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3:3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需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冷冻冷藏用压缩机市场需求呈增长态势
近年来同样主推涡旋压缩机的丹佛斯商用压缩机部中国区冷冻市场经理裴勇华也表示,“丹佛斯的涡旋压缩机自2011年在国内量产以来,受到用户的关注,2014年市场需求同比增长近30%。”专注于半封闭活塞压缩机的基伊埃博客压缩机(杭州)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副总裁肖靓说:“2014年,预计GEA原装进口的半封闭压缩机在中国的销量是前一年的近3倍,看到市场的增长,GEA计划2015年在国内实现半封闭活塞机的生产。”主打活塞压缩机的思科普中国的市场及销售总监李源说:“在中国,冷链受到高度关注。在兼顾供应端的大型冷冻、冷藏设备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消费端的最后一公里食品安全,从而拉动了小型流通领域的交、直流产品的需求,销量逐年提升。”说起市场的影响因素,各位受访者纷纷表示,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冷链建设的政策、城镇化进程的拉动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余昱暄介绍说,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一定数额,人类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成为必然,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市场需求量相应会增加;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尤其是宅配,推动了冷冻冷藏市场的发展。艾默生在新的《中国冷链市场发展状况白皮书》中,调查总结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等因素促使了冷链的发展。
冷冻冷藏用压缩机螺杆、涡旋产品应用增加
活塞压缩机曾是冷冻冷藏市场的绝对霸主。“丹佛斯出品的美优乐?全封闭活塞式压缩机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受到商用冷冻市场广大客户的青睐。”据裴勇华介绍,约十年前,丹佛斯、泰康以及艾默生的活塞压缩机占据冷冻冷藏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自涡旋压缩机进入市场以来,凭借价格低、噪声小,效率高等特点占领了原属于全封闭和半封闭活塞机的中高温应用领域;螺杆压缩机拥有较大的功率多用于大型仓储或食品加工领域,然而其应用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活塞压缩机的阵地缩减到低温应用领域。“螺杆压缩机相较于活塞压缩机而言,不存在压缩阀片破裂的问题,可靠性比较好,只是价格偏高,但由于产量的提升、加工技术的进步,目前其成本有所降低,增加了用户对其的接受度,市场应用不断扩大,目前来看,在原本活塞压缩机应用较多的冷冻车辆上慢慢地出现螺杆压缩机。”余昱暄说。“涡旋压缩机相较于活塞压缩机而言成本低,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后,迅速占领了冷藏行业的中高温应用领域,”殷光文表示,艾默生有两大类冷冻冷藏用压缩机,中温DB系列(2~25hp)与低温ZF系列(2~15hp),制冷剂主要用R22、R404A与R134a;涡旋压缩机的销售在所有的产品中占比高于85%。裴勇华表示:“2010年,丹佛斯推出主要用于冷库、制冰机、奶罐等领域的冷冻涡旋压缩机,应用R22、R404A、R134a等制冷剂,2012年基本实现所有型号(2~10hp)的国产化;丹佛斯的活塞压缩机(1.5~13hp)近几年的发展相对平稳。在低温领域,活塞压缩机机仍然发挥其优势,今年大力推广的NTZ系列蒸发温度为-45℃到-10℃,已成功应用于低温试验设备、片冰机等领域中,广受行业关注。”虽然螺杆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活塞压缩机在低温领域仍有其应用优势。肖靓指出:“GEA博客的半封闭活塞压缩机(0.5~80hp)在商超、冷库、制冰机、船舶、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以及冻干机等领域的应用并未减少;使用R404A时,GEA的HA系列产品无附加冷却时的蒸发温度可达-50℃。还有一些特殊应用压缩机,如ATEX系列产品应用于化工厂等防爆要求较高的场所。”比泽尔制冷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总经理冯飚介绍说:“比泽尔在冷冻冷藏领域主要有活塞压缩机(0.5~70hp)和螺杆压缩机(20~180hp)主要应用于冷库、速冻机、制冰、制药、轮船运输以及捕鱼业等,相对来说活塞机用于分散一些的小设备,螺杆压缩机主要应用于大型集中的系统。两种机型在市场应用上互补,并各自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张海说:“螺杆压缩机虽然价格比活塞压缩机稍高,但是在大型工程中,其存在独特的优势。”在小型冷冻、冷藏流通领域(3kW以下),李源表示,思科普的活塞压缩机如S系列,依然保持着丹佛斯时代在轻型商用领域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于超市冷柜、制冰机、酒柜及餐饮冷冻、冷藏设备等。同时为契合绿色、高效的时代潮流不断推出的升级产品如SLV变频系列,以及包括DLE、NLE在内的新一代高效、天然制冷剂(R290)系列也深受市场及前沿客户的青睐,并在欧洲及美洲市场被迅速推广。由于亚太地区对新型制冷剂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目前主要在测试、匹配阶段,并逐步有客户开始进行量产准备。
节能环保是大方向
在提及冷冻冷藏用压缩机的研发方向时,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节能环保”4个字。余昱暄说:“产品研发方面,节能环保是不变的主题,节能方面主要是提高效率,或是改变型线或是利用变频技术;环保方面即为新环保制冷剂的应用,针对、氨,甲烷、丙烷等自然制冷剂,我们都有自己的产品,正在与客户进行测试。”张海也表示,冰轮的螺杆压缩机也主要从环保、安全性来进行研发,殷光文表示,艾默生的研发追求为能效越做越好、成本越来越低、可靠性越来越高。除了单考虑压缩机外,还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来看,在通讯、自动化、故障判断与分析等方面对压缩机进行提升。压缩机已有采用R404、NH3、CO2、R410、R32制冷剂的产品,将按用户需求供货;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可靠性,由于最终用户群体的经验与应用知识的局限,在投入时往往选择初始成本低的产品,而忽略了庞大的维护成本、电费的运营成本,从而显示出寿命期内成本的重要性。裴勇华介绍说:“丹佛斯产品研发的主要方向是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压缩机,同时降低客户系统的整体成本,包括低温涡旋压缩机的喷气和喷液技术,以及并联解决方案。”冯飚认为:“环保制冷剂的产品是一个方向,比如CO2,在欧洲推出CO2系统以来,我们卖出了约4万台CO2压缩机。”肖靓表示,目前正在结合国内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发,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节能降耗,并针对特殊市场进行开发;当然在制冷剂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GEA在欧洲市场正在推R407产品,也将会把更多CO2产品介绍到中国来。李源表示,在小型冷链领域,高效能、小型化是主要研发方向,同时随着欧、美制冷剂法令的相继出台,天然制冷剂(R600a,R290)的应用成为关注焦点;除此之外,合作方面,大型OEM客户更期待联合开发,技术的互动以及联合引入新技术,保证了产品的差异化及整体优势的更好发挥。
作者:纤荷
一、襄阳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襄阳是东风汽车公司轻型商用车及中高档轿车制造基地,汽车企业以东风系制造企业为主。襄阳地区整车企业主要有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湖北福田专用车公司、东风创普汽车公司等。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襄阳的基地主要生产轻型商用车、专用车和新能源客车等车型,东风日产襄阳工厂主要生产日产中高档轿车。襄阳整车企业具体产能如表2所示。围绕东风公司的汽车生产配套,襄阳地区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汽车轴承产业集群、发动机零部件产业群、节能与新能源总成部件产业群、枣阳市汽车摩擦密封材料产业集群、谷城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襄阳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生产基地,目前发动机产能达到123.5万台,其中神龙汽车发动机100万台,东风康明斯发动机23.5万台;变速箱产能达到54万台;车桥产能达到140万套,其中东风德纳车桥75万套、湖北三环车桥45万套、东风邦乐20万套。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数量达390多家,产值在亿元以上的有72家,50~100亿元的有2家,200亿元以上的有2家。襄阳零部件产能分企业统计见表3。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零部件产品生产达4 000多种,形成了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致-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总成(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
