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论文评语

文化论文评语

时间:2022-11-20 04:3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论文评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论文评语

第1篇

各二级学院:

为加强对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根据《惠州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管理规定》(2017年修订)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新教务系统有关毕业论文(设计)设置的要求,现就做好2021届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质量监控

1、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领导。各二级学院应成立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质量要求及检查安排等。定期召开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稳步提高。

2、明确工作职责,注重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二级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之间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组织体系与责任制度,加强指导和管理,把好每一环节的质量关。

二、明确具体要求,加强过程与质量管理

1、2021届学校继续使用中国知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简称:知网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信息化管理,全过程在系统中操作,系统将保留过程记录,系统登陆网址hzu.co.cnki.net/。各二级学院应及时对师生进行知网操作系统培训,以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

2、各二级学院应开设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课程或举办相关的讲座,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方法培训;召开动员会,传达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通知精神,使师生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

3、严格选题原则和选题程序,把好选题关

(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社会文化、经济建设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大学生业余科研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前期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论文题目。理工科类结合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达到90%以上;文科类结合科研,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热点的课题应达到70%以上。课题更新率达到100%。

(2)应遵循选题原则,严格执行课题审批制度。组织课题审核组对师生申报选题进行审查,并对课题给出审核评议的结论(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课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题的难度与工作量是否适中,完成课题所需条件是否具备以及对该课题的建议等方面)。课题一经审核批准,二级学院教务员应及时录入知网论文管理系统。

(3)学生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确需变更,必须在4月9日之前在“知网系统”填写《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变更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4、选派好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指导水平

(1)各二级学院要认真审查指导教师资格,配备一支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教学经验较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原则上,每位指导教师原则上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8名学生,个别专业确因指导教师不足,原则上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助教不得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但可以与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合作指导,担任适量的指导工作。可适当聘请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需填写校外指导教师登记表)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2)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培训和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随时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注重过程控制,严格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2017年修订,教务处网站可下载)对学生进行指导。

5、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和诚信教育

(1)各二级学院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实行考勤制度,如因事、因病离校,应向指导老师和学院办公室请假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否则将按旷课处理。学生缺勤(包括病假、事假)累计超过毕业论文(设计)时间1/3以上者,取消答辩资格,不予评定成绩,须重新补做。

(2)对在校外企业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除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外,还应配备校内指导教师(校内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各二级学院教务员在教务系统中注明),并经常与校外指导教师和学生联系,检查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条件(设备、药品和资料等)是否具备,跟踪毕业论文(设计)进展,及时反馈并解决校外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3)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杜绝论文抄袭、伪造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行为。

各二级学院要认真组织学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行为的通知》(教督厅函[2018]6号),并结合实际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方面的自查自纠工作,发现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中的漏洞须及时进行整改。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培养学生学术研究中科学引用文献资料的良好习惯,杜绝抄袭、拷贝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学校将继续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对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部检测。

6、强化质量意识,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

制定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措施和检查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文件;成立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指导小组、质量监控小组等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应加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研究力度,探索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重视做好各环节的检查与整改工作,特别是中期检查工作。

7、组织好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与成绩评定工作

(1)在答辩前两周要制定好答辩工作计划(要求包含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成员构成,答辩的时间、地点和答辩学生名单),在知网系统上录入并报教务处实验实践科。各学院不得擅自将答辩时间提前。

(2)各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要严格执行答辩程序、评分标准及质量标准,规范审阅、评阅、答辩等环节。毕业设计(论文)评语要具有针对性,严禁多人评语雷同现象的发生。评分要严格标准,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并与评语相吻合。要严格控制优良率,原则上优秀的比例不超过10%,优良率不超过45%。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严把质量关。

(3)实行二次答辩制度。凡是第一次答辩中存在较多问题,答辩不能通过者,由答辩小组提出,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审查决定,进行二次答辩。二次公开答辩由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主持,各二级学院在组织二次公开答辩前要公开答辩会信息,将公开答辩会向全院开放。二次答辩时间一般在第一次答辩后两周内进行,评定成绩只能为中等(含)以下。

8、做好评优与总结工作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在2021年5月21日前结束;2021年5月17日前完成成绩登记以及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与推荐工作。各二级学院将推荐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名单于2021年5月28日前送实验实践科,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推荐比例控制在毕业生人数的1.5%以内,优秀指导教师推荐比例控制在当年指导教师人数的8%以内。

特别提示:凡被推荐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应严格按修订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整理成篇幅约3000—4000字(最多不超过6个页面)可供发表的论文(设计),否则不将其列入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编计划。

(2)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总结与质量分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二级学院应认真总结,查找问题,寻找对策,形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和质量分析报告,并于2020年6月4日前交教务处实验实践科。

 

 

 三、相关材料报送时间

序号

材料名称

送交截止时间

备注

1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2021年1月11日前

全部报表和材料都请提交电子稿和加盖公章的纸质材料

2

毕业论文(设计)前期工作自查报告

2021年3月12日前

3

毕业论文(设计)中期工作自查报告

2021年3月26日前

4

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的推荐材料

2021年5月28日前

5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21年6月4日前

6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报告

7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质量评价结果统计表

注: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表格可在教务处网页下载。

                                           

 

  教  务  处

                                  2020年11月30日

第2篇

什么是Academic writing

1.Academic writing是什么?

Academic writing通常被译作:学术英语写作,区别于其他的写作方式(比如小说、诗歌等的写作创作),它首先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批判性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而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辨能力,

当然,批判性思辨能力绝不是学术英语写作的全部,但至今为止,学术届也并没有给academic writing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约定俗成的是:学术英语写作区别与其他形式的写作,有其自成一套的规则,比如对文章结构、内容以及对语言等等有着详细的规则和要求。

2.Academic writing的规则是什么?

通常学术英语写作要求观点要有逻辑,以极为正式的顺序或结构呈现;

观点或者论点需要其他学术文献的支撑,并且对学术文献的引用和参考都要严格的符合研究论文撰写格式(比如人文社科专业常用的APA格式);

不同与其他个人写作,学术英语写作的目的通常是探究某个既定题目或者事件的相关理论、原因、可能的结果等等;

最后学术英语写作要求使用正式的,客观的,简洁的语言,并且对标点符合、语法以及拼写有严格的要求。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实不然,如果你已经开始在准备学术英语能力考试,无论是雅思、托福或者是PTE,那么在准备其写作项的考试时,你就已经上道了!

