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18:4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教育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多媒体
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实践。为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校相继建设了数十座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技术硬件的支持下,我系领导积极提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各教学环节改革作了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承担的陕西省教改项目“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线路”、“软件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研究,从基础教学到专业实验大面积采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许多课程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广播通信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学生参与操作,发现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协商讨论,理解知识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面向全系所有专业开设对后续理论和实践课程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平台课全面展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路基础理论课。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消化大量工程实例。为了在有限学时(60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并在99级到2001级的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信号运算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以上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衣服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由于每张幻灯片安排自定义动画效果,所以授课时能够根据要求“书写”版面,完全吸收了原先课堂授课的优点,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已经使用三届。今年我们又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以前我们曾经采用过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模式固定,不能按教师模式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克服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力量自己动手设计了这套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随时修改充实。我们正在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教案开放平台”的研制,现以形成基本框架,具有进一步开发推广价值。
最近,我们组织了对该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收回70份问卷,从与多媒体相关的内容来看,97.5%的同学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媒体质量的评价是95.7%的同学认为版面设计合理美观;97.1%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对图象质量的满意度为94.3%对动画与视窗的满意度为88.6%,而100%的同学认为老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我们认为学生对多媒体质量特别是动画与视频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在媒体设计上进一步下工夫。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软件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本算法程序单一、固定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板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技术基础”课课件的制作上,在设计问题上,只设计问题的要求,而不设置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例如,在讲排序这一节时,只给了一组记录关键字序列{47336182721125475702}让同学讨论用快速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方法写出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分界值和步长进行每一趟的排序。虽然每个学生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电视接收技术”,其内容抽象,学生感性认识差。结合改进专业实验内容,我们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和采用其它一系列教育技术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视频信号的解调、调制、记录、编辑以及对网络信号进行分配设计的全过程,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卫星地面站的调试使学生亲自动手调试接收位于太空不同经度的广播通信卫星信号,既可以解调出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能调出计算机网络通过微波传递的“数据包”。再把解调出的视音频信号,自己动手调制成RF信号;为了让同学了解视频图象各种记录格式的特点,放映视频记录格式比较影视课件,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不同格式记录设备用同一摄象机进行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然后采用计算机非线形编辑对视频进行编辑。信号传输则通过CATV工程网络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对视频信号从接收、调制、记录、编辑到分配的全过程有一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训练的广阔天地。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在其它专业技术课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4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是我们系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量大,课时多,所涉及的仪器多,功能各不相同。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复杂,数量大,电路涉及面广。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的连接电子器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实验结果不正确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或是接线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故障,故障排除率低一起实验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使用WORKBENCH仿真软件,在作实验前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接好电路,调试好参数,作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熟悉了实验的电路结构、电路参数、调试要点以及测试仪器的正确使用。这样,对实验电路的搭接就比较熟悉,能正确的使用仪器,除了问题又可心中有数的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电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根据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很难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我们正在制作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交互式VCD光盘课件,也既将投入使用,这将会很好的解决新生进实验室很长时间不能正确使用众多实验仪器的难题。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系统扩大获取知识领域,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一、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使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应用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效果,选好辅助手段
虽然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然而,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影响教学的效果。一般目前教学中所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有传统和多媒体之分,它们在使用和效果上各有特色。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幻灯投影等,使用简便,但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使用辅助教学手段,应该从实际出发。应用多媒体手段,应着眼于解决教学中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表述清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在提倡应用多媒体投影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注意应用多媒体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该把着眼点放在那些抽象、复杂、不容易讲清楚的重点、难点内容上,通过多媒体使教学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二)熟悉教学内容,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熟悉教学内容是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教学的客观规律证明,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是围绕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员讲解为主,以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目的。首先,应该是课程内容讲得好,其次,才是看能否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教学对象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问题;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手段而影响了讲课的正常思路和语言表达,或者在讲授内容还不十分熟练的情况下,把课前准备时间都放在编制多媒体课件上,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政治理论教学质量
在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打好教学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必须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果教员不懂或不了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单凭激情、热情、感情去搞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那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只有从理性的高度来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才会少走弯路。例如: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媒体教学过程的特点;媒体教学的原则;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教学的方法等等。它们都是国内外媒体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指南。除此之外,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也是指导我们有效地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离开这些理论,就偏离了教学规律,就会事与愿违,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针对教学对象,制作好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优秀的教学课件 ,再好的硬件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来说 ,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开发出一个使用便捷、简单易行的课件编辑系统 ,它包括多媒体开发平台、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它不仅是教员教学使用的重要多媒体工具,而且也为教员方便、快捷制作课件提供一个方便、实用的制作平台。教员上课既可以直接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课上教学,又可以利用其提供的开放性工具平台,结合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本校学员的思想实际,方便、快捷地制作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课件。
