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时间:2022-10-18 22:09:02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理论;经济增长

一、引言

当前,处于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数据显示,GDP增速10.3%,高于2009年。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与我们国家的强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推动有直接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刻不容缓。可以预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根本之路。根据凯恩斯理论消费理论,消费需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有直接关系,消费需求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线性函数。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消费越高。可见,要想提高消费,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是由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决定的,在本文中,主要分析观察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二、相关理论回顾

1.凯恩斯消费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其消费函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前消费是当期收入的函数,这里的收入是当期绝对收入水平,故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用公式表示为:,式中表示当期消费,表示收入,b即边际消费倾向,其意义是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增加的多少,且b=。a表示的是自发消费,是与收入无关的,则是引致消费,是与收入正相关的。一般来说,0

2.相对收入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该式中,是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是实际财富,是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为年工作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一个结论,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显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不一样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系起来,是短期分析。

4.乘数理论―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意义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考虑三部门的情况,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该式中,表示自发消费,表示自发投资,表示政府支出,=MPC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税率,是政府转移支付,是定量税。以上各个变量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GDP。和均表示自发的量,一般来说其值比较固定,,和均是宏观调控的可控制变量,只有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可直接调控的外生变量,并且其还会影响其他可控变量。

在上式中,我们定义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显然,

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本文中用表示。则:

=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

令M=,有,从数学上看,一定时,越大,越大。同时,和是正相关的,即越大,在一定时,越大。

三、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计算整理了1978年到2008年间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具体结果见表2。在表2中,TC表示最终消费;APC表示最终消费的平均消费倾向;MPC表示最终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C1表示农村居民的消费额,MPC1表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C2表示城镇居民的消费额,MPC2表示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C3表示政府消费,MPC3表示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

注:本表按照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1978―2008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从表2可以看出,最终消费的MPC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下降的幅度突然增大,2002年已经低于0.5。2003年到2008年间,其有降有升。APC大体上也是下降的,不难看出,在0.5水平上左右徘徊。此外,农村居民的MPC1在改革开放之初比城镇居民和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都高,可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速度和幅度很大,到2009年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只有0.04,1978-2009年间期间甚至有负值出现。相比之下,城镇居民和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从表2也可以看出,GDP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MPC的增长速度,这会严重影响财政政策的效应,阻碍拉动内需。

为了分析,本文建立如下模型。,表示最终消费额,表示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相互对应的的边际消费倾向。结合表2中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方程的统计检验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性质,且没有自相关和异方差性。0.49178是TC的边际消费倾向,经济意义是每增加一元的收入中有0.49178元用于消费支出。

从上面分析得知,城镇居民和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较稳定,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90年代后期下降的速度较快,降幅大。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为了说明这种现象本文建立如上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估计。先观察下面收入―农村居民消费额的散点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存着明显的分界点。在分界点之前,其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分界点之后。本文选取1995年作为分界点,1978-1995做一个回归,1996-2008做一个回归。利用表2数据和Eviews软件,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上面三个回归方程都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性质,均可以通过检验。此外,1978-2009年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838,在1978-1996年时为0.16高于0.0838,1996-2009为0.055,低于0.089。可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不仅较低,而且下降明显。

应该注意到,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相应的带动最终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研究了101个国家的资料并且发现,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的时候,其相应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611,相比之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然而平均边际消费倾向远低于国际水平。

四、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因探析

1.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明显。根据凯恩斯理论,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低。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群体。这种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最终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2.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由于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农村居民没有超前消费的意识。

3.农村居民要考虑孩子的升学,买房等问题,另外农村居民的养老也是没有保障的,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居民没有能力去积极消费。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更好的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资料表明,对于收入较高的群体,其基本消费趋于饱和,其上升空间较少。但是低收入群体不同,其基本消费不能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确保其基本生活消费得到满足,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民的预期消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心理。拥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消费才可以更加的放心消费。相比之下,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使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会出现不敢消费的的情况。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对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大。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美)Gujarat,i D.N.经济计量学纲要[M].张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吴克烈,李江简.消费函数中的边际消费倾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5]秦顺乔.周永祥.边际倾向递减规律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5(11).

[6]尹向飞.陈柳钦.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消费函数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第2篇

关键词:文化消费;区域;人口;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在我国越发凸显。与之相应,文化消费问题,作为扩大和拉动内需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文化消费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有赖于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愿望的提高;而另一方面也在于,正如党和政府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执政党和政府对于文化的认识的质的提升,这种认识也正与马斯洛著名的消费需求层次理论相应和,根据他的理论,更为高级的精神性需求(诸如审美、自我实现等等)有待于相对低级的生理性等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如今恰已到了这个阶段。

但也应当看到,与目前仍然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差异相应,当下我国在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由于消费主体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不同,其文化消费行为也可能显现出差异性。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当下,如何统筹安排文化产业的布局,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文化消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此,如何通过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考察,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当下正在进行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目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活动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在这个整体把握之下,还要对于国内各区域间、各不同的消费主体间的文化消费活动的差异性有一定的认识。

综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可以说,其中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问题、文化消费状况的实证性研究、以及各种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方案等,均已有所涉及,并取得了相当成果。但是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个两极化的趋向:一方面是一些宏观性的国家文化消费状况研究,这种研究往往过于宏观,对于文化消费统而论之,我们无法从中得出相应的文化产业推动方案来;另一方面一些地域性的研究或针对某个群体的研究,在研究问题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上,有很大的价值,但却无法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文化消费的整体状况的认知,从而也就无法在宏观上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由此本研究试图做出一些尝试,以弥补宏观与微观研究之间的裂痕和空白。实际上,随着我国文化消费活动的日益繁荣和文化消费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们已经大体上把握了各个具体的文化消费活动类别,有些像影视产品的消费等还得到了十分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

由此本文第一个试图考察的问题就是:在整体的全国语境内,各个具体的文化消费活动,其参与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在宏观语境下照顾到具体消费情况的问题,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消费类别的差异性概况。

接下来值得追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各种不同的文化消费活动,是否存在地域差异的问题。比如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是否甲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参与而乙地区的人们就没那么热衷于参与?而欣赏影视作品是否毫无地域差别,是一个全国性的热门文化消费?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文化产业的结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都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对总体性的文化消费行为的比较做更为细致深入和全面的考察,本文接下来要研究的不同问题是:在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产品的消费问题上,不同年龄段之间,以及不同的职业群体之间,其差异性状况是怎样的。这是更为进一步的细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我国文化消费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首都北京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时,采取了将北京单独列出的方式,本文将在最后对于北京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有一个单独的分析论述。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指标。调查指标的确立。依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九大分类(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与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体育、娱乐业分类标准,本文将文化消费划分为以下十项文化消费活动: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欣赏影视作品、观看艺术表演、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收藏艺术品、游览名胜古迹、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

(二)调查方案。通过印象博观网络科技(北京)提供的新浪微调查平台采集样本。北京以外省市按照区域配额采集样本,男女比例以1:1加权处理。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10日-15日,共回收有效数据6207份。

(三)样本构成的基本描述。本次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样本为6207份,部分问卷样本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据问卷信息统计,受访民众中,男性占49.1%,女性占50.9%。样本年龄分布20岁以下为1.50%、21-30岁为36.80%、31-40岁为39.80%、41-50岁为17.00%、50岁以上为4.90%,年龄多集中于20-40岁之间。

从学历来看,受访民众中初中学历占1.7%、高中、中专或职中学历占10.1%、

大专学历占24.9%、大学本科学历占54.5%、硕士、博士学历占8.8%。

(四)中国区域地理细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专家意见法,作者综合了4位专家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把中国分为7大文化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同时,由于本研究以北京市居民文化消费情况为着重研究对象,因此对北京市的调查数据单独进行了分析。具体分组情况见下表:

行政区划中未包括香港、台湾、澳门,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所以未研究香港、台湾、澳门3个地区

三、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差异性比较分析

(一)文化消费活动的总体情况。整体居民对于十项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度呈现较大的差异。

首先,较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活动是游览名胜古迹,参与度最高;而收藏艺术品是最为小众的,参与度最低。

其次,游览名胜古迹、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是整体居民参与最多的三大文化消费活动。

第三,十大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度可大致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为游览名胜古迹,参与度最高,达到七成以上;第二梯队为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均有六成以上的居民参与;第三梯队包括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观看艺术表演、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六大类,参与度在三四成左右;第四梯队为收藏艺术品,参与度仅为16%,是十大类中最小众的文化消费类别。

1、我国不同区域文化消费参与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首先,相较于其他地区,北京地区文化消费参与度最高。在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观看艺术表演、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收藏艺术品、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这七大活动中均占最高比重。其次,在欣赏影视作品方面,西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方面,西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游览名胜古迹方面,华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

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参与度排名前三的均是北京、西南和华南地区。

2、不同年龄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情况差异大。首先,年龄轴两端居民消费热情高,21-40岁区间的居民热情相对来说较低,消费市场有待加强。收藏艺术品、参观艺术展览的消费主体是50岁以上的人群,且与其他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差异大,优势明显。游览名胜古迹的消费主体是41-50岁人群,其次是31-40岁,20岁以下人群消费比例最小。

欣赏影视作品这一活动明显呈现低龄化,20岁以下群体参与欣赏影视作品活动的占比达到最大,其次是21-30岁,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欣赏影视作品的行为变少,呈现负相关。

3、不同职业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具有不同特点。在十项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在八项活动中占比均为最大,其次是事业单位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在参观艺术展览、游览名胜古迹、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观看艺术表演、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均占较大比重。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占比重较大。离退休人员在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中占比重较大。

3、北京地区居民文化消费特征分析

四、结论与分析

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重要载体,并为我国中长期扩大消费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文化消费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文化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消费在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很低。通过本次全国性调查,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整体现状以及区域差异有了宏观的把握,从而为我国制定文化消费政策提供参照。

第一,十大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度可大致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为游览名胜古迹,参与度最高,达到七成以上;第二梯队为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均有六成以上的居民参与;第三梯队包括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观看艺术表演、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六大类,参与度在三四成左右;第四梯队为收藏艺术品,参与度仅为16%,是十大类中最小众的文化消费类别。

第二,我国不同区域文化消费参与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地区文化消费参与度最高。在欣赏影视作品方面,西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方面,西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游览名胜古迹方面,华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参与度排名前三的均是北京、西南和华南地区。

第三,不同年龄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情况差异大。年龄轴两端居民消费热情高,21-40岁区间的居民热情相对来说较低,消费市场有待加强。收藏艺术品、参观艺术展览的消费主体是50岁以上的人群,且与其他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差异大,优势明显。游览名胜古迹的消费主体是41-50岁人群,其次是31-40岁,20岁以下人群消费比例最小。欣赏影视作品这一活动明显呈现低龄化,20岁以下群体参与欣赏影视作品活动的占比达到最大,其次是21-30岁,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欣赏影视作品的行为变少,呈现负相关。

第四,不同职业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具有不同特点。在十项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在八项活动中占比均为最大,其次是事业单位人员。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占比重较大。离退休人员在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中占比重较大。

第五,在文化消费参与度最高的北京地区,在欣赏影视作品、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女性有更大的消费意愿;男性对收藏艺术品意愿更强;在观看艺术表演中,中青年人占较大比重;在消费饮食产品中,41-50岁的居民有更大的偏好;在欣赏影视作品中,学生占最大比重,离退休人员占比重最小;在观看艺术表演与收藏艺术品中,企业管理人员占最大比重,离退休人员占比重较小;收入越高,对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热情就越高;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居民在各项活动参与情况中参与度都比较低。

五、对策建议

(一)明确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四大梯队”现状,巩固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冷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应针对“文化消费四大梯队”制定不同刺激策略。例如,位列第一、二梯队的游览名胜古迹、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三项活动是消费热点,需要继续巩固这一现状;而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观看艺术表演、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这六大类的消费市场有待加强,应向第一二梯队看齐;针对消费冷门――收藏艺术品,应切实有效扩大消费人群,扩展收藏艺术品的消费市场。

(二)树立文化消费均衡发展意识,以文化消费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稳固北京地区消费市场,加强其他地区文化消费市场建设,突出各自文化特色。依据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京地区仍是我国文化消费热点城市,可适当把北京地区大流量的消费人群引向其他地区,带动其他地区文化消费,促使我国文化消费均衡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烟草消费;影响因素

In habitant tobucco consumption levecanf in fcuence factor.

