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3:3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校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叶.试析企业出纳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强化措施[J].中国外资,2012,05:129.
[2]赫怡娜.强化企业出纳工作的措施与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1:54.
[3]杨峰.出纳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3,05:213-215.
[4]陈以东.对企业出纳工作的管控措施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8:137-138.
[5]李玉香.出纳人员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7:288.
[6]黄英.会计基础工作中出纳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20:82.
[7]张新丽,程丽.出纳工作在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18-20.
参考文献:
[1]刘玲玲.《出纳业务》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连锁,2013(10).
[2]赵宇.高校“出纳实务”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
[3]程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探讨[J].高职教育,2012(1).
[4]胡志强,杨明娜.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出纳实务”的教学与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参考文献
[1]张岩.浅谈出纳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管理方式的改进[J].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2]陈丽娜.浅谈出纳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管理方式的改进[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
[3]简玲.基于Web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李燕雯.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8.
[5]王美艳.A公司财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邱敏.私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根据目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初就业情况的相关信息反馈,笔者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职业院校毕业生写作能力无法切实满足用人单位的相应要求。表现为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诸如工作计划、各类总结、项目策划书等企业常用文书。通过对当前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普遍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是一些职业院校领导一味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了提高学生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来职业院校就是来学习专业技术的,没有必要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再加之,国家教育部也没有相关文件强制要求全部的职业院校必须要开这门课。因此,开设这门课的随意性很大,全在职业院校的自主选择。
二是大多职业院校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公共课,一般设36学时,只开设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等到2年后学生毕业及实习时,由于时间太长,所学相关知识基本淡忘,自然无法灵活熟练运用。导致的结果是毕业论文、实习报告以及企业中各类公文的写作存在诸多困难。
三是一些教师在《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中,只偏重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还有一些教师虽然采用了理论讲授与习题相结合的模式,但也只是停留在判断,选择、改错的单一形式上,且所用例文或写作材料多是套用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的相关材料,与企业所需写作内容有很多出入,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趋向多为各类企业,这就必然导致职校毕业生对企业所需应用文写作的生疏。由此可见,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与用人企业的切实需求产生了很大偏差。
作为职业院校,应该把对《应用文写作》这一课程的重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刻意识到提高学生各类公文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大力推进《应用文写作》的课改工作。只有把企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实现这种结合,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校企人员联合编订企业文书写作的校本教材。
职业院校要争取与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结合各类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与其共同编订应用文写作教材,根据岗位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例如开设一些企业定向班,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该企业的工作需要与实际情况,根据其不同岗位对各类公文的写作需要,制定《某企业应用文写作》教学计划。如此,一者,学生通过企业资料的信息,可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掌握企业基本情况及工作的相关内容;二者,学生通过定向学习,可以熟练掌握企业所需公文文种与行文内容,毕业后轻松应对企业文书写作需求,而非生搬硬套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公文材料,从而便于初就业职校毕业生尽快投入各自岗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比如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代替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而是一系列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它让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而教师成了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学习内容,自发组织合作学习,自觉检查学习效果。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升了素养。这种教学法,已在一些理工类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而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中,我们也可以融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模拟创设企业运作的情景,如某个工厂要开厂区环境治理的会议,按小组对班级人员进行划分,小组内部设置不同的岗位。如办公室人员要写通知,做议程,会议记录,领导要写发言稿,办公室人员还要写成会议纪要或者简报,宣传部门人员要撰写消息等。这样,让学生在会议的模拟实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写通知、发言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不同的公文文种。
三、教师定期下企业相关岗位挂职锻炼。
各职业院校可定期安排有关《应用文写作》的执教教师到企业办公室等相关文字工作岗位上挂职,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轮休时间安排执教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实践锻炼。这样,执教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就能更好地掌握企业所需常用公文写作的种类与内容,从而才能把企业公文写作的要求自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此来安排教学计划,设计实践练习。如此,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学生定期到企业去实践。
当前,很多《应用文写作》课仍缺少实践练习的机会,缺乏真实的实习环境。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简单的课堂模拟不足以让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企业不同的实际状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切实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与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获得有效的写作经验,提升写作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五、两头结合的开课模式。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第一个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后,在即将毕业前一学期再度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这样,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第三年亲临企业实践之后,再来巩固相应写作知识,就有极强的针对性,于是便能使学生把写作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写作水平,真正满足入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总之,企业人才需求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结合途径是多样化的,但无论哪一种途径都需要职业院校领导的重视、校企合作、教师的课改及学生的实践相互配合,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静,宋秀红.应用文写作应突出学生就业需求[J].文学教育,2011,(2).
角色的定位问卷分析,找出职业中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职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中学;课堂角色;教学效果
一、职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朝气蓬勃,但目前的中职课堂却不尽如人意。以英语课堂为例,教师煞费苦心地讲,学生却心猿意马,无精打采。即使教师督促、提醒,学生仍是厌烦倦怠不配合。我曾于2013年6月至9月对自己所在职校的英语课堂做了一个统计:A班(30人)5人听课;B班(26人)6人听课;C班(40人)13人听课;D班(24人)10人听课。其余人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说小话。为了寻求改进方法,我在河北省一所职校做了进一步调查:问(学生):你在英语课上为什么总是睡觉?答:我听不懂。问(老师):有些学生在上课时为什么总是睡觉?答:他们什么也听不懂,又不允许旷课,睡觉呗!问(学生):你在英语课上怎么总玩手机?答:无聊。问(老师):那几个学生为什么课上总玩手机?答:玩手机比学英语有意思啊,又没什么想法和追求,混日子呗!问(学生):你们在课堂上说小话,多影响老师讲课和同学听课啊?答:听什么呀听,又不想考大学!何苦受罪!问(老师):您觉得这些学生怎么样?答:职高学生也就是如此了,职高里的公共基础课都是这种状况!
二、职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源探究
职中英语课堂教学最典型的问题是学生对知识的冷漠、对课堂的抵触、与老师不配合。这些表现是对职业中学教师的挑战。在研究过程中我使用了行动研究法,该研究法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实际行动付诸实施,进而加以评价、反省、回馈修正。
三、课堂角色和课堂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我对某职校英语课堂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后,被试教师对自己每节课做教学实录,记录自己的课堂言语、行为以及课堂活动。每节课结束时,通过观察和问卷,总结出自己的课堂行为类型,并对此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选择其中一组被试老师(1~4周)的课堂资料:负面课堂行为:解释语法规则;解释词语用法;试卷化练习;讲解试卷。正面课堂行为:朗读课文;翻译造句;问答练习;情景剧训练。改进措施:增加学生活动;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增加主动性课堂活动;减少被动性课堂活动;增加具体活动;增加互动练习;减少试卷化练习;减少抽象讲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分别是65%;66%;70%;75%。该数据显示,当学生被动理解和接受时,学习热情低。学生对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较浓。而且,随着学生参与课堂成分的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堂的满意率逐渐提升。
四、转变职业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和行为
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要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实际生活中的活
动联系起来。
职业中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中学的教师,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讲解员,更应该是实际操作中的师傅和教练员。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上是普通教育环境下的失败者,他们不适合理解和接受式的学习。因此,无论从学生的特点还是从职教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是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也不例外。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动手、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使课堂充满新活力。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实现教和学的整合。教师还要转变教学行为: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中职教学走向“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激,李娜.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
究,2002(2).