二、襄阳汽车用钢市场需求分析
据调研及测算分析,笔者认为襄阳地区年汽车用钢需求量在101万吨左右,其中商务车整车制造需求量约47.5万吨,乘用车制造需求量约10万吨,汽车零部件制造用钢需求量约43.5万吨(见图2)。在具体品种上,主要以热轧板为主,需求量约65万吨,占整个襄阳地区汽车用钢需求量的64%(见图3)。襄阳地区整车制造企业较为集中,主要是东风股份、东风日产襄阳工厂和湖北福田专用车公司3家公司,这3家公司用钢需求量较大,占整个襄阳汽车用钢需求量的一半以上。襄阳地区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则较为分散,各种规模的企业超过300余家,这类企业用钢量较少,需求的品种也较为分散。汽车零部件用钢的品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发动机系统用钢。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之源,其中典型零件有曲轴、连杆、凸轮等以非调质钢为主,燃油喷射系统以油泵油嘴用钢为主,阀门用钢以气阀钢为主。(2)变速与传动系统用钢。变速与传动系统是一辆车的灵魂,其中齿轮圈、齿毂、齿轮、齿轮轴以齿轮钢为主;传动系统更像是动物的腰部和脊椎,包括传动轴、半轴、前轴等,以传动轴用钢为主。(3)悬挂与转向系统用钢。悬架系统就是汽车的腿,包括悬架簧、稳定杆、扭力杆、减震器等,以弹簧钢为主;转向系统是汽车的行驶方向,包括万向节、球头、转向机、轮毂、轴承等,其中轮毂、轴承以轴承钢为主,万向节、球头、转向机等以齿轮钢为主。(4)标准件系统用钢。以紧固件用冷镦钢为主。
三、襄阳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汽车用钢市场前景分析
1.襄阳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襄阳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与之相对的是,汽车整车制造规模偏小,较大一点的企业仅有东风股份和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2家企业,目前整车年产能41万辆。随着英菲尼迪落户襄阳、东风股份高端客车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实施,未来2~3年内襄阳汽车年产能有望达到60~80万辆。(1) 豪车品牌英菲尼迪落户襄阳。作为与宝马、奔驰及奥迪同级别的豪华车品牌,英菲尼迪落户襄阳,将会极大地提升襄阳汽车产业的实力,带动大批配套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目前,东风日产已投入20亿元用于提升襄阳工厂的年生产能力至25万辆。襄阳市政府为配合英菲尼迪项目建设,规划面积5 000亩的英菲尼迪零部件产业园,以吸引更多的配套企业入驻。(2) 东风股份高端客车项目。东风股份投资17.5亿元的A08高端轻型客车项目。建成后,年产能将提升到30万辆。A08项目是东风首款自主研发的高端轻型客车,也是东风股份单项集中投资最大的项目。(3) 新能源汽车项目。东风股份新能源客车项目2014年建成投产;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65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辆纯电动汽车生产线目前已在襄阳开工建设;湖北超亿科技有限公司投入3.84亿元,建设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线。(4) 发动机扩产项目。神龙公司投资29亿元提高襄阳工厂发动机产能,项目建成后产能将扩大到120~150万台套;东风康明斯投资4.3亿元的康明斯发动机扩能项目,建成产能将扩大到30万台套。
2.襄阳汽车用钢市场未来需求分析2013年,襄阳地区汽车实际产量为25.18万辆,距离当前41万辆的年产能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东风股份和东风日产襄阳生产基地产能扩充计划的实施,可以预计,未来2~3年内襄阳地区的汽车产量将会得到提升。特别是与宝马、奔驰及奥迪同级别的豪华车品牌——英菲尼迪,2014年底将在襄阳投产,将彻底改变襄阳乘用车生产品牌单一的局面,未来1~2年有望实现乘用车产量翻番。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襄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和关键零部件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是国内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生产基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推广应用城市,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生产和推广应用相结合的城市。根据东风公司和襄阳市政府的规划,襄阳地区在2016年将形成1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生产能力。在汽车零部件方面,神龙公司襄阳工厂、东风康明斯和东风德纳车桥公司等企业都在大幅扩建襄阳基地的产能。英菲尼迪的国产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将进一步带动襄阳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目前,襄阳地区汽车用钢需求量在101万吨左右,可以预见,未来2~3年内随着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项目的投产,襄阳地区汽车用钢的需求量将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有望达到200万吨以上。
作者:朱翠翠单位:武汉钢铁研究院信息研究所
(一)方案设计可追溯牛肉的市场需求可以通过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偏好来反映。实证研究中消费者偏好包括显示性偏好和陈述性偏好,对于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商品可以直接通过研究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来反映消费者的显示性偏好,但对于市场上比较少见商品或者商品某一特性的偏好则通常研究消费者的陈述性偏好。假想价值评估法(CVM)是研究消费者陈述性偏好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选用CVM研究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陈述性偏好,主要包括情境描述和引导技巧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情境描述。情境描述包括对选购情境、产品原始状态和变化的描述,这是CVM问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问卷中设计的具体情境为“: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销售可追溯食品(肉类、蔬菜等初级农产食品)。假设在您经常购买牛肉的场所,售有一种牛肉:可追溯牛肉,它和普通牛肉在外观、口感及营养成分等方面没有差别,但可追溯牛肉对牛的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相关质量安全信息进行跟踪追溯,您可以通过购买场所的终端查询机、短信、网络等方式查询到上述信息,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可以追查到责任人”。其次是引导技巧。本研究选用投标博弈法来引导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支付意愿。首先,向受访者说明“目前市场上普通牛肉的平均零售价格为每斤20元”;其次,询问受访者“如果可追溯牛肉和普通牛肉价格相同,即每斤20元,您愿意购买吗?”,如果回答“不愿意”,则不再询问,如果回答“愿意”,则不断以一个事先选定的更高投标价格询问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直至回答“不愿意”,并将回答“不愿意”时的前一个投标价格作为其支付意愿。投标价格包括21元、22元、23元、25元、27元、30元和30元以上。关于购买数量的引导,通过受访者对“在您愿意为可追溯牛肉支付的最高价格下,您一个月愿意购买多少可追溯牛肉?”问题的回答来实现,选项包括2.0斤及以下、2.1-4.0斤、4.1-6.0斤、6.1-8.0斤、8.0斤以上。
