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18:3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著名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拿起话筒,对方不等我开口便问了:是老伍家吗?我说我就是。对方自我介绍:我是《xx诗社》的主编,上个月托你向你的好友著名诗人柳方约的诗歌,如刊物要急用,是不是可以把诗直接送到诗社来,今日可是最后期限呐!
我心里格登了一下,但马上镇定下来说:可以,可以。
挂了电话,我犯愁了:真是糟糕,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上个月已经收了人家诗社给的重金约稿费了。
正在着急的时候,我忽然间想起,今日和柳方有个约会,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马上写一首诗,这有何难,他是:著名诗人嘛。我马上兴冲冲地向柳方家赶去,仿佛在垂危的时候拉到了根救命稻草一样。
“老哥啊,你看今日可真不凑巧,我们家柳方被省作家协会拉去,非要做五天讲座啊,这里里有他给你留的一张便条。”柳方老婆的一番话,可把我原有的热情浇了个透心凉。
怎么办呀?我拿起柳方留给我的便条犯愁了。
突然,我灵机一动,有了!便拿着便条飞也似地冲回家。
不久,那家诗刊在卷首便刊登了我送去的柳方的得意新作。只见诗是这样写的:
便 条
我
受省作协之邀
需作五天讲座
请你吃饭的事
推迟到下礼拜
具体到时通知
请
原谅
下附主编评介:不愧是名家名诗,于平实的语言之中霄舍深邃之意;一改诗人以往诗风,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叹。此诗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座里程碑,必然给新诗坛带来一股冲击波……
此诗刊登不久,国内许多大小杂志竞相转载,一家著名诗刊甚至把该诗收入二十一世纪百首名诗中。
柳方讲座归来,面对一个个荣誉,简直一头雾水……
[原载2007年第4期《文化博览》]
插图/佚 名
土豆
北 岩
农村里 一些
灰头灰脸的家伙
像穿墙而过的老鼠
在我家里
滚来 又滚去
进了城 土豆
被包装 贴上标签
叫马铃薯 或者
洋芋
超市 又见土豆时
它用圆圆的眼睛
看着我 仿佛
我只是它的某个
乡下亲戚……
“百世”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从2011年5月末在全国各大文学网站征文开始,我们也先后在《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前卫文学》,《联合日报》等官方的,民间的报刊纸质媒体刊登了大赛启示。我们的目的就是发现中国这些年的优秀诗歌,优秀诗人。去真正反映中国诗歌的最真实,最高水平。从而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扬和建设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诗歌是一种崇高,一种精神支柱。她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优秀的诗歌作品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她属于全人类共享共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时代文学》杂志社组织了国内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诗人,编辑对作者的作品一首首地审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杜绝诗歌圈子化,论资排辈陋习,从最基层开始,我们以公开,公正,公益性,以作品质量为评选宗旨,去搞好这次诗歌活动。短短的三个月,我们就收到了海内外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先锐性各种流派的现代新诗作品两万多份,他们中间有有好多获取过《人民文学》奖,《华文青年诗人奖》,好多都参加过《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梁积林先生,黑枣,轩辕轼轲,瓦刀,康桥,醉东风,路也,阿华。。。。。李云,辰水等等著名诗人,也有许强,兆艮,王炳立,孟庆忠……。老四,福地等等实力派诗人。还有好多著名红颜:清荷铃子,清荷诗语,王琪,喙林儿,倪希莲,路明,刘涵……。等等吧。
为了把参赛作者的优秀诗歌作品在大型综合中文核心期刊《时代文学》推出,更加完美地做好这次诗歌大奖赛,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从原来的2011年10月底截稿延期到2012年5月底,特此公告。届时让我们相聚在“百世”杯全国诗歌大奖赛的颁奖会场,去交流,去感受真正反映中国这些年诗歌丰硕成果的盛会。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舜玉路40号。《时代文学》编辑部。邮编:250002。电话:0531—。手机:。电子信箱:yidiyangguang@126。comzgrlsg688@126。com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l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英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当然应追溯到历史久远、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现代的西方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了。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了解英汉民族语言中一些文化差异,可以以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谚语、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不同,典故的来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着。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听到这类词语时,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在交流中就没有理解的障碍了。
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方面的不同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是三大哲学:儒家、道家与佛教,特别是儒家,它们都重视悟性,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传’”。人们讲究融会贯通、和谐自然,注重辩证思维,具有综合、宽泛、不确定的特点,有较大的联想空间和回旋余地。与汉语不同,西方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16到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注重形式逻辑,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确、具体的特点。这一差异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语诗歌的表达方式上,例如:在一些爱情诗歌里,英语诗歌就会直白地表达爱,“love(爱)”这个字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在一首诗中,这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看来不是美,甚至有俗的味道,是羞于启齿的,公然在诗歌中裸地谈这些就更是伤风败俗,难以接受了,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美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诗歌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做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甚至于扭曲了诗歌的原意和初衷,形成了文化冲突,阻碍了两国文化的正常交流。这样看来,在品读英语诗歌之前接触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思维、审美方式,并与中国的思维、审美方式相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英国也像中国一样,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背景,有着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语言-英语正是其文化、历史的积淀,而英语诗歌更是其历史、文化的浓缩。如果真正地读懂了英语诗歌英语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文化渊源、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思维方式等方面就更应该是非常熟悉,这对于语言的学习与交流非常有益。