关键词:高职 汽车专业 “2+1”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在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参与、支持下,运用新型教学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两年教育教学在学校组织,一年教育教学在企业组织。在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即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在企业的一年学生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在学校没有学完和根据实践需要而新增加的专业课。“1”阶段实习是“2+1”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离开学校在实习单位进行工作与学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缓冲区。通过“1”阶段实习由院校、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工作能力,有效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还能够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1”阶段实习的同时,如何对离开学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管理,以保证学生“1”阶段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二、对“1”阶段实习学生进行学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
“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学业管理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面临更多、更新的问题,学生更需要管理、协调、指导。以我院为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2006级学生首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顶岗实习的学生是分散在实习单位进行工作与学习,这将使学生无法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造成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如毕业论文指导主要通过计算机、电话、邮件、传真等现代通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联系,大大增加了老师的管理工作量。在实习期间,如有学生的通讯号码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学校与学生失去联系,使学校的管理陷入被动。同时,顶岗实习单位对学生是进行工作状况而不是学习情况的管理,并且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单位常常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因此要求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可行性很低。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学业管理将会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变得更为复杂、更加困难。
2.实习单位的问题
(1)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
个别学生联系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起不到岗位主导式培养的目的,或者某些单位的待遇很高且对专业的要求不高等原因对学生的诱导,促使一些学生盲目顶岗实习,发挥不了顶岗实习的作用。
(2)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门,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追求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会使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很多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每个月只提供300~500元的实习补助,甚至有些企业不提供实习补助和住宿,使学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三、对“1”阶段实习学生学业管理对策分析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联系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2006级学生顶岗实习安排,班主任作为专职校外指导老师,一方面是沟通、协调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的联系;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企业班组长既是企业的生产员工,又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指导老师对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动态档案包括: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实习单位对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等信息,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妥善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发状态。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解决好在实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指导教师跟踪制度、用人单位访问制度,形成动态的反馈与保障机制,配合企业开展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
2.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
绝大多数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时并不是按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可能会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失衡。同时,学生实习岗位不同实习报酬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学生要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企业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
3.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权益
我院汽车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考察和选择学生将要进入的企业的劳动场所和生活环境,且制订了实习协议书,与企业签订了协议,以明确实习单位、学生、学校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诸如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报酬以及报酬多少、是否提供学生住宿,往返车费是否包含在生活补助中等等,以保障学生的权益。
四、结束语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实习模式,它在实践中展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优势,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2+1”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进而缩短毕业之后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典兵.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2.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专学报.2006.(12)
3.高原等.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职高专网
4.祝登义,张纪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关键词:协同效应;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财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32-03
2012年7月26日,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两部门决定建立会商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强科教协同,深入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协同理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实践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实习等巩固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1],在内容上,其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专业课程与会计、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认知实习、专项实习、社会调查、专业技能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主要环节。目前各高职校在专业设置上越来越细化,教学资源日趋分散,实践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保留各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如何整合各专业教学资源,发挥各专业资源的协同效应已迫在眉睫。
一、协同效应的含义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其中对混合物产生这种效果的物质称为增效剂(synergist)。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 Igor Ansoff)将协同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协同理论成为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成本、分散市场风险以及实现规模效益。[2]目前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具有更高的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现在,我们将协同理论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领域,殷切希望同专业的不同学校之间、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能相互配合与协作,达到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取得“1+1>2”或“2+2=5”的效果。
二、开展多元合作,实现协同效应
笔者是一名财经专业教师,对现行的财经类专业建设比较关注,特别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很多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合,实践教学资源在各专业之间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实训课程按专业或课程建立,无法体现实践中的岗位协同效应。下面,笔者就高职校财经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协同效应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了解和研究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联合学院)下属各分院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
联合学院成立于2003年,下设南京工程分院等41所分院和35个办学点,设置16大类、10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其中设置财经类专业的学校主要有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的创办与发展,都是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脉搏而动的。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各校的招生规模、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不尽相同,随之而来的是各校的工作中心、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也各有侧重,从而造就了一所所各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一根筷子力量单薄,五根筷子抱成团,威力剧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合作与研究,协调专业建设,共享校际之间的教学资源,这必将是高职校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整合各分院的教学资源,发挥联合学院规模效应
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保障。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打破原有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上,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这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如何有效建立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各高职校都在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各分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各分院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有影响的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学科研层次不高成果不多、师德建设仍需加强、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必须从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建设,可由联合学院出面整合;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三是实行导师制,可在联合学院范围内聘请,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四是选派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五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拓宽教师视野;六是制订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七是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制度,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
