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本教材论文

校本教材论文

时间:2022-11-30 15:0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教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本教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语文;新课程;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因此校本教研应充分关注研究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研究的实践性、研究目的的行为指向性、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趋同性。

面对语文新课程,我们的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1. 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与探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新课程理念有关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语文三维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甚至使活动语文论文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由于理解出现偏差,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就会对教学活动作出庸俗化的处理。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

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等等。宏观角度的校本教研一定 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否则就会架空。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用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2.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分年级达成问题、语文课程目标的细化描述问题、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螺旋上升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继承与创新(人文性与工具性)等课题都很有价值,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探讨。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用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3.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从事新教材教学必然要对新教材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有时是无意识的,随意的,而我们所说的校本教研则是要求我们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研究与实践 新教材包括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编排顺序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新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苏教版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弥补教材不足的方法问题等。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研究、课文注释的研究、课文不同版本的研究、单元或专题内课文与课文的关系研究等。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用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用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论文写作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4.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讨围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极有研究价值 从事语文新教材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我们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分层教学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甚至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都可以进行反思和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我们的理论支撑,应该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展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是研究性教学、议课评课、个案分析、反思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围绕一定的内容进行专题研讨、调查学生的教学反应、师生共同座谈交流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5. 课外阅读研究与探讨实施语文新课程,必然会遇到课外阅读问题,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无法回避 但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材编写者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不能采用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这方面的课题是很多的,如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引导研究、语文读本运用的策略研究、名著阅读的引导、名著讲座方法的运用、西方现代派与学生的价值观等。

课外阅读研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要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阅读需求、阅读兴趣等进行多层面的研讨,有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到研讨活动中来。

第2篇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两学年来先后190多个教学班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独立自主开发和研究的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取得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增强学生道德法纪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预期效果。近200名编写者、执教者经过自己创造性的艰辛劳动,取得了丰硕的编写经验和教学经验,收获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紧扣中职德育目标,精心编撰教材,创新德育资源

编辑了三册富有校本气息的德育主体教材,即《礼仪与心理》《道德与法纪》和《能力与创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根据教材进一步拓展课程德育功效的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理论内化行为的客观规律,后续开发了《缤纷课堂》《毕业生风采》两本教材,形成了一整套较具系列性的、完整的德育校本教材,为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1.德育校本教材的亮点特色。

①贴近实际,源于生活。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尽减说教色彩。教材尽力贴近学校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选用大量的古今典型和案例和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寓含于现实案例之中力求通俗易懂,轻概念阐述,重事理辨析。

②图文并茂,事例鲜活。教材大量采用眼下时新的动漫、卡通画作品做题头或插图,既活跃了版面,又适合学生的审美趣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实践性强,参与面广。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各个章节设置了“擂台比赛”、“谈一谈”、“议一议”、“辨一辨”等栏目,便于在教学中学生争辩、师生互动,以达到在议中明理,在辨中懂事的目的。

④自成序列,构成整体。教材从最接近学生切身实际的言行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然后提升到道德、法纪教育,最后拓展至职业能力与创业精神教育。按照学生从入学到临近毕业的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安排各册教材的内容,编排自成序列。同时三册教材供课堂教学使用,《缤纷课堂》为活动课教材,而《毕业生风采》则作为补充课外读物,从而构成较完整的教材系列。

2.德育校本教材的良好评价。

①学生的评价。我们先后对1754位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德育校本教材的评价,他们认为“很好”、“较好”的评价意见竟高达90.97%的比例。我们曾先后召集107名学生代表举行座谈,同时进行无记名书面问卷调查,100%的学生高度评价,“很好”、“非常好”、“好”、“满意”、“很不错”、“不错”、“较好”则是他们的一致评语。

②学生家长的评价。据我们对收回的1662份学生家长书面问卷调查表的统计,评价“很好”的占47.4%,“较好”的占34.42%,评价“一般”的仅占8.12%。

下表是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教材后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的统计。

广大家长在回答问卷调查“你认为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哪些内容对孩子影响较好?”这一问题时,一致肯定教材的教育作用。

“整本书都比较好,对这样年龄段的孩子们是一本比较好的教材”;“该书对孩子在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守法纪和职业能力教育是一个很好引导,能提高孩子的抵御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③教师的评价。透过教师的一份份教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教材的由衷称赞。

