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2-11-05 05:5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第1篇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国家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熵值法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迅速[1]。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科技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2]。然而,仍有多种因素制约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受这些因素影响很大,故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2文献综述

2.1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向仕容、罗华伟分析研究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在其运行机制中构建博弈矩阵[4]。李博等研究发现,推广主体不同,所运行的推广机制也会有所不同[5]。周娟指出,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更适合以最接近农村和农民的基层政府为主导,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整合、引导和支持作用,发挥农村社区的组织作用,发挥农民拥有地方性知识和实践的优势、作为主体的参与监督的作用,以及自我吸收和改进的积极性,实现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权利自主性[6]。2.2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经过梳理各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研究,发现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独具特色,历时200a多,主要采取的是“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7,8]。整体来说,西方的农业技术推广早已走向产业化模式和合作化模式的道路,其中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是一项系统的农村教育工程[9]。

3指标体系构建

3.1指标构建原则

3.1.1针对性原则各区域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条件各不相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专业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应符合针对性原则。3.1.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应采用数据获取方便、来源可靠的项作为指标,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检验指标是否存在交叉重复,不能量化的因素也要尽可能的兼顾到[10]。3.1.3可比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空间环境的差异性。为了区别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性,需要建立定量化评价指标[11]。

3.2指标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众多的农业推广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后,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实证分析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为使论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更具专业性和合理性,采用以下方法把原始数据转换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正项型指标: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子对农业技术推广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权重系数,见表1。设有m个评价项目,n个评价指标,xij是第i个评价项的第j个指标值(1≤i≤m1≤j≤n)。建立原始矩阵[15]:将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矩阵:为了使问卷可信有效,笔者在收集问卷数据后,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用科伦巴赫(Cronbach'sα)一致性系数来进行效度检验,根据α系数的检验标准可知,α值越高,表明问卷设计可靠性越大。问卷信度系数为0.777,大于0.7,各个维度的α系数也均大于0.7,说明研究数据总体与维度信度较好,基于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得到具有可靠性的结果。效度分析中KMO值为0.738,表明数据亦具有较高效度[13]。使用熵值法对推广能力等总共4项进行权重计算,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推广能力、推广效果、推广满意度、推广创新度4项,其权重值分别是0.252、0.216、0.294、0.238。各项指标的权重都在0.250附近,分布比较均匀。综合得出,在重要性程度方面,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推广满意度、推广能力、推广创新度、推广效果。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各维度二级指标的权重值,综合得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表,见表4[15]。

4.2绩效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结合平度市农技推广实际情况,得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得分汇总表,如表5所示。笔者认为平度市农业技术推广在推广能力、推广方式方面应重点关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保障情况、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

5改进建议

从国家层面来看,“三农”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平度市应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人才的契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平度基层工作;近年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已经逐渐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平度市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推广机制。

6结论与展望

第3篇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福建省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科技组织机构得到较快发展,福建省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企业、中介组织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研队伍素质持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离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目标距离甚远。并且,由于农业科技具有“三性”,即公益性(政府主导)、长期性(稳定支持)、区域性(自然规律和农业技术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受福建省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和农业科技制度等人文因素影响,致使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1.1农业科技研况

2006年至2010年,福建省在产业带建设中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星火计划与科技富民强县项目237项,落实经费5907万元,其中:科技部安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12项、星火重点项目17项,下达科技经费2757万元;省科技厅安排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08项、下达经费3150万元,加大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扶持星火龙头企业示范推广农产品保鲜、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选择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对农村重点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先导作用的企业组建星火行业技术中心,至2010年底,产业带内新增省级星火行业技术中心34个、市级星火行业技术中心63个。在农业科技机构中,福建农林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省林业科学院、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等是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地市科研所是福建省农业科技开发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生力军。但是福建省科研机构设置较分散,市级科技组织占一半以上,农业科研机构需要依据市场机制进行必要整合。

1.2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化及科技特派员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2010年“,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在45个乡镇开展,新增长乐等16个县(市、区)作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实效,全年共招聘3万多名农牧业村级农技员,招聘1000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组织推广专家筛选出294个次的主导品种和305项次的主推技术。至2010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完成4期培训班,培训科技特派员、县乡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410多人,全省通过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累计建立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98个、县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82个。福建省基本形成了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农业人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体系为辐射的政府指导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随着市场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大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农业科技组织等经济实体和社会团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自成体系,“产、学、研”缺乏内在联系,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1.3农业科技应用情况