仔细回想一下,这些考试对于写作项的标准是不是和上述的academic writing的要求非常相似?所以,理解了academic writing的规则,也就不难理解这些考试要求了。

此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academic writing的定义各有一套说辞,但是关于它的核心,却没有太大的争议,即:clear;论述的结构、内容、语言都要清楚。

因为在西方写作文化是writer responsible culture,作者有责任在写作时清楚明了的传达文章主旨,所以体现在写作中就是演绎性方式(deductive),即文章以平行推进模式(parallel progression)展开。

第3篇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ore index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impact of the research team and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n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analyze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n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realized. The result of an example shows that the model is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研究生;创新能力

Key word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181-03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在本科教育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培养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否。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我国每年的研究生培养数量均有相当大的规模,这也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作为其核心素质的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研究生教育应当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并将其融入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质量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1]。

科学地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2]。传统的教育评判大都采用只注重其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黑箱理论”[3],全部采用数字量化评判,虽然便于操作,但是某些指标仅以数值来反映,不太科学。对于某些不宜用数值描述的模糊指标,应选取一个模糊集合来描述。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了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模型,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1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繁多,所选指标应既能客观公正的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全面地、系统地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在选择指标上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多主体评价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4]。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选取“自身素质”、“研究团队”、“文化氛围”为三个一级指标,三个一级指标下又包含若干二级指标。

1.1.1 自身素质

自身素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研究生自身素质是否优秀,对今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自身素质方面,综合考虑其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性格特点,选取了检索能力、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论文撰写、外语水平、调研实践和责任心七个方面作为指标来进行评价。

1.1.2 研究团队

研究生通过在与导师的沟通和在科研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来不断地提升自己。在科研项目的参与过程中,作为研究团队的一份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会受到来自团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导师作为研究生的主要培养者,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基于此,选取导师学历、高职比例、年龄层次、科研经费和获奖情况五个方面作为指标来进行评价。

1.1.3 文化氛围

外部的文化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所谓“见贤思齐”,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学生更愿意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想,同他人进行学术交流[5],一个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为此,选取年学术交流次数、激励机制和年科技竞赛次数三个方面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指标体系建立如图1所示。

1.2 指标权重的求解

应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对上层指标的权重系数,在两两评价指标对比的判断矩阵的构造上采用1-9标度法,由专家打分可直接得A与下层指标的权重系数:A=(0.58 0.24 0.18)。

下面,首先构造A1与下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求得最大特征值λ=7,一致性比例CRM=0.0017

同理分别计算A2与A3下层指标的权重系数为:

A2=(0.160 0.239 0.039 0.160 0.202);

A3=(0.5 0.3 0.2);通过验证,一致性比例CRM均小于1。

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1 模糊综合评判

模糊综合评判,亦称模糊综合决策,一种模糊决策方法。指对各种因素及它们与各种决策方案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后做出优化判决的一种数学方法。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包含因素集X={xi;1?燮i?燮n},决策集Y={yj;1?燮j?燮m},以及X到Y的模糊关系R={rij;1?燮i?燮n,1?燮j?燮m}。如果a=(a1,a2,…,an)为X上的模糊向量,通过a与R的复合运算得到Y上的模糊向量b=(b1,b2,…,bm)。

2.2 评语集的建立

评语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的各种评判结果的集合, 是对单因素和多因素性能的评价,本文针对各评价指标特点,将各评价指标分为优、良、中、差四个评价等级,各评价等级取值范围由专家讨论所得。即构成评语集:V=(v1 v2 v3 v4)。

2.3 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在模糊综合评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经专家讨论,对于可定量处理的指标确定用效益型和成本型两种指标类型来描述,对于需定性分析的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效益型和成本型分别可用下梯形函数和上梯形函数两种隶属度函数来描述,其函数图如图2所示。

其中,检索能力:以在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阅读的中文和外文文献衡量。

基础知识: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平均成绩衡量。

专业知识:以最高质量衡量,期刊检索因子衡量。

论文专利:以和取得专利数量衡量。(年均)

英语水平:以四、六级成绩衡量:八级优、六级良、四级中、不过级差。

调研实践:以去工厂、部队调研和社会实践的次数衡量(年均)。

责任心:定性。

导师学历:博士+博士后或双博士优,博士或双硕士中良,硕士中,学士差。

年龄层次:平均年龄。

获奖情况:以获省部级奖励为主(年均),加权处理,若是国家级须乘以2。

3 实例分析

假设某研究生经专家针对以上指标进行评分后,所得分数如表3所示。

从评判的结果来看,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该生的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为中等。

4 结语

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通过考虑研究生自身素质、研究团队和文化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通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更加全面具体地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人才教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所应具有的核心能力,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岳庆军.对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认识与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4(2):122-124.

[2]陈振斌,张万红.研究生创新能力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9(3):288-290.

[3]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6):164-168.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有效评价 策略

作文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价是语文教师对涉及学生习作的各种因素和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有了作文评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评价中了解自己写作的真实情况,并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作文指导。

1 高中作文评价的内涵

作文评价的直接对象是习作文本,对习作活动(过程)的评价必须通过习作文本而展开,因而习作活动(过程)是作文评价的间接对象。事实上,作文及作文指导是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习作文本又是写作者实践的产物,所以,作文评价的实质对象应该是习作主体。作文训练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不像阅读训练、听说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不产生阶段性的、明显的具体产品,作文训练过程总有实在的阶段性结果——习作文本的产生。只评结果不评过程,不是完整的习作评价。学生习作的内容评价有三个维度,即习作主体——学生,学生的劳动和学生的劳动成果。习作主体是指习作活动的执行者与习作产品的制作者——学生。习作主体评价是指对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写作态度、写作水平及对习作活动的监控能力的评价。学生的劳动即学生的习作活动或习作过程,它直接决定着习作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写作水平的进步。学生的劳动成果即习作文本,它是学生习作活动的直接结果。

2 存在问题

2.1 重作文水平,轻作文态度。重视对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等智力因素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感情、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东拼西凑、假话连篇的“好文章”能博得赞赏,认真写作但不够成熟的“差文章”只会受到体无完肤的“批判”。

2.2 重作文结果,轻作文过程。目前作文教学一般做法是,先布置给学生一个题目或话题,然后让学生构思写作,等作文完成后,教师作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教师的评价只能反映作文的结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3 重横向比较,轻纵向考察。每位学生的桌赋才情、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因而其作文发展也有快慢之别。然而很多教师希望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够“齐步走”,每次作文都能尽善尽美,把学生群体作为评价的唯一参照,使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作文,有肯定的,有否定的,更有甚者还要做讽刺挖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看似公平公正,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

3 优化高中作文评价的策略

3.1 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人员等共同操作,力求从各个方面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师生之间己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是“平等中的首席”。高中作文评价应该把学生纳入评价的主体。为了真正实现评价的公平性,我们应该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评价,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交流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可避免单方面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有效。

3.2 评价言语个性化。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其个性,作文评语也力争做到与之相符,学生的文笔有多少风格,教师的评语就应该有多少风格。而不能对每位学生的作文评语都通用,那样就失去了指导意义。不同文体要求不同,作文评语也就要体现这种不同。散文、小说、诗歌等的评价更需要感性思维,议论文、说明文的评价更需要理性思维。

