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22:0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和智力结构,写作是学习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4
写作是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文材料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的过程,其体现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写作是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呢?
一、认识语文基础学习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迁移的依据。高中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因此,学生对作文文体的熟悉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水平。因此,教师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对写作文体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传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教案的组织。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单纯依赖于教师写作课的讲解,并且,高中生一星期两节写作课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需要教师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教师在对教材文本中议论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对文本基础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而且还要对议论文写作结构,写作方法等进行初步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避免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指导课中学生对新知识一无所知,这样不仅阻碍教师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学生能力迁移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文本所涉及到的基础语文知识和历史典故等内容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整理,让学生以书本知识为点进行知识的扩充和完善,形成知识体系,为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多、历史典故多、诗词背诵数量大以及素材准备多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知识的储备,但是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派上用场,就是一推无用的材料,而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片段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文。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日常写作中培养写作表达能力。学生坚持记日记和写读书笔记都是较佳的保持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习惯。高中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于发生在生活周围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能够通过语言顺畅表达出来,但是,其课业压力和紧张的学习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日记的写作,缺少足够的耐力坚持每天写日记,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的督促,时刻进行监督帮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教师无法对学生日记进行批阅就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有效进行一对一的写作指导,而读书笔记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高中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因此,其在日常学习中对报纸、期刊文章的阅读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复述并对其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书笔记是学生思想的结晶,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细心的批阅,让读书笔记成为教师与学生思想沟通和写作指导的重要途径。坚持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提高写作的有效方法。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积极性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阅读与写作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学生写作能力与学生的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学生学习紧迫,可供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课外阅读的扩充。针对学生阅读时间少的情况,教师就应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的质量,让学生在高质量的阅读中感受思想的光芒,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心灵的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教学中,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看得比较重,在阅读方面体现为不希望阅读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但是,为了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增长其见识,允许学生进行杂志和快餐文化的消费,我们说,杂志和快餐文化对学生思想深度的拓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帮助比较小,对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是没有多大益处。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指导这一环节应该加大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需求,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让名著深邃的思想引领学生深入汲取丰富的文化成果,而这样的阅读学习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度性,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故此,在语文写作指导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对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引导,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其积极性,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帮助和促进。
对高中生而言,写作是听、说、读、写基本的技能中最需要掌握的一项。“写”是整理思维、组织思路、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思想及文化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写作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并为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必须完善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优化,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理论
一、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将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实质是教学的生活化,而所谓的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设置学生熟悉和了解的教学背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应该与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将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都转化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内在需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有用处的,而不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学生能够自主自愿的在生活中学习,也因为学习而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情操得到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是有很多理论的支撑的。首先是哲学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次,是教育学依据,从教学来看,高中的政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而所有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都离不开人的交往和人所从事的活动。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全面、积极”地发展。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需要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兴趣,联系实际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最后,是心理学依据,心理学家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当学生所学知识的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时候,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并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 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策略
高中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有助于学生疏解压力,敞开心扉,而不是一味的埋头上文山题海当中。在笔者看来,将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一) 教学方法生活化
目前,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他们是全凭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向学生讲述书本知识,尤其是在高中课堂上,由于学习任务重,很少有老师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产生了厌倦和疲惫的感觉,很容易导致政治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老师讲述的知识实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导致政治课堂上睡倒一片。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和丰富课堂。
一种是实践法。所谓实践法,是指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高中政治课本中,有一节内容是讲银行业务。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留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自己去银行办理一项业务,可以是存取款,也可以是转账等,这样学生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与自己正在体验的银行业务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课本知识,还锻炼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运用自己所学是可以办成一些事情的,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对课本知识给予了肯定。另一种是模拟法。对于高中生来说,经常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那么一种比较好的代替方法,就是模拟法。在课堂上,模拟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例,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比如,在讲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分别模仿营业员、消费者、记者、保安、消防员等角色,让学生进入到模拟的情境中,来感受作为消费者来讲,应该怎样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参与扮演角色的同学,有直接的体验,理解课本知识,也能让充当观众的学生有感官上的刺激,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选取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实际生活比较密切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书本上一些比较陈旧和繁杂的内容应该摒弃。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应该立足实际。高中政治主要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对应起来。比如,在讲述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以自己和学生们生活的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主题,让学生通过了解环境保护、市场前景、政府职能和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后,给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投资经营方案。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很多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而由于建设自己的城市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会很用心,来搞清楚很多经济上的基础知识,来为自己设计的方案服务。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其实政治课本里讲的那些知识,离自己的真实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可以切实运用到实际当中,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 教学评价生活化
在教学评价上,应该摒弃传统的那种唯分数论,而是使用一种更为生活化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评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政治可以采取学生成绩和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评价的标准不再是几个分数,而是应该来自于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生活意识的反映。在以考试为评价基础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要突出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除了试卷之外,还可以以调查报告、撰写论文和研究性课堂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识的需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政治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差距较远,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问题。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方式和理解,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一、观念上,实现由“单纯的思想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效果,而要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确立适应新形势的新观念。过去那种仅以关心个人政治上成长进步为出发点而采取的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取得短期效果,求得表面思想稳定。现代社会人才培养是以复合型为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在意识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统一;在能力上,应是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统一。因而,学生渴望全面提高能力素质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对思想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创新,必须确立“大教育”观念,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身体素质锻炼为一体,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依托教材载体,设法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
教材是课程实施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载体,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一段文字的叙述、一幅图画的展示,还是一张图表的分析,或一个多媒体动画的播放,都要让学生觉得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舞台。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体现出由“教”向“学”转化,真正实现教程和学程、教法和学法的完美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热点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学完了《经济生活》教材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作业——《家庭投资和理财的合理化选择》,要求学生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或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使论文观点新颖,并具有可操作性。作业一布置,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一个月后,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大作”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气氛相当热烈。这次活动既使学生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着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从而失去来自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
媒介选择行为是人们对媒介服务的消费行为。新闻信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关注各地事件、与外界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媒介,消费者会怎样选择合适的媒介方式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国外的研究集中在寻找能解释消费者媒介选择的最好理论,主要有媒介丰富论、社会影响论和媒介选择因素之间的竞争性理论。Daft&Lengel认为,媒介选择是个理性的过程,由媒介的客观特性及媒介传递的内容决定。Fulk. et al.则认为社会因素决定着媒介选择。Jane Webster分别从信息内容、位置决定因素、社会影响、象征性意义等来分析媒介选择。Avner Caspi&Paul Gorsky认为重要技术、社会影响和媒介丰富度都对媒介选择有影响。Cele Otnes&Roonald Faber认为广告商的媒介选择可能取决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对媒介的价值感知等。还有学者认为,当本地报纸关闭后,广告商在不得不选择替代媒介的时候,选择会因市场情况而不同。Ken Smith调查得出,广告商选择媒介一般遵循四个标准:回报、媒介可作不同目的使用、对某一媒介的偏爱和媒介成本。Judy &Jerry调查得出,人们首先从电视中来获得新闻和信息,其次是报纸、广播和杂志。
国内徐晖明从教育程度、居住地、性别和收入等方面研究了媒介之间的竞争行为,但仅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没有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深入研究。魏李力对网络传媒与三大传统媒介(电视、报纸、广播)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孙宽宁,张冠文对初、高中生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董娅对大学生传媒选择进行调查发现:在传媒形式选择上,报刊、电视仍稳居榜首,互联网媒体选择迅速上升;在媒介主体选择上,本土主导文化媒体占绝对优势;在对西方媒体传播的政治文化信息,理性态度有所增强等。廖卫民研究得出:长假期间多数人的行为没有大的变化,少数人变化较大,网络媒介变化比其他媒介大。王慧琳、闫伟对我国大学生的网络体育信息的选择与需要进行了研究,证实我国大学生有多种网络体育信息接触动机。
上述媒介行为的研究大多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很少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对媒介选择行为进行分析,至于用离散选择模型来研究的就更少见了,而且尚未发现对影响消费者媒介选择的因素之间进行较深入的比较。本文首次引入媒介的网络外部性,应用离散选择模型来对媒介选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前的媒介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二、理论模型及假设
本文假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所有的消费者都会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最终选择某一媒介去获取新闻信息。当消费者选用市场中第j种媒介时,其随机效用具有如下的间接效用函数形式:Uij=uij+εij。其中,uij为消费者效用的决定成分,它取决于影响消费者做出选择决定的几个方面因素:一个是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一个是与消费者本人有关的人口特征;另一个则是前面二者的相互影响效应。其中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包括价格和产品自身的特性。εij为零期望的随机扰动项,其误差来源主要包括未观察到的产品性能、未观察到的消费者的异质性、测量及调查误差、模型形式的设定错误,以及消费者本身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存在的计算误差。根据卢因的行为理论,我们假定消费者的个人特征(C),如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等影响着消费者对媒介的选择,本文还假定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即媒介价格、媒介特性及网络外部性都影响着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并且令Pj为媒介j的获取价格,Qj为媒介j的产品特性,ETj为媒介j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利用加权和法,我们可以把效用函数假设为:Uij=UCiPjQjWj=γCi+αPj+βQj+χWj+εij。其中,γ、α、β、χ分别是个人特征、价格、媒介特性及网络外部性的参数向量。对于多属性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属性的重要性来确定这些参数向量。
媒介特性主要由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三个方面来衡量,分别用YS、CS和YD来表示,所以效用函数还可进一步表示为:
Uij=γ(Ai=Ji+Ei+Ii)+αPj+β(YSj+CSj+YDj)+χETj+εij
依照离散选择模型,在产品市场中,如果存在J个品牌或类型,消费者i选择第j种商品概率的一般化形式为:
P i( jOx i, zj)=P i(u(Ox i,zj)+εij>u(x i,zk)+εik, j≠k)
其中,χi为消费者i的人口特征向量,zj为产品j的性能特征向量,u(・)为消费者的效用,上式给出了在由χ和Z所刻画的选择背景下,消费者j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产品j的条件概率。在本文中,χi就是Ci,即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Zi为媒介价格Pi,产品特性Qi和媒介的网络外部性ETj。
通过这个式子,可以计算出消费者在选择媒介时对各个媒介选择的概率。并且参照条件logit模型,我们还可以得到消费者i选择第j种媒介的概率为:
三、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通过访谈发现,基本上没有选用广播来获取新闻信息的,这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人们已经很少或不再使用广播来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在大问卷的设计中,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报纸、电视和网络三大媒介。我们借鉴徐晖明对媒介选择所设计的问卷。在本文中,我们把媒介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媒介易受性:新闻覆盖率高、内容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媒介操守:报道迅速及时、报道真实准确、报道评论客观公正、评论深刻、报道新颖、新闻及时更新;媒介易得性:信息获取方便、可以主动选择、可以重复翻阅、信息便于保存、有相关链接。综合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确定最后的问卷。
2.抽样样本
