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16:0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川菜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称作阳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自1965年建市以来,城市建设已形成规模,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独具风味的饮食,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成为攀枝花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译工作是使对外宣传资料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如何让攀枝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目前攀枝花市独特旅游资源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攀枝花的对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其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点,,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游客为中心,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最终达到旅游文本的诱导目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增译、省译、类比等,以期增强旅游文本译文的可读性,最终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
攀枝花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质构造复杂,森林覆盖面积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广,裂谷、温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对于对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方面,张沉香(2007)对于术语的国际化, 提出应“适当加大音译比例”,“促进国际合作和科技发展”。
音译不仅能够达到简洁和透明的作用,还是保存源语文化的最佳途径。尊重术语体现的文化而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也是现代术语翻译的一个趋势。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为例,就是采用的音译方法现已被学界多接受,然而它却曾被中国学界采用意译的方法改译为“岩溶”。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世纪初由中国学者确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学学术话语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样貌,在攀枝花也是数量众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这一定名获得了国际喀斯特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汉语拼音 “tiankeng”开始国际通用“喀斯特”在中国和 “tiankeng”在国际学界的最终被接受,这体现了两个属于名词文化内涵的保留,以及音译在学术文化界的认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主景区距泸沽湖116公里,距丽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线(稻攀路)前行可达稻城、亚丁,景区景观由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关于“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英译资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该译文首先介绍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丽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两省的交接处。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则强调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性,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门, “the south gate”则运用了英语中隐喻的修辞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动形象。
接下来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绍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命名的含义和渊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萨拉”是彝族的一个词汇,含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的天堂”,“最的山丘”“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常州本地的餐饮老字号很多,其企业形象也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江浙文化特点,本文就结合实际对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社会价值
1、企业形象与企业影响力的关系
大多数国人对于企业形象的认识其实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对于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与否同企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能够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就更是少数了。其实这并不能完全说国人的认识广度存在问题,其实是和国人对“招牌”的认识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融合有着直接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国人对于企业的“字号”的认识完全停留在“字”上,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老字号之所以琅琅上口是因为其字面寓意十分受到世人的喜爱,“全聚德”、“瑞蚨祥”、“桂发祥”甚至是“同仁堂”等这些企业的形象设计完全是从字号上延续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形成碰撞和对比之后,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反观国内的餐饮市场,由于并没有对企业形象有所重视,目前能够对消费群体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也仅仅只有“小肥羊”一个自主品牌,其它的基本上都被外来品牌所占据,细化到常州餐饮市场上来说,虽然常州餐饮涌现出了多个成功的区域性企业,形成了以中华老字号为龙头的餐饮经济文化,但是由于没有注重企业形象的基础设计,因此对于消费群体的影响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2、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理念
常州餐饮老字号的企业形象设计虽然也涵盖了一些常州以及江浙文化特点,但是毕竟其基础完全是从传统企业“字号”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其企业形象设计仍然没有脱离这个硬性的概念影响。其一,突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所有的常州餐饮老字号品牌都具备这个特点,这也是常州餐饮老字号能够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华老字号企业“瑞和泰”与“常州银丝面馆”更是将这一特点和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两家企业的所有直营门店和餐饮店,其企业形象从外部设计到内部装潢,甚至是企业文化的细微组成部分,无一不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其二,象形特点明显。由于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大多以精细的面点和小吃为主,因此其形象设计中,以突出“形”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常州银丝面馆的字号左侧就是一个被完全抽象化了的“碗面”形象,而迎桂糕点的招牌上更是将一个憨态可掬的拟人化糕点形象矗立其中。这是完全符合国人对餐饮产品的认识基础的,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刺激消费群体的潜意识消费欲望。其三,注重平面视觉效果。一部分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对企业形象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了立体感因素,也充分的考虑了平面视觉效果因素。诸如“常州麻糕店”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就从店面的装修开始将平面视觉效果与产品立体效果融合在了一起,让消费者在离开店面的时候,也能够透过产品的立体效果对企业的平面形象有所认识,这其实就融入了一些现代的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了。不过由于部分企业对于LOGO的概念并不是十分透彻,因此这种企业的平面形象视觉效果在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并不常见。
