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8:4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路径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05-02
1979年,罗马人曾预言:“未来文盲不再局限于不识字群体,而是向学习方法不明确的人员靠拢”。这种思想在当前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即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对知识范围的扩张与更新,形成特定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知识属于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劳动文明、社会文化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现状
1. 教学风格类型
1980年,国内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还滞留于经验总结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思想的转变,在20世纪末,教育学者逐渐加大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将其按照年代与时间的差异,分为以下类型: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与求美型;探索型、善导型和合作型、启迪型、表演型与综合型;质朴型;沉稳型、逻辑推理型以及慷慨型;典雅型、新奇型;细腻和阔达型、优美型、谨慎型;艺术型、启发型;幽默型与情理融合型。
2. 教学风格定位的作用
通过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其作用需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角度进行细致化阐述。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力求实现教学思路、思想的直观展现;改善传统教学课堂刻板化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顺应时代以及教育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艺术魅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l展;为学生营造良好地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 教学路径形成途径
教学路径有着多种形成途径。例如,优化标准教学路径,从而形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路径;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后,实现全面突破;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师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鼓励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将教学路径形成问题纳入教师职称评价的范畴等。
4. 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从当地多所小学所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授课时,仅局限于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任其自主发展所形成。由于在采用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缺少教学风格的融合,使教师教学工作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另外,在多数教师的眼里,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属于个人问题,与学生发展、名师评价等工作关联不大,因此难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与构建等。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
1. 教学风格及路径形成架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但是可以划分为内外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作用是为教学风格形成提供保障、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内在作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源动力。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支持,促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2. 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从整体层面上,国家教育部门作为学校、教师综合管理的核心部门,所出台的政策支持,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将关注重点放在校园建设与教师教学现状改变工作中,利用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的方式,鼓励教师做好教学风格构建与创新工作。例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录音播放的方式,使学生详细解读船长在命令下达中为何采用“大声吼叫”的方式。通过对文章的范读,加深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色彩的记忆。其次,利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活动,由学生分别扮演船长、船员,促使学生产生与文中人物同生存、同命运的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创新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模式与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加之教育部门对职称评价制度的优化,促使教师能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认识到教学风格与路径形成的作用。另外,教师激励制度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学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3. 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教师在向骨干教师的转变过程中会形成特色化明显的教学风格。例如,在讲解《荷花》一课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完成规定教学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荷花图片进行展现,同时播放乐曲,促使学生在心灵角度上产生“自身为荷花”的真实情感。其次,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在授课前夕,要求学生对“笑脸”进行绘画或描述,在正式授课中,再将学生所展现的“笑脸”插入至荷花中,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总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更改,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方可促进教师由普通向骨干的转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分析,可知关注教师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职称评价的主要考察方面。而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路径,是从直观化以及宏观化的角度,深层次剖析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汤慧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16,(13):150-150.
[2] 落桑旦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162-163.
[3] 王克强.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9):18-20.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
引言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要保证信息技术是服务于实际教学内容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声、形、色多方面的展现能力创设相应的情景,渲染并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能够全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强化并吸收所学的重难点。
一、要强调直观理解,引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人格,对于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完全是直观的认识,只有直观的兴趣才能使其保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从直观兴趣入手,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寻找合适的时机实现直观兴趣到间接兴趣的转化。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就是最好的引起直观兴趣的方法,它能够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开散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增加课堂信息包含量,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时候,我会用多媒体展示飘飘洒洒的大雪,然后展示雪停后地面上铺满积雪的画面,在学生感受了银装素裹之美的同时,播放人们脚印踩在雪地上的印记,引领同学们想象不同的小动物踩在雪地上形成不同足迹所展示出来的一幅幅漂亮的图画。然后进一步深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引领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真实感受
首先是利用图片影像创设情境。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也很多,有很多课文中涉及的事物都是小学生没有听说过的。比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个地方,不能够凭借想象感受出它的自然和美,于是就利用多媒体图片配合画外解说向同学们介绍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在看过西沙群岛很多精美的图片之后,就萌发出了想要深入了解的意向,所以一堂课就这样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开始了。图片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次是音乐环境的创设。在讲解《大海的歌》的时候,先带领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大海的声音。在上课之前教师选择并选取适合文章使用的海浪声音,在播放的时候要配合文章中大海时而奔腾、时而宁静的自然声音,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着大海的声音,想想这文章中描写的“往来穿梭的鸟”和“绽开万朵浪花”的美感,这样能够更深入的欣赏文章描绘的画面,体味作者的情感。
三、运用网络信息,增加教学容量
