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指导教师实习工作报告

指导教师实习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06 19:1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指导教师实习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指导教师实习工作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西方国家。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1年。虽然历史不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犯罪的日益猖獗。世界各国对法务会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完成了对美国20种“热门行业”的追踪调查,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名列首位。这便凸显出开创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和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在高等学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和课程,以培养专业的法务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高校于2001年9月开始在河北省的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办首届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招生55人。此后,廊坊师范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浙江经济学院也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渤海大学会计学院紧跟时代步伐。迎合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从2004年开始设立法务会计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法务会计专业本科生,到2007年为止已招收四届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务会计》课程作为法务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专业的设立而设立,它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由于法务会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就过硬的技术方法与技巧。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时刻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理论时,大量地、灵活地穿插案例;在穿插案例时,适当地、生动地进行情景模拟;在理论学习后,定期到法务会计实践基地实习,接触真实案件,亲身体验法务会计执业全过程,为将来真正执业做好准备。

一、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

《法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用来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必要手段,其总体设计思想是:“案例教学+校内模拟+社会实践”。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务会计从业的全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办案的主要方法与技巧,从而真正具备法务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

(一)案例教学

就是针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及时、适当、灵活地穿插案例,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讲授案例,即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列举、描述并分析案例。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时,学生仅仅是学习者;2.情景模拟,即由学生将教师所讲案例排演成小品,进行情景模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参与授课过程,从单纯的学习者晋升为参与者;3.设计案例,即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自行设计案例,并决定案情的不同发展方向,进而作出区别性分析,得出各自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从学习者或参与者一跃而成为讲授者,同教师站到同等的地位上,相互探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二)校内模拟

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建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各一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进行手工综合模拟。期间贯穿三层思路:(1)会计程序,填制会计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会计报表;(2)资金运动程序。筹集资金一物资采购一生产一销售一成果分配一上缴税金和偿还债务;(3)工艺流程。2.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运用会计软件进行电算化模拟,其内容和思路与手工综合模拟相同。

(三)社会实践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案件。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已与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等四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了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提供规范且充分的实践场所和时间并配备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其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争取在实践期内,使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法务会计真实案件,从而切实提高其对法务会计案件的分析与处理能力。2.选拔在实践基地表现良好且突出者,进入实习单位实习,独立处理有关会计和法律事宜,真正走入社会锻炼。目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在校外设有4个会计实习基地(锦州铁合金集团、女儿河纺织厂、锦州石化、锦州外运)和6个法律实习基地(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工商局、锦州市中级人民检察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检察院),可以满足学生实地参观和顶岗实践的需要。

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针对法务会计的专业、课程及教学方法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应是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个体活动,倡导平等、选择、关爱的人文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我设计。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参加实践教学。具体要求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师资配备必须精良

作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相应职业资格且拥有多年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在渤海大学会计学院,担任法务会计专任教师的都是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的教师,并且半数以上是上本科时修读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修读法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便是专门针对法务会计专业师资配备的复合型双师团队。在进行实践教学重要环节的校内案例教学过程中,同时具备高校专任教师资格和相应职业资格的教师在选择、分析案例以及校内模拟实验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其资质考核尤为重要。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基地的合作单位全部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其中。只有从业3年以上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才能够成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必须科学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展开,针对性、灵活性要强。主要包括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和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等内容,将法务会计课程中实践性强的核心内容全部涵盖其中,并应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选择必须恰当

实践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变。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

养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从业能力。例如:针对校内模拟实验,“演练式”教学法就是能使学生增强会计账务处理技术能;々的方法;针对校外实践基地,“跟踪式”教学法,即选派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可使其在接触真实案件、得到更多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增强实战能力;而针对实习单位的实践,则应采用“释放式”教学法,即先设定提纲,然后选择实习单位,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修改提纲,并独立处理实际业务,将自己从校园释放到社会当中,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圆满结束对《法务会计》课程的学习。

(四)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必须合理

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应充足,有效利用规定课时,适当补充课外时间。特别是校外的实践与实习,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安排在业余时间,适当延长至寒暑假。而对于家境困难且兴趣浓厚的学生,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可以联系长期实习作为兼职,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五)实践教学的监管考核必须严格

实践教学管理应有条不紊、因材施教,向实践基地派送学生应科学选拔、合理分组。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意愿,进而进行规范、严格的监管与考核。以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例,说明如下:

1.校内模拟:

(1)针对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一章中的综合技术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行模拟。首先。选择一个案例,把学生划分小组,各自对案例进行有关账务处理;其次,提交“案例模拟报告”之前。各小组分别阐述和分析自己所用方法、处理过程及最后结果;最后,通过比较,真正理解不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条件,掌握其中的技巧。

(2)针对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一章中的“损害赔偿的确定与计算”进行模拟。将学生划分小组,每组布置不同案例,课上讨论与课下协作相结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3)针对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一章中的“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实例”,进入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践。需以个人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2.实践基地:

根据不同的实践基地,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并须提交“基地实践报告”。

(1)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侧重于法律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进行实践。其中,着重进行对“交易行为中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程序”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由专职律师派发不同案件,并全程指导、监督,使学生了解办案全过程和实际办案方法与技巧。

(2)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侧重于会计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对审计证据的收集与鉴定”和“对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编制”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兴趣的区别,由专职注册会计师全程指导与监督,使学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有全方位的了解,并切实体会其与法务会计的差别,进而明确法务会计的工作职能与技巧。

3.实习单位:

第2篇

(1)实习的最终目的和效果难以保证

一般认识实习时间太短,一天时间安排学生参观一个公司或者企业集团,这种认知实习的形式使教师和学生把该环节作为一项任务,走马观花。生产实习过程中由于与实习单位缺乏沟通,不能达成共识,往往只安排学生参观,很少允许学生亲自动手,从而使得学生得不到技能的锻炼和从事工作的切身体会。

(2)实习基地的有限

高校在实习环节的经费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数公司企业认为学生的实习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产,还存在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企事业单位对于高校学生的实习活动很少予以支持。这样一来,经费紧缺问题和实习接收单位不予以配合,使得专业建立的实习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实习内容单一,达不到预期效果。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1)题目数量较少,内容单一

一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年年重复,更新数量少。尤其是课程设计常常出现“多人一题”的现象。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个别学生之间相互抄袭,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目标难以实现。

(2)题目与实际脱离

很多青年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凭空捏造题目,导致毕业设计和论文严重脱离实际现象的发生。(3)缺乏指导教师一个指导教师往往在指导课程设计时,同时要带数十名学生,甚至同时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既辛苦了指导教师,又不利培养本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对实践教学环节改进的探讨

3.1完善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

我校环境专业积极发展开放式、研究性及综合性实验室,鼓励和指导学生自行组织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及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工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已初见成效,实践表明教学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设备和仪器使用率提高,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学生发表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3.2构建合理的实习方案

