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

时间:2022-09-13 16:4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遗传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遗传学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彭仁海张国强陈瑞利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2007级学生是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56名学生,2008级和2009级学生是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121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7级24.8%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满意,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知识量的需要,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及方法急需改进;25.0%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满意;有50.2%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满意。2008级和2009级学生,仅有1.6%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法不太满意;11.6%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满意;而86.8%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非常满意,对遗传学知识特别感兴趣。三个年级对于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χ2=343.114,p=0.000),见表1。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看,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2%(80分及80分以上为优秀)。而2007级的及格率为94.41%(60及60分以上为及格),优秀率为50.64%。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2007级差异显著(χ2=67.036,p=0.000;χ2=212.840,p=0.000),见表2。

遗传学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很多内容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地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3,4],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影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要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比如用生动有趣的Flas演示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图示动态化,较之用传统的采用口述配合挂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草图等方式来讲解其过程的教学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当前我国本科生的教育现状[5-7],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在许多高校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在部分学生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启发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穿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运用设问、联想等方法刺激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与辩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8-10],变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形成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近亲婚配,原因是什么?过去只是很朦胧的概念,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讲解隐性遗传病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遗传规律和系谱特点,学生便豁然开朗,较容易地掌握隐性遗传的特点等知识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将内容较易理解、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内容采用读书报告式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定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学习笔记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做口头报告等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个相关的主题,提前安排给学生,让他们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通过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实验,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内容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做成报告在班级中进行汇报,或者开展全班讨论会。老师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相应增补,并对学生的报告内容和形式进行点评,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凝练主题和深化知识认识的目的,还能够锻炼学生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

第2篇

一、遗传学实验教学

的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一)因材施教,进行遗传学实验指导的设计

遗传学实验是探索型的实验,首先,要精心的选择实验的内容。注意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验证型实验过渡到探索型实验,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注重实验的设计、思路及方法上,培养创新性,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实验的材料的选取做到多样化。实验项目的选择也不应仅限于某一方面,要进行解剖与数据及表格等形式的多方面实验。实验方法不能单一,注重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材料的优缺点,增强其比较综合的能力。

遗传学实验指导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与多样性,突出新颖、变化与创新。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师生互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1.实验课要做到师生互动

大学教师不应是教育的监管者而应是教育的引导者。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要给学生大胆提问、讨论、创新的条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不拘泥于一种实验方法或步骤,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这样的实验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术,既要相信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课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

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明确该实验的目标及要求,或根据疑难点提出个人的想法。这样,上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而科学解释,从而培养学生善提问题、善思考的能力。

3.进行实验小组的分配

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这种合理搭配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使同学们的身心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4.实验教学的小结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做完实验之后,就离开实验室,而对这一堂的实验课应该掌握实验的内容,有的学生并不清楚,所以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的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最后再进行一次强化性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并将实验课上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圆满解决,为学生今后进行学习和从事其他的生物学实验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实验课结束后的总结,是上好实验课的基本条件。

(三)高效创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遗传学实验的特点是材料小,可视性差,教师很难向所有的同学演示整个实验过程,黑板上的讲解已不能满足实验大纲的要求,因而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台、幻灯等多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实验的步骤及过程,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同时,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同学的实验结果,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公平公正,改革传统实验考核的方法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靠学生的出勤率或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这种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验的能力,我们通过实验课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理论教学、按时上实验课、实验课上认真按要求进行操作、实验报告能真实反映实验结果及实验课课堂上的纪律、实验质量、观察对应图片进行辨别与解释、实验设计、相应的操作注意事项等,对学生进行评定,避免只要有实验报告就能得到好成绩的现象发生,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完成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五)积累经验,为本科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本科生一般要在毕业前进行一段时间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才能毕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并涉及到多方面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的基本经验,到了学生做毕业论文时就容易手忙脚乱而出现漏洞。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理顺各方面关系,完善学生进实验室的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更早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并有助于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六)学研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与创新欲望

实验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室不仅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大课堂,更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高素质科研基础人才的重要场所。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现有的工作条件,鼓励学生进行结合自身爱好的创新设计实验,并让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来,使学生熟悉并在实验中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技术路线的选择、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与使用、实验阶段性成果的分析,并撰写实验成果的可行性报告。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围绕自己兴趣自行组织或积极参与开展的,这些活动的展开也将实验教学的模式拓展开来,也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使他们的兴趣深入课堂,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将课堂变成教学和科研的积聚地,变成同学施展才能的场所,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及参与创新欲望。

二、遗传学实验课程

优化体系的初步经验

第3篇

慧眼识才的修道院长

1822年7月20日,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的一户贫苦农家。后来迫于生计,孟德尔不幸中途辍学,于1843年进入布隆修道院,成为了一名奥古斯丁教士。

修道院所在地摩拉维亚属于农业发达地区,许多修道士对科学知识,特别对绵羊育种与植物杂交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任修道院院长的纳泊也十分支持科学方面的研究,孟德尔遂在这良好的氛围中开始学习农学。当时教士的一个任务便是要经常造访医院,给处于痛苦中或濒临死亡的人以精神安慰,但孟德尔对此感到强烈不适,并因此而患病。院长便把他调到一家中学做代课老师,为了成为正式教师,孟德尔参加了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但不幸没有通过。院长力排众议,不惜经费把孟德尔送往维也纳大学进修,以便使他能够顺利通过下次考试。

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自然科学知识,还加入了维也纳植物学会。更重要的是,在维也纳大学所受的学术训练为孟德尔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如孟德尔在以后的实验中应用的统计学与数学方法。孟德尔还做过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的助手,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多普勒独特科学方法的影响,这是他获得突破性成功的重要砝码之一。多普勒的研究方法与当时所流行的培根方法论相反,他主张首先通过分析问题来提出假设,而后再用实验去验证这个假设,这也是孟德尔在他的豌豆实验中所恪守的方法。