(三)搞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是指主讲教员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所制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员的学识水平、理论造诣、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教员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一堂课讲授得成功与否,与教学设计得成功与否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员要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正确估量媒体教学的作用,妥善处理好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的位置、时间和表现形式,使整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要根据教员的教学要求去做,在设计画面时,做到重点突出,色彩鲜明,程序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符合学习规律。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采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涉及到教学理论的更新、课程的整合、知识的重构及其与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它强调为课程提供资源,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景,使媒体技术成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或者成为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使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要素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有机体”。这就是说,在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全面的、系统地改革。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或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改革呈现出全方位变革的特点,因此理论的建设尤其迫切。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在1970年发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ThePrinciplesGeneticEpistemology)一书中,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维特洛克(M.S.Wittrock)提出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GenerativeProcess);乔纳生等(D.Jonassen,1996)提出了“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InformalBackground)。一些学者还提出了“极端建构主义(RadicalConstructivism)”、“个人建构主义”(Individua1.Constructivism)和“温和建构主义”(ModeratedConstructivism)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现代意义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概念,旨在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即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而其他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的。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倡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和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尽可能地创造有意义的情境。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学习者个性特征,培养求异思维,拓展学习者的知识范围。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变化,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环节,改变了过去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由过去的简单被动的受体转变为有个性、有思想、有动态行为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了教与学两个基本环节。这种教学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不应是把教材所及的全部内容由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向学生展示粗略的知识结构体系、介绍一些可以进行探索与研究的未知领域或有争议的问题、介绍有关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错误,并对重要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外阅读、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上。因此,课堂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畅所欲言的共同场所。
第二,突出教师协调和指导性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发挥作用进行了重新界定。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即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成“导演”。它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而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第三,重视教学的社会性,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往与互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教学属于互动式的教学,互动的基础是学习者个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所累积的社会经验,在此基础上,又有不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而知识就是他们之间相互沟通的结果。互动或沟通的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形式,它使每个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了解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建构主义的社会性,既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范围的交流、学习,又表现为社会实践中的大范围的知识累积。这些活动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得到多视角、多层面的具体知识,同时在相互辩论、帮助、合作中发展友谊和共享知识的快乐。
第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采用。
现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主要是媒体技术)为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着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完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多媒体技术与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的结合。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学
模式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一般泛指若干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模式,它重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为主导,以课堂情境和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协作学习”或“小组活动”的方式合理运用现存资源,尽可能获取最广泛、最完整、最系统的学科知识。
目前教学改革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课堂“情境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或被称为“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情境创设或进行“案例”筛选,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情境”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和“案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教师总结出指导性的知识或结论。
第二,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线索,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它的教学环境不限于课堂,而是各种能够获得知识的场所,包括教室、阅览室、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人际交流场所。“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模式,是靠学生的努力来完成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教学目的和知识结构,确定每章每课的重要问题,如它可以是学术界争鸣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是与现实社会关联密切的问题,但一定是与教材有关的重要问题或疑难问题。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布置工作,指出学生必读书目和资料查询方式。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提示和指导。学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单枪匹马式、小组互助式或研究式。最后,学生把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集中展示出来,然后教师及时进行疏导和总结。
第三,认知学徒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认知学徒注重于专家的指导,也就是专家提供认识活动的指导和模型。在互动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轮流教和学,或者由专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种模式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被普遍运用。
上述三种模式各具特点,第一种“情境教学”侧重于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实现知识和资源共享;第二种“自主性”学习侧重于实践和探索,重在培养和发挥个人能力;第三种则强调对问题的研究和专家的指导,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如目前大学教育中,论文的写作常常采用。
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教学模式被看作是进行教学系统规划的一套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主要是媒体技术)为手段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建构知识体系。