本文主要从三个渠道收集数据:一是对重庆大学MBA学员进行调查,他们来自重庆各大城区,各个企业,能代表重庆市各行各业的情况;二是联系了重庆几所高校,对学生团体进行了调查,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群体的选择情况;三是联系身边的朋友、网友,发放电子问卷调查。我们在大重庆地区一共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05份,其中有19份由于不符合要求或数据缺失较大,予以剔除,最后实际可用问卷1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4%。将正式调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CNNIC2007年第2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本文的样本与统计报告中的数据非常接近,这说明有很好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消费者的选择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分析工具
用Stata8.0中的条件logit命令进行运算,得到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在运用软件运算之前,由于条件logit模型的数学要求,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等变量不能直接用于分析,本文采用通常处理方法:创造哑元变量来代表各个候选项,然后将消费者个体特征变量和各哑元变量的交叉项引入模型,对年龄、职业、学历、性别以及收入均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在对职业进行处理时,因为个体户只有3个,在处理时将其合并在民营业主一栏,这样便于利用软件进行计算。由于媒介共三个,因此引入两个哑元变量电视(ds)、报纸(bz),而将网络留作对照对象。交叉项的变量名由原变量名和哑元变量名共同构成,例如:ds-age代表年龄age和哑元变量ds的交叉项,其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年龄对消费者选择ds的概率的影响。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国内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1可知,在获取国内要闻时,价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非常显著。从影响系数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媒介价格越低,消费者更愿意选用,而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越高的媒介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的媒介选择依次是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易得性不影响对国内新闻的选择,这可能跟人们平时的选择习惯有关系。在获取国内要闻时,信息获取方便、可以主动选择、可以重复翻阅、信息便于保存、有相关链接这些特性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大,消费者更关注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受性。
表1 国内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2.国际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2可知,在获取国际要闻时,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非常显著。不同的是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不大,网络外部性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通过各个显著因素的系数,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操守好的媒介,更愿意选择易得性好的媒介,更愿意选用用户基础较大的媒介。同样,对于三大媒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电视。因为在获取国际新闻时,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没影响,而媒介易得性、操守和外部性则显著影响。
由bz-sex,ds-sex的相关系数为负可知,男性更不愿意选择报纸和电视,更倾向于网络的选择。女性对媒介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徐晖明调查认为男性对媒介的利用效率普遍比女性高,而且媒介接触的频率高低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这跟本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近几年网络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地改变人们的媒介选择习惯,人们逐渐从电视和报纸转向网络这种新媒介。
在表2中,民营业主更喜欢选用报纸来获取国际要闻,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消费者更愿意选用电视来获取国际要闻。这可能跟电视在提供国际新闻时的客观真实性和直观性有很大关系。
表2 国际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3.本地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3可知,在获取本地要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受性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价格低的,易受性好的和网络外部性强的媒介,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对媒介选择不影响。又知在报纸的相关系数为正,在同等的条件下,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报纸来获得本地新闻,这跟消费者的习惯及获取的便利性有关。
由ds-edu的相关系数为负可知,学历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来获取本地新闻。关于文化水平对人们接触媒介的影响,孙五三认为,文化程度和媒介接触行为水平的关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接触频率,二是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徐晖明研究发现选择电视与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并且,还有学者指出,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比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更多地使用印刷媒介,这些都与本文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表3 本地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4.娱乐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4可知,在获取娱乐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网络外部性都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正,这些均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而媒介易得性对消费者的选择没有影响。和本地新闻一样,ds-edu的相关系数为负,学历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来获取娱乐新闻,这些都跟以前学者的调查相符合。
表4 娱乐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5.体育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5可知,在获取体育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操守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与消费者的选择习惯相符。而媒介易得性和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选择没有影响。由于消费者选择电视的相关系数为正,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电视来获取体育新闻,这可能跟电视提供体育新闻时更形象、生动、具体有关。而ds- sex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男性更不愿意选择电视,由于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电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消费者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进行转变。
表5 体育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6.财经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6可知,在获取财经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得性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这些都符合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和心理。相对于网络,选择电视和报纸的相关系数都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报纸和电视来获取财经新闻。如前面所述,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而男性更喜欢选择网络,不愿意选用报纸和电视。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更不愿意选用电视。
表6 财经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1)媒介价格与媒介选择显著负相关,媒介易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的网络外部性都与媒介选择显著正相关,这符合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虽然消费者对网络媒介的易得性和操守有较高的评价,但使用网络媒介的成本也高于其他两种传统媒介,而且传统媒介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用户群体比较大,使用传统媒介来获取新闻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一种习惯。网络媒介这种新的媒介并不能完全取代电视和报纸两种传统的媒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2)在选择新闻媒介时,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对媒介行为的影响很小,只有部分个人特征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有影响,比较突出的就是性别和学历。男性更倾向于选用网络来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学历越高的人群,选用电视的概率会越小,这些都跟以前学者的研究相符合。但本文并没有发现消费者的收入情况对媒介行为产生影响,并不像其他消费者选择行为研究中,收入对消费者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袁诚得出北京市场冰箱选择的模型,收入的变化会引起北京市民冰箱选择概率的变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媒介的获取成本相对于消费者的收入来说非常的小,对收入来说基本上没有弹性,并且媒介行为已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获取新闻只是消费者使用媒介的一种形式,更多的还是媒介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一些娱乐活动,所以在获取新闻时,收入对媒介的选择行为没有影响。
根据我们对影响消费者媒介选择因素的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三大媒介在以后的竞争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降低媒介的获取成本。②提高媒介的易受性。③提高媒介的操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传播的冲击越来越大,并且网络传播比起传统媒介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传统媒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对于报纸媒介,我们有以下建议:①走报业集团化道路。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供差异化的产品。③“新闻”当家。④办理网上报刊。
对于电视媒介,有以下建议:①专业化、杂志型发展。②充分发挥现场感强的优势,并且在传播速度和深度报道上下功夫。③电视观众是以平民阶层为主,因此在制作节目时要做到普遍性、日常性、平民性、通俗性和参与性。■
(作者李雪松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司有和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谭红成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08BTQ031资助)
注释:
Daft R, Lengel R.H.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1986, (32):554-557.
Fulk, Schmitz, Steinfield.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J].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1990, 117-140.
Jane Webste., Jane Webster. Rational and Social theories as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s of communication media choices:twopolicy-capturing studies[J]. 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 38(6):1544-1572.
Avner Caspi, Paul Gorsky. Instructional Media Choi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ferenc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ordinators[J]. Educ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005,14(2):169-198
Cele Otnes , Roonald Faber. An Examination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Local Advertiser Media Selection[J].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summer 1993, 70-81.
Ken Smith. Advertisers’media selection in small newspaper markets[J].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998,19(1):30-44.
Judy Barnes Oskam , Jerry C. Hudson. Media Preference and Believability Among Rural Respondents for News and Advertising Informatio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9,36(2):285-298.
徐晖明:《传播与发展―我国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魏李力:《网络传媒与三大传统媒介之比较及发展优势》,《湖北社会学》2004年第11期
孙宽宁、张冠文:《初中生与高中生媒介接触行为对比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董娅:《大学生信息传媒选择与倾向的调查》,《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廖卫民:《北京大学生长假期间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市场研究》2006年第11期
王慧琳、闫伟:《我国大学生对网络体育信息的选择与需要》,《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论文摘要:源于美国的教育券制度能否在中国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土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券在中国的推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改革面临的问题出发,试图解决目前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探讨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券的可行性。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困境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现状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大致经历了1986 年以前的中央财政负责、1986 年-2001 年的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负责、“以乡镇为主”及2001 年后“以县为主”的三个阶段。1986 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由中央财政负责;或者由中央按地方需要切块单列,下拨给地方,再由地方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从1986年起在各级政府之间则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乡镇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这种体制使义务教育重心下移到乡村,但由于乡镇财政收入项目有限,大部分乡镇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从2001 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的重心上移到县级政府。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农村每年的教育经费来源有所减少,导致本来就紧张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雪上加霜,给义务教育带来诸多问题。[1]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实行“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即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既有财政性的经费,又有非财政性的经费。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间的分担采取“以县为主”的方式。教育部在2009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出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国策。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薄弱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面临的困境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随着政府的努力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普及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我国城乡差异大的实情怎样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以期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1、城乡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在教育上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出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城市义务教育总体质量高,教学设施完备、教师教学水平高,很多地方达到小班化教学。而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省市,教学设施破旧、老化、不齐备,很多学校为减少教育成本,每个班安排七八十人,这样拥挤的教室、这样多的学生数,再加上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2、经费得不到科学合理使用,产出效益不高
部分地区教育经费扣压、挤占、甚至挪用现象的存在,义务教育经费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的地方不得不通过增加集资或收费来筹措办学经费,甚至出现了“乱集资”和“乱收费”等恶劣现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留不住人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一方面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有限的公共资金并未被有效使用。如不解决经费使用的问题,仅通过增加微薄的教育经费来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想法还是相当单纯的。
3、政府公共经费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今年初政府提出把教育公平当作一项基本国策,以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设想。但是还存在政府公共经费不足、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等问题。现在虽然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几乎全部用于解决人员的工资问题,没有明确用于教育运转和建设的份额。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是危房改造专项转移支付,而且专项转移支付的份额很小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很难资金配套。[2]
4、农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的发展不能维持在原有的水平,应体现为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目前,中央和省对义务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义务教育发展的任务很重,县乡财政却不能有效增长,势必影响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现在农村已逐步取消了民办教师,但代课教师仍然普遍存在。其次,硬件建设亟待加强。实验室、资料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信息技术教育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还是空白,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硬件的建设,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缺乏后劲。
二、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改革的出路与教育券制度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改革的出路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改革的出路,笔者认为是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育经费,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得到更大的产出效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还不能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那么,当务之急是增加经费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经费,这样才可以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经费,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以达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被扣压、挤占、挪用等现象的依然存在,我们只有通过改变教育经费拨款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分析是否可以在农村地区引入源于美国教育券制度。
(二)教育券制度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55 年,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弗里德曼在其《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后来引起极大争议的教育券理论(该文后来被收入1962 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 。教育( Education voucher ,又译教育凭证;另有School voucher,常译为学券制),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政府改变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而是由政府把经过预算的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教育券) 直接发给学生,学生凭券自主选择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而不受学区的限制。学校则以收集到的教育券向政府有关部门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以支付办学费用。[3]继米·弗里德曼后,英国的皮科克和怀曼等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教育券制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家长) 真正成为教育的自主消费者,使学校和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的自主生产者,通过建立统一的教育市场,打破国家对教育的行政垄断和公私立学校之间的制度分割,促进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而确保国民教育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4]
2001年夏天,浙江省长兴县政府为了缓解高中入学高峰的压力,鼓励部分学生进入民办高中或职业高中就读,决定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引入教育券制度,以教育券的形式对就读民办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新生予以一定数额的定向经费补贴。通过这种形式,既在经费上扶持了民办高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过于集中的普通高中生源流向。2002年,长兴县政府又把教育券制度扶持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能扩展到了扶持贫困学生的范畴。长兴县实施了教育券制度后,职教招生有了较大改观,普职教得到了协调发展,现有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学生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入学有了保障,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
