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举荐信

举荐信

时间:2022-04-20 19:0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举荐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两位老师在执教《祁黄羊》第二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时,同样的环节,由于教者对学生是“主人”还是“主体”的不同认识,就演绎出了不一样的课堂。

案例一:

师:你就是解狐,听到祁黄羊向晋悼公举荐他担任中军尉这个消息后,你会怎么想呢?请大家讨论。

(两分钟后)

生:我是他的杀父仇人,他却举荐我作中军尉,这个里面肯定有什么阴谋。

师(追问):什么阴谋?

生:我是他的杀父仇人,推荐我,让我去训练军队,知道我生病,想把我给累死,哼,我才不干!

生:你推荐我,好,我正好将计就计,等我做了中军尉,正好找机会把你杀了。

生:我是你的仇人,你想举荐我,肯定是想找我的麻烦,趁机杀了我,好报你的杀父之仇。哈哈,我才不上当呢!

生:对,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不杀了解狐,怎么能平心头之恨呢?

生:我想他会这么做,一报还一报,时侯到了。

生:他都要告老退休了,如果再不杀,就没有机会了。

……

评析:本案例中,教者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仆人”一职,其任务就是提出供“主人”讨论的话题:如果你是解狐,你会怎么想呢?面对众多“主人”文本价值取向的错误理解,教者没有起到“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任学生的讨论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案例二:

师:如果你就是解狐,听到了祁黄羊的举荐后,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个祁黄羊,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难道想陷害我吗?我得防着他。

生:我是他的杀父仇人,他却举荐我,肯定是想趁机报仇。

师:文中的祁黄羊真是这样一个人吗?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呢?(学生开始认真地阅读课文)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依据了吗?

生:我有了新的发现,我觉得祁黄羊不会用这种方法来陷害解狐。

师:这个观点很新颖,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课文第一段写晋悼公决定由祁黄羊担任中军尉,我由“决定”这个词想到,晋悼公让祁黄羊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说明他肯定经过了慎重思考。

师:思考什么呢?

生:祁黄羊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师:难道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就可以担任吗?由“决定”一词可看出晋悼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你是晋悼公,你会选什么样的人担任中军尉呢?

生:中军尉是统领驾驭战车的士兵的,我从文中“担此重任”知道这个职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首先会选忠于国家的人担任。

生:对,这个人不仅忠于国家,还要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师:你还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课文第二段写祁黄羊几年后告老退休,说明他做中军尉好长时间了,如果他不忠于国家,没有军事才能,晋悼公不会放心让他干这么多年的。

师:同学们抓住了关键语句去体会人物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心为国的祁黄羊。相传,解狐也是一个正直廉洁的人,他也曾经举荐过自己的仇人邢伯柳担任上党守这个职务(出示相关资料),联系课文与资料,你再来说说解狐听到祁黄羊举荐自己的消息后会怎么想呢?

生:他开始肯定很震惊,我是他的杀父仇人,竟然举荐我,真是令人不敢相信啊,后来是钦佩,祁黄羊这个人真是一心为国啊!

第2篇

关键词:邹浩;人才标准;选才方法;管理人才

邹浩(1060年~1111年),字志完,自号道乡,常州晋陵人。元符元年(1098)除右正言,章悖为相,邹浩数次弹劾之。因反对宋哲宗立刘后,被除名勒停,羁管新州。徽宗即位,再任右正言,迁左司谏,一度受到重用。邹浩因直谏遭到蔡京的嫉恨,蔡京掌权后,重提邹浩反对宋哲宗立刘后一事,并使人伪造邹浩上疏,激怒宋徽宗,于是邹浩被责衡州别驾,永州安置。后半年,除名勒停,窜昭州。后入元党籍。政和元年(1111)卒,年五十二。著有《道乡集》四十卷。

前人对邹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诗文方面,而对邹浩的思想却涉及很少,本文主要是对邹浩的人才观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邹浩的一生为官时间并不长,其官职主要是谏官。北宋中后期的谏官,总处在如履薄冰、浮沉不定的状态中,升、降、出、入非常频繁。邹浩身处此位,这就决定了邹浩的仕途相当坎坷。终究其曲折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邹浩的为政思想的主线是实现吏治清明、对人民施行仁政。他认为“致治莫先于用人”,“人才所当急”,如果“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而他本人针对如何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管理人才,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用人理论。

一、用人的标准

自古以来,对人才标准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邹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人才标准,但在其言语行动中,体现出了对人才的认识。

在《上哲宗皇帝书》中,邹浩指出,选拔人才应经术、词赋、品行都在考核之列,而不能偏于任何一方。其实,在今天看来就是要德才兼备。邹浩认为天下取士,不能“一以空言而已”,而“德行道智者见智。邹浩作为北宋中后期的言官,对此提认为在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名与实的结合,在管理赏罚分明的思想,对我们今天选拔、任用和管理义”才更为重要,人才的品行如何,事关国家的兴乱。

邹浩任职期间,曾积极举荐人才,从他举荐官员的原因中,我们可以对他所主张的用人标准略知一二。在举荐李潜时称赞道:“道隆德备,言约行高”;称赞张景修“操履完洁,学术该明”;编例官宣德郎郭照、宣义郎陈彦默“尽心职事,议论允平,察其人皆有操守”;睦州清溪县主簿张举“一时儒宗,咸所推重”。虔州布衣阳孝本“蚤居太学,蔚以贤称”。从这些用词我们可以看出邹浩在选拔和举荐人才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特别注重儒家的修养,注重“孝”道。有才无德之人占据要位,就会给国家带来无穷的灾难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选拔出既有操守又有作为的人来治理国家,才能使政治清明、国家昌盛。

