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1 03:3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众所周知,信息管理作为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中心工作,信息管理重点针对突发事件和信息做一处理和应对,具体涵盖了事件分析、联机解决、应对处理等方面,这一系列工作都将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十分关键。我国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金融行业,对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十分常见,与此同时,也潜在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信息技术得以不断进步,信息的传播速率得以提升,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常见的不良信息包含了:广告信息、虚假信息、涉赌涉黄信息、诈骗信息等。这一系列不良信息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也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极大的隐患,特别是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阻碍着未成年人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树立。
2、计算机病毒、木马的肆虐。通常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或防御系统的缘故,导致计算机管理系统遭受病毒的感染和木马的破坏,轻则文件感染病毒,重则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信息数据大量丢失。一般而言,导致计算机管理系统遭受病毒感染的网络原因有: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文件的下载、程序的运行等。计算机病毒和木马具有高速传播和感染的能力,对系统和文件具有致命的破坏能力。
3、系统漏洞导致的非法入侵。在计算机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漏洞,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好漏洞的修复。倘若漏洞的长期存在,将会给不法分子和黑客提供入侵的便利条件,不法分子和黑客们通过计算机系统漏洞,入侵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之中,从中破坏和窃取重要数据,这将使得内部绝密资源极易受到破坏,并且面临外泄的威胁。由此看来,非法入侵对于国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危害非常大。
4、系统垃圾泛滥。我们在计算机系统中常常存放大量的数据,由于数据太多,极易导致系统垃圾的出现,垃圾的出现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安全。当计算机系统长时间运行,而没有及时清理系统垃圾,那么这些垃圾会造成系统阻塞,并且容易带来安全问题。
二、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防控策略研究
1、健全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防控体系。
(1)从计算机管理系统自身而言,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防控体系的建立必须切合实际,重点从保护信息和数据等方面着手,将病毒挡在系统之外,这就需要强化信息保密技术,建立健全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防控体系,必要的时候,专门进行安全防控部门和安全防控平台的设置[2]。
(2)从环境方面而言,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控需要从法律、制度着手,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建设,让法律为计算机管理系统保驾护航,给计算机管理系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2、提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
1)、有效利用入侵检测系统。近年来,科学家针对基于主机和网络两种不同的系统,即入侵检测系统,不断创造出一些新的检测思想,极大地改善了现有的入侵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当今很多计算机科学家们发现,有许多的技术可以用于入侵检测系统,这其中就包括数据挖掘和分布式计算,当然还有人工智能方式的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科学家发现,入侵检测系统有很多种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分布式检测、应用层入侵检测,还有智能检测和多系统联动等等。
2)、有效利用防火墙技术。总体来讲,防火墙技术包含三大类,而防火墙研究包含有多个方向。三大类具体有:一是可以进行过滤,过滤掉对系统易造成危害的攻击;二是应用方面;三是可以进行状态监测,实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而如果研究防火墙技术,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我们可以控制一些非法的数据在系统内部进行传输,当然,这要借助于智能识别技术,简单来讲,就是智能化;二是如果想保证系统的安全,我们就要对系统中的IP地址进行过滤,过滤点假冒的,同时要多级过滤,过滤掉一些不符合的协议和对系统存在危害性的数据包;三是要想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型,就要加大防火墙的处理速度,也就是要提高防火墙的配置。这就要求多投入开发资金,加大硬件研发力度,同时也要对防火墙内部过滤算法进行改进;四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多级检测,降低可能存在的对系统的危害性。我们可以通过身份验证技术和防病毒技术,同时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合起来,达到减弱危害性的目的。针对当前网络病毒的特点,要想彻底清除病毒,仅仅依靠单机查杀病毒软件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须开发出一种防病毒软件,这类软件必须可以运用于单位局域网内部。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对软件进行合适的配置,和特定时间对软件进行升级配置、维护,来杜绝病毒入侵网络的现象。
3)、有效利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使用技术。当前的访问控制技术还比较低级,就是通过包过滤技术,然后路由器上获取一系列信息与地址,之后对数据报用先前规定好的规则进行过滤,达到访问控制目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其实就是通过计算机内部的网络交换机以及路由器上使用列表技术来对网络内部的用户进行访问控制的一种技术。由于当前的技术很难识别到个人,因此,就需要结合一些系统以及应用级的访问权限去解决[3]。
4)、网络加密技术的有效利用。网络加密技术主要涵盖了公开密钥和对称加密两大技术,与此同时,此加密技术的科技含量最高。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包含了两个密钥,分别为公用密钥和私有密钥,公用密钥用于信息数据的传输,私有密钥用于信息数据的接收和解密。此加密技术对网络的要求较低,然而算法比较繁琐,加密的效果一般;对称加密技术在信息数据传输和接收过程中,使用的密钥是完全相同的,此算法比较简单,加密速度很快,不易被侵入,唯一的缺陷就是密钥的数量较多,并且在传输的过程中要加大保密措施。
三、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计算机自身的运算速度和功能也越来越强,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已经不再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难题,与此同时,怎样以计算机为平台组织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开发的关键。在实际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中经常忽视开发的工作模式,有的设计者还按照传统的根据人工需求的方式来设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这将会严重影响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总体数据规划”的方法。这种规划设计方法就是从总体出发,将全部的工作量分解为数据平台变换和基本数据平台两个部分,简化了整体的信息分析结构。举个例子来说就是要把汽车制造从个体手工生产方式变为大批生产方式,新的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结构”是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以这种方式建立的统一的信息管理数据平台,无论后台的管理体制怎样变换,其基础的数据部分总是不动的,只需要改变上层的的应用程序即可。