豌豆:上帝赐予他的精灵

从维也纳大学学成后,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位修道士身上,孟德尔在考取教师资格的考试中再次失败,只能回到修道院继续做代课教师。在代课的闲暇,他便开始着手进行那个著名的豌豆实验。幸运的是,院长纳泊再次坚定地支持孟德尔的选择,为他提供了实验田及温室。孟德尔在这片试验田里一干就是8年,期间独立得出了遗传学上的性状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

从1854年夏天开始,孟德尔开始对34株不同的豌豆展开了实验,继而从中选出22株做进一步研究。孟德尔从中确定了7对可明确区分的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茎与矮茎、紫花与白花、圆形子叶与皱缩子叶等,并发现了奇怪的3:1比例。以高茎与矮茎豌豆为例,如果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后,则第一代子代(后人称之为F1代)全部为高茎,矮茎性状似乎被隐藏了起来,再把F1代的高茎豌豆进行互相杂交,则在第二代(F2代)中,上次隐藏的矮茎豌豆又有出现,而且高矮茎的比例恒为3:1。孟德尔继续做了更多的实验,用了更多的样本,甚至观测了F5、F6代,结果发现,高矮茎总体比例大致还是趋于3:1,孟德尔经过思考后给出了解释。孟德尔认为:每个亲本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两个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他把可表达的称为显性因子,如豌豆的高茎性状,把不表达的称为隐性因子,如豌豆的矮茎性状。在杂交中,隐性因子并不会消失,而总是在第二代以3:1的形式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德尔是幸运的,他幸运地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对象。豌豆具有清楚的7对特殊的性状,都属于不连续变异,没有中间等级,把不同性状的植株区分开来十分容易。而且后来的研究证明,决定豌豆每一性状的基因都是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因此孟德尔的研究并没有被基因的伴性遗传、连锁关系搞得复杂化。

不被理解的豌豆实验

在1865年布隆自然史学会会议上,孟德尔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其论文《植物杂交实验》在次年的学会会刊上发表,会刊被送往全世界100多家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包括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学会。但出乎意料的是,孟德尔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讨论和反馈。

出席会议的人员和会刊的读者对孟德尔的豌豆实验都不感兴趣,他们当时正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所震撼,从而喜欢讨论恢弘的理论,而孟德尔的实验在他们眼中只是事实的堆砌,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理论框架。加上当时的生物学家大多属于博物学家,很少有人懂得数学与统计学,所以对孟德尔的论文也不一定读得懂。他们也不屑于读,认为孟德尔的论文是纯数字神秘主义的东西。而且当时受进化论的影响,科学家往往关心能够带来实用利益的遗传性状,如控制奶牛产奶多少、绵羊出毛率大小的因子,对孟德尔的实验中所表现的“没有价值”的性状如豌豆是紫花还是白花、高茎或者矮茎不屑一顾。

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成果,孟德尔索要了40本他的论文的单行本,发给了许多科学家,其中就包括知名植物学家耐格里和冯·马利劳。但是耐格里却迷信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的理论,对孟德尔的论文毫无兴趣,他向孟德尔索取豌豆种子并答应进行实验,但是估计他一直没有进行此方面的实验。同时,他建议孟德尔用山柳菊来进行更多的实验,孟德尔花了5年时间,试图杂交山柳菊,但是山柳菊却与豌豆不同,实验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后来,科学界才认识到山柳菊之所以不符合孟德尔定律,是因为它较奇特的孤雌生殖方式。

被重新发现的“遗传学之父”

在逝世前,尽管因为山柳菊实验的失败也带来些许沮丧,但孟德尔还是坚信他的研究成果会被人们记住,他对一位朋友说:我的一生充满辛酸,但也有过美好的时光,因而我得感恩,毕竟我可以尽情地完成自然科学的研究。也许没多久,世人就会承认这项研究成果吧。

第4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37-02中图分类号:R394-33文献标识码:B

遗传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生物学分支科学,它从基因水平研究生物的遗传规律,所研究对象涉及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形形的生物,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在基因组研究,克隆技术,生物制药,基因诊断与治疗等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实验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验证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关的实验技术,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我校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遗传学实验主要表现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1]。实验教学不光是为了证实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仅仅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术,而是为了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形式发展的需要。当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遗传学实验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经典遗传学实验内容多,现代遗传学实验内容少 遗传学实验主要包括两大内容:①细胞遗传学技术占33%,包括染色体核型及带型分析、染色体结构及数目变异鉴定等染色体操作技术;②经典遗传学验证性实验内容占50%,以三大遗传规律验证为主,忽视了遗传学实验,一是分子遗传实验内容为0,如DNA提取、酶切、连接、扩增与检测技术,基因突变RAPD分析等实验;这些实验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分子遗传学或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本科生不掌握难以跟上遗传学快速发展的步伐,也与目前遗传学理论教学不相适应。二是群体遗传学实验内容仅占17%,如基因数目估计,遗传率估算,群体基因结构分析及遗传疾病风险估算等实验技术,是群体及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技术,但这些实验内容却很少。

2.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少 验证性实验50%,综合性30%、设计性20%、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采用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不能独立操作、观察,习惯做完一步就问教师下一步做什么。学生没有机会去设计、去思维、去创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研究遗传学的实验技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法的深入理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科研素质培养。

3.课外完成的实验多,课内完成的实验少 在所开设的10个实验中,需要课外完成的实验有6个,占60%,如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整个过程需要经历采血、培养、加秋水仙素、制片等过程,培养时间需72小时,课堂计划4学时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必须由老师或学生事先做,计划内的4学时仅是学生的制片。而一般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学时,许多实验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学生无法参与实验的全程,一旦离开老师的协作仍然无法独立开展类似实验。お

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形式

1.重组实验内容 将原来的10个遗传学实验重组、整合为经典遗传学实验、细胞遗传学实验、分子遗传学实验和群体遗传学实验4个模块。在经典遗传学实验中果蝇杂交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群体遗传学实验的人类正常遗传性状的调查,作为设计性实验;细胞遗传学的人类染色体的制作为综合性实验, 其实验课时比重分别为4∶3∶2∶1。

