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16:3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减排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与目前国际国内提倡的节能减排降耗不相吻合
能源缺乏与浪费俨然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节能减排降耗已被提到国家政策层面倡导,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已成为节能减排降耗的主要做法,机关每天、每月、每季都要支付这笔未产生任何效益的电费,实在令人痛惜。
(二)没有建立能耗设备节能审查机制
机关缺乏专业的人才,建立节约性机关从机制上没有保障。节能监管手段比较单一,以及人员增加的刚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实现节能目标造成困难。
(三)宣传教育不够
调查中有人认为频繁开关对机器不利,没有做到及时关机;有人因事外出,下班前没有返回工作岗位,致使没有及时关闭计算机;有人没有意识到待机状态耗电量惊人,从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日常管理者缺乏操作性强的管理手段
对于节能减排降耗,仅限于领导大会讲、小会说,缺少科学的技术手段,没有完整的、方便的、可靠的信息披露渠道,也没有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管理方法滞后,致使部分员工有A机关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思想。
二、建议措施
(一)强化对人员管理
利用机关科技网络技术的介入,依托现有的科技力量和内联网资源,将全辖200多台电脑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对工余时间对不关机人员进行监测,一台电脑对应一个IP地址和MAC地址,全部地址的集合就是要挖掘的对象。通过IP地址定位识别未关机的电脑,具体到机主个人。科技部门通过数据筛选生成EXCEL表格,定期把结果传送至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责成各科室上报未关机原因,开展原因分析,对图1红色和黄色区域部分加强管理。
(二)增加科技控制手段
对A机关在用的计算机重新设定“电源使用方案”,将“关闭监视器、关闭硬盘、系统待机、系统休眠”的时间设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这种配置使得长期没有进行操作的计算机自动关机,利用计算机自身的功能控制达到节能的效果。
三、审计成效
(一)实现了绩效审计成果的有形化
机关各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计算机安全及节能降耗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加强计算机管理。仅用一周时间,“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制定并投入运用。方案实施3个月后,我们对节能数据又进行了统计,当年9至11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A机关节约用电4420度,节约电费3646.5元,实践证明,A机关内审科在“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建议中提出的节能降耗方案有了实际的效果。
(二)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操作性
仅A机关一家中小型单位,一年就能节约电费近2万元,推而广之,如果全国行政机关均能做到定时开关机,节约金额更是一个可观的数据。该种方法投入零费用,投产零时间,即不需要投入任何软、硬件成本,不会引起成本费用的增强。
四、增值型审计的延伸启示
(一)内审延展性的优势得以显现
本案例就是通过对多个年度电费消耗数据的分析和观察,发现了电能消耗中的问题,并通过对当下内控措施做实质性测试,找出实质性缺陷,提出了改进意见。
(二)内审组织治理的职能得以发挥
根据IIA的最新要求,内审要向管理审计转型,向绩效审计转型,要为组织提供增值。要由“对不对”提升至“好不好”,乃至上升至“如何更好”的高度,要由“纠正”至“完善”,再到“建设性”建议的长足进步。内审区别与其他审计关键之处,也就是其为组织治理结构服务。通过这次节能减排审计,从绩效角度去考虑,内审确实在节约机关运转成本方面做出了贡献。
(三)内审技能转型得以锻炼
节能减排是为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的空间秩序,成为必然之选和必由之路。
去年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发出了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强烈信号。
《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三个支持”、“三个不支持”和“一个创新”的新要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国家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对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耗能和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企业和项目及列为落后产能的项目不予支持;鼓励银行开展节能减排授信创新。
这一系列金融授信管理规定的出台,无疑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空间格局。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将因无法得到信贷支持而逐渐失去发展甚至生存的能力,而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企业,则将因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而发展壮大起来,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从而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消亡,逐步退出经济发展舞台。银监会的这一“意见”,压缩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的一收一放,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秩序的形成。
科技领域也在为这一新空间秩序形成做出努力。
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科技部已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的科研经费,调动全社会500亿元的资金投入,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规模化推广一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克一批重点行业、重要区域急需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众所周知,当前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不少,却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到企业生产、人民生活中来,不仅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也影响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生产行为和经济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让社会看到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它们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流力量,将有效地扩大高新技术经济体及其产品的生存、发展与竞争空间,使工艺落后、产品初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经济体及其产品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和科技是影响市场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任何经济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信贷资金的投向,影响着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经济发展空间的构成;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保障,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社会,以什么水平的科技手段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决定着它们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科技的运用和提升,影响着不同发展模式在经济空间中的消长兴衰,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完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完善缺乏足够紧迫的认识,导致市场经济体系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价格与价值体现的错位,不顾成本、不惜后果的恶性竞争,在落后的产业基础和狭小的经济空间里重复建设、恶性循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环境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缺乏经济发展空间的科学划分和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合理引导,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必然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原有的经济发展空间中运转而没有脱胎换骨的动力。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成为贫困地区的倚重,也成为一些正在转型地区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鸡肋。
论文关键词 节能减排 排污权交易 研究
排污权交易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新的市场措施,在节能减排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处理总值处理可控的指标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的调整和运作并从法律、激层面建立有法可行的污染物排放制度。在政府和市场双重运作机制下,将排污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买卖商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以此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排污权交易发源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面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考虑节能排污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对此提出了著名的排污权交易理论。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为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台《清洁空气法》,《清洁空气法》中在明确空气质量目标时的同时也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并引用了排放减少信用概念,这是排污权交易设想第一次提出,也仅仅处于概念设想阶段。从1977年开始,美国以排放减少信用为中心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泡泡政策、节余政策、银行政策等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又扩大了政策范围,允许排污削减量的相互转让和交换,这为各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随后,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效仿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点
排污交易制度作为一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不仅可以将排污费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改善企业排污、控污的相关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计划来实现对排放污染物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即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调和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和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的矛盾。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污染治理成本小。通常情况下,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会觉得自己进行拿出成本控制污染比购买污染物排污权要更加经济、实惠;而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通常会认为购买排污权比自己治理企业排污要更加节约成本,达到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就会出现,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主动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出售给治理使用成本较高的排污、控污企业。
二是污染治理有效。在整体排污量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排污交易制度,可以促使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对自身排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配置,这样,既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目标的目的,还使得企业降低了自身排污量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污染源增加,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通过排污交易制度的市场化运行,当有新的污染源加入排污、控污管理系统时,污染企业会主动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市场手段向已进入市场运作的排污企业购买允许排放量,这样,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总的排污、控污指标、污染负荷保持不变,新的排污企业则通过许可证交易得到了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2011年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一)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介绍
