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

时间:2022-04-30 12:55:09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

第1篇

吹响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冲锋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次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在青海、宁夏、安徽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期间,每次都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慰问贫困搬迁群众,并多次强调,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总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陷阱的关键举措,要用好各类扶贫资源,合力攻坚。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易地扶贫搬迁作出重大部署,规格之高,会议之密集,前所未有。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明确提出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总理也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15年12月1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当头炮”正式打响。

2016年3月和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强调要理顺工作机制、明晰脱贫目标、守住政策底线、确保脱贫成效,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首战告捷。

2016年8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贵州召开,总理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聚焦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创新思路机制,持续着力攻坚,切实落实省负总责和部门加大支持,充分调度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筹有效用好宝贵的扶贫资金和资源,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脱贫导向、理顺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建设、促进自力更生、推进考核监督,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部委合力攻坚 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

这一年,有关部门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集结攻坚,编制出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住房、投资、财政、金融、土地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搭建完成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四梁八柱”制度和政策体系。

这一年,有关部门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拿出“真金白银”,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和财政贴息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各项资金八方汇聚,有效保障了全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这一年,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全面发力,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贯穿于政策制定、对象识别、搬迁选址、住房建设、后续脱贫和成效考核全过程,指导地方又好又快推进项目建设。

规划、政策、制度“三位一体”

全面搭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四梁八柱”

出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绘就时间表、路线图。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9月印发实施,明确了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资金怎么来、房子怎么建、如何促脱贫等具体内容,22省(区、市)以国家规划为引领,同步编制省、市(县)级规划,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规划体系。

严控25平方米建房面积“红线”,坚决杜绝因建房而影响脱贫。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严格控制住房建设面积的通知》,强调按照保障基本、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明确建档立卡搬迁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防止贫困户因搬迁举债,防止因搬迁而难以脱贫。

扩大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范围,为贫困地区提供贷款偿还渠道。2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允许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同时,还为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9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有关财政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使用办法。

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密集出台,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少花钱或不花钱就能住上安全房。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明确东中部省份按人均7000元标准补助,西部省份按人均8000元标准补助,部分特殊类型地区按人均10000元标准补助。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财政贴息贷款工作的通知》,对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贴息贷款放贷规模、贴息安排、还贷期限、贴息资金使用管理等进行规范,明确了中央财政对2016年、2017年2000亿元贷款规模给予90%贴息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券资金筹措方案》,明确专项金融债发行额度、发行方式、发行期限、贷款利率等具体内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出台管理细则或办法,不断完善资金运作机制,促进资金渠道上下贯通。

及时制定多项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廉洁搬迁。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衔接有关事宜的通知》,国家开发银行出台《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筹措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要求建立专项建设基金资金项目台账,确保基金“独立核算、分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金融资金事前规范审核、事中强化监督、事后严格考核的机制,力求实现投资安排使用全过程监管。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不断强化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着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依法合规使用。

全方位深入开展政策宣讲解读

推动各地系好“第一颗扣子”

全面开展政策宣讲,实现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市、县全覆盖。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3月17日至25日,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负责同志带队组成5个宣讲督导组,赴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10个重点省份开展政策宣讲和工作督导。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又组织22个省份集中开展政策宣讲,宣讲范围下沉到县、乡、村三级,初步统计,直接听取宣讲的基层干部群众超过20万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政策,凝聚了共识。

举办专题培训班,围绕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重点开展专题培训。为确保政策实施不走偏,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组织有关部门到相关省份多次开展调研、宣讲政策,指导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举办6期专题培训班,重点围绕投融资政策、资金运作模式、操作流程及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等,对省级和市县级发展改革、财政、扶贫部门和省级投融资公司有关负责同志约1000人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π率逼谝椎胤銎栋崆ㄕ策的准确理解。

编发政策指引,阐释重点政策,推介典型经验,通报苗头性问题。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向地方编发16期“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引,及时阐释住房建设面积控制、土地增减挂钩、金融资金等重要政策,大力推介贵州、湖北、湖南等地方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通报工作中发现的个别地方制度设计有偏差、一些安置点对象识别不够精准、户型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要求对标检查,举一反三,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

举办2016年扶贫日论坛易地扶贫搬迁平行论坛,促进思想交锋和典型经验交流。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为主题,举办2016年扶贫日论坛易地扶贫搬迁平行论坛,来自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关负责同志,全国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以及部分省、市、县和乡镇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干部群众,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部分龙头企业代表,共约180人参加论坛,解读交流政策要点,探讨各地典型经验做法,人民日报人民网全程直播。

千亿资金投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249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精准受益

资金是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推进的最大难点之一,为此,国家不断加大中央资金投入力度,并通过创新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及时下达2016年249万搬迁任务及828.5亿元贴息贷款规模。为保证各地及时启动项目建设,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印发《关于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和贴息贷款规模的通知》,根据各地确认的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49万人,贴息贷款控制规模828.5亿元。6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拨付2016年财政扶贫资金的通知》,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贴息资金29.82亿元。截至2016年12月底,各地已承接贴息贷款662.45亿元。

193.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下达,精准支持24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总盘子没有明显增加、平衡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于3月和6月分2批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3倍,实现了对年度计划内249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住房建设补助的全覆盖。

一次性切块下达“十三五”时期专项建设基金规模50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定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分省规模,将50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一次性明确分省(区、市)控制规模。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基金规模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推动两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筹集资金设立基金后,根据各地基金需求实际,作为资本金分批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截至2016年12月底,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向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专项建设基金429亿元。

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约1000亿元,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财政部指导督促有关省份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十三五”时期安排约1000亿元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各省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主体,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及包括同步搬迁人口在内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16年12月底,各地已发行地方政府债717亿元,占“十三五”时期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控制规模的64%。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发行完毕。

以督导考核之严 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实

为确保国家政策得到精准落实、年度目标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等部门建立了联合督导、全面自查、定期调度、成效考核等督导体系,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组织22省份开展全面自查,举一反三,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22个省份就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各省份共派出50余个检查组,对440个县、1436个安置区项目和537个迁出点进行了实地检查,入户走访建档立卡搬迁户2912户10856人,完成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次全方位“体检”,及时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组织召开发展改革系统工作推进会,督导推动,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8月23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贵州)现场会召开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并组织召开22省区市发展改革系统工作推进会,通报工作进展,指出工作问题,推动各地按照现场会精神对照检查,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加快项目实施、落实脱贫举措,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纠偏纠错,对14个省下发整改通知。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并组织有关方面赴陕西、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新疆、江西、甘肃、青海、宁夏、福建、内蒙等多个省份开展督导检查,及时指出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针对部分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对14个省(区)相关部门下发了整改通知,通报问题,限时整改。

建立定期调度和定点监测机制,随时通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展,2016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及时调度和通报各省项目推进、资金承接、脱贫措施落实等进展情况,督促进度滞后省份加快工程项目建设。同时,组织开展典型安置点监测联系工作,在10个重点省份选择约30个不同类型安置点进行定点联系和跟踪监测。

第2篇

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二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确定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从其工作量、搬迁时间、质量要求来看,搬迁1000万人口,可以说是“史诗般”的壮举,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扶贫办、人民银行、银监会、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照“管住两头、放开中间”的要求,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任务下达、资金筹措、制度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当作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加以推进,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形成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截止到今年9月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项目开工率达到了98%,实现了良好开局。

凡事预则立。经国务院同意,9月20日,《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规划》主要明确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了搬迁对象。《规划》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搬迁对象,搬迁区域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石山、高寒地区、国家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以及地方病和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上述地区共涉及全国22个省级行政区约1400个县,搬迁人口为981万人。此外,各地还结合实际,计划安排600多万的同步搬迁人口,两项搬迁人口合计将达到1600万人以上。