LU Jian-Yi,LIU Jian-Xun,ZHANG Yue-zhong,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 tion in Gong yi,451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Comprehends the Zhengzhou inhabitant tobacco expense conditi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So 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tobacco controls.Methods The tobacco consumer of 20 different places of six kinds has been selected stochastically in Zhengzhou, Using the unified questionnaire, the interceptio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n by the investigator who received specialized train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be record with EPI 3.01 and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the software of SPSS10.0.Results Individual month of tobacco expense of Cigarette consumer is average 181.77 Yuan, accounts for individual month of income 6.64%,the family average month expense is 267.42 Yuan, accounts for the family month income 3.01%.81% buyer is uses in oneself expending,15.2% is helps the family member or the friend purchases,3.8% is uses in seeing somebody off or other reasons. Expends the low-grade cigarette primarily,a 5 Yuan box most accounts for 41.14%. The tobacco consumption level rises along with the household income increase, meanwhile the tobacco change of price, the age, the years of schooling, the marital status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tobacco consumption level. Discuss The tobacco the harm has known to the health for the people, but Zhengzhou inhabitant tobacco expense condition quite is still serious, develops vigorously controls the smoke health education, the enhancement public place bans opium smoking the management dynamics, promotes the science effective no-smoking method positively, enhances the tobacco price to be helpful to control the tobacco expense and tobacco harm.

【Key words】Tobacco expense; Influence factor

吸烟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郑州市居民烟草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5年9月对郑州市六类20个不同场所的烟草消费者进行了拦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居民区、商业区杂货店各2个、居民区、商业区私人烟草专卖点各2个、2个国有烟草专卖店、3个大超市、3个大商场、4个娱乐场所等六类20个不同场所的烟草消费者。

1.2 现场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烟草消费者的一般特征、购烟情况等。

1.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用EPI 3.01 进行录入,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烟草消费者基本情况

本次共对1 008名香烟消费者进行了拦截调查,其中男841名,女167名,分别占83.4%、16.6%,平均年龄36.74岁。

2.1.2 烟草消费者购烟原因81%的购烟者是用于自己消费,15.2%是帮助家属或朋友购买,3.8%的是用于送人或其他原因。

2.1.3 消费国产烟与进口香烟情况858吸烟者对消费国产香烟与进口香烟情况进行了明确回答,其中844名吸国产香烟,占98.4%,只有1.6%的消费进口烟,说明当今郑州居民的烟草消费以国产烟为主,其中红旗渠品牌消费量最大。选择国产烟的主要因素是烟草的味道、价格和个人习惯。

2.1.4 不同价格香烟消费情况及价格增长对烟草消费者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居民烟草消费水平以中低档香烟为主,其中5元1盒的最多占到41.14%,其次是10元1盒的消费者占21.33%,而10元以上1盒的仅占2.68%, 见图1。

虽然多数消费者认为香烟价格变化,不会对其最常消费的烟草品牌、烟草消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烟草价格上升会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其他品牌的香烟或戒烟 见表1。

2.1.5消费场所对个人与家庭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购

烟者个人月烟草消费平均181.77元,占个人月收入的6.64%,家庭平均月消费267.42元,占家庭月收入的3.01%。

不同场所的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六类场所中无论个人或家庭均以大商场的消费水平最高,分别为218.58元、350.68元,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店消费水平最低,分别为142.41元、215.65元 见表2。

2.1.6 文化程度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消费者文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个人或家庭的月均烟草消费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相比,大专以上学历的消费者个人月消费水平增加了41.45%。被调查对象个人月均消费均在家庭月均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烟草消费者个人消费占家庭消费的69.69% 见表3。

2.1.7 消费者年龄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烟草消费水平逐渐上升,到40岁年龄组达最高水平,50岁以后逐渐下降;家庭消费水平到50岁年龄组达最高水平,60岁以上的烟草消费者的家庭消费开始下降。个人消费比重以30岁年龄组最高,达到81.14%,60岁以上年龄组最低仅为51.05%。

2.1.8 婚姻状况对烟草消费的影响 在婚、离异/分居的消费者个人消费明显高于丧偶或未婚人员,特别是未婚的消费者个人月消费水平仅占家庭烟草月均消费的53.69%,而离异/分居的消费者个人消费达到82.12%。

2.1.9 家庭收入水平对烟草消费水平的影响 无论是个人和家庭烟草消费月均水平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升高,收入>5 000元的家庭个人消费是家庭收入

3 讨论

吸烟是恶性肿瘤、脑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居民疾病负担上升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流行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列入重点控制领域。加强对烟草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导公众戒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全球11亿吸烟者有3.5亿在中国,其中青少年烟民达5 000万,中国2000年有近100万人死于烟草所致的疾病,但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目前的烟草流行趋势,未来50年中国将面临着烟草使用带来的巨大的健康危害[1]。中国目前存在吸烟低龄化的倾向,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1.1%。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烟草消费者开支吸烟的平均年龄17.9岁。

本次调查显示郑州市烟草消费者购烟主要用于个人消费,而帮助他人或其他原因购烟的仅占19%,烟草消费者的吸烟率为85.6%,不同购烟场所的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健康有害已为绝大多数消费者认知,但是购烟者的吸烟率居高不下,在购烟者的工作场所或工作场所室内有禁烟规定的比例只有36.2%~40.6%,昭示我们公共场所控烟措施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烟草消费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收入的影响较为明显,烟草消费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从不同购烟场所的消费水平看,个人消费大商场居第一位,这可能与购买香烟品牌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大商场出售低价位的香烟较少。高学历烟草消费水平较高可能与个人的收入、吸烟量和社会地位有关,大专以上每天平均吸烟量为19.7支高于其他人群。30~40岁年龄组的人群个人的消费水平较高,可能与生活压力较大和社会活动较多有关。

大力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加强公共场所禁烟管理力度,积极推广科学有效的戒烟方法、提高烟草价格有助于控制烟草消费、控制烟草危害。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SAS;k均值算法;校园一卡通;消费分析

数据挖掘使用一定的算法从实际应用数据中挖掘出未知、有价值的模式或规律等知识,整个过程由数据准备、数据挖掘、模式评估、结果分析和运用知识等步骤组成[1]。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校园一卡通系统中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但系统缺少相应的分析工具,无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因此,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消费情况和消费行为,了解学生之间消费的差异性,为学校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提供依据。

1 目标与设计方案

1.1 设计目标

文章以山东某高校2014年4月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为基础,利用SAS软件,采用聚类分析,对学生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文章目标为通过对消费数据的聚类分析,学习学生的月消费金额、消费次数,掌握学生消费规律,了解学生之间消费的共性和差异性,总结学生的高、中、低消费情况,为学校制定各类政策提供依据。

1.2 k均值算法

根据给定的n个对象或者元组的数据集,构建k个划分聚类的方法。每个划分即为一个聚簇。该方法将数据划分为k个组,每个组至少包括一个对象,每个对象必须属于且只属于一个组[2]。

k均值算法[2]如下:

(1)将所有对象随机分配到 k个非空的簇中。

(2)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并用该平均值代表相应的值。

(3)根据每个对象与各个簇中心的距离,分配给最近的簇。

(4)转到2,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满足某个准则函数或者终止条件。终止条件可以是以下任何一个:没有(或者最小数目)数据点被重新分配给不同的聚类;没有(或者最小数目)聚类中心再发生变化;误差平方和(SSE)局部最小。

1.3 方案设计

文章设计方案分为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三部分。其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探索、数据填缺。

2 数据处理

数据获取:

原始数据来自于校园一卡通2014年4月份数据。定义10:30之前为早餐时间,10:30-14:30为午餐时间,14:30以后为晚餐时间,在以上时间段内的消费行为视为1次消费,文章共获取35196条数据。数据属性包括:姓名、性别、学生所在院系、月消费总额、月消费次数、月消费平均额度、早餐消费总额、早餐消费次数、早餐平均消费额、午餐消费总额、午餐消费次数、午餐平均消费额、晚餐消费总额、晚餐消费次数、晚餐平均消费额,如表1所示。

3 数据探索

文章中用于聚类分析的消费属性包括:月消费总额、月消费次数、月消费平均额度、早餐消费总额、早餐消费次数、早餐平均消费额、午餐消费总额、午餐消费次数、午餐平均消费额、晚餐消费总额、晚餐消费次数、晚餐平均消费额,以上属性均属于连续变量。数据探索包括变量压缩、数据标准化。变量压缩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决变量的共线性问题,数据标准化将花费等属性进行标准化,从而保证聚类过程的准确性。

3.1 变量压缩

变量压缩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决变量的共线性问题,变量压缩结果如图1所示。

经过分析后,系统最终将变量分为5类,在每组中,我们使用1-R?鄢?鄢2Ration属性最小的值所对应的变量,所以最终决定使用午餐消费次数、午餐平均消费额、晚餐消费总额、早餐平均消费额、午餐平均消费额变量作为聚类属性。

3.2 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是解决变量之间不同单位、不同变异程度的问题,在文章中午餐消费次数单位为次数,午餐平均消费额、晚餐消费总额、早餐平均消费额、午餐平均消费额单位为元,所以在SAS软件中采用极差方法对午餐消费次数、午餐平均消费额、晚餐消费总额、早餐平均消费额、午餐平均消费额进行标准化。

4 聚类

采用SAS中两步聚类过程,首先采用快速聚类将数据聚类成50类,然后对50类进行聚类分析。根据业务分析,最终确定取聚类个数为5类。

5 结果分析

聚类结果后共将分为5类,图2为聚类后的各项数据指标,包括各个聚类的人数、均值花费、最大花费、最小花费等。从聚类中分析,人员主要集中在两类中,可以看到以下结论:

第一类聚类包括18650人,早餐、午餐、晚餐平均消费16、22、22次,平均消费5-6元。此聚类中人数占总人数的53%,消费情况适中,此类人员多在校内就餐,因此食堂在日常运营中保持目前的操作情况即可,另外可以推出5-6元套餐用来提高销售额;

第二类聚类包括512人,早餐、午餐、晚餐平均消费19、15、11次,平均消费7-8元。由于此类人员午餐晚餐消费次数较低,但平均消费额度较高,因此可以判断此类人员多数在校外就餐,因此食堂在日常运营中可以推出7-8元的套餐,提高食物质量,以吸引这部分学生;

第三类聚类包括16029人,早餐、午餐、晚餐平均消费7、10、7次,平均消费6-7元。此聚类中人员占45.5%,由于此类人员午餐晚餐消费次数较低,但平均消费额度较高,因此可以判断此类人员多数在校外就餐,因此食堂在日常运营中可以推出6-7元的套餐,提高食物质量,以吸引这部分学生;

第二、三类人员多在校外就餐,但第三类人数占有率较高,因此应针对这部分学生制定相关策略,提高校园内就餐率。

通过聚类发现学生的平均消费额度在5-7元之间,消费低于此额度的学生可视为低消费人员,学校可以针对此情况制定补助政策。

6 结束语

通过对学生的月消费信息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以及学生之间的消费差异,商户可以针对学生的消费额度制定相应的消费策略,为学校制定各种政策提供相应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佳.数据挖掘技术在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黄雯.数据挖掘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3]欧阳烽.基于SAS的Web使用日志用户聚类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

[4]王哲.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5]乌文波.应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的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电子商务潜在客户[D].浙江工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仲晓芳(1984-),女,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女子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研究与应用。

张义(1983-),女,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数据管理与数据安全。

庞胜楠(1987-),女,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女子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互动研究。

第5篇

关键词:消费;农民工;影响因素

消费,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对农民工而言,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消费是农民工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技能而消耗的物质财富。从而在分析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农民工的可支配财富,即可供农民工消耗的“物质财富”的数量;二是,农民工的消费选择,即农民工怎样使用这些物质财富,或者说,他们怎样排列其需求满足的顺序。