一是《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引办法对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从2007年11月1日起全市所有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量都必须通过排污交易获得。这一举动绍兴市各企业无偿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历史;同时成立专门的排污交易管理部门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要求绍兴市所属的各县(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成立当地的交易中心。在具体的排污交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市所有的排污交易行为都以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为基础平台,未经过中心认可的交易行为被视为无效。此外,绍兴市环保局作为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由排污交易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全市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中。
二是明确排污权交易对象。在试点过程中,全市排污企业只有经过工程治理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等减排工作措施后所剩余的排污指标,经市环保部门专家组认定、审核后上交给市环保局并经得到确认后,才可以进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市场同相关企业进行交易。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所有交易活动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原有的无偿获取排污权的企业,当发生搬迁他地、破产、倒闭后,其排污权由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收回。
三是建立排污权储备交易部门。针对排污交易工作落实、开展,绍兴市政府专门成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受市政府的直接监督管理,通过对企业现存的多余排污权反复清理、沟通,最终,使得全市各企业主手中多余的排污权全部存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四是建立排污权分配与审核监督制度。在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前,市内各企业可以无偿获得的排污权,未经过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许可审批,不能随意剥夺。排污、控污企业的交易行为只要符合规定,并经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进行交易。对企业通过交易所得的排污权,环保部门将通过污染监控系统和排污、控污申报制度以及飞行监测等手段来加强监督管,以确保排污权交易行为能够公开、公平、公正。
(二)绍兴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一是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政府在起初刚刚开始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时容易受到制约。由于市场不完善,排污权制度初具雏形,不成熟、不健全,而市场本身有着逐利的特点,使得一部分企业把污染物排放指标当作日后可以升值的增值产品,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是环境容量难以量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能够实行的重要前提是环境容量及其价值能够分解并通过市场再销售,但以目前科技水平而言,具体计算和操作难度较大,富余的环境容量难以精确计算、限制了总量控制等相关制度的实施。此外,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任用制度,使得一届地方领导往往出于自身业绩的政治考虑,通常会偏向政绩、发展经济而不充分考虑环境质量以及总量控制等,这样,对于排污权许可证的申请、审核、发放、监督和管理便流于形式。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和法律制度落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实现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脚步。目前,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关于排污权制度方面法律、法规,属于空白领域。所以,我国排污、控污工作上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法律上能够建立并确认排污权交易制度,以便于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分配。通过绍兴的排污交易制度试点开展,可知,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在排污权交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选定、单位审核、许可证总量的认证、交易权分配等项工作,都涉及到大量的立法工作来给予支持。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乡镇企业有着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它们所造成的工业排放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的50%以上。这决定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基础信息、环境监测、具体执行等方面操作比较困难。此外,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存有剩余排污量指标的企业不肯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一些地区出于地方性保护的想法,明令禁止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它地区等。
(三)总量控制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一是排污总量的合理确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为基础,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保证,但我国在这项排污、控污领域的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决定着排污总量控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矛盾不可避免。当前的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业绩核指标仍以GDP为主,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粗放型经济,而不注重环保节能,造成了粗放型经理经济增长与排污、控污总量控制的之间尖锐矛盾。
四、我国排污交易制度的出路
通过前文对浙江省绍兴市的排污交易制度的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排污交易制度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活力,对节能减排作用非常明显。只要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发挥排污交易制度,按需所求,制定切合实际排污交易政策,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一)建立和健全排污权的法规制度
首先,我国出台和完善环境政策的基本经验是先选代表性的几个点试点、再局部示范、最后全范围推广。2007年以来,政府先后在浙江省的嘉兴、绍兴等地试点排污权交易制度,重点加强了太湖流域COD交易平台建设和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其次,加强排污交易机制的法制建设,是我国政府尝试运行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政策改革的根本性基础,结合市场实际,逐步实现排污交易全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最后,在修订《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时,应对有偿取得排污权和排污交易给予明确的法律地位。
(二)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排污权就是法权,就是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是排污交易机制运行的根本性保障。一方面必须监督管控排污、控污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遵守、执行排污交易制度;另一方面必须以行政手段规范交易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排污交易市场如果没有有序的市场秩序,有效的执法监管,排污交易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必须严格把关交易权许可和审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行政处罚制裁措施。
(三)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在具体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尚有许多技术性难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大众对政策的认可,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排污技术课题的研发力度,为排污交易制度的有效推行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四)初次分配公平合理
因为我的排污交易制度还处超始阶段,所以,企业排污权的初次分配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排污权的初次分配能否公平将直接影响交易活动的正常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市场中企业排污权的产、权、责的划分,明确国家环保部门是排污交易市场的行政部门,具有确定排污目标总量和初次分配责任,科学、合理的确定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条件、程序和时限要求。
(五)加强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
公平、有效的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使各类污染物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控管理范围内。所以,应加强环保监督部门的监测和监管能力,如:扩大监测范围;保证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监控;搭建排污、控污信息数据网络平台等,建立企业污染物排放台帐制度,通过上述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技术手段来保证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测、监控范围内。
(六)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首先,完善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明确市场政策的主要对象和作用范围是优化市场机制配置环境容量的关键所在。对于新加入企业,可以允许通常政府或者二级市场中获得排污指标,在交易价格设计上,应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为主,防止出现交易垄断。对配额的交易进行跟踪监管,特别对跨区交易,避免因排污密集造成的污染局部地区集中排放现象。其次,排污权的转让必须经过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后才能纳入环评审批管理程序。这样,通过严格的审批管理和立法手段,有效地遏制如:排污权非法转让;蓄意囤积、扰乱市场价格等行为,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实现真正激活排污交易市场。
一、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设计和数据处理