信息与工程部的徐教师说:“在教授《礼仪与心理》中的礼仪部分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会使孩子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学习好的孩子会更加充满自信,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会受到鼓励……所以,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教学《道德与法纪》后,我深刻感受到它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这本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大量翔实的案例来讲透法律法规……所选案例不是东拼西凑的故事,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事例,并且绝大部分是取材于发生在学校的真人真事,极具说服力和警示性。”信息与工程部的陆教师说。

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探索授课模式,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一派缤彩纷呈的局面,广大执教者充分利用这一无拘无束的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才华。

还有些教师在不断尝试各种新颖的授课形式。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辩论,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小品;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考察、采访;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读报、搜集资料,布置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动手操作等。

有的教师则主动利用“问题情景”来教育学生,毕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是比所呈现的问题要丰富复杂得多。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中职开展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目标。

许多教师特别重视课外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以突出课程的“学生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实践证明,这些新颖的授课形式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教育效果,不拘一格育人才。

适应学生习得兴趣,矫正行为习惯,创新德育成效

德育校本教材功效谁人评说?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检验其成效的最好标尺。

亲身实践德育校本课程的老师普遍反映:大多数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言行举止渐移默化地改变着:行为、举止规范了,言谈、礼仪文明了,打架、斗殴减少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就业、创业观念扎实了。审美情趣得到了改观,穿奇装异服的少了;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的多了;上楼下楼也能主动让老师先走;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迟到现象减少了,主动喊“报告”的增多了;通过课程的学习,部分原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得到了疏导,逐步由内向封闭转变为活泼开朗;一部分原先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教材中很多优秀职校毕业生的事例,让二三年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到在校学习生活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开始正视自己所学专业,并且对就业创业充满期待。

遵循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提升,创新德育科研

我们遵循“边开发、边研究,边构建,边实验”的原则,努力提升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价值。同时在校本教材开发之初积极申报成国家级课题,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各阶段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推进课程的持续深化。

①课程的教材研究成果。我们于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先后编写了教材5本,初步构建起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体系。这套教材陆续面世以后,立即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德育专家的充分肯定。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2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3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是满足高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更好地形成学校特色,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当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积极性不高,认为编写校本教材难度太大;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网上搜索资料”,方法创新程度不够;开发之前的论证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校本教材开发的程序不够严谨;内容的选择不够实用等等。 

为更好地培养与社会经济生产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培育高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 

一、完善校本教材开发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如校本教材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校本教材开发人员数据库;校本教材开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校本教材开发的申请、立项、实施、结项等工作;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管理制度,监督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的合理分配,专款专用,发挥实效,有效避免开发过程中资金的损耗;校本教材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质量评审机构,加强对校本教材质量的评价审定,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声誉,并有效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当前,还要进行及时更新,并做出相应的修改。 

二、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和资源 

校本教材要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同时需要贴近高职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特点。因此,在开发校本教材的时候,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将校本教材开发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去,融于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项目研究中,从而拓宽经费来源,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条件创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预算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该项工作,同时通过努力增加校本教材市场占有份额的方式来实现校本教材开发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向企业、行业寻求支持。“一般来说,企业的教育投资有两种形式:员工培训,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投资办职业教育。”[1]校本教材灵活性、实用性强,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还可以作为企业行业员工的培训材料。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寻求企业的经费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寻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支持,如企业的研发人员、资料、材料、工具、设施、设备等,这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开发人员的知识缺陷和不足,缓解开发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从教材内容上来说,可以把企业、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信息纳入校本教材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三、加强校本教材开发培训 

我认为校本教材开发最大的难点在于开发者的能力与水平。开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与教材开发理论知识,并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能够把经验性的知识与技能提炼出来,并以相应的知识逻辑与教材逻辑加以安排。 

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培训,应该构建制度化的培训体系,而不是单次地服务于某种教材开发需要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校本教材的定位,预期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等。可以聘请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从事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专家和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技术员担任培训专家。参与培训的人员应包括高职院校负责教学的各层次领导、学科专家、青年教师等等。由于教材开发涉及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一个方面,还包括课程与教材理论、逻辑学、写作学、美学、设计学等等相邻学科,因此,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开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如开发的原则、方法、程序、管理、评价,还有教材开发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安排逻辑结构能力,教材版式、颜色、图表等方面的设计能力。 