2.增加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了《分子生物学》,其课程已经开设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学生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在《遗传学》实验中,则重点突出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设计、各诱发突变处理材料与未诱变材料RAPD指纹差异分析,以及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对广西特有的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的检测,避免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内容重复。

3.增设创新性实验 4个实验模块做为《遗传学》实验必做的基本实验,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教师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选题,如结合广西特有的动、植物,进行的染色体分析技术;环境中致畸、致癌、致突变(三致)物质的检测等,由学生组成课题组按申报课题的方式写出标书,专业教师审核其可行性,配指导教师进行创新性实验1个,学生边设计、边实验、边研究。

4.实施全天性开放实验教学 为配合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验室实施全天性开放实验教学,让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限制,实验室三开放: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试剂和仪器设备开放。学生可以通过自行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实验室安排教师值班、并负责指导学生,学生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同时可提高高档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开放实验室对动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封闭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对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地位大有裨益,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的[2,3]。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一般不进行书面考试,着重学生设计思路、实验技能与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方式可以口试、操作、实验报告、论文报告、答辩或研讨等方式进行考核,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创新性实验按(4∶4∶2)的比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通过对2000~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行实验教学的改革,认为遗传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的培养,有助于对经典遗传学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遗传学》实验课问卷调查可看出,03级生物技术有97.7%的同学赞成开放性实验,有近90%的同学认为对培养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帮助,此外90%的同学希望能增加更多的开放性实验内容以供同学选择。在2004级的同学中我们正在开展创新性实验,由学生自行确定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在经费许可条件下,购买试剂,完成实验,目前正在进行中。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力求将培养目标由知识技能型转变成能力培养型,实验教学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许征程,安静霞.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92-94.

[2]陆审龙. 开放教学实验室,提高学生创造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6(8):10.

第5篇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试验技术,学会分析遗传学试验结果、验证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现在遗传学实验课课时较少,但对教学的要求却进一步提高,这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遗传学任课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本团队有着多年从事遗传学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现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心得体会。

1如何面对课时少和实验条件有限的问题

1.1正确面对存在的实验课时少的问题

实验课时少是现在遗传学实验课授课存在的问题之一[2],想在有限的两节课内完成一个实验的全部流程并达到理想效果非常困难。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自己提前做好了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预实验。在正式上课时对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示范操作步骤,生怕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实验。他们基本不用主动思考,只要按照步骤重复操作即可顺利完成实验。因此,学生不能全程参与每一个实验的全部过程[3]。另外这样就给学生造成实验并不难的假象,体会不到科研过程的艰辛和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同时使他们养成了不主动思考而对老师过分依赖的坏习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去的方法。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置试剂,锻炼他们的配制试剂的基本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商讨并确定试剂配制的方案;对于每个实验可以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摸索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各种条件,让他们体会科研的氛围。无论预实验结果怎样,都让他们总结出已掌握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将在上课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可以体会到筹备实验的辛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动手机会,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努力协调现有资源,降低实验条件限制的影响

有时单独一个遗传学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不具备我们所有实验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有些大型仪器是全学院共享的。如果这样的话,可以与其他教师提前协商好,充分利用全部的相关仪器,最大限度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利用学院的开放实验室和大学创业平台以及校内的教学实验基地等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服务。如果有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实验课教学相关,也可以将实验课教学同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更好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

2合理安排教学实验内容

2.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性

对于遗传学实验课程可选择的实验项目有很多,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本单位现有的条件,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的比较前沿的实验项目,比如,基因组DNA提取实验,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学生对基因组DNA本身非常好奇,对自己亲自提取出动植物的基因组DNA非常期待,因此对这一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在做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仔细。另外,基因组DNA的提取也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高质量的DNA对于分子标记等的进一步研究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在遗传学实验课中开设此项目,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开展类似的实验项目,既使学生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又认识到遗传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2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往往以一个单一实验为单元,实验方案和方法一般是教师和教材所讲解和设计的,实验结果常常是验证性的。这是一种按部就班、拿来主义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己设计和创新的机会很少[5]。肖建国等人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合称为探究性实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也是现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6]。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认为要以科研的思维来进行学生的实验课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巧妙安排,多数技能训练型实验或验证性实验都可以转化为探究型实验。比如前面提到的基因组DNA提取的实验,如果教师将摸索好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按部就班的依照步骤完成,那么这实验就可以叫做验证性实验,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查询DNA提取的各种方法,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并比较分析各自结果,总结归纳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样品,那么这个实验就成了探究性实验。所以,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合理的设计调整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教授方式,提高实验课教学项目中探究性实验的比例[7]。

2.3提高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各项目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所做的每个实验有不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都不能得到深入的实践训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间的巧妙安排,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作为下一个实验的材料,以加强实验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此就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前后脱节的状况。比如,在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中,如果将DNA提取实验中由不同方法提取出得到的DNA,用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其浓度并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来检测DNA的完整性实验结合在一起,这个实验将成为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再如“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后接着进行“核型分析”的实验,使学生明白制备染色体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各实验目的和意义。而且学生在前面掌握到的实验技能也会在后续的实验操作中得到不断强化,使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4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衔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前面实验课程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同时,又会为后面的实验课程打基础。因此,学生对某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且会给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与其他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技术进行简单复习,而对新接触到的实验技术,要进行仔细讲解,并加强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以期为后续的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8]。用图像代替文字,学生看图学习,既形象又直观,还能留出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流程图或表格使繁杂的操作步骤变得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9]。在实验课中我们也可以将图片、动画等运用到实验课的讲授中去。这样可以把枯燥抽象的实验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4灵活解决实验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

注意课堂上小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中,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不同雄性果蝇个体之间的性梳存在梳齿数目不同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性状都是由相关的基因决定,同时又由后天外界环境影响所致。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原因探索,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有些同学善于思考,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改进实验过程中的小细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性分组,让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帮带。教师同时加强督促,使他们跟上大多数同学的步伐。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实验操作失败,可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允许他们在合适的课余时间重做。这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时发现,其实验报告内容大多类似,都是沿着老师所讲授的思路进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加强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要突出自己见解、认识,讨论并分析在自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各细节的设计的优缺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今后又将如何改进。另外,可以提倡改变学生实验报告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将实验结果经团队讨论完毕后统一汇报,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PPT的形式或小论文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又为学生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5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的全部过程,切实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改变学生只在课堂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即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到实验结束后整理用品的全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考核中来,实验课成绩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或实验研究论文等来确定。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他评,让他们明了自己成绩的来源影响因素,找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发现在学生自我评价环节和他人评价中,可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出实验教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

6结语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努力使遗传学实验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思路,发挥才智,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遗传学探究性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将遗传学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羽.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遗传,2008,30(2):246-250.

