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07:1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鉴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运用审美规律,获得音乐情感
想象和联想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让他们领会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曲中的意境,从而将人类本该拥有的灵性催生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得到升华。《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傣族名歌,这首歌曲将傣族的淳朴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调展露无遗。教师在教这首歌曲时,可以用不含有歌词的曲子。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使用PPT给学生播放一些傣族美丽的图片,并附带音乐。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就像一个清灵可爱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着动听的葫芦丝。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着些许青涩的情意,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个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时,少年则站在不远处偷偷地听姑娘吹葫芦丝。这个画面优美,青涩,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听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画面,最后再将PPT播放给学生感受,让他们的想象更加深刻。
二、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指导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最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三、舞蹈表演结合,加深音乐理解
肢体动作可以将乐曲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者或编舞者在编排舞蹈时,必然会对曲子中的风格、情感有所了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曲中的意思,也让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运用舞蹈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首歌很欢快,经常被认作是圣诞歌曲。这首歌欢快、和乐,其舞蹈动作的跳跃次数很多。教师在教生舞蹈时,应当尽量让学生以动作表现出曲中的欢乐,并为学生渲染一下气氛,让学生将圣诞节想象成中国的新年,从而清晰学生的感觉。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生鉴赏歌曲时,首先要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唤醒、运用审美规律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运用视频和影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并能结合舞蹈动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张勇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论文摘要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
【论文关键词】音乐欣赏 重要性 音乐教学
【论文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课以其直观的感受力、给学生切身体验等优势,成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掘。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转贴于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参考文献:
办刊特色:
本刊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名音乐家们为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而构建成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而举办:中外名家艺术大讲堂。将平面媒体与娱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于为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与国内知名艺术专家全方位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并将其打造成为继《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之后国内第三个与著名艺术专家、学者接触的精英品牌。“举艺术名家之力,兴艺术教育之火!”是我们全力办学之宗旨。理念是学习、交流、传播、发展!以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中心、以传播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本着对艺术的传承发扬精神,为爱好艺术的学者们打开学习之门,培养创作新人,给有梦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能更多的发掘出潜在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作品。
目标群体
艺术创作的人 创作精神的人 谈论艺术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创新的人 关注音乐的人 爱好音乐的人
发行渠道
主渠道:全国各大书店、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专业院校)、邮局征订、报亭等特殊渠道
共赢传播:央视娱乐栏目合作、央级音乐电台、多家网络联盟、明星官方fans网站、唱片公司、星级写字楼、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度假村等。
主要栏目
封面人物:音乐人物、艺人新秀等音乐人才!美术书法名家、教授!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体会到你的优越!
谱乐声音:各院校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词曲原创作品展示台,让“伯乐”看到你的存在,让优秀作品为更多人共享交流,词作可寻谱者,谱乐寻找佳词的互动平台。
校园沙龙:展示校园最新动态、招生、活动资讯,各大院校“名师高徒”专访,校园留言,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
资讯:选登各影院、剧院上演信息,专辑发行等文艺快讯!
音论乐坊:音乐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执教文坛: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比较重,很多学生抱怨周末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写作业而已”。在思考如何布置周末作业的过程中,笔者和教研组内的几位电影爱好者进行了“电影鉴赏”语文拓展课的教学。
一、周五拓展课:以电影知识的讲解奠定鉴赏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搞清电影与小说的区别,笔者先布置七年级学生阅读《动物农场》,阅读完之后,再利用周五的拓展课来观看电影《动物农场》,并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录,寻找电影和小说对表现人物和表达主题所采用手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细节描摹是两者的共通点,但是手法的呈现方式不同:一个通过特写镜头、画面和背景音乐展现;一个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现)。有了阅读的基础,在学生观看电影时,笔者有意识地在情节的处暂停。如当播放到老少校演讲的时候,让学生通过画面把其神态动作描写出来,然后翻开原作进行对比,找出自己与原作的差距。又如在播放到尖嗓煽动大家反抗雪球时,笔者提供三种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并探讨原因,以让学生明白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再通过反复推敲琢磨,了解文字和电影间的联系。通过这堂课的探究,学生基本明白了电影该如何看,明白了镜头、音乐对表现主题的关键作用。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了解电影的手法,笔者在第二堂拓展课上推荐了微电影《黑洞》《下一层》给学生看,让他们明白如何来看懂微电影所表达的主题。15~20分钟的影片,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了“象征”手法对主题的作用。同时,笔者继续让学生关注背景音乐,探讨背景音乐对紧张、舒缓气氛的烘托作用。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探究“典型人物的塑造除关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外还需关注服饰、配饰等物件”。
第三堂课,笔者先播放微电影《百花深处》《过山车》,让学生体味人物的表现所隐含的深层寓意。接着播放《地球的那一端》《鸟鸟鸟》,并要求学生关注通过动作来展现心理的表现手法。
通过三次集中讲解,学生了解了电影的一些基本知识。接下来的拓展课,笔者选择《神奇飞书》《彼得与狼》《父亲》等微电影,让学生自由探索,多角度地进行解读,以达到思维的深入。在学生观看电影前,笔者布置任务:分小组从特写镜头的选人、背景音乐的陪衬、画面色彩的选择、动作心理的联合等角度作观看记录,同时探讨电影的主题。