二、选拔人才的方法

在确定了用才的标准之后,邹浩认为选拔人才的方法也十分重要。如何选拔出优秀人才呢?“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也,然后用之。”,邹浩对此观点非常认同,认为这是选拔人才的正确方法。

在邹浩看来,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并就完善和改进科举考试积极建言献策,以求能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早在元祜四年(1089),邹浩为颍昌府教授时,就曾上书当时的哲宗皇帝,对改革当时的科举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邹浩提出,选拔人才,应有固定之法,而不能变化无常,“至取士之法,最务之急者,甲以为可,乙以为否,五六年间,不知几变。今又变焉,曾未足以厌天下之望”,对贡举之法,举出二利、四害,主张进行改革。而对推举之法则大加赞赏。邹浩曾受到吕嘉问、韩忠彦等人的举荐。邹浩在为官期间也举荐人才无数,甚至推举他们代替自己。但是,他又认为推举人才时,不能仅仅注重名声,更要看重其内在的品质,“夫举事有名而无实,非朝廷之美也。”。

三、使用和管理人才

邹浩认为在使用人才时应关心爱护人才,对人才的管理中要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尽其才。

选拔出人才后,只有加以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管理,才能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人才的使用上,邹浩站在言官的角度上,大力倡导广开言路,认为近臣侍从应该“与朝廷政事之阙,无有巨细,各具章极言无隐”。对能言者应鼓励,听取他们的忠言;要推心置腹、信而不疑。并多次上疏,恳求宋徽宗虚怀纳谏。只有信任人才,才能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取长合短,因才使用。

在管理人才问题上,邹浩认为:第一,要赏罚分明。在宋代,经常出现赏罚不公平现象,有功之人不能按功行赏,而有过失的官员却往往可以逃过处罚,即便是受到处罚,也是罚不当罪,有时处罚还没有实行,却又加官,引起当时很多人的非议。对此,邹浩认为:“赏罚之行,所以惩劝天下,惟其功罪而已,不为时方多事,故有功者不进,但有罚而无赏;不为时方乏人,故有罪者不退,但有赏而无罚。”邹浩提出赏罚不公,可能导致社会人心不稳;只有赏罚公正,才能使人各尽其能、各守其职。

第二,要赏罚一致。邹浩认为,不仅要赏罚分明,还要赏罚一致,要有统一的标准,才能使众人信服。元符二年(1099)七月,邹浩上奏:

“臣契勘元降看详指挥,系分两等,一谓语及先帝,一谓语言过当。除语及先帝之人外,其余所诉虽情犯不齐,大率皆以官司锻炼致罪,抱负宽抑,得遇朝廷清明,辨雪矜贷为词,只是语言过当一等而己。而今所施行,则有勒停者,有降官者,有降官及差遣者,有远小处监当者,有罢知州与宫观者,有送吏部与合入差遣者,有罚铜三十斤者,有罚铜十斤者,一时公议,竟莫知其所以异也。又况诉理之语,初亦难辨,有可以为轻,亦可以为重;有可以为重,亦可以为轻。若可以为重,则语言过当者,直谓之语及先帝可也;若可以为轻,则虽语及先帝者,但谓之语言过当亦可也。然而典刑之所加,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夫因其近似难辨之迹,而典刑轻重随以上下,是乃陛下威福之操柄,书所谓‘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者,正在此也,可不谨哉!”

这段材料显示,邹浩对当时的赏罚失当提出了批评,认为罚不公,缺乏统一标准,同等罪得不到相同的惩罚,以致于人们“一时公议,竞莫知其所以异也”。怎能“因其近似难辨之迹”,“而典刑轻重随以上下”,赏罚应该有相同的法度可以依据,不能“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赏罚应该有“良法”可依,如何才能实现良法呢?

“典则轨度,政令赏罚,详要先后,罔不即叙,法至良也。”

第3篇

关键词: 温庭筠 《上裴相公启》 上启时间 启主

《上裴相公启》是温庭筠参加进士试前行卷的书信。对启主“裴相公”及上启时间,学界颇有争议,莫衷一是。引起分歧的关键是对启文中“旅游淮上”的事件及时间的看法不同。要考订上启的时间,进而考订启主“裴相公”的真正所指,需要先弄清启文中“旅游淮上”的时间。

一、“旅游淮上”事件及时间考

1.“旅游淮上”事件考。细绎史籍可知,温庭筠“旅游淮上”的经历不止一次,因而需先弄清启中的“旅游淮上”具体指哪次事件。

《玉泉子》对温庭筠的“旅游淮上”有较明确的记载:

温庭筠有辞赋盛名,初将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不中第。

其他史籍中对此亦有相关记载:

吴兴沈徽云:“温舅(指温庭筠)曾于江淮为亲表槚楚,由是改名焉。”[1]90咸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心怨令狐绹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久不刺谒。又乞索于扬子院,醉而犯夜,为虞侯所击,败面折齿。……庭筠自至长安,致书公卿间雪冤。[2]5079

徐商镇襄阳,署巡官,不得志,去归江东。令狐绹方镇淮南,庭筠怨居中不为助力,过府不肯谒。乞钱扬子院,夜醉,为逻卒击折其齿,……事闻京师,庭筠遍见公卿,言为吏诬染。[3]3787

