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20:5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3G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核心,4G也即将开始进行商用。但是高校所用的教材仍然以2G为主,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学生对于3G、4G知识的掌握也较2G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增加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同时移动通信这门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又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要做到对重点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系统的组成原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新技术进行涵盖,教学内容非常多,导致了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程时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更新和重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2]。为解决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有限这一矛盾,在教学中首先应对学生具体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做一个正确的评估,随时依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删减,进而体现课堂教学的精髓。本人所教授的班级分为本科和专升本,对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授课内容就有所差别。移动通信的课程内容涉及到无线信道的衰落分析和估算,信号调制、解调原理及技术,纠错编译码理论等,这些内容在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对于本科的学生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应围绕移动通信的特点有选择地讲解相关内容,比如书上第2章是调制解调,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只着重讲解了扩频,其他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各章节的联系,从而把教学内容的重心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转移。而专升本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完全凭借自学难于掌握,除了要求自学之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情况下,着重掌握2G网络的构建和组成,再逐步地向3G过渡,力保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学到更适合他们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多媒体授课。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覆盖面广,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来讲授,不仅耗费时间,影响教学效率,对于一些系统流程的展示,也不够生动形象。为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本人采用信息量大且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采用板书的方式,对于原理方框图、小区规划、网络结构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人还搜集整理了大量基站、天线、网络区群结构等相关图文信息,通过动态演示与分析,将整个通信领域所涉及的整体设备和完整系统进行展示,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通信领域的各个环节,建立全网的概念,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2.讨论学习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即教师满堂讲,学生只负责听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考能力。为了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可采取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一个讨论课题,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在由小组内选派一个代表进行组间讨论,各组内成员可对代表的阐述进行补充,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积极状态,讨论结果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向的作用,指导学生讲解和组织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对一些问题理解的会更加透彻,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4]。3.提交论文。为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撰写论文。论文题目可由教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查找资料,提交论文,并以随机抽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讲解,并对论文进行评判。评判方式可采取抽取若干学生的论文,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或者教师选择若干论文为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撰写科学论文的兴趣和水平。
三、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方法难以对一个学生所学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了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综合和准确,除了取决于客观的考试或作业成绩外,还由主观的师生互动关系与课堂参与程度所决定。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1)期末考试,考查对基本知识及前沿技术的掌握程度;(2)课堂讨论,将课堂参与列为期末成绩考量的标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带动课堂气氛;(3)撰写论文,考查学生研究问题及创新运用的能力;(4)作业成绩。
四、教学实践
移动通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只立足于理论教学,满足不了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一般的实验设备只能做验证性实验,学生对实际运营情况无法真正了解,因此我系在外出实践环节中组织学生到联通公司、农垦总局通信公司等单位进行观摩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主流商用通信设备和技术。在现场了解基站、移动交换中心等设备的运行情况,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备、技术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课程涉及的技术和系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学生不但掌握了现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技术,还具有了一定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在进一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作者:孟艳君邸国辉蔡立晶杜红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论文摘要】纵观全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电信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通信技术正发生着百年未遇的巨大变化。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1写作秘书网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论文摘要: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这正是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
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现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还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术的设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二、4G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拥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将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速度可达到10-20Mbit/s,最高可以达到100Mbit/s。
(二)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it/s的传输速度,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三)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
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娱乐等业务无缝连接为一个整体,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4G应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各种业务应用、各种系统平台间的互联更便捷、安全,面向不同用户要求,更富有个性化。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
(四)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将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因素来适时提醒手机的主人。
(五)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2G、3G平稳过渡等特点。
(六)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提供的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将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透过宽频的信道传送出去,为此4G也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
(七)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仅解决了与3G的兼容性问题,让更多的现有通信用户能轻易地升级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许多尖端通信技术,因此,相对其他技术来说,4G通信部署起来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三、4G移动通信的接入系统
4G移动通信接入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智能化多模式终端(multi-modeterminal)基于公共平台,通过各种接技术,在各种网络系统(平台)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和协作。在4G移动通信中,各种专门的接入系统都基于一个公共平台,相互协作,以最优化的方式工作,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当多模式终端接入系统时,网络会自适应分配频带、给出最优化路由,以达到最佳通信效果。目前,4G移动通信的主要接入技术有: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例如2G、3G);无绳系统(如DECT);短距离连接系统(如蓝牙);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卫星系统;平流层通信(STS);广播电视接入系统(如DAB、DVB-T、CATV)。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新的接入技术将不断出现。
不同类型的接入技术针对不同业务而设计,因此,我们根据接入技术的适用领域、移动小区半径和工作环境,对接入技术进行分层。
分配层:主要由平流层通信、卫星通信和广播电视通信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大。
蜂窝层:主要由2G、3G通信系统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较大。
热点小区层:主要由WLAN网络组成,服务范围集中在校园、社区、会议中心等,移动通信能力很有限。
个人网络层:主要应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场所,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很小。移动通信能力有限,但可通过网络接入系统连接其他网络层。
固定网络层:主要指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组成的固定通信系统。
网络接入系统在整个移动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未来的接入系统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和突破: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在接入系统的物理层,优化调制、信道编码和信号传输技术,提高信号处理算法、信号检测和数据压缩技术,并在频谱共享和新型天线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为提高网络性能,在接入系统的高层协议方面,研究网络自我优化和自动重构技术,动态频谱分配和资源分配技术,网络管理和不同接入系统间协作。提高和扩展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加强软件无线电技术;优化无线电传输技术,如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业务、无缝连接和网络安全。
四、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一)定位技术
