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实训周总结

音乐实训周总结

时间:2022-12-29 17:0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实训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实训周总结

第1篇

1 实验室建设的应用

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场所,实训室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基础。J学院是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专科文凭资格的全日制省属民办高校。学院累计投资3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生6000名。学院开设建筑、机电、经、管、文、法等门类专业共25个。学院建有7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达3112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45.87万元,紧密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个。根据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安排,钢琴基础、声乐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幼儿歌曲弹唱编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课程需要在音乐实训室中进行教学。这些课程是该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键盘乐器演奏的技能和技巧,了解钢琴的基本演奏方法;钢琴和声的基本知识;掌握弹奏钢琴的基本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级别,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及读谱方法、音乐听觉、唱歌准确性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原理、音高记谱法则、音程和弦的构成、调式调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音乐科目打下基础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在音?肥笛凳抑薪?行不间断学习和练习,所以音乐实训室是J学院必要的以及迫切需要建设的项目。J学院没有上级财政拨款,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生交学费,自筹资金一切盈亏自负。因此,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音乐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需要知道各项投入产出了什么样的成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是否有必要继续投入以及是否需要改进投入的方向。J学院各专业又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相互融合,紧密为一体,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整体优化并提高。因此,如何在满足教学、学生技能提高等要求和学院投入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保音乐实训室投资的合理使用、产生最大效益,如何测算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产出率,各种绩效评价体系如何确定,这些都是J学院音乐实训室建设的重要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关于实训室建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训室的功能以及高校实验实训室项目绩效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章进行检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实验实训室进行定义方面,有的学者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实训基地进行定义的,有学者认为实训基地即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它可使学生接触受训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要素,即技术、人员与设备支持;有学者从功能进行定义的,指出实训基地应具有“教学功能、职业培训功能、科研和技术研发功能。教学功能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功能都是教学功能的延伸和扩展”。

在实验实训室项目建设的作用方面,有的学者探讨了分析了实验室建设人文因素,信息源因素,符号因素,评估因素等四点影响因素,从实训室建设的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研究实训室的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从实训室的人员管理、评估体系等入手;有的学者讨论了大学实验室与教学实训室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并从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最后用实践证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对于实验实训室建设绩效考评的实践方面,有的学者首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验实训室绩效考评方面经验进行分析,找出可借鉴因素。美国国家实验室隶属不同部门,管理机制并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其绩效评价方法也不尽同。不少发达国家虽然开始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但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面则没有具体的、较强实施性、普遍适用性、系统的论述。国内有些学者通过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分析,利用SPSS软件和OEAP2.1对数据模型求解,得出重庆16所重点实验室样本的完全排序,并对实验室科研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有些学者专门对医学科研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绩效评价研究方面,有的从职业教育实际和训练系统的基础出发,通过结合学院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实践教学系统,提供了相关教学方法与理念或通过介绍虚拟现实可以用来进行知识与技巧的训练,结合了目前的实训情况与现代教育科技的基础,虚拟实训室的建设势在必行。训练室的设计与布局必须经过全面的考虑。同时,各类硬件必须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便于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周福萍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广州某职业学院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科学的实验实训室系统、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实训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黄世瑜等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基础探讨了对高等职业院校在当今社会需求下建立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内容。

不管从实验实训室定义及功能方面,实训室建设方面,还是从实验实训室特别是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等已有的资料来看,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多数集中在实验实训室项目的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则少有对项目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且相关论述停留在普遍的分析层面上,得到的结论大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的真理,而考虑到J学院是民办高职院校,具有其特殊性。特别是适用于民办高职院校音乐实训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则少之又少。

3 J学院音乐实训室绩效评价的思考

3.1 绩效评价的内容

根据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及J学院发展现状,综合考虑财政费用有限及实训基地投入产出效果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J学院音乐实训室建设的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一套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办法,为民办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实训室建设工作中提供决策依据,促使建设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科学,使实训基地建设产生更好的投资效益,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绩效评价的方法

根据实训室特点,构建实验实训室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用定量与定性的办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专家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模糊综合评判以及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实训室建设项目进行考核与评价。主要采用方法及内容如下:

①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本论文本质上属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性研究,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实证研究方法为辅。从定性方面对该实训室建设项目问题以及具体模式方案设计实施做相应的论述,定量分析则主要对项目绩效考评体系进行优化和评估。

②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

归纳总结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为后面的实训室建设项目绩效考评体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搜集有关类似民办高职院校实训室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资料和实际操作经验资料。进行资料分析对比,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再利用一般性研究和特殊性研究相结合,对J学院实训室建设项目进行个案实证分析。

③通过专业人士访谈

通过对实训室建设等方面的许多专业人士以及相关的受益群体人士访谈,记录他们对J学院实训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建议等。

④层次分析法、熵权值法等方法建立绩效评价模型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繁荣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A.Sade)于1965年提出的。

⑤根据绩效评价模型,对J学院的音乐实训室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找出校内实训室建设具体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为其他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发展和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模型。

3.3 评价的实施方法

实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学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描述模糊的概念合成的原理,?⒁恍┍呓绮磺澹?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模糊数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的四个要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等级的模糊尺度集合、指标的权重、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决策层可以设置为:体制管理、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实训仪器等四类。其中体制管理分为管理机构、建设规划、制度、档案管理、实训考核等五个指标。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运用公式计算各矩阵权值向量,最后进行层次排序的一致化检测,得出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第2篇

(一)实习安排不合理

大多数师范院校采取结束所有课程后安排实习的模式,通常是在大四下学期进行,时长通常是五到七个周。这种安排方式往往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单向模式,缺乏实践结束后向理论的反馈环节,使得学生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缺乏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只能按部就班的停留在对自己指导教师的模仿教学中。而且往往实习结束后就面临着毕业,使得许多学生不重视甚至借故不参加实习,这导致很难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二)实习时间短暂

实习学生要在五到七个周的实习时间内完成熟悉环境、适应环境、学习教学备课、实践教学、评课等一系列实际操作过程,许多结束实习的学生经常抱怨说自己才试讲了一两节课而已,刚刚开始进入状态的时候,实习就结束了。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实习的时候才深觉自己的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却已经不能在实习结束后重新返回课堂查缺补漏。

(三)实习结束后的反馈工作不到位

毕业生实习结束后就开始忙于找工作,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实习内容进行反馈评价,而且毕业后也不再受学校约束,即便学校要求也是应付了事。另一方面,学校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再跟以前一样严格,只要保证顺利毕业即可。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将各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进而无法用其指导自己以后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四)学校与实习基地双方管理不到位

学校将毕业生送入基地实习后,很少在实习期间过问学生的实习状况,认为既然交给了基地,实习基地应该负责学生的一切。而基地通常不会把学生跟正式的教师同等看待,也就不会在管理上很严格。这将会导致实习期间的学生疏于管理、行为散漫,也会影响预期效果的实现。

二、高师音乐教育施行全程实习模式研究

(一)高师音乐教育全程实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音乐教学的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自身的音乐学术素养,并且具有过硬的专业化操作技能;二是具有优秀的教学技术和辩证的看待各种问题的能力。全程施行实习模式要求以教师终身专业化教育学习为指导,经过定期的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习结束后及时反馈,形成一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学习模式,充分做到学以致用,深入领悟。

(二)高师音乐教育实行全程实习模式的具体措施

首先,思想观念转变要及时。一种模式的发展进步,首先依靠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就要求从领导到学生积极转变思维模式,一改传统的仅在大四毕业之际实习的观念,转为全程实习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见习、实习方式,调动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主动性,学校领导、音乐教学师生以及实习基地三者共同推动高师音乐教育施行全程实习模式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训,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将其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实训对理论学习进行反馈,理论与实习相互循环并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做到专业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共同提升。根据学生反馈适当调整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制定。每个阶段的实习需要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当多数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再统一召回学校进行交流沟通,尤其是对依靠不断练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的音乐专业,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操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进而实现预期的实习效果。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进行反思,遇到问题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评价与反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实习的效果需要进行评价,学生自己要清楚的总结出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有什么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在实习结束后与指导员和同学们进行实践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且将自己的实践收获运用到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用实践来指导理论学习。学校方面要不断地健全音乐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评估制度,形成以自我评估、他人评估以及学校评估为一体的综合评估体系,更加科学、准确的指导学生。