一、农民工的收入

消费的前提是消费者有可供支配的财富。一般而言,消费者可供支配的财富取决于其收入状况。根据2008年1月的《2007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显示,2007年国内农民工月收入达到1200元左右,根据全国40个城市30897个有效样本的统计,64.2%的农民工月工资在800~1500元之间,其中有37%的农民工月工资在800~1200元之间,27%的农民工月工资在1200~1500元之间。而“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75元”,即月平均收入为1851.7元。也就是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收入比农民工收入高650元或者50%左右。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可支配财富较少,消费选择受 限。

二、农民工的消费构成

农民工的消费构成,反映现实中农民工满足自己需求的情况,是影响其消费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钱雪飞认为,农民工的基本消费构成应该包括房租、水电气费、伙食费、各类管理费、交通费、文化学习费、娱乐费及其他费用八项。严慧在其硕士论文中将农民工的消费分为食品和住房、家庭消费、文化娱乐及通信费用四个方面。严慧所说的家庭消费,包括补贴家用、养育子女和人情往来方面的支出。从钱雪飞和严慧的观点来看,钱雪飞考察的是农民工在工作地的消费,而严慧同时考察了农民工的家庭消费。当然,严慧可能也是出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比较才考察这一项目。那么问题是,家庭消费属不属于农民工消费中应该考察的内容?如果从农民工打工的动机或目的来看,满足家庭消费肯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就消费的定义,或者说与满足农民工自身的需求和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技能来看,农民工的家庭消费更适合作为影响农民工消费的一个因素进行考察,而不是作为农民工消费的一个构成部分进行考察。同时,在钱雪飞的研究中他将房租和水电气费分开进行考察,将伙食费单列;而在严慧的研究中只列食品和住房一项,其中包括了钱雪飞所考察的三项内容。我们则倾向于将房租和水电气费进行合并,作为住房消费进行考察,而伙食费或者说是食品开支,我们则认为以单独进行考察为宜。另外,严慧所考察的人情往来方面的支出,如果单就农民工而言,我们则认为应归入家庭消费,作为影响农民工消费的外部因素进行考察。

因此,我们认为农民工的消费构成应包括住房消费、食品服装消费、医疗消费、通信交通消费、学习培训消费、娱乐消费等几个方面。其中,前四项属于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消费,第五项学习培训消费属于生产性消费,最后一项属于闲暇消费。

三、影响农民工消费的因素

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考察影响农民工消费的因素。第一个层面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因素,这大致决定了农民工最大可能消费的财富的数量。第二个层面是农民工家庭的影响,即农民工的收入除去家庭开支以后,剩下的财富才是自己可以消费的,或者说在自己的收入中要拿出多少供家庭消费,是决定农民工消费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个层面是农民工怎样使用剩下的财富,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自己的消费安排。

1.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因素

多数研究认为,农民工的收入受到户籍制度、自身素质、工作种类、用工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农民工进入一些收入较高的行业就业。农民工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职业培训,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大部分高收入行业的要求。从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种类来看,研究普遍得出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有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报酬低等特征。另外,农民工就业的非正规性和有些企业明目张胆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等状况,还会造成他们收入的不稳定。这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民工的直接收入,同时也会让他们在进行消费支出时更加谨慎和保守。

2.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因素

农民工的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自身消费。因为他们“不得不把收入的大部分积攒下来寄(带)回家乡,用于家庭的消费”。据王曼的研究,储蓄基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的模型为:“储蓄=22.1394+0.606×收入”,并且在王曼的调查中有68.5%的农民工储蓄的目的就是积攒钱财,寄回家盖房子、结婚、供养孩子上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这也说明,即便是在农民工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家庭消费,农村家庭可用于消费的资金也远少于城市居民。因此,我们认为农民工的家庭状况特别是有无房屋修建计划、是否要结婚或有无将要结婚的子女、有否正在接受教育的儿女(特别是有否正在或将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子女)、有无老人需要赡养等情况,是影响农民工消费的重要因素。

3.影响农民工消费的个体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个体消费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打工年限、生活的非家庭化、城镇居民的示范效应发挥不了作用等是影响农民工消费的重要因素。其中,打工年限很可能是通过影响农民工的收入而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而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农民工的消费可能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通过收入的影响对他们的消费选择产生的作用。另外,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闲暇时间)、工作地点(与市场的距离)等因素,也必定会对农民工的消费选择起到一定作用。

四、讨论和建议

制约农民工及其家庭消费水平的核心因素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农民工家庭的住房开支和教育开支,另外,医疗开支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农民工的消费水平。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技能,帮助农民工进入更高收入行业就业。其次,加强劳动立法和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大劳动执法力量,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和足额取得合法收入的权利。再次,打破户籍区隔,促进农民工居住地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方面可以集中农民工的住房开支,提高农民工及其家庭住房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问题。最后,在住房、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对移居城市的农民工家庭给予政策优惠,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

作者单位:潘洪涛 西南大学

陆 林 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西部;农户;收入;消费

一、前言

2009年,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包括提高农产品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一系列刺激农民消费需求的政策。然而,一些学者对这些措施是否应该实施表示了疑虑,如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在《经济报》撰文称“由于中国统计制度的缘故,内需不足的情况被大大地高估了”,并进而认为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内需不足”。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教授认为“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使农民陷入更大的贫困”。这些善意的提醒使我们注意到了刺激消费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理论上讲,负面效应的大小与农户的富裕程度、消费去向有重要的关系,如贫困的家庭将生产资金用于购买奢侈消费品,将会对下一年度的生计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情况就会不同。将所有农户视为一个整体去判断消费政策的优劣无疑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及农户非农活动和外出务工活动的增多,农村中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加剧,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层。目前,在大多数中,划分社会层级的主要工具是职业及收入,一些研究表明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受收入限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消费倾向也较低。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应高于其他收入阶层,是消费的主体(李春玲,2007)。然而,以职业及收入划分农村的阶层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户在消费模式上有非常谨慎的特征,面对未来不可预期的灾难,往往有大量的预防性储蓄,收入状况并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实际(邰秀军等,2009);二是目前农户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多样化,使收入情况难以厘清,用收入作统计指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因此,选择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已有的社会分层研究成果中,消费分层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李培林、张翼,2000;李春玲,2007)。消费分层作为一个与社会地位密切相连的替代指标,更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分层的实际状况。在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闲暇等各个消费领域,目前消费分层体系都真实地存在着(马林芳、王建平,2007;李怀、程华敏,2010)。因此,本文将同时选择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作为农民分层的依据,对样本户家庭的资产状况、生计策略及其后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了解不同生活状态农户家庭的消费潜力及政策影响,并探讨有效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途径。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山西师范大学“农户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课题组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农户生计和环境”课题组于2010年元月联合在陕西省安康市山区的农户调查,调查提供了安康市3个县36个行政村1106户家庭在人口统计、资产、收入、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方面的详细数据。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发展在于同时使用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样本农户进行了分层,并使用这两种分层的结果对处于不同层级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本文内容包括五部分,其后续结构安排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包括调查地、调查过程的简要说明、调查数据的简要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对收入分层后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则使用消费分层对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给出了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二、收入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人均收入5000元-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农户界定为低收入户、中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并对全部样本分成三类子样本,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在前期的试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由于山区气候特点,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非农收入主要包括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政府发放的各种补助及其他收入。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1可知,在农户的农业产量方面,三个收入层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都较多,接下来产量顺序依次是水稻、小麦、油菜。在农户的非农收入来源方面,三个收入层农户都是外出打工所占的收入最高,分别为6232.43元、16069.61元和27288.58元,都占到全部非农收入的60%以上。从各种补贴来看,低收入层获得补贴的比例比高收入层的要多,这可能和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在其他收入来源中,明显高收入层在这方面所得收入要多于中、低收入层农户,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层农户手中有些能够提供其他经营活动所用的本钱,从而能够获得一些其他经营性收入。

(二)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

在问卷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农户在2009年的各种消费支出,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三个收入层农户在食品上的消费差异不大,月消费都在500元左右。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随着收入层的提高,对生产的投入增大,分别为716.74元、746.28元、873.02元。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60.80%、54.36%;接下来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过大,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至于是否有影响、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三个收入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上的开销仍比较大,这可能与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善有一定关系。另外请客送礼方面花费大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会增加对交往性消费。

三、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以下,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500元之间和家庭月食品消费500元以上界定为低消费户、中消费户和高消费户,并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类样本户,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不同家庭食品月消费区间的农作物总产量无明显趋势,其中玉米产量较多,产量分别为588.11公斤、664.22公斤和597.31公斤。尤其是要注意的是食品月消费500元以上家庭的小麦平均产量为120公斤,与前两项相比明显降低。对于第二项非农业收入,家庭食品月消费与非农业有明显的正向关系,即家庭的非农业收入越高,家庭食品月消费额也越多。其中,三个消费层中都是外出打工收入所占数额最高,分别为12196.27元、12196.48元和14073.94元。  (二)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三个消费层月消费平均额分别为233.32元、452.80元和766.83元。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随着消费层的提高,对生产性消费的投入增大,分别为667.58元、697.84元和860.06元。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55.42%和61.69%;其次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点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很大,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至于是否有影响,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三个消费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与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的消费仍比较大,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前农村中的消费热点。

四、结论和政策启示

目前,随着中国农村农户生计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农户间资产、收入、消费的不平等状况在加剧,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社会分层。传统的使用职业或收入分层方法已不能满足于对中国现阶段农户研究的需要。本文同时使用了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方法,利用陕西省安康市3个县1106户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使用收入分层的研究发现,不同收入层的农户在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电视、洗衣机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所拥有的电冰箱、空调、电脑等资产上存在着差异,高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要多于低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在收入结构上,高收入层无论是农业收入的平均值还是非农收入的平均值都要高于低收入层;在消费结构上,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在食品消费上并没有差异,但在耐用品消费、子女上学、医药费、社会交往、娱乐和培训上都表现出了差异,其中,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子女上学的支出反而减少,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依赖于子女的工作。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耐用品(如盖房或购买家电)的消费会很明显的增加。使用消费分层的研究发现,高消费层和低消费层在目前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和电器上并没有差异,但在交通工具如摩托车、电动车上存在着差异,高消费层的农户拥有的比例要高于低消费的农户;在收入结构上,不同消费层在农业收入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非农业收入上,高消费层农户在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收入上明显要高于低消费层农户。在消费结构上,高消费层的各子项目的消费水平均要高于中低消费层的消费水平。

尽管本文的研究只是对现有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补充和新的尝试,但本文的结论对现有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仍有启示。目前,政府在农村消费市场上的“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并没有区分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据本文的结论可以在商品结构上做出有差别优惠的新尝试,如对于低收入和低消费层次的农户,在电视、洗衣机等目前有较高普及度的电器中给予较高的补助,对于高收入和高消费层次的农户,在电脑、空调等目前农村还不是很普及的电器中给予补助。另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随着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的住房消费会大幅增长,因此,适时开展农村的住房信贷也可能是未来消费政策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学者们关于农村消费市场是否需要刺激的学术讨论提供初步的证据,研究发现,不同阶层的农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家庭依据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确定了消费去向。因此,本文的研究并不支持一些学者认为刺激消费政策对农民有害的观点,当然,在进一步的实证之前,对这一观点仍需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

1、李怀,程华敏.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J].江汉论坛,2010(1).

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2007(7).

3、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4、邰秀军等.中国农户谨慎性消费策略的形成机制[J].管理世界,2009(7).

