算科目清零,本步取此类项目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余额,红字记为预算科目6004 科目借记,此步目的是,若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项目121501 科目有余额,则此类项目的预算科目也应有余额,预算科目余额应与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余额相等,按项目余额计算公式计算出的项目余额才为零。用红字记为借记,是因为预算科目不应为零,用红字更正(记回)应保留的预算数。下面为取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项目的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年末借记余额数的自动转账凭证,取得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数后该凭证先不保存:借记:121501 当前借记余额(项目余额需年终清零的项目),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生成上面定义的自动转账凭证后,将此凭证导出另存为dbf格式,用excel打开此dbf文档,将121501 科目全部修改为6004 科目,将原121501 科目的数据取负数(乘以-1)。在凭证制作中,接收修改后的dbf 文件,生成新的转账凭证,该凭证为:借记:6004预算分配年终结余(项目余额需年终清零的项目对应的121501 科目获得的年末余额乘-1),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

7.结转凭证:项目余额需结转下年的项目对应的“预算分配年终结余”转“预算分配累积节余”,借记:6004预算分配年终结余(项目余额需结转下年的项目贷记余额),贷记:6006 预算分配累积节余。

8.结转凭证:余额清零项目暂付预算余额转累积节余,借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有121501 科目余额的项目),贷记:6006 预算分配累积节余。

9.结转凭证: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转本期累积结余,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当前借记余额),借记:6007 预算累积结余。将上面定义的9 个转账凭证按顺序生成年终自动转账凭证,生成1 个后保存、记账,再生成下1 个转账凭证,所有预算科目转账凭证生成、记账完毕后,即完成了预算科目的年终结转,预算科目年终结转完毕后开始做收入科目、支出科目的年终结转,所有科目年终结转凭证生成、记账完毕后,再做年度账务年结,生成下一会计年度账务的年初数,采用系统管理中的“临时结转上年余额”功能做年结,此方法相比账务处理中的“年结”功能更灵活方便,项目结转时选择上年年终转账后(13月)的余额。

通过对研究对象高校财务数据的反复测试、摸索,本文提出的基于神舟浩天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年终财务科目、项目结转改进方法,实现了年终账务的自动结转,解决了传统结转方法导致的年终结转后各科目及项目数据表间关系不一致情况,解决了长期以来预算科目年初结转数与预算项目年初结转数不一致的情况,提高了高校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董京刚.关于天财高教财务处理系统使用经验的交流[J].教育财会研究,2000(6).

第12篇

关键词:试论 初中 数学 期末 较大 成效

俗话说:“编箩编筐全在收口”。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学习,如何在期末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考出理想的成绩,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对于很多年轻数学教师来讲, 期末一到, 既喜又忧。喜的是该学期课本内容授完了, 忧的是不知该如何去有效组织复习,才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能使学生的成绩更进一步。如果教师只是对旧知识进行平铺直叙地“炒冷饭”,一方面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使得老师对课堂的纪律和气氛难以调控, 无法使得学生的期末成绩得到大的提高。那么,如何搞好期末复习才能克服以上缺点,取得较大成效呢?笔者愿以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提供给同行们借鉴。由于初中生期末复习时间(一般两周左右)紧,复习课程多,且普遍自学能力不强,建议数学期末复习仍以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复习。

一、做好学生期末复习思想教育

首先,虽然学生在本学期新课学完了,但并不能停下来休息,教育学生制定好期末各课复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完美收关,以好的成绩向家长、老师汇报。其次,期末复习一般在盛夏或严寒时间进行, 教育学生要有顽强的克服困难的信心或决心。

二、教师要高效组织好期末课堂复习

1.教师要拟订好学生的期末复习计划

教师拟订的期末复习计划不一定要有具体方案,但一定要事先认真规划, 可参考教材章节及学生平时单元测试成绩抓住重、难点,上课时便于做到心中有数.可在前一周内按章节完成重点复习,然后在下一周内进行综合练习与模拟测试.

2.教师要设计好每堂课堂复习课

在每章节复习课上,可先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或讨论本章节教材,记忆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定义、公式或法则、公理或定理,看看例题或以前做错习题,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然后在余下课堂时间内,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总结、归纳出本章节重点、难点及考点,完成恰当的课内复习题.

3.教师要设计好恰当的课内复习题

教师事先设计的课内复习题要针对每个知识点。 复习课不象新课,最好让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

4.教师要设计好恰当的课外练习题

对课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是有一定深度的题目,同时要注意教学时能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当他们练习遇到困难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复习方法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多动手、多动脑.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但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1.可按“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知能并存”的原则,把期末复习分成四个阶段:基础复习;强化能力;查漏补缺;模拟练习。 2.重视基础知识复习。首先拿一半时间对这些基础知识内容一项一项地归纳、整理,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然后侧重能力测试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以求尽善尽美;最后按老师要求认真做几套期末考试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考场规则。此四个阶段,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四位一体,一气呵成。

3.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归纳、总结,找规律,抓特点,和同学一起讨论、研究,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不遗漏每一个重点,不忽视每一个考点。

四、教师要因材施教,重视稳固及格生,特别重点关注潜能生

数学期末复习时,数学教师不但要对所教班级的整体数学学习状况了解,而且要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特点十分熟悉,必要时对学生按数学基础分类管理, 注意因材施教,重视稳固及格生,特别重点关注对潜能生的辅导与帮助.因为潜能生是该班级的潜力所在,是数学成绩提升的希望所在,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五、紧扣大纲,精心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复习目标。

六、追本求源,系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