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2:3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以基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抢占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新形势下,参加北京“国际周”现代农业高层论坛的专家呼吁,要密切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日益显现的研究成果商品化、研究方式规模化和基因资源争夺白热化的趋势,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有专家称,转基因植物技术知识产权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贸易壁垒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出,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可视专利的战略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加快生物资源信息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当务之急。
存在问题
1研发薄弱
目前我市缺乏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主的研发团队,仅有很少的几个单位极少数人员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社会力量更是寥寥可数,科研成果也相应很少,如此薄弱的研发基础与农业大市极不相称。
2推广滞后
目前全市生物技术推广工作完全依靠政府或农技部门,不能形成推广合力,从事生物技术推广的人员是少之又少,要么是短期项目推广,要么是极小的社会小团体或个人的推广。由于推广力量较弱,各种技术推广就较为滞后,推广效果就大打折扣。
3投入偏少
我市由于财政困难,投入农业的资金本来就不多,投入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就更少。且投入方式以短期项目为主,项目完成,投入结束。近些年的发展主要靠社会力量的投入,与其他方面相比,社会资金投入也不大。
发展对策
针对我市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的趋势,为了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观念,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引导激励社会投资,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作用,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市农业发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营造社会人人支持氛围
利用一切手段开展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宣传工作,大造舆论,提升大家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了解程度,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改变落后观念,树立现代生物技术是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最为关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某个部门或地方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系统整合和组织协调功能,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齐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才能真正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优良投融资环境
目前国家对生物科技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参照国家规划,要因地制宜,及早编制我市中长期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规划,尽快制定优惠政策,出台对生物产业化项目和生物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加预算内资金,增加相关基建资金,建立农业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重大农业生物项目建设,提供银行信贷支持,建立农业生物专项贷款,积极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充分利用投融资渠道,以多种形式解决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资金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一些中小企业实行联合、改组、改造,实现大投入、大扩张、大发展,培育出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带动范围广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3加快构建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研发能力
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建成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机构,重点加强技术开发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开发农业生物技术的公共平台,着力解决推动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个性关键技术,整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研发和管理队伍,使农业生物科技研发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要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生物技术的研发,逐步建立适应农业生物产业要求和符合农业生物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创造出更多拥有自主专有的知识产权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推动着农业常规技术的全面升级,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格局。以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标志,生物农业产业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农业竞争的焦点。
生物农业产业是建立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产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当前,生物农业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农业动物疫苗与药品、农业生物能源、农业生物制造和农业生物环保等。加速发展我国生物农业产业,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依靠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变革,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抗逆等目标;生物良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和可降解地膜等的应用,将大幅减少化学农药、化学废料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将以动植物作为化学工厂,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能源替代物、功能性食品等,促使农业向工业化转变。
当前,我国面临发展生物农业的有利时机。全球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正处于成长期,为我国现代生物产业在局部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国际合作将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利于我国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利用全球化机遇,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分工合作,有利于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对生物能源和生物环境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巨大,从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主题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的总体目标,加快建立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聚集和产业化发展。
加快建设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快速提升农业生物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扶持一批生物农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提高生物农业的技术转移与集成能力;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形成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优化完善生物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在产业基础好、技术条件成熟、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领域,通过市场带动、优化布局、联合协作、产业示范等组织方式,加快产业规模化聚集,形成强势生物产业基地;在有一定技术基础、产业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政策引导、择优扶持、强化技术、优化链条等组织形式,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新兴生物产业集群。
形成生物农业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预警与环境影响评价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生物产业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评价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生物产业(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第三方中介性质的生物产业服务企业。
建立健全生物农业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生物安全法规,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制定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产业重点,建立生物产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加快制定鼓励与限制、奖励与惩罚相得益彰、严肃高效的产业发展监管制度。
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协调和管理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制定和实施税收优惠及人才政策,促进农业生物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努力实现生物农业产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建立健全生物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转化一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值和效益显着、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培育出50家市场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现代生物农业企业,10个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到2020年,生物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到我国GDP比重1%以上。(作者为中国农业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发展现状 探索与展望。
【分类号】:D80
农业现代化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1.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1.1主要成就
世界农业在1900―2000年100年间,化肥使用量增加了23倍,农药增加了53倍,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谷物总产由1934年的5.5亿吨提高到2000年的21亿 吨,基本满足了人口由16亿增加到60亿的需要。
1.2国外现代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如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典型代表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 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总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类似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土地、劳动力适中型: 比较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 典型国家是日本,日本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极度匮乏,土地高度紧张,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替代资源。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型模式,由农协联合分散农户形成集约经营;科技密集型: 代表国家是以色列,它走的是知识、资本与科技密集型的道路,现代科技渗透到灌溉、施肥、种子、栽培、管理等每一个生产环节之中,用技术替代紧缺的水和土地资源。
1.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农业的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管理水平高;农业高度组织化和社会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根本理念.