(二)模型构建本研究中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包括2.0斤及以下、2.1-4.0斤、4.1-6.0斤、6.1-8.0斤、8.0斤以上等5个区间数据)是存在序次关系的数据,将其分别赋值从1到5。有学者认为在回归中将序次反应变量处理为连续变量将产生误导结果,出于这种出错风险的存在,谨慎的研究人员在分析序次反应变量时应该选用专门为分析序次反应变量设计的模型,而有序Logistic模型便是其中适当方法之一[13]。本文选用有序Logistic模型,该模型表达式为。管理营销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心理、个人四方面[14],本文依据该理论并结合研究需要,将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的个人因素再细化为经济、消费习惯和个人基本特征三方面因素。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定义及预期作用方向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年9月至10月对北京市消费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为保证问卷质量,每份问卷采取面对面的调查方式。总共获得430份问卷,经过严格筛选,最终得到40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49%。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北京市城区购买过生鲜牛肉的消费者,正式问卷调查之前,首先确认受访者是否购买过生鲜牛肉,只有购买过才继续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东城、西城两个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四个城市功能拓展区,调查地点主要选择超市及其附近。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各城区调查的样本量基本与各城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同时还考虑调查地点在地理位置上的均匀分布情况。调查人员大部分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有过调研经历。在正式调查之前对调研人员围绕问卷内容、调查技巧、调研安排等内容进行了相关培训,并进行了20份问卷的预调查。
(二)样本基本特征描述从性别分布看,女性消费者所占比例较大,为62.44%;从年龄分布看,20-29岁和30-3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5.62%和23.88%,其次为50-59岁和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8.16%和18.41%,40-49岁之间的消费者所占比例最小,为13.93%;从学历分布看,本科/大专学历的消费者最多,所占比例达到44.78%,其次为高中/中专学历,比例为28.36%,再次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为19.40%,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消费者最少,只有7.46%;从家庭月平均收入(税后)分布看,收入水平在5001-10000元之间的消费者最多,达到32.59%,其次为3001-5000元,比例为26.87%,10001-20000元和1001-3000元的比例相当,分别为16.17%和15.92%,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和20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则很少。
(三)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陈述性偏好的描述分析调查发现,93位受访者表示知道“食品/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体系或系统”,占总样本数的23.13%;在知道可追溯食品的人中,只有26.88%的受访者表示购买过可追溯食品,其中表示购买过可追溯牛肉的人更少;受访者了解可追溯食品的渠道按选择人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电视(63.44%)、网络(25.81%)、报刊杂志(21.51%)。在信息强化之后,进一步调查了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陈述性偏好情况。由统计结果可知,只有4.73%的受访者不愿意为可追溯牛肉支付额外价格,愿意为每斤可追溯牛肉多支付5至7元的受访者最多,所占比例为36.32%,78.85%的受访者不愿意为每斤可追溯牛肉多支付超过10元(详见表2)。进一步调查得知,在愿意为可追溯牛肉支付的最高价格下,31.59%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愿意购买2.1-4.0斤可追溯牛肉,28.36%的人表示一个月愿意购买4.1-6.0斤,17.91%的人选择2.0斤及以下,12.19%的人选择8.0斤以上,另有9.95%的人选择6.1-8.0斤。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运用stata11.0软件得出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PseudoR2为0.3723,LRchi2(13)为453.71,其相应P值为0.0000,同时有6个变量的影响显著,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和整体显著性都很好。根据模型估计结果,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社会因素中的小孩情况变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0.50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家庭中有小孩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包括8.0斤以上对8.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6.0斤以上对6.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4.0斤以上对4.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2.0斤以上对2.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是家庭中没有小孩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0.50倍,其作用方向与预期不一致。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其一,仍归因于家长对小孩的关爱,只是现实中家长不仅只注重食品质量安全,更注重食品品质,而本研究中的可追溯牛肉只在质量安全上有所改进,家长为小孩选择购买高质量安全和高品质的牛肉必然会减少其它种类牛肉(包括可追溯牛肉)的购买量,我们将此作用称为“挤占效应”;其二,可追溯牛肉在市场上出现时间不长,很多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认知水平很低,对其安全性还持怀疑态度,至少不愿意为其支付更高价格,因此对可追溯牛肉的购买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我们将该作用称为“排斥效应”。在上述两种效应的作用下,小孩情况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第二,心理因素中的风险承受能力变量正向显著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1.37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低一个等级牛肉质量安全风险承受能力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高一个等级风险承受能力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1.37倍。可见,牛肉质量安全风险承受能力差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追溯牛肉,将购买可追溯牛肉作为规避牛肉质量安全风险的手段之一。