第二,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与问题、信息资源利用以及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并对课程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整合。教学任务与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结构,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把一个个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任务或问题,让学习者去寻找、研究、讨论和解答。此外,不能满足于一本或几本教材的知识,应把跨学科的内容呈现给学习者。跨学科内容的综合,即课程统整,就是把信息、概念、技能等放到一个变化的环境中,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便促进学习者整体性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开拓学生多方面思维,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第三,综合资源的利用,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多方面获取知识。如利用各种媒体信息和文字信息,包括广播、电视、网络、CD—ROM、参考书目等等。第四,重视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技术的运用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个人自我评价为主,重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助协作学习的精神等。
三、问题与分析
多媒体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下面是一些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论与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处于探索时期。大多数教师熟悉并习惯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采用还不太适应,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新技术掌握上的困难等因素,在教学课件制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提供一个满足学习者充分建构知识的环境,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进行观念更新,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的教学设计水平。
第二,教学设计与媒体技术的衔接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使个人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多数课件在设计上存在着技术单一性问题,大多数教师采用了比较简便的Powerpoint软件技术,而其他软件技术如Authorware,Photoshop等利用率不是很高。因而这些软件的强大编辑功能未能很好的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进修等方式熟悉并能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
第三,教师“边缘化”问题。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想象的。教师必须学习理论,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设想课堂上或者其他学习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是总结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可靠的、真实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比较严格,因为课件制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图片展示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往往被学生忽视;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控制问题,大屏幕上的文字不宜过多,否则,一是显得条理不清楚,重点不突出,学生认为要记录的内容过多,二是教师的作用弱化,教师显得可有可无,教师被降到“边缘”地位。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会在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高校、研究性学习、基于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顺应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传播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媒体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视听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技能。
二、问题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探索,寻求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将课堂的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检索网络中超越时空的海量知识。此外网络中强大的认知工具既可以创设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者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展示与管理,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进。
三、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确定课题-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各个研究环节,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接触研究性学习,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尚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能力与意识,收集资料与分析创新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对教师、课堂、教材的依赖心理,主动的体验学习,有效地参与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对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需要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研究性学习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和经验交流,在全校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创设资源丰富的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从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到提出问题、指导选题、建立小组,再到课题论证、总结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与课后始终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非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四、关键在于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体系的创新,又可以是内容的创新,还可能是结构的创新。20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因为任何新的技术都不是首先为教育而开发,要将之应用于教育,就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改进它、完善它或者探讨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毕竟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优化为追求目标。
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介绍、传授,让学生掌握通达目标实现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为教材编写方面和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对技术充分研究,在分析学生已有IT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提炼出技术中的精华,在教材中反映的仅仅是有用的且是学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术精华。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干线式”方法大体可用“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12个字概括。“干线通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所有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而且必须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实例跟进”是用具体的例子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教学探讨活动”是创新,而且更多的创新是让创新的形式充满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探讨活动”所设计的议题,既有意义,学生又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学间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型的学习模式,积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运用经验,为其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主体应该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论文摘要:法科学生在法治国语境下竟然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大量学生不能就业,不能不令人汗颜。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在知识化、国际化、网络化以及权利话语时代显得落伍和被动,而只有后现代教育理论才能承载起创新、发展与和谐的历史使命,因此,它与法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辐合性。为了克服不断发展的社会与普适性的标准化教学冲突、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人文精神缺乏等弊病,我们可以通过多元的“视角主义”、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途径推动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
创新很重要、也很时髦,但创新不是出奇招,更不是标新立异。创新是客观规律的努力靠近,是实际真问题的不断解决,是理论与实践的真诚对话,作为应用性极强的法学教育尤其如此,但肩负法治国历史使命的法学教育却相当被动,甚至凸现法科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怪状,不能不发人深思。
一、后现代教育理论