3、打破现有师资格局,加强流动,定期培训
实施教育券制度,首先就要使得各个学校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校教师教学水平。目前状况是大部分优秀教师被调到相对好的学校,这样下去,好的学校也越来越好,差点学校越来越差,而我国现行的是就近入学原则,验证严重不公平。为此,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在教师流动的问题上寻找着眼点。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教师分布格局,对愿意到乡下执教的教师加以鼓励,并且直接体现在工资上。另外,在农村地区教学成绩出色的,按一定的规则分不同的名师等级,另加奖金。这样可以引导部分优秀教师到乡下执教。另外,定期对教师进培训,由县级政府与著名师范大学合作,邀请大学的教授、各地名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目前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4、省级政府拨款,负责教育人员经费,扶持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均衡现状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内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很多学者根据以往“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出现的问题,已经论述并达成一致观点,即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提升至国家、由省级政府承担。首先省级政府要负担全体教师的人员经费,这样利于缩小城乡之间教师工资的差异,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政府还必须扶持薄弱学校,另开资金留作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如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体育场地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等等。义务教育经费要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使得经费用的合理。
参考文献:
[1]戴罗仙.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2]谭春芳,李继宏.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3,(3)
[3]赵宏斌.教育券: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制度性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4]文新华.关于“教育券”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5]张平,何霖俐.教育券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策略分析[J].教育探索,2007,(1)
[6]张传萍.关于我国实施“教育券制度”的若干思考[J].云南教育,2003,(36)
[7]皮江红.教育券与我国政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方式改革[J].教育科学,2006,(2)
[8]来新安,张丽萍.教育公平与教育券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举世瞩目、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社会生活乃至社会文化更趋多元化、复杂化。正确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直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一、国内外大学生比较研究
Charles Morris是最早以问卷法研究中国人价值观的美国学者,他使用的“生活方式问卷”是他1948年编制的。他在中国各省实测了男女大学生743人,以研究当时中国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的好恶情况或人生观。所得资料经统计整理后,于1956年随同施测美、加、印、日、及挪威等国大学生所得的结果,发表于《人类价值种种》一书中。他发现,这三国受试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但也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美国学生较为强调适应性和多元取向的价值观,中国学生比较富于社会取向,而印度学生则偏向社会约束与自我控制。他的“生活方式问卷”,为许多学者所沿用。例如,Sophia Huang(1961)对在美中国学生、杨国枢(1964,1984)对台湾大学生、谢惠灵(1987)对中国大陆大学生,分别施测。其后,大陆学者和杨宜音于1998年在全国九个省市自治区随机抽取了社会成人和大学生1000人重新施测Morris的“生活方式问卷”并将结果与Morris、杨国枢、谢惠灵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
美籍华人学者许光于1953年出版了《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一书,论述了中美两国人在价值观及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差异。董小平等(1988)对中、日、美三国高中生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色彩,而日美学生的价值观则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另一项“中日青年心理特征及其发展的比较研究”也证实,在中国和日本青年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最明显的是中国大学生对进行社会改革、参与社会活动等价值观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而日本的大学生则在这方面持相对消极的态度。
二、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自从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开展人生价值大讨论以来,价值观研究成为了我国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对青年价值观的测评最早的应该是王新玲(1987)用改编过的Rokeach“价值调查表”对一所中学学生进行的调查,其后黄希庭等(1988)《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是影响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之一。黄希庭等(1988)修订的Rokeach“价值调查表”被广泛的应用在测量青少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测量上(黄曼娜,1999;文萍等,2005;黄希庭,2008等等)。黄希庭等人1994年从政治、道德、审美、宗教、职业、人际、婚恋、自我、人生、幸福等10个维度对青年人的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观课题组在1988-1990年先后两次对4357名城乡青年进行的价值观调查,研究者从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与性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当时青年人价值观的演变有三个特点: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
林崇德(1998)运用的价值测验量表是根据Bales和Couch在1969年编制的价值观测表改编而成。他们对176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包括48名大学生,研究得出结论:青少年价值取向随年龄的增高而发展变化,表现为从注重服从权威到注重平等、公正;从强调个人利益到关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再到看重自我需要和自身发展。
许燕和王砾瑟(2001)运用G.W.Allport等编制的“价值观研究量表”比较了北京和香港两地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结果发现京港两地的价值系统中,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显示出差异。北京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型,香港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信仰型。
金盛华等(2005)运用自编的《大学生价值观调查量表》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个人性目标可根据重要性依次排序为工作成就、自身修为、荣誉地位、金钱物质。社会性目标依次排序为合格公民、友谊爱情、婚姻家庭。超然性目标依次排序为回归自然、贡献国家、人类福祉。手段价值依次排序为知识努力、人格品质、智慧机遇,规则价值依次排序为道德良心、法律规范、舆论从众。
另外,还有像杨德广等人1997年进行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苏颂兴等人(2000)的“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吴鲁平等人(2000)的“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的社会意识比较”等等涉及到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中。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学术界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特点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并有功利化倾向,价值目标多层次并有短期化现象,价值实现手段多样化并有价值评判标准的多重性等等。其中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些学者从深层次理论方面分析了多元化的合理之处。
三、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
我国学者自1981年起,根据不同的线索和逻辑标准,选择不同的角度,对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雅林(1995)在分析生活方式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基础上阐述了国内生活方式研究的主要历程。
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比较多,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由于韦伯和凡勃伦的理论方法影响,生活方式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路――把生活方式转化为消费方式来研究。就学术的和社会的影响来说,西方社会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当前真正兴盛的是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研究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的文献集中在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领域中,经常被采用的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衡量方法有以下两种:AIO量表、价值观及生活方式量表(Values&Lifestyle,简称VALS)。如罗琴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市场的生活方式细分研究及营销对策》中,参考AIO量表,设计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问卷”。并通过调查,将大学生市场细分成五个子市场。曾燕波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辅以座谈及访谈发现,大学生休闲生活质不高,上网成为重要的娱乐方式,大学生吸烟人数有所减少而吸毒人数增多,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容易受的诱惑,在消费观念多元化情况下的贫困生“高消费”现象,维权意识明显。
第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角度。从这个角度研究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大多数为体育专业或者医学院的学者,探讨的内容多数为具体的生活方式如抽烟喝酒等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对策。如谢佩娜、张健忠(2004)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做的不自觉,也不很理性,存在有吸烟、酗酒、熬夜、锻炼不科学等不良行为习惯。林清、王奕全(2005)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指出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跟体育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建议大力提倡“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并把大学生的余暇生活方式纳入学校系统的管理轨道。
第三,生活方式总体研究。从这个角度研究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大多数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探讨的内容多数为从日常生活、学习、余暇生活、人际交往、消费、婚恋等角度全面描述大学生生活方式,或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进行生活类型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此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杨晓慧和他的团队对大学生进行3年跟踪调查、12次访谈,共发放12000份问卷,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习目的日益功利化,学习兴趣下降;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引发身心亚健康;整体消费水平适中,个别消费超前、奢侈攀比;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具备广泛公德标准,缺乏自身规范与知行统一;休闲形式多姿多彩,兴趣层次良莠不齐;普遍密切接触网络,网络行为亟须引导和规范。黄成双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分为三类:以愉快、刺激为前提的享乐型生活方式;具有理想化的态度、意愿、希望的理想型生活方式;紧紧围绕学业,坚持“学生以学为主”,很少考虑物质享受的事业型生活方式。
一直以来,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成果颇丰,但目前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还不多。另外,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九零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宜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初探[EB/OL].sociology.省略/shxw/shxlx/P020040413583455783534.pdf.
2、许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M].华夏出版社,1986.
3、董小平.当代青年学生的崇尚意识――中、日、美三国高中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88(9).
4、张日.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3.
6、林崇德.青少年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7、许燕,王砾瑟.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4).
8、辛志勇,金盛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5(10).
9、苏颂兴等.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君琢大学,吴鲁平等.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5(4).
12、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J].社会学研究,1998(3).
13、曾燕波.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9).
14、谢佩娜,张健忠.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4).
15、林清,王奕全.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5(8).
16、杨晓慧.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 大学二年级学生 调查分析 学风建设
[论文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培养自身能力,为“参与未来”做准备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学习行为可视做大学生这一决策主体识别环境选择目标,进而将目标具体化,并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学习目标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大学二年级更是学生选择和确立发展方向及努力目标的关键阶段。政治辅导员应当与任课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促使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做好思想准备,积极观察思考,努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减少心理压力,培养大学二年级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营造良好学风建设氛围。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成才的渴望,但由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着专业口径偏窄、人文教育比较薄弱、教学方法手段和教育创新意识相对滞后、学生能动选择发展空间有限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个性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求知创新的需求,也部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风建设。大学二年级是大学生选择和确立发展方向及努力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大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无效、低效的学习方法向高效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1.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自我调控完成具体学习内容并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模式。
自holec在1981年提出“学习者自主性”以来,自主学习就一直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holec认为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先天行为,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表现在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内容进度、选择方法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五个方面。littlewood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能力和意愿”。庞伟国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能学”的一种方式,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
2.大二学生学习特点及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个体是能动的决策主体,这个主体具有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决策者的个人,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为实现一定目的,人的行为是受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制约的。决策的客观要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目的,另一方面是对实现目的起促进或限制作用的物理的社会经济等环境: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制约两者相互关系的就是决策的机能。
大学二年级阶段,大学生经过为期一年的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基本完成了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在此阶段,他们对自身的了解更加全面而深入,接触到的来自外界的各方面的信息与知识增多,他们的决策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大二阶段,学生开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并试图运用这种理论知识进行思维,以理解并识别复杂多变的环境,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细化并确立学习目标,并在认识上产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希望能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到了大二,许多重要的专业课程开始,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开始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在大学度过了一年,大多数已经失去了对大学的新鲜感,对于学习的目的及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而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十分重要。
3.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对象为大连交通大学爱恩国际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调查问卷客观题25道,主观题2道,调查主要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对待学习的态度、课堂情况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内容。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92.5%。
4.调查结果
4.1大学二年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大学二年级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对于个人成功重要的占到72%,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教育与个人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努力学习决定个人未来的比例为61%。可以看到,认为“大学”和“努力学习”对于自己的未来是重要的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认为大学教育对个人成功不重要、努力学习不会决定未来的比例分别为13%和14%,说明有个别大二学生对于大学教育及努力学习抱有比较消极的看法。
4.2对待学习的态度
大二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来源方面,选择实现自身价值占到了60%,同时,可以看到,父母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影响,占到21%,而因为奖学金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少,只占到了5%,说明通过奖学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可能效果不明显。关于学习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方面,我们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只占到28%,而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高达56%,需要通过采取针对措施,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4.3课堂情况及学习方式
课堂对于学生非常重要,而上课期间,学生是否能专心听讲非常关键,专心听讲的只占到29%,而被动听讲的却占到了51%,而这个调查与“学习是一件怎样的事情”的调查较为符合,通过对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得知“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和“上课被动听讲”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任课教师、辅导员需要紧密配合,寻求解决办法,共同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大二学生更喜欢在自习室学习,占到了61%,其次寝室占21%,图书馆占15%,喜欢到图书馆学习的比例小主要因为距离主校区图书馆路程远、到图书馆学习不方便等原因。
5.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到,大学二年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对待学习的态度、课堂情况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总体情况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大二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学习态度比较消极,不能善于利用学习时间。而自主学习能力在大二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政治辅导员与任课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能动地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信任、合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必须培养主动性学习的态度和倾向,主动学习应该表现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以对学习的深刻认识为基础、以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为手段、以提升自我为落脚点,全面提升自主学习状态,培养优良学风。
[参考文献]
[1]朱祖德,王静琼,张卫等,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2(3):60-65.