[2]汤志宏,郑小东,王祥红,等.遗传学实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94-96.

[3]姬俊华,翟智卫.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22(2):90-92.

[4]黄晓丹,张云贵,应铁进.高质量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2):311-314.

[5]魏淑红.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14-139.

[6]肖建富,吴建国,石春海.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及实践[J].遗传,2009,31(7):763-768.

[7]林小虎,张卫国,杨立铭,等.农业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50-1253.

[8]余果宇,冯维杨,李树德.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36-138.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遗传图解,给分点

一、遗传图解的作用

遗传图解是解释遗传学现象的一种工具,是高考试卷中经常考察的一种试题类型。

二、遗传图解的类型

遗传图解包括竖式和棋盘式两种类型,其中竖式是经常考察的类型。

三、竖式遗传图解

(一)格式及给分点

①左侧标注:即在图解的每一行最左侧标明这一行代表什么。

②P、F1、F2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要求每一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必须同时体现在遗传图解中。

③配子前没有系数:书写的是配子基因型的种类。

④子代比例:根据解释的具体遗传学问题是否要解释比例,确定子代是否带比例。

⑤带母本、父本符号:题目别强调或提出谁做母本谁做父本的时候就需要带出、;正交反交时必须带出、。

这些在阅卷时候往往做为重要的给分点。

(二)常见模式

常染色体遗传中的模式

①杂交②自交

③测交

伴性遗传中的模式

①伴X遗传

②XY同源区段遗传

.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X、XY、XX和XY的两种果蝇)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3.育种中的遗传图解(和杂交育种)

①单倍体育种遗传图解

②杂交育种遗传图解

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请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文字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

种植F代,选矮杆、抗病(aaB_),继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4.关于正交反交的遗传图解

四、棋盘式遗传图解的格式及给分点

在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较多的时候,如果用竖式遗传图解表示会很乱,但用棋盘式遗传图解却可以很清楚的把问题表述清楚。

(一)。格式及给分点

1.表头:表头中应标出雌配子和雄配子。

2.横行和竖行:应对应填写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和概率。

3.棋盘中内容:应对应填写子代的每种基因型表现型及概率。

(二)常见模式

已知鸡冠的形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在研究鸡冠形状的遗传过程中发现:以蔷薇冠的鸡与豌豆冠的鸡杂交,F代全部表现为胡桃冠鸡,F相互,F中出现:胡桃冠:蔷薇冠:豌豆冠:单片冠=9:3:3:1。设家冠形状受两对等位基因A与a、B与b控制,且当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胡桃冠;蔷薇冠的鸡基因型为A_bb,豌豆冠鸡基因型为aaB_,单片冠鸡基因型为aabb。试以棋盘式遗传图解解释这一遗传现象。

F:胡桃冠:蔷薇冠:豌豆冠:单片冠=9:3:3:1

第7篇

关键词:《遗传学》;课程建设;本科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07-03

《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其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和深化,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涌现[1]。《遗传学》内容抽象,涉及相关知识面广,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如何“以人为本”地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本门课程知识,成为《遗传学》课程改革的重点[2,3]。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科的飞速发展,《遗传学》的研究方面逐渐拓宽、深化,势必将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培养具备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同时兼备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已迫在眉睫[4]。因此,要强化《遗传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前提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运用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遗传学》课程在本科教学中一直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农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中的教授中,取得的成绩也很显著。与此同时,《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之迅速,使得教学中出现授课内容的增加与课时安排矛盾突出、教学方法不适应《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需要调整及教学仪器和设备较为陈旧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改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的建设,将《遗传学》课程的逐步合理优化。

一、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遗传学》教学大纲严格依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充分体现出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前瞻性。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灵活互动,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遗传学》所学的基本规律来分析学科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规范《遗传学》的教学管理模式,避免重复知识的讲授,多配合一些案例分析,并及时将一些新知识、新案例及时补充到课堂和实验之中,可以适当地开设与《遗传学》理论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同时结合生物技术前沿技术领域,开设了有关遗传转化和利用染色体的微核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等综合实验,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遗传学》课程始终保持一种活力,通过对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并运用精品课程教学高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使《遗传学》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随着近年教学同行们的不懈努力,已将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添加到《遗传学》授课内容中,因此《遗传学》内容已有明显增加,《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本学科自身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反映力遗产学,特别是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进展。因此,《遗传学》课程为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论述方面应对经典《遗传学》进行适当整合,以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变异和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为主线,对与《遗传学》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做重点讲解和介绍。其内容涉及生物体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包括生物进化过程、植物群落演化、各种生物体形态性状以及细胞染色体、DNA分子结构等。教学内容上,应注意避免与其他学科相重复,使学生对《遗传学》的不同层次上有较为完整和充分的认识,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掌握《遗传学》知识。另外,教师把每章内容讲解学习完成后,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精选习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测评

教学效果是评价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深层次地改进考核办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法上,可以采取笔试、面试、课程论文和课后习题相结合,单项试题与综合分析试题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试命题上,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多出理解分析方面的试题,做到灵活多变。同时将实验操作过程、报告结果,纪律和实验考试等也纳入到实验考核中来,在提高在《遗传学》总成绩中实验成绩的所占比例。“理论综合试题”的内容要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思考后,在综合全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行完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可采用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据考试结果由教师现场打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一)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首先,在《遗传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培养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与全新的体验,教师一般会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交互式、实习法等。这种方式方法对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规律、理论、概念以及研究发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支配空间,在实际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放实验室,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开展研究《遗传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也是改善改进日常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遗传学》中日常教学情况及时反馈以及课后征询学生意见制度的实施,可以多方参考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适时的改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双向信息反馈通道。