3.3 评价标准层次化。开放性的评价标准在横向上的展开表现为承认学生之间有差别,但不强化比较,这正切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评价建议。从学生实际出发,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例如: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就引导他写记叙文;有的学生擅长推理和判断,就引导他写议论文,在观点的新颖性和论述的深刻性上下功夫;有的学生感情细腻,就让其写抒情性的文章,把自己内心的感情真切地表现出来。教师更要关注个性发展缓慢的学生。有的学生有自卑、孤僻等某些缺陷,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积极塑造自我。

4 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高中学生作文发展性评价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也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得到完善,而这个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可持续研究的过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评价体系的再建,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效率的提升为导向,这一价值取向只能加强而不是弱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高中学生作文发展性评价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也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得到完善,而这个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可持续研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伯石.高中作文评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议论文教学 有效性

长期以来,高中议论文教学陷入一种教师讲授、学生写作、教师评改的封闭、枯燥而呆板的循环模式。笔者认为,真正的议论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唤醒潜能的多元体验,一种燃烧激情的亲历还原,一种开启心智的交互感悟,一种沉淀哲思的协作探究。

借助网络环境,可以强化课堂的开放性,使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化,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体验、还原、交互、协作,实现议论文教学的高效运转。

一.多元体验:大力拓宽写作外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议论文写作更不能囿于课堂。古人亦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下议论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囿于教材传播和课堂传授,视野狭隘,平台残缺,学生吸取写作营养的途径单一。

网络平台能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写作资源库”,及时储备、增添、更换题材,以防止资源匮乏造成的创作枯竭。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学生在网上可随意阅读经典小说、名家传记、优美散文、时事评论等各类文章,积累素材。

例如,创作以“沉静”为话题的议论文,就可以依靠网络资源搜寻到大量有关的素材,如杜拉斯、海顿、欧里庇得斯、维特根斯坦、庸、纪伯伦、沃尔特・肯等人文类素材,关于“微博控”、“手机控”、“游戏控”现象等现实类素材以及名人名句、陌生化哲理语段等语言素材,以资参考。

网络环境下的议论文教学,既可以结合教材,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线,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又可以借助网络,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线,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由此构建经纬交错的议论文教学网络,使课内外相得益彰。通过教与学的多元体验,大力拓宽写作外延,使学生视野更开阔,议论写作时能够做到信手拈来、纵深推进。

二.亲历还原:充分燃烧创作激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长期以来,枯燥、程式化、低效的议论文教学模式,不但长期困扰着教师,也使很多学生怕写甚至厌写议论文。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是因为写作是一个动态的的过程,而课堂作文大都侧重于结果的评价。如果能够利用网络及时、鲜活特点,在学生的写作意识还未离场之际,教师进行鼓励和点拨,同学进行观摩和评价,就可以做到还写作以过程,把结论型教学还原至动态性写作。

例如,基于网络,我们可以设置“T型展台”,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观摩,让其成为学生竞相表演的舞台;可以设立“构思交流区”和“素材评点库”,单独为师生、生生提供及时互动、提升的平台;甚至还可以提供视频、动画、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丰富化的动态写作过程,会使学生爱讨论、评价和创作议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动感议论文教学,能够创设激情氛围,拓展创作空间,挖掘写作潜力。从而走向高效多能模式,还原至写作的动态过程,教学充满平等气氛,形式生动活泼,过程新奇刺激,使创作分层次、有秩序地推进。

三.交互感悟:强力彰显主体地位

如果在议论文教学中,学生能真正成为主体,语感在赏析中生成,情感在体验中唤醒,感知在思考中获得,能力在探究中提高……这才是真正充满了经历过程、自主生成的和谐的教学过程。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基于网络的议论文教学,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师生的交互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互相提升,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传统议论文教学中,作文评价的“生死大权”只决定在教师之手。教师评改的滞后性、评价的单一化、评语的同一性使学生写作议论文的积极性大为挫伤。而互联网可以提供聊天室、BBS论坛、博客平台、QQ群、电子信箱等平台,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智慧交锋,情感碰撞,心灵激荡,思想交流,使写作成为一种富有激情的动感之舞。

笔者曾上过一堂“写作文如何有文采”的市级网络公开课,通过聊天室评论、修改学生习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通过博客平台进行现场作文比赛,激发了学生的求胜意识;通过QQ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地位,拉近了师生教学的距离……总之,教师的“教”尽量离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凸显,让师生的交互、感悟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四.协作探究:不断提升作品内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基于网络环境,教师能够做到以语言为载体,以网络为桥梁,以课堂为常态,从而充分设置探究性情境,网络博客、论坛、聊天室、QQ群等平台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顺畅和深入。

议论文教学探究的形式有“自馈”和“他馈”,而探究的内容则包含写作技技艺、道德体验、文化反思、人文关怀和哲理哲思。通过小组探究,不但深入探讨议论文写作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能积极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丰富的心灵、睿智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和人生,构建写作的精神家园,使议论文写作超越人文和思辩的贫庸。

例如议论文教学探究中的“自馈”,可以先由各组学生推荐“代表作”,师生集体探究、讨论后,确定文章的优劣标准,生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竞相在网络中发言,表达观点,评点得失。这样,不但拓宽了交流的空间,而且加大了思疑辩理的力度,使师生的作文素养一起得以自我提升。

第6篇

原文说得很清楚,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境界”,即三个阶段,其实是搞研究、搞创作或创造发明必经的三个阶段,有人说是读书“三境界”也靠谱。如何理解这“三境界”呢?

简言之,即:

1,就你所要研究、写作的专题(课题、项目)收集资料,积累素材,尽可能各个方面都要想到,务求详尽;

2,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理清头绪,选定视觉,驳斥立论,猜想假说,证实推翻,往复循环,喜悦与苦闷不断交替,绝望甚至崩溃;

