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08:3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情景语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洪宗礼 《你看他(她)像谁》 情景语境作文教学 经典范例
1988年,洪宗礼先生的作文教学《你看他(她)像谁》[1]横空出世。对于该课的研究,韩雪屏先生先后发表了《一堂充满教育睿智和教育爱的课》、《真实・充实・教育爱》,曹兰发表了《在引写中达成“链”的精彩》,分别从教育心理学、对话教学、语文教育链等理论视角阐述了该课的价值。这些看法自有其道理。但似乎还缺少一种宏观的写作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本文试图将该课放在国际写作课程范式转换的视野里,观照该课在我国作文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从中发现该课作为早期情景语境作文教学课例,堪称引领我国中学作文教学范式转变的经典之课。
一、从作文教学范式转变看课例的价值
从世界范围看,荣维东先生认为,作文课程经历了三大范式转换:20世纪60年代前为文章中心,70年代后进入作者中心,80年代开始出现读者中心倾向[2]。
文章中心重在结果,意在写出好文章。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主题、结构、语言等,写的文章注重文采,强调要有健康的主题。文章中心的问题在于缺乏语境意识,写作过程指导简单,主题单调,空话、套话、假话和大话充斥整个文章。
作者中心强调过程指导,按写作过程教给学生相关写作知识。一般分预写、写作、修改、编辑出版四个步骤进行指导。其中每一步骤的完成都有一定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但和文章中心一样,缺乏语境意识,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而且不管什么文体都是同样的写作过程,容易导致写作教学程式化。
到了读者中心(交际语境作文)阶段,则力求避免上述两个范式存在的问题,强调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交际行为。目的、读者、话题、作者、语言等语境因素制约着文章的风貌,并贯穿写作过程的每一环节。在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中,写作成了一种有目的、有读者对象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一种生活需要,因而学生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西方各国正走进读者中心(交际语境作文)范式。而在我国,尽管三大范式都有存在,但仍以文章中心为主导,与西方国家处于交际语境作文范式阶段相比,至少落后了三十年。
洪宗礼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正是世界作文教学开始出现交际语境作文范式苗头的时候。该课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指导学生写作,恰与世界同步。其贡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洪先生所处的时代,交际语境写作思想还未传入我国,在洪先生的“引写”理论中,只是提到情境引写法,也未提到交际语境写作。但是我们细细思量,洪先生这里的情境引写,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似有联系,却又大不相同。李吉林的情境,是要人为创设典型场景,并非自然情境。而洪先生的情境,首先是一种自然情境,即情景语境。也就是说洪先生的情境引写,已经孕育着交际语境写作的做法,是一种情景语境写作。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看他(她)像谁》创造性地预示着、孕育着中国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悄然来临。
因此,当我们读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有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3],“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4]这些语境写作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洪先生的写作教学实践之早,认识到洪先生的作文教学早就进入了交际语境写作时代。
将该课例置于世界作文教学范式演变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实践并不比西方落后。
二、利用情景语境因素激活写作欲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一书面表达过程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是具有特定读者对象、特定的时空背景、具体的写作目的和功能的书面语言表达行为,因而“写作思维的每一步,必须考虑将自己思维出来的文章材料、内容让读者、时空背景进行‘审核’,如果不能被读者、时空背景所接受,就要进行调整和撤换。”[5]这表明写作是在特定语境制约下完成的,写作教学要根据写作语境运用语境教学法,即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虚拟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等。
在《你看他(她)像谁》中,洪先生着重运用了情景语境教学法,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提供真实的写作任务和真实的读者对象。
情景语境教学法是利用情景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的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情景语境包括课堂交际目的、交际话题、交际对象、交际关系、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交际氛围和交际过程中的附着符号束等因素,它们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有重要影响[6]。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交际目标,将学习任务变成特定情景中学生的语文生活的真实需要;把握课堂交际话题,使教学内容具体、真实、集中;了解课堂交际对象,始终做到因材施教;确立恰当的课堂交际关系,使民主、平等、宽容的交际关系成为课堂交际的主旋律;顺应课堂交际时间,使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堂交际时间要求相一致;利用课堂交际空间效应,调整师生人际距离,发挥空间物的理解和启示作用;揣摩课堂交际氛围,使情感表达与课堂气氛相一致;运用附着符号束,恰当地选择教具并适时地使用,正确使用态势语。
根据情景语境教学法,写作教学应自觉遵守情景语境的有关要求,坚持动态生成原则,主动地利用和发挥情景语境因素的相关功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的正面影响,根据情景语境的客观需要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确立任务意识和读者意识。
在《你看他(她)像谁》中,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写作话题均源自于课堂情景。该教学借助于课堂情景语境因素,从而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先看实录开头:
师:请坐下。同学们,本次写作训练我们要写一个人。写谁?(停顿,微笑)要写的人应在你们当中。
生:(悄悄议论)是谁呀?
师: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她)。
生:(讨论纷纷)会是谁?究竟是谁?
师:(板书作文题)
“人物速写”
你看他(她)像谁?
――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
写谁?清楚了吧。你们每个人既是写作者,要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又有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写作对象,有同学要写你。
生:(笑)哦,原来这样。
洪老师一开场便吊起了学生的写作胃口:“同学们,本次写作训练我们要写一个人。写谁?(停顿,微笑)要写的人应在你们当中。”在学生急切想知道究竟写的是谁时才出示作文题目。而正是这个作文题目,引出了写作的任务和读者对象。
首先,《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点出了写作任务:通过写作让人猜到写的是谁。这种通过口头或书面描述让人猜猜究竟是谁的做法,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方式。这样,本次作文与生活接轨,成了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也成了学生为了做事必须完成的交际行为。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任务不清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写,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和价值,因而习作成了没有目的的一种受折磨行为。而洪先生的做法,命题中隐含了写作任务,将描述同学行为和外貌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就是在做事。
其次,这一题目本身还隐含着读者对象:现场的本班同学。写作本是一种交际行为,是要有真实的读者对象的。读者是写作情景语境中的交际对象,他不仅以阅读主体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之外,而且以“隐含读者”的方式潜藏于文本之中。读者对象制约着学生在习作时注意选择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洪先生的命题充满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对象的意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读者的某种反应,这种预期反应能否实现,取决于作者是否关注他心目中的读者,并努力使文章从整体构思到细节设计,从材料选择到语言表达都能为“假想的读者”所认可和接受。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能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作文是自己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认识到写作时要以读者的眼光,衡量自己的构思,考虑读者的解读心理和解读习惯,关注、理解读者的感受,注意笔下的语言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注意不同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洪先生的命题,让人看到习作的读者对象就是现场的同学,是现场的同学读后猜测写的究竟是谁。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作文表达样式、结构、语言及表现手段产生影响。
20世纪80年代,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提倡读者意识的并不多见,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此自然地令人感受到读者对象是谁的,则更是少见。那时的作文,没有读者对象,没有写作目的,因而学生写作兴趣很低也就不难想象。
因此,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我们为谁写作”、“作文写给谁看”,要规定种种现实的或假想的读者。这是《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再次,《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还体现出写作话题的真实性。该文写作话题是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即现场情景中的某位同学。用洪先生的话说,就是“你们每个人既是写作者,要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又有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写作对象,有同学要写你”。写作的内容来源于现场人物,因而是学生熟悉的,是真实的。这就为学生的有话可写提供了基础和方便。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就可以随便写,拣进篮里就是菜。具体的写作内容还受到写作任务和读者对象的制约。那就是所写的内容不仅是习作者所熟悉的,而且是在场的同学所熟悉的。否则,同学就无法猜出写的是谁,写作交际的任务就无法达成。
由上可见,本次写作提供了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读者对象和真实的写作话题等情景语境因素,让此次习作有充实的内容可写,写了还有用,因而可以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根据情景语境作文需要学习写作知识
我国写作教学的问题之一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一般的作文教学教的知识就是抽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知识,以及如何审题、选材、结构、表达等知识。这些由于过于抽象而脱离具体的写作语境需要,因而对学生写作指导意义不大。教师的教一般也就是出个题目,指导学生审一下题目就算完结了。这正如王荣生所言,中小学几乎无作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处于不作为状态。
洪先生的作文教学不是这样的。洪先生强调写作教学要通过知识引写,重视引进合宜的写作知识,特别是与具体的写作语境相关的写作知识。在本课中,教师突出的是和具体的写作情景语境相关的人物速写知识。
通过人物描写让现场的同学迅速猜到写的是哪位同学,这里的写作任务和读者对象决定了写作的文体样式最好是人物速写。因而教师在本节课将写作知识定位为人物速写规则教学就有了合理依据。换句话说,这样的知识教学就成了一种真实的需要,而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当然,洪先生教授写作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讲授来硬教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起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结合所学的相关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出相关规则。学生先是明白“人物速写”是用简练的笔法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迅速勾画出来。接着在相互讨论中明确人物速写的要领:目力――敏锐的观察力;心力――深刻的思考力;笔力――运用简练的语言迅速描写人物的表达力。为了能够具体运用这个规则,教师又让学生现场描述戴同学讲故事的情景,具体感受如何运用这些写作知识。这样,由现象到抽象再到具体运用,学生通过归纳、概括、迁移掌握了相关写作知识。
这里,洪先生的做法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一是作文教学必须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没有写作知识作支撑的写作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二是写作知识必须与特定的写作语境相一致,特定的写作语境决定了学习什么样的写作知识最有效,决定了什么样的写作知识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三是写作知识的提取需要学生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写作知识才能发挥效应。