五、结束语
随时注意和了解掌握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并把这种识别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具备交际能力。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关注着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交流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的真正原因,从而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2、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3、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来源:文章屋网 )
【宋】曾几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②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南宋著名诗人曾几,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
8.诗人的“布袜青鞋梦”是怎样的梦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9.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几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律令是指诗歌的格式和规律,功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格律特征和语言特色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关键词]英关诗歌赏析;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4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64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托马斯・纳什曾经说:“诗是百花之蜜,一切学问的精髓,智慧的本质,天使的词语。”这些名言锦句指出了诗歌学习的必要性和巨大价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诗歌选读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中的专业选修课。从课程设置看英美诗歌的教学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发现在文学方向专业知识课程的研究上,大多数人都侧重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更加关注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以及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对英美诗歌教学进行专门研究的非常少。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决定从我院英语专业英美诗歌赏析课现状研究着手,希望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来透视目前这门课的现状,更为主要的是为我院英语专业英美诗歌课构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英美诗歌赏析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英语专业英美诗歌赏析课问题主要凸显在学与教两个方面。从学的角度看:首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不高。根据笔者对本院11级和12级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调查,56%的学生对诗歌比较喜欢,但41%对诗歌没感觉,甚至还有3%根本没兴趣。54%的同学平时不会主动阅读英文诗歌。学生兴趣减弱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对于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美诗歌赏析只不过是一门选修课。如果不考研,并且将来择业也不一定能用上,那么学生的重视程度自然相对较弱。拿学分是学生选择这门课非常明确的目的,学习自然就没了兴趣。其次,学生语言基础和英美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学生在赏析一首诗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每个词的字面意思而且要清楚它的引申含义。词汇量不够,诗歌作品中的生词成了阅读和欣赏英美诗歌作品的“拦路虎”,再加上诗歌课上突然接触到的一些文学术语,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
从教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英美诗歌是门专业选修课,从目前看一般都是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一共30多学时(我院英美诗歌选修课32学时,兄弟院校有的规定32学时、36学时或38学时等不等),课时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教学任务重,课程教学内容庞杂,包括英国诗歌和美国诗歌两部分。在短短的30几课时内,要根据英美诗歌发展史,选取各个时期重要诗人的代表作品,体会英美诗歌发展轨迹和各个时期特点,是很难做到的。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逐渐丧失了对英美诗歌学习的兴趣。
三、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我国英美诗歌赏析方面的教材编写和出版硕果累累,内容多样,为讲授这门课的教师选用教材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笔者发现我院这门课课时较少,选修的学生综合素质差,所以这些教材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要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初涉英诗(笔者调查,关于何时开始简单接触英文诗歌,62%的学生选择大三,即从上选修课时开始),水平有限,另外长诗赏析耗时,所以选短小精悍诗歌,对于一些优秀长诗忍痛割爱。比如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虽然是英国历史中最上乘的诗歌作品,但这首诗一共32小节,224行,不适合课上赏析。同时避免选用节选诗节。即使是经典作品的最华彩部分也会破坏学生理解、认识的整体性,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此外,缩减诗人作品的数量。英语诗歌史上,优秀诗人的代表名篇不胜枚举,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关注和赏读。比如玄学派诗人代表人物多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相关作品无法一一赏析,只能选其最著名的《跳蚤》和赠给妻子的《别离辞・节哀》来欣赏他作为诗坛奇葩的永恒的艺术魅力。最后,减少史的讲授。根据笔者调查,我院英美文学课属于专业必修课,也就是说,选择英美诗歌课的同学都已经学过文学史,所以,在诗歌文本分析前,不要过多的强化相关的文学史。