3,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新的征程,新的苦闷新的突破,周而复始无穷尽。

假定你要研究杜甫,以此为例细说之。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首先,要能独处。亲友邀你打麻将、逛街、唱歌、跳舞、看戏、旅游等等热闹的活动,尽可能不参加或少参加;其次,站得高,看得远,尽可能多地收集、占有你所研究的这个课题的有关资料。要研究杜甫,最低限度得有下列资料:《全唐诗》,仇兆鳌《杜诗详注》。杜诗内容极为丰富,艺术成就极高,为历代所重视,注家蜂起,有“千家注杜”之说。清代的仇兆鳌花费20年时间,搜集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资料极为详尽;杨抡《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历代诗话。》,《历代诗话考索》,《清诗话》;现当代研究专家的重要专著至少有十几种;港台与海外研究专家的专著;单篇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能找到多少算多少;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之代表性著作;另外,英语、日语、德语中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如果你一种都不能读,至少应搞到其摘要,请人译成中文。你还得有研究文献索引等等工具书。在今天,你还得熟悉相关的网站资源,不仅仅是研究杜诗、唐诗的、中国古代文学的、还应包括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当然还应包括港台与海外相关网站,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论文出世,你有可能遇到对你至关重要的新信息。因此,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相关网站!尽管如此,这还是可能没有达到“望尽天涯路”的要求,只能尽力而为吧!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你天天从早到晚研读这些资料,首先是读熟《杜诗详注》,即使是“详注”,语言与内容方面难解处还是有很多,方法虽然有,但需下功夫,需与其他注本相互参照,相互印证,还常常涉及到先秦至清代的大量作家、作品、其他领域的相关著作;你常有新收获,惊喜不断,但你很快在那些研究专著或论文中发现,别人早有类似的论述,且即透彻又严密!于是你再次研读那些专著与论文,找到了一些破绽,甚至谬误,你便以此为题写论文,写到中途,你便会发觉自己的论证苍白,前贤之所以到此为止是有原因的。甚至有的论著立论公允,论证严密,每一句叙述,每一句评语都有依据,严谨准确,恰到好处,要改动一个字都很不容易!这才体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真非虚言!你只得继续深入探究。你突然觉得又有新收获:那些专著与论文都是基于语言学、文艺学的视角,如果从社会学、经济学或心理学的视角呢?以新的视角来观察、分析肯定能得出新的成果。你选定了新方向,才发现自己在这个学科功力远远不够,又必须下功夫夯实新的学科!你只恨时间过得太快,于是废寝忘食,“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此期间,你又学了上述外语中的一种或两种,可直接查阅外文文献了;就这样,你读了至少十年甚至二十年,“年未满四十而视茫茫,齿摇摇,发苍苍”,腰围自然比以前小了不少,但你又有了不少心得,有了不少新发现,有了不少新观点,有了不少新的假说,但又还是朦朦胧胧的,要把它清除完整地表达,它的起因、特征、萌芽、发展的几个阶段、结果、对后世的影响等,又还不太清除,还缺几个链条,或者缺一个关键的链条;有些结论还不太站得住脚,还需要有文献支撑;或刚有了些新观点,却发现有新的论文已经提出并论证了那些观点。明明已接近目标,突然又冒出一座大山横在面前,且险峻无比,无处可攀!因此你非常苦闷。新发现的喜悦与想不通的苦闷常交织在一起。这种苦闷有时要到绝望甚至崩溃的边缘!但你的苦闷是黎明前的黑暗,是躁动中的婴儿!因此,值得!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拼命地在经典文献、大量新的研究论文里找依据,找有没有类似的说法,虽然找到了一些,但你都不满意,你都快绝望了,干脆暂时放下,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翻翻闲书,甚至其他领域的专著,甚至自然科学书籍,也去打打麻将,出席饭局;有一天,别人闲谈时讲了一个故事中的某句话,或那本书的一句话,或一条新闻,或看到某个自然现象,突然,如电光石火,你茅塞顿开,“就是它”!你欣喜若狂,这就是那个切入点,这就是那个关键的链条!于是豁然开朗,一通百通!于是赶紧跑回书房,奋笔疾书,深怕有别人抢先发表了类似的论文。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不同,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第二、第三个阶段。要是真的能这样做,必有成果,或大或小;若机缘巧合,鬼使神差,还有可能开创一个学派,你就是创派祖师!该学派的学术传统还会承续几代人!

各个领域或许该如此,有些领域还需要实地调查,不断实验等等。

未经历这“三境界”,绝不可能有像样的成果;反之,则未必!

这“三境界”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异曲同工!

若问,不选那么大的题目呢?答曰:仍有这三个阶段,只是时间之长短,苦闷之轻重,成果之大小不同而已。很多人往往在第二个阶段因绝望而放弃了!

因此,有人说:

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

第7篇

式;主体参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6—0037—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注重评价与教学法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但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批改都是教师一人包办,导致批改形式单一,教师批改得多,讲评得少,学生的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鉴于此,教师应尽快改变作文批改的现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丰富作文批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自我圈改,有效激励

自我圈改法是指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不急于收作文,而是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己朗读作文,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可以边读边用红笔圈出文中用得好的词句,好词用小圆圈标出,好句用波浪线画出,然后根据好词好句的多少给自己打“积累分”,一个好词加一分,一个好句加两分。“积累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只要学生重视积累,仔细圈改就一定能在自我圈改中提高作文水平。当然,如果“积累分”不设上限,其趣味性、挑战性就会更强。长此以往,学生间就会形成一股“积累竞争风”,学生积累的心理需要被唤醒,自然就能有针对性地看、想、记,并积极地去写。

二、家长参与,多元指导

通过调查发现,笔者班里63位学生家长,其中40位家长都认为家长参与作文评改的方法很好,他们非常支持。家长纷纷表示,在劳作之余,他们最想做的就是看看孩子的作业,尤其是习作。言为心声,通过习作,家长能透视孩子的心灵,摸到孩子思想深处的脉搏。由此可见,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家长素质普遍提高的今天,让家长参与作文批改是完全行得通并深受欢迎的。如果说一位教师批改几十个学生的作文,学生得到的指导是粗线条的意见,那么让家长参与批改、辅导,作文评改的指导线条就是有粗有细、多元纷呈的。在让家长参与批改作文前,教师应通过家长会使家长了解作文批改的方法,要求家长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赏识和批评相结合,批改和导读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给家长一定的批改空间,鼓励家长在作文本上精批细改,写几句评语等。

三、学生互改,分层建构

学生互改作文包括学生互批和小组批改两种方式。学生互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作文,增加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经过多次的批改实践,学生能够对写作的基本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小组批改是将四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轮流执笔,共同讨论,逐一批改四个人的作文。批改包括先疏通文句,然后按要求评论优劣,写出评语。交换作文批改的方式,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令学生有被认同、被接受和被欣赏的感受,而这种被认同和赞赏的感受会转化成一种“自我改善”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励学生写好作文。

四、教师评改,总体把握

教师批改是经过学生自我批改、家长批改和学生互改之后的一道环节。教师批改可以对学生的自我批改、家长批改和学生互改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为以后布置作文和批改作文打下基础。因此,教师批改要简评与细批相结合、教师讲与学生谈相结合、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直接批改与间接批改相结合、全面批改与择优集体批改相结合,营造一个开放的作文评改过程。

第8篇

人物述评

陈文增出生于1954年,家乡在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北镇村(定窑遗址附近)。大学文化,高级工艺美术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专家,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点特聘硕士导师。