[2]周炎根,桑青松,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40-142.
论文摘 要: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是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不仅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究,探寻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既是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究,探寻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边缘化的现实表象
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就是非中心、非主流的状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的状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内主要途径。但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次等”、“末流”教育的身份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边缘化状态。
(一)职业教育地位的边缘化
“地位”一般是指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职业教育地位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主要指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尊重和重视的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等的认识。
2.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决定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因此,这是职业教育地位的核心。一般来说,教育经济学及人力资源开发中所谈的职业教育地位,均是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处的位置或发挥的作用。
3.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管理水平、理论成熟程度、体系完善程度、质量水平等不同的方面在各类教育中的横向对比位置。
4.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职业教育所有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人”来实现,因此,职业教育离不开“人”,脱离“人”的职业教育是无效的教育,也必然是没有地位的教育。
从职业教育地位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观念层上一直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次等”、“末流”的教育,处于社会的边缘、教育的边缘。尽管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而且国家一直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愿意接纳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家长和中学生仍然为数不多。
(二)职业教育功能的边缘化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科技、政治、文化及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职业教育的功能,更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意或无意地淡化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科技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视甚至轻视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导致职业教育功能的严重残缺。
(三)职业教育对象的边缘化
职业教育是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弱势群体”。凡是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是被“学术教育”淘汰的所谓“学业失败者”,不仅在学业上被“边缘化”了,而且其家庭基本上也是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边缘化
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不仅没有提高,有的省份反而在下降。各省、各地区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职业院校学生收费标准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各地区投入的教育附加费也是较少的,企业、社会团体、银行等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就更少了。特别是在实行收支两条线以后,一些落后地区把职业院校的学费收入作为财政的预算外收入,这就使本来就缺乏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处境更为艰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从社会学角度看职业教育不平等的根源
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在社会分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不论是自致能力还是先赋能力,均缺乏优势,这是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根源。
(一)“精英”培养与职业教育价值的相对“低落”
高等教育作为目前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底层群体来说,实质上是唯一途径),对各个阶层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优势阶层或资本拥有者便利用政策控制能力,借助于教育“公平游戏”的各种竞争,以隐匿的方式进一步占据或获取优势资源,从而导致“精英”的再制,并实现优势资本和优势地位的“代际转移”。而中下阶层子女则希望通过自身在学业上的努力取得与优势阶层子女平等的文化资本,而且在优势教育环境中还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获取,诸如师生关系、同学情谊、同乡等,均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美国mba教育世界闻名,但有观点认为,美国mba的神奇效果既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不在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而在于参加mba教育的群体的身份—这些有控制力的特殊群体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
与高等教育这种“精英”再制和资本获取成效相比,职业教育相形见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群体将接受教育作为阻断家庭贫困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而接受职业教育在改变社会地位方面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二)教育政策的偏离与职业教育地位的相对“低落”
1.教育分流制度。理想的教育分流应该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学术倾向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和课程轨道,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统一。分流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思维特征;其立足点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与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目前的教育分流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教育分流的立足点不是学生,而是教育,其服务目的也不是教育,而是社会,不是全体社会,而是少数优势阶层。某种程度上,致使国家的教育制度屈服于“教育市场”,造成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并进而造成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及社会地位分化的不公平,大众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升学者的教育。
2.重点中学制度。应该说,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为优质高等教育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大部分优质资源往往又被社会中上层阶层的子女所占用,社会“弱势群体”和农村小孩占的比例非常少,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影响了教育的公平。进一步说,由于学业成绩与接受高等教育、与成功成才一脉相承,重点高中生源优先选择政策便合法化了这种不公平教育的后果。
3.教育体系制度。在我国的法律法规层面,一直强调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中,在强调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目标下,一直将职业教育定位于以技能培养与就业准备为目标的就业教育,教育内容以就业技能培训为主,视“对口升学”为“异物”。为了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进程,缓解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国家开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同时又通过政策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等级”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使得本就末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职业教育处境进一步恶化。
(三)人才政策的学历化与职业教育声望的相对“低落”
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分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又被分割成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互相之间流动极为困难,延伸到教育上就是造成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分流成为进入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分界线,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分层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大众的自觉选择。尤其是高级技工、熟练劳动者等,“在需要的时候是人才”,但在享受应有的待遇方面仍然处于尴尬的境地。目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近年来我国人才结构的一大“顽症”,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高级技工的收入仍然偏低,“高级技工年薪超过硕士”之说只不过是偶然的个别现象而已。国家尽管提出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标准,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职员或在人才流动时,不是根据人的素质进行选拔,而是依据学历高低与学校的名气进行选择,不仅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也加剧了社会对于高学历与名学校的非正常追求。也是造成职业教育边缘化的根源。
三、职业教育公平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一)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当前,在分析职业教育的意义时,听到的往往是社会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很少提及人的发展需要,实际上,人的发展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在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中,人们往往更多地用一些社会标准来衡量,很少考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迎合了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 “学而优则仕”、“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现象依旧突出,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阻碍了现代经济社会的进步。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最为密切的教育,它的经济价值是表层和外在的,社会价值则为核心价值,人的价值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因此,社会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宣传,改变社会和人们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尊重人性和人的教育权,使每个人的特性得以充分表达,使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摆脱“次等教育”的尴尬地位。
(二)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为职业教育公平奠定学科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除了遵循一般教育的规律之外,还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传统的职业教育沿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理论基础,造成职业教育无特色、无地位的局面。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技术理论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前者是职业教育学科存在的基础,后者是职业教育个体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两个基础的支撑,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无理论”的尴尬境地必将得到改变。
(三)加大教育制度创新力度,搭建职业教育平等的政策平台。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规范人类行为,而人类行为是知识、情感、意志、权益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体系构成其教育制度,具体内容主要是指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根本制度,教育具体制度三个方面。教育制度的创新和经济制度等的创新有较明显的区别,它的人文性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性假设、目的和功能等方面,这也是教育的属性在教育制度中的体现。
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方面。在教育分流制度上,不仅要考虑整体教育的发展目标,更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质、兴趣等,变“被迫”为“自主”;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人力资源需要,更要尊重学生就业与升学的教育选择,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不仅要考虑规范和简便,更要尊重学生选择的多样与灵活,变统一为多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变“补充”为“独立”。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强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把以人为本由理念转化为行动。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引导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实现从传统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二是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加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三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引起了职业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指导原则的本质性变革,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模拟教学、网络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逐步进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宋宁娜.教育平等、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j].苏州大学学报,2004(3).
我国目前已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任何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过,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一定数量学困生的存在是很自然的,这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减少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形成化学学困生的原因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存在相当困难,学习成绩差的一部分学生。究其原因大致有:
1、家庭和社会原因
有的学生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变得贪图享乐、不思学习,甚至厌学逃学。有的学生父母经常吵架,使其心灵受到伤害;或者跟着离异父母的一方过,不能得到双亲全面的关心;又或者跟着祖辈过,过分溺爱养成许多坏习惯。有的学生父母没什么文化,做生意成了暴发户,这些学生在物质上比其他学生超前消费,手机、电动车、游戏机经常更新换代,课间不停地吃零食,穿戴打扮追求时尚向明星看齐。他们的心态是:我的成绩虽不好,但父母会用金钱为我铺路,帮我找好学校或好工作,只要我有头脑有关系有手段,就算书念不好也照样赚大钱。这些学生还经常嘲笑其他刻苦学习的学生,给他们泼冷水,所以他们的存在也给班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学生家中学习环境恶劣,父母非但不给子女树立好榜样,还以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玩低级趣味的游戏,结果子女往往近墨者黑,同样胸无大志,无心学习,读书最多为了混个初中毕业文凭,将来和父辈一样找些零活做做。
2、客观和主观原因
新一届初三学生与化学的第一次接触往往是在暑假补课期间。由于是暑假补课,从学生方面看,天气太热导致学习效率较低,作息时间尚未走上正轨导致行为比较懒散;从教师方面看,在备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环节不自觉地比平时放松要求。这样导致一些学生对化学这门新学科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知识基础没打扎实,对后继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在暑期,实验室的辅助工作跟不上,许多绪言中的趣味实验、探究实验和分组实验无条件去做,这样教师无法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的新鲜感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后继学习。