5、马林芳,王建平.消费分层: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会分层[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第7篇

关键词: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49-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并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也更加注重营养、安全和健康。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业部门开始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体系的健全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兽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重点和学术界的科学研究主要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方面(即从外部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何实施有效监控),对消费者状况考虑不多,对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及其对安全农产品供给(生产、加工、流通等)的持久带动作用缺乏准确把握,从而在引导和培育安全农产品市场方面所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明显欠缺。在学术领域虽然有些研究,但也多从销售环节、体制建设等角度考虑,缺乏对安全农产品消费行为的系统分析,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农产品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与发达国家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农产品安全体系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本文选择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安全农产品消费问题。

二、调查范围和消费者特征

(一)调查范围

为了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长春市消费者购买安全农产品的行为,并找出影响消费者购买安全农产品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在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后设计问卷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主要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关注情况、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和消费者对政府管理安全农产品的态度等四方面内容,其中,消费者基本情况涉及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健康情况、职业和家庭月收入;对农产品质量关注情况涉及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是否担心质量问题及是否关注生产日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是否听说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及对这三种标志的识别等方面的内容;在消费者对政府工作的态度方面主要涉及消费者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建议方面的内容。2012年7-9月,在长春市9个区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共访问220位消费者,问卷全部收回,剔除信息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196份。

(二)消费者特征

从被访问消费者的性别上看,男性占38.27%,女性占61.73%,这与我国传统习惯有关系,多数家庭是女性购买生活必需品;从被访者的年龄来看,40-60岁消费者占被访人数的65%左右,30-40岁的消费者占19.3%,21-30岁、61岁以上的消费者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8.16%和6.63%。我们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不经常做饭或者与父母同住,而导致这部分人购买农产品的比例较低;但就受教育程度看,本次被访者多为高中及大学学历,约占6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约占15%,研究生及以上文化水平的被访者占10.72%,这样的受教育结构更能客观真实地反应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认知及支付意愿;从职业方面看,42.86%的消费者为私企员工,20.92%的被访者为个体经营者,16.33%的被访者为国企员工,在国家机关、科研教育机构工作的被访者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9.69%和10.20%;从消费者健康状况来看,本次被访者大部分为健康及较健康状态,约占61%,认为自身健康状况为一般的被访者为60.61%;从家庭月收入看,被访者月家庭收入在4001-6000元居多,其次是依次是6001-8000元、8001-10000元,而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仅占5.11%,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解决温饱已经不再是城市居民关注的主要问题,他们更多的关注食品的营养和健康,具体数据见表1。

三、消费者购买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行为分析

本文主要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情况、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知识了解情况及消费者对政府工作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在样本特征部分已叙述,本部分不再重述,其他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关注情况

为了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性的评价,我们在问卷中设置的“您在购买农产品时有担心过安全问题吗?”结果显示,47.25%的消费者表示稍微有点担心,33.69%的消费者认为不用担心,大多数农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仅有6.12%的消费者表示非常担心农产品质量问题,因此在购买农产品时特别关注质量问题;从消费者是否关注农产品品牌方面看,41.09%的消费者表示稍微关注一下,23.76%的消费者表示不怎么关注,仅有11.94%的消费者表示非常关注产品品牌;从是否关注农产品生产日期方面看,37.22%的消费者表示非常关注,29.17%的消费者表示一般关注,仍有10%左右的消费者不怎么关注。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长春市的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消费者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

当问到是否听说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时,90.33%的消费者表示听说过;当问及三者的区别时有56.41%的消费者稍微了解一点,有30.08%的消费者表示不知道,仅有18.26%的消费者表示知道三者的区别;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的辨识过程中,38.27%的消费者能正确辨别三类产品的标志,大部分消费者不能准确辨别三种标志。由此可以看出,长春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真正含义和具体要求。仔细分析数据后我们发现男性对安全农产品的认知要略低于女性,从年龄上看,21-30岁和60岁及以上的消费者认知程度差不多,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从学历和家庭月收入角度上看,学历、月收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和认知度越高。

(三)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支付意愿

笔者在对消费者讲解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区别后,询问了消费者在普通农产品价格基础上愿意额外支付的价格范围:对于无公害农产品,40.76%的消费者愿意在普通农产品的价格上多支付0-3%的费用,以猪肉为例,假设普通猪肉20元/千克,消费者在购买无公害猪肉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为每千克20-20.6元,愿意支付4-7%、8-10%的消费者分别占25.01%和23.76%,愿意支付10%以上的消费者约占10%;对于绿色农产品50.41%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4-7%的价格购买,30.56%的消费者愿意额外支付0-3%的价格;对于有机农产品,33.58%的消费者愿意在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基础上多支付0-3%的费用,有40.51%的消费者愿意额外支付4-7%的费用购买有机农产品。同时还发现愿意支付10%以上费用的消费者选择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依次递增。

(四)消费者对政府监管安全农产品的态度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消费者对政府管理农产品市场的满意度情况及消费者对政府工作的建议两方面情况:从消费者满意度情况看,有30.02%左右的消费者对政府工作非常满意,其中年纪在41岁以上的消费者占80%左右;有52.61%的消费者对政府工作比较满意,仍有23.92%的消费对政府工作不满意,其中21-30岁的消费者约占76.95%。我们可以看出,年纪大的消费者对政府工作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现在吃穿不愁并且市场上食品种类丰富,政府起了很大作用;而大部分年轻消费者则认为近年来我国市场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食品安全问题经常发生,主要是因为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在问到消费者对政府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时,约65%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应在“生产监管”和“认证后产品的监管”方面加大力度。50%左右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另外有35%左右的消费者认为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使更多消费者了解食用安全农产品更有利于健康,从而增加消费者购买安全农产品的意愿。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长春市居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对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不多,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影响长春市居民购买安全农产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是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使消费者更多地了解质量安全知识。调查过程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标志不能清晰的辨识,对三者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通过电视、媒体、网络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购买安全农产品。同时,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良好的培训机制,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第二,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农产品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各部门和各界学者十分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监管力度已经有所加强,但是仍有少数不法厂商生产伪劣产品,因此,食品管理部门应采取企业年检与质量抽检、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促进农产品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三,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只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增加消费者支付意愿,才能保证在满足我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按照国际可追溯生产体系的标准,加强对农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监管,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丞.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10,(06).

[2] 王峰、张小栓、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和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北京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2日

一、研究背景

消费是经济社会中所探讨的重要话题,也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点明了经济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而经济中自然离不开消费。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社会行为。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我国国内需求正在逐年增长,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十后,国内经济改革全面深化,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较为感性,思想开放,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同时长期处于较为安逸的成长环境,一方面不能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却在各个方面花销颇多,而且其消费观念、消费特点并未完全形成,仍需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在当今社会,影响消费的因素越来越多,除原先有的因素如家庭状况、性别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新兴因素,如电子商务、明星代言、同学朋友间交往花销等,这些因素都以不同比重在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与消费额度。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大学生消费方面一些不好的消费习惯,如餐饮购物方面的浪费与虚荣、对名牌的盲目追求和生活上所谓的“不拘小节”等。

北京理工大学是北京市优秀高校之一,作为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延续,北京理工大学有着其内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本次调研报告是以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的统计调查,这些样本有着相似的学术背景与生活背景,我们可以通过探究个人方面的种种因素来有针对性的分析其自身与外界对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报告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整体表述与细节概括相结合等方式,主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北京理工大学学生消费概况与消费特点,在统计结果上进行深入分析,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合理消费的策略。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图表分析法。在数据的处理方面,主要使用了IBM SPSS 20.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本文采用的大学生消费态度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在课堂上发放、学生在课堂上当场作答、填写完毕立即回收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然后及时对问卷进行整理、编号、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真实性。

本次样本调查对象是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生。每个同学的家庭背景、青少年时期所处的环境,以及上大学后的专业各不相同,因此不同专业、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均有涉及。采取全面发放试卷后做完立刻收集的方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保证时间的同时性。样本的选择是主观的,调查结果虽然不能根据随机原则对全国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参数推断,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本次调研共发放1,220份问卷,其中有效收集问卷为1,2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样本基本情况:填写问卷的同学中,文科学部占比18.9%,信息学部占比34.4%,机械学部23%,理材料学部23.8%。受调查者女生为240人,男生为980人。独生子女占比78%,非独生子女为21.1%。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为110人,5,000元至1万元为489人,家庭月收入1万元到2万元为492人,2万元以上为129人,1人数据缺失。

三、问卷结构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问卷采取单选与多选并行,基本情况与个人态度并行,对不同消费态度又有不同的进一步深挖其更明确的态度的多方面不同维度进行设计,同时选取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编制本次调查问卷。问卷采取自填式数据搜集方法,采取不记名方式,减少被调查者回答敏感问题的压力。问卷的设计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统计同学们基本情况,共5题;第二部分则是统计同学们消费态度,共15题。对于问题是经过反复揣摩推敲,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所统计的内容,从而更好地配合调查,对于问题答案则是以生活为基础抽取同学们最感兴趣的答案,同时也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有适合自己的答案。

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辅助分析处理,将每个ABCD等选项使用123等阿拉伯数字替代以方便进行方差等项目统计。对于多选,则根据每个选项是否选择以0或1为替代,以探讨每个选项对同学们的接受程度和普及程度。分析类型主要为多变量描述统计,SPSS图形生成器的图形生成,分析报表的OLap立方等功能。

四、数据分析讨论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大学生经济来源调查。大学生经济来源是指其在大学期间支付个人生活花销以及学习费用的来源,本次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家庭给予、校外工作兼职、学校提供兼职、奖学金、其他方式共5个选项,采取多选形式。其中,学校奖学金可以对自身经济有一定帮助,有奖学金的人数为284人,无奖学金为916人;有校内兼职的同学占比2.5%,有校外兼职的同学占比5.7%,校内兼职的学生明显小于校外兼职的学生;家庭给予生活花销的同学占比95.9%,仅有1.6%的同学家庭未给予生活费,统计时有21个数据缺失值。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给予。

2、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概况及其相关性

(1)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概况。大学生可支配费用是指大学生由各个方面渠道所取得的,用于日常基本生活、娱乐、学习等方面可以使用的费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受可支配费用和物价水平的制约。研究大学生可支配费用可以探究大学生日常生活水平与满足感,从而从侧面来反映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根据大学生可支配费用百分比统计表与描述量统计表,发现有36.1%和34.4%的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在1,000~1,500元和1,500~2,000元的区间上,整体占到了70.5%,同时有13.9%的大学生可支配费用在500~1,000元之间,生活较为拮据,另一方面有15.6%的学生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众数分布在1,000~1,500元这组数据上,被调查者每月可支配费用中位数为1,500元,平均数为1,508.5元,极差大约2,000元,标准差为101.6512元,离散系数为0.06738,样本中位数、平均数、众数相近,样本可支配费用的数据近似正态分布。1为500元以下,2代表500~1,000元,3代表1,500~2,000元,4表示2,000元以上,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图1)

(2)可支配收入与家庭背景相关性。我们通过经济来源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来自家庭,因此来分析下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与家庭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由表1列联表和表2Pearson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在置信水平为0.01时家庭月收入与可支配费用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8,为正相关,从表中我们得出其两者显著相关的结论,即家庭月收入越高,大学生每月可支配费用会越多。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量入为出的,以适度消费为主,但也有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存在。(表1、表2)

3、可支配收入与能否满足需求相关度。大学生可支配收入只能从侧面推测出大学生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不同的同学来说,重点关注其可支配收入能否满足需求。能否满足需求是指大学生能否满足对日常基本生活、娱乐、学习等方面所需费用,是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数据整理,有97.5%的同学处于“勉强满足”及以上,表明大部分同学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有2.5%的同学并不满意目前的状况,32.5%为勉强满足,有64.8%的同学表示能且富裕。

大学生可支配收入和能否满足需求的相关性是指是否可支配收入与满意度是否相关,根据普遍经验我们认为,可支配收入越多,生活水平质量也会越高,从而满意度会越高。(表3)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可支配费用与能否满足需求的Pearson’s Coefficient Correlation只有0.138,表明可支配费用与能否满足需求是正相关的,但是两者之间相关性并不大,这表示能否满足需求并不只在于可支配费用多少,还与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等其他个人主观方面有很大关系。

(二)大学生消费态度现状

1、大学生消费重点调查。大学生月消费重点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主要花销方向,包含基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以及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通过调查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目前费用的普遍花销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大学生学习与饮食支出为大学生消费重点,并且其离散状况非常集中,标准差只有0.267和0.130,另外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服装支出与交通支出和日常用品也占据很大比例,而对于奢侈品消费和旅游支出则各不相同,标准差达到了0.496和0.442相比较为离散。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目前仍旧以学习和饮食等基本需求为主,少数同学则会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2、大学生消费规划现状。大学生是否记账或预算是指大学生在每一笔花销上是否经过思考和有所记录,是否记账反映出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自主性与规划性,研究是否记账或预算可以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是否有规划以及对消费是否有一个合理的态度。