最后,学校与实习基地要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教育基地。同时管理上也需要双方共同负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实习模式,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 普通高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普通高校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例越来越大,普通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才能更适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整个转型过程的关键之一。“作曲理论与应用”团队依据滨州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应用型教学过程中把本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了以电脑音乐制作应用型课程为依托,以作曲理论“四大件”为理论基础的音乐专业应用型教学团队。这个团队主持的课程群“作曲理论与应用”,在区域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先后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群、精品课程群、推选省级精品课程群。

一、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应用型教学团队教育模式的目标在于“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及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①。“对于这样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首先需要实现的是由知识本文的教育模式逐渐改变为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且突出对能力培养的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当中,都要以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为关键所在,教育的内容选取、形式制定、教学实施等都要体验这个关键所在。最终实现一般教育――专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流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与理论知识互相渗透、交互,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积极通过课程整合、改革等方式,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道路,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学才变得更“活”,培养的学生踏入社会才更有“用”。为达到此教育目的,构建一支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摆在我们面前。滨州学院音乐系的“作曲理论与应用”教学团队,通过对作曲理论系列课程的改革,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音乐学专业(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型教学平台。

在这个体系中增加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电脑音乐制作体系,通过电脑音乐制作这一应用型核心课程,让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提高音乐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作曲理论在实践创作中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团队培养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只有钢琴声音的弊端,也解决了有些课程的“无声”教学状况。利用MIDI技术创建虚拟乐队,一个学生就可以实现从无声到有声、从乐谱到音响的转换。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使用不仅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音响效果,也使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教学作用充分发挥,最终达到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教学团队整合的优势

教学团队要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之外,必须使得这个教学团队成员拥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拥有这样资质的教师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团队成员。因此应用型教学团队比传统型教学团队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相关专业教师重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加完整统一。应用型教学团队不仅对实用的基础理论、丰厚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运用能力,并且教学方法和治学观念都从实用性与实际性出发。这样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中一些只进行理论学习的“纸上谈兵”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从实用与实际出发,也使得教学团队的教育模式更加与时俱进。

第二,集中教学团队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地域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成员都应该对其专业实践有一定的经历与经验。成员不仅具有教学能力,还要具有与实际行业系统的实践经历与渠道。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他们学习的行业,如果教学团队成员没有对专业行业实际发展的判断以及亲身的体验,会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不完整,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全面了解今后所面对的行业。所以,应用型教学团队使得教育与社会的距离缩短,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艰难状况,凸显应用型教学团队优化整合后的优势。

第三,整合后的应用型教学团队,能集中贯彻教育教学中的务实精神。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情况、专业实际生产中的创新、行业领域中的最新前沿成果有完整的把握。只有这样获知与时俱进的教学信息,才可以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内容落后于实际专业知识的尴尬局面。

三、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

1.师资力量整合

作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成员结构,不能按照传统教学团队凭借教师的学历、教学资历进行分配组合。虽然这样的结构具有学科的特征,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无法全面完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的。

应用型教学团队的成员,不仅要有优秀的教学资历,并且部分成员必须是在其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为了保持团队对行业内最新动向的把握,还要通过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整以求达到教学内容的常新,实施“学校培养――社会需求――教学探索”三方面互相渗透、扶持与交流的培养模式。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团队成员分配更加合理,整体水平提高更快。为青年教师提高创造条件,让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再学习。从而使得教师形成应用型人才的治学理念,提升非传统型教学模式下教学应用能力。督促专业教师获取专业、职业资格,最终形成“订单培养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滨州学院音乐系的“作曲理论与应用”团队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换;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者转变。学校统筹安排教师的进修访学、课程培训、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跨上了新的台阶。五年来,先后有8位骨干教师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多人次到国外、我国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6人次参加国家教育部教育司组织的师资培训;15人次参加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课程教师全员培训;45 周岁以下的10名教师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15名教师获得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书;6名教师获得了高级录音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在实现音乐专业应用型教学团队转型的大潮中,踏踏实实向前迈了一大步。

对于师资队伍的建立,滨州学院音乐系按照课程建设要求,课程结构重组带动了师资队伍结构重组,按照整合优化原则采取了以下措施:

(1)师资力量统一调配。把专、兼职教师按照其自身学科专业背景和教学实际需要,在课程群内统一分配至各课程组,使各课程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

(2)加强教师知识结构重组。近几年新进的年轻教师,专业各不相同,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侧重不同。对此,要求全部通过自学或听课方式,弥补作曲理论的不足。

(3)推动教师对课程群内各门课程融会贯通。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师互相听课,共同评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使各门课程在本系列课程之内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借助学校“柔性人才引进”的政策,先后聘任山东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相关专业教授参与课程建设,特邀滨州电视台一级作曲指导学生艺术实践,进一步加强了师资力量。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实训环节教学

首先把原来的作曲理论“四大件”必修课程改设为作曲理论“四大件”为基础的理论课程加一门实践性的课程――电脑音乐制作,形成“4+1应用型教学课程群”,推广实验室建设机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实验科研与教育利用最大化。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验室专业性建设,最大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扩大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1)有效提高实训设备质量与教学环境的改善

目前,作曲理论与应用课程组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2个标准MIDI教室、2个标准电钢琴教室、1个录音棚、1台24路雅马哈数字调音台、2台24路声艺模拟调音台、1个五百人音乐厅、1个千人会堂、61键标准MIDI键盘80台、音源82块、外置音频工作站80台、专业监听耳机82副;教师用88键标准MIDI键盘2台、高级音源6块(包括采样软件)、外置高级音频工作站2台、专业监听音箱2对、局域网交换机2台、局域网教学软件若干、教学用专业软件百余套,相关设备及场地配备齐全、完整。可以进行音乐制作、录音制作、音乐编辑、乐谱排版制作等课程的实训,让广大学生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并能协助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图书资料室购置了相关的专业参考书籍及相关的作曲软件供师生借阅,实验室网络畅通,可以免费查阅和下载相关文献资料,满足了课堂教学及实训教学的需要。

(2)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充分利用

课程组注重与各文艺团体、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学校、文化馆等相关单位密切联系,广泛建立了教、学、做结合,互惠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滨州市电视台、歌舞团、艺术馆、厂矿工会、滨州市各中小学等大批实习基地,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做结合项目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开拓符合当地文化发展的实践教学

教学团队通过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活动比重,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具针对性与弹性。不断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对教学设计、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控制措施,不断开拓符合当地文化发展的实践性教学。

作曲理论与应用课程组先后与滨州市群众艺术馆、歌舞团、吕剧团、教委等单位合作,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学生通过实训,体验工作角色,熟悉社会需求,完成对自身就业岗位的定位。通过对学生实践、实训的指导,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近五年来,为滨州电视台各种演出活动制作音乐作品50余部,其中根据“孙武思想”创作的舞蹈《习兵阵》等作品在CCTV-3、CCTV-11、山东电视台播出;骨干教师带领学生为当地两会的网络直播,提供音频等技术支持;为“与光明同行――庆祝滨州供电公司成立四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大型企业文化艺术活动担任音乐统筹、音乐制作、音响设计与现场扩声工作;为滨州市各类中、小学合唱比赛担任艺术指导与伴奏音乐制作。通过实践平台,从宏观上规划实践基地的规模,更加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微观上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

结语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现阶段教育方针中重要的议题之一,每一所高校都有义务和责任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建立一个或多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组织多个应用型教学团队,最大化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促进师资与其他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多所高校联合机制,教学与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发展。

注释:

①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参考文献:

[1]曾志,李天玉.浅谈应用型本科法学类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

[2]刘家保,陆一南.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5]。

2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构建

2.1课程目标的制订

相关研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制订既要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幼教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6]。五年一贯制的培养目标是“博专结合、理论适用、技能熟练、实践见长”[7]。可见,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2.2课程内容的确定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现有水平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而调整和制定,要避免设置过于繁难而实用价值不高的内容,要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2.2.1在理论课程方面,开设一些最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动态的科目诸如《当代幼儿教育新理念》、《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与动态》、《幼儿教育法规政策》,这类课程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晦涩,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可以通过讲座或报告的形式来进行。2.2.2最能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则要开足,并要给予足够的课时。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下面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这是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基础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点。第二部分是幼儿健康教法、幼儿语言教法、幼儿社会教法、幼儿科学教法、幼儿艺术教法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文学、幼儿游戏、幼儿英语以及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等。这一类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属于教法系列。一般安排在专业基础课诸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教育见习两周之后进行,语言教法和音乐教法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科学教法、社会教法、健康教法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学习,各开一学期,每周2学时,17周共34学时。总的来看,五大领域教法课程开设时间相对集中、课时偏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教师所讲的五大领域的教法知识,也很难从专业理论知识上升为专业教育能力,直接导致他们实习期间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五大领域教法课程教学时间要适当延长,以让学生不仅掌握五大领域教法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技能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八会”: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主要包括教师口语、儿童故事、书法、儿童简笔画、乐理视唱、儿童歌曲创编、电子琴、钢琴、舞蹈、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唱、说、跳、画、做、演等艺术表达能力。这类课程在课时上要切实保证,在教学上要注重实效。专科学生尤其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他们以后就是一线幼儿教师,最重要的首先要能够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因此要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要在课程体系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以使他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性特色训练”。2.2.3课外活动。包括有计划的专业汇报展示如手工展、儿童画展、实习展,专业汇报演出如舞蹈期末考试、毕业汇报演;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寝室间的专业擂台赛等;也可在课后的能力课上让学生练习和巩固“两字”、儿童画、儿童故事等。2.2.4开设实习和面试指导课程。尚无实践经验的准幼儿教师在独自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或经验丰富的幼儿园领导、招聘人员难免会感到紧张。因此,我们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园长、教师或面试专家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可以丰富准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2.3课程实施的改革