我校通过与环境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沟通,建立了多个生产实习基地,例如汉中市环境监测站,洋县、勉县、城固等县环境监测站,汉中市污水处理厂,略阳电厂、略阳钢厂等。在今后的实习过程中,争取延长实习时间,同时安排学生在不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过一段时间后交换实习单位,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环境污染物处理工艺和流程,积累多种工艺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资源特点,充分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相符的环境专业实践。例如,我校处于陕西南部,汉江上游流域,深处秦岭和巴山之中,我们的环境专业实践应该紧紧联系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特点,大力开展关于水源地保护、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山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实践环节。

3.3毕业论文和设计切合现实环境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毕业实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是本科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最后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关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首先,我校已经实现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学生导师双向选择模式。即在导师列出研究方向、内容及要求等供学生依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如果学生毕业想去环保公司工作,毕业设计时要强化自己的CAD绘图能力。如果想考研究生或者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毕业设计时可以选择一些研究性题目。第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课题的选取要立足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结合当地环境经济特点,选择有现实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避免一些抄袭行为。第三,指导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书写论文的能力,因为写出流畅的工作报告和发表科技论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3]

3.4开展系列“环保”活动以及相关学术活动

第3篇

关键词:毕业实践;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校内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办学理念,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都在围绕着“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等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再现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做中学”的目的。这其中也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大部分还是采用与本科相同的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存在着选题与所学内容和实践相脱节、选题重复现象过多、抄袭现象泛滥、学生教师对此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现状与归因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现状

为了解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选取了天津职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2009届毕业论文文本进行研究,通过对各方面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偏低,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对毕业实践不重视,态度不认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高职毕业生选择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而这一阶段恰恰又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时期。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直接造成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低下。

(2)学生在毕业论文或工作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拼贴抄袭现象严重。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采取敷衍的态度,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报告的学生也不过是上网查阅企业的文字宣传材料拼贴论文,最后写出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想法。

(3)毕业论文选题不合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失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来源盲目。由于学生本专业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所学专业缺少全方位的认识,所以学生根据手头现有资料确定选题,倾向于那些可参考书目或网上相关资料丰富的选题,对所占有的材料缺乏足够的了解,仅凭占有资料的多少轻易决定选题方向,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资料与选题存在偏差,现有材料无法使用,妨碍了写作的正常进行。二是选题范围过宽或过窄。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选题与自己现阶段的专业水平相符合,对选题范围没有把握,大多数选题过大,直接导致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有些选题也会存在过窄的问题,使得研究无法展开。三是选题缺乏新意。学生找不到自己可以研究的题目,只能人云亦云,选择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老题目,如果能深化这些研究固然不错,但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选题仍为老生常谈,并没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或新视角,选题雷同现象严重。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毕业设计不仅是高职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但有的学生对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思想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未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只需走过场就行。

(2)指导教师存在问题。目前高职毕业实践中的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而毕业设计时间又过于集中,势必会造成有些教师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这也是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和社会实践背景,缺乏指导毕业设计应有的条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3)毕业实践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虽然各高校均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程,规定了检查和评定标准,但职责不明、执行不严,要求不规范、不具体、不完整。如: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没有提出全面的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对部分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采取宽容迁就态度,能过就过,造成学生本人对毕业设计质量不重视。院系没有制定对毕业设计工作具体的管理措施。即便院系在布置毕业设计工作时要求严格,如果没有认真检查,缺乏督促措施,缺少对教师指导情况、师生交流情况、答辩形式以及资格审查等机制,也会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依据岗位要求,确定相对应的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建设,取得了诸如任务驱动型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等受到职业教育界认可的成绩。但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改革却较为少见,导致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相协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有着丰富的内涵。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注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顽疾,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的多元化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及政府。学生是工学结合行为主体,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学校与企业是一种合作关系,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强对企业的理解,而企业应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引导学校按照岗位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与学校协调管理。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多样化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

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战”,并通过阶段性实训、定岗实习及项目化课程改革等载体落实,强调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以及职业情境里的“教、学、做一体化”。

三、“岗学一体、校企联动”毕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毕业设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合适的题目使指导教师与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得到收益和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开发的可能性。因此,要在毕业设计模式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如下:(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题真做;(2)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相结合;(3)毕业设计要体现本专业的专业特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注意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4)毕业设计要体现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总之,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校方指导教师和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共同来制定。

2.要提高对毕业设计管理的认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把毕业设计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校要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机构,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它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监督管理,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内容,明确阶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

(2)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题目论证、任务书、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情况,保证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分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第二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这两项指标能够促使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方面是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及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填妥每阶段拟进行的内容);第四方面是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4)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体系。①确定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执行标准。②明确教师职责,确保教学质量。③加强对参加毕业设计学生的资格认定。

3.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毕业设计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学生要拿出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2/3时间深入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熟悉问题的求解过程。要从创新教育的观点出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也是指导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4.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

要改变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来衡量的传统评定方法,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鼓励、强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人才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杨建芳.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第4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教育是民生工程,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0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职教大省的目标;200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中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这些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已近饱和之后,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将成为必然,同时也是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又一良机。《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教的发展要做到长班与短班并举,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力求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努力使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全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由2009年的1660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29000万人次和2020年的35000万人次。另外,学校与行业、与部门的有机结合,能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现在职业培训主要包括创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完成这些培训任务是国家重要的政治任务,而能够承担培训任务的最佳机构无疑是职业学校。国家对完成培训任务的单位,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铜陵县职成教中心通过多方协调和不懈努力,2009年一年共完成各类培训任务近千人,获得培训补助资金近百万元,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培训过程当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以致制约了培训的质量和规模。2010年,学校计划各类培训4000人,到2014年,当年培训10000人。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培训任务,只有科学地组织安排才能够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一、着眼学校的规模拓展,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

狭义的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的一种,以长班为主。当学校招生已处在饱和状态时,其发展的目标定位,将成为困扰中职学校的一大难题。中等职业学校适时加强培训教育时机已经成熟,其主要表现为:国家空前地重视各类职业培训,其培训对象的数量和类别空前之大,而能够承担此培训任务的机构,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职业院校。经过长时间的风雨洗礼,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职业院校都明显具备了智力优势。要有效保证培训的规模和质量,需要建立健全培训的机制,具体安排要突出三点:

1.从事各类成人技能培训的师资要以本校专业课教师为主。由于各类技能培训工作尚处起步阶段,许多环节还比较松懈。承担培训教学工作的往往并非中职学校教师,而是从外单位聘请,被聘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具备相应的资质。不仅培训的质量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助长中职学校培训工作对外聘教师的依赖性。因此重视培训教师的本校化对中职学校的发展意义深远。中职学校应建立《专业课教师兼任培训教学工作制度》,从工作量、时间、评优等方面予以保证或倾斜,甚至可以选派部分专业课教师参加专门的成人教学培训,认定其继续教育学时。

2.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在教学计划上要统筹考虑,力争做到两种教育一盘棋。中职全日制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计划制定、师资安排等方面应当通盘考虑职业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教师在教学时间上的矛盾,有利于教师有充分的教学准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不但授课教师如此,而且实习指导教师也要尽量如此。