陈文增从事定窑研究、恢复工作近30年,使失传千年的历史名窑再现人间。为了这项重大民族文化瑰宝的再现与振兴,他无数次栉风沐雨去古定窑遗址寻根问艺;无数次进京。到镇江、赴上海,凡是有定瓷遗迹的全司各大博物馆(院)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灰复定窑初期,只因定窑研制处于攻坚阶段父母先后去世而未能在父母跟前尽孝。几多坎坷,几多磨难,历经干百次试制、失败,再试制,再失败,终于形成今天艺术、仿古、日用三大系列、百余品种的定瓷生产规模。并课徒授艺,培养了大批定窑专业人才,为定窑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文增对定瓷刻划花艺术尤其钟情,发明了定窑刻花三把刀具(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打破了陶瓷史上关于定瓷双线纹样“刻一刀,复一刀”的说法,破译了古定瓷艺术密码;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创造了“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理论。他刻花从不打草稿,刀起刀落,一气呵成,一件刻花作品的完成最多不过两三分钟。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先生曾称赞说“是最过瘾的两分钟”。

研究中陈文增还了解到宋代定窑简洁明快的造型装饰与当时清丽高畅的文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把握其总体风范付诸于千百次的创作实践中;通过试制研究和古今比照,对定窑清白和米黄色的呈色形成给予烧成气氛(氧化焰和还原焰)的明确界定。

他还总结出:定窑决非单单的艺术,而且是文化积淀深厚,艺术价值超越的合璧之作,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将出现偏差。

近些年来,刻有“陈氏定窑”及“陈文增”铭款的产品除供给国内市场外,部分产品还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1998年首创370000元/件当代定窑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199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世纪大展”金奖,“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被定为国宝,由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2000年论文《定瓷科技发展管窥》获“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2001年“瓷,诗,书三联艺术”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2年艺术魔壶获国家专利后再次获得日内瓦全球发明家协会金质奖章,并获得300万(人民币)的资值评估;2002年定窑白瓷刻花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定窑莲纹刻花盘口瓶作为国礼由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收藏,莲纹刻花贵妃瓶为美国著名画家维利・帕克赫尔斯特女士收藏;2003年获“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展”大师作品荣誉奖:2004年获“中国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出版《定窑研究》45万字,并获中国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填补了定窑无理论的历史空白。

2005影响力

2005年2月,陈文增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惟一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因成绩突出,8月底,被首都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10月,又被河北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10月28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2005年12月书法获中国电影百年全国书法大展佳作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组委会评语

三十年的定瓷研究,陈文增被新闻媒体称为“名窑文化复兴时期的中国定瓷之父”。陈文增这位铁骨铮铮的开拓者,为彻底完成一场彪炳子秋的定瓷文化复兴运动,注定要与定瓷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对话。

第9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论文统计与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是专业的教学类期刊。该期刊精选并全文转载全国历史教育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历史教育论文。这些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更好地透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热点。本文将以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不同角度的统计分析,探究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热点,并据此展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度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统计与分析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学科的研究倾向和研究热点,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5个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8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从表1可以知道,论文转载数量比较多的栏目是《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的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多达11个,具体为《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价值观与历史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学目标确立》《高三复习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和《历史故事运用》。其中,专为历史学科设置的专题栏目有《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历史故事运用》,一共转载了16篇论文,其他专题栏目则是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共有。在这些专题栏目中,每年都出现的是《高考试卷评析》栏目。与2014年的专题栏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等研究。

2.源杂志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数量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来自25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的论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转载了45篇论文,大约是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46%。由此可知,这三大期刊是宣传和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教育论文。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能直观地认识全国不同单位之间在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交流状况。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里有16篇合作论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普通中学的合作论文有7篇,约占总数的44%。在合作论文中,同单位以及同省不同单位合作的论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论文有6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37.5%,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长。历史教育研究应该提倡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探讨,利用信息化条件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研讨,通过不同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自80家不同的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还有16家单位被转载了2篇论文,分别是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3)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特点。由表3可以知道,《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和四川这7个省市,说明这7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热情较高,状态活跃,在2015年发表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苏、浙江、北京3省市所发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前3,表明这3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水平较高,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门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视。

(4)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分布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系统归属能够知道,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分布在哪些单位系统,不同单位系统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活跃状态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大致可分为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出版社和编辑部、教研部门四大类,本研究中这四类单位系统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别是32.65%、50%、2.04%和15.31%。据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门的研究者也成为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力量。

二、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

1.历史课程研究

“当学生完成学校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仅仅积累了一些需要记住的历史事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2]。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学历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功能。一节好的中学历史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马维林、黄敏指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价值引领。历史价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扬善、唯美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各国文化和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第6期)*。唐琴、石晓健认为承担公民教育任务的历史课堂忽略了“人”,弱化了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概括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的孕育”;主张通过构建学术性课堂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发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倡导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的价值立场;认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构成了21世纪历史新课程基本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历史教学中“一分为二”式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简单套用“一分为二”式的评价导致了历史教育价值缺位;主张历史教师就应该大胆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方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用价值引领学生(第6期)。历史教育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陈志刚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认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富于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第6期)。王凤侠也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健全成长,对其灵魂以价值引领;历史课仅有史实、仅做事实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判断;历史教应抓住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问题锻炼、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5期)。

历史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徐赐成认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拟订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拟订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完整的教育视野,从教育教学的本义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地位,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本。他认为历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续文化传统,二是增进社会理解,三是资佐现实发展。历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为据,把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致发展线索,了解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第7期)。

2.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3]。历史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与思想的人文学科,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历史教学总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刻理解历史现象,不能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要解决这些教学困惑,郭子其认为教师应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位置记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习得迁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创造性思维(第3期)。历史教学不可能依靠灌输得到理解和内化,需要师生交流对话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颖基于对话教学的新型教学形态研究了“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在对话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师生相互理解,增强交流意愿,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第7期)。卢晓华认为点拨法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借助“互动”“情境”和“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看似浅显处点拨使学生逐渐深化认识,在思维盲点处点拨使学生厘清分析路径,点明历史线索,扫清思维盲点(第6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陈善松和吴国雄倡导整体性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通过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梳理历史脉络以及整体认知历史要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历史整体教学(第9期)。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要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郭子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重视诠释方法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历史发展进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以获得丰富而开放的意义,从而达成深度认识,获得明了的历史见解(第11期)。沈素英则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第8期)。

3.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所以,陈新民认为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第4期)。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李南亮,第4期)。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实性问题入手,设计解释性问题,进而推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思考,形成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事实性问题是基础,解释性问题是深化,评价性问题是升华。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怎样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时才不会出现哑口无言、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生拉硬拽等现象(吴波,第5期)。

4.历史教育测评研究

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称为表现性评价量规。马晓丽认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包括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权重设置、程度描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和评语建议,在创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时应注意把握好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总结,她提炼出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程序为解读课程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明晰要素特征、选择量规类型、描述评价等级、拟定评价量规以及修正完善标准(第2期)。

每年高考过后的全国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通过研究解读并借鉴文章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可以深刻认识高考试题的总体面貌及其命题趋势,把握不同题型并总结其答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往后的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指导。冯一下认为2014年方法类试题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史学方法类试题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试题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方法渗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化对方法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了解史学方法,科学地制定史学方法教学策略。(第1期)郭子其J为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来考查历史思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考查了多样多层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12期)。