定位是指移动终端位置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它主要分为基于移动终端定位、基于移动网络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种方式。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可能在不同系统(平台)间进行移动通信。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跟踪,是实现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平台)间无缝连接和系统中高速率和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的前提和保障。(二)切换技术
切换技术适用于移动终端在不同移动小区之间、不同频率之间通信或者信号降低信道选择等情况。切换技术是未来移动终端在众多通信系统、移动小区之间建立可靠移动通信的基础和重要技术。它主要有软切换和硬切换。在4G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并朝着软切换和硬切换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软件无线电技术
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软件将会变得非常繁杂。为此,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其作为从第二代移动通信通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桥梁。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尽可能地接近天线,即将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地靠近RF前端,利用DSP进行信道分离、调制解调和信道编译码等工作。它旨在建立一个无线电通信平台,在平台上运行各种软件系统,以实现多通路、多层次和多模式的无线通信。因此,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畅通无阻的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有参数控制软件无线电系统。
(四)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能满足数据中心、移动IP网络的性能要求。智能天线成形波束能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五)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
待开发的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技术应成为4G的组成部分,它们以交互干扰抑制的方式引入到基站和移动电话系统,消除不必要的邻近和共信道用户的交互干扰,确保接收机的高质量接收信号。这种组合将满足更大用户容量的需求,还能增加覆盖范围。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两种技术的组合将大大减少网络基础设施的部署,确保业务质量的改善。
(六)新的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
在高频段进行高速移动通信,将面临严重的选频衰落(frequency-selectivefading)。为提高信号性能,研究和发展智能调制和解调技术,来有效抑制这种衰落。例如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自适应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扩频接收、跳频、FEC(如AQR和Turbo编码)等技术,来获取更好的信号能量噪声比。
五、OFDM技术在4G中的应用
若以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encyDivisionMultiplexer,OFDM)最受瞩目,特别是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应用,提出相关的理论基础。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在未来采用OFDM技术,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则计划以OFDM为核心技术,提供增值服务。
在时代交替之际,旧有系统之整合与升级是产业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家谈的是GSM如何升级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而未来则是CDMA如何与OFDM技术相结合。可以预计,CDMA绝对不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消失,而是成为其应用技术的一部份,或许未来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将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份将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超级秘书网
六、结束语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技术系统。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还将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人们对未来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传输速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从理论上说最高可达到100Mbit/s,但手机的速度将受到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据有关行家分析,4G手机将很难达到其理论速度。
其次,4G的发展还将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有专家预测,在10年以后,2G的多媒体服务将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覆盖全球的3G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时,整个行业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术,对于4G技术的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因此,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动通信从3G逐步向4G过渡。
参考文献: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移动通信产品迅速 发展 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该产业中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对新产品在该产业市场中的扩散过程和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从 网络 外部性方面描述了其扩散的特点和成因,并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邻域的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1 移动通信新产品在市场中的产品扩散特点
移动通信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7.5%,在国民 经济 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平台。截至2007年12月,
国内外有关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的研究集中于:①产品的 网络 效应特征及其对新产品采用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②复杂系统,尤其是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2.1 产品的网络效应特征及其对新产品采用决策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新产品具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网络效应。如果某项产品的效用随着拥有该产品的用户规模增大而增加,该产品就具有直接网络效应特征(katz and shapiro,1985)。由于直接网络效应来源于不断增加的新用户,因而又称为需求方网络效应。Www.133229.cOM梅特卡夫定律认为网络总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个体的网络价值与网络规模成正比。swann(2002)却指出,个体感受到的网络价值与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大致呈s型。刚开始网络规模太小,消费者的效用增加很缓慢;随着网络规模扩大,效用值快速增加;当网络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效用几乎不再增加。间接网络效应说明核心产品与互补产品之间的关系。核心产品的消费量越大,与之兼容的互补产品种类越多价格越低,就产生了间接网络效应(katz and shapiro,1985)。由于这种效应来源于供应方,因而又称作供应方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新产品扩散通常出现市场正反馈和锁定现象。加入大网络消费者可以获得较大的网络价值;新用户进一步增加了网络价值,市场提供更多和更便宜的互补品;进一步降低了采用风险,增加了采用价值;吸引更多消费者加入网络。这样就形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市场竞争的结果通常是一家 企业 取得很大的市场份额,该企业的产品成为主流产品,即使这种产品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
2.2 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传统方法的不理想导致学者们开始探索建立新模型来模型化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过程。于是许多学者尝试和倡导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新产品扩散,如美国市场学会在2001年推出专刊,主题是“市场中的涌现和共同演化过程”,指出由于缺乏微观数据,对新产品扩散过程微观机制很难有深入理解,也很难解释和验证总量模型参数的含义。schoder(2000)首先回顾了通信服务的特点,指出这类新产品的网络效应特点使得新产品采用动力学行为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反馈作用,作者用频度依赖,即主体采用新产品的概率取决于此刻新产品总体扩散比例,模型化扩散过程,结果表明扩散模式与传统的s型曲线有很大差异,市场存在多个均衡,意味着新产品可能扩散成功(类似传统的s型模式),也可能失败,产品在市场上消失。作者认为,对于网络产品,我们应该预测各种模式出现的概率,而不是以一种确定的眼光看待扩散过程。因此,预测的重点发生变化,作者提出运用平均场方法预测新产品扩散模式出现的概率。hohnisch(2004)运用统计力学中的渗流理论(percolation theory)建立一个解释网络效应产品晚起飞现象的模型,该模型基于元胞自动机上的渗流过程,让新产品价格随时间的变化下降、消费者采用新产品的效用随采用总量的增加而递增,利用 计算 机仿真,模拟了新产品扩散过程。最近对复杂网络的研究表明,网络结构对其上的动力学过程有很大影响。实证研究结果也说明实际系统中的作用网络是非规则的。总而言之,探索运用复杂系统方法建立新的扩散模型和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离建立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还有很大距离,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 文献 :
[1]swann,g.m.p., 2002. the functional form of network effects.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14:
[2]katz, m. and c. shapiro. 1985.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3)
[3]chakravorti, b. the slow pace of fast chan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关键词 通信行业 3G网络 通信运营商
中图分类号:E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通信业的基本构成
通信业主要由通信服务业和通信制造业组成。通信服务业包括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提供业和提供通信网络服务的运营业两大方面。目前,在我国通信服务业中,信息提供业的主要企业是互联网信息内容提供商ICP。通信制造业可以按不同的制造产品,将其分为通信设备制造和通信产品制造。通信设备主要有:交换设备、传输设备、接入设备、数据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七大类;通信产品主要有固定通信终端和移动通信终端。
二、通信企业行业特点
(一)不可触摸性
服务是无形的,消费者为减少这种不可触摸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就应该对终端设备、沟通资料、价格等几个方面,作出服务质量的判断。所以,在消费者面前,通信运营商可通过多种渠道去展示自身服务特点,提升消费者对其服务的信任度。
(二)不可分离性
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二者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在服务时顾客也在场,所以提供者和顾客会产生相互作用,服务的结果受提供者和顾客两者的影响。
(三)可变性
服务取决于由谁来提供以及在何时、何地提供。可以从以下两个步骤来对服务质量进行控制:
1、挑选优秀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培训。有效开展对服务提供者的培训,使其对顾客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适当反应,从而减少服务的可变性;
2、充分利用顾客建议和投诉系统,了解顾客的满意情况,由此可以及时察觉出质量较差的服务并进行更正。
(四)易消失性
服务不具有可贮藏性,不可能事先生产出服务留待以后再消费。通信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消费的过程,所以极易消失。此外,因服务性企业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在服务性企业中,顾客面对着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和较多变化的服务者,服务提供者及“不公开的 ”生产过程都将影响着服务结果。
三、通信行业的发展重点及趋势
(一)基础传输网光传输网建设是一个重点,适当发展和完善微波和卫星网,使其成为光缆传输补充、保护和应急手段。长途光缆传输网拟新建约20万公里国内长途光缆,网络光缆长度将达到50万公里以上,加大国际海光缆网的建设力度。在业务量大的地区建设新型光纤,积极采用DWDM技术,适时应用光节点设备(如OADM和OXC),并构架全光网络,形成适应通信发展需要的大容量、高可靠性和灵活的基础传输网。