第三,经济因素中的家庭月平均收入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1.24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高一个等级家庭月平均收入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低一个等级家庭月平均收入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1.24倍。可见,家庭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追溯牛肉。第四,消费习惯因素中的牛肉月平均购买量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且影响非常显著,Z值达到15.34;消费习惯因素中的牛肉购买场所变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牛肉月平均购买量相应的发生比率值10.31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高一个等级牛肉月平均购买量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低一个等级牛肉月平均购买量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10.31倍。通过调查进一步发现,在愿意为可追溯牛肉支付的最高价格下,67.16%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与之前的牛肉月平均购买量一致,21.14%的人表示购买量会增加,11.69%的人表示购买量会减少。另外,由牛肉购买场所相应的发生比率值0.46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经常在自认为最安全的场所购买牛肉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不经常在自认为最安全的场所购买牛肉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0.46倍。第五,个人基本特征因素中的年龄变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0.87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高一个等级年龄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低一个等级年龄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0.87倍。由此可知,年轻人对可追溯牛肉的接受程度更高,更倾向于购买可追溯牛肉。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笔者学校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和建筑可视化设计三个方向。由于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涉及到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图像处理、室内设计、动漫设计、网页设计和景观设计等就业方向,因此,在六个月的时间内,课题组成员选择了上海、南京、苏州、芜湖等不同城市的30家相关企业进行调查,收集到各城市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招聘职位、人才需求量、岗位技术要求、职业综合能力要求以及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调查采用了定量分析(30家企业)和定性分析(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深入调查)的研究方法,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和与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获取了大量重要信息。
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1.招聘职位岗位需求分析
我们把所有的职位综合分为几大类:设计师、实习设计师、绘图员、美工和其他。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设计公司,对各类设计师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而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等同于单纯的作图人员,他应当能够独立地承担设计职责,对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招聘职位的学历要求分析
除了个别规模较大的公司,对学历要求相对较高之外,在这些招聘职位中,基本都是以专科为起点。由此可见,在艺术设计行业,学历并不是衡量专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各公司更注重的是设计人员的自身能力和客户对设计作品的满意度。
3.招聘职位的工作经验需求分析
各公司往往都要求有至少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越丰富,待遇也越高。由于设计公司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一个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加入,不仅无法独立为公司盈利,公司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所以他们更青睐直接能够上手的“熟手”。
4.其他调查结果分析
(1)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必须能熟练使用photoshop、AutoCAD、3DMAX、coreldraw、Il-lustrator等软件操作,具有良好的手绘能力,特别是动漫专业擅长卡通绘制者优先。
(2)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具备良好的美感,出色的配色和编排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从岗位职能要求来看,需要十分熟悉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可以独立完成业务,富有工作热情,能吃苦耐劳,谦虚乐观、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三、分析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从“学徒”到“设计师”的道路
1.现状
所有艺术设计类企业招聘职位中,各类设计师占了半数以上,说明企业需要的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反观我们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最多的功课是做“作业”,拖到老师要求的最后时间能完成“作业”就好,真正涉及到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品”的机会很少;同时由于时间宽松、作业量小、外界压力小,当突然遇到高强度的设计工作时几乎无所适从,因此,许多学生毕业初期只能从待遇低、机会少的“学徒”做起,在走向“设计师”的漫长煎熬过程中,往往有人坚持不了就做了逃兵。
2.改进措施
首先,从学生入学初期就大幅度提升基础部分训练强度,使他们从一开始就适应高强度工作;其次,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开学生自己去发挥,去表述自己的想法,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因此,初期老师的工作量比较大,需要老师做合理地安排,而当学生的能力迅速提高之后,老师的工作量也会逐渐下降;再次,增加实战训练,把每一次的实训都当作是就业的战场,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出作品、出成果,没有成果就没有成绩,反复训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具有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会大大缩短从“学徒”到“设计师”的距离;最后,很关键地是要告诉学生即使身为“学徒”也并不可怕,学会坚忍,沉住气,默默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早日蜕变成优秀的“设计师”。
(二)较短的学习时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率
1.现状
虽然各企业对学历的要求大多是以专科作为起点,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的机会。但是毕竟高职毕业生是处于最低学历要求,如果没有出众的专业能力,在与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竞争中,依然处于劣势。可是如何能让两年多的学习时间获得大于三年的学习效率呢?