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财方面全权由父母代管,导致大学时代学生理财能力不足,大学时代每月可支配费用较中学相比陡然增加,易出现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

通过数据分析,有32.8%的同学有着记账或预算的习惯,证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会对支出和收入有一个合理的预算和统计,而大部分,占到总数67.2%的同学则并没有这个习惯,证明大学生大部分对收入和支出没有一个合理消费的概念,这反映出大学生生活压力小、理财能力不足。

而对于是否记账和预算,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会对其有一定影响,当家庭收入偏低时家长很有可能有着记账和预算的习惯,这会使孩子很有可能会养成这样的习惯。(表4)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月收入与是否记账和预算有着正相关性,同时表中得出其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因此这也反映出月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孩子可能更不会养成记账或预算的习惯。

五、结论及建议

(一)根据上述讨论分析反映的现状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得出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目前仍旧以日常基本支出为主,并没有太多攀比现象,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没有一个合理规划的习惯,因此学校需要加强舆论引导的作用,引导同学们建立一个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习惯。学校应成为消费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强化马克思消费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按照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个人发展的方向进行消费。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音乐、影视作品的欣赏、文学艺术导读课程,提高大学生欣赏高雅文艺作品的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沙龙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专题讲座,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心理;开设与消费理财方面有关的全校性通识选修课,通过课堂学习进行思想教育;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科学的消费理念、正确的消费行为等通过动画、讨论争鸣、理论探索等形式搬到网上,让学生在上网的同时,受到消费观的教育。这些既可以把大学生的闲暇消费引上正轨,又改进了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提高了消费质量。

(二)根据上述讨论分析,大部分希望兼职的同学会选择去校外打工,一方面这表明学生期望提前进入社会,提前了解社会,但是也反映出学校内部兼职机制并不健全,不能吸引同学在校内打工,因此学校也应完善兼职机制,使同学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参加校内兼职,宣传并提供校内兼职工作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消费思想教育,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安全,减少校外兼职被骗等不良隐患的发生。同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父母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子女了解家庭经济状况,有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消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父母不应无限制的满足子女要求。

(三)大学生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进行花销,不盲目消费,从众消费。弘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理财能力的缺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常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积极自学理财基础知识,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活井然有序,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崔材坤.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消费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4.4.8.

[2]贾俊平等.统计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

第9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成本;居民消费;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055-05

肖建华(1972-),男,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0CGL075)的研究成果。

自1996年成功“软着陆”后,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三驾马车”中投资的贡献,但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单一的经济增长源已难以持续,政府投资不仅面临财力约束,更面临效率约束。内需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源不仅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结果,更是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一直偏低,无法支撑GDP的持续增长。从理论上分析,内需问题的症结在于谨慎预期与社会交易成本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会产生收入效应,更有利于建立居民的稳定预期,从而产生释放性消费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之同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外需萎缩、政府投资性需求面临经济启而不动甚至导致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的背景下,进一步改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结构,为居民消费扩大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成了某种必然的选择。

一、公共服务成本降低对扩大居民消费的内在机理

居民消费尽管受到来自收入之外的其他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看,绝对收入及消费者预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假定居民收入不变,公共服务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其对未来的支出预期,其内在的机理依然是通过需求与供给来传导的。

(一)公共服务成本降低将直接对居民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居民消费效应的大小大致来自于两类产品:一是公共产品,二是私人品。按照萨缪尔森的均衡条件,其效用大小在假定私人品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共产品的贡献,而公共品成本的高低左右着边际替代率之和与边际转化率。因此,如果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将直接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产生收入效应的情况下,公共品与私人品两者间的比价关系没有发生改变,但在较高预算线下实现均衡,对经济将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而在替代效应的情况下,即便在居民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替代效应的发生也容易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一方面消费者因为替代效应可能会增加对私人品的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对公共品的消费,而无论哪类产品的消费,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自消费者的自愿选择,消费者偏好得到尊重不仅会促使经济增长而且会使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中健康运行。

(二)公共服务成本的降低将直接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内,绝对收入或相对收入的增加将有利于增加消费,但其暗含的前提是制度较为健全,消费者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较少。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费舍尔将消费者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推迟消费、增加储蓄的行为称为“预防性储蓄”。有学者认为我国消费需求萎靡不振的根源在于经济转型导致的居民对未来“大额刚性支出”额度的预期过高,这种“大额刚性支出”可以延伸为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生产成本及未知情况下的生活成本,它们与其他预算支出共同改变着居民的长期预期和消费倾向。假定公共服务成本降低,“大额刚性支出”额度预期将大大降低并保持较长时期内的稳定,预期的改善不仅将产生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更重要的是将直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释放消费能力。

(三)公共服务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改善消费与生产环境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之一,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直接硬性的公共服务类产品与制度类的软性公共服务类产品,而消费环境的改善直接得益于制度类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加强市场秩序的管理与强化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既有利于生产者信息的自由流动,降低其社会交易成本;也利于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建立,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图1说明了公共服务与居民消费间作用关系的内在机理机制。

二、公共服务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挤出效应

第10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健康;消费行为;大学生

所谓消费心理,就是指消费者在社会总体消费环境的影响下,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1]。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如何,不仅反映他们当前的生活质量和个体素质,也对其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已有的相关调查研究结论不一致,也缺乏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消费意义的认知、家庭熏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问题对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本调查的目的就是摸清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并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在山东省的3所综合性大学,选取大一到大四学生作为样本,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48份,其中有效问卷821份。男性398名,女性423名,年级、专业分布人数基本相等,平均年龄21岁,69%来自农村地区。

1.2工具以自编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调查问卷为工具。问卷共29个题目,包括家庭情况(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及父母对其教养方式)、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家长及本人所属消费类型、消费者个性心理(主要指人生观、价值观)、对消费作用的认知情况、消费的原则、消费的理性决策程度和理财智商情况等8个维度。本问卷先抽取60人作为样本,进行预备性调查,结果发现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39~0.81,重测信度0.45~0.87。我们又针对问卷是否真实测量了所要测量的内容及可靠程度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与问卷评定结果的相关在0.69~0.87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另外随机抽取有效问卷的5%进行访谈。

1.3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生活学习费用的主要来源与消费内容、消费水平的情况统计表明大学生生活学习费用主要来源81%的为父母供给,其余有12%的学生其该项费用来自助学贷款,5%的靠亲戚朋友赞助,只有2%的为勤工助学。见附表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结构基本合理,并没有出现娱乐游戏过度、恋爱支出过高的结果(注:谈恋爱的占29%,恋爱支出平均每月38元)。大学生入学伊始就倍感就业的压力,虽很郁闷但较清醒,只有极少数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平均月消费321元,其中基本生活费为188元,占消费总额的59%,说明大学生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消费能力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

统计中还发现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较大,最高为1100元,最低仅为135元;但整体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呈纺锤形,属正常状况。具体统计结果为:月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2%,低于平均基本生活费,这一部分学生全部来自贫困家庭;160~299元的占22%,300~499元的占36%,500元以上的仅占10%。这些消费高的学生在个人衣着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占了大部分,对一名大学生而言,这并非必要,也无助于个人的发展,只会助长消费欲望的膨胀,导致消费心理的扭曲。

统计还表明,82%的大学生拥有手机(注:学生间用于购买手机和使用手机的费用差别较大);53%有MP3(MP4);二者兼备的占39%,21%的拥有电脑;前三者同时具备的占15%,5%的有数码相机。闲暇消费的内容统计表明依次为家里(寝室)、书店(图书馆)、逛商场、游玩、网吧、其它。大多数同学想出去旅游,但因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有的即使旅游几次也大都在方圆几百里之内。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为现实生活。

此外低年级学生消费相对较少一些,高年级消费高一些;男女总体消费额差别不大,女生在服装、零食方面消费大一些,而男生在饮食、娱乐、人际交往方面大一些。这跟访谈结果一致。

2.2大学生整体消费原则、决策理智情况统计表明,大学生基本认同务实,反对超前。盲目、从众、攀比等社会上流行的病态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表现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大学生所受的教育使其有较为完善的人格,消费决策较为理智。衣食住行标准:经济实惠占63%,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占33%,尽量追求高标准占1%,不清楚占3%。日常花钱原则:能省则省占57%,该花就花占40%,不花白不花占2%,不清楚占1%。经济拮据时,朋友来访如何接待:节俭一点花占10%,尽力而为占85%,面子不能丢,借钱也得花占5%。看到同学的服装或物品时尚漂亮时你有何想法:感觉很美,但自己并不想拥有占50%,想要但没钱占31%,也去买一个占2%,不清楚17%。

统计情况还表明,消费倾向大的学生又分2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花钱无度、追求享乐主义的一类:本身消费水平很高,一边花钱如流水,一边抱怨缺钱花;另一种情况是消费水平很低,这一部分学生大都为贫困生,因购买力严重不足而压抑消费,导致消费饥渴症。属于这2种情况的大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都可能会产生扭曲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病态的消费心理,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

2.3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智商情况被调查的大学生100%希望能自食其力,愿意打工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表明大学生追求经济独立的愿望非常强烈,都具有急于摆脱其经济来源依靠家庭的心理状态。但统计结果也表明,大学生的整体理财智商一般,普遍存在上半月花钱松、下半月紧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消费计划性不强、攒钱意识差,只有24%的大学生表示正在攒钱。反映了大学生欠缺理财意识,也反映出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理财教育的缺失。

2.4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性统计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性。消费低端的形成原因为:一是女性基本生活费普遍较男性低,也就是说从生存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消耗得少;二是大多数女性比较节俭,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消费高端的形成原因为: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女性的情绪易于波动,即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这一点跟统计结果明显吻合,月消费额500元以上的女性85%属于冲动型消费类型,其消费状况跟情绪有很大关系;二是女性天美,对能表现自己美的物品有较大消费倾向,从而形成消费高的一端。

2.5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消费心理的影响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问卷调查表明:只有2%的大学生认为要体现人生价值就要追求即时享受;2%的同意金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6%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志。调查问卷同时表明这部分学生中95%的具有超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证明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6大学生对消费意义的认知情况对消费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消费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大学生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表明大学生对消费意义的认知不是十分清楚。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可能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认知的不正确会导致心理的不正常,进而表现出行为的异常。调查的具体统计情况为:10%的大学生认同只要满足消费欲望个体就会有幸福感;约20%的认为只要消费就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17%的认为消费与环境保护没有联系;竟然还有22%的认为中国的国情适合采取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虽然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只占20%左右,但因为被试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今后国家各项建设的主力军,所以这种比例是极不正常的,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的。

2.7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与家庭熏陶、父母对其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支出跟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的相关性并不如所预期的那么大,而跟家庭熏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却高度相关。例如:父母同为个体职业者的学生,消费状况却两极分化严重,消费类型截然不同――消费支出高的学生,其父母教养方式多为忽视型或溺爱型,而支出低的学生,其父母教养方式多为权威型。另外,在统计消费类型时发现,与父母属于相同消费类型的竟高达56%,这都说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高度相关。

3结论与建议

此次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比较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消费结构基本合理,消费水平不高;能够比较理性的进行消费决策;追求经济独立的意识较强。相比较而言,女性较男性在消费上更显得情绪化一些。大学生整体理财智商稍欠缺;存在消费盲目、攀比、从众、超前等病态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只是少数,但是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有约20%的大学生对消费意义的认知不足,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对消费意义的认知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病态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一阶层上的学生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主要跟父母对其教养方式、家庭熏陶高度相关,其次受社会大环境(学生所处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影响。建议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方面应发挥各自的作用。父母身体力行,使孩子形成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切不可以为只有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消费就是疼爱。学校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重任,不可以为消费只是个人的事情而予以忽视相关教育。虽然具有不健康消费心理的大学生只占极少数,但病态消费心理具有很大的传染性、弥散性。建议高校适当开设有关消费方面的课程,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这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在于消耗了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为社会贡献了多少,提倡节俭、科学、文明、适度的消费观,反对并抵制病态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为社会输入高素质的人才。

4参考文献

第1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通过对我校各个学院的抽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现象:(一)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二)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35.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42.2%。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三)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7.8%,低于350元的占15.9%,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第12篇

