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

时间:2022-12-17 09:32:57

生态经济效益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32-02

0 前言

20世纪初,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企业在乎的是利润,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即,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符合经济利益,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material intensity);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

(3)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就生产而言,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提高企业收入。

(2)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公司的运营,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供应商管理体系,公司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通过使用这一工具,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企业形象的提升。垃圾减量,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将强风险评估,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但就长远而言,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就注定会被淘汰。

(1)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政策公开透明,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企业应该意识到,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增刊),2001,(12).[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1995,17(4).

第2篇

一、合心镇土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合心镇位于长春市郊区,距离市区较近,交通方便,人口众多,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在实地调研中得知,合心镇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为玉米,占到95%以上。全镇土地基本都处于使用状态中,而使用化肥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主要方法。又因为施用化肥过程简便,效果较为明显,所以使用量很大。与此同时,由于长期无节制性的使用化肥,带来了很多的土地问题,诸如土壤硬化、土层板结等。但从现状来看,农户并未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即使有所发现也没有较好的方法解决。探索出一条适宜合心镇土地发展的休耕之路,会为土地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

二、合心镇实行适度休耕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对土地肥力的影响

通过在合心镇的实地走访中得知,合心镇绝大多数的耕地均采取使用化肥的方式促进作物生长,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加剧。首先,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酸碱度有很大影响。过多的化肥使得很多化学元素在土壤中积聚起来,严重影响了土地的酸碱平衡。其次,化学肥料容易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再次,如果过多的使用化肥,会使得大量放射性物质渗入土壤。最后,化肥使用过多,过量的化学因子进入土地中,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由此可见,化肥的大量使用对于土地肥力造成了很大破坏。而采用适度的土地休耕方法休养结合,对于土地肥力的恢复有很大作用。通过休耕一部分土地,首先可以使得土地自身得到一定的缓解。其次,通过农作物自身对于土壤的调节作用,使得土壤结构更加合理。而秸秆还田也是培肥地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秸秆中含有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休耕土壤中分解为腐殖质后,可培肥地力,优化土壤,改良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2]同时,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质肥也是保护性休耕的重要措施之一。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弥补土壤有机质下降这一问题,修复土壤结构,回复地力。

(二)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从合心镇来看,根据实地调查得知,正常情况下玉米亩(大亩,下同)产在1800-2200斤左右,以2000斤作为标准。那么在正常的耕作方式下,5年内1亩地的玉米总产量为10000斤。再来看休耕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假设在具体的休耕模式中,每年休耕20%的土地,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每休耕一年随着土地肥力的恢复产量增加10%,那么经过计算可得,休耕模式下5年内1亩地的玉米总产量为9768.16斤。可得,在第一个五年周期中,两种耕作方式的玉米产量基本持平。但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二个五年周期中,整块土地已经全部进行过保护性休耕,随着土地肥力的上升,玉米产量必然能够再次增长,超越普通的耕作模式所得到的产量,由此循环往复,实现良性循环。另外,在20%的休耕土地中生长着一些调节土壤的经济作物,由此带来的产量不可小觑。另一方面,从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影响来看,适度休耕的耕作模式更有优势。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易造成土层板结、土壤硬化、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在较差的生长环境中,农产品质量较为一般。同时,化肥的不间断施用,容易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积累,导致产出的农产品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保护性休耕模式下,缓解了土地压力,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也保障了人身安全。

(三)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通过对合心镇农户的调查走访,绝大多数农户家庭的收入来源是土地收入,而主要影响因素即是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样,在排除其他外在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本文试图去简单比较传统耕作模式和适度休耕模式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上文相同,如果将亩产2000斤玉米作为标准的话,假设市场价格为1元/斤,那么在普通的农业耕种方式下,1亩玉米5年的农产品销售收入为10000元。而在土地休耕方式下,1亩地5年的玉米产量为9768.16斤,在农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为9768.16元。但考虑到实行土地休耕后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可将市场价格设为1.2元/斤,则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1722元。同时,在休耕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例如大豆也会带来一部分经济收益。再看成本问题,农业成本主要由劳动成本、肥料购买、机械使用等构成。一般来说,在两种耕作模式下,劳动成本和机械使用费用相差无几,则比较肥料购买费用即可。在实地访问中得知,一亩地需要1.5袋化肥,每袋化肥价格大概为100元/袋,则总费用为150元。而生物有机肥一亩地同样需要1.5袋,每袋价格120元/袋,总费用为180元,与使用化肥费用相差无几。同时,在实行休耕制度期间会制定相应的土地补贴制度,补贴费用能够弥补休耕初期的收益减损,最终仍会增加农户收入。

三、合心镇实行适度休耕的生态效益分析

(一)农药化肥对于周边环境不良影响的缓解

我国化肥利用率很低,大量的化学元素积累在土地当中。化肥成分流入水体,对土地周边地区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化学元素流入到周边水体当中,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也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土地的适度休耕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保护性耕作方式中彻底摒弃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改为更利于作物吸收和环境友好的生物有机肥,在一个休耕周期中形成土壤内部的营养循环。通过休耕制度的推广,必将有效的改善土地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二)休耕模式对于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国关于土地休耕制度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将国外成功的经验方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施行措施至关重要。在推行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试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合理规划和操作的试验,得出较为真实的数据和成果,形成科学的休耕模式,十分有利于土地休耕制度的推进。

四、结论

第3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效益 生态伦理

循环经济是一种依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新经济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作为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的原则。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都必须讲求效益,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某种效益观。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除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外,还必须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我们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生态伦理原则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只不过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自然只有工具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直接导致传统工业经济把自然仅仅作为可资利用的资源宝库,对自然进行疯狂的开发掠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种存在物(包括人)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完整、有序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其最高的内在价值,它遵循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尺度,而不是服从哪一个物种的特殊要求。”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存在状况直接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最高的道德律令,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有序进化是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人产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其生存、发展依赖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不能置自然于不顾,单纯考虑自身眼前、局部的利益和需要,而应充分肯定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制约作用,肯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目的性和价值,将人类自身的生存目的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统一起来。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原则要求人类必须把自我的利益与大自然中所有生命物种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提倡生态“大自我”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寻找循环经济运行的道德合理性。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善待自然环境,主动地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利益关系调整到伦理道德关系的高度去认识,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行为约束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有序关系前提下进行。所以,要实现循环经济中生态效益的提高,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将伦理关怀延伸到自然万物上面,把道德目的的中心放在完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上,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把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使人与自然都成为在发展中受益的“道德共同体”,这是提高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的生态伦理基础。

二、树立整体发展原则

传统经济模式仅仅着眼于追求经济增长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环境的迅速恶化,这是一种片面发展价值观的体现。传统经济模式将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而“不考虑各系统的可持续产量,不考虑自然界中很容易受到破坏的各种平衡”是一种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上的发展观。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出发,把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把生态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依据“减量、再用、循环(即3R)”的原则,要求经济活动按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种“资源――产品――再生利用”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过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具有净化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化产业体系,能大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量,减轻环境压力,较好地解决传统工业经济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臭氧层变薄,土壤沙化,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人类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实现经济体系向生态化转型。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科学技术和环境协调技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追求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最小化,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形成。在消费方面,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注重培养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大力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合理消费,反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发展合于自然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原则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性和相关性,兼顾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自觉物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循环经济在发展经济,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极地创造着生态价值,促进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生态系统获得更合理的结构、更良好的功能,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遵循辩证发展原则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强调对环境的保护,片面地追求生态效益,就会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社会要和谐就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因此,遵循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的原则,就必须兼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它们彼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过程,从人与自然发展的历程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先定的预成的关系,而是一种发展中的,生成的关系。人的活动与自然生命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同自然的原有和谐状态而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的过程。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受自然法则的制约,自然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和生存并不是完全顺从自然的性质,听命自然的安排,而是在否定自然命运的自我创造活动中去实现和发展的。人类应在遵循生态规律、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自己的能动性,科学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和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坚持辩证发展观的过程中,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要实现良性发展除了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外,还要协调好地区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自然――人――社会辩证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在提高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如果循环经济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它就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循环经济又超越了唯经济利益是求的狭隘价值观,自觉地担负起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发展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对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保持在环境资源承载力的限度内,力争使生态潜力的积蓄速度超过经济潜力的增长速度,以生态可持续性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没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主要地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原则有助于转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思维方式,促使人们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生态化。同时,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原也有助于改造生活中不利于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发展;河源林下;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是河源市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1 河源林业及林下经济现状