大力发展接入网。以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为原则,采用光纤、铜缆、同轴电缆和无线等接入技术和手段发展用户接入网。在大中城市,还要不断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开放接入网的建设和经营。
(二)通信业务网
推动移动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尽快拆除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使移动通信业务向多种类多速率的综合业务方向演变,方便用户。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网是通信网发展的重点。例如:在长途网络上组建宽带IP骨干网络;在城市范围内组建宽带IP城域网;大力发展信息化小区和商务楼,形成一个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种类业务。
(三)通信制造业
通信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移动通信产品、光通信产品、接入网设备和IP网络设备与产品。在移动通信产品方面,主要是组织实施GSM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国产化专项、CDMA技贸结合专项,将我国的自主品牌移动通信产品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此外,还必须要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在光通信产品方面,还要着力于密集波分复用设备、光同步数字系列设备等光通信产品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加大光层面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四)3G运营
1、2G用户发展空间收窄,3G新增用户已经起到增长带动作用
用户是通信运营商的根本。目前,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驱动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用户市场的增量开发;另一个是3G用户增长的带动作用。未来的主要看点为3G用户的增长,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由于3G网络制式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这将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而逐步得到体现。从3G增长角度来分析,我国移动电话用户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国3G处于发展初期,3G用户的逐渐增长还会带动起新增用户的增长。
2、3G产业链已逐渐成熟,网络、终端等条件基本完备
目前,我国3G网络已覆盖大部分区域。通过与日本3G的发展过程对比,可以看出低端机和面向业务的功能性手机(如音乐)对3G用户增长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对比国内的情况分析,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明显降低了业务用户界面的使用障碍,同时智能手机价格的降低和丰富的种类也为不同层面的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智能机加速亲民化对传统功能手机的替代显著提速,迅速扩大了移动互联网应用范围,并广泛涉猎到生活、社交、办公、游戏等众多领域。
目前,中国联通在千元智能手机市场方面制定了千元互联网手机的定义;中国电信则将终端计划定位于中低端智能手机,重点发展2000元内能够带来良好用户体验的智能终端。
3、流量消费渐行渐近
流量的增长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所体现的是消费模式的变更,从而影响到运营商的经营模式。流量增长还能产生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也就是随着用户对于流量的需求,将3G网络带宽优势逐步体现出来。终端界面和网络条件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两个方面,人们认为智能手机改善了用户的第一界面体验后,网络体验将成为用户选择运营商的重要标准之一。总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网络能力方面的优势将得到市场重视。
四、参考文献
【1】张悦《信息通信业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关键词:3G,3G农业,信息服务
一、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信息化服务比较完善,使农业中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劣势得到逐步地改善,极大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各国政府和农业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经过进几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我国农业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如生产个体规模小且高度分散,农作物对气候、自然环境、农户经验依赖强,农户与农作物采购商的交流、沟通的渠道窄、范围小等等,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农业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销售中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断加强农业网络服务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应用。
目前,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建设,加强了农业数据库建设,农业网站层出不穷,提供了较多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但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化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网站重复建设,信息摘要不断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其中,如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使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而农民更易于获取信息,使农业信息真正地服务于农。
二、3G农业概述
1. 3G农业概述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基于宽带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技术和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对于第二代移动通信,3G能够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支持无线因特网接入和无线多媒体业务,使个人终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实现信息的移动通信与传输。
随着3G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3G用户数量飞速增长,移动终端业务正在不断更新和扩展。3G已深刻影响到人们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开展多种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机遇。
3G农业是以3G网络技术为基础,将3G技术运用到现代化农业中,发挥3G的优势和特点,弥补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使农业不断向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元化发展,增强农业信息对称性。
2. 3G农业的优势及意义
3G移动终端比较普及、灵活易用,如手机、上网本等,农业信息需求者可以方便地与网络互联,实现上传、查询供求信息等交互功能。并且3G终端服务方式多样化,如电子邮件、短信息服务、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形式,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3G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和空间,给农业信息应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3G移动终端与农业网络结合,农业网站不断加强数据库建设,完善信息、信息管理功能,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提高信息内容时效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并注重客户服务平台的建立和个性化服务,3G农业可在农业网络信息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业部门全方位建立网络信息流通渠道,使信息协同信息服务,这不仅增强信息交流的覆盖面,而且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服务和沟通,使农业信息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能得到延伸和发展。通过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在农村的作用,使农村市场更加具有活力。
3. 3G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框架
要实现3G农业的快速需要建立3G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业、农业网站与3G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较好的网络信息服务论文提纲怎么写。
根据平台设计立体、交叉、完整的原则,3G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框架如图2-1所示,其提供无线通信网、Internet、公共电话网等多种通信方式的接口。
图2-1 3G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框架
三、3G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策略研究
1.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业网站
农业网站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其涉及农业生产运作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农民可以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网站应主要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环节。产前重点涉及到土壤、农业生产背景、种子选取、国内外市场行情等等,从而使农业生产运作前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和预测,在此环节增加专家建议、预测或指导,使农业产生前农民择优选择生产方向。产中重点涉及化肥、农业技术指导、气象服务以及农业病虫害指导等等,通过专家或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栽培,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给出系列应对措施,从而使农民科学种田,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不断发展。产后重点在于销售农作物,涉及农产品市场行情、深度加工、物流配送、质量达标等,提供对农产品未来价格趋势预测、农产品销售渠道及信息平台,在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较大收益。
2.针对农业加强农业呼叫中心建设
3G农业与电子商务农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终端有较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终端通常是计算机,这对农业用户终端要求比较高。3G农业的终端可以上网本,也可以是手机,我国农民手机持有者数量非常大,手机的价值、优势和便利性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3G农业可通过农业呼叫中心与手机终端互动,随时发送农业信息,并接受解答热点或难点信息,这非常利于农业用户进行信息交流。
农业呼叫中心系统是一个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通讯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农业用户提供必要的、及时的信息,用户通过Email、短信、电话和Web等多种渠道访问农业信息库。所以3G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业呼叫中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需要做好接入、管理和应用,使农业用户更好地享受农业信息资源。
3. 增强3G农业用户的用户体验
3G农业的应用是在无线互联网平台将手机通过无线互联发展起来的,手机和计算机不断融合,手机和计算机的延展,集通信、娱乐、信息检索、信息存储与处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信息服务,提供了实时在线的信息服务。3G农业要注重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业用户互动,不断提高农业用户体验,如建立农业信息查询排行榜、用户评价、用户论坛、我的空间、收藏夹、留言板等等,意在增强用户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吸引农业用户的参与和认同,扩大用户群,增强用户的忠实度。
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3G农业信息传递方式应多样化,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不同方式表达相同内容,使3G农业信息可以最有效地接受。同时操作方式应该简单直接,减少操作步骤和操作提示,使农业用户可以快捷轻松地应用交流。
四、结论
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化在不断发展建设,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将3G技术运用到现代化农业中,发挥3G的优势和特点,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在实现3G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完善农业网站的建设、加强农业呼叫中心建设、增强农业用户的用户体验,以使使农业信息真正实现对称性,农民更易于获取信息,农业信息真正地服务于农。
参考文献
1.李昌吉.3G系统概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4).
2.蔡康,李洪,朱英军.3G网络建设与运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6.