第一节  选题意义 1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结构 2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3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4

第一节  西方古典消费经济理论 4

第二节  西方当代消费经济理论发展 5

第三节  当代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理论研究成果 6

第三章  浙江省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状况 7

第一节  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总体发展情况 7

第二节  用恩格尔定律分析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9

第三节 用ELES模型分析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10

一、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引入 10

二、ELES模型的运用及相关数据的处理 11

三、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13

第四章  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 15

第一节  影响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15

一、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 15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 16

第二节  浙江城乡居民消费情况差异分析 17

一、浙江城乡居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 17

二、浙江城乡居民消费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较大差异性 17

三、浙江城乡居民消费者行为有显著差异 18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19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9

第二节  政策建议 21

一、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城乡居民投资和消费行为 21

二、采取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抑制收入差距的无序扩大,提高整体消费倾向 21

三、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理顺供需关系,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 22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小居民消费的不确定因素,释放居民储蓄,促进消费增长 22

五、分层次引导居民消费行为 23

【参考文献】 25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居民消费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消费偏好的综合体现。

众所周知,居民消费是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居民的消费行为是影响消费的内部因素。近几年来,国内消费需求一直疲软。据调查发现,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出现长期下降趋势,居民消费需求呈现明显不足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关系到城镇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甚至全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良性循环,促进经济良性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城镇较发达而农村比较落后,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别是一项反映城乡差别的重要指标,其集中体现为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的差异。过大的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不仅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对于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生活条件改善与生活质量提高的首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消费的增长特别是边际消费逐年递减;“十一五”期间扩大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而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低下的问题将是当前一个时期必须直面的严峻问题。因此如何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目前各方面普迫关注的问题。

由以上几方面原因可以得出,研究消费以及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国内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很多研究只是单方面的分析城镇居民或者农民的消费状况,并没有把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把城乡消费差异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并不多见,对浙江省的城乡消费情况的比较研究就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小小的探索。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结构

本文以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者为分析对象,运用Excel等软件,收集1978-2006浙江省的实际数据(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等),通过对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初步统计分析,来分析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消费环境,再针对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分别建立回归模型,简单分析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最后,对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意见。

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是基于一般理论基础上的实证性分析。因此,总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理论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具体的来说,将采用以下的方法:

1、 文献分析法:主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来支持论文的研究,包括学校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的藏书和期刊、电子期刊的全文检索、英特网的搜索引擎、各大专业网站等等;

2、 数据处理法: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调查,确定统计对象,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本文主要采取了比较恩格尔系数和建立ELES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方法对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 列表法与图示法:将整理好的数据列入表格,或作出相关图示,有助于直观、明了地进行分析处理;

4、 数理分析法:将整理好的数据与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以期得出结论;

5、 综合实证分析法:将数据理论结合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比较分析。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

正如本文的选题意义中所述,研究消费以及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国内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很多研究只是单方面的分析城镇居民或者农村居民单边的消费状况,并没有把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把城乡消费差异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并不多见,对浙江省的城乡消费情况的比较研究就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小小的探索。

   而本文最大的不足就是题目摄取范围偏大,以我本科四年学习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较难在有限的篇幅内用精练的文字表述全部的研究结果。这也是我论文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足而留下的遗憾。因此只得选取重点,即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方面下手,根据建立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做出结论分析和提出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西方古典消费经济理论

威廉•配第(1623-1687)的消费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主张节制和不必要的 消费,以保证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他把消费区分为必要消费和不必要消费,他认为最不利于生产的是用于大吃大喝的消费,其次是用于购买衣料的消费。同时,他提出通过税收调节消费,主张通过征税的办法来控制资金的支出及用途,

亚当•斯密(1723-1790)也主张把资本积累放在首位,节制消费。他认为勤劳和节俭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并区分了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生产性消费与非生产性消费,以及它们不同的经济效果,主张以增加消费来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还首次提出了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消费,继承了配第节制消费,保证财富积累的思想。

大卫•李嘉图(1772-1823)主张的消费经济理论仍旧是强调资本及财富的积累,节制非生产性的消费。比斯密的消费思想更为深刻的是,他始终把工人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生产与消费、政府税收与人民消费水平等关系上,更多地强调限制政府的非生产性,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他分析了消费欲望、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问题,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他就需要更多的商品;只要他有任何新的价值可以提供出来交换这些商品,那对社会是一种有效需求。

魁奈(1694-1774)是重农主义思想体系的创建者。他的消费经济思想表现在:第一,特别重视消费对财富增长的影响作用。他认为消费是再生产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抨击了法国重商主义的消费政策,提出了重农主义的消费政策。他认为有必要让农民富裕起来,以便让他们消费更多的产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第三,提出了“纯产品”学说,主张必需品的供应要得到保证。

西斯蒙第(1773-1842)的消费观点主要有:第一,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消费决定积累、消费决定生产的基本观点。第二,提出了消费不足的经济危机理论。第三,强调政府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的指导。他认为,政府应当指导人们消费,并采取措施发展消费品生产和便利消费品的销售,制定合理、公平的消费税制度,切实关心消费者的利益。

第二节 西方当代消费经济理论发展

凯恩斯(1883-194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每个消费者都是根据其现期绝对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来决定其消费支出和储蓄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支出固然也会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少。他的绝对收入理论是假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只受当期绝对收入影响,不受其过去收入和其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

杜森贝里(1918- )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中提出的相对收入从动态角度分析消费函数,是对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一种修订和补充。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收入与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杜森贝里从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两方面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的矛盾。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函数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而使消费与收入偏离长期固定比例,但在长期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要受示范性和棘轮效应的影响,使收入与消费保持一个稳定关系。

弗里德曼(1912- )消费函数在假定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认为在比较长的时间尽管收入在人的一生中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是平稳的并从持久收入、持久消费、暂时收入、暂时消费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收入消费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

莫迪里安尼(1918-2003)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他总是试图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投资(即当前消费和计划消费)之间做最佳分配,从而获得最大效用。

罗伯特•E•霍尔(1978)在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引入了理性预期,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该假说认为,如果财富或永久性收入的估计和今后的消费都以理性预期为基础,那么,由消费或收入过去的变化反映出来的过时信息对现期的消费变化不应有任何影响。

戴维森等人(1978)提出的误差修正机制模型(ECM)。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区分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过程。它首先假定消费C与收入Y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C=KY,消费者将依据前期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对均衡比例K的偏离程度不断调整消费。因此, ECM 描述的是消费者利用控制变量C逼近或维持均衡比例K的过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把解释消费变量的长期与短期作用分离出来,并特别把长期作用的动态均衡机制显示出来

利兰德(1968)在《储蓄和不确定性》一文中,首次分析了产生预防性储蓄达到必要条件。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利兰德认为在引入不确定性之后,消费者不再只是将财富平均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还有另一个防范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重要作用,其边际效用函数不再为线性函数。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消费者选择当期少消费而多储蓄。

第三节 当代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理论研究成果

袁志刚和朱国林(2002)指出必须在消费理论框架内研究收入分配和总消费的关系,并总结了不同消费理论对收入分配与消费行为的看法,认为收入分配确实会影响总消费,但该文并未用这些理论解释中国经济。

范建勇、朱国林和严燕(2002)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特征,把我国消费者按照不同收入水平分类,研究了他们不同的消费倾向,证明了我国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储蓄倾向偏高,中间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是消费需求的主力军,他们的研究完善了我国经济转型期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的理论框架。

王玉华和孙凤(2001)利用1991-1998年的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我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得出不确定性对即期消费有负影响的结论,我国居民储蓄行为中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

施建淮、朱海婷(2004)利用1999-2003年35个大中城市居民储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居民的储蓄行为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然而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强烈,并且指出我国储蓄占有结构不平衡问题才是储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叶海云(2000)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消费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约束使我国居民不得不确立短期储蓄目标,其现期消费水平不是由现期流动性资产和收入水平而是由短期收入流和短期储蓄目标决定,因而现期消费低于最优水平,但是他并没有为此结论提供实证证明。

刘建 民、欧阳俊、秦宛顺(2003)通过相关性检验得出我国居民总体消费增长与流动性变量的一阶滞后项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因此我国居民总体消费不存在流动性约束他们对不同收入组的城乡居民消费特征数据与借贷数据的分析也表明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特征与面临有效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行为特征不符合,从而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决策并未面临有效流动性约束的结论。

第三章 浙江省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状况

第一节 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总体发展情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作为沿海开放省市中的佼佼者,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升高,居民消费支出也不断跃上新台阶,从表3-1可以清楚地看到1978年以来浙江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情况(除恩格尔系数外,单位均为元)。

表3-1 历年浙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表(1978-2006年)

年份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人均消费性/

生活消费支出 食品支出 恩格尔系数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1978 332 165 301 157 — 93 — 59.1

1979 — 195 — 175 — 100 — 57.1

1980 488 219 428 192 — 109 — 56.8

1981 523 286 476 267 264 147 55.6 55.2

1982 530 346 471 302 270 170 57.3 56.3

1983 551 359 484 326 288 183 59.5 56.2

1984 669 446 795 369 407 202 51.3 54.6

1985 904 549 795 474 407 247 51.3 52.1

1986 1104 609 969 561 492 282 50.8 50.3

1987 1228 725 1100 659 570 320 51.8 48.6

1988 1589 902 1453 839 741 389 51.0 46.4

1989 1797 1011 1556 927 851 445 54.7 48.0

1990 1932 1099 1604 946 885 436 55.1 46.1

1991 2143 1211 1806 1027 992 518 55.0 50.5

1992 2619 1359 2154 1112 1111 548 51.6 49.2

1993 3626 1746 2856 1263 1417 633 49.4 50.2

1994 5066 2225 4079 1680 1945 800 47.4 47.6

1995 6221 2966 5263 2378 2489 1198 47.0 50.4

1996 6956 3463 5764 2702 2714 1367 46.9 50.6

1997 7359 3684 6170 2839 2723 1378 43.9 48.5

1998 7837 3815 6218 2891 2644 1362 42.5 47.1

1999 8428 3948 6522 2806 2629 1293 40.3 46.1

2000 9279 4254 7020 3231 2752 1406 39.2 43.5

2001 10465 4582 7952 3479 2888 1449 36.3 41.6

2002 11716 4940 8713 3693 3474 1508 37.9 40.8

2003 13180 5431 9713 4287 3558 1637 36.6 38.2

2004 14546 6096 10636 4659 3851 1839 36.2 39.5

2005 16294 6660 12254 5215 4140 2011 33.8 38.6

2006 18625 7335 13349 5762 4393 2141 32.9 37.2

本表格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  

表3-1中几项专有名词解释如下: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是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缴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所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是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等非商品支出,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缴纳的各种税款,也不包括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是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若将表3-1中的数据制成曲线图,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出,1978年以来浙江省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一直稳步上升,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增幅更是逐年变大。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总是明显高于农村,且增长曲线斜率明显大于农村,说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发展速度和程度大于农村。

 图3-1 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支出曲线

第二节 用恩格尔定律分析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是实现了的消费需求。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的研究将宏观经济中的消费理论与消费实际联系起来,为宏观消费问题提供了实证研究的角度、方法以及应用。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普遍认为,分析消费结构,对于了解消费者行为,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变动方向,研究社会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消费结构的研究成果中,最重要且有广泛影响力的是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英、法、德等国家不同阶层的家庭调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定律: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反之比重则越小。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对于国家而言,越穷的国家,每个国民平均支出中购买食品的比例越大。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思格尔系数(%) = 食品支出总额 /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 100%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纪年代根据恩格尔系数确定了划分贫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关系如下:

EC>60,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50<EC≤60,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温饱阶段;

40<EC≤50,居民生活消费实现小康水平;

EC≤40,居民生活消费趋向富裕。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浙江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来分析我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将表3-1中的1978年以来反映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的恩格尔数据绘制成折线图(见图3-2)。

从图3-2中我们可以看出,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浙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981-1992年处于50到60之间,说明这一时期浙江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温饱阶段,1993年以后浙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在40-50之间并逐年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达到小康水平,2003年以后浙江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开始小于40,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趋向富裕;浙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处于50-60之间,除了七十年代末期接近60,之后逐年下降并于1990年达到46.1,从这个数据说明八十年代末浙江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先进入小康,但九十年代初期三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重新回到50以上,直到1997年这个数值才回落并在以后继续下降。

