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03:4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只是学习语言,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目标。
(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扎实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课堂,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那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摘 要: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查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质量是高校办学水
>>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育的新思考 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生物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改革探索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分析及对策 理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的剖析 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潍坊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分类指导探究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与对策 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开放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曹运长,文红波,乔新惠.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33-35.
[3]张巨峰,罗霞.对指导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一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64.
论文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国际性的交流工具,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适应这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给“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已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育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缺乏明确性、一贯性和系统性,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教学重点放在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尽管也进行过“大学英语”分级和分课型(视听说和读写译)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照顾到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具体英语学习需求。但是,“大学英语”教学隐藏的致命弱点没有得到克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只有“大学英语”视听说和读写译两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依然在关于听、说、读、写、译究竟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中纠缠,人为地割裂了语言的整体性。
这种一成不变的基础英语定位使大学英语教育和中学没有太大的区别,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等各个层面都存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在这种定位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考试过后就没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课堂上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主要是对语法、词汇等的仔细分析,很少注重语用教学,大学生在校时英语口语和写作成绩都相当好,但因为不具备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无法满足具体的工作需求。在2009年大连的国家IT人才招聘大会上,戴尔、惠普、华为等200多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需求职位,但是在2万余人的应聘者中,有60%的人因尚未具备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落选,其英语水平与职位所需要的英语能力相差甚远。这种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成为制约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瓶颈。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化”应该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高校投入与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规划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确立了方向。“大学英语”不再只是一门普通课程,作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从基础英语技能培养逐渐转到专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来,不仅要培养大学生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与专业岗位有关的外语工作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阅读英文原版的专业书籍、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服务。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教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育要“以面向国际和跨文化的理念为中心”,着力拓宽学习者的国际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英语不能只单纯作为一种思想交流工具,而且要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有承载、传承、建构特定文化的功能”与机制,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化学习的过程。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意识和行为。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多语种表达能力;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知识产权等都有较深的领会;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独立活动的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因此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由于语言与文化和思维不可分割,英语课不能只作为一门纯语言知识技能课,而且是一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格个性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识课程。教学理念应以知识为主,通过知识学语言,熟悉异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专业知识,使语言学习更加接近自然习得状态。要强调“文以载道”,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思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这样才不至于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迷失方向,做出有损国格和人格的行为。
2.教学方法
“根据相关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以及Krashen的输入论、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论、Reid的知觉学习风格论、Vygosky 的最近发展区、Swain的输出论等,外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协作探究式、互动反馈式、意义学习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调整式等具体教学模式。”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输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教师应尽量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时间,教学内容要融入各种课堂活动中,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活动、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勇敢大胆地提出对于问题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材方面,教师不仅要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开发与语言对象国有关的文化知识,要注意开发与语言对象国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有关的交际文化。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来源广泛的各种信息,具体包括所需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性内容,以纸质资源、音像材料、网络平台、语料库等形式呈现,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某一专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独自探索、研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身学习能力。
语言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知识的延伸,活动可以在校内和校际之间进行,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够大面积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环境,实践和拓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如开展英语角,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视新闻,创办英语广播电台、英文期刊,组织英语专项比赛(词汇、听力、演讲、写作、小品等)和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还可以跨越国界,让中外学生共同组织夏令营,在系列特色运动中体验异国文化特点,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展国际合作教学、国际教室,网络虚拟社区,定期组织不同国度的学生进行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增进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关注和理解,便于更好地与国际人士沟通和交流。
3.课程设置
2001年,教育部发文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争取国际留学生资源,教育部从2009年起开始在我国高校大力推行全英语课程。复旦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二学期就开设了101门全英授课的专业课程。为了应对这种全英语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一门衔接性的课程。这一项任务完全可以由“大学英语”课程来承担。而且,随着高中新课改在全国20多个省的施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毕业生已经具有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如果还是以基础的语言技能培训为中心的话,就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这种教育的新形势,“大学英语”应该构建技能本位课程和内容依托课程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1)开设语言技能课程,包括“高级听力”、“高级口语”、“高级阅读”、“高级写作”和“高级翻译”。高级听力课以BBC、VOA、CNN、CCTV-9和西方电影作为素材,使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语言材料,以培养高超的听力技能;高级口语课培养学生公共演讲、商务演讲、学术演讲、演说与辩论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国际性的学术和商业活动奠定基础;高级阅读课程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和报刊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高效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高级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创意写作能力;高级翻译课程包括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翻译。