四、根据课堂情景进行情景评价
作文评价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作文评价大都缺少语境意识,不顾写作目的、不顾读者对象、也不顾具体作文,致使这一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但在该课中,洪先生创造性地根据课堂情景运用情景评价法,当堂评价学生作文,避免了上述问题。情景评价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学生作文进行随机口头评价,直接了解学生写作的动机、目的以及用语的依据,具有即时、亲切感强的特点。我们来看评价姚逊作文的片段。
在这个评价片段中,出现了突发事件,那就是被写者李响对文中写到他缺颗门牙非常生气,当堂和姚逊顶撞起来,顿时课堂气氛紧张起来。对此情景,洪先生沉着冷静,走到姚逊、李响的桌旁,面带微笑,语气和缓地对他们说:“别急,别争,请你们先坐下。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同学们也评价不一,有认为确实不好,有损同学的形象;有认为写得好,写出了人物的特征。针对这两种看法,洪先生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联系《三国演义》中描绘张飞的外形描写“身材高大,豹头环眼”,《一面》中鲁迅先生的外形“黄里带黑的脸”,“竹枝似的手指”,“胡须很扎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引导学生认识到“豹头环眼”写出张飞一副威风凛凛、英武凶猛的样子,展现出他的粗犷美;而鲁迅的外貌描写突出了大病初愈的鲁迅先生给人斗志顽强的美感。基于此,再引导学生分析姚逊同学描绘李响同学的缺颗门牙、一对虎眼、两个酒窝、白白的皮肤等外形特征,感受到这些描写写出了一个阳光少年的一种特殊的美感――稚气未脱的童真美,反映出作者对他所写的人物的赞赏之情,从而帮助李响真正弄清姚逊的写作意图,认识到三次“缺颗门牙”的细节描写不仅成为人物外形的鲜明特征,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且它又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这不仅令李响与姚逊同学握手言和,而且还在写作中加深了友谊。在评价过程中,洪先生紧扣人物速写的基本要求,从目力、心力和笔力三个方面引导同学互评、自评,准确判断学生的写作情况,在评价中能够以诚待生,坦诚相对,不说假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最小限度地贬低学生,最大限度地赞扬学生;力求,减少分歧,促进相互理解;高度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待生,对学生呵护有加,使评价既富有针对性,在评价中进一步巩固写作知识,又显得真诚自然,促进课堂和谐发展。
不仅如此,洪先生随机现场评价能够因材施教,巧借自己发出的声气息与面向身势,做到评价语言和声气息一致,评价语言和面向身势一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生情怀,达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评价效果。
综上所述,在洪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一课中,情景语境教学法运用得那么自然无痕,令人获益无穷。尤其是当我们把这个案例还原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更能感受到该课例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宗礼.洪宗礼文集6.[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64-174.
[2]荣维东.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课程・教材・教法[J].2010(5).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2.
[5]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1.视觉教具法
教师运用教具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实物,如苹果、水杯、太阳镜、卡片、图片或同学自己创作的图画等。统计资料显示:通过语言介绍一件事物后,人可以在2.8秒时间内识别出相应事物;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介绍一件事物后,人仅仅需要大约0.4秒的时间识别出相应事物。众所周知,孩子喜欢动手做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要求小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画画。通过这种方式,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如果涉及到交通工具的学习,而教师却无法展示相关的实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单的交通工具图片,并标注上相应的英语单词,这样对孩子的学习会非常有帮助。
2.多媒体教学法
有道是: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图片可以文字无法表达的方式呈现一种想法或观念,对于那些不擅长理解抽象概念的学生更是如此。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电脑和电子设备的辅助之下,教师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多彩。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或者以儿童认知能力改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和认知世界能力的改善)为基础或者受其相应影响。也就是说,在孩子将某一概念转换到语言之前需要先理解这一概念。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所以其在抽象观念或概念和认知能力发展间起到桥梁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只兔子和一只老鼠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掌握表达位置的英语介词:in,on,under,behind,above,near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使这些抽象的介词表述具体化,所以学生可以很容易将其转化到认知结构中。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中人物的方法,经常被应用于小学的教学活动。通过模仿不同的人物,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经历。通过实施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学习知识。例如,当教师在授课时,教师或一名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珍妮的妈妈,另外一名学生扮演珍妮,共同展示课文的内容。通常,在不同的环境下扮演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人物,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当教师在教授Wheredoyoulive?这一课时,可以引导一名小学生扮演提问题者询问Wheredoyoulive?另外一名学生回答问题IliveinShanghai.之后转换角色。应用这种教学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游戏法
一直以来,游戏都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如果将游戏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便可以将困难的事情简单化。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习动机、增加成就感以及树立自信。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是寓教于乐理念的最佳体现形式。如果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有趣的游戏,学生便会在这一环境中主动地学习到英语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需要遵循多样性,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猜字游戏、数字游戏、听指令做动作等。总之,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都应清楚情景语境与英语学习间具有内在相关性。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景语境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情景语境策略的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明妍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西江镇学校
论文摘要:怎样实现习语翻译中含义等值的问题,是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就言语行为理论在特定语境下习语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言语行为理论在习语含义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习语翻译中言外行为功能(illocutionary function)对等的重要性,以期为习语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更具体的标准。
习语的英汉互译一直是国内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就怎样实现习语的含义等值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讨论,提出了各种习语翻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各种方法缺乏统一的理论概括,没有给译者提供有据可依的规律性的指导。本文将从翻译的对等理论人手,以习语的言外行为功能为侧重,对言语行为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为英汉习语的互译问题提供一种理论性的指导。
一、关于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态势在本民族语言中的生动体现,对习语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准确再现往往是译文引人人胜的闪光点。习语的形成和理解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习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在文化内涵的诊释上下大功夫。但是,是不是在文化内涵得到很好的释义的情况下,就能够完全实现习语翻译的对等呢?其实不然!读者不仅置身于文化氛围这种大的语境下,而且还身处一定的交际语境(情境语境)中。对于同一习语,在不同的情境语境中,读者还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实现习语翻译的对等,还应该注意情境语境对习语含义的制约作用。译者只有同时对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做出全面地考虑,才能真正把握好习语的语境含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对等。
二、对等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翻译对等是西方译论中的核心问题,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等值的含义进行了定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等是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实现译语与原语的等值;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对等是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在译语与原语之间实现文体上的对等;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2001)从语用的角度来讲,对等是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阐释出原语的含义,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其中,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奈达从翻译的定义到如何实现等值的问题对翻译中的对等作了系统的全面地阐述,他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在翻译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奈达的对等观的核心问题是读者反应相似。他从交际的角度看待翻译,认为翻译是要为接受者服务的,只有当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上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译者作为第一信息接受者获取到原语的信息后,再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再现原语的信息。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要看语言形式是否一致,更重要的是要看接受者可能产生的反应是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相一致。这里的一致实际是结合译者想象中的读者,对文本功能分析的结果,归根结底还是文本功能的对等,即语言的信息功能,祈使功能,述行功能,或表情功能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
奈达在解决如何实现这种意义上对等的问题时,借鉴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把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转移和重组。具体地说,就是从原文的语法语义入手,在分析语法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其外延意义,得出原文的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语的深层结构,再上升到译语的表层结构,最后得出译文。然而,奈达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相互转换的方法更多的着重于语法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虽然他也提到了要结合外延意义,但并没有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实际上,读者均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因此,只有在把握原语语境意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读者反应的相似,译者不可能在真空中帮助读者完成这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如何结合语境来实现翻译对等的间题上,语用翻译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见解。语用翻译是一种新的翻译模式,主要是通过两种语言的语用对比,分别分析两种语言的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前者是指,在语言学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着重强调原文的思想内容,在译语中用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后者是指顺应译文读者的文化习俗,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使译文易于理解,便于读者接受。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实现语用对等的关键是把握原语的语境含义,从而将原语的语境意义准确地在译语中再现。