四、结语

根据《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数据统计发现,一线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体,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况增多;标注参考文献的意识较弱,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与此同时,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和引文比例,说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还处在主观总结为主的“经验型”阶段,而非“学术型”阶段。

据此,笔者对历史教育刊物、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群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负重任的开拓者。从现有的情况看,一线历史教师仍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群体,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历史教育研究者仍将肩负着将历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处的任务。研究者还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强对历史教育主体的研究。二是历史教育期刊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杂志需要关注理论又重视实践,亦要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视,也可以以杂志为媒介,加强东、中、西部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 注 释 ]

[1]张家辉,哈斯塔娜,乔丽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献计量学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

第10篇

论文摘要:闻一多关于《女神>的两篇评论是新诗史上的重要文献。他在高度赞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女神>“薄于地方色彩”,有严重的欧化倾向,从而提出了中国新诗“应是时代的经线与地方的纬线编织的一匹锦”的重要观点。而他自己在创作《红烛>时自觉地贯彻了这一艺术主张,使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红烛>的明显美学特征。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闻一多的《红烛》同为新诗草创时期的两部重要作品,可以合称浪漫主义双璧。由于郭氏成名在前,《女神》出版亦在前,故前者对于后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红烛》的出版正是闻一多对《女神》震惊、钦羡的产物。…同时,闻一多对郭沫若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具有独立的批评意识,并善于在自己的创作中避彼之短而扬己之长,从而使《红烛》成为一部不同于《女神》而自有其面目,并且能与之各焕异彩、交相辉映的经典之作。

闻一多的《女神》批评

闻一多“生平服膺《女神》几乎五体投地”。在留学美国的轮船上,还兴致勃勃地背诵

立即回信说,这使自己“欣喜如狂”,“记得我在国时每每称道郭君为现代第一诗人,如今果然证明他是与我们同调者”,并且说出了这样极端的话:“假如全国人都反对我,只要郭沫若赞成我,我就心满意足了。”闻一多的出版于1923年9月,是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发行的。出版前,他请家人到泰东书局了解“是什么办法”出的,表示“纸张字体我想都照《女神》的样子”。学美术的闻一多,《红烛>的封面却如《女神>未加任何画饰,足见其对《女神>的喜爱之情。

当然闻一多同时也是一个善于思考,有着自己独立见解,审美趣味很高的诗人和诗评家。他对郭沫若在服膺和赞赏的同时,也把他视为“劲敌”。对也是褒贬皆有,实话实说。闻一多在1923年6月3日和10日的上连续刊出两篇著名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成为《女神》问世后最及时的反应,至今仍称得上深刻而有深远影响的评论。前者开宗明义给予

在新诗史上,闻一多独具慧眼,最早针对《女神》提出了对于新诗创作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色彩”问题。《女神》诞生于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可谓“别求新声于异邦”。他创作

对于《女神》缺乏“地方色彩”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对当时整个诗坛盲目西化问题的针砭。尤为可贵的是,闻一多在这篇评论中还明确提出了他自己关于新诗的重要观点:新诗的“新”,“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他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也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要尽量地吸收外洋诗的长处;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闻一多认为,诗与一切艺术一样,都“应是时代的经线,与地方的纬线编织的一匹锦”,新诗人应该随时都不能忘了我们的“今时”与我们的“此地”。他进一步分析说,《女神》“薄于地方色彩”表现为使用大量的西方事物名词、典故和洋文,以及他所讴歌的东方人物如屈原、聂政、聂婪、庄子、老子、墨子,“都带有几分西方人的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女神》之作者对于中国文化之隔膜”。

批评《女神》与《红烛》的创作

闻一多批评《女神》时提出的上述艺术主张,在《红烛》创作中得到了自觉的贯彻。鲜明的民族色彩是《红烛》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在统摄全书、堪称“主题诗”的《红烛》诗前,他引用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题词。《太阳吟》、《忆菊》都和我国古代诗中的意象既有联系而又完全是崭新的创造。《太阳吟》在《离骚》意象的基础上使之现代化,作了飞跃性的拓展。《忆菊——重阳前一日作》中的本来也是传统意象,但在闻一多的演绎下,最后显露为“我的希望之花”灿烂开放,独特新颖,迥异于前人,可以说已经使之“脱胎换骨”,与“时代的经线”密切地结合起来,获得了鲜活的生命。《红烛>中的许多篇章,在提炼白话口语的基础上,吸收古典词语,化用传统典故,同时又适当采用一点欧化句法,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形成独特风貌,大大提高了诗的语言表达能力,新奇而富有创造性。

这种融合得益于闻一多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留学的机缘。闻一多在清华,最初学的是古文,写的也是古文。他对旧体诗词赋均有所尝试,并得到老师赏识,在学校享有盛名,曾辑有未刊之《古瓦集》。“五四”以后,转而钟情新诗,全身心投入,收获甚丰。1922年寒假,在蜜月之中,竞完成论文《律诗之研究》。暑假“放洋”前,又复“埋首故实”作《义山诗目提要》,“研究放翁,做笔记少许”。到美国留学,虽然学的是美术,却只是以美术为文学之辅助而已,仍对中国古代诗歌研习不辍。到芝加哥以后,趁开学之前,“作就陆游、韩愈两家的研究,蝇头细字,累纸盈寸”。开学后,又称“近复细读昌黎,得笔记盈寸”。他与同住学友爱在晚饭后到芝加哥的公园散步,躺在草地上同读等中国古诗。与此同时,在留学期间,他广泛地涉猎了欧美诗歌,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特别偏爱,衷心钦敬。这些英国诗人一般注重诗的节奏和形式,让讲究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闻一多强烈共鸣。《红烛》中的长诗

闻一多认为,郭沫若《女神》中那种过于欧化的毛病,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也许就是太不‘做’的结果”。闻一多这里的“做”指的是一种自觉的文体建设的精神与态度。尽管闻一多“也不相信没有得着诗的灵感者就可以从揉练字句中作出好诗来”,但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仍直接批评说“郭君是个不相信‘做’诗的人”。这是符合事实的。

当《女神》以惊世骇俗的艺术品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美学发生激烈的对抗与冲撞,其卓然独步的雄姿震撼新诗坛时,郭沫若最初作诗的直接诱因却很简单:与日本姑娘安娜的恋爱,爱情带来了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对于国内如火如荼的“文学革命”,诗人“虽然闻听了他们的风声却不曾瞻仰过他们的实际”,《新青年》杂志在1920年回上海时才得以阅读。当时诗人得见的唯一国内刊物是