1.1充足的林业用地是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保障

河源是广东的1个典型的山区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221333.33hm2,占市国土面积的71.8%。

1.2国家和地区政策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强力后盾

1998年以来,河源市先后进行了林业体制改革,生态林和商品林分类管理以及完善林权制度等系列改革和解放生产力的举措,更好地保护了森林和发展林业,使山林的功能得到了较好地发挥。近年来,又从落实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出发,全市林地由生产木材为主导转变为生态公益为主,50.4%的山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国有林场和县区大部分林区实行了封育禁伐。生态公益林实行国家补偿政策,确保了山林功能转变后林农的收入,国有林场禁伐后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林场的正常开支及运作有了保障,确保了林区稳定和森林资源的增长。

1.3多年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则提供了技术保障

大面积的林地和森林是林业生产的根本,林地、林木是山区最大财富,山区要发展、要致富,需要在保护好这笔财富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经营让这些财富增值。而以不破坏森林资源为前提,发展林下经济的经营活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河源市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的时间较长,如龙川县细坳镇、和平县上陵镇等地的林农充分利用竹林,精心耕耘竹山,不仅取得了竹材收益,还利用春冬挖取竹笋的方法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竹林产值。多数地方利用果园养鸡、山塘养鱼、养山猪,实现了立体化经营,使得废弃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收到变废为宝的效果。一些地方引进外资,投资开发了生态旅游项目。这些都给生态林业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成为了山地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林农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1.4存在的不足之处

河源市林下经济仍不发达,可以说才刚刚起步,成功开发林下经济的典型不多,经验总结及技术推广不够,发展带动能力不强,林区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都严重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2 发展河源林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2012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包括主要任务和措施,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1制订规划方案,合理利用林地、林下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按照现有林地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共存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实行分类经营。根据林地的类型与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重点发展油茶、竹子等珍贵树种,同时,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业,如利用林荫套种草木、藤本类等矮小的药材;灌木型水果;饲养鸡、鸭、竹鼠等禽畜类;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林地增值。

2.2抓基地示范作用,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引导国有林场和有实力的经营者先行发展,对不同投资者、经营者和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分结构应选择不同的林下品种和经营方式。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产模式带动基地建设。抓示范基地时,要选择不同的林下经济方向(如种植、养殖等)给予帮助指导,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用投资者、经营者的实用效应来带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药剂防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对策

随着棉铃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对棉花生产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破坏时间主要集中的8月至9月,若遇阴雨天气,危害更为严重。相对其他防治方式而言,药剂防治能够较好的防治棉铃虫,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致性。本文通过对药剂防治棉铃虫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分析,提出合理的措施,进一步提高药剂防治的质量和效率,为棉花生产提高较好的支持,从而提高棉农收入,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1药剂防治棉铃虫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1.1降低治虫成本

药剂防治棉铃虫的费用主要由器械费和防蚜等构成,相比其他防治方式而言,所需辅助工具较少。同时,在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下,精准把握防治时间和防治手段,能够减少药剂使用频率,节约了药剂成本。而且在政府政策支持棉花产业的发展前提下,棉农所需承担的费用大大降低。从经济效益来看,药剂防治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治虫成本,减少棉农在棉铃虫防治上的支出,从而实现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

1.2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棉铃虫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对棉花的破坏上,同时也会危害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生长。我国西北等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一旦遭受棉铃虫灾害,将对棉花等作物产生极大的影响。使用药剂方式防治棉铃虫,能够降低棉铃虫在棉花生长期间的损失,从而提高棉花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能够提高棉农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带动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1.3有利于降低对生态的破坏程度

在防治棉铃虫的技术等研究上来看,防治方式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对棉铃虫卵、幼虫、蛹、成虫的控制。从最初的农药方式防治到新的科学防治手段的产生,保护了生态环境,做到人畜无害,减少了农药污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民财产和生活安全。同时,相对农药防治方式而言,使用药剂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其他生物的危害程度比使用农药防治低得多。在使用药剂防治的基础上,科学完善的防治方案还能最大程度的对棉铃虫进行针对性防治。

2进一步提高棉铃虫防治的对策

2.1加强科学预测,制定完善的防治及预警方案

要实现对棉铃虫的有效防治,必须加强科学预测,制定严谨完善的防治方案,从而提高棉花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不同的种棉地区,由于温度、降雨、作物结构等产生的差异,各个地区发生棉铃虫灾害的萌芽期及高峰期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地理区域,结合当地的棉铃虫侵袭时间,结合现实情况,提高预见性,加强科学预测,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尤其是针对突发棉铃虫侵袭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指导方案,这就要求当地政府部门加强突发应急方案的制定,这样在面对突发灾害侵袭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协力面对突发事件,缩短反应时间,从而降低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损失。

2.2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是进一步提高棉铃虫防治的必要保障。只有加强科技创新,从技术层面解决设施设备的难题,提高防治技术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决策依据的作用。吸收相关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和构建创新团队,在设施设备的研发创新和后期维护阶段实现新的突破。同时致力于新的防治方式的研究,尽可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统一。加强有关高校科研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为棉铃虫防治提供坚实的技术后盾。

2.3提高棉农的科学种植与防治意识

药剂棉铃虫防治工作的切实实行离不开棉农的积极参与,棉农科学种植和防治知识的提高是改善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棉铃虫防治的相关技术和政策支持,高度重视棉农的参与,实行每个干部与棉农进行一对一帮助,开展试点工作,让棉农真实感受到在技术支持、科学种植等方面的帮助下带来的巨大收益,从而发挥带动效应,更好地实现推广以药剂方式防治棉铃虫。

3总结

药剂防治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一种防治棉铃虫的方式,相对其他防治方式而言,药剂防治棉铃虫能够大幅度降低灭虫成本,提高棉花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比较小,能够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在药剂防治棉铃虫上,必须做到科学预测,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对棉农科学种植及防治的意识的宣传,从而实现我国棉花产业的优质优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克华.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2012(8):107-110.

第6篇

我国水污染治理问题由来已久,在今后30年内,要使水污染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除了需要全面调整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模式外,发展一种低费用、低能耗的污水-土壤循环圈,利用污水灌溉,是加快改善水污染,特别是解决北方缺水地区的水污染和水文生态恶化的根本出路。

我国水污染治理面临的困境

我国20年来水污染的趋势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上仍在持续恶化。特别是近10年来,水污染持续恶化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2002年与1993年相比,七大流域的水质断面检测表明,失去任何利用价值的劣5类水质增加2倍多。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资600亿元,2004年劣5类水质断面达60%,比2002年高出36%。20世纪90年代中东部地区的湖泊全部遭受富营养化污染,80年代的10年中,近海海域赤潮发生频率28次,而2002年一年中赤潮发生79次。因此可以认为,我国水污染是大规模的、普遍的和严重的。

由于我国在人口、工农业主要产品和化肥施用量等方面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所以对一些湖泊的氮和磷污染物的检测表明,仅来自农业氮、磷贡献量均占50%以上,即使全部污水进行了二级处理,由于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量,湖泊与海域的富营养化污染将持续恶化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我国水污染治理将陷入极大的困境,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严峻挑战。

假如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10亿以上,按污水处理率达到美国1996年的处理水平(72%),发生的运营总费用占GDP的2%时,届时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总费用(含工业)将占GDP的10%左右;按日本城市污水处理发生的费用,则我国仅城市污水处理的年费用将占GDP的5%左右。显然水污染治理费用将成为我国经济上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污水――土壤循环新概念

《墒》一书指出,土壤有强大的净化能力,每盎司肥土里含有几百万个细菌、真菌、水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和节肢动物等,所有这些生物体对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杀虫剂正在摧毁这些生物的栖息地,大大加速了土壤的熵过程。其结果是土地严重衰竭,并受到侵蚀,加重了水土流失。很多浪费掉的能量四处散逸,污染了河流、湖水和土壤。一半以上的水源污染归咎于化肥流失所引起的硝酸盐污染。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的专家们就提出,取自土壤的营养物质应还给土壤的生态学观点。近几年来,一些专家分析了水污染和石油农业中出现的困惑,又强调这一生态学观念。1999年UNDP淡水高级顾问安德逊提出“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比使用化肥更安全”的观点。《水危机》一书强调指出:“污水进入土壤,雨水进入河道”的主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从物质流的原则,对城市污水三级处理工艺的评价结果:污水处理过程中投入的资源量大于原从污水中去除的污染物量,结果是净化了水体污染了土壤和空气,使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论证《墒》一书中“技术不是一种力量,只能是能量的转化器”的观点。