然而,如何把握语境含义以实现读者反应的相似,最终实现对等翻译呢?本文试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在具体的情境语境下怎样更好地把握习语的语境意义,特别是习语的言外行为功能,从而在译文中更准确地再现其意义,达到动态对等和语用对等的目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对等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的语义不能单单从句法或逻辑一语义的角度来看待其表述的真假,话语本身就是在完成一种言语行为,并且给言语对象带来了某种影响和后果。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话语都包含有三种言语行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及以言成事(何自然,2001)。
对于习语含义的理解,言语行为理论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众所周知,习语有固定的搭配和约定俗成的意义,其字面意义往往与其真实的含义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其意义还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习语的三种言语行为加以区分,可以更确切地把握其含义,从而为习语的对等翻译奠定了基础。
一般说来,在习语中,习语本身的字词结构所传达的意义(即以言指事)通常与其真实的含义相去甚远,习语真正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以言行事),以及读者对习语所产生的反应(即以言成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在对习语含义的分析过程中,着重强调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果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转换。例如,在用汉语表达时,
(1)在科研中,我们应该提倡班门弄斧的精神,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2)在她面前,显摆你的针线活,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关键词: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言语交际;影响;语用能力;语境教学;语用意识
1.引言
语境,即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一个较新的领域,是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学问,也是讲究语言准确合适得体的学问,它和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必须依赖一定的语境。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而产生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的例子和现象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比比皆是。与母语的语用能力相比,学习者对英语的语用能力要弱很多。
2.理论框架和文献资料
2.1语境
2.1.1语境的概念
王建平(1992:24)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就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运用语言表达或理解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本文中关于语境的概念就是采用王建平的这一定义。
2.1.2语境的主要功能
语境在语言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和功能。根据西稹光正(1992:37-42)、何兆熊(2000:27)、何自然(1997:25),以及王希杰(1996:60-68)等人的研究,语境有以下两种主要功能:
(1)制约功能(包括表达中的制约语义、消除歧义和模糊义等);(2)解释功能(包括理解中解释情景义、推断会话含义、解释模糊语义等)
2.1.3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在语境分类之中,“语言外的知识”“言辞外语境”“语外语境”等一类都包含有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心理、交际目的、交际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因素,以及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传统社会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特定文化的社会规则、会话规则和文化常识等内容。前者被称为情景语境,而后者则被叫做文化语境。
2.2语用能力及其定义
刘绍忠(1997:26)把语用能力定义为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的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它由两个方面的能力组成:第一,语境识别能力。第二,驾驭语言准确或有效表达思想的能力。
何自然(1997)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
3.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和对其的影响
3.1情景语境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和对其的影响
3.1.1情景语境与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表达
情景语境制约和限制语言的表达:
(1)根据交际情景的不同,情景语境限制语言表达者对所用词语、句子的选择。
如:.A:――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nearest way to the train station?
B:――Walk down this road,and at the second corner turn the right,then……
.A:――How are you?B:――Im fine.Thank you.
在例子中,表达者A是要向B问路,因此他的开头语用了表示打扰,请求帮忙等的“Excuse me”,而不用“Hello”之类的词语,以显示表达得得体性,合适性。而在例子中,表达者A是要向好久没见或初次相见的B表示问候,因而用了“How are you?”,而不用较随便的“Hello/ Good morning”之类的词。以上两个例子体现出了(1)的情况。
(2)根据交际双方关系的不同,情景语境限制语言表达者对所用词语、句子的选择。
如:.A:――Open the window please.(关系密切)
.A:――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please?(关系较疏远)
(3)根据交际场合正式程度的不同,情景语境限制语言表达者对所用词语、句子的选择。
如:.A:――Sit down,please.(较正式).A:――Be seated,please.(较随和)
(4)情景语境帮助语言表达者对言语交际中事物所处的空间、地点的限制,以消除表达上的歧义和模糊状况。
如:.A:――The mother of the boy and the girl will arrive soon.(消除歧义)
.A:――There is a beautiful woods over there.(消除模糊义)
.A:――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B:――No,not yet.(消除模糊义)
3.1.2情景语境与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理解
情景语境能够解释语言,有助于听话者对语言的理解。
如:.H(husband):Thats the telephone.
W(wife):Im in the bathroom.
H(husband):Okay.
上例是一则关于一对夫妻之间的对话。表面上,妻子的回答和丈夫的话好不相关,但通过情景语境,双方都能理解对话的含义。妻子明白了丈夫是要让她去接打给她自己的电话,而丈夫明白了妻子正在沐浴室淋浴而暂时不能接电话,暗示着让丈夫替他接一下。
.A:What good weather it is! Lets go swimming this afternoon!
B:Im sorry.(B is coughing heavily.)
上例中A想约B下午一起去游泳,但当他听到B简短而无礼拒绝时显然会感到有点儿惊讶和生气,然而,如果他看到B脸上痛苦的表情和激烈咳嗽的情形时,就会明白B因为生病了而不能去,这样A也就能推测B没说完的那部分话而理解他的意思了。
3.2文化语境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和对其的影响
3.2.1文化语境与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表达
文化语境同样也制约和限制着语言的表达:
如:在和英美国家的人进行问候打招呼时,英美人常以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等问候语,在进行谈话前常习惯通过谈天气情况引入交谈主题,而不像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用“你要去哪里?吃饭了没有?”等用语。英美人特别注重时间观念,没有串门的习惯,因此,在和英美人约会时,不能说有空来玩,而要主动约定时间地点,可以这样说:
(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2).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3).I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所以,根据英美文化,我们在跨文化语言表达时,应在其文化语境的限制范围内选择恰当而准确的词语和句子,以确保交际的成功,否则就会出现语用失误乃至交际失败。
3.2.2文化语境与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理解
文化语境也能够解释语言,有助于听话者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以恰当得体的语言对说话人的表达予以回应。
如:英美人喜爱狗,把它当成宠物甚至但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英语中PRO的所指主要由控制理论来确定,英语中PRO具有指称句内可识别性;而汉语中决定PRO所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往往缺乏句内可识别性,控制理论对汉语中PRO的诠释较为乏力,主句动词的词汇特征也无法有效解释PRO的所指,在很大程度上,汉语中PRO的所指要借助语境来完成,汉语PRO常与语用因素有关。(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 Chomsky,N.1981.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Linguistic Inquiry Monograph6.Cambridge:MIT Press:143.
[2] Chomsky,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3]龚放.1988.论PRO[J].外语教学(4):2-11.
[4] 胡建华.1997.英、汉空语类的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5):39-45.
[5] 韩景泉.1995.空语类与汉语空位宾格[J].外国语学院学报(5):121-123.
[6] 沈阳,何元建.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7.
[7] 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语境的发展及定义
语境,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境因素包括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不同流派、不同的学科关于其定义及基本内容也并不相同。“语境”的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1950年,J.R.Firth把语境从语言上下文拓展到语言使用时的主客观环境,即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Halliday继承了Firth的语境理论,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在语言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语域”这一概念。1994年,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在Halliday的框架模式上又把语境分为三类:①语言语境(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②情景语境(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③文化语境(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由此可见,语境的内涵相当丰富。王建平对语境的定义进行了综合,他说,“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二、语境因素与翻译实践
翻译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要想取得成功,在交际的全过程中,就要使得译者和原作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语境共享水平均尽可能最大化。译者要构建翻译语境,获得恰当的译文,就必须在翻译实践中深入理解和传达原语的语境。李运兴教授在其《英汉语篇翻译》一书中将语境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以下拟从这三方面来讨论语境因素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一)语言语境与翻译实践
语言语境也被称上下文语境,包括文本的前言后语以及与文本语码相应的语言系统本身的逻辑关系。语言语境讨论文本本身,侧重于单词和句子,段落和章节等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词汇是构成句子层面的最小单位。同样的单词在具体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就不尽相同。例如:英语词汇“charge”,可做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名词。这里单列出其动词义项。
1.The hotel charges $120 a night.
这家宾馆一晚收费120美元。
2.Abbott has been charged with killing.