1.4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科技和资本的投入以替代土地和劳力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加粗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科技创新是弥补资源不足产生后发优势的主要措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2.现代农业发展基本要求:
现代农业的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3.十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
3.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农业生产中巧用各类作物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
3.2由“自然式”向“车间式”发展
现在多数农业依赖自然条件,“靠天吃饭”。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受自然变化的干扰。未来农业生产多在“车间”中进行,由现代化保护设施来武装。
3.3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后果: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3.4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
精细农业又叫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精细农业就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结合高新技术系统。近年来,精细农业的范围除了耕作业外,还包括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甚至包括农、林、牧、养、加、产、供销等全部领域。
3.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农业将由单位经营第一产业到兼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农场将变为可供观光的“公园”,呈现出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农产品布局美观合理和富有艺术观赏的价值,游人漫步其间,尽尝果品的鲜味,趣在其中,心旷神恰。
3.6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农业机械给农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大大地节约了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些机械将要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
3.7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减少化学物质、农药、激素的使用,转变为依赖生物化,依赖生物自身的性能进行调节,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生物循环的过程,使人与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协调发展。
3.8由“单向性”向“综台性”发展
“石油农业”、“生态农业”都属于单向性发展的农业,各是一种极端农业类型的代表。未来农业可能朝向介于两者之间或者取两者优点的综合性农业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要在综合考虑经济、就业、环境、自然文化景观、食品保健等方面后,再进行科学安排的一种模式。
4.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提出的。即在经济和环境协调方针指导下,总结吸收了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生态农业主要类型有:⑴生态农业村 将自然环境较好,生产项目多样的农村进行改造,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可开发出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并存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现代生态农业村。 具有完整的村落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结合开展观光旅游活动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⑵ 旅游农庄 旅游农庄是以观赏农业景观为主,同时兼顾休闲、度假活动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布局以各类种植、养殖场地为基础,结合有反映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展览、宣传,生产场地中有供游人亲手劳动的地方。配备有游乐设施及旅店、别墅等旅游、度假服务设施。 生产项目主要考虑观赏性,如展示一些高新生产技术和新奇植物、动物品种。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是旅游收入。⑶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是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开展适度的旅游观光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 如在生产果园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设施与景观,吸引游人前来种果、品果、购果,以达到宣传产品、增加收入的目的。
4.2、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内容可以表现为: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庄);
农业高科技园区等等。
4.3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就是利用“绿色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体系。 “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
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包括各类农业观赏品等等。
4.4、淡水农业
由于十堰市陆地资源的日渐缺乏,人类目光开始转向丹江口水库等大型水库,开始向这个蓝色聚宝盆索取资源。人们通常将这类农业称之为蓝色农业,即指淡水农业。
4.5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是高科技生物工程内涵的"发酵工业"和"酶工程"。由于它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内进行生产,人人都将穿戴白色工作服在无菌工厂中工作,俗称白色农业。
4.6高科技农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4.7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即“环境不退化,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不仅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它强调生产与环境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采用适当的经济技术生产体系,不搞掠夺式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前提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两者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久兴不衰的生产方式,它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4.8标准化农业
农业标准化是先进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它是指通过不断调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化、农村经济信息建设标准化。
4.9工厂化农业
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结合起来,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关键字:生态体系;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
生态体系下,为了有效开展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和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是当前急需探索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病虫害防治的不利因素,提出农作物种植田间布局、引进新生物技术、复合生物综合防治的新途径,以创造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一、采取生态微系统,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
农作物的害虫、昆虫、天敌等往往需要不同的生境类型,它们需要不同的食物、栖息地等,因此,在现代农业多样性种植品种上就要打破传统的不考虑品种间相互联系,盲目种植的弊端,采取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市场经济下,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如农作物接茬复种、套作复种现象很多,在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农耗期的同时,应考虑技术上防治病虫害,首先,选择适宜搭配种植的农作物组合,利于抑制病虫害的繁衍条件、天敌防治等方式,例如玉米和豆类组合,短期粮食作物和蔬菜组合等;其次,有效考虑不同作物种植的面积、廊道间距等,合理布局以把控害虫、病菌的迁移、传播,从布局上采取微系统的生态把控;最后,田间增加植被覆盖利于系统缓冲力的提高,增加整个田间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采取多种微生态系统并存的措施,如因地制宜挖池塘增加蛙的数量,有效捕食农作害虫、增加益鸟的数量,减少农作物害虫数量等。以上是通过把控多种布局,维持生态微系统的方式。
二、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
农作物多种品种混种、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起到农作物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止,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生态体系下,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套作的技术指标,首先,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考虑农作物播种、收获期、虫害繁衍、相互传染等,皆不增计复种面积,如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为辅;其次,为了增产增收,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是有效利用生态空间的集约方式,同时考虑农作物松散、高低搭配及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的依据为指导,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把握化学调控的技术,把控高层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发展,以上是多种农作物采取生态手段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的有效措施。
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屏障,增设生态防治新途径
生态体系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生物防治,除了上述品种间有益生物防治、田间生态环境的调节,这些生态自然保护措施外,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工程,增设生态防治的新途径。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态措施,是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例如,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采用将杀虫基因移植到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原生质体中,以获得具有抗虫基因的新型农作物,是一种天然的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屏障;杂草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调节害虫侵害农作物,通过植物病原菌防治农作物害虫、昆虫的生物方式,开辟了植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新领域。以上这种生物工程防治主要是在技术上采用抗病基因、杀菌活性、提高生物农药的杀性、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等非化学农药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设生态体系屏障。
四、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优化多样性生态体系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不仅仅单一受到环境、温度、病菌、害虫等的影响,还需控制农作物生存条件,如植株品种、植株健康状况、肥料、水等因素,因此综合复合生物防治,以优化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全方位考虑病虫害产生原因,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以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如赖以生存的土壤,采取消灭作物残渣、翻埋肥料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土壤环境,以防治病虫害发生;根据地形采用分层种植,如平坦土地混种并配合稻间养鱼,采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坡地种植一些旱地作物,如玉米和豆类,空闲地带可以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边缘区域可以栽植高粱、芝麻等,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不仅使农田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了种植体系,更是实现了生物群落的平衡,限制有害生物爆发,综合掌控了复合生物防治技术,有效进行了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保护生态体系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但是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作物化学药剂大量使用、长期残留等现象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不容忽视,因此新形势生态体系下,有效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尤为重要。文章从农作物布局种植、开展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综合复合生物技术等方面,提出科学生物防治相应优化措施,为实现高效、持续、增产增益的农业新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庆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现状与未来[J].甘肃科技,2014(6):20-21.