(一)模型构建通过将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多目标投入产出线性优化模型,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低碳目标,在投入产出平衡经济系统内寻求低碳与经济增长双赢的产业优化路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1.目标函数设定。(1)区域GDP最大,即所有产业增加值的和达到最大。式中,xi(t)为第t时期i部门的总产出,是模型中的可控优化变量,aij(t)为第t时期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n为产业部门的个数。2.约束条件设定。对模型中的约束条件需要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低碳环保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是东北地区的指标和任务。因此,本文将2020年作为规划期,中国宏观的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基本约束。经济增长约束:终期国内生产总值要能够达到一定经济增长率下的预期值。东北地区近十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于10%,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经济增长率已经低于10%,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考虑到上述因素,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设定到规划期2020年的经济预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7%(GDP翻一番的增长率)、8%(正常发展)和9%(快速发展)三个档次,进而计算得到2020年三个档次增长率所对应的GDP约束的下限值。低碳约束:根据中国政府的减排承诺,分两种情境设定东北地区2020年碳强度目标,分为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和45%两档,用每个产业的碳排放系数(见表2)乘以其增加值再求和算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计算,2005年东北地区碳排放强度为6.38吨/万元,按照减排目标,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约束为3.82~3.51吨/万元。产业结构约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将规划期末第三产业达到期望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约束。图1为东北地区2006年以来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近年来,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第一产业平均比重在11%左右,二次产业比重占到52%,三次产业平均占比为37%。各省也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产业结构要进一步得到优化,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扶持和关注,使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本文设定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下限为40%。投入产出平衡约束:该约束条件中,最终使用Yt按照GDP呈现的年均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各产业增加值的期望下限值,At按照上文所论述的方法取值;另外,模型中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及引入模型中的正负偏差变量都要求为非负值。模型中,xi为各产业的总产值,是优化变量,vi是i部门的增加值率,Y0是基期(2010年)的GDP,rk表示不同的预期增长率,ci是i部门的碳排放强度,C0表示东北地区基期(2005年)碳排放强度,rh表示碳排放强度降低率,C0(1-rh)Y0(1+rk)表示第k经济增率和第h碳排放强度降低率下CO2排放总量的上限值。第三个等式为产业结构约束,17部门划分中,x16为商业、运输业,x17为其他服务业,均属于第三产业。
(二)模型数据本文的基准数据为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2002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东北区域17部门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如表1所示。相关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模型中需要预测东北地区2020年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t,直接消耗系数反应了某一产业部门单位产出对其他部门的消耗,又称为技术系数。东北地区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其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可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直接消耗系数当前值替代东北区域202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另外,对于模型中的增加值系数向量Vt,通过2002年和2007年东北地区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增加值系数的年均变化率,进而推算出2020年的增加值系数向量。由于统计年鉴中缺乏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需要通过计算得到。本文综合补充了以往的对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并结合东北地区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C。其中,ECj表示第j个行业的CO2排放量,Fij表示j行业对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可以从各省的统计年鉴中获得。由于东北地区分行业能源消费量无法直接获得,因而需要依照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吉林、辽宁、黑龙江三个省份分行业CO2排放量,然后将其加总得出东北地区17个行业CO2排放量,进而除以东北地区2005年GDP计算得到东北地区各产业CO2排放强度。
二、东北区域低碳约束下产业优化结果分析
表4~6①模拟出经济增长率为7.17%(GDP翻一番的增长率)、8%(正常发展)和9%(快速发展)和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和45%六种情境下的产业优化结果。表4显示了在满足2020年的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要求时,各产业部门在两种低碳约束下模拟得到的最优总产出和年均增长率。由上表可以看出,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和低碳的双重目标,各产业发展表现出显著差异,增长速度分布离散,17个产业部门中7个产业部门的增长率需要达到两位数以上,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17%以上,而建筑业总产出呈现负增长,即应该减少其总产出。2020年要达到增加值翻一番,则2007~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9.4%,达到这一增长率要求的有10个产业部门,包括采选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商业和运输业、其他服务业,即这10个产业部门应该优先发展,加快其增长速度。该优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所要求的优化结构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在GDP翻一番的前提下,碳排放强度约束由40%增加到45%时,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电子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这6个部门增长率有小幅度增加,调增幅度均在0.05%以下,商业运输业的增长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增长率从17.22%提高到18.17%。这7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小,它们的发展既能保证经济发展水平,又具有低碳化的发展空间,对东北地区的低碳化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5是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在8%时各产业部门在不同碳强度约束下的发展趋势。17个产业部门的增长率同样表现出较大差异,商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所属的第三产业仍然表现出较大的增长幅度。换算成以2007年为基期时,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10.3%,该表中达到或者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部门有10个,与表3中的部门相同,即这10个部门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与表3情况不同的是,碳排放强度从40%增加到45%时,该种情境下有6个产业部门增长率增加。农业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业的增长率开始小幅下降,分别需要降低0.27%、0.13%和0.12%,采选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长率调增,调增幅度为0.05%和1%。也就是说,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的目标下,进一步加强减排强度时,对农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业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对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较为有利。表6是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在9%时各产业部门模拟优化结果。换算成以2007年为基期时,年均增速为10.8%,表3和表4中发展较快的10个部门在该种情境下继续表现出较高的优化增速。与表3和表4不同的是,除建筑业外,其他16个产业部门的增长差距减小,各产业部门增速分布相对更集中,即在更高的经济发展要求下,碳排放约束对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减弱。建筑业在6种情境下均出现负的增长率,说明建筑业对东北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小,应该缩减其产业规模。另外,在该经济增长目标下,石化工业的发展情况与表3和表4中该产业的发展呈现反向变化,随着碳排放强度的增强,其增长速度反而需要调增,表明了该产业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力度,本文测算了17个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产业结构调整潜力是指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各个产业所占比例与现有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比重之差,这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依据。正号表示该产业存在扩大潜力,即该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例调增;负号表示该产业存在缩小潜力,即应该缩减其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表7是不同经济增长与低碳约束下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表7显示,每个产业部门在6种情境下的结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仅表现为调整幅度的不同。17个产业部门中9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的结构调整潜力,尤其是第三产业(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在不同的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约束下均具有很大的调整潜力,调整幅度达到5%以上,即相对于2007年的产业结构而言,2020年经过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总产出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例至少应该提高5个百分点。其次,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也具有较大的正向调整潜力,不过可以看出随着碳减排约束程度的加大,其正向调整潜力幅度明显降低,主要由其行业本身特征决定,在生产电力、热力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其具有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另外,注意到具有较高碳排放强度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2吨/万元)、石化工业(6.62吨/万元)和金属冶炼及制品业(12.15吨/万元)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也具有增加趋势,它们的平均调增幅度分别为2.6%、1.01%、0.88%,虽然这些产业总产出的减少对于CO2减排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它们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远高于其他行业,东北三省“十二五”中也均将它们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纺织服装业和包括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在内的其他制造业也都呈现出正向调整潜力,但调整幅度均较小,分别为0.07%和0.42%,这些产业碳排放强度较小,产业基础发展水平不高。此外,在这些产出调增的部门中,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其调增幅度在减缓,这说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着调整潜力,但这种潜力是有限度的,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应注意产业部门技术效率的提高。同时,17个产业部门中8个产业部门存在负向调整潜力。农林牧渔业在6种情境下的平均调减幅度为2.44%,该调整幅度基本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并且随着低碳约束的加强其缩减幅度下降,但缩减幅度很小,说明第一产业受低碳约束的影响很小。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中建筑业呈现出较大幅度的缩减,平均调减幅度达到5.13%,虽然其碳排放强度很小,仅为0.22吨/万元,但建筑业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小,并非优势产业,因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对于机械工业,在低碳强度约束相同时,其缩减比例的绝对值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而增大,经济增长为7.17%、8%和9%时对应的缩减幅度分别为0.99%、1.11%和1.14%,在经济增长较慢(7.17%)和较快(9%)时,该产业缩减幅度随着碳强度约束的加强而增加,在经济增长处于中间时(8%),碳强度约束由40%增加到45%时,其缩减比例反而有所降低。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也都应该缩小它们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缩减比例均在1%以下,表明现在的产业结构中这些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是较为合理的。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构建含有经济增长和低碳双重目标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测算三档经济增长率和两档碳排放强度目标下各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和各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结果显示:
1.从产业经济增长方面看,调整碳排放强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各产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产业部门在不同经济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都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潜力,包括采选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商业和运输业、其他服务业,这10个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潜力远高于其他行业。在经济增长目标较低时,低碳约束的增强对农业、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其他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较为有利;在经济增长目标较高时,随着低碳约束的增强,采选业、石化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产业反而有着更高的增长潜力;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商业及运输业由于无论是在高经济增长还是低经济增长目标下,碳排放约束越强,它们的增长潜力越大。
2.从产业结构调整潜力方面看,在6种情境下,每个行业在调整方向上具有一致性,调整幅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农业、建筑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存在较大的负向调整潜力,即应该降低它们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同时,由于前两个产业的碳排放系数较低,当碳排放约束增强时,它们的缩减比例有所降低,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随着低碳约束的增强需要进一步地调减其在总产出的比例。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工业和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均需要小幅度地调减。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四个产业需要加大幅度提高它们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和其他制造业具有小幅度的正向调整潜力。
3.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方面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呈现出“软化”趋势,即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降低资源和有形产品等要素的作用,而提高服务、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作用,无论从增长率还是从结构调整潜力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都应该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东北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潮流。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与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相比,还需要各产业呈现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格局,这说明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所要求的优化结构相差甚远,而且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因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将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本文的测算结果较为清晰地显示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各个情境下的合意增长速度和各产业部门的调整潜力的计算可以作为制定有效产业政策的参考依据。对于碳排放强度小、调整潜力较大的第三产业部门(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包括积极发展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重点的生产业,提升发展满足人们需求的生活业,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农业是其优势产业,从理论上讲,优化产业结构中该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例下降,但是农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7.5%,以维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实现由粮食产量大向粮食深加工和绿色食品跨越,突出重点领域,着力延长水稻、玉米等在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等碳排放系数较高但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产业,要更多地从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考虑,最大限度发挥这些部门对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潜力,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对于建筑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机械工业这些需要放慢增长速度、缩减其在总产出中比重的产业,需要根据定量的测算结果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和限制。但也不能放弃这些行业的发展,因为从产业全面发展的角度,这些行业很可能是某些重点发展行业的配套行业;一个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也必须有很好的发展。
作者:焦翠红李秀敏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1设备创新
设备是完成节能减排的直接工具,直接关系着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在设计模式创新后,要对关键的设备进行调整。调整过程要依据设计的参数进行,要求设备与工艺目标和节能目标相符。设计目标落实于设备层面,主要设计设备选型,为此,应创新设备选型。环保设施包含大量的通用设备,考虑到这些设备多由专业制造商制造,所以可以进行精准参数优化,提升设备的节能能力,挖掘设备的降耗潜能。依据设备自身的特性,结合节能减排目标,进行精准定量设计和计算,然后对设备参数进行全面调整。应尽量减少设备容量浪费,同时还要强化辅机容量工艺和降低设备容量[2]。
2系统局部创新
通过系统局部创新达到节能减排,在现有的工艺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局部优化。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力发电厂为例。污水处理的节能降耗关键是节电能,因此,在节能减排改造中,应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工艺的各级能耗,扩大节能空间。在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过程耗能最大,占污水处理厂总耗能量的70%,因此,污水处理厂运行时节能降耗技术应该重点用在二级处理过程。首先对二级处理单元中各个设备的电能消耗过程进行分析,通常污水处理中所用的设备为搅拌器、内回流污泥泵、外回流污泥泵、剩余污泥泵、鼓风机、二沉池刮泥机、加药泵几部分,它们对电能消耗的比例(相对二级处理总能耗来说)分别是13.5%、3.0%、7.1%、0.4%、75.3%、0.5%、0.2%。可以看出,耗电量最大的是鼓风机,因此,要想有效提高二级处理单元的节能降耗效果,需要参考风量,风压,曝气量等参数,科学合理的选择鼓风机并建立精确的曝气流量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曝气调节。并在处理设备中加设回收二氧化碳装置,以降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3]。据统计在二级处理过程中进行局部的技术创新可有效节能35%左右。另外,电力行业普遍认为火电厂的节能减排已接近极限,继续进行,投入太大,难度太大。但是,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突破陈旧的设计规范,创造了一系列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达到11.63mg/m3、17.71mg/m3、27.25mg/m3,全部优于我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由此可见,通过系统局部创新能达到节能减排,做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产。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要将节能减排放在首位。从设计环节到设备选型到系统运行都要注重环保技术创新,真正做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依托环保技术的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并在拉动我省工业发展效率的同时以技术创新强化节能减排实效,实现我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宏伟目标。
作者:黃琨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1现状分析
针对节能减排项目相关业务,目前一些运输企业仍沿袭着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模式,比如:在过程管理方面,对于执行进度落后的业务,缺乏跟踪管理的手段;在能源消耗经费管理方面,部门财务人员和主办负责人需要在项目经费本上记账,并计算每一笔支出后的项目经费余额,这些过程很多是以纯手工方式完成,工作量大且易出错,缺少定期统计经费执行情况包括余额、执行率的手段;在项目资料管理方面,采取人工收集、管理的方式,尚未做到集中存储、维护和管理、归档,属于被动管理。许多运输企业单位随着财务管理业务领域率先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后,其他领域的生产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并予以实现,比如开发或使用符合自身管理需求的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系统。但是目前市面常见通用性项目管理系统通常情况下是根据固定的规范或管理流程而开发,灵活性和通用性较差,当面向不同类型用户单位或者用户企业的管理需求和规范发生变化时,往往无法及时应对,甚至需要对已开发的系统做较大修改或重新设计。因此在经过对现有技术和需求充分调研分析后,本文明确采用工作流技术和快速开发平台技术,开发通用性较强的运输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系统。
2运用工作流技术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系统建模
本文首先对企业节能减排这类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需求调研和分析,利用工作流核心技术,明确了在整个节能减排类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各业务流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面和角色的用户类型,各级用户的岗位职能得到了梳理和明确,同时,对每个流程的执行条件、激活或触发事件、在流程中需要传递的数据信息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系统开展逻辑建模工作[4-6]。
2.1业务信息申报工作流模型
当管理人员涉及本项目的业务申报通知后,各相关业务人员按规定填写申报材料并提交,例如油耗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先由具体业务管理人员初核,如果确认申报信息是完整准确的,则由申报人员所属部门主管进行审核,审核后递交具体业务管理部门。业务信息申报流程各个环节的起始条件、结束条件和信息在流程中的传递情况如表1所示。
2.2项目业务审批的工作流模型
申报的项目业务经由主管审核完成后,自动进入审批流程,分别通过业务所属部门的主管、分公司领导、公司主管领导等岗位逐级审批完成后,转存进入立项业务信息库。项目申报表以及配套的佐证资料等实现在各级审批人员或岗位之间自动进行流转,项目申报人能够随时跟踪和查询项目审批的进展情况。项目业务审批流程的每个环节的开始条件、完成条件和信息的传递情况如表2所示。因采用了工作流,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或者业务变更来重新定义或更改审批流程,具有流程灵活的特点。所申报的项目一旦进入审批流程后,就会自动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步骤、流程以及规定的时限进行流转,避免工作拖沓或延误局面的造成,对于项目业务申报人来说,各审批步骤都是公开、透明的。
2.3基于通用模型建立的某实际业务系统管理流程
某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可分为项目申请、项目执行以及项目验收。在项目申请工作流中,项目组提出建议书后,经过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审查和领导审批即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在项目执行工作流中,任务下达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报告进行评审,经过分公司分管领导评审、签章等一系列流程之后,最后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核签批。在项目验收流程中,完成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后,由领导及相关部门审定审批,召开项目验收鉴定会,最后完成验收。(1)项目申报文件审批流程项目申报文件审批从申报人开始到公司项目管理员、专家组、分公司分管领导、公司分管领导、公司领导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完成审批工作。工作流程见图1所示。图1项目申报文件审批流程(2)项目立项流程项目立项由公司项目管理员经过项目负责人完成立项。工作流程见图2所示。图2项目立项流程(3)项目执行过程文件审批流程项目执行从项目负责人,经公司项目管理员、专家组、分公司分管领导、公司分管领导、公司领导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完成对项目执行过程文件的审批。工作流程见图3所示。图3项目执行过程文件审批流程本文通过企业项目管理流程的通用性和特殊性分析给出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采用该设计理念,开发人员可以快速设计一个构架灵活的、具有管理模式自动化和流程化特点的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系统,既可以使具体项目的管理工作顺畅灵活,亦可以显著提高类似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3基于快速开发平台技术的系统开发流程