二是明确了安置方式。《规划》按照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分别明确了两种安置方式的人口规模。其中,集中安置人口大致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76.4%,分散安置人口大致占23.6%。为有助于搬迁群众日后脱贫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安置区应在靠近城镇集镇、大型中心村、工业聚集园区、农业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便利区等区域进行优化比选、择优安排。

三是明确了主要建设任务。住房建设方面,《规划》强调,建档立卡搬迁户住房建设面积要严格执行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确保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不因建房而举债,不因建房而影响脱贫。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计划建设安置区道路约11万公里、饮水管网约14万公里、供配电网约12万公里、学校及幼儿园约1600万平方米、卫生室约570万平方米、其他村级服务设施约2500万平方米等。

四是明确了资金筹措渠道。《规划》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约8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5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约1000亿元,低成本长期贷款约3400亿元,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自筹资金不超过300亿元。此外,涉及同步搬迁人口的住房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统筹和搬迁户自筹予以解决。同时强调,省级政府要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省级投融资主体还贷。

五是明确了后续脱贫发展措施。《规划》提出了五条后续发展和脱贫路径,主要包括发展特色农林产业脱贫一批、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资产收益扶贫脱贫一批,以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同时,要结合国家“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等专项工程,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规划》提出目标任务,指导各地修改完善省级“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巡视检查力度,督导各地做好推进落实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稳定脱贫。■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以贫困群众得实惠为目的,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对居住在深山区及退耕还林区的贫困群众,积极稳妥地、有计划地进行移民搬迁。通过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发展能力、转变搬迁群众思想观念,调动其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对于居住在边远高寒深山区和退耕还林区的群众,认真做好引导工作,激发群众移民搬迁的愿望,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充分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让群众自愿接受移民扶贫搬迁,深知移民扶贫政策的好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项政策要宣传到位,工作要做深、做细、做实,特别要注重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必须是群众自愿申请,自主决策,自愿搬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坚持整体搬迁,分类安置的原则。对符合搬迁条件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对贫困状况相对严重、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居住点,优先列入规划并先行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安置形式,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无土安置为主,有土安置为辅。

3、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布局的原则。应根据资金筹措能力和安置条件量力而行,合理确定移民规模和范围,要注重安置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着眼于科学规划、配套建设、合理布局、长期受益。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的人居和发展环境的地方,避免迁入易涝、易旱、易洪和缺水地区,做到一次安排就绪,不形成二次搬迁。既解决当前脱贫,又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三、搬迁任务

今年,省市下达我县2011年度移民搬迁扶贫计划1800人,其中2011年度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扶贫计划734人,2010年度生态移民计划100人。任务下达到各乡镇(任务数见附1)。

四、移民条件

(一)移民迁出地条件。深山区、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区异地移民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较差,社会发展程度低的边远山区在册农户(2011年3月31日以前登记的,以户口簿为准),必须是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一是重点安排在前几年已搬迁但未达到整体搬迁的自然村、组的剩余农户;二是今年确定的新迁出点,必须坚持一次性整体搬迁。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山区,人均基本农田不足0.3亩,正常年份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就地扶贫难以改变贫困面貌。

2、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离公路3公里以上,信息闭塞,修路、通电一次性投资太大,今后若干年内不可能规划投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

退耕还林区移民实施范围为:泉江镇洲上村,新江乡范背村,西溪乡文坳村,戴家埔乡双桥岭村。

(二)移民安置地条件。移民安置地必须选择近路、近电、近水、近学校、近医院,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

(三)移民安置方式。安置方式要因地制宜,尊重移民意愿。为了节约土地,便于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实行集中安置(指10户以上)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圩镇安置不了的,可就近安置在村里的宽阔地带,要防止随意切坡建房,产生新的灾害隐患。要按照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分户建房。分散安置的由乡、村帮助移民户规划和选择建房地点,由移民户自行建房,并鼓励移民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自找接纳地,自愿跨区移民。

五、审批程序

移民对象的逐级审核、审批,必须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履行以下程序,方可确定为搬迁对象。

1、农户本人自愿申请;

2、乡(镇)、村核查后,搬迁对象和搬迁户家庭人口(指常住人口,包括现役义务军人、两劳人员、大中专在校学生及已接受处罚的计划外生育人口等)在原居住村委会张榜公布,公示无异议后向上申报;

3、县移民扶贫办派员实地核实审查;

4、将核实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农户再次张榜公布;

5、填写移民扶贫搬迁有关审批表格(样表见附2);

6、审批表经乡(镇)、村审查签署意见后,报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审批,由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统一行文批复;

7、移民户与所在乡镇签订移民搬迁协议。

六、资金管理

为确保实现移民扶贫的工作目标,对实施移民搬迁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深山区搬迁农户的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其中上级安排3400元/人,县财政配套100元/人;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的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补助资金以户为单位发放,按照涉农资金“一卡通”拨付要求,移民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封闭管理,由县移民办根据上级的资金到位情况和移民户建房进度,分期分批将移民扶贫资金直接拨付到移民户“一卡通”银行帐户。

七、工作步骤

今年的移民扶贫工作从2011年2月开始,至年底结束,按前期准备、核查审批、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2月至3月下旬)

1、调查摸底。重点对本辖区内以往年度已部分搬迁的深山区贫困群众情况进一步调查核实,对自愿移民搬迁的群众逐一登记造册,做到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乡一簿,并将拟移民搬迁对象花名册于3月25日前报送到县移民扶贫办。

2、会议动员。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全县移民搬迁工作,下达移民搬迁任务。各乡镇召开由实施村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

3、制定方案。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并在3月25日前报县移民扶贫办。

(二)核查审批阶段(4月上旬至5月上旬)

县移民扶贫办根据乡镇申报的名册,派员深入村组实地核查,对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农户,报请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审批。

(三)组织实施阶段(5月中旬至11月下旬)

1、土地征划。集中安置的由乡镇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办理有关协议和手续。分散安置的由移民搬迁户自行选择建房地点,乡镇进行宅基地勘界,并对实行有土安置对象的耕地、山场进行划拨,办理有关手续。

2、房屋建设。移民户按规划设计要求拿出各自的建房计划,按期建造房屋,完成必要的装修。乡镇统一实施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3、移民搬迁。组织移民户进行搬迁,移民搬迁完毕后,必须将原居住地的房屋全部拆除。

(四)检查验收阶段(12月)

移民搬迁后,各乡镇要组织人员对移民新房进行检查验收、拍照,填写移民新房验收单。县委、县政府将组织人员对各乡镇移民扶贫工作进行抽查,重点检查移民户建房情况、入住情况及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情况。

八、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做好移民搬迁工作,是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全县上下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高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开展移民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推动移民整体搬迁,在工作过程中,要宣传移民扶贫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典型,形成举全县之力抓移民扶贫的浓厚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明确移民扶贫工作由县负总责、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是移民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实施。要建立健全移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全乡上下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抓好移民扶贫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为减轻移民搬迁负担,确保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继续落实好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县深山区移民扶贫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精神,兑现支持移民扶贫有关政策措施,为移民扶贫工作提供最优惠的政策环境,并积极向省市对口部门争取配套项目,完善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移民真正得到实惠。

第4篇

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五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向西距兰州180公里,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国土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0镇7乡、215个村和11个社区,总人口51.9万人,农业人口43.9万人,耕地面积165万亩。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5.97万人、贫困面13.8%,是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陇西县按照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及易地扶贫搬迁的总体要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吃透政策,精准施策,定向发力,迅速跟进,全力推进工程进度。2016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909户36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全面开工,完成主体工程860户,占计划的95%,完成投资1.96亿元,占总投资2.18亿元的90%,预计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住宅建设,年底前可全面搬迁入住。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解决“对象怎么定、新房怎么建,资金怎么用,搬后怎么富”四个核心问题,严格对照政策要求,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主要做法是:

一是对照脱贫目标,精准确定搬迁农户。根据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陇西县“十三五”规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25户13937人,其中2016年计划搬迁909户3664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实现稳定脱贫、拔除穷根、彻底解决贫困农户住房问题作为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精准确定搬迁农户作为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前提基础,依托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照“一申请、两公示、三审定”的基本程序,优先安排贫困户中的C、D级危房户,由贫困户自主申请,经村组、乡镇、县级逐级审查,通过乡村两级公示后最终确定搬迁农户。对搬迁农户原来的老旧住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乡镇与农户签订旧房拆除协议,要求在搬迁后一年内全部拆除。通过扶贫部门严把搬迁对象审批关和国土部门严把旧房拆除关,全县2016年项目真正落实到了生产生活条件最艰苦、住房条件最恶劣、搬迁愿望最迫切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

二是对照群众实际,精准选择安置方式。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根据每户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望,结合贫困程度、增收产业、致富渠道、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来精准选择确定安置方式,真正做到了选择农户更精准、搬迁安置重实际、脱贫致富有门路。2016年项目建设中,我们结合实际重点采取了以下安置模式。一是村内插花安置模式。重点针对近年来城镇化步伐加快,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后出现大量空闲宅基地的实际情况,对耕种土地较多,且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的621户贫困户,通过购买闲置宅基地和兑换土地建房等方式,将山区群众搬迁到川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实现了梯度搬迁、插花安置。二是就近集中安置模式。重点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扶贫成本过高的偏远山区的135户贫困户,就近搬迁到基础条件较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及公路沿线村,集中建点进行安置。三是依托产业园区安置模式。对部分具备一技之长、掌握一定种养加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153户搬迁农户,向已建成的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周边集聚进行安置,让搬迁农户有了增收脱贫的门路,实现了搬迁安置与产业扶贫的有效对接。

三是对照政策要求,精准确定建房标准。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在搬迁农户住房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控制农村建房标准,坚决防止变相扩大建筑面积,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杜绝因搬迁而负债,因搬迁而影响脱贫进程。通过统一规划设计、乡村多方监管、群众联户建设和分户自建等形式,农村住房面积实现了“因人而定”,即家庭人口4人以下的,住房建筑面积以60平方米为主;家庭人口4人的,适当增加到80平方米;家庭人口为4人以上的,住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对厨房、厕所、柴房等附属用房,组织群众利用旧房拆除的物料进行建设,有效控制了建房面积,降低了建房成本。同时,在住房设计中,妥善处理脱贫和致富的关系,采取“打二建一”的办法,即打两层基础为搬迁群众在脱贫后改善住房条件预留空间,建一层住房先解决最基本的住房问题,通过这种办法,既杜绝了群众负债建房的问题,也确保农户在脱贫致富后可以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

四是对照补贴政策,精准控制群众负债。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长期信贷资金及群众自筹5部分构成。根据全县项目建设实际,陇西县把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和专项建设资金全部用于搬迁群众住房建设,户均建房补助达到了9.16万元,在具体补贴上,我们算好“三本账”,即先按照住房面积算清建设总成本账,再算清国家的补贴账,最后确定农户的自筹账,做到了精准算账,因户补贴。通过严控面积、组织投工投劳和群众自建自监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房成本和自筹资金,确保搬迁群众掏最少的钱实现搬迁。2016年项目实施中,全县4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群众自筹资金基本控制在了4000元以下;60平方米的控制在了6000元以下;80平方米以上的严格控制在了1万元以内。通过积极组织搬迁农户在建设工地就地务工,基本解决了建房自筹资金;对一些特殊困难家庭,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帮扶力量,免费配套建设搬迁农户生活必需的灶台、火炕和卫生厕所等附属设施,努力实现“零负担”搬迁入住。

五是对照脱贫短板,精准选择致富产业。按照“挪穷窝”、“换穷业”和“拔穷根”的目标要求,我们始终把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脱贫增收产业放在首位,按照发展产业与搬迁统筹考虑、同步推进的思路,立足中药材、马铃薯、林果、菌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依靠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支持,采取“易地搬迁+农业园区、易地搬迁+就近务工、易地搬迁+城镇就业和易地搬迁+发展养殖”四种模式对全县875户搬迁农户进行了搬迁安置,分别占搬迁总户数的31%、18%、22%和25%。特别是结合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对每一户搬迁农户确定一名县乡干部帮扶,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择适合他们的致富产业,加大后续发展支持力度,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步伐,努力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第5篇

关键词 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效果评价;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康 亮(1987—),男,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我国扶贫开发历程、模式的嬗变及创新研究”(编号11GL30)的阶段性成果。

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国农村扶贫模式也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日臻成熟,各种扶贫模式得到了理论系统化的提升与实践的客观检验。移民搬迁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运作模式在整个扶贫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移民搬迁扶贫是指对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采取一定的扶持激励政策帮助其搬迁到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和生活,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达到逐步脱贫致富的目的。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的扶贫模式,移民搬迁一直贯穿在各个扶贫阶段,并不断有新的突破。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在其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中总纲性地明确指出了“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在随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这些政策为各省市地区开展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后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思路继续深化扩展,进入2001年贫新阶段扶以后,移民搬迁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具体措施也不断细化创新,在集中安置区、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项目管理等方面越发注重实效与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江西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贯穿落实国务院的扶贫开发的指导精神,顺应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2003年作出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的重大决策,逐步开始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实施搬迁扶贫试点,自2004年开始,在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铺开,进而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开展,至今已有40多万贫困群众告别了大山、走出了库区、规避了灾害,迈上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康庄大道。

一、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实施现状

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方法是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移民搬迁扶贫以其扶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本最低、办法最好、见效最快、成效最稳固的显著特点,成为影响广泛的民心工程。移民搬迁扶贫模式依托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也是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改革方式。从目前的扶贫情况来看,国家在政策、财力、人力上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解决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困难贫困户建平房安置,对赤贫户和富裕户制定不同标准的建房补助。各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逐级对移民地区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有效整合了政府支农投资,促进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扶贫工作具体操作过程中,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全方位的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充分的后续扶持。

从《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规划(2008—2012年)》可以了解到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自2003年在修水、万安、遂川三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先行试点, 2004年至2007年在江西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铺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截至2007年年末,江西省共完成移民搬迁20.23万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275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套资金20530万元。这表明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开展几年以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从另一方面来说,移民搬迁扶贫背景环境也愈发的严峻,在江西省内41个比照县中,至今还有37.56万人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和距公路5公里以上的深山区、水库库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条件致使这里的群众长期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实施异地搬迁式的移民扶贫工程是解决这部分群众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最好方式,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享有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江西省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扶贫开发任务仍旧十分艰巨,为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有必要对扶贫开发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分析扶贫开发主要模式——移民搬迁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扶贫工作的创新思路。

二、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效果评价

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江西在内的一些省市在移民扶贫工作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贵州、陕西、四川等地区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不仅帮助众多生活困难群众脱离贫困,也丰富充实了移民搬迁的扶贫思路模式,积累了可供参考的丰富经验。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十五”期间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5年底的2365万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我国整体贫困状况大为缓解。