我们知道,对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技能教育课程非常重要,而技能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实践性特色训练”的方式予以落实。这个“实践性训练”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性训练。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基本功训练。这项训练应该涵盖音乐、舞蹈、绘画、说话等几大方面。并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这是基础的基础,此类训练必须带有强制性。第二,模拟训练。这类训练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由任教老师进行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加。包括课前5分钟小表演、教学小竞赛、教学试讲等;也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这样使学生有机会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力,借此分析和评价自己在新课导入、课程结构、语言表达、身体姿势、结束总结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和进步。第三,重新制订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方案。首先,要明确见习和实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去了就行”的应付状态,必须严格按照具体要求来要求和考核,以提高见习实习的效果。其次,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次数以及每次的时间,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的流程和内容以及五大领域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要领,帮助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具体做法可以是:将教育见习的总周数增加到六周,分别安排在第二、四、六学期进行,使学生通过见习逐渐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流程及组织要领、工作特点等。同时,调整教育实习的安排,一是在第五学期增加一次为期两周的小实习,这次实习只要求学生上一堂课,组织一次幼儿活动,它属于尝试性的,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这两周的实习,找一找做幼儿老师的感觉,体会一下幼儿园、社会、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二是第七学期的实习至少6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流程,并且基本上能够独立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比如场地、设施、教育基地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心理,发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育婴实训室、蒙氏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琴房、奥尔夫音乐教室、舞蹈室、美工技能训练室、语音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幼儿园、各种培训机构等。同时,要克服普通专科学历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建设一支双师型与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以使学生从理论上升为实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生动等优点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现场示范、音像示范等方式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也可以采取感知、反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2.4课程评价的改进

第5篇

关键词 评价的真实性 课程综合实训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综合实训是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而设置的实践性课程。课程实训将通过模拟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场景,对学生进行各种实训项目,达到提升学生的与人沟通和语言技能的目的。衣学娟、吴振林认为:“为了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在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综合实训纳入真实性评价,旨在确保该课程实训考核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实训的积极性。

1 真实性评价的概述

真实性评价是学习评价的最新发展,以学习或生活中真实的任务为基础,强调评价与学习以及课堂教学的整合,主张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或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真实任务,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和真实性,为教师改进教学与学生发展自我提供支架,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发展。“真实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一词首先是由格雷·维根斯(Grant Wiggins)在1989年所提出的,真实性评价强调语言学习的真实性, 根据真实性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也必须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实施。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真实性评价的理念下的真实性评价在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综合实训的应用可行性。

2 听说课程在高职英语综合实训中运用真实性评价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高职英语听说课程听说综合实训的评价方法随意性很大,学生完成各项实训任务后,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判断来对学生的表现或作品进行评分。这种教师以教师主观为主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在该课程实训中的主体地位,还忽视了学生在实训中各种合作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高职英语听说实训中采用真实性评价,可以将学生组成几个学习小组,各组成员自己内部分工合作,完成老师规定的实训任务。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才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依据真实任务来营造真实情境,设计实训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第三,学生参与课程实训评价的全过程,这就包括怎样选择实训真实任务的,怎样确定评价标准和怎样选择评价操作模式。

3 真实性评价在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综合实训中应用案例

笔者就英语听说课程在某职业技术学院某专业高职三年制两个班的实训指导任务为案例:

在本次课程实训中,作品呈现是英语短剧表演。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组长后自由组合,每6人为一组,共5个小组。可以自拟英语短剧,也可以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一幕英语短剧(见表1)。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任务和角色分配,形成短剧脚本,并熟悉剧本和角色。在演练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题材片并进行模拟角色体验;提醒学生演好短剧的前提是研究戏剧术语并领会句子的含义;组织各组学生积极分析剧本、角色分配、服装租借、道具制作、舞美设计、音乐配置等事宜,并做好详细的工作记录。

实训时间:2012年6月7~2012年6月21日

实训对象:高职(3)11—1 ,11—2

实训内容:在英文短剧中体验不同的角色

实训步骤:

第一步是任务准备阶段: 由专业教师做好课程实训的宣传准备工作,向学生说明课程实训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向学生说明为期2周的英语听说课程实训任务和要求,并组织学生观看著名英语短剧,研究戏剧术语并领会其含义。

第二步是任务布置阶段:学生自由组合,每6人为一组,共5个,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内容自编英语短剧。然后收集材料,完成剧本编写。

第三步是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分小组任务到人,准备道具,布景,音响、熟悉剧本,角色、各小组进入短剧排练阶段,同时,教师要注意进行指导和观察性评价。

第四步是成果展示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进行学生成果汇报,为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可邀请一些其他专业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第五步是互评阶段: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评价的三方按预定的评价标准给填表打分(见表2)。

第六步是总结阶段: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对实训进行归纳总结。

4 高职英语听说课程实训中实施真实性评价的几点启示

将真实性评价引入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综合实训中,让我们对真实性评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给高职英语听说课程实训课程改革带来了启示:

(1)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改革与真实性评价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比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

(2)真实性评价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有利于加强学生和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

(3)真实性评价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和真实性,适应高职英语改革的需要。

(4)真实性评价量化起来难度很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

当然,在高职英语听说课程实训中引入真实性评价的理念,是为了让实训能真正成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和操练语言技能的平台。怎样在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改革中引入真实性评价,高职英语听说课程在构建真实性的实训评价体系中将是一个长远的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时憧宇.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08(4).

[2] 李娜.真实性评价在高职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2).

第6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声乐教学中学生由于心理因素而影响歌唱水平的现象进行探讨,进行艺术实践尤其是上台演出时学生怎样能减轻心理压力,从演唱时集中精力,情感的自然释放;将曲目融会贯通;加强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乐演唱 心理素质 集中精力 融会于心

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考试、艺术实践表演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练习中,比较的稳定,但是在考试或演出时却会出现忘词,忘谱,跑调,头脑出现瞬间的空白,表情僵硬,紧张不自然,还有的学生在演唱中节奏、速度不稳定,作品中有难度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已经指正和针对性的练习,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但是在登台表演时就犯了错误,音乐内容空洞,音乐情感传达不到位,音色生硬表情僵硬,投入不到歌曲的情感中,最后导致演唱水平大打折扣。其实这些都是和演唱者的心理因素好与坏分不开的,声乐表演看上去就是简单的歌唱,一般人会任何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从专业角度看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它并不只是表演歌唱,不仅是一般技能性的展示,更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它对演唱者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如何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集中精力

声乐演唱是艺术表演,是转瞬即逝的艺术创造过程,没有反复,无法弥补和改正,要想在每一次演唱中都能把平时的最好练习状态稳定发挥出来,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平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怎样去集中精神,使学生能够完全投人到音乐表现中去,能够身临其境的陶醉在作品中,让学生建立不受其它外界因素干扰的良好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情绪,去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艺术的创造性,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防止自信心不足,好的表演人才一定是有自信有个性的人。培养学生在读谱时能够在大脑中 通过想象去“演唱”,去表达音乐的能力。声乐是音响的艺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从自己发出的第一个音开始,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去听辨已经发出的声音效果和在想象中感觉即将发出的声音效果,来培养心里对声音控制的能力,身临其境地投人到演唱表演中,把个人情感与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故事背景,内涵融为一体,在对声乐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去加强艺术的二度创作,情感的表达,要通过歌曲的故事背景曲理解作品,这样会轻松的记忆和情感自然表达,也就不容易产生紧张感。记忆是演唱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脑在音前”。还要注意自己演唱时的动作,台风以及各方面的协调统一,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的技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科学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先简单后复杂,使学生的音乐准确性更加清晰,更好地去判断自己演唱时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声乐表演中建立娴熟的技艺水平,把全部的艺术情感完全表达进声乐表演之中。