(2)开设内容依托课程,包括“科技英语”、“工程英语”、“商贸英语”、“软件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帮助学生熟悉相关专业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篇章特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全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设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和系列讲座。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国际思维和世界眼光,通过学习“中华文化”课程,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使中国学生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在广采博收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传承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随着我国对外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这一领域,英语教育也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故此分析了当前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定位和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入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院校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概况
1、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仍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大量的时间用以解释单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长句、难句,只在处理课后练习中穿插提问,很少进行交际活动,而且教师的授课仍以母语为主。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辅以录音机;有部分课堂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教学课件,但这部分英语课所占比例很小。
2、教学评价与效果测试。几乎所有的院校每学期期末都是依靠一次这种的书面考试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做出分数评判。这种教学评价和测试方法有悖于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的认定,显然对教学起着误导作用。
3、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英语教学的实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校期间共开设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没有专业英语课;第二类是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另加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课,周学时为2,3,4小节不等;第三类是部分对英语运用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如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等。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原因
1、方向性不明确。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一直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办本科的压缩型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的现象。
2、时代的需要。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1)建立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系统观念英语教学虽然本体上是英语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在理想状态下发生,而是受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有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相关政策影响下,并直接受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建立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系统的大观念,并从系统论观点充分发挥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系统最优化,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好英语教育工作,培养出实用型英语过硬的人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系统,其总目标是使学生英语能力最大化,而该系统的一级要素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内英语教学、课外语言实践,而每一个一级要素又要由多个二级要素支持,二级要素又由更细分要素构成,这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处和英语系统一一认识,确立英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念,把英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实现系统目标最大化。(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着现代英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英语教育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它的直观、交互、虚拟等特点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使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英语环境部分地成为现实。(3)改革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4)推行兴趣选课体制,横向实现资源共享。以“大选修、小必修”的兴趣选课制代替现有课程设置。根据英语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调配兴趣选课,从而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学内容由传统的“语言单一体系”变为“语言、综合文化知识双体系”,更有“味道”、更富“营养”,也更易于“消化”。加强教学内容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从而减少由于两方面存在的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总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紧扣培养目标,注重英语思想的熏陶和英语素养的提高,加强英语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会英语教育的精髓,使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随时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宇乔.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广东科技》2008年,第14期.
关键词 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30-03
1992年,教育部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研究生阶段英语教育的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2004年颁布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国际化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把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从三版大纲和纲要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从最初的以写、译为主的“哑巴英语”到成为可以熟练运用的交流工具,再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英语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工具,打开通向世界的桥梁。
为了适应这一教育大方向,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少高校已经开设学术英语的相关课程,也更加注重学生听、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走上国际舞台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可以说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 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业高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增设各种非农专业,大量招收经济学、管理学等热门专业学生[1]。而传统涉农专业学科则招生困难,不少相关专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无人申报,只能通过调剂或者降低要求吸引学生,农业专业的研究生英语入学成绩也因此相对较低。不少农学专业研究生来自农村等英语教育发展较弱的地区,语言基础较差,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很低。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3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试验,调查农业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词汇量的大小,结果表明受试者的平均词汇量测试成绩都低于目标值,受试者平均词汇量测试成绩与所需要掌握的词汇量目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种种情况导致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比一般高校严重滞后,至今仍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境中英文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3]。华南农业大学的4位教师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存在于农业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主要有:英语教学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口语能力严重滞后;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改革,教学方法需向趣味性、实用性转化等几点[4]。不少研究生无法翻译自己的论文标题、摘要,也无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西方的文化常识更是知之甚少。这些教学中的“短板”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的质量,也对学生在各自专业中的研究产生了一定阻碍,因此亟待改革。
蔡基刚教授认为:“要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将专业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要提高学生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能力[5]。”让专业与英语学习互相结合,就是要根据不同群组学生的不同需求,细化、定制教学方案,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的创新课程体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6]。因此,根据学生的需求、喜好贴身剪裁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成为了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最关键环节。
2 农业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原则
2.1 科学性
在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设计课程体系首先要秉承科学性的原则。这就要求英语课程改革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针对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的特点,根据研究生自身的语言水平,科学、系统、有针对地改良英语课程设计。目前各高校研究生都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然而对于农业院校部分原本听说读写能力较差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和专业英语的相关课程难度太大,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分层级、分专业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践行英语课程体系创新的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科学地创新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第一步就是要通过问卷、测评等方式摸清本校研究生的学习意愿、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在专业课导师间开展调查,了解不同专业研究对英语学习的不同期许和不同要求,双管齐下,才能明确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和目标。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从英语学习的特点出发,从学生本身的语言水平出发,立足现实,对研究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学术发展负责,设计科学的创新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英语教育应有的工具作用。
2.2 个性化