二、周末作业:围绕经典电影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
为了调剂学生的生活,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设置的周末作业就是观看電影,具体做法是:每周由备课组下载好电影,发到班级QQ群,同时布置两三个简单的思考题(只布置两三个简单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观看),要求学生选择一到两个完成(书面形式),并在周一进行探讨。看电影对学生来说是放松,而思考题的设置又让他们在放松的同时能提升思维能力。几周下来,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为了能在周一的课堂上尽量展现自己,都会在看电影的时候结合之前学到的方法做笔记,而且记得特别详尽。
笔者推荐学生在周末观看的电影如下:
鉴于《动物农场》反映的是苏联的历史,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推荐的第一部电影是美国电影《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思考题的设置,一是围绕“特写镜头的意图和人性的优劣”来设置,如探讨康宁格少校抽烟这个特写镜头的意图,政委丹尼洛夫与敌军康宁格少校人性的对比,等等。二是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如结合瓦西里的表现来探讨“何为英雄”。三是引导学生写人物评析,如写敌对双方的人身上的特质。
推荐的第二部电影是美国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也是有关二战的,放在《兵临城下》之后观看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次围绕关键词来确定思考题:探讨电影中的“温暖”“宣传”“友谊”;探讨“人性”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
同时,笔者还试着出一些小论文题,如结合三部电影,试着探讨“宣传”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老上校的宣传,尖嗓的宣传,歌曲《英格兰的牲畜》的宣传,《兵临城下》中政委的宣传,“七戒”的宣传,小不点所创的《拿破仑同志》的宣传,等等。这一系列提示,可以让学生明白宣传的手段以及达成的效果,为小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思考题还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考问题的严谨度,如看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让学生思考:请你想象一下,小男孩在“纳粹”的教育与洗礼后,才认识那个犹太小男孩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思考题,关注的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以及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要综观全局才能解决。
思考题是学生深入观影的抓手,要想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鉴赏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至关重要。
三、“群影鉴赏”课:以“同主题”“同国家”电影的对比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电影鉴赏能力之后,笔者借鉴“群文阅读”的概念,开设了“群影鉴赏”课,即用一堂课对三部电影进行探究。
如就《动物农场》《兵临城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三部电影,引导学生围绕“贯穿三部影片的线索各是什么”“三部影片中都有‘古堡’,这个设计有什么意图”“美与丑在三部电影中的体现”展开探究。
又如以“爱”为主题,选择美国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国电影《钢的琴》和法国电影《美女和野兽》,引导学生对比人物选择的差异、塑造人物手段的异同、细节刻画和场面描摹的侧重等。
再如印度电影的对比。印度电影往往选用一个小的切口来体现一个温暖的主题。《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面对所谓的“差生”;《三傻大闹宝莱坞》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绽放自己”的主题。《为爱灭亡》《萨拉提的颜色》等电影也是如此。就这些电影,笔者让学生分析主演阿米尔·汗在不同电影中的不同表现,进而延伸到对印度电影特色的探讨。
(责任编辑:方龙云)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与中学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改革的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参考文献
语文:更注重对理性逻辑思维考查
首先,2019年语文考纲的字词表述有略微调整,在考核目标中,两处提到“根据普通高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一指导思想,2018年仅表述为“文化素质的要求”,这表明2019年高考将强化“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和对理性逻辑思维的考查。
其次,试卷设题顺序有变化。在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将现代文阅读从2018年的顺序——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最后,考纲里题型示例有所变化,有增删,但没有什么较大影响。
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提示,学生备考不要单纯关注审美鉴赏类文章,还需要多关注、训练理性思维,注重对文本整体阅读、篇章结构梳理、内容要点的概括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等。对写作来说,实用类文本的重要性提升,更加强调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建议考生应广泛阅读,除了文艺随笔外,还应阅读一些小论文、时事评论等,反映当下变化成就类、传统文化类等都要涉猎,还要多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一、强调理性思维的正确性
上述解读以“更注重对理性逻辑思维考查”为标题,突显了2019年语文高考的重心。最近十多年,我们在语文教学领域见得多的是阅读体验、体悟、经验等富有感性色彩的语词,乍一看“理性思维”,中小学语文教师可能会有些不习惯。
强调语文的理性思维是非常正确的,是对语言及文章本质特征的回归。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清晰明确的语言(包括书面语言)表达;语言和文章是思维活动的外部显现,包括那些极具抒情性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受制于理性思维的,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互作用的产物。但是最近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都特别强调对语言文章的感性体验与积累,贬低、忽视甚至否定语文教学中的理性元素和理性思维。2019年语文高考大纲对“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领会并解读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筛選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整合归纳”等理性思维元素的强调,真让人有久违之感。
事实上,无论是否明确强调,在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不可能没有或者完全避开理性思维,否则,语文教学就必然含混,或天马行空地解析一番,或情绪高昂地朗读几遍,学生却恍恍惚惚,难以理解实质内容。
逻辑思维是在专门指导下,经过长期训练而逐步发展的,让学生在高考前“多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解决不了燃眉之急的。当下,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及语文问题的分析解决中,还表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这类需要高度理性思维的学科学习中,以及其他人文学科(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的学习中。理性思维缺失带来的恶果是,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发现真理、探究真理的正确思路乃至兴趣和热情。
2019年语文高考大纲发出了教学改革重视理性思维的信号,这应该是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和情感共同决定语言文章内涵”这一本质的重要一步。
二、鉴赏评价与理性思维并非是对立的
很遗憾的是,上述解读认为“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提示,学生备考不要单纯关注审美鉴赏类文章,还需要多关注、训练理性思维”。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毛病,但其中不恰当的用词会引起理解偏颇和错误传言。
“不要单纯关注”的说法,其背后是将审美与理性思维相对立,这是对审美或鉴赏评价的严重误解,是中国长期以来缺乏美育(现在的音乐、美术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实施都远远不能完成美育的目标和任务)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就是重视感性积累和大量阅读。教学中,教师似乎不乏说“美”字,会使用一连串的审美形容词,但事实上,可能对什么是美,什么是语言文学之美,乃至什么是视觉艺术之美(美术之美)、什么是听觉艺术之美(音乐之美)等都不甚了了。于是,教师只会采用当下流行的语文教学思路和方法,并没有真正进行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教育,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学会鉴赏语言文学之美的方法,普遍严重缺乏关于语言文学的审美鉴赏评价能力。师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美,师生都缺乏审美与人文素养,是因为我们缺乏真正的美育,包括真正的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评价教育已经太久。