四、构建校本教材开发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一种鉴定,又是一种引导力量。高职院校对于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着力通过评价来提高质量,管理教材开发。首先,评价人员应注重多元化,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材研究方面的专家,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教师与学生是教材的受众,对于教材具有最直接的感受,必须直接参与教材评价工作。从师生反映来判断校本教材的适用性与延续性,校内外教材开发专家才能够运用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全面地审视校本教材的质量。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能够根据企业、行业最新专业发展的动态,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发展情况,先进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等作为标准判断校本教材的实用性,从而提出评价结论。其次,开发校本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多个层级的指标、指标的不同权重、将指标进行量化后的数值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2]。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材目标、内容、设计、教材表达、适用性等几个大的方面。评价标准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体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来拟定。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数据来源来说,要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从评价信息来源来说,要以教师和学生为重点,以其他主体的评价为补充,以第三方评价为参考。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教学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第4篇

[论文摘要]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必须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严格校本教材编写程序,保证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

一、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首先明确大方向:培养目标,一线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校企共研;培养方法,工学结合。高职各门课程都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为目标服务。高职英语课程也须遵此。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相关英语文献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大体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1]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较大,且受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开展小班化教学。尽管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虽兼顾了不同的学生群体,然具体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就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不能很好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重在结合校本情况及毕业后就业岗位,内容要以应用为主,语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却受制于教材的开发。”[2]因此,“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具有本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迫在眉睫。”[3]而“优质、高效的校本教材必定是教材开发者在全面考察市场及企业需求之后选择教材内容的,……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3]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速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必然。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开发英语校本教材不是帮助学生把英语理论知识学得更系统更精深,而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就业时用得上的基本语言知识和外语交际能力,突显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也必须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英语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材建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调整教材内容,……围绕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针对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来组织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这些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组织教材内容。”[3]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外语教材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体现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校本教材建设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取向。”[3]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及时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根据用人单位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未来员工。

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属性。称之为校本教材的教材必须具有校本特色,而校本教材除必须具有校本特色外,还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所以要编写一本好的校本教材,必须在对本地区企业发展状况及学生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周密的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本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利用校本研究成果,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编写。必须保障校本教材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宜性,使其不仅具有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和本地地方文化底蕴。同时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针,从而保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转贴于

以实用为原则·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竞争,是知识运用能力的竞争,而不是知识占有量的竞争。在校本教材公共英语部分注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会话用语的模拟,加强自我介绍、求职应聘、办公用语、拨打和接听电话、发出和接受邀请、请求与提供帮助、询问与指路、问候与寒暄、赞扬与祝贺、致谢与道歉、欢迎与道别等的练习,以丰富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知识,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教材阅读内容的编写上,增加一些学生毕业后就要接触的素材,如地方旅游景点介绍、地方产品简介、仪器设备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以增强英语校本教材与日常生活实际、校本实际、就业岗位实际的紧密联系。“把教学指导思想从“以语言基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处理好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的关系, 通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高等职业英语教材开发应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往就业导向转变,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院校所选用的教材应从国家通编教材向地方教材到校本教材转变。”[4]

三、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注意事项

处理好关系· 我们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处理好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专业课程及综合性课程开发的关系;处理好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与 “高等性”的关系;处理好“就业”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为企业生产提供人才,也要为社会需求作好准备,还要为学生发展储备后劲。

编写程序· 院校教师与学生就业单位一线人员共同成立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小组,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就业需要,科学地确立和序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开设校本课程中,对其中体会深刻且学生反响较好的教学素材积累起来,形成讲义。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其形成具有特定风格的、比较成熟的教材。再经专家论证、认可、领导批准后,即可以推荐给出版社正式出版,形成校本教材,全校推广使用。

质量保障· 校本教材是为在全校推广使用而编写的教材,其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目前存在:认为校本教材不在全国统一使用而降低质量要求;由于院内专家少、常为一人来定稿;质量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防范。在校本教材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质量标准和校内外专家论证制度,完善校本教材质量监督、评价机制,注重把握好校本教材的科学性、目的性和实用性。