上述是目前可看到的与“旅游淮上”相关的记载,由此可推断出温庭筠“旅游淮上”仅有两次。一次是庭筠少年时,将应京兆试前不久,为时任扬子留后的亲表姚勖所笞逐。《玉泉子》、《北梦琐言》所载当指此事。另一次是咸通中,当是庭筠中老年时①,过广陵,为虞侯(逻卒)所辱。两唐书所载即是。这两次“旅游淮上”后的遭遇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在扬州“受辱”,都为此背负恶名,之后都致书公卿,以求雪冤。不同之处有三:一是施辱者不同,一为亲表姚勖,一为低级官吏虞侯。二是受辱时庭筠的年龄不同,一为少年时,一为中晚年时。三是受辱的后果不同,一是科举仕进之途受阻,一是恶名传遍京城。这些异同之处易导致学界对“旅游淮上”受辱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夏承焘、[4]409顾学颉[5]认为是指咸通中在淮南令狐绹指使虞侯折辱之事;牟怀川、[6]刘学锴[7]38则认为是指受姚勖笞逐之事。

据启文可推见:“旅游淮上”当是指温庭筠早年为姚勖“笞逐”之事,而非指中晚年遭受虞侯“败面折齿”之事。理由如下。

其一,从其身世经历的先后顺序看。在启中温庭筠叙述了他“旅游淮上”之前的身世、经历:出身显赫家庭,曾占籍“辽西”,游学“稷下”。这些显然是温庭筠早年的行迹。“俄属羁孤牵轸”,即不久突遭某种变故,可能是父亲亡故,或者收养人亡故。父死为“孤”,启中屡次出现带“孤”的词语绝非偶然。这种变故使得温庭筠落于“处默无衾,徒然夜叹;修龄绝米,安事晨炊”这样一种衣食无着的境地。之后,他就“既而(马上)羁齿侯门,旅游淮上”了。而他之所以会做出“旅游淮上”的决定,极可能是因为他的亲表姚勖在扬州任盐铁官。温庭筠早有盛名,姚勖出于亲表关系及爱才心理,可能曾邀温庭筠前往扬州,这从姚勖在温庭筠“客游江淮间”时的举动“厚遗之”也可见一二。而在咸通中归江东前的温庭筠已近老年,且已于数年前以被贬的名义释褐,之前他不大可能还有游学“稷下”的举动,那时的诗文中亦不见其遭遇某种重大变故的记述,那段时间他是在襄阳入幕于徐商,后又闲居于江陵。咸通前后的经历与启文中的“羁孤牵轸”、“直视孤危”之语不符。此外,温庭筠“旅游淮上”后,即“投书自达,怀刺求知”。而咸通中令狐绹镇淮南时,庭筠怨其居中时不为助力,过府不肯谒,故不曾有“投书自达,怀刺求知”之举。

其二,从其“旅游淮上”的目的看。温庭筠此行是由于“将从乡里举”故“客游江淮间”的。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即寻找仕进的机会。而咸通中,“失意归江东”的温庭筠的举动却是: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至扬子院乞钱而犯夜,过令狐绹的府地却不肯拜谒,这些行为和启文中的“投书自达,怀刺求知”毫不相干,他此次到扬州不过是路过而已。此外,早在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夙著雄名,早随计吏”的温庭筠即被贬为随县尉,[8]实际上是以乡贡进士的身份释褐,此后便无须行卷了,其启中应不再会出现“谨以文、赋、诗各一卷率以抱献”之语了。

其三,从施辱者的身份看。启文中有“杜挚相倾,臧仓见嫉。守土者以忘情积恶,当权者以承意中伤。直视孤危,横相陵阻”等叙述施辱者情况及受辱原因的语句。夏承焘认为“守土者”指巡夜的虞侯,“当权者”指令狐绹。牟怀川则根据启中杜挚、臧仓之典认为这两者皆指宦官势力。“守土者”指地方长官,虞侯乃巡夜的低级官吏,称其为“守土者”似不大妥。此外,温庭筠此次路经扬州,并无明确的求仕目的,故“绝飞驰之途”的说法无从谈起,而且此时的庭筠已近老境、饱经沧桑,难以会有年少时的“飞驰”的想法了。至于杜挚、臧仓之典在这里的使用,究竟是出于他们的身份还是他们的行为?如果只因为臧仓是宦官,杜挚是和宦官甘龙一同破坏商鞅变法的秦国大臣,就由此断定他们是指宦官势力,证据似乎亦不够充分。细绎启文可推见,“守土者”当是和温庭筠家有旧交情、对温庭筠的家事有一定了解的人。因为嫉恨等原因,这位“守土者”忘记旧日的交情,对庭筠施以不友善的恶行,致使他背负恶名。而与之有关系的“当权者”则无视温庭筠这种“孤危”的状况,又对其科考施加不良影响,即“绝飞驰之路”。由此,可以考订“守土者”应指庭筠的表亲、曾任扬子留后的姚勖,而非令狐绹。