因农业高校所在省市的自然农业条件、农业科学发展环境不同,农业、非农业专业也各有特点,在研究生英语课程设计上更要体现个性化原则。举例来说,由于农业院校不同专业研究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相差较大,硕士生和博士生语言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如果全部采取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那么改而未改,创新仅流于表面,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得到明显提高。课程体系创新要“多套备案,学生自主,突出个性”,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语言水平准备多套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将通识英语教育和专业学术英语教育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相结合,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要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同时,实现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就要求农业科学相关专业利用好各自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英语教育也要走出课堂,迈向实践,既可以在田间展开专业英语教学,也可以模拟学术会议推进学术英语教学。换句话说,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创新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地域优势、学校资源,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扬长避短,突出个性,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动态化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创新,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教师经验、学生水平、专业研究发展不断自我更新。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应当每3~5年重新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紧跟时代,贴近学生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此外,动态创新意味着英语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校和相关部门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教改会议,多去各校开展访问、交流和调研活动。在学校内部,对教改项目提供经费支持,积极建设平台,让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与英语老师对话、学习,增进英语老师对农学专业知识的把握,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农业高校英语课程创新是动态的,是变量,必须按照这一原则根据人、资源和学术的变化,不断开设新课程,增强教学创新的力度与深度。
3 农业高校英语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措施
3.1 必修、选修、免修相结合
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新生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参差不齐,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而还有不少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尚未达标[7]。按照科学性的原则,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水平展开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考试或其他相应的筛选制度,可以让一部分已经具有相当能力的研究生免修英语的基础课程,直接选修学术英语或者专业英语。对于普通达标水平的学生,可以部分减免通识课的课时,开设西方文化、专门用途英语等选修课。而对于农科院系中部分水平较差的学生,要在硕士阶段查缺补漏,分听、说、读、写将英语基础补上去,再有选择地增设部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通过这样的手段避免和本科英语教学课程设置重复,采用减免学习时间的方式鼓励优秀学生,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热情[7]。
3.2 基础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相结合
农业高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先进课程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缺点进行改进。目前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3个模块: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其中通用学术英语主要分为学术写作和学术会议英语;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如电子工程学英语、医学英语、生物学英语等。尽管这3个模块的课程设计较为全面地培养了各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还有所欠缺。考虑到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英语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很难像本科那样开设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公选课,在这种情况下,全校可以共享资源,打通本科和研究生的选课系统,鼓励研究生多选原本为本科开设的文化通识课,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齐头并进。
将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常识等四大模块纳入“个性化”课程设置创新中去,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专业需求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才是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真正成功。与此同时,细化专业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模块,根据专业细分将农林英语改划为茶学英语、木材学英语、作物学英语等,和相关专业老师合作,有的放矢,让教授内容真正达到各专业学术研究所需英语水平标准。对通用学术英语则可具体细化为英语文献阅读与检索、学术会议听说、科技英语文献翻译、论文写作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用英语做学术研究、用英语学术交流的水平,以保证我们的科技研究不仅能够“引进来”,还能够更快更广泛地“走出去”。
3.3 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
在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英语教学的普适性。对需要多加练习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要以“贴身定制”的小班教学为主,每个教学班人数尽量不超过35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展现,也便于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而对介绍性质较强的文化通识课,如英美国家文化常识,则可以选择讲座式的大班教学,以保证学校师资安排的可行性,也符合英语习得的普遍规律。对不同语言水平研究生开展的基础英语课程,则需要大班与小班结合,让英语学习既满足普适性的要求,也能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4 结语
总之,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个性化”创新要综合考虑国家英语语言教育战略发展规划、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研究生各专业的学术特点,还要根据农业高校的办学实际,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本着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则,制定、开发出符合国家利益、学校发展、学科需求和学生兴趣的一整套课程体系。
5 参考文献
[1] 张蕴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危机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16):307.
[2] 周浩,邱银香,张律.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社词汇量调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0(1):143.
[3] 李玉萍.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8(3):79.
[4] 杨绍北,艾险峰,梁红梅,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62.
[5] 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49.
" [论文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 英语教学 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兴趣低,英语应用能力不强。在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及探讨的基础上,文章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理论依据,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加以探讨,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一、前言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类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当地的行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虽几经改革,教学质量还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对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兴趣普遍较低,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差,对自己的满意度较低;在工作岗位其英语能力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应用英语的信心不足,许多学生因此失去了较为优越的工作岗位。这种现象存在多年,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沿袭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无视学生职业岗位的要求,所设定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脱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是导致学生英语能力不能胜任职业岗位要求的主要原因。许多专家和学者对高职英语教育进行过许多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为一线教师提出了在英语教育中体现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也认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育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英语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对很多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影响, 我国比较全面地介绍和引进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主要的教育目的不再是期望学员获得知识,而是期望学生除知识之外,更有做事的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要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高职英语教学
1.英语基本技能和专业英语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的设置强调基于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发展四个纬度。因此,高职英语在课程目标设计中应将英语基本技能、专业英语技能合理地组成一个综合能力体系。首先,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满足培养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的要求,做到浅而实用,够用为度,尽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其次,根据高职的特点,英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技能,也要求学生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英语技能。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就业,也就是一种就业的准备。因此,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专业英语课程,涵盖专业英语技能,根据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相关科学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即可,不要求系统获得。专业英语课虽然是基础性的,但却覆盖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借助字典能够阅读或翻译与专业相关的资料,根据要求能够套写应用文等。再次,高职英语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多文化交际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加强高职英语的实习与见习课时及学分。