(一)近来江西省年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1.主要成效

(1)贫困群众生生产生活条件、生存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五便利、一保障”上,即出门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学便利了,有病求医便利了,获得信息便利了,寻找就业门路便利了,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了。民贫困的另一深层次矛盾就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生态平衡失调,最终加剧环境恶化,移民搬迁政策使那些生存在恶劣环境下的贫困人群到环境发展良好的地区重新生活,在地域上为其脱贫提供了一层保障。

(2)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施搬迁扶贫的地区,移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政府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移民外出务工或发展生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人水平明显提高。

(3)迁出地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明显变化。通过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深山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山地等活动,减少了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垃圾的排放,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加快了植被等自然资源的恢复,保护了江河源头,改善了生态环境?鸦通过对迁出地的林权进行有偿流转、集中统一经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激发了移民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扶贫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明显降低。移民户搬迁前居住极为分散,山高路远,政府扶贫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实施移民后,集中安置点基本实现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定了小区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移民后续扶持和普及医疗、教育都有了依托和着力点。

(5)新农村建设得到明显促进。很多已经建成的移民集中安置小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稳步迈进。

2.主要经验

(1)阳光操作,群众参与,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根本。移民搬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尊重群众意愿,充分保障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这样群众满意度才高,工作进展才顺利。

(2)部门支持,形成合力,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关键。移民搬迁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大力倾斜、合力帮扶。

(3)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坚持整体搬迁原则,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安置方式,适应广大移民户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4)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主要保障。建立并严格执行移民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是保障移民搬迁稳步推进的重要环节。加强审计和社会监督,赢得广大移民群众的信任,才能保证工作顺利推进。

(5)严密组织,加强领导,是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保证。从省到市县乡都成立领导挂帅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相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移民搬迁扶贫各项工作健康有序。

(二)近来江西省年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还面临着新问题、新困难。

1.贫困农户搬迁意愿不高。在搬迁的群众队伍中,有经济头脑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户搬迁意愿大,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这部分人占搬迁农户的90%。但没有经济基础的贫困农户由于建不起房而无法搬、不愿搬。调查发现农户户均投资约13万,而规划搬出点60%的农户因搬迁成本大、搬迁后生活无保障等因素还未搬出,导致目前实施移民的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富人”,而没有经济基础的“穷人”对搬迁的积极性不高。

2.搬迁安置补助标准低。一是农户补助与建房所需费用差距大。按照2040平方/人的要求,每户需要建设面积100平方米,目前农户房屋建筑费用平均在850元/平方米,即每户农户于房屋建设费用8.5万元,而补偿农户房屋建筑资金只有1.872万元。二是土地补偿费用无来源。如100户的集中安置小区,征地费用需120万元,现行政策没有对这项费用进行补助,基层政府操作困难。三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不足。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按最基本的水、电、路和娱乐小广场计算,100户400人的集中居住小区需要164万元,按现行政策易地移民资金补偿124.8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仍需自筹39.2万元。

3.资产闲置与资金紧缺矛盾突出。按现行政策和建设成本核算,农户搬迁后自建房屋仍需自筹6.6万元,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4539元,而扶贫户的收入在2300元以内,自建房屋费用对农户是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靠举债建设。同时,搬迁对象搬迁后,其拥有的资产如宅基地、耕地、林地等部分因地质地貌限制,不适合流转进行集中经营,而宅基地复垦及“三权”抵押贷款政策只覆盖到少部分农户,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户搬迁后其拥有资产都未能盘活而闲置荒废。

三、针对移民搬迁扶贫的建议对策

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政府以其高度的政治和制度承诺,针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并实施了以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果,更好的保障了人民权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实践证明,移民搬迁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其推进实施需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建立长效的扶持机制。针对具体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政策补助标准并推行分类补助制度。按照现行3个政策的补助标准,农户搬迁建房要自筹资金6万元左右,导致许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搬不起?穴筹不到建房资金不敢搬?穴举债建房后生活无保障?雪。建议:一是提高政策补助标准,为确保搬迁后对搬迁户的生活无影响,按农户自筹30%建房费用测算补助标准为宜?鸦二是按贫困口径进行分类补助,对贫困户的补助要高于一般农户,对绝对贫困户可以实行建房全额补助。

二是建立易地移民建设用地优先供给制度。现行移民政策无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又难以广泛推广,因移民搬迁安置区建设用地指标无法落实而不能实施扶贫移民项目。建议建立易地移民建设用地与农户宅基地复垦对接制度,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宅基地复垦指标优先安排易地移民建设用地指标,确保移民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设立易地移民用地补偿补助金。现行各项移民政策未对移民的建设用地进行资金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区土地补偿金无固定来源,极大阻碍了移民政策实施。建议设立易地移民用地补偿补助金予以配套。

四是设立易地移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产业发展是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关键,但现行移民政策只对搬迁进行补助,对后续产业发展没有扶持,农户搬迁的后顾之忧大。建议设立易地移民技能培训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用于对搬迁安置区的贫困农户进行技能培训和产业发展支持,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参考文献

1付桂生.“十五”扶贫开发的经验、问题及”十一五”扶贫开发的对策_以江西省为例.时代视点J2006,(10).

2刘坚.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穴2001-2010年?雪中期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

3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4陈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全面小康进程J.新重庆,2013,?穴2?雪.

第6篇

一位在安康从事扶贫工作近30年的老干部曾这样说:“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老干部的评价并不为过。并且,陕南移民工程与以往单纯的贫困救济不同,这是一次彻底的搬迁。“搬迁不仅仅是让群众改变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改变一种生活的方式。”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曾经说过。

陕西举全省之力能否如期完成如此规模巨大的移民工程?能否为中国的避害移民工程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大移民会否引发一系列新的生态、社会问题?搬迁是否是远离地质灾害的最佳抉择?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资料,2001-2010年,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总数量为780万人,保持这个进度,那么未来每3个扶贫移民就有1个在陕南。已经开始并进行中的陕南移民大搬迁,答案远未揭晓,任重而道远。

灾难后艰难起步

陕西省为何提出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大部分解读认为起因于发生在2010年7月的陕南大洪灾。

2010年,安康市“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的第三天,时任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去安康现场考察,站在汉滨区七堰村吞噬了多名遇难同胞的泥石流废墟旁,他第一次公开提出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山民搬迁出去的想法,“要让灾区民众能到更安全、便利的环境中生活”。

那次灾难,七堰村共有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个院子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深的泥石流下。

“灾害让省政府下了决心。”陕西省国土厅一位参与规划制定的官员说,在2010年12月方案原则获批的那次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上,赵正永曾感慨,“一个村子二十多人瞬间就被埋了,很痛心”。

此后,七堰村的灾难成为当地官员接受采访时引用最多的例子。但事实上,在陕南的240万移民计划中,因为地质灾害、洪劳灾害的避灾移民数加起来不到三分之一,近半数属于扶贫移民。

据陕西省国土厅资料显示,240万移民计划中,因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116.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46.88万人。分别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和省林业厅牵头负责,工程搬迁由建设单位具体实施。

陕西省国土厅的资料中还显示,从2001至2010年的10年间,陕南地区共发生地质灾害两千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亿多元。仅去年就新增地质灾害965起,导致88人死亡、138人失踪、6人受伤、49万间房屋受损、4.9万公顷耕地损毁。

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

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自2011年5月实施以来,在3年多时间里已将20多万户70多万人从秦岭滑坡等危险区域搬迁至山下安全地带。由于陕西省将过去的就地安置为主改变为靠城、靠镇、靠园区集中安置,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社区”。