目前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圈,在今后的30年内,要使水污染有根本性的改善,除了需要全面调整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模式外,发展一种低费用、低能耗的污水-土壤循环圈,将是加快改善水污染,特别是解决北方缺水地区的水污染和水文生态恶化的根本出路。

污水-土壤循环经济的最大效益是:把取自土壤的营养物质返回土壤,从而减少入河污水量及其处理费用,减少城市污泥的处置,同时可以达到改善土壤有机质、节约新鲜水资源、减少化肥施用量及其对水体的污染等多种效益的目标。因此,利用土壤净化污水,利用污水滋养土壤,是一项生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循环经济工程。

石油农业――化肥面临的生态问题

矿物化肥增加了粮食产量,但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墒》一书中,从能流的观点指出:“仅是为生产一个270卡的玉米罐头,就得耗费掉2790卡的能量,即在整个过程中,用掉10卡能量,方可生产出1卡能量的食品(表1),其中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农机使用上以及满足庄稼的化肥和杀虫剂的需要上。”

杀虫剂和化肥的施用大大加速了土壤的熵过程,使土地有机质衰竭并受到侵蚀,加重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我国一些地区调查表明,由于绿肥施用量由1975年的990万公顷降至1990年的420万公顷,减少1/2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由数十年前的约9%降至目前的约3%。199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3592万吨,占世界总施用量的28%、亚洲的53%和美国的1.8倍,单位面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的2.1倍,亚洲的1.72倍,美国的1.26倍(表2)。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利用效率将逐年降低,而化肥流失量将不断增加。近20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倍多,而单位化肥的产粮只增加44%,即化肥效率减少56%(表3)。

2000年全国化肥施用量4145万吨,而且约76%施用于占国土面积不到30%的中东部地区,这个地区的农田平均每公顷施用488公斤,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污染而设置的界限的2~3倍。据有关资料,我国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0~20个百分点,有的地区氮肥利用效率仅30%。据统计,1984~1994年氮素化肥的损失率达45%。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北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流失氮、磷、钾肥约155万吨以上,相当于全省全年化肥产量的42%。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湖泊全部遭受富营养化污染。据统计,来自农田的污染占湖泊总污染量的比为:太湖氮污染占60%,巢湖主要污染中约70%的总氮和50%的总磷来自农业生产。此间,全国污水排放量只增加45%,而化肥施用量增加2.3倍。农田的污染可能是我国近海赤潮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我国京津塘69个乡镇的地下水饮用水中,有一半以上硝酸盐含量超标,主要是氮肥所引起,这说明氮肥对地下水的污染远超过污水灌溉的污染,农田化肥流失已成为地下水主要污染源。

污水灌溉的生态效益

污水农业利用可以达到低费用、低能耗的污水处理费用,同时改善土壤生态和水污染的多重生态经济效益。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利用污水灌溉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污水灌溉6年后土壤20厘米深处的有机物含量是灌溉前的7倍。污水灌溉可提高土壤中的肥力,资料证明,污水灌溉26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3、4和6倍多。

我国20世纪80年代,统计的每吨城市污水的氮、磷、钾含量为0.088公斤,目前全国污水总量约500亿吨,相当于440万吨化肥。1980年我国污水灌溉面积约120万公顷,灌溉污水量33亿吨左右,相当于提供硫铵和磷酸钙化肥约46万吨,增产粮食126万吨,90年代污水灌溉面积比80年代初增加1.7倍。目前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330余万公顷,污水灌溉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主要分布在海、辽、黄、淮资源短缺的四大流域,而且占总污水灌溉面积的85%。

土壤有强大的净化能力

发达国家实践证明,传统的二级处理不能根本解决水污染,只能延缓水污染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几个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率占总处理率(服务人口与总人口比)为:瑞典93%、瑞士70%、德国56%、芬兰87%、挪威75%,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为39%和44%。

综合世界各国的城市污水灌溉与传统二级生物处理效果相比,前者对氮、磷、钾的去除率分别是后者的2.2倍、3.3倍和4.3倍。因此,污水农业灌溉完全可以代替污水三级处理。

污水――土壤循环系统的优势

传统的处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氮和磷营物,需要昂贵的设备、化学品、能耗和费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可以达到同样的处理水平――三级处理,土地处理的能耗只有传统处理的约1/10,基建投资为1/2~1/3,运行费用为1/3~1/5。

污水农业灌溉工程基建投资(包括污水预处理、污水储存库和污水灌溉系统)可能低于缺水地区的远距离引水、水库建设或农业节水设施的水源工程投资。它与新水源工程比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北京市用水的吨水成本将达6~8元,而目前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成本不超过1.5元;我国某省一个农业节水改造项目,包括管道、防渗渠、配套渠系构筑物、各类抽水站和喷滴灌等工程设施的项目预算,平均每亩需要投资1452元,而亩均净增加灌溉供水仅10m3,即吨水的基建投资高达145元多,约是城市污水二级处理投资的近30倍。因此在许多地区应首先把城市污水作为农业水源更符合生态经济原则。

发展污水灌溉系统存在的问题

污水农业利用已几百年的历史,其生态经济效益是明显的,但为什么生态经济工程没有全面推广?调查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障碍是:

1.农民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农田种植管理方式;

2.顾问公司缺乏农业灌溉的设计经验;

3.关于对污水灌溉存在的环境和公共卫生的争论。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曾开始有组织地发展过较大规模的污水灌溉工程,由于利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钢铁、石油化工废水直接灌溉,以及灌溉工程不够完善,导致了对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1980年调查表明,全国污水灌溉面积1900万亩,有65%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8.4%因污染而失去利用价值,有的地区灌溉水稻引起镉米问题,但所有灌溉地区并未引起流行病问题。所以污水灌溉导致的污染是由于水质和灌溉系统混乱所引起的。

我国除存在认识上的因素外,还存在着管理体制的障碍。农业水源工程、农业灌溉系统和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分别属水利、农业、城建和环保等部门。有人形容我国的污水系统存在着“井水不犯河水”或形成了各谋其政的独立王国。

在发展中国家的水规划中往往不包括污水用于农业的计划,使城乡居民面临风险,世界银行的专家指出:“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即使没有回用计划和回用主管部门,出于经济需要肯定也会回用废水,但却不会有足够的卫生控制。当地农民私自接入城市污水截流管道,偷水灌溉作物的实例不胜枚举。另外,间接回用无处不在,高度污染的河水常常作为大型灌溉项目的主要水源。”在我国农民偷污水灌溉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污水灌溉的面积持续扩大,90年代的污水灌溉面积已达330万公顷,比80年代增加了1.7倍,主要分布在海、辽、黄、淮资源短缺的北方四大流域,占污水灌溉总面积的85%。有的地区农民利用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水灌溉几十万亩水稻田,明知道存在着污染,但在没有污水就没有粮食的自然条件下,污水成为农民生产粮食的根本生计,成为社会的稳定因素。因此,污水农业利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污水灌溉任重道远

美国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副所长、全球水政策项目负责人珀斯特尔,走遍中东和考察世界许多国家后指出:“污水回用主要障碍是心理上的,不是技术上的。城市污水大规模地回用于农业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水污染、水短缺、水传播疾病三位一体,给现今的世界带来无穷烦恼。各级政府、开发部门、工程建设人员长期努力,大力推动污水低成本处理与灌溉相结合,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耦合性分析;长春市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39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57

Abstract: By using a complete, scientific theory and method,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socio-economy benefits and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Changchun city, between 2000 and 2013, and made a dynamic coupling analysis between the socio-economy benefits and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of land 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io-economy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Changchun city generally being a steady increase state during 2000 to 2013, but which was greatly increased from 2004 to 2008. The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were rising state in 2000 to 2013, but the evolutionary trend is not stable. Changchun city shoul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cale of construction land, advance new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crease investment in urb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Key words: land use; socio-economy benefits;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coupling analysis; Changchun city