3、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误区
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臃肿。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汉字以及传统文化固然是能够体现出常州餐饮文化的历史底蕴,但是过于臃肿的企业形象,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会淡化其产品主题,例如“青果巷老字号高汤混沌虾饼”这样的老字号,虽然常州本地人对其极其认可,而且客观上来说其产品质量也的确属于上乘的,但是对于那些并不熟悉常州餐饮文化的外来人群消费者而言,其企业形象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根本没有明确。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实际。常州餐饮的老字号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虽然融入了实际因素,将一些产品进行了定位设计,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平面形象设计对于企业产品的内涵定位并不会带来太深入的影响。
4、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展望
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未来走向,应该一方面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融入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理念。由于常州的大多数餐饮老字号都是属于“中式快餐”的范畴,那么吸收和借鉴一些外来“洋快餐”的企业形象设计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营销层面来看,在企业形象设计上过度的融入一些元素反倒是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将常州餐饮老字号推向外地,推向国际舞台的道路中,虽然不能说完全“西化”是最为有利的,但是“简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缩短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发展,尤其是拓展性发展中企业形象上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中,保留了诸多的历史文化,是对常州人文历史的一种重视,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常州餐饮行业,要想加强对这些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来吸收和借鉴一些现代文化特点,这样对于形成产业链化的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品牌形象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王东 高赟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编号:CC15G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天胜,杨莹.旅游团餐中饮食文化缺失的问题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01)
关键词:饮食;戏剧; 两宋;艺术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1-0105-04 无独有偶,翁敏华教授的《论两宋的饮食习俗与戏剧演进》一文和美国汉学家奚如谷先生的《玩食物:宋元时期的表演、食物和人工美学》一文无论是从标题、内容、核心话题、选取文献资料、列举事例等多方面非常地相似,但二人事先并不认识或者沟通交流过,这在东、西方学术界均是很少见却又很有趣的现象。奚如谷先生他在文章的序言里亦提及两文甚似。正是由此巧合相似而又时空相遇,才让两文的对比更有价值,亦能对两宋时期的饮食文化和戏剧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 人文语境的不期而遇
在人文语境选择上,两文均选择了两宋时期的大都市进行个案研究以此探析当时饮食文化与艺术之关系。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市民阶层人数急剧扩增。市民对文化娱乐要求的提升使城市文化娱乐活动勃兴,不断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称:“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足可窥其态势。此两文中翁文提到城市主要有东京,汴京,杭城,临安;奚文有开封,杭州,东京,汴梁 两文均以市民日常生活居所作为大环境,以此了解两宋大都市的商业发展程度、人们消费水平、人口数量及政府政策对饮食文化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经济及城市商业快速发展。“土薄水浅”的江南逐渐成为“鱼米之乡。”丁特起在《靖康纪闻》称:“京师,天下富商大贾所聚。”据文献,当时通过汴河输入汴京的物资,其数量之众,无法计数。《宋史・河渠志》中御史中丞梁焘言:“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可胜计”。此外,《东京梦华录》卷二亦有:“东去乃潘楼街……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正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众多城市居民已超越温饱问题,有了更高的饮食要求,另一方面,艺人们也逐渐摆脱了维持生计的尴尬,转而追求艺术,这使饮食文化和戏剧艺术的融通有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人口数量骤增。当时开封是“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3] “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4] 汴京亦熙熙攘攘,肩摩毂击。据《梦梁录卷十八・户口》载,到宋度宗咸淳年间,临安城人口已过百万,足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口。宋人曾巩说:“今天下甲卒百千万人,战马数十万匹,萃在京师,仍以七亡国之士民集于辇下,比汉唐京十倍其人矣。”[5]随着人口聚集,消费生产的速度空前提高,促进了商业发展。
再者,政府政策开放宽松。当时东京开封已废除传统的“宵禁”法令,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965)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6]商品贸易没有时间的限制,夜市普遍出现,至徽宗政和、宣和间尤盛。“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7]“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8]“夜市骈阗,至于通晓。”[9]从而使市民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自由安排的空间。
最后是文化生活的兴起。“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10]“池苑内除酒家艺人占外,多以彩幕缴络,铺设珍玉、奇玩、匹帛、动使、茶酒器物关扑。”[11]值得关注的是“瓦舍”(“瓦市”、“瓦肆”、“瓦子”),这不仅是市民俗生活的聚集地,亦为民间娱乐文化中心,瓦舍中设有演出各种技艺的勾栏(“勾阑”),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瓦舍百戏杂陈,伎艺繁多,《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的东京开封有“大小勾栏五十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梦梁录》里言及南宋的杭州,“杭城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一十七处。”[12]《西湖老人繁胜录》则载:“城内五座,城外二十,共计二十五座。”[13]瓦舍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市民文化娱乐的大众化、商业化和公开化,它的流行也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愿望和审美趣味,乃至一种生活价值取向。
二、 核心话题的如出一辙
思想是精神的言说机制,一个时代的主要时代特色和思想精髓主要是有核心话题来体现。两文所选取的核心话题即:饮食和戏剧。
饮食文化,历来有之。《管子》曰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1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里说到“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15]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在饮食上讲究调味、调色、调形,合好吃、好看、好赏为一体,甚至讲究盛放食物器物、吃饭地点以及配以欣赏的娱乐项目。宋代酒楼食市发达,酒楼林立,各种精美菜肴,小吃名点,应有尽有。不同地区在食物结构、餐饮习惯、营养观念、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区别促使了地方特色菜的出现,如南方菜、川菜、北食等已初显雏形。在翁文中,饮食方面内容涉及烹饪方式、调制方法、风味小吃、食品名称;人物为饮食商贩;促销手段主要靠叫卖声[16]、“敲打响盏、歌卖”地点为饮食市场、酒楼、食店、食铺、夜市等。戏剧方面内容涉及戏剧伎艺节目、牌名、唱令、唱词、官本杂剧段数;人物有艺人、活动艺人等,节目名称:、有《张协》、《洛阳缙绅旧闻记》、《庄稼不识勾栏》地点为伎艺市场、勾栏瓦舍、不固定戏场(十三军大教场、贡院前开阔地,寺庙大殿[17]等)在奚文中,饮食方面内容涉及南食,北食,川饭、食品名称、风味小吃等。地点为大酒楼 、食店[18]、食铺、食摊、茶肆等。重点是孝东门大街、马行街、东南塔等街巷的瓦舍、店铺;促销手段主要靠叫卖、吟卖、散叫;戏剧方面:内容分杂剧(戏文),南戏(南曲) 嘌唱、宫调京瓦伎艺[19]、诸杂大小院本名目、曲牌名;人物是艺人;曲目为《张协状元》、《白兔记》、《文八娘》;地点在京瓦伎艺市场 、州桥夜市、戏台 、戏场。无论是在传统图画还是影视作品里,戏场的观众席中皆有若干桌椅,戏迷们一边看戏一边吃茶点;而在达官贵人家里或者相当规模的酒楼、茶馆,戏剧表演是吃饭请客的必点节目。
