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历史论文

学习历史论文

时间:2022-06-21 01:2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历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历史论文

第1篇

一、提高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强调教师的辅导作用,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以帮助学生开展正确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寻的兴趣和动力,也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举例说明社会的影响,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叙述春秋时代的社会故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社会情感,并且使其能够牢记相关史实。除此之外,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等,并且做好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所体现出的情感,使其在学习此内容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去思考产生的原因,从各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自己去探讨,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鉴赏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影音、动画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师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观看相关图文资料,以此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那个时期的屈辱,使其产生继续研讨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并且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另外,教师应当采用鉴赏教学方法,以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将历史教材当做是一个作品来欣赏和研究,避免历史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朝代为基础来讲述不同朝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优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历史进程的认识更为明朗。通过有效的鉴赏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点,扩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把握历史主要线路,对历史有一定层次的理解,以此提高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水平。

(三)做好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反馈工作

为了保障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效率,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课堂上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教师要积极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以活动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自己去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从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二、结束语

开展有效的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时期下的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实施有效的历史探究性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水平,从而推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加强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李绍春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镇初级中学

第2篇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第3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 语言艺术 讲活历史 展演历史 趣说历史 活用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28-01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借助语言来传播知识的。历史教学的内容是讲授过去的人和事,评述以往的功过是非。它既不可以进行试验,也不可使之重演,只能依靠教师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的演示将历史观点、概念、史实等科学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节历史课,教师需要倾注真情,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我觉得还应该依靠教师语言的艺术魅力。

一、讲活历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知识。

人类历史似一部有声有色的长篇历史剧,它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创造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述必须符合直观性原则,应该运用生动逼真的语言使久远的历史“再现”。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讲活了,把事件说透了,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运用“移时”手法,让时空转换,让岁月倒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听得到几千年前陈胜、吴广向戍卒们发出的“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的呼喊;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感受得到陆游、岳飞、龚自珍等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底蕴……

二、展演历史,用真情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纪连海老师的历史课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重视语言节奏的变化。他讲述历史时,高昂低沉,急缓快慢,无不摄人心魄,让人拍案叫绝。 二是在历史教学中纪老师积极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三是他在用心、用情讲述历史。讲到动情时捶胸顿足,手抖泪落,情难自抑。譬如他在《百家讲坛》中讲到袁崇焕时,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精神世界里,那时那刻他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他万箭穿心,泪洒当场。爱之深,情则切。纪连海老师之所以能用情讲历史,源于他对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注,并将自己的想法都渗透在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中。因此要感染学生,先要情动自己。教师讲解历史要富于情感,褒扬贬抑态度要鲜明。譬如:讲岳飞被害、谭嗣同殉难,要有悲愤之情;讲、抗战胜利,要有激昂之情;讲港澳回归、嫦娥奔月,要有自豪之情……

三、趣说历史,使学生在幽默风趣中乐求知识。

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的幽默,在教学语言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幽默的语言与一般的逗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引导学生从侧面去接受知识,感悟真理,陶冶情操,唤醒良知为前提的。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架起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而且幽默的语言伴随着阵阵笑声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催发人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领悟到知识的内涵;在欢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在笑后的深思中受到启迪。例如:我在讲解《中国历史》第一册中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时,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马匹很少,连皇帝坐的车子也选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在此我会不失时机地插上一句“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坐在牛车上,慢悠悠地走,这未免太滑稽了吧?但国家太穷了,没办法,凑合着吧!”寥寥几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迫切想知道后来究竟怎么样了?因而就会积极地去探求答案。

四、活用历史,引导学生推开一个认知历史的窗口。

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运用知识,学会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法来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历史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使自己少走弯路,尽快走向成功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结果。如复习《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我提出以下问题:1.林肯不希望联邦解体,并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对你有什么启示?2.挑起内战的南方结果失败了,联系实际你有何感想?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讨论。马上就能联想到我国的现状:台湾同祖国大陆的分离,我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作为中学生要向林肯学习,为祖国统一做贡献。美国南方的失败告诫“分子”,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搞分裂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等。