在过去的30多年,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飞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使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为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承担了代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如今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它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其生态环境效益。党的十报告又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这预示着将来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中,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如何保持二者之间的和谐是城市土地利用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二者的耦合关系,寻找合理的平衡点是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目标,构建了完整、高效、科学的动态耦合关系分析模型,为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提供建议与参考。

1 研究区域

长春市幅员辽阔,矿产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产地。截至2013年末,长春市国土面积20 593.5 km2,长春市区面积为3 583 km2。长春所在地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处东经124°18′-127°02′,北纬43°05′-45°15′,市中心坐落在东经125°19′,北纬43°43′[1]。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素有“塞北春城”的赞誉。

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在国家近年来的大力扶持下,长春市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3年长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 003.2亿元,实现了可比价格同比增长8.3%的高速增长。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也完成了66 286元的佳绩,同比增长8.3%。总体上来看,城镇居民以及农民的生活质量又有显著的提高,基本上全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 0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 060元[2-4]。与此同时,随着长春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长春市高架桥项目及地铁项目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用地及城市绿化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昔日绿茵连天、繁花锦簇的城市景色成为长春人昔日的记忆,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不断被侵蚀。土地利用中人地矛盾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如何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长远发展,成为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长春市兴建高架桥、地铁,使得原本市区内的街道绿化带转化为建设用地,而新的绿化建设项目还未启动,市区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本研究以长春市为实证对象,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计算长春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值及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耦合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耦合度演化曲线,为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5-9]。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2.1.1 选取评价指标及确定权重 对一个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耦合关系的研究,构建科学、符合评价城市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需要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本研究根据长春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特点,选取了符合长春市实际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并通过德尔斐法及专家打分,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10,11]。

2.1.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本研究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长春市统计年鉴(2000-2013年)、长春市“十三五”规划、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0-2013年)、长春市环境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13年)等基础数据。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由于单位不一致,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消除单位以及计量量级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即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按照如下公式对4个评价子系统中的20个u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12]。

x′ij=(xij-ni)÷(Ni-ni)(正向指标)(Ni-xij)÷(Ni-ni)(逆向指标) (1)

其中,x′ij是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后的标准化值,xij是评价指标的实际值。i代表第i个指标,i的范围是1~20;j代表年份,范围为2000-2013年,相对应的取值范围为1~14;Ni表示指标i的上限;ni表示指标i的下限。在上述20个评价指标中负向指标包括城镇人口密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以及市区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其余17个评价指标为正向指标。

2.2 评价模型

2.2.1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设定xi(i=1,2,…,n)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第i个指标;设定yj(j=1,2,…,m)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的第j个指标;则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Qi与生态环境效益Qj的一般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xi为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yj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ai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bj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权重。

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演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效益演化系统皆为非线性的系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其系统的变化方程如下:

根据李雅普诺夫第一近似定理[13],将上述公式以原点为基准按照泰勒级数依次进行展开,并舍弃次方高的项∈(x1,x2,…,xn),将上述方程转化为如下表达式[14]:

2.2.2 土地利用效益演化方程 由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复合系统来表示,因此这一复合系统是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所组成的。将该复合系统以演化方程表示如下:

其中,A方程表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的演化方程,B方程表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的演化方程;由于A与B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A的任何改变都会引起B的改变;同理,B的改变也会导致A的变化;同时,作为整个复合系统构成的部分,A与B其中任意一者的改变,都会影响整个复合系统。换句话说,A系统与B任意一个评价因素的改变会作用于整个复合系统,表现出这一复合系统的整体性[15-18]。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系统A及生态环境效益系统B在自身指标因子以及外界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系统的演化速度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VA、VB代表的是系统A与系统B的演化速度。由于整个复合系统是由A、B两个系统构成,那么整个复合系统的演化速度可以用VA、VB作为变量的函数来表示。在研究整个复合系统以及系统A与系统B之间的耦合关系时,可以通过控制VA、VB两个变量来实现。

2.2.3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 由于整个复合系统的演化速度V是受VA、VB两个控制变量影响的,则可以以VA、VB作为变量在由两个变量组成的二位系统(VA,VB)中来分析复合系统V的演化类型,建立起以VA、VB为坐标系,以复合系统演化速度V为变化轨迹的图形[19,20]。复合系统演化速度V与生态环境效益演化速度VB之间存在的夹角表示为α,即耦合度,则耦合度的表达式为:

2.2.4 土地利用效益耦合阶段 在由社会经济效益演化速度VA和生态环境效益演化速度VB为轴建立起来的坐标系中,依据上述耦合度α与VA、VB的关系可知,耦合度的值表示某状态下整个土地利用复合系统所处的阶段。依据梁红梅等[16]所构建的演化周期,将耦合阶段分为低级共生阶段(Ⅰ)、协调发展阶段(Ⅱ)、极限发展阶段(Ⅲ)以及再生发展(Ⅳ)4个阶段[21](表2)。

3 实证分析

3.1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计算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长春市2000-2013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值(图1)、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图2)。

由图1、图2可知,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2000-2013年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在2004-2008年上升幅度较大,这一演化趋势说明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与土地资源的配置较为匹配。这与长春市作为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的复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关。长春市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作为省会城市所应有的发展活力。长春市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在2000-2013年间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但演化趋势并不稳定,生态效益综合值处于0.25~0.83之间。

3.2 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如上所述,土地利用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并不是线性的,将二者的演化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如下演化方程:

将上述A方程和B方程对时间t进行求导,得到了如下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的演化速度方程:

其中,t的取值范围为1~14,相对应年份为2000-2013年。

在得到上述土地利用效益的速度演化方程后,代入式(8)即可求出长春市2000-2013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度(图3)。

由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演化曲线特点可知,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大致可以分为4个过程。

第一阶段为2000-2003年,耦合度变化较为缓慢,耦合度较小,这是因为在2003年之前长春市的土地利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长春市作为全国有名的绿化城市,其生态环境承载空间较大。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发展耦合度较低,说明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长春市的土地资源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第二阶段为2003-2005年,由图3可知,这一阶段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41°~55°之间,依据耦合度的定义,此阶段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最佳状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和谐发展,整个复合系统较为稳定,这是由于在2003年国家推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使得长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快速增长,促进了长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

第三阶段为2005-2011年,土地利用效益复合系统耦合度出现了第二个快速变化阶段,较为合理的耦合度趋于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变得不稳定。究其原因是长春市由2006年开始大范围建设快速路,大量城市绿化土地及公共绿地转化为道路用地。快速路的兴建盘活了长春市的劳动力市场,为长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但与此同时,长春市为了建设快速路及地铁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绿地,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土地利用效益复合系统开始偏失,总体的系统协调能力下降。

第四阶段为2011-2013年,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复合系统耦合度变化幅度放缓,整个复合系统趋于相对稳定。这是由于长春市快速路修建工程基本结束,长春市社会经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和内部道路设施不断完善的支撑下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视,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由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显现快于对生态环境投入所带来的效益,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效益系统还处于平稳上升的阶段。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模型,对长春市2000-2013年14年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动态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在2000-2013年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长春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效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基于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快速提升,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然而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力度不够。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生态环境效益的增长速度,长此以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春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复合系统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日趋失衡的情况下逐渐变得不稳定,如何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成为了长春市土地利用的重点问题。自2007年开始,长春市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失衡的速度开始加大,究其原因是长春市的快速路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绿地,使得长春市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渐下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承担着带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所以长春市土地利用工作是全省各个城市所要借鉴的重要参考,在新的发展时期,长春市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力争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达到最佳耦合度,为将来的建设留足发展的余地,有了生态环境的承载,才能使得社会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为了保障长春市未来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长春市要立足于当前建设用地规模,对城市内部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新型环保科技,促进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型。同时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光明.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优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车松虎.长春市产业布局演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 庞瑞秋,白鸿蓉,刘艳军.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轨迹、机制与调控[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4):143-148.

[4] 王明慧,刘惠清,姜锡东.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定量分析与管理对策――以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1):147-151.

[5] 张 军.长春市产业空间与土地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6] 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等.1900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5):841-850.

[7] 李彩敏.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8] 田富有,张楚宜,杨 莹,等.长春市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效率研究[J].世界地质,2015,34(4):1140-1148.