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看盏者,举其袖唱引曰“绥御酒”,声绝,拂双袖于栏干而止。[20]
行业之间的竞争随着市场扩大而出现,饮食业经营者们除了拼口味、比特色,,还要以更多新颖把戏来吸引顾客,艺术故融入饮食文化,剧演当宴,边看边吃,饮食走向娱乐化。《茶肆》 记载: “向绍兴年间 ,卖梅花酒之肆 ,以鼓乐吹 《梅花引》 曲破卖之。”不论官营或私营酒楼,均设有官妓或私妓数十人。《酒肆》亦言:“浓妆数十 ,聚于主廊搛面上 ,以待酒客呼唤。”同时备丝竹歌女为酒客弹唱助兴。在戏剧方面,拥有固定艺人的场主为了剧院盈利、艺人们为了出名、外地流动艺人为了谋生,就得使自己演出更市民化、生活化,观念更开放、内容更自由、形式更多样。内容上,历史性故事扩展到生活化虚构事件。形式上诸加杂剧、嘌唱、宫调、清音、小唱、唱叫、执板、慢曲、曲破、傀儡、影戏、相扑等。地点亦从剧院到瓦舍、广场、酒楼、饭店、茶肆等公共场合。翁文言到“我们能寻找到许多资料,用以说明饮食与戏剧二者的关系,这民间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娱乐两个方面,有着怎样密不可分、妙不可言的关联。”[21]
三、 研究方法的心有灵犀
(一) 文献研究:针对两文中所出现的引用文本或参考资料的归纳,可看到翁文主要涉及《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笔记体小说。《清明上河图》、《事物纪原》、《都城纪胜》等。奚文引用文本最多为《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事物纪原》等。两文均涉及《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西湖繁胜录》等一些当时记述两宋都城状况文本中研究两宋都城的商业发展和戏剧演变笔记体小说,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都是在搜集、鉴别、整理文献资料特别是两宋笔记体小说的基础上分析饮食民俗与戏剧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引用的文献资料都是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民俗生活的,而两宋都城民间娱乐文化的繁荣发展、经济高度发达,从而为艺术的演进提供了可能性。这样的文献研究不仅具有史实支撑,亦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举例论证:两文在所选取的事例很多处均相同,此处略举两例。
1两文都将《东京梦华录》中的节日为例。至元宵节时,市食商贩们谨伺于外,“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踏索上竿。”[22] 京尹选择穿着整洁华丽、善于吟唱叫卖的商贩进宫,商人叫卖,兜售自己的商品, 他们比的不仅是食物或者货物的质量,还有市食商贩们所穿着服饰和吟唱叫卖的嘴上功夫以及歌唱技巧、内容、择词、腔调,这些是否更能够吸引那些皇家贵族、妃殡内人的眼球,从而能够大赚一笔,皆数倍得值,甚至有人一夜致富,济身于富商行列,一年一次的这样的致富机会,怎不叫两宋商人再三再四地在饶舌和歌唱技巧上多下功夫和心血。
2两文均讲到《梦梁录》卷三中的“假”字,从而展开对菜名中“假”的分析,并采用了很多相同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依据。在《东京梦华录》里有:假河、假元鱼、假蛤蜊、假炙獐[23]、假面披发[24]、金犀假带[25]肚羹[26];在《武林旧事》里有假公权炸肚[27];在《梦梁录》里有供假沙鱼。[28]还有半真半假的,如腰子假炒肺、假团圆燥子等等。此外,由于宋代佛教盛行,佛徒众多,素食流行,用“假”荤名来取代真荤菜亦为常见,《梦梁录》载有假河、假炙鸭、假羊事件等等。戏曲到了宋代,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扮演固定角色到多个角色的轮转;从具体人物到抽象一类人物的扮演;从历史人物传说到虚构人物故事的转变;充分说明戏剧的表演已经更加的规模化、成熟化和多样化。艺人能表演多种发言语调、步履动作、服饰扮相以及故事情节。“假”、“作”、“弄”、“装”、“扮”等词汇不断地在戏剧中出现。“每名四人簇拥,多作仙童丫髻。” [29]“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30]“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31]等等。戏剧与饮食一样,追求综合之美、声色之好、真假之趣。两文在分析为何用“假”及把饮食上的“假”风尚和戏剧中的“假”联系起来时均有相似之处:“假”一般都是作平日比较稀罕之食物,多为山珍海味或资源稀缺型食物;将食物的美味和人为创造的趣味统一起来。无论是饮食上的“假”还是戏剧上的“假”都是对人的模仿力、创造力的肯定和赞扬。
(三)对比研究:通过对两文的分析研读,发现两文在阐释饮食文化对戏剧艺术的影响、戏剧艺术又是如何被饮食文化所借用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对比的方法。如下表所示:
我们可看到,一方面饮食文化对戏剧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戏剧从表演的方式、选用的题材、活动的地点、呈现的形式等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而另一方面,戏剧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重精神享受的性质被饮食文化所汲取,在菜品的要求、进餐的配套设施、宣传的方式等方面亦得到启发,不仅戏剧表演本身更多元化,节目更丰富多彩,饮食品尝也更具有艺术性,身心享受结合得惟妙惟肖,从而构成了一道独特文化风景线。
当然,两篇文章亦有差异。因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理论积淀决定着哲学家关注、体察现实的视域的广度和深度,奚文中,以中文语言的构词选词如表示滋味、味觉等的词语(如“甜言蜜语”、“清脆”等)出发,引导出饮食何以体现艺术和文化,突出饮食是一种表演,在烹饪方式、食物种类、进食的环境等都有考究,认为正是由于中国人的饮食重视色、香、味、形的和合体验,更是一种注重享受的美感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和戏剧表演二者之间,更加凸显饮食文化对戏剧表演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京都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翁文则侧重从市场消费的视角来连接饮食和戏剧,以“消费”作关键词,“市场”作背景,将二者放置在文化的视阈下进行品格上的对比研究,从而融合二者之特色,完善其享受之感,吃喝玩乐化为一体,用餐时的表演和观戏时的小吃,就是将两者融合的完美体现。
综而论之,翁文和奚文更像是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双胞胎,从不同的文化视阈、生活背景、思维习惯等来探讨了一种相同的社会文化,结果却是采取相似的路数,得到相仿的结论,岂不奇哉?笔者认为亦是给那些老是强调中西矛盾、冲突的人一个重新思考、重审历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21]翁敏华:《论两宋的饮食习俗与戏剧演进》,获1986年校庆论文奖,《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北京:知识出版社《中国戏剧起源》一书所收,1990年版。
[2]Stephen H.West. Playing With Food: Performance, Food, and The Aesthetics of Artificiality in The Sung and Yua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 57, No. 1, (Jun., 1997 ),pp.67-106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3][4][7][8][9][10][11][17][18][19][20][22][23][24][25][26][29]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十・大礼预教车象、卷五・民俗、卷三・马行街铺席、卷二・酒楼、卷八・中秋、卷六・十六日、卷七・范苑内纵人关扑游戏、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卷十九・瓦舍、卷四・食店、卷五・京瓦伎艺、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序言、卷六・元宵、卷二・酒食果子、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之史部十一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5]曾巩著:《户口》,《隆平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别史类。
[6]徐松辑录:《宋会要辑稿・食货志》(永乐大典本)三八・二六至四四。
[12][28]吴自牧著:《梦梁录》卷十九・瓦舍、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
[13]西湖老人:《西湖繁胜录・瓦市》。参见黄仁虎、嵇璜著:《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别史类。
[14]李山译注:《管子・牧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6页。