美是整体中各个部分或要素,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的有机匹配(关系与结构),且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美感体验)的那些事物[1]。通常我们会用这样一些词汇来表述美:形象、生动、清新、优雅、壮阔、新颖、自由、经典、时尚、创新等等。这些词汇,既用以表述外在形式的美,也表现内在逻辑的美,例如科学符号及图像的形式形象、生动、新颖,公式及模型的简约,概念和定律精要、内涵丰富等。语言文章知识精准,结构精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等,都是对语言文章的内在逻辑性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审美和鉴赏。
21世纪初,作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的提法,后来不知何时起就演变成了要“淡化知识”“不讲概念”等说法,这使得学校教学,尤其小学教学普遍回避知识、回避概念,偏重经验和体验,并使教学出现了形式化倾向。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是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场所,不是讲不讲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知识的问题。理性思维是伴随严谨的知识教学和学习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人脑的一种独特的信息加工能力。没有认真且透彻的知识学习,根本无从获得理性思维能力,没有知识尤其是系统知识支撑的“理性思维训练”是不可能且不存在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普遍不高,与这些年淡化知识、不讲概念的教学不无关系。
正如没有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高水平教学,包括语文和所有学科的高水平教学,是不存在的;与理性思维对立的所谓审美鉴赏教学,包括语文、音乐、美术和所有学科的审美鉴赏教学,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力求理性思维与鉴赏评价的统一
2019年高考大纲有如下内容: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总纲)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文)
语文考查的六种能力,其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四种能力,都直接与理性思维有关,甚至就是理性思维的完整过程;而鉴赏评价,需要学生有很高的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力。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欣赏比较随心随意,只要自己觉得美,有美感体验即可;鉴赏之“鉴”,强调基于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客观标准,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基础上,带有理性色彩的审美、鉴别、判断与表达的活动,而这才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美,不仅是外在“花花绿绿”的辞藻,更重要的是内在逻辑形象生动的外显。严谨简明的理性思维,就是理性美,是审美的内在骨力。这是审美鉴赏评价所不可或缺的,我们以前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文章的内在逻辑美,这是不应该的,应当全力纠正。总之,高考六种语文能力其实就涵盖了理性思维与鉴赏评价两种活动的逻辑统一的精华。
2019年高考大纲“总纲”强调“以德树人”的价值取向,结合语文考纲中注重理性思维和鉴赏评价考查的内容,总的来看,这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2019年高考大纲更全面的立意是“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最终达成“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之目的,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方针终于再次回归“德智体美劳”,并力求在高考大纲中实现国家对教育的坚定主张。
四、明确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指向及内容选择,包括理性思维和审美鉴赏等能力的考核与培养,一方面是高考、中考命题的指挥棒;另一方面,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落实到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才能实现;且只有落实到精心、精准、精美的审美化教学中,才能高质量地实现。
其实,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有几个单元或板块专门讲有关逻辑的知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将这些逻辑知识的教学与花费了大量力气去做的阅读分析以及群文阅读等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笔者听过不少语文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感觉都似是而非、不得要义。关于逻辑知识的教学本身就严重缺乏逻辑理性思维,这说明教师没有太理解逻辑与语言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对什么是逻辑也深感困惑。当然,这种忽视理性思维,重视感性积累、体验、体悟的语文教学,与真正的审美鉴赏评价,也相去甚远。
一、“活”的情景创设
讲授古典诗词,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直接点击课题或者简单的读读背背课文的导入模式,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借鉴多种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活”的情景,让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导入变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活、灵动起来,从而满足青少年学生追求新颖、鲜活、灵动的古典诗词课堂氛围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享受学习古典诗词带来的审美愉悦。创设“活”的课堂导入情境的元素很多,比如诗人创作诗歌的趣闻故事及网络中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音乐、音画视频、影视片段、名人朗诵等。这些导入元素,只要我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均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比如,教授《离骚》,上课伊始,播放从网络下载后精心剪辑的香港凤凰老电影《屈原》视频片段供学生观赏。当学生对电影中的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内心的情感受到了激烈的碰撞,学习屈原《离骚》文本的强烈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学生不约而同地伴随着多媒体中播放的背景音乐中诵读的《离骚》节奏高声朗读起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二、“活”的文本细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篇目众多、题材丰富、内容丰盈、情感美丽、形式不拘一格。仅就古典诗词的题材而言,就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古诗、咏物诗等。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题材、形式、内容、风格、情感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中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进行“活”的细读。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发现蕴含在古典诗词文本中的深层意蕴,才有可能在品鉴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
比如,学习《离骚》,我们可以根据其文本篇幅长、意蕴丰富、情感深沉、语言精美、场景跨度大、艺术形象多等美学特质,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孙芳的研究文章《〈离骚〉诗题兼情感内蕴再探》,辨析、揣摩、理解文题“离骚”的含义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之意。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尤佳的《〈离骚〉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等学术论文,整体感受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唯美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忧国和忧民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和王悦的《〈离骚〉人物形象及其蕴含思想探析》等学术论文,感知、理解、鉴赏诗歌中的人物群像,比如文学性人物形象前王、前修等,神话类人物形象尧、舜、桀等。引导学生细品诗歌的结构和文虎林的《〈离骚〉的结构解读》等学术论文,领略《离骚》的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等。