(系统设计环节)快速开发平台技术是基于WEB页面即通过参数定制的方式进行开发的。相较于传统的编程开发模式,快速开发平台技术省去了复杂的编码以及业务逻辑模块,通过对智能报表、数据维护、MVC业务控制和其他参数的管理,可以方便、快速、高质量地开发复杂的业务系统。具体流程见图4。
4系统实现
利用基于工作流建立的流程模型和快速开发平台技术,完成了某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开发,并在该单位全面部署应用。通过网站登录系统首页,首先提供用户待办事务提醒及经费预警等功能,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对于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提示有多少业务项目需要检查和结项,提示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是否达标(按照有关规定),同时公司项目管理人员可自动发送相应的邮件提醒或手机短信提醒给用户;快捷视图。如:项目经费使用流程图、项目中检流程图、项目结项流程图、成果管理流程图等,可以快速了解业务操作过程和便捷事务处理。系统共分为五大模块:项目办公管理模块、能源消耗管理模块、项目经费管理模块、项目建设管理模块、统计查询模块。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图5系统结构以统计查询模块为例,该模块功能主要包括项目类型统计、申报工作量统计、年度专项经费统计、审批工作量统计。项目业务类型统计可查看公司各类立项业务项目的占比情况。年度经费统计可查看公司“年度新增项目合同额”和“年度累计执行额度”等经济类指标。审批工作统计可查看各个具有审批权限岗位人员审批工作量等。企业通过管理系统的能源消耗管理模块,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燃料登记功能模块为例,介绍系统的使用。首先在燃油消耗管理的查询界面。点击【新增】按钮,弹出登记界面,进行登记。登记时先选择上部的单位、服务性质、登记月份等条件。点击【查询】按钮,列出车辆信息或已该月已登记保存的信息,进行登记或修改。数据录入后,点击【保存】按钮,进行批量保存。如果要单独统计运输企业某种燃料类型的消耗数据,则可在报表查询界面的查询条件中,具体指定某一种燃料类型,即可输出该类型车辆的成本收益分析报表。并且可以后续对报表进一步深加工处理。
5结语
1可行性分析
1.1城市绿化成本高昂,多数城市难以为继城市绿化成本也是影响该理论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的绿化成本包括绿化承载单位建设投入、树木草坪购置成本以及养护成本。对于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来说,还要考虑规划、拆迁等成本。这些支出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并不算小。据《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2》记录,2012年,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5062.7亿元,其中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投资2380.0亿元,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47.0%,比2011年增加53.9%。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往往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绿化指标层层下压,而财政不甚宽裕的中西部市县则很有可能被迫将一部分本应用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挪至此处,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城市的畸形发展,也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1.2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有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增加绿化面积不一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强行扩大绿地面积,随之而来的灌溉成本不仅相当高昂,而且极有可能导致当地水源枯竭。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例,2010年市辖区供水总量为10525万吨,其中48.49%为居民生活用水。而由于银川干热的气候以及砂质土壤,城市绿地所需灌溉用水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可以预见,若在诸如银川等缺水少水城市大量拓植绿地,居民日常生活或工厂日常生产必定受到缺水的影响,长此以往,当地水源生态必将遭受破坏。
2有效性分析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并不能显著吸收碳排放。希望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减少碳排放者认为,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在光合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绿地面积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从而减少碳排放。但该理论实际上是无效的。生长茂盛的草坪,在光合作用时,每平方米一小时可吸收1.5克二氧化碳。为研究方便,假设昼夜平分,按一天进行12小时光合作用计算,一平方米草坪一天可吸收18克二氧化碳。2010年全国城市(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3129.63平方千米。经计算,全国城市绿地一年(按365天计)可吸收二氧化碳86261669吨。而据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数据分析中心(CDIAC)的记录,2010年中国大陆碳排放总量为2259856000吨。显然,全国城市绿地一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不及碳排放总量的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并不能有效吸收碳排放。
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措施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这归根到底是由于疏于对通过绿化实现节能减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的考察。由于我国城市面积有限、绿化成本高昂以及部分城市自然环境极端恶化,使得大规模增加城市绿地的措施不具有可行性。而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与节约能源性质的不同,绿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与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巨大差异又使得该措施对节能减排并无明显效果。在当前形势下,应积极探索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措施,本着严谨的态度周密论证,标本兼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泽一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1.1明确管理方针,完善体系规章津滨轻轨成立了节能减排委员会,下设节能办公室和四个节能分委会,明确了节能减排管理与运营生产管理紧密融合的管理方针,采用“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节能管理思路,编制节能管理手册、节能奖惩规定、节能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具有轻轨特色的节能管理体系。
1.2开展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津滨轻轨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分析挖掘节能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目标、规划和措施。结合能源审计建议,公司不断调整能耗管控重点,做到运营发展与节能指标同频同步,紧密结合。节能委员会细化分解节能指标,以电、水、气、油分类确定消耗源99项,同时明确月度、年度消耗指标达1292个。
1.3贯彻节能政策,加强监察力度津滨轻轨每年与开发区签订《协议目标节能责任书》,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年度节能评审验收。建立了能源消耗管理统计系统,监控全线用能情况,及时收集、统计、分析用能数据,并在用电高峰进行不定期抽查。
1.4优化行车组织,提高电能吸附列车在起动时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在制动时就必然要产生相当大的制动能量,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图,行车密度较大,间隔均匀,且同一供电区间内各列车起动和制动的时机配合恰当,反馈制动把动能转化为电能送入轻轨供电网供其他列车使用,再生制动能量就会被其他运行车辆吸收,津滨轻轨一直运用此原理不断完善行车组织工作。2012年津滨轻轨与天津地铁
1、2、3号线实现并网接驳,城市轨道交通步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公司适时调整行车方案以满足客流量增长的运输需求,最大行车间隔减少至12min,最短行车间隔达到5min,平峰行车间隔8min,行车密度增加,各时段间隔趋向均匀,列车牵引与制动进行匹配,根据各车站客流数据分配停车时间,在当前运营规模下最大程度利用再生制动的能量。
1.5整合修程规程,降低检修能耗参考同行业运维水平,对电客车及运营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评估、论证,最终确定延长电客车定修、架修、厂修的走行公里,运营系统中修以深度故障修为主,减少设备生命周期中、大修的检修次数,降低了设备检修过程、动静调试中的能源消耗。
2能源利用现状
以2013年1-10月为例,津滨轻轨主要区域耗能6675tce,其中电力占比85.73%,天然气占比14.04%,水占比0.23%。主要消耗的能源是电力和燃气。电力驱动牵引电机,完成由电能、机械能的转换,带动机车运行。其中电力又分为牵引用电和动力用电两部分:牵引用电主要作用是轻轨机车运行时牵引系统牵引电机用电及车上的照明、空压机等辅助系统用电;动力用电维持各个轻轨站正常运行的用电,包括车站照明、电梯及办公区用电等。而燃气主要供食堂、锅炉房等辅助生产生活用能。
3将节能减排技术融入运营生产
3.1供电系统
3.1.1电压制式与电压等级目前国内外轻轨供电系统的电压制式主要有DC750V和DC1500V两种,津滨轻轨采用的DC1500V电压等级可以显著减少牵引变电所数量,全线牵引整流机组总安装容量小,供电设备利用率高。另外,由于供电臂长度较长,位于同一供电区段的列车数量多,有利于列车再生能量的吸收利用。津滨轻轨中压网络采用35KV等级,35KV中压网络输电半径和容量大,电能损失小,设备完全实现国产化,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节能的合理可行性。
3.1.2无功补偿技术运营之初津滨轻轨主变电所35KV侧现场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母线平均功率因数仅为0.4左右,且由于轻轨本身工作特性,尤其是夜间停运后。使母线一直处于无功倒送状态,并且母线中5、7、11、13次谐波电流超标,造成能源浪费。为抑制无功倒送、节约能源、消除谐波,津滨轻轨分三期对主变电所加装无功补偿装置,深入开展无功治理工作。
3.1.3电力监控系统(SCADA)电力监控系统由设在控制中心主站的电力监控调度系统,设在沿线各变电所被控站的全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设在车辆段供电车间的电力监控复视系统及远动通道组成,用于对沿线变电所内主要电气设备的遥控、遥信、遥测、遥调和遥视等。该系统实现了轨道交通电力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通过运营行车组织及节能管理相互配合,可不断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达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
3.2车辆设备
3.2.1车体采用不锈钢材料的轻量化整体承载结构,流线型前端采用进口树脂玻璃钢结构,降低车辆负荷,提高了牵引动力效率,降低了牵引能量消耗。
3.2.2采用由VVVF逆变器、交流异步牵引电机和微机控制装置组成的动力系统,使列车的智能动力输出有效降低牵引能耗。
3.2.3全封闭的车体填充了隔热保暖材料,避免了车内能量的流失。
3.2.4采用两动两拖的混合编组,既满足了运营需求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3.3机电系统
3.3.1屏蔽门系统:津滨轻轨地下段采用全封闭屏蔽门技术,大幅减少了隧道与站台区域的热量交换。
3.3.2空调系统:为了应对传统定速空调能耗大、故障走高的问题,津滨轻轨投资数百万元对车站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变频改造,预计可节能20%以上。
3.3.3照明系统:地面车站充分利用自然光,并于2009年响应国家号召全线集中采购更换了节能灯具。
3.4自动列车清洗设备为实现废水零排放,津滨轻轨自运营前就签订了西班牙自动列车清洗设备的采购合同,该设备具有先进的循环再生过滤系统,分别采用固定沉淀、油脂分离、生物净化、石英砂活性炭精滤等方式,有效除去水中污染物,达到回用达标。根据使用情况统计,水处理系统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23868t,节省开支15万元。
4让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员工生产生活
4.1太阳能津滨轻轨投建车辆基地、停车场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搜集气象资料,计算太阳的辐照强度和集热器面积,本项目共设计安装集热器125组,共计250m2,按照冷水温度10℃,用水温度45℃(即温差35℃),太阳能保证率按照75%计算,则250m2集热器年产热量约为1268008MJ。即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后,每年可节约能量1268008MJ。按照太阳能设备使用寿命15a计算,15a一共可以节约燃气费用约100~110万元。
4.2辐射采暖技术车辆基地库区(组合车库、列检车库、特种车库)负责日常轻轨车辆各种修程作业,库区面积7.569×104m2,建筑主体采用轻钢结构门式钢架,墙体为双层加芯钢板,平均高度达20m,由于不同库区负责修程任务不同,并且同一库区又划分不同维修区域,机车维修通常为全天不定时开展,导致供暖需要具有区域及进段相对分散的特点。为了权衡库区采暖在节能、环保、安全等要求,轻轨车辆基地库区采暖系统摆脱了传统的陈旧的暖通设计习惯,引进国际先进的节能型采暖系统—燃气远红外辐射采暖技术为车辆基地库区作业供暖。辐射采暖系统比传统的蒸汽采暖系统节能40%。对同样的室内温度效果,该采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只需其它传统采暖系统的80%~85%,且设计室温可比对流型采暖系统低2~4℃,按照工况厂房室温达到14℃的下限标准,采用热水管网对流供暖每年需消耗燃气335.60×104m3,而采用辐射采暖系统供暖每年仅需消耗燃气126×104m3,节约燃气费用300余万元。