2.改进措施
首先,调整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去除冗余的项目,针对市场需要开设必需的课程;其次,不断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承接关系,努力让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最优化,尽量不做重复的工作;再次,边学边练,以实战巩固理论知识,省略掉抄板书背课本的过程,大幅度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从开始就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训练,尽可能的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果在初期就让学生培养了集中注意力的意识,那么这两年多的高职学习将会给他们带来远远超过其他学生两年多的知识储备,在毕业后的竞争中也会得益很多。
(三)学生时代“经验值”的积累
1.现状
企业对工作经验都有一定要求,有经验的设计师与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待遇要相差数倍,甚至在很多室内设计公司,实习生有长达数月的“零工资”待遇,这对于工作后就想有收入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大多数企业也只是需要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我们的高职生在大二下学期主要专业课程已经全面开展,此时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外出实习或者做本专业的兼职,毕竟学生时代的“零收入”从心理上来说要远好过于毕业后。不过由于受学生自身条件(时间、地点、经验)的约束,想大面积地寻找到实习机会比较困难。
2.改进措施
首先,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孙爱武院长在讲座中曾经说过,他的学校每年都大力栽培几十个各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然后等过了数年之后,这些优秀毕业生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所在的公司即成为了后面学弟学妹们最好的实习基地,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值得所有高职院校推崇;此外,学校应当定期邀请企业的相关专家为学生讲座,让学生在出校门前就知道校外一些不同的情况,懂得如何应对,前辈们的经验也是后辈们最好的学习榜样。通过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经验值”的积累,等到毕业的时候学生们不再是一无所知,相信他们的就业门槛也会降低很多。
(四)培养良好的品格,提升综合素质
1.现状
从其他方面综合素质来看,艺术设计类的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因此,对招聘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个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美感,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懂得与伙伴之间团结互助,并且能够应对客户的各种挑剔,坦然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而作为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难做到如此全面。很多学生只知道埋头作图,既不愿意跟人沟通,也不喜欢欣赏别人的东西,更不能接受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不顺的时候经常表现出非常抵触的情绪,自己不开心,别人也不满意。
2.改进措施
【关键词】 电力行业 仪器仪表 营销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仪器仪表在电力行业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测量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仪器仪表作为测量技术部分相当于“倍增器”[1]。美国商务部的调查数据表明,仪器仪表行业占美国国民社会产值的4%,但是拉动的社会产值达66%。在电力行业中,仪器仪表的使用非常广泛,了解仪器仪表的营销量影响因素,对于电力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基本概念及理论假设
1.1 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是指用于对被测对象的各种运动指标参数,例如,生物量、化学量、电参数、物理量、几何量等进行检测、观察、分析、计算,并且予以显示的器具或装置等。从广义角度而言还具有自动报警、自动调节控制、数据信号传递,数据自动加工处理等功能。
1.2 研究的现状
仪器仪表的营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对此开展了许多研究。仪器仪表产品行业协会的理事长奚家成(2010年)指出:“中国仪器仪表产品技术持续的进步是造成中国仪器仪表产品营销量得到大幅提高的根本原因”。例如,在2008年和2009年中国仪器仪表新产品的销售数量总值相比历史同期的增加幅度分别为11.5%和7.5%[2],这都是由于产品技术进步的原因。中国仪器仪表新产品的销售数量总值在2010年增加幅度达到43.46%,其中销售产品的16.04%都是经过技术改进的新产品。2011年,他还指出了售后服务的重要性: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许多企业都把仪器仪表产品的已损修理变为定期的维修和预测检修,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仪器仪表行业属于专用、复杂设备的制造,是一类比较特别的领域。该领域的产品技术不但比较专业,而且技术含量一般也都比较高,所以产品的售后服务在营销过程中显的非常重要[3]。
仪器仪表的营销还和经营者的产品定位密切相关。中国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仪器仪表产品全行业在2003年增长趋势最为强劲的三个小行业仪器仪表产品是电子测量仪器、汽车及其它计数用仪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等,累计实现营销量收入总额379.7亿元,与相同的历史时期相比增长26.3%,产品营销量比率为93.3%;利润总额方面中国仪器仪表产品全行业累计实现21.9亿元,,与相同的历史时期相比增长41.4%。中国仪器仪表产品行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在2003年上半年累计409.6亿元,相比同期增长24.9%[4],而造成上述中国仪器仪表产品营销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就是产品定位合理。
市场需求是影响仪器仪表销量的重要因素。学者路艳艳在2008年针对几家仪表企业的研究指出:作为DCS技术产品的领头企业的上海自动化仪器仪表厂、和利时、浙江中控等都是通过把自己的仪器仪表产品推广到工业安全领域、楼宇自动化领域、交通自动化领域等仪器仪表产品市场需求扩展的方式,提高了仪器仪表产品的营销量。和利时还把自己的PLC产品推广到钢铁厂热风炉、印刷与食品机械、电厂输煤包装机械、数字化仪控数字系统、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等诸多的领域[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市场需求也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扩大中国内部市场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的办法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为提高中国仪器仪表产品营销量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体现,也是仪器仪表扩大销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通过不断推出自主创新的仪器仪表产品,使得其仪器仪表产品达到能与国际品牌相抗衡的水平,凭借其自主创新的仪器仪表产品,在仪器仪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时候,其产品营销量仍然可以到达增幅50%的效果[6]。
仪器仪表的质量直接影响其销售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衍(2007年)就仪器仪表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指出:仪器仪表是保证社会生产质量的物质法官,作为测试工具,仪器仪表本身必须是高质量的,否则仪器仪表本身就形同玩具一样,得出的测试数据的结论就会不可靠,也就丧失了本身的使用价值,自然不会赢得顾客的购买[7]。
1.3 电力行业仪器仪表营销量影响因素以及基本假设
上述的研究表明:产品技术、产品定位、产品质量对于仪器仪表营销量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针对综合上述的研究结论,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与电力行业仪器仪表营销量的相关性。本文的基本研究假设如下。
H1:产品技术和仪器仪表的营销量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
H2:售后服务和仪器仪表的营销量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
H3:产品定位和仪器仪表的营销量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
H4:市场需求和仪器仪表的营销量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
H5:自主创新性和仪器仪表的营销量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
H6:产品质量和仪器仪表的营销量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论文采用定量研究与演绎推理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调查问卷主要是参考以往的测量量表,并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情况后综合设计而成的。本论文的调查问卷首先从仪器仪表销售方中抽取40名进行初步测试,在其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后,再正式发放给调查对象。本论文的调查问卷分为8部分,第一是应答者的个人信息;第二是产品技术量表,信度值为0.746;第三是售后服务量表,信度值为0.741;第四部分是产品定位量表,信度值为0.787;第五是市场需求,信度值为0.754;第六是自主创新性,信度值为0.744;第七是产品质量,信度值为0.782;第八是仪器仪表营销量,信度值为0.777。其中第二到第八部分都是参照李克特量表设计而成,信度值都在0.7以上,满足设计要求。本论文总共发放正式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82份,有效率为95.5%符合设计要求。
3 研究数据分析
通过进行结构效度的分析得出,所有“因子载荷”的值都超过0.5,这说明问卷题目与本论文中相同成份内(变量)所相应的各个不同问题(属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程度,即辅合效度符合要求。通过对数据进行旋转成份矩阵的分析得出,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对象被分为七个成份,基本验证了本问卷各题目的判别效度符合要求。
根据对各个不同变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总体均值从高到底依次为产品质量(4.3241),其次是产品技术(3.8410),第三是售后服务(3.7081),第四是市场需求(3.7055),第五是产品定位(3.5412),第六是自主创新性(3.4055)。
总体标准差从高到低依次为产品定位(0.82820),其次是自主创新性(0.74292),第三是市场需求(0.73419),第四是售后服务(0.71928),第五是产品技术(0.59905),第六是产品质量(0.58784)。
在显著性水平为0.01(双侧)时,自变量“产品技术、售后服务、产品定位、市场需求、自主创新性、产品质量”和因变量“中国电力行业仪器仪表营销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496、0.482、 0.547、0.527、0.566,说明这六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正的中等强度的相关性;所有自变量两两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002- 0.097之间,均小于0.4的强相关性。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论文通过文献概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产品技术、售后服务、产品定位、市场需求、自主创新性、产品质量与中国电力行业仪器仪表营销量之间都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的关系,基本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并充分回答了研究问题。
4.2 提高电力仪器仪表销量的建议