 图3-2 浙江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总的看来,浙江省二十多年来恩格尔系数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1%,到2006年的37.2%,城 镇的恩格尔系数从1981年的55.6%到2006年的32.9%,无论城镇农村,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都日益提高.且进入九十年代后,浙江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一直比农村的要低,消费水平较农村居民高。

第三节 用ELES模型分析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一、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引入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是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S,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弥补了LES模型理论逻辑上的不足,是近年来研究居民消费的重要工具。ELES需求支出函数为:

piqi = piγi + βi ( I – pjγj )   i,j = 1,2,……,n       (1)

定义域:pi>0,  0≤βi<1,  Σβi≤1

在(1)式中,pi 为商品i的价格,为商品i的实际需求量,γi为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量,I为消费者总收入,βi 为消费者对于商品i的边际消费倾向。其模型的解释是:消费者对商品i的需求支出额为两部分之和,第一部分为该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第二部分是总收入减去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后剩余部分中用于商品i的部分,其边际消费倾向份额为βi 。

又有V = piqi,V为消费者进行各种消费的总支出,是由消费者购买行为内生地确定。可以将(1)式写成计量模型形式:

Vi = piqi = (piγi – βi pjγj ) + βiI + ui = bi + βiI + ui      (2)

其中ui为随即误差项,利用常用的最小二乘法可求出(2)式中的参数bi和βi的估计值。然后利用bi和βi的估计值可以求得商品i的基本需求支出piγi;

pjγj = bi + βi bi /(1 -  βi)     (3)

同时可以求出商品i的需求收入弹性ηi为:

ηi = (ӘVi / ӘI)* (I / Vi) = βi (I / Vi)      (4)

二、ELES模型的运用及相关数据的处理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居民消费性支出分为8大类: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类、居住类、杂项商品和服务类。以下部分的计算将运用ELES模型,利用时间序列和截面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对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进行分析。

1、按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不同年份的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就可以构成时间序列数据。利用1996-2007年浙江统计年鉴资料,可以综合整理得到时间序列数据,再利用EXCEL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得出ELES模型中(2)式的参数bi和βi的估计值(见表3-2)。参数估计值下面括号中的数据为该参数的T检验值,R2为判定系数(R2<1, T、R2值越大,表明该线性越显著,通常T>2即可,表3-3同表3-2)。 

表3-2 ELFS参数估计表(时间序列数据)

支出项目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bi βi R2 bi βi R2

食品 1380.566

(11.75) 0.166

(16.25) 0.964 529.253

(7.64) 0.214

(15.27) 0.959

衣着 79.460

(0.82) 0.065

(7.70) 0.856 -5.398

(-0.21) 0.046

(8.79) 0.885

家庭用品设备、服务 731.237

(8.43) -0.007

(-0.95) 0.082 37.648

(2.04) 0.031

(8.45) 0.877

医疗保健 -87.925

(-1.39) 0.058

(10.57) 0.918 -156.642

(-9.29) 0.083

(24.38) 0.983

交通和

通讯 -1017.920

(-7.24) 0.180

(14.78) 0.956 -355.451

(-8.81) 0.142

(17.33) 0.968

娱乐、教育文化 -304.778

(-3.96) 0.132

(19.71) 0.975 -246.865

(-6.81) 0.139

(18.89) 0.973

居住 -20.429

(-0.59) 0.068

(22.93) 0.981 12.892

(0.261) 0.132

(13.23) 0.946

杂项商品和服务 191.804

(3.94) 0.013

(2.99) 0.472 58.563

(3.23) 0.008

(2.27) 0.339

合计

消费支出 991.517

(5.41) 0.671

(39.14) 0.994 -125.951

(-1.14) 0.795

(35.48) 0.992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1996-2007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3-2中可以看出,各支出项目参数估计值中,不考虑杂项商品和服务项目后,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项目对应参数βi的估计值T过低,不能通过检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衣着项目对应参数bi偏低,R2也相对其他项目的判定系数偏低,而其余各项对应参数βi的估计值都能通过检验,并且判定系数R2都很高,线性显著。

2、按横截面数据分析

在对居民消费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进行分类的同时,为研究居民消费能力的层次性,还可按家庭的年收入不同进行等级分组,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同一年份不同等级收入户的消费各类支出就可以构成截面数据。

利用2007年浙江统计年鉴资料,综合整理不同层次收入户各项消费支出得到2006年城乡居民消费的截面数据,同样利用EXCEL软件可以得到ELES模型中(2)式的参数bi和βi的估计值(见表3-3)。

表3-3 ELES参数估计表(横截面数据)

支出项目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bi βi R2 bi βi R2

食品 1046.579

(13.20) 0.149

(16.71) 0.989 2483.836

(8.91) 0.105

(8.19) 0.931

衣着 94.269

(5.77) 0.036

(19.83) 0.992 135.467

(1.62) 0.067

(18.44) 0.986

家庭用品设备、服务 45.068

(3.51) 0.031

(21.61) 0.994 -66.943

(-2.77) 0.038

(35.73) 0.996

医疗保健 218.547

(8.94) 0.032

(11.69) 0.979 343.019

(2.96) 0.027

(5.35) 0.851

交通和

通讯 32.798

(0.72) 0.082

(16.06) 0.989 -1312.030

(-3.04) 0.214

(11.34) 0.963

娱乐、教育文化 195.298

(4.09) 0.072

(13.36) 0.983 332.046

(7.23) 0.088

(44.06) 0.997

居住 -85.127

(-1.48) 0.109

(16.78) 0.989 238.624

(4.19) 0.055

(22.143) 0.990

杂项商品和服务 22.035

(1.28) 0.014

(7.19) 0.328 -85.207

(-5.68) 0.0288

(43.95) 0.997

合计

消费支出 2068.815

(18.35) 0.618

(125.42) 0.9997 1555.963

(30.45) 0.573

(99.67) 0.9997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3-3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支出项目参数估计值中,除去杂项商品和服务项目外的其他所有项目对应参数βi估计值都能通过检验,并且判定系数R2都很高。

三 、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由表3-2和表3-3可知,2006 年浙江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61.8%,1995-2006年的边际消费倾向为67.1%;2006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57.3%,1995-2006年边际消费倾向为79.5%。2006年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长期边际消费倾向都有所下降,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则下降了超过20个百分点。这个数据一方面验证了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居民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的结论,另一方面也说明浙江省城乡居民由于受到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各项社会制度改革和收入预期的影响,他们通过减少消费支出、增加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对比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还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显著低于农村居民,但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特别是2006年这一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却比农村居民高。这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说明近年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已经大幅上升,而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镇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更不确定,不得不放弃更大比例的现期消费支出,以更高的储蓄率来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支出。因此,稳定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进一步提升边际消费倾向对促进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比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重点主要集中在食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几个方面,其边际消费倾向都较高;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浙江省城乡居民食品支出边际消费倾向很高,特别是在时间序列数据中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达21.4%,虽然2006年城乡居民食品边际消费倾向有所减少,分别为 14.9%和 10.5%,但这还是表明目前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食品支出还是消费支出最为重要的构成之一,且作为沿海经济开放较为高度的浙江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落后于城市,而是已经开始赶超城镇居民。

城乡居民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两项支出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特别是2006年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占据了首位(21.4%),这说明经济发展强化了农村居民的时间和信息观念,特别是像发展民营、私营企业的乡镇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也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对城乡居民支出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们反映了城乡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教育的重视,对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项目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高,这说明城乡居民对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及家庭劳务、医疗保健服务等较高档次的消费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浙江省城乡居民居住项目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有较大的差别: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低,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住房体制改革前,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分房和相关住房保障,虽然1998年我国进行住房体制改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一段时间内城镇居民仍然不用为住房担心,其边际消费倾向并不高;而本世纪以来,由于不再享受单位分房等相关福利,买房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日益飙升的房价也使城镇居民身上的负担加重,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相比较而言,浙江省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长很快,其住房需求却比城镇居民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因此2006年数据表明,浙江省城乡居民在居住项目上的短期消费边际倾向为城镇(10.9%)高于农村(5.5%)。因此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消除各种影响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因素日益重要。

第四章 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政治、经济七存在着多重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局面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差别是这种二元结构的产物。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的生活也从贫穷经过温饱逐渐走向小康和富裕,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较抽象的“消费者”的不同具体形态主体,其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设定具有相当多和相当大程度的共性。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依然存在,造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很大的差别,这一差别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只有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屠民的消费行为分开研究,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

第一节 影响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消费行为的过程既是消费者的思维、心理过程,也是不断采取行动、产生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等各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因素,新古典经济理论将这些方面的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行为因素。

一、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

关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为五方面:

1.消费选择自由

消费选择自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时基本上不受限量、配额和短缺的约束。消费者在不同商品和劳务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消费品和劳务的主观偏好,以及其收入水平,即预算约束大小。

2.价格充分弹性

价格弹性是指当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或支出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如果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其消费数量增加;相反,消费数量减小。这种增加和减小的幅度受商品和劳务价格弹性的影响,如果价格弹性较大,则购买数量的变化幅度就较大,相反幅度较小。

3.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受到其实际收入的限制。

4.没有流动性约束

流动性约束可以一般地定义为某些个人没有能力用未来收入作担保而获得贷款。流动性约束大小,反映消费者能够用未来收入实现现时消费的可行程度大小,或者是其消费在不同时期的转换能力大小。不能借入而又缺乏金融财富存量的家庭就是流动性受约束的家庭,因为他们所能做的最大消费就是当期所挣得的收入。如果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程度越高,消费在不同时期的转换能力就越差,反之则说明消费在各时期的转化能力越大,即可以用未来收入实现现时消费可行性程度越高。

5.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外部环境存在的一些风险性或不可预期性。包括收入不确定性和将来各种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很大,是消费者选择消费与储蓄 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并培植了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增强了消费者预期的困难,居民在消费安排上更加理性和谨慎,预防性储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加快。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

关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为四方面:

1、理性主体

即西方新古典经济理论中认为的 “经济人”,特点即其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同时,“经纪人”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的或随机的决策,因此又被称为理性人。

2、追求效用最大化

依据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假设,消费者行为最基本、最主要的假定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消费过程中,理性主体——消费者是通过对消费品的合理组合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效用最大化。

3、规避风险

消费者规避风险与外部环境设定的不确定性相关,由于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理性主体的消费者存在着规避风险行为,即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或进行劳务消费中力求风险最小。

4、时间偏好  

由于存有不确定性和风险,在消费的时间选择上,即对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选择上,消费者较看重现在消费,这就是时间偏好设定的基本点。

第二节 浙江城乡居民消费情况差异分析

    在考察不同的历史时期居民消费行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设定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

一、浙江城乡居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所处的外部环境差异明显,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导致居民消费行为不同。

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是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先生产后消费的观念和政策中进行消费的。其消费行为是被束缚的,是近视的;其预算约束是一期的。所以决定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现期收入,近似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假说。

改革开放后,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城乡消费市场逐渐放开,城乡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强。几十年的消费欲望被释放后,居民消费热情快速升温,产生了炫耀和攀比思想,同时,预算约束和流动约束有所放松,为居民实现跨期消费提供了条件,因此,这一时期浙江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更近似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假说。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改革对居民的消费行为冲击很大。一方面,居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预算约束和流动约束大为减小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变迁所增加的各种预期消费支出大大提高,于是居民不得不为将来巨额的预期支出进行预防性储蓄,跨期消费时间拉长,甚至是一生或隔代消费,其消费行为更符合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假说。

二、浙江城乡居民消费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较大差异性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较抽象的“消费者”的不同具体形态主体,其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设定具有相当多和相当大程度的共性。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政治、经济上存在着多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这一差别具体表现在:

1.消费品分配方式的差异性

城镇居民享受低价供给,福利分配的消费品和各种补贴,农村居民自给性消费占有较大比重。

2.工农业产品比价不同

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受工农产品比价变动的影响,工农业产品比价的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显著,改革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逐渐缩小,这一变化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3.消费者单位经济功能上的差异