[9] WANG Y Q,ZHANG X S.A dynamic modeling approach to simulating socioeconomic effects on landscape changes[J].Ecological Modelling,2001,140(1-2):141-162.

[10] 黄奕龙,王仰麟,卜心国,等.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城际比较[J].热带地理,2006,26(2):145-150.

[11] FITZPATRICK M L,LONG D T,PIJANOWSKI B C.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urban and agricultural land use on surface water chemistry, across a regional watershe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J].Applied Geochemistry,2007,22(8):1825-1840.

[12] 宋 戈,高 楠.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28(2):185-188.

[13] 廖晓昕.稳定性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4] EELES C W O,BLACKIE J R. Land-use changes in the Balquhidder catchments simulated by a daily streamflow model[J]. Journal of Hydrology,1993,145(3-4):315-336.

[15] 武京,涂建军,阎 晓,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42-45.

[16]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36-641.

[17] LOUW E. Land assembly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s-Hertogenbosch in The Netherlands[J].Land Use Policy,2008,25(1):69-80.

[18] 王雨晴,宋 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

[19] 卞兴云,冉瑞平,贾燕兵.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17-621.

第8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环保意识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本文从阐述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入手,对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经济效益;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的环保、绿化、生态调节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许多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筹并且促进其更好地协调发展。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得到更好地贯彻,本文着重探讨了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的发展。

一、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以及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所进行的优化工作。通常来说这些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布局结构、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优化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是更好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前提。通常来说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布局并且有效提高城市中绿地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增加城市中的整体绿地数量,从而在提升绿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使城市中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优化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生态原则的有效利用并且对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并且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与此同时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中提供的光、空气、养分、水分等宝贵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绿地防风固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否合理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在确定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对这一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与优选。通常来说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园林的景观价值和绿化价值以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除此之外,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优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优先选择具有抗污 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从而促进城市园林布局难度和管理难度的有效降低。

(三)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

由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园林进行有效发展则离不开垂直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垂直绿化的有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且这一增加并没有造成用地面积的增加,即通过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设施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整体绿化面积并且更好地增加了相应设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垂直绿化措施的有效应用还促使有害气体得到了合理吸收并且更为有效地对噪音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起到了更好地降温作用并且缓解了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

二、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绿化的合理进行能够促使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整体生产力。例如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流程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现今的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注重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理念的有效应用,即通过环境的有效改善与绿化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从而更好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并且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在城市绿化的大潮流下主动进行绿色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促使了楼盘整体质量和销量的有效提升并且实现了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双赢”。

三、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绿化管理法制化的进行与此同时更好地兼顾到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养护管理法制化、市场导向的有效进行等工作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绿线”的有效维持使促进绿化工作与环保工作合理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线”的有效维护是比 “绿线”的合理划定更有难度并且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绿线的划定需要拆房建绿工作的有效进行而“绿线”的维护就需要法制、体制、道德等全面性工作的有效支持。除此之外,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严守规划并且坚持依法进行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绿线”维护工作严肃性和可靠性的不断增加。

(二)养护管理法制化

养护管理法制化是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养护管理法制化工作的进行需要对城市中的一切绿地、树木进行系统化、法制化的养护管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茁壮生长并且有效发挥绿化效益同时合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与此同时更好地巩固绿化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无故损坏树木或者侵蚀绿地,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为绿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屏障。另外,在养护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并且将绿化养护管理的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某个市民中去,与此同时更加有效地兴建绿化养护企业并且合理开发绿化养护市场与此同时有效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促进社会绿化养护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市场导向

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确保城市绿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导向是相符合的。例如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进行的投资以及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和绿化、园林有关的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并且促使这一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了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工作。无数的企业在这些环境中进行竞争与发展,从而在提升绿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经济效益有效统筹的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理念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更为有效的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军.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9,9(16):55-57

[2]刘宇.包头市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评价[J].国土绿化.2008,4(8):54-56

第9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生态移民;三农问题;经济效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D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3

1 统筹城乡背景下实施生态移民的基本概况

1.1 生态移民的概念界定

“生态移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考尔斯提出的,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难以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及生产条件的地区的人口,选择离开以前的住地,搬迁到别的地方重新建立起新家园的人口迁移活动。龙泉驿区生态移民是统筹城乡发展国家战略在地方的具体实践,是彻底化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所指的生态移民是指立足于原有资源条件的局限,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将贫困艰苦地区的人口,集中移居到可持续发展的地区,移民从身份到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彻底转变,进而达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践活动。

1.2 生态移民实施的背景与政策依据

1.2.1 生态移民实施背景

2007年,成都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要求成都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成都制订的《成都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2009年通过了国务院的审批。该《方案》提出了“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的要求。

成都市部分地区为“5.12”汶川大地震波及的重灾区,为尽快实现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国土资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2008]119号文件)明确了“多途径保障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满足灾后重建用地需求;实施特殊供地政策,降低成本、加快速度支持灾区恢复和重建;加大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的支持力度,为灾区恢复生产生活创造条件”。

龙泉驿区抓住这一政策机遇,申报了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并于2010年年底获得了省国土资源厅的批准,山泉镇的大佛村红花村项目、茶店镇的胜利村、前锋村项目和万兴乡的梨园村项目等就是其中一部分。目前,龙泉驿区已经顺利完成茶店镇胜利村、石经村照壁村;黄土镇洪安村、同安街道丽阳项目,近20000人已顺利下山安居兴业,多个生态移民项目稳妥推进。

1.2.2 生态移民实施政策依据

生态移民项目遵循“为民、自愿、实效”原则,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两委参与、市场运作,不同于征地拆迁项目的整体性,参不参与话语权全在参与主体手中。项目主要遵循的政策依据有《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4号)、《关于同意成都市征地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的批复》(川府函[2012]99号)、《关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10]29号)、《关于明确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对象有关问题的通知》(龙府办[2013]67号),等等。除了有较为完善的政策依据和配套制度外,在生态移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科学设计了流程与任务分工,确保了群众利益最大化实现,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

1.3 实施生态移民的“九大”益处

一是有利于彻底转变极贫极旱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破除行路难、吃水难、通讯难、医疗难、增收难、教育难、避险难、就业难及发展难等区域性“九大”难题。二是有利于城镇化率的提升,在城镇增加人口、劳动力供给的同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三是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是有利于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五是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再造秀美山川,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六是生态移民是偏远山区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七是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还青山绿水、加强生态保育的一种有效办法。生态移民对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一种根本改观。八是实施生态移民,实现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提升了整体市民的素质。九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生态移民是促进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2 统筹城乡背景下实施生态移民实施的理论基础

2.1 贫困理论

在经济学的视角中,贫困主要是由于收入不足,使其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准。与生态移民联系紧密并予以支持的贫困理论主要有:①贫困环境论,其主要核心观点是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落后是导致贫困的核心所在;②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指出,贫困者无法从由产生和延续贫困的各因子所构成的循环链条中得以摆脱,使其常陷于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中;③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在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应该纳入人力资本理论,城乡发展差距大且农村相对贫困的诱因之一在于农村人力资本的低质与匮乏。龙泉驿区的生态移民内在动因之一就是山区劳动者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贫困困扰着大多数村民,客观面临山区“九大难”的问题,导致生态移民的参与意愿十分强烈。

2.2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以传统农业生产部门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正处于扩张过程中,劳动边际生产率显著高于农业,按照工资最高水平等于劳动边际产品的原理,工业工资显著高于农业工资,加之实践中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够科学合理、户籍制度附加的隐利以及城乡劳动者在社会保障上的差异导致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也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城。

龙泉驿区生态移民是群众自主自愿的地方创新实践,是通过民主程序及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依法依规推进的富民惠民工程,经过统计,茶店镇胜利村、长丰村、石经村照壁村等生态移民参与意愿都达到93%以上,山泉镇大佛村红花村生态移民意愿高达95%,部分村组达到100%。之所以出现如此高的参与率,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山区经济生产条件和收入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公共服务配套也相差悬殊,城市优越的条件吸引山区群众下山进城就业安居。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有不同的属性,有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有的从科技、社会、自然等角度进行定义,比较公认的是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从生态移民的角度审视,不是简单的居住地点由山区安置到平原,也不是由农房改变为集中居住的高楼,更多的是对生态移民设计兴业物业股权和购买社保予以可持续保障,还对转移劳动力进行失业培训,促进职业技能和文明素质的提升,彻底实现身份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确保“迁得出、住得下、富得起来”,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人口“推拉”理论

