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11:4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颗钻石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a、《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b、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 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a.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c、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a、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b、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c、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分组交流。
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亲近。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的人还看:
2.三年级下册语文19课 七颗钻石
3.七颗钻石课文句子赏析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个不停……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吱吱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罗大佑的一曲《童年》常常让许多人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可现在的孩子,在丰富充裕的的物质条件下,背负上枯燥的学习,繁重的作业,名目多样的“第二课堂”,甚至双休日还要“加班加点”。孩子的童年蒙上了灰暗的色彩。有的孩子学什么都没劲,有的孩子成天喊累,这样的童年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
笔者曾对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作过这样一个调查:你喜欢学习吗?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吗?结果,一年级有95%的学生喜欢;二年级有85%;三年级78%;以后逐年下降。为什么年级越高喜欢的百分比越低?我大惑不解,恰巧无意中捕捉到的几个镜头给我很大的触动。
镜头一:
时间:一节公开课后 地点:走廊
现象:几个学生边走边说:“今天的课真精彩,还没感觉就到下课了!”“是啊!今天老师也没有发火,一直对我们笑嘻嘻的,要是每天都这样就好了!”“我说错了,老师也没批评,还表扬我勇敢发言,奖给我一颗勇敢星呢!”……
镜头二:
时间:一节美术课上 地点:美术室
现象:平时乱糟糟的课堂显得非常安静,仔细一看同学们都伏在桌上认真画画,一会儿用铅笔,一会儿用水彩,一会儿用橡皮,井然有序,问了美术老师,答:孩子们喜欢画画,每节课都是这样。
镜头三:
时间:午间休息 地点:办公室
现象:五六个孩子站着,有的读书、有的做作业,都是无精打采,眼巴巴地瞧着窗外。老师一走开,立刻神气活现,交头接耳。
什么时候,本应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却异常沉闷,课堂上师道尊严高于一切,理性霸权肆意横行,教学活动单一呆板;教师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以至有国人发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呐喊。我们的老师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师如果真诚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师生关系才会和谐。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作为许多孩子童年时代的见证人,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最本色的童年?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精彩,吸引孩子关注的目光?怎样让孩子像喜欢音乐美术一样喜欢语文学习?
尝试
一、 唤醒成功,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
记得孙双金老师在听了《鸟的天堂》教学后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而教师则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这让我想到:惟有解放自己,凸现个性,才能获得师生心灵的放飞,促进师生生命的升华。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张心灵的白纸开始了小学生活。而语文是直接扣响学生心弦的敲门砖。孩子们从《手拉手》中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从《升国旗》中知道热爱祖国尊敬国旗,从《母亲的恩情》中学会用一颗感恩之心对待自己的父母,从《第八次》中学会坚持……在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朗读背诵中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教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在提出表扬时,不仅要充分体现语言情感性,还应伴有赏识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情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都能保护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宽松融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做应声虫,活出真我的风采!”是我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有的语文老师就像一个小贩,把课本内容贩卖到备课本上,再把备课教案贩到课堂上。这样干枯的“贩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又怎能真正吸引学生?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实话实说》节目里的观众都善谈,是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让观众感到愉悦、轻松。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消极抵抗。
课堂上,我经常站在学生中,教室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是我的讲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也都可以是学生的舞台。我弯下腰和学生交谈,侧着耳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的零距离接触,消除了学生的恐惧感,孩子会觉得教师是平易可亲近、可信赖的。即使学生说错了,我也一直微笑着鼓励他说完,从不轻易打断任何人的发言。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的发言自然精彩响亮流畅多了。
三、创新教学,张开孩子想象的翅膀
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
许多公开课常常让学生忘了下课,忘了在学习,除了教师的亲切笑容,更多的是因为教师运用了新颖的教学方法,新的激励手段,新的学习形式,这一切使课堂像一块磁石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吸引住了学生的心。但是,只要教师心中有创新的种子,愿意时时撒播给孩子,每一节课都可以为孩子插上想象得翅膀,带领他们在语言文字里自由翱翔。例如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我积极引导学生改动本文的结尾,“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假如这路人一不小心把水罐掉在了地上,没有蹦出七颗钻石,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学生的兴趣倍增,思维被激活,答案也是吩咐多彩的。其中有个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结尾:一股清泉从罐中汩汩流出,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道河流,一片,于是旱情去除了,天地万物又恢复了生机,小姑娘妈妈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多么美好的愿望!这样的课堂给师生都带来了一种放飞想象的满足。像这样,师生互动,才会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引发学生思考,唤起探究、创新的欲望,学生才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才能迸发创新的“火花”。
四、适时生成,吹皱一池春水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和谐的课堂,要求在教学对话中要不断“随机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最终是追求教师、学生、文本间思想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1.当学生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学生回答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及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当学生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的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
3.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种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4.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当学生问答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延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