3、学科原因
首先,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要学好化学,理解和记忆缺一不可。理解了但没记住,或死记硬背但不理解,都不可能学好化学,也不可能考出好成绩。其次,化学学科的连贯性极强,一环紧扣一环,开头没学好,中间就学不好,中间没学好,后面就学不了,所以一旦形成某个薄弱知识点,后面的学习就很困难了。
二、化学学困生的类型及表现
1、暂时较差型。这类学生以男生居多,其智商不低甚至很聪明,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好动、贪玩,自我感觉良好,情绪佳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并把知识理解得很深刻,但由于不能长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故长期积累起来成绩不理想。之所以称其为暂时较差,是因为一但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劲会很大,成绩会很快上升。
2、偏科型。这类学生并非智商低下,因为他们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学不好。可能由于化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原因导致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也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总之他们学不进化学,甚至放弃学化学。
3、能力不足型。这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勤奋坚韧。
4、动力不足型。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态度、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三类学生,因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能学但不想学。
5、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智商、情商都很低,能力和个性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他们在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累积太多。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造成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自信,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由于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导致化学学困生有不同的类型,因而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困生的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1、对于暂时较差型:
可采用所谓的“聚焦法”。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就可以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激励,如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小组,组织他们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第二课堂活动,不但能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在施展才华的同时对自己更自信,更坚定了“我能学好化学,我要学好化学”的信念。二是教师在课外增加对这类学生的感情投资,让他们喜欢化学,主动在化学上投入精力,还要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弥补,使其及时赶上大部队。另外,一般初中生都有表现欲,可任命多个课代表、兴趣小组长、小头头等,“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不要吝啬表扬,利用年轻人争强好胜、要面子的心理特点,促使其非学好化学不可。
2、对于偏科型:
若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而学不好化学,那么教师要帮他形成正确的方法,例如怎样观察分析课堂实验,怎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笔记,课后怎样复习等。
若由于化学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个人魅力原因,那么教师就得自查不足苦练内功,增强课堂语言感染力,活跃课堂气氛,不断出现兴奋点,使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讲解问题深入浅出,使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就不感到唐突而更容易自然地接受。
3、对于能力不足型:
对这类学困生的转化重点是通过课外个别辅导补救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与技能障碍,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4、对于动力不足型:
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经济条件较好,但意志力、毅力较差,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有的家长对子女不抱太大希望,这也是学习无动力的重要原因。对动力不足学生的转化,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和责任。通过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就有可能激励起学困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5、对于整体困难型:
对这类学生更应主动热情关心,除课堂教学中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必须长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转贴于
四、减少化学学困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面向全班学生,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是有一定差别的。教学中如果对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就会出现“尖子吃不饱,慢生不消化”的现象。学生在一起上课,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教学法。即简单地把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层,授课时采用低起点(适合少数下层学生)、中坡度(适合大多数中层学生),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和指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处于“不跳够不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状态,其效果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得到最佳发展。
2、教好“知识分化点”
新编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分化点主要有: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式书写和计算、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化合物分类、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等。实践证明,每一个学困生的产生,都可以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转化点,尤其是知识分化点开始的。一个分化点未解决,又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分化点,这些知识分化点的累积,就造成化学学习成绩差。尤其第一个知识分化点是一个最可怕的开端,它不仅影响到有内在联系的后继知识点的学习,更严重的是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初三化学的知识分化点教学有比较陡的坡度,因此,在分化点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状态,要善于为他们的爬坡增设阶梯;另一方面,教师对分化点的教学必须认真对待、精心安排,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要比教其他部分下更大的功夫,如采用直观演示、形象比喻、分散难点、放慢速度、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又会灵活应用。
3、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便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并不弱,但如果一开始没有对化学产生兴趣,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缺乏目标和进取心。激发学生兴趣应从开头就做起。比如,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面写着:学好化学。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向上飞呢?”。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瓦斯爆炸如何预防?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什么药治疗?森林火灾如何预防?等等。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
4、对学生掌握情况应及时抓反馈
有些学困生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稍微放松,学习就会掉队。因此,每节课下课前要留时间进行反馈练习,错题严格要求订正,一遍不对二遍,甚至三遍,直到正确掌握,磨炼其意志,反复抓、抓反复,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5、为人师表,增加感情投入
众所周知,只有一个优秀的将军才能带出一群优秀的士兵。教师本人是否热爱化学、对化学教学是否投入、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能从化学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优秀素质对学生学好化学课程,是有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的。当学生认为他的老师敬业爱岗,且教学有水平,学生就会尊敬他佩服他,以他为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在同学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有自卑感;对老师敬而远之,认为老师的期望可望而不可及。要转化学困生,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用“爱”点燃他们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教育心理学发现,高中生、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于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个人前途规划等现实问题,但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则不同,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情绪易波动,很多人是凭借一种“盲目的热情”学习的。也就是说,他如果认为某个老师好,比如他讲的内容特别有趣又很容易懂,他在学生别有号召力感染力,他对自己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这个学生就会对这位老师很崇拜、信任、爱戴、拥护,从而很喜欢这位老师所教学科,无论多困,上到他的课总会打起精神专心听;无论作业多少,他的作业总被优先做完,他的要求总能不折不扣地被完成,“因为这个老师有本事又对我好,我学不好他的学科就太对不起他了!”。若每个老师能让自己的所有学生都产生上述感觉,还愁教学效果不好吗?总之,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就可能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6、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如果“学困生”是家庭因素造成的,要充分利用家长会这种学校联系家长的重要形式,让家长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对教育有方的家长,可让其介绍经验供其他家长学习。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明确教育孩子不光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要尽量为子女提供健康、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鼓励家长主动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反映子女情况及要求。另外,当学困生有“情况”时,如思想波动大、表现不好或学习有进步等,教师应及时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家庭与学校同步教育,更能形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特种旅游;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1—0092—05
1 引言
现代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各样特种旅游的兴起与繁荣。邹统钎指出,特种旅游不光是提升旅游目的地现有旅游资源品质和内涵的突破口,还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抵御产品同质化、从而延缓乃至逆转吸引力衰竭周期定律的有效工具。香港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贫瘠,人文旅游景观也面临周边目的地的激烈竞争,所以香港旅游管理促销部门和旅游业界一直十分重视开拓、培育和促进有特色、连带广、可持续的特种旅游产品。特别地,在香港,形式多样的特种旅游活动往往和重要节事活动相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取得较大收益。
2011年1~7月,内地游客占访港游客总量的2/3,且长期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已经成为香港旅游市场的“中流砥柱”。近期针对内地游客所开发的看房游、美食游、购物商场游、电影游、修学旅游等特种旅游形式也有较大发展。其中,近几年取得“井喷式”发展的是内地高中生赴港参加美国高考(Scholastic Achievement Test,SAT)这一特殊旅行模式。参加SAT考试是入读美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的必备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考生和家长的青睐与追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重点高中里,选择参加该项考试的人数可达全班人数的一半以上。SAT考试目前每年举行7次,在中国大陆尚无考点,而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内考生参加该考试的首选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赴港参加该考试的内地学生及陪同家长接近10万人次。以人均消费1万元人民币计,预计可带来上10亿元经济贡献。不少香港及内地旅行社已经参与到相关团队的组织经营中。故此,在内地赴港旅游市场朝精细化、专门化发展和香港特区政府锐意发展本港成为地区性教育枢纽的大背景下,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这一新兴旅行模式的本质和内涵,准确把握和有效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育和促销措施,对于这一特殊旅行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对于组织内地学生赴港参加SAT考试旅行团的研究还不算丰富,相关系统性实证研究还显缺乏;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构并实证分析了内地学生赴港参加SAT考试旅行团服务质量的多级分层评价理论模型,从而为相关研究和经营活动提供可遵循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文献综述
2.1特种旅游
余兵和沈克定义特种旅游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殊旅游活动。特种旅游有别于传统的观光、度假及商务旅游形式,具有创新性、目的性、自主性、参与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特种旅游迎合了旅游者需求多样化、旅游行为成熟化、旅游体验深度化的市场演变形势;而从供给角度来看,经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各旅游目的地将开发经营特种旅游作为发掘自身特点、主攻产品升级、发挥本地优势的重要途径。王建军更从宏观角度指出,特种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服务性行业产品定制化和个性化这一整体趋势在旅游行业里的直接体现。
特种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在于其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上的显著作用。游客体验可以被定义为游客通过访问某一游览设施所得到的心理体验,主要反映了游客从游览过程中获得的价值。现代游客强调在旅游消费购买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被动地执行商品的买入行为,同时还享受购买活动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感,甚至通过购买活动来渲染自我价值。霍尔布鲁克(Holbrook)提出了体验价值的4个维度,即经济体验价值、享乐体验价值、社会体验价值和利他体验价值。特种旅游往往强调游客对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深度介入,有助于实现游客体验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在特种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方面,有鉴于该旅游形式的独特性、复杂性以及绝大多数情形下的高成本性,目的地旅游规划和管理部门应该成为市场调研、相关产品设计以及跨部门协调的主体。而在特种旅游的经营和运作方面,旅行社往往应充当主干角色。作为旅游业最敏感、最活跃的组成要素,旅行社具有资源与人才配置上的优势,这尤其体现在线路设计和后勤组织上,所以旅行社可以将特种旅游产品要素和常规行程服务项目进行有机组合,实现协同效应。同时,旅行社还可以将特种旅游产品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从而起到培育和壮大相关细分市场的作用。而且,旅行社也可以集聚相关特种领域人才,为其创造提供专业服务的机会和平台。尤其在散客出行日益普遍的现代旅游中,组织经营特种旅游已成为旅行社提振团队旅游市场的有效手段。
2.2旅游团队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服务性企业工作的中心性任务和竞争力体现。服务质量研究的奠基理论来自奥利弗(Oliver)提出的预期一失验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服务质量被概念化为顾客对服务预先期待与真实感知之间的差异。较为经典的服务质量理论评价模型有格朗鲁斯(Gronroos)的两要素模型和帕拉苏拉曼等(Parasuraman,et al.)提出的SERVQUAL模型。前者将服务质量分解为职能质量和技能质量两个要素;而后者提出了服务质量的5因素,即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此外,拉斯特及奥利弗(Rust&Oliver)也强调过要对服务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应该综合考虑服务三要素,即服务产品、服务环境和服务人员这三方面因素的绩效作用。