[15]《刘陶传》,《后汉书》卷八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正史类。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今天,以饮食为题材的中西影视剧充满了电视荧屏,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影视剧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饮食文化内容,并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 “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在西方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后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中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则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信仰上的差异,进而使得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礼仪。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普遍进行共餐制,并且比较讲究餐桌用餐礼仪,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通常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饭的时候,大家按照年龄辈份围着圆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宾或长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别落坐。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它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坏食物本来的风貌,显得文雅温和,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取向。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物的深层功能。通过这种饮食方式,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礼貌、共趣的餐桌氛围。餐桌上长幼有序的饮食礼仪,更可以使人们重视家庭、家族的团结,以及加深血缘、亲戚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方人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尊重个人权利的饮食意识,也绝不随便干预他人的隐私。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西方人在餐桌上个人吃个人的,个人喝个人的。但西方人也极其重视餐桌礼仪。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贵,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两侧,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侧。无主宾时,女士且年长者优先。若是男女一同进餐,男士应为女士拉开椅子。两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留给年长者。[3](P28)“女性优先”以及“尊重长者”在餐桌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静,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让食的习惯。就餐期间交谈也是小声低语,付账多采用AA制,不会造成不便。相比中国,刀和叉则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这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情怀。
三、中西饮食在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关于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往往和各民族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当然,各自的饮食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各自的饮食内容,这种差异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扼要举例说明之。
中国的饮食内容风味多样、独具特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闻名于世了。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就当地物产和习俗而言,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就各地气候而言形成了多种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就中国饮食的内容而言,“选料”则是其核心所在。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等,都有很多讲究。这里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饮食更讲究养身,食医结合,饮食要四季有别,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这种饮食方式和内容也是中国人延年益寿、享受生活的一种情结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节日岁时的饮食各有不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除夕、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当然,饮食当中的饮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国饮食内容的精髓,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的始终,人们品茶论道、饮酒作乐,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与中国复杂的饮食内容相比,西方的饮食则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则多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同时注重的是科学营养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已然风靡全球,西方的饮食内容给人的印象自然是汉堡、鸡翅、牛排、薯条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热量的食物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样被西方人所适应,并且是人们心目中的美食。这种简单明了的饮食,正是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人们不会再吃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是在享受这种饮食的自由感觉,但是又不乏对饮食科学营养的考虑。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宗教情结,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节日饮食上是遵守一些礼俗的。圣诞节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还有狂欢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们每次进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美好的食物。这种具有简单宗教仪式的进餐内容,与中国的饮食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红茶等西方人最爱的饮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西饮食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国家之间的偏见与攻击,往往是由很多差异引起的。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是值得我们用来反思自我的良药。任何一种行为,比如信仰、习俗(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等,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中国拥有的饮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饮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蛮,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内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性格等等。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饮食文化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各种饮食几乎没有了地域界限,中国饮食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理性和科学的特点,西方饮食现在也开始研究美味和烹饪技术。从文化上讲,中西方揭开了饮食差异表面的面纱,看到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知识,中西的这种学习和交流,从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交际共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 王剑晖.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新西部,2008(24).