三、“活”的环节衔接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过程是一个由不同环节组成的既行云流水一般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故此,讲古典诗词,我们还必须讲究教学环节之间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衔接艺术,因为,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衔接往往从上一个教学环节出发,又顺水推舟地勾连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如此,学生就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温故知新,此为其一。其次,可以提高古典诗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教师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艺术魅力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语,原本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和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文本的金钥匙。
比如讲《离骚》,在上课伊始“活”的情境导入后,我们可以采用具有浓浓诗意的语言将情境导入过渡到对《离骚》文本的解读:“刚才大家品鉴了影视作品中的屈原形象,现在我们该品鉴屈原在《离骚》中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了。”当学生高声诵读、品鉴了《离骚》中塑造的屈原自我形象和众多的人物群像后,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地说:“《离骚》距今虽然已经两千多年,但却一直脍炙人口,同学们想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点拨和过渡的话语,就把学生非常自然地引向了下一个教学环节――鉴赏《离骚》所蕴含的丰富的诗意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
四、“活”的课堂结语
如果把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比作是一出师生同台演出的精美独幕话剧的话,那么,课前“活”的情景创设、课中“活”的文本细品等教学环节就是这出话剧的序幕、开端、发展和,而课尾的结语则是这出话剧的结局与落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相对于课前的情景创设、课中的文本解读等而言,课尾的结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每次课堂教学接近课尾时,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急盼下课铃声响的现象。所以,我们应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在一堂课的最后阶段继续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使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结尾再次呈现,为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
《离骚》课尾时,可以深沉缓慢的语调说:“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以死殉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请同学们在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创作的《离骚》扬琴背景音乐中再次极富表情地大声诵读屈原的《离骚》。”学生在与《离骚》文本的再次神交中迎来了下课铃声。
关键词:动画,计算机动画,多媒体,视觉设计
计算机动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人们对计算机动画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计算机动画就是Flash”,“包含了高难度技术的计算机动画才是好的计算机动画”等。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动画及其分类,重点阐述了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及其间的关系。
一、计算机动画的定性
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就是“视觉暂留”现象。科技论文。也就是说,当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独立图像按照一定的速率连续播放时,人的眼睛会把每幅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所以,动画是利用视觉暂留现象,使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在人的眼前呈现出的连续运动的画面。科技论文。所谓计算机动画是指利用计算机产生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并且用计算机控制动画的播放。
二、计算机动画的分类
计算机动画发展到今天,己经产生了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应用的角度,计算机动画可分为动画片、游戏动画、信息传播动画、教学动画、装饰动画等;从流通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网络动画和非网络动画;从制作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人机动画、机制动画、编程动画;从视觉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平面动画(二维动画)和立体动画(三维动画);从图像格式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位图动画与矢量动画;从制作软件角度,可以分为FLASH动画、3DSMAX动画、MAYA动画等等。
三、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
计算机动画蕴含着极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从技术层面上讲,它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如:计算机建模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特效制作技术、后期合成技术、编程技术,等等。从艺术角度上讲,它可以是文字的艺术、绘画的艺术、动作的艺术、音乐的艺术、创作的艺术等等。
(一)计算机动画的技术性
无论是哪一种计算机动画的制作,都要有相当的技术作为基础。这种技术首先体现在对计算机动画设计软件和硬件的驾驭能力上。由于计算机动画制作所涉及的软件与硬件非常多,而且这些软硬件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之中。企图轻轻松松很快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是不容易的。
1、硬件上的难点
熟悉各种硬件的性能、找到不同硬件的最佳组合、熟知硬件间的兼容、熟练使用多种计算机硬件、了解不同硬件功能的差别、实现硬件之间的功能互补及资源共享等。要解决这些难题除了理论上的分析,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2、软件上的难点
就软件而言,其种类也非常繁多,有综合型的也有专业型的;有音频视频的,也有图像和动画的;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菜单命令控制的,也有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要熟悉各种软件的操作和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尤其对于利用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计算机动画,要经过对计算机语言方面进行专业地学习才能够掌握。
不仅如此,计算机动画制作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敏捷的理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及动画角色、场景设计的流程控制上。因此,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动画设计所需要的技术,才能保证计算机动画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
动画是一门艺术,正如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这样评论动画艺术,他说:“我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让我们倾注想像力以表达的一门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计算机动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艺术。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计算机动画中有“画”、有“音”、有“动”,它是“画”的艺术、“音”的艺术、“动”的艺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即是“画”的艺术;音乐中美妙的节奏、韵律即是“音”的艺术;正如英国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len)说: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中动作设计、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动画物体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处理,即是“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媒体准确地传达信息,体现出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同时也展现出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魅力。