能力本位期望学生除掌握知识之外,更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做事的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高职英语综合课程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基础技能也使学生具备了完成任务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英语技能,为学生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基础。
2.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高职英语的英语基本技能和专业英语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课程目标决定了高职英语的课程内容,即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高职英语的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3.以能力为本位,目标为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教学的组织、执行的指向性是异常明确的,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引导、鼓励、帮助、评价、管理的作用。能力本位教育也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活动。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工作岗位,高职教育采用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这两种模式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目标岗位技能。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或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如有的专业把专业英语课开到了实训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工作岗位学习体验英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情景,在具体的情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的专业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企业、公司等具体的工作岗位去实习或实训,在实际岗位上应用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四、结语
[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 基础英语 衔接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与EGP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有四个典型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由此可见,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它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使其达到在某一学科或行业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项工作。因此,国内外外语界对ESP教学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关注。
二、医学院校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教育界已经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由基础英语教育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变。我国英语专家章振邦教授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3]程雨民教授也强调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4]”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钱三强亦指出:“学习了基础英语之后,便要立即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专长,转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上来[5]。”
(二)英语学习的现实要求。英语学习必须学以致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教学应具备更多的专业性。基础英语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语言到使用语言的转换,培养外语和专业两者皆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随着医学教育、医护行业日趋国际化,医学院校越来越注重提高医学生获取最新医学资讯和与外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因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提高迫在眉睫。
(三)院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作为培养医护人才的院校,在全球化进程中,医护人员对外交流、对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学习与借鉴,没有专业英语知识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能够查阅英文文献,听懂英语学术报告,在临床上能书写英文病历,撰写英文医学论文等,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
三、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状况
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为必修课,但是专业英语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从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分配及考试内容的比例等,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英语教育贯穿始终,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即使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其英语教学仍按部就班地采用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加之医学专业课程任务重,进而导致医学生出现厌学情况,专业英语教学难以保质保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众多英语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学生。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能够查阅一般英文资料,但查阅英文医学专业文献和用英语撰写医学论文及文摘的能力较差,在临床上无法书写英文病历,无法用英语进行主业讨论交流。
四、医学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医学专门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英语获取并交流专业知识与信息的实际能力[6]。但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又存在显著区别。医学专业英语有自己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篇章框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特有的概念和理论。以词汇而论,医学专业都有自己大量的专门用语和专门词汇,即使是所借的共核词汇也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和确切的内涵意义。在医学院校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之有效衔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在课时结构的处理上,必须把医学专业英语教育作为完整的大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安排课时,杜绝随意现象。通常情况下医学英语仅以选修课形式在高年级开设,课时大多为36学时或54学时,绝大多数采取大班上课。开课时间较晚,课时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有必要在基础英语阶段,即大学一、二年级,适量引入专门用途医学英语教学,让学生更早接触专业英语。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难易结合、突出专业。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主要还是学习基础英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当尽快让他们进入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突出“学以致用”。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该运用学英语、学专业知识、训练专门用途英语表达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体现并加强其实用性。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应当主要包括英文病历书写,英文医学论文摘要和英语医学应用文写作,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医患、医护对话等。
(三)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要得当。选编适当的医学英语教材是学生掌握专业英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Krashen,1985)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于学生目前语言能力(i+1)的信息输入量,同时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适当的语言输入和适度的情感过滤可以激活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促进其语言习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7]。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选编教材之前,一定要作需求分析,确定学生目前语言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需求。选材上,其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要有医学专业方面的常用词汇和一般医学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应该密切合作。专业教师负责选取合适的原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给英语教师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简化文章,使其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医学英语学习可以分为:①医学词汇语学习(医学词汇的词根、词缀、构词法),②医学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包括问诊、医生与病人的对话、病历讨论、医学报告等),③医学英语阅读,④医学英语书写训练。例如,开展英语查房、英语汇报病史、英语病历讨论等模拟情景操作练习;引用原文版的病例分析、医学应用写作等文章作为临摹本,分析医学英语文章特定的术语和语法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临摹写作[8]。
课后练习的编写不仅仅有专业知识的问答题,更重要的是突出英汉翻译和摘要写作等语言练习题。
(四)要健全和规范专业英语的考核手段。作为英语教学中独立的一个分支,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单独设置试卷,其考核的内容必须以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应用性和情境性;注重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注重运用英语解决与所学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
考核与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加强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平时通过课堂表现,如实际操作、情景表演等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期末采用综合考试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应用能力作出终结性的评价[9]。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当前过渡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只有实现了英语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完美衔接,才能使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加深和增强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飞跃,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and Water,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2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4]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10-12.
[5]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6]白浞,熊荣敏,李玉连.医学英语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48-49.
[7]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440-446.