研究表明,提高电力行业仪器仪表的销量应该采取合适的策略。首先,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要突出宣传产品质量,以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其次是产品技术,电力行业中仪器仪表生产企业要保证其技术不落后,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改善售后服务是提高营销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同时,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刺激市场需求以扩大销量。在此基础上,合适的产品定位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产品销量。
参考文献:
[1]金国藩.我国当代仪器仪表的发展[J].电气时代,2009(10),第35-38页.
[2]刘冠群.仪器仪表业:产销5000亿元的喜与忧[N].国家电网报,2010-12-16,第8版.
[3]路艳艳,奚家成.仪器仪表行业服务商机无限[N].机电商报,2007-11-26,第E04版.
[4]郑朝松.仪器仪表发展呈现三大特点[N].中国电力报,2003-9-25,第006版.
[5]路艳艳.今年仪器仪表行业增长将由“量”到“质”[N].机电商报,2008-2-25,第A05版.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发展模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多位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相对边远和闭塞,这类地区往往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蕴藏丰富而有特色,如黔东南、滇西北、川西北、湘西等地区。当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这类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尽管这类地区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然而,从全国来看其发展现状还不尽人意,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其资源富饶度极不相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旅游业属于综合行业,同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者、旅游企业及其相关单位逐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功能、外部经济循环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功能、带动关联产业功能等,[1]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论文的格式。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民族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往往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地带。截至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世界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20个和17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3个;国家5A级旅游区12个,4A级旅游区180个发展优势,3A级146个,2A级212个,1A级43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保护区面积达到8142万公顷。[3]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2.2%和51.8%,[2]生态环境良好,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民族村寨、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藏在深闺人未知”,“多样”和“多元”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
(二) 市场需求优势
从目前和将来旅游市场规模看,中国现处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快速发展阶段,需求旺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而民族地区更是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除了个别特殊年份(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等),其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3]。随着世界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低碳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等旅游产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多元性、神秘性、原生性等特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市场需求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
表1 2002―2008年民族地区国内外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一览表
年份
国内旅游人次(万)
增长(%)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增长(%)
国际旅游人次(万)
增长(%)
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
增长(%)
2002
11988
11.6
750.84
63.1
678.26
96.3
9.21
11.4
2003
12332
2.9
562.96
―25.0
215.09
―68.3
6.0
―34.9
2004
15470
25.4
764
35.7
388
80.4
10
69.7
2005
19022
23.0
962
25.9
485
25.1
13
28.0
2006
23529
24
1356
41
600
24
15.8
21.0
2007
29300
24.6
1698
25.2
758
26.3
21.8
38.0
2008
32400
10.5
2003.7
17.9
899
18.6
一、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对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面向太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欠缺,职业技术技能薄弱;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课开得多,涉及面广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探索,我们认为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解决专业宽口径与人才需求针对性强的矛盾
1996年我校开始招收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有限的三年学校时间中,学生要学习多门课程,专业方向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该专业长足发展,也考虑到学生就业,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建筑业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具有建筑财务会计、建筑工程预算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会计系列在《会计基础》和《施工企业会计》中间增加《财务会计》,根据社会的需要加设《审计》,加大《会计软件》的课时量;预算系列增加《工程量清单实务》;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工程内业管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本专业调整整合了6门课程,课程设置能和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分解相结合,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会做为度,专业课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目前该校专业80%以上的课程均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四)构建校外“工学一体化”的实习环境,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我校在校外建立了十几个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书,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基地进行37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采取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是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在修完本专业全部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环节之后,在毕业论文之前进行的综合岗位实践。其目的是:第一,通过参加实际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接触社会用人单位,走进市场,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适应岗位就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巩固专业思想,培养爱岗敬业,不畏困难的敬业、创新精神,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和能力基础;第二,毕业实习是一次就业的真实演练,它能够为就业寻找工作提供机会。要求毕业实习的学生从思想上予以足够重视,投入全部精力,认真做好毕业实习的每一项内容和环节。
(五)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和指导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受到一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锻炼,独立完成一定的技术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技术工作岗位的一次“实践训练”。我校毕业论文股计)考核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能适应岗位的能力,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把毕业论文(设计)根据实习内容分为两大方向: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方向;土建预算、工程投标方向。采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
三、结语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一、 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和成熟,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涉农协会等之间科技与推广工作的衔接与合作缺少实质性的进展,部门、区域、协会、涉农企业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效果尚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致使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国家重点类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其拥有的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欠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差,导致转化率低下。
(三)科研导向存在偏差
在科研成果评定上,层次与数量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认为SCI、EI越多,就代表你的研究水平越高。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带来了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尴尬局面。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学术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足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66%的国际论文,而这些论文包括科研项目的成果真正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真正的落地生根,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科研选题偏离生产