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富有启迪、暗示、点拨、善诱性,既有鞭辟入里的深刻,又要有丝丝入扣的联系,能以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对文本个性的解读激起学生于课堂之外去探索知识的欲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不断给自己注入新的活力,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形势。在教学中,只有借助于我们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魅力,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从而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知识,感悟人生的平台。

第4篇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所不断追求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对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进行了研究。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教学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推陈出新,探索高效教学手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但却不是唯一资源,过度依赖教材,局限在狭小的书本空间内,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改善,只有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其它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环节,丰富学习方式,才能增强教学直观性,保证我们的教育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其中生动形象的插图更是极具表现力,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而言,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比如,以夸张手法和诙谐画面而著称的历史漫画,对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积极的效果,是历史教学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二、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真正走进历史情境、感受人物内心,从而真正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形成科学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想培养学生“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假设、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教学“左宗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采取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具体步骤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然后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应该如何呢?学生在积极的交流讨论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别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针对某一话题展开分组辩论;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或历史剧;让学生自主编写历史故事,撰写历史论文等,这些方式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乐趣性,不但会让学生感觉趣味十足,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学习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近年来,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格局,改变了传统教学“言传身教”的静态教学模式。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形、声、色有机结合,借助挂图或实物模板给学生逼真的形象感受,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录像,当学生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人民昂首走过天安门前的时候,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起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活动中进行诸多实践和大胆尝试,其中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之处,但不管如何,通过实践过程,都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对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5篇

一直以来,历史都是一门基础课,但是也是一门不受重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历史一直处于副科的位置。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已经成为噬待解决的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B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3.了解与融通。教师和学生关键要在感情上进行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举办第二课堂

1.观看影片。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学生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在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2.写作论文。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环境保护》,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学好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第6篇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备战2013年的高考,2012年6月底,笔者组织了淮北市四所省示范高中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共199人进行了模拟测试。为了保证测试效果,尽量缩小和高考实战之间的误差,虽然笔者选择了各校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文科实验班学生作为测试对象,但测试暴露出来的问题依然令笔者大跌眼镜。

命题者选取了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以学术视野俯瞰高中课程内容,在总结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历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该如何应对世界的挑战。命题者希望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希望看到有创意且论证严密的观点,进而以此引领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学生答题的现实和命题者预设的理想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反差,折射出存在于中学历史教学现实中的偏差。

问题1:199人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另有观点”,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与“冲击—反应”模式不同的中国近代史的解释模式。(当然,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题目中的“运用材料中的史实”)

问题2:23人明确表示反对“冲击—反应”模式(15人),或认为该模式观点片面(8人),占总人数的11.5%。这其中只有10人能给出反对的理由,占总人数的5%。但理由无一例外都是干巴巴的一条:“外因决定论”的错误。至于其他解释,如“西方中心论”“逻辑论证上的矛盾性”“预设前提”等等,无一人涉及。

问题3:选择赞成“冲击—反应”模式的,占总人数的88.5%,但在如何“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方面漏洞百出。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1)简单抄题,不会评析。基本没有什么评论,更甭提“评析”了。既没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对比分析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也没有从“器物—制度—文化”被逐次认识的角度深入分析西方的冲击怎样促进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化。

(2)有史实无观点。部分学生自始至终未能清晰表明自己的观点,含糊其辞,罗列史实,甚至没有观点,对题目中要求的“观点明确”把握不够。不能充分提炼与运用材料所提供的答题信息,绝大部分同学都只是根据图片的提示,把“冲击”和“反应”中的史实一一对应起来,把图示中的重大事件用文字再重新描述一遍,依次罗列五次“西方的冲击”所导致的“中国的反应”。

(3)有观点,但缺乏史实支撑,而且有的观点明显偏离材料本意。

(4)史实与观点明显不符,分明是反对这种模式,但史实论证都是突出西方冲击的作用。

(5)缺乏思维力度。仅仅满足于完成观点到史实的罗列或做出平行的结论,对该模式的深层内涵理解不够,缺乏思辨精神,缺乏论证的理论高度。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想与现实两张皮的现象呢?是教学出现偏差?学生基础太差?老师引导不够?还是命题者过高估计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弄清问题的缘由方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经过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缺乏学术背景,无法做到高屋建瓴