[8]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训课程设置
针对课程设置的原则,笔者认为需要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紧随人才需求原则,不断改进,实事求是,不虚假的原则。当然,各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考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合理安排英语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对于英语实训课程,科学合理的体系同样不可少,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优质人才。从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得知,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三年的教学总学时一般为1600--1800,第一学年通常以语言基础学习为主,以及一些基础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基础的专业技能。第二学年要根据所学专业岗位的需求,设置所选专业的核心课程,让学生汲取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和实训课程,第二学期主要将学生安排到校外的岗位上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完成毕业论文。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开设一些必要的实训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由我国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训经验越丰富,学生就业机会就会越大。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1.对症下药法“对症下药”是我们的祖先治病遵循的一贯原则,这个原则所体现的观念和我们今天所要追寻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不同情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起点不同,有高中入校生也有初中入校生。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抓住“治疗点”对症下药。在参与各种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高职英语教学要适应社会需求,采用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革除了传统的教学的一些弊端,诸如,它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节约了书写时间,取代了往日传统呆板的教具,呈现各种生动形象的英语教学情境。课堂上,对于一般的单词、句子和文章的学习,如果教师单纯的讲解,那么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提不起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播放一些英语学习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英语的实际意义。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而服务学生,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
3.交互式英语教学法1982年,Palincsar提出了交互式教学,它是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建立在支架式教学思想之上。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互相促进,久而久之,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交互式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向学生阐述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实际训练的机会,有益于学生提升英语水平。
三、小结
本文是我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思考和方法探索。全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和教学的现状、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训课程设置、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研究。由于我的知识面比较窄,所以未能面面俱到,但是我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注意。
作者:孟微 王艳红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需求分析;小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NA)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通过不同群体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训练学生来构建课程(Rodgers,1980)。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后来逐渐扩展到外语的教育的各个层面。就具体外语课程来讲,针对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对外语学习需求的分析,则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及其学习策略和动机等现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等(陈冰冰,2009)。
在我国2001年推进和实施小学英语教育以来,英语课程的开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之小学英语课程的继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师资数量匮乏,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主力人群,怎样培养英语专业的专科生和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需求分析为理论依托,以社会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和英语专业专科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需求为着眼点,对专科层次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进行探讨。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重点也从最初的应用到专门用途英语(ESP)领域逐渐转移到普通英语(GE)的教学领域。Mead(1980)在对调查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所学的英语知识和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关,能够满足学生客观需要。Huchinson和Waters(1987)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动机与态度、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步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国内的外语教学理论,从理论层面到实证研究都进行了探讨。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陈冰冰(2009)强调对需求分析的持续性,这样才能掌握动态的需求变化,获得稳定的信息,最终对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曹玉坤(2011)对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学前英语教育职业技能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学生往往忽视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而这些技能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学英语教育方向(专科层次)的需求分析
根据束定芳(2004)提出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兼顾的需求分析理论,笔者选取了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对159名英语专业学生和3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通过本研究发现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小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根据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英语专业知识的需求方面显示学生更为看重语法、口语、阅读和词汇方面的专业能力。而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在口语、语音、音调方面的能力。二者在词汇、翻译、语音、语调、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需求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小学英语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更希望小学教师在语音和语调方面更加地道,对于小学英语教师的翻译、文学和语言学方面能力没有过高要求。
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尤为看重学生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法、板书能力、英文书写和课堂组织的能力。而学生普遍对于自己职业技能的要求要低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两者在板书能力、英文书法、课堂组织、肢体语言、儿童歌曲和故事能力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小学英语教育(专科层次)培养模式初探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分析,笔者对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重点规范学生的发音,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课堂用语的规范使用。并且通过建立院系自身的考评制度,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毕业之前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其次,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材,适当降低教材难度。专科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知识不宜拨的过高过快,要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打牢基础知识。对于英语专业的高段课程如翻译、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可以将必修改为选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生的视野。再次,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启蒙阶段的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两笔(粉笔和钢笔)一画能力的培养和考评。同时将每学期的教学见习纳入教学大纲,充分重视学生教学见习和教学实践的环节,使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要有目的、有针对、有检查、有收获。最后,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对儿童歌曲、儿童绘画、儿童舞蹈和儿童故事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让他们选取其中的一到两项加以训练,做到人人有特色,各各有技能。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Mead,R.ExpectationsandSourcesofMotivationinEAP[J].EnglishLanguageResearchJournal,1980,(1).
[3]Robinson,P.ESPToday:APractitioner’sGuide[M].NewYork:PrenticeHall,1991.
[4]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5]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6]曹玉坤.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英语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同等学历,2011.