英美诗歌赏析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不论按何种方法取材都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所选诗歌要具有代表性,既要体现英语诗歌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还要体现英诗有的语言特质。而且选取不同的难度的诗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要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获。
(二)完善教学方法
笔者调查显示,我院80.2%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法。虽然这种传统教学形式更受青睐,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严重抑制,所以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助手和学习促进者。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将现有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单纯对文本进行解析改变为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对比分析,既要互动,又以引领为主的教学模式。“理想的英语诗歌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进入到诗所创造的想象的世界中去,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层次从‘内部’去赏析和体验一首诗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感和乐趣”。
米尔顿是17世纪著名诗人,《梦亡妻》是他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感动读者无数。笔者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它和苏轼的《江城子》这首主题相同的词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独立探讨和思考,发现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诗在妻子形象、感情基调、意象选择和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这种不同无高下之分,优劣之别。不同风格的诗词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享受。
布莱克的主要成就是其两部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这两部集子的诗作,语言上简单易懂,全是基本词汇且以短诗为主,形式上不是儿歌就是歌谣。音节也能短则短,多用叠句和重唱,朗朗上口,富于乐感。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笔者在教授过程中,从两部诗集中选取了主题对立的诗歌,如“婴儿的欢乐”与“婴儿的悲伤”;相同题目的诗歌,如《扫烟囱的孩子》和《耶稣升天节》组织学生探讨、比较,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两个诗集所反映的人类灵魂的两种完全相反的对立状态。
(三)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诗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教材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就能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音频文件非常适合用在英美诗歌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笔者搜集了所讲诗歌的朗诵音频,这些音频由英美等国的朗诵专家、朗诵爱好者以及诗人本人朗读,英国著名诗人叶芝、奥登和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等都曾亲自朗诵过自己的诗歌。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静静地聆听,感受英美诗歌中抑扬顿挫的音韵效果,接着让学生跟读,最后找学生代表朗读。同时,同一作品有时选用不同的朗诵版本,这种立体、有声的欣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英美诗歌的节奏、韵律美,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意象的领悟。
另外,网上还可以找到很多根据经典英文诗歌谱写的歌曲,比如著名的苏格兰诗人彭斯的“Auld Lang Syne”,一共可以搜到16个版本的演唱,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魂断蓝桥》中LeoSayer原版以及Sissel新年版演唱。欣赏英美诗歌改编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快速地理解、长久地记住诗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播放音频资料,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资料,如诗人的头像、诗中的意象等。在讲华兹华斯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一诗时,笔者展示了几组英国湖区常见的黄色水仙花的图片,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奥登的“Musee des Beaux Arts”是为十六世纪尼德兰画家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创作的。笔者在讲授这首诗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这幅画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让这首诗不再晦涩难懂。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接待国之一,更重要的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区位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名胜向外国友人的介绍无疑要通过翻译。旅游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也受到重视。
1 翻译方法在旅游英语文献中应用
初探
旅游英语文献中所介绍的中国文化方面涵盖历史、建筑、中医、宗教、戏曲、书法、茶酒、武术、气功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兼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景区景点介绍转换成旅游英语资料时翻译的介入成为必要。该文从专有名词,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书名,谐音文化及著名诗词的中文英译几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1 旅游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要理解文章内容,离不开翻译,在此过程中,肯定要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旅游活动涉及食、宿、游、购、娱和文化。一些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名词的翻译是要注意提醒和强调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 音译:liulichang琉璃厂,tangzhuang唐装;