5结语
1 863计划以减排废气、节水、节约电、煤、油、气等折算标煤为主要内容,支撑计划以减排废水为主要内容,973计划以减排废物为主要内容
辽宁省2012年统计的368项跟踪调查项目中有161项课题成果已转化。在这161项成果转化的课题中,863计划有85项,占52.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0项,占37.3%;973计划15项,占9.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占0.6%。
截至2012年调查,全省161项课题累计减排废气1245万立方米,其中863计划占99.4%;累计减排废水275万吨,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占98.2%;累计减排废物1304万吨,其中973计划占99.7%;节水24268万吨,其中863计划占84.6%,科技支撑计划占15.4%;节约电、煤、油、气等折算标煤1570万吨,其中863计划占99.6%。
2 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沈阳和丹东两市
从各市的科技计划项目来看,截至2012年,全省科技计划跟踪课题共减排废气1245万立方米,其中丹东市的“丹东市环保汽车运行考核与应用技术研究”一个课题累计减排废气达到1200万立方米,降低比率达到30%;全省减排废水275万吨,其中沈阳市减排废水达到269万吨,占全省的97.8%;全省减排废物1304万吨,节水24268万吨,沈阳节约均占100%;全省节约电、煤、油、气等折算标煤1570万吨,沈阳节约1518万吨,占96.7%。
3 节能减排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 和“制造业”
从课题所属行业来看,由于“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多是基础研究,不以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因此没有划分行业。“农、林、牧、渔业”主要以节水和节约电、煤、油、气等折算标煤为主要内容,其中,节水20520万吨,占2012年累计节水的84.6%,节约电、煤、油、气等折算标煤512万吨,占2012年累计节约电、煤、油、气等折算标煤的32.6%;制造业的课题既减排废气、减排废水、减排废物、节水又节约了电、煤、油、气等折算标煤。其中占全省比例比较高的分别是减排废气1208万立方米,占97.0%;减排废水270万吨,占98.2%。
4 节能减排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药学” 、“冶金工程技术” 、“矿山工程技术” 、“农学” 和“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类课题
从课题所属学科来看,“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课题主要以减排废气为主要内容,占2012年累计减排废气的99.0%;“药学”类课题主要以减排废水为主要内容,占2012年累计减排废水的97.8%;“冶金工程技术”和“矿山工程技术”类课题主要以减排废物为主要内容,分别占2012年累计减排废物的76.7%和23.0%;“农学”类课题主要以节水为主要内容,占2012年累计节水的99.0%;“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和“农学”类课题主要以节约点、煤、油、气等折算标煤为主要内容,分别占2012年累计节约的63.8%和32.6%。
5 针对我省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外省的经验,提出若干建议
近年来,辽宁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节能降耗,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辽宁省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大的问题还比较明显,节能减排还面临许多问题。对此提出若干建议:
(1)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将节能减排作为科技计划重点支持对象。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科技计划要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项目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同时,还将以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绿色制造技术、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突出抓好一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2)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最有效的手段是依靠科技创新改进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推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辽宁省应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和引导社会资金研发一批重点行业共性、关键节能减排技术,加大节能减排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推动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物理教学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3)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此,经济发展必须彻底并且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粗放经济模式,改为采用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因地制宜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要特别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节能减排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各市节能减排工作必须与该地区的发展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合理安排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和工程。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技术支撑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节能减排机制是根据市场机制来建立的。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当前既要解决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又要推进经济发展,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以建立长期有效的节能减排机制为出发点,制定电力节能的核心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旨在解决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一、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构架分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因此进行节能减排十分必要。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符合我国国家标准,是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
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包括三种: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来进行节能减排,要在技术、结构、制度上下功夫,综合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电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竞争手段,充分配置市场资源,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机制的根本制度,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节能减排的一些外部问题,比如环保、节能等。节能减排机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可持续发展机制来进行补充,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必须符合政治体制的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3.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法律手段并不能维护能源的耗费,因此必须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技术体系进行维护。
4.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节能减排的监管机构要对节能减排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技术是关键,因此应该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及时应对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突发现象。
5.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节能减排工作的初始时期,制度和结构的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绝大部分,是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途径,在节能减排的后期工作中,主要是靠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得当,能对能源的耗费量进行有效控制,管理不当,则会造成浪费现象。因此,应强化管理体系的结构,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机制
1.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
中国的电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没有突出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发电权交易中,可以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高效的发电机组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发电,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是现阶段发电模式的改变。
电源结构向低污染、高效率发展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变现有的发电模式,使节能发电调度与经济补偿机制分离。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化,在未来几年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要基本关停,转而采用新型的、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实现这种发电结构,既能够节省经济开支,又实现了科技、设备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排污权交易是以环境保护制度为基础,依照一定的市场机制,通过买卖排污权的方式来控制排污。自从这种方式实行以来,排污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主选择购买排污权,大大降低了污染。
在中国电力市场节能减排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的担保进行融资活动,合同能源的管理机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和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主的交易机制。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
1.促进电力节能的手段和方式
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在经济上进行制约来提高生产的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法律具有的威慑力来对排污者进行规范。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把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地方政府上面来,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电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提高电力经济运行质量,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电力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
第一,进一步强化深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落实到位。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差别电价等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大对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的制度,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能减排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节能减排的预警形势。加强节能电耗的工作。实现与电力监管机构联网,确保稳定达标。
第三,加强调度,督促各级调度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试制科学调度。发电企业和有关部门调度信息,通过强化监管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3.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实施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在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落实以及执法监督方面要加大力度,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抓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制定一套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需管理和环境污染程度的机制,制定出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机制。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模式