挑战美食,“吃”贯中西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我和男友就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但这似乎并没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障碍。我们主动接受并尝试对方的饮食方式,这不但让我们的味觉得以丰富,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男友的影响下,我尝试了很多以前未敢尝试的西方人眼中的美食,比如橄榄、奶酪、半生的牛排。对于橄榄,我之前总有点望而生畏,觉得它的味道又苦又涩,让人难以下咽。但是欧洲人很爱吃橄榄,男友也一直和我说,橄榄里蕴含着一种奇特的美味,只有慢慢咀嚼、用心品尝才能体会到其“先苦后甜”的美妙。于是我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品味橄榄:橄榄刚入嘴时,我尝到的依然是苦味和酸涩,但我并没有立刻吐出来,而是硬着头皮慢慢咀嚼,渐渐地我竟然尝到了一种难以名说的怡人清香。我也才真正体味到为什么橄榄素来都有“苦尽甘来”的寓意了。现在我也和男友一样,爱上了橄榄的味道。在英国能买到一种西班牙产的叫Queen Olive的橄榄,果肉很厚实,吃一颗唇齿留香很久,让人觉得很满足。
奶酪是欧洲人的大爱。欧洲人食用奶酪已有六千年之久,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欧洲人吃奶酪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涂在面包或饼干上吃,还可以做奶酪火锅或烧着吃。但中国人大多不爱吃奶酪,林语堂有言道:“我们唯一没有发现也不会去吃的食品是奶酪。蒙古人没法开导我们吃,欧洲人的劝说也未必见得会奏效。”我之前也对奶酪不太感冒,但每次看着男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就禁不住想要挑战一下自己的味觉,于是开始尝试吃各种做法的奶酪。以前我总觉得奶酪有股奇怪的味道,就像中国的臭豆腐一样,但吃得多了,竟也渐渐品出多层次的口感。但对于一些味道过于浓郁的奶酪(比如英国产的Stilton奶酪),我还是吃不习惯,不过我还在继续挑战中。
牛排曾被西方贵族视为彰显身份的珍贵肉品,一直深受欧洲人的青睐。欧洲人喜欢吃五分或七分熟的牛排,他们认为这样的牛排含油适中又略带血水,口感是最为鲜美的。但我刚来英国时很不习惯吃五分或七分熟的牛排,看着被切开的牛排中间留出红色的汁水,总觉得难以入口。但男友跟我说,烤制五分或七分熟的牛排所花的时间足够杀死肉里的细菌,而且这样的牛排口感滑嫩,轻轻咬下便能尝到牛肉本身特有的香味。扫除心理障碍后,我也开始尝试吃七分熟的牛排,发现果然好嚼又有味。
男友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在吃的方面也不例外。在认识我之前他没怎么尝试过中餐,但出于自身的好奇心和我的“言传身教”,他对中餐的兴趣也愈来愈浓。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带男友在英国中餐馆吃中餐的情景。那次除了男友外,同行的还有几位中国朋友。我们几个中国人一走进餐馆便嗅到了家乡菜那浓浓的香味,一口气点了好几道特色中式菜,有红油猪耳、红烧猪手、夫妻肺片等。男友看着这几道“莫名其妙”的菜,再看看我们大快朵颐的样子,觉得很是奇怪。原来,欧洲人不喜欢吃动物的内脏或者动物身上细枝末节的部分,他们更喜欢吃大块的肉。所以在他们家乡的超市,鸡胸肉总是比鸡翅膀卖得还贵,也更为畅销。不过,看我们吃得不亦乐乎的样子,男友也忍不住想要尝尝,他学着我们的样子拿起筷子像模像样地吃起来,边吃还边点头称赞,那惊喜的眼神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
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男友也不太能吃辣。但通过我这两年的“培养”,男友对辣的接受程度已经从微辣发展到最辣,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现在,我们最常去的中餐馆是川菜馆,还经常吃麻辣火锅,如果辣度不够,男友还直呼不过瘾。
平常闲来无事的时候,我和男友也喜欢自己做些东西吃。我们这两个能东西通吃的“吃货”凑在一起,自然吃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我们自己做过印度咖喱、泰国椰子饭、墨西哥烤鸡、摩洛哥塔吉锅等各色菜肴。这些美食为我们忙碌、辛苦的留英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为兴趣而学,为快乐而生
我和男友学的都是理科专业。男友说他从小就对各种科学现象有极大的兴趣,那时他就立志将来要走科研之路。从小学到大学,男友一直不是班里的尖子生,因为他从不在乎考试成绩,只是醉心于研究各种科学知识。在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中,他开始脱颖而出,不但发表了两篇重量级的科学论文,还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设计中拿到了满分的成绩,这在研究生课题评分严苛的欧洲是十分少见的。
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顺利在英国就读博士,整天与科研打交道。但坦诚地讲,我对科学完全没有男友那样的执着态度。男友平时课余读的都是诸如《原子动力学》、《蛋白质结构》之类的书,他觉得读这样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记得有一次他帮朋友布置婚礼,期间一只眼睛里不小心落入一小块塑料片。他忍着疼痛坚持了一晚上,第二天去医院把塑料片从眼睛里取了出来。医生用纱布把他受伤的那只眼睛包了一下,这让他看起来简直像个“独眼龙”海盗。但令我震惊的是,一到家里他就拿起一本《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用一只眼睛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定会看本时尚杂志来放松一下。即便我会读诸如《液相色谱》之类的书,那也一定不是单纯被书的内容吸引而快乐地读,而是带着一种励志心态自己逼自己,然后打着“刻苦”的幌子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男友就是这样一个为兴趣而学习的人。这一路走来,他似乎没有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也从来没有被生计折磨成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而是轻松、快乐地拿到了一个高学历,并获得了一份剑桥大学的工作。与他相比,我似乎一直学得很辛苦,把承受压力和逼迫自己视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认识他之前,我不知道通向成功的路途也可以如此轻松、愉悦。我很高兴自己能从男友身上看到这一点,这让我开始反思以后的路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走。
做人需要点“死心眼”
虽然在美食、学习等方面,我和男友有很多共同语言,但在对待一些生活琐事的态度上,我们也存在很多分歧,有时还会闹些小矛盾。如今想起来,这都是他的“死心眼”造成的。