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人口“推拉”理论阐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西方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致的。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收入差异外,还有更好的就业、生活环境、教育机会及医疗条件等,迁移行为发生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作为生态移民的理论支撑对合理阐释生态移民参与主体主动、意愿强烈具有很强的证明力,正是山区“九大难”的推力和平原地区的优势资源的吸引力,才最终促成了生态移民的顺利实施。

3 统筹城乡背景下实施生态移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 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生态移民前,参与人员主要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常年面临着道路出行困难,都是泥巴路,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水果销售和种植成本大,耕种和施肥都靠人抬肩挑,而留守的劳动力多是老年人,遇到汛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威胁居住人员的安全,而且也面临通讯信号差、饮水困难、就医看病十分遥远等现实难题。而生态移民下山后安置在新型市民集中居住区,小区周边一般都配套建设有医院、学校、菜市场、商店等公共服务,不仅交通方便、小区内环境优美,社区还建有便民服务室、日间照料中心和小区市民活动广场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生产生活方便。生态移民的居住条件达到了城市中等收入者的水平,充分安居的目标已经彻底实现,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龙泉驿区创造性实施生态移民富民安民工程,取得了防灾避险、生态保护、富民安民的综合效益,为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提供了新尝试,为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

3.2 为生态移民参与主体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

生态移民大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以龙泉驿区茶店镇胜利村为例,为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可持续发展,委托专业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对胜利家园兴业商铺统一公开依法招租,引进业态涵盖餐饮、超市、药店、生鲜水果、茶楼及酒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业态,既完善了功能配套,又增加了群众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胜利村项目2014年4月搬入新居,截至当年10月底,从8月份开始出租铺面10 942平方米,租金月收入为206 475元,使胜利村集体经济由移民前不足1万元每年,跃升至近30万元,群众每股每年收入可以达到1 900余元,是银行同期利息的3倍多,让群众有了一份可以继承、转让的长久经济保障,移民群众得到实惠。

生态移民为移民群众提供了社保保障,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保障。生态移民好政策使万兴乡大兰村农民顺利地迈过了进入城市的第二道门槛,参加生态移民的大兰村农民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参加了社会保险,据评估,生态移民为参与主体购买的社保人均投入在9万元左右。其中,男满60周岁和女满50周岁及其以上年龄的人员,目前每月可领取1 100元以上的养老金,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领取1 600元左右的社保金,这远比群众传统的“养儿防老”更具保障性,有了这笔稳定的“收入”,生态移民中的老年人可以在城市安度晚年。没有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按照社保规定自行缴纳或者工作单位负责缴纳,实现了无缝对接。

3.3 为生态移民参与主体带来了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移民前,参与主体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每人年均收入在0.6万~3万元,而生态移民的实施,让群众有以下几方面经济增长,实现了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收入倍增,人力资本得到提升,加上教育医疗等条件的改善,也从侧面反映生态移民的综合效益明显。一是山区原有的土地青苗和房屋补偿,可以实现户均20万~60万元不等的补偿,同时在安置区按照人均35 O免费获得安置房,根据安置房的地理位置和配套情况,市值也在每平米4 000~5 000元,这样可以使家庭财产收入明显;二是老年人养老保险收入或离退休金、再就业的工作收入;三是进城务工的工作收入,城市务工和农业劳动收入的级差体现明显,茶店镇石经村尹姓村民在移民之前从事桃树种植,每年收入在8 000元左右,下山后就近在小区物业从事保安工作,每年收入接近22 000元,还有社保,总体收入远高于山区农业劳动;四是房屋出租收入,一般而言,生态移民分房大多农户家庭都可以分两处及以上安置房,一般自住一套,出租一套,每月租金收入较为可观,套二简装一般在700元左右,套三简装在1 100元左右;五是兴业物业合作社股份收入,参与生态移民的主体,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出1.5万元,购买10平方米的商铺股权,收益较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保障。以龙泉驿区万兴乡大兰村为例,其所在的万兴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排在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末尾,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 182元。移民之后,大兰村农民的就业几乎全部转移到餐饮、保洁等非农产业,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从2009年的人均6 000多元达到了2012年的15 550元,收入水平已经从过去的排在全区农民收入水平的最后,变为超过了全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3.4 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率,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移民的实施,对当地城镇化的布局与规划发挥了带动作用,大量山区农民的聚集进城,需要迁入地提供吃?穿?住?用?行?教育?娱乐及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一方面刺激消费,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需求供应,移民参与主体进城后在自身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当地城镇创造了服务业的需求,形成了就业?创业?需求的良性互动。此外,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取消户籍制度限制,真正实现身份的转变,客观上缩小了城乡二元之间的差距,使移民群众从生产、生活到收入、习惯养成和身份认同都实现了城市化,在客观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城乡协调、统筹发展。

3.5 有效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龙泉驿区实施的生态移民基本上是整村实施,居住地多为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生态移民实施前参与主体在山区分散居住,生活环境差,开荒种地,农药使用较多,对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将数以万计的原住民从生态脆弱区域整体迁出,进行封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降低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压力,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有效抑制人类活动对树木植被生态本底的损害,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恢复和保育,涵养水分,为城市提供绿肺和生态屏障,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见效?另外,生态移民有利于腾出发展空间,便于引进都市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种植和康体养老等项目,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茂禄.山区的统筹城乡之路:以大兰村生态移民为案例的研究[M].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

[2]时鹏.基于农户视角的生态移民政策绩效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大学,2013.

第10篇

关键词:金银花药源植物;岩溶石漠化;生态经济;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567.7+9;P642.25;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873-05

Analysis 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Plant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Taking Wushan County of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YU Liang-yuana,XIE Shi-youa,b

(a.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b.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s Eco-Environment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Honeysuckle is a kind of medical source plant with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 which has nature advantages in boosting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promo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increasing economy benefit and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Wushan county,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plant in Wushan rocky desertification mountainous area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planting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honeysuckle industry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plan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logical economy

重庆市的岩溶地貌土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8%,具有碳酸盐岩分布比较广、岩溶地貌发育强烈的特征,而且全市有34.6%的人口居住在岩溶地区[1]。由于岩溶地貌成土物质先天不足,再加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使得岩溶地区的地表土壤大量流失,出现了石质荒漠化现象(简称石漠化,下同),直接威胁着岩溶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由于岩溶地区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不足,造成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重庆市的人口和工农业产业相对集中,贫困人口基数大;加上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存在,使得潜在的石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金银花为采用忍冬科(Caprifoliaceae)若干种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朵经炮制后得到的中药材,其在中医上不仅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而且在生态上根系发达、水分涵养功效大、枝叶生长旺盛、抗旱能力强,能适应岩溶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2-4]。为了推动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区域发展,促进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巫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区概况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面与湖北省的巴东县接壤,西接奉节县,南面与湖北省建始县毗连,北与巫溪县接壤。地理位置处在北纬30°46′~31°28′、东经109°33′~110°11′。巫山县地形复杂,南北高中间低。岩溶地貌发育广,最高点海拔2 691.8 m,最低点海拔仅73.1 m。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6%,丘陵平坝地只占4 %。巫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4 ℃,年极端最高气温41.8 ℃,年极端低温-6.9 ℃;年平均降水量1 049.3 mm。土壤主要以黄壤、紫色土和石灰岩土、黄棕壤与棕壤为主。巫山县国土面积2 958 km2,辖25个乡镇、308个村、30个居委会,总人口62.4万。调查工作在岩溶地区开展,随机选择20个村,每村选10户,以每户发放1份问卷的方式实施调查内容收集。

2 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适应性分析

2.1 生态环境

忍冬科植物基本上都是多年生半常绿缠绕藤本[5],生态适应能力强,国内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自然环境条件,从广为传颂的农家谚语“涝死庄稼旱死草,冻死石榴晒伤瓜,不会影响金银花”就可了解金银花药源植物生态适应性极强的特点。金银花药源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石质荒山、石灰岩褐土及一般盐碱地上均可生长、开花;但是产品的质量要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6,7]。在巫山县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大部分农户认为自家土地里石头多(图1),严重影响了作物耕种的质量,尤其是在坡地上更为明显,如调查中有60%的农户认为自家土地石头在比较多及以上水平。