(2) 音译+意译:yuyuan bazaar豫园商城,huangpu river黄浦江;
(3) 意译: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palm leaf fan蒲扇;
(4) 曲译: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5) 音译和意译同时并存:yushan or father fan羽扇,qipao or banner dress旗袍。译法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1.2 曲译在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这里特别提一下曲译,这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
(1) 中国传统节日名字的翻译。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元宵节大家都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吉祥,西方却没有,因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一般音译做yuanxiao;但是元宵节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英语中有lantern即灯笼一词,所以元宵节通常翻译为the lantern festival,即灯节。这样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友人容易理解和记忆,不至于面对名字不知所以然。从这些知识点小地方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和交流。
(2) 饮食文化涉及到菜名的翻译。中国菜名中的一些非常诗意的元素,用英文实在无法体现出来,只好曲译,即把做菜的原料意译出来,故变得平白无味美感尽失。例如白云凤爪chicken leg(鸡脚),鸳鸯馒头shanghai buns(上海馒头)。
1.3 重要地名或书名的翻译方法
比如布达拉宫,英语是the potala palace.potala音译即布达拉,是佛教中菩萨的所在地,即浙江普陀山。potala和普陀发音相似。以上是关于名词名称的一些翻译法的剖析和介绍。
1.4 古建筑名称谐音文化如何经由翻译
体现
著名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在景区景点旅游英语中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把它准确的还原成汉语。
中华玉器文化涉及到汉语言的谐音文化,这是英语中没有的。例如旅游文献中有句话是:“bats and guards we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more than 100 patterns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s for bat and gourd sound like good fortun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汉语中“蝙蝠”之“蝠”与“福”谐音,而“葫芦”之“芦”与“禄”谐音;福禄是三喜中的两喜,有着“幸福美满,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所以蝙蝠和葫芦多见于玉器的基本花样和图案,中国人一看即明白。而这句英语只以“good fortune(好运气)”泛泛的加以解释,外国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美好意味,体会不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1.5 旅游英语中的诗歌翻译方法
旅游文献中介绍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时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这就涉及到诗歌翻译的问题。例如导游带领外国游客游览庐山时,来到花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fragrance in the human world has withered in the april,while flowers in the mountain (mt.lushan) are in full bloom”。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但是英汉诗歌文体各有特色,文体并不对应,这句名诗的翻译保留了诗歌平衡句式,主要意译。
【关键词】诗歌;格律;音韵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 是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和现代侦探小说的创始人。63首诗外加一出没写完的诗剧,这就是爱伦・坡留给世人的全部诗歌作品。然而坡的文学生涯却是始于诗歌并终于诗歌,而且他也首先把自己视为一名诗人。爱伦・坡的作品形式精美,辞藻华美,音韵优美,对他来说,写诗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是表现一股强烈感情,表现美的节奏。所以评论家们在把他归入浪漫派、歌特派、颓废派或象征派的同时,都]忘记说他有唯美主义倾向。坡主张写“纯小说”、“纯诗歌”。他认为艺术就是创造美,认为美是艺术的基调和本质,认为艺术的本源是人类对美的渴望。他在《诗歌原理》中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诗歌Annabel Lee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诗,也是其绝笔之作,在诗中作者悼念了亡妻弗吉尼娅(virginia),但并未使用真实姓名和背景,而是选用了其它的名字和想象的一个“海边的国度”。坡在诗中为他们的爱情加入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他相信只有在古老而又神秘的时代才有真正的爱情。全诗如下:
Annabel Lee
It was many and many a year ago,
In a kingdom by the sea,
That a maiden there lived whom you may know
By the name of Annabel Lee;――
And this maiden she lived with no other thought
Than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me.
I was a child and she was a child,
In this kingkom by the sea,
But we loved with a love that was more than love―
I and my Annabel Lee;
With a love that the winged seraphs of Heaven
Coveted her and me.
And this was the reason that, long ago,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A wind blew out of a cloud by night
Chilling my Annabel Lee;
So that her highborn kinsmen came
And bore her away from me,
To shut her up,in a sepulchre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The angels,not half so happy in Heaven,
Went envying her and me:――
Yes! that was the reason (as all men know,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
That the wind came out of the cloud,chilling
And killing my Annabel Lee.