艾伯特被指控谋杀。
3.Demonstrators have charged that the police used excessive force against them.
示威者指责警方对他们过度使用武力。
4.The kids charged noisily into the water.
孩子们闹哄哄地冲进水里。
5.With a final effort,our men charged the enemy for the last time.
我们的士兵拼劲全力,向敌人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
6.The toy car can be charged up.
这辆玩具汽车是可充电的。
7.The commission is charged with investigating war crimes.
该委员会受命调查战争罪行。
8.The carts was charged to the full.
大马车上装的满满的。
9.The police charged his gun and prepared to fire.
警察将子弹装入枪膛准备射击。
以上九个例句中都包含“charge”一词,尽管均用作动词,其意义都不尽相同。因此对英文中有多个含义的单词或短语的意义,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敲和理解。同样,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义也会不同。例如:“I’ll meet you by the bank.”如果将它分别放置于相应得上下文语境中即:
10.I’ll meet you by the bank,beside the automatic telling machine.
11.I’ll meet you by the bank.We can go skinny-dipping.
那么其歧义就会消除。
(二)情景语境与翻译实践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仅仅关注对言语本身和会话含义是不够的,还需要着重分析其深层的言外之意,而言外之力的确定就需要依靠指语言行为进行时的实际情景,即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是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发生的事、交际的渠道、交际者的个体心理及相互关系等(Halliday)。情景语境不仅包括时间、地点、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背景等,还包括各种与语言表达同时发生的非语言信号,如姿势、表情等。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和中进行的,语言作为社交活动也是如此。例如:“boys are boys.”表面意思为“男孩子就是男孩子。”若将其放入不同的情景中,如:
1.What a mess!What did you do on earth do at home?Boys are boys!它的含义就是对男孩子的批评,可译为“男孩子就是调皮”。
2.She stuck up her right thumb and said:“you are great!Boys are boys!”它的含义就是对男孩子的表扬,可能是男孩子做了一些女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可以翻译为“男孩子就是和女孩子不一样。”可见,每句话在具体的情景中所传达的信息不同,情景语境对句子理解的重要性。
再比如同样一句话:“It’s going to rain”。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说要表达言外之意也是不同的。如果是早上送孩子出门的妈妈说:“It’s going to rain”。那么她的意思应该是提醒孩子,带好雨具。如果是某人请一个朋友去看室外篮球比赛,朋友回应:“It’s going to rain”。那么他的意思可能就是推脱或另有原因。
(三)文化语境与翻译实践
“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胡壮麟等,1989:172)。因此,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社会心理等。
由于历史发展各不相同,各民族和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语言是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因此在翻译中要重视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因素。看下面例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译文1:Three cobblers equal Zhuge Liang.
关键词: 语用学 语境 重要作用
一、语境与语用学
“语用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Morris)在《符号理论基础》(1938年)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他指出符号学的研究包括三个部分:(1)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2)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3)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其使用者和理解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语用学一开始就把人的因素纳入了考虑,并且将其放在凸显的位置。
很多作者在各自的著作或论文中都给语用学下过定义,但措词都不尽相同。Levinson(1983:6-27)在《语用学》一书中对语用学的定义问题作了详尽的讨论,他列出了近十种可能的定义,现摘录其中三个如下:
(1)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ose aspects of meaning not captured in a semantic theory.(语用学是对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范畴所作的研究。)
(2)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basic to an account of language understanding.(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解释语言理解来说至关重要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3)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users to pair sentences with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would be appropriate.(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能合适地使用这些句子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定义(1)强调了语用学是对意义的一种研究,把语用学看做是语义学的补充;定义(2)和(3)强调了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研究。Levinson从不同的侧面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其他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语用学所做的界定也都围绕语境展开。Stalnaker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和实施语言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Leech认为语用学是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Yule认为语用学是研究与说话者(或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及听者(读者)所理解的意义有关。
二、语境与语境的分类
由于语用学的发展历史不长,它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都尚未有争论。但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一点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首次提出。他指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Malinowski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荷兰语言学家Dijk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和政治。其后,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R.Firth对语境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语境理论,并在其著作《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中,对语境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Firth把Context(上下文)的含义加以引申,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Context。Firth把前者看做由语言环境构成的“语境”,把后者看做是“情景语境”。它的情景语境涉及:参与者的有关特征如人物、人格,包括参与者的言语活动和非言语活动;有关客体;言语活动的影响。M.A.K.Halliday是继Firth之后伦敦功能学派又一个在语境研究上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从功能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细分,提出了上下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作为语言环境的三个组成部分。1986年,D.Sperber和D.Wilson合著了《关联:交际与认知》,书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即“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他们认为语境由下列因素构成:演绎装置中的记忆内容,即已经经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结论或假设;具有综合目的或用途的短期记忆内容;有关世界的百科知识;可以从场景中直接获取的信息。认知语境的提出更加突出了话语参与者的心理结构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何兆熊(1989)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构成语境的知识分为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下文的了解)和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语言外知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诸如前提、会话含义、间接含义、间接言语之力等特殊的语用推理形式。因此,必须考虑到这些语言之外的因素。胡壮麟(1994)把语境分为语言环境(篇章内部环境或称上下文)、情景语境(篇章产生时周围的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此分法类似于Halliday对语境的三分法。
语用学中的语境大致应该包括三个因素:上下文的语境、情景语境、传统民族文化语境。在语境中,上下文语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包括口语上下文语境和书面语上下文语境。口语上下文语境是说话人的前言后语,被分析的语言片段周围语言环境;而书面语上下文语境指语言片段在一个句子,段落甚至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情景语境可分为两大类:客观情景语境和主观情景语境。客观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主观情景语境指参与者。传统民族文化语境对于成功的交际也是很重要的。传统民族文化语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英国语言学家Lyons(1977)强调“语境是一个理论建构,是语言学从真实情景中抽象出来并作为语境因素建立的。这些语境因素对语言事件中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意义以及话语的适合性”(Lyons,1977)。Lyons概括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Lyons,1977):(1)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作用和所处地位;(2)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语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3)每个参与者必须能明辨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4)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对于这一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5)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与语言活动的主题相适合,以及主题对选择方言或语言(在多语社团中)的重要性;(6)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与语言活动的情景所属的领域和范围相适合。
综上所述,语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想要给语境下一个全面的定义很难。语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文化结构;说话时刻的外界客观因素等。“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应该理解为一种持续变化的环境,从广义上说,这种环境使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互相交流;而且在这个环境中,他们交流的语言表达形式变得可以理解”(Jacob.L.Mey,39)。“近年来对语境研究的结果表明语境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动态生成性,即语境通常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生成和建构的,这一发展进一步揭示了语境的本质”(谢少万)。
三、语境与语用学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语义学和语用学等语言学科的兴起和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了语境的重要性。语境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学中任何涉及语境因素的分析研究都应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Brown & Yule,1983)。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它所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而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离开了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目前,语用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言语行为和话语结构分析。下面结合语用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及一些例子来分析。
1.语境与指示语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人称指示、地点指示和时间指示。语言中指示语的指称和它们在构成话语时的含义都取决于语境。没有特定的语境,存在指示语的句子很难理解,甚至会误解。
(1)They are on the grass.
(2)I will come back within an hour.
(1)中“they”是指人,还是指事物,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2)中,如果听话人在场,就会确切知道从说话时刻起的一小时后说话人将回来;如果是留言条,见到留言条的人则无法准确知道留言人什么时候回来。因为留言条上没有指明具体的语境因素,即留言的具体时间。
2.语境与会话含义
通常情况下,言语交际的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依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话语中的真正含义,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A: 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 B.E.A pilots are on strike.
(2)A: Where is Bill?
B: There is a yellow Vw outside Sue’s house.
(1)中B的回答与A的问话风马牛不相及。但A听完后能够明白对方是对自己的问话作否定回答。因为他根据语境听出了B的言外之意:他想乘飞机去爱丁堡,但飞行员罢工使他无法成行。(2)中A从B的答非所问的回答中,虽然未直接得到Bill在何处的准确答复,但是他可以在语境的帮助下做出如下推断:比尔有一辆黄色大众牌轿车,且它又停在苏家门外,那么,比尔有可能在苏的家里。
3.语境与前提
前提(presupposition)又称前设,先设,预设;它也是一种推理,是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语用前提是说话参与者共享的旧信息,不必在话语中再用语言形式表达,但它是理解话语所必须了解的。
(1)Mom said:“Mary, clean the room.”