3.彭木根,王文博.3G无线资源管理与网络规划优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4.郭庆然.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层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
5.倪大鹏,阴卫军.我国种子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2007(9).
6.赵胜钢.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结构研究.博士论文.2009.6.
关键词:立人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06-02
一、引言
2010年,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改革要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旨首先是要“立人”,其次才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等工程教育片面地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起决定性因素的却往往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人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体会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才能在四年的时间里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和行业的弄潮儿,而不只是局限于技师和匠人。基于此,作为湖南省的地方性综合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学校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以“立人教育”为指导,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完善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秉承吉首大学“立人教育”的理念,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个性,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一、二学年重基础,三、四学年重创新的思路,分为“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工程实践、应用创新”四个阶段完善和创新学科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技能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和环境,改变中学学习惯性,充分熟悉计算机系统,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初步的工程素养和思维方式。
专业能力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直观和深刻地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验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工程实践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解决企业工程实际和生活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应用创新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热点,学习行业中的新技术,并能够利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熟悉企业研发和工程模式,完成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进一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
三、打造一流教学实验平台
实验室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通信工程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分四个层次构建实验平台:公共教学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性实验室。目前,建设有“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PCB制板实验室”等综合性实验室,建设有“通信仿真实验室”、“DSP技术仿真实验室”、“MATLAB仿真实验室”等设计性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建设有“3G移动通信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验室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完善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联合建立的“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协作筹建无线通信设备E-LAB,构建基于MATLAB和LabVIEW的相关通信专业课网络虚拟实验室,探索建立移动互联虚拟实验室。
四、构建综合创新实验平台
通信工程专业积极推进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建设,首先,积极与长沙拓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企业展开合作筹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平台,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和产品研发;其次,继续完善校级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科竞赛在实践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一专业一竞赛”的计划,以学科竞赛作为推进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有选择性地参加相关专业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准备启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行动”,形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承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制作课外科技作品和吉首大学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在工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作为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重点的培养方向,主要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嵌入式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工业4.0及信息技术”、“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等四个方向,积极开展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长沙拓建科技信息公司、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嵌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建校企一体的实训基地,共同完成课程见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选派优秀老师进行企业培训以及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共同作为专业知识教学以及各实习阶段指导教师,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意愿,大力推进学生进行从业资格认证和企业资格认证。
六、结论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推动实践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文中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和完善进行了探索,并将“立人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相信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奇升,冷志明,刘晗,等.吉首大学“立人思想”来源[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32-33.
[2]崔琦,王晶.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77-180.
关键词:移动学习;软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42-02
一、引言
移动学习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人机交互研究室于2000年启动的“Mobile Education”项目。此后,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移动学习开展了大量研究。一种较为公认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刘建设、李青、刘金梅,2007)。定义中主要关注于无限通信技术手段与教育的联系。
我国余胜泉教授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个人数字助理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刘豫均、鬲淑芳,2004)。这一定义将移动学习的范围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层次,个体只要是从移动设备上获取能够提升个人知识技能以及实现个人及社会知识建构的信息,或者与人交流的过程都称为移动学习。
二、移动学习软件的种类及应用研究现状
1.外语学习类。在外语学习软件中英语学习软件占主要地位。许多研究设计都为移动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如:孙丹和何骅(孙丹、何骅,2014)提出的基于Android设计开发的英语学习软件,其中包含“实用英语”、“词汇学习”、“词典翻译”、“休闲娱乐”、“交流互动”五大功能。经后期测试,同学对这学习软件的便携性和便捷性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英语学习类的移动学习软件主要集中于口语学习、单词学习和复习方法,以及英语工具书的提供或者整个英语学习流程的有机结合。
2.阅读应用类。随着智能手机、PAD、个人PC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纸化阅读也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相对来说,可移动的设备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还节约了额外的开支,也较为环保。正是这些优点,增加了人们对移动阅读的偏爱。有市场,产品设计也会相对比较丰富。故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针对手机阅读软件的研究设计。例如:刘玉利和回新宁于2014年发表的论文“基于Android平台的阅读学习软件”,研究中设计的软件基于当前流行的Android开源操作系统,实现了多关键字图书搜索、不局限格式的图书阅读、重力感应翻页设置、背景音乐设置等功能。并且通过运行评测,显示所设计的系统具有功能完善、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
移动阅读从原来的只能调节字体、字号到可以改换翻页方式、重力翻页乃至能播放背景音乐,正是不同的研究设计的不断深入努力,才实现了这些阅读性能的优化。
3.基于移动平台的教学系统。移动通信设备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这一点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方式、学生的上课方式等。
例如:凌越2015年发表的论文“基于Android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其中的设计是:通过安装Android开发插件的Eclipse IDE进行系统开发,应用敏捷开发方法论提倡的小版本交付进行快速迭代,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易用的工具,实现了学生跨地点、跨时间、自定步调的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及在线考试。
“术者,道之用也”,想要真正发挥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效用,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起点和理解水平基础上,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以学习平台为依托,以活动为中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而移动学习在其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角色。
4.操作技能学习类。除了上述设计,移动学习还可以用来提供操作技能的学习。但因为其不具有真实的触感和操作感,而并未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但是,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熟悉流程,此外移动学习在操作技能学习上的应用还可以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开支。例如:蔡莉、吕兰、左继蓉于2016年发表的论文“移动学习类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模拟钢琴为例”,文中,基于Android平台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多功能电子钢琴学习软件OPiano。通过OPiano提供的普通模式,初学者可以了解钢琴的一些基本乐理知识,而学习模式则提供了较为真实的钢琴模拟环境,让用户能够通过触摸屏幕享受弹奏钢琴的乐趣。通过后期测试,这类软件叫适合于初学者使用,而年龄较长者多将其当作一种娱乐休闲的软件。
操作技能类软件的设计可以让技能初学者探明自己对这一技能的兴趣,避免不必要的“投资行为”。例如上述的钢琴软件,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己对弹钢琴的兴趣,而免费的APP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给无力支付高昂学习费或者工具费的人提供机会,使可以支付但是可能兴趣并不浓厚的学习者避开将工具束之高阁的窘境。
三、移动学习软件的发展
21世纪初,我们还对触屏手机抱有抵触情绪。可是十几年后的今天,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反而使用按键手机成为了少数群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着人们跟随时代的脚步向前迈进,同时信息技术也方便、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教育方面,移动学习为其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多种多样的手机应用软件。现有的移动学习软件多集中于外语的学习、阅读应用。虽然方法不断完善,但是仅仅止步于这样一个小范围内的改进,会大大降低移动学习软件对教育的推动价值。
首先,现有的软件仍有改善的空间。例如外语类的手机软件应用多集中于英语学习。虽然也有软件能够提供其他语种的学习,但是,这些软件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情境设置不合理、没有合理的复习规划、面对很多零基础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训练流程、界面单调或者不流畅。这样一来导致了很多其他外语学习软件基本都面临这无人问津或者差评如潮的窘境。与此同时,也使得外语学习应用更加集中于英语学习上,使得市场单调却又竞争力大。建议现有软件开发者在保持英语学习软件的推陈出新的同时,可以考虑另辟蹊径,改善其他外语学习软件的弊端,使得移动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更加灵活、广泛。
其次,移动学习软件还有新的发展空间。例如:
1.移动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使用除了教学平台的设计,还可以将其应用于课堂,例如:翻转课堂,即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加入使得课堂学习更有探究性而不仅仅是纯粹的你教我学的填充式教学,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虽然已有人提出了这一观点,但是具体的应用案例较少。所以如何促进移动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
2.操作技能领域的扩充。移动学习在操作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已经存在。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钢琴软件设计但是我们并不能止步于此。依据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也是人们学习知识技能尤其是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设计操作技能知识类的移动学习软件时,我们可以设计到更广泛的技能,例如:设计、装修、乐器使用、运动项目等。若能辅以基本的知识点缀,将使人们在学习具体的操作技能过程中更具信心。
3.虚拟现实的介入。此外,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如何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移动学习过程中,也是我们可以考虑的方向。所谓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
虚拟现实使得人们对知识的接触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和听觉,多通道的感知更有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巩固。如何将虚拟现实与移动设备相结合,如何促使虚拟现实从不可攀的高科技变成遍地普及的新技术也是需要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
[2]孙丹,何骅.基于Android的应用英语移动学习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4,(11).