2开发过程的组织与控制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都是巨大的,开发者在进行系统研发之前就应该对此有一个系统化的考虑,通过对研发过程的把握,将工作人员的分配任务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统一的工作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2.1平稳安排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程序被开发,然后再进行试运行,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工作难点的集中,阻碍系统开发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者可以考虑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系统开发的工作进行排序,使整个研发工作具有一个平稳的开发过程。
2.2整体控制
在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过程中,由于有很多个人的或者局部的小利益而影响系统研发工作的整体进度,如果管理者不能敏感的发现并冷静的对待,可能会失去对整个系统研发过程的控制能力。在这种小利益长期影响下的系统建设一般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开发人员应该善于把握本质性的问题,针对小利益和局部利益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同时为员工灌输系统化建设的思想,以个人最大努力将系统建设向前推进。
2.3吸引用户
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对整个系统建设至关重要。有的仅仅靠说服有关领导,用行政命令迫使用户参与开发,这样很容易使用户消极甚至反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用户参与开发的工作。
3按计算机的特点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二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人类世界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起初它的目的是用来计算弹道的数据,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处理着海量的信息。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在计算机硬件飞速提升的同时,各种软件也快速出现和被应用到各种领域。信息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更加便捷、快速和准确的搜集、储存、处理。
2信息管理简介
2.1信息管理的定义信息管理就是人类社会为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而综合采用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的活动。
2.2信息管理的过程信息管理,总体来说,就是在对信息实施管理过程中人类做的一系列活动,即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四个动作。而信息管理的过程,则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2.3信息管理的特征因为信息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所以管理具备的一些基础的特征,信息管理也具备,比如其职能是预先的计划、精准的控制、有效的领导、可控的组织。
3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3.1信息管理系统:新的管理理论
3.1.1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随着人类社会一起不断发展的新的学科,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目前的阶段所认知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人和设备或者其他处理的手段组成,并用于管理信息的系统。而管理信息,则是由下面六个方面构成:信息搜集、信息传送、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维护以及使用。
3.1.2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一个成熟而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标准:信息需求准确、信息可采集和加工、可通过程序向管理者提供信息、可管理信息。
3.2信息管理系统定义的演化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们表达出了很多的新管理的理论。1950年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理论。处于同一时期的维纳则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即所谓的控制论。在1958年盖尔的理论提出:“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而在这个时候,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会计过程,出现数据处理的概念。到了70年代,WalterT.Kennevan给管理信息系统定义:“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到了80年代,教授GordonB.Davis,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则给出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此定义则全面的说明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组成、功能。
3.3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企业中真正被应用是在90年代初。刚开始企业是通过FoxBASE系统开发出来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把管理者从繁复的记账、对账、分类统计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近20年来,管理信息系统在我过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而管理人员则对计算机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要求也相应逐步提高。
(2)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标准已经引起企业和政府的相当程度上的重视。
(3)信息系统的普及化,百分之九十五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平台,在此之上实现了日常的一些办公。有百分之五十的企业局部实现了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网上办公。
(4)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观念的提出,促进了管理者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也方便用户。
4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4.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管理成本