3.本着服务的宗旨,灵活安排培训场地和时间。由于培训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培训会带来学习与工作的矛盾,从而引起不便。中等职业学校在场地安排时,一方面是依托学校固有教学实习场所,另一方面又可以因人而异,灵活安排教学场地,包括教室和实习场地,甚至可以把这些安排在田间地头、工矿车间、机关社区等。这样不但方便了学员,而且能有效利用资源,根据学员的工作性质,因人、因时、因地灵活开班,最大限度地方便学员,从而提高培训的成效。

二、有针对性地安排实用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增强培训实效

成人培训的对象决定了培训内容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搞种植的对养殖的内容不感兴趣,搞经果的对园艺花卉不感兴趣,搞养猪的对养牛也不感兴趣。以往,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完成培训计划,忽视培训对象的工作特点而盲目开班,把不同工种的学员硬塞在一起开班上课,不少学员很是扫兴,多有怨言,甚至产生不良影响。具体而言,目前企业用工主要以机电、餐饮、服装、园艺、养殖、种植等专业为主。各种专业的从业者,其从事具体工序所需的技能等级也不相同。因此如果不能恰当地选择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学员接受知识就会吃力,甚至失去信心,放弃学习。

成人接受职业培训,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渴望立竿见影。其实,这也不难,完全可以借鉴职业教育的“订单”培训和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决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选聘教学人员。在培训方式上,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选聘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员,将企业甚至将来的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学员实际上成了企业的准员工,其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当然很高。

三、充分宣传好培训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招生规模

目前,各类培训都有政策扶持,不但培训机构都享受政府的财政补助,参训学员也享受一定的培训补助。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残疾人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结业证书的,给予其培训和鉴定费用全额补贴,而原来的政策只补贴70%。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培训和鉴定费50%的补贴,最高每人1300元,其中培训职业(工种)属当年杭州市紧缺职业(工种)的,给予其培训和鉴定费全额补贴。(《杭州日报》2009年9月18日报道)有的地区已将大学生、企业职工等群体纳入就业再就业培训补贴对象,补贴和奖励标准有了一定的提高,培训和鉴定费补贴最高1300元,杭州户籍学生取得SYB培训、创业实训合格证书即可予以补贴(《杭州日报》2009年9月18日报道)。安徽省铜陵市规定:对于培训合格的学员可获得5万元的无息无担保贷款。这些政策,都要不打折扣地向学员宣传到位。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24-04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目标岗位分析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2015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业管理面积约为164.5亿平方米,相比2012年的145.3亿平方米增长了约13.5%,在管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物业服务企业约10.5万家,较2012年调查的企业数量7.1万家增长了约48%;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约为711.2万人,较2012年的612.3万增长了约16.2%,人员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职层次应用型物业管理人员就业容量大,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行业特点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精准的市场调研,将学生的主要目标岗位定位为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项目经理助理。目标岗位及描述如表1所示。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科学构建实习模式是有效推进“工学交替”的重要保证。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设计实践性环节,能够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立足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目标,将多元化实习环节有机地嵌入其中,形成复合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三、物业管理专业主要实习模式的内容及关注点

设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时,横向上要考虑每个实践性环节与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纵向上应考虑各实习环节对职业技能的阶梯式提升、职业素养的持续内化。最终确定的专业实习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从而构成渐进式、多元化的专业实习模式。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结构、能力特点,每个实践性环节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实习内容和关注点。

(一)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是物业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增加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开阔专业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激发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认识实习的两周内,分别安排专业录像、企业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参观优秀小区、参观城市综合体等形式多样的实习活动。邀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可以有多种风格,如创新型企业家、学者型企业家等,让学生们多角度汲取专业营养。

(二)专项实训――参与前期物业管理

通过专项实训理解新建物业承接查验、入住、装修管理、接待等具体业务的工作规程,同时锤炼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专项实训的一个月,通常安排在12月份,此时集中交付的住宅小区也较多,企业刚好需要短期人力资源,学生在承接查验、办理入住的关键业务节点得到了锻炼机会,为接下来的跟岗实习做好“热身”。

(三)跟岗实习――体验客服专员工作

第六学期的跟岗实习,学生们在校内学完《物业管理实操》《物业管理法规》《物业服务礼仪》《楼宇设备维护与管理》等课程,安排学生到物业服务企业的客服岗位实习,按规定工作规程参与客户服务、物业管理现场服务,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内化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素养,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提高模块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由于跟岗实习时间为一学期,所以需要提前和物业服务企业多次接洽,确认学生实习物业项目和岗位。因为学生在实习时尚处于三年级,还需寄望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四)轮岗实习――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轮岗实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不同部门轮岗。第期的轮岗实习,学生们已经完成了《物业服务品质》《物业财务处理》《分类物业管理》等提高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客服专员、行政专员、品质专员三个目标岗位中进行轮岗实践,全面拓展专业技能,更加人性化地考查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理性分析。二是不同业态轮岗。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住宅、非住宅等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其包含了住宅、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等多种业态,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给学生提供不同业态轮岗的机会,锻炼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通过轮岗能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全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积累职场经验,为早日成长为部门经理或项目经理提供条件。

(五)顶岗实习――成为优秀员工

到了第十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物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能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也有猎头公司锁定笔者所在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为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建立信息库,视为日后物业管理精英库的猎头人选。

四、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环节的管理

(一)实习前期充分准备

1.精选校企合作企业

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合作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教师一定要严加把关。学校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优选规模较大、业务规范的企业共同培养。条件成熟时,可以选择优秀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具有以下特征:校企合作的规范性、人才培养的协作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

为了严格管理,除了顶岗实习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其余的专业实习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这要求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在行业中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和实习资源配置能力,在实习前就进行反复沟通。根据每次实习的内容和目标,学校优选万科、龙湖等知名物业企业和优秀物业项目,精准地落实实习岗位。

2.匹配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好的教师如同一名好的导演,给学生提供绽放能力的舞台,帮助学生成长,做到人尽其才。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等细微差异,对应地匹配实习企业和物业项目。如将英语好的学生安排在涉外的物业小区实习,让其发挥专长等。实习之前进行统筹分组,每个物业项目实习人数通常在3人以上,并任命1名学生为组长。

3.重视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学生到岗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方位的实习动员,动员时除了需要强调实习纪律、实习成果、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待人接物、自尊自重等事项,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通常强调实习场所安全、暂住地安全、上下班交通安全、财物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心理安全教育就是使初涉职场的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增强耐挫力,减少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二)实习过程跟踪指导

走访与巡查。在校外实习期间,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教师定期到每个实习地点检查。走访企业指导教师填写检查记录、批改实习周记等,定期汇总学生的情况,及时诊断、沟通和改进。

指引与鼓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及时关注。学生在实习的不同时期会碰到各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得意时给予提醒,困难时给予帮助,挫折时给予鼓励,成功时给予欣赏。