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书本内容的讲解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量的,这时候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就能发挥它的优势,能够将多样化的语文学习资源收集并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将课堂和诸多网络知识相结合,加大语文课堂的知识含量,可以将更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另外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课堂外环境的认识。这样大量的课外信息的加入,不仅能够充实学生的见识,还能够激发起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利用新知识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可以站在新的教学角度提升教学效果。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几乎就是教师完全讲解,学生以老师为中心展开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将多媒体合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实际运用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完善素质教育,是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正确合理的利用,要保留传统课堂中不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替代的内容,包括一些朗诵、背诵的内容,是要坚持过去的方式方法的。多媒体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要和实际教学状况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使用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完善自身的知识构建,加强自身创造教学的能力,要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详略得当的讲解,并且配合板书和实际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结论
经过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内容,能够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表达变得简单,帮助学生吸收。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技术,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教学能力表现、课堂组织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所要具备并不断提升方面,这些能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合理应用多媒体,完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忠槐. 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基本原则[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2]孙艳芬.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
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识字教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识字的阶段,加上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学习中的书面表达有很大的帮助。人的大脑中的布洛卡斯区是人学习语言的部分,六到十二岁的阶段内,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掌握的语言很容易存储到布洛卡斯区,所以人们很容易掌握语言,同时,这也是小学生识字认字的重要阶段。超出这个阶段的识字教育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
学习语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利用周围的事物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思维也比较局限,所以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把一些抽象的思维,借助周围的事物化为具体的思维。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一些常见方法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对于教材中要求的每一个字,教师都认识,也许认为把这些生字教给学生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教学过程。但是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1.尽量借助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事物来指导学生识字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对事物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要借助身边一些容易引起小学生注意的事物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教材或者多媒体设备上的一些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来帮助学生记住生字。例如,在学习生词“狐狸”时,学生可能基本上在生活当中没见过狐狸,脑海中就会产生狐狸是什么?狐狸长什么样子?狐狸吃什么?是不是像小狗一样等疑问。如果教师在教这个生词时能够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狐狸的真实图片,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对于狐狸的长相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记忆。相对于只凭着教师的口头形容、学生的凭空想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2.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互动性游戏轻松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教师单纯地教生字,教学没有一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呆板。学生只是单一地认字,又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耐力不够,所以很容易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考虑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进行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到游戏的趣味性的同时学习认识生字。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教学气氛更加融洽,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3.通过听觉效果来帮助学生识字 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比较少,所以,教师要利用多个感觉器官来触动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些词语的类别,进行带有思想感情的阅读或者形象生动的声音来教学。例如,一些小动物的词语,可以借助小动物的声音和代表性的动作来教学。对于自然界中的声音,可以用教学设备播放一些视频和声音。这些都是从听觉方面来帮助学生记忆的方式。
4.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对于一些生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以让学生记住生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必要的交流,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乐于助人的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享,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分享,每个学生把自己所知道到的分享给别人,这样每个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生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培养了合作互助的精神。
在小学生识字教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利用一些儿歌、古代谚语、三字经、四字成语等识字方式。这些方式一般都很押韵,读起来也充满乐趣。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一些儿歌、三字经或接成语比赛,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会集中思考学过的生词,增强记忆,同时也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定期举行比赛的形式,学生就会更加注重平时的积累,更加用心地进行识字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对生字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互动教学 实践
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提高学生进步、促进教育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已经在一些学校展开,并积累的一定的经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上的兴趣和身心特征等等都掌握好,然后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在更加有效的授课中取得知识,提高学习的技能。互动教学,不仅更有利于教学的双向沟通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能改掉之前学习需要别人督促的坏毛病,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互动和协作意识。教师也需要采取一些举措,改变小学生之前对语文的学习方法,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存在的难题提出更好的改进和解决办法。
一、互动教学的含义
“互动教学”,互动指的是学生就教学内容学习上的互动,也可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课文或者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的互动。换句话说就是在语文的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而开展的一系列沟通、交流、协作等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上,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全部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互动教学”所体现的好处数不胜数,这种教学模式遵循的是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广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改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习的品质。
二、良性互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主要的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语文的基本思路,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让学生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跟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指引学生在对获得到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思索和处理,将课本上的知识转为自己所容易掌握的知识,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牢记语文的知识,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互动教学能够改善上课的氛围,促使原本索然无味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活跃。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这对学生学习知识更有帮助。
三、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策略
1.能够善于倾听交流.