英国的很多超市经常会搞一些促销活动,大小折扣和各种赠券名目繁多。如果精于计算的话,可以买到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维特罗斯(Waitrose)是英国的一个大型连锁超市,为了推广网上购物,他们针对网上注册用户推出了一项优惠活动:新用户首次购物满75英镑可以减15英镑。我有两个邮箱地址,所以可以凭此注册两个新账号。我用这两个账号购物,一共获得了减30英镑的优惠。男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认为我这样做就是欺骗。虽然维特罗斯超市不会去查是否有同一个用户使用不同账号购物的情况,但在他看来我的做法已经违背了诚信二字。我自认为不是一个不诚信的人,但男友的“死心眼”和有些过激的反应也让我意识到,诚信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些事看似很小,但如果轻率而为,就可能会因此失去自己的诚信,并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和男友曾在牛津发现一家很好的书店,叫黑井书店(Blackwell’s Bookshop)。它是英国一家大型的连锁书店,不仅书的种类极多,里面的工作人员也很热情,会根据顾客的兴趣推荐相关书籍。男友发现这家书店后非常高兴,说很久没有遇到这么好的书店了。他选了好多本科学类书籍,每一本都爱不释手。我看到书店里的书都原价出售,就问他确定要买哪几本书,我可以记下书名,然后去亚马逊(Amazon)网上书店买,可以享受折扣价。但男友很不理解我的想法,他说如果每个人都为了省钱去网上书店买,那这样好的书店早晚都会因无法盈利而关门大吉的,到那时候我们还去哪里逛这么好的书店,感受书页散发的馨香呢?面对他的质问,我也一时语塞了。也许世界上多些像他这样“死心眼”的爱书之人,实体书店的命运会好一些。
多点尊重,少点嘱咐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就享受父母全方位的呵护。直到现在,虽然我已一个人在国外求学多年,但父母每每打电话给我,还总是忘不了嘘寒问暖,事事嘱咐。有时被嘱咐多了,我多少会有点不耐烦:我都二十好几的人了,难道还不知道冷暖吗?一个人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了,难道过马路还不知道看车吗?但是老妈总说,那不是因为我们关心你嘛!一听到这样的话,我也就不再反驳什么了,父母再嘱咐时我就“嗯”“喔”地应声着。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久了,我自己也被传染上了爱嘱咐人的习惯。遇上中国人还好,但如果遇上西方人,这个习惯一定会招来他们的反感。因为西方人大多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啰里啰嗦的嘱托是对他们能力的轻视。男友就在这种崇尚自由、鼓励自立的环境中长大,很喜欢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不习惯我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
俞渝当年对李国庆立下的爱情誓言是:“你,就是我生命中唯一要辅佐的那个人!”她以行动实现当年的爱情诺言,是事业家庭双丰收的金领女人……
5个月闪婚,今生铁定辅佐你
1996年4月,北京科文实业集团董事长李国庆带队到美国哥伦比亚考察,应邀出席宴会时,与时年31岁的俞渝相遇。交谈中,李国庆得知气质高雅、才思敏捷的俞渝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是独闯华尔街的女金融专家后,很想与她深交。聚会结束后,李国庆热情地约她去喝咖啡。俞渝没有拒绝,认为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商业聚会。可她没想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浪漫相遇,就这样悄然降临了!
李国庆,1964年10月1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3年间,写了上百万字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1989年,他辞职和几个朋友创办了一家经营文史哲书籍的文化公司。1995年,李国庆成立了科文实业集团,惨淡经营卖了几年书,利润很低,无法做大做强。李国庆此次出国考察,就是想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此时,32岁的李国庆刚与女友分手,加上事业发展遭遇瓶颈,身心疲惫,心情沮丧。俞渝的出现,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俞渝,1965年5月出生在重庆,7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1990年春,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俞渝,考入全球最负盛名的商科院校――纽约大学读MBA。为赚取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半工半读,先后在美国电站设备公司、木材公司等多家知名大公司做项目,学到企业兼并和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丰富知识。1992年,俞渝获得纽约大学金融及国际商务MBA学位。因当时美国出现经济衰退,俞渝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终在纽约创办了自己的公司“TRIPOD国际公司”进行投资策划业务。凭借着良好的信誉和驾驭资本的能力,数年间,她为客户创造的利润累计超过1亿美元,成为华尔街小有名气的女金融专家。与李国庆相似的是,俞渝事业成功,但情感生活一直不顺。
在香气袅绕和音乐回荡的咖啡厅,俞渝和李国庆交谈甚欢。她以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给李国庆讲解如何吸引企业投资的新理念,李国庆像个小学生似的,端着厚厚的笔记本,边听边频频点头,一字一句认真地做记录。俞渝谈吐中显示出的才学和见识,令李国庆赞叹和倾倒。李国庆身上透出的活力、真实、坦诚、幽默,以及想干一番事业的男人气概,让俞渝怦然心动。爱情的种子,在彼此心中悄然萌芽。
1996年6月,俞渝回北京办事,李国庆手持一大束红玫瑰在首都机场翘首以待。俞渝走出机场出口时,脸上顿时掠过一片红云,笑着说:“咱俩八字还没一撇,你就送红玫瑰。我要是不肯收呢?”李国庆挠挠头说:“求你收下。你要真不收,我只好扔了。”俞渝接过红玫瑰,李国庆这才释然地笑了。 俞渝此次返北京,担任世界银行一个项目的顾问。在国内考察期问,她每天要赴应接不暇的饭局,十分腻烦,非常想吃家乡菜。李国庆带她去了北大附近一条小吃街,让她吃到正宗的川菜。俞渝想吃家乡的咸鸭蛋,李国庆赶紧掏钱请餐馆大妈帮忙,结果大妈跑了三家川味店,总算弄来了一盘。
俞渝虽收下了玫瑰花,但对李国庆的求爱一直不予回复。在北京期间,她与他虽几乎天天见面,但刻意保持距离。一天,苦闷的李国庆和北大的校友喝酒,一个认识俞渝的同学告诉他:“在美国,追求俞渝的人排成队,有人开着私人飞机向她求婚都没有成功。”说者无意,李国庆顿时自惭形秽,他连私人轿车也买不起,经营的公司一直不景气,危机四伏,随时可能关门。
眼看俞渝在北京的考察就要结束,要回美国了。在酒店为她整理行李时,李国庆有点急了,面对面盯着俞渝的眼睛,说:“小妹妹,我们结婚吧!”李国庆突然求婚,俞渝没有觉得突兀,但她没有立刻回答他,只说让她考虑一下,会很快答复他。俞渝走了,也带走了李国庆的思念和牵挂。
此后的一个月,他没有她的半点消息。打电话不接,发邮件不回……这一个月里,李国庆饱受爱情煎熬。眼看就要崩溃,俞渝打电话来了,直截了当告诉他:“国庆,我同意嫁给你。你来吧,我们马上结婚!”