大学英语教育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不同国家、种族、民族之间交流接触机会的增多,必然要求语言的相通,要想成功地深入交流,没有差异地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彼此的地步,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就目前世界的交流状况而言,不论是历史原因还是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来看,英语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毫无疑问的是全球第一强势语言,英语学习变得尤为重要,这些从大学对待毕业生四、六级的要求可见一斑——要求本科学生必须过CET-4才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是,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负担,还成了每个教师的心病,大学英语教学似乎完全不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虽然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付出了无数的精力,但是很多过了六级的同学却依然不能进行简单的英语语言交流,更谈不上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够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从而有益于不同文化体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大学英语公共课教育的现状:缺乏人文素质培育
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的濡染,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让受教育者在获得人文知识的同时,认识人的本质、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形成建立美好的精神家园的教育。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对学生除语言技能培养外的人文领域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更好地了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进一步完善自身。
据教育相关部门统计,就算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是优良层次,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了合格或者优秀(现行标准的425分),可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不乏一些博士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英文资料的读、写感到一定困难,不能熟识和理解其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更别说撰写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在当今世界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单拥有英语的基本读写能力是不够的,听、说能力也显得十分重要,但在拥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也就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的人们之间进行语言的交流的时候,文化的差异,甚至矛盾就会成为交流的障碍,不能保证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大学公共英语教育内容中含有起码的人文教育内容。
然而,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校(只是少数)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文教育的匮乏。除了政治理论课及大学语文等科目外,文科基础课程似乎只有英语。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现存的优势,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公共英语课教学中人文教育应占有一席之地。
三、大学公共英语课现状的形成原因
(一)重读写轻听说的授课传统
我国英语学习存在“聋哑顽症”,其原因是起步时按照汉语的教学模式学习英语。但是,汉语不会出现聋哑的现象,因为我们在上小学前已经完成了“听说”这一阶段,学校语文是学习“读写”,中文的语法、文学的品鉴、古文的赏析。而当今的学生初学英语则恰恰相反,在没有任何“听说”准备和酝酿下,就对准“读写”的要求进行学习,一学就是10年。在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能触及的英语内容却只在教材中,跟现实生活和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相距甚远,学生的主要注意力被很久固定于一个内容——“考试过关”上。结果苍白的基础被带到大学后,加上英语生活词汇量的减少,使得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极其有限。
更为恶劣的是,各种考试忽视听说环节,如本科生若考研的话,就只看重笔试,很多大学的硕士生入学英语考试根本不设听力的考查,甚至部分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也不考查听力。
(二)就业竞争的压迫
作为就业时对自己能力的重要证明,各类英语考级证书无疑是毕业生们自以为能进入职场的敲门砖。这使得各个层次的语言水平考试让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教学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向被固定,其结果是教师忙于讲单词、讲语法、讲阅读、讲写作,学生机械地背单词、背语法、练作文、练阅读,大学课堂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氛围,大学教育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因此在就业导向下很多院校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放在了应试和过级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英语的文化属性并未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经过学习后只是掌握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英语技能,却无法融入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沟通和交流,英语的文化属性也得不到彰显,更糟糕的是,这些语言考试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不用说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
四、人文素质培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核心
文化是全人类的,设想不接触《圣经》,怎么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莎士比亚,怎么理解西方文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人文素质的培育使大学生深入接触英语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相信大学生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英语文化全景,教学则应该是鞭辟入里的而不是蜻蜓点水的。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的目的是教授大学生汉语之外的一门语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是掌握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或手段。如果仅从表面上看,英语教学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技能的教与学的过程,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大学英语教育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中离不开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的宗旨,是人文素质的培育。其中,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核心。
在教学方面的革新,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从新的角度认识英语教学,探索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规律,教与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接受,包含了师生间、社会和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建构信息体系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英语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活动组织者。
(二)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目的
“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多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因此,这三种功能都和素质教育相关。其中英语语言教学是大学英语的‘本职工作’,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个性’功能;而跨文化交际和通识教育是大学英语可以兼顾的‘职能’,是大学英语与其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分担的‘共性’任务”。①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分歧,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
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的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以此为目标。人文素质培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人文素质培育正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育必然会逐步地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以语言为基础,重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由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向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转变,由简单的语言理解和应用向高层次的语言文化欣赏转变。而大学英语课程也必将由现在的材学的必修课向多层次、多样化的选修课转变。相应地,学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更加灵活。其结果必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和长处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人文知识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结合规定教材的内容对语言和文化背景有选择地加以介绍并适当扩充,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提高文化意识的自主性。
英语课堂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西方文化,全面认识世界,有效地避免盲目和偏激,从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注释:
①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
参考文献:
[1]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2).
[2]戴炜栋,杨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3]王国平.经济全球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5,(6).
