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02:1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工程概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转贴于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暴雨,形成,危害,防御
暴雨是指在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阵性,强度很大,雨势倾盆。按其降水的强度又可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199.9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称“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涝的形成
暴雨从云的形成到产生降水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简单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输入、强盛而持久的上升气流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没有它,云都难以形成,就更谈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够的水汽,保证云粒不断增大,最终才能产生降水。当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断输入,补充和更新,才能产生暴雨。在我国,产生暴雨的水汽,来自于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但是,当大气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要使大气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赖于上升运动,要使云中水汽不断得到补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赖于上升运动,同时要使云滴长到足够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从云中掉下来,也依赖于上升运动。一般当低层空气温度暖而潮湿,上层的空气冷而干燥时,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的释放,从而使空气产生对流,促使云的充分发展,产生暴雨。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再加上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降水。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产生于积雨云和雨层云中。当大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云滴的凝华增长和冲并作用均很强烈,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积雨云的云体的水平范围与铅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水平范围小,经过一个地方用不了多少时间,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个方面,由于积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来是不均匀的,再加上不同时间升降气流多变化,也使降水具有阵性。虽然积雨云的水平范围小,但多个积雨云排列起来,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形成暴雨区。
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我国是受暴雨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给我国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与2000年以来同期相比,洪涝灾害各主要统计指标均偏大,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
暴雨洪涝灾害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强度大,雨势猛烈,即使没形成洪水,但若农作物在开花期连遭暴雨,使花药花粉连造破坏,即所谓“暴雨洗花”,造成虽抽穗开花,但不结实而枯死,使空壳率猛增,造成减产。暴雨的拍打还可使土壤表面板结,土壤的透气性变差,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渍涝危害。水既是农业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连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过长时间和水深的渍水,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还原性物质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特别是高温季节,几场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农作物烂根死亡,影响向农作物的产量。
(3)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当然,受害程度,还随受涝时间长短,水层深浅,水温高低,水质混淆程度和农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长期又比营养生长期弱,而生殖生长期中,又以开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温越高,水质越浑浊,洪涝危害程度越重。特别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强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泛滥成灾,低洼地渍涝危害,造成陆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发。科技论文,危害。。科技论文,危害。。洪水发生时,往往把农作物冲倒,甚至冲毁,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随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层的肥沃土壤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化、板结化。科技论文,危害。。此外雨多,湿度大,易诱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科技论文,危害。。
三、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
一般来说,战胜洪涝有以下措施:1、多种植、广种草,创造良性的农业生产环境,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坝,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设备,增强调洪蓄洪能力;2、掌握当地气候规律,特别是洪涝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地形特点,调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尽量避免暴雨洪涝集中时段对农作物关键时期的危害,做到避灾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级的坡度最好不超过10度,以免加剧冲刷。3、要注意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洪抗灾准备。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对水利设施要加强检查和巡视。5、洪涝灾害即将出现之前,人畜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洪涝出现后,要及时组织排洪抢险,尽量减少冲淹面积和被渍时间。暴雨洪水退后,冲倒的作物要及时扶植,缺株及时补苗。冲入农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虫害发生。旱地作物若表土冲刷,根系外露时,要客土补充,并及时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无论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涝之后,都要及时追肥,促进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费秋英,古建泉,唐国芳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1-64.
[2]罗汉民,阎秉耀,吴诗敦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闫斌,陈绍清.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5]彭安仁,葛寿恒,章世雄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黄淮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位于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交通极为便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连通东西。占地2460亩,校舍面积55.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区、体育活动区、师生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已经形成了集数字化、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大学园区,是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3亿元,图书馆藏书256万册。设有15个教学院系,5个公共教学部,51个本科专业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万多人。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285人,博士硕士687余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省级骨干教师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7人,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68名兼职教授,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80名。依托学科专业,建有26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18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学科交融、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与国内181家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3所知名大学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近3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75项,其中奖项85项,5个学生社团被命名为优秀团队,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高校”、“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等荣誉称号 。
2015年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敬业爱岗,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素质高、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现代艺术设计观念,能够从事专业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码影像、图形设计、版式设计(一)、招贴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二)、广告策划、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专业设计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祯设计、印刷品设计、网页设计等各类高级人才。
环境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艺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与透视、技法表现、室内设计原理、人机工程学、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设计与工程管理、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新闻出版、各大建筑设计院、环境规划局、室内外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建筑设计、房产策划、城市环境规划、展览会场设计、室内设计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各类高级人才。
美术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观念和较高审美情趣,具备美术教育、研究、应用能力的,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造型基础、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基础、装饰雕塑、材料工艺等。
就业方向:在中、小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报刊、宣传媒体等从事美编、美术设计工作。