2.建立和完善各分院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骨干教师就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联合学院各分院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确定骨干教师培养的对象和目标、内容与形式、组织与管理、具体措施等规定。目前,联合学院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建立专业交流平台,既加强了各分院间的横向联系,又深化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如2007年度,联合学院举办建筑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08年度,举办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10年度,举办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11年度,举办电子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等。这些培训一般由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负责,由相关具有专业特长的学院主持并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研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交流等。这些培训,因时间关系,交流大多都没有深入,停留于表面。因此,保持各分院的信息畅通,共享并整合各分院的优质教学资源,这是工作之重。
(三)开展专业协作,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与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越来越重视。创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成高职校教学工作的主流。因此,加强各分院之间的专业合作已成趋势。
为了充分利用联合学院各分院的教学资源,在开展分院之间的专业协作,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挖掘学校内在的教学资源,又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分院资源。也就是说,这个体系应该横跨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以下以财经专业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加强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财经系设置三个专业,即会计与审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这三大专业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较多,也就涉及三大专业师资力量、实训资源的协同问题。专业教师可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在各专业的地位与作用制订一个分层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学校实训资源,又能体现各专业特色,也便于领导了解实训资源使用情况。
其次,加强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教学应该走开放式的道路,只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博采众长,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一般而言,专业教师对于其从教的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各有侧重。因此,加强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就可以让任教同一课程的不同学校的教师坐在一起,畅谈各自的感悟和认识,互相沟通,互相协商。这样,专业教师们既拓宽了视野,又联络了感情,并在专业建设上达成了共识,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发挥出超常的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要注意避免协同的负效应。协同的负效应主要是在协调各分院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协调成本增加、运作效率降低以及各分院的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受到影响等。要避免这些负效应,关键要处理好学校同系不同专业之间、联合学院管理层与各分院之间事权与财权等关系,在保证管理层的权威与执行力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协调方式,调动各分院、学校各系(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管理学认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协同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即产生“1+1>2”的效果,而这正是我们的渴望。
参考文献:
2012。4。21。《新闻晨报》A6版“广告”整版是“数学速成”。现今,这类软广告非常普遍,有:钢琴速成、驾驶速成、书法速成、作文速成、汉语速成、英语速成、计算机速成、英语口语速成、艺考速成、司法考速成、论文技法速成、成人教育速成、学历(大专本科)速成、农村素质教育速成、国家公务员考试速成……凡是有应试教育的地方,都会有速成教育。这大概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速成教育究竟效果如何?争论非常激烈。
人的一生有四个法定年龄:7周岁入学;16周岁领身份证,表示“成年”;结婚最低年龄;退休年龄。后两者有性别差异。
自妊娠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1。5-2岁是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刺激可以很快地、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在4周岁左右最重要,7-8岁儿童大脑半球继续发育,接近成人的脑重,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出现许多新的神经通路。所以,2-6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从这一点讲,托儿所、幼儿园不能仅仅作为双职工减轻家务负担的场所,而应该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从民族长远和国家整体而言,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禁止使用童工,这是国际通则。但是,16周岁独立进入社会还是过早。结婚最低年龄(男22女20)是因为身体、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对自己所做的事能负起责任。当然,结婚最低年龄与某人实际结婚年龄不同,提倡晚婚晚育是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考虑的。国家安排青少年7-20或22周岁的教育制度是循序渐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分化成高中、职校两条线。这些基本上符合大多数青少年就业前的状况。
速成教育中,绝大多数是“教育者”的观摩作秀或者牟利行为,不可信。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就是用“心”“做”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花费许许多多“水磨”工夫才能潜滋暗长。教育家刘铁芳强调:教育是对人类发展史的“复演”,不要抄近路走捷径。要让教育对象(不光是青少年)较为充分地经历从懵懂、混沌到逐步开化、聪明起来的过程。
所谓“速成教育”,是造成现今基础教育种种问题的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和弊病,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不但速成教育有虚假作秀与牟利行为,就是基础教育也有此症结。例如:某地方党报的领导干部拟任职务公示中,**47岁,17岁就大学毕业;**52岁,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可信吗?广告上,“快乐超速学习法创始者何德耀”是13岁(197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次成立少年班,破格录取的少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那位17岁就大学毕业的**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那位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的**竟然是“童工”。当然,现今“学历”可以速成(国内有,国外也有),更可以造假。现今,什么文凭、证书都可以买到。速成教育是“学历速成”还是“才能速成”,谁能搞得清楚?速成教育的“毕业证书”有法律效果吗?速成教育还是要拿出“才能速成”的成果来才能令人信服。
不可否认,古今中外极少数智力超群的“神童”确实存在,骆宾王7岁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骆宾王一生文采横溢。古时还有一个“神童”丧仲永,但是后天没努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出了许多人才,不能因为少年班极少数毕业生的“不幸”命运(“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而质疑少年班是“揠苗助长”。但是,把特例与一般混同,就是诡辩。对一个没有基础的青少年搞速成教育就是“揠苗助长”。当然,那些基于牟利行为的速成教育,连“苗”都是病苗,就不需多讲了。那些竟然可以代读代考的“成人MBA班”等等,不比速成教育更加“速成”?
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张炘炀,13岁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岁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再次创造了奇迹。然而,张炘炀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显示出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他几次以辍学威胁他的父母为他在北京买房。由此引发了速成教育的一场争议。其实,就一个特例去争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个16岁的青年学生,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很正常,更何况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术上,他的社会学思维肯定不如专业学术的逻辑思维。他的社会思维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又缺乏家庭、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显得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他这方面的补充教育,不能苛求;也为了国家与学术的需要,在生活上应该给予他优惠照顾。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高速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人变得浮躁而茫然。但是,教育不能像快餐店那样,用事先准备好的佐料,见来要吃饭的人,每人来上一大碗,填饱肚子就完事。教育本身就有“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一个班级中,学生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学,又要兼顾个体。对于家长来说,就完全不同,注意力只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业,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争先恐后,对速成教育趋之若鹜,企图借助种种速成,给孩子买上这些书,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按照古今中外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唯一能做的事是摸清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适当时候实施适当教育。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给受教育者提个醒。例如:语文教育,在字、词(包括成语等等)、句(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上,教授作文知识;数学则是在数、运算符号的基础上,教授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企图用“作文速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则是妄想。古今中外,有哪一个作家是“速成”的?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分析、解决),题海战术是事倍功半,但是“速成”也无捷径。数学教育中,每次扩大范围:自然数整数(加上负整数)有理数(加上小数)实数(加上无理数)复数,学生都会受思维惯性影响,逾越困难。一旦逾越成功,思维发生飞跃,方法迎刃而解。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飞跃,不能归入“速成”,而是改变低劣的教学方法。谁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育,还有德育、体育。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引导、强化、熟练、习惯的积累之下形成的。孩子的德育,还与教师、家长本身的“以身作则”有关,与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理想是当老板,不愿当普通劳动者。那么,一切德育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在智育方面,人的学习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规律。例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必须花大量精力记诵才能牢固掌握;各种能力必须依靠大量扎实的训练才能提高。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上面一横代表广博的相关知识面,下面一竖代表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知识;另外,知识与技术又有不同。一个医学生懂得医学知识,不等于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是无法“速成”的。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毕业生进入(协和医院)临床实习一年,考试合格成为C级住院医师。之所以称为住院医师,就是24小时在医院。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B级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A级住院医师,才获得5年后晋升主治医师的资格。这样严格训练出来的医师,加上医院严厉的医德监督,会是庸医吗?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要读38门课程(基础和临床),这是能速成的吗?临床经验的积累更不是能够速成的。