(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与日常教学效果,同时克服有时遇到的课时不足的问题,需要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重与教学改革中,积极创建和应用CAI教学课件,结合实物、图片、录像等进行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自学和复习,又能让教师授课使用,在《遗传学》CAI教学课件中,可以同时制作网络版和课堂教学版两个板块。《遗传学》课件具有界面美观、内容新颖、结构紧凑、文字精炼、图文并茂等特点,实物照片和彩图多,能够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期和世代、宏观和微观特性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遗传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则使其变得生动直观,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课件中附有的教学大纲、日历、参考书和教辅助资料等内容也方便了任课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遗传学》需要掌握的内容范畴,课后学生们可以随时上网阅读和复习课上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课件链接到国内外与《遗传学》相关的诸多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与兴趣学习。另外,还要配合《遗传学》CAI教学课件,编写配套的笔记型电子版教材,有助于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媒体笔记难记的问题,也方便了学生们根据相关的课件内容进行复习。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一门精品课程不仅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在《遗传学》教学的工作中,受到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根据《遗传学》的课程教学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所需的课程,制订一套《遗传学》课程的发展规划和培养师资的计划,并且由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势在必行。可通过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素质培养、科研素质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一)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之间应该及时交流上课经验,选修课程应选择与《遗传学》课程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植物学》、《生物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这样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要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课件必须由专业人士制作,教学的质量和课件的内容也必须由课程的负责人全权负责。要经常举行《遗传学》的课程教学研讨会,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学期开学后,由团队的负责人组织和指导下,请团队中资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其他学校长期工作的一线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依托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业务部门进行调研,使教师有机会参加业务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学素质的培养

青年教师应经常参加学校组织教学观摩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同时由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中的老教授可以亲自传授一些教学方法或者经验。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到丰富的实践知识以及亲身体验。以便青年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学以致用。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或者说是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可以安排青年教师给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授担任教学指导老师,制定详细的、以老教授带新青年教师的计划,年轻教师可以给导师承担一些工作。这样在教学上青年教师可以学到的知识很多。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的提高自身的水平。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教研的能力。

(三)科研素质培养

只有当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地将理论简单而有效地传授于学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因此,青年教师需要承担或者参与其中的一些科研项目。通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有效地反馈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为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更高的水平。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都是教学团队中最重要的支柱和后备力量。因此学校应大力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或有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争取实现教师博士化,在年龄上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支持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四、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的提高

根据《遗传学》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这一特色,这门课程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出具体的内容调整,例如:实验的项目、实验的具体教程和实验实践的内容,对有连续性和相似性的实验进行归纳并拢,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具有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实验,对于验证性的实验要逐步削减,从而跟上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步伐。争取与国际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科实践看齐,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增开新实验

根据开课对象所学专业不同的特点,在保证经典《遗传学》实验开设的前提下,逐年增加1~2个新的实验项目。对室内外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实验课程中我们要积极采用新进的教学技术,去辅助实验的顺利开展,此课程的实验要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来开展,从而提高我们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技术还不够纯熟、不够全面,知识面也有待拓宽。对此,此学科的实验内容需要增加与《遗传学》课程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具有综合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如“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果蝇标本的采集、形态鉴别和杂交实验”、“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等,这样的实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此学科中的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应该达到总实验量的一半左右,这样的实验体系才更加合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们也要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积极完成实验报告或撰写论文,通过实验对其原理和方法有了彻底的理解和掌握。

(二)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

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是我们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和硬性条件。在学校经济条件和实验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设完成具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实验室,同时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这样的实验室可以满足更多专业学生的实验要求,能够满足我们更多学科实验任务和符合综合性实验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要积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同时对实验室的开发时间要加以延长,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亲手做实验。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对其进行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此课程实验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提升,从而实现高效实验课堂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要采用优秀的教学资料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也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中,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如此,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教学手法和手段。为此,实验室要不断增添、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在改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同时,也为教师自己更深层次的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举个例子,以前教师如果与学生一起进行显微镜内的观察,难度很大,过程也比较繁琐。但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将显微镜里可观察到的物体用数码显微系统映射到大屏幕上,教师的讲解就更加容易,更生动活泼,学生学习也简单了,更增添了学习兴趣。再者,平常学生自己做完的片子也可以在计算机中保存,随时就可以打印出来,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平常各种教学图片扫描到电脑里让学生进行观看,可以使教学效果有一个很大层次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可以看出《遗传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把握该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据此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先进的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是提高《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紧跟时代步伐的有效手段。今后将以此为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完善《遗传学》课程建设,使课程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黄旭明,梁雅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6):58-60.

[2]沈法富,王洪刚,于元杰.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00,22(1):34-36.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遗传学 实验教学 创新模式

遗传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多个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园艺、畜牧兽医等)的一门主干基础课,遗传学教学质量对于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作用[1,2]。遗传学实验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畜牧兽医等专业学生入学以来所开设较早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它的开出对后续实验课程的开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3,4]。因此,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遴选,实验类型的设定、教学方法的改进及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构建适合于农业院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5]。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探索,总结了一套适用于不同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以期为同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

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遴选及实验类型的设定

遗传学实验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涉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畜牧兽医等多个专业。目前农业院校开设的遗传学课程学时不尽相同,各个专业的理论、实验教学时数也不尽相同,有的专业有野外实践,有的专业没有。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宽基础的前提下突出专业”的原则选择实验内容[6,7]。具体地说,就是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贯彻基础性、适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原则,在确保开设基础实验的前提下突出专业特点,同时也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出打下基础。