根据规划,陕西省10年内将搬迁陕南危险和贫困地区居民240万人,需要投入1100亿元左右。而陕南地区28个县区中有21个属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地方政府和群众个人筹资压力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省政府在建房资金的筹措上采取政府兜底、群众封顶、让群众少拿钱或不拿钱的办法,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实施集中安置的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面积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和4万元,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实施搬迁和集中安置的积极性。陕南移民搬迁以避灾为主、兼具扶贫与发展任务,之所以进展顺利,一方面是农民搬迁愿望强烈;另一方面是陕西省通过创新搬迁新模式,初步破解了资金困局和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难题。有专家认为,这种看似违背规律的“倒逼”法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成为贫困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自从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在安康市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就把这项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富民工程,高度重视,全民动员,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形成了上下一心、左右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从安康市扶贫局提供的资料中可以看到,过去一年全市对于这次避灾扶贫搬迁工程的推动力度有多大。用安康市扶贫局局长冉立新的话说:“2013年是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第三年,也是规范提升的关键年。”

年初安康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并于4月初在旬阳县召开了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议,对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4月中旬,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避灾扶贫搬迁规范管理工作会议,重点围绕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规范管理、破解难题、提升水平等重点工作作了专门安排,并从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和工作人员成立了规范调研、规划指导、工作推进三个工作组,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规划管理等七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避灾扶贫搬迁工作质量水平。

5月底,市政府召开了由县区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点评会,针对2012年度省核查验收中市县配套资金、建房进度、基础资料等问题进行了逐项研究,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立即对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督促各县区限期整改到位。

6月初,经过市县政府精心筹备,召开了省政府项目对接会,经省核查确认,共编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2000余个,总投资达30余亿元,目前这些项目已通过省政府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确认,由相关厅长、市长、县区长三方签订了责任书,逐步配套到位。

8月初,省委书记赵正永、省政府庄长兴副省长亲自带领省级相关部门,在安康市召开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及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点评会。在视察了白河、镇坪部分集中安置社区后,赵正永对安康的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会后,安康市政府立即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和推进落实工作座谈会议,进一步整改存在问题,规范项目管理,提升搬迁安置水平。

山穷地薄的现状

据当地扶贫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安康地处秦巴山区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极端天气多,加上山势陡峭,泥层薄,因此极易产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1949年以后,安康地区每年在救济灾民、灾后重建以及零星的搬迁工程中投入巨大。但仍是年年救灾,年年受灾,政府也一筹莫展。自1998年至今,各类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危旧房改造等就达到10万户。按每户20万左右的成本计算,12年,光改造、搬迁等就花费了200亿。

通过整合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是能够彻底改善山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治本之策”,但核心的问题是政府补助建房的资金如何安排。

规划中,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共需投资1109.4亿元,其中移民建房投资772.2亿元,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等325.1亿元,自主迁移投资12.1亿元。

按照规划,建房投资的772.2亿元中,村民自筹715.9亿,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每年2亿,十年20亿,按5:5的比例市县两级地方再配套20亿,另外再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0亿。此外,规划还建议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对口支援”8.4亿元。

“事实上,政府用于补助村民建房的资金仅60多个亿,真正的大头,还得村民自己出。”一位看到规划的移民户说。

按照规划,政府出的大头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325.1亿,但这一笔资金同样令基层官员为难。按规划,这是由省发改委、建设、民政、扶贫、水利、交通、国土、电力、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本着积极支持”的原则,通过项目建设的方式解决,说白了,就是让各部门分摊。一位了解内情的安康市官员介绍,省政府的思路是,整合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各类搬迁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但中央每年通过各部门下来的资金都有专门预算,超出的部门怎么办?

按规划,安康十年要搬22万户,平均一户补3万,要66个亿,其困户(增加2万补助)按20%的比例有4.4万户,需要再加8.8亿。加上基础设施大概有115个亿需要政府买单,平均每年十个亿。按照目前省级和市县各负担50%算,安康一年至少要拿5亿,但现实情况是,安康很难拿得出这笔钱。

安康市扶贫办工作人员刘年喜说:“陕南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集中安置的平地,多数要改河、填沟、挖山或占用基本农田来解决,投入大、成本高,费时费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是捆绑项目解决,不纳入房价范围,尽量减少搬迁群众的支出,尽管如此,搬迁群众仍需不小的投入。基层政府和搬迁群众压力一样大,因此我们一再需要中省支持。”

所以,安康市向上级政府提交的书面建议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要加大中央财政统筹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及对口资金的扶持力度。”

第7篇

一、做好贫困群众生存状况摸底,编制搬迁规划,用规划指导搬迁进程

规划是先导。2012年,为了掌握贫困群众的生存状况,吉安市开展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调查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还有25万多贫困群众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能力受限,地质灾害频发,亟待搬迁的区域。吉安市根据调查情况,充分论证搬迁扶贫的可行性,编制了《吉安市2013-2020年搬迁扶贫规划》。该规划分年度分区域安排贫困人口有序搬迁,对安置方式、安置地点、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发展扶持提出了严格的工作要求。

规划是要求。搬迁规划的制定将为吉安市今后8年的搬迁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全办将按照规划要求,逐年实施,有序搬迁。这将有力引导吉安市扶贫移民向县城、园区、乡镇、中心村积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将彻底改变吉安市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共享扶贫政策和改革成果,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二、落实搬迁政策,强化“三个必须三个不准”,做实搬迂工程

按照扶贫工作管理体制,省负总责、市级要做好辖区内的各项统筹,县抓落实。县级机构作为搬迁工作的具体落实单位,要从组织保障、政策落实、资金整合以及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全面协调,确保搬迁工程做实做好,利国利民。

(一)必须把搬迁扶贫与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不准随意搬迁

搬迁扶贫是扶贫和移民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扶贫和移民工怍者主动前置,积极作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

一是要继续推进搬迁扶贫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多年以来,吉安市坚持“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大部分集中安置点建在乡镇墟镇旁边,与墟镇经济带相连接,有效的增加了墟镇人口,壮大了墟镇经济实体。遂川县大汾、碧江、戴家铺,井冈山睦村、古城,万安芙蓉、安福泰山等地,全市累计70多个移民新村与乡镇主要街道毗邻,成为墟镇经济重要的后腰带,推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

二是要做好“移民进园”工程。创新移民搬迁模式。“移民进园”项目是促进园区招工、移民就业、经济发展一举三得的重要举措。今年,全省在修水、龙南、干都、遂川四县开展“移民进园”试点,积累搬迁经验,便于今后全省全面铺开“移民进园”项目。吉安市将积极支持遂川开展“移民进园”,并要求万安县、安福县、吉安县等地做好准备,争取明年开展这项工作。

近年来,吉安市的城镇化率每年以接近2个点的速度增长,标志着每年有近10万人要实现农业人口市民化。真正的市民化的过程,最终必然是一个移民搬迁的过程。按照全省搬迁计划,到2020年要完成100万移民搬迁,吉安将尽力争取搬迁指标,完成搬迁规划中等量人数的搬迁。全办必须抓住机遇,发挥政策功效,主动作为,引导农民向城镇、向园区迁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在组织保障、资金整合上加大统筹;在土地指标供应、办证手续简化、建房补助下拨等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协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必须妥善处理好整体搬迁和局部搬迁的关系,不准把搬迁扶贫做成富人的“福利”

在搬迁扶贫工作中,最难的就是整体搬迁。因为搬迁工作强调自愿,而且对象存在贫富差距,观念也不尽相同,有的想搬搬得起,有的想搬但搬不起,有的根本就不想搬。应根据搬迁对象差异确定不同的安置方式,不同的补贴额度和不同的搬迂方案,实行梯度搬迁,进而实现整体搬迁。要杜绝搬迁扶贫成为富人的福利工程,搬迁的成本较高,与贫困群众的现实收入水平存在冲突,所以容易导致搬富不搬穷,出现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马太效应。基于此,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整合好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大中型水库移民和搬迁扶贫等政策,借鉴城镇廉租房模式,在特困户住房保障和搬迁思路上进行改革。在这方面,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累计建成36套农民济困房,圆了特困群众的安居梦。已建好的济困房产权归乡政府,贫困住户不用交任何费用。