But our love it was stronger by far than the love
Of those who were older than we――
Of many far wiser than we――
And neither the angels in Heaven above
Nor the demons down under the sea
Can ever dissever my soul from the soul
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
For the moon never beams without bringing me dreams
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
And the stars never rise but I see the bright eyes
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
And so,all the night-tide, I lie down by the side
Of my darling,my darling, my life and my bride
In her sepulchre there by the sea――
In her tomb by the side of the sea.
一、内容
诗歌的大意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海边的某一国度里,诗人与一位名叫Annabel Lee的少女深深相爱,尽管他们还是少年,但是他们的爱情却超出常人之恋甚至遭到天使的忌妒,于是天使借助寒风夺去了少女Annabel Lee的性命。但是,在诗人的心目中,他与Annabel Lee的爱情却是神圣的、浓厚的、永存的。无论是天堂的天使,还是地狱的恶魔,他们可以夺去情人的性命,却不可以夺走他们彼此深深相爱的心灵。明澈的月光伴诗人梦见美丽的Annabel Lee,闪烁的星光使诗人仿佛看见了Annabel Lee那双明亮的眼睛。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之时,诗人便来到海边情人的墓地,与她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那大海的涛声。诗歌纯洁,完美,极富想象力。贯穿全诗的是忧伤,悲愤和无尽的爱恋。诗人用词独特,以讲述神话的形式将读者带到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遥远的美妙世界:
It was many and many a year ago,
In a kingdom by the sea,
二、格律
全诗共41行,分为6节,每节主要由长短行交替构成,长行诗通常由9~11个音节组成,短行一般为6~8个音节。错落有致的诗行不禁使人联想起波涛起伏的大海,在诵读中仿佛置身于海边亦真亦幻的浪漫情境。除最后一节是以抑抑扬格三音步、四音步的诗句构成,总的来说,该诗并没有固定的韵律。它突破了传统的五步抑扬格,在形式上显得更加自由洒脱。抑抑扬格即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上一个重读音节组成。似乎在向读者倾诉一段美好、圣洁而又古老的的爱情故事,但节奏却铿锵有力、顿挫分明,使读者体味到全诗那乐曲般节奏强烈的美妙韵律,也营造出一种哀婉回旋的旋律。该诗最后一节为:
从整体上分析,全诗分六个小节,其韵律方式为二句一押韵。如第一小节:
It was many and many a year ago, a
In a kingdom by the sea, b
That a maiden there lived whom you may knowa
By the name of Annabel Lee;― b
And this maiden she lived with no other thought c
Than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me。 b
三、音韵
英诗的音乐性除体现在节奏、韵律等方面外,还表现在音韵上。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在这首诗中,坡采用了包括尾韵、句内韵、头韵和半谐韵在内的多种音韵形式。
1. 尾韵(End Rhyme)
《安娜贝尔・李》的尾韵除最后两节有稍许变化外,每隔一行押/i: /韵。押韵的词分别为sea, Lee,me。诗歌的节奏性很大程度上依靠尾韵。整齐的尾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悦耳。英语诗歌的格律也并不总是固定和绝对工整的,无论是在音步的数目还是在格律的形式上都经常会有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丰富了英语诗歌的表现形式。该诗在第五节中单词me没有按照押韵的规则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单词we。
2. 句中韵( Internal Rhyme)
诗中多次出现的句中韵,其中第四节第六行:
And killing my Annabel Lee.
其中chilling 和killing为句中韵 ;第五节第六行:
Can ever dissever my soul from the soul
其中ever和 dissever为句中韵;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出现了两处句中韵:beams和 dreams,rise和 eyes。
3. 头韵(Alliteration)和半谐韵(Assonance)
头韵和半谐韵的作用大致相同。它们不仅是实现一首诗音韵美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把有关的词联系起来。这首诗的第四节第一行:
The angels, not half so happy in heaven
词句中的half、happy和 heaven就使用了头韵,字母开头辅音/h/的重复出现。在第五节第五行中:“Nor the demons down under thesea”,“demon down”的起首辅音/d/是爆破音,它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生硬感,从而将诗人对恶魔的鄙夷和憎恨表现无余。诗中半谐韵的巧妙运用不仅增添了其音乐美,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第六节第五、六行:
And so, all the night-tide, I lie down by the side
Of my darling, my darling, my life and my bride,
其中元音/ai/的多次重复出现,半谐韵“life”和“bride”。
诗歌在任何国家的语言里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它那谐美的音韵,严正的格律,千锤百炼、概括简洁的文字都是一般散文所望尘莫及的。而爱伦.坡的这首诗,通过它的音步、韵律和韵脚。表现了完美的声((harmony)与节奏(rhythm),朗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如一首节奏明快的乐曲,使人产生出无限美感。
【参考文献】
[1]Paul Fussell,Jr., Poetic Meter and Poetic Form, An Original Random House Stud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李正栓,《美国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3]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5]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商务印书馆,1993.