1.1基础性实验的选择。

遗传学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遗传学基础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首先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基础性实验是综合性及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遗传学基础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显微观察、基本遗传规律的验证、细胞和组织培养等[8]。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学时的不同主要选择了细胞有丝分裂制片、减数分裂涂抹制片、染色体(结构数目)的诱导及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显带处理等几个验证性实验。

1.2综合性实验的设置。

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9,10]。综合性实验又称为复合型实验,我们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主要开设了模式生物性状遗传分析实验。比如,我们将果蝇的培养、果蝇的性别鉴定、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观察、果蝇杂交实验、果蝇性状的遗传分析等综合成一个大实验。让学生从果蝇的培养开始,虽然时间较长,但是比较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也可针对不同的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需要补充了一部分分子遗传学实验,如基因功能的遗传分析(如拟南芥突变体筛选、细菌局限性转导、转座子插入突变)等内容。

在此综合性实验教学阶段,目的是学生在掌握遗传学实验基本技能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去完成预定的实验内容,去解决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为下一步开展探究性实验奠定基础。

1.3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是独立于遗传学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创新探索性实验,它最主要特点是独立性,同时探究性实验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和过程的系统性、科学性。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遗传学理论、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并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11]。

我们在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1)对学生所在的专业、学时进行分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实验室条件进行组合),每组3―4人;(2)进行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指导老师预先拟定几个指导性题目供选择)或设计(学生自主);(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4)实验实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甚至研究论文);(5)实验教学交流,要求学生把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分析。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培养了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毕业设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的对实验结果的验证认识引导到创造性的思维空间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改进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及思路

2.1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理论课程教学,但多媒体教学在很多实验教学中应用不足。针对这一点,我们一改传统的“嘴巴、粉笔、黑板”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实验教学内容的信息量,积极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实验方法、原理、步骤和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2]。

2.2改“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动式”学习方法。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同层次的实验区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三类。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熟练掌握,基础性实验教学采用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整理查阅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自主进行与教师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究性实验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探究式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对教师而言,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管理得过于死板,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从“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学生“主动式”学习方法。这样就在教学中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核心展开,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在尽情张扬个性的同时积极地激发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尽快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的改进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实验考核不但能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检查学生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把实验考核的重点定位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上,将实验考核成绩分解成四个部分:通常情况下,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操作成绩占40%,实验理论成绩占20%,平时课堂成绩占20%,各成绩所占比例依据具体专业(如学时)、具体情况(如探究性实验所占的比例)适当变动,目的使最终的成绩客观、公正、公平,真正体现出“高分高能”,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4.结语

遗传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当然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建立长效的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谈家桢,赵功民.中国遗传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27.

[2]张建龙,潘伟槐.遗传学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探讨.遗传,2002,24,(6):687-690.

[3]余诞年.遗传学的发展与遗传学教学改革诌议.遗传,2000,22,(6):413-415.

[4]林娟,郭滨,蔡新中等.综合性大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8,4,(80):88-91.

[5]余光辉,贾瑞,王春台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多策略整合.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7):109-111.

[6]张贵友,张荣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26):5-8.

[7]刘华忠,杨捷.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91,(1):17-20.

[8]祝水金,洪彩霞,肖建富等.遗传学实验指导(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3-56.

[9]刘艳平,刘静,郑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109-101.

[10]扈中平,刘朝辉.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研究,2001,(7):20-24.

第9篇

关键词 GoPubMed PubMed 信息分析

AbstractGoPubMed is the latest,conducting intelligent search tool to PubMed.The text analyzes the papers published by Jiangsu Institute of Hematology,indexed into PubMed by using GoPubMed.

Key WordsGoPubMed;PubMed;information analysis

GoPubMed是德国Transinsight公司开发的生命科学语义搜索引擎,其网址为:省略/。其2008年12月推出的4.0版获2009年度德国Red Dot设计大奖:传播设计领域(图形用户界面与交互工具)之至尊奖(the best of the best)。该引擎是基于知识和语义计算处理的智能检索系统。其数据源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PubMed完全一样,其本身并没有数据库,其原理为将读者检索提问词提交给PubMed,接收PubMed的检索结果,利用GO(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和MESH(医学主题词表)对检索结果进行提炼,利用算法从中提取GO术语和MESH主题词,自动生成临时基因本体和医学主题词表,从而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类,读者可以根据这些分类快速找到需要的文献[1]。

GoPubMed统计分析功能具有对所有检索结果或单独对分类类目中的术语在PubMed中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的统计分析,提供的4W分析(What,Who,Where,When)可以直观地提供给我们包括对检索到文献从年代分布、核心著者、核心期刊、著者分布的可视化地图。

资料与方法

由于GoPubMed的数据源取自PubMed,故我们研究的对象论文为江苏省血液研究所(Jiangsu Institute of Hematology)发表的被PubMed收录的论文。

研究方法:使用GoPubMed检索引擎,输入检索词“Jiangsu Institute of Hematology”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

图2 Who分析显示核心作者

图5Who分析的研究者合作关系网络

图6When分析的发表文献时间分布和趋势

图8Where分析的世界地理分布

结 果

检索出相关文献323篇。What分析:显示该所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主要为白血病、基因表达、骨髓移植、抗原电泳实验、淋巴胚前体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等(图1)。

图1 What分析显示研究方向

Who分析:该所的核心作者:阮长耿教授-资深作者(Senior Author)(图2)。

核心作者群:阮长耿教授、薛永权教授、陈子兴教授。其他高产作者还有潘金兰、岑建农、白霞、王兆钺、沛、吴亚芳等(图3)。

的核心期刊:依次为中华血液学杂志(77篇),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45篇),中华医学杂志(20篇),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8篇),中华内科杂志(17篇)等(图4)。

该所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网络图,见图5。

图4Who分析的核心期刊

When分析:该所发表文献时间分布和趋势(图6)。

Where分析: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研究成果的世界地理分布图(图7、8)。

图7 Where分析的国家和城市分布

讨 论

GoPubMed是优秀的智能检索工具。不仅可以对一个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研究方向、核心作者、研究趋势等,还可以针对某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该课题领域的最新相关情况。必将在医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猪 原始祖先 后代群体 遗传贡献