同样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也是无法速成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没有对社会深入调查和深刻思索,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个园艺师懂得:一棵花从种子到开花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急不得。教育常常也是静等花开,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速成”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作祟的结果。功利导致狭隘,导致社会虚假之风。现在有许多所谓的“学校”,用广告开路,借个例说事,只会收取高额学费,等到学生家长发现实质,为时晚也。经济损失以外,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制度、师资质量作深刻反省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素质较低。美国的教师,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才可以担当,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教师连初中也没有毕业(黄光裕老家就如此)。一个连《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都不懂的教师,只知道教材、教案,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学校中,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学生为了家长而学习,书包沉重,学生思想更沉重,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我孙女作了一首诗《墨趣》:“墨非‘黑土’能著书,趣岂‘走取’引人读。从来知识‘墨’中求,自古人才‘趣’里出。”可是,现在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媒体上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与我国大相庭径。我不是崇洋媚外,但是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没有教材和死板教育程序的小学,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们竟然交出20多页的论文。
相反,清末大批留日学生质量低下,源自于当时日本留学生教育的特性:1。教授内容非专业知识,而是普通知识;2。速成教育;3。仅是中等教育。当时,中国方面希望速成人才,日本方面鼓吹速成教育。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一年半、一年、甚至八个月、六个月的速成科。有的在数月之内,甚至还有的竟在数日之内,对连日语都听不懂的学生,通过翻译将教学科目的大致内容讲一下,就发给毕业证书。据1907年清政府的奏折记载,当时留日学生的情况:“学习速成的占百分之六十,学习普通的占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的占百分之五六,升入高中或专科学校的占百分之三四,而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科学上,文凭不是主要依据,真正代表水平的是能力。可是,现今另一条“捷径”是海归。究竟是高内高等教育出了毛病,还是人力资源领导的思维出了毛病?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系统解构;机制创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49-04
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实施顶岗实习,如何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如何实现与相关单位的共合作共赢?这些问题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社会乃至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实习机构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其目的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1]。纵观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做法基本一致,实习形式分为自主实习和统一安排实习。实习的基本流程是:实习单位落实之前,请接收实习生的单位进行宣讲,确定意向;汇总实习信息并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与定点实习单位前期沟通相关事宜;指导教师带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并与实习单位鉴定实习协议;实习指导教师定期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实习进展及出现问题协调解决;学生实习完成提交实结或报告;实习成绩综合评判。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已经有6届,实致过程如上所述。相关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为主流,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基本稳定在10个以内,接受最多的实习生一般不会超过12人,最少为2人,通常为5~8人,而自主实习的学生往往非常分散,最多有3人在一起实习,一般都是独自实习。从实习领域来看,无论自主还是统一安排,多数为涉老机构或行业,超过90%,这也是学校的总体要求,但也有少数学生在社区、教育培训类机构实习,但最终都要提交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参加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可以交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实习报告。一般来说,每个专职教师指导5~15个自主实习或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的学生。近年来的实习现状表明,学生能够选择到心仪的实习单位较少,导致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从表1也可以看出,统一安排集中实习单位基本在6~10个,而且重复率较低,只有中精众合、将府庄园、康梦园等少数几家实习单位最近两年比较稳定。可见,市场波动和供需变化直接影响了学生实习的选择和去向,而自主实习学生的相当数量的存在,又由于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实习监控和实习效果,多年来尽管自主实习一直十分平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潜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方面思想认识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当前,对顶岗实习各方在思想认识上有很多偏差。从学生视角来看,一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是形式主义,对学业和职业发展毫无帮助;也有学生把实习误认为是就业,并且期望过高的待遇;还有学生自认为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从事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从家长视角看,部分家长认为上学交费就是在学校学习,不能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也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实习就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在一起赚钱。从顶岗实习单位的企业主的视角来看,顶岗实习就是顶岗生产,实习生必须按其要求完成任务,而对培养、培训学生不愿意投入成本、精力和时间,甚至要求学生交实习费[2]。这些片面的思想势必形成制约实习的阻滞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更影响着实习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进而影响整个实习效果。
(二)部分学生换岗转岗频繁,教师指导难度大
在实践中,学生一旦走进企业或机构,走向生产或服务第一线顶岗实习,由于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往往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一些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无从下手,很容易出现工作消极,缺乏自信心,被动进入角色等状况。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学生不能认同岗位分配,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有的接收单位在学生实习之前就告之具体岗位,比如,某个养老机构有前台接待、餐饮、后勤服务和护理员四种岗位,没有学生愿意优先选护理员岗位;还有的接收单位在对学生简单培训后,随意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福利待遇、工作时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以至产生失落感。一些学生希望转为后勤服务岗或者行政管理岗,而实习单位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这样的期望,就会发生个别学生申请退出实习单位的现象,导致实习单位甚至对派来实习的学校产生某种歧见或抱怨,而负责该实习点的指导教师更是显得被动,需要多方协调和沟通、解释。
(三)顶岗实习制度设计不完善,实习评价效果欠科学
多数院校在顶岗实习制度设计上存在系统性不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多数院校对顶岗实习缺少精心设计,往往是简单地按照时间节点安排实习;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实习院校的有关制度限制,很难发挥其有效指导的作用;在对学生管理方面,通常由于分散实习而缺乏有效管理。目前,实习生主要通过电话、邮件、微信、QQ等通讯技术与学校、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或班导师)进行交流、联系和沟通;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仍然停留在最后考核、评价阶段。缺少对学生日评、周评、月评的制度设计,缺少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变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奖惩机制等。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稳定,长期合作难以深度开展
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以及相关学校来看,校企合作都存在着受供需、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稳定实习合作伙伴难以确定的共同问题。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选择单位,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市场。由于多数学校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或机构和实习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都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实习院校与实习单位无法长期深度合作,合作处于摇摆或动荡状态。
(五)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出校门,到具体生产岗位。育人环境和育人主体发生了变化,以及学校和企业价值诉求和运行规律的不同,常常导致双方在一些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产生难以调节的矛盾。如有的单位学生实习工作强度大、无补助,生活和住宿条件差,学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等,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保证。再如,学生一旦出现意外伤害,往往是相互推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学生自主安排实习的更是处于家长不管、学校不好管、实习单位不愿管的“三不管”状态,学生权益维护可谓困难重重。
三、顶岗实习问题系统解构下的机制创建
在具体开展工作中需要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所涉及到的几个维度。事实上,由于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社会的参与。但目前政府、企业、社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实习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顶岗实习出了问题,社会舆论都会一边倒地指责学校“没有组织好”[3]。这种思维正是高职教育开放性不够的体现,导致企业主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每年为落实实习岗位而疲于奔波。
近年来,很多学校在顶岗实习安排上,没有从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上做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实施中,往往机械地套用固定的模式,呈现机械性和不科学性。结合近几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福利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审视和分析,可以把顶岗实习作为系统性工作从社会(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习单位五个维度加以分析解构。既然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系统,那么,作为一项工作,它就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联系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在设计相关制度和机制时就要运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来优化。
(一)转变理念,优化顶岗实习方案
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首先要转变一些错误的观念或偏见。顶岗实习既然涉及到实习单位、社会、学生及家长、学校和教师多重要素,在实施中就必须系统化设计,把顶岗实习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方案包括顶岗实习目的与要求、机构兼职教师的聘请与要求、实习的流程与时间安排、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顶岗实习要求与质量管理、实习结果考核与等级评定等[4]。科学制定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实施流程。在组织具体实习前要做好重点准备工作,如目的性教育、安全教育、吃苦观教育、敬业观教育等;在制订顶岗实习具体方案前要注意多方联系与沟通,要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实习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并征求他们对顶岗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外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由利益攸关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方案,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等。
(二)建立“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联动机制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呈现“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的特征,需要围绕政府、社会、实习单位、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方面来理顺关系,并将其融入实习工作整体安排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承担组织策划,教师负责指导与落实,实习单位承担实施执行,学生(含家长)方作为支持配合者,政府、社会作为政策引导者并提供良好的实习舆论环境,建立“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联动机制,使顶岗实习有效、有序开展。