作者简介:
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
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
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
的鲜艳花朵。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欣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
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我
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音乐欣赏与学科综合的做法。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
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
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
,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
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
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
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又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
,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
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
严峻和深沉。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
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
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
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
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
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
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
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
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
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
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
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
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
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
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
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又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
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小黑板写出来,让一个学生一边听《思乡
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
享受,又复习了初中时所学的那首著名诗篇。
再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到陕北民歌“信天游”,有不少同学对“信天游”不
太了解。我给同学们演唱了一段“信天游”----“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
”,然后举了初中课本贺敬之的《回延安》这首诗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这就是用“信天游”形
式写成的诗歌。这样,同学们就很快掌握了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及用“信天游”格式
所写的诗歌形式。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
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
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
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
义了。
又如,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风
光摄影。然后,让学生看着那张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学生欣赏作
品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管弦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东西方音乐
融合的交响音画。
四、音乐与政治的综合
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
亿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延安颂》号召了多少年轻人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解放全国
人民的伟大斗争中。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音乐作品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也打上了深
深的政治烙印。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经典作品,乐曲以为历史背景,
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由于这部作品创
作于1969年,不免打上了“”的政治烙印,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加上了《东方红》
的曲调。虽然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但并不影响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价值。在欣赏钢琴协奏
曲《黄河》时,我向同学介绍了钢琴家殷承宗在回忆改编、创作《黄河》时的一些文章,使同
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高中音乐作为提高高中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对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