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熟悉动画设计、制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动画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造型、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分镜头设计、数字合成、数字特效、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画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动画应用、动画推广等工作。
动画(游戏美术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扎实美术基础、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熟练掌握游戏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风格的动画设计和制作方法,具有初步的游戏设计、制作和开发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游戏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游戏概论、原画设计、游戏道具与场景设计、角色设计、三维动画、特效制作、游戏美术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各类游戏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娱乐提供商等企业从事游戏策划、游戏开发、游戏设计、游戏美工和游戏制作等工作。
动画(动漫文学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动漫文学、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和较强的视觉思维想象能力,具备一定的动漫创意能力、剧本创作能力、动漫制作能力和动画导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我校是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动漫文学方向)培养基地。外籍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画剧本创作能力和导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中外文学史、视听语言、动漫文学概论、动漫文学鉴赏、动漫文学创作、动画剧本创作、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影视编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漫公司、游戏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动漫杂志编辑部等从事动画创意与策划、剧本创作与导演、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动画(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动画设计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了解国际动画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国际主流影视动画创作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备较强动画项目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由我校和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考文垂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考文垂大学学习1-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考文垂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动画创作、开发插画概念(Developing Illustration Concepts)、插画实践(Illustration Practice)、动画和基于时间基础的插画(Animation and Time-Based Illustration)、设计创新计划 (Creative Planning in Design)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动画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等从事动画创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游戏美术制作等工作。
美术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美术学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美术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了解当代美术的创作现状和市场管理,具备美术研究、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素描、中国画基础、造型设计基础、油画基础、传统绘画技巧,美学原理(Aesthetics)、摄影(Photography)、西方艺术史(History of Western Art)、美术学研究(Fine Art Studies I)、艺术欣赏(Art Appreciation)、美术学概(Introduction of Fine Art)、视觉基础(Basic Visual)、版画复制(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新闻出版、美术馆、画廊、博物馆、网络媒体等从事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工作。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开放的设计思维意识,掌握相关设计软件和基本的管理知识,熟悉材料和加工工艺,具备较强产品造型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造型基础、视觉心理学、制图与规范、产品设计表现技法、产品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材料工艺、专业项目实践、用户研究方法、人机工程学、陈设品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设计战略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和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戏剧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媒体研究(Studying Media)、电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体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电视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体粉丝学(Media Fandom)、短剧形象设计(Imagining The Short)、儿童与媒体(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传媒公司、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等工作。
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了解当代艺术市场管理,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音乐评论、音乐创作、艺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项目学生由黄淮学院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核心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学生可以赴英国合作大学对接连读。
核心课程:声乐表演,钢琴表演,舞蹈编导,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基本乐理,和声与多声部演唱(Harmany And Counterpoint),表演分析(Analysing Performance),合唱表演(Ensemble Performance),独唱表演(Solo Performance)戏剧管理,经营与市场研究(Theart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ing),音乐及其理解(Music And Its Contests),音乐作曲(Instrumental Composition),表演写作(Performance Composition),演唱角色研究(The Singing Actor)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园林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和花卉等企事业相关领域从事风景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艺术设计、园林设计、观赏植物学、园林设计基础(包括形态构成与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植物种植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城建、园林、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园林绿化、景观了设计企业、房产开发公司、建筑行业类企业、园林监理类、市政工程类、旅游规划等部门工作。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掌握环境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环境设计专业训练,具备环境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及环境设计基础、造型基础、构成、制图、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力学与结构、人机工程学、中外建筑史、环境设计、现代景观设计学、软件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建筑装饰材料、场地设计、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分析。
就业方向:能在设计院所、环境设计机构、房地产公司从事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与社区环境设计,在高等院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
音乐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和声、音乐教学法、声乐基础、钢琴基础、中外乐器、歌曲编配与弹唱、音乐论文写作、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语言基础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大、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也适合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宣传、群众文化等与音乐有关的工作。
音乐表演(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文艺晚会编导及教学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声乐表演、钢琴演奏、舞蹈、舞蹈编导、中外乐器、钢琴即兴伴奏、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小乐队编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应用和声、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表演艺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的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创意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学校和媒体合作培养的模式。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在地方广播电视系统、宣传和文化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及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具备新闻播音、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本专业的特色是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不仅重视对学生播音和主持能力的培养,还培养学生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多种能力。
核心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就业方向: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新闻网等新兴媒体行业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传媒公司从事商业策划、礼仪主持、拍摄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体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策划等工作。
招生计划
我校2015年本科艺术类拟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960人。其中包括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播音主持类等共17个专业及方向,面向河南及省外的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江苏、湖南等省市招生计划如下表: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学
4
150
河南、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河北等省份招生1460人
视觉传达设计
4
150
环境设计
4
150