汇报与分享。校外实习学生每月返校进行实结、实习汇报、专题调研、心得分享。通过每个月的实习汇报,学生不仅总结了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还共享了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知晓不同岗位、不同项目、不同业态的管理模式的差异,丰富职场经历。学生的汇报分享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团队意识,提高了梳理知识和总结能力。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指导中明显进步。

(三)实习结束注重反馈

实习资料归档。每一个实习环节结束,校企双方结合学生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的成绩评价。将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实习日志、实习报告、企业鉴定、实习成绩等资料进行装袋归档。

及时总结反思。实习结束后,对每一次实习的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和专业研讨,也为后期指导实践性环节积累更多经验。

五、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元化、渐进式的实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岗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气质。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环境有全真的体验,在工作中培育了敬业精神,渗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是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等。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学生的积极互动。有过实习积累的学生,继续学习提高模块的课程时,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更快、更透彻,对课程改革内容的响应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学生整体培养规格的提高,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上。连续多年招聘会上物业管理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都被知名物业公司抢先录用。学生2016年准就业信息统计显示,60%的学生都进入了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等公司。

四是实现了校企共赢。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此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形象,工学交替模式一经推出,数家媒体以整版报道此事。多元化实习同样深受企业的欢迎,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提前渗透给学生,有了对学生的跟进和培养,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期和考察期;同时可以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减少用人风险,还可以树立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总之,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只有认真策划、系统安排、有序组织、栏窆芾砗妹恳桓鍪导性环节,才能彰显专业特色,深耕学生未来,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

第6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对于“工匠精神”,《辞海.工部》中解释道:“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匠”在古代主要有“工匠”“制造”“治理”和“经营”等义。精神则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的一种意志。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是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

结合古代对“工匠”的解释以及当前人们的看法,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从事专门技术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敬业、严谨、细致、专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体现

会计人员与从事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样需要“工匠精神”。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爱岗敬业,专注执着;二是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三是坚持学习,努力提升。会计工作包括填制凭证、编制报表、审核分析等。专业的会计人员能在复杂的账目中,找出漏洞,既能帮公司规避风险,又能提出最佳方案,使公司取得更多收益。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发扬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倾向受过高职、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职财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具体问题如下。

1.岗位专业性不强

近年来,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如餐饮、超市等连锁商业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服务员、销售员、收银员等与财务专业联系不紧密的的岗位,就算从事财务工作,大部分是统计员、仓管、出纳、辅助会计等基层辅质的财务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待业在家。

2.专业对口稳定程度不高

通过各届毕业生返校了解其具体实习就业情况,发现学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稳定程度并不高。有的实习生在财务岗位实习期间,觉得工作辛苦,整天和数字、票据打交道,枯燥繁琐,导致毕业后不想从事财会工作,最终选择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干脆待业在家。

3.职位上升空间不高

从事财务工作一段时间的毕业生,就算在学校已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多变的实际业务中,尤其欠缺突发业务的应对能力,因此产生挫败感,导致有些人逃避现实,转岗离岗,影响最终专业对口率降低;有些人就算继续从事财务工作也按部就班,上升空间远不及大学毕业生。

可见,中职财会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很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财会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探索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培养工匠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从下至上的实施,对于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更加需要从入学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目标,进行全程培养。

1.职业定位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传统的中职财会专业以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为教学目标,培养的会计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明确向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会人才的教育目标,开始进行“工匠精神”的初步培养。

一是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财会专业对于初升高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学生由于环境转变及新事物的增加,容易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做好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比如,通过讲座形式,邀请专业教师以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作为主要内容,介绍学校和财会专业概况,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财务工作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初步形成对财会专业的感性认识。

二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以社会为导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初步形成毕业后从一名普通财会人员向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打拼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出纳以及其他基层财务人员岗位。

2.职业实践期――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并不是孤立存在。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精神又促使职业技能更精湛。因此,教师在已初步形成专业认知后的第二学年乘胜追击,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进行“工匠精神”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调整课程设置,在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的同时,注重传授实际账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学校邀请各类型企业的人事部门领导讲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情况。企业提供在校生暑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最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制度和财务岗位要求的严谨性。

二是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严谨、专注、专业、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首先,班主任言传身教。针对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特点,要求班主任了解就业的知识、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比如,类似于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班规,实行考勤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日常行为规范,以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其次,专业课堂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法、模拟实训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情景进行角色分配,穿插观看作假账贪污案例,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际账务操作传授中,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密、正直、诚实的工作纪律,严谨仔细,按会计规范办事的工作作风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其三,组织手工做账和点钞比赛。比赛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以及竞争意识。最后,环境塑造,利用网络、微信平台以及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树立对待职业耐心、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

3.职业分化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相结合

本阶段是学生在校的最后阶段,是将学到的综合技能与社会相衔接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长远发展,让企业将“工匠精神”进行流畅传承,中职教育最后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就业教育纪录片,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重新认识环境和个人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职场适应和职业发展。

二是开展职业咨询。组建QQ群,做好毕业生关于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在线咨询,协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使其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挖掘潜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竞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13-03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竞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解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关系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设计了“学科技能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分别对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展开调查。

一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2016年4月云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云南省高校大学生文秘技能和物联网技术等2个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问卷。同时,对云南民族大学参加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会展比赛、导游技能竞赛等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57份,有效率95%;教师问卷30份,回收28份,有效率93%。涉及学校15所,其中,本科院校9所,高职院校6所;涉及专业16个,其中,理工类8个,文科类6个,艺术类2个。学生基本情况:男生21人,占36.8%,女生36人,占63.2%;大二25人,占43.9%;大三31人,占54.5%。教师基本情况:男教师10人,占35.7%;女教师18人,占64.3%;40岁以下20人,占71.4%;40岁以上8人,占28.6%。

问卷共设计有17个问题,其中,基本问题4个,开放式问题1个,主要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考察创新能力的方式、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学生参加(不参加)竞赛的原因及益处、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调查。学生和教师问卷问题基本相同,只有个别问题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提问。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师生对创新性人才认识基本一致。创新是指组织或个人出于某种需要或兴趣,在遵循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对该事物加以变革,使其得以改进或优化的活动及其结果。创新体现为一种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活动过程[1]。在被调查的师生中,92.8%的教师和80.7%的学生认为创新性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看到知识的实质联系并合理利用的人。

考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学科技能竞赛和科研项目训练。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离开了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师认为最能考察学生创新能力的是学科技能竞赛(占比92.9%),其次是参加科研训练和面试、口头汇报等现场展演(占比均为71.4%),然后是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占比60.7%)。学生认为最能考察创新能力的是科研项目训练(占比84.2%),其次是学科技能竞赛(占比77.2%)、现场展演(占比73.7%)和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占比40.4%)。学生认为参加科研项目训练最能体现创新能力,说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困难性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因而认为科研项目最能考察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竞赛项目的过程中,能近距离感知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创新能力,所以认为竞赛更能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师生都认为“开卷考试”难以考察学生创新能力。