[3]刘玉利,回新宁.基于Android平台的阅读学习软件[J].计算机应用于软件,2014,(05).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1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2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3数据通信的分类
3.1有线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3.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4网络及其协议
4.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4.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一的。
关键词:移动技术;高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1.高校信息化建设简述
1.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本文采纳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为:高校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的活动。[1]
1.2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第十五章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信息化环境得到迅速改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由过去单纯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为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育资源教学的多元化信息化教育方式。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诸如办公信息网、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已经极大的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学生的“一卡通”实现了高校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便利,还方便了学校管理。高校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1.3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信息化将有六大发展趋势:[2]第一、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全球化的进程;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第四、信息化教育将实现由“技术”到“人本”的根本转变;第五、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第六、信息化教育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大。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的一次更为重要的校园建设创新模式,是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体现,被誉为“未来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2.移动技术简述
2.1移动技术概念
移动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移动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那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移动技术即是在信息化建设中,融入移动技术的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管理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手机APP、PAD的APP等来与服务器进行交换相关信息,实现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在线联接、通讯联络和信息交换等。
2.2移动技术的分类
移动技术在移动通讯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融合的推动下,主要包括四类技术:
一是基于无线电的双向无线电通讯(专业或公共移动无线电)或广播;
二是基于蜂窝电话的移动语音服务、SMS(短信服务)、WAP(无线应用协议)、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UMTS(即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三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寻呼机、蓝牙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四是基于网络的WiFi或我国正在开发的WAPI无线局域网。
2.3 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从GSM、GPRS到3G再到4G,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在新兴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各种移动应用软件适时而生,就像当年计算机的发展一样,各种开发力量为我们的广大用户提供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无论是商务要求,还是政务需要,这些应用软件大多小而精,具有良好的可用性,依靠传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扩散传播,让整个产业界处于一种异常的兴旺境地[3]。
3.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想要就要的获取和处理信息是每个发展中的企业所渴求的,是移动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通信业的发展呈现出大变革大融合的趋势,移动应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截至 2014 年 12 月,互联网用户数约6.4875 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5678 亿,占整体网民的85.8%,远远超过了台式电脑网民数量。其中,以高校人群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群体则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坚实基础。高校群体成为移动互联应用最活跃用户群体,据有关媒体抽样调查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方面,年龄在 30-40 岁的办公人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中为 52%;20-30 岁的年轻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率为75%;而作为年轻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移动互联网使用率则达到了90%。由此可见,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校群体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体。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校园中构建和铺设无线网络。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这也将对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2 影响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因素
其一,移动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应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取决于前期是否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
其二,受限于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
其三,是否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关键;
其四,组织管理问题。
3.3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移动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中应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有部分高校对移动技术并不是很看重,校园中有校园网,无线网,无线设备等硬件资源,但是很难真正应用起来。首先,移动技术与当前高校各管理系统的结合并未能实现,各系统都是独立的,没有统一的入口,这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更不利于管理[4];其次,移动技术与当前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结合如何来实现,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移动技术与数字化校园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接口;再次,高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足,操作性不强[5];最后,高校的组织管理问题,有些高校对软件系统重视不够,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硬件方面的投入上了,更有有部分高校只重视表面工作,未能真正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用户体验差。
4.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解决方案
将高校现有OA系统、教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财务系统等高校现有的办公及其他管理系统等通过移动技术接入管理平台统一应用到手机、平板电脑。教职工及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像在普通PC前一样的教学、科研、学习[6]。
此方案能实现如下功能:
a、移动办公处理:实现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通知公告、转批、催办、公文查阅、审批等,只要是高校原有OA系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都能实现移动OA
b、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录入、信息查询、毕业论文、信息维护、教学质量评价、成绩查询等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实现
c、移动电子邮箱:登录、查收、回复邮件及时与他人沟通交流。
d、财务系统:个人资产,消费流水、转账流水等信息及时显示。
e、其它移动功能:图书管理、会议管理、印章管理、上网计费、报修申请等,可以按照客户要求适配到手机终端进行操作。
5.结束语
附着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在WEB网页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手机设备、PAD及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等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来工作和学习。未来的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广更深入,并结合现在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等为未来的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做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润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D]延边大学,2010
[2]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3]黎志生.高校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南理工大学,2013
[4]王海翔.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3):32-33.