二、融会贯通

从声乐演唱的专业角度来说,只有演唱者在深刻领会好作品内容和要表达的东西,培养自身丰富的艺术想象能力,才可以创造性的将艺术情感和肢体语言运用到声乐表演之中去。声乐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作品内容,反应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在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下去感染听众。所以,表演者应在作品上加以提炼,进行二度创作,深刻表达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和音乐所要表现的艺术内容,在音乐表演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专门地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鉴赏、审美的能力和对音乐的准确表达和诠释,赋予音乐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将演唱者的情感和音乐融为一体,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地,全情投人到音乐表演之中,真正把作品融会于内心。这样学生在演唱中的心态自然就会轻松自如,这样才能完全投入到艺术表演中去,自然协调的动作才会和音乐所融和。学生的表演状态就会自然放松,心理因素就会自然稳定,所学的技能才会完全的发挥展示出来。演唱技能就会自然趋于完美和成熟得到良性的循环,做到表演自如,情感自然大方,这样才能使音乐从内心自然地流露出来,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触,取得最好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说融会贯通的表演,有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三、加强实践

声乐这门学科是很的特殊的,教师的习惯方法技巧的特点,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技法和音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的高低和音乐表达能力的强弱。教师的职责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变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声乐教师应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要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要多做示范,灵活运用,让学生轻松自主的学习,放松的去学习。课堂上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想方式。采取因地制宜的多样的教学方式,多形式、多途径、极大地开发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只是一张嘴、一架钢琴,创造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并且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知识面、耐心的近距离的交流,达到沟通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揣摩去总结,一遍遍的练习和实践,而且平时上课要建立实训的场景,让学生多唱多表演,达到量到质的变化。只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才能让演唱者有平常心,才能有好的歌曲情感表达,才能更深的体会作品内容并很好的去表达和展示。应加强教学实践,如进行各种情景情境教学活动和教学观摩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去体会和总结的锻炼机会,让学生之间有罪直观的比较和评价。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另外还要经常带领大家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歌唱的本质是人情感的表现,声乐中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演唱中的情感表现。众所周知,情感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心理素质,传统意义上的声乐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歌唱心理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所以今后如何处理好技巧与心理培养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更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肩负的课题使命。

第7篇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课程;音视频制作;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5603

1课程设置情况概述

音视频编辑技术模块是很多高职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块。《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作为音视频编辑模块的核心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熟悉音视频行业生产流程、熟练掌握摄像技术、音视频后期编辑技术、熟练使用常用音视频编辑软件进行产品制作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完整音视频作品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工作有编写剧本、编写分镜头稿本、现场摄制等。后期主要工作包括素材整理、确定编辑点和切换方式、视频剪辑、制作动画、添加音效、合成和调色等。由此可见,音视频作品的制作过程具有技术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一般开设在高职大二年级(三、四学期)。大一学年,多媒体专业一般开设有平面设计类和动画制作类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培养学生静态图形图像的处理能力和二、三维动画的基本制作能力。这些技能的学习对于后期《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训教学环节设置比重一般都大于60%。相比理论教学而言,本课程的实训教学具有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设计和取材也更加丰富,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学生大都比较喜欢上实训课。但同时也发现,若按照传统“面向教学”的思想,将实训教学分为“基础操作―中级提升―综合应用”三个阶段,这种三段式的划分,虽方便了教师准备和教学,但会因为没有完整应用需求作支撑,造成基础操作阶段、中级提高阶段的实训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会因长时间看不见劳动成果,感受不到成就感,进而对实训失去兴趣,烦躁感和倦怠心理骤增。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原有经验和行为模式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和经验的过程[1]。所以学习是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而兴趣和成就感是维持参与积极性的源动力。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本课程实训教学的效果,我们在总结往届课程教学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完整项目制作为基础开展实训,并在实训过程中实施“四个融入”理念,即:实际生产项目融入实训教学内容、典型工作过程融入技能阶段训练、质量管理思想融入实训管理指导、分阶段多元化评价方法融入实训评价过程。

2.1实际生产项目融入实训教学内容

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开展实训教学是目前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在《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生产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打破按知识系统性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项目阶段制作过程中。学生在完成实训后,不仅技能提高了,还能看到完整产品及其应用效果。学生对自己付出的劳动更加肯定,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以下介绍了课程实训采用的实际生产项目的主要来源。

2.1.1校园电视台各类音视频制作任务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电视台音视频制作的主要类型有:①实事新闻类(如校企合作报道、校内外访问交流报道、学生社团活动报道、学院运动会报道等);②课程教学及讲座类(如网络课程摄制、重要讲座摄制、精品课程教学摄制、示范实操过程摄制等);③风采展示类(如校园和系部宣传片摄制、公益短片摄制、学生团体活动摄制、个人视频作品摄制等)。这些音视频制作项目普遍具有制作目标明确、时间周期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内容针对性强、工作流程完整、作品完成后能马上投入使用并及时反馈应用效果等特点,比较适合作为本课程实训项目的重要来源。

当然,校园电视台的众多制作需求,也并不都适合转化为实训项目在实训教学中使用。在选择适合转化的生产性项目时,需遵循项目规模由小到大、技术难度由易到难、制作周期由短到长的循序渐进思想,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①分析项目是否完整,技术难度是否适合学生团队承接;②分析项目的实施周期和设备需求是否可行;③分析项目重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做好全程跟进及引导、排难的准备等。

在以往实训开展过程中,为了训练技能,会安排一些单项技能训练活动,但这些技能训练活动由于没有以实际项目制作需求为背景而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因看不到技能训练能为项目制作带来怎样的直接效果而缺乏练习动力。当以实际项目制作为基础开展实训时,将单项技能训练融入到项目制作过程中,虽然训练的时间缩短了,学生却能真实感受到技能训练对项目制作的直接推动作用,并在责任心的驱动下认真练习,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2.1.2合作企业提供的音视频制作需求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多元化合作,目前已与本地多家文化传播公司、数字媒体领域的科技公司等建立了长期、深入、多元化的合作关系。从相关企业引入了部分难度适宜、已过商业保密期的完整项目转化为实训项目,如将本地火车头文化传播公司大型地产展示项目的音视频制作部分、盛名堂文化传播公司的家纺品牌推广项目(视频广告制作部分)转化为大型综合性实训项目等。在将技能点训练融入制作过程中后,还将制作过程中的素材管理、场景调度、镜头剪辑、动画制作、音频合成、输出等部分抽出,做成专项训练项目供学生反复比较、练习。公司除了转化已完成的商业项目外,合作企业也时常为学校提供一些小型摄制机会,如“兴宇传媒的广告投放资料片”摄制、“星星少儿艺术培训网络招生宣传片”摄制等。

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将重视产出结果转为重视生产过程,重新安排实训教学的时间和周期;②采用分组教学法发挥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项目制作;③聘请企业指导教师对关键制作过程和技术难点进行指导,同时也作为项目阶段性验收时的校外评审专家;④实训指导教师负责与企业方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交换意见,并分阶段监督工作完成质量。

2.2典型工作过程融入技能阶段训练

在将实际生产性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时,使用的方法是以“需求分析―构思设计―技术实现―反馈修改―定稿提交” [2]的音视频制作典型工作流程为基础,将知识技能点融入到阶段流程中。比如将一次既定的校园“献爱心活动”新闻摄制任务转化成实训教学项目时,教师首先根据情况安排适合学生小组承接的任务,然后组长带队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对摄制内容、环境、时间等要素的分析,并制作摄制方案。在构思设计阶段安排好组内人员分工,并确定制作主线、周期和风格。在技术实现阶段完成拍摄、素材收集处理、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在反馈修改和定稿阶段完成样本修改和成片输出工作。

2.3质量管理思想融入实训管理指导

在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训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实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起管理和引导作用。在将生产项目转化为实训项目时,也需将生产项目质量管理的思想融入实训管理过程中。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是:项目总体质量源于项目每个阶段、子项目、工作单元的质量。在对实训项目进行阶段划分时,明确提出每个阶段学生应该习得、培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于实训项目制作的核心阶段,还划分有多个子阶段和工作单元。