教师· 教师是教材、课堂、学生之间的连接点和教学的直接执行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施动者。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的权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情感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因此,从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高职院校开发英语校本教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认识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主动地、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依据校本情况,与专业课教师、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开发研究校本课程,主、参编校本教材。把握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重在结合校本情况及毕业后就业岗位,突出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语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漩. 探索职业院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拓之路 [J] . 硅谷,2010,8:158

[2] 付雪凌. 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2004,8:62

第5篇

根据校长室、教导处的活动方案部署展示我校校本教材培训的人文性、社会性,使教材有机的和社会实践、人文精神进行紧密的结合;营造“爱我家乡,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本活动,促进校本教材的可操作化和普及化,提高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更深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步骤:

(一)学习阶段:

1、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中心思想和进一步明确绿色对地球、对校园、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2、校本教材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增添爱家乡、爱校园的责任感,树立很强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学生以家乡而骄傲、而自豪。

3、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让学生切入社会,利用周末去体察周围不利于家乡环保的因素收到学生发现的几十余条,这些因素都是学生亲眼目睹、事实存在的鲜活事例,有社会的、有学校的等等。

(二)综合实践:

1、主题班会:就几十条不利因素进行一次大讨论,想办法、出点子,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利用大讨论,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因为条件有限,现在只能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2、成立环保小分队深入校园每个角落,为校园的绿色、整洁出一分力、发一丝光,小分队的任务是不仅要自己做好,还要经常深入校园卫生死角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对一些破坏校园卫生、绿色的不良现象进行及时指出并纠正。

3、出一期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

第6篇

论文摘 要:为了解决我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英语组老师共同合作编写了英语校本教材,它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但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本文通过分析我校英语校本教材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和有效性使用的方法。

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校组织高中英语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目前校本教材已经全面进入我校的选修课堂。然而,在实施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地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进入高中后学生的自我中心感更强,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经常受到他人监视”的感觉,从而不大愿意抛头露面。因此,学生选择英语校本教材作为他们的选修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我校高二级实施校本教材一个学期后,教与学方面均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教学内容机械固定,学生缺乏竞争性

校本教材教学内容模式单调,学习方式不够灵活。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作业的设置都统一按照固定的模式来编排。在教学时基本是按部就班,先教后练,一灌到底,少有变通,学生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例如:要求学生就某个词组造句,学生就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没有创造性。由于学生的水平都不高,基础更差的学生不知怎样模仿运用,于是没有竞争性,兴趣也难调动起来。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在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重点放在完成教学进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降低了对校本教材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另外,课前设计的“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的“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的“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能做到完全统一。

(二)教师课后练习布置随意,缺乏可操作性

在校本教材编写时,没有严格的作业量化标准。有的章节后面甚至没有具体练习。这就造成了在使用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较随意,缺乏针对性。学生对作业没有心理准备。有的教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分析不够透彻,布置作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造成任务太难,学生只是敷衍了事,甚至不了了之。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而且还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学习热情恐怕也会消失殆尽。

(三)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完成

教师在使用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由于手中教参资料少,完全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教师难免会出现教学内容没“吃”透,重点和难点不突出等问题。如:有些内容不需要进行操练的却进行反复操练;有些需要详细操练的却草草了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情,使得任务缺少梯度,不能确保人人有事可做。课前准备缺乏“备学生”这一必要环节,在知识点的处理和把握上,没能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导致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完成。

(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低

有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限,加之校本教材权威性不够,这些学生把校本教材学习课当成了自由活动的“避风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优生和差生的距离越拉越大,结果优的更优,差的更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很热闹,实际上学习效率不高。

二、如何提高校本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作为教师,该如何提高校本教材使用的有效性呢?