温庭筠“旅游淮上”时被姚勖“笞逐”的经历在温诗中亦有叙述,诗中所述与《上裴相公启》中的“旅游淮上”前后的经历甚为吻合。作于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的《开成五年,以抱疾郊野,不得与乡计偕至王府。将议遐适,隆冬自伤,因书怀奉寄殿院徐侍御,察院陈、李二侍御,回中苏端公,户县韦少府,兼呈袁郊、苗绅、李逸三友人一百韵》(以下简称《百韵》)一诗的开头即有“顽童逃广柳”之句。[9]119温庭筠在回忆自己早年的读书、宦游经历时又云:“适欲群英集,将期善价沽。叶龙图夭矫,燕鼠笑胡庐。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前两句当指温庭筠准备应考之事,和《玉泉子》所载的“初从乡里举”相吻合。后四句则指应考前受到诬陷,即指“旅游淮上”受姚勖笞逐之事。“叶龙”当指姚勖,温庭筠认为他表面爱才,但实际上并非真的爱才,仅仅因为年少的温庭筠“人之常情”的宴游行为,姚勖就“大怒”,甚至“笞逐”温庭筠。姚勖前后反差甚大的举动令温庭筠“寒心”,认为自己是被姚勖欺骗了。因为姚勖的身份地位及和自己的亲表关系,庭筠不便明言,故以此典隐晦道出。之后,温庭筠就“文囿陪多士,神州试大巫”了,即受京兆府荐送,参加科举考试了。

据上述可知,温庭筠启文中的“旅游淮上”应指庭筠早年之事,当在开成五年之前。至于此次“旅游淮上”的具体时间,还须分别考订姚勖任扬子留后的时间和温庭筠应京兆试的时间。

2.姚勖任“扬子留后”时间考。温庭筠“旅游淮上”为姚勖笞逐时,姚勖时任扬子留后。扬子留后即盐铁转运在扬州之分设机构,说明姚勖在“笞逐”温庭筠时应为盐铁官。

对于姚勖的仕历,牟怀川考之较详。他由上述记载推断,姚勖为扬子留后而知扬子院在开成四年(公元839年)五月“佐盐铁使务”之前,亦必在“知河阴院”以前,姚勖任扬子留后应在太和中后期至开成四年间,温庭筠被笞逐亦当在这一期间。考虑到姚勖开成四年五月已治河阴有相当时间,笞逐庭筠后也未必马上离任,而温庭筠也是在江淮一些时日后才受笞逐的,如此推算估计,温庭筠“旅游淮上”约在太和、开成之交。此说比较可信。

3.“旅游淮上”后受京兆举荐应进士试时间考。太和中后期至开成四年间,关于温庭筠应进士试之事,两唐书均未载。黄坤尧认为温庭筠曾于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受地方举荐到尚书省应进士试,[10]38不过他未曾论证。温庭筠的《百韵》诗中对此有明确记载。此诗的诗题即已言明,开成五年秋本已被京兆举荐应进士试,但因病“不得与乡计偕至王府”,此行未果。《百韵》诗在“对虽希鼓瑟,名亦滥吁竽”句下有自注云:“予去秋试京兆荐,名居其副。”可见庭筠于开成四年秋亦为京兆府举荐应进士试。温庭筠曾于开成四年、五年连续两年受京兆府举荐参加进士试,据诗中所述可知,两次应试正是他“旅游淮上”被姚勖笞逐后发生的。其中开成五年秋那次因“抱疾”而未成行。那么开成四年秋的应试是有记载的温庭筠最初的一次科举考试吗?

在《感旧陈情五十韵,谢淮南李仆射》(后简称《感旧》)诗中亦有关于受举荐参加进士试的叙述:“未知鱼跃地,空愧鹿鸣篇。稷下期方至,漳滨病未痊。”“漳滨病未痊”原注云: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顾学颉据《百韵》及《感旧》两诗的自注认为这里的“二年”必指开成二年,而非咸通二年。此说甚是。由此可推知,早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温庭筠就已被荐,“试有司”了,只是由于“抱疾”未成行而已,那么庭筠“旅游淮上”后受地方举荐应进士试当在此年。

唐代的进士、明经试一般即在正二月举行,各地最迟将举子于十月送到京都[11]52。温庭筠“旅游淮上”是在其“少年时”、“初将从乡里举”之前,那么此处的“乡里举”应是指参加开成二年正二月的进士试前的地方考试,即“赴乡荐试有司”中的“乡荐”,由于举子须于八月行乡饮酒,故地方考试的时间为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八月之前。温庭筠应当在开成元年五六月之前从扬州回到隶属京兆府的故乡鄠县②,参加县、州两级考试。考虑其从扬州归故乡的路途亦需花费一定的时间,“旅游淮上”的时间至迟当在开成元年年初。

二、上启时间考辨

温庭筠“旅游淮上”的时间至迟当在开成元年年初,又据《玉泉子》及启文的叙述可知,扬州被笞逐严重影响了温庭筠的仕进之路,极可能使其无法参加开成二年的进士试。由此,温庭筠投书“裴相公”寻求帮助,希望洗去冤屈,以免影响以后的仕进。因此,上启的时间应在开成二年科举试前,举子们举送京都后,即开成元年年末。目前关于上启时间的三种看法,分别存在一些疑点,下面分别对此进行辨析。

关于夏承焘的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说。此说的疑点有三:一是似乎未考虑到温庭筠淮南受辱其实有两次,未曾进行论证即把温庭筠“旅游淮上”受辱事件和《旧唐书》所记“致书公卿间雪冤”之事联系在一起。二是咸通四年时的温庭筠已释褐,不必再投书行卷了。三是若上启时间为咸通四年,“裴相公”只能是裴休。但裴休大中十年既已罢相,至咸通四年时已近十年,姑且不论称谓有何不妥,不知此时他是否尚有“悬解”之力以语救困济厄呢?而且裴休此年似已去世,《旧唐书》云:“咸通初,入为户部尚书,累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卒。”