动画(游戏美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动漫文学)
4
240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
4
100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
4
150
动画(合作办学)
4
120
美术学(合作办学)
4
100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 合作办学)
4
100
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
4
120
音乐表演(合作办学)
4
80
广播电视编导
4
200
河南、山西、甘肃、山东、河北、湖南招生320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
4
120
音乐表演
4
100
河南、山东、河北、甘肃、湖南招生180人
音乐学
4
80
注:我校将在校考后根据各省、市自冶区的生源情况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情届时请参阅本省、市招生办公布的我校艺术类招生计划。
考试内容和录取原则
美术类专业:(满分200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动漫文学)、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专业。
一、考试科目为:素描(人物默写)、色彩(静物默写),共计2 门。
二、考试时间分别为180 分钟。 画具考生自备。
音乐类专业(满分12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3-5分钟,满分120分。
二、考试的内容及分数分配
1、声乐、舞蹈、器乐(三项任选一项),满分100分。
2、第二技能(副项)或才艺展示,满分20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满分2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自备文学作品朗读,满分50分,2分钟。
2、指定新闻稿件播报,满分50分,2分钟。
3、模拟主持,满分50分,2分钟。
4、即兴评述;满分50分,现场抽取材料或话题,根据要求,进行完整口语表达,3分钟以内。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笔试,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
1、文艺常识:50分。
2、命题编写故事:50分。
3、影片分析(提供视频作品):100分。
结果公布
我校向合格考生签发《黄淮学院艺术专业考试成绩单》,同时,将应试考生专业成绩报送考生所在省高招主管部门,并在黄淮学院网站公布(huanghuai.edu.cn)考试成绩及各省合格线。
填报志愿
专业成绩合格,获得我校《艺术专业考试成绩通知单》的考生,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试报名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的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参加美术类校考的考生可根据专业分与高考文化成绩参照录取原则综合考虑同时兼报美术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游戏美术)专业、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动画(动漫文学)专业、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专业。由于我校多年来艺术类专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热忱欢迎艺术类考生填报我校第一志愿。
学费标准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漫文学):5700元/生·年;
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音乐表演(合作办学):13000元/生·年。
录取原则
文化分达到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并获得我校专业合格证的考生,高考后根据文化分和专业分参照以下录取原则报考专业志愿:
(1)、环境设计、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合作办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按专业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现代家居中家具三种不同实现模式的分析和比较,指出现代家居中家具完全“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方式将变为主要实现模式。
家具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具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因此人们越来越注惫家居室内环境的设计。在家居中,家具又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室内设计的影响较大。家居中室内空间的设计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实现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但家具的实现模式却有限。
1现代家居中家其实现棋式纵览国内外家居中家具的实现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种主要模式:
1.1成品家具
成品家具设计风格可为时尚、现代或古典,制作工艺精湛,细节完美无暇,特别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家具,如曲美、大奋等,它们拥有优秀的设计人员,先进的生产设备,精湛的生产工艺,设计制造出大且优秀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家具,成为现在家居中家具实现模式的主要方式。
1.2现场制作家具
为了实现家居的个性化,体现自我意识,充分利用居室空间,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程度,许多家居中室内空间设计、装饰,家具的制作采用现场打制的方式。家具和室内装饰能充份体现消费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等,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富于个性化的居室空间。
1.3工厂定制家具
家具在家具厂(特别是进行系统生产的家具企业)根据消费者的爱好、审美等要求,由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出时间与空间动态变化的系列家具,可以满足空间的充分利用、富于个性化的家具。同时在家具设计和后期空间与功能改变的过程中,给消费者留有一定的参与空间,然后由家具厂采用工业化设备生产,现场进行装配。
2现代家居中家其实现核式分析
2.1成品家具
成品家具设计风格可为时尚现代或古典,制作工艺精湛,细节完美无暇,安装方便,家具实现可以节约大皿的时间。同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粤好,在家具商场中进行直观地选择,自主选择性比较大。
成品家具是由家具厂或家具公司自行 研制、设计年口生产。家具厂或家具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设计人员,完善的生产气及备,但受到设计人员素质和家具生产气及备的限制,其家具的被盖面较窄,家具在造型、材料、颜色、尺寸等已形成固定的模式,形成独其特色的品牌家具。在家具商场中展示的只能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家具、或最新设计的产品,大部分产品只能以图片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示,无形中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空间。
现在社会的发展节奏非常快,商品房建筑设计变科少昙出不穷,室内布局形式是千变万化,很难形成固定的模式。家具设计节奏与更新换代与其相比,却很邓绷充匕这种节奏,造月扫见有的成品家具的风格、色彩、功能等不能与室内空间环境形成统一。同时成品家具在尺寸、体量方面也很难和空间精确配合,和室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因素制约了成品家具市场的发展。
2.2现场制作家具
现场打制家具,制作人员可以根据空间布局和形式,结合消费者的要求,充分发挥设计才能,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使家具富于个性化。家具的造型、色彩、材料、尺寸等因素可以与室内空间要素完典配合,风格统一,形成一个宜人的家居环境。但是,现场打制的家具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设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家居中家具的制作人员很多是工人(普通木工).其设计水平不高,或没有设计能力.家其的造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消费者的个人意见和倾向,也滚比是消费者自己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要求自己设计家其方案.由工人制作。其家具的设计也和消费者的个人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制作出来的家具风格、材料、倾色也很难和室内装修风格一致。
二是受到机械设备的限制.家具材料的选择范围窄,限于木材、人造板、织物等.其中以人造板居多.家其的注匕型以直线型为主,变化少,使家其显得呆板、单调。
三是制作质量粗糙。家具制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室内装修人员兼做的,其工艺、技术无法与工厂化相比,家具制作粗糙、手感、质感和视觉效果较差.手工痕迹明显。许多家具在使用不久产生质,问题,例如喷漆不匀,漆膜开裂,结构松动等,引起径济纠纷。四是材料难物尽其用。家具材料预葬比实际制作的要大,剩余材料被扔弃,造成家具制作费用增加。据统计,现场打制的家具费用比购买的家其费用高10左右。这种家具实现模式之所以存在.受传统思想的彩响七日交大。消费者认为家具的材料是自己买的,制作过程自己亲自监督,保证家具“货真价实”,减少材料的浪费。同时现场制作家具,自己还可以参与到设计中去,家具宫于个性引匕体现“自我意识”。实不知这是一种劳民伤财的形式。
2.3工厂定制
家具厂或家具公司,根据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归纳抽取其中的共同点,按照一定的模数设计成可拆、可调、可变的家具。与此同时把消费者也纳入了设计系统,在家具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愉要变化家具。这种类型的家具制作精良,形成序列化所有的零铆明嘴吕变成了一件家具,实现了家具的互动化。
但是,工厂定制生产的系列化家具,其变化受到造型、材料、结构、连接件等因素的限制,仅限于劝自些种类的家具,如柜类家具。同时.系列化家具的设计周期比较长,节奏比较慢.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造型模式化,工业化味道较浓,显得呆板、单调.无法满足现代人精神愉求。
3未来家肠中欢具实现模式一一完全
“个性化”大规橄定制分析现代家居中三种家具实颐兜趁式,完全“个性化”定制将成为家居中家具实现模式的主导形式,实现家居中家具与室内环境的协调统一。这种家具实现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3.1“个性化”特征突出这种模式完全根据消费者的要求,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训澳魁念,由家具设计师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彭狡老汁,在风格、功能、颜色、材料等方面完全符合消费者的个性要求,风格独特,“自我意识.味道浓厚,极富个性化,避免了家具在不同家具中重复出现。
3.2营销概念的突破——品牌展示家具商场的作用不再是展销家具,它只是该品牌家具的一个展台,销售人员变为专业化的具有诏斤们能力的设计营销人员。消费者选择的不再是实在的家具而是家具品牌,家具公司以及他们的制作工艺等。营销人员上门进行室内空间的实地测量,确定家具的功能尺寸范围,再把消费者的要求(风格、材料、价格、功能等).通过网络传送到公司的设计部门,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然后再传回到展厅,由客户签字认可进行生产.让客户买到想买的家具。或者是客户在家具公司的网站公查阅公司现有的家具图片,输入自己的各项要求和相关信息.公司设计部门的设计人员把设计好的图片传给客户,并通过网络签订相应的购买合同,完成家具的个性化定制。再者,设计营销人员现场进行设计.直观明了.
3.3消资者主观能动性体现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工作压力增大,人情趋于淡漠,希望回到具有自我设计的温馨之家后,能够放松身心,缓解情绪。在工作之余能够亲自动手设计和制作自己想要的家具,心情更加舒畅。个性化定制的家具,在设计和使用中给客户留有一定的参与空间,使客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或重新规划自己的家具。例如把办公案的柜体重新规划为抽屉或隔梁抽屉内部空间细致划分,使用更加方便。看粉自己亲手改制的家具,心中充满喜悦,更加喜爱它。
3.4有利于加速产品开发
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很多家具企业的设计师闭门造车,只是根据简单的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出来的家具局限性很大,很难满足大众据求。而在“个性化”定制营销中,设计师有很多机会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很容易知道消费者的直接要求,进而能开发贴近消费者祷求的产品。
完全“个性化”定制虽然是今后家居中家具实现模式的最佳方式,但是现在还不是很成熟,还有许多的技术、服务、管理等因素播要考虑,基础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去探索,但这种历史潮流是不可以逆转的.
参考文献:
[1]胡景初.家其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李丈彬.建筑宜内与家其设计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文嘉.璐新的制三为澳式:“大规模定制”[J].上海:家其,2002一1:42-46.