(三)必须落实搬迁政策,让政策惠及贫困群众,不准违规操作

搬迂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专项扶贫中资金到户率较高的扶贫方式之一。按照4000元/人的补助标准,至少有3500元到户,扶持到户率达到87.5%。

吉安市在搬迁对象认定、搬迁建房管理以及资金使用中,反复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一是所有搬迂对象必须按照“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批准”四级流程,经过公示后才能正式认定为搬迁扶贫对象,杜绝人情搬迁、人情补助。二是所有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拨付,不克扣、不挪用任何补助资金。三是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项目模式进行管理,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和项目公示制。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和验收流程,确保审批项目与实际工程对应,用好每一分财政扶贫资金。

三、做强移民后扶,增强移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第8篇

“言必信,行必果。”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全面小康征程中,贵州正与时间赛跑。

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2017年必须打赢关键一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把精准作为基本攻略,坚持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集中精力、集中火力,迅速发起脱贫攻坚的春季攻势。”

2月28日,在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进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说,要一环紧扣一环抓,一锤接着一锤敲,全面掀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热潮,为2017年脱贫攻坚谋好局、开好头、起好步。

“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春季攻势声势浩大、志在必得。

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

脱贫攻坚再发力,春季攻势拔穷根。

扶贫开发是输不起的攻坚战。 全省干部群众协力突围,“十二五”时期,贵州减贫65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从1149万减少到493万。2015年,到贵州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贵州迅速行动,省委强调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和“马上就办”作风,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入手,强化“减贫摘帽”机制,完善精准扶贫措施,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引导全社会真扶贫、扶真贫,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

《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即“1+10”配套文件出台,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就业、生态移民、教育等方面,明确了脱贫攻坚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扶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并提出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

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核心要义是在h的领导下,强化全力扶贫、全面扶贫的大格局,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大扶贫战略行动卓有成效。“十三五”开局之年,15.7万名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贵州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在全国率先打响易地搬迁扶贫“第一炮”,对45.8万农村人口实施搬迁,极大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6个贫困县、60个贫困乡镇摘帽,1500个贫困村退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年,贵州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20个贫困县、90个贫困乡镇摘帽,2300个贫困村退出。

一场硬仗,在贵州大地迅速打响。春季攻势必将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智慧和力量。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强调,“攻势时间”为2017年2月份至4月份,其中,2月5日至19日、3月5日至19日为全省两个双周“无会期”,期间除贯彻中央精神外不召开全省性会议、不举办大型活动,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谋脱贫大计。

“基本攻略”为:以精准为基本攻略,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切实做到扶贫对象再精准、扶贫产业再精准、扶贫方式再精准、扶贫成效再精准、脱贫退出再精准,提高扶贫脱贫精准度、增强群众获得感。

“攻势重点”是:集中火力推进精准实施产业扶贫、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精准实施教育扶贫。抓项目落地,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生根,推动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落细落实;抓政策见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慢不得,“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天也不能懈怠”,大扶贫战略行动需要扎实推进。

全力攻克“决战点”

针对“攻势重点”,在贵州脱贫攻坚春季攻势首战之地威宁自治县石门乡蹲点调研时,陈敏尔说,“硬骨头”就要集中攻坚,“决战点”就要全力攻克。

孙志刚说,要紧紧扭住精准这条生命线,集中精力、集中火力,确保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取得实实在在战果。

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定好目标,选好项目,建好机制,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让贫困群众有事可做、有利可获。

“春若不耕,秋无所望。”贵州省直机关工委驻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第一书记吕忠飞说,“春季攻势”行动关键在“干”。

吕忠飞将协助复兴村完善“支部+合作社+电商”脱贫模式,推进网商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把当地农特产品推出去,为贫困群众开辟一条产业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根本。“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在产业,没有产业支撑,即便一时脱贫了,也可能不久后就返贫。”吕忠飞说。

精准推进易地搬迁扶贫,紧扣搬迁对象、安置地点、标准设计、成本控制、建设管理五大关键环节解决好“怎么搬”的问题,全面推广惠水县“五个三”改革配套经验解决好“搬出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必须为今年计划搬迁的75万新移民创造一个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新环境。易地搬迁扶贫计划总投资超过450亿元。

今年贵州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59338户660290人,占总搬迁人口的87%;涉及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整体搬迁自然村寨3603个,搬迁55159户231364人,占总搬迁人口的30.8%。

2月16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今年易地搬迁扶贫任务的通知,要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带头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科学选择规划安置点,因地制宜制定贫困人口就业和产业扶持措施,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不能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实施。

精准强化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不重教育,穷根难拔。”教育扶贫,只有推动文化资源下沉,才能让亟需帮助的贫困家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息烽县小寨坝镇南中村,贵州省文联驻村干部梁俊贤春节刚过便忙碌起来,不停奔波于文化、教育部门,为村里的贫困大学生争取资助资金,帮助解决学前儿童入学难、营养餐等问题。同时,为提高村民种植技能,协调邀请省、市、县专家对村民进行猕猴桃种植培训。

在春季攻势中,各级党委、政府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志和闻鸡起舞、攻城拔寨的劲头,利用“无会期”蹲点调研,既挂帅又出征,卯足干劲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生根、推动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落细落实。

第9篇

实践: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积极推进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帮助贫困人口从高山、深山里搬出来,是脱贫攻坚的一项治本之策。

2013年―2015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确定为22件民生实事之首。2016年3月,重庆市颁布了《重庆市“十三五”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政策措施及年度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仍将是重庆市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内容。从目前的实践和拟推进的工作来看,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主要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瞄准对象

按照国家要求,“十三五”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般而言,列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象需要符合如下条件中的一项或多项:一是居住在深山峡谷、高寒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的;二是居住地属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根据规划必须搬迁的;三是居住地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难以完善,建设投资大且效益不好的;四是对上述区域农户的住房经鉴定为D级危房的,优先实施搬迁。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规划实施 25 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结合全市脱贫目标,2016年确保搬迁8万、力争搬迁1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 年搬迁 8.7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8 年完成所有纳入规划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

分类安置

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实施分类安置,其具体实践主要包含了四个要点。

一是根据搬迁户的客观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最合适的安置方式,逐一制定搬迁规划,落实搬迁资金,宜集中安置则集中安置,宜分散安置则分散安置,不搞形象工程、不搞一刀切。

二是充分考虑深度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以有地安置为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做到搬迁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收入项目。同时,鼓励梯度安置,有闲置出来的农村二手房,搬迁户愿意的,通过购买二手房的方式实施梯度安置,乡镇、村协助购房户完善产权过户等相关手续,以减轻集中建房安置压力。

三是鼓励统规自建,市级以上补助资金80%以上直接发放搬迁农户,支持其按安置区规划自主建房,降低成本。对贫困户占比超过50%的搬迁安置区,用地、建设等所涉规费给予减免。

四是完善户籍迁移政策,鼓励转户进城、非农安置,按不低于平均搬迁补助标准一次性发放补助资金。

后续扶持

脱贫攻坚意味着彻底“拔穷根”,因而扶贫搬迁安置后的扶持同样关键,重庆市高山扶贫搬迁工程尤为重视后续扶持工作,在具体实施别注意四个方面的安排。

一是将后续产业发展与扶贫搬迁同步规划实施,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向集中安置点倾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尽量使搬迁户都有一份“菜园地”、一个增收项目。