(一)改进完善校本教材

改变校本教材教学内容模式的单一性,严格作业量化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同时给老师足够的教学参考资料。

(二)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因材施教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主张“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一定要做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做到动态的管理,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加以指导。如:期中考试后,本人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成长记录,为学生选择校本学习内容,和学生一起制定校本学习计划。本人在所教的不同班级里,理科班的目标生和非目标生,文科班的目标生和非目标生,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别制定了不同教学计划。分配各学生独特的任务,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校本教材学习任务。本人在这四类学生中各选了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管理本小组的学习进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动态反馈给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任务设置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操作性强且富有趣味性。如小组讨论、互评作业、采集信息、小组互查、小组竞赛、角色表演、演讲、复述等,这样可进一步促进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及时指导到位

在进行校本教材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都要合理制定,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明确重点和难点,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顺序性。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水平来制定任务,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实践经历,不同的结论”的展示过程中来发现问题,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践完成任务。因为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为这部分同学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例如在进行第四章《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的教学时,我根据理科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他们分为3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惰不愿动脑筋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就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满足了获取知识的需要,启迪思维,培养学习能力,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形象转变为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新课程实施中的直接参与者,正在研究者和努力学习者。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校本教材的使用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教师只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潜心探究,寻找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教材使用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Z].(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 校本教材开发 教学实施 

论文摘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文章作者对汽车类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私人购车的迅猛增加刺激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汽车专业,以培养汽车后市场高级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双师教师培养、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及基础类,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政治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常识、形势与政策以及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发动机机械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等,有一些专业课还在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柴油机电控系统检修等。与第一类课程相比,这些课程具有行动导向性强、对教学环境依赖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由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状况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实际,总结一些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经验,提出汽车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 

关于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很多相关文献中都有详细的阐述1]2]3]。笔者在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1.迫切性与工学结合原则。汽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们从50年代末至今已经开发了很多优秀的汽车专业教材。然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汽车行业的发展在不同省市有各自的特点,地方企业需要依据环境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路线。现有的教材能从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原理上指明方向,但很难覆盖到每一种具体的情况。校本教材则能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使教材内容来自生产第一线,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既需要重视实践能力又不能忽视理论基础,现有的教材或强调理论与科学研究,或单独针对实践,这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同时兼顾两方面的要求,而同一门课程使用两本甚至多本教材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给学生带来负担。校本教材则较易做到二者的兼顾,因此为学生与老师所喜爱。第三,各学校具备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尽相同,尤其对于一些国内外的较新设备,往往还没有配套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接受培训并亲手实践,然后通过校本教材这一媒介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有据可依。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这是与专业课程“工学结合”这一特性密不可分的。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4],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紧密围绕着课程来进行。我们在编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时应严格遵循“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内容及结构要反映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需求,反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提倡选用生产一线收集的故障案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所设计的教学工单上应列一些讨论题,但不给标准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打开思路,让校本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时效性与统筹优化原则。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更安全、更便捷、低能耗、无污染、智能化等新的需求更是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校本教材必须有较强的时效性,并经常更新,只有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投入校本教材编写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比较有限,如何组织教师在短时间内编写时效性好的教材是一个挑战。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失为一个良策。在横向上,笔者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组建了不同的教学团队,例如发动机教学团队、底盘教学团队等。教材的编写由各教学团队组织教师进行,每本教材至少由3名教师参与编写。不同团队之间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共享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统一绘制插图等等。在纵向上,一本教材的编写时间一般是一学年,而使用时间一般是2~3年。新教材与旧的相比,在内容上约有20%的更新,这使我们的编者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调研,以及对教材结构的调整方面,保证了快速、高质量的教材编写。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减少那些教学中不涉及而学生又没有兴趣阅读的内容。我们还专门针对课程开发合适的校本教材,做到一本教材对应一门至多门课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一门课程最多使用一本教材,以减小开销并提高使用效率。在实际中,我们编写的《汽车结构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检修》、《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应急维修》等9本校本教材都在使用当中,没有作任何无用的开发。 

    三、教学场所的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与沟通,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特定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教学场所设施布置合理与否,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可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专业教室中可设置针对全班的理论教学区,并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工位。大的专业教室还可划分为小组工作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专业教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单纯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无法独立承担起专业教室里的教学任务。实践中,在“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师小组承担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室相比,实训车间更强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和生产性。按照功能的多少,可把综合实训车间设计成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实训车间。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教学中,教学场地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几十张桌椅板凳的理论教室,改成了理实一体教室(相当于专业教室),如汽车发动机理实一体教室、汽车底盘理实一体教室等,有的课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应急修理等就直接进入实训车间进行。学生对于这样的设计普遍反映很好。 