[4]南纪稳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5]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夏纪梅著.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高职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现状严峻,只能靠英语等级考试来维持。不少高职英语教师表示在教学中无论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是技校毕业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薄弱,听说等英语应用能力差,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很难互动,自主学习能力差。许多高职学生反映,在高职期间的英语学习中,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不少大学生纷纷表示后悔读大学。长期的大班英语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传统的语言基本知识授课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缺乏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学生很难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快乐体验,没有受到英美文化熏陶或进行思辨或创新思维培养。基于堪忧的高职英语教育现状,本文提出应将把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仅传授知识和培训技能,还要使学生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二、全人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全人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所有学生本身蕴含着其力图表现出来的潜能,而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其成为最易于成就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的提出,标志着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的形成。1970年代以来,在西方特别是北美地区延承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美国的隆•米勒、加拿大的约翰•米勒、英国的赫尔等代表人物纷纷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来连结和转化人。全人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了进步主义、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全脑开发教育、体制外教育、协同教育、地球学教育等教育思想。全人教育思想的内涵包罗万象,本文探析全人教育思想的几点基本主张:第一,强调学生能力和潜力的全面开发,关注学生潜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精神,特别是智力、创造力、想象力、审美、情感等精神潜能,侧重自身人生价值和意义实现。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实现人类情感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第二,全人教育思想关注人生体验,而非狭隘的职业技能;全人思想强调人的成长和发现,是开阔视野、探索世界、感悟人生、寻求真理、发明创造。这种开阔的教育视野远远超乎了传统的教材撰写、教学环节设计、课程设置和考试标准答案。第三,全人教育思想强调人不仅能够继承传播现有文化,更应该对自身所处的文化、道德、政治等环境因素有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从而来改造和创造人类文化和文明。我们不仅仅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也能接着引领流行文化,更能创造全新文化。第四,全人教育思想强调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和培养。抛开偏重工具型知识、忽视人文课程的实用课程设计的弊端,它主张在教育中多些人文精神,在校园中少些急功近利的氛围,给学生多些人文关怀,让学生对周围事物多些关心与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用人文精神来实现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第五,全人教育思想注重关系概念,寻求个体之间的联系、生命的意义,特别鼓励个体生命价值实现,强调个体之间交往和跨文化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自由、真诚和谐、互助互学的关系,校园里面应该建立起一种开放平等的学习群体。全人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本质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潜能能够自由全面、平衡和谐、终身持续的发展;它所信仰和追求的是人的、人生的、人类社会所能允许达到的最佳境界和最佳状态。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全人教育的实现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注重按照英语考试级别来传授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应试技巧和专业英语,却忽略了如何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全人成长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们确实学到的只是一些英语基础知识、专业英语术语和应试技能,;这些技巧更多的是如何应付学校课程和考试,却无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为了走出这样的英语学习困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教育层面着手来让促成全人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现实化。
(一)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高职院校旨在为学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着眼培养某一职业领域所需要人才的教育,为学生培养一种就业资格、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因此,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出发,学生必须学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也是所有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非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来讲,它是一种有关非职业、广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和涵养的教育。在处理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时,应从广博和业精两原则来协调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实现全人教育。
(二)重视大学英语教师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的课程。我们的当前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还处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用全人教育来培养人才要求必须重视和改变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角色,必须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跨文化跨语言交流能力、中国语言文化修养、语言测试能力、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出色的组织和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师生相互学习和尊重。在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中,应该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意识,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专题讨论、讲座学习。
(三)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传统教学上课程重视知识甚于技能,重视技能甚于态度。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实际职场中重点恰好相反:态度甚于技能,技能甚于知识。拥有美好的生活和有意义的职业的关键在于积极的态度(例如责任感、节约、尊重、忍耐等)。技能(例如交流、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很重要。如今,专业知识可以很便捷地从网络(例如万能的百度)或书本获取,知识储备和知识提取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用全人教育来培养人才要求完善课程,开展英语文化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选修社会政治经济分析、本土或外国历史文化、道德理性等方面,例如《孙子兵法》、《现代欧美社会与文化》等。英语人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对于实现“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改变标准考试模式,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