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所包含要素的综合性,旅游团队服务质量的职能性和技能性都很突出。同时,相对于一般服务性产品而言,由于旅游团队服务持续时间长、服务接触程度深、服务强度变化大,完整的旅游团队服务是分步骤完成的,包括行前准备、接站、游程、后勤、应对突发事件、送站、后续跟踪等一系列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在服务质量上的缺失都对团队整体服务质量造成显著的影响。所以,旅游团队服务质量也一定具有其特殊性,不能套用传统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即使是那些在个别旅游行业,如酒店、航空公司、餐厅的服务质量评估中已验证其成功性的体系,往往也不能适用于旅游团队服务质量的量度。
在王等(Wang,et al.)提出的旅游团队服务质量多级分层评价体系中,团队行程中的主要旅游业要素都包括其中,该体系同时还含有行前准备、自选行程这样的内容。而旅游购物、旅游交通这样的要素在王等的评价体系中也占据了重要的方面。这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旅游团队中的人力因素,如导游、全陪、领队对团队服务质量的显著影响作用。
2.3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特种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战略规划和微观的细分市场分析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郭静静和徐大平论证了“相亲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并对旅行社开展特殊旅游形式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产品开发建议。王冬萍探讨了新疆特色旅游产品的消费行为,得出了相关特色旅游产品应不断创新、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区域合作的结论。许丽丽则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对我国出境修学旅游市场消费行为进行了建构,认为修学旅游产品应重构旅游者的核心价值,引导和加强良性感知,并规避负面感知的不利影响。向文雅和许春晓则运用因子分析,探析了漂流体验的4方面影响因素(设施与过程感受因子、配套服务因子、旅游价格因子和旅游者内在特征因子)。
作为近年来市场成长极为迅速的特种旅游形式,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是一个全新的、前景相当广阔的旅游现象。对这一旅游形式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都处于匮乏的状态。然而,鉴于该旅游模式的可观经济效益及其对香港地区旅游产品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是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本文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内地学生赴港参加SAT考试旅行团服务质量进行初步的理论建模和定量分析,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发展战略和经营建议措施。
3 假设提出及研究方法
3.1概念模型与相关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初步构建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团队服务质量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包括3个主要变量:团队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顾客行为意图。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为:
H1:团队服务质量会正面影响顾客满意度;
H2:顾客满意度会正面影响顾客行为意图。
鉴于相关变量都属于潜在变量,所以需要搜索和寻找相关的观测变量(observable variable)对这些潜在变量进行代表和推论。首先,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团队服务质量的层次构建和维度确定遵循了邱吉尔(churchill)的度量因素发展理论,共分3阶段进行生成:首先,根据对相关旅游业尤其是旅游团队服务质量重要理论文献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团队服务质量初始观测变量因子共68个;随后,作者邀请了来自高校和业界特种旅游研究的6位学者和专家,对初始观测因子库从理论相关性和措辞得当性两个方面进行筛选,将观测因子库精简到50个;随后,作者组织了参团学生代表参加的深度访谈,进一步提炼出6维度共34个变量因子用于定量数据测试。
在顾客满意度方面,本文采取克罗斯比和史蒂芬斯(Crosby&Stephens)所提出的3个观测变量因子,分别涉及顾客对旅行团队的体验和整体评价;而考虑到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的特殊性——重游意愿较为敏感,本文在“顾客将来的行为意图”方面采用的是经修改过的泽萨姆、拜瑞和帕拉苏拉曼(Zeithaml、Berry&Parasuraman)的3个观测变量因子,分别关于顾客就该旅行团而对亲友做出的推荐和鼓励。
随后,本研究设计了定量调查问卷,所有团队服务质量观测变量因子都采用5点李克特标尺,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而顾客满意度和顾客行为意图则使用了7点李克特标尺,其中1代表最否定的态度,7代表最肯定的态度。同时,调查问卷还包含了采集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内容。
调查对象来自2011年5月经上海市和江苏省南京市旅行社组织的赴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的内地学生,问卷在其团队回程前经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分发和数据采集。参团学生都来自某知名连锁英语培训机构,该机构与受委托旅行社联合进行行程制定和安排,并派出随团辅导老师。考虑到结果的有效性,接受访问的参团学生必须年满18周岁。在访谈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会就问卷相关问题向访谈对象进行解释和澄清。根据胡和本特勒(Hu&Bentler)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有效样本一般应在200份以上;据此,本研究调查期间共在10个团队中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有272位团员完成了调查。后经进一步筛选,排除有遗漏和存在误填情况的问卷,共得到了254份有效问卷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有效问卷率达到84.6%。
在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平均年龄为18.2岁,女性为多数,占55.9%;首次参加组团考试活动的占74.0%;有过赴海外参加修学活动经历的占63.8%,有过赴港旅游经历的占65.4%;在家庭经济收入方面,年收入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占55.1%,而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占17.7%;在全部样本中,若当次成绩不理想仍愿意重新参加该考试的占82.7%,愿意重考3次以上的占35.0%。
4 数据分析
4.1测量模型分析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高级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综合了路径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对因果关系模型的构建、评估和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的一大优点是在其算法结构中对可观测变量和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的综合融入。首先,根据SEM分析要求,为检验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和建构信度以及判别效度,本研究应用了AMOS 17.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中收集的有关变量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本研究的特定要求,凡是因子载荷在0.4以下的观测因子变量,都被认为不显著,并有可能存在交叉载荷的可能性。根据这一标准,在原团队服务质量6维度38变量因子中,行前安排维度中的6个观测变量因子有3个因为因子载荷低于0.4而被去除,酒店安排维度中的6个观测变量因子去除了2个,交通安排维度中的4个观测变量因子去除了2个,附加行程维度原7个因子去除了3个,团员互动维度原6个因子去除了3个,而领队服务维度原5个因子都得到保留。同时,顾客满意度和顾客行为意图的所有观测变量因子都表现了较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全部保留。
去除因子载荷不符合要求的因子后,团队服务质量各维度变量产生了良好的拟合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具体为X2=7850.34,df=252,p
在保留的团队服务质量维度因子中,行前安排维度涉及通报考务经验、介绍目的地文化习惯和申明行程纪律因子;酒店安排维度中则包括了住宿环境舒适、空调调节适当、考试当日早餐安排得当、酒店内有自习和小组学习空间几个方面的因子;交通安排维度由便利性和灵活性构成;在附加行程维度方面,有参观香港知名高校、聆听资深专家申请规划讲座、探访考试资料书店、会见美国名校学子4类变量因子;保留的团员互动维度因子含有知识交流、经验分享和合作分工3类因子;最后,考试知识技巧能力、责任感、应变能力、鼓励能力、与考点沟通能力5个因子组成了领队服务维度。
4.2结构模型
随后,本文对团队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及其将来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结构模型上的检验分析。模型的拟合度为x2=827.572,df=271,p
此外,通过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得出团队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B=0.773,t=5.923,p
5 结论及研究启示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的实际特点,构建了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团队服务质量模型,并定量验证了团队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及顾客行为意图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数据显示,模型内各变量之间关系拟合能力表现较好,模型假设均得以成立。在当前相关理论阐述和实际验证还显缺乏的情况下,本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对于深入探讨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团队服务质量的本质和外延,以及如何在旅游产品设计、组织和运营实践中更好地提升团队服务质量,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研究结果说明:
(1)特种旅游活动的服务质量既有和一般性旅游活动服务质量间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和独到性。正如本文研究结果所揭示,特种旅游活动的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程度和行为意图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这说明服务质量仍然应该是特种旅游活动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研究结论,和对象为其他特种旅游活动的相关研究保持一致。所以,从理论贡献上来看,本研究初步证实并实际验证了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服务质量的多维性,并揭示了该多维性所蕴含的跨度性和综合性。在本文所得出的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服务质量6大维度中,既有对现有旅游服务质量理论相关经典概念变量的确认和发展,又有对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这一特种旅游领域重要成分和要素的开拓和延伸。
(2)据此,在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的经营实践中,相关特种旅游产品开发和运营主体在注重特种旅游产品自身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服务质量,应该尽量调拨适当人力物力资源予以保障和提升。本文研究模型中也确认了行前服务、酒店服务、交通服务这样的“共性”旅游服务对特种旅游整体服务质量的贡献,这更说明了特种旅游的良好推行离不开和其他旅游业支柱要素的融合和整合,而不能顾此失彼,过于关注特种旅游自身而忽略了其他要素的配置和支持作用,从而负面影响特种旅游的自身吸引力和竞争力。
(3)同时,从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团队服务质量的特殊性来看,本文建模并验证了附加行程、领队服务和团员互动维度对顾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这些维度及其分层因子涉及内地学生赴港参加美国高考这一特殊旅行活动的独特服务质量方面,对于深度探索该类旅游产品内涵,有效拓展其外延范围,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附加行程强调了内地学生赴港参加美国高考这一特殊旅行活动的重要外延,提供核心产品外的有形与增值产品表现形式的关键线索。相关产品开发和组织主体应当有的放矢地将相关行程精心设计、钻研卖点、大力促销,增加这一特种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其次,本文的测量表明,该特种旅游产品对领队服务要求较高,既要发挥领队的服务性职能,也要凸显其技术性职能。这就要求旅行社方面与相关教育机构加强合作,交叉培训领队人才,为参团学生提供既专业又体贴的指导和照顾。特别地,一些美食游、摄影游等取得极大成功的“星级专家陪同”的安排可以应用到内地学生赴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队中来。再者,“团员互动”这一因素已经日益受到团队旅游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视,其对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影响已经在邮轮、购物等特种旅游活动中得到了确认。以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参照,相关旅行社可以结合参团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核心旅游产品为主题,进一步促成和配合有针对性的团员互动活动,从而提升整体旅游服务质量。
6 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在了具体类别的旅游目的地(香港)和具体的客源市场(上海市和江苏省南京市),这就必然地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外展性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选取更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如韩国、新加坡这样的美国高考举办地,以及其他重要参加美国高考生源地,从而更客观系统地检验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美国高考旅行团团队服务质量的维度性及和其发生作用的相关要素。
学生篇:
“象牙塔”的美梦尚未编织完毕,大学生活的本来面貌就会把大一新生们搞得头晕目眩,每一个过来人都会有遗憾,每一个经历者都“空虚、郁闷、迷惘”,那么,作为即将叩响大门的大一新生,该怎样完成这个“从地狱到天堂”的过渡?
凡事自觉一些、主动一些
赵跃 男 同济大学机械系三年级学生
不适应?那是肯定有的,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的头一年好像被脱胎换骨了一样。
作为当年班级中的佼佼者,赵跃考入同济大学已经两年了。刚到大学时,带着多年来作为优等生的优越感,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可是期中考试的到来让他彻底改变了对自己的认识。上大学之前,赵跃的学习方法就是跟住老师,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可是期中的高数考试却让他栽了个大跟头,班级中有一半的同学没及格,其中就有赵跃一个。打那儿之后,赵跃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法不灵了,大学阶段的学习,更看重自学能力,老师只管讲课、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课后的功夫,则要自己来下,老师一般很少留作业,想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自己去找习题做。
独自一人离开家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环境,一切都需要你去调整、适应。刚上大一那会儿,赵跃说自己打电话和朋友交流时,使用最频繁的词语就是:迷惘、郁闷。从以前的高度紧张、时间不够用的状态一下子到时间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他只好在课余时间发呆度日,后来他参加了学校文艺部的演出,接触到了高年级的学长和更多的人,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多接触一些人、多说一些话,慢慢地性格也从原来的稍微有些内向变得开朗了许多。赵跃认为,对于刚上大一的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助于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自学能力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上课,如果可以全部自学,就没有必要到大学里来了。
在人际沟通上,要以自我调节为主,不要要求别人去适应你,而应该是你主动去适应这个群体。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助于角色转变。
出门靠朋友
孙文博 女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大二学生
从辽宁到江西,这距离够远的,我到学校第一天就开始想家了,十一放假那几天,我在宿舍里天天哭,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一吃食堂的饭菜,我就更想哭了,不是饭菜好不好吃的问题,而是我们北方人吃不惯那个口味。
唉,对我来说,大一就是泪水里泡出来的日子。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也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但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于是就往家里打电话,没话找话说,本来是不想哭的,但一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淌。江西离辽宁那么远,我也知道跟他们哭也没有用,爸爸妈妈也不可能听我哭了就来陪我,但是哭出来就觉得心里畅快了,就不堵得慌了。爸爸妈妈一听我哭,就劝我别想家,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时间排满了,就不会那么想家了。后来我自己分析,刚上大学时,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异的关系,南方人和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想法也有差别,我和同学之间沟通的不太好,所以就不爱说话,有什么事都在心里憋着,只想和亲人、朋友说。
去年11月份的时候,学校“艺术节”组织演讲比赛,我报名参加后,认识了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从那以后,再有什么事儿我就找他们说一说,他们都会帮我出主意化解,真的有一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感觉,心里有底儿了!