为什么199名学生中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与“冲击—反应”模式不同的解释模式呢?为什么学生反对“冲击—反应”模式的理由仅能列出一条“忽视了内因的决定作用”呢?为什么学生不敢清晰表明自己的观点,含糊其辞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重材料训练,轻史观培养。师生缺乏学术背景,无法做到高屋建瓴,遇到超出教材范围带有学术性的问题,只能平视或仰视。在平时授课和高三复习时,中学历史教师虽然会用“冲击—反应”模式解读中国近代史,也对“近代化史观”与“革命史观”有所了解,但有多少人做过系统的学术梳理呢?有多少人知道“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模式:‘冲击—回应’‘传统—近代’和‘帝国主义模式’”?②有多少人知道“20世纪以来,海内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话语模式:一是‘冲击—反应’模式……二是‘侵略—革命’模式……三是‘早期启蒙’模式”?③有多少人知道“费正清‘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在70年代以后受到批判,被美国另一中国史专家柯文的‘中国中心观’所代替”?④有多少人知道“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的局限性在于‘西方中心论’‘逻辑论证上的矛盾性’‘过分强调文化因素’‘预设前提’”?⑤……即使有人知道,又有多少老师认为为了应对高考,需要向学生粗线条地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解释模式”?即使老师偶有涉及,又有多少学生真正用心去记、去想、去思考?

有不少人反映这道题“超纲”了,其实,高考并不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只是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基本的学术动态;高考试题也无意深究考生的学术观点,而更在意其是否能自圆其说。《课程标准》就特别强调,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这道运用史料创设情境的小论文题,真正凸显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让学生在考试中充分体现主体性和建构性,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的诠释。既与高中课程方案相吻合,又符合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不仅没有“超纲”,而且正是践行了《考试说明》强调的思想。②对照《考试说明》,反思一下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是不是眼界太窄了,过于功利了,只顾就题论题了?!

2.囿于教材体系,没有做到“用教材教”

为什么高达88.4%的同学选择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呢?从教材本身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为教材就是按“冲击—反应”模式编的,教师就是按“冲击—反应”模式教的,学生就是按“冲击—反应”模式学的。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标题是“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下设“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非常系统地勾画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中西历史的发展脉络,非常直接地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纳入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冲击之中,非常清晰地印证了“冲击—反应”模式。再如,从二战后一直到60年代末,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差不多成为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流,大多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学者们都把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这种划分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即“中国近代的革命肇始于中国跟西方的接触。西方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西方思想和现代技术的输入是这场革命的原动力”。③因为“冲击—反应”模式强调的是西方之“冲击”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只能把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④以教材为依托,中学历史教师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传授模式是:外部冲击导致内部变化(破坏性的变化和建设性的变化),导致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学生高中三年都是在这种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熏陶下成长的,所以对于“冲击—反应”模式,他们很难提出反对意见,更遑论“另有观点”了。平时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都只是依赖于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拘泥于教材的表述,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没有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教材转化为学习材料,训练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怎能指望学生在考场上面对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正如安徽省历史教研员徐贵亮老师所言:“奉历史教科书为圭臬,对教材知识、结论的固化与墨守,对教材以外史识、史料、史论和史观的视而不见,不仅不利于历史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知识观、历史思维和视野的开放与拓展也是极为不利的。”⑤

3.思维能力不足,难于做到创新发展

本题的答题要求是“评析”,即分析和评论。“分析”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评论”是指批评或议论。“评析”本是带有总结性的认识,是分析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和实质。但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有史无论,仅仅罗列了某个方面的史实,没有用史实去说明自己的观点,没有将史实和观点之间建立联系,没有做到史论结合,甚至是毫无根据地乱发议论。不能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不能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持某一观点,以及这一观点的本质特点是什么。限于知识背景和答题能力,学生对“冲击—反应”这一模式唯有迎合,难以突破。只能就事论事,很难做出命题者所期望的有创意的分析、评论。