首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统筹,形成良性的结构发展体系,加大对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其次应通过源头控制的方法,达到标准兼治的效果,特别要对能源消耗不合理的源头严加控制,坚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目标步调一致;依靠科学技术,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力度;节能减排在发电、配输电以及用电的全过程实行;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民众在节能生产中减少污染排放的意识。
四、建立节能减排的监管机制
在节能减排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从监管方面来要求各部门及企业组织体系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执行力度在企业内的良性完善。对企业各部门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职能分化,确保各司其职,对环保、节能、资源要进行社会性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心,加强全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在能源利用高发期进行相关能源的限制。在进行监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规划。
五、电力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1.首先要创新节能减排技术上的推广应用
通过发展先进的手段,做好新工艺、新技术与材料设备方面的推广工作,有益的技术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可以从根本上最大化的解决相关的节能减排问题。
2.节能发电系统功能
主要包括制定季度、月度和年度的组合发电基础方案,完善实行发电环节的节能调度计划与电网阻塞方面的自动化发电调控及在线的校正控制,对电网做好良性评估;完善节能支持系统,实现对火力发电机组能耗、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方面的有效监测。
3.污染物排放数据的认证与监测
包括年度调整系统、许可证跟踪系统和排污跟踪系统,对污染物排放数据是否达标进行监测;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系统的优化,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
4.电力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以及评价技术支持系统
主要包括电网损耗、机组发电能耗、热电联产以及综合利用排污监测、机组、脱硫和控制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评价。
论文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计划行为理论;意愿
1引言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趋尖锐,为解决该矛盾和确保两者间的动态平衡,必须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国家部门对各类企业进行的节能减排摸底调查,目的在于明确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节能减排研究,制订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目标及政策措施。第二,针对家庭和个人在生活方面的节能减排调查,能够有效提高公民节能意识,促进节能减排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三,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调查,通过调查,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节能、排污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并促进节能减排相关技术和措施的改进。
这一研究,不仅囊括了大部分以前与此相关的各种调查结果,也获得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补充当前针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的空白。
同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能为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建议,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提高企业承担环保公共责任的主动性,发挥企业在环保低碳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2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美国学者Ajzen和Fishbein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社会学领域研究行为意愿方面广为认可的一种理论,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这些中间变量的引入,使得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表现的更加明显,也同时增强了该理论对实际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主体行为的~般决策,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行为的意愿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愿可以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来预测,其中感知行为控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
(1)非完全意志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愿的影响,还受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愿直接决定行为;
(2)实际控制条件通过准确的感知行为反映,因此感知行为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感知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是信念,但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信念可以被获取;
(4)个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验、人格等)通过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从而最终影响行为意愿和行为。一般来讲,行为态度越积极,得到的重要支持越大,感知行为控制越强,行为的意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是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战略性选择,而企业的战略性选择行为是企业管理者主体如CEO或由主体组成机构基于内外环境分析的理性决策行为;鉴于TPB理论对主体行为的良好解释力结合国内企业管理现状,本文力图将TPB理论引入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意愿因素的分析中,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提出分析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就相关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TPB认为行为意愿(BI)即主体执行特定目标行为的意愿,反映了主体完成特定行为的意愿强度。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而言,节能减排意愿越强,就越有可能推行节能减排活动。
行为态度(AB)指主体对某种行为所存在的一般而稳定的倾向或立场。就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态度而言,则是指企业对节能减排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一般地,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态度受主体拥有的大量有关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可能结果和对行为结果评估的信念影响,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战略作用认识越深刻、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结果预期收益越好,则态度越积极。具体包括以下可能素: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等。
主观规范(SN)即是主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目标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如:政府,舆论媒体,股东对主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就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规范而言,它受企业对重要他人或团队对其是否执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意向和期望的信念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府压力、媒体压力、市场压力、内部阻力等。
知觉行为控制(PBC)是指主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程度,它反映的是主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的影响。就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知觉行为控制而言,它由企业对促进或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感知的信念决定。具体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有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
课题选取了46个具有代表性的江西省内企业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搜集原始资料和数据,可供深入研究各相关因素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
通过调查并结合TPB模型分析,归纳出各种影响因素,如图所示:
依据TPB的观点,在做出节能减排(行为)决策时,企业的管理者所拥有的大量相关信念,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能够突显,这些突显的信念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关于节能减排的行为态度、决策时感知的社会压力和对可能促进或阻碍节能减排执行的因素与强度的认知来影响企业最终的节能减排行为意愿和行为。
3企业节能减排的TPB分析
3.1企业节能减排中的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指决策者对目标行为所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主观评价,即决策者认为该行为是有利或是不利的。在节能减排决策中,决策者对节能减排的主观评价更为积极,则越容易实施行为,反之则难以实施行为。节能减排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在调查中,46.7%的企业认为本单位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利润的贡献率低于5,其余企业则认为贡献率处于5%到10%之间。同时,74.8%的企业认为竞争对手愿意自主开展环保和节能降耗工作(其中34.8%的企业认为“非常愿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有利于企业满足消费需求、实现利润,节能减排行为的经济风险可控,并且能使企业在竞争力水平上有所提升。
这些因素整体产生的积极影响,能促使企业加强行为信念,对行为的实现将产生正面影响。
3.2企业节能减排中的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该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通常表现为对决策者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该行为的影响作用大小。在企业节能减排中,这种社会压力反映为管制压力、舆论压力和市场压力三个方面。管制压力来自政府监督,舆论压力来自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而市场压力来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等。例如,2008年江西省相关监督部门对全省18家“千家节能行动企业”和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表扬超额完成任务企业,并通报批评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企业,勒令未完成目标企业在限定日期内报送整改专题报告,深刻分析未完成目标原因,并着手整改,管制压力可见一斑。此外,32.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其单位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上级部门要求在当前全世界呼吁“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社会大众,对于企业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正从期望向要求过度,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都已不得不接受行业内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可避免的向节能减排迈出步伐。企业的重要影响个人或团体中,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企业都承受着空前的节能减排压力。