关于刘学锴的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说。刘学锴认为庭筠此启上于“旅游淮上”之后十七年(公元835—852年)[7]40。若如刘学锴所言,这与庭筠上启“裴相公”寻求雪冤的目的不符,事隔十七年方才寻求雪冤不大合乎人之常情,启文开头的“斯则没为疠气,来挠至平;敷作冤声,将垂不极”则不知该如何解释了。未细绎启文的文义,仅以裴休任职的时间来推断温庭筠上启的时间,此说亦难以令人信服。

关于牟怀川的开成四年首春说。对于此种说法,刘学锴已指出其不妥之处,他认为自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以来,度已年高衰病,温庭筠不大可能于度衰病时上启求助,且以文、赋、诗各一卷抱献。此时上启有悖人之常情。[13]此说甚是。

如前所述,温庭筠“旅游淮上”的时间至迟当在开成元年年初。据《玉泉子》及启文的记载可知,扬州被“笞逐”影响了温庭筠的科举之路,极可能使得他未能参加开成二年年初进行的进士试。于是,温庭筠为洗冤和今后仕进的考虑,投书“裴相公”求助。因此,上启的时间应在举子们赴京应进士试后不久,即开成元年年末。

三、启主“裴相公”考辨

温庭筠上启的时间应在开成元年年末,这段时间可称“裴相公”者,只有裴度一人。刘学锴对裴度说持有异议,主要的理由是认为此启的题目中对启主的称谓不符合唐人重官职的习俗。[13]

唐人在称谓上是有重官职的习俗,这不假,但在其他唐代诗人的诗题中有不少在裴度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封晋国公后仍称呼裴度为“裴相公”的情况,现举例如下:

白居易的《宿裴相公兴化池亭》。《白居易年谱》系此诗于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白居易的《酬裴相公见寄二绝》,此诗当为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将罢刑部侍郎时所作。刘禹锡的《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双鹤》。其中有“经年留滞清洛苑”的诗句,亦当太和三年白居易将罢刑部侍郎时为所作。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云“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衔恩暂遣分龙节,署敕还同在凤池。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当为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所作,时裴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2]4421。

裴度于太和八年(公元833年)三月“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充东都留守,依前守司徒、兼侍中”。白居易等人的诗题中称裴度为“裴侍中”者,皆为太和八年三月后所作,如:白居易的《夜宴醉后留献裴侍中》、《集贤池答侍中问》,刘禹锡的《奉和裴侍中将赴汉南留别座上诸公》等[16]343。

此外,在唐文题目中也有一些裴度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封晋国公后仍称呼裴度为“裴相公”的情况。

《刘宾客文集》卷十五中有《代裴相公辞官表》一文。其中的“裴相公”即裴度。此文云:臣犬马之齿,六十有七,寿虽不长,亦不为短。为忝公台近十五年,皆由际会非以才进。惧官谤以招国刑,今被病得死,保其始终为幸甚。

裴度卒于开成四年三月四日,时年七十五岁,[2]4433依此类推,裴度六十七岁那年即太和六年(公元831年),此时的裴度“自见功高位极,不能无虑,稍诡迹避祸”,故有此辞官之举。

由上举各例可知,唐人在称谓上是有重官职的习俗,但并非绝对严格,也存在一些例外。温庭筠诗题中未出现称呼裴度为“裴相公”的情况,和其诗文散佚严重有一定关系,若仅根据温庭筠启文题目中的称谓就断定“裴相公”不可能是裴度,理由似乎不是很充分。

此外,由于上启的时间尚待考定,开成四年首春只是一种看法,其实上启的时间应该再早二三年,所以刘文所言“不应直到开成四年首春所上之启仍只称‘裴相公’”的说法亦难以成立。

温诗《中书令裴公挽歌二首》亦透露出温庭筠和裴度的交游情况及曾为裴度荐举的情况。其前一首诗云:“铭勒燕然暮,碑沉汉水春。从今虚醉饱,无复污车茵。”“从今虚醉饱”二句使用了汉相丙吉不责罚因醉而污车茵(车上的席垫)的官吏的故事,据此可知,温庭筠与裴度相识,曾参与裴度宴游。宴游当在温庭筠“少年”之时,因年岁尚幼,故在与裴度宴游的当时名流的诗集中难觅其名。宴游与“旅游淮上”可能同为温庭筠早年的经历,两事相隔时间不会远,这也是温庭筠上启于裴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后一首诗云:“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温庭筠于开成四年秋,“试京兆荐,名居其副”,“空嗟荐贤路”很可能即指此事。

综上所述,温庭筠《上裴相公启》一文中的“旅游淮上”应发生于开成元年年初,系庭筠早年的行迹,温庭筠上此启的时间应在当年年末,启主是举荐过温庭筠的一代名相裴度。

注释:

①温庭筠的生年,史书未载,目前有三种说法;“元和”说、“贞元”说、“长庆”说。最早为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最晚为长庆元年(公元824年)。详情参见王丽娜.温庭筠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

②关于温庭筠的寄籍,史书未载,详情参见王丽娜.温庭筠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

参考文献:

[1]孙光宪著.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刘煦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顾学颉.温庭筠交游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5).

[6]牟怀川.温庭筠生年新证[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1).

[7]刘学锴.温庭筠传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8]梁超然.温庭筠考略[J].漳州师院学报,1994,(3).

[9]温庭筠著.曾益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黄坤尧.温庭筠[M].台北:台北国家出版社,1984.