农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属农业、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加工与测定》《农药学概论》《农药生物测定》等。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同时国家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这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1]。
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工作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提高农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农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彻底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2]。实验前由实验人员预先准备好,包括实验用品和生物试材,实验时教师把实验原理、设备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详细讲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验课时少,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几乎不可能,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实验效果较差。实验课内容跟不上现实形式的发展,这是因为目前培养的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农药企业、科研单位还是技术服务部门等,都是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农药的理论知识、农药的具体应用技术、田间药效及安全性的评价等内容,而目前实验课内容显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2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几项措施
2.1 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思路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局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的心里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中,让学生提前预习,参与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试剂的配制、生物试材的提前培养,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加以解决,人人动手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完善实验报告。在设计性实验中,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并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设计实验,培养其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并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建设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学意识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重使用轻培养,实验技术队伍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3]。实验人员直接参与开设和设计实验课程的机会较少,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工作只是机械的进行实验用品的准备。高等院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缺乏有效的机制,给实验技术队伍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使得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实现自身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量增加,现有的实验技术队伍已很难满足需要。
高等院校应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引进学历高、动手能力强、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农药学优秀毕业生,还可以考虑引进农药企业的优秀人才,充实扩大实验技术队伍,使实验技术队伍梯队结构建设更加合理。加大对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的投入,建立良好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使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充电,了解农药学实验课程的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让实验人员直接参与实验的设计和部分实验项目的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竞争力,更好地为本科实验教学服务。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扶持实验技术人员主持或参与科研创新工作;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技能融入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2.3建立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造力
实验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开放的目的和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开放模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研究精神贯穿其中[4]。实验室所有设备和实验项目等对学生完全开放,允许学生自己安排时间,选定实验项目并以灵活的方式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到实验室做自己准备好的实验项目。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根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自己对实验的理解,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5]。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与教师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准备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实验中心,2008学年农药学开放实验10项,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各实验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和操作,并取得实验结果,撰写了论文。 2.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大信息量,把农药相关的实际生产和应用呈现给学生[6]。2008年山东农业大学实验中心投资10万元在5个农药学实验室安装多媒体系统,大部分农药学实验的授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极大丰富了实验课的内容。例如,《农药加工与应用》实验课室内实验只能是对配方和原理的简单模拟,通过多媒体课件能把实际农药加工企业的操作环境和步骤演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可以通过教学片演示农林业生产不同农药的施用对象和方法,加深认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空间和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实际生产现状和问题。
2.5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到来显示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7]。一方面是企业急需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脱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开放性办学[1]。农药学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外基地,请基地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讲授实用知识,同时让学生到基地实习并进行有关实验,有利于掌握和了解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8]。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保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与济南绿霸化学品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化学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习和科研基地,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农药发展的现状,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农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科学,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没有重视打牢实验基础,在毕业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难免会感到所学不能得心应手。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动手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是高校培养的目标。在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教学好的方面,同时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提高实验人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搭建多样化的平台,让学生在校能够充分的施展自己的才能,培养良好的实验和实践技能。农林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4 郝进锋,刘海君,才英俊,等.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9(5):117-118.
[3] 曹永建,刘雁红,杨美荣.建设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水平[J].中国轻工教育,2009(1):31-32.
[4] 黄炜,王飞.高等农林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221-223.
[5] 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62-63.
[6] 史永芳,吴小所.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92.
关键词:江南 传统聚落 人居环境 启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iving environment, gradually warming.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of tradi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of modern living space of the enlightenment.