“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强调的是各方需要参与顶岗实习的过程,顶岗实习的核心在于赢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在“员工”“职业人”“社会人”多重身份转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学校、教师、实习单位和家长共同努力以帮助学生化解问题。
(三)建立顶岗实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5]。同时,针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多维角度进行,例如,阶段性考核、随机考核、终结考核等动态考核与固定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价力求科学、全面、公正公平来评价学生实习成绩。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例如,设计指导教师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实习单位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实习报告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等组合量表来综合评价学生实习成绩,然后按照一定的加权来最终评价学生实成绩。
在设计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学校要成立以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实习单位领导组成的多重管理队伍,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共同完成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工作。同时,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基本合法权益,如各种安全、工作条件、劳动报酬等,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强制性地为学生购买顶岗实习保险[6]。
(四)做好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国家要从制度层面明确企业、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企业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财税减免激励机制,国家要组织教育、人社等部门,做好顶层系统设计,要研究顶岗实习安全事故认定办法,填补有关职校生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制度空白[7]。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实习期间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得到依法维护。在国家相关法规没有健全之前,最好的做法就是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实行契约化管理[8]。通过协议来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各级政府除了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之外,还需要采取一些鼓励性政策,如专项资金扶持、减免税收等利好手段,逐步引导企业关注高职教育改革,支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教学,营造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视,促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良性循环发展[9]。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6-0001-03
一、引言
德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被誉为德国经济的“秘密武器”,在世界不同教育模式也享有盛誉,高质量无可替代的“德国制造”的背后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许多国家竞相仿效,在我国德国的“双元制”也已成为学习德国教育的代名词,学习和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十几年的实践并不是满意的结果,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和枯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视角重新审视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德国的教育模式本土化,这不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挑战,同时也是未来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为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视角,微观审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摒弃以往照搬奉行“拿来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可操作层面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模式改革寻求路径建议,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
二、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简介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具有代表性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前身为高等专业学院,应用科学大学凭借其在应用性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被誉为德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于1994年,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的代根多夫市,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人余人。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分别有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系等5个院系,其中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位于德国前列,学术氛围浓厚,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科技大学之一。
三、以人才创新为视角微观审视人才培养机制
(一)教学设计突出能力本位为导向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整个学习领域的设计都是以能力本位行动导向,无论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通常按照职业情景确定学习领域,组织教学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同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小组团队间的沟通与协作。
以国际营销学课程教学为例,国际营销学是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工商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的从始至终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内容设计注重行为过程,紧紧围绕课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大任务进行层级科学设计,内容始终围绕现实的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教学安排中老师必须提前准备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或产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设计,以巴西的啤酒如何进入德国市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分析,将巴西啤酒带人德国市场将会有哪些影响和制约因素,学生要对目前德国的啤酒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德国消费者面对外来啤酒能否接受,会产生什么样的顾虑,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面对切切实实的行业市场信息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
老师课堂依据项目讲授相关理论支撑体系,给学生解决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差异,总结评估产品在市场的认可度、制订市场营销方案,整个设计过程老师可以提前提供具体的模板,有些简单的目录可以让学生来填写即可,并列出相关借鉴的理论书籍,写出做项目的步骤(依据)。通过这个模式使得学生熟悉整个项目的框架,以实际的市场问题作为项目研究贯穿教学始终,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思路是我们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依托科技园区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大学与企业科技园区完美结合已经成为德国当地区域经济的强劲的推动力,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科技园区也叫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是德国当地政府为整合资源拉近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科研合作,为此专门设立以大学为背景研发合作平台,企业与项目合作的内容通常有教授联系,企业也可以自愿申请,通过此平台,企业不仅成为大学科研项目的重要的资助者及合作科研伙伴,也为学生全程参与体验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在州政府支持下,分别设立8个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园区,其中涉猎光学、地理信息学、生物学和嵌入技术、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等内容,这些科技园区将大学与企业实际研究有效的嫁接起来,涉及的企业及项目宝马奔驰轿车,德国的机器人制造,玻璃工艺制造等等,各个系部都有重点合作项目,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达到完美的结合。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在校学生5000人,各个专业的双元制学生的学习都能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以及培训任务,企业与科技产业园参与的项目教学,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5人一8人的项目小组,由企业教授老师分配项目课题,项目内容也可由参与的合作企业提出,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辅导,项目内容主要为解决是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周边各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提供相关科技攻关和战略决策。
(三)校企合作呈现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
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是保障学生顶岗实习高效平台的基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形式已经日趋成熟,呈现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为学生的各种实习和项目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许多应用科学大学都和企业共同开设双元制专业,专业申请首先要经过企业的筛选,其理论教学在大学完成,实践教学则在企业完成,分别轮流3个月,企业要想成为双元制项目伙伴要有专门的双元制委员会审核企业的资质。
企业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岗位,与学校相对应企业也设计专门的部门和网站及时提供实习岗位信息和申请指南,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学习其中第六学期在企业实践实习,第7个学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有60%~70%的学生选择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往往以实习企业的相关实践问题为主,企业方不仅积极配合并提供支持和辅导,同时也会为学生海外实习、培训和项目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家庭困难学生也可资助提供一定的学习基金,帮助其完成整个学业。
(四)注重教师企业背景强化教育培训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必须要有企业背景,其中必须由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也可聘请校外老师,对不同的岗位和职称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教学、科研、管理岗位条件及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教授每周的授课时间是16-18小时。
教职员工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通常有研讨会、小组讨论、论坛和演讲等形式,培训的理念主要围绕如何创新教学突出学生能力为主,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教师培训可以申请英国高等教师培训中心进行培训,老师可以申请参加,费用学校负担,培训地点通常在英国,也可以选择在当地培训,经常组织与外国教师进行互相交流,广泛开展继续教育、网络远程教学培训等模式。
四、我国高职院校人才模式改革的本土化思考
(一)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本土化视角来审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已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宗旨围绕学生的应用、创新、开发、实践及学生未来的创业开拓能力开发,树立知识传授要为能力培养服务的观念,形成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修正教学活动程序,形成融知识、理论、实训于一体的科学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宗旨、作业流程、实施应用和综合评价等基本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和丰富资料文案,力争从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出发,积极推行“行动引导”“任务引导”“项目引导”等新型教学方法,全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系统锻炼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快递发展。
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协作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彻底改变教法单一的局面,同时强化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能力。