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仅仅是消费活动的基本单位,而改革后,农村居民家庭一方面是消费活动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又是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农村居民消费者的双重经济功能使其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掺杂在一起,并使其消费者行为增加了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设定,即生产经营投入和收入风险的约束。

4.福利制度不同

城镇居民享受包括保证就业和退休、福利性住房、各种补贴、公费医疗和劳保在内的各种福利制度,而农村居民手身份约束,不能享受这些待遇,福利制度的不同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

5.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不同

城乡分割的历史形成农村居民在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上远远落后于城镇,拉开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

三、浙江城乡居民消费者行为有显著差异

由于城乡居民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同变化,浙江城乡居民消费者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表明,浙江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差异具体表现为:

1.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和收入取得方式具有明显差异

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农民收入迅速提高。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使城镇居民工资增加,补贴增加,其收入也提高了。从城乡对比来看,自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城乡居民这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得以保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城乡居民在收入的取得方式上有明显差异,浙江城镇居民收入以货币形式为主,而农村居民收入有一定的比例实物收入。

2.浙江城乡居民资产存量形式和流动性约束存在一定差别

城镇居民资产存量中,金融资产所占比重稳定上升,流动性增强相对而言,农村消费者实物资产比重较大,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城镇居民跨期消费的路径比农村居民要拉长和平坦些。

3.浙江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差异明显

这一差异首先表现在自给性和商品性消费支出构成的差异,城镇居民实际收入的主要部分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其消费支出的货币化程度相应较高。而农村居民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特点,决定了农村居民的实物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自给性消费在其消费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农村居民生活的货币性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的商品化、货币化消费程度提高,自给性消费在其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由于受农村产品特点和消费习惯的影响,自给性消费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次,浙江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构成有显著差异。城镇居民是单纯的消费活动主体,其支出以消费性支出为主,而农村居民消费者具有生 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为一体的双重身份。由于农村经济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农村居民的收入——支出结构中生产性支出占有突出位置。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行为不仅取决于上期的纯收入水平和商品市场的供给与价格,还取决于生产的需要。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差别,表现在购买行为与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异。

1、恩格尔系数

总的看来,浙江省二十多年来恩格尔系数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1%,到2006年的37.2%,城镇的恩格尔系数从1981年的55.6%到2006年的32.9%,无论城镇农村,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都日益提高.且进入九十年代后,浙江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一直比农村的要低,消费水平较农村居民高。更进一步分析:

(1)在外用餐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同时洋快餐、中餐店遍布大街小巷,为了得到较多的休闲时间,上班族在外用餐比例提高,据一份调查显示,自1995年以来城镇居民在外用餐率每年平均以近20%的速度增长,而农村居民在外用餐率增长速度很慢。

(2)购买加工食品增加。加工食品(尤其是深加工食品)的价值是原料食品的两倍至十几倍,而且近几年城市的超市快速发展也为居民购买食品(尤其是加工食品)提供了方便,所以城镇居民购买加工食品成倍增长,这也是增加食品性支出的原因之一;而农村居民除农忙外,平时空余时间较多,因而通常更多的是购买低值的原料食品,自行加工食用,特别是在近几年现金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食品性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反而下降了。

2、购买行为

尽管城乡居民存在许多消费热点,但是其购买具体产品的热点及其购买的时间都存在某些差异。

(1)出现的消费热点不同。目前城镇居民出现旅游热,浙江农村居民却表现得很冷清。据调查,浙江城镇居民目前有外出旅游者的家庭达86.9%,未来五年计划外出旅游的高达96%,计划跨省旅游的为73%,计划出国旅游的为33%,旅游消费逐渐升温;而农村居民对“未来五年内最大的支出项目”用于旅游的只有1.47%。

(2)出现购买热的时间不同。从市场产品普及率分析,浙江城镇居民出现家电(四大件)购买热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出现饱和期,而农村居民出现这些产品购买热是90年代中期,饱和期则是90年代末,产生购买热的时间差城乡为十年,产生饱和期的时间差为五年。

3、影响因素

影响城乡居民购买行为因素很多,但从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因素差异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消费意识的超前性与滞后性。影响城乡居民购买行为的差异,除了收入水平的差异因素之外,还与居民的消费意识有直接关系,城镇居民由于沟通信息比较方便,所以容易受现代消费价值观的影响,消费意识容易超前;农村居民则相反,容易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消费意识较滞后。因此,通常要以城市消费行为来影响与带动农村的消费行为。

(2)品牌与价格的关注程度不同。由于收入水平和消费意识的差异,城乡居民对品牌与价格的关注程度不同。城镇与农村居民在购买动机方面,虽然都把产品“性能”放在首位,但是对品牌与价格的关注程度就不同了,前者对“品牌”关注度居第二位,而“价格”居第三位,后者则恰好相反,“价格”居第二位,“品牌”则居五个因素中的第四位。

(3)影响购买行为信息来源不同。据小天鹅集团一份调查表明,城镇居民选择与购买产品的信息来源首先是广告(包括传统媒体广告与网络媒体广告),其次是亲戚朋友介绍。调查显示,农村居民购买家电的信息来源首先是“看外观与性能”(占48.27%),其次是亲戚朋友介绍与推荐(占36.67%),其三是广告(占14.67%)。这也充分体现农村居民“眼见为实”的消费习惯。

另外,城乡居民购买行为还受消费价值取向、消费环境、消费政策、销售渠道等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关企业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方面都应认真地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城乡居民投资和消费行为

当然其前提必须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给居民消费提供宽松和健康的外部环境。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居民消费状况。改革开放引起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实质性变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是国家富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给人民带来的最直接的利益。

   除了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保证外,引导居民健康消费也很重要。随着居民需求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己形成。居民消费行为在经历了“填饱肚子”—“老三大件”—“新三大件”的消费后,随着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到“住”和“行”高层次消费上。商品化住宅,高档服装和居室文化商品的消费日益多样,同时,交通通讯,文化教育消费支出增加较快。中国未来的消费热点会集中在住房、文化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和家庭轿车等方面。为此,为了引导浙江居民消费行为,相关政府和机构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中,为热点消费品的生产开发和消费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满足有经济支付能力消费者高水平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采取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抑制收入差距的无序扩大,提高整体消费倾向

在保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抑制收入差距的无序扩大,提高整体消费倾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政府要通过加大投资,扩大就业机会,解决目前较突出的下岗、失业问题,改善企业体制,放开国有企业工资,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等措施在较大范围提高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于城镇居民除了职工工资的稳定增长外,还要鼓励各类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允许人们取得各种合法收入,保护私有财产。

与此同时,还需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从边际倾向递减的规律可见,高收入户居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的消费要远低于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成为制约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增长的障碍。因为,无论是消费结构的转换还是消费梯度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富裕阶层,要提高整体的消费倾向,使占人口大多数的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同时加大扶贫力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启动消费。

三、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理顺供需关系,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

浙江省目前出现的消费需求不旺盛、消费结构层次相对处于较低阶段,原因不仅仅是居民支付能力不够,供需脱节、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浙江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过渡,并向富裕型迈进,消费结构也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化,对消费品的需求己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同时,城镇还有少数贫困居民,农村大部分居民消费还处于“生存型”和“数量扩张型”阶段。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将集中在住房、汽车、通讯旅游和文化娱乐等方面,而农村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主要在于耐用消费品和子女教育。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满足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另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既要大力开发高科技含量的“高、精、尖”产品,也不能忽视物美价廉、经济实用产品的生产开发,多层次产品结构是适应不同居民消费层次的客观要求。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小居民消费的不确定因素,释放居民储蓄,促进消费增长

研究发现,上世纪年代末期,浙江城乡居民消费增长趋缓,有效需求不足表现突出,其重要原因是社会福利制度变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造成居民工作不稳定,如下岗失业使人们降低未来收入的预期,另一方面住房、养老、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触及到消费者的福利待遇,居民支出的不确定程度的提高。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居民的风险预期,居民消费变得谨慎,这就促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倾向。因此要加快改革步伐,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只有尽快使教育、医疗、养老、劳保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明晰化,让居民切实了解到未来的各项支出多大成分由自己负担,多大成分由国家和集体负担,才能增加居民对未来各项支出的理性预期,从而保证其在储蓄与消费中理性地作出选择。相反,如果各项改革措施迟迟不能到位,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必然会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减少现期消费,以应付未来风险,从而对解决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针对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保障资金来源不足等缺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建立多种形式、多种资金筹措渠道、法定报销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在医疗保险,人身保险,失业救济等方面增加扶持力度,让居民解除后顾之忧,对自己未来的消费支出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

五、分层次引导居民消费行为

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状况的差异,决定了要分收入层次促进消费,这将比针对总体的消费促进手段更为有效。

1、从城市居民看,应分三个层次促进消费:

(1)高层次消费——引导大额消费

对于这一层次的消费群体而言,因其消费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比较小,收入增加或者是市场价格下降对其消费都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尽量促进他们在旅游、文化以及大件物品上的消费,关键是丰富其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位、引导其消费方向。比如开发适合这一群体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减少对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的行政性干预,同时积极改善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2)中等收入消费——促进即期消费

主要以稳定收入增加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其一是要给他们以收入将会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其二是要尽快出台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的明确方案,让老百姓对未来的支出状况更加明朗,从而改善心理预期,从而增加当期消费。第三是改变居民对于我国价格走势的不正确认识。虽然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买方市场,但并不意味着价格水平一直下降。而且在加入WTO后也不是所有商品和服务都会大幅降价,像高级轿车和金融服务等有降价可能的商品是当前我国中等收入水平的消费者还消费不着的。国家应给与消费者正确的引导,让居民充分认识到价格上升的可能性和变化趋势并合理安排即期消费。

当前,一方面要防止居民对未来消费升级换代进行大量的储蓄而不利于目前的消费启动,同时也要防止未来升级换代过于集中。当前应当细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维持消费升级的渐进性,使消费升级成为一个分层次、有步骤的稳定过程。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中高收入者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3)低收入消费——刺激日常消费

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对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如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工人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2、从农村居民看,主要从两方面启动消费:

(1)对于部分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

他们的消费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正受到各种障碍的制约。这些农民并不缺钱,但是在消费上缺乏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平等待遇,比如进城买房受到限制,子女进城上学受到一定的歧视;再加上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恶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使得很多富裕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其收入状况不相一致。对于这部分消费者,主要是对其消费进行科学的引导并且切实改善其消费环境。

(2)对于大部分农民

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其消费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增加这部分农民的消费,增加收入是关键。在当前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他产业吸收第一产业的 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农副业之外的收入有比较大的增长。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和保障农民进城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促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重新振兴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从而使居民的各种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黎清,李梅.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5):82-84.

[2] 奚艳,吴忠培.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差异的分析——以广东省数据为例[J].经济论坛.2008,(4):26-29.

[3] 杨钰画.山西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J].研究与探讨.2006,(11):19-21.

[4] 姚金海.基于ELES的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比较分析[J].商业研究.2006,(25):65-67.

[5] Christophe Courbage. Precautionary saving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risks[J]. Economic Theory (2007) 32:417–424.

. Econometrica 70, No.1 (2004.12):47-91.

[7] 吴东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问题研究[C].西南农业大学.2004:25-35,51-53

[8] 孙凤.消费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 余约成.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C].浙江大学.2006

[10] 施晓虹.关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7,(4):5-12.

[11] 徐浩然,王子龙,许箫迪.居民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 2006,(2):18-22.

[12] 庞智强.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5,(17):47-50.

[13] 汪红驹,张慧莲.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4,(6):43-45.

[14] 王邦宜,孙高向.农村、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差异与消费政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4):8-12.

[15] 沈晓栋,赵卫亚.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J].经济科学.2005,(1):23-26.

[16] 才淦.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C].吉林大学.2007

[17] 来雅萍,曹荣庆.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浙江统计.2006,(2):7-9.

[18] 周侃.浙江省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新西部.2008,(2):73,92.

[19] 蔡瑞琪.中国城乡消费差异的实证分析[J].金融学苑.2006,(1):49,55-59.

[20] 陈莞桢.福建城乡居民消费行为之比较[J].闽江学院学报.2006,(27-3):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