⒓泳喝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竞赛是由赛事组织者给出竞赛题目,由学生单人或组队在一定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独立工作或团结协作来完成竞赛要求任务的系列活动[2]。在被调查的对象中,64.9%的学生和53.6%的教师认为竞赛能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24.6%的学生和28.6%的教师认为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师生都认为竞赛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别占比71.4%和61.4%)。这一看法与其他研究者分析的相似[3][4]。

学生不参加竞赛主要是因为自身专业知识掌握不好,没有信心应对比赛。对于如何看待学生不参加竞赛,学生(占比77.2%)认为主要是自身专业知识掌握不好,没有信心应对比赛,持这一看法的教师占比71.4%。但赞同“缺乏健全的体制和规定,专业指导老师配备不充足”的教师占比为78.6%,这说明教师更多是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也间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学校对竞赛不够重视。有50.9%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引导不足以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这反映出教师在动员学生参加竞赛时工作做得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

学生参加竞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参加竞赛,最重要的是要准备什么?超过一半的师生都认为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需要全面准备专业知识。“老师的指导”及“放松心态”占比都不高。这说明竞赛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是针对相关知识能力进行比赛,学生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在赛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

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存在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对于参加竞赛反映出的问题,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主要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待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分别占比66.7%和82.1%);其次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教学模式有待改进,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竞赛的要求(分别占比64.9%和60.7%)。这说明学生通过参加竞赛,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感受到学校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比赛,也发现同样的问题。

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师生都一致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缺乏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分别占比46.4%和36.8%),其次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分别占比21.4%和33.3%)和实用的技能指导(分别占比28.6%和22.8%)。师生都认为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相关性,参加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团队协作意识(分别占比85.7%和86%)。这表明,扎实而广博的专业知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学以致用。

三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从调查可以看出,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参加一两次竞赛就可以实现的。创新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也正因此,《意见》提出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1 创设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格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5]。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表明,创新人才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比常人拥有更旺盛的创造欲望和更坚强的意志品质。诸多研究都强调,创造能力的基础是创造人格。而创造人格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训练出来的[6]。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首要的是创设宽松而自由的学习成长环境。当前,很多高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台了不少政策,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实施各种计划和项目,力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性、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造人格的培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高校办学功利化较为严重,还未能将大学精神中最主要的价值内核――创新与创造、质疑与批判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未能为大学生营造出倡导自主、鼓励探究的学习环境[7]。前面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师生认为学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待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创新人才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学校应在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创建保护、鼓励学生个性成长的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养料”[8]。

2 面向学生全体,构建常态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高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9]当前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基本以赛模式为主,为竞赛而组建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突击式”的学习和训练。但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种常态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创新人格,扩展学生创新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如大一侧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知识的学习,大二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大三强化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大四强调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

3 搭建各类科研创新训练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要通过实践才能形成。高校要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训练平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学校要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室的功能,面向学生开放,设立学生实验实训基金,鼓励学生开展研究,资助学生和申请专利;二是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与企业合作,引入真实项目;三是学科技能竞赛平台。根据各类竞赛的时间,规划、设计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竞赛方案,由低到高,由面到点,既扩大学生参与面,营造竞赛氛围,又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选拔优秀学生,获取优异成绩;四是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通过学生社团、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增长见识;五是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学校要建立校企、校府、校校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4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力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和教师的作用。但现在高校多数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加专业课构成。课堂教学上常见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改革。通过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激活学生思维。增大选修课学分比例,尊重学生兴趣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倡项目式、研讨式、问题式等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申报项目、参加竞赛活动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不能简单地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一考定成绩,而应关注学生全程的学习过程,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评价。具体来看,评价目标应基于能力本位,指向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过程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全程的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持续变化,更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评价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应减少标准化考试,加大对实践能力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工作过程报告、工作情境测试、工作任务实施等评价形式,通过现场观察、面谈口试、成果展示、现场操作、工作报告、小组自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10]。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2]李淑芝,等.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信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2).

[3]陈勇,等.浅谈学科竞赛对大学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23).

[4]魏玲,等.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5]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09(07).

[6]贾永堂,崔波.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根本转变[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7]刘丰林,等.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

[8]邢亮,乔万敏.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2(1).

第8篇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践等课程设置比例,不能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强调“全才”的引导,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导性。

动画专业知识结构涵盖面广、更新迅速。课程设置要有意识地针对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一门课程要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识结构;尤其在专业课方向上,明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解决。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二二”制,即自学生三年级开始进行学科方向分流,控制每个学科方向的人数,达到一专多能、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板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时空维度上的“四阶段分层培养”

“分层”的概念,即四年阶段的分层培养。一年级打造型基础,二年级打动画基础,三年级打创作基础,四年级实现与市场完全性接轨。

一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动画造型、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人体解剖课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学生通过美术专业考核进入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点。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了解和欣赏性质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动画概论、动画欣赏等课程,建立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基本认识。

二年级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如二维手绘表达、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基础、雕塑、三维动画软件基础等课程,主要集中解决学生在进行动画学习环节中的基本制作问题,是从基本造型意识向动画制作意识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专业理论课程――动画史,从而实现动画创作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年级安排专业创作课程,如动画剧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非线编辑、后期特效等课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的整体认识和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联合作业、动漫产业概论等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对于动画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

四年级安排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专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二)知识结构上的“并联式板块结构”

课程模块化:一个核心模块、三大依托模块。

1.专业核心:动画类课程

相关课程:手绘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分国别动画研究、原画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本创作、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Flas、动作设计。

2.三大依托

(1)美术类课程

相关课程:美术名作欣赏、民间美术研究、素描、速写、雕塑、风景写生、图形想象、构成基础等。

(2)电影类课程

相关课程:数字影像、动画表演、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经典动画导读、后期合成、音乐与音频制作、故事类型与策划。

(3)人文类课程

相关课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产业概论。

(三)评价方式上的“开放式与反馈制”

1.考核方法:技法课程现场制、独立作业展览制、联合作业汇报制

素描、速写、插图漫画设计等静帧画面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即举办展览,展览现场评档组予以定档。

二维动画软件、影视后期等动态视频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以公开放映、学生介绍的形式予以定档。

采取作业展览和课程作业汇报制,评分过程是开放式,上下届学生都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统一打分,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2.评分方式:集体定档,教师打分;开放评分,及时反馈

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结课成绩需由评档组评定等级,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成绩。评档时教师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档。具体做法为评档组按照比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分类,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档组评定的等级给予具体的分数。开放评分,当场给予学生反馈点评。

三、实施实践教学新思路

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思路,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两大平台、三项制度,形成具备创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引进来”,就是将一些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开展实训课程。同时强化校内自身实训平台的建设;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进入企业或者实训机构,了解市场规范,尽早做到思想上与市场接轨。

动画教育目前是动漫人才培养环节中较薄弱的,也是产业创新和产业走向腾飞的最大软肋。动漫教育本身的实力比产业发展现状薄弱,要依靠一个还相对薄弱的动漫教育来承担现在和向未来行业的人才输出重任,不进行前期的投入,仅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监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能更好地让院校接收到动漫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跟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动漫的开放性教学。