论文摘要 以已继代选育10个世代的“苏钟Ⅰ系”猪为研究对象,根据有关资料分类、统计其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所有通径线数,探讨猪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

在猪品种(系)形成过程中,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各不相同。在如何选种及祖先对后代的遗传贡献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1~3]。杨宁等定义每个亲本所产生的育成后代数占后代总数的百分比为该亲本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并用这一指标衡量该父母本对后代基因库的相对重要性[3]。本研究试图根据猪原始祖先到后代群体的通径线统计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通径线的分类及统计

一般培育品种(系)时,群体系谱比较复杂,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通径线很多,不易绘出,但可以通过统计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的各种通径线所经过的代数(如经过的代数为n,则定义其通径线长度为n)来统计、分类通径线。例如亲子代中,子代基因有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那么父母本对子代的遗传贡献分别为1/2,亲子代的所有通径线数统计为x1,同理,祖孙代中祖代对孙子代的遗传贡献各自为(1/2)2,祖孙代的所有通径线数为x2,……,以此类推,通径线长度为n,那么通径线数统计为xn,其祖先中每个个体对后代的遗传贡献为(1/2)n[3~5]。

1.2 遗传贡献率的计算

假如后代群体(由具繁殖能力的育成个体组成)含量为N,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最高代数为n,那么某一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为:

其中,y为某一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N为后代群体含量;n为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的通径所经过的代数;xi为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的通径线数。

所有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总和为1,即Σy=1。当N=1时,为某一原始祖先对某一后代的遗传贡献率。

当所有通径线长度相等(如无世代交叉的群体继代选育)时,公式(1)可以简化为:

y=1/N×0.5ixi=xi/(N×2i) (2)

其中,2i为后代群体中某一个体到达原始祖先的所有通径线数;N×2i为后代群体到达原始祖先群体的所有通径线数,即原始祖先群体到达后代群体的所有通径线数。

从公式(2)可以得出,某一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为这一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通径线数占所有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总通径线数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苏钟Ⅰ系猪的原始祖先为“长白”猪和“二花脸”猪,杂交后横交固定,目前已在横交固定后群体继代选育10个世代,根据其选育过程中的10个世代的系谱资料作统计分析。

2.1 苏钟Ⅰ系通径线的分类统计

在苏钟Ⅰ系组群初期,考虑到特别优秀个体的选留,世代出现重叠,故其原始祖先到达后代群体的通径线长度分别为12、11、10计3种类型,分别统计为x12、x11、x10(表1)。

2.2 苏钟Ⅰ系各原始祖先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率计算公式

苏钟Ⅰ系10世代核心群由90个个体组成,各原始祖先对其遗传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y=1/90×[0.25x12+0.5x11+x10]×0.510由以上公式计算出苏钟Ⅰ系33个原始祖先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率,结果列于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原始祖先的公猪中,852460、852248对1998年核心群的遗传贡献较大;其次是个体850369和840261;贡献较小的原始祖先是850009及850001。在母猪中,原始祖先个体12356、11976、857924、858276及857432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率较高;而其它原始祖先对后代群体的贡献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 Bijma P,Woolliams JA.Prediction of genetic contributions andgeneration intervals in population with overlapping generationsunder selection.Genetics.1999,151(3):1197~1210

2 Toro MA, Nieto BM. A simple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response to artificial selection.Genet Res,1984,44(3):347~349

3 杨 宁,吴常信.亲本对后代群体的不均等遗传贡献及其优化控制.遗传学报,1993,20(4):294~299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LBL;PBL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12-02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应用遗传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学科[1]。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医学遗传学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石,其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医学问题认识和解决的方式[2]。这门学科具有跨度宽、难度大、综合性强、抽象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既让学生系统地接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又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3]。将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4]和着重传统讲授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5]有机结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案之一。

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正式提出,它的核心内涵是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该教学模式主张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由学生就某一问题或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探求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近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众多的医学教学实践中,但其应用方法还有待优化。

一、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我校不同学制的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开课的必要性、学习后具备的各种实践能力、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开设本课程非常必要的占61.29%,认为必要的占38.71%,认为没必要的为0;选修后认为非常好,对今后有很大帮助的占70.97%,一般的占29.03%,认为没有用而后悔的占0。在八年制班级中已经尝试了一次学生自己就某一专题讨论学习的方法,受到同学们的欢迎。问卷中同学们表示可以再多些讨论式教学(PBL)的占63.58%。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通过改革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形成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医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使医学生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为后续的学习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中选取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八年制班级,该班级的生源良好,生物学及相关知识背景较好,理解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均较强,并且将来有较多的可能利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进行临床及科研实践活动,非常适合课题组开展PBL-LBL双模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同时,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度均有一学期可以进行教学法的实践工作,课题组可通过合理设计与操作,及时获取实践结果,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及验证,保证课题进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法实践

1.以LBL把握主线,以PBL丰富分支。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知识系统性较强,但由于信息量大,单纯讲授容易显得枯燥、不易理解。在课堂讲授时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将知识点按研究层次、研究角度进行编排,如根据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遗传病,首先将课程内容按研究层次分为基因病和染色体病,再根据研究角度将上述两部分内容各自分为基本原理和疾病实例两个部分,最终将主要内容划分成四个模块。为了丰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形式,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实践中再具体组织PBL的单元,包括提出综合性的问题和病例等形式。

2.四步式PBL教学。在组织PBL单元时,我们采取了通用的四步式的实践方法:1)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知识综合性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点来回答某一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另一类是病例分析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遗传学原理去解释病例,考察的是学生对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学生分组、组内分工、查询资料、组内汇总。学生可自由分组,每组6~8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关键问题分解,再由组内分工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由每组形成一份最终报告,用于展示交流。本环节通常每次设置两个问题,通过后续环节中的交流过程,让学生有交叉、互补式的学习效果。3)课堂展示交流。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设置了课堂展示交流环节。每组学生展示报告内容,同时回答其余组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此环节的进行,让学生体验了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及要求,培养了他们的科研意识及能力。学生通过比较每组报告的同时更容易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这是对PBL单元教学的一个延续。4)教师归纳总结。教师一方面要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结论,另一方面还要对每组的报告有相对客观的评价,充分指出每组报告的优点与不足,让学生切实做到学有所获。