(2)Ms. Smith,can I get your coat?
(1)句中母亲向女儿发出的这一“要求”必须有一系列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如要打扫的房间是母亲和女儿都明确的房间;要打扫的房间一定已经很脏很乱了;母亲知道女儿有能力去做这件事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存在交际双方所共知的而且合适的前提,才能正确理解话语的语用含义。一般情况,理解(2)这个句子需要预设以下条件:听者是一位成年男子,他的社会地位高于说话的人,或者说话双方很熟悉。
4.语境与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不是从形式上去分析句子本身,而是从功能的角度把句子看做是说话人用它来实施某种行为。在实际对话中,说话人不仅仅是在表达某个意思,而往往在实施某个行为,解决话语的“言之所为”,例如“陈述”、“请求”、“提问”、“命令”、“感谢”、“道歉”和“祝贺”,等等。言语行为主要研究话语的言外之意,在分析言语行为的时候,语境是成功分析的重要因素。
(1)A: John, telephone!
B:I’m in the bath.
(2)I haven’t finished my composition yet.
(1)句中对话的语境是前者让John听电话,而John在洗澡。因此,John的回答不仅是告诉对方他在哪里干什么,实际上也包含着“请求”对方代接电话这一“言外之意”。(2)离开语境只是一个陈述,但如果是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这句话,老师根据相应的语境便可以理解学生的“言之所为”实际上是一个请求。
5.语境与话语结构
以上通过语境对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和言语行为作用的分析,实际上都属于话语结构的语用分析。换句话说,语境在话语结构的语用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际双方正是在一定的语境下,根据双方所共知的、合适的前提推导话语的语用含义,理解其“言外之意”。而语境又是随着交际的进行而变化的,即随着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和认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时它也是定义语用学这一学科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语境的提出和研究区分了语义学意义和语用学意义,划分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使对意义的研究进入了动态的范畴。同时,语境对语用学的主要研究课题都具有重要作用:指示、前提和会话含义都要依赖语境而存在,语境对言语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和语境的学科,语境对于语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核心的意义。熊学亮甚至认为“语用学实际上是一门语境学”。
参考文献:
[1]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Brown,G and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6-27.
[3]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Vol.1:572 - 603.
[4]Jacob.L.Me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5]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9-25.
关键词:语境理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不仅仅是单纯的词义语法理解,而是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和把握,涉及到词语在具体语篇中的词义选择、情景构建和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问题。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分析。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学,通过分析语境,解读语境,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语境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境理论分析
语境,即语言交际的环境。从狭义上说,语境,即语言的上下文。从广义上来说,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其中语言性语境主要指语言环境。非语言性语境主要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下面对此加以具体分析。
1.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又称为上下文语境,是指词、短语、句子或语篇的的前后关系或上下文,有助于词、短语、句子等特定意义的理解。如英语中的“blue”一词除了表示颜色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It was a blue Sunday,and he had to go to work中,blue含有忧愁苦闷、情绪低落之意,译为:又是一个讨厌的星期天,他不得不加班。在blue blood中,blue则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之意。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是指说话、语言、言语事件的时空位置,它决定了特定场合下,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一个词、短语的词义或句子的意义并不完全取决于上下文语境,还需借助词汇和话语所处的情景语境。如:They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一句,“spring”在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含义,若没有特定的情景,是很理解说话人的真正含义。在修表时,spring指发条,在安装弹簧床时,spring指弹簧。而当旅行者在沙漠中终于找到水源时,spring指水源。
3.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说话者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有个特定的言语社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篇章解读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如在“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n a loneliness indus try!”一句中,若没有美国这一社会背景,是难以理解其含义的。“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社会福利中的一个社会服务项目。由于美国有大量的孤寡老人无人照料,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于是,美国政府部门根据该问题专门成立了一个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服务项目,即loneliness industry。
二、语境理论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语境理论的丰富内容决定了语境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语境理论,对于帮助学生推测词义、句义理解,提高猜词解义技能和阅读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语境的运用,往往会导致学生语境反应能力和重构能力的缺失,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忽视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进行英语交流或写作时出现“中式英语”。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境理论,加强语境分析,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训练学生的语境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精选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选择一些内容适中,形式适当的阅读材料,训练学生的语境反应能力,强化学生的语境知识。当学生阅读完语篇材料后,教师可根据文章上下文所提供的主要情景、作者的语气态度等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判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境意识会得以提高,语境知识会得到加强。此外,需注意的是,所选的语篇材料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生活化气息。语篇的生词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若生词过多,学生难以从生词周围获取足够的语境线索来推断词义、句义的真正含义。
2.借助语境线索,加强学生猜词解义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句内和句间的局部语境线索,或语篇层次上的整体语境线索,加强学生的猜词解义训练,训练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猜词断义,让学生体验词义推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并善于运用语境猜词解义的技能。同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上文情景回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下文的快速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鼓励课外阅读,强化文化语境知识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涉猎书本以外的知识,多阅读西方社会、文化较深的历史、宗教、人文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语感,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为学生补充文化语境知识,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把握文化语境的差异,突破阅读中的文化障碍。
总之,运用语境理论指导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可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语境知识的训练,引导学生分析语境,利用语境线索猜词断义,突破阅读中的文化障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文章,习得词汇,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祁林:语境理论在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1年07期
[2] 张娜:语境与英语精读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关键词: 语境 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翻译
1.引言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面临着对原语文本进行最大限度的理解这一重大任务。要想最大限度地理解原语文本,译者对存在于原语文本中的语境不能不加以重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正如纽马克所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来说,对语境的理解与否将制约翻译的成败。理解原文必须紧扣语境,反复琢磨,译语表达也必须密切联系语境,选择恰当而得体的表达方式。
语境原则首先源于弗雷格(Frege)1884年完成的《算术基础》,即“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王路,1996:49)。“语境”(context)的概念则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提出,并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把语境从语言上下文拓展到语言使用时的主客观环境。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现在,语境既包括文本上下文,也包括文本产生时的主客观环境,这已成为共识。王建平对语境的定义进行了综合,他说,“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王建平,1989:24)。胡壮麟先生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
语言学家们关于语境的研究对语言的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语言的翻译无疑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个方面探讨语境因素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2.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与翻译
语言语境亦称上下文,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及逻辑连贯,“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根据上下文常可以帮助理解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的特定意义。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所云:“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每一个词,当用于一种新的语言环境中时,就是一个新词)。因此,即便似乎是最简单不过的词,对其用法和译法也绝不可忽略,它们往往会因语境的变迁而派生新义。请看下例:
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a long distance.
电力可以输送到很远的地方。
Friction causes a loss of power in every machine.
摩擦能引起每台机器的功率损耗。
The fourth power of three is eighty-one.
三的四次方是81。
The combining power of one element in the compound must equal the combining power of the other element.
化合物中的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必须等于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This is a 20 power binocular microscope.