(一)两大平台

1.校内平台建设

(1)学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态,进行公司的雏形搭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院公司,从而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2)公司:研发――生产线

积极鼓励公司在校内投资兴建项目研发工作室以及动画生产线。

2.校外平台建设

学校应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基地中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二)三项制度

1.导师制

实施工作室――导师制。配备基本设备,“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各一名,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制。每年规定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补齐,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补齐,如还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师的管理及使用权。

教师可以招募学生参加个人的动画创作,也可使学生带着项目进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以实际项目进行支撑。

工作室的建立可谓“三赢”: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学的实践,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应用;学校获得部分经济效应,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2.联合制

设立联合作业机制。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创作实践课程,以便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进行认可。

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作课程,也就是学生3年内必须参与动画创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参与、两次主要参与,大四必须是担任主要岗位。

强调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全面打造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

3.学分制

学生如需参与创作动画,实现绿色通道,根据学生在创作中的分工任务及完成情况由系内直接认定给予相应的专业分数。设立学院动画项目及基金。动画项目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将给予启动的基本资金,对于未能完成的,将收回经费。同时设立相应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

结合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环节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理清高等教育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注:本文为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项目名称:《独立学院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8jyxm549)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动画系主任,

第9篇

关键词:低年级;本科生;创业教育;方案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在校生持续增长,高校就业形势将存在更大压力:一方面,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要的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学校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创业教育变得十分重要。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在校大学生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国家对于创业的重视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他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国家对于创业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很高的程度,大学生创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例如:建设“众创空间”等举措,这无疑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自1999年教育部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后,许多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的公司;北京服装学院建立了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打造全球知名青年设计师聚集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东华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选修课程。在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工部、后勤集团、合作交流部、北京北化大投资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多部门联合行动,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及服务。学校通过开展创业大赛、开设创业训练营、成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组建青年学生创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大力扶持学生创业,校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和学生创业榜样。

3.学生有创业的激情和需求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或为了避免毕业时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或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或认为现在创业是大势所趋,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经调查,高校学生中有过创业想法的人超过半数,笔者的学生中产生创业想法的人高达75.1%,可见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十分浓厚。

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毕业的选择主要是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相对比较匮乏,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毕业生较少。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创业教育上还不够充足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如今已经很完善,如美国毕业生中每年创业人数达到了20%~23%。因此,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强化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和传统就业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加速推进“创业型”国家的建设、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升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创业教育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推行创业教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样板被其他国家学习,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则起步较晚。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仅是单纯的求职者,而更应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校必然不会违背这一趋势。

2.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证

大学生作为优秀的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观念尤为重要。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属于“记忆力教育”,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知灵活变通,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因此,要将教育变成“创造力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思维敏锐、敢想敢干、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创业教育属于“创造力教育”,因此推行创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成功的人拥有很多优秀的素质和能力,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坚韧的意志品质等,这些优秀的素质品质是综合教育培养过程中较为欠缺的,但又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实实在在需要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学生也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开展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创办一家企业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能拥有创业者素质、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4.创业教育对于就业质量的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同时,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一味地追求收入稳定,选择挑战性相对较弱的工作,没有勇气与动力去改变被动的就业观念,实现主动就业。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亟待激发,大学生应用型创业能力亟须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大学生由求职者转变为岗位的创造者,既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进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按照不同阶段、不同的培养形式进行培养,从低年级学生抓起是十分重要的。

低年级本科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创业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往往针对高年级学生,针对低年级学生存在创业教育资源的缺乏、注重创业理论教学、缺少实践锻炼、缺乏持续性的项目孵化环境等问题。

1.缺乏对创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

现阶段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但是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如创业大赛等,更多的参与者是高年级学生,而低年级本科生由于知识水平低、人脉资源少等原因无法组队参赛,获得的锻炼机会较少。此外,高校在开展实际指导过程中,存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与“90后”学生的现实情况不符等问题,如工科类院校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专业进行创业,而“90后”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大部分学生对于改善一种服务方式或者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来进行创业的热情要远远大于前者,这就导致了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激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因此,加强高校对创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针对低年级、高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可以形成有力保障。

2.注重创业理论教学,缺少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没有实践的孵化过程,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理论吸纳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渗透在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践成长的每个阶段,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最为重要。创业的实践锻炼平台,如创业大赛、创业实习等体验式的创业培训,可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有的高校对于学生的一些创业行为持不支持态度,认为他们的创业方法不切实际或者定位太低,不符合他们的大学生身份,项目不具有改变行业的潜质或者发展潜力。殊不知有的大企业家也是从小事做起,接受锻炼、逐步完善才有日后的成功。因此,对于学生的创业行为,只要不违背法律、校规、道德,就应给予支持鼓励,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通过实践获得经验教训。

3.缺乏持续性的项目孵化环境

高校里缺乏持续性的项目孵化环境是当前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与一般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学生形成团队进行创业项目时,需要更多的来自学校以及社会的孵化和支持,而中国高校虽然有科技园、创业基地等孵化平台,但往往不能为学生提供持续性的保障。因此,如何推动大学生的优秀创业项目与市场有机融合,搭建持续性的项目孵化环境,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低年级本科生创业教育的举措

创业教育要符合在校大学生特点,低年级学生所做的很难称之为创业,只能称之为创业活动,一般不能进行公司化运行。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就不做创业教育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创业教育是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素质教育。因此,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方式。学校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系统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以创业大赛为牵引形成合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团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孵化基地,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市场的融合。

1.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学校对低年级本科生开展的创业教育主要以启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意识为主。课程上主讲的内容从创业教育的意义过渡到企业的内涵,再到如何拥有创业者能力、企业家素质,由此来告诉低年级学生如何成为创业者以及成功创办小企业有哪些关键因素等;此外,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课程不能仅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来进行,要更多使用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沙盘模拟中教会学生选择团队,开展组建企业、经营企业的练习,让学生在模拟中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最后撰写出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

学校聚集校友资源、企业资源、教师资源,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服务力量,以创业大赛为牵引形成教育合力,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学校的创业教师队伍全部进行培训上岗,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主要进行学生的创业基础帮扶。首先,用创业教育的思维来引导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其次,带领学生以自身优势来完善团队、识别商业机会、健全商业模式,带领学生完成完备的商业计划书;最后,专职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主要为学生提供资源整合、政策解读以及办理公司注册等方面的指导。

3.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

宣传和搭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学生团队创业提供优质化服务。学校通过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渠道和传播途径,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帮扶一部分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和有优秀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例如: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低年级大学生跨学校、跨专业、跨年级组队,鼓励本科生、研究生、优秀校友共同组队参加比赛,进一步激发低年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锻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将优秀的想法转化成实际的项目来进行运营,培养低年级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素质能力。