[论文摘要] 本文的分析表明“小灵通”现象的发生是市场需求结构、管制放松的路径和管制权力安排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拆分原有在位者为主要手段的电信业管制放松,所造成的需求与价格的矛盾为“小灵通”的发生提供了市场机会,而高盈利业务的被剥离,迫使原有在位者利用尚存的垄断势力或优势,以及和管制者的“拆分一补偿”关系,向新运营商的市场进行了局部的渗透。这种行为表面上加剧了中国电信业管制的无序和混乱,但却提高了市场的可竞争性和消费者剩余。
我国电信业的管制放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中国联通的强制性进入为标志。自此以后,对原有在位者和主垄断者——中国电信——的不断拆分和重组就成为管制放松或改革的核心.随着垄断地位和势力的降低或消失,中国电信(包括网通)通过引进“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营业绩和市场的竞争结构,也对已有的管制放松的改革取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管制经济学、企业战略博弈的视角,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发生的需求、市场结构和体制根源,对中国电信业未来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小灵通”:基于需求与管制结构的边缘性进入
“小灵通”的出现和超常发展,是过去几年中国电信业的一个重要现象。已有的研究较多地从其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进行定性分析,认为它对产业竞争不会产生积极作用,也较少分析其产生的体制根源,尤其是对管制者、在位者和进入者未来政策和战略选择的影响。Www.133229.cOm从企业产品决策和市场定位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小灵通”是一种典型的边缘化进入,即新进入者在管制条件下,为取得管制者的认可和弱化原有在位者的低价阻止,而实施的一种交叉弹性较低的差异化产品策略,或填补原有市场空隙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改变着中国电信市场中各个运营商的地位和战略的同时,已经对管制的变革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中国电信产业的需求特性与“小灵通”的比较优势
电信需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新增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与已有用户的数量成正比,即边际效用递增,这就是电信业所特有的网络外部性。管制放松、市场结构变化引发的价格下降,曾对需求的快速增长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保有量的提高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呈现出增量不增收,需求价格弹性降低的特点,而在移动通信领域,资费调整对需求的带动作用还十分明显(见表1)。
虽然我国电信资费的水平已经大幅下降,但如果与实际收入水平相比较,仍显得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手机对相当多的人来讲往往充当着寻呼机的角色。取消初装费后,尽管用户数量都在急剧上升,但却出现固定电话运营商的收入下降和移动运营商收入增加的局面。对于中国电信而言,随着入网费的大幅下降,如何刺激消费者使用费的上升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增收手段。这是中国电信引进“小灵通”(phs,personal handy phone system)的市场基础和动机。
表1
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侵蚀
单位:亿次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2001
2002
增长(%)
2001
2002
增长(%)
区内通话量
国内通话量
国际通话量
6113.22
2127967.80
14158.11
5529.5
1885379.5
13959.4
-9.50
-11.30
-1.40
16805630.73
1390993.68
10271.35
23897606.9
2005812.9
14266.9
42.20
44.20
38.90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2)。
“小灵通”无线市话业务最早在日本以phs技术形式出现,由于它存在着难以向高标准的移动通信技术平滑过渡等先天不足,技术上的落后和数字移动电话资费的快速下降,使它在日本只繁荣了很短一段时间,就极度萎缩。但是,浙江余杭市1998年引进成功后,它迅速在我国其他中小城市蔓延,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赢得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利润。2001年以来的管制放松使“小灵通”用户呈爆发式增长,2001、2002、2003年的用户数量分别为511万、1319万和3500万。一个“落后”的技术为什么在中国能发展壮大,一定存在其合理性和竞争优势。“小灵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核心竞争力——价格低廉。对消费者,尤其是收入较低、活动空间有限的人群而言,“小灵通”是移动的服务、固定的收费。②沉淀成本低、边际收益高。对运营商中国电信和网通而言,“小灵通”无须进行巨额的新设备投资,只需要付出一个增量成本,不必重建传输网络,总投资和边际成本很低。与移动通信投资相比,沉淀成本更低,盈利能力很高,它的arpu(即平均每户营业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是固定电话的2到3倍。③“零”互联结算费和低边际成本。“小灵通”是由固定电话的运营商引进的,在互联互通的结算体系上和固定电话无异,而根据现有的核算方法,移动用户拨叫固定电话要支付通话费的80%给固定运营商,“小灵通”在这个环节上就比移动电话更具价格优势。
但是,如果严格按照产业管制的有关条例,“小灵通”不可能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在它出现的初期,信息产业部已经对其投资行为予以禁止,但最后不得不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将其定义为固定电话的延伸,而这一变化的发生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为什么管制者会对“小灵通”如此“厚爱”,而不是像当初对联通的进入那样予以抵制?我们将从边缘性进入、产业结构,以及管制者与企业关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解释。
2.业务分拆、在位者损失“补偿”与“小灵通”产生和成长的博弈分析
在中国电信业管制放松的过程中,利益受到最大损失的是原邮电部,第一次分离,至少使其资产规模缩小了1/3,从而不能在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之间实施交叉补贴。而随后的几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原中国电信的不断拆分,拆分的结果使其从集管制与运营为一体的准政府机构,逐渐变为一个一般的运营商。中国电信所拥有的业务全是传统的低盈利乃至亏损业务,但同时又不得不为其他运营商提供基本的传输通道,资产规模巨大,但盈利能力很低且处于不断下降之中。ip电话曾是其寄予厚望的增长点,但由于四个运营商都有经营权,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引发了激烈的价格竞争,没有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大力发展ip电话对原有业务的替代效应很大,但其投资对不同运营商而言却没有大的差别。因此,由业务分拆引发的地位变化是中国电信发掘新增长点的首要动因。
管制者对“小灵通”业务从反对到“正名”的转变,与中国电信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在现有的通信产业链中,中国电信基本上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职能和历史成本,而初装费的取消,使其支出和提供的服务出现不对称,这提高了它在与管制者谈判时的讨价还价能力。另一方面,管制者一直寻求营造一个可竞争的市场结构,移动通信市场中的双寡头垄断,在初期曾对价格和资费水平的降低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竞争过程的延伸和重复,两个运营商之间的行为更趋于合谋,偏离了管制者的初衷,因此,我们认为管制者对“小灵通”的态度转变,与其产业组织目标是一致的。
在原有的业务划分中,各个运营商实际上仍处于垄断或主垄断的地位,而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全业务经营就成为一个可以选择的取向。对中国电信而言,大力发展“小灵通”既是填补现有市场空间的一个手段,也提高了获得3g牌照的可能性。下面的简单模型分析表明,“小灵通”的发生和成长实际上是固定电话运营商、信息产业部和移动运营商三方博弈的结果(见表2)。
(1)固定运营商(电信)与管制者之间的“投资一认可”博弈。假定没有“小灵通”时管制者的效用水平为u*,中国电信的利润为π*,“小灵通”的投资或沉淀成本为cs,带来的新增利润为π,同时,认可“小灵通”后管制者的效用函数为u=u(π,π',s),这里π',代表其他运营商的利润变化,s代表消费者剩余的增减。从这个简单的博弈矩阵可以看出,信息产业部之所以在最后能认可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原因在于政企不分的产权结构使其承担了企业投资的成本,在中国电信的投资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对其禁止不仅会导致大量投资的沉淀,也使一部分消费者无法享受低廉的通信服务。对“小灵通”的认可虽然会降低其他运营商的利润,但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者对移动通信需求的实现,或新进入导致的价格竞争,只能增加消费者福利。对中国电信而言,由于“小灵通”是一种增量业务,与可能发生的沉淀成本相比,新增利润相当可观。因此,{投资,认可}就成为一个纳什均衡。
表2
中国电信与信息产业部的“小灵通”博弈
信息产业部
中国电信
禁止
认可
投资不投资
-(π+cs),(u*-cs)
п*,u*
(п*+#),(u*+π-π'+s)
п*,u*