在创作手法上,计算机动画也体现出它独特的艺术性。计算机动画经常运用夸张、幻想、变化、虚构、神似等手法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且能产生非常强烈、奇趣、出人意料的银幕视听效果,给人予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另外,计算机动画的风格也是其艺术性的体现。或细腻、或粗犷、或幽默、或严肃、或现代、或民族…不同的风格给人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和回味。
(三)计算机动画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技术和艺术是计算机动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贯穿于动画制作的始终。例如,计算机动画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构成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画面构成是技术的问题;计算机动画中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动作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动作是技术的问题;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是技术实施的目的。忽视计算机动画的技术,就不能实现预期效果;忽视计算机动画的艺术,便会遏制艺术的追求,削弱计算机动画的感染力和价值。所以,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和艺术应和谐互融、完美结合,才能充分展现计算机动画的无限魅力和价值。
四、计算机动画的鉴赏
计算机动画的鉴赏可分为:技术鉴赏、艺术鉴赏、功能鉴赏。所谓技术鉴赏,是指欣赏时主要着眼于动画的技术运用效果。如建模的精细程度、图像处理的品质、音频视频的同步性、程序控制的精确性与流畅性等;所谓艺术鉴赏,是指对动画的审美进行的鉴赏。如画面的美感、动作的表现、音乐的运用、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情节的设计、创意的表现、艺术风格等;所谓功能鉴赏,是品评动画的功能是否完美。如动画的导航功能(按钮链接、鼠标跟踪、界面设计)、表现功能(演示效果)、表述功能(文本描述)、测试功能(学习效果的测试,常见于多媒体课件类动画)、多媒体控制功能(声音、动画的播放及交互性)等。
五、后记
计算机动画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计算机动画的制作技术是值得专业人士终身研究的,计算机动画的艺术魅力也是值得动画制作者毕生追求的。它是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专业门类。只有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艺术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魅力无穷的计算机动画。
参考文献 :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5
[2]吴冠英.动画美术设计[M].北京:高等美术出版社,2001.4:13-25
[3]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大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7:5-8
[4]吴起.3DSMAX4精彩范例制作[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6:32-45
[5]李显,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52-68
[6]赵子仁.Animato:Pr电脑动画的活动画面制作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6:8-12
[7]苑玉峰.分形几何与分形艺术.中国图像图形[J],2001.3:35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欣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8
[9]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6:2-56
一、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为准备开发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我们首先学习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参考了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在课程开发实践之初,我们树立了一个课程开发理念,即“校本课程开发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需要”;确立了课程开发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需求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最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校本课程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朝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
(二)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环境、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利用本校的优势资源,构建出学校独有特色主题的课程。
特色课程要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展现与其它学校相比所具有的个性化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校获得社会、家长、学生对品牌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三)在新课程标准内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特色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学校根据现实条件自主开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它不能偏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范围,否则,就是超纲,就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又不应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简单的强化,而应是它们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校本特色课程应着重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领域进行补充,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学习系统。
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
(一)分析影响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对影响课程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分析,学生和社会需求分析,学校现有资源分析等。
1.学校办学目标分析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1],即“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全面、长久、强劲的发展能力的人。”[2]学校的特色课程“笔韵墨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的办学目标是通过“‘雅致’精神文化内化”,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博雅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文雅的言行举止、致远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意志的现代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为高校输送优秀的艺术人才。”[3]
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它是通过“审美教育”的路径来培养‘雅致’精神的。对于普通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传承中华民族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入门级的美学基础知识,并且从审美角度进一层地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陶冶学生的“雅致”气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具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让他们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掌握一些美学基本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为将来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2.学生、社会需求分析
为设计本课程,在高一、高二级的1162名学生中,我们针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需求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1018份有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学习该门课程”的同学776人,占76.2%;“有兴趣并愿意参加选修”的学生337人,占33.1%;“对书画、音乐有兴趣并有意作为将来个人从事的专业来学习”的学生43人,占4.2%。由此可见,该门校本课程还是有比较多的需求的,具备了至少要能开一个选修班的课程开发最低要求。