1农业经营向一体化发展
在社会大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背景之下,农业经营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提高。农业经营一体化的规模效应比较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对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化和混合一体化,通过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不同阶段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合实现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其中农业的生产企业同加工企业以及流通销售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农业经营一体化的重要表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将可持续续发展的概念现在也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是因为上世纪农业的发展片面追求其产量,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各种大量的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把可持续发展应用到农业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农业的趋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科学施肥,减少病虫害,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生产绿色、高效、无污染的农产品,注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有机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做到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5农产品向高加工化发展目前,世界各个国家都比较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其农产品的加工值往往超过了农产品本身的价值,加工食品在食物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加工食品的专用化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用的优良品种,例如生产优质的食用油就要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的专用大豆或者其他原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调整了农业的产品结构,增加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张禄祥,2007)。
2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2.1欧盟现代农业发展经验(1)英国。英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是二战以后,英国就开始注重农牧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英国发达的工业给农业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科技的不断创新不仅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也广泛应用了高科技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利用高科技进行动植物间的遗传育种、培育优良品种等等,利用高科技培育具有抗癌特性的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高科技对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克服了农产品生长的季节性以及空间性。(2)荷兰。荷兰是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荷兰的现代农业有其独有的特色,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荷兰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世界上第一大港—鹿特丹,水上运输和铁路运输发达,方便农产品进出口。在农业结构方面,荷兰利用优势条件,分工合理,重点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减少谷物等农作物的种植。荷兰发达的农业组织也是其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社是最重要的农业组织,有着完善的立法,按照章程依法办事。荷兰农民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合作社购买农产品的原料,还可以通过拍卖市场交易农产品,这都给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同时,农业合作社还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服务农民,帮助农民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荷兰完善的市场体系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交易环境,荷兰的农产品交易必须在拍卖市场进行,由拍卖市靳晓华: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场将生产者的农产品进行具体的分类,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刘传初,2005),统一在拍卖市场进行拍卖,其特别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减少了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力。
2.2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美国是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这与美国直接用于农业的补贴政策有关,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降低了美国农民生产农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其价格,同时,美国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美国地多人少的特点决定了美国要提高其土地的产出率,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3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农业基本法》的制定,从此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其经营方式。日本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其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农业就是以旅游为目的产生的新兴产业,日本的观光农业也叫农园,它根据农产品生产的适时性来决定农园的类别以及生产规模,例如适合种植果树的就叫果园,适合种植蔬菜的就叫菜园,并跟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依山傍水,吸引游客。日本农园的经营大多是按照当地旅游景点的经营来进行管理,对游客合理收费,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农园来游玩。例如,想要在一天短时间内参观农园的可以选择离城市进,规模较小,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并体验其种植过程的农园;对农园有较大兴趣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较远,农园规模较大,并种植多种农作物的农园,这些农院一般般都设有住宿餐饮,方便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了解、体验农园;对那些以游园目的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近,可以采摘农产品的游园式农园(蔡金华等,2008)。
2.4巴西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巴西的现代农业比较发达,有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一,现代农业的发展比较有成效。巴西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大面积的耕地资源、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等等,这些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巴西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也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害,并通过立法来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支持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业,并给这些农民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例如降低其贷款利息。巴西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种类齐全,在农产品生产的各个过程中都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机器,有专门播种的、有灌溉的等等,这些都节省了农民的时间,并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外,巴西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实行经营一体化,在各个区域设置农业站、培训部、研究中心等等,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包括提供优良种子、培训种植技术等。同时,巴西还设有专门的基金,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贷款、融资和担保,加强技术推广,这些都为巴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
2.5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以色列的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很迅速。以色列拥有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滴灌技术则可以控制水量,合理进行灌溉,节省水资源;领先的多倍体繁殖技术则可以培育出高产量并成功率高的农产品,这些都相应的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产量,并且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以色列的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其水资源的匮乏决定了以色列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使用;以色列还通过发展集约化生产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通过推广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研究最新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另外,以色列民间的从事农产品研发的机构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泛,其科研人员有较高的科研素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研发相应的技术,他们研发的技术有的甚至被应用到世界各个国家。这些都保障了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发展。