历史思维既要有证据,又讲究逻辑。没有逻辑的思维必然是混乱的。①要把证据逻辑化地表达出来,需要平时有目的地进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训练。进行这方面训练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围绕结论附会材料。但是,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脱离材料抽象分析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还美其名曰:培养思维能力。其结果,除了给学生又生硬地传授了一个结论,再次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之外,别无所获。②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面对高考命题改革,我们所能做的应当是尽快适应而非单纯抱怨。重视高考就应该研究高考试题,从优秀的高考试题中,领悟命题者在教学方面的引领意图,从中分析教学的差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史观教学,关注学术动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从高考全国卷命题到地方自主命题都很重视联系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以此为命题素材,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以考查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虽然引进了史观,但基本上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而且因编撰工作客观性因素的制约,教科书的观点难免存在着滞后性,因此,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学杂志、专业图书、互联网等,搜索有关特定历史主题的研究资料,了解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将其适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命题改革的导向是迫使中学历史教师大量补充学术资料,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强调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全面解读历史。

2.勤于阅读思考,完善知识结构

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高考新题型?怎样了解日新月异的学术成果?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实际?除阅读外别无他途。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主动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新成果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来。③阅读有助于旧知识的更新,有利于学术视野的开阔,有益于理解力的提高,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读书的广度决定人生的跨度,读书的深度决定人生的力度,读书的厚度决定教学的高度。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而不爱读书的老师,也是没有希望的老师。面对高考命题改革,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3.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高达88.4%的同学选择赞成“冲击—反应”模式也说明平时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中学历史教师没有充分做到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学生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束手无策。纵观近年来新课程高考一些历史试题的材料或结论,常有突破教材束缚、质疑教材观点的情况,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或说明,这代表着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向。已逝的过去无法“如实再现”,历史只能透过史料证据来重新建构。因此,所有的历史在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一种解释。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解释,教科书的表述也是一种解释。研究者所处的立场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时代背景与学识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评价。④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探究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因此,课堂上要求学生记忆的应该是那些基本史实,而不应当是历史认识。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教师不应当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当是问题探究的引导者和方法的指导者,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积极思考、分析历史知识,特别是要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史论结合,做到在历史思维中的逻辑推理有史实依据。要以问题为主线,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教会学生整理思路,注意思维的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②

4.练习历史论文,学会论证问题

《考试说明》对考试的内容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它特别强调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其实,这就是对小论文题型所作的提示。历史小论文的特点是用史实论证,有论点、有论据是小论文的基本思路。④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对试题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解答小论文试题的前提条件。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就是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文内容和命题意图。首先要读懂试题探究的学术问题的范围,即依据试题提炼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其次要读懂设问的角度;最后是解读试题的要 求。在具体的习题训练中,要注意避免将开放性的小论文试题当作列举题解答,只会罗列史实,不会表达观点;要通过不断变换材料、变换视角练习“小论文”这种题型,树立信心,把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形成一家之言,言之成理,把观点进行提高和升华。要注意做到答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逻辑性强。在表达过程中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字中,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有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真能像第41题的“冲击—反应”模式那样,高考命题的“冲击”导致中学历史教学的连锁“反应”,引导中学历史教师加强史观教学,关注学术动态;勤于阅读思考,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那真是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幸事!

【作者简介】赵剑峰,男,1969年生,中学特级教师,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李广元,男,1971年生,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历史教师。

第7篇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

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师 改革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但由于历史知识创新余地不大,并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不少历史教师未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历史教学的改革力度。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理念。素质教育提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据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把以教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占主体地位;把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的过程;把侧重学习的内容,转变到侧重学习的方法;把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转变到强调教与学方法的结合,尤其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注重学生识记知识的活动,转变到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活动;从封闭式的教学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以及合作,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人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达到教学实践的最优化,必须对教学内容做精细的安排。