教师在实训开展过程中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了解项目工作阶段开展情况,对每个阶段实训完成质量进行监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角色重在“引导”而非“代劳”。当实训开展过程没有偏离实训培养目标时,就不要过多干涉小组实训开展,只是帮助学生分析实训出现的问题,引导其解决问题。只有当实训开展过程因技术难度太大、工作态度问题突出或有严重超期可能等原因偏离原培养目标时,才对实训开展进行深度干预,并做好工作情况记录。

在实训指导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实训指导教师因重复劳动造成的工作负担,提高实训开展效率,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建设了课程实训资源平台,并划分出前期策划、摄像技术、剪辑方法与技巧、动画与视频特效、音乐音效、视频调色等多个技能模块,了大量文本及音视频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浏览,访问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提高职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4分阶段多元化评价方法融入实训评价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态度、制作效果、参与次数等)和总结性评价(所参与的作品完成质量、效果反应情况)等。以前《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实训教学一直采用由任课教师对每个小组期末作品完成情况做统一评分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很好地将学生平时实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纳入评价指标,基本上只关注最终作品完成情况,评价结果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分数。评价结束后大多数学生不会再去修改和完善期末作品,技能训练效果的提升也就此终止。

为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目前在《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实训教学中,采用以阶段自评、阶段互评、阶段综合评价等为主要形式,以各阶段工作耗时情况、阶段性实训报告填写情况、技术问题解决情况、团队合作及参与积极性、作品完成情况等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比如在每个制作阶段结束时,学生团队首先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教师结合小组自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主动与小组成员沟通,肯定其优势,指出其不足,了解工作难处和障碍,以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其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也应该相对灵活,使评价设计分层化。比如对于多次评价结果优秀的团队应适当提高评价标准,对于多次评价结果较差的团队应给予重点关注,必要时适当调低其评价标准。

每个小组在完成阶段任务后,要求在参加综合评审前与实训指导教师交流,初步评价其作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确认问题并反馈修改。在阶段性综合评价过程中,教师组织非本组同学听取作品制作小组成员的讲解(组长对工作阶段完成情况做说明,其他组员分别就自己承担的工作做简要介绍,重点说明本阶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阶段性评价结果由学生团队自评、小组互评、综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四方面构成。改进后的评价方式端正了学生“重视实训过程,重视技能训练”的学习态度,有效促进了学生协同合作能力、工作能力、时间管理控制能力的提高。

3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一定要重视项目实训教学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包括项目的选择、转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

(2)指导教师之间应树立相互学习、合作、分享、共同进步的思想。《摄录像及编辑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技术涉及领域较宽,实训指导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配有2~3名实训指导教师。建设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树立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的工作思想对于实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非常重要。

(3)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在实训各个阶段热心为学生提供服务。服务意识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包括“耐心服务的精神,换位思考的态度,积极交流的行动,精益求精的技术”等。教师的服务水平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服务意识强,则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意识也会提高。

4结语

通过以实际项目为基础,以工作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为目标,对《摄录像及编辑技术》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深入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训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高。从近两年毕业实习阶段实习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制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后续工作中,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探索深入对接企业需求的方法,结合课程的职业岗位群,将更多企业项目引入到实训教学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青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青阳腔的歌唱形式――滚调(音乐特征为:节奏急促的流水板,字多腔少,接近口语的朗诵性的唱腔),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冯其庸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序中说:”1956年于湖口、都昌发现的青阳腔,使我们找到了弋阳腔的变种,对明代流行的各种曲集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声腔,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于现在各地高腔剧种以及徽戏的形成,在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1]作为一种古老的剧种,青阳腔孕育了近半个中国的戏曲剧种,它是国粹京剧的”鼻祖”,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活化石”。

青阳腔生长在农村,繁衍于民间,是一种典型的平民戏曲艺术,其古曲古谱与道教符.一脉相承,演出形式与民间习俗休戚与共,其唱词通俗易懂,曲调高亢,灵活多变,一唱众和,真实地反映了民风、民俗和民生,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青阳腔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其音乐大多表现主角的强烈情绪,因此多采用变换多端的节拍以及崎岖趑趄的节奏,形成了非均衡律动感,从而构成动荡颠簸、跌宕摇摆式的音乐效果 [2];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架篱笆、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术;其戏曲脸谱也极具特色,坚持写实与象征相结合,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人物面貌特征的描绘,以丰富戏曲角色的表情,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善、恶、忠、奸等角色在观众心目中更具有直观性。

青阳腔起源于青阳,发展于湖口。在 20世纪 80年代,湖口这个只有二十余万人的小县,曾经活跃着 48个青阳腔农民业余剧团,当地群众学唱曲文风气特盛,手抄剧本几乎家家都有,围鼓坐唱则村村皆是,高腔古乐响彻鄱湖之滨。然而,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和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大多数剧团已经解散,青阳腔后继乏人,目前,湖口县青阳腔农民演员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多岁,形势令人担忧。为了保护传承青阳腔这一珍贵戏曲艺术,九江学院多次派人前往湖口县考察、走访,最终与湖口县政府达成“资源共享,共同抢救,联合攻关,保护国宝”的共识,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学校与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青阳腔的保护传承构建了新的广阔的平台,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九江学院找到了一条适合青阳腔传承发展的新路。

一、成立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指导青阳腔传承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学术研究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证。九江学院在青阳腔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先后成立了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青阳腔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组成多个课题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青阳腔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目前有关青阳腔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一)课题方面:全国人文社科艺术类文化部项目“青阳腔研究”;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湖口青阳腔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青阳腔艺术旨趣”“赣北戏曲交融性特征研究”等3项;校级课题若干项。(二)论著方面,出版专著《青阳腔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同时,学校还积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2010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九江学院、湖口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九江学院承办的“中国 ・九阳腔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市召开,来自北京、安徽、陕西、福建、广东、江西等地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青阳腔源流、流布与传播、艺术特点、深远影响、保护传承开发等方面展开了热烈和深入地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解决了困扰着人们的诸多难题,为青阳腔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指导。

二、强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培养青阳腔传承人才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实施载体和手段,地方高校有必要将本地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本专科学生培养方案之中,以实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目标。

九江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将青阳腔列为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专著《青阳腔研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教材,整个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

(一)课堂教学方面

1.“青阳腔”课程开设时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 2.授课课时: 36课时(其中理论 8课时、课内实训 28课时)。3.授课内容:(1)理论部分:主要讲述青阳腔的形成与流变、曲牌、典型剧目、艺术特点、历史地位与价值、传承保护等内容。(2)实训部分:一是让学生学唱一些有代表性的青阳腔曲牌选段,例如,《百花记 ・赠剑》百花公主(贴)唱段《花披露月又明》(女独),《龙凤剑 ・归家》比干(生)唱段《感圣恩献狐裘》(男独),《青梅会 ・逼宫》献帝(小)唱段《只怨朕无媒》 (男独 )等。二是让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青阳腔原始曲牌音乐、青阳腔传统折子戏视频展演和新编青阳腔歌舞、小戏等。 4.授课方式:采取”1+1”互动教学模式,即安排一个专业老师与一个民间青阳腔艺人共同开设一门课,民间艺人为大学生现场表演,为大学生讲解动作要点、基本流程,手把手指导学生表演,专业老师现场进行解说、讲授和总结。

(二)实践教学方面

教师定期带学生去湖口县付垅乡“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进行艺术采风,通过深入调查,学生们对青阳腔现状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对青阳腔的认知水平。在实践基地,老艺人们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精湛的技艺传授给学生,通过他们的帮、传、带,学生们较好地掌握了这些技艺要领。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学生们较好地掌握了青阳腔有关理论知识,能欣赏青阳腔作品,能独立演唱和教唱至少两首青阳腔典型曲目,同时,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保护传承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组建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营造青阳腔传承氛围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愿自发的形式形成的一种群众性团体,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九江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引导下,一些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自愿组建“青阳腔艺术团”“青莲戏剧曲艺社”等。这些学生社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和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节等节日中,积极参加各种专场演出活动。他们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即:一方面,学生社团邀请有关专家、青阳腔传承人进校讲学、传艺,学生们面对面学艺。另一方面,学生社团走出校园,深入农村、社区、厂矿演出,参加各类比赛、汇演,服务社会,展示自身风采。通过这种方式,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为青阳腔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九江学院保护传承青阳腔的传统手段主要有:定期组织师生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和艺术采风,为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口传心授,对青年学生帮、传、带;重视保护传承人,协同湖口县政府相关部门为青阳腔老艺人殷武焕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取得成功;建立九江学院青阳腔陈列馆,展示青阳腔剧目、曲调、正本戏、脸谱、资料、影像等一千余件(个)。通过这些传统手段,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传承了青阳腔。同时,为了能做到与时俱进,学校也很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景观再现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等对青阳腔传承人进行动作采集、立体建模,构建传承人真实立体感模型,将影像、音频、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青阳腔进行有效保护。