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仅向教师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青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但传统教学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所驱使,教学系统被看成是一个因果决定、稳定、机械的系统,教师是掌握、控制这个中心运行的当然主体。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这种传统教育学派由于受科学、理性思维的影响,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明确,教学方法和过程设计应该严密;其教学过程理论,特别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有序化。这种教育理念的优点是教学课堂容易组织、教学质量容易得到保障,但也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专制和压迫、学生个性的压抑、课程枯燥乏味、教师灌输和学生厌学等现象。因此,传统教学范式正受到信息时代后现代思想范式的挑战,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工业时代所对应的教学观提出了批判性质疑:教学系统是开放、生成、去中心化及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自然本身是由灵活的秩序所组成,秩序和混沌不是完全的无法改变的对应,而彼此相互联系的教学行为过程是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的。一个系统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或紊乱可能产生巨大的非预期效果,对变化的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学活动中对人行为控制相关的传统理念,现代教学实践和理论进一步表明,将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作为一种教学干预的结果加以预测是不可能的。教学模式研究从方法到理论受到了挑战。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教育是无目的、混沌的,主张随机、即兴、随心所欲,凸显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甚至提倡主动打破秩序和平衡,主动施加干扰,试图依靠教学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自组织机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相对而言,尽管杜威不重视教材的作用,但他毕竟也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只不过是对生产、生活经验的系统化,强调教材应当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而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教材组织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如多尔就主张课程内容在组织上的“随意性”,主张“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序列的任意组合”,阁杜威的教育思想中虽有“中心”的观念,但反对教师权威,后现代主义者则干脆主张“无中心”。因此,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有几个重大变革:(1)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具体讲什么(教学内容)以及怎么讲(教学方法)都是不确定的,强调随机应变、随心所欲、即兴发挥,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也不再事先制定非常具体的教学目的,甚至不用预先备课,充其量只采取一种模糊化策略—即粗略大概地备课。(2)平等、互动与多元性。理论研究主张所有理论一律平等,提倡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实践提倡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等一切方面实现多元化。教学提倡打破原来以老师或学生为中心的局面,转为无中心、无权威,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没有灌输,没有压制,师生以平等交流研讨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必拘泥于课堂秩序,可以随意做出反映、提问,鼓励对老师的干扰和互动。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也不围绕明确的中心进行。(3)自由、民主与开放性。从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诸方面都要体现自由、开放性,整个教育系统将走向极度开放,没有围墙、无形的学校将越来越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等。不难发现后现代主义思潮虽然对传统教育的稳定甚至教育的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无疑对推动教育创新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它打破了一向僵化守旧、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师生的能动性都将得到极大的释放;活跃的课堂秩序、生动活泼有滋有味的教学模式、师生间最充分的互动会导致双方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从理论上讲有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渴望实现最充分的个性解放以及对所有师生人格的尊重(而不再是只偏重一方)。师生之间形成没有压制、其乐融融的平等友好的关系,消除了等级和权威的观念,确立了多元、平等、容忍差异的观念,既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也有助于推动新思想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的民主进程、减少因意识形态分歧而导致的争端。
二、当前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是应当充满想象力的,大学既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学术活动,新思想的孕育和成长有赖于自由的学术空气。而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系统是线性的,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呈清晰的因果线性关系,教师之教必然引起学生之学,知识、能力的简单累积会自然地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种教学之下,课堂教学过程往往被预设为固定的步骤、顺序和目标,模式一经给定,就再无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根据预定的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把书本上的知识强硬地塞给每一位学生,学校及其教师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多教、多讲,甚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学生补课,希望学生可以多学,造成教学模式的僵化、固化,从而引发出不少问题。
(一)社会实践的丰富多变与追求普适性的真理性教学发生冲突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论在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描述,还是对教学组织形式做出分析,都试图超越特定教学内容的限制,也不管具体教学时空及教学参与者的特殊要求。这种普遍性追求只会带来平庸化,导致教学科研止步不前。有人早就指出:“认为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能够产生出普遍的知识,这是一场打赌”,“无论人们怎样真诚地追求普遍性,迄今为止,在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期待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以往被认为最具普遍性的科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也逐渐展现出其有限的一面。任何活动都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和多种可能性的复杂系统,既不受决定论的制约,也不能从简单的微观世界推导出来。所谓科学规律给出的仅仅是世界各种可能性而非普遍确定性。教学实践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普遍规律却过于抽象和单一,用后者去框定前者,就仿佛用利刃割去实践身上的血与肉,独留其骨骼一般,看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此时的教学实践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按照研究者的理性所设计的、井井有条的人造存在。吹嘘最多、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往往最经不起实践与历史的检验。
(二)确定性、模式化的教学与与人文精神背离
由于受封闭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现代教学研究把消除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建立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所有教师提供确定的答案和行动指南的知识体系作为自己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其实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也曾经认识到:反对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此外别无目的;其教学过程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教师则从中心的地位淡出,只起到旁观者和辅助者的作用,所学内容应与社会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从感知人手,在做中学,学成要能应付生活和生产实践。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教学是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的一种活动,不确定性遍布其中,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教学活动既无法预先给定,也不受线性的因果关系支配,而是以一种复杂的、开放的方式逐步生成,从而具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教学的人文性格使教学活动表现出多变、多义和开放等特征,教学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而将教学视为一成不变的客观实在,并试图通过有条不紊的分析和计算,以获得永恒不变的教学规律的现代教学研究往往费力不讨好。教学研究“是一个交往各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建构研究结果的过程;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建构—在人我之间、个体和世界之间、过去和现在之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
“教”与“学”都是为了解决不断涌现的社会新问题,但问题一般不在书本上,书本上的问题甚至也可能是假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在问题中思考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创新,也才是真正的教学,那么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一方面是法治问题成堆,另一方面是学生连立法、行政与司法具体运作知之甚少,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粗浅的统一口径介绍,自然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可能被纯粹的确定性理论与意识形态所遮蔽。要知道,在教学研究中,自由、民主与人文精神是多么重要!教学是服务于人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而只有在开放、自由与平等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频繁对话的教学中才可能产生创新。反复强调客观规律往往一开始就离开真实很远,真正的创新教育是一般不给答案或者仅仅提出多种可能的方案。不是以讲授为主,更不是定论或死记硬背的考试。自由、民主的教学无形准备更多、难度更大、甚至考试也不一定是统一进行。这对传统的学校管理以及考核、评估是一个重大的颠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教师如果没有从教育观念上转变过来,兴国、强国的法学教育虽被举得很高,弄不好会南辕北辙。
(三)法学教育忽视了安邦定国与公平正义等社会责任感的锻造
法学教育的目的关系着教师教育的心态及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关系到依法治国成败的问题。法律人才的培养,不在于做律师的大小,也不在于官职的高低,而在于他所做的事业对于社会公众的福利有多少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法律是社会组织的纤维,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所以法学事业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事业、稳定与发展的事业。法律人必须把法律藏在心中,内化为崇敬法律的信念,外化为献身于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因此,精通法律,如果不能为社会服务、为公众谋利益,而专为自己寻好处求享用,这不能叫人才,起码不是法律人才。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不少腐败以及违法犯罪分子却是接受法律教育较多甚至本身就是法科毕业生—知法犯法!近些年在重大社会影响的恶性案件中,不少是精通法律的“精英”,这些人乘法律的不完善而扰乱社会,寻求自利,不是在追求社会正义,而是寻机破坏秩序。开口、闭口大谈要重视廉政建设、在电视与报纸叫得最响,甚至写下不少反腐败文章的呼吁者却成为了腐败的急先锋……①“法律为社会履行职责,必然要求对培训法律工作者的方式方法进行控制,如果法律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和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从而使人民过上有价值的和幸福向上的生活,那么就必须把法律工作者视为‘社会医生’。而他们的工作则应当有益于法律终极目标的实现”。因此,法律公益性、公正性与社会性决定了法学教育特殊的历史使命是寻求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行,法学教育的目的与法律的目的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公正意识的熏陶以及人文精神的关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
三、如何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多元“视角主义”的培养