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4],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审美来推动。另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过度的物质化,给人们思想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我们学校的教育考试文化也存在比较大的缺陷:人文教育不足;而“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5]。因此,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承担起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培养学生的健康和谐的人格,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生需求,还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具有审美特质的特色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都有很好的需求。
3.学校现有资源分析
首先,白云中学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早在师范办学期间,学校就形成了“德文并举,以德立身、以文载道”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学校逐渐形成了“审美文化”的风尚。如今,在学校“求真、求实、求美”的校训教育之下,“求美”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学校每年的“文化艺术节”的各种专题活动,更是让学校的审美文化发扬光大,审美文化已经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灵深处。这是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最有优势的教学资源。其次,我校语文师资力量雄厚,语文科20多名教师中,有一半是高级教师。有的老师还在“美学”与“古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这是我们的第二大资源优势。还有,高二的学生尽管对美学没有系统地学习,但从小学到高二上学期为止,却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这是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是特色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生资源基础。
面对学校的传统审美优势、师资优势和学生的基础优势,我们可以针对高二下学期的学生,把三者优势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出一门《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古诗审美教育。
(二)校本课程的编写、试用、修订
1.教材编写
《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补充性质的语文学科校本特色课程,在美学方面的内容,不再重于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只是定位于入门级的,只限于能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内涵的简单知识,主要是一些最基本的美学知识,比如:美的本质、形态、美的基本范畴。在于古诗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再把它定位于着重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了,不再重复古诗的语言、情感、技巧、风格的鉴赏;而是侧重于从审美角度审视、欣赏古诗所表现出来的美,侧重于让学生体验、感受、欣赏古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的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美学观点去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雅致”精神品格的目的。
因此,这门课程的编写是在学生现有的古诗阅读水平基础上,以部分审美知识为核心,以古诗为审美对象载体,既有一点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具体形象载体的入门级的审美课程。
2.试用、修订
在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定稿之前,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教学试验。在一个有39人的“选修二”的课程班里,试讲了6个课时(全部课程计划为15个课时)。然后,做了一个学生调查反馈。
多数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的方面有:
(1)从审美角度学习古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能初步地感受到古诗的美的形式。
(3)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古诗美的原因。
(4)与已往相比,对古诗更有兴趣。
但学生也反馈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课程教材进行了相应地修改。
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 课程教材修改
(1)有些知识点的文字阐述:只有概述,少有全诗例子,抽象,难理解 (1)每个知识点的文字阐述改为:概述+至少一个全诗例子。
(2)有些诗词例子没学过,不能理解。 (2)例子尽量更换为学过的诗词。对没学过的古诗词,后面加鉴赏解析语。
(3)全部内容估计没法在15堂课学完。 (3)删除了一些次要的知识点。
(4)没有思考练习题。 (4)每课时后面,增加一道综合性思考题。
三、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
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初步完成后,我们参考了一些比较权威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进行了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的不足,并及时调整与修订,使之更完善。我们采用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如下:
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1.与办学理念的是否一致性? 1.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全一致。
2.能否彰显学校特色? 2.能。
3.是否有效利用了学校已有的资源? 3.有效地利用了已有的优势资源。
4.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 4.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学审美”的特点。
5.学生对课程适应性如何? 5.待验证。
6.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如何? 6.待验证。
本课程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得等全面使用之后才会有个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但经过修订后的课程也一定会更加完善。
(本论文是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科研小型课题2013年度项目“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课题编号:13XKT048]的研究成果。)
注释:
[1][2][3]广州市白云中学特色课程“笔韵墨香”申报书[Z].广州市白云中学内部资料,2014.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法;改革
一、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相伴随,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招生规模、器材设备、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一个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首先,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600多所高校设有音乐艺术院系,有百余所高师院校设有音乐教育专业,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相继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这说明我国高师院校音乐系科已具备培养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的能力,为促进我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办学形式多样。为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育对师资的多方面要求,高师院校音乐系科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除了扩大招收全日制学生外,还增设函授专业、夜大学、成人音乐教育专业,开办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助教进修班、讲师研讨班,加快培养、培训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速度。