五、重视创新创意,通过适度产业化,促使青阳腔传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就是其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在传承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求新求变,它的生命就会枯竭,因此,如何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九江学院在保护传承青阳腔的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创新。在唱腔方面,加以民族唱法,有选择地利用当今社会流行的音乐元素,结合原唱腔的特点,创作出新的曲调;在唱功方面,立足于原唱功特色和表现技术,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练嗓和表现方法;在音乐伴奏方面,尝试改用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加以伴奏。青阳腔新剧《燕归来》(加以现代音乐元素,内容是描写大学生回乡当村官的故事)和《永恒的彩霞》(现代青阳腔歌伴舞,内容是歌颂任长霞的美德)就体现了上述创新,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仅靠原汁原味的保护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把握其内在特征和生命属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适度产业化,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在这个方面,九江学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学校将青阳腔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本地一些景区进行商业演出,使本地和外地游客充分领略到青阳腔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师生创意团队还借助于现代文化创意手法,以青阳腔戏曲艺术人物脸谱为创作元素,设计面具、吊坠、钥匙环、书签、服装、头饰、项链、手机袋等文化创意产品并申报了专利,这些创意产品已经产业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对青阳腔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注释:

第9篇

关键词:声乐 整体教学 风格 演唱情感

歌手的声音条件、声乐技巧练习、演唱心理素质、艺术表现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声乐训练就是对这些彼此间交叉影响的部分进行整合。从而也就堪了声乐的整体教学法。为了更好地处理声乐教学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声乐教学在声乐训练把学生的声音特色、心理活动和内心情感逐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科学的训练,使歌者的呼吸频率、声音共振、发声器官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再加上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一、声乐整体教学法的意义

通常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演唱技能的培养,不可否认这种侧重是培养各方面能够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样我们不但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传授给每个学生,还可能通过调动各种资源增强学生对歌唱时情感的把握以及混音和重音的艺术表现能力等。歌手的扎实基础和自己的思维能力再加上对作品付诸的情感相互交融。借此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唱歌是一种能够给人们带来美感、情感和艺术灵感的活动。因此我们不可能只通过简单的语音和旋律发音来表达出其中的含义。这样会给人们带来沉闷的感觉,没有歌者的情感和活力。因此,光有一个美丽的声音和悠扬的旋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掌握如何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

声乐整体教学是对学生艺术修养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很多人都拿“用心去唱”去形容一个唱歌的人,这不仅是从内心去感受和理解音乐,更包含了歌曲的内在美和音乐带来的无限想像力,针对如何能最大限度调动听众的审美体验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培训,还要对音色、音调、语调和音乐思想进行指导,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会持续的接受外界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样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直觉和艺术素养。

二、声乐整体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也不断更新,现代声乐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语言,节奏,旋律,器乐,行动等与声乐教学密切相关的概念,因此应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艺术综合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实施综合实训的整体教学。

1.演唱技能训练

声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的基本知识。唱歌过程中的呼吸调整。发声训练和各种演唱方法的练习和技巧。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的实质都是通过声乐作品让学生用自己的歌声的情感内容。生动而准确表现歌曲的内容。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自己的声乐表演技巧。因此,掌握歌曲情感和情绪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一个声乐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

面对初学声乐的学生。首先以演唱技巧为主,歌曲的情感适度掌握。但是对于一个专业的歌手,歌曲情感表达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对歌曲的情感把握和处理的技巧不是很好无法表达这首歌真正的情感意义。不仅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让人觉得无聊。正所谓:技术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情感则是靠技术推广。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常提到“以情带声”,这简单的四个字精辟的总结出情感表现在声乐表达中的重要性。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一个真正的歌手,不能只掌握歌唱技巧,还应该能够把各色音乐的感情用声音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各种情绪。每个歌曲都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基调。”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演唱理论的总结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里丰富情感的表现取决于歌手的表现技巧。但“以声传情”不是那么容易的。歌曲意境的创造更加能够融入主题,作为一个表演者,就应该把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音乐的理解当中最重要的是对歌曲内涵理解的训练。对音乐背景的理解将与声乐训练结合在一起,要有良好的乐感。锻炼肌肉,语调,呼吸,共鸣等方面的技术。同时情感也是音乐的一部分。是他们赋予音乐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开始时每次唱的时间间隔,尺度,声乐训练的句子也唱得悦耳动听。现在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中的呼吸,共鸣,吐字清晰度和情感表达都是不可缺少的。

2.心理素质和情感投入

歌手的声音很优美,歌曲中的音高处理的也非常好,但演唱者不懂歌词的含义,不明白作者笔下的思想,这样能呈现出好的作品吗?充其量是一个播放声音的机器:一首多么好的歌曲,歌词也是写在纸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它很需要依靠演唱者加入自己的创造性和理解力表现出来。一个歌手能够运用气息和共鸣等技巧,准确的把歌曲呈现出来,其中深厚的感情、精致的变化用歌者的声乐技巧将歌曲的内容深刻而又独特的表达出来。在我们的教声乐课上。如果让学生背诵这首歌曲的歌词。也可以在酝酿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根据作者笔下的内容和文字,运用抑扬顿锉的节奏变化,形成自由生动的演唱风格。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掌握歌唱的内容和歌曲的整体印象,从内部的视觉,听觉,感觉,节奏和音调发音和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

著名的歌唱家如杨洪基,阎维文,戴玉强。宋祖英等。他们就是在理解音乐情感三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出众的功力来表达声乐。

三、熟悉了解作品,即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作品的内涵

声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感情的艺术。在声乐表达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感。也表达了作者良好的情怀。

1.了解演唱作品的创作背景

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背景。为了理解这些声乐作品,首先要花时间去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心态和音乐表现题材等等。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做。如何知道一件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而理解其真正的感情呢?如《黄河怨》。这是《黄河大合唱》一个独唱曲目。1938,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写出了这篇不朽的曲目。这首歌曲总体感觉有一种悲壮,愤怒。这首歌曲是由女声来演唱,那么歌者就应该表现出女性形象和受到压迫和屈辱的情感。总结以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这首歌总的情绪表达是:恨。悲伤和凄惨的。

2.了解演唱作品的风格

只有了解一首曲子的风格才能表达出最精辟的歌唱艺术和情感。因此,理解为歌曲的风格能使自己的表现具有强大的渲染力,而我们在演绎这首歌的风格时,也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作品的风格通过细致的声乐旋律和歌词的研究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演唱时不仅要看歌唱的旋律。还要看歌词含义,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歌曲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基于歌词和旋律的体现出来的。有些抽象。把握歌曲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主要在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从实际意义上来说,音乐是按照作者的主观感受创作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歌词的理解,正是因为文学语言的作用,使得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有了区别。譬如音乐在时期能够唤起人们的救亡情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中的歌词,常有表达救国情感和引起强烈的听觉冲击情绪的歌词。可以说,艺术家和音乐家都是通过自己的情感通过歌者激励人们。如《黄河怨》的第一段歌词是:“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怨”。本段通过拟人的手法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愤怒情绪。因此应适度加强情绪,采用慢唱表达出这种情感。情感的处理要太单调,看上去不到位,没有让听众感到层次感,这样的演唱就不会特别成功了。后面的情感应该有另一种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出现了“鬼子”——最重要的词汇,这样的悲伤感情的升华。所以当唱歌的语气要重一点。“鬼子”的情感在这里应该是本部分的最强烈的部分。10多个“啊”是具有相同的情感的歌词,必须使用伤心忧郁的情绪演唱。音色是暗淡的,柔和的。这首《黄河怨》从谱上可分为日本侵略中国以前黄河两岸人们的快乐生活,日本侵略中国的烧杀抢掳,和日本侵略后并黄河两岸痛苦生活等三部分。因此,通过歌词、曲谱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衷情达意的关键。

3.分析作品的体裁形式

声乐体裁类型。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赞美歌,抒情和叙事等三种。赞美,要达到热情饱满,色彩鲜艳,华丽的情感,如《党啊,亲爱的妈妈》。适合用简单,纯洁美丽的音色唱出来。叙事歌曲音乐形象是非常明亮的,在演唱时显示歌曲的旋律和优美的旋律感觉,是虚实相融,明暗交替,歌唱者的明亮嗓音和温和的音色来表现旋律和内涵。