针对《女神》“写”诗而疏忽形式建设的问题,闻一多提出,“选择是创造艺术的程序中最紧要的一层手续”,因为,“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1923年,他又在《莪默伽亚漠之绝句》中批评郭沫若“每一动笔”,“总可以看出一个粗心大意的不修边幅的天才乱跳乱舞游戏于纸墨之间,一笔点成了明珠艳卉随着一笔又沥出些马勃牛溲……”因此,便使“我们不能不埋怨他太不认真把事当事做了。”闻一多推崇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作风。这种苦吟在《红烛》中既表现为炼字造句,也表现为对于形式的自觉追求。闻一多于1926年在《晨报·诗镌》发表《诗的格律》一文,倡导新诗走格律化的道路,犹如石破天惊。但是,他的这一理论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在《红烛》出版前后就开始思索并进行试验的。事实上在美国期间,他已经着手新诗格律的尝试。在《红烛》中,可以看到由无韵到有意识押韵的变化。诗人自己曾不无得意地向友人宣称:“现在我极善用韵。本来中国韵极宽,用韵不是难事,并不足以妨害词意。能多用韵的时候,我们何必不用呢?用韵能帮助音节,完成艺术;不用正同藏金于室而自甘冻饿,不亦愚乎?《太阳吟》自始至终皆用一韵,我并不吃力。这是我的经验。你们可以试试。”对此,唐鸿棣在具体分析《红烛》中部分作品的基础上所做的论断是相当精辟的:“闻一多早在1922年便开始了对格律新诗的尝试,从《红烛》集里,可以看到诗人后来倡导格律体新诗的端倪。”

闻一多自觉的新诗建设意识实际上在“五四”时期就开始萌芽了。闻一多弃“旧”图“新”,最直接的推动是“五四”。1920年秋清华园内突然兴起一阵吟诵古典诗词的风气,闻一多当即在《清华周刊》第211期发表《敬告落伍的诗家》一文予以抨击,正告那些落伍的诗家:“你们要闹玩儿,便罢,若要真做诗,只有新诗这条道走,赶快醒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呢。”Ll他还开列了、康白情的文章供大家参阅,从中理解、探索写新诗的路径。他最早发表的新诗是1920年4月《清华周刊》191期上的《西岸》,后来收入《红烛》。在《红烛》出版之前,他还将自己最早的15首新诗辑为《真我集》,诗人对其“少作”要求很严,只有4首后来编入《红烛》。其中的《雪》,经过大幅度修改,并删去了原注:“有一次作文课的题是赏雪歌,我就试了一首白话诗。瑞候先生的评语讲‘生本中后起之秀,似不必趋附潮流。’真是可笑,特把他录下来。”其实,这倒是他当时热衷于新诗的一个重要史料。他觉得再写旧诗是可笑的,竞不遵师命而冒违规之险,果然受到老师的批评。诚然,评语于婉转批评中不无夸奖之意,但他还是觉得不合真正的时代潮流,宁愿坚决“趋附”之而不悔。闻一多对于新诗“质”的要求很高。1921年6月,他在《清华周刊》第七次增刊上发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对于“本年度”发表的旧诗不屑一顾,认为本来就不该发表,发表了也不应批评,因为“批评便是提倡”。他对自己发表的6首作品“不便批评”,而对于另外的10首则一一点评。此文所透露的他的诗观,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对于移植十四行诗的肯定;二、提出“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他的美了”的观点,可以视为他后来提倡新诗格律的滥觞;三、不但“没有感兴不能作诗”,而且应以“可以不做就不做”为“全科玉律”,强调有感而发,反对无病,甚至“小小感冒,不必呻而呻”也在反对之列;四、对音韵节奏的重视,体现于对一些作品具体细致的分析;五、经常引证中国古代和外国诗歌与批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足见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受到纵横两个方面的影响,这在《红烛》中有充分的反映。此文作为他从事新诗批评的开始,起点可谓高矣;而且这样有见解有分量的评论,在当时简直是风毛麟角,应该视为新诗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余绪

以上通过闻一多对于《红烛》的批评,通过他在批评中所阐明的诗歌理念在自己的创作中的贯彻,说明闻一多的《红烛》既受益于《女神》,又自觉避免了《女神》的不足之处。闻一多是一位对于诗歌艺术自觉而执著的追求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者。这在新诗史上也是难能可贵的个案,因而特别值得珍视。由于论题的限制,我们没有更多地涉及《红烛》创作所受到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闻一多与梁实秋的情谊与诗谊,他们的互相促进与砥砺;闻一多在美国强烈地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对于他的创作的激发;闻一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于诗歌艺术的无限忠诚、不懈追求;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最后,我们还想指出,虽然闻一多对《女神》的批评和《红烛》的创作,距今都已经有8O年之久,但是对于当今的诗坛,其现实意义仍然显而易见;对于当今诗坛的若干流弊,显然不失其针砭作用;而对于今日的新诗创作,也无疑具有借鉴意义。每念及此,我们一方面不能不敬佩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他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感慨莫名,疑虑丛生。

1925年4月,闻一多自美返国之前,在致梁实秋信中,附录了他“废旧诗六年”后“复理铅椠”所得的四首旧诗,让我们以其中的《解疑》一诗作为本文的结尾,一则以此印证本文的论述,一则以期振聋发聩也:

艺国前途正渺茫。新陈代谢费扶将。

城中戴髻高一尺。殿上垂裳有二王。

第11篇

我通过几年来的物理教学评价的改革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的改革有以下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1.阶段性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的双基、探究、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初步的评价。试题共分三种类型。

(1)双基知识题部分。主要试题类型为单项选择、填空、作图、问答、计算题等。

(2)探究性习题部分。例如:将墨水滴在热水杯中会使水很快变色,根据这一现象,你可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3)创新能力题部分。例如:老师给某同学一只100ml的烧杯、一只弹簧测量计、一些细绳,让他将它们改装成能够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装置。请写出改装后的结构、刻度盘的改造过程及使用方法。

2.激励性评价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手段主要看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应该让学生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参与活动、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依据。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主要采取口语、评语、档案等形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积极体现过程性评价。

(1)口语激励。口语激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教师就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激励。比如说:“你进步了!”“你很棒!”“你能用物理道理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你学好物理的好方法。”这样的激励性语言,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持有良好的情趣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评语激励。在批改作业、实验报告、学结及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点滴的进步甚至是书写认真、清洁这样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用好的评语进行激励,当学生发现时会给他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时感到老师是重视自己关爱自己的,这样就能激发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一次批改作业中,有位同学所做的作业全是错误的,沒有物理依据,但是他的作业写得很认真,很用了一番功夫。我沒有象往常一样画一个很大的“×”,而是给予“作业认真,字写得好棒,但要注意物理事实和物理道理的结合,重视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的联系,这样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评语。在以后的作业中,这位同学不仅保持了他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使我想到德国教育家的格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激励和鼓舞”。