李国庆一听,愣住并掉泪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俞渝在电话里悄声说:“国庆,对我这种类型的女人来说,你是富有吸引力的事业型男人。我的钱虽然比你多,但我认定,我命里是要辅佐‘个人的,你就是那个人!”一个华尔街的年轻才女,身家显赫,要将终身和命运托付给自己,这句话像一杯浓烈的酒,让李国庆沉醉。他含着热泪告诉她:“俞渝,我要给你一生的幸福!”
1996年10月,两人在纽约结为连理。他们认定对方是自己要找的人,从相遇到结婚,仅仅用了5个月。
毅然回国,当当网横空出世
婚后,俞渝作出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放弃华尔街如日中天的事业,回北京。有人问她为何一定要这样做时,她平静地回答:“理由很简单,因为结婚了,我要以丈夫为中心了,辅佐他的事业,为他生孩子!”
随后,俞渝把美国的公司关了,回国加入了李国庆的科文集团。不久,俞渝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书,发现大厦没有按照书的顺序归类排列,买一本书要在偌大的商场到处转,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找到自己要买的书。这次偶然的经历让她萌发念头:如果在网上开店卖书,既容易分类又方便顾客,不出门就能买到想要的书,非常便利。回家后,她告诉李国庆,早在1 995年她就开始关注美国网上图书大鳄“亚马逊网上书店”的营销模式,也试着从亚马逊购买书籍,发现它购物渠道简单,购物流程快捷,建议李国庆考虑尝试网上卖书。
李因庆采纳了妻子的建议,立刻着手创办网上书店。经过反复权衡,俞渝选择了“当当”这个容易记忆、朗朗上口的名字,作为网上书店的域名。当时国内互联网刚起步,建立网上售书时机并不成熟。夫妻俩分工配合,李国庆解决网上书店数据库,俞渝负责寻找资金。通过多方努力,俞渝从海外公司成功融资600万美元,李国庆也建立好了庞大的数据库。
1998年年初,“当当”正经历艰难的筹备时期时,俞渝怀孕了。此时,中国的网上书店从沉寂到爆棚,最多时达300多家,当当网面临巨大挑战。在这艰难的时刻,俞渝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她说:“我和你都30出头了,无论有多难,我都要生下孩子。”
1998年10月,俞渝在纽约生下儿子古古。1999年
10月,蓄势待发的当当网经过两年筹备,终于正式登场了。为了权力制衡,夫妻俩在中国企业界别出心裁,首开先河,担任“联合总裁”。俞渝的思维比较有逻辑、系统、条理,而李国庆对市场有很好的洞察力,形成优势互补。
创业的最初几年,李国庆、俞渝与天下夫妻一样,因缺乏磨合闹过不少矛盾。有一次在办公室,两人因意见不合发生激烈争吵,俞渝气呼呼地拿起包就往外冲。刚出门,李国庆狠狠地摔上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巨响让俞渝一下僵在了门口,李国庆大声告诉秘书:“从今天起,俞渝来找我前请她发邮件,我批准了才能进来;另外,你马上给她另外安排一辆车,我不想上下班和她坐同一辆车!”