四、教学的实施 

有了教材和教学场所的基础,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呢?我们在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了下面几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多变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独立选择劳动工具、设计工作方法、控制工作过程和保证工作质量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 

2.行动导向的教学:通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活动或劳动,同时还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3.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情境和资源条件,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我管理式学习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笔者所在学院已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此外,教师还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最多的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6]。 

五、总结 

 高职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因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在校本教材编写方面,为了更好地为课程和教学目标服务,在编写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普遍原则进行,而应当有侧重地选择指导思想和原则,用工学结合与统筹优化的方法着重解决迫切性与时效性的问题。在教学场所的设计方面,需要根据实践性和生产性的需求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教学的实施方面则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涂永忠.高职教材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9(26):13. 

[2]葛力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的三个“切实”[j].职教论坛,2003,(10):25-26. 

[3]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446):59-60. 

[4]李世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j].教学与管理,2006,(8):34. 

第8篇

关键词: 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成长 关系研究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职后培训阶段,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时期是依靠职后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组建一流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在教师职后培训的诸多形式中,笔者认为,以本校实际为基础、以教师岗位为本位的校本培训,具有较多优势,它既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又能很好地化解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与实际教学工作冲突的矛盾。校本培训是教师“三不离”:不离校、不离职、不离岗的一种培训模式,是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最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一、依托学校管理,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

校本培训应以所在学校为基础,以教师岗位为本位,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加强管理、按计划有序进行。开展校本培训,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植沃土,营造氛围。

开展校本培训,学校应积极组织和加强管理。学校领导是计划执行者和具体实施者,要把开展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充分认识开展校本培训是促使教师继续“充电”、激励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组建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在开展校本培训的全过程中,学校领导一要构建“校本教育思想”,带领全校教师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科学设计出“校本教育思想”的发展蓝图,坚持立足本校的原则,突出本校特点,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引领教师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以实际行动参加校本培训,以实际成果推动校本培训向深层次发展。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理解和关心教师不同层次、不同表现的愿望和需求。三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多方面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学习的机会、专业发展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校园氛围要宽松和谐,把学校培植成教师进步成长、实现自我提高、成就一番事业的良田沃土,让教师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四要建立相关培训制度,有时间保证、有经费保证、有奖惩政策,以多种方法调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领导有方、组织有力、制度保证的举措,构筑起凝聚关心、理解、尊重与支持的适应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环境。

2.明确目标,制订计划。

开展校本培训不能盲目、无计划进行,应该有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发展目标有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体发展目标。教师个体发展目标要有不同层次的梯队要求,既要有名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发展目标,又要有“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发展目标。

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实施计划。学校培训计划可分为三年、五年长期计划和半年、一年短期计划,各个时期的计划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师个人计划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发展计划,每一阶段要有个人奋斗目标。

3.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校本培训这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能否取得积极成果,关键在于是否加强领导。只有领导有方、掌握有度、管理有力,才能发动和团结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全校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积极地要求“自我充电”,把培训学习视作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求,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形成行动上的合力,校本培训工作就会积极开展、有序运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坚持岗位“练兵”,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教师的专业成长包含三个方面:学历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增强。如何让教师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自己?如何让专业成长的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立足本校、立足本职、立足本岗位的校本培训这一基本方式,是构筑教师专业成长三个方面的有效平台。

1.发挥三个特性。

(1)前瞻性。开展校本培训,要以新理论为先导,以新思维为支撑,树立超前意识,加强超前培养。要制订超前培训计划,确立超前培养目标。

(2)互动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炼,在广度上博学多能,在深度上精益求精,自主提高,自主发展,让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真正贴近课程改革、走进课程改革、融入课程改革。但是,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所接触的知识面狭窄,很难让专业成长的方向迈向宽广的大道,必须依靠教师群体共同研究探讨,将个人单向学习与双向互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

(3)实践性。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途径主要来自教学实践,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的。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实践性的舞台,让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游泳”,如举行说课、赛课、评课等优质课评比活动,开展论文评比和课件评优活动,开展专业学术研讨和各种论坛活动,开展教学“五认真”评比活动,举行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直接和有效的专业成长的空间。