[1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第4篇

孔子有句名言说得好:民无信不立。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也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

古今中外总有一些诚信的论述和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和故事,在今天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还记得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北宋的词人晏殊吗?在他十四岁那年,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上,皇上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内容是自己前几天刚复习过的,便如实告诉了皇上,不料遭到宋真宗的极力赞赏,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曾经也有一位企业老板去试探一个小店店长,向他提出很多好处,可遭到店长的严词拒绝,得到老板的赏识。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悟到一种山高水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在当今社会,诚信的影子早已消失不见。你与朋友约定,却不去履行,你有过诚信吗?背着老师,自己偷着与同学交换答案时,你有过诚信吗?做了错事,还撒谎欺骗父母时,你有过诚信吗?敲诈勒索,行业中的不正之气,热闹街区中的小偷小摸,为什么?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不诚信的行为?

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也就失信于成功。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当代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同学们,让我们以诚信作为生活处事的原则,从道德操守着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永驻人间!

第5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向您举荐我自己!

我叫林**,女,19**年*月出生,A市B县人,是**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09届的应届毕业生。

农村出生,使我有着农民朴实热情、踏实认真、吃苦耐劳、善良本真的性格;担任院学生会生活部干事,除积极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认真配合他人工作,协助院学生会其他部门一起参与院上大型的类似于迎新晚会之类活动的准备工作,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协调能力,并获得“优秀干事”的光荣称号。

作为生活委员,努力为同学服好务,比如收发信件、订购车票等日常事务,积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积极配合其他的班委管理好整个班级,并对班费支出精打细算,尽量不浪费同学们的每一分钱。组织过几次班级活动,比如外出烧烤活动,同时也协助院学生会搞好其他活动;

身为班长,认真处理班级的事务,争取能让每位同学满意;组织多种班级活动,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组织凝聚力;努力与上级老师沟通,解决同学们的困扰;督促其他班委认真周到的为班上同学服务。在这些活动中,既为同学服了务也锻炼出了较强的组织策划和协调能力;

作为心理学院的学生,除认真学好各门专业知识外,还选修其他学科课程以增强自身素质,到目前为止,已获得英语四级证书、六级通知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三笔字”合格证书、普通话达国家二级乙等水平,获得校级“优秀团员”称号,并先后获得校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奖”、“自立自强先进个人奖”、“职业技能先进个人奖”等多项个人单项奖。获得过院级奖项,参加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有多次现场心理咨询的经历。在实习期间,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实习之外,还完成了《心语》报的编辑、心语室的咨询及教务处的常规工作等任务,得到实习单位老师的一致好评,实习成绩为“优”。

年轻的我深知自己知识不足,经验欠缺,但没有人会从一开始就拥有这些,我相信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的过程,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我会学到这些我所欠缺的东西的。所以希望领导能给我一个让我发展充实我自己的机会!祝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此致

第6篇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诗意课堂要充满人文精神,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上。

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的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二、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要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释疑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古希腊大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强调在教学中用回答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在教学时从不直接向学生陈述或传授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巧妙的提出问题,用正问、反问等方法,大胆提出假设,引起学生思考。其次,要以辩促思。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讨论争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

三、重视语感的培养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到“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征。这是因为“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多种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才能品出“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分合读。有先分后合读、先合后分读、男女生分读等形式。分读既具有竞赛性,又容易分出优劣,利于老师掌握辅导重点;合读既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的水平,因而是一种比较好的朗读方式。教师导读。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由教师导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配乐朗读。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打动听者的心。在教学中,将音乐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拍读课文,效果奇佳。举荐读。全班举荐式读:教师提出:“你们推荐一个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被举荐者一般都是全班公认的“朗读明星”,既然是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会特别投入,发挥其最佳水平。分角色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朗读方式。如小说和记叙文的教学,就指名学生分别扮演文本中的的角色来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进入“角色”,感悟课文的意境,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及终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就应该重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语文教改的主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7篇

读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都知道,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说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更不能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的人品产生怀疑。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化干戈为玉帛。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赞美。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却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吹捧:没有佚之狐,就没有郑国。但我总觉得这些吹捧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束手无策,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他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这场波谲云诡的战事,仿佛一场编排好的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他俨然一个超人,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谁都明白,一开始,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此事就已经推托过,在此之前,大臣叔蹇曾把佚之狐推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以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就可以看出),几十年来,具有很强外交才能的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烛之武能够办得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

如果是后面两条,那么佚之狐在人品上应该说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宁愿相信是第一条。可是,郑伯似乎不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庸之君,从他同烛之武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那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礼贤下士,诚恳待人的态度。以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吧?倘若郑伯的周围真的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再无别的可用之材,那么问题难道不是出在佚之狐之辈身上?他们尽到了举贤荐能的职责了吗?显然没有。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嫉贤妒能一直在压制人才?从文中不难看出佚之狐就是郑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重臣眼睁睁看着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缩而不向君主力荐,你能说他是一个良臣吗?

烛之武是不是一个人才?以他的能言善辩,使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足以说明,可他的那番牢骚却又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已。”是的,风华正茂,身强力壮,渴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晋大军压境之前,还有最后机会施展才能的时候,又何尝有人想到过他?荐举过他?而当郑国黑云压城将要天塌地陷的时候,有人却想到了他。想到他的人竟是了解得犹如了解自己的佚之狐,想到他是因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够脱身。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确实也该检讨一下自己的遗贤野外,“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里,我们应该谴责他过于地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对他,我们不可刻意苛求,他怎能冲出老谋深算、圆滑世故的佚之狐之辈的封锁?