Keywords: Jiangna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iving 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现状
古老的江南水乡传统聚落,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依然焕发着旧时的光彩。徜徉于其中,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来自久远历史的气息。江南传统聚落的人居空间,包含了聚落周遭的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而且包含着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相互转化关系。
自然环境包含了溪水、田地、山、植被等自然要素,建成环境包括了建筑和街巷空间等人为要素。
对于江南传统聚落空间,人们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与水文化密不可分。水网形成的历史街区,反映了聚落本体与周遭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水,是江南传统聚落最重要的地景构成要素,组织起整个疏朗、明晰的人居环境空间。
江南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是宏观层面的概念,需要从外部整体空间环境入手。
不同于皖南古村落宁静、与世无争的人居环境,江南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中充满了动态的生活气息。
关于宜兴丁蜀镇古南街基本情况
丁蜀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太湖地区,是宜兴的人口大镇,工业大镇,也是宜兴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传丁蜀镇为历史上宜兴紫砂文化的发祥地。
宜兴蜀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宜兴丁蜀镇东北部的蜀山地区,东依蜀山,西临蠡河,建国前曾是丁蜀镇水上通道的进出端口。加之距离宜兴当地紫砂矿的主要产地黄龙山较近,且交通便利,运输方便,自古就形成了集紫砂毛坯加工、成品烧制、交易洽谈地为一体的紫砂文化发源地。
建国后,整个宜兴范围内的陶瓷业一度受到浪潮的冲击,一度萧条。丁蜀镇的紫砂业也一度无法维持着正常的运转。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海内外的客商纷至沓来,因而宜兴地区的紫砂工艺行业又迅速发展起来。紫砂陶器业逐渐成为宜兴乃至整个苏南地区开放乡镇经济的集约展示和代表。以紫砂陶器业的发展为契机,丁蜀镇亦成为宜兴地区对外展示紫砂文化底蕴的重要名片和窗口。
江南传统聚落人居空间形态演化
水系是江南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聚落人居环境中最重要的地景要素。大多数江南聚落均依水而生,依水而建。这与漕运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漕运业的兴起,带来了商业交换的繁荣。河道联系起了水系边的各个聚落,商品通过船只运送到聚落的水埠头处。
江南各水乡聚落无不因河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它们的整体空间,因为河道布局形态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江南水乡古镇的聚落空间布局基本上是围绕该地区丰富的水网展开,以横—直的层次结构相互连接成水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以河道为基线依次排开,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无街、一河两街、前河后街等布局模式,在水网节点处形成局部性的生活中心。居住区沿河道呈带状发展的模式。
其中,沿河道带状发展又分为如图所示的几种不同模式,包括沿河流一面发展、沿河流向两面发展及沿河流交叉处发展,沿河流一面发展的实例较少,多为沿河流两面发展和沿河流交叉处发展两种模式。左图示意的是江南传统聚落扩展的三种不同模式。
传统地景是在大范围的现代化之前,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为传统聚落居民所熟悉和感知的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它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积累的对外部空间环境要素的认知集合。是人类在与周遭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的结果;也是大自然的环境多样性与人类各个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地景不同于人文景观,它不仅仅反映的是自然环境、自然地貌,更反映了历经历史长河洗礼、变化缓慢、反映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征结构的景观。
狭窄的巷道空间,营造出聚落中和谐的邻里空间。3米的巷道宽度是人与人进行微观层面直面交流的最佳距离。街巷内部的一些灰空间和阴角空间,为自发性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民居入口处凹入式空间的处理,增加了从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到室内私密空间的空间序列感。居民们在盛夏季节喜欢三五成群聚集在街巷中纳凉,谈心,或是打牌等等。由自发性的活动形成的人群聚集在古南街街巷中的各个节点都比较多见。
街巷空间在一个传统聚落的人居空间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联系起人居空间各个组成要素,地块内的各个区块,承载着交通联系及商业交换等功能,还为居民往来提供必要的场所。
如图所示,红线框出的区域为南街历史街区保护范围。黑色虚线表示的是主街大致走向,红色虚线表示的是滨水交通空间。由主街向蜀山和蠡河两个方向又衍生出若干条次级巷道。次级巷道将整个地块又划分为若干区块,每个区块都是密度较高的面型建筑集合。滨水交通空间、主街、次级巷道三者共同构成了古南街整个人居空间的交通骨架,线型交通骨架在平面肌理上呈现鱼骨状的形态。
面型建筑空间可以视为由线型交通空间向纵深的面状扩展。南街民居整体风貌保持的比较完好,但某些民居细部已经开始破败。建筑内部的居住空间紧凑而狭小,但人们依然生活的很惬意。
古南街的人居空间
街巷空间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传统聚落空间中的选址、街巷空间的生长以及建筑布局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在几代人的生息繁衍的历程中,聚落的整体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街区整体版图在不同时期有所改变。目前南街尚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在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看似静态的传统街巷空间,实际上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其中包括个体价值观的变化,时代背景的变化造成价值观念的变化,不同代际群体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心理空间的变化导致了人的生活行为的变化。原有居民的迁出,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原有的农耕加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渐消解,新的生活方式开始产生。但整体聚落的格局和空间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这也为街区后期进行整体保护奠定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说明古南街传统人居空间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通过作者的观察与记录,就古南街而言,同一时间段内人的行为分布主要集中于主街及沿蠡河的较长的线性空间,呈线性均匀分布;而次级巷道、村口头、及蜀山桥头一带,人群呈现点状非均匀分布的形式。
人群均匀分布说明线性空间对人产生的场所效应是消极的。南街主街及次级巷道内提供能够停留的阴角空间较多,包括主街与次级巷道转角、居民私自搭建的提供纳凉场地的花棚,凹进的民居入口等等,甚至民居入口边摆放的青石板,都能够激发人的停留行为。一旦阴角空间因素呈现均质分布的状态,人在线性空间里的行为就变的有连续性或均匀分布,自发性选择的积极行为就会偏少。所以空间整体对人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消极的。
人群非均匀分布说明空间对人产生的场所效应是积极的。例如村口头和蜀山桥头一带的开敞空间,作为南街整体街巷空间线性结构中的最为重要的节点,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集中相处,同时相对于线性街巷空间的连续性与流动感,开敞的空间更利于人的驻足。
南街核心地带合院式的建筑几乎没有,局促的室内空间无法提供挖水井的地方,因此,居民自古以来习惯于使用蠡河一侧的水埠头,取得洗涤生活用水。如今尽管自来水已经通到居民家中,但不少人任然习惯于使用水埠头取水。比较开敞的空间可以容纳多个人共同使用,水埠头及相关区域既是必要行为发生的空间,同时也是使用者交往、聊天等自发产生的空间。
传统街区,尤其像南街这样的以街巷空间组织起的聚居地,建筑密度较大,人们同街居住,各家宅院联系紧密,各家各户所占有的宅基地空间都极其有限,独门独院的住宅很少,而且街巷空间紧凑而狭小,提供开敞的空间几乎没有。然而在这样极其有限的人居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非常频繁。
每天的生活中,不需要经过刻意的安排,居民很自然地与街坊邻居发生频次很高的必要接触,如行走中与熟人打个照面,茶余饭后自家门口坐憩或者与街坊邻居的交谈等等,在此偶然性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选择性的社会活动如集聚谈心、老年群体的日常娱乐、青年人群体的兴趣探讨、儿童群体的嬉戏等等。人们交往的随意性、偶然性使得街巷内部的交往氛围十分轻松,不同于现代街区居民交往过分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传统街区里的居民容易达到一种普遍的相互认同和默契。而这种认同与默契,正是邻里空间形成的必要因素。社会心理空间的构建,需要这种认同与默契。
在调研中,作者发现,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摆放一条或若干条青石板块材搭起来的坐凳;门旁,路边,巷道交叉口都可以看到坐凳的身影。居民习惯于坐在门口,和对面的邻居聊天,或者和面前过往的熟人打个招呼。在这个区域中,邻里间的这种自发性的行为的产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倘若对面不是邻居家的入口,而是一条直通盲端的备弄,或者是对面住宅的外墙,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很小。当然,这种家门口自发的产生和住宅主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住宅本身的吸引力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南街76号雨茗轩的周老板,为人和善,在南街居民中有着很好的人缘,因此徘徊及停留在76号附近的人频率就较高,并在雨茗轩前易形成聚集。
居民间频繁的交流为南街的人居空间增添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人与人居空间达到了一种很好的默契。
结论
江南传统聚落中人居空间的优雅、恬适,是世界历史文化的一项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古南街为例,其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秩序与理性的人工秩序的集合。人居空间是物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在传统聚落人居空间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中,人的行为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空间因人的行为而存在并被赋予更多的涵义;形成后的空间一样塑造者人的行为。