2.把握三项原则。

(1)立足本校。校本培训的根基在学校,培训要立足学校校情实际、师资状况实际、专业设备实际、教育教学实际、生源质量实际、实习实训实际;要做到“以校为本”,突出本校特点,符合本校发展规律。

(2)立足岗位。开展校本培训与教师的本职岗位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立足本职岗位,教师方能结合新课程、新教材,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3)立足自我。教师在校本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立足自我,自主研修。立足自我包含三个层面:自我学习、积累,自我探究、反思,自我总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学习、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和提高。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认识自己,在总结中提高自己。

3.培养三种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具备三种能力:(1)有较高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2)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3)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优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和具备,不是一个教师所固有的,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领悟、反思、磨炼、总结、提高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不同途径获得真知灼见,增长才干,增强能力,走向专业成长的成功之路。“三不离”的校本培训是广大教师提高这三种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是他们走向成功之路的一条最便捷的通道。

三、开发校本教材,挖掘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潜能

开发校本教材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教师亲身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对教育教学的主客体进行深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校本培训过程中专业成长所集聚的潜能。

1.挖掘教师自主潜能。

开发校本教材,首先是教师的个体行动,是教师自主能力的展示。从调研分析,制订大纲、计划,到采集信息资料,最后编成教材,甚至以后的补充和完善,都需要教师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既要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又要勇于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教师要从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知识教学的低起点和技能培训、能力培养的严要求相结合,突出“能力本位”思想,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教师自我提高和自主能力的发挥,有助于教师价值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焕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挖掘教师集体潜能。

开发校本教材,虽然是教师的个体行动,但是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完善的,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集聚大家的智慧。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学生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以知识能力传授“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要达到以上几项要求,没有教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不可能实现的。

3.挖掘教师创新潜能。

教师专业成长的创新,包含创新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创新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等。一个教师要在新形势下,完成创新任务,达到专业成长的新境界,就必须以开拓奋进的姿态,以创优创新的精神,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开发,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开拓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开发校本教材,为教师发挥创新潜能提供了良好机遇,为教师释放创新潜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校本 社会 人才 管理 方向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54-02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不断优化课程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国家课程做好有效补充。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对课程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政策,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在新课改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推动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新课改中,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潜能的开发者,是学习的促进者,是发展的伴随者,是教育的探究者。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满人才、体现社会民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学校特色化的形成,以及课程创新的重要工作。

一、协调课程,加大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

目前,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难有一席之地。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加之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得到国家课程的协调帮助以及社会的认可。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为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应该注重师德、智慧、教研能力、学历等素质的人才培养。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打破局限,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具有全方位价值的研究。

二、建立教师的课程开发队伍,培养专业的校本开发人才

要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树立批判与创新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观。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构建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将影响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课程开发并不简单,它涉及到课程开发理念、开发原则、开发模式、开发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分析。需要对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高校和学校单位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针对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培训和指导。资格评审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答辩等形式,让每一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当然,当地教育系统也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人员负责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减少高中在职教师的负担。

三、合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有效的管理有利于课程开发效力的提高。完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明确管理目的、个人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反馈意见等问题。管理的过程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当地教育局要在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之下对所在区域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并定期对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校长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把关管理,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路径,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任务;学校教务处和各科研小组则应该各司其职,安排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则应该组织好本科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选择、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具体工作。形成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四、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1.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和模拟性的实验,以及一些调查报告等内容。由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很难完成这些内容,因此很多的教材内容如同虚设。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现有资源对学生开设如玫瑰油的提取,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等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专题。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生物学知识的延展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考虑结合教材内容和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开发出专题形式的生物校本教材。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和教研组的同事们结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中相关内容,开发出《开发地方土特优 追寻家乡中国梦》校本教材。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

3.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本学科的材料库和教研中心

笔者和教研组的同事们结合高中新课程教材,借助网络平台,整合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收集适用于本校的备课素材,开发出《高中生物影像资料集》,收集教研信息,实现了教研工作的延续。

五、校本教材与课本有机结合,为高考加油

第10篇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多元化;整合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09-3

校本教材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特点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其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因此,它有助于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体现和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唯有特色,校本课程才有活力。我校地处苏南地区,开发的校本教材基于以下两个定位:一是苏南地区地面整体呈下降趋势;二是具有学校科技特色。我校选择了“地面沉降监测”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对象。