按课本上课,已成为教师教学的惯例,很少教师会考虑教材知识的组织形式是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如何区分主次,是不是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等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质量的高低,明显影响学习的效率与学习的质量。教给学生孤立、零散的知识与教给学生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教给学生一般知识与教给学生学科的核心知识;单纯教给学生感性知识与同时教给学生理性知识,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删减与质的改造,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要求。

优化教学内容,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即:教师备课时,须通读教材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二是微观拓宽教材。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使之生动形象更易理解。如针对教材经常挑选报刊、杂志上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历史论文、或与历史有关的时事评论辅导学生学习。三是深化标题间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线索,真正掌握历史知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

历史是社会科学的整合,很多内容没有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配合,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所以,据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在教师教的基础上,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指导法、实验法;以师生双方交互作用为主的讨论法;以及教师自创的模拟法、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能发挥教师专长的。因此,在不篡改史实,不歪曲史实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要注重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综合地发挥作用。

教学手段上,把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引进历史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信息功能于一体,与传统的直观教具相比,具有更为直观、逼真,反映的内容更丰富,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等优点。尤其能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可任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目的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只有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才是有效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作为历史学科教师要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转变观念,更新方法,把改革落到实处,将培养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的始终,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

1.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

2.单纯传授知识,不注意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3.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照本宣科,作业繁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

4.要求过严,滥施惩罚、挫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5.几乎没有课外的活动或者内容相当单调。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提倡的教育宗旨恰好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这就为我国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就历史学科而言,如果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历史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多元智能在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如下:

1.语言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讲历史故事;写历史论文或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所谓语言智能,并非简单的能言善辩,长于表达。语言包括外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在语言(即逻辑思维)等。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和改善学生语言智能的手段主要有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演历史剧等等。

2.数理逻辑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能够对史料进行量化分析;善于运用数字类的史料;能够运用数学图表来展示各种史料或历史研究成果。

数学智能在历史学科中的表现方式主要就是逻辑推理,其核心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

3.运动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制作各种历史模型;善于戏剧和舞蹈表演,能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感官通道掌握某些历史知识,不能够充分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而依赖于运动和体验的方法更容易掌握、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把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学生凭着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丰富想象,以及表演技巧,可以把历史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样学生的兴趣高了、知识丰富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身体―运动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4.音乐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分析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能够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创设音乐环境,使学生潜在的音乐智能得以激发,从而让历史知识在乐符的跳动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马赛曲》、《送别》、《黄河颂》、《走进新时代》等等音乐歌曲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对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能歌善舞的多得很,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历史歌曲演唱会,让有音乐智能优势的学生展示其特长,让所有学生在音乐中触摸历史、感悟历史。

5.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与人沟通,能够成功地组织以历史为主题的活动。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教学模式。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得以培养,而且能很有效地改善学习的效率。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方面进行讨论;也可针对某一有争议问题进行辩论等。教师在讨论中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评判者和引导者,其角色是多元的。

6.视觉―空间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观察和分析图片类和影像类的史料;能够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用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历史图片、地图的展示与活用,是增强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形象、直观,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分析问题的基础。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途中的重要地点,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重要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效果比单纯地语言讲解要好得多。

7.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了解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历史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价值、情绪、情感、思维、信仰等等。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多名人都曾经以历史人物为偶像,在模仿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这是青少年学生时常反省的一个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一员的历史学科,能够也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8.自然观察者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考古调查;喜欢实地考查历史文物古迹,还包括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观察与感受。

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我认为,教师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效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长项,选择适合学生智能多元化发展的教学形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中学历史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同的优势智力得到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历史教学中得到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式要大胆进行创新,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尽量使学习内容富有新颖性,课堂要求带有挑战性,目标完成含有竞争性,给学生好奇、成功、快乐的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对学习历史更有信心,使原先死板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

2.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例如,在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承担其共同的责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在开拓更丰富的感觉渠道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注解,展示了多元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学习时,教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依托,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反映相关历史的影象画面,以合适的视听材料作为文字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成为开启学生潜在智能的钥匙。