4.形成低年级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孵化基地

学校在北校区建立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孵化基地,加强促进优秀项目的孵化和创新发展,努力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市场的融合。建设创业园地,场地集中用于交流、展示、孵化低年级学生的创业项目,建立创业试验区,供学生申请免费试用,可以进行创业前的项目尝试,用来得出真实的市场数据来为自己下一步的商业计划作支持;建立创业交流区,为学生进行创业交流开辟专用场地,在创业交流区进行思想碰撞激发更多的创业想法;建立项目路演区,开辟专用场地进行项目路演使用,给学生展现自己项目的平台,吸引有共同想法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为项目注入新的想法和活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然成为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如何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低年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第10篇

关键词:云南地州高校 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24-02

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2015年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海归35万,再加上近三年来大学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的约200万人。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为历史最高的1000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困难,自主创业将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必然选择,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明智之举。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特别是地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考研、出国留学等机会较少,行政事业招录名额有限,到私企打工又觉得几年的大学白读了。选择自主创业是很多地州高校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自主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与风险,毕业后立刻创业对于大学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将创业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模式中,将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校园内给予充分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及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地州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保山学院是一所2009年升格的全日制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自升本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多次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的就业工作考核中的学生创业率高的奖项,这得利于该校根据国家本科学校办学的质量标准的对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符合学生实际的创业培训体系。

(一)创业课程的开设

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保山学院由招生就业处负责牵头,各二级学院配合,从2013级起在本科学生中开设公共必修课《创业基础》,共10学时,课程有专门及教材《创业基础》,有教师团队,现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中青结合的授课教师8名,学生成绩由平时考勤与作业两部分构成,成绩合格计1个学分。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保证。

(二)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保山学院主动与保山国际义乌商贸城电子商务产业园、保山珠宝协会、保山数据服务产业园、保山云药协会对接,把高校人才优势与地方产业园及行业协会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先后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保山义乌商贸城合作建立乡村超市()平台,其功能有:第一,大学生创业服务,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免费开网店;第二,大学生创新服务,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开发各自的商务平台;第三,乡村信息化服务,拓宽乡村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与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合作成立保山云计算服务团队。创业孵化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

学校根据《云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十二五实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的意见》(云教高〔2012〕1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评选、立项、经费划拨、指导教师的安排等,涌现了一批优秀项目。如:信息学院学生宋东翔主持的项目《保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动态统计与绩效考核管理平台的研究》获云南省教育厅立项;人文学院学生朱加江主持的项目《文化创意的创业的实践研究》、珠宝学院学生苏徐主持的项目《保山旅游文化的原创珠宝首饰设计的应用》、理工学院学生杜建主持的项目《四轴航拍飞行器的研究与实现》获学校立项。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的热情。

(四)创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

云南省结合实际提出2014年至2017年实施“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3年扶持2万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带动6万人创业。从2014年起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十百千万计划”。加大大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2014年起每年计划培训大学生15000名。

保山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并专门聘请专业的培训结构对本校具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创业技能培训,主要内容:

GYB培训――“产生你的企业想法”。主要确定你是否具备创办企业的素质和能力。

SYB培训――“创办你的创业”。主要培训你创办企业的基本流程与相关政策的了解。

宣传《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云政办[2014]30号)中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贷免扶补”的精神。

(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协会的作用

1.组织创业主题讲座,由大学生创业协会牵头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校内外专家和历年校友到校进行创业主题讲座,为广大学生传经送宝、开阔眼界。

2.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由学校团委组织,大学生创业协会协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通过大赛锻炼了学生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二、地州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保山学院没有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都缺乏专业的培训,特别缺乏创业的实际经验,是导致高校创业课程质量不高、创业教育开展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创业教育要求指导老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相关经验。高校教师缺乏企业经验,没有到企业进修机会,高校急需要双师型教师,但学校由于缺乏专项经费,社会缺乏相应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这种现状导致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仍停留于形势、政策、技巧的教育,而缺乏深层次的,对学生创业的规划引领的作用,难以确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今后学校应加大投入努力培养具有创业培训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条件聘请企业行业中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士到校兼任创业教育教师,确实提高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二)创业教育缺乏对创业者的服务与引导

很多学生在创业教育之后激发了创业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缺乏相应创业的服务与引导,不知如何下手等而浪费很好的想法与机会。学校应该更多聘请往届校友中成功创业者来进行交流和引导。消除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帮助众多学生迈出第一步;学校应建立学生创业服务结构,专门针对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在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计划的制定、创业资金的筹措、创业扶持政策的争取等方面为学生出谋划策,从而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学校创业教育局限在讲座、理论授课、创业策划大赛等范围内,缺乏让学生走进社会,切身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创业方案得不到具体实践。学校虽有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但真正能参与其中的人数非常少。这种现状进一步使得学生的创业意愿降低。过多的是为了策划而进行的书面创业策划,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于“纸上谈兵”层次,同时由于学生身份的局限性,很少有风险投资商主动联合大学生进行创业,使得学生得不到实践,无疑成为创业教育成功的较大的障碍。学校应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建设,确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业教育缺乏完善的扶持体系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是必不可少,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并不应该仅仅是高校,更大的责任应该是当前整个社会系统本身,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系统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推进的根本保障。云南省已经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小额贷款、创业初期基金扶持、创业培训等方面,但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申请材料的组织,审批太繁琐,担保人的条件要求太苛刻,导致部分创业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贷免扶补”政策优惠。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如:子元集团奖励基金、红河红云奖励基金中单列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对创业教育富有成效的个人或团队进行奖励,激发其参与创业教育的激情。

(五)专业之间差异大

从近年学校就业统计数据显示珠宝加工专业、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等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珠宝加工专业优势由于保山玛瑙产业的兴起为契机,计算机信息专业得利于地方产业信息化的趋势。其它专业受制于传统产业行业的限制,无法具备大量的创业空间和条件,比如:师范类专业由于国家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对私立中小学的需求不是很大。教师类专业的学生创业的空间大都局限于课外辅导的这块蛋糕。学校应在创业教育中加大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尽量减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行业限制的影响。

总之,创业教育地州高校转型的重要抓手,是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确实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获得创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创业教育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乃至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本论文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地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推进机制研究》2014Y482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薛小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2] 谭立章,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3] 陶维之.生涯规划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3(27)

[4] 张锋兴.反思与前进: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实效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 云南保山 678000)

第11篇

关键词 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能力;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77-04

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是指不仅在专业技术技能指导方面富有经验,还具备较高的品格素质修为的教师。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可以细分为职业素养、职业要求和职业技能三部分:职业素养是教师对工作的认识以及个人性格、心理心态、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是复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职业要求则体现在遵守教育职业制度以及行为规范上,是复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指导能力上,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等。

一、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教师复合型职业能力的诉求

(一)培养“工匠精神”践行者,需要教师提升综合素养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正是我们的差距所在。国外很多企业能够长盛不衰,秘诀就在于他们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会在一般职业学生、学员身上自然生成,需要职业教师打破教书匠人的传统身份束缚,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和指导学生,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所谓职业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需要发挥的复合型职业化的教育指导能力。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需要教师向复合型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之一黄炎培先生曾经指出:“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舍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首先职业教育教师要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崇高理想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教师要加深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职业能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需要自觉投身生产建设一线进行实践,获得第一手资料和认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教师要成为复合型全面发展的教育行家。