2010年,福建省选派200多名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资金进驻183家农业企业;建立各类企业创新中心和农科院科研工作站28个,建立企业生产示范基地110个。累计推广水稻、茶叶、果树、花卉、牧草等新品种150多个,引进台湾地区及国外良种180多个,良种结合良法累计推广示范53.33多万亩;推广家禽1000多万羽、猪和草食动物超过40万头(只)。全年示范推广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20.44万公顷,推广再生稻面积5.83万公顷,推广甘薯、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马铃薯稻草包芯、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2010年福建省选育或引进通过省级审(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共12类60个品种。全年共举办各种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659场,培训指导农机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机操作手26674人次,培育示范户741户,新增各类主推机具45035台(套)。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劳动率为0.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应用范围还不够大,需要努力加强扩大科技应用。

2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农业科技研发阶段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1)农业科研分工不明确。农业科技公益性研究和商业竞争性研发的分工不明确,两种机构没有合理分工与合作。在福建省甚至国内至今都还未形成产业技术链式的科研体系,仍然沿袭课题组模式,分不清公益性还是商业性,研究效率不高,成果应用面窄,造成成果供需失衡。

2)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缺少来自内部的改革动力和人员的合理流动性,科研系统表现出超稳定的人才结构,不但人才进入机制不顺畅,更缺少合理流动和退出机制。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还规定各级财政应优先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活动。福建省的政府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虽然每年都有增加,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政府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二者之间差距不小。如2006年福建省农业科研投资的增长速度为16.2%,低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28.5%,到了2007年,农业科研投资22.8%的增长仍低于财政总收入26.7%的增幅。目前福建省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力度有所增强,但稳定性较差。

4)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一方面科研机构很大一部分科研项目是脱离现实需求,缺少针对性;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对农业新科技的成果强烈需求却找不到有效途径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平台发展滞后,各级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农户不能很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2农业科技推广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福建省目前农业推广仍以政府相关部门行政干预的方式为主,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并且缺乏有效的推广激励措施。这种通过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符合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律。

2)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总数庞大,人员素质不高。全省农技队伍人员配备不足,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10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农技人员,且分布不均,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现象比较严重;基层农技人员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低、知识老化等问题;政府对民办服务组织扶持、引导不够,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技服务结构上出现断层。

2.3农业科技运用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小规模生产,技术应用推广难度大。传统分散的农业经营体制不利于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不利于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资料,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

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目前,福建省农村劳动力中40%左右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占48%左右,高中及高中以上程度占不到12%,其中大专以上更是不足0.5%,显然,福建农民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里都是有能力的出去打工,没有才能的人就留在家里,这样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

3促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要把农业技术创新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必须将各个与农业有关的主体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各个主体的首要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改变传统农业科技研发脱离实际的问题,实现研究项目的确定由上面决定转变为由底层农民决定,以农民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改变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和推广方式单一的局面,实现将单一的科技受用者的角色向既是使用者又是推广者的局面转变。

1)改革体系体制。先对福建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一次普查和分析,测算政府对科技的需求和县市政府的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区分三种性质的改革方向与投资主体,逐渐区分任务和项目来源,并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类科研机构的性质定位、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整合资源,将农业科研机构中分为三种类型,保留少数属于公益性的农业教育及科研机构,将研发目标已经进入产业化领域的一些机构转制进入企业,将一些具有咨询与中介性质的研究机构转化为私营研究团体机构,如农业合作组织。

2)分类指导。政府要重点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这类研究往往研究周期长,费用高,见效慢等特点,准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没有能力承担。同时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不断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性研究,扶持私营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发展。

3)省里设立农业研究开发及推广局。将分散到各厅局的农业科研及推广职能加以集中分类管理,重点进行福建省的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该机构规划出本省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及产业,国内外农业技术的引进,规划所需要的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科学家岗位数量以及职责与职能;引导农业科技打破现有的固定家庭、作坊式的研究,形成流动性的研究平台;协调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各类资源,如政策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土地资源、信息资源等;指导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及引进农业风险投资基金。

4)改革公益科研机构和人才的考评机制。目前的评价机制不适于科技创新,包括人才评价、成果评价、论文评价等。比如:教授、研究员是我国最高等级的人才,而其社会定位被无限外延及赋予行政化,在这种情况下,终身制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公益科研机构仍要发表学术论文和原始研究报告,但应弱化数量要求,强调论文的质量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或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力。

5)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严格贯彻《农技推广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切实解决乡镇农业站的体制问题、建设问题,恢复农业站的功能职责。通过与院校,研究院合作,共同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责任农技骨干到基层工作,服务在乡镇第一线,保证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培训

1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1.1农民对技术培训具有迫切需求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专业系统的农事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农民大部分都已具备电脑、手机等上网条件,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1.2农业部门支持农民培训