金银花药源植物根系发达,穿越岩溶石缝的能力强,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石山能穿透到地下1.5 m深以下,而且耐干旱、耐贫瘠。虽然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其生存的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但在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pH、土壤质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最佳的生存环境要求[4,8-11],具体见表1。

2.2 气候条件

金银花药源植物是喜温耐寒的类型,在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生长优势明显,表现为枝长叶宽、覆盖度大,可充分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射地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地表的蒸发量。最佳适宜分布区域的年均温度为10~16 ℃;当环境温度在 -3 ℃以下时植株处于休眠状态,生长极缓慢;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 ℃,气温高于38 ℃时药材质量会受到影响。通过在重庆市气象局查询,巫山县年均气温在18.4 ℃左右,夏季比较长,一般高温天气出现在5月到9月末,2011年的部分气象记录见表2。从表2分析可见,巫山县在2011年温度达 40 ℃及以上的时间为5 d;在37.0~39.9 ℃之间的时间为26 d。由此不难看出,巫山县夏季在38 ℃左右达到金银花药源植物生长的最高温度上限的时间超过了一个月,显然巫山县的高温天气比较多。极端高温天气的增加会影响金银花药材的质量,但是巫山县在高温时期还有一定的空气湿度,所以高温天气没有热死金银花药源植物。巫山县年极端最低温度为-6.9 ℃,还在金银花药源植物生长的承受范围之内,所以不会受到冻害,而且寒冷天少。总的来说,巫山县的气候条件适宜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生长。

2.3 光照条件

金银花药源植物属喜光植物,如果光照充足,那么植株生长发育就健壮,花量也会增加,产量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光照不足,则枝梢细长、叶片相对较小,进而会影响花的分化、生长,最终影响产量。所以金银花药源植物应栽种在光照充足的山坡或地堰上,不宜在背光的林下、沟谷或阴坡等地种植。尤其重要的是光照不足还会影响花中绿原酸的积累,而绿原酸是金银花有效的药用成分[12],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金银花药材的质量[13]。巫山县年日照时间达1 500 h以上[14],是重庆市各区(县)中年日照时间最长的区(县)之一,所以巫山县的光照条件适宜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生长。

2.4 种植效果

针对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在的石灰岩地区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将会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金银花药源植物耐干旱、抗逆性强,在沙质土地、难以耕种的丘陵地、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陡坡地段等闲置土地上都可以种植,而且管理要求不高,但长势旺盛。匍匐在裸岩表面的金银花药源植物植株可有效降低岩石的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为蕨类等地被植物在岩石表面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这不但涵养了小区域的水分、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有效地避免了岩石的进一步风化,产生了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良好生态效果[2,15]。所以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大力推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挖掘其生态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巫山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经济效益分析

3.1 调查户基本经济状况

巫山县山区面积大,石漠化现象普遍,在岩溶石漠化地区主要种植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本次调查涉及的200户人家,户主平均年龄为61岁。平均家庭人口为4人。其中家庭常年外出打工人数平均有1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玉米、甘薯、水稻、花椒以及蔬菜、果树等(图2)。虽然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数量相对比较不算少,但每户的种植面积都偏小,大多数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种植面积都在700~1 400 m2,专业种植上规模的户数很少。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大部分农户的年纯收入主要靠在家种田养猪和外出务工获得,具体见表3。其中在外打工所获收入要比在家种田养猪的收入高,如种田养猪的家庭年纯收入在3 000元以内的占40%左右。3 000~5 000元的占31%左右,年纯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家庭很少,只占到调查总数的9%。在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种植户纯收入低于3 000元。只有少量种植户的年纯收入较高,可达10 000元以上。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虽然有不少农户种植了金银花药源植物,但种植面积不仅小,而且管理方式也很粗放,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巫山县有着大面积的宜林山草地,可以用来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这样就可以在坡度陡峭的耕地上放弃粮食作物种植。巫山县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5.39%[16],这些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为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坡耕地放弃种植传统农作物,改种金银花药源植物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巫山县发展金银花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3.2 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与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

为分析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当地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对巫山县传统的农作物与金银花药源植物进行了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比较,主要在调查农户当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农作物玉米、甘薯和经济作物花椒、果树(主要以柑橘为主),根据调查农户在种植业上的投入和产出,分别用产投比、纯收入和投资收益3个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分析[17];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产投比(Q)=O/I;

纯收入(E)=O-I;

投资收益(e)=E/I。

式中,O为单位面积作物的产出(元),I为单位面积作物的投入(元),结果见表4。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虽然巫山县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但都是从当地习惯、自给自足等方面的需求出发,种植的作物除了满足农民的口粮外,多数用作牲畜的饲料。从表4可见,作物的产投比、纯收入和投资收益要远远低于金银花药源植物。虽然花椒和果树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玉米和甘薯,但种植面积小,产业化水平低,比之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的收益还有一定的差距。显而易见,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最划算,其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作物,是花椒的2.83倍、甘薯的3.90倍、玉米的5.47倍、果树的1.32倍。如果进行排序,则经济效益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金银花药源植物、果树、花椒、甘薯、玉米,所以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将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4 巫山县推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障碍分析

虽然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种植会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现阶段推广种植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是农户对石漠化环境的认知度不足,没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危机的意识,如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只有39.5%的农户听说过石漠化的后果,而60.5%的农户从来就没听说过;农户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生产最关心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没有资金、害怕找不到销路、家中缺乏成年劳动力等问题普遍存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分类统计结果见图3。从图3中反映出涉及到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技术与采后处理技术的农户占了绝大多数,并且没有投入资金的农户比较多,另外就是担忧销路问题。这个结果说明当地政府在对农户的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和技术指导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去落实。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有部分种植了金银花药源植物,他们愿意种植的原因我们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图4。从图4里不难看出,农户愿意种植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干部带头息息相关,加上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和经销商主动包销、产品不愁卖等因素的助力,汇合成了农民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外在动力,并且政府支持、有技术员指导和有人包销这三项是最得力的措施。所以要想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大力推广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除了加强引导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解决技术普及和产品销售的问题。要从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政府投入、干部带头、技术员上门服务、统一管理、解决销路问题等方面全盘考虑;其中在技术服务方面要从种苗、栽培、采收、加工、包装、保存等方面综合指导。使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种植、初加工、产品标准统一等环节系统全面,这样才能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规范金银花的市场秩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巫山县金银花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断挖掘出生产潜力,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5 提高巫山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5.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有大面积的坡耕地,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为开荒限制坡地。不允许开荒种植粮食作物,已经种植粮食作物的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调查中,农户在自家的坡耕地和平坝田里种植作物的构成情况见图5。从图5分析可知,巫山县坡耕地上主要种植玉米、甘薯等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与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在坡耕地上放弃传统的作物改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农户开始增多,而且相当的种植粮食作物农户已表达了转向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意愿。为此当地管理部门要因势利导,加快改变原有作物种植结构的步伐,加大金银花药源植物等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对岩溶石漠化土地具有保护作用的作物种植力度,逐步提高这些环保型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要对发展潜力不足、综合优势不明显、对当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易产生负面影响的玉米、甘薯等作物加大限制其种植量的力度。

5.2 加大金银花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管理

加大科技投入是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往巫山县对适合本地的金银花药源植物研究不足;因此要加强金银花药源植物的育苗、栽培、采收、加工以及全程科学管理等技术的投入,同时花大力气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强化种植户运用金银花药源植物相关技术的能力;有关管理部门与人员必须提升标准化经营管理的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的要求,实行统一的行业规范和监测管理体系;不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开展岩溶石漠化土地发展金银花产业的相关研究,增强巫山县金银花产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5.3 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金银花药源植物不仅是具有较高经济收益的作物,而且还是集生态保护、绿化美化、旅游观光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的园林植物[17,18],这将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以及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在生态脆弱的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可以优化生态结构、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从整体上提高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所以巫山县发展金银花产业要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4 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国际国内市场变化

由于金银花药源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因此除了、青海、黑龙江等少数省(自治区)外,我国大部分省级地域都可以种植。产品金银花主要用来配制中成药、加工制作清凉饮料[19,20]、养生保健茶等[21];还有一部分用来生产含有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的轻化工产品[22]。由于金银花广泛的用途,所以带来了大量的市场需求;金银花药品生产企业、保健品行业等对其有着旺盛的原料需求,而且需求量逐渐增加;现在国内生产的金银花制成品还被海外华人追捧,年出口量不断刷新。所以随着金银花产业链的延伸,其价值被不断提升;当然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如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少数无良商人违规操控金银花药材市场行情等都会使金银花价格不时出现波动,药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23]。药农的切身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最终就会挫伤种植户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力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的同时,要对国际国内市场实施有效监测,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管理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以前瞻性、预见性指导应对价格波动的处理机制建设,避免药贱伤农的类似事件发生。

6 展望

巫山县要想利用金银花产业来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就要建设规模化的金银花药源植物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开发大片的岩溶石质荒漠化土地,并经过数年的人工培育才可能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初步建成一道人工生态屏障;若再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来建设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延伸金银花产业链,增加金银花产品附加值,才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可行的产业支撑。目前巫山县金银花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整合巫山县的资源优势,推动金银花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郑红雷.重庆南川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 苏孝良,于东平,高武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的生态与经济效益[J].贵州林业科技,2005,33(1):50-54.