对古南街中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分析表明,空间尺度的适宜度与人的行为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古南街的传统人居环境在形式上呈现多样化的色彩。无论是点状空间、线性空间还是面状空间,其空间的尺寸都是符合人的尺度的。
从传统人居空间到现代人居空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过程。虽然现代人居空间已经与传统人居空间形成有很大的区别,但对传统人居环境内在特质的分析,以及人居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人居空间形成的动因及发展规律,从而对摸索现代人居空间的营造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佐证,及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让现代人居空间的发展演化更加贴近人的使用需求,符合人的实际需要。
笔者认为,现代人居空间的营造,首先应该“以人为本”。人居空间的设计应该最大程度上满足大众的物质、精神、心理、行为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实际需求。空间尺度应该讲求适宜性,增加人际交往的空间。
其次,应该将建筑彻底融入到周遭的自然环境当中去,才能够使得我们的人居空间真正达到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传统聚落的人居空间,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开放空间的创造,将周遭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入到人居空间中,使人们与自然环境能够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丹麦)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一项,华夏出版社,2001
6.1.1把握规划管理和土地供应管理两个关键环节
按照目前房地产市场管理体制,“规划”和“土地”是顺应潮流,把握大势的主要手段。
(1)城市规划的指导。城市规划以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物质空间布局,指导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己任,对土地开发,利用起指导作用。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是由政府部门编制,审定后有法律效力。一般修建性规划由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委托编制,土地使用者还要进行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51]。高层次的规划应能指导土地的开发和供应,低层次的细部规划应能为土地出让过程中确定规划要点提供依据。同时还要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城市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相互协调,形成土地配置及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计划体系。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尤其是总体规划,要充分认识到两个城市发展的现实,遵循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规律,本着房地产市场要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整个规划力求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动态性、和适应性。在西咸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要保证房地产快速健康发展,除了科学、合理、完善的规划体系外,还要作好规划的实施管理。规划的实施管理主要是报建审批管理和批后管理。报建审批管理主要是房地产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一书两证”管理,这是房地产开发规划管理的最关键的一环,要注意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保证规划得到切实的实施。同时,加强批后的监督管理。
(2)土地供应计划的调控。政府作为国有土地的所有者,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年度土地开发供应计划来调控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土地开发和供应计划,一般由城市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按城市总体发展要求、土地开发潜力以及城市规划的要求制定。计划包括:年度土地开发的面积、地点、修建的市政工程及所需经费,出让土地的面积、地点、上盖建筑物的性质、建筑面积及所需经费,预计的地价款收入[52]。科学的土地供应计划应与总体规划相协调,有足够的弹性,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要增强土地供应计划的透明度,避免市场的盲目竞争和盲目追捧。政府拥有足够的土地储备是实施土地供应计划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盘活闲置厂房、仓储等用地,提高建设用地效率。鼓励和引导企业依法转让或出租闲置厂房,实施厂房加38层、改造老厂、内部整理和余缺调剂,引进先进设备,节约生产空间等途径将存量变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补偿等途径,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对于已出让但无资金开发的土地适当收取闲置费或收回土地使用权。
6.1.2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在统一规划和集中开发的基础上,抓好基础设施的超前配套,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发挥对项目选址和私人投资的导向作用,缓解交通压力。在交通上,重点构筑两张交通“网”。一是解决车流的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城外环线与郊区环线;二是解决客流的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形成地铁与公交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同时还要建设一系列枢纽、换车、停车设施,在郊区和城区间组成较强的交通流,使咸阳的交通更加的便捷。为了促进西安咸阳两市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加快两市进一步的密切联系,应该考虑:(1)规划建设西安咸阳快速交通系统,包括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并直接进入两市中心或与城市快速路顺接,进一步拉进两市的时空距离,使两市联系更加便捷,使周围地区客流可以便捷地到达西安城市中心腹地。(2)西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将咸阳一并考虑,在建设时序安排上将西咸轨道交通建设列入优先建设项目。(3)西安城市环线将咸阳统一考虑。在城市内部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上:(1)规划建设横贯城市东西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并形成环线,联系渭河两岸片区。(2)将西宝高速公路弯向城区的弓背段拉直,扩大渭河南分区发展的空间。(3)咸乾旅游专线建成后,从西宝高速公路分流成了部分咸阳城区过境交通,但过境交通穿越城市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须新修或改建主要为西兰路过境车辆服务的快速干道。(4)解决城市道路密度不足,南北向道路数量严重不足且级别低不通畅的问题,加大南北向城市道路建设。(5)建成东西向北环路、文林路、毕塬路、人民路、渭阳路、世纪大道、阳光大道等7条主干道;建设朝阳四路、东风路、西兰路、西环路、上林路、崇文路6条城市南北向的主干道,形成方格状城市路网。进一步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努力降低市民通勤成本。对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布局做适当的规划调整,完善郊区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等配套服务设施体系,提高设施等级,减少到中心城区的交通流[53]。其实要从根本上解决郊区交通瓶颈问题,关键还是要解决就近就业,实现人口和工作岗位的同时一体化。
6.1.3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开发管理
经济适用房是目前针对住房困难户和低收入家庭保障基本住房条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很多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家庭对住房条件改善的主要手段。一方面经济适用房的供需矛盾紧张,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也存在着与广大低收入贫困家庭谋福利的初衷不和谐的因素。有的经济适用房要价过高、有的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或过小、有的经济适用房的区位过偏,交通不便。经济适用房用途“不经济”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经济适用房开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合理规划,严格控制经39济适用住房的总规模。根据咸阳市市政府出台的新规定,今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要控制在住房建设总规模的20%左右。同时限定住房面积和开发地域,做到按比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经济适用房。既要防止供不应求,又要防止供过于求,努力实现供求平衡。(2)严格审定程序,把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限定在中低收入的家庭,并优先向危房棚户区和市政府批准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拆迁居民出售。严格处罚导致销售对象错位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严重者应追究刑事责任。(3)经济适用房的政府税费优惠,必须体现在房价上。所以,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的关键是“限房价”。“限房价”就是要从开发商的建筑成本入手,限制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在供给土地的时候就规定其最高限价。2003年颁发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房实施政府指导价售楼利润≤开发成本×3%。这在一方面对经济适用房的利润空间起到了一定的限制。(4)加强经济适用房开发中设计、建筑和工程质量的管理。通过公开招标,让那些信誉好、势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经济适用房的开发项目。加强对项目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和完工后的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54]。
6.1.4加大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力度