4.改变评价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教学空间,同时也对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优势智力的展示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5.坚持“及时肯定”的评价方式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只要我们“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就一定会看到赞赏的神奇效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次精彩回答都给一声鼓励,对每一次出色表现都道一声喝彩……学生会由此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不断进取的乐趣。

6.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学习者

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给我们新课程提供了新的血液,让新课程的评价呈现出新的面貌,它在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越富有才华和魅力,在教学中越是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更多的是在为历史教育者提供有效了解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平台,多元智能理论更关注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能力。愿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能灵活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智能的策略。

第10篇

v加入收藏

v免费注册

v用户登陆

v入会指南

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课件站教案站资料站试卷1站试卷2站作文站幼教站公文站

站内文章搜索文章标题文章作者录入者关键字所有栏目领导讲话├党建党委├人大政协├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思想宣传├统战民政├政法武装├安全稳定├群众团体├经济工作├城建环保├经贸商务├财税统计├发展改革├办公厅室├农林牧渔├工商计生├国土质监├旅游广电├科技卫生├劳动保障├民营招商├乡镇街道├交通运输├粮食档案├物价审计├政府综合├老龄残联├教育文体├水利气象├扶贫开发├目标├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学校讲话├企业讲话├高层讲话会议发言总结报告├个人总结├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活动总结├党政报告├工作报告├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述职述廉├考察报告├情况报告├自查报告├计划规划实习报告演讲致辞├竞聘演讲├就职演讲├爱国演讲├征文演讲├其他演讲├会议致辞├节庆致辞├欢迎欢送├婚丧致辞├晚会宴会├生日聚会├慰问贺电├会议主持├开业闭幕├其他致辞├祝福诗诵├倡议致信├节目串词主题征文各类材料├事迹材料├汇报材料├经验交流├申报材料├求职自荐├简讯报道├贯彻落实├学习体会├工作体会├企划方案├企业文化公务考试党团辅导├民主生活├入党申请├入团申请├转正申请├鉴定材料├党课讲座├思想汇报├党会发言├入党相关党团知识常用公文├通知公告├规章制度├决议意见├请示报告├文书合同├实施方案├会议纪要├公文范例├法律范本├模板简历├岗位职责├辞职书├检讨书广播稿学术论文├经济管理├文教卫生├政治法律├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企业管理综合论文学校用文├计划总结├教学体会├试题资料├教学评语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数学论文├德育论文├英语论文├政治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生物论文├历史论文├地理论文├自然论文├音乐论文├体育论文├美术论文其他论文文秘知识├文秘写作├文秘常识├文秘礼仪├名言谚语├精品文章恋爱情书站内帮助├站点动态├推荐导航主题搜索

输入公文的标题,字数尽量少,不能带标点

您现在的位置:莲山课件>>文秘公文>>学术论文>>综合论文>>正文

从国外企业看国内烟草企业的品牌营销

从国外企业看国内烟草企业的品牌营销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427更新时间:2006-9-33:28:09

-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烤烟种植面积、卷烟产销量、卷烟增长速度、吸烟人数等4项指标雄居世界第一。与这些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烟草企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品牌营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烟草企业存在着巨大差距。就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万宝路”品牌的拥有者)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以及营业利润等方面都超过了我国所有烟草企业这些指标的总和。中国的产销量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为什么在一些“核心”指标上要远远落后呢?思潮公司认为:除生产技术外,我国烟草企业在品牌营销上的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随着商品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品牌营销在烟草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我国的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有哪些不足呢?我们将以西方发达国家烟草企业为参照,探讨我国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香烟的品牌建设收到区域的限制

烟草行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地方政府为了通过高额的烟草税收来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也是限制中国烟草企业品牌营销发展的最大问题。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已经三令五申地指示不允许地方保护,但是这个趋势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这样使外地卷烟进入当地市场非常困难。上海思潮市场咨询公司在进行一项调查时发现,一些消费者非常熟悉香烟在登上外地市场货架的难度相当大,甚至在有些店铺里,只能把这些香烟存在仓库里。短期来看,地方的烟草公司的利益确实得到保障,但这无疑损害了那些以全国市场为目标的大型烟草企业的利益,更加抑制了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