“解释世界的方法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后现代主义者对任何教学现象或问题的解释都不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是多纬度、多视角的。这样,教学研究就不再是对一致话语的追求,转而开始寻求多元的、创造性的解释。这种多元化倾向不仅表现在对意义的追求上,而且也表现在研究结果的陈述方式上。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差异性,因材施教不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被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你可以把生命保守在形式的滚动中,但你不能将同一生命永远封闭在同一模式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存在着差异,学生差异具有发展的动态性,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善和弥补先天的不足。差异教育就是要注重个性发展,不仅承认差异,而且要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正是差异为更高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为它为人类的精神历险提供了驱动力。而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内容方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相对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在评价功能上,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差异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素质。后现代主义为我们的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看到传统教育的缺陷,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内涵。
(二)以实践性教学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
现代教学研究范式所推崇的理论建构,在法学教育中尤其突出,大量的假问题、假理论一到实践就现原形。后现代教学由解释替论建构,一方面去除了理论高于实践的权威地位,为解决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它结束了研究者试图置身教学过程之外,且把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当作教学的真实面貌强加于教学因素的状况,促使研究者真正深人到教学过程中,在参与中进行研究。让教育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实践的真问题的解决来推动理论的创新、教育的创新,因此,任何打着创新旗号或以创新包装的教育改革只能使人反感。实践并非事必躬亲甚至直接干粗活,美国多数法学院采用了网络化的法律数据库,使得法律图书馆的使用分为两个区:一是传统的“书架区”,二是“计算机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集中在计算机区,导致书架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在发达国家,网络科技进人法学教室已经越来越普遍了。也许通过网络与社会直接连通,教师、学生直接面对社会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既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又能防止理论走偏,还能减少“为实习而实习”的所谓实践—现在不少学校由于考虑节省经费、学生为了躲避没有实际意义的“假实习”,实习课程连形式也很难保证了。法学本科生、研究生不知道如何和审理案件,既做不了律师、也当不了法官并非新闻—如果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不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法学不能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谈创新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欣赏的风格。学生在教育当中所接受的知识,能够让他们发现这些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一生中遇到的、构成他们生活的种种事件,能够让他们体验发现的快乐。我们的法学教育要传授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特别关联的知识,所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与思想条理的深刻认识,从而领会这些思想对理解生活的作用。因此,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有用,教育若无用,它又何成其为教育?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方式 理论 策略 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杨志坚(1973-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李贤阳(1977-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研究;廖必峰(1987- ),女,江西宁都人,赣州市章贡区第二保育院,小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学教育的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1-02
上世纪末,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开始兴盛,在新世纪的前十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体系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动性,因需学习、因时因地学习、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实现。传统的教学过程正在被颠覆,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变革,教学模式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①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我国已确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程标准体系。显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重点,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一定承续性,甚至交叉性,但又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型学习方式。”②此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形成与实施推广,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朝着有各自学校特色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向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实际教学偏离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师生以知识和教学资料为媒介的互动活动,既不能拘泥于文本和知识,又不能丢弃文本和知识。二是把书本作为唯一学习资源,学校课堂作为唯一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种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割裂的现状使学生不能快乐地体验和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其交互式及联网等特性决定了它在转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现代学习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学习方式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解释并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学习者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形式各因素的总和。也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是组合性的概念。还有人认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方面的基本特征。”③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指从单纯地、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运用现信息技术并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知识意义。
2.素质教育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目标要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慧潜能,提高人的自主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④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习方式转变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和对教师实现超越,加强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程改革新理论、新理念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评判依据。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要以三个基本概念(自主、合作、探究)和从三个维度(自主性程度、合作性程度和探究性程度)来判断学习方式转变成功与否。“基于新课标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为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关键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由于个人能力倾向、个性风格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必然会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学习方式。”⑤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导向依据。信息技术正在对课程的传统理念、内容、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⑥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尤以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最迅速,应用也最广泛。计算机网络特别是校园网不仅要用来支持教师的教,更要用来支持学生的学,并要成为学生进学习的常用基本工具。因此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并适应自己现有知识意义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其转化为能力与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⑦
校园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加强,为网络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现在各个学校都在不断地加强校园网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把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网上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现在的教师都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掌握网络学习的特点和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元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行为,形成乐于学习的内在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策略
1.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并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环境下,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自学行为。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通信以其操作便利、互动方便、资源丰富等特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式。使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发现学习和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⑧