倾听能力有效沟通的基础,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去接近广大学生,懂得去倾听,而学生就是我们聆听的对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到有耐心、诚心,要放下本身带有的威严和领导的心态,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用平等的态度指引学生更加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在整个互动学习过程中的倾听,要尽可能地避免倾向性,不可以只听取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而应该尽量采用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差点的学生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互动,教师要先学会倾听,这是新授课方式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2.加深理论知识学习。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还没有构建好成熟的知识结构,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加深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和学习功能的理论性认识,并且通过观察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便于让学生适应,最终达到提升教学的效率。提高语文素养以及广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跟老师之间加强互动交流。在课堂授课中,教师要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的安排,通过情景、空间或者语言上等等一些其他方式互动,进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3.及时把握有效信息。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离我们,但不敢保证还有一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学,只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从不多花点心思关心学生在上课的表现。事实上,大部分时候学生会不经意的冒出一些疑问和富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善于注意这些稍纵即逝的想法,并且对这些信息加以放大和整理的话,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往往会引起一个异常激烈的探讨,可能会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并以此产生共鸣,这样就能让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精彩。
4.建立互动评价机制。
有效互动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建立互动评价机制,就是要不断改善互动的真实效果。而这种评价机制指的是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将学生的各种反应当做反馈的评价,关注发展性与主动性的结合。一是,这种互动性的评价要求师生之间要认真耐心。教师用心聆听学生的各种想法,不但可以体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还能在一定得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二是,这种评价体系必须多元化,不但让学生自我评价还要老师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尽最大地可能让双方看到评价的内容,讨论评价的结果,让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每一个老师都可以理解和改善教学内容,并乐于接受学生评价的结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文包诗” 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植入情感教育首先需要深挖教材,用文本情感打动学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改对小学生新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拥有好的教材的基础上所能做的便是深度挖掘教材,把情感教育视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感情,把握文本的精髓,从而达到情感转移的目的。当对文章有所触动的时候,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老师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构建时期,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人文教育等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教育、责任教育、关爱他人等思想,让这些情感在小学生的心中扎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蕴含优秀人文精华的经典著作都为世人尊敬,如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就包含了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小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不仅能使小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学习优秀品质。
二、“文包诗”的创新教学形式。
古诗词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论从老师的教学方面还是从学生的理解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新课改之后,古诗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文包诗”这种文学形式将难懂的古诗词融入通俗易懂的短文中,让学生能在更轻松、有趣的情境里学习古诗。
1.“文包诗”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文包诗”首先通过有趣、简单的文字把学生引入其中,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为诗歌创设情境,加之老师对其背景的介绍,在阅读诗词时仿佛身临其境,很快便能领悟文章的主要情感。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常常也是划分不同诗词种类的标准,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大意必先抓住其情感,如此学生更能对诗人的心境感同身受,理解和背诵起来更为轻松。另外,“文包诗”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2.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利用“文包诗”践行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先熟读课文。老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短文的背景和写作动机,对古诗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再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寻找出文章和诗歌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能更好地通过故事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短文中的关键词对学生感受诗歌情感有积极作用。教材中的短文主要是根据诗词的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和扩展的,因而短文中的字词也是紧扣诗词,为诗词服务的。我们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强调关键字的作用,但小学生往往无法从晦涩的古诗词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词、字,但如果从短文中寻找关键字就容易得多,通过这些关键字就能揣测一首古诗词通篇的大意及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的字词,并鼓励学生根据词语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置身其中,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最后,通过精读短文和诗词,找出隐藏性的意义,把古诗词中诗人感情的“细节”找出来,不放过任何一处情感的变化。“文包诗”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把学习的外延扩展到课外,平时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其他诗歌的扩展学习,积累更多的诗词,丰厚文学底蕴,提高自己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更加积极、轻松的态度对待诗歌的学习。“文包诗”这种在新课改形式下创新的文学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性和重要性,是语文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最终还应该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加强情感教育。比如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语文讲座,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准备演讲和最终进行演讲的过程熟练掌握语文知识,也为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对文章、对诗词的见解和感悟的机会,还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等户外活动,带学生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魅力,或是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了解文化名人的生活。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对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大有益处。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个人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和资源提出的一些关于加强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和要点。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完整的情感教育的体系,教师起着领路人和辅助者的作用。例如“文包诗”的文学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起情感转移的纽带,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思路,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地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苗玉玲.小学古诗教学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黑河市第六小学崔红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很多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很马虎,容易漏读或者错读。 孩子们爱唱读,很多孩子读书爱唱读,听的人很难受。唱读通常是孩子们没有掌握好语调。掌握不好语速 ,这就是最重提到的,朗读和语调语速息息相关。有的孩子语速过快,你还没听清上一句他就已经读到下一句了。这往往会造成吐词不清等弊端。