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但是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不注重保护环境,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的应用中不充分等等,这就都需要我们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3.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农业资源区域性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加快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生产环保无污染的健康农产品;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发展上现代农业。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主旋律,要提升农业整体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不明显,缺乏相应的人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的同时,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建设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上述规模化、机械化、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农业,被很多学者乃至决策者奉为农业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现代农业的美称。殊不知,那种现代农业是不持续的短视农业。如果中国放弃了自身农业优势,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发展美国式现代农业能够预见的后果必然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出现退化,大量小农户破产倒闭;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谋生;中国吃饭问题要靠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将在食物链供应环节出现动荡危机。
出现农业生态问题的原因
自古到今,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人类社会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满足食物需求。历史时期从事农业的人群,远高于经商或其他产业人群。之所以现在用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生产出许多人吃的食物,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然而,由于一些基本原理严重违背了生态学规律,现代农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在地力下降,环境污染,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出现,蜜蜂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食品营养不均衡,食品受到污染等。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农业生态问题呢?这是因为,农业的特点注定了人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导致其稳定性。如用除草剂替代人工锄草,其后果就是促进杂草进化。为消灭杂草,就需要喷洒更多更毒的除草剂,这样,作物就会受到影响;为保护作物搞转基因,作物保住了,但喷洒除草剂的数量和剂量都增加了,最终导致超级杂草出现。害虫防控也一样,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虫,也有益虫,还有益鸟。大量农药不仅灭杀了害虫,还误杀了益鸟、益虫。更严重的是,害虫也对农药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这是因为物种繁衍是一切生物最根本的规律,害虫不会轻易放弃其生存权。为了继续替代昂贵的人工,就需要将抗虫基因转移到作物体内,继续喷洒农药,内外夹击害虫,导致超级害虫出现;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就要让动物们提前发育,但这样的代价是,食品中抗生素、重金属、激素含量升高,消费者为此要付出健康的代价。
现代农业与资本结合密切,最终绑架了农业,还绑架了政府。没有政府的高额补贴,现代农业是没有能力生存下去的。看看美国的例子就知道,美国农场主收入中的40%来自政府补贴。美国用中国耕地的193%,才生产了相当于中国52%的粮食,而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动用了多于中国农民近十倍的政策补贴。从这些数据来看,美国的现代农业还有哪些优势呢?
让越来越少的人养活骄奢逸的现代人,且农场主还要自身享受,没有政府补贴他们就不种地,要吃饭就必须看农场主的脸色。在以资本驱动的现代农业模式下,粮食安全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甚至波及粮食曾自给自足的中国。美国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依靠政府补贴,还将环境代价转移到他国,如化肥、农药、农膜等高污染的行业是在中国生产的。在美国本土,搞转基因那样的懒人农业,已造成了农药、化肥居高不下,并出现了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基因污染,蜜蜂也因此面临灭绝危险。目前,美国人搞的现代农业,已不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为农民利益考虑的农业,而是赔钱还在干。美国人为什么赔钱种地来养活中国人呢?其中深层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和作用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美国地多人少,从事农业的人更少,只能发展所谓的现代农业;我国人多地少,有悠久的农业历史,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对现代农业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拨乱反正”:
一是化肥用量减少。生态农业强调元素循环,仅将被城市消费者带走的营养通过化肥、绿肥或生物菌肥的方式弥补。大量研究证实,发展生态农业,化肥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一半并不影响产量。
二是农药用量大大减少。生态农业对害虫防控以预防为主,不是待害虫暴发后靠化学物质灭杀,强调生态平衡。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药相当于灭火器——仅出现火灾时才派上用场。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农药用量可在现有基础上减少70%~80%而基本不影响产量。因发展生态农业而关闭一半的化肥厂和70%以上的农药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三是消除农膜污染。前期使用农膜可提高地表温度、湿度兼有抑制杂草作用,但后期农膜是有害的。全球变暖后,生长季节延长了,完全可以不使用农膜。生态农业可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在不使用农膜的前提下,保证产量与质量双赢,从源头杜绝二恶英等致癌物质向环境释放。
四是消除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生态农业不采取与自然对抗的办法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杜绝基因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
五是生态农业及其下游产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在家乡,转变为农业职业工人,就地城镇化,将城镇建设成为有生气的养人之地。这对满足13亿人食品的持续安全供应,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如再加上适度的合作化,搞就地城镇化,将大量人口稳定在广大的乡村或城镇,则对国家食物供应、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功莫大焉。
从1992年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邓兴旺,与学生一道,一直沉醉在植物生命体的奇妙世界中。日前,邓兴旺获得2015年《自然》杂志杰出导师奖。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代谢都有规律可循,我的理想就是找出这些规律
邓兴旺是植物生物学家,他毕生的理想,就是找到植物发育生长的机理。“植物怎么知道秋天要落叶、春天要发芽,冬天时要为下一年的生长做准备。还有,为什么黄山迎客松的枝叶会向周围生长,因为它的周围没有竞争。这些都说明,植物本身具有感知外界环境并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是专注于这个领域的人,可能会认为植物的生长与凋落本就该如此,其实,其中有植物自身规律与调节的机制。正如人类会感知外界信息,并由大脑作出处理,进行指挥一样,植物细胞的代谢、生长与发育,也有规律可循。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探究当光照到植物上面之后,植物如何感受、如何反应。”
从不满16岁考入北大生物系至今,邓兴旺对植物生命体的兴趣从未减弱。从发现植物生命过程里大量存在的一种蛋白复合体到发现植物调控蛋白降解的新过程,在探究植物生命原理的科学之路上,邓兴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于36岁被耶鲁大学聘为冠名终身教授,后来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邓兴旺正在关注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这是近年来科学界的明星技术,它实现了在生物体基因组水平上进行精确地敲除、插入或置换。“举例来说,科学家发现木薯容易得一种很严重的疾病,没办法防治。将木薯的一个基因分成3000份,改变其中的一份,木薯就会不得病了。这种做法不同于转基因技术,只是修改了木薯本身的一个基因,让其基因的表达改变,没有插入任何外源基因。”邓兴旺说。
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科技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
自2014年辞去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教职,全职回到北大筹建现代农学院以来,邓兴旺信念十分坚定:“我希望不但能够为培养我的北大做点事情,也能为生我养我的故土上的农民做点事情。”
回国后,看到我国大多数农业院校的发展已经不太适应当前农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邓兴旺决定借助北大综合学科实力雄厚的优势,发展农业交叉学科,致力于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一系列国际一流的前沿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农学院筹办一年多以来,先后开办了系列现代农业科学、农业经济学讲座,建设公共植物生长平台,并与特拉维夫大学粮食安全中心联合成立“北京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粮食安全中心”,进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在邓兴旺看来,中国农业当下最亟待突破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例,美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经过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品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品质、产量和抗病性,从而大大地提高美国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以色列十分注重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开发培育作物新品种,他们利用生物技术和其他手段,不但培育出品质优良、抗病抗虫、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种子和种苗,还以先进的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种植,从而有效保障了农作物优质高产。”邓兴旺说。