(2)不对称在位者(移动与联通)的“智猪”博弈。在位者中国移动和联通为什么对“小灵通”采取“容纳”的态度,也与这种进入的边缘性和中国电信的产业地位有关。首先,“小灵通”对移动电话的替代是有区间和范围限制的,不像当初联通对中国电信的潜在威胁那么大。受技术和管制的约束,在初期“小灵通”只能在本地使用,还没有实现全国联网,也不能提供短信服务,这就限制了其消费范围。其次,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当前的用户结构和互联互通结算规则下,移动运营商对固定运营商的依赖更大,对“小灵通”进入的低价封锁,只能导致全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但随着其在全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的放号,移动运营商的反应日趋激烈,新一轮的资费竞争已经展开。
移动通信市场现有的厂商结构也为“小灵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由于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市场地位十分悬殊,虽然“小灵通”对它的冲击要大于前者,但却没有阻止“小灵通”进入的能力。对市场规模巨大的中国移动而言,采取低价策略抵制“小灵通”进入的损失远远大于容纳其进入后利润降低的程度。阻止进入要发生成本,而阻止成功的收益却是公共产品,“搭便车”或机会主义倾向使任何一个企业也不愿在“小灵通”进入的初期采取有效的抵制策略。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智猪博弈”,具体的结构见表3。
表3
移动和联通之间的“智猪”博弈
联通(小猪)
移动
(大猪)
阻止
不阻止
阻止不阻止
(п大-c),(п小-c)
п大,(п小-c)
(п大-c),п小
-π大,-π小
如表3所示,假定采取低价阻止对两个在位者增加的利润分别为π大和π小、π大和π小分别代表不抵制行为的支付,阻止的成本均为c,但容忍进入对两个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显然(π大/п大) <(π小/п小),因此,移动更有积极性采取不抵制的措施,而一旦它容忍“小灵通”的进入,作为跟随者,联通的最优策略也是不阻止。
在实际的竞争过程中,即使在位者针对“小灵通”采取封杀措施,由于中国电信在“小灵通”业务上明显存在成本优势,价格竞争显然对在位者不利。互联互通的产业特征和现有的需求结构,使移动对固定电话的依赖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原中国电信在联通进入过程中所实施的互联限制和歧视,也会对移动市场现有在位者产生一种威慑。需求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链安排等三个因素的共存,加上管制者的认可,使得对“小灵通”的容纳就成为一种必然。
“小灵通”现象还证明,现有管制权力的多元双层安排,使运营商和管制者之间发生合谋或“俘获”的可能性提高。“小灵通”的出现与中国联通的诞生存在较大不同(见表4),前者是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表明随着管制的不断放松,最高管制者酶权威和能力在下降,也反映出电信市场的特点决定在较长时间内,只要有垄断势力的存在就会发生管制者被“俘获”的现象。
内容
联通
“小灵通”
进入方式
在位者反应
进入速度
消费者福利
市场结构变动
沉淀成本
技术先进性
管制者反应
政府和利益集团策动下的强制进入
互联限制和低价打压
业务展开受阻,只有移动领域取得成功
引发价格整体下降,福利增加
传统垄断结构瓦解
很高
最新技术
限制、扶持
需求和管制引致下的边缘性进入
边缘性替代,反应缓和
迅速扩展,爆发式增长
满足中低收入者的需求
可能导致全面竞争结构的产生
很低
淘汰技术再利用
禁止、默许、容纳
表4
“小灵通”与联通进入的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
上述分析表明,“小灵通”是一种基于市场创新和管制缺陷的边缘性进入,它与强制性进入相比,更有利于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和提高消费者剩余。需要指出的是,“小灵通”的发生也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其运营商不是中国电信而是类似联通这样的新进入者,或者中国电信不是中国传统电信业的代表且主营业务在海外上市的股份公司,或者中国电信业的管制放松采取的是民营化的道路,那么“小灵通”能否出现或有没有出现的必要就值得重新思考。但现实是它已经发生,仅仅因为它技术落后或3g时代马上到来,就回避对这一问题或现象的分析,可能会使我们丧失一次对中国电信业乃至其他仍处于政府管制之下的产业管制弊端分析的机会。
二、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作为一种相对落后的技术,“小灵通”被淘汰的命运只是时间的长短问题,这不是本文所要关注的焦点,我们的目的是以这一现象为线索来解释我国电信管制的问题和矛盾。在美国电信产业管制放松的进程中,微波通讯公司(mci)的进入曾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边缘性进入,在某种程度上“小灵通”的出现也具有相似的特征,只不过一个建立在新技术(微波)基础之上,另一个是利用原有基础和“落后”技术所进行的市场渗透,本质上都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创新,应该受到鼓励而非限制。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表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管制放松、强化或再管制。按照纯粹的技术决定论,随着电信业自然垄断特征的削弱,继续放松管制和引入竞争就是一种必由之路。但为什么无论是采用私有化道路的欧洲各国,还是采取进入鼓励和原有在位者分拆的美国和日本,经过20多年的实践后,仍在不断以立法的形式干预电信业的发展和运营,至少在他们的体系下,走向竞争的制度转换成本要比中国低得多。原因在于人们对电信技术经济特征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没有将基础电信业务和可竞争的领域区分开来。中国电信业管制应实施再管制,只不过其对象和目标应作相应调整。
第二,基于竞争优势的垄断与基于垄断的竞争优势:管制行为还是管制结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认为,结构性垄断与行为性垄断对市场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前者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垄断,它由产业的经济特点或企业的个数所决定。后者包括公开合谋和默契合谋两种行为,典型的如opec组织就是一种公开合谋,默契合谋是指企业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和竞争的不良后果,而刻意避免竞争行为的发生。显然企业的个数越少,通过合谋确定高于竞争的价格或瓜分市场的可能性越高。各国电信管制放松的经验表明,随着新进入者市场势力的不断增强,价格下降的幅度会降低,甚至出现提高价格的趋势。当前,中国电信业的两个核心业务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都处于双寡头垄断的结构下,企业之间发生合谋的可能性很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发现并证明这一行为对管制者而言是新的挑战。防止合谋发生的另一个选择是通过企业数目的增加,弱化合谋的激励。
第三,政企关系、政资关系与管制者价值取向。政企不分一直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顽疾,在垄断行业尤为突出。当企业处于困境时,政府会想尽各种办法维持企业的运转。电信行业的管制放松之所以从价格提高人手原因即在于此,随后的几次价格调整中,固定电话的资费明降暗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营商盈利空间的下降。随着政企职能的分离,政府对其“父爱”并未降低,原因是政府仍然是其大股东或惟一所有者,而同时又拥有管制的权威,管制的中立性难以确立。因此,从提高管制的公平、公正性出发,股权的多元化或垄断行业的民营化也应成为放松的一条路径。
第四,不对称管制的动态化。在几乎所有国家电信业管制放松的过程中,为了削弱在位者的垄断势力,对新运营商予以资费、成本或业务的倾斜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监管的对象就以原有在位者为主。但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这一政策的继续实施,很可能产生新的垄断者,原有企业会成为弱者。具体到中国的电信业,固定电话运营商垄断势力的削弱带来的是移动通信领域垄断者力量的强大。作为管制者,如果他的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提高和最大化,对由此引发的监管重点应是防止移动运营商以技术为由,拒绝与“小灵通”互联互通,而非限制后者的降价行为。
第五,无论是电信业现有管制机制的运行还是未来的进一步改革,都要求尽快出台一部《电信法》。现有的《电信管理条例》实际上是原有行业管理体制和思维的产物,它只作原则规定,在实施中可以存在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难以对管制者和管制对象形成有效约束。它的另一个弊端是制定权和解释权集于一体,成为保护部门和企业利益的一种工具。因此,一部既规范电信业运营商与消费者关系,又界定企业的权力与义务,还能确立管制权力和责任的《电信法》的颁布与实施,将提高中国電信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水平。
第六,基于市场化的激励性管制再建。欧洲各国和日本的电信管制放松一直沿着民营化和市场化两条基本平行的路径在推进,在实现产业运营商所有权结构的民营化以后,政府管制机构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该产业的干预,只不过干预的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激励性管制的引入。利用最高价格限制、标尺竞争、有约束的收益率等方法对运营商的定价和投资行为进行必要的管制,尤其是在公共资源如频率、传输网络等领域中引进拍卖机制,在确保资源的租金不被运营商侵占的同时,确立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引进、消化和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激励性规则和方式是提高电信业竞争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前提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学庆,垄断性行业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资料,2003,(25).