二是加大对搬迁户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种农村培训资源向搬迁农户倾斜,让搬迁农户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三是将搬迁与其他专项扶贫工作相结合,整村扶贫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小片区开发、培训资金等重点向搬迁任务重的区县和贫困村倾斜。市扶贫办对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贫困搬迁户给予资金扶持,市农委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支持100人以上规模的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四是实施大学生扶贫接力志愿服务行动,在集中搬迁安置点组建居民学校,加强对搬迁户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重庆市在2013―2015年间完成搬迁安置5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4.8万人。2016年截止9月底,重庆市已下达搬迁计划10万人,安排市以上专项资金38.92亿元(其中补助资金9.6亿元、融资贷款29.32亿元),已搬迁安置8.89万人(其中建卡贫困人口7.38万人),提前实现了规划的年度目标。

经验:因地制宜与用好“两只手”

到目前为止,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些良好成效至少得益于两方面的经验,即国家战略下的地方创新和有为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第10篇

勇于担当,开发性金融全力支持脱贫攻坚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国开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将支持脱贫攻坚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融资融智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国开行累计发放扶贫开发贷款1.91万亿元,其中本年新增发放2335亿元,贷款余额1.20万亿元。

为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国开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总行党委成员分片包干推动扶贫工作,各分行“一把手”为当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全行齐抓共管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5月31日,国开行扶贫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运行,集中资源优势,集合专业队伍,打造脱贫攻坚的“集团军”。6月,国开行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到省、农村基础设施到县、产业发展到村(户)、教育资助到户(人)”的工作思路,确保“十三五”期间向贫困地区提供不少于1.5万亿元的融资支持,为支持脱贫攻坚制定“路线图”。

此外,国开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大力推动定点扶贫工作,累计向四个定点县发放贷款91亿元,捐赠资金3500万元。同时,积极与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合作,与96个县的中央国家机关挂职人员和驻村干部建立了稳定联系机制,累计向193个县发放贷款889亿元。

创新思路,全面加大脱贫攻坚融资支持

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首战“捷报频传”。国开行在理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关于“省负总责”的要求,以省级投融资主体为贷款对象,通过省级“统一贷款、统一采购、统一还款”的模式,简化内部审批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目前,国开行已对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全部22个省承诺贷款4065亿元,发放217亿元,惠及约8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229万同步搬迁人口。

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破解脱贫攻坚瓶颈制约。在河北武强县豆村,67岁的郭永会当村支书十多年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横贯全村的这条600米土路,一直是他的“心病”。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后,国开行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推动完善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创新融资方式,为贫困县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环境整治、校安工程等难点和“短板”提供贷款支持。正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武强县得到了国开行2.2亿元的农村基础设施扶贫贷款,当地群众期盼了十几年的土路硬化改造工程终于竣工。截至目前,国开行已向22个省承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383亿元,发放692亿元,将惠及271个贫困县、18067个贫困村的35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8万人。

创新模式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开行坚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的原则,推广完善“四台一会”(统贷平台、管理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协会)融资模式,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构建与贫困户紧密联结的多种利益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在陕西,国开行与省供销集团合作,发挥省供销体系组织协调优势,探索形成“政府+供销集团+开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融资模式,目前已在商洛市发放贷款3500万元,支持3家县级龙头企业及5家农业合作社,带动2358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而在全国范围内,今年以来,国开行已向145个贫困县发放产业扶贫贷款243亿元。

融智融情,助力贫困地区科学发展

国开行一直将教育扶贫作为最根本的扶贫举措来抓,力争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该行积极发挥助学贷款主力银行作用,按照“应贷尽贷”原则,不断提高助学贷款业务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贷款支持。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108亿元,帮助903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大学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超过100万人。国开行还在四川古蔺率先试点中职学生助学贷款,首批贷款发放109万元,精准支持226名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

第11篇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6.2万元,人均产值9206元,其一产11.11万元,二产21.21万元,三产13.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9万。

全县深山区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2.48%,全县贫困人口2.48万人。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集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多种有效安置方式,把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移民“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三、搬迁对象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对2012年全县范围内的移民搬迁对象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初步确定了2012的移民搬迁对象为119户515人。在移民搬迁对象确定上,优先考虑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根据调查情况,明年将重点抓好、、、在、5个乡镇。具体为:镇村、村小组12户41人,镇村南边组32户102人,乡老村27户148人,在乡在组12户60人,镇村组36户164人。这些搬迁对象都属于深山区,居民生活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沟里,农户居住极其分散、偏僻,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极差,经济收入低,极端贫穷、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落后、人口素质普遍低、居住条件落后等,总之无电无路、信息闭塞、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是这些贫困群众易地扶贫的主要原因。

四、安置方式

1.移民安置地必须是近路、近医院、近学校等交通方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2.实行有土安置的,无论是集安置还是分散安置,接纳地均要提供移民搬迁户所需的房屋宅基地,并调剂给移民户每人0.5亩以上耕地和一定数量的旱地、山场。

3.实行无土安置的安置地,应以城区、县工业园区附近或乡镇集镇为主。

具体安置地:镇街安置12户41人,镇村安置32户102人,乡新村安置27户148人,在乡在圩场安置12户60人,镇村安置36户164人。

五、安置点建设项目

1、住房建设。新建搬迁群众住宅119户,住房面积为9520平方米,户均80平方米,人平18.48平方米。

2、道路3公里,其四教村1公里、乡新村1公里、镇村1公里。

3、供水工程:铺设供水管网8公里,其镇街1公里、四教村2公里、乡新村2公里、在圩场1公里、镇村2公里。

4、基本农田建设:新修农田100亩,其乡新村60亩、镇村40亩。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工程概算623.6万元,其:住房523.6万元、道路60万元、基本农田10万元、供水工程30万元。

资金筹措:申请国家补助资金257.5万元,其余群众自筹。其国家补助资金:住房157.5万元,道路60万元,小型基本农田10万元,供水30万元。

七、项目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今年的移民扶贫工作分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等三个阶段实施。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7月1日至7月31日)

宣传动员。组织召开由移民扶贫实施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参加的移民扶贫工作动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移民扶贫工作。移民实施乡镇组织召开由乡镇干部和移民扶贫搬迁村干部参加的动员会议。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向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宣传移民扶贫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

1.确定移民对象(2011年8月1日至10月31日)。县移民办会同移民扶贫实施乡镇对符合条件且自愿搬迁的群众进行实地审核,移民户填写移民搬迁申请书,乡镇政府与各移民户签订搬迁协议书,并填写好《县移民扶贫分户审批表》。

2.实施移民搬迁(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

(1)搬迁户选择建房地点后,逐户进行宅基地的勘界,并办理相关手续。

(2)对实行有土安置对象的耕地、山场进行划拨,并办理有关手续。

(3)集安置点的土地由乡镇统一规划,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4)迁建房屋。移民户按统一规划设计要求提出各自的建房计划,按时建好房屋。有关乡镇组织好对其它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实施,并按时、按质、按量进行建设。县移民办按照移民户的建房进度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各移民户必须做到当年迁建、当年搬迁入住,移民搬迁完毕后,及时办理户口迁移等有关手续。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1、整理好易地扶贫搬迁资料。

2、乡镇进行自查验收。

3、县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对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八、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通过搬迁后,粮食每亩增产600公斤,每人按0.6亩计,600×2×0.6×312=22.46(万元),年增收入22.46万元,其它收入增收20万元。

2、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可解决515人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515人的就学、就医、行路、用电等困难问题。

3、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可保护原搬迁户的生态林,防止水土流失。

九、后续产业发展和配套保障政策措施

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出县移民扶贫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及后续发展。