在认识到佚之狐为人处世的同时,这不能不使我想起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昏君乾隆身边的和坤,一有棘手之事和坤便连忙举荐自己的冤家对头纪晓岚,然后还要得意地冲纪晓岚幸灾乐祸的一笑,分明是在说:怎么样,这回死定了吧?弄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绝顶的纪晓岚是“进亦忧,退亦忧”。

我们把这一招俗称踢皮球,说重一点叫借刀杀人。

由此看来,佚之狐堪称踢皮球大师了,说他是一只老狐狸想来不过分吧?

第8篇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邮驿: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对下列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B.|绅,|,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C.朕,一直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自称,也可为谮号称帝的人的自称,比如三国时的袁术称帝后,就自称为“朕”。

D.枢密院,五代至元朝时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称为枢密使。

3.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成语与历史人物搭配正确的是( )

A.卧薪尝胆――项羽 图穷匕见――荆轲

B.刮骨去毒――廉颇 负荆请罪――关羽

C.焚书坑儒――秦始皇 精忠报国――岳飞

D.围魏救赵――孙膑 破釜沉舟――勾践

4.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很多古代诗文集命名方式多N多样。下面对《欧阳文忠公文集》《诚意伯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惜抱轩诗文集》等作品集的命名理解正确的是( )

A.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

B.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

C.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

D.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

5.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是( )

A.雨水 谷雨 B.处暑 霜降

C.惊蛰 清明 D.春分 夏至

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处罚官员。

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8.请依下列各组人物的关系,选出正确的书信“提称语”的用法( )

A.苏轼写信给苏洵,可使用“左右”

B.李白写信给杜甫,可使用“大鉴”

第9篇

“奇迹”一词始见于晋代陆士衡所作的《汉高祖功臣颂》,文章洋洋洒洒赞美了汉初三十一名“定天下安社稷者”,其中有十六个字是:“无知敏,独昭奇迹。察侔萧相,贶同师锡。”大意是夸魏无知推荐了谋士陈平,堪称奇迹,其慧眼卓识可以与举荐韩信的萧何相媲美。

《汉书》记载:刘邦封赏陈平时,陈平辞谢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入朝为官呢?”汉高祖说:“像先生您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魏无知也得到了赏赐。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他们大都认为“奇迹”有三,―是魏无知识贤荐贤;二是刘邦知人善用;三是陈平知恩感恩。无论在古代或当代,这都算得上“奇迹”!

我比较固执,不相信这是“奇迹”。没有昨日的因,怎么会有今天的果?“奇迹”这个词大概只有歌功颂德时才用得到吧?我宁愿相信一切都是因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韩信、陈平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彼时没有遇到伯乐,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项羽手下有范增这样杰出的人才,却做不到彼此信赖,至于知恩、感恩更不要谈了。项羽的悲剧是个人因缘造成的,并不是他没有梦。“地球人都知道”,想当初楚霸王和刘邦,绝对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换言之,假如真有“奇迹”,其产生也不会单纯依赖于“梦想”。在我看来,有三种人特别爱说梦想,第一是诗人,浪漫多情,比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其次是出家人,比如《心经》:“远离颠倒梦想”;再就是年轻人,比如何其芳的诗――又是诗:“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或者叫怀想、或者叫妄想、或者叫理想,总之,都近义于“梦想”。我不清楚经常“梦周公”的孔夫子是不是相信“奇迹”,反正他“不语匿力乱神”。我不相信“奇迹”,恰恰是因为有些人的梦太多,想法太多。

按照现在的解释:梦是人在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

按照过去的定义:“梦”,不明也。“不明”没关系,几千年前我们就有官方版的《周礼・春官・占梦》,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还有流传至今的草根版《周公解梦》,这些都早于西方的弗洛伊德著的《梦的解析》。其实,古人比现代人更喜欢说梦,怀孕得子说“燕梦徵兰”,求贤若渴说“商梦怀人”,从事文学说“青管梦”,从事音乐说“钧天梦”,儒家说“梦两楹”,道家说“梦蝴蝶”,佛家则说“梦幻泡影”……

据《金刚经》记载:当年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他告诉须菩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将对“此经乃至四句偈等”的认知,请柏林禅寺的明海大和尚印可:“‘一切有为法’,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的‘有’方为‘法’,‘法’既不是‘空’,也不是‘无’。然而,‘一切’的‘有’都会消失,‘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都是都会过去的,大可不必去执着于奇迹梦想,大可不必执着于快乐烦恼……”

第10篇

一、制定班规,使学生行为规范

有法治班,依法治班,不断改进。我班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在每一位学生直接、民主的参与下,制定集体生活的规则,让学生用自己制订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不断培养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学生自主管理,每周一评,哪方面做得好,可以加分,如违反班规,则要扣分。让全体学生明白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根据班规,严格要求自己。

二、民主公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管理的班级采用量化计分的方法,由班干部组织每周一评,计分表在教室里张贴,学生随时可以看自己的积分。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

让学生明白评价结果的重要性,作为期末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校星等荣誉称号的评优依据,成绩特别优秀的,打电话给家长报喜。运用这些方法激励学生配合学校、教师工作,不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三、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应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干部必须要有正气、务实,公平、公正。小学是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有正气、有责任感的学生,教师可以让班上所有有能力的学生竞争“上岗”,体验各种职位,感受不同岗位,丰富经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管理。