3.3企业节能减排中的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决策者在实施行为时所意识到的促进和阻碍这一行为的因素,即当决策者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机会越多,可能碰到的阻碍越少,则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亦即是说越可能实施行为企业节能减排中,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概括有,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自由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几个方面。
本研究中,被调查企业所使用过的节能技术,技术所属企业中有93.5%的企业认为节能技术和产品能起到明显效果,只是效果大小存在差异。65.2%的企业设置了节能减排专职人员,在节能减排上的资金投入54.3%的企业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l8家(其中包含投入1000万以上的企业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9.1%。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建立方面,能源计量制度、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节能减排考核制度,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四项制度中,对于其中任一制度而言,大约均有一半的企业已经建立,另外,有36.8%的企业制定了年度节能减排计划。以上包含了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在知觉行为控制中被促进的方面。
对于知觉行为控制中的阻碍因素方面,本项调查中54.3%的企业不知道实施清洁生产项目方面的申请补贴情况,这意味着监管方与企业关于政策优惠方面的信息并不对称。被调查企业中,认为节能降耗成本太高、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的企业占36.8%,认为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金条件的占43.5,认为环保、节能降耗的相关优惠政策太少的占56.5%,同时,19.6%的企业认为自己未能全面掌握有关环保及节能降耗标准方面的信息,50.0%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41.3%的企业认为市场上的节能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真正让企业节能,13.0%的企业认为节能降耗投资较大,缺少银行贷款方面优惠。以上因素的阻碍作用,成为了抑制企业节能减排有效实施的关键。
3.4综述
根据TPB模型,在行为态度上,被调查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长远而言影响是积极的,并且在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规范信念中,企业因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开展和进行节能减排。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导致行为的直接因素,而以上两个因素加强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行为意向,然而,在影响行为意愿的第三因素——知觉行为控制中,企业虽已掌握一定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如节能减排的政策优惠、信贷支持、节能制度建设等,但企业切实的节能减排行为仍受到较大的阻碍,如资金不足、缺少更加有效的技术、节能收益较低,综上而言,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节能减排成本过高而所获得的支持和收益不足,由此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机会和支持,破除阻碍节能减排行为的障碍。
4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的分析,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必须从影响企业管理者感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控制的影响因素着手。
关键词: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电力行业一直都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户,具备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随着国家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电力行业也面临着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问题,成为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体系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份子。
1.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用电需求量激增的趋势依然存在,而国家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政策,使得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目前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大环境。现阶段我国电煤消耗量依然占据我国煤炭产量的半壁江山,火电二氧化硫排放量仍然是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烟尘排放量高达20%,由此产生的灰渣和工业废水量也不断增加。总而言之,电力行业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国家政府积极出台对应的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电力行业也积极响应号召,深入贯彻执行节能减排工作标准和规范,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煤炭利用效率较低
在电力煤炭资源消耗方面,与国际社会上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电力行业的煤炭利用率处于低下水平,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也就是说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煤炭,我们能够转化出来的电能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电力行业转化出来的电能。这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2脱硫设备质量不足
在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下,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脱硫设备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脱硫设备的高质量,使得脱硫工程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是保证脱硫效果的关键所在。但是,现阶段脱硫工程任务量大,脱硫设计工作经验不足,行业恶性竞争趋势明显,严重影响到脱硫设备的质量,从而影响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1.3节能激励机制缺乏
现阶段,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被动性特点明显,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电力企业都是在行政政策压力下,采取做好各项节能减排工作的,有着明显的强制性,往往难以获得比较长期的效果。实际上,这是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的缺乏,不利于节能减排机制的长效发展。
1.4节能减排意识淡薄
作为节能减排的行为主体,部分电力企业忽视政策法规,企业管理法律意识淡薄,难以将节能减排工作切实的执行下去。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节能减排自觉性不足,出现偷排二氧化硫的情况;(2)企业环保工作不足,业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节能减排工作需求;(3)节能减排信息反馈程序不科学,企业自报的方式存在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1.5缺少评价指标体系
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于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和归纳,并且形成信息反馈,对于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过度的将注意力放在技术上,忽视了管理和政策,也没有能够与循环经济相互融合。
1.6需求侧管理不完善
对于电力行业来讲,需求侧管理还欠缺国家财政、税务、物价等配套政策激励。因为在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需求侧管理方面,而电力企业在此方面普遍缺乏健全的条件,尤其是难以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另外,需求侧管理与电网企业运营目标出现了不吻合的情况,也就是说电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之后,却使得其利润减少,出现了节能成果和利润考核之间的不和谐。
2.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改善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改善和调整。具体来讲,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2.1研发煤炭利用率提高的技术
针对于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煤炭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力发电设备技术,将其运用到我国煤炭发电生产过程中去,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能耗;(2)积极研发清洁煤炭燃烧技术,将其纳入到电力行业研究的重点领域,将其发展成为促进煤炭利用效率提高的关键项目,以实现我国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3)总结和归纳自身电力行业煤炭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从生产资料管理,节能管理等方面去实现改善,以保证煤炭资源的充分使用。
2.2强化脱硫设备质量管理工作
对于脱硫设备质量低下,工程效能发挥不全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1)严格依照招投标程序,秉持产品质量和价格平衡的原则,做好脱硫设备供应商资质考核工作;(2)强化对于脱硫设备的运行管理,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使得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3)积极培养脱硫运行人员,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保证脱硫程序的合理运行;(4)积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请教相关专家,对于脱硫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得其发挥更好的脱硫效果。
2.3建立健全节能激励机制体系
首先,依据电力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将行政引导,财政鼓励,政策优惠等纳入其中,形成健全的激励体系;其次,积极制定相应的电力节能减排优惠政策,鼓励电力企业参与到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采购活动中去,实现节能减排工作局面的营造;最后,对于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电力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使得其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楷模。
2.4强化节能教育和宣传工作
首先,积极开展节能教育和宣传,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节能氛围;其次,积极宣传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去;最后,积极发挥电力行业协会在节能减排教育和宣传方面的作用。
2.5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对于电力企业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将其节能指标归结为生产环节,政策环节和循环利用环节,由此构成企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积极依据实际情况,对于节能减排的考核制度进行改善和调整,使得其体系越来越符合实际情况;最后,保证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切实的反馈真实情况,并且成为促进企业下一次节能减排工作的行动指南。
2.6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积极扩大发电权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杠杆在调节资源,完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制度建设的作用,使得其成为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其次,积极将电力需求侧管理纳入到统一部署体系中去,实现资源的规划整合,以达到良好的电力需求状态。
3.结束语
我们应该正视目前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概况,积极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改善,我相信,随着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经验的积累,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节能意识越来越好,节能管理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2007中国重点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决策建议报告一电力行业[R].东方嘉盛咨询有限公司,2007.
[2]苏相河.火电厂节能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