近年来,农业信息技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有能力提供农业知识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本科研项目借助各方面的支持,希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农业科技网络培训的意义

2.1网络培训及时高效

如果在农村地区都设置实体图书馆、科技馆,可能会出现因投入过大而布点不足的问题。科技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实体图书馆很难具备实时传播信息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设立网络图书馆。

2.2现场培训成本过高

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但专家下乡成本太贵,培训人数也有限。网络推广可以提供完善系统、长时间可用的培训材料,节省了交通费、招待费、住宿费、印刷费。

2.3科学技术准确详实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会存在不详实、不精准的问题,网站信息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应用大数据的思维来管理农业技术资源,建立市级和地方农业专家库,搭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新平台。

2.4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支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农业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站所提供的技术内容可以为行政领导决策、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与引进、农村实用技术定向推送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产品。帮助农业发展解决人才瓶颈,提高掌握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总量。

3农业科技网站介绍

3.1网站规划

网站向大众用户提供与本市主营农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成果、专利、标准、论文、实用技术等的在线阅读、浏览服务。技术内容包括:蔬菜、果树、养殖、花卉、食用菌、装备机具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文章、课件、视频节目、互动留言咨询等。网站主要分为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部分。

3.2网站主要功能

3.2.1图书期刊、成果专利

网站参考图书库包括和本地农业相关的农业工具书(百科、手册、词典)、实用技术图书、农业期刊杂志、科技成果信息、专利信息、专业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标准、国内现行的三农问题政策法规。

3.2.2实用技术

设置专门网站信息员负责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调试等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农作物的整体栽种方案、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为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围绕本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针对本市特色的蔬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角瓜等);果树(枣树、苹果、水蜜桃等);养殖(牛、羊、猪、鸡等);食用菌等产品。

3.3视频讲座

相较于系统化的图书期刊,农民首先更易接受可视可听、真实形象的视频讲座,网站播放收集或录制的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讲座视频。参考整理网络实用技术讲座、三农专题片,邀请知名专家录制视频讲座,提供符合本地农业情况的视频节目,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另外,部分讲座能够提供培训资料下载功能。

3.4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本网站关注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资讯。

3.5企业信息、专家名录

按照国内权威、本地适用的原则,通过成果、专利、标准、专业论文加权统计建设国内高校库、科研机构库。提供和本市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研发团队等信息。

3.6县区专栏

县区专栏包括县域文化、特色旅游、供求信息、农业资讯、名优新特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等内容。传统病虫害发现、预报方式不及时,农民对病虫害发生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和掌握,所以经常出现误诊、盲目防治等不必要的损失。网站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事农时预报提醒服务,安全有效地防控病虫害,规避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

3.7咨询留言

3.8网站辅助工作

4问题和反思

网站建设时间短,积累经验不足,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培训内容有待完善;培训方式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目前咨询留言部分互动不多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不断引导农业企业、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探索网站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发展和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实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传统的培训方式和现代网络培训手段相结合,把网络作为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谦.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平台[J].中国合作经济,2014,(4)51.

第5篇

北京市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是大兴区种植业服务中心下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大兴区蔬菜产业生产发展计划、管理和服务;蔬菜保护地设施建设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蔬菜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蔬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服务;蔬菜产业重点公益性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指导;蔬菜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对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蔬菜业务指导等工作。单位拥有职工1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8人,曾承担多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并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下设6个科室,其中蔬菜技术发展科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搜集、引进、初试工作,蔬菜育苗工作,园区蔬菜技术服务工作和高端蔬菜工作;蔬菜技术推广科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工作,高产高效创建工作,院区合作工作和农村蔬菜技术服务工作;蔬菜技术综合科负责蔬菜产后加工工作,都市农业(蔬菜)工作,创意农业(蔬菜)工作和草莓产业发展工作。

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的服务对象是全区菜农,因此单位将农民培训作为重点业务工作之一,采取授课、观摩、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每年下乡200 d以上,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创新开展“大兴区百村百名农民蔬菜技术员系统培训工程”,在全区9个乡镇聘任蔬菜农民技术员37名,涌现出张福良、朱永龙、宋占一等一批优秀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了村级农民技术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结合科技培训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每年引进国内外蔬菜新品种50余个,推广优良品种20余个,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目前大兴区蔬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推广新技术10余项,应用面积在2 000 hm2以上。为解决菜农育苗难问题,截至2011年底,蔬菜站在全区建立了15个蔬菜集中育苗大户和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场,育苗面积达2.9 hm2,实现年育苗2 000万株,居北京市首位。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连续多年在北京市设施蔬菜高产高效创建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兴区菜农先后有46人在北京市设施蔬菜高产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14名。蔬菜站全体技术人员一边工作一边总结,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书籍、科技论文和技术资料,近5年来累计撰写蔬菜专业书籍6部,在报刊杂志上56篇,撰写技术资料10余篇。