由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各种基金、项目,使得大部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投入过多精力用于面向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非研究性工作,没有很好地面向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设计课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困难。再加上政府项目绝大部分还未能完全与生产、需求和市场相对接,多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比例偏少,因此这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也就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
(五)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动力不足
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续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上来,并且,农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重视不够。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特殊性,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很难通过市场推广出去。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教师、科研人员对技术、需求、市场和农业生产不熟悉,导致了这些优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社会公益性强、经济获益较慢,而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农民和中小涉农企业,它们无力支付高额的成果转化费用。
(六)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欠缺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经费投入,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中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经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5]。成果转化前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行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 农业高等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顺各种关系、畅通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要充分整合涉农企业、相关单位、涉农协会和兄弟院校等各方资源,彼此间充分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应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相关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制定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政策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将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应用型课题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改变以往只重论文轻成果、重科研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配比重,加大对从事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四)以农业市场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本依据
农业科研立项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即要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的农业科研立项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没有市场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要始终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打破传统的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到奖励申报的一条龙观念,杜绝农业科技项目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研究,要深入农业生产实际,做到科研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小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销售预测风险的管理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销售预测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销售预测与实际市场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引起的风险。
(一)销售预测风险的产生
1.客户需求的变化。客户的需求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经济能力的变化、消费潮流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客户需求的变化,即市场需求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又难以进行准确预测和把握。
2.竞争对手的变化。绝大部分企业都有竞争对手,如果竞争对手在促销、生产、价格、技术等方面采取了能够使销售量发生巨大变化的措施,该企业的销售量就会发生变化,在总需求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就会影响该行业内所有企业的销售量。如果企业不考虑竞争对手在促销、生产、价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就不可能对销售做出准确预测。
3.商业环境的变化。每个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都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比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宏观经济情况、商业业态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销售预测造成一定的影响。
4.公司内部的变化。企业内部诸如价格、促销、渠道选择、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如果不对公司内部的这些变化考虑进去,也很难对销售做出准确的预测。
5.预测方法或预测技术上的问题。目前虽说用于销售预测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都有其假设条件和适用的场合,有些假设条件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有些方法仅适用于某类或某几类产品的需求预测。因此,如果预测条件设置不当或用不适用于该产品市场特点的方法来进行预测,便会导致预测误差。
6.预测者的心理因素原因。如果预测者是公司的老板,出于获利的渴望以及对经理人工资的考虑,一般倾向于向乐观的方向预测未来的销售。而销售人员可能有意地低估或高估他们的销售额。如果上级经理把销售人员对未来的销售预测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依据,出于利益的考虑,销售人员对未来销售预测会相对保守,从而争取一个比较有利于自己的销售任务额。而如果销售人员想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向上级经理表达一种信心或者争取促销资源时,销售人员往往会对未来销售做夸大预测。
7.销售预测者与预测结果利益相关。企业市场营销系统中,很多人会与销售预测结果存在利益相关,如果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销售预测中来,就可能会因其利益相关的原因而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加以调整,这是销售预测风险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论文摘要]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提出“市场需求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观点,论述“市场需求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与就业导向的关系,探讨“市场需求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具体实施过程。
1 课题提出的背量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需求。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仍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2 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根本性的变化,西部大开发,黑龙江省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场需求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中心任务,始终遵循“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本理论为保证”的原则,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以高技能人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作为总的培养目标。
3 课题实施的内容
“市场需求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是指首先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该目标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递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然后由技术核心课程找出“市场需求”的基础课程。由该具体过程可知.以“市场需求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始终坚持了就业这一导向,有利于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
4 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成果
4.1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不同课程模式是不同课程观念的具体体现,所以对课程模式的选择首先是对课程观念的选择。课程观是教育观在课程领域中的体现,是人们对课程本质、属性、功能、目的、规律、原理和法则等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
“市场需求法”体现课程体系开发步骤(市场分析一一设计一一实旖——市场评价)的具体思路,也是课程方案设计者可依照的标准样式。它反映了教学规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征。
“市场需求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个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过程。是根据市场需求撷取各种课程体系中适合于实际需要的部分,对原有的课程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种符合市场需求,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4.2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创新所谓课程开发即指在一定的课程观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目标分析、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主要过程。一般包括五个主要阶段:市场调查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环境开发——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评价与改进。本课题在课程开发理论上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4.2.1创新职业分析内涵与方法。职业分析是确定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的依据。以往的职业分析只作社会需求分析,而且只针对岗位或岗位群分析,有范围过窄、针对性过强、忽略学生个体需求发展的弊端我们在做职业分析时进行了三点创新:①拓宽职业分析范围;②拓展了职业综合能力分析内涵;③改革分析方法。