4.1.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成本的构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硬件的建设和维护费用、软件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数据采集付出的费用、储存整理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时间成本、对相应人员的培训费用。
4.1.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了时间成本在传统的信息采集中,数据的储存受限于硬件,而数据的处理则首先于软件,早期的计算机,对数据的储存量不是很大,处理速度也不是很快,并且不能快速的使用应用数学模型软件使得信息管理对决策做出依据,信息管理系统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使用周期才能出一个并不是十分准确也很原始的有效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时间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单位时间越短,付出的员工工资、场地租金、设备维护费用等等会越少。
4.1.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了企业费用成本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企业对数据的采收和处理的速度越来越快,硬件和软件的提高,对释放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有较大帮助,虽然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提高,付出的个人工资也提高,但是劳动力的释放,会减少管理人员数量,则总体经费会有一定的下降。对于设备的硬件建设和维护,软件的建设和使用,这些费用会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作为初始成本折算在产品的价格中,在以后需要同样规模的数据的整理甚至更大、更复杂结构的数据处理中,信息管理系统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很快处理完毕,从而节省企业的生产周期费用,规避了企业为一些风险付出的成本。整体来说,会企业的费用成本降低。
4.2计算机信息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收益指企业在这个系统开发运行中的铲除。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收益有以下几点:
(1)信息系统的财务收益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后,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时候能以货币度量的产出。主要来源有:
①产品产量增加或者质量提高带来的经济收益。
②拓展新业务带来的经济收益。
③降低企业的成本,使得企业产品的利润提高。
(2)信息系统的管理收益管理信息系统在投入使用后,管理技术与手段也不断提高,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性、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带来的经济收益。不过这部分无法用货币直接度量,是隐形的形态。其主要来源有:
①管理手段提高后带来的收益。
②专业化水平改进后带来的收益。
③内部的科学化、协调化带来的收益。
④决策的更科学和准确化带来的收益。
5结语
1)计算机系统构建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应首选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客户/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结构),这款计算机系统结构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受计算机行业公司及人士的推崇和看重。在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时应着重考虑系统的开放性和可靠性等特征,除此之外,操作系统必须具备处理数据及提供远程的查询服务的功能,以保证运输业务的顺利开展。计算机的服务端和客户端的操作系统的选择也应当合理、可靠。客户端的操作系统一般选择的是Microsoft公司研发的Windows95/98/2000的系统,服务端的操作系统一般选择的也是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NT4.0中文版的系统,即ServieePaek6、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4.0,选用同一公司的系统,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系统之间的兼容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协议的选择要尽可能符合国际的标准,一般由广域协议、局域协议及各种路由协议组成。
2)计算机网络模型构建的要求。煤炭铁路运输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的构建,需要构建合乎规范的网络模型。为了保证信息网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信息网络模型的完整性,一般应用托肯建模的建模方法对煤炭运输管理过程进行模型的虚拟和建立。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应用,TWPN即工作流网络在煤炭企业的HR(Humanresource)即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中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工作流网络的应用不但可以作为模型来有效的处理企业信息,采用转移集合的方式对煤炭企业所进行的企业活动的控制过程和数据信息反馈进行建模,对于煤炭企业的工作规划与进展的引导作用立竿见影,因此为了实现模型的可控性及合理性等重要功能的体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模型的构建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负责。
3)数据库及功能模板的构建及设计要求。煤炭铁路运输的货源数据库是由各个装、卸车站的货源数据的采集点与分局网联合组成的,货源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并存放托运人递交的要车申请及相关办理信息,包括托运车及托运货物的类别、去向、货物的重量及总量等信息。货源数据库的信息采集要求每个信息点所采集及上交的信息准确、无误且要按时上交,以保证运输数据的及时处理及运输工作的管理。
一般情况下,数据库的构建内容主要包括:①货源信息及记录表。货源信息表是数据库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控制点的信息以及图幅管理过程可控的基础性环节;②原始信息及数据记录表。它是实现外业信息有效管理的信息储存表,主要记录的是煤炭的发送量及货车的路途周转时间等信息,便于以后相关信息的查询与管理;③管理人员信息表。它主要用于煤炭铁路运输业管理及工作人员基本信息的存储,以便于人员的管理和工作的调度及安排;④数字化图像信息表。它主要用于储存计算机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图幅信息的编辑及调整,及时的存储图像信息,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及分析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在功能模板的构建与设计环节中,一般步骤来为:①矿区调研;②概念模型抽取;③测量模型建立;④数值计算;⑤结果检验。功能模块的设计简单来讲就是把设计样板构建成实物框架的过程,如上步骤所示,进行一个矿区环境的调研和摸索,并建立相应的理论上的模型,再经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和仿真试验完成功能模块的构建,使矿山测量的图幅管理实现数字化的目标。
2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1)实现线路计算、展点及制表过程一体化。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到煤炭铁路运输业中,可以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的局限,实现线路计算、展点及制表过程的一体化。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便于运输数据的处理,而且还有利于避免人为造成的结果失误,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实现整个运输过程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比如自动计算、自动储存等,并能直接打印,使得线路数据计算、运输点坐标计算、数据信息表格制备一体化的完成。