在中国英语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淘汰一部分学生和让其他学生过关。英语考试大多是一些呆板的考试,选择题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很少让学生用英语来进行思考问题,更不用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了。改卷老师按照标准答案来评改试卷。中国的英语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自身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低。在西方,英语考试通常是开卷的,考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扩大自身阅读量,开阔视野和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来查漏补缺。因此,我们可以改变英语考试模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运动的观点来促进全人教育在英语考试的实现。(五)开发高职英语新教材高职英语教育有其自身特色,其教材开发编写变得尤其重要,教材改写应体现全人教育的理念。开发高职英语教材从高职学生年龄、语言基础、心理和学习特点能力来编写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体现教材的差异性,让学生摆脱英语可学可不学的状态。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内容应涵盖职场应用、日常交际以及经济、文化、历史等深层次主题;同时,教材还需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经济等内容,避免英美文化过度倾向和中国国情失语症,让学生在外事情景中能够用英语来介绍本土风情。教材要求体裁多样丰富,包括议论文、新闻、科普文、小说剧本等,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给予学生表达情感和展现个性的机会。
四、结语
摘要:目前,大先生失业难成绩是国度面临的重要成绩之一,而招致大先生失业率低的一个缘由就是大先生不能把学校学习的东西用于实践任务中,没有做到学致使用,本文从职业导向角度剖析高校英语教育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初等教育;职业导向;失业
大先生毕业后间接面临的是失业成绩,只要在大学时期进步本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失业竞争力,才干在毕业后顺利失业,完成团体价值。基于此种情况,高校教学也必需以失业爲导向,依据社会关于人才的详细需求和理论要求停止教学,以培育高素质、全方面的使用型人才爲培育目的,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络,力图完成学致使用的教学理念,进而进步高校的教学质量,以此提升失业率。本文引见的以职业爲导向的大学英语教育形式。职业导向的初等教育(Profession-orientedHigherEducation)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博士于2013年4月26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上初次地下零碎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办学定位,关乎高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征。
一、教学变革背景引见
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疾速开展,产业构造和市场需求随之发作宏大变化。具有职业中心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出越来越分明的劣势,顺应经济开展需求。目前随着高校各种变革不时深化和教育要求的日益进步,我国教育体制上对大先生的职业才能培育越来越注重,在这方面,我国教育界专家和学者都和学者对职业中心才能的内容及测评方面都有了深化的研讨和探究。这种教育及人才培育形式一旦普及将极大推进我们教育变革事业,进步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才能。中国综合国力不时增强,促进了中内政流和协作,中外协作时机大幅提升,中外合资企业随处可见,英语遭到史无前例的关注和注重。这就爲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多时机,于此同时,也对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仅仅满足于读写才能的培育似乎曾经无法以后对英语的要求。所以高校英语变革和教学要重新定位,调整思绪,投合以后经济和人才市场对英语的需求。高校英语教学的次要义务高校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爲了进步先生使用英语的才能,让先生学有所用,爲本人未来的任务发明休息力和价值,而不只仅是一纸文凭的局限。所以,关于高校管理者和英语教育者来说,进步先生的言语运用才能,增强先生英语听力和英语交流变得愈加重要。
二、教学变革的几点建议
2.1明白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员课堂教学的指点,有鲜明的方向性。高校在制定教学目的时不只要思索先生详细知识层面的要求,还要思索本专业先生当前失业的实践技艺要求,也是实际运用到理论的详细表现。初等教育承当着爲社会保送少量人才的重担,拥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技艺才干更好的顺应社会开展和需求。注重教育,不只要注重专业知识,还要思索教育对职业的奉献。所谓初等教育的职业性是教育爲职业提供所需求的文明、技艺和学术根底,并以无限的功利性爲参照完成教育的社会价值。精确定位高校英语教学目的,凸显教学与失业的严密衔接,注重进步先生实践运用英语的才能,力图培育出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2高校教学课程的变革先生承受大学教育,取得知识的同时也是爲了未来顺利失业发明条件。因而高校英语教学课程要具有上述要求,在满足先生对必要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要突显先生对知识的理论和运用才能。先生也不能疏忽对先生英语根本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换句话说,先生要具有最少的英语根本功,这是运用需求的重中之重。国际初等院校可以充沛学习国际上普遍运用的高校教育形式,比方,在大一新退学大先生停止英语根底学习,当学习根底知识掌握到一定水平的时分在大二或大三增设专业英语课,把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到了大四综合运用英语,开设职业英语课程,对先生停止失业指点和管理,协助先生顺利失业。
2.3办法要妥当高校教育任务者首先要找到一条合适的教育形式和办法顺应社会开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只要办法对了,才干事半功倍。而互动教学就是很好的进步先生英语学习才能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互动中,教学相长,先生失掉与专业相关的技艺的锤炼,教员在互动中不时改良教学办法,促进教学程度不时进步。初等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让先生具有团体和社会生活和生活才能。初等教育中参加职业爲导向这种教育形式的教育目的就是爲了使每个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都能成爲社会有用之才,拥有顺应职业和职业开展的才能,并注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教育真正回归实质。
2.4变革完善初等院校英语考试评价机制不断以来,高校,也包括其他各类学校,期末考试经过一张试卷作爲对先生考评的次要根据。如今这种考评渐渐突显其弊端和缺乏,无法片面权衡先生的真实程度。而且也消除了先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味,好多先生觉得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于是招致先生上课学习态度不仔细,全凭期末考试之前片面突击,各种背题压题甚至想出各种作弊手腕。应对这种景象的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把原来仅仅局限于期末的考评交叉到平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从先生的各种表现,各种活动的参与和表现,先生自评,互评,教员测评等多种手腕片面调查先生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才能,也能以此完成经过考察促进教学程度进步的目的。教员可以在平常教学中添加各种考评方式,笔如,写作,翻译,演讲等等作爲先生平常学习表现的测评,另外,专业工夫鼓舞先生多多组织并参与各类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如各种英语竞赛还可以把英语和网络终端等方式无机结合起来,充沛应用网络平台加强英语的适用价值。
三结语
上述阐述标明在高校展开职业教育的特殊意义,但并不标明可以疏忽学术开展教育,学术教育的开展是职业教育得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随着社会的开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若想添加毕业生的失业率和失业才能就要调整教育形式,以失业爲导向对高校英语教学形式停止变革。各高校应从目前本校英语教学现状高校着手,剖析基于失业导向详细准绳要求,然后提出相应施行方案和整改措施,以此进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协助先生完成由学校园到理论的良好过渡,坚持以失业爲指点,完善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体制,爲全新的开展性英语形式而努力斗争!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形式变革研讨[J].迷信中国人,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