这是一架20倍的双筒显微镜。
上述各句都出现了power这一名词,但要准确了解power在各句中的含义,需要推及整个句子,即它们各自所处的上下文,因此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联系以及词的搭配关系或专业范围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应具有的词义。
3.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与翻译
情景语境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及参与者,即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发生的事、交际的渠道、交际者的个体心理及相互关系等。
3.1 交际者(tenor)
译者的任务是要传达原作者或交际双方想要表达的意图。因此,在翻译时掌握作品中人物的知识、修养及性格、身份,甚至说话人与受话人表情、姿势、语气、语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粗野鄙夫,他的话就不应译成文绉绉的,反之,一个贵族小姐,不应该言语粗俗。一个人生气、愤怒与心情愉快说话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些在翻译的时候都应该注意。请看下例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中小简・爱同她表哥吵架时的一段话:
“Wicked man and cruel boy!” 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er-you are like a slave-driver -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
译1:“残酷的坏孩子”我说,“你像一个杀人凶手――你像一个监管奴隶的人――你像一个罗马的皇帝。”
译2:“你这凶残的坏家伙!”我说,“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个监工头……你就像那罗马暴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仔细品味原文,会感受到小简・爱当时非常气愤,因此言语不可能心平气和。译1显然不太符合原语的语境含义,没有能够很好地表达言者当时的心境。言语是刻画人物、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译2则充分再现了原语的语境意义。
3.2 时间(place)、地点(time)
时间、地点作为情景因素指的是话语所产生的时间、地点。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说往往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I’m busy. I’m preparing for dinner.” “dinner”指“正餐”,既可译为“午餐”,也可译为“晚餐”。如果说这句话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左右,则指的是“午餐”;但如果是在下午四点左右,那很显然指的是“晚餐”。同样,在很多情况下,话语的意义与特定的地点密切相关。例如:It’s time to go aboard.这句话在车站说,指“该上车了”,在机场说,则指“该上飞机了”。这种依附于具体时间、地点的情景意义在英语中为数不少,翻译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4.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与翻译
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即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的语境,又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译者要充当跨越两种文化的桥梁,既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又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述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对西方典故的翻译尤其要考虑到文化的因素,如果离开了文化语境,我们就无法确定它们的含义。《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著名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等)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都成了典故。比如: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Shylock),已成为那些斤斤计较的放高利贷的人的代名词。如果不了解原来的典故,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其含义。有的英语成语隐含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例如: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谜――比喻难解之谜),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聪明――比喻非常富有智慧),a Judas kiss(犹人之吻――比喻背叛行为),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比喻假慈悲)。
5.结语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翻译往往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也表现在译者的话语组织依赖于说话人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因此,语境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于语境,语境在翻译中至关重要。我们在从事翻译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获得语境和功能对等,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润请.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陆谷孙.英汉大辞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关键词:语境;文言文四类题型;解题策略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人说话时所处的状况和状态。从狭义上看,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词语间的语法关系、句间的语义关系,以及与本词关联的前后词语,或与本句关联的前后语句等。[1] “情景语境”即语句所处的文本大环境。文言文阅读对中学生来说一直都是块硬骨头,很多学生读不懂文言文,甚至畏惧文言文。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和词义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文言文阅读解题缺乏语境观指导,只是机械地解题而不注重语境分析,导致学生面对文言文阅读题无从下手。教师应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做到因“境”解词、因“境”断句、因“境”悟文、因“境”翻译。
一、因“境”解词
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广,且词义不定项,词义会随着活用、引申等现象而发生改变,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相对于众多的文言实词,常考的文言虚词有“而、其、何、乎、乃、且、若、所、焉、也、以、则、者、之”。基于语境学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建模,可帮助学生因“境”解词。
1.虚词作为连词使用
虚词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转折”“因果”“并列”“假设”等关系,可翻译为“却”“因而”“并且”“如果”等。常见的可作为连词的虚词有“而”“其”“且”“然”“以”“则”等。
2.虚词作为实词使用
一些虚词可以在句子中作为实词存在。如“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中的“然”作为形容词,表“正确的,对的”。
3.虚词作为语助词、语气词使用
虚词作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起到调节的作用,或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虚词作为语气词,常表疑、揣测、感叹、祈使等语气。
4.虚词作为介词使用
虚词作为介词,表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它词的关系,表示“时间”“对象”“处所”“目的”等,可翻译为“在”“对”“为了”。常见的可作为介词的虚词有“乎”“为”“以”“因”“于”等。
5.虚词作为兼词使用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字。虚词中常见的可作为兼词使用的有“诸”“焉”“曷”“盍”等。
6.虚词作为固定结构使用
常见的虚词组合作为固定结构使用的有“其…其…”“有以”“无以”等,可翻译为“是…还是…”“有用来…”“没有用来…”。
【策略操作】(2016年天津卷)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
A.焉乃于者 B.乎其以者
C.乎乃以也 D.焉其于也
【参考答案】C
【策略解说】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可基于语境,结合以上六类虚词用法的分类解题。“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中“乎”用于句末,表揣测语气,译为“吧”;“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是李台州在司马家人劝说下才边哭边勉强吃点东西,结合情景语境,可知“乃”连接前后句子,表承接关系,译为“才”;“宗质负其母以归”中的“以”相当于“而”,表承接,可不译;“予一见不敢再也”,“也”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是作者叙述自己见李台州时的情形。
二、因“境”断句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传统句读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当属上而属下等。要正确断句,就要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分析文句、文段的习惯,做到因“境”断句。此类题型常见的解题策略有:
1.抓标志性词语
(1)出现“曰”“云”等对话性标志的词语时,结合情景语境判断其是否要展开对话,如果是,则此处应用冒号和引号断句。
(2)根据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可判断标点位置。如“者…也”结构的判断句,可在“也”后断开;“动词+于(见、为)+主动者”结构的被动句,可在“主动者”之后断开等。
(3)根据虚词的用法,判断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如“夫、且夫”作为句首发语词时,可判断此处是句子开头;“矣”、“焉”作为句末语气词时,可判断此处为句子结尾等。
2.确保标点前后的每个句子符合情景语境
语段句子间本来就有着紧密的语义关系:或按逻辑、事理顺序论述、说明;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描写、记叙等。因此,在使用标点符号断句时,一定要使断句后的每个句子符合文章语境和行文逻辑,并且要语义准确、字句通顺。
3.要符合作者的意愿和常理
由于文言文的创作时间比较久远,当时的人物称谓、官位、地名、表达方式等都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借助注释,可以在断句时避免出现违背常理的错误。
【策略操作】(2016年全国卷)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策略解说】此题可基于语境,结合以上三点注意事项,使用排除法解决。先把选项代入文中,结合本文的情景语境,可推测出它的大意,即赞美曾公亮的政治才能。据此,可排除C、D。“移书诘盗”为动词词组,表“文书,稽查盗贼”,中间不可断开;“报”相当于“曰”,下面是上报的内容,所以在“报”后要断句;“殆”译为“大概”,引出一句话;“之”“然”是代词,分别断开。
三、因“境”悟文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各省高考卷多将两者合为一题考查,要求考生不仅要排除大体正确中夹杂错误的选项,而且要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结合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到因“境”悟文。此类题型常见的解题策略有: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按选项找到切入点
首先应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倾向有个总体把握,形成“整体文意”。[2]如常考的人物传记类文章,要弄清作者记了哪些事,通过这些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然后根据选项中的切入点对选文内容要点进行比照、分析和概括。
2.对照内容要点,比较选项与文意之间的偏差
基于语境进行文意辨析,在上下文语境中常出现的雷区有:实词词义误用、虚词连接的语义关系或句间语义关系的曲解等;情景语境中常出现的雷区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在遇到此类题型时,要根据选项内容,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阅读区间,在“整体文意”的指导下,比较选项与原文,找出偏差。
3.着眼全文,总结概括文章思想
在语境中根据命题指向,明确重点词义、句义以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确认语境重要信息,从而揭示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策略操作】(2016年江苏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举考试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参考答案】D
【策略解说】四个选项分别对应文章的第一段的上半部分、第一段的下半部分、第二段、最后一段。D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的表述是“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勒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而选项的表述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结合情景语境,看出其曲解了原文文意,属“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四、因“境”翻译
很多考生在翻译中能做到将实词、虚词字字落实,特殊句式有所体现,但翻译出来的句子还是别扭。究其根本,是考生没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做到因“境”翻译。一般来说,“上下文语境”可以定位字词的翻译,调整特殊句式。“情景语境”则可为翻译规定一个大致方向,使翻译不跑偏。
【策略操作】(2016年北京卷)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举国而归齐矣
【参考答案】①楚国的老百姓就放弃了他们的耕作而捕猎鹿。
②(衡山国君)内心估量自己没有足够的兵器来应对两大橙耍就奉送国土,归顺了齐国。
【策略解说】①句所处的情景语境是齐桓公派人出重金急求楚国的生鹿,楚王便下令让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于是楚国的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猎鹿。句中的“释”、“畋”为动词,译为“放弃”“猎捕”,需重点翻译。“即”“而”连接这两个动作表承接关系。②句所处的情景语境是齐国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衡山国百姓放弃农业,铸造兵器,结果衡山国被鲁、齐两国占领,衡山国君自量无法抗衡齐鲁两国,便举国归齐。了解了情景语境,便知本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衡山国君”,句中“量”“应”为动词,译为“估量”“应对”,要重点翻译。由此可见,“情景语境”起到定向作用,沿着基本方向,结合“上下文语境”便可定位推敲出其具体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对我国中学生的影响之大是不可低估的,而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死角”,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偏见,就要求教师以文本为依托,找出文言文常考题型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错路。
注释:
[1]卓立子.基于语境的文言文解题策略――201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扫描和解题策略浅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6,(4).