2)实现数据的高效率管理,界面可视,便于操作。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运输过程中的图形数据及其他数据信息的高效率管理,在图幅管理的自动化过程中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全程监控,切实的反应路况、货物的运输状况等。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达到系统界面可视的效果,且便于操作,进一步提高了煤炭铁路运输业的管理效率。
3)实现铁路运输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用,在大的信息环境的作用下,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综合利用人力资源,有助于实现管理精益求精,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也可以极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构建一个健全的铁路运输的管理体系具有显著的作用,以实现促进煤炭运输业获得极大发展的长远目标。
3结束语
1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现状
1.1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层次的参差不齐。馆员的知识结构应是一种多元化的动态形式,知识层次是一种不断深入和扩展的吸收态势。近几年医院图书馆人员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知识背景和知识层次有显著提高,有医学背景的懂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或具有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人员不断充实到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但在今天医学科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专业能力仍有短腿现象存在,如生物医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层次渐渐地不能充分地满足医院员工需求,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不足日益凸显出来--医学科学发展快速,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纷繁复杂。医学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2管理观念有待提高 许多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上仍然偏重于现代技术资源和设备、馆内设置等物质资源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的流失和损耗偏于轻视,不重视人员的培训、人力资本的投入,使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与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失衡。
1.3实体馆藏与数字化馆藏的失衡 传统馆藏主要以纸质信息资源为主,以手工服务方式提供信息资源,读者可获取信息资源有限。现代医院图书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自动化技术方式提供管理和服务,极大扩展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领域、范围和空间。但仍有不少医院图书馆由于人员、设备和管理的投入方式不同,最终使得读者获益大小不均,不同程度低阻碍了医护人员在医学科技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医院发展后继能量不足受到制约。
1.4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质量有待提高 医院图书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协调协作机制;同时虽然有些医院图书馆与医学院校之间共享资源,但核心资源由于知识产权、经费问题等共享程度不深或根本没有共享,甚至医学院校各分院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良,信息闭塞的现象。
1.5职业道德的忽视、敬业精神的缺失 医院图书馆在管理中逐步认识到并重视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建设,同时却忽略或缺失了馆员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的指导和建设,缺乏"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原则信念,使得一些馆员敬业精神淡漠,在服务工作中随心所欲,没有工作目标和工作热情,工作上以自我方便为主,"方便读者"成为纸上谈兵。
2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
2.1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规划
2.1.1"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既包含"以读者为本"又含有"以馆员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2]。重视馆员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使馆员处在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增强馆员主人翁意识,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引导馆员产生积极的自主管理意识,产生积极工作效果,实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与馆员个人发展相一致的理想工作目标。进而实现图书馆留住读者、吸引读者、服务读者的最终目标--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馆员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
2.1.2建设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网络环境下,具有情报分析能力、生物医学背景、计算机管理知识和图书馆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馆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的知识型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为医院管理者制定政策和方针提供科W依据,为临床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策略,是医院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今天不断前进的信息来源和支撑。我院图书馆近十年在医院的支持下,不断引进具备以上几项相关专业背景人员,逐步拓展专业项目,提高专业服务质量,及时、准确、便捷地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这样的人才受到临床欢迎。
2.1.3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人是医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使用的资源,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和使用是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进而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和计划得到全面、顺利的执行和落实[3]。
2.1.4继续教育,公平竞争 医院图书馆应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根据馆员的兴趣、能力、知识层次和结构,创造机会,不断地持续地加强继续教育,获知本行业最新理论和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和造就适合、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将"人本管理"与现代医院图书馆制度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精细式的规范化管理。营造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竞争、合理流动"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能力为本"原则,实行规范的岗位聘任制,让每位馆员都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紧迫感,实现岗位目标,强化团队凝聚力,实现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4]。