北京市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联系电话:010-69268369

第6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wxszjg,大专学历,现年28岁,1999年参加工作,2002年入党,2005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来自)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04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如果这次竞岗成功,我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努力工作,让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一是坚持政治修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能力;三是坚持试验引进与示范推广相结合,高标准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四是坚持宣传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果;五是坚持总结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储备和参谋服务水平,努力为我市农技推广事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版权所有)

第7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农业推广 模式拓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通过农业推广工作把使用技术教给农民。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主要是应该对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之间的转化进行加强,农业推广是指通过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示范与培训等,使之把农业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全部过程的活动。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人民温饱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等的深入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农业推广其思维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出现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新的挑战,必须随着体制转轨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通过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以及农民的需求,从农业推广的体制、理念、队伍以及模式等方面,对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以使农业推广工作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一、完善推广体制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起来的,它的运行都是按行政模式,目标也主要是体现政府的行为,已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业推广体制滞后、机构分散、管理效率低、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等。为更好的推广农业,则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农业。首先,积极进行推广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多元化推广体制。既要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大力发展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又要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开辟多种渠道。同时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制,使其能够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并存的多元化的推广模式,探索并形成“政府十技术十示范”的政府组织型推广模式,产品先导型、龙头企业拉动型的“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推广模式;行业引导型的“技术+中介组织十农户”的推广模式;大户带动、农户连动的“技术十大户能人+农户”的能人效应型推广模式。

二、创新推广理念

目前我国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之中尚未认清工作的中心,没有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以人为本、以农为主、以经济为重点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之上,仍旧只是以技术为本。在新型的推广模式之中,应该树立起新的农业推广理念、拓展服务的领域,在当前的状况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全程式的服务,使农民进行生产的过程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及时的信息服务,并给农民的经营管理与社会生活等带来切实的帮助。在进行现代农业推广之时,应充分注重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使科技推广不再是单纯技术推广,而是开始培养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开展种活动,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意识新型农民,并带动其他农民发夹致富,充分把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互结合,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管理能力均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优化推广队伍

目前许多乡镇站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偏少,年龄普遍偏大。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中,掌握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技术的人员太少。因此,应该不断调整队伍的人才结构以及进行推广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对现有的推广人员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该注重新技术与新知识并重。农业技术中心应该定期举办农业现场学习会,积极组织专门技术人员、推广员和农民参加。在培训方式上,以在岗学习为主,鼓励在岗人员进行在岗学习,从而提高在编人员的学历水平。同时,对年轻的推广人员要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推广人员要鼓励他们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等。在考核方式上。不仅以编写论文的数量多少来衡量,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所承担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对农户所做的贡献。

四、拓展推广模式

在推广方法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为合适的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程度、农民自身的特征、对技术的具体需求,逐渐建立起以农户为中心的推广机制。解决当前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与当前的推广机制之间的矛盾,充分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各地的资源状况进行推广。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较先进、适用性强、成熟的农业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使农民能够把新型的农业技术转化成相应的成产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进村入户的到位率。同时还应该选出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善钻研以及乐于助人的农户,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新品种,并带动全村的其他农户学习新技术、新品种,真正做到新技术入村到户。并逐步使之成为有效连接政府、专家和企业的基点,点连线,线成面,形成新型科技服务网络。

在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不断完善推广体制 、更新推广理念、逐步建立一批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推广模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参考文件

[1]王慧军主编 《农业推广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高启杰 现代农业推广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12月

[3]刘恩才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探讨 农业经济 2005(2):21

[4]方天坤 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 2000(12)57-58

第8篇

Abstract: After global phasing-out agricultural tax, the countryside part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fell into the difficult position. The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deficient primary cause is the supplies mechanism flaw,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responsibility unclear as well as the supplies pattern is unita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villager self-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ooperation angle elaborated how to divide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s as well as how introduces in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cope clearly the personal department and the non-beneficial organization to the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realiz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cooperation.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机制 政府责任

key word: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the mechanism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2006年1月1日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负担得到切实减轻,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税费减少,原先主要以农业税为资金支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填补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真空以及如何完善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值得探究。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的问题