同时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树立高职课程观,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课程观,不断更新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实体的业务联系,加大产学研项目合作力度,政策鼓励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开阔眼界,立足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彻底改变目前高校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
(二)鼓励引导学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特别是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建构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元制”,这不仅是德国教学模式理论的一个生动实践,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度改革的必然选择。努力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很多局限性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和高校合作的力度远远不够,企业课程只是零星介入并无实质改变,同时各个专业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很多校企合作只是单纯的项目合作,没有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
鼓励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切人点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共同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构建合作平台,分别在学生实习、订单式教育、就业推荐以及师资交流与培训等方面都可以开展长期合作,组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同时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该资金可用于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部分实习能耗等给予适当资助,对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可给予资助或奖励等,以此彻底打消校企合作的后顾之忧,提升校企深度合作的规模和效益。
(三)发挥政府宏观职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造条件
纵观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工学结合或是校企合作表面上看起来繁荣热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相关的项目,但是实践状况事与愿违,全社会以及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越发匮乏,很多实习走过场,专业不对口、很多时候成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归咎与校企合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在校企合作具体操作层面缺乏引导和约束,无法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要加强立法,首先出台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明确学校和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法律的层面上给予规范和约束,调动企业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同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岗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适当的经费补贴,对不履行或不有效履行义务的校企合作责任主体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也可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其次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构,或者发挥指导、统筹和协调作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倾斜或优先支持等公共服务,也应该建立校企合作意外伤害处理机制,明确企业和院校的安全义务,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实际相结合,建构起具有我国教育特色的“双元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晨.从主体角度看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本土化[J].长春大学学报,2012(12).
[2]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
[3]高红英.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与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55-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
步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在这一教育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了经济类管理专业。目前,教育界在理论上对理工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多,对经济类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应是以管理实施技术知识为主导框架,其他知识作为基础和辅助的教育,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人才;这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用存量知识中的理论与方法,完成管理项目的开发及实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
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3.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4.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甚至很多院校没有
一个系统的实训计划与实训方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例如:人力资源管理部的学生协助培训部工作人员对企业员工正进行技能培训,并参与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考核。销售部的学生协助企业对本市各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写出详细、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可在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带领下进行实际的推销工作;生产部的学生担任实习值班经理对生产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进行成本调查,根据考查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公关部的学生对社会公众进行统计整理,收集有关信息,设计调查问卷,参与公关事件的策划准备工作。总之,通过实训切实体会了企业间竞争的形势、职工就业的艰辛、企业管理的难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方式组建的知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主要内容。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地接触,可以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极大地缩短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例如:北京联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到大型商贸企业——蓝岛大厦,顶岗实训: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湖南的几家五星级酒店和旅行社约定:由酒店与旅行社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生可以领到实习工资;酒店可以到学校挑选最满意的人才等。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方式。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比如中国水电八局、湘火炬、湖南的国人啤酒公司、华天集团等委托湖南经济职业学院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大专与本科学历的人才。这些培养模式均由企业选送生源,培养对象全部是这些企业的员工。教学计划由双方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共同制订。理论教学由学院承担,依据教学计划将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些问题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实习被安排在企业中,由双方共同指导。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适应企业要求快,为企业所欢迎和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也可开展浅层次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学校把企业经理、行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成立高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设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还聘请一些企业家、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讲学、讲座。学院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3.开展“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职称论文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于2001年与顺德一家精密仪器公司达成协议,为该公司培养机电类的人才,并于2003年5月向该公司输送了首批“订单式”教育的毕业生,开创了我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推行“订单式”教学的先河。湖北经济学院分别于2O02年12月和2003年4月与武汉市中百集团、中商集团进行联合,组建“中百仓储经理预备班”、“中商营运经验预备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中高层管理人才,开辟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天地。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中商集团、中百仓储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人才引进计划,每年从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专科生中遴选30名晶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中商营运经理预备班”和“中百仓储经理预备班”。然后。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管理类、营运管理人员。学生毕业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中高层储备人才。订单式教学班开设的课程分两部分,一是校内理论及实践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四类共32门;二是企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课、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三类,实践教学项目也作了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模拟实习、卖场实习等。校企双方分阶段对该班学生进行考核,实行“滚动淘孤”,非“预备班”的学生中品学兼优者,经过学校推荐,企业考核,经双方认可再补进来,原则上保持该班30人不变。订单式教育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该方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成立了咨询业务部,专门对企业开展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咨询等业务,目前已为湖南的很多企业如:三湘汽配城、常德米业公司、娄底农业高科技公司等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咨询服务,包括市场定位,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策划等。该部门“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业务,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管理层的紧密结合,促使学校随时关注着科技和管理发展的前沿动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又丰富了老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为案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有些项目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更高的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潇湘晨报.订单式教学现身高校[N].2003.5.12
[2]何琪得.校企联合:宁波的现实与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3]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职教论坛.2003.14
[5]北京联大产学合作教育试点实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www、tech.net.cn
[6]曾建文.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征[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关键词] 高职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选择与管理
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近两年,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投入的力度,不少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高职招生的不断扩大,一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使得不少实训、实习场所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实训基地设备落后,实验室设备台位相对学生人数不够是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校内实训基地发展的一系列局限性,因此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资源是我国高职院校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起步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在摸索及累积经验的阶段,高职院校本身经费、经验以及政府法制制度的一定缺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构建符合初级发展阶段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较为广泛使用的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类型:
基础协作型(后文简称“协作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
与前述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深入合作型”(后文简称“合作型”模式)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还包括了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往往起到一样重要甚至更为主导的作用。
相对来说,两种模式中协作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由于不需要企业方面共同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指导方案的研究,因此只要校企双方达成协议,从挂牌成立实训基地到实际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其中经历的时间较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要短的多。与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相比,合作型实训基地的模式虽然其构建成本较高,但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即有一定得长效型。
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分析并通过对学生、企业、专业教师三方的问卷调查后,我们发现是合作型基地的同学的满意度明显更高。而协作型基地学生则对自己的实训提出了较多意见,如:实训基地的师傅较少地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示范,实训缺乏针对性和一定的计划指导;组织领导没起到作用,缺少单位带教人员。可以看出对于协作型实训基地中进行是实训的学生来说:基地的规模和基地人员的指导深度以及整个实训过程的有效组织是他们最为希望提高的部分,也正是协作型基地在操作中的薄弱环节。
而从教师培养层面来说,协作型模式中的教师往往不能够深入地与所在基地的技术人员进行共同的探讨与学习,而合作型模式中教师经过在基地企业的实践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其中取得的经验和各种素材、实例使专业课程授课方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质量也得以提高。
对于企业层面来说,作为协作型基地的企业往往只是在某一个阶段多了一些技术并不成熟的“操作工”,而且对他们来说,由于每年都有新的学生进来,所以说学生的技术成熟度不尽如人意。而对于合作型基地来说,虽然他们也要承担学生实践能力弱,影响生产进度等风险,但由于其企业生产及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可以获得学校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并且可以为自己的企业进行一定的人才储备。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较之合作型模式,协作型模式存在着实训教学体系的缺乏、校企合作留于形式,具备实践经验的实训基地师资短缺的主要问题。
办事情需要实事求是,我们应当因校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专业成立初期,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成熟以及经验的缺乏,可以选择协作型模式来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完善学生实践训练的构成,另一方面,打开专业乃至学校的知名度,并累积宝贵的实战经验。但是随着随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对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要求的不断提高,协作型模式持久性低、企业参与度弱的先天硬伤决定了它是仍旧停留在企业与学校的短期行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越来越高的客观要求,向合作型模式发展必然将成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模式的发展趋势。而要完成这种转变,其过程需要多方面保障因素的支持。
一、完善合作保障制度
要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首先必须统一思想,同时,要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涉及到教育第一线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还是从属于学校行政后勤支持的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等都应该形成一定的制度。
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主管技工教育的部门,也应真正把职业技术和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培训的载体,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优势进行扶持。同时要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职教扶持政策,如对相关企业进行税务上的优惠或政策上的支持等,使企业利益也得到相应的保证。
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合作型基地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完成专业培养目标来说是比较理想的,但是资金问题却是制约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与难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更新思路、拓展渠道,通过多种渠道节约、筹集资金,来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1.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节约资金。即提倡自力更生,可对现有实训教学设备进行重新改造,并通过对基础专业课程的合并设置来更新实训项目,从而节省人力物力的开支。
2.积极引入企业资金流。政府可鼓励企业将部分税前利润转为联合办学资金,对这部份利润不得征收所得税,以激发其投资职业教育的热情,更好地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培训基地。
3.利用基地资源,获取效益。即高职院校利用实训基地对外承接培训任务,增加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既盘活了内部资源,又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同时还可进一步锻炼实训师资队伍、改善实训基地办学条件。
三、合理编排教学计划
成功的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最终还是要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因此良好的实践教学计划不可或缺。
专业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教学计划作出创新,比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就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实习的“2.5+0.5”的教学计划编排模式,而是以实训为主导的“2+1”(即在两年的理论学习后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半年的顶岗实训)模式上提出了更多的创新,采用以实训课程为主导的“1+0.5+1+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内完成1年的基本专业技能(化学分析、微生物操作、仪器分析等)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1学期的岗位实训,同时开展现场小班授课,讲授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返校再进行1年的校内学习,深入学习工艺类专业课程(单元操作),开展综合实训与选修课程教学,培养一技之长,深化就业竞争力。最后1学期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最终走上工作岗位。
在这种教学计划的编排过程当中,该集中岗位实训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从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引入到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将先前学习的基础技能应用到生产,后一学期再返校深造,加深岗位技能的培养。
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在合作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当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自身继续教育及实践能力培养,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就规定每位教师三年内脱产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的时间应不少于半年,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要拓宽招聘渠道,不管是什么学历层次,不管是什么专业背景,只要真正的具有“双师型”的特征,能在实践性教学上深受学生欢迎,就可以大胆的聘用。浙江经贸学院目前构建起一支专职教师、全职教师(企业退休高级技术人才)、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构成,一方面,弥补了学校实践技能课教师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五、寻求校企共同价值取向
协作型与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的区别,究其本质,在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校企合作可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当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多是出于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未能从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直接利益,将制约企业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应当满足校企利益双赢的愿望,这种“双赢性”是确保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之路的重要基础。从表面看,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但是在根本利益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是企业最大、也是花费成本最低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为社会提供不断增长的消费服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服务链”联系与利益悠关关系,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客观需要。由于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能够解决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也希望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基于这种远见,企业也将对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事情乐观其成。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利益双赢愿望,校企之间应当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在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时,要从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要照顾企业以经营为中心的基本要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采取“定单教育”方案则更需要考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基于这种思考,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业或产业为背景,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此外,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校企合作的双向功能,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新的工作机制。从科技开发技术应用上寻找结合点,使之既有利于学校也有利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双方共同利益的发展。学校应注重发挥其教育、科研的优势,主动为企业提品的开发研制、技术改造、技术咨询、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的服务,为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科学实验提供方便,从而使企业感觉到合作教育,不但可以得到所需人才,而且还可以借助高校科研优势发展自己。院校应紧紧把握人力资源培养的方向,根据各类企业的发展背景,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为企业培养、推荐优秀的人才。
如果互惠互利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驱动力,那么友谊与信任、理解与体谅则是维系双方长期合作的桥梁。学院及专业领导应深入企业,与企业领导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要珍惜双方领导之间、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与途径延续与加深这种友谊。在合作中出现分歧,尤其是涉及到双方利益的问题时,要及时协调与处理。
以上章节结合我省高职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及该确保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的因素作出了分析。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如经费、企业接受度、学生适应度等需要不断研究及改善等问题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外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建设是必须且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参考文献:
[1]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113-115.
[2]廖哲智,高阳.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4):66-67.
[3]裴海康,建营卜,昭海.高职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9.
[4]裴有为.对高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139-140.
[5]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26-28.