二、课题研究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纽带,但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加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现状调查研究
2.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朗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比较法: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经验总结法:根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情感朗读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以便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4、文献法:通过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帮助课题的实施。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进行可行性论证,申请立项。
2、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7月。
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6月——2020年7月。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的朗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变得愿意读,乐意读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课堂教学作为朗读训练的主渠道,教师应当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朗读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想读,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参与朗读,指导学生以教材为评凭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创造性地练读,让学生乐读。
2.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进步了我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熟悉,加强了朗读练习,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进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过去,我班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六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请阅览图书超过了15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养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多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竞赛、作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我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的成长,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阅读课《守株待兔》获得市级一等奖,《你会洗手吗》教学设计获市级一等奖,获得全国朗读大赛的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意义 现状 对策
一、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封闭、课内走向开放、课外,让学生走向阅读实践而不只限于课堂,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然而,由于我国许多学校对阅读教学并不重视,且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效率非常低,且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课外阅读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心理,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铸造的起步阶段,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阅读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有个初步的认识,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合理的开发、运用学生的阅读资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之分析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再加上农村环境,导致家庭、学校没有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农村学生阅读知识面窄、阅读能力低下,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重视、态度及价值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农村的阅读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地点永远是教室、教学器材一直是课本,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校课堂内外的阅读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村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意识到阅读文化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长期被忽视,阅读教学方式单一,且没有尊重学生的感悟而只是用简单的语言将阅读内容表达出来,从而打击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思想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为了学校的排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剥夺了学生享受阅读的权利。
三、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之研究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是基本,根据农村教学特点,教师必须对每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坚持科学的训练,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学以致用。以下几点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方法:1)培养阅读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集中学生注意力,做到口、眼、心到,培养学生对阅读认真的态度,从而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2)培养动手习惯。对于在阅读中遇到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标记,并通过查阅工具书、向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需注意学生“动口不动手”习惯的养成;3)读与思考并进。读书的目的在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读书时,应思考文章内容的进展及迷惑的地方。若动口不动脑就会失去阅读的意义,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多元模式教学的提倡
由于课文的内容及类型差别较大,因此我们应采取应需而异的教学模式。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童话、寓言,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须深入思考的课文,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三)良好语感的培养
1.推荐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阅读能力,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如通过简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还可通过讲故事,当讲到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吸引学生自己去阅读;还可让学生自己去介绍自己读过的有益书籍,交换阅读。
2.指导读书。书籍的选择、内容摘要的准备、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学生获得良好语感必须学会的,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3.搭建平台,展示才华。不定期举办故事比赛、朗读比赛、习作活动、办报活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热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改善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通过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贤烤.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及思考[J].教学月刊,2005,(2):28-30.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diyifanwen.com第~整理该文章……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关键词:写作教学;小学;方法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写作的教学能够达到使小学生自由表达,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描述出来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小学生写作兴趣、写作信心、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认识能力得以提高。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如下。