2.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因特网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员和环境影响的特性,学生学习行为彻底得到释放,“主要学习行为有个体主动学习:学生利用网络交互特性,就个人特殊问题单独向老师请教,也可和同学、老师展开学习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得到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互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映射关系,互动交流活动明显增加,交互合作学习成为主体,学生此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沟通和分享;共享学习:学生通过校园网和同学、老师共享学习信息资源,也可通过因特网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空间变成了一个无限扩展的世界,可以利用网络上一切资源服务于学习。”⑨基于网络系统的开放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来共享和选择。
3.利用寓教于乐、拓展新知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学科教学中,利用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互动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意义,提高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⑩
4.利用情境激励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在学习中心情的愉悦程度决定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想学、爱学的内容,把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喜欢课堂,享受课堂。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学习理论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引发学习动机,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分析归结、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来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5.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培养策略来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化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信息传递网络系统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和转变的各种策略,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适合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新型学习方式,来作为一个整体性教学框架,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作明细的指导,在具体教学和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与细化。
[注释]
①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②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23.
③⑥李贤阳,黄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与探析[J].福建电脑,2011(8):206,207.
④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⑤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⑦刘力,吴国平,薜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理论的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88.
⑧王志勤,蒋海晖.网络,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北京:发现杂志社,2007:496,49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3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2002年初教育部强调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师范院校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所以做好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问题
对贵州省几所地方高师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重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目前该课程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大多数课程都是媒体素材的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仪器的使用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学生只能观看老师演示,不能动手操作,这对学生掌握此类实践操作相关的技术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调查发现在几所贵州地方师范类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明显不适于创新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这门课的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做个示范,从教学理念及方法上让学生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陈旧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讲这门课的老师都不使用,他们从心理上就不重视这门课。
3.教材的选用不够规范。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种类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国家规定的权威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有多种版本,截止本文写作之前,笔者搜集到相关的教材多达300多本,从中可见这类教材种类的繁多,但是内容相差无几。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需求,在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材不够规范,不能满足地方师范类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4.实验室配套设施缺乏。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使得教学设备不足,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好多时候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或者应做的实验、就换成了有关多媒体软件的学习与实践。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做的教育媒体实验如:摄录像、非线性编辑、录音、投影仪等媒体实验,因条件限制或重视程度不够,几乎都没有开设实验。
5.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文理兼容,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专职教师专业构成也是文理皆有,因而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教师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这些教师在本专业所从事的教学往往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某个方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媒体技术(硬件),有的从事媒体开发,等等。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体系需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由于大都采用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在教学评价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应用最多的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点为书上的理论内容,因此学生只要在期末考试之前熟记相关理论就能过关。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这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初衷不相符,忽视了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的走访调研,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并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凋整。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学科的不同,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学科专业的特性,要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
2.教材选用合理。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其特点是不断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到教育中来。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内容结构也必须不断调整和充实。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要重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某些不重要的内容要适当删减,或合并在一起进行原则性叙述,以突出重点,使原有课程的复杂结构得到相应的简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
3.教学方法更新。分阶段教学,模块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由于所学专业的影响,擅长的知识领域有所不同。比如,专业偏重于技术应用的老师,理论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就可以专门讲解应用模块,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教学设计》的专业课,对现代教育技术中这一部分了解比较透彻,掌握的相关案例也比较多,可以专门请专业教师对此部分进行讲解,如此以来,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
4.注重实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掌握教育技术关键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技术的空间、时间以及自由学习的环境。此外,教师授课内容应围绕具体、优秀典型的案例展开,并且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让他们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5.教学评价完善。教育技术评价是对能力的考核,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课程成绩=理论考试50%+综合实验考核5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6.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将前沿的思想及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教育技术,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重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要努力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研究,研究更好的适合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师范类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S].
[2]杨好利,彭伟国.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探讨[J].电子制作,2013,(07).
[3]胡金艳,李艳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270).
[4]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学院学报,2010,31(12).
[5]郝迎英.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电脑,2009,(11).