目前,一些国有或集体企业以集资房为名变相搞房地产,不但直接导致国有土地资源和政府应收税费的流失,而且严重干扰和冲击了房地产市场。由于集资房减少了土地出让金和相应的税费,建筑成本远远低于商品房建筑成本,所以一些单位利用自己闲置的土地建集资房或搞所谓的联合开发,建成的房屋有些确属本单位干部职工居住,但相当一部分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出售,以绝对优势的价格和较高的利润冲击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住宅建设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所占的份额不足三分之二,单位的集资房仍占一定比率。同时咸阳西安的交接处及城乡结合部,个人建私房的现象没有得到真正的遏制,一些人利用各种关系途径获得土地,盖了卖、卖了盖,搞小开发,咸阳市以北及以南的大学城区域这种现象犹为突出,也同样干扰了房地产市场。因此,政府要加大整顿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力度,坚决制止非商品房的开发,并应对所有商品房实行两书制度,即《住房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以保证广大购房者的利益[55]。(1)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2)加强房地产市场的体系建设,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方便的投诉和查询条件。(3)完善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交付使用法律和房地产经纪管理制度。(4)积极推行按套或套内建筑面积销售商品房。(5)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防范和打击“假按揭”、重复抵押、超价抵押等不法行为,降低房地产抵押登记风险[56]。40
6.2开发商角度
6.2.1加大中小户型商品房供应,调整产品结构市场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是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有销路。研究市场,在项目开发的前期做好详尽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找准目标市场,准确定位,建设市民需要的商品房,而不应该盲目上项目,去建设市民已经不敢兴趣的商品房,造成更多的积压空置商品房[57]。目前,咸阳市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相当突出,一方面,规划设计落后、户型不合理、通风采光不好、交通不方便、环境较差的商品住宅大量积压;另一方面,真正适合广大老百姓需要的价格合理、设计优良、配套完善、环境幽雅的质优价廉商品住宅却严重不足。另外,在一些写字楼、大中型商品用房空置的同时,适合广大老百姓需要的中低价实用性质优商品房却非常缺乏。适应市场变化,针对老百姓的需要,提高楼盘的规划设计水平,提高施工质量,提供高素质的物业管理服务,提供质优价廉、物超所值的高素质商品房,让老百姓买的放心,住得舒适,安居乐业,使开发商和买家获得双赢,树立起产品的品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开发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58]。
6.2.2树立品牌,提高行业信誉
随着房地产业的长足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树立品牌、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和提高信誉才能提供更多市民需要的高质量商品房,扩大商品房的有效需求,才有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房地产企业首先应该适应市场变化,研究市场,选定准确的市场定位。其次,也应努力提高商品房的质量,规划设计质量要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变性,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能为未来发展留有充分余地,工程质量包括设计、建筑、结构、装修等全部是高质量的。一个房地产企业要创出名牌、维护名牌地位,必须在质量上常抓不懈,精益求精,永无止境。另外,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创名牌的保障。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物业管理,在创名牌小区中,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零缺陷”住宅更是如此。完善的售后服务可以弥补住宅建筑中的缺陷,减少顾客购买后的风险和损失,消除消费者的怨气和不满,维护企业的名牌的信誉和形象[59]。
6.2.3提高商品房质量
商品房的质量涉及到居住者的人身安全、居住环境是否舒适,也决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及适应市场变化。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提高商品房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园林绿化、环境配套的水平,引进先进的设计、建筑技术和管理,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努力提高商品房的质量。尤其对于咸阳与西安的交界处及南边的大学城的购房客户,相对于其他的人口素质较高,质量要求也应相对较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提高商品房的规划设计水平,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功能,合理安排住房空间,提高人的舒适度;坚41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社会大生产方式;加快科技进步,鼓励技术创新,重视技术推广,积极开发和大力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建筑成果的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商品房技术保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60]。
6.2.4转换商品房营销理念
伴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残酷的生死之战。众开发商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成为呼风唤雨的龙头企业,除了传统的竞争手段外,房地产营销日益成为开发商的“新宠”。于是,房地产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新闻炒做席地而起。但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过度的热情却烧得房地产营销有点变形,在这支变形火炬的照耀下,房地产营销步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咸阳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想在以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就应贯彻以下先进的营销理念。
(1)品牌营销随着市场发育日渐成熟,商品的品牌形象已成为消费者认知的第一要素,房地产产品也不例外。当前业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误解是将房地产的品牌效应简单的等同于案名效应,片面注重楼盘的案名设计,而忽视了对房地产这种复杂商品在质量、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品质提升。同时,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资金周转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开发商不愿进行较长时间的品牌营造,过多借助于新闻炒作和广告轰炸,希望通过宣传造势来快速树立公司品牌,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已阻碍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61]。开发商们如果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的进行一流的规划设计、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务和物业管理,对于品牌形象进行良好的构建,营造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必然会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赢家。
(2)竞争营销开发商能否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站稳脚跟,对竞争对手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应对以及培育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很重要。为此,开发商必须树立竞争营销理念,练好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商要在各区域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建构完善的企业治理机构,创造一种持久的发展动力和动力支持系统,以独特而优越的品牌、质量、技术、营销网络等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策略占领市场。
(3)合作营销开发商在运做中既要讲求竞争,又要寻求合作;既要注意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更要注意开发商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后者的合作尤为重要。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展开各种竞争,当各种竞争压力使之难以支撑时,应多方寻求释放压力的途径,而寻求合作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开发商之间通常采用松散性的结42盟方式,使合作各方避免直接冲突或共同打造区域品牌,以达到合作各方都有所收益的理想效果。
(4)文化营销现代生活给人的外在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的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他们更渴望居家之中的文化内涵。开发商如果发现了这一点,并加以演绎,就能出奇制胜。开发商必须把创造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温馨的居住文化作为经营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购房者对居住小区文化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关心周围文教单位的配置、距离,而且愈来愈重视小区文化设施的数量、品位,以及小区内大部分住户的文化层次。为此,开发商不仅要注意在建筑风格上尽量体现文化内涵,通过富有特色的主题创意,提升住宅小区的文化价值,给人展现一种高品位的美好生活蓝图,而且要注意通过高品位会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温馨祥和的邻里中心、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来营造小区的文化气息。
(5)绿色营销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兴起,消费者已愈来愈关心自己的居住环境,更加关注拟购房屋的环境设计。他们不仅希望小区内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有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而且要求住宅小区远离工厂,附近没有污染源。开发商应该以环境保护为经营理念,改变过去寸土寸金、见缝插针式的开发模式,充分考虑小区的住宅空间、阳光照射、绿化间隔等,为消费者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家园[62]。现在不少开发商提出的“搞房地产要先搞环境”、“卖房子也是卖环境”,不能不说已涵盖了环保营销的经营理念。
(6)知识营销悄然临近的知识经济时代使企业经营法则开始发生变化,企业营销活动不再只关注物质分配,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应用支持,以此确定新的产品概念和市场秩序,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以知识普及为先导,以知识推动市场的营销新思想,应该为精明的开发商所注意和接受[63]。开发商通过开展大规模的住房知识普及活动,向广大消费者介绍房屋建设选择标准、住宅装修知识、住房贷款方法和程序以及商品房购置手续和政府相关税费,在增加消费者房地产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对开发商的认同感。这必然会在引起社会反响的同时,也使开发商的销售业绩不断上升。