“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信息、生物、设施、加工、节水、生态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快速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谈到这儿,邓兴旺的语气有点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农业用地过度开发,应通过提高科技含量、灵活安排农业生产、适度进口等方式实现土地轮休,从而积蓄更大的生产潜力,有效保障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何为称职的导师?邓兴旺有自己的想法。“在中国,搞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人已有很多。当前我们更需要的,是能把国际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的人。”在他看来,作为导师既要教给学生前沿的基础研究经验,又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中国的农村、农业有了解、有感情、有责任感,“这样的科学研究才能惠及更多人。”邓兴旺说。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焦雨铃教授曾于2002年至2006年在邓兴旺教授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他感受最深的是:“邓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辨别出最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比较;中国选择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基于本国国情的全面改造,相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的转变,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总体上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丰裕型的美国现代农业模式、资源短缺型的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和资源适中型的西欧现代农业模式。以上三种模式说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究竟采取哪种模式,走什么样的道路,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人少地多的国家,主要通过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来提高效率;人多地少的国家则通过劳动集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来提高单产。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的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指在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的能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推行的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政府为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质量水平,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对策措施。如重视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等。
(二)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的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等正好相反,人多地少,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土地和机械替代人力无利可图,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行的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化肥价格稳定下降,使土壤资源耗竭能够快速有效得到补偿,从而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的束缚。之后生物科技的发展又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日本通过生物技术全面改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了土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使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同时,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广泛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有效地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成功,日本政府建立了一套科学严格的科技推广制度。日本农业在生物、化学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通过小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国家创立了一种农业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西欧模式
西欧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齐头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行的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农业现代化模式。通过这种模式逐步实现了本国的农业现代化。典型的有英国、法国、德国等。
英国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首先在立法方面,英国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在此后的30年里,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类农牧产品(如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则由政府补贴。同时,政府制订政策促进农业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为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英国政府制订了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愿意合并的小农场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愿意放弃农业经营的小农场主可获得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或领取终生养老金。政府除对农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对农业基本建设(如土地改良、田间供排水设施)和自然条件差的山区提供补助金。英国每个地区都设有不同类型的信贷机构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它们以土地或房屋为担保,对购买或改良农田进行农场建筑等提供贷款;购买农业机械和农场建筑物的农民可以使用短、中、长期贷款等三种形式。
法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和农场经营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阻碍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给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法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制订了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法国的法律规定了土地的“不可分割”原则,即农场主的土地不得由一个以上的子女继承。同时还采取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的措施,国家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整治后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政府支持中农的目的是促使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离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国家的直接干预,控制了土地的收购和转卖,改善了农场结构。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科研与教育推广事业、提供农业信贷、组织与协调全国性的农业服务活动等。同时法国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开发研究在内的农业智力投资。法国法律规定,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文凭”的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具有高中二年级以上学历的“农业技师证书”持有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促进土地连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目前我国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家庭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尽管这与美国、日本农业生产一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农业经营形式,但我国的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我们可借鉴美国、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连片集中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即政府通过补偿和培训方式鼓励农民到城市谋生,允许和鼓励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当地的种植大户并收取一定的转包费或租金作为补偿,或者将土地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可借鉴法国的经验,组建土地整治公司,将低产田和荒芜的土地集中成片,整治成标准农场后出租给有经营能力和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扶持发展国有的农用工业,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于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场和农户所使用的农机具的自动化、智能化,要采取两种模式,面对组织联合经营的大型农场应借鉴美国模式发展大型现代化农机具。开发和生产适应家庭小规模生产的小型、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条件,乡村道路、农电、农田排灌和农业市场等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在遗传育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机械技术以及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的经营成本,并使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出现重大调整。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的质量也不高,一类和二类耕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中低产田则占到80%左右。而且,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滥用化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保护和改良土壤,优化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生产率,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确保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有足够经费投入,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利用。并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发展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三)支持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着力构建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产品协会的发展。政府通过合作社立法、财政扶持、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技术援助等政策工具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个体农户和家庭农场主在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同一农业经营服务项目上通过合作社自愿联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较高组织效力的现代农业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以大型供货商的身份在市场上跟客商谈判,给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从而改变了农民的弱势地位,有效地促进了的农业规模经营,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遵循资源禀赋条件,以区域优势布局为先导,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美国形成了玉米、小麦、棉花、畜产品等竞争力极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日本形成了以大米、苹果、花卉、畜产品等为支柱的具有明显资源禀赋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荷兰形成了以畜牧业、园艺产业等为特色的具有显著出口创汇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