根据学生的表现,实行班干部轮换制。通过自荐和他人举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由全班同学投票产生班委,班委通过轮值制度对班级实施管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四、自主管理,效果显著

第11篇

李密自幼痛失双亲,伶仃孤苦。祖母刘氏悯其不幸,躬亲抚养,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苦心教导。祖母的关爱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仁厚之心,慈爱之情。李密沦为亡国奴,归家赡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侍奉新君的事,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养祖母养育之恩。李密的孝心是一面镜子,照出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之情。

可是如今,在这个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还有这种孝心呢?我曾经看过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这个男孩家庭十分困难,父亲去世,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能去卖血……我认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事业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什么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希冀斩断,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每一个忠厚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中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记了人生的短暂,忘记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记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悲切心情,你也将永远无以言孝。

赶快为你健在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的链条,一旦断裂,无法连接。所以,让“孝”永远地存在于人们心中,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让生命的链条永不断裂。

【作者系江西省万安中学井冈山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王斯洪】

第12篇

某市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我市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大会,对于团结动员全市青年投身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会的全体委员和代表,向全市广大青年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过去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团结奋斗,全面推进现代制造业名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各项事业都跃上了新台阶。五年来,全市青联组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始终坚持爱国、团结、进步主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努力拓宽工作领域,不断巩固和发展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开展一系列紧跟时代、贴近青年、富有成效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的成长和进步。五年来,全市广大青年以振兴东莞为己任,发奋学习成才,投身创业实践,积极奉献社会,特别是青联委员们,在各自行业中艰苦奋斗、勇于争先,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展现了东莞青年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风貌。事实证明,东莞青联组织不愧为党联系青年、凝聚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青年不愧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东莞大发展,希望在青年。当前,我市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和全面转型的新时期。新的历史机遇需要青年去把握,新的时代重任需要青年去承担,新的宏伟目标需要青年去实现。全市广大青年,要认清形势,珍惜机遇,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努力在东莞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才干,展现风采,奉献青春力量。全市青联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团体,在新世纪新阶段,任务更加光荣,作用更加突出。在此,我重点就青联组织和青联工作,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要团结青年,架起凝聚青年的桥梁。团结是发展和稳定的基础。要实现东莞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当前,我市正值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不断分化,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社会冲突时有发生,稳定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挥青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全市青联组织和青年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适应新形势,承担新任务,高举团结的大旗,争当推进社会大团结的先锋。要坚持用共同的思想基础引导青年,用共同的爱国情怀感召青年,用共同的奋斗目标激励青年,用共同的文化血脉联结青年,把全市青年结成更加广泛、更加牢固的统一战线。要积极开展青年社团工作,巩固和扩大青联组织在各类青年群体中的覆盖面,尤其要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青年为重点,努力把不同界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青年群众和各方面青年人才,紧紧团结在青联组织周围,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之成为东莞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积极力量。

第二,要培育青年,搭起造就青年的舞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市新一轮发展,迫切需要各方面青年人才。青联组织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促进高素质青年人才成长,促进青年整体素质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倡导青年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推动青年在学习中成才;引导青年增强创新和创业意识,推动青年在实践中成才。要拓宽青年人才发现、培养和举荐渠道,始终以开阔的视野发现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培养人才,以博大的胸怀选拔人才,以积极的姿态举荐人才,把各个领域的优秀青年吸收进来,使青联真正成为人才集聚的宝库、人才辈出的舞台。要推动全社会充分认识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关心青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年全面发展、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服务青年,建设关心青年的家园。为青年服务,是青联组织履行职责、团结青年的重要手段。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青年竭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实事,诚心诚意办好事。要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外出务工青年权益保护、残疾青年生存状态等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要积极鼓励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提高青年就业素质,为青年就业牵线搭桥,推动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加强促进就业阵地建设,为青年就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做到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凝心聚力。

第四,要深入青年,营造研究青年的阵地。青年是最活跃的社会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青年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群体结构等各个方面都不断变化,日趋复杂。各级青联组织和青年干部,要高度重视青年研究工作,及时掌握青年群体的变化,保证青联工作顺利推进。要保持敏锐性,做到政治坚定、是非分明、头脑清醒,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善于把握青年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要富有创造性,强化创新意识,努力在工作方式、活动载体、服务内容上适应青年需要,使青联工作在创新中向前发展。要注重实效性,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普通青年中去,增强青联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第五,要代表青年,树立引领青年的旗帜。青联组织是青年群众的代表。青联委员是青年学习的榜样。青联组织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带领广大青年,争当时代前进的标兵。要发挥青年企业家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引领青年加入就业创业洪流,促进全民就业。要勇于开拓创新,走前人未走之路,创前人未竞之业,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热情关爱他人,以实际行动建设和谐美好的东莞。

青联事业前景广阔,青联工作大有可为。各级党委要重视、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加强对青联工作的领导,使青联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共青团要发挥在青联中的核心作用,积极为青联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支持青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青联组织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到以光荣的事业凝聚人才,以优秀的素质吸引人才,以科学的机制推荐人才,不断增强组织活力,努力形成青年人才竞相涌现,各界青年和谐共处的生动局面。

各位青联委员、各位青年朋友,时代呼唤青年,青年创造未来。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百舸争流、英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青年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相信,全市各族各界青年一定能够继承光荣传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走在时代潮头,用火红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在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开创无愧于时代和青春的崭新业绩,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青春华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