[2]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一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二集)[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5]张听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反垄断案例研究[c].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8][法]让·雅克·拉丰.电信竞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9]bresnahan,t., p. reiss. entry in monopoly markets[j]. review of eonomic studies,1990.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通信电源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工学结合的实践内容,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工学结合把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高[2006]14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和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的新模式,集中体现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求发展、以教学质量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
通信电源是移动通信设施的“心脏”,对通信事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通信事业发展,移动通信已进入千家万户。联通、移动等通信行业企业新增建设了大量基站,目前通信基站大量使用了小容量的开关电源、小容量的蓄电池以及小容量的UPS等设备,而电源系统的维护在安全保障、可靠性等方面的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与规范,一旦通信电源发生故障而停止供电,必将导致通信中断。因此各大通信运营商对通信电源越来越重视,对高技能、高质量、高素质的电源专业人才有迫切需求。通信电源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多毕业后从事基站代维的工作,但基站电源的维护是一个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既需要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就业后一开始工作显得无所适从,上不了手,而很多通信运行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与企业实际仍然脱节,学院专业教学的就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较弱。由于学校不甚了解社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专业知识教学与日新月异的通信新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难于解决实训实施设备,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手段,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尤其是职前教育中参与力度欠缺,校企结合紧密程度不足。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内容
发展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做到专业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通信企业电源专业技术需求紧密衔接。这样既有利于实训教学和学生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得到企业的反馈,促进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实践:
(一)因时制宜开展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设置专业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选用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注重实践性的分析,每年都要坚持修订和充实教材内容,增添新的课程,提升专业教学内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广。学院实训基地目前已配有空调实训室、电力实训室(包括高低配、开关电源、UPS、交流配电瓶、通信用蓄电池等)、监控实训室和油机实训室。教学内容方面新增加了基站电源维护、概预算、工程设计、专业英语、CAD等课程以及交流电等电工专业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开展项目式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开发工程,了解市场信息及掌握专业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和更新实训基地设备设施
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与通信行业企业相配套,随着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保持设施和设备的先进性,不断改善学校实训实习的环境。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就像置身与企业工作现场,使整个教学过程完全贴近企业生产第一线,贴近社会实际。加强学生通信电源基本技能训练,传输设备相关技能训练,交换、软交换设备相关技能训练,基站、天馈设备相关技能训练,宽带、数据设备相关技能训练,相关仪表仪器测量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各种基本技能的实训,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以适应今后社会通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专业教师不但要在专业知识更新和理论上不断进修充电,而且学院还要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课教师到通信企业以普通员工身份顶岗实习,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通过教师实习,与企业加深接触,体验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对我们学生的培养及适岗培训课程设置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安排教师参加各种新技术培训,了解和掌握通信领域前沿科技发展脉搏,了解企业所需,收集各种案例,用于教学。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
遵循以学生就业、服务信息产业的宗旨,学院与有关企业紧密合作,建设通信职业技能鉴定站、通信行业企业通信电源培训基地,同时积极推动各大运营商在院校电源培训基地的组建。建立和健全师资库,聘请通信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技术骨干来院授课,使通信电源教学更贴近实际。学院每年利用暑假组织和安排通信电源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实习,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还邀请浙江卧龙灯塔电源有限公司工程师讲授蓄电池活化方面的内容,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五)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推广案例教学
鼓励学生自发组建项目小组,根据各项目小组的特长,承接相应的项目设计、施工、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完成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带着来源于企业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熟练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电力机务员高级工考试和电工证考试,获得各种技能。加强对校外实习学生的走访,深入企业调研,合理分析培养目标岗位群体和要求。教学方法主要有:
1.工学交替教学法 及时开发与企业同步的实训实践项目,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通过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建立通信电源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合作伙伴等措施,使得通信电源课程更加完善,设备更新速度与企业同步,企业锻炼机会增多。
2.案例教学法 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利用行业背景收集大量真实企业案例,经过课程组教师精心设计,开设案例讨论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和转化。
3.体验式教学法 利用行业背景和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在大量的企业培训课程中使其与学校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获得一线一手培训内容,同时让企业员工更多了解学生,增强社会影响力。
4.互动式教学法 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训实习获得的感受和体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所采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形式可以有所不同。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以往一般的课堂授课——实验室实验——企业实习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新教学模式强调四性:即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增强学校和企业的伙伴合作性。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切入点,联合企业专家遴选出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以学生认知和技能的获取为依据进行。在综合机务员技能鉴定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创造虚拟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灵活施行“校内——校外——校内——校外”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实时动态,形成立体化教学内容。建立校外通信能源实训基地,提高实验实训课比例,设备更新与企业同步,学生到企业锻炼机会增多,增加实践经验、加强实践和理论的反复验证。开发实验实践项目,培养特色鲜明的学生。通过完善电源实训中心功能,包含系统维护功能,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工程施工等实践功能,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感知能力,提升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好解决了通信电源专业培养生员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对社会、企业、学院、学生是多赢的教学改革成果。
通信电源专业是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1958年建校之初创办的专业,是学院乃至全国的重点基础专业。学院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通信电源专业成为学院首批重点专业之一。学院除了每年向社会输送通信电源高职学生90人左右,还承担大量的浙江省移动、电信等各大通信运营商及代维公司电力机务人员的培训、鉴定、竞赛等任务。近年来,学院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围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创造了真实的企业情境,设计全面的实践项目,把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双赢、互利基础上为通信企业搭建培训平台。基地为学校提供了科研项目、签“订单”培养学生,提供教学实习等,学校为基地提供培训业务,开展科研,输送优秀毕业生等,以此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由于企业培训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推行体验式的企业案例教学,开设案例讨论课,感受企业文化,加深课程理解,有利于理论经验向实际经验的转化。
(三)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其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及早自我规划职业生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锤炼、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三年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完善的教学实践环境大大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其中,通信电源课程荣获浙江省“精品课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认可度大幅提升,通信电源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社会、学校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高.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意见[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