[6]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聂俊龙.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投资;理念;培训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首要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利于更新学校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素质教育却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鼓励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并培养教师不断进取的教学精神,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也随之进步与改变,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并对新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与整理,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将其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在校园里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并培养教师不断进取的精神。
3.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在教育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一定的挑战,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学生取代,教师变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这样的转变之下,使得高职教育中的整个教育模式随之而改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从而创造出一个最适合现代教育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教学媒体的作用由原来的演示工具转变成为了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由原始的教师传授与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加重视对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4.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更迭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进行职业教学,就必须得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新的信息。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个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建设一个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习,具备更多可选择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5.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势必会引进大量的信息,使得教育模式信息化,大量信息的涌入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向新型的素质教育迈进,从而使当今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化新型人才――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这是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功底和创新性的技能型人才,同时还是具备不断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改革兴起比较晚,且目前正是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与变更的年代,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不是很稳定,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下将仔细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与教师都意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清楚地明白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优化作用的明显性。在意识的支配之下,很多教师也开始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说,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等。但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应用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应用尚缺乏实质性的理解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也还有待完善。
2.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制作能力也还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具体的表现有:首先,虽然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依旧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只是在课堂上应用PPT,就是简单的PPT制作过程,从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其它教学媒体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部分教师只重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媒体,而忽略了教学媒体承载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多媒体技术,还包括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3.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还需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大部分在教学中的应用都涉及了多媒体与信息技术,而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师,虽然具备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理论知识,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却不是很好,因而,即使他们拥有非常好的教学经验,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却很难施展。同时,学校缺乏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论和应用能力的系统培训,并对这样的情况没有重视,使得很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之下很难施展拳脚。
4.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分布不均匀。除了年轻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余年长教师之外。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理工科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较多,特别是一些需要画图的专业,多媒体的应用也相应较多,教师制作多媒体的能力也相对较突出。反之,文科类的学科,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就相对较少。这样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导致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里的应用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5.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相对单一和简单。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只会应用PPT,而对于其它软件的应用少之又少,例如说,较少的教师会在课件中利用Flash来制作课件,在课件中应用影片播放的情况也非常少。此外,由于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有很多现成的课件,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网络上下载别人做好的课件,虽然网络上的课件也有可能是非常好的课件,但是却与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与教学内容有所出入,与学生的实际也有所不同。这些情况都反应了教师制作课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6.课件的内容还有待改进。根据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课件的制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教师不善于利用课件来展示教学的重难点,课件的内容与课本的内容没有多大差别,课件仅仅只是把课本搬到了PPT上而已。此外,课件要么就是太平淡,没有特色,要么就是太花哨,学生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以发现教师教学的重难点。
三、高职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措施与策略
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就目前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措施与策略,希望能够对从事相关行业的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1.组织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能够对行为做出指导作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理论体系,自然就能够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反过来,理论体系的完善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不断关注自身的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与本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总结,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的基础理论。此外,学生也是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由此而言,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对于完善理论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学校要动员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
2.高职院校需要加大现代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现代教育技术是建立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代技术不仅仅对科技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也同样很高,硬件设施的齐全是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前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资。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也同样不能够松懈。比如说,对于硬件设施的购买要把握好质量关,质量能够保证硬件设施的长期使用,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防止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硬件设施的先进性也要把好关,学校购置的硬件设备一定要是市场上最为先进的,最为适合学校教育的,如果买到技术含量比较落后的设备,那么学校的教育就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就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高职院校需要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技能,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师,他们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接触比较晚,因此,不是非常热衷并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意识都现代教育技术对于自身课程的优越性,因此也用得比较少。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要多组织一些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比如说,可以对年纪稍大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可以多设一些“公开课”,让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也可以对一些优秀的课程设置“示范课”,让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学校要刻意营造这样一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逐渐地形成使所有教师都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局面。
4.在逐步形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了。针对很多教师不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或是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误区的问题,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课件的制作过程,部分教师认为课件的制作是最基础的,最不引起重视,可是课件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直接手段,是学生接受教师教学知识的第一个媒介,课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针对课件的制作,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一个专业的培训。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具有实用性、多样性、开放性等优势,这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精尖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式之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但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很多困难与矛盾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也同样如此。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改进,需要教师的主动学习与改变,需要学生的积极学习与反馈,需要科技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指导与监督。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更加充分地应用于高职教育之中,能够推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从而培养出能够为社会所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务学,祝衍军,汪嘉.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4-57.
[2]杨华.高职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3(11):27-28+31.