3.日常评价

建立日常评价档案,即成长记录袋,《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形式中首先提倡用记录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在学习档案中要收录物理学习的重要资料,如遇到的疑难及其解答,在探究活动中最出色的表现,被否定过后观点,通过努力最后解决的难题,设计巧妙的小制作,优秀的小论文,典型的作业,学习中的观察记录等,提倡“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并收录于成长记录袋,《课标》同时指出要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予以同等重视,档案收录正是体现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方法。通过收录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制作、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等某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二、加强实验考核,对实验探究过程中各环节进行综合评价

实验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并要求强化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同时指出应对学生实验能力进行合理考核,对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进行综合评价。除目前的中考物理实验外,平时每次做实验都应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实验报告,以体现领会实验原理和观察、操作、分析、推理、概括及数据处理能力,教师应认真判阅,结合实验操作的灵活性、熟练程度、协调状态等做出评价。

三、定期考核,评价非智力因素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方法、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生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非智力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打好基础。考核时要组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小组,对每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考核,内容主要分思想品德、团结互助、意志毅力、喜爱自然科学四个方面,前三项可以评为优、良、中、差,后一项可分为不感兴趣、能够接受、乐于响应、积极参与、追求喜爱五个水平级别,考核要分阶段定期进行,结果记入档案。

第12篇

关键词: 理工融合 教研结合 知识共享体系 教育信息化

在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生教育目标呈现多元化,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但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却没有跟上步伐,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应区别于本科教育,但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多数只是本科课堂的简单延伸,甚至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如本科。教案陈旧,没有结合新的学科前沿与应用、让学生自习、让博士生代课成为研究生教学中的常见现象[2]。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无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和创造力[3]。

各高校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创新,在培养环节中做了一些改进调整,但受传统观念和学科组织的阻力,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单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4];各院系各专业间未能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新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形成合理推进的局面[5]。

2.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课程教学。

在对研究生、导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调研时,绝大部分都认为课程教学环节十分重要,一些对论文、科研有帮助的核心课程,开设的标准、质量和要求甚至应该提高[6],有部分学生反映知识点的应用和学科前沿涉及太少,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

2.2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最主要的获取学科知识的途径。课程学习一般只能覆盖最基本的知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运用到的学科知识与方法,大部分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学生的讨论学到的。

2.3学术交流。

学生在参加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了解到所学学科的前沿领域及新的理论和方法。南京理工大学有针对研究生的定期学术交流论坛,且每个学院都会举办“学术交流月”,但大部分学术交流活动参与者是博士生,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学术交流仅仅停留在课题组定期举行的学术研讨。

2.4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体现知识运用的阶段,大部分研究生都愿意参加专业实践,但认为机会太少,希望学校和学院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学研结合的实习机会。研究生导师则认为目前专业实践现状并不好,学生实践种类杂,多数从事的实践与专业并无关系,不仅浪费时间,耗费精力,且对学术研究无帮助,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

2.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贯穿研究生培养整个阶段,是研究生训练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导师与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对学位论文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地把关,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产出质量。

2.6导师因素。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最显著的特点,导师自身水平、指导方式、指导时间等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前有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和“导师组”的形式,联合指导研究生培养。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像制度规范、学科文化、学科组织、制度规范、资源配置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存在影响。

3.研究生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根据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我们从构建知识共享体系,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试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创新。

3.1理工融合,构建知识共享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科逐渐交叉融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些促使高校更加重视理工融合[7]。

理学院拥有光学工程、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力学、结构工程等学科,以理科为主,同时包含工科专业的学科设置,是实现理工融合的重要基础。

通过理工融合的课程设置,建立知识共享体系,使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有机互动、相得益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发散、吸收、交流学习、共同创新的过程。构建知识共享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积累、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构成三大部分。第一阶段是知识积累。在研究生入学至研一课程结束期间,完成知识积累,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第二阶段是知识转移。此阶段是核心环节,主要渠道有面对面接触与交流,电话交流,书面交流,数据材料交流。在此提出几种适合研究生的新型交流模式,如虚拟交流、论坛讲座、团体讨论等。该部分的实践以团队、项目为依托,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具体的科研过程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5]。时间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参与项目组课题研究、论文开题至论文中期答辩的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整合,是整个体系的升华阶段,是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关键,集中在研二下学期至研三阶段。

整个知识共享体系构建过程中,研究生能够获取新知识,突破原有知识框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将获得的知识内在化,在知识转换、共享的过程中形成有机整体,使得个人知识不断丰富,形成学术创新的能力。

3.2教研结合,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

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主要集中在完善课程论文反馈和课程报告机制。

课程论文是研究生教学中一种较普遍的课程考核形式,但该种考核缺少任课老师的反馈,学生只看到分数,而且大部分课程反馈集中在学期末,这样的模式造成学生即使写了不少课程论文,但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仍十分有限。因此,应完善课程论文反馈机制。首先,要加强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观念转变,才会在行动上有所改变。此外,要建立起专门的课程考核反馈制度,督促教师及时反馈。对于反馈方法和策略,可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针对论文写下详细评语后通过邮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要求研究生针对论汇报和讨论。反馈的时间不应集中在期末,老师应注意日常的反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好学习的节奏,又可以将反馈分散。最后,反馈是否及时是影响教育评价反馈作用的重要因素,教师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论文内容比较熟悉,这样反馈效果较好。

课程汇报机制是指教师提前一个月将该次课程的主题向学生公布,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组织并消化资料,制作PPT进行课堂宣讲,同时留给学生提问及讨论时间,课程以报告内容和课堂表现作为综合的评分依据。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转变角色,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观能动地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过程最大化地培养了学生获取资料、整理资料、解读资料的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捕捉新的信息,更新知识十分重要,学生在准备汇报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宣讲讨论又可以形成内容的互补,同时教师能给出正确的引导、实时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停留在文字表述,而是较为立体地呈现,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资料整理能力等,在内容、专业性及态度上能看出学生明显的差异,评分标准较为客观。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知识量具有局限性,更多学生的参与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论题,这种反馈模式有助于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教学相长。

3.3实现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压缩课堂教学内容的总容量,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使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通过完善自主学习策略、完善网络教学系统,提出实现微课程信息化改革。由于研究生人数激增,类型多样及基础差异离散化等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材料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强,采用网络多媒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成为可能,但是由于网络学习在本校还未有实践先例,我们在理学院光学工程专业采用微课程试验,通过课堂讲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实践,以期得到研究数据,为后期网络课程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据。

4.结语

本文从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对研究生现有教育形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建立理工融合的知识共享体系,改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总结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成为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强烈的工程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生培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1-2.

[2]杨旌,吴鹏.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0-172.

[3]袁博.论研究生课堂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的错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25-28.

[4]李l东,李敏,欧阳琼,林志彬.研究生课程学习新模式的尝试及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58.

[5]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80.

[6]刘春惠,李秀峰,党传升.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2004: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