“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一声声动情吟诵牵出诗人的两岸情深。18日下午,2016两岸诗会暨桂冠诗人颁奖典礼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行。典礼现场,30余位两岸诗人和来自台湾的千余名观众一起聆听艺术家朗诵传承千年的中华诗歌佳句,感受穿越海峡而来的两岸诗会的魅力。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雨弦,大陆诗人雷平阳、雁西获“桂冠诗人”荣誉称号,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获“桂冠诗人特别奖”。
上世纪50年代,星云大师便开始创作禅诗,他认为诗能言志,并期望诗歌可以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星云大师在本届诗会上被誉为“深具人文情怀的现代禅诗大家”,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在颁奖典礼上特别说明,鉴于星云大师的现代禅诗创作直达心灵,开悟大众,居功至伟,以及对两岸诗歌和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特授予星云大师2016两岸诗会“桂冠诗人特别奖”。佛光山常务副住持慧传法师代星云大师领取奖杯。
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介绍,到今年两岸诗会已举办六届,在倾听了两岸诗歌界的声音后,两岸诗会第一次走进台湾。他认为,“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有百年,这也是新诗发展的新开始。”
“两岸诗会突破地域限制来到台湾,诗人友人畅聊诗歌,自此‘两岸诗会’便真正名副其实了。”洛夫说,在他眼中,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能让人活得诗意且充满力量。
远嫁台湾的海南人林金美和其他50余名在台的海南乡亲来了。看完这场由家乡人带来的至情至深的朗诵表演后,她哭了,“家乡人带来的诗歌朗诵,超越了演出本身,乡情浓浓。”
台湾高雄溪埔小学原校长张丽兰带着学生们来了。“诗歌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烙印,滋养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格。”张丽兰认为两岸诗会能到台湾来举办,给无数台湾学生一个近距离接触诗歌的机会,让人感动。
当天上午,30余位诗人还参加了两岸诗会高端论坛,围绕“新诗百年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创作和传播”这一主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据悉,2016两岸诗会由海南省台办、海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诗歌学会、台湾人间文教基金会、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台湾文学艺术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音乐广播承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旺报)、台湾新新闻报社、海南省诗歌学会共同协办。
自2011年开始,“两岸诗会”已经在海南举办了五届,余光中、舒婷、北岛、罗门、郑愁予等海峡两岸著名诗人均曾来琼参加。活动在海峡两岸及华人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和权威性的文化交流盛会。
两岸诗会从2012年每年都会选出“桂冠诗人”。两岸诗人罗门、舒婷、潘维、颜艾琳、余光中、郑敏、姚风、阎安、吉狄马加、汪启疆、汪国真、江非、郑愁予、张默、北岛、翟永明、欧阳江河都曾获此褒奖。
星云大师为《现代青年》杂志写十首菜根谭勉励青年
观念改变,态度会随之改变;
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改变;
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改变;
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而变。
获得本届两岸诗会“桂冠诗人特别奖”的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通过本刊总编、同获“桂冠诗人”的雁西,传递十首《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给青年勉励》,这是十之一。
本刊总编雁西介绍,他通过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请星云大师给青年勉励,“当日即获得星云大师回应。”
雁西说:“这次两岸诗会在台湾佛光山举行,我有缘住在大佛脚下。19日晨,大巴离开佛光山,看着窗外挥舞双手道别的佛光山常务副主持惠传法师、如常法师等,内心非常感动,希望和朋友们分享。”
从高雄前往台北的大巴上,11点40分,雁西给如常法师发出一条微信,表示“我所主编的《现代青年》2017年第一期,想介绍星云大师和佛光山,可否请星云大师题词寄Z青年”。
当晚20:02,如常法师传来了十首《星云大师菜根谭给青年的勉励》。其余九首如下,本刊新年首刊,以飨读者:
2
事大,须有宏远的观点;
事小,须有谨慎的态度;
事难,须有无畏的精神;
事易,须有珍惜的心情。
3
一个人心量有多大,
事业就有多大;
一个人心能容多少,
成就就有多少。
4
一个人的成就,
在于日积月累;
一个人的成功,
在于坚毅不拔。
5
人有一分学养,
便有一分气质;
人多一分器量,
便多一分人缘。
6
做人要知感恩,
感恩的人,
表示做人的资本雄厚;
做事要知情理,
明理的人,
表示做事的方法融通。
7
多一个朋友,
自然少一个敌人;
多一分努力,
自然少一分挫败。
8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并懂得改进;
看别人,要看出长处、专长,并加以学习。
9
希望别人了解自己,
自己要能先让别人了解;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自己先要懂得尊重别人。
10
有胆识,方能承担;
能细思,方能成事。
雁西致星云大师诗一首
收到如常法师转来“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谈给青年的勉励”,雁西非常感动,感恩,雁西表示为让更多年轻人分享,星云大师给青年的勉励在中新网等网络媒体先行传播,星云大师关爱青年的菩萨心,感动了无数青年,网上迅速转发和传播。这也触发了雁西的灵感,他创作了一首诗献给星云大师,祝福他健康,吉祥!
致星云大师
雁西
在佛光山,到处都可以
感受到你,你的名字,来自远天
恒星之上的光,神秘,神圣的光
无数的光,色彩斑斓的光
无数的云,万紫千红的云
爱与恨又能将你怎样呢
星云,你的名字
在黑暗中闪烁光芒,在光芒中
看见云流动,你在空旷之中
站在法门口
翻读了沧海桑田,回眸时分
无常的生命,像舟在水中
航行,只有前行,没有什么办法
可以停留,像春去秋来,像风霜
雨雪,总会在该来的时候来
闪电。泡影。丛草。露珠
如幻。如梦
彼岸既在对面,也在舟下的水中
无所谓去或留,无所谓生或死
在流逝之中,并不都是梦幻
一切,都会有自己方向
星照耀万物
云抚慰众生
彼岸。此岸。对望
电大论文开题报告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一日看尽长安花。全文: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赏析:此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这样,个别与一般、明快与含蓄,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统一,使诗作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艺术容量,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具情韵。
作者介绍:孟郊朝代:唐代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