(三)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职业院校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别强调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这些任务的提出反映出的根本问题仍然是人才短板问题。同时,常常被忽略又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培养职业人才的人才在哪里?即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教师十分短缺。

培养《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复合型特征的职业教育教师作为保证。现代化制造业企业十分看重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按重要性排序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诚信敬业、吃苦精神、方法能力、学习能力、进取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自控能力等。这种能力素质的综合培育任务,不能仅仅依托企业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及职业教育后期的培训过程去实现,职业院校需要迎前服务,在职前学生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过程中,提供对应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教育培训服务。

(四)终身化教育需要职业教育教师拓展服务领域和维度

职业教育实质上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首先要构建面向终身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视角下,尤其要解决的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师服务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化、覆盖性问题。在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终身化表现在十分注重个体通用技能发展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灵活的教育方式和职业生涯发展。以人的业发展为前提的终身职业继续教育体系,要求职业院校引导职业教育教师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受众群体需求,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努力拓展教师施教服务的领域和维度,对应愈加广泛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受众群体的学习取向,把握国际前沿水平的职业理论、技术、技能、素养、心理、安全等终身化教育内容。

二、复合型视角下职业教育教师能力培养培训现存问题

(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持续改革过程中不断进步,但是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中重视理论研究,轻视职业实践能力方面的惯性仍然存在。一些院校还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而将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置于较次要地位。学校还往往将师资结构划分为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聘用理论教师的学历要求要高于实训教师,安排的理论学时多于实训学时,理论教师的课酬往往高于实训教师。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机制不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培养效果差强人意。据统计,我国10%左右的教师仅有两年以上的实践经历,85%的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企业实践经验。

(二)双师单一,复合型弱

一些学者将“双师型”教师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双师型教师。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双证书型”,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型”,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等等。这仅仅是停留在字面解释上,目标单一,作用偏窄,没能对应全面发展的教师能力素质要求。

(三)标准缺失,培养力不足

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计划的意见》。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结合要求设计出台了《职业教师能力标准》,并且在一些局部试点运行。这不失为一种创意,但在全局范围推广仍缺乏基础条件,同时,对应国家发展建设要求变化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标准体系没有形成。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对于职业人才技术技能和素养要求逐渐提高,职业教育对于教师教书育人实践能力水平要求愈来愈高。教师中多数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而不少职业院校注重办学规模,忽视整体建设工作,对于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投入不足、实训设施设备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专业意识强,事业观念弱

由于专业导向的作用较强,使得职业院校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双证”的不正常现象,忽略了对教师关键能力和基本素养的要求和考核。在教师层面未能构建起“事业观”教育体系,导致教书育人的任务未能全面落实在教师身上。育人任务常常被认为是专职辅导员、党群工作者的责任,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政治思想觉悟的培养任务与专任教师关联度不强。

(五)封闭式校本教学,社会服务方向不明

部分职业院校崇尚封闭式校本教学模式,对于学校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人才需求、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不甚了解。教师对于企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的重要用户,“不能满足用户需要就没有职业教育存在必要”的理念认识不足,致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现代管理流程等不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与产业所需人才能力培养的对应精准度不够。

三、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能力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确立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目标体系

著名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教育的价值》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灵魂。培养令人尊敬的道德观和爱国热情”。职业院校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师要将党的教育事业作为教师个人和团队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坚持“志高、尚德、业精、仁爱”的职业目标方向。在确立教师职业能力方面,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出现一些新成果,如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技能、从业资格和设计能力等进行界定和解释,对于职业能力在职教实践应用当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形成职业教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基本规范,并且对于职业能力量化指标进行测评等。

借鉴国际先进模式进行职业能力界定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尤其要将明确职业教育教师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作为最基本能力素质要求,因为这是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潜能促发之源。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并且形成体系将是十分有效的。首先,要明确提出将确立“高志向”的职业要求放在教师要求的首位,引导教师认识到,职业教师肩负教育兴国的使命。其次,要全面熟悉学校所设立专业对应服务的产业的历史发展沿革,教师团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学校要组织教师团队深入考察企业,了解我国产业从无到有的艰苦奋斗历程,把握我国与国际先进产业的水平差距,分析职业岗位对应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要求教师自主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向组织提出个人能力素质提升目标,参与系统的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地加强政治和业务的学习,激发自身潜在的职业能力。

(二)建立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任务体系

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任务主要源自于行业企业对于高技术高技能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职业院校对应需求要完成好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攻关咨询服务等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培训的核心力量的教师,要完成好“五师”的职业任务,即不仅要成为完成职业教育任务的合格教师,还要成为优秀培训师、职业能力鉴定师、工程师或技师。为了能够服务用户需求,职业教育教师要自觉提升能力,完成好六个任务。一是“专业结合”任务,即所执专业与相关专业、跨界专业的教育任务;二是“手脑结合”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亲自示范指导学生、学员;三是“产教结合”任务,主动深入企业,跟踪前沿;四是“教培结合”任务,自觉服务企业培训需求;五是“教师导师结合”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好人生导师;六是“教学与科研创新结合”任务,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和管理咨询。

这是一种“社会需求拉动式”教师能力提升模式,使教师直面用户需求,服务对应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可以激发教师能力提升的自主自觉,避免传统教学任务完成模式中常常出现的滞后、错位和发散等弊端。职业院校要面对用户需求,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职业教育教师从业标准,确定“五师”的职业任务,形成一套《职业教师任务体系和标准体系》,并将任务详细分解到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中。要摈弃专业教师单一任务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承担各项任务,在实践中教学相长。学校每年要在完成在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任务的同时,为教师搭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实践平台”,积极主动为企业完成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现代管理咨询服务,担负起更具有意义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化教育任务。

(三)构建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师多数毕业于高等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解决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国家要加强对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的关注,提升这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二是吸收社会上具有技术技能传授指导能力的高级人才直接进入到职业院校任职;三是可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开办师资班,培养职业师资的后备力量;四是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加速推动作用,实现教师教育新理念、新实践、新经验的互助交流;五是联系国际优秀院校在国内合作建立职业师资培训中心,借助外部力量轮训职业教育教师。高职院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落实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培训,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或者在职研修等。

职业院校为了加快复合型教师的引进,要努力争取获得政府部门为学校开辟优秀人才应聘教师的“绿色通道”支持,选聘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到学校担任专职教师。国家级示范院校可以与国际知名企业院校合作,开办中外合作的“职业师资培训认证中心”,提升学校的品牌资质,承担国内中高职院校教师轮训任务。在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教师进行learning by doing 的伴随式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实施“四个一”能力提升方法,即深入企业“交友一个团队,把握一套工艺,了解一套管理,提出一项改进”。

(四)创建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