[6]王艳丽.高职高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8-39.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36―03
一、高职各专业校企合作素质培养现状
1.学校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学校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只是参与配合。学生的学习以学校为主,企业实习只是为了巩固校内所学知识。在现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企业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实习,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涉入较少。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企业一般只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性条件,处于辅助地位。学生接受教育主要在学校,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比较有限,且不太稳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学校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后联系企业,组织学生和签订培养合同,企业只需按照培养合同自由执行。由于没有合理的合作体制机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真正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只有少数。
2.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时空分离。在现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除了地位不平衡,两者之间还缺乏协调管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出现时空分离现象。首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时间分离。学生集中性在前两年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开展实践训练,时间间隔太久,不能及时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和加深,等到实践训练时缺乏理论分析,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和机械操作层面。其次,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地点隔离。学生在学校局限于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局限于学习实际操作,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职业素质养成。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只培养学生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够,良好的心态、理性的思考、准确的判断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功利性较强,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高于职业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态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价值观、人生观、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教育要是丢弃了“育人”的责任,也就丧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4.保障条件缺乏,制度不够规范。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方面,我国的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还不够完善。教育管理部门在有关校企合作过程中,针对学校的制度比较严格。如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文件中将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考核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相比而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制度明显薄弱,激励机制不明显,虽然企业接收学生参与实践训练可享受一定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投入往往超过优惠。校企合作约束制度也不完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颁布,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较难实施。制定的技术培训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对校企合作针对性也不大,真正实施的学校和企业很少。另外,企业和学校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以及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实现真正双赢,还需要管理机构和独立的中介组织作为第三方进行协调和监督。中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组织机构较少,而且没有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
二、校企合作共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1.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建设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其人员由合作企业或行业负责人或专家、相关专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每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人数6-10人不等,其中来自企业的成员比例不能低于50%。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参与到专业教学及时反馈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动态,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适时的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联合开展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教学、学生管理合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紧跟现代农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院专业和人才优势,创新构建了高职“校企合作培养、能力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改善实施环境,健全保障措施,辐射带动了兽医检验技术和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凸显素质培养功能。为了凸显高职教育课程的素质培养功能,学院与企业合作研发了一系列课程,主要分为探索课程和实践课程。首先,聘请企业骨干人员作为专业课兼职教师,构建专业兼职教师库。专业兼职教师需要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参加校内专业课的教学、学生实训基地学习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同时,专业兼职教师还需要参与所授课程所在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与专职教师一起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与企业生产标准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证书导向、项目化、多层次、多形式”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了6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门和院级精品课程3门,完成了2部工学结合特色优质核心课程的教材出版,新增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省高等教育精品(重点)教材1部。
3.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基石。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职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为例,首先,完善了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教学动物医院、动物医学标本馆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融专业教学、生产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生产、服务、培训需要;扩建、新建畜禽生产、动物临诊检疫、动物病原体检疫等25个实训中心(室),使校内实训学时比例达到80%。其次,完善了校外实习实训安全及组织管理制度,丰富了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监管力度,保证实习实训效果,同时,新增20个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确保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
4.校企合作共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素质培养体制机制。动物医学专业团队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契机,以招生、人才培养、人事分配等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构建好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引领学院制度改革和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重点要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招生、人才培养、研发和培训,学校教师赴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根据专业改革发展需要,将校企合作内容纳入各项管理制度中,校企共同开展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学院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修订职称评定办法,明确将专业专任教师的聘任与职称晋升与企业锻炼与社会服务年限挂钩等。通过多种途径构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5.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职业素质培养保驾护航。校企共同制定了《工学结合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二级教育教学督导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文件汇编”。动物医学专业以企业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了与生产标准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各项管理制度、工作规范、质量标准的实施,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教学的管理机制,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双线管理”要求。
校企共同建成教学质量二级监控体制,制定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实践教学秩序巡查制度等一系列监控制度。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为依托,将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就业质量等作为监控关键点。2012年全面建成了网络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并投入使用,建立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体系。
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修订了《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学生成绩评定办法》等系列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校企合作共同修订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标准,引入社会评价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价,形成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在内部评价上,通过领导查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活动,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分析,对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招生与就业、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成果、毕业生等实施内部评价;在外部评价上,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来自行业、用人单位、家长、毕业生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连续三年委托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开展第三方评价,对专业的就业率、月薪、失业率、失业量、离职率、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求职成本、求职强度等指标进行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视角”的外部评价体系。2013年麦可思数据显示,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职业吻合度、自主创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等指标逐年提高,且都高于全国骨干院校平均水平。
6.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团队,为职业素质培养提供优良的师资。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的推动下,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新增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2名,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1.33%;新增加双师素质教师6名,选派15名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3.53%;编写系列培训讲义3套(本),其中全国通用培训教材1本,培训各类人员0.2万人次。与5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拓宽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农牧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帮助近20家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多项,有效缓解了制约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增强了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同时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做好培养过程中的整体控制非常必要。我们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按年级归纳为三个阶段,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来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活动。
1.一年级高职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高中刚毕业的18岁左右。这一部分人基本上都是被各个本科院校拒之门外的学生,现实状况就是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小孩社会观、人生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大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上缺乏目标,缺乏动力,学习进取心普遍不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十分敏感,同时也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在初次与学生接触时应对所带的学生进行一个初步了解,拉近距离。这一阶段的素质培养应从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开始,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严抓学生的日常出勤及学习纪律,督促每一个学生按时、按质地上好每一次课,认真完成好每一个项目,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灌输中心的制度规范并监督其认真执行。
2.入学的新鲜感和不适应的矛盾逐渐消失,高职学生开始适应学校生活。知识面逐渐拓宽,视野扩大,独立思考、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部分学生由于熟悉环境,且因学习能力跟不上而缺乏前进的动力,易出现情绪消极、行为散漫的现象。在这个阶段,对出现有放弃或跟不上学习进度学生,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去帮助这类学生。这一阶段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各方面的特长。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肯定学生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组织大型校演讲比赛、辩论赛、职业素质知识大比拼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就业时必须具备的素质。
3.毕业是高职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自我成熟感增强。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考虑之后的就业历程如何行走,对后期的就业开始期望,想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希望早日走出校门,但又害怕不能担任岗位工作,因此,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压力也较大,同时自我要求开始放松。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熟知和了解,习以为常,存在自以为是的心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认为是“老生常谈”,某些个性强的学生甚至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开始放松自己的要求,有自由散漫的倾向。这一阶段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心态。强化训练面试技巧,通过简历和面试来推销自己,具备就业的必备素养,比如职场礼仪、职场沟通和执行力,大量开展模拟演练活动,重现企业面试现场,让学生提前适应进入企业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唐义锋.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3]郑晓明,彭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重构――以校企合作为背景[J].韶关学院学报,2013(3).
[4]姜光丽,唐阚勇.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9).
[5]刘秋艳.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观念的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9).
[6]苟建华.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