(四)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职业化
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大量高素质并掌握了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从业人员。发达国家对农业、农村教育都非常重视,通过正规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出了大量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且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日本农民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法国农村60%以上的青年具有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水平。而我国农民8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也未进行过任何职业培训,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建立包括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通过法律等手段确保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其次应借鉴法国经验,通过制订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从外部引入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需要工业的支持和城市的带动,在农民身份化规定下,非农出身的人难以进入农业产业,意味着农业对工业和城市资源的拒斥,意味着农业现代化将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因此政府应特别关爱农民,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农民与其他职业者一样享有进入和退出自由。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最不重要,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相当重要,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民职业化尤为重要。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模式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模式。
(一)东部地区的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东部地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五省为例。2009年,五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1.55倍、1.34倍、1.30倍和1.19倍。东部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3.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1%,其中高产稳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由于人口众多,这一地区的人均农业资源远少于其他地区。同时,东部地区也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大量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生产所剩空间越来越小。但地方政府乃至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以及相应的以工补农能力强,农业的工业化、商品化、标准化水平高,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质量、档次等也有更高的要求,农业在整体上已经向现代农业迈进。因此,东部地区适宜采用集约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以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为重点,以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为目标,大力发展以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的安全、无污染的现代外向型农业。
(二)城郊地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大中城市郊区人口密集、土地紧缺,但农业生产条件好、物质装备程度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优化和拓宽农业功能等方式,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农业,做好城市农副产品如蔬菜、牛奶和水果的供应,同时大力发展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无污染、多样化、观赏性、功能化的农产品,以为城市的中高收入阶层服务。如上海市发展现代农业,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为目标,在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的布局结构,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开发出更新周期短、产品质量好的绿色安全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适应都市农业的特点,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城郊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都市产业。
(三)中部地区的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9.7%,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6%。中部地区河流纵横,平原众多,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平原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是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型的发展之路。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以及混合型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对推动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化型的现代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而且通过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践证明,产业化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符合我国中部实际的现代农业模式。
(四)西部地区的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8%,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人均耕地2.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是东部的2倍。西部地区有林地10.4亿亩,占全国的36%,草地22.5亿亩,占全国的55.9%。光热资源,也是全国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说明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独特性,必须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的名、优、新、特农产品,走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具体应是:西北农业区(包括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等),应重点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草地畜牧业和以果品、棉花、蔬菜、甜菜、油菜、畜产品为主的储运、保鲜及深加工产业。西南农业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应重点发展草食型畜牧业,推行混农林业轮作制,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特种林果产业和以农副产品、林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青藏牧业区(包括青海、等),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淡水养殖)及中药材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藏药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3、李滋睿,屈冬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四)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据农业部科教司的统计,到1999年为止,我国拥有各种形式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5个。在这些园区中,大量农业生物技术、无公害食物生产技术、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农业生产技术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应用、示范和推广,为园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信息,展示了现代农业新的经营方式,有些地方因此而培育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政府予以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示意图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来进行的,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全面协调的动作,必须有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其运行。要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进而对农业的科技示范推广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五大运行机制。
(一)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资金筹措机制