2.2高效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信息服务能力
2.2.1建立临床专家、学科与专科信息知识库 临床隐性知识大量存在于医务人员中,隐性知识是医疗机构最具价值的知识形态,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临床工作质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建立信息知识库,将每个临床人员的专业、学历、毕业院校、工作简历、著作、论文、获奖情况、课题研究、技术专长、工作成绩等基本信息和工作体会与经验,各学科与专科的检查、治疗和会诊等规范和制度、学科或专科状态、科室学术活动、新技术新项目等收纳整理,建立内部知识管理交流平台,方便员工便捷查询共享,提升医院员工内在软实力,提高医院凝聚力[5]。
2.2.2建立特色数据库、专家数据库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点和高峰,重点学科及带头人一般站在其专业领域制高点,其信息需求的要求和获取能量非常大,建设一种满足学科和专家信息要求的专家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内涵质量丰富的馆藏体系,其创建采用图书馆与学科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合作创建的模式,完全以学科和专家需求为核心,以用户提供的目录为线索制定、实施创建方案。我院图书馆利用已建立的400余名专家在内的信息数据库,通过电话、邮件、QQ、BBS等方式,跟踪、定题、定向为学科和专家定制、定期、准确的推送信息资源,提供主动服务,从而使专家和学科顺利而高质量的完成科研和学科建设任务[6]。
2.2.3建立临床学科馆员 临床学科馆员参与到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各环节,了解和掌握临床医务人员临床经验、诊疗能力和技巧等,将临床隐性知识引导和总结,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将个人经验、技术技巧和最佳证据整合,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以点带面,提升医院整体医疗科研教学质量;同时与临床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医务人员特别是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信息需求,主动展开全方位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科研支持功能[7]。
2.2.4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据调查电子资源服务是医院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8],其中个性化服务是吸引用户关键,按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特点及特殊要求,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针对性的一种服务。我院图书馆提供的"我的图书馆"(my library)的个性化页面功能,根据读者学科及科研项目,建立专题网址进行导航,系统地选择、整理提供个性化地定制数字资源,用户登录随时可看到针对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8]。
2.2.5建立医院图书馆主页,整合信息资源,便捷读者使用 我院图书馆建立医院图书馆网页,通过分类、组织、顺序化管理、展示,有效整合医院实体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以及互联网相关学科资源,如将我院Clinical Key Elsevier、Ovid、Springer、Blackwell、Nature、ScienceDirect等数字资源与PubMed整合链接,构建快捷检索平台,便于学科关注相关研究和进展;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基础信息--开放时间、馆藏特色、规章制度、数字资源、读者指南、最新消息、新书通报、荐购新书等,用户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查找相关信息资源。同时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读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即可通过网络信箱咨询,并在一定工作时间内获取结果和答复[9]。
2.2.6加强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对外加强区域内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据医学专业特点,我院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图书馆、北大医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建立馆际资源互借、文献传递等合作关系,取其他馆藏之特色为我用,舍己馆藏之精华为他享,互相协作,共享资源,拓宽学科服务范围,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对内建立院内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学科服务信息平台[10],我院图书馆通过FMJS和FEBM搭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将馆内20余种数据资源与馆际互借资源整合,构建更宽阔的信息共享空间,医院员工通过院内网随时检索已建立的信息知识库,了解、讨论、交流,信息互补。图书馆将问题、请求,以及收集、整理的相关显性知识,组织专家交流、答疑,转化为医院集体的隐性知识,拓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带来的共享空间,增强医院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提升能力,综合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不断上台阶。
3结论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医院图书馆要不断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根据医院发展和员工信息需求,加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使信息向多元化转变,利用馆内人力资源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层次的深度扩张,提升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维,王盛,王洁利,等.浅谈医院图书馆外文期刊的利用 [J].医学管理论坛,2013(3):60-61.
[2]王卫文.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加强对医院图书馆的管理[J].医学信息,2011,24(9):28.
[3]刘满芬.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与管理制度[J].医学信息学,2008,20(10):1790-1792.
[4]林少晖.试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管理创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5):59-61.
[5]李树松,于微微,胡西厚.医院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医院图书馆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2):37-39.
[6]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7]王菊明.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0):40-42,48.
[8]程杰.医院图书馆读者需求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