另外,可能是南方人上学早的原因吧,班级里的同学大多数都比我小,这也让我觉得很别扭。本来嘛,女生都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小,是受照顾的那一方,可现在我是寝室里的老大,班级里的大姐,虽说“大姐大”好像有一种天然的权威,但对于外表长得小所以长期受到照顾的我而言,这种“地位”别扭死了,而且有苦不能说,还要笑着去哄他们。这种角色转换,我直到现在也不是很适应。
由于我所学专业的关系,刚到大一时,有些课是英语授课,虽然高中时我的英语成绩还可以,但听课还是很费劲,记得上完头一节课,我都蒙了,心里压力特别大,好像明天就会被退学一样。后来,通过自己努力,终于跟上来了,这个过程大概有一个月,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遇到室友,要主动打招呼,多接触、多沟通,这样适应会快一些,心情也会好一点。
、入乡随俗
马荣 男 西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大三学生
“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从极端的地域到极端的天堂。”但谈起在“天堂”生活的状况,马荣的描述却是:“高三的时候,是个人就能管你,就可以质问你‘为什么不学习?’,到了大学,突然间所有人都不再管你了,出现一个断层,感觉就像失控了一样。”
第一学期,我们一周才十节课,总共上三天,其余的时间就是玩,我那会儿常有一种错觉“这是上学还是放假啊?”出去吧,和当地人言语不通,他们说什么你根本听不明白,于是就在寝室里打扑克,越玩越觉得郁闷、空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堕落呢?后来,跟高年级的老乡聊天,他们说“趁有时间多看一点书吧!”可是那时候心浮气躁,看书也看不进去,而且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样的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很多行为都是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流程不了解,所以才会发生的。
记得刚到学校时,什么事也没有,语言又不通,我就休息了十来天。那十几天里,我主要用来跟寝室里的同学熟悉,见人就打招呼,从询问他有什么爱好谈起,发现共同爱好之后就好沟通了。人们相处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了解一个人的特点之后,就像对症下药一样,关系就好处理了。我们寝室有一个同学有洁癖,特别受不了我,因为我比较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之间属于互相忍耐,后来时间长了,他就会提醒我“衣服该洗了”之类的,我自己也适当地注意一下。这些个性上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分歧时心态要好,要本着“”的心态处理同学关系。
再有就是环境上的不适应,大家都知道川菜比较辣,其实比川菜更难适应的是这里的气候,潮湿、闷热。记得我刚来的第一天,由于在家里没有睡蚊帐的习惯,我就没挂蚊帐,没曾想半夜被咬醒了。所以我要提醒来四川上学的同学,要牢记“入乡随俗”四个字。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到校后先找老乡了解情况,类似于“哪科容易挂”之类的,以便以后学习有侧重,然后把学校的情况摸清楚,了解了大学生活的流程后,既便是玩起来也有方向感。另外,有时间还是应该多看点书。
硬件过关了,老天自会赐福
豆大志 男 东北大学材料系四年级学生
刚上大学时,对环境的变更没什么不适应的,这可能跟我高中时就住校有关。虽然离家远了,但生活上还是从前的那一套,照样拷贝一份过来就行了。
惟一感觉有明显差别的就是校园里来回来去的情侣很多,几乎成一景,这跟高中的“早恋者死”有着天壤之别。想想看,十八、九岁谈恋爱一点都不为过,心理和生理年龄到了,走这一步很正常,也就欣然接受。但自己真的没想过。我是学计算机的,本来我是一心想扑在电脑上弄出点名堂来的,但周围的同学都相应有“奋斗目标”了,而且战绩不错,这对于我不能不说是一种刺激。何况寝室一熄灯,谈论最多的是女生,没事儿哥们之间也互相逗两句。久而久之,找个理想的女朋友成了上大学的必修课之一。
可我自身条件很一般,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白,典型的中庸之道,何况理科的男生比较多,我在本系内是甭想“近水楼台”了,但既然“选妃”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就必须付诸实践不是。我的困惑就在于我容易自卑。总觉得女生眼光都很高,而且时间久了,看哪个男生都比我帅。我当时就认为,都是同一所大学的,成绩都不相上下,对比的就是长相和家境。何况现在的女生都实际得很。我就觉得自己特像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一女生,两个月的心理自身战后向人家表白,结果被婉转拒绝了。真的挺郁闷的,想跟爸妈说,害怕他们说我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于是我就给我姐姐打电话,要不就去图书馆穷泡一天,再就是上网闲聊。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浪费了不少时间,但这个阶段好像谁都得经历。实不相瞒,失恋的过程能让人的抗打击能力倍增,我现在在感情上免疫力特强。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遇事千万别比较,也别逞强,保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虽然比较难,但将心思用在学习上,其他事情顺其自然就好。比如说,给自己这四年生活定个目标:英语过六级、入党、找个合适的女朋友。前两个是靠自身奋斗的,后者“成事在天”的概率比较大,但无论如何总有收获。
海外版
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马宁宁 英国维斯密斯特大学三年级学生
刚到国外的时候,新鲜感、好奇心、想家、语言不通、对未来的憧憬全都混在一起了。一时间脑袋混沌沌的。这时就想有个朋友说说话,告诉你关于这里的一切。可仍然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忙活,孤独感特强烈,非常想家。我记得刚到外面的时候,每次往家里打电话都会哭,边哭还边勉强自己语音正常,生怕爸妈听出来。后来时间长了,自己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了,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孤独感也就慢慢摆脱了。
出国之前许多问题都考虑到了,但仍有忽略的地方。比如歧视中国人的现象还在。打工的时候,无论是老板还是同样打工的外国人都瞧不起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就认为我们懒、脏……这种事情没法子,前辈们没给我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来者就得跟着遭殃,你也不能因此放弃打工,自己多注意就是了。
再有就是在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初来乍到总得有个过度期。如果你住在当地居民家,你整天吃的几乎都是黄油、面包、土豆泥……虽然在国内时,这些是被我称作垃圾食品的,但你不得不入乡随俗,而“随俗”的下场是--我的体重直线上升。不过你若跟他们提,他们也会细心地给你做几次中餐的,虽然味道不怎么正。
外国朋友都比较开朗,但毕竟是两个半球的人,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有时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我们并不能理解。所以说,中国人和外国人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不用去取悦别人,保持中国的“君子之交”就可以了。同时还要记住一点,别把中国人那一套“客套话”拿出来。比如你对老外说:有空过来玩啊。在国内这是一句寒暄,在他们眼里这是真诚的邀请,他们真的会前来,弄得你措手不及,险生尴尬。
我们这里刚出国的留学生有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生活几个月后,开始找对象,有的找老外,有的找有钱人,目的有的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再有就是为绿卡早早做准备。其实若干年实践证明,由于这种事情的出发点就是非正确的,所以成功几率也就非常小,还是坚持你前来的初衷,要么学业,要么事业,千万不要卷入这个旋涡里。
给将要出国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忠告:
尽量不要在外面吃饭,也尽量不要住校,你是来学习,不是来享受,这样会给家里省下很大一笔开支;另外,为了尽快地学习语言,最好不要和同语言的人住在一起,否则你的进步会很慢。
家长篇: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古训一直以真理的姿态流传着,大一新生的父母们便在脚踏实地地实践着,除了分担、化解儿女的问题,父母自身也由于生活重心的转移而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需要重新去寻找自己的生活轨迹。原来,“不适应”的并非仅仅是初出茅庐的孩子们,大人有大人的烦恼……
“微服出巡”一次就放心了
父亲 47岁 公务员
女儿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三年学生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夫妻两个人都围着他转。我女儿一上了大学,这太阳一下子没了,我和她妈都感到不适应。之前由于上高三,老师总强调营养要跟得上,我们家顿顿都翻着花样的做,至少保证四菜一汤。这孩子一走,我就感觉生活水平直线下降――主要人物不在身边,我和他妈糊弄糊弄也就完事了。
另外孩子走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作息都是乱套的。之前虽然紧张,但至少是有规律的,所以孩子上大学后,我们当家长的看上去挺休闲,但那种表面的所谓的放松,实际上是一种空白――精神上的空白。
其实不止孩子需要生活目标,家长也一样。女儿上大学是头等的大事,现在完成了,我和他妈突然感觉没动力了,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劲,好象除了担心和电话慰问一下平时也没别的事可做。总之那段时间挺闹心。
至于排解这些情绪的方法嘛,我觉得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去一趟,看一看。有句话讲“儿行千里母担忧”,做父母的总担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妈又怕她凉了又怕她不好好吃饭的,我们就干脆去了一趟。到那一看,人家啥也不缺,还挺会花钱的,同寝室的孩子也都一样自己出门在外,回来也就放心了。其实把钱给足了,但别太惯着他们,生活上也就没什么大问题。
其实不管怎么担心,怎么思念,这毕竟是一种幸福,难不成让孩子一无是处地粘在身边?最初的闹心是正常的,慢慢也就适应了。我和她妈现在下班后都出去锻炼身体,我打球,她游泳,弄得还挺潇洒。女儿手机也配上了,没事儿总给我们发短信,比在家时懂事多了,我们也都觉得很欣慰。
找到自己的生活轨迹
父亲 45岁 公务员
女儿 吉林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
和别人不同的是,我是一个单亲父亲。女儿初三那年她妈去世了,本来可以考上育才的女儿因此情绪低落,成绩也受到影响,最后念了别的高中。女儿上高中以后,很多朋友劝我再找一个,我却从没动过这个心思,也不光是为了女儿,我想对亡妻有一个交代,当时觉得这个交代就在女儿身上,就是让女儿心情愉快地考一个好大学。
报志愿时,我特意选了吉大,心里想长春离沈阳不算远,气候环境都差不多,孩子适应起来能快点。没想到的是,女儿适应得挺快,我却有种抽筋扒皮的感觉――女儿一走,家里空荡荡的就剩下我一个,那种感觉,哎!
女儿在家时,我每天的任务除了上班就是围着她转,早起做饭、装饭盒,晚上我先到家,把饭做好,到点再去接她放学,也有累了、腻歪了、盼望着摆脱的时候,可一旦这个时刻真的到来了,没有这么个人让你围着她忙活了,一时还真的难以适应,就像生活没有了主心骨。我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这样说话,听起来挺好笑的,竟连小孩子都不如了,可是,这是真实的情感。
女儿刚上大学时,总往家跑,一开始我以为是她想家,有一次无意中听她跟她姥姥打电话才知道,原来她是对我不放心,怕我想她,所以就常回来让我看看。听完她这段话,我感慨很多,除了感动,也自问难道我竟老到让女儿担心的地步了吗?
我想既然我是父亲,就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让女儿知道我是可以依靠的,而不是用来怜悯的。以前同事们都知道我要照顾女儿,所以吃饭啊、打牌啊都不找我,虽然这些活动不是我的爱好,但女儿上大学后,我开始积极地参加,希望自己能够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很爱游泳,女儿上大学后也捡起来了;还有摄影,是跟我们单位一个小伙子学的,节假日四处转转,拍一些照片,既娱乐了自己,也开阔了心胸。女儿大一放暑假时,对我说:“老爸,你是越活越年轻啊!”