6.3消费者角度
6.3.1切合实际选择合适的住房面积
住大房子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很多年轻人早早的背上了房贷,为了供房很多人不敢去旅游,不敢去商场购物,有的甚至不敢生孩子。那种不顾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脱离实际承受能力或者超过实际需求,片面追求过大住房面积的消费行为43是一种浪费行为,只会加剧城市住房的紧张程度,推动房产价格不断上涨。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艳辉认为,消费者购房要及时走出“贪大求阔”的误区,减轻不必要的生活压力[64]。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梯度消费观及健康住宅的消费理念。居民购房要与自己的生命周期和收入能力结合起来,摒弃贪大求阔的不良心态,坚持量力而行、逐步改善、房尽其用的原则,宜大则大,可小则小,进行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习惯。长期住房实物分配政策和凝固的存量市场,造成了“一房伴终生”的消费模式。现在,随着二三级房地产市场的启动和成熟,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先买一套小一点的房子,再逐渐扩大居住面积和提高居住水平。6.3.2树立务实的住房观念由于目前房价普遍上涨,未有能力买房者切不可“硬上”。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政府积极鼓励住房私有化的影响。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购买了商品房才称得上实现“居者有其屋”。其实这是一个消费误区,正是这个观念导致城镇居民一拥而上的抢购商品房,虽然大部分购房者经济基础很好,能够承受目前的房价,但是其中也有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超越了正常的支付能力,因为供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成为所谓的“房奴”[65]。居者有其屋,不代表居者一定拥有其屋。而实际上“居者有其屋”应该是指每个公民都有住房。居民可以购买商品房,也可以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还可以租住由私人提供的住房,社会上有大量房源可租,选择余地很大。因此,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由于经济的、社会的原因选择租房的消费方式见表6-1,出租房在住房商品市场上始终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表6-120世纪末各国自有住房与出租房的比率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私有住宅66%68%44%62%租赁住宅34%32%56%38%资料来源:汪利娜:《跨世纪中国住宅业的发展及政策选择》,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网,2007-06-06。住房私有率的提高等于把人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利于人员的自由流动,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相背离的。市场经济的发达,人员流动的频繁,工作岗位的变换,人们对租房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居民树立一种务实的消费观念,“居者有其屋”并不等于“居者买其屋”,如果消费能力不能够承受一次性的购房负担,就应该采用租房的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实际上,比较目前很多城市的购房价和租房价可以发现,租房住更经济。即使是选择购房的家庭,也不一定追求一步到位,应选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周诚.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
[2]RobertS.Pindyck,DanielL.Rubinfeld,Microeconomic4th,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1998.
[3]BredelyR.Schiller,TheMicroeconomyToday17th,theMCGRAW-HillCompany,INC,1998.
[4]JohnB.Corgel.RealEstatePerspectives,anintroductiontoRealEstate,irwin/MC/Graw-Hill,1998.
[5]CharlesJ.Jacobus.RealEstatePrinciples18th,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1999.
[6]ArlyneGeschwender.RealEstatePrinciplesandPractices16th,Gorsuch/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2000.
[7]DavidSirota.EssentialofRealEstateInvestment,Chicago,RealEstateEducationCo,1997.
[8]Rogerp.Sindt.RealEstateInvestmentAnalysisandApplications,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1999.
[9]艾伦·伊文思.城市经济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0]雷利·巴洛维.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11]GracielaChichilnisky,WhatisSustainableDevelopment?LandEconomics,Volume73Number4,2000.
[12]查尔斯·温茨巴奇.现代不动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4]傅家骥,万海川.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钱昆润,芦金锋.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6]范翰章,端然.房地产经济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7]关柯.房地产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8]张记康.企业经营风险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19]田德录.乡镇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机理及保障体系研究[R].中国农业大学博士选题报告,1998.
[20]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1]盖伦·格里尔.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2]董藩.房地产开发调控等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城市开发,2003(11):12.
[23]张泓铭.房地产宏观调控原理的基本思考[J].社会科学,2003(9):5—13.
[24]汪丽娜.房地产宏观调控后的冷静思考[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4(12):5—9.
[25]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6]何芳.城市土地经济与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7]卢有杰.新建筑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8]丹尼斯·迪帕斯奎尔,威廉·惠顿,龙奋杰等译.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9]周诚.土地价值简论[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1—4.
[30]张永岳,陈伯庚.新编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1]何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2]华伟.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3]咸阳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咸阳概况.45[34][40]2005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5][37][39]2006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6]刘科伟,关中星火产业带总体规划.
[38]咸阳:大手笔打造滨水宜居城市.
[41]2002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2]2007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3]纪贵红.上海郊区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44]2003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5]2004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6]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7]赵小虹,赵财福.房地产开发经营[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48]朱红兵,刘建通等.GM(1,1)模型灰色预测法及其在预测体育成绩中的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8—121.
[49]隋天中,姜永军.基于GM模型的刀具耐用度灰色预测[J].工具技术,2003,(2):10—12.
[50]高兆蔚.我国21世纪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灰色预测[J].林业资源管理,2003,(2):31—32
[51]张雪宁.我国城市住宅郊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4,(8):47—49.
[52]张笑寒.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用地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1—54.
[53]咸阳市建委.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
[54]罗文春,南灵.浅谈房价过快上涨的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36.
[55]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6]景悦.规范运作放开房地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J].辽宁经济,2003,(2):22—24.
[57]景乃权,刘玉录.住宅郊区化现象及对策建议[J].中国房地产,2002,(6):56—58.
[58]刘长岐,甘国辉.李晓江北京市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空间扩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9):666—670
[59]李志勇.广州市房地产现状与市场前景[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60]开彦.集成化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J].住宅产业,2004,(7):77—79.
[61]曹春尧.房地产营销策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2]叶剑平.房地产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3]高重恒.房地产营销反思[J].销售与市场,200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