然而,短期之内消除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思潮公司建议烟草企业在推广品牌时首先要考虑本地市场及周边地区,然后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

2中国烟草品牌过多,且以低档烟为主

我国烟草市场卷烟品种过多,每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知名度也不高。据统计,我国烟草市场上生产卷烟的企业有几百家,现有品牌2000多个。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烟草市场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PhilipMorris)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率超过40%,“万宝路”品牌人人皆知;而日本日本烟草公司(唯一一家政府授权的烟叶买主和卷烟生产者)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主力品牌MILDSEVEN在全球内几乎家喻户晓。

在我国的2000多个品牌中,低档产品占绝大多数的比例,且供过于求,而中高档产品的供应量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中高档产品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可以说现在正是塑造中高档品牌的良好时机。同时,这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有相当的帮助。我们发现,国外烟草企业的主力产品都是以中高档产品为主。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路任重而道远!

3让烟民多一点“上帝”的待遇

品牌是由消费者建立的。“消费者就是上帝”这一真理在烟草行业同样适用,这也是日本和欧美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企业要树立起品牌形象,必须清楚消费者的需求与感受。感受消费者的感受,担心消费者的担心。一些国外烟草企业率先在开发产品时降低了香烟中焦油的含量,加入其他替代成分,以减少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国内企业和西方企业在这一方面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不要老是把精力放在改变香烟的口味或是包装上,更要提倡“服务兴烟”,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想想,让他们真正作一回“上帝”!

4广告宣传需要另辟途径,出奇制胜

由于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性,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禁止烟草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广告。同时也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广告。那么我们企业有什么样的方式既对品牌进行了宣传,又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英国著名的英美烟草BAT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1912年,英美烟草就出巨资在英国圣安德鲁斯设立了一年一度的“登喜路”杯国际高尔夫公开赛,经过几十年的孕育,“登喜路”杯已经成为了国际著名的高尔夫赛事,同时,“登喜路”香烟也借此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品牌。

同样,为了让长大之后可能成为烟民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记住包括万宝路在内的香烟品牌,莫里斯公司曾经别出心裁地印制数千万个精美的书皮免费赠给全美的许多中小学。并在书皮上加上附注的“请三思”、“不要吸烟”等暗示性字样,既让反烟人士抓不到把柄,又着着实实地给莫里斯公司的万宝路等香烟品牌做了间接营销传播。这一举措在当时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且展示了莫里斯公司在公众面前的健康形象。我国企业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不难得到一些启示。

5品牌宣传要考虑“品牌内涵”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烟草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应当注意宣传媒介与品牌内涵的一致性,选择符合品牌特点的宣传手段。“万宝路”品牌长期以来一直给人以粗犷豪放的形象,根据这一特点莫里斯公司所选择的宣传手段之一是赞助F1的法拉利车队,他们所看中的就是法拉利车队的奔放、狂野的品牌个性与“万宝路”的特点非常吻合。“万宝路”让消费者联想到一个潇洒、豪迈的成功男士形象。

品牌营销的“本土化”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70年代香港市场“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宣传充分证明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万宝路的牛仔形象在香港播出时,香港人虽然欣赏它的画面和音乐,却对终日骑马游牧的牛仔却没有好感。因为在香港人的心目中,牛仔是低下劳工,这在感情上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种状况,万宝路迅速对宣传策略作了调整。于是,在香港电视上出现的不再是美国西部牛仔,而是年轻洒脱、事业有成的牧场主。经过这一改变之后,万宝路香烟在香港迅速打开市场,销售量直线上升。

6企业品牌的多元化发展

在这一方面,莫里斯公司依然做得相当出色。该公司除了拥有著名的万宝路牌香烟外,还拥有MaxwellHouse牌咖啡和MillerLite啤酒等产品,这些品牌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加利福尼亚等地进行了房地产投资。正是由于多元化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公司形象,才使得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一直稳坐烟草界龙头老大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