女儿上大学后,陆续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我还是没看。我当时觉得,女儿正处在青春期,万一因为我的事情影响她对男性的看法,就太得不偿失了。没想到今年春节时,她居然对我说:“老爸,给自己找个伴吧,虽然我不会管她叫妈,但是我会尊重她。”
我很感动,因为女儿长大了。
上了大学,也不能脱缰
女儿 大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三年级学生
孩子上大学后,从那种跟她围前围后的服务状态中出来,一下子觉得很放松,解放了的样子。要说有什么不适,主要是想孩子,担心她。因为孩子从初中起就进入了特别累的紧张学习状况,虽然我对女儿并没有特别要求什么,应试教育还是使女儿为了应试放弃了一切。以前除了学习,生活中应知应会的一些常识都没有时间教她,这一下子出门在外,她会不会自己买衣服、购物?洗衣服干不干净?会不会照顾自己?人际关系能不能处理好?特别惦记这些事。
原来她在家里就是全家的中心,现在她去了学校,要和同学接触,现在的同学和高中阶段有很大不同,那时的同学家境大体相似,除了学习就是回家,产生矛盾的机会很少。大学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南北冲突,城乡差别,消费观念,生活习惯都不同,她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真挺替她操心的,不知她能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为此,我专门给她写过几封信,跟她讲,“有些人也许不能成为好朋友,虽然不能完全和她讲心里话,却可以成为好的合作者。比如有的人学习方法很好,你可以向她讨教这些学习方法;有的人上街购物很精明,你可以多和她结伴上街,你如果受不了一个人时的孤独寂寞,就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随着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合作者。”孩子只要能以她的成绩考上大学,说明她的智力因素还不用你担心,反倒是那些非智力因素需要在意。有时孩子会主动跟我说一些她的困扰,比如有的同学因为家穷,给她东西吃时,显得非常喜欢吃,可若问她时,又总是坚持说不要。她为难了,不知道还要不要坚持给,给她会不会伤了人家的自尊心。我告诉她,你不要刻意去可怜别人,既然她愿意吃,你给时也可以随意些。
还有就是指导孩子选课,因为是头一年,我建议她选上一些比较轻松的课程,比如音乐欣赏,民俗等,上大二后再选诸如人体解剖等相对专业一些的课,这样她进入得容易些。
现在跟孩子沟通的办法还是很多,比如经常通电话,还有上网聊天等。再有等她放寒假回来时,就发现环境逼迫着,她该会的已经学会了,衣服洗得还挺干净。
老不舍心
母亲 44岁 幼儿教师
儿子 北京大学医学部二年级学生
我儿子在上初高中时一直是住校,他适应起来可能比别的孩子要快些,我对他还是挺放心的。平时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饮食和生活自理问题。我打电话时总会问到这句,吃得怎样?衣服是在洗衣房洗的还是自己洗的?我每两天会给他打一个电话,或者发短信,一般半个月左右,我会说我得看看你了,然后我们通过网络聊天,通过视频可以看看他,看看他宿舍的情况。学习也问,他上的是北大,还是硕博连读,一旦成绩不好,会按本科转。他现在是校团委组织部长,工作多,我担心他时间上分配不好,提醒他多放点时间在学习上,他每回都说我自己会安排的。有时也会提醒他注意同学之间关系,要走得不远不近,我儿子长得挺帅的,学习又好,我很怕他会因为离谁近了,让人家误会,或者过早交女朋友。那回他姨家的小哥哥从国外回来,我让他帮我问问,孩子间还比较好沟通。他小哥问他交没交女朋友,他说,没有,北大女生稀缺。他小哥就逗他:“说实话,领导明确指示你不许找对象,否则把腿儿给你打折。”他回说:“为了我的腿也不能搞啊。”呵呵。
五一时他没回来,说是利用这时间学习学习,还要在北京走走,各处熟悉熟悉。我有时也很想他,有一回非常非常想,碰巧他回短信说“我正在洗衣服呢。”我就哭了,这要在家里,妈妈就能帮他洗了。
有一回我发了短信他没回,我心里很不好受,跟他爸说你儿子不愿意搭理我,瞧不起下岗女工。他爸在短信中这么提了,还说,你要再不回信,你妈要掐你口粮。他回说,别掐口粮啊,我真地回过了。不过多些威胁和刺激也好,我会记着给你们回信。父母和孩子间有时这样说说笑笑也挺好的,也不能老问他吃没吃啊,洗没洗啊那几句。
想放心,工作提前做好
母亲 45岁 家庭主妇
儿子 加拿大留学生
放放出国已经有一年半了。当初从飞机场出来的时候,我那眼泪流得就别提了,失魂落魄,跟丢了孩子似的。回到家,看到他的屋子就想哭,心理的那种落差感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
他高中刚毕业,平时在家我什么都管惯了,一想到他自己要在外面生活那么长时间,我心里就总犯核计。其实走之前我主要担心他学习上贪玩,真正出国了,反而担心他的生活起居――总怕他吃饭糊弄,怕他换季时不知道给自己增减衣服。说是出去让他自己锻炼锻炼,但真的冷了热了的,再有个病,当妈的哪个不着急。每次想到这些,我就坐立不安的,有时晚上都睡不着觉,一下子想到这个,一下子又想到那个,然后就第二天打电话嘱咐。
好在现在的通讯工具发达。随时都可以打电话,买那种IP电话卡也不贵;另外电脑也可以发信,还能对话,按个摄像头连人都能看清楚。这种思念的程度也就随之降低了许多。
送放放出国,我也积累了点经验,有些家长孩子出国后压力很大往往是在孩子走之前,有些工作做得不妥当。这里就我儿子的例子顺便提一提。比如说我为他选择了在中小城市学习而不是繁华的大都市。这个益处很明显,其一是费用少了1/3,另外也减少了许多诱惑。都说出国的头一年是打基础的时候,孩子们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有个风吹草动就走神了,僻静的中小城市能较少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更利于他们学习。像放放现在的地方,没有游乐场所,同学们相约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再就是去体育馆打打球。这样无形中也就减少了家长的一种后顾之忧。
另外家长也比较担心孩子遇人不淑的问题。走之前如果都是一个签证公司的,办理时,相互之间也都能有个了解,家长间也会熟识一些,孩子都出国了,有些事情孩子对你保密,像快要进行考试之类的,另一个家长可能就给你传过话来了。在接触人上一定要提醒孩子,即使不能替他们把关,也要时常叮咛。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出国回来跟我学,家境都很好的孩子凑一起并不是什么好事,他的几个哥们就合伙租了一个小楼,弄得跟游戏厅似的。好在放放交了许多上进心强、踏踏实实的朋友,从学习成绩以及言谈里我都能感觉到他的变化,当妈的由衷的感到高兴。
对症下药篇:
在采访中,我们总结出了初入大学时比较容易发生的“不适应”的症状,并针对每条找出了相应的适应方案,希望能对新生们有所帮助。
一:丧失目标感――入学后,心理要有目标准备,经常要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二:时间不会安排――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
三:人际交往有困难――首先,新生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其次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方便。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总之,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人交流沟通、相处。
四:学习方法的改变难以适应――尽快提高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五:自由空间太大的不适应――有时候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脱离了高三时期极度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初到大学,新生们很容易因为“自由太多”而无所适从。这时候,新生们需要调节自己的紧张度,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暂新的学习天地,自己还有许多抱负和理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确定了一定的目标,学会安排时间,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
作为家长,在子女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要注意他们情绪的改变,孩子上大学决不是“一劳永逸”之事,需要我们家长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一:要注意孩子入学前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孩子接到入学通知书后,父母要和孩子沟通思想,了解她或他的种种想法、愿望、打算,如对学校对专业是否满意,对人生有什么看法,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使他们心情愉快地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继续关心孩子入学后的心理状态
孩子上了大学后,且不可认为他们进了“保险箱”,因而麻痹大意。高中生中,有心理障
碍的达到19‰。不少高中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他们的心理障碍并不会因为上了大学而自动克服。在高等学府,如果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障碍可能会突出出来。
三:积极进行入学前后的心理咨询
一般来说,家长在高考前重视孩子的心理咨询,特别在大城市是如此。但是,好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入学前后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为排除心理障碍的心理健康咨询,一种是没有心理障碍为了发展潜能的心理咨询。各位家长,您的孩子需要哪种心理咨询呢?
专家说
全国著名心理专家 李鸣杲教授
专家说,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要处理好同学之前的关系,送你八字真言:
主动、热情、真诚、奉献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环境变了,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改变。人生地不熟,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带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说话口音也不同,新鲜感及陌生感都要重新适应。因为每个人的人格素质、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接受挫折的能力不同,经受的生活锻炼不同,所以表现出来有些人适应得快些,有些人适应得慢些,大多数还是能适应的。
对大学新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主动、热情、真诚、奉献”这是帮助大学新生处理好新环境下同学关系的八字真言。记住这八个字,很多事情你不要顾虑太多。
对于一时无法适应的同学来说,可能会面对这样几种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
来我这里咨询的新生,很多孩子是由于心理自卑造成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又不好,同学在一起吃饭时感觉不自在,人家都买三块五块的饭菜,他只能挑一块两块的买;还有的是因为换新环境了,总认为自己不好看,比较胖或比较瘦啊,人家会怎样看自己......不要想这些,不要让不良的情绪干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你首先要想到的是高兴,上大学了,就像升宝塔似的,能上到塔顶的还是少数,你要为自己感到自豪。第二要把适应环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适应环境最主要是搞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你要这样努力,虽然我家庭生活条件差,但我人际关系照样好,学习也要好,要接纳自己的现实,接纳自我。遇事可以坦然些,按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行为模式生活。最怕和别人攀比,不要老想着“我吃了人家的,怎么去还那些人情……”,这是没必要的,不要受这种思想困扰。
依恋心理
因为思念父母、亲友、朋友而厌食厌学,平时依赖感强的孩子容易产生这种想法。这样的孩子首先需要转变认知态度,要想到自己是大学生了,应自信、自立、自强,认识到如果总是想念父母、离不开父母,那太幼稚,太小孩化了,这是个性格缺陷,要克服。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不洗衣服,攒到周末再带回家洗的习惯一定要改。
如果孩子入学初期,的确存在这方面的心理不适应问题,非常依恋父母,家长可以采取经常打打电话,不时有家属来探望探望的方式,并逐步减少探望的次数和时间。为了孩子的成长,还是要以提高他的心理素质,改变认知为主。
也有些孩子不那么依恋父母,倒是有些家长属于过保护,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孩子吃得如何啊,会不会洗衣服啊?他原来在家里时,你这样磨叨,出门在外了你还要跟着磨叨,时间长了,你不烦,孩子还烦呢!孩子大了,家长该放手就放手吧,有机会就该鼓励他独立自主。
进入角色慢
有些原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孩子,上中学时跟着父母、老师的指挥棒走过的还可以,上大学后,一下子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具体指导,又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时间安排上再相对自由些,就不知所措了。这样的孩子家长最好跟一段,给些指导,实在指导不上的,可以让他到学校后尽快跟同学打成一片,结交好朋友,找独立性强的,跟人家一段,看人家是怎样安排日常生活的,慢慢建立自己的独立性。
优越感的丧失
很多新生入学后会有这种感受,我原来一直是校里(县里)的第一名,现在通过努力还想当第一,可怎么努力也上不去,结果心里有很强的失落感。
这样的同学你首先还是要改变认知。你要认识到,原来你是第一,但现在是各个第一都走到一起来了,而第一名只有一个。成绩高低那只是个结果,你要追求学习的过程,不要过分在意结果。非要硬争个第一,那是跟自己过不去。比也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只要自己有进步就行。
新生要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毕竟能进入大学的都是强手,强手在一起,应该说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已成为普通一员,都应从头开始。新生应为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而高兴,而不是相反。
学校、专业不够理想
有些学生对大学环境想象得过于美好,入学后便开始抱怨教学楼太旧,宿舍太挤,伙食太差,或者自己没报这个专业,不爱学,想转又转不了,很苦恼。
这就是没得到时向往它,得到了又不珍惜,反而把自己原有的目标都打乱了。 此时应有的态度是,进了哪个门就热爱哪一行,如果对此徒生反感,不光学不好,将来人际关系各方面也会倍受影响,对个人成长不利。学一行爱一行,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做到的。
对异性一见钟情
刚刚摆脱掉高考的压力,又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父母亲人,少了许多约束,大学同学间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十八九岁的青年男女间很容易由于相互间的好感而激生出一种莫名的情愫。对此,我的建议是,刚入大学,在对环境还不是很适应,对同学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就把对某个人的好感一下子上升到爱情的高度,是很不理智的做法。最好是在对同学关系比较熟悉和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谈这个问题,不要忙着确定这种关系。
一般来讲,那些偏于内向、过于自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完美主义的人适应起来要困难,适应得比较慢。适应困难时容易产生焦虑、出现担心、害怕、心慌气短、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转成抑郁,觉得上大学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