关键词:语境;分类;对外汉语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0-01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就有着颇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般而言,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1923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我国国内现代汉语研究中最早提出和研究语境的当属陈望道先生。
一、语境的分类
对于语境的分类,学术界观点不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为了便于更直观清晰的看出语境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把广义的语境分为:
(1)上下文语境,由语言因素构成,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2)情景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和交际参与者。(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简称文化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等。
这种分类方法既顾及了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家都能接受的“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吸收进来,更好地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特点,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二、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民族性,多义词、同义词的存在以及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种原因,要理解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离开一定的语境是不行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谈一下语境各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上下文语境
在汉语中,词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义又具有单一性。例如:
我的闹钟不响。“不响”是个多义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没有声音。②有声音,但很小。单从此句来看我们没法判断该取哪个意思,但是假如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断了。
“我的闹钟不响,声音跟蚊子嗡嗡似的。”这个就是声音小,不响亮的意思。“我的闹钟不响,原来是没电了。”这个就是没有声音的意思。
实际上上下文语境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依据上下文我们还可以辨别词语的比喻义,理解词语的内涵意义,确定词语的临时意义等。例如: “观鱼”中“鱼”一定是活的,“煎鱼”中“鱼”则是死的,[±活]这些义素就是“鱼”由上下文临时赋予的。
要想明白一个词或句子的真正含义,必须从它所出现的语境出发,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句子歧义的出现。
(二)情景语境
一句话的具体意思必须结合它出现的具体情景来理解,我们知道,汉语中有“言内意外”的现象,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景去揣测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多话不直接说出,而是采用一种间接迂回的方法,让听话者自己去体会,很多外国人,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现象,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给他们要从语境的方面去揣摩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那么交际很难顺利进行。
(三)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交际中很多话语都是以这些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会不了解甚至误解说话人的意思。例如:
甲:你有什么了不起,能把我吃了?乙:不能,我是回民。
外国学生看到这句话,会一头雾水,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如果了解我国回族人民不吃猪肉的文化传统,就会恍然大悟,这句话有这样一个蕴含:回民不吃猪肉。于是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会话含义:你是猪,我当然不能吃你。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境理论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要注重语境知识的讲解之外,还应该设计较多的实际语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和揣摩。其次还要适时地加强文化传统知识的讲解,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之后,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到真正的社会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当然,对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要及时地加以纠正解决,避免在日后的交际活动中犯类似的错误。
关键词:翻译 语境 译本比较
1.前言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是“在接受语中寻找最为贴切自然的等值表达,首先着重意义的对等,其次是风格的对等”。(Nida,279)确定意义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理解源语所要传递的信息,第二步则是选择对贴合原文的等值表达。然而,说时易,做时难。语言是不断变化着的,译者应该如何应对变化,达到翻译对等呢?语境理论无疑能提供有效的指导。
奈达指出:“翻译是语境中的翻译。”(Nida,286)当代英国功能语言学家约翰・费思也表示:“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则成为一个新词。”(李,5)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也坚信语境是翻译中的最重要因素,其重要性超过了任何其他规则,理论或词语的基本意义。(王,29)语境的重要性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和响应,并纷纷将语境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鉴于语境理论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语境理论的定义和语境的多种功能。
之后通过对薇拉・凯瑟的《一场瓦格纳的音乐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说明如何将语境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去,并体现语境功能。最后,本文指出语境分析是获得最自然贴切等值翻译的唯一路径。
2.定义和功能
许多学者都尝试回答“什么是语境?”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绝对的简单的答案。Lyons解释道,如果要给语境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那么就势必要牵涉并影响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甘,3)事实上,无论何种定义,都是学者站在不同角度,有所侧重的观察所得。基于前人所下的定义,笔者将语境的定义总结如下:语境是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对使用中语言带来的决定性的影响。
语境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狭义中的语境指词语所处的短语或句子,即我们所说的语言语境;广义中的语境指语言因素和诸如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等非语言因素。(甘,3)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对语境的理解如下(刘,86):
语境: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情境语境,文化语境)
根据日本语境专家的理论,语境有八种功能:绝对功能,限制功能,解释功能,补救功能,设计功能,衍生功能,转换功能和获取功能。(26-43)在下文中,笔者将通过文本分析,研究语境的四个主要功能。
2.1解释功能
使用中的语言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译者可以通过语境把握和传递给目标读者最确切的意义。要把握其确切含义很大程度上仰赖对语境解释功能的分析。具体来说,其分析主要包含两大步骤-理解和表达。此功能贯穿以下的文本分析,所以在此不详述。
2.2限制功能
人们用语言来交换意见和传递信息。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语言和语境相互依赖性表明语言的使用受到语境的限制。限制功能是语境的基本和主要功能。在文学翻译中,限制功能可以消除句法和词法层面的模糊性。(李畅,118)以下笔者将通过实例分析。
2.2.1语言语境
原文:……their slender stock of provisions was always at the mercy of bands of roving Indians.(par.4)
译文1:他们那点为数不多的储粮往往变成一群群流浪印第安人的囊中之物。
译文2:他们微薄的粮食储备总得受游牧的印第安人的支配。
原文中的“mercy”是固定搭配“at the mercy of”中的一部分,其意义受到此固定搭配的限制,意为“powerless against(无力抵抗的)”。如果脱离语境,其翻译则可能成为:他们那点微薄的储粮总得靠印第安人的施舍。那么,就扭曲了原文的意义。所幸两名译者都充分分析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尽管措辞不同,但传递的都是正确的信息。
2.2.2情景语境
语言的意义也随着其所处的情景而发生改变。
原文:I sat again before her parlor organ,fumbling the scales with my stiff,red hands…(par.2)
译文1:我仿佛又重坐在婶婶那架家用风琴前,用僵硬、通红的手指笨拙地摸弄着琴键……
译文2:我又一次地坐在阿姨的客厅风琴前,用僵硬红肿的手指笨拙地学弹音阶……
原文的“scales”的意义必须仔细斟酌。“scales”有多重含义,如天平,音阶。如果没有分析原文的情景,即主人公是处于客厅风琴前,而且整篇文章是围绕音乐展开的,译者就很有可能错译为:“笨拙地摆弄天平”,大大的偏离了原文。
2.2.3文化语境
原文:Carpenter,who,of course,had no money,had taken a homestead in Red Willow.