(一)在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传统农业在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上,采用合理调整种植密度、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桑基鱼塘系统方式等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环境,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性,使农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的循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出,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1.用养相结合,保持耕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古代倡导的地力常新观主要是针对“地久耕必耗”而提出的。要保证农业的丰产丰收,最根本的是要保持土地能够被不断利用,就需要采取适当的耕作栽培措施,这就是地力常新观最基本的观点。因此,用地要和养地结合起来,只用不养,就会造成土地被不断的消耗,只有用养结合,采用作物轮作、土壤轮耕、合理施肥、利用微生物活动等有效措施,既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产量,又能够维持地力,保证土地被永续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为了解决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株树越多,会导致单株的收获量减少这一问题,就需要适度减少单位面积上的作物的总株数,使得单株的收获量得以增加,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减少作物的总株数。这就需要在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关系的优化,即在个体和群体之间取最优的数量。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合理密植,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在保持合理的群体密度的基础上,给每个个体植株以较充分适当的生长空间和条件,保持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吕氏春秋》中“树肥无使扶疏,树硗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而多秕,硗而专居则多死”,就有合理密植思想。肥沃之地,不可种的过稀,瘠薄之地不要过密。并说:“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意即植株过密,要实施间苗,把大苗留下,小苗去掉,大苗可成饱满之粒。小苗多半不成粟。这样做可使得每个植株能充分地得到光热条件,单株生长发育结实良好,加上群体密度适合,丰收自然。
3.间作套种
间作套种是农业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间作套种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等自然条件,在有限的生产期限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业产品。并且,间作套种方法的应用能使得不同种类作物之间构成复合作物种群,往往能抵御病虫害,互利互惠。《齐民要术》第五卷《种桑、柘第四十五》中指出种桑树套种禾豆类的作物,将禾豆类离桑树近距离播种,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起到固氮、肥田增产,又高效用地的目的。在《修齐直指》一书中,提出关中地区“一岁数收”和“二年十三收”的间作套种技术。杨秀元在《农言著实》中,也记述了三原县的油菜地中套种扁豆的间套做法。
4.轮作复种
轮作复种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力推广,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进行作物轮作及连种、复种。传统农业中主要采用豆禾轮作,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一般是豆科作物)轮作的方式。这种合理安排作物前后茬关系的方法是高效用地的好办法,同时也达到土地用养平衡的目的。北魏的《齐民要术》对复种轮作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书中总结了一套轮作法,并对不同的轮作方式进行了比较,还特别强调了以豆保谷、养地和用地相结合的豆类谷类作物轮作制。
5.桑基鱼塘系统方式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发端于明朝中叶,由当时江苏常熟地区一个名叫谈参的人发明。他改变了原来那种把低洼的地方填起来防止水害的做法,而是将低洼的地方挖成塘,用于养鱼。挖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种果树。池塘边种茭白等水生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猪圈,用于养猪。这样养猪不仅不用占用耕地,猪粪还可以直接落入池塘喂鱼。堤外农田种植水稻,通过水塘的排灌,又可做到旱涝保收。由于经营得法,谈参一家的农业收入比别的农民提高了3倍,副业的收入又比农业的收入多了3倍,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谈参的这种做法由于用地少而获利多,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并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在太湖地区,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形成田猪互养。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还有的是以鱼塘种桑、种果或种蔗等,形成所谓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是人工生态农业的最初形态,它起到了各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养鱼增加收入,同时消除了内涝的威胁,有利于水稻灌溉,适应了当地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水域资源丰富的特点,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二)利用生态方法
防治病虫害和杂草,施用有机肥,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古代先民习惯运用各种耕作栽培措施来防止各类自然灾害及病虫草害。最早有关害虫的生态防治记载的文字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这里是指利用耕作措施来防治杂草和害虫。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又不断积累了以虫治虫等经验。以虫治虫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螨类、益鸟、鱼类、两栖动物等来抑制或消灭害虫的方法。在我国历史上,除了用蚁防治柑桔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青蛙和养鸭来防治害虫的例子。明代陈经纶在其《治蝗笔记》中详细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养鸭治虫是我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我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关于施肥,有明确记载的可见于战国时期,如《孟子•万章下》说:“百亩之粪”。又《滕文公上》说:“凶年,粪其田畴而不足。”《韩非子•解老》篇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此后施用有机肥,如粪肥、绿肥等长期一贯被视为“肥田之法”。如《吕氏春秋•季夏纪》指出杂草腐烂后可以肥田,说明那时已经认识并且重视绿肥的功用。到南北朝时期,又增加了旧墙土、草木灰、厩肥等等,其后像石灰、骨灰、食盐、硫黄、石膏、卤水等,在不同的地区曾经有当作肥料施用的。唐宋时期出现了踏粪法,利用家畜制造厩肥,宋代陈?则主张用粪池和粪屋来收集肥料,元代王祯在其所著的《农书》中首次对于肥料的种类进行了分类。他把肥料分为苗粪、草粪、火粪、泥粪四大类。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主要利用的是生态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和杂草,施用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传统农业对生态的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崇尚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农业的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不可取的。传统农业采用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运用合理调整种植密度、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桑基鱼塘系统方式等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良性的循环,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好结合。另外,传统农业不像现代农业似的,防治病虫害过多地使用农药,而是使用生态方法防治病虫害,如以虫治虫,同时,施用有机肥,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石油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土壤硬化、板结、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问题,这主要是在发展石油农业的时候,过多地强调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扩大产量和规模,却忽视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合理利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如传统的施肥技术和除草技术对维持地力不衰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河泥肥料的使用,不仅肥效高、可疏松土壤,而且对河泥的挖涝,对增强河湖的蓄水能力又是一大贡献,生态价值凸显。再比如,当今人们种田几乎没有中耕除草的步骤,完全靠除草剂,加速了土壤性能的板结等状况。要想维持地力不衰,就需要重视对传统生态耕作技术的保护。
三、传统农业的不足之处
尽管传统农业实践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掘的潜力,但传统农业实践的经验还是有着很多局限性的,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还是需要改进的。
(一)传统农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不符合当前的社会需要。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发展水平,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在新的条件下,农业的发展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了,而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并且创造一定的价值,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需要扩大,产量需要增加,质量需要提高。这些,都是传统农业所不能及的。
(二)传统农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传统农业技术主要是长期的农业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靠直观和表面的观察形成的一套技术思想体系,这种技术手段往往是比较落后的,导致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是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劳动工具为主,技术装备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还主要是靠天吃饭。传统农业技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完善,而且长时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一方面维持了传统农业的繁荣和传承,使我国传统农业和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技术革命和创新,使得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