1.1、农业税取消与公共产品供给功能的弱化

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政运转困难,大大降低了其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除了东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有较雄厚的财力来支撑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外, 在广大农村工业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税源基础比较薄弱,必然导致“吃饭财政”的出现。税费改革前,通过制度外财政筹集的资金毕竟还能提供一部分公共产品,取消农业税之后, 乡镇和村民自治组织收入急剧减少,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2、“一事一议”制度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从2000 年开始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和“两工”,代之以“一事一议”。然而“一事一议”规定的数额较少,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的重大资金之间存在缺口。比如村村通工程国家每公里只下拨10万元,而市场价则超过二十万,这个缺口主要由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填补,通过一事一议很显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村大宗公共产品的供给。另外如果“一事一议”不按程序和规定实施,很可能成为变相向农民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工具。【1】

1.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缺失

根据财政分权理论和地方公共产品理论,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地域性的公共产品、村社内的公共产品。辖区受益理论也说明各级政府应该负责提供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两元割据体制,使农村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公共产品纳入全国财政支出体系,而农村却主要靠制度外自筹资金提供,主要资源源源不断的被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上来,三农投入却很少【2】 。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不够,地方政府供给能力低下,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不清,实际负担绝大多部分公共产品供给的县乡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又不对称,农民在公共产品方面显然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原因

农村公共产品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

2.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不清,供给主体错位

各级政府没有明确的分工,农村公共产品分层提供机制没有建立。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权责划分不明晰、交叉重叠严重,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缺位或错位,实际上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提供的公共物品,却完全由农民承担;本来应该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却转移事权,交由基层政府提供,并且没有提供资金支持,导致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严重不统一。这样就会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短缺,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一些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

2.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行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农民无法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相适应,效益低下。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应该与农民群众的需求相契合。但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政绩和利益, 在农村公共产品中往往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形象工程,如乡镇广场, 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周期长的大项目,如义务教育;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物品如上级考核的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修建和电网改造, 而不愿提供农民群众热切需要的新品种以及农业技术。这种决策方式不但浪费资源并且与实际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想脱离,对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2.3、供给主体单一化,没有发挥市场的作用,没有引入私人资本,导致供给效率与质量低下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单一,无法满足农民对公共物品供给多样性的要求。现行体制下,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 并且在整个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城市的大背景下,政府把主要的资金投向城市,导致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物品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物品多样性、高质量的要求。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探讨

3.1、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突出各级政府的责任,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3.1.1、建议国家最好尽快制定一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或法规,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义务范围【3】。

(1)、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是中央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比如中央政府应对国防、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海关、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救济、民兵训练、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公平分配、货币政策等纯公共产品的供给履行职责。当然其中有些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操作可以由基层代为负责,如计划生育工作、民兵训练、义务教育等,但资金应当是中央财政本着公平的原则下拨。改变现在一些本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由资金匮乏的基层政府负责的情况,理顺事权与财权的关系。

(2)、省、地区、市、县等各地方政府的任务和财政支出的主要范围是:本区域内气象预报、消防、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区域性农牧业病虫害及疫病防治体系,等,本区域内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农村公共产品,如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医疗卫生、农村职业教育、自来水、农村电网建设、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农技推广、排水设施等等。当然,分工不是说没有合作,省级政府可以和中央共同负责农村基础教育、农村社会保障等等。各地方政府也有配合中央政府兴建与本地有关的各种大型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职责。

(3)、乡镇政府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主要是减少其不该负责的事权。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状况,把一个全能的基层政府改革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本区域内公共服务的供给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来抓。乡镇政府应负责本乡镇范围内民事纠纷处理、农村正常秩序的维护、小型水利灌溉、饮水、乡村道路建设、村社医疗、当地治安、农业技术指导、良种培育、市场开发、提供供求信息、农村福利院等各种公共产品的供给。

3.1.2、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纳入公共财政体制【4】。

改变现有的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纯公共物品全部纳入预算支出范围,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改变过去利用“剪刀差”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做法,“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是必须坚持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并纳入国家预算,并且确保每年的投入量不低于中央政府预算及各级政府预算的10%,使广大的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3.1.3、改革地方政府干部政绩考核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政绩考核趋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考核标准,其中又以GDP为准要标准,这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得不到重视,因此应该加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在考核标准中的权重,同时可以采用“一票否决”,只要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各项指标不达标则坚决不能升迁。

3.1.4、改变“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与乡镇领导的直选制度。

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 通过落实真正的“村民自治”, 推行“村务公开、财政公开、民主理财”等活动,使村社内部公共产品的供给由村民决定。 同时, 为了使县、乡镇、村干部真正为民办事, 真心为广大农民谋福利, 真心实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必须有序推行乡镇领导直选制度,只有当乡镇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他们才会真心真意替老百姓办实事,将农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纳入到决策中来【5】,使供给与需求趋向一致。

3.2、积极引导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增加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