[3] 杨吉华,王华田,张光灿,等.金银花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7,16(3):35-38.

[4] 唐志红,杨秀莉.金银花的利用价值及其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12):22-23.

[5] 宋立人,洪 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25.

[6] 彭国照,卿清涛,熊志强.四川盆区金银花气候生态适应性及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67-70.

[7] 卿太明,熊明彪,邵智勇,等.四川省紫色土区金银花栽培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4(10):17-18.

[8] 谢运球.西南岩溶区发展忍冬的潜力[J].中国岩溶,2007,26(1):43-48.

[9] 邢俊波,李 萍,张重义.金银花质量与生态系统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8):1237-1238.

[10] 陶曙红,吴凤锷.生态环境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174-177.

[11] 孙令学,王晓峰,王 磊.金银花的丰产栽培技术与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0(11):29-30.

[12] 吴世福,张永清.影响金银花植株体内绿原酸含量的因素[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2):32-34.

[13] 孙 健,吴国娟.绿原酸的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2009(1):47-51.

[14] 韦秀丽,高立洪,高阳华,等.重庆农村地区太阳能光热利用评价[J].南方农业,2008(4):14-16.

[15] 王山锋.重庆岩溶石漠化地区不同品种金银花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6] 廖和平,洪惠坤,陈 智.三峡移民安置区土地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及其生态利用模式――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33-43.

[17] 李美珍,杨艳琼,李 剑,等.金银花的经济价值分析[J].现代商业,2010(9):278-279.

[18] 黄晓理,冯现伟.浅析种植金银花的综合效益及栽培技术[J]. 北京农业,2000(8):24-25.

[19] 蒋燕山,李加兴,陈双平.金银花饮料生产工艺研究[J].食品机械,2004,20(2):25-26.

[20] 裘纪莹,王未名,王文亮,等.金银花保健饮品研究进展[J].饮料工业,2008,11(10):1-3.

[21] 陈海霞,谢笔钧.金银花-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 农牧产品开发,2000(1):17.

第11篇

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有效地利用了微信的LBS地理位置定位功能,帮助出行的消费者随时随地解决寻找附近店铺和商品的困扰。平台很好地采用了O2O模式,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搜寻自己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商家则可以发布自身的产品服务和优惠措施,或者根据目标用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推广自己的产品,运用这样的O2O的方法,使网上信息搜索、商品订购和线下实体商店消费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实现了点对点的精准营销。

作为当下火热的微信营销的典型应用,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并不是某一企业单独建立面向消费者的营销平台,而是由第三方运营商集合各个行业的商家信息,并将其经过安全和质量审核后有选择性地推荐给消费者,因此比现在已有的微信营销平台有了更进一步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手机客户端关注该平台,即可获取他们所需的产品信息,不需要再在手机上下载商家app,这对于临时产生消费意向的消费者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从这一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的各项服务来看,我们预测其可以达到以下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巨大效益。

一、经济效益

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正是基于微信的推广使用而产生的。在当下每人一部智能手机的电子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崇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个营销平台能够成功地大范围推广,那将成为和阿里巴巴一样汇集商家和群众的新创造。一方面,商家在注册了平台的账户后可以扩大宣传及品牌知名度,商家可以及时推广新产品,制造新的赢利点,同时通过运营商针对不同顾客的搜索关键词可以发送个性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运营商可以对注册商家收取注册管理费用,以得到盈利;在后期发展壮大以后,也可以发起类似双11的全民疯抢的营销活动。这个平台也实现了线下商务与微信的完美结合,就是现在所谓的O2O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把网上和网下的优势完美结合。通过微信平台,把网上与地面店完美对接,实现互联网落地。让消费者在享受线上优惠价格的同时,又可享受线下贴身的服务。同时,还可实现不同商家的联盟。

其一,基于LBS微信营销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资源,进而促成线上用户与线下商品服务的交易。

其二,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对商家的营销效果进行直观的统计和追踪评估,规避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推广效果不可预测性,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结合,所有的消费行为均可以准确统计,进而吸引更多的商家进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其三,它在服务业中具有优势,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且折扣信息等能及时获知。

其四,将拓宽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由规模化走向多元化。

二、社会效益

依托LBS的微信营销平台,吸引更多当下几亿微信使用客户,超强的微信平台设计,打造企业及形象展示平台,图片管家;顾客实时评价回复,树立商家信誉,赢得客户信赖,生意参谋,为营销出谋划策,精准定位,抓住潜在消费者,树立企业独立品牌形象,和消费者零距离。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良卖家欺骗消费者,保护正常交易过程,维护好市场秩序。

微信平台与一般企业网站或企业APP相比,一大优势在于,拉近了企业和顾客的距离,企业和顾客可以通过微信直接进行会话,微信内容将会定期更新,后台客服也会与顾客保持时时联系,及时为顾客解决问题。另外还会适时推出一些微信话题,例如:企业举行的公益活动或促销信息等,吸引更多用户对微信进行关注。

整体来看这种基于微信的营销模式运行得好,将会达成“三赢”的效果。

一是对商家来说,这个模式要求消费者在线搜索,搜索信息会成为商家了解消费者购物信息的渠道,方便商家对消费者购买数据的搜集,进而达成精准营销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并拓展客户。通过线上资源增加的顾客并不会给商家带来太多的成本,反而带来更多利润。

二是对消费者而言,微信营销平台将提供高质量,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平台还将会根据消费者的搜索记录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方向,定期向消费者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商家信息,实现真正的便捷服务。消费者若有意见,还可以通过聊天界面与运营商直接沟通,有助于网站的管理与改进。

三是对运营商来说,该模式可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商家资源。掌握庞大的消费者数据资源,且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网站借助这种模式,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总的来说,利用LBS服务,消费者降低了消费成本,获得了实惠,而商家则通过精准营销获得了客户,运营商在促成双方交易的同时也获得了盈利。

三、生态效益

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可以帮助每一个需要查找商品的使用者就近寻找到他们需要的商品,避免他们乘坐交通工具,从而节省了能源,减少了大气污染。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实验室调研发布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道路交通排放污染每年就造成5.3万人死亡,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可想而知交通的污染有多严重。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虽然不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们使用汽车出行,但避免了很多人驾车走冤枉路。

第12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百事通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技术创新价值取向应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其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应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纳入评价体系。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发展观的内容。党的十六大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吸取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留下的惨痛教训,立足国情,求真务实,以求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对2003年春夏的“SARS”肆虐的反思,使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SARS”病毒的凶猛和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的无奈,还有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权大于法”的缺憾以及科技协作体制的不顺等等。抗击“SARS”斗争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发展不单单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发展不只是物质文明的累积,还应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以人为本”理念首次载入了党的史册,这标志着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有了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实质上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践正确性的主观反映。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便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

2科学发展观视野中技术创新评价的原则

传统技术创新以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受传统经济增长发展观的导向,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把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作为衡量传统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标准。传统技术创新缺失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应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把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纳入技术创新价值体系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技术创新的价值论研究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同时还包括价值的评价。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新晨

技术创新的效益评价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技术创新的效益评价必须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技术创新的效益评价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必须重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创新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甚至不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自然生态的平衡。

2、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