[3]韩光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课程有效教学模式[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40-43.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力口以有机整台,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与管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并具有广阔前景的现代教育理论,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它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也是由于它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发展的思想与理论,技能与技术,并能够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呈现多媒化的教学信息,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克服教师自身的局限性。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能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因材施教,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模式,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将会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 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后来又经过其他学者、专家大量的研究,不断的改进,使该理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完善。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搬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其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含义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它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为全新的教学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这个理论去分析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就能发现它们的作用都已发生变化,其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可以说,教师的作用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中巫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
本人在为我县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接触了许多教师,发现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很多人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他们并没有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这种观念实际上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其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台,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其次,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冲引象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币龄口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手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徨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其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最后,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人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夭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人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人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论文摘要:运剧文献法研究学校体育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著异。探讨了传统教育的根源: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进行了界定。认为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是学校体育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校正片面的体育教学观念。总结了素质教育指导f的学校体育现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学校体育工作中出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别。如何理解学校体育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呢?这一问题涉及到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贯彻;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学校体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辨析,着眼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在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中进行思考,澄清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以便更好地实现新世纪的学校体育任务。
一、现代教育思想概述
现代教育理论可以说是起始于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 ——1952),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批判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时率先使用“现代教育”一词,他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和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中心概念是“经验”,超越了唯心和唯物的斗争,只把经验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对与教育的本质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杜威对中国进行访问和讲学。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西、福建等十三个省市传播实用主义哲学。杜威在中国最人的影响是教育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杜威的影响。杜威的著作有近百种译本流传(3)。此外,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其代表作是《教育与发展》;针对传统教学论提出了五条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二、现代教育思想的意指
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假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西方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方法论基础来研究教育问题,基本奠定了学校教育的模式理论。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批批判赫尔马巴特的理论时,称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传统教育”,而称自己的理论为“进步教育”、“新教育”,后义称“现代教育”。因此,有了“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的对立和争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家对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解和论述是不完全一样的,但基本意指是围绕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问题上,也是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模式上。换句话说,形成人才质量规格的因素主要是什么?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是学校体育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而论,它必须是为全民服务的,即应该适当满足和促进所有人的体质的增强和提高,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能实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它最终必将实现这一根本的任务和宗旨。这也是学校体育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主要因素。
三、学校体育现代教育思想
运片j亚里十多德的“四冈说”,能清晰地阐明素质教育指导f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本意。弧里士多德讲的四原闪是: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四因”中最重要的是“形式因”与“质料冈”,形式因加上质料因就成为一个具体的事或物;再加上动力因、目的因就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而言.体育课程构成它的质料因:教学活动是它的基本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加上质料因成为学校体育,但这是静态的。终身体育是它的动力因:素质教育是它的目的因。静态的学校体育再加上动力因与目的因,就在了一个动态过程,一个现实的过程,是一个目的成为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状态变成一个现实状态的过程。换句话说,素质教育是目的,终身体育是动力,改革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材质,多种教学模式是形式。
终身体育只是描述和说明一种体育观念,而不是一种直接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模式。“增强体质”、“技术教育”等教学思想,可以通过终身体育观念充实自己,达成改良后的教学思想。然而,目前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产生了种种偏差。如强调培养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两种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作为主要任务。终身体育指的是自然生命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生命的个体之性。是描述和说明自然的自然特征。如同生理欲望的自然欲求一样。进一步讲,终身体育类属于生命的自然本能的范畴。从“终身”二字点破了体育运动是人的生命现象,是发展体育的动力。这种动力发展了一面行动一面自我反省的能力,不仅能边做边想,也能边想边做。如同爵+乐名家在一起即兴演奏的时候,在体会出合奏中所发展出来的方向时,仍然能不断调整新方向一样。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超越地、静态地、形式地说明学校体育要达到的目的。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理由及要求。拿动、静来讲,素质教育有动、静之理。对静而言,素质教育有静的理由,使其成为静:对动而言,因为有动的事实而界定出动的理由。种种理由都收摄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乔克勤关文明.中圈体育思想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340
(2)曲宗湖主编顾渊彦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h{版社。2002,40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技术这一名称从出现开始,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诸多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被我国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应该包含教育理念和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共同组成的系统。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整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力素质、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教育效果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力地促进创新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都必然会考虑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变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正有效地推进着素质教育进程。
1 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
学校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支配下进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双主”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构建都完全与人的认知特性相适应。两种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出现,这就激励着人们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教育在理念、模式,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教学建立在简单教具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学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黑板讲台,出现了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展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2 合理完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为现代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资源为条件,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持。但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且装备精良,然而却常常忽略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的建设。如今一些学校购置诸多的多媒体设备却没有适当的软件教材可用,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更有许多教师不了解操作硬件设施的技能和相应的软件教材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术。事实上,硬件设备如果没有人的恰当运用就只能形同虚设。因此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学校在购置设备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防在设备购置后出现不能使的闲置,在硬件投人时,更应注意软件建设,加大各种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所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3 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师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才能使更多的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学校在为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能够合理、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自觉运用,并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更多地去考虑辅助“学”而不是辅助“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优势。
教师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帮助教师尽快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教室等资源优势,让现代化的设备充分运转起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