四、深入的表达作品的情感

1.良好运用歌唱技巧

歌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它是主要是由演唱技术来表现的,如果没有一个声音歌唱技巧,即使他的音乐感受能力很强也很难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感情。艺术的表现需要技巧。但光有情感而没有技巧肯定不能完全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也会阻碍了歌曲所包含的艺术美感。所以要运用好歌唱技巧的把歌曲内容表达出来艺术表达而不受技术本身的限制。

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每一个音符,每一句话都仔细地思考和缜密的安排好。作为一个歌手的对作品的解读。结合美妙的音乐旋律,跌宕起伏。在演奏的过程中,音乐的前奏,间奏曲,尾奏,整体的速度和强度表达必须是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个动人前奏,承接上下的间奏将歌手的演唱表现增添活力,速度感和表达强度由歌手准确的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的完整的理解歌曲的各种增色技术,这也是对歌曲基本情绪的理解。作者对乐曲的旋律和歌词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生动地演绎出作品的精髓。

歌曲的情感与旋律的变化,在音色和音量的要适度控制和改变。情感的表达将有起伏变化。此外,一般歌曲总的旋律多数是响亮的,情感应该在音量和音调上表达出来。例如歌曲的高音部分也保持音色准确。在歌曲的部分,你应该运用呼吸与本身情感的激发。把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拥有高素质,高品味和正确的审美观,唱歌能感动人的心灵,震撼人的灵魂。当一个学习声乐学生在文化和技巧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完整唱好一首歌曲,在声乐整体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的对乐曲体裁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歌曲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都会学生理解乐曲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一个歌手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直接会影响他的歌唱。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文学和音乐结合的艺术,所以必须要有文学和音乐两个领域的深厚功力。从文学的角度看,有诗歌,小说,戏剧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有些歌词写的是:潇潇夜雨滴阶前。寒衾孤枕未成眠。今朝擅镶应是犁涡浅,绿云庸掠,懒贴花钿。小楼独倚,怕睹陌头杨柳分色上帘边,更妒煞无知双燕。吱吱语过画栏前。忆个鄞远别已经年。恨其恨不化成杜宇唤他快整归鞭。这句话表现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也对主人公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表现出文学和音乐艺术的特色。

总之,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对作品的阅读能力。优美的音乐旋律,独特的节奏以及多部和声辨别能力。应该是一个歌手必须具备的素质,除了基本的音乐课程,视唱练耳,歌曲旋律,音乐史课程也成为声乐能力的支柱。所以通过我们的整体教学理念不断补充和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乐曲主题思想感情的掌握和歌曲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在唱的歌词和旋律生动准确的表达,从而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和表达。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2]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乔爱玲.声乐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2).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技能;茶艺一、茶饮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茶艺人才的需求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消费型的“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已高速发展,茶饮行业已是经改造提升的一种现代服务业,是越来越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理念、适应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消费服务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们除了对喝茶的需求量增加外,对喝茶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由“喝茶”到“品茶”,“茶艺”应时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茶艺馆之外,其他各种商务交际场所也对茶艺技能有很大的需求。茶艺技能人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同时茶艺又是一种十分文明、高雅的职业技能,学习和选择茶艺,对一个人终生都非常有益。掌握茶艺,对于我校这种财经专业学生的从业、择业,以及事业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多年来我校对文秘、商英、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按“一专多能”的目标设置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

二、我校强化《茶艺》课程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

多年来,我校一直开办《茶艺》课程,但以前只作为各专业的选修课开设,随着近年来茶饮行业高速发展,市场对茶艺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我校按“一专多能”的目标在多个相关专业中开设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近几年,笔者主讲《茶艺》课程,主要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训工作和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实训室的建设,推进《茶艺》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按岗位标准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将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

茶艺实训室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的实训场所,笔者接手管理茶艺室后,按与岗位标准相对应的实战技能的需要和从业环境的仿真性的要求,进行一系列完善实训条件的工作。

(1)完善实训设备配置,满足实训需要。增购各类茶具用品,满足各种茶艺的实训和表演需要,让茶艺室的接待上了一个档次;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茶艺教学更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学习茶艺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美化,提升实训场所的文化内涵。按照茶艺实训室的审美标准,对茶艺室进行整饰和装扮,如对茶艺室进行局部的改装、茶具有美感的陈列、在墙上挂画、在室内摆放盆景、让茶艺室保持明窗净几等,茶艺室的建设坚持茶艺从业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舒适感,符合茶艺“境美”的审美要求。

(二)强化实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茶艺》作为我校文秘、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空间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推行以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综合实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按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以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出发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笔者按照茶艺师工作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入职指导、茶叶基础知识、常见茶叶的沏泡方法、茶具的知识、饮茶与保健、茶艺操作、茶艺创编等七个教学模块。授课形式分成两部分即理论+实操,课堂上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训练,课外利用学生社团茶艺协会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实训教学按工作过程导向分确定目标―过程策划―茶艺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茶艺技能逐步提升。

2.采用任务教学法,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实操。

笔者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以一名茶艺师的身份在真实场景下为客人服务的任务进行一系列学习和训练。课堂教学主要培训每个学生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

生活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茶艺师与几位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每一个人都参加了茶艺美的创作,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情感、切磋茶艺、探讨茶道奥义。生活待客型茶艺不仅是现代茶艺馆中最常用的茶艺,而且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家庭。根据生活待客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茶艺理论知识,包括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的礼仪、规范,茶文化等,而且加强对每个学生的技能实操训练,如进行茶事礼仪及基本手法训练、基本茶类冲泡训练、地方特色茶艺冲泡训练等。在实操过程中,让学生记住泡好一杯茶的要诀,概括为“三知(知茶、知水、知器)四要素(置茶量、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 按茶艺师工作流程,由学生小组分别操作演示,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指导。例如,在训练铁观音茶艺时,每四人一组,轮流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煮水、置茶、冲泡、奉茶、品茶、评茶,小组为实训的学生点评并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

通过课堂上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的泡茶方法和技巧,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技能,能胜任茶艺师的工作并为客人服务。例如,在2012年,有国外院校、省内外兄弟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单位共31批次,共630多人次到我校访问交流,参观校园特色文化景观,感受具有我校特色的“商道文化”,我校学生在茶艺室负责接待工作,负责沏茶并展示了舞台茶艺,学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优美的茶艺赢得来宾的高度赞扬。

3.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训练。

舞台表演型茶艺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茶艺师在舞台上演示茶艺的技巧,众多的观众在台下欣赏。它与生活待客型茶艺不同的是它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表演者的文化修养与气质将直接影响茶艺表演的舞台效果,因此应尽可能挑选有一定文化修养又懂茶艺的演员。根据舞台表演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队伍,笔者在学茶艺的各个专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舞台表演能力的学生参加茶艺协会,并在课余时间加强指导和强化训练,它比生活待客型茶艺的训练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如表演形体训练、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运用训练、表演台步训练、音乐的视听训练等。在表演型茶艺训练中,也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表演形式可以个人形式或小组进行,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的茶艺表演。学生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学会创造性的茶艺表演。

由笔者指导的茶艺协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茶艺的平台,协会每年都进行一年一度的茶艺技能表演比赛,选手以自愿形式向学生社团茶艺协会报名参赛,竞赛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评委,评出奖项并给予奖励。表演成果的展示有的参加校内外的节庆活动,有的拍成视频参加各类比赛。茶艺技能比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群体学习茶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茶文化活动的能力。

(三)拓展社会实践途径,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由于我校毗邻华南最大的茶叶市场―芳村茶叶市场,在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单位盛情邀请我校学生参加实习。每年在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举办的茶博会,很多茶叶公司都到我校招收实习生,实习内容有销售茶叶、接待泡茶以及舞台茶艺表演,学生通过实习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由我校校友成立的公司和酒店与我校签订了长期合作输送实习生的协议,并为解决学生的就业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优秀的学生已能胜任茶艺师的角色,充当“小老师”为校友企业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泡茶。我校文秘专业的部分学生因为长期在某大型茶叶连锁公司兼职,从事舞台茶艺表演,该公司为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茶艺表演团队,根据学生的形象和能力特点为兼职的学生“量身订做”不同的表演角色,如主泡、助泡、解说等角色,并专门聘请高级茶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不同类型的舞台茶艺表演技巧。我校学生几次做客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晚安广州”节目,为访谈嘉宾泡茶而赢得了赞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教学中应该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原则。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的现代服务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择业以至于人生事业的发展开创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教学建议