一、从低年级起开展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教导学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客观事实的反映与描述,表达其思想感情,逐渐具备写作能力的过程,能够表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认知水平。写作教学应从低年级起就开展,鼓励小学生将说话和识字结合起来,学会用字与词表达,将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内容表达出来。一点一点地训练,慢慢的小学生就能形成字、词、句、段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话描述场面、情景与自我感受。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家长、教师,也可以用图画表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小养成写作的习惯。如,在进行一年级《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等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学习课文中描绘春天的词句,春雨、柳树各有什么特点,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向学生提问学生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除了柳树、春雨还有什么特别的景色,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并尝试用简单的词句将自己的话写出来。
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累
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是写作最主要的来源,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抓住有价值的材料,把自己的所感、所想累积起来。在平常的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体验,这样一来写作就有用不完的素材和内容。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平时的积累相关密切,学生若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下笔时也会文思泉涌,将自己所想表达得生动详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将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在写作的时候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方面能够积累材料,另一方面能够练习写作。日记的内容较广,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写下,也可以将自己对一些事、一些人的看法和感受写下,是属于个人的表达空间,可以无拘无束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写日记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写作打下基础,精彩的作文就是在点滴的积累中形成的。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读物的阅读,加强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能力,并且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教师应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书籍的借阅,引导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会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多读、多背、多动笔,才能积累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在班上开展小型的写作比赛,由班上几名任教的教师组成裁判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挑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不单要嘉奖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作品,对于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作品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抓住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其鼓励,让学生继续坚持做得好的地方,纠正存在不足的地方。同时针对学生写作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四、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若细细批改,工作量较大,但若只是简单批改,又不能使作业布置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阅读上的交流,通过作文的批改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有两种方式,即学生自改与学生互相批改。在批改前,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进行作文的批改:首先, 需查看作文的内容与题目是否贴切,是否偏题;其次,需检查作文的中心材料是不是具体充实,作文是否具有条理性,详略是否恰当;最后,查看作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否恰当,能否为文章增添色彩。学生能在自我批改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再经过小组间的互改,让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意见,点出他人作文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有助于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关键词:小学教育 ;认知能力 ; 能力培养
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相邻阶段,搞好两者衔接极端重要。我做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普通语文教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cognitive ability);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阶段末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心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感性认识。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肤浅的,并多与他们的直接经验相联系。而学龄儿童则能从对事物外部表面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变化将影响儿童的整个心理活动,使儿童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但这一变化,决非一入小学校门就自然发生的,它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一 、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重视从词中识字和加强句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教儿童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儿童学词。词是代表事物及其关系的语言单位。儿童学词,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脱离具体词义和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儿童识字,是很难准确理解字义的。因而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在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组词等。图画是客观事物在纸上的具体反映,它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同时,要把识字教学和加强词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只有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才能反映客观事物,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 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阅读能力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与字量有关,更与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教学中,应使儿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认识新的事物;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我在阅读书中找到的《秋天到》一文,写“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大雁南飞”等秋天特有景象。学生阅读课文后,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课文内容。反之,借助语言文字的描绘,学生对秋天特征的认识也更具体,更深刻了。
三 、在说话写话当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说话和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的特有形式,它符合刚入小学不久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准确,还需进一步训练。特别是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片面的,简单、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说话和写话不仅能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察、思考、说话、写话,能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因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首要的都是要使学生有话可说,都需要材料,这个材料就是生活。因此,说话写话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对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起到表述对事物认识的工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话和写话不仅是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语文教学
每一个小学生在开始学习语文课程时,一般都是最先接触文字,并学会怎么样认识汉字。学习新汉字、记忆理解也成为了学生每一天的必须课。事实上,识字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怎么样的教学方式来辅助学生很好地学习新的汉字并记忆理解呢?虽然教学生识字可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来辅助,只有方法正确,才能使得事情事半功倍。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正确方法,辅助学生学习与记忆理解。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教师已经在尝试利用实践活动与识字完美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且也达到了良好的识字效果。本文笔者就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师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教育,并且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实践活动,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记忆多识字,适当地练练写字。所以,要激发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识字方面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同时,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几分钟的读报或者演讲等实践活动,会使得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通过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地合作,识字教学有了实质性的效果。