俞渝一听更加生气,当晚,俞渝找了个宾馆住下,发誓不再去办公室,也不回家,甚至闪出了离婚的念头。不一会儿,突然响起了敲门声。俞渝以为是宾馆服务员,打开门一看,来者竟是李国庆,只见他手里捧着一大束鲜花,他笑眯眯地拉着俞渝的手说:“女士,可以赏光一起喝咖啡么?”这酷似电影里的情节使俞渝一下子心软了,眼里闪烁着泪光,半推半就和丈夫去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坐定后,李国庆隔着桌子叹了口气说:“你放弃美国的一切回来和我创业,我从心里感激你。我们的争论都是工作上的事,作为丈夫,我为自己的发火而内疚。”俞渝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可以不高兴,可以当着我的面拍桌子,但不能摔门。摔门之举,可能你觉得很解气,但在我看来很粗俗。另外,不能把我们的分歧扩散到员工中去……”李国庆连连点头认错,说:“我错了!真诚道歉,相信我会做得好。”面对丈夫的坦诚,俞渝的心被触动了。
两人一直谈到夜深,然后一起步行回家。李国庆牵着俞渝的手,夫妻二人定下规矩:“不在卧室谈工作:不带情绪回家;每周必须有一天留给孩子;一个人出差,另外一个人必须留守,公司和孩子都需要侍候。”
2001年,运行了两年的当当网遭遇互联网最严酷的寒冬:因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纷纷倒闭或裁员,连当时中国电子商务的旗帜“8848”也冻死在寒冬里,互联网的神话破灭了!李国庆、俞渝招的“豪华团队”里,管市场的副总原来是微软(中国)的市场总监,管技术的副总原来是贝塔斯曼集团的技术总监,还有来自英特尔、可口可乐的一些精英,他们都对互联网失去了信心,转眼间当当网只剩下李国庆、俞渝苦撑,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店”。这时,很多朋友都劝他们撤了算了,留下资本开实体书店比网店强。
俞渝冷静分析后认为,从公司的数据看,即使在互联网低谷期,电子商务的增长也很快。于是,她给丈夫打气,说:“我们的顾客每天在增长,我们的销售每天也在增长。有这两个数字,我再去融资,有了钱我们还能雇跨国公司高级人才,公司照样能发展壮大!”经多方活动,俞渝融资成功,当当网的投资人美国数据集团、软银、卢森堡剑桥,都坚定地站在他们一边,当当网挺过严冬,网上售书渐渐恢复正常。夫妻二人经过事业低谷的考验,变得更恩爱……
十亿也不卖!两个“儿子”都重要
2002年6月,俞渝感到身体不舒服,体重明显下降。因太忙,她一直拖到10月才去医院检查。体检报告让俞渝遭受当头一棒,医生发现她肾上有疑似小块肿瘤,良性还是恶性要看检测结果。俞渝一听很紧张,她小时候得过肾炎,当时她的妹妹已做透析好几年,正要做换肾手术,俞渝怀疑自己有家族遗传。
俞渝拿着体检报告,浑浑噩噩地回到家,泪流不止。孩子才4岁,丈夫和家都不能没有她,还有她和丈夫费尽心血办起来的当当网刚从互联网的寒冬中走出,如果此时她出事了,那当当的半边天就塌了!她甚至考虑另择人选替代自己在公司中的位置。她开始备份投资人资料,让律师帮助丈夫熟悉这些材料,以备不测。做好这些后,俞渝冷静地把这一切告诉了丈夫。
李国庆紧紧地抱住妻子,泪流满面地说:“没有你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我和孩子,也就没有当当网……你不会有事。有病治病,你是打不倒的女人,有你就有当当的明天!”丈夫的话虽说得铿锵有力,但泪水仍不停地漫出眼眶。
在最灰暗的日子里,美国的一位女友给了俞渝最有力的鼓励。这位女友的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遭受失败后,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家庭、失业和健康的压力同时而至,但她很乐观,自己去医院做手术并安装义乳,术后做化疗掉光了头发……可她逢人就宣称:“我到60岁时,将成为地球上最挺拔的老太太!”这位女友多次给俞渝打电话,她的乐观深深地感染和激励了俞渝。俞渝坚持正常生活和工作,拒绝了医生住院检查的建议,支撑着当当的半壁江山。
2002年12月,俞渝等来了好消息,北京和纽约两家医院均认为她的肿瘤是良性的。她顿时感觉天空晴朗无比,更加珍惜生命,投入工作。2003年年初,中国电子商务刚走出严冬,“非典”开始了。人们足不出户,传统的销售业受到空前打击,大多数人都在网上购买东西。俞渝窥探到其中的大好商机,于是加大当当网的销售,结果这一年当当的销售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上一年的5倍!
2003年10月28日,李国庆因与董事会两名股东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宣布要辞职,欲创办新的电子商务公司。在事业最为关键的时期,俞渝支持丈夫的决定,认为只要销售业绩不断增,并保持平稳赢利,就能找到新的投资人!
俞渝暗中与海外新的风险投资人会晤,得到全球最大的风司之一――美国老虎基金的支持。在与老虎基金的谈判中,俞渝凭着丰富经验以及对美国金融状况的把握,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最后说服老虎基金一次注入1100万美元。在这种情势下,当当的老股东只好妥协,当当网意外获得1100万美元的第二轮风险投资。经过几年大浪淘沙,国内两三百家网上书店只剩下当当、卓越等少数几家存活。2004年3月,亚马逊提出以1.5亿美元收购当当70%~90%的股份,俞渝夫妇坚决拒绝:“当当是我们的孩子,就是10亿也不卖!”可卓越网却倒在7500万美元的“弹衣炮弹”下,当当和卓越两极争雄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面对亚马逊的进攻,俞渝协助丈夫以低价夺天下,然后借鉴亚马逊“大而全”的模式与之抗衡。2007年,俞渝再次从海外融资2700万美元。到2009年,当当成功走出因低价战略一直亏本的困境,开始全面赢利,并向全球网上商城迈进!
当当创办10年,李国庆做事事必躬亲。每天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俞渝很心疼,于是借出差的机会,从全球各国际大公司的经验里整理出一份现代企业管理的资料,并把丈夫平时工作作风中与之相悖处标出来,贴在床头。后来,李国庆的工作习惯果然改了不少,自己负担减轻了,公司管理也更加有序。
2009年年末,李国庆、俞渝合力打造的当当网迎来了10年喜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向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商城迈进!干练而富有韧性的俞渝先后被评为“胡润上榜富豪”、“亚洲最有影响力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