3.2.1、 政府与市场的合作

(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政府可以将一些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权通过合同出租的方式转给企业,再由政府出价购买,如由私营部门修建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科技服务公司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政府根据市场价格购买企业提供的公共产品。

(2)补贴制度

政府不再直接生产产品或服务,而是通过向某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提供一定的补贴,由后者来生产产品和服务。补贴的形式有资金、免税、低息贷款、提供贷款担保等【6】。政府对那些愿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及贷款优惠,激励私人部门投入到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当中。

3.2.2、村民自治组织与市场的合作

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先进经验实行“一国有企业一村”的合作模式,对口支援,拓宽资金渠道,实现技术资金与农村实际发展需要的恰当结合,企业同时也可以扩大自己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赢得消费者良好的口碑,当然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也可以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援助农村。

参考文献:

[1] 杨.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思考.甘肃农业,2006,(2):90

[2] 孙辉.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探析.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2):93

[3] 黄丽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216

[4] 游海疆.农村公共产品:政策成因与供给机制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20,(2):37

第9篇

农业科技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已拥有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拥有1587个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部数50万人,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12万人。国家、省、地、县、乡农技推广机构20多个,推广服务人员工17万人。农业大专院校84所,农业中专等专业学校496所。约有10多万个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活跃在广大农村,涉及到种植、加工、销售等领域100多个门类,会员达300万人左右,科技示范户500多万个。

当前农业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按行政区设置的农业科技机构与农业地域性的矛盾,导致机构重叠、课题重复。二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置的农业科技机构、体制及其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矛盾突出,涉及农业科技的计划、规划多达20多个,导致多头管理,研究课题分散、重复,突破性成果少,第一线科技人员少。三是农产品扰乱短缺时期确定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以及优先领域、关键技术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不适应,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质量献率低等问题。四是科学研究偏重于论文导向与经济发展产品需求的矛盾,造成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仍然很突出,生产中缺乏急需的技术,科技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五是农业科技地域性强、周期长、服务对象分散、技术物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改革难度大,进展慢。六是农业待续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巨大需求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有限资金,分散使用与集中经费出大成果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因此,农业科技必须深化改革,重新构筑创新体系。

未来15年的优先领域

594份专家问卷对农业科技优先领域进行了排序,得票数量最高的10个优先领域依次是:种植业(571)、畜牧业(560)、农业高新技术(557)、农产品加工(542)、渔业(522)、林业(506)、持续农业技术(503)、农用工业(495)、国土资源开发(462)、农业水利(96)。优先领域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种植业、畜牧业仍然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领域;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排位比“九五”期间明显前移;国土资源开发与农业水利用建设方面的技术,由于农业技术持续发展的近切需求,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未来10年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

594份专家问卷预测共提出300多个项目,选择排在前面的100项技术作为重点技术。100项重点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能取得一批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农业科技成果,而且能够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切实解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最紧迫的技术问题。如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的综合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可节水平面400亿立方米以上,节水量的潜力相当于是1.4条黄河的有效供水量;农产品深加工增值技术将形成农产品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的潜力可达3000多亿元,将成为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将使我国一熟地区粮食\饲料作物每公顷产量达到1.5万kg,二熟地区达到2.25万kg,三熟地区达2.7一3.0万kg。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种好0.6亿公顷养活16亿人口的潜力”;超级稻育种2003年前后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增产幅度在于20%以上;采用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速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每5年育成100个优良品种,使我国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研究与应用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杂交大豆、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达到并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农业技术以资源集约利用与保护为重点,开发节水、节肥、节地、节能、节饲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开发农业环保产业。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肥1000万吨。多熟种植技术将能提高复种指数10%,相当于增加0.13亿公顷播种面积。农业生物技术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抗虫棉花、耐贮西红柿、转基因猪、转基因鱼等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将逐步应用于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研究与开发将取得重大突破,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

未来1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十大方向

一是农业生物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长调节物质等生物技术产品将得到开发,并形成一大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是农业技术信息化、农业技术高新化将成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国际化的农业信息技术,将加速农业信息化。海洋、航空航天、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将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集成,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不同农业生态区、不同行业,形成综合性农业现代化样板区、试验区、示范企业和示范户,带动全国农业技术全面提高。

四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将形成一大批农业现代企业和企业集团。统筹安排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农业各个环节技术水平协调发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形成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五是农业科技将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治理、保护开展工作。以海洋、南方草山草坡、北方草原、荒山、荒坡等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为重点,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形成新的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生长点。

六是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等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将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由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展。复合肥料、控制肥料等新型化肥,三制高效低毒微量新型农药将得到普遍应用。