1.山区移民到迁入地建房,每户可在自留山上采伐5立方米建房用材从原迁出地带出,林业部门免收各种税费。

2.移民在迁入地建房,每户划拨80-100平方米的宅基地(其住房占地面积60-80平方米,附房和院套20-40平方米),占用耕地或荒地作宅基地,土管部门减半收取有关规费,其它部门免收一切费用。

3.户籍管理部门要为山区移民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提供方便,只收取工本费,不再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第12篇

按照市政府《市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规划》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为了规范、有序、高效地推动移民搬迁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搬迁对象

这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对象为峪道内居住的群众,重点为该区域峪道内高塘镇东峪村、西峪村,大明镇桥峪村、马峪村,杏林镇石头峪车湾、灰池、天岩、康坪村,柳枝镇西沟村共9个行政村,1283户5023人,这些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生存环境恶劣,极易受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迫切需要实施扶贫移民搬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和“四位一体”(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避灾扶贫搬迁、农民进城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以地区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县、乡两级联动,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搬迁户住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生态环境等六大功能项目,通过城镇吸纳,农民小区和农民创业园区承载、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投亲靠友安置等形式,切实搞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问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城带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和统建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搬迁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

3、坚持相对集中安置为主,其他形式为辅。对搬迁群众实行相对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

4、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总体目标。通过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努力实现地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设施有提高、居住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是搬迁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二是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60%以上;三是交通、电力、广播、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能力达到当地水平;四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具体任务。2011-2013年共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283户5023人。其中:特困户64户250人,贫困户1219户4773人,主要分布在高塘镇、大明镇、杏林镇、柳枝镇等4镇9个行政村。

高塘镇涉及东峪村、西峪村等两个行政村,需搬迁366户1503人。其困户18户75人,贫困户348户1428人。

大明镇涉及桥峪村、马峪村等2个行政村,需搬迁294户1020人。其困户14户51人,贫困户280户969人。

杏林镇涉及康坪村、灰池村、车湾村、天岩村等四个行政村,需搬迁483户1874人。其困户24户94人,贫困户459户1780人。

柳枝镇涉及西沟村,需搬迁177户603人。其困户8户30人,贫困户169户573人。

四、安置方式、安置地选址和建设内容

(一)安置方式

1、镇周边集中安置。集中建设农民社区,配套建设农民创业园区,抓住建设重点镇的机遇,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进入城镇居住,从事二、三产业。

2、中心村安置。整合零星分散的自然村,集中发展中心村,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引导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3、进城落户定居。对有条件进城的搬迁户,鼓励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定居,转换农民身份。

4、投亲靠友安置。零散搬迁户结合自身实际,搬迁到亲友居住条件好的中心村。

对农村五保对象安置,不再重新建房,享受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政策后,统一由民政部门集中供养安置。

(二)安置地选址

安置地选址要与县、镇土地总体规划相衔接,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有利于搬迁户生产生活及可持续发展。

1、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2、民俗习惯与原居住地相近,干部群众有安置意愿。

3、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发展条件,搬迁户有生产开发的保障条件;

4、无滑坡、地方病,不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地区。

(三)建设内容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内容分为农户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产业培育及开发、贫困户能力培训和生态环境建设六大部分。

1、农户住房项目包括农民小区、农民创业园区、中心村等地的农户住房建设及部分散户的危旧房改造等。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通村道路、新村巷道硬化、人畜饮水、电网改造、新能源、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村容村貌综合治理等。

3、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包括搬迁社区和社区卫生所、超市、文化活动中心等。

4、产业培育及开发项目包括培育特色产业、种养加项目扶持、良种引进、圈舍改造、技术推广、市场开发等。

5、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人人技能、雨露计划等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使每个搬迁户至少享受一种免费培训。

6、生态建设项目包括基本农田改造、旧宅基复垦、封山禁牧、植树造林、新村绿化等。

五、资金筹措和补助标准

1、加大争取资金力度。移民搬迁项目,两年力争上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4128万元,其中建房补助资金2973万元(扶贫搬迁资金2009万元、住建部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580万元、民政安居工程资金主要用于特困户建房补助资金384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55万元(财政局375万元、经发部门200万元、交通部门200万元、水务部门200万元、扶贫办180万元)。

2、增加县级财政投入。县级财政要加大对移民搬迁投入力度,每年至少安排500万元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宅基用地。县级财政两年内安排的资金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帮扶活动。深入开展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帮扶贫困户建房活动,开展各类结对帮扶活动,努力营造促进移民搬迁的良好氛围。

4、补助标准。群众建房补助资金按省政府确定的“3800+1000”标准执行,即每个建房户房屋建成后每人补助3800元,每户补助1000元。

六、保障措施

1、组建机构

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同志担任,成员单位有经发、财政、民政、住建、国土、水务、交通、扶贫、林业、公安、广电、文体、卫生、电力、电信等相关部门和有关镇,职责是负责全县移民搬迁工作的统筹协调、计划申报、资金筹措、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办公室主任由农发办主任兼任,副主任由县财政局、经发局、民政局、住建局、国土局的主要领导担任。各镇也要组建相应机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专门人员开展日常工作。

2、强化部门职责

相关镇:负责本镇安置点论证选址,协助住建局搞好移民新村规划、土地局搞好建设用地征用,搬迁户资格确认和被搬迁村、安置新村群众的组织等工作。

县经发局:落实项目资金争取任务,确保为每个移民新村至少安排1-2个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县财政局:落实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任务,设立移民资金专户,整合、管理及监督相关部门项目资金,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移民搬迁工作经费,实施报账制管理。

县民政局:落实项目资金争取任务,确保搬迁户中的特困户建房资金足额落实,低保户应保尽保,并负责移民新村社区建设资金的落实。

县住建局: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争取任务,负责移民新村、社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监督等工作。

县国土局:负责移民搬迁用地的落实,为搬迁户免费办理宅基地手续。落实农民进城、土地复垦的补助政策,落实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群众搬迁相关补助政策。

县水务局:负责移民新村人畜饮水项目资金的争取、实施,确保搬迁新村人畜饮水安全。

县交通局:负责移民新村通村道路和巷道路建设资金,实施通村路、巷道路硬化工程。

县扶贫办:负责移民项目搬迁到户资金争取、工程的招投标和施工期间的建设管理,协助到户补助资金发放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移民新村的绿化,落实退耕还林等相关优惠政策。

县公安局:负责移民搬迁户户籍的迁移办理,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

县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到村入户。

县文体局:负责移民新村文体设施建设。

县卫生局:负责移民新村卫生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使搬迁群众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供电部门:负责移民新村通电,确保搬迁户用电安全。

电信公司:负责移民新村通讯畅通。

3、确定搬迁对象、安置方式

在对移民搬迁对象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有关镇要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全过程阳光操作,根据农户申请—-村领导小组审查---镇审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以镇为单位公示公告的程序确定移民搬迁对象。

有关镇要通过召开动员会,张榜公示等形式向搬迁群众实事求是地介绍安置点基本情况和接纳能力等,由搬迁户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等条件,自主选择安置去向。安置方式的确定按照搬迁户报名---所在村审核---镇审核---张榜公布---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签订搬迁协议的程序进行,确定移民安置方式和签订搬迁安置协议必须以户为单位进行,一户只能选择一种安置方式,签订一份搬迁安置协议。

4、搞好规划设计

由县住建局牵头,有关镇配合、按照安全首位、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相对集中、经济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对集中安置点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力争把安置点建成新农村示范点。设立规划图公示牌,制作“四图一书”,即现状图、规划图、基础设施布置图(如电力、电讯、给排水等),住宅户型方案和规划说明书,让搬迁户了解规划,熟悉规划,增强群众对新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