随着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职业类学校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的压力。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电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就其知识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如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与振荡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直流电路、晶闸管电路、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及时序电路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各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电路故障产生的原因并具有排除故障的能力,而教学计划则要求教师在2~3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若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效果,为此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实训实习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为此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任务为导向落实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以“任务”为导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制订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如在学习半导体器件这一章知识时,我们共同讨论制订了以完成“串联型稳压电源的制作”为基本任务,在放大电路的学习时我们制订了以完成“分立元件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为学习任务等。这样将学习内容完整地分到了各学习任务中。学生只要一步一步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最终也就完成了《电子技术基础》的内容学习。从前两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利用这种任务式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加了。近年来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统考成绩均位居学校前列。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与教师共同制订任务时是不一样的,如2005级学生在学习时要求制作一个手机万能充电器,而2006级的学生则要求制作一个多功能电源等。在教学中教师应事先准备好完成任务的样机,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学生则根据师生共同制订的学习任务,将各项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具体的分工,要求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利用“学案”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研究。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既是实训,又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的情况,以激励性的语言和启发性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总结和归纳,对存在的问题先在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或利用网络资源、图书室的专业书刊进行知识的补充,课堂上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本学科的关键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较差,学生一进校就面临这样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一提到课前利用“学案”进行自学时总感到学习压力大,缺乏学习信心。这时我一般采用第一、二节课让学生到实训室,了解实训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看一看前几届学生的学习成果,即学生的各种小制作、小发明等,让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是很有趣的,能帮助他们解决平时所遇到的问题。如我会让学生到PLC实训室,到各大超市商场门前看一下常用到的流动字幕的制作过程,电梯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将单片机实验箱电路中的音乐编程器组装起来,自己试编一段曲谱,听一听效果等,这样让学生摸一摸、动一动、试一试,再结合目前就业前景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引导。

三、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与设定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所用的教材大多是由高教出版社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从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知识面而言都是本专业所必须的,但也存在部分内容与市场行情相脱节的现象。有的教材对“四新”知识内容基本上未涉及,有的内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来说难度过大,如放大电路的分析中的图解分析法、振荡电路等。为此,在教学中,我将这部分内容以选学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习,只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类型或简单的计算公式。并针对任务教学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上学期与学生共同制订了《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任务,主要从以下九大任务进行教学与学习:1.直流电源类制作任务;2.可控硅控制类制作任务;3.功率放大器制作类任务;4.无线话筒制作类任务;5.收音机制作任务;6.集成电路运用制作类任务;7.NE555制作类任务;8.脉冲与数字电路制作类任务;9.简单PCB设计与制作类任务等。当然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和技能掌握较好外,还应对目前电子行业的发展有更新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恰当融入到教学的各环节中。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充分利用好各教学任务阶段的实训记录、实训报告和“学案”,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四、提供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学科的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学习,在网上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或提出见解等,每个月务必完成《电子制作》《电子报》《电子世界》等专业期刊内容的学习,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要求学生进行书刊的学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当的材料要求学生学习,而近几年的专业书刊大多讲述知识与技能都较前沿,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为此我将80年代~90年代的专业杂志中的部分内容勾划出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并将学习情况在班内进行交流,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利用上述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探索教学改革的开始,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想以此文得到更多的帮助,共同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为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皮革服装专业;德育教育;渗透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尤显重要。德育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彰显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创新、合作、责任等意识的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皮革产业是海宁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海宁皮革产业的转型升级,皮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向德技并修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需要的是既具备高精尖专业技术技能,又拥有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素养的人才。因此,将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理念运用到培养学生的目标中,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二)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中职皮革服装专业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通过课程思政有序引领专业教学,提高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从实际出发,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中职皮革服装专业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双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在皮革服装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爸爸的皮衣”主题性生产实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中心,教学任务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企业师傅围绕产品生产组织技能实操、教师围绕产品生产强化理论教学。事先根据学生学情与个性特长按需分组,推选组长,将任务落实到组员。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得深刻的感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二)明确责任内容,达到实习目标,精益求精铸就工匠精神

校企共为项目实施主体,双方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学校教学管理处负责整个实习项目的统筹规划,外联处负责校企对接协调,企业负责安排场地及指导师傅,专业部负责项目具体开展和学生管理,专业组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共育,完成学生生产实习内容的实施、评价与考核。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形成联动机制,使项目顺利实施。以“爸爸的皮衣”为主题的项目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共同拟订方案,让学生在两周内,根据企业质量标准,在师傅指导下完成皮裙、马甲与男式皮衣制作。具体化的实训内容使学生实训目的清晰,指导教师明确指导内容和评价标准,有效减少了企业师傅和学生双方在实训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采用师徒结对形式开展实训,学生由一位师傅指导完成产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改变了原来因没掌握某一道工序而无法完成整个成品制作的状况,实训效果较好。实训中结合专业特点实施课程思政,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引导,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教学生产相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如以“爸爸的皮衣”为主题的教学项目,将贯穿整个技能学习过程,学生需完成“妈妈的皮裙”“我的小马甲”“爸爸的皮衣”的制作,完成尺寸测量、款式设计、打样板、验料、排料、划皮、裁剪、画净样、小烫、缝制、熨烫与整理等一整套工作内容。整个学习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习过程即企业工人生产过程,内容对接标准,学生的作品即企业的产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项目主题化,渗透感恩教育,提高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主题性教学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不同学期设置不同难度的技能教学项目,递进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此达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在设置项目的同时,为每个产品添加制作对象,如“妈妈的皮裙”“我的小马夹”“爸爸的皮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技能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渗透:学生在为父母量体、设计、裁衣、制衣与试衣的整个过程中加深了与父母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渗透感恩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信心,增进了亲子关系。因为生产实习场所在企业,学生实习时也能感受企业文化,向优秀员工学习,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行为举止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改变,增强了职业意识,激发了职业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育德、修技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双引擎”,强调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为一体,学生在择业前早已熟悉各个阶段的实训项目,也可以为其未来就业创业铺路。

(五)观毕业设计,品育人成果,践行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

笔者所在学校连续六年举办“爸爸的皮衣”毕业设计汇报演出。每组作品具有不同风格、主题鲜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舞台音乐响起,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感人的VCR,学生们现场为爸爸换上了亲手缝制的皮衣。爸爸们为孩子正衣领,听着子女的深情诉说,穿上皮衣的那一刻,早已泪光闪闪,与孩子相拥而泣,脸上是掩盖不住的激动。更有家长,现场竖起了骄傲的大拇指。这是对孩子的鼓励,对活动的肯定,更是对职业教育的赞赏。整场汇演既有技能展示,又有德育渗透,充分体现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活动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展示了一种有爱的、有温度的教育。

三、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一)寓思政于教学

如在“爸爸的皮衣”教案中,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加入育人目标:通过自身体验,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感恩之情,总结学习方法,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喜悦。在设计导入环节,请孙涛大师进行现场指导,将大师精神渗透其中;导入《游子吟》短视频,创设情境,融入感恩文化。在纸样制作环节,针对教学难点,利用教师自制袖笼弧度教学工具,采用袖笼弧度教学法,利用袖笼曲度尺进行调整。在制作过程中,企业师傅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体现出服装人的匠心。在评价环节,设置专业内容评价和思政评价两个模块,对整个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对评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教学团队中进行交流研讨,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提取。通过这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二)寓思政于实训

“爸爸的皮衣”实践项目不再是机械的技能实训过程,而是倾注了感情和心意的制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德育无痕融入,学生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引导下,通过为父母量体、设计、裁衣、制衣,不但加深了相互间的沟通,还融合了感恩教育。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企业文化、劳动纪律、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增强了职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实训中,学生通过一笔一画、认真细致的款式设计,一心一意、严谨专注的样板制作,一针一线、注重细节的成衣缝制,培养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寓思政于活动

活动从一个班级参与到整个专业都参与,从班级展示扩展到学校展演,从面向皮革部到网络直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不断扩大。孩子与父亲携手一起走上人生闪亮的舞台,共同感受这份心中的爱与肩上那份责任,此时亲情与担当共存,孩子与父亲拥抱在一起,无声胜有声。活动将“政行企校”“产教研学”“技能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爸爸的皮衣”已经从一场简单的毕业设计汇报逐步发展为涵盖整个学习过程的德技并修育人模式新品牌。

四、小结

在皮革服装专业主题性生产实训项目教学中,将技能与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德育无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婷尹.浅谈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2).

[2]李洵.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