County…(par.4)
译文1:卡潘特当然没什么钱,于是他在红柳县领了一份宅地……
译文2:当然,卡朋特身无分文,在……的红柳郡,他获得了政府给予的一份田产。
“take”的意义为“拿,带走,获得,得到”,因此,原文的“had taken”语义相对模糊。而且Homestead是一个文化承载词汇,指的是根据美国政府1862年宅地法给予定居者的作为农场使用的160英亩田地。一旦译者缺乏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had taken a homestead”的意义就局限于“领了一份宅地”。译文2中的“获得”意义也相当模糊,译文读者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
2.3衍生功能和补救功能
字典提供的是词汇的基本概念,在具体的语境下,词汇的意义则要更丰富得多,这时,仅仅依靠字典所提供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不仅仅使词汇的意义具体化或笼统化,而且还生成辅的临时性意义。(李畅,120)
2.3.1语言语境
原文:…I never knew how far it bore her,or past what happy islands.From the trembling of her face I could well believe that before the last numbers she had been carried out where the myriad graves are…(par.19)
译文1:……不知它究竟把她带了多远,经过了哪些幸福的岛屿。据她那颤抖的面孔来看,我相信最后一曲开始时,她已被带进了海洋―那万坟聚集的地方……
译文2:……不知这水流带着她走了多远,领着她游历了哪些快乐的岛屿。但从她颤抖着的脸庞,我有理由相信,在最后一曲开始前,她已被带到万千墓冢的地方……
原文的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着意思的转折,尽管作者并没有使用明确的转折连词如“but”或“however”。但是,如果译文中不出现“但”来体现这一层转折,第二个句子的出现就会显得突兀。因此,“但”字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而出现。
2.3.2情景语境
原文:My aunt wept quietly……From time to time her dim eyes looked up at the lights……(par.18)
译文1:婶婶安静地哭着……她不时抬起朦胧的泪眼看看灯……
译文2:我的阿姨静静的落着泪……..她暗淡的眼睛时不时望向……灯……
当dim修饰眼睛的时候,按照字典里的意思应该为“朦胧的,模糊的,看不清的”。考虑到当前的情景“My aunt wept quietly”,较好的译文应该是“朦胧的泪眼”,而不是“暗淡的眼睛”。原文中语境是我的婶婶由于哭泣而看不清楚东西,所以尽管eyes通常没有泪眼的含义,但是,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如果翻译为泪眼更加符合情景。这就是语境的衍生功能。
原文:She would sit beside me by the hour,darning and counting while I struggled with the“Joyous Farmer”……(par.6)
译文1:当我和《快乐的农夫》搏斗时,她便坐在旁边织织补补,或是算算账。
译文2:当我和《快乐的农夫》奋战的时候,她便坐在我身边,一边缝补衣物,一边打着拍子。
“counting”在字典里并没有打拍子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却是最贴切的翻译。Joyous Farmer是主人公弹奏的曲子,“她”是教导主人公弹奏的人,darning和counting之间用and相连接,“她”不可能同时进行缝补和算账,因此,通过语境分析,译文2“打拍子”是准确的翻译。这是体现语境衍生功能的又一个典型例子。
2.3.3文化语境
原文:As for myself,I saw my aunt’s misshapen figure with that feeling of awe and respect with which we behold explorers who have left their ears and fingers north of Franz-Josef-Land,or their health somewhere along the Upper Congo.(par.4)
译文1:至于我自己,我望着婶婶那饱经风霜的身影,满怀敬畏之情,就像是望着那些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以北地区冻掉了耳朵和手指,或在刚果河上游染疾受伤的探险家们一样。
译文2:而我,看着阿姨变形的身躯,心生敬畏。是一种对在弗朗兹约瑟夫大地北部失去耳朵或手指,或是在刚果上部沿途丧失了健康的探险者怀有的敬畏。
“Leave”在字典里有“留下”的含义。译文1将have left their ears译为“冻掉耳朵”在字典里也是找不到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Franz-Joseph Land指的是北冰洋非常寒冷的岛屿,那么,冻掉耳朵的翻译是合情合理的。而译文2对原文的字面翻译则显得生硬。同样的,the Upper Congo指刚果河从源头到卢瓦拉巴河的河段,那里的气候相当恶劣,译文1的“染疾受伤”也比译文2“丧失了健康”的翻译更为自然贴切。这也是语境衍生及补救功能的体现。
3.结语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对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准确理解和传递,其顺利开展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本文将语境理论应用到文本分析和批评中去,重点关注语境的四个功能―解释、限制、衍生和补救功能。通过对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语境理论的适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笔者独立篇幅探讨这四个功能,事实上在确定词汇意义的时候,它们是密不可分、互相作用的。同样,语言、情景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也是互相牵制的。
奈达曾经说过,许多人将字典奉为最根本的权威及词汇所有意义的贮藏地点。然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也认识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些词汇意义永远不会出现在字典里面。翻译可以说是世界上极为复杂的活动之一。所以,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译者必须认识到,文本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不应该忽视文本的交际的功能,它是特定语境内的一个信息单位,也是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Snell-Hornby,69)
在以上的文本分析中,笔者分三个层次分析语境功能―语言、情景、文化。语言语境指词汇之前或之后的语言符号环境。(甘,14)情景语境指与特定交际情境相关的知识,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主题、交际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性别、年龄、个性、种族、成就、教育背景等等。(甘,62)语言反映文化而且受到文化的限制。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仅仅是通晓双语,而且通晓双方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考虑到原文所处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刘,86)语言语境是文本分析的最低层,如果我们忽视情景和文化语境,要获得最自然贴切的译文是不可能的。词汇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着的,只有依靠语境,才能把握其确切含义。
参考文献
[1]Keats.John.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2]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Xizhen.ed.A Collections of Papers on Context.Beijing Language College Press,1992.
[5]方健壮.一场瓦格纳的音乐会.当代英美散文名篇选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甘琼.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对《茶馆》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7]黄梅译.一场瓦格纳的音乐会.薇拉・凯瑟作品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8]李畅.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1,(1).
[9]李维章.语境因素对翻译的限制和影响..
[10]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摘 要: 本文从语言应用的角度阐明了语境与话语分析的关系,在陈述语境的特征的基础上用大量的例证说明了语境对话语分析的作用。
布朗(G.Brown)和尤尔(G.Yule)在《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中指出,“话语”是说话者或者作者在某个语境中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实现自己的意图,即“话语分析”是对使用中语言的分析。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义。所以荷兰语言学家冯·戴伊克说:“要全面描写话语,就不能把它看成孤立的、抽象的语言变体,而应该将话语和语境联系起来分析。”而职业高中的英语的应用性就更需要正确了解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所在。
一、语境及其特征
1.语境。
语境是指言语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情景,即对话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直接影响的那些要素。根据组成要素的不同,语境可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两类。
广义语境包括:
(1)语言语境,即字、词、句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
(2)情景语境,指发生言语行为时实际情况,其中还包括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情趣、心情等。
(3)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狭义语境包括:
(1)上下文。
(2)感知情景,即能见到或感觉到的事物。
(3)交际双方共知的情况和共同的生活经验。
2.语境的特征。
广义和狭义的语境只说明语境的范围,并不说明语境的特征,而后者对语境研究是至关重要的。Hymes曾明确指出语境应具备以下特征:在言语行为中,必须有输出方,即讲话人或作者,同时还要有接受方,即听话人或读者。在特定的交际活动中,具备有关输出方的知识能使接受方推断出对方可能要讲的内容。假定讲话人的身份为新闻发言人、教师或孩子的母亲,听话人为记者、同事或小孩子,基于以上知识,我们能大体推断出他们的会话方式和大概内容。Hymes认为,话题也是语境的一个特征,有关话题知识多少,直接影响到信息接受者对话语内容的预测的精确度。另外,背景知识(包括言语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的手势等)也是语境的一个特征,具备这方面知识将会提高对话内容预测的准确度。Hymes认为,语境除以上特征外,还应包括参与者之间在事件中联系方式(演讲、写作、标记、烟雾、信号等)、参与者之间使用的符号(指使用何种语言)和信息传递方式:另外,还有事件和基调。语境的特征是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无形的,但对话语分析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语境对话语分析的作用
任何话语的产生都会有其特定的语境,脱离语境的话语是不存在的。语境对话语的形式和意义具有省略、简化、解释、推导等作用。由于语境对话语分析的作用具有普遍性,为了方便比较,本文选用英、汉两种语言材料。
1.省略。
话语分为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语境对话语,尤其是口头话语最基本的功能是省略,一般来说,语境的参与系数越大,话语的省略程度越高;反之也成立。省略包括:
(1)凡是在前言里出现过的成分(已知成分),一般不在后语里重复出现。如:《北京人在纽约》中:
“我想见你。”
“我也想”。
“什么时候?”
“现在。”
“在哪儿?”
“我家。”
(2)凡情景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话语中一般不用词语来表达,常用指示语替代,如(情景:看见久等的老师出现):“来了,来了!”再如(情景:在商店,一女友指着自己中意的衣服对另一位):
甲:“I like this one.”
乙:“So do I.”
C.凡参与者共知的信息,一般也不用词语表达出来,如(甲知道乙有病):
甲:怎么样了?
乙:好一点了。
2.简化。
语境的另一个基本作用是简化语言单位。在语境的参与下,话语里事物的名称常常被简化,如汉语中中央电视台——央视,打击拐卖妇女——打拐。人们凭共同的生活经验,使用和理解这些简化了的名称,如:
Peter: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
Maiy:OK!
在固定的重复情景中形成了公式化的套语,如在售票点常听顾客(或旅客)对售票员道:“一张北京的”,“一张10排的”,等等。
3.解释。
语境的解释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某些句素的实际用法的解释。这是因为在一些句素中除了语汇意义外,还隐含着一定的语境意义。
4.限定—区分。
语境具有对多义现象、歧义现象的限定—区分作用,词语的意义只限于一种解释。如:
A:Do you think flying planes dangerous?
B:Yes,I think so.
假若A、B为飞行员,那么所谈论的应该是驾驶飞机这个职业的危险性,如A、B为飞机场附近的居民,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住在机场附近,安全性不高,最好住到别的地方。
5.推导。
Grice认为话语分析有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话语的自然意义指人们能按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话语意义;而非自然意义则指人们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在此基础上,Grice以合作原则为出发点,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认为人们说话时要相互合作,共同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如交际一方的话语表面违反了合作原则,他可能是故意而为;交际的另一方则根据交际时的语境推断出对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意图,即会话含意。Grice合作原则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帮助我们分析人们在交际时遵守、使用原则的情形,而在于提示在说话者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听话人是如何根据字面意义并借助语境的帮助推断出话语的真正含义。
总之,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话语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话语分析中注意语境对话语的作用,更清楚、准确地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念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冯·戴伊克.社会·心理·话语.中华书局,1993.
[3]王德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