二、合理利用多种方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些状况: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但是教师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学生也会很乖地听从安排,不去记忆理解,对有些出现了很多遍的词汇,学生还是会无法记住,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这些词汇进行记忆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对这些词汇没有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合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一些新鲜词汇产生兴趣,从而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字报,即把一些文字优美的文章或者新闻报纸中出现的一些自己认识的字或者优美的句子剪辑下来,并粘在一本笔记本上以便自己在空余时间读一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剪辑的字或者句子对其他学生进行展示。这种方法会使得很多学生进行模仿,进行练习,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养成一种剪辑字报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认识、记忆理解更多的词汇,还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进行词组造句的训练
前面所述让学生亲手做字报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识字方面记忆与理解得更深刻,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剪辑下来的一些字之间并没有什么相关性,而是比较散乱的一些词汇。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一些改革与变化。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对剪辑下来的一些字或者词汇进行组词造句。在这个阶段的学生都不甘示弱,比较喜欢展开竞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个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组词造句的比赛。赛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分析与评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作为鼓励。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语文词汇的乐趣,在培养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锻炼学生思维,加深难度
进行完组词造句这个活动后,学生的学习劲头还是会出现一定的松散。因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剪辑的词汇进行归纳,分析出同义词或者反义词。在剪辑的字报中有哪一些是同类型的?按照词汇的词性详细地讲一讲,哪一些是名词?有哪些又是动词?让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中对于他们自身识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可以利用词汇呼唤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看看有哪些词汇还有人不会,相互的讨论学习,互帮互助。识字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一定要持之以恒,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学会学习。
学生需经过不断地参与实践活动来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识字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地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识字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从而使学生识更多的字,对识字产生兴趣,以利于以后的发展。
识字对学生来说,是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的重点之一。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适合小学生识字的方法。其中,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也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爱比拼的特性,利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总的来说,运用正确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实践活动对学生识字的作用很大,教师要擅于利用活动提高学生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教学研究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人文和基础的综合学科。语文学科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老师提问的问题,没有积极回答的主动性。对于课堂习题、课堂问题,以及练习的内容都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脱离学生内心真实感受,使原本应该充满趣味的课堂变动乏味无趣。因此,针对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应该给予摒弃。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用创新的思维教学,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研究模式的构想
1.实验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主体为小学学生,小学学生大多还不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民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力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知识,使其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笔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导入新课――预习检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完成新课。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前预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新课的好习惯,乐于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提前将不理解的词、句标出,以便在新课讲解的时候更能深入理解!
2.讲解新课。教师在新课讲解的过程应注重多样化,引入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让学生能快速接受新课内容。
3.预习检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将学生预习的情况加以了解,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学生识字的效果。
4.学生交流。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5.教师点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作为教师应加以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补长取短,教师加以点播,引导。
6.完成新课。教师对新课内容加以整理,总体讲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归纳总结,完成讲解!
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相宜的模式,因各个学生的认知或其他因素的不同,我们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策略,开展更为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基本的规律下,设计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授课情境遇到问题时调节变通的方法。
1.基本模式里各个年级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随着学生年纪的不同而逐步增加或递减学生自己学习时对疑问的表达等问题。教师可以在教低年级学生时适当增加字符提示与表达指导,选择增加相关的教学操作内容;而中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选择增加较为复杂的如背诵、复述等项目;高年级的学生就该着力于更加复杂的结构段与篇,以及对语句字词的领悟及体会等内容。
2.基本模式里各个教学目的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文章内容等进行调节变通。例如:要想体会文章内的情感思想,就要增加对语句内涵的了解及对文章的朗读欣赏等;若是想提高对文章的认识,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理解以及对文章主题集中心的把握等;而如果是想侧重文章结构及联系,就要增加对段落篇幅等层次的关系。
五、研究结论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则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主动进行角色改变,注意交流中的用词,要说“我们”而不是“你我”。另外,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师应尝试担任配角,学生担任主角的教学形式。
2.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他们的主导位置,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潜能的发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发性的目标。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是学习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提出在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调整认知能力,通过读书与学习,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讨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