(三)传统农业的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作为发展传统农业的人,主要是农民,他们开展农业主要都是依靠的经验,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文化,这就造成传统农业粗放的发展方式,没有专业的分工,农业想发展壮大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生态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新发展
在认识了传统农业的生态优势和不足之处后,就有必要对传统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可取之路。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至20世纪90年代得以在世界各国广泛发展。生态农业是在人们的积极参与下,遵循现代农业生态学理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追求稳定持续增长的生产力;稳定持续的土壤肥力;健康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国内,现代生态农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后其理论和实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对于生态农业的概念,尽管表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良性循环、持久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现代生态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发展农业的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思想,是一种发展农业的优化组合技术,还是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农业的新发展:
(一)化石能源消耗要减少,生物技术措施要跟进化石能源的利用使我国的农业生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跟进生物技术措施。农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生物技术已经为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法,比如生物固碳、生物农药、生物植保等技术。在当前,为了在农业发展中广泛推广生物技术措施,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首先从农民的需求入手,实施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惠民工程,大力普及沼气,积极开发秸秆气化。同时,对生物技术措施进行宣传,使农民认识到生物技术利用的好处,对积极采用生物技术的农户进行必要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奖励,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生物技术带来的益处,这样才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生物技术的普及率。
(二)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加强系统内部的物质再循环传统农业的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等种植方法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应该改进这些方法,发展生态种植。生态种植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具体做法是在田野里使用微生物技术和轮作制,即豆类、粮食、苜蓿(一种氯肥植物)、根茎植物不断轮种,以增加土地的氮肥和氯肥,使地下水保持清洁。待农作物收获之后,再把其根茎和麦秆捣碎,喷洒上益生菌原液后埋入地下,使地表下形成一层肥沃的天然腐蚀质,同时又能促使有机物的转化,保持水土不致流失。
(三)应重视土壤肥力的维持和增进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质量高低。通过施用人、畜粪尿及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来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施用河泥、草碳等。建立合理的施肥、耕暄和轮作制度,综合培肥地力。
[关键词] 广东 农业现代化 问题 选择
一、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差异较大
广东提出在2030年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广东内部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东翼地区则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翼地区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而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则稍微落后。同时开始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即达标程度高的越高,达标程度低的越低。由于每个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要缩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差异,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分工,建立农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
2.人地矛盾突出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但同时也会使农业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向现代部门,如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速度大于耕地减少速度,则现代部门经济的增长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广东人均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量本身较少,近2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促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均耕地基本保持不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与耕地减少速度相当。随着广东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密集,目前广东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直接降低农业的生产效率。
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广东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进程。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农村通讯网络、农村能源利用、农村教育事业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足够投入,造成了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农村交通通讯不便,制约了农村的对外交流;此外农村医疗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广东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除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少数发达城市情况较好以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2006年12月笔者曾到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龙江村进行实习调查,发现目前在村内的1768亩土地中,尚有40%的面积未建立配套灌溉系统,同时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户拥有的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比较陈旧,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产物,此外,村道公路建设滞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农户成为了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生产手段、技术管理和组织销售等方面有一个高要求,而现有资源条件和制度约束决定的人均承包土地的做法,带来了规模不经济问题。农业产业化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它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快,面临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和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均等问题。总体而言,广东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农民素质不高
农业主体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新内涵的一个方面,指的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目前广东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对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极低,2005年仅为4.1%,而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稍高,但均未超过30%。农民素质的表现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够或缺乏专业培训,许多农民仍然保留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民主法制意识比较淡泊,同时缺乏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难以摆脱陈腐落伍的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主体现代化是关键,农民素质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大因素,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回顾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从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集体化到家庭承包制的转变;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机械化到以生物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的确定。总体来看,过去广东发展现代农业,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然而,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最终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适合广东的省情,应该予以矫正。
广东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可供投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少,同时农村落后,大量劳动力剩余,以及农民素质不高,这是广东的基本省情。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广东的省情与日韩国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结合自身情况,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应该是:广东农业现代化应该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牺牲和恶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农业投资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采取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区域与城乡差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