再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近年来,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系科针对专业适应面窄、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难以充分体现师范特色和缺乏灵活性、多样性、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等情况,积极进行探索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如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系科根据未来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欣赏、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
最后,科研工作稳步发展。许多从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改革、教学研究、介绍国外音乐教学信息等方面发表诸多文章。这些学术论文在指导教学、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招生数的增加和音乐教育专业点的增设,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也出现一些问题。
二、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科学理念,理顺管理体制
华中理工大学的老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说过,科学研究天道,人文研究人道。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航。科学必须与人文交融,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便是天人合一。姜丹认为,要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将音乐艺术教育与校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把主体对象转向全体在校学生。姜丹指出,理顺管理体制是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基础,目前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已建立起成熟有效的音乐艺术教育管理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现设艺术教育中心,隶属人文学院,由学校主管艺术教育的副校长领导。其运行的实绩积极有效,为教育部及其他兄弟院校所推崇。其他高校也应联系实际,努力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权威高效的音乐艺术教育管理体制。
(二)改进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改进课程结构是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坚持艺术门类齐全、兼顾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积极建设准专业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体的指导思想,每一类课程要兼顾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实践、音乐美学三个层面。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探索由知识传授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融技能、鉴赏、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教学。
(三)更新教育观念
音乐教育要提高教学水平,立足长远发展,音乐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音乐教育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探索:
1、以兴趣培养为驱动力。在音乐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就要使学生与音乐之间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以学生积极学习为前提,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兴趣教学的探索,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2、音乐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被教者,学生始终是充当音乐活动开展的主角。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任何教学方式,怎么样的教学模式,始终是教师的探究问题,而这些问题探究的主体则源自于学生,他受学生的启迪同时又服务于学生。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重要性。
3、音乐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允许他们在创造中大胆的尝试。同时教师还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指导和鼓励,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协作的方式,师生一道完成音乐的创作过程,丰富和教学内涵,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很好的锻炼,让学生在今后的音乐中善于创作,乐于创作。科学家贝弗里奇说:“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正因为如此,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音乐所给予他们的是无尽的创造力。
(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1、视听手段。视觉手段:幻灯、音像设备及资料;听觉手段:音响设备及资料。
2、计算机音乐技术手段,多媒体及课件:电脑音乐设备及软件。
(五)让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就是凭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进行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外在的声音美和内在的内容美、结构美,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它在启发人的内心美感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因此,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其它教育中去,充分利用美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
1.音乐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当我们聆听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时,我们领略到的绝不仅仅只是它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音,是通过这些因素激活我们心中美的情趣,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使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拼搏人生。所以,我们应该运用音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追求真、善、美,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音乐教育培养提高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音乐修养的培养,使他们懂得单靠听流行歌曲是不能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的,必须加强高雅音乐的熏陶和鉴赏。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是提高审美素质的极好教材,欣赏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是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方式。在强化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要培养他们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交给他们一把打开通向音乐殿堂大门的钥匙。另外,教师还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什么样的作品是一般的,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完善不仅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开拓意识的领导者,更需要一批用知识武装头脑的教职人才。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民族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一环,为此音乐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整个系统的建设献计献策,使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工作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经验交流,教学管理上环环相扣,相辅相承,将我们的五千年的灿烂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冯绍秀 浅谈音乐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艺术。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2.