4.2.2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本课题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如下两方面的创新探索:①创建新课程;②建立“五段式”课程结构。“五段式”结构是在职业综合能力、个体整体素质分析与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将形成的课程内容整合分类后再整合成合理的结构即素质基础课程、职业工具能力课程、专业支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五段结构。
4.2.3解决理论课程体系的“必需、够用”问题。在处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的“必需、够用”问题上,我们主要从二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衡量课程内容是否为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可以通过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评价结论来判断。二是我们采用逆序法来确定课程结构。即根据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结果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围绕专业核心课设置专业支持课程,然后依据发展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及社会工具能力课程。三是实行“订单式”的产学合作教育,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这是衡量“必需、够用”的最客观的依据。
4.2.4总结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在整合课程观的指导下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五个方面课程特征:适岗与变岗特征、智力技能培养特征、综合与应变特征、创新与发展特征、产学结合特征。
4.2.5创建教学实施方法的新理念。我们通过实施如下几个方面的全新理念来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①突出“学程”施教理念。“学程”是课程的重要内涵,课程实施的本质是课程内涵显现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标准、教学评价是学程的重要内涵。知识、技能的迁移和素质的养成,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②贯彻五个“中心”的教学实施观念。即如上所述,在课程开发与整体实施课程教学时突出“能力中心”;在理论教学上取“学科中心”的课程教学之所长;在实践教学上,围绕“活动中心”施教;在教学形式上,以“问题中心”为导向;在发展形态上取“个性中心”思想之所长。⑧课程价值理念。课程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课程的工具价值;二是课程的本体价值。④以特色课程引导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设计的理念上,贯彻的思想是:重视实践与应用,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积极性与教师主导作用二者有效结合,研究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与培养,因材施教和促进个性发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自主学习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不具备竞争力关键是看其能力符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越符合企业的需求就越显示出此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上的独创性、前瞻性和市场性。因此,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该首先迎合市场的导向准确定位,确定培养方向,全面地有目的地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具备商务、语言、经济、管理等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全能型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近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若干个微课程,而学生们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全天候的学习,有了慕课微课的帮助,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本研究尝试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慕课或微课的学习、电子课件及在线论坛交流和测试等多样化的形式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掌握,课堂上通过讨论式学习(案例教学)和教师答疑方式达到知识交互巩固的学习目的或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通过慕课或者微课学习比较重要的但是放在课堂上会占用很多时间的知识要点,在学生们完成知识点理解和消化的前提再进行互动训练。这样学生和老师将能利用很多有效时间进行学习,而且会帮助学生们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走向“良性循环”。
2007年教育部批准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设立商务英语专业,标志着商务英语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此后,商务英语的研究进入了逐年增长的阶段,经过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检索后归纳国内目前所涉及的商务英语研究有商务英语语用学研究、词汇学研究、教学研究、商贸函电、商务写作研究、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等等。可以说近年来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商务英语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但是,高质量的论文在数量上仍然比较少。从“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后发现,2010-2015年之间只有4篇博士论文是涉及到商务英语主题的,而且这4篇全部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为严明的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周文萱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黄芳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谷志忠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主题涉及商务英语测试与评估、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研究。由于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学科建设还不是那么成熟,因此系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根据王立菲(2013:7-8)对2002-2011年CSSCI来源期刊商务英语论文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商务英语论文中的实证研究只占32.8%,远远低于非实证研究。这说明商务英语研究的方法还是以非数据为主,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总的说来,对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在数量上是与日俱增,但是缺乏高质量的论文,商务英语研究呈现多样化,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商务英语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从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或者“特殊用途英语”。特殊用途英语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财经英语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Hutchinson & Waters(1987:19)、Strevens(1977:1,1988)、Dudley-Evans & St.John(1998)。Hutchinson & Waters(1987:19)认为,“特殊用途英语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也不只包含某一特定的教材。他们还根据学科门类把特殊用途英语分为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社科英语三大分支,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Dudley-Evans & St.John(1998)认为特殊用途英语应该包括三个根本特点和五个可变特点。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特殊用途英语语言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已经细分为各类不同的语言教学。80年代,又受到语篇分析的影响,在写作领域,出现了“社会解释者写作法”(Dudley-Evans,1998),以体裁教学法最突出。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殊用途英语在语料库等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发展。时至今日,特殊用途英语在世界各地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外的特殊用途英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国内相比,已经非常地成熟了,涉及到了教学方法、教材设计与测试、需求分析、语料库研究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商务英语,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有关商务英语的研究文章不断增长。
通过研究,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我们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时的思辨能力
在课外“翻转课堂”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知识得到了尽可能的多样化,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而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2)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能动性
通过学生课外对课堂上所需英语知识的认真学习,加之教师多样性的课堂活动设计,使学生有机会、也有能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性,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4-03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 and 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
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е屡嘌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
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 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 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 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
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
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 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 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 and Zhao,G.: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30 years: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6]周应恒,卢凌霄.北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