3.收获与启示。经过两轮的教学法实践,我们发现P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组织医学遗传学的知识点和病例,这也与医学遗传学的课程特点有关,因此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PBL教学法组织教学单元。学生在PBL教学单元中也收获了进行主动学习的经验与信心,不少学生还因此进入到科研实践中。通过组织PBL教学单元,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尽管如此,以LBL教学法组织整体的课程框架,其系统性不可忽视,尤其对于医学生而言尤为必要。

LBL-PBL双模教学法的合理高效应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设置教学模块、设计问题、收集病例、分解知识点、归纳总结等环节都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背景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可完成,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由于学科特点,教师对学科新的发展动态的及时更新与储备也十分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尝试将PBL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一定的延伸,并探索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更好地指导教学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璞.医学遗传学第2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L.H.哈特韦尔.遗传学:从基因到基因组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宫京闽,唐珉,李刚.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122.

[4]Famer EA. Faculty development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J].Eur J Dent Educ,2004,8(2):59.

[5]Mc 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 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59.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课题XJY12053。

第12篇

1937年爆发,日军侵占了华东,随着该地区部分大学和蚕业学校的内迁,国内不少从事蚕桑研究的科研人员也纷纷来到贵州遵义,我国生物、动物学家,动物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高桥头人)就是其中一员。到了遵义,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员分析了遵义的地理、气候和中国蚕桑发展的需要,决定筹办中国蚕桑研究所。经多方呼吁,他的设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即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和海外爱国华侨的帮助。1939年秋,中国蚕桑研究所在贵州省宣布成立,所址设在遵义山城南郊来熏门外“百艺厂”旧址(现遵义第三中学前操场一片),研究所所长由原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担任。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采纳了蔡堡的建议,亦将浙江大学迁至遵义,至此,浙江大学和中国蚕桑研究所成了当时遵城的最高文化学术单位。

中国蚕桑研究所主要研究桑蚕,同时也研究柞蚕。所内工作分育蚕及栽桑两大块,另设组织胚胎研究室、细胞遗传研究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细菌实验室、生理实验室等,当时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依靠一批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育界的科研人员,迁入内地从事蚕桑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当时浙江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理学院及农学院毕业生。除蔡堡是研究员兼所长外,以下还有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技术员等20余人,还有工人10余人。

出于科研工作需要,研究所成立后所领导就设法安排资金派专人到上海及各地购置了大量必需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图书资料(其中大部分是外文版专业研究书籍)。据曾在研究所工作过的高守仁撰写的材料回忆,当时的化验室和细菌室已拥有显微镜20台,其中高倍镜占半数以上,另还配有微米尺、切片机、分析天平、自动消毒器、自动调温箱、计数器、伸度测量仪、气象测量仪等,这些仪器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在科学落后的旧中国,特别是交通闭塞的黔北,拥有这样的先进仪器,确属稀罕。

创建之初的研究所十分重视对桑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工作,当时从全国各地包括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收集到的家蚕品种资源已达50余种,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育种试验。有些家蚕品种经过多次配种饲养,遗传控制,已基本上达到了高产优质的生产要求。如“华临白”号,不仅出蛾率高,抗病性强,生活周期短,结茧率高,而且茧层厚,茧丝长,丝质好,很受蚕农及缫丝厂欢迎。此外还进行了家蚕遗传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家蚕组织胚胎、细胞、生理、生化、病害等方面研究。在栽桑方面,收集了当时可能收集到的桑树品种数十个,在研究所附近还建立了20余亩的桑品种标本园和实验桑园。

研究所还十分重视研究数据的记载和统计工作,研究工作深入细致,如:研究各种蚕卵卵形的特征,一个雌蛾的产卵一般有500-800粒,统计五个雌蛾蚕卵就要测量3000多粒,在显微镜上安装上微米尺,一颗小小的蚕卵,可以量出60-80微米单位。各种桑树梢头的第2-3叶,除了每天量出它生长的长、宽,还要量出它的厚度,计算它的日产量。各种抽丝,要测量它的伸度,观察它的横断面。蚕室内外的温湿度,每天24小时都有专人记载,室外的气压、雨量、风云、霜雪也有详细记载,当时已能够粗略预报2-3天的气象,尽量避免雨天采叶,不喂湿叶等等。

为培养人才,提高遵义地区参与辅助工作的练习生养蚕管理水平,1940-1944年,研究所每年开办两个班,设置语文、英语、数学、生物、化学、遗传、栽桑七门课程,所长蔡堡亲自担当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习,这批练习生逐步成为研究所新生力量,有的还成为业务骨干。

虽然当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差,但在抗战精神激励下,从事栽桑、养蚕、实验、调查、研究的工作人员情绪极高。研究所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职工的工作、学习、科研蔚然成风。建所第三年,即1941年,研究所开始编辑出版中国蚕桑研究所《汇报》,将本所当年的研究成果收录其中,第一卷第一期,收录研究论文、工作报告、研究简报共20篇;1942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二期,收录研究论文10篇;1943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三期,收录研究论文9篇。《汇报》在当时的遵义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种科研杂志,反映良好,曾引起过多方重视。

研究所创办的第四年,即1942年,英国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会英方代表身份来遵义中国蚕桑研究所视察时赞扬说:“在艰苦的抗日环境中,竟能在山城遵义办起一座像样的又节约的研究机构是难得的。”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很多机关纷纷迁返江浙,因中英庚款逐渐短缺,1946年中国蚕桑研究所迁到杭州。在杭州庆春门外华家池借浙江大学土地建立新址,继续开展工作。1949年该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省农林厅蚕桑试验场。1954年该场并入江苏镇江华东蚕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前身)。

(责任编辑:张英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