七是工厂化农业将成为高效农业的主体。研究开发低成本、高功能、高效益的设施农业技术及其设备,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设备、设施,促进农业的工厂化。工厂化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全面发展,并逐步成为高效农业主体。

八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节水农业技术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将彻底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新型灌溉技术及其设备将得以研究,形成灌排设备企业与企业集团。改革灌溉管理制度,依靠政府与企业两种力量,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革命。

第10篇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县”这一战略目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强化农技校建设,全县共有农技校304所,其中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一所,乡农技校14所,村农技校289所,达国家示范性化技术学校标准2所。90以上的农校配有电教设施、图书、仪器等其它教学设施。全县共发表科技论文国家级2篇,省级5篇,市级16篇,通二村的果业管理受到省政府的表彰,被确定为市苹果七日游景点之一。今年我们又投入30万元改建和修建了农技校,充实了农技校的教学设施。各农技校利用“校校通”的网终优势,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共培训农民3000余人。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实施农民工拟转移培训20__人,劳动力输出1700人,配合县科技局开展了万名高素质农民大培训活动。帮助农民下载农产品信息9000余条,网上发表农产品信息4000余条,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

二、疏通渠道,构建成教网络

为了完善成教管理机制,我们成人办多次召开专题会,召集有关人员疏通各个环节,协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第一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配合县教教局确立了农村果业、大棚种植、养殖等培训基地,同时要求做到成人办和联区,联区与农校,农校与个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不放松。定期检查落实:培训有计划,上课有教案,作业有批改,实习辅导适时有效,学员培训档案健全,联合相关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推荐农民工转移就业,同时做好跟踪服务。逐步构建了一个“培训、检测、执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成人教育网络。

三、合理布局,设施继续完善

我县农技校点面结合,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县第一职业中学,14所乡农技校分别设在各乡镇或乡镇初中,各村农技校分别设在各村小学,大部分农校都和小学或初中的微机连接,有利于农民学电脑及上网查询农业信息。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独立建校,初中建制”这个标准,现已完成独立建制的有设施基本齐全,人员齐备的通化、西村等示范乡镇农技校。

镇示范农技校,地处本镇黄金地段,王通中学对面,占地3000平米,有建筑面积400平米的一栋高标准二层小楼。另有配套瓦房三间,共投资40余万元。西村农技校投资20余万元,对内部设施进行了更新,通化西村两所农技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农技校的验收,达国家级标准。

四、措施得力,确保成教效益

(一)服务农村经济,培养科技当家人

本着服务当地经济的目的,注重选拔农村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干部,充分发掘人才资源,通过集中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素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

(二)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实用技术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校的作用,抓实用技术培训,配合科委、果业部门,指导乡村农技校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农村成教工作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这条主线,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短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组织开展了科技含量高,学习周期短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全县共进行了地膜覆盖、苹果套袋、大棚蔬菜、药材种植、养殖等50多个项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两千余次,培训人数达10万人。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随着技术培训的加强和提高,涌现出程兆会等67名亩收入超万元的苹果状元,西村乡大量种植药材,药农经农技校培训后,对药村的种植管理、性能、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种植及粗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现在西村乡家家种药材,成了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药材种植基地。

(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们依托各村小学校校装电脑,校校网络化这一优势,重点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

1、安排细致周密,确保培训圆满

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了详细的五年培训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做1—2块信息栏,逐村核实培训人数,确定每期学员名单。审阅了各村的培训计划,各村信息员具体负责各村的培训工作,及时果市行情、药材种植、作物引种等各种信息,培训教师由各村小学电脑教师担任,地点在各村小学,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节假日白天,每月培训一期,每期一机一人,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每期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 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

2、鼠标忙忙击点,硕果映红笑脸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已培训50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水平较高的学员还会制作网页,处理文字,编辑广告,刻录光盘。

杨郭村农民根据网络信息,往全国各地发油桃,共销售150多万斤,获利40万元。巩村农民通过三门峡网站在网上销售笤帚信息,出售15万把,净赚7万余元。大谢村谢新业在网上苹果信息销果20多万斤,获利3万8千余元。

(四)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两大工程

1、千名农民劳务输出培训工程

20__年元月,我们与劳动部门一起启动了劳务输出培训工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外出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县劳动局设劳务市场,乡设劳务站,村确定劳务信息/!/员,对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术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三是实行订单培训,我们主要开设炊事、缝纫、电子、制药、机械维修等专业。四是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劳工合法权益。

2、万名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论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思路。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三)大力发展 农业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 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二是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 环境 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加强 林业 资源保护,建设绿色文明,大力提高森林率。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放眼国际 市场 ,努力扩大内需