关键词:文学 艺术 文艺资源 文艺活动 文艺氛围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文学教育,而对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比较忽略,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是妨碍学生对各种艺术类型的学习进步,二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三是增加了文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负担。众所周知,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其他艺术类型与文学共同构成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平台,它们是相互影响关系密切的,在教育领域也一样。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音乐、绘画等等教育不受重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比较薄弱,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文学的带头作用,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进而推动宣传和学习其他的艺术类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以下就此提几点建议:
一、开阔视野,利用社会文艺资源
社会是文艺的源泉,学生接触文艺的渠道非常多。有直接接触的,比如博物馆、文化宫等等,包括景德镇的陶瓷展销、春节的花卉展销都可以是学生感受文艺的场所;间接接触的就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影视、网络、广播,比如固定的音乐频道,综艺节目等等,甚至连频繁的广告也成为了艺术品。
这么庞杂的文艺资源,我们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知识介绍,再慢慢地培养文艺欣赏的技能和自觉性,养成习惯,当然,也是更好地为语文学习服务。
首先是挖掘学生的生活文艺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赏技能。平时学生在写作文、日记的时候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身边的文艺资源,让他们去发现生活艺术。例如,近年来人们热衷于文物,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情况,了解到本地较多出土的文物,再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文物的鉴赏知识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并组织去博物馆参观,然后让他们把喜欢的文物和保护建议写下来。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多组织类似活动。例如,学生现居住的城镇,有许多房屋是解放前建造的,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好好地观察房屋的风格,再找来建筑知识帮助鉴赏,这也是写文章的好素材。又例如,学生对景德镇来本地展销的陶瓷很好奇,他们掌握了一些鉴赏知识后,可回家向父母宣传,再跟父母一块儿去看展销,然后在班上向同学介绍自己印象深的或者买到的工艺品。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进行语文训练的机会就会不断地增加。
其次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看专题文艺节目,增强学生系统鉴赏的技能。这类节目,生动形象,网络影视都非常多,观看多了可以较系统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艺术。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并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家里自觉地观看,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例如,在爱尔兰风格的《大河之舞》播放后,踢踏舞的节目很流行,学生也喜欢看,可介绍他们去看音乐频道的经典节目,系统地了解,然后要求他们经常看这个节目,了解世界的通俗文艺的一些流派,诸如古典辣妹、莎拉布莱曼等等。又例如,学生对流行的山歌感兴趣,可以借此让他们观看影片《刘三姐》,说说新旧山歌歌词的变化和原因。引导学生观看文艺节目,不能够完全放任,要计划好,组织他们在固定的时间观看,最好也让家长共同参与,如果时间与上学有冲突,可以让有条件的家长预先录制好,合适再看。当然,学生不是专业人士,观看时要求了解就行了,不要太讲究学术。例如,学生了解绘画,能够知道中西方历史的异同,名师名画,大概的流派风格就可以了。这些工作有时与语文联系密切,有时则不很密切,不过,语文学习是不急功近利的,等到要用的时候才去认识就太迟了,谁都知道,意大利的建筑音乐与我国的语文看起来是不沾边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它对阅读朱自清《威尼斯》的帮助。
二、培养兴趣,开展课外文艺活动
课外的文艺活动是围绕语文来展开的,例如,学习《雷雨》选段,可让学生观看电影,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并说说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区别。必要时,这类的活动可以请其他科目的教师参与。例如,学习诗词曲,可选择一两首诗画性强的,如《迢迢牵牛星》、《饮酒》之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请绘画教师根据学生找出的意象来想象作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思想和巧妙构思。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以让他们掌握相应的方法,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技能去学习了。
围绕语文来展开的课外文艺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辩论、参观考察、表演和鉴赏等等,不管方式如何,关健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和实践,一般做法是从语文入手,再与艺术融会贯通。例如,让学生找找他们所学的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再看看他们听过什么样的跟月亮有关的民乐,如果听得不多,教师就介绍他们听听民乐《二泉映月》、《月牙五更》、《汉宫秋月》等等,看看月亮的含义在文学与音乐中各有什么异同,由此看出中华民族的什么心态?他们还听过什么样的民乐是反映出这样的心态的?这些民乐为什么没能普及,如果推广民乐要做些什么工作?又例如,学习《呐喊》后,可让学生想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再介绍他们看鲁迅编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介绍画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再回过头去读读鲁迅的作品,加深理解课文的人物性格。解决了这些之后,让学生准备下一个鉴赏内容,去找找同名《呐喊》的爱德华・蒙克的作品来比较,看看人物的情感有什么异同,并了解爱德华的创作风格。参观考察则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例如,让学生看看广场、街头、公园这些生活场所合适安置些什么样的雕塑,公共的单位如政府部门、电影院、剧院应该做怎样的建筑设计,甚至林荫道、街道花卉都可以是考察的内容,搜集起来可作为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材料。表演,一般是改编学习过的课文或者课外读物来进行的,例如《项琏》、《陌上桑》,在学生改编成的剧本或者片段中挑选出优秀的来演出。辩论,大多是就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来进行,例如多数学生很喜欢《大河之舞》,不喜欢芭蕾,少数则喜欢,教师可让他们分组搜集资料陈述各自的理由,去说服对方接受,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两种舞蹈的风格及其艺术价值,纠正错误的看法,辩论是训练语文听说技能的极好方式。
开展上述课外活动,教师要端正思想,不要老是认为文艺太难太深,学生不理解做不来,其实认识是有阶段性的,即使肤浅,学生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够因为难和深就不让他们去认识,而且现在做的是推广普及工作,不去认识,学生的文艺水平更不可能提高。
三、主动学习,感受课堂文艺氛围
首先,在课堂上,要从教材、学生和教学三个方面去考虑,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感受文艺。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使用古筝《出水莲》。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荷花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启发学生回忆周敦颐的《爱莲说》,想想荷花象征的是人的什么心性,在文章中又反映了朱自清什么心性。然后再让学生听古筝曲,深入体会荷花的含义,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说说这样配乐朗诵的好处。当然,课堂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学习朱自清的《威尼斯》,在讲到意大利歌女酽酽的歌喉时,让学生听听威尼斯的民歌,适当感受就可以了,不必也来个配乐朗诵。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适当的方法,培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字眼:碧绿、一丝丝漏下、蓝朵(触觉)、飞声(听觉),找出构图的视角,再通过简单的配色作画,然后与相应的语言文字对照,感受秋的清、静(重点写清)。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据此去学习写秋果的自然段,通过构图绘画感受秋的七八分成熟,进一步体验秋天的清。等到学习朱自清的《威尼斯》,教师稍稍点拨,学生就可以运用想象构图作画来体会威尼斯运河边上圣马克方场的艳雅景色了,当然为了强化效果,在想象之后,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让学生观看实况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