当前, 国际经济 形势风云突变,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每个企业都把兼并、重组行为作为增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传统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个企业面对新形势,必须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上档次和效益,力争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开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激活民间 投资 需求。明确民间投资方向,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等来加以引导,使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 中国经济 的发展。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力量,是经济启动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当前消费需求的结构与特点,理清思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升级,以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 管理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 管理体制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 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才型 工业 生产体系及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六)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国土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实现永续利用。重点推进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整顿矿业秩序,使之产权清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维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与维护中国资源安全的关系,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要以关停和淘汰、压缩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污染防治

巩固和提高工业排放污染物达标成果,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严重污染环境、达不到经济规模的水泥、火电、化工、造纸和电解铝,要坚决按期关停淘汰;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向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低污染配套服务,并向城镇适度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八)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要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工业生产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污染的“末端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模式。而清洁生产则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第12篇

摘 要 山东省寿光市拥有先进的蔬菜管理经验、一流的蔬菜栽培技术,同时也是拥有我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笔者通过对寿光蔬菜基地的实地考察和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于山东寿光蔬菜发展的一点思考。本文首先介绍了山东寿光市蔬菜发展的概况,然后介绍了在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寿光市未来蔬菜行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蔬菜 寿光 产业

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同时寿光市也是全国蔬菜种子重要集散地之一,而且也是全国日光温室推广应用比较早的地区。山东省寿光市拥有先进的蔬菜管理经验、一流的蔬菜栽培技术,同时也是拥有我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市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信息交流中心以及蔬菜价格的形成中心。寿光市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和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短短十几年内,寿光已经成为了一个蔬菜产业的经济强市,是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一、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寿光蔬菜享誉全国,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上,寿光蔬菜都创历史新高。根据历史、地理、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寿光建立起了各类瓜菜的专业生产基地,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品”,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发展,古城镇已经成为了西红柿生产基地,化龙镇是我国胡萝卜生产基地,纪台镇是我国重要的辣椒生产基地,而文家街道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韭菜生产基地。这些例子都表明了我国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这些产业集群都经历了产生、成长、成熟的演进历程。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是寿光市的蔬菜产业集群的起源阶段,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成长,寿光市的蔬菜基地数量与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蔬菜品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趋向成熟。我们可以把山东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8年是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兴起阶段。1984年建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推动了寿光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带动型的蔬菜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从1989年到1999年,是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张阶段。寿光的蔬菜品种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蔬菜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该地区蔬菜加工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2000年后是是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成熟和提高阶段,2000年,国际蔬菜博览会在寿光市成功举办,增加了寿光的名气,宣传了寿光蔬菜的品牌,而且还有利于寿光市了引进海内外资金与技术,为寿光市蔬菜的发展创造了很好地环境,寿光市的蔬菜科研正朝着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而且寿光市注重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了市农技培训中心以及网络建设,为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正以科技为依托,不断发展完善。

二、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寿光蔬菜种子基本上来自国外,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所以缺乏核心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蔬菜产业没有研发能力,不利于集群核心竞争力。而目前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中的蔬菜品种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集群中的蔬菜产业化经营较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结果导致集群中蔬菜缺乏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竞争力弱,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缺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寿光市蔬菜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与菜农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他们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必须明确企业产业集群中利益分配的合理公平直接关系到集群的长远发展。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中,农户只享有出售原材料的收入,龙头企业毁约损害菜农利益的事情经常会发生,这些都不利于集群的发展。农业协会在技术指导上也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不利于农业协会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知道农业技术信息协会是社会非盈利团体,由主业科技人员组成,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为农民收集、加工、整理信息,为农民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但是目前寿光市的农业协会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寿光蔬菜未来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寿光蔬菜注意生产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寿光蔬菜产业要注重从本市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该市应该根据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和农业资源分布特点,在中南部乡镇集中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使蔬菜成为该市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建立系统的生产标准和规范。

2.注意提高蔬菜的质量。寿光市应该注意提高蔬菜的质量,从质量入手,严把蔬菜质量关。寿光市的蔬菜质量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一个是北京的质量监督部门对寿光市的蔬菜收购点进行定期抽查;二是寿光市自身也对各个收购点进行定期抽查,详细记录蔬菜情况,从而杜绝伪劣产品,维护寿光市蔬菜信用。

3.寿光市发展中要注意推进农业信息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新趋势。在寿光市的农业发展中,也应该注意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可以掌握更多的蔬菜资料,了解市场行情以及蔬菜品种,加快科技推广,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

新形势下,为了促进寿光市农业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强化为农业服务的只能,为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开拓市场,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证蔬菜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顾明.寿光:中国蔬菜集散地--来自货运强县的实地调查报告(之三).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