一、“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的特点

地面沉降是苏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它是一种累进性地质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大和不可逆的特点。地面沉降监测是一项环境保护活动,目前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有二大类:GPS定位法和水准测量法。每一种测量法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技法,但其测量原理是相同的:即分标与基标的高度差的测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又不断将新的测量方法介入到地面沉降监测中来,学生也可以在掌握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学科知识进行测量方法的创新。这种以实际课题研究过程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科技活动的宗旨的。

关于我校开发的“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有如下几大特点:

特点一:有丰富的资源支持。1.硬件资源:苏州地区盛泽分层标(在我校行政楼北草坪内,2002年9月建);GPS监测台(在行政楼屋顶,2007年7月建);吴江市地学科普展厅(校图书馆二楼,2003年建)。

这些分布在我校校园内的硬件资源,为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软件资源:近年来我省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点二: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单独的某一门学科不同,我们的这门校本课程突出的是各学科交叉型的综合学习。一方面,客观上你很难断定它归属于哪一学科,因为单就“地面沉降监测”这一现象的描述和成因,就不是一个单纯地理学的范畴;地面沉降所带来的后果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及人文等方面综合的应对课题;而我们教材所涉及到的三种测量方法:水准测量法、GPS测量法和信息技术测量法,就包涵物理、数学、天文、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所以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注定是一个综合性的架构,教学过程也是知识的综合学习与综合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根据我们现行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社会人,而现代社会对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必须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因此对于高中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运用,就显得相当重要。而校本课程所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手段,正好可以弥补现行分科学习的不足。

特点三:一“本”多用。本教材除了用于校本选修课以外,还可以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由于课本所述的知识领域及其延伸的学科十分广泛多样,能捕捉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丰富多彩,所以它还可以成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平台。

特点四:轻松作业。设置作业模块除了上述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意图以外,还有一个学分结算的作用,学生完成课本第四章的四个实践作业,是修完这门课程的重要标准。而这些作业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完成,趣味性、操作性强。

二、多元化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凸显学校科技特色

案例一: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在高中阶段更能有效实施。

命题与选题:在地面沉降监测的整个科技活动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渊源。如涉及到科学知识的有物理、化学、地理、数学等学科,涉及到技术知识有GPS全球定位、水准测量、传感器应用、计算机等技术。因此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命题来进行地面沉降监测活动中的某一课题来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在辅导老师预设的课题参考目录中选题:如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及控制;地面沉降测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地下水的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地面沉降测量数据的处理;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地面沉降测量中的应用;传感器在地面沉降测量中的应用;水准测量中的几个问题等等。

活动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和危害;②让学生了解和探索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③了解和对比地面沉降监测的几种方法;④培养学生独立运用适合学生使用的方法进行测量的能力;⑤学会数据记录、处理、归纳和总结研究的方法;⑥提高学生科学论文撰写的能力和水平;⑦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活动设计过程:以校本教材《地面沉降监测量与研究》为中心,自学、上网和观看录像资料等形式来了解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概况。了解和对比地面沉降监测的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为什么说地面沉降是苏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②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表现在那些方面?③造成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地面沉降监测的原理是什么?⑤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有几种?⑥掌握水准测量法的各个步骤。

案例二:与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

课外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自己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因为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课外活动的组织、方法上体现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一般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启发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如学生自己读书,汲取信息,找资料,做实验,搞活动,遇到困难问题,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分析。因此,课外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处于指导、辅助的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如我们设计的《建筑物的增加与分布对地面沉降影响》课题:

①背景:从吴江市水利局近三十年的统计资料来看,造成吴江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是地下水过度的开采,政府也以此为依据实施以封填水井为措施来控制地下水位的回升,以实现减缓地面下沉的速率。这种政策的取向是以近三十年来吴江地区经济始终以‘农’为主的结构为基础的。随着吴江地区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建筑物的增加与分布将会有质的突破,它将会给地面沉降这一刚露出一点解决希望的难题,带来那些影响呢?我们中学生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②方案:以盛泽中学校内的五个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为中心,1km、2km、3km、4km和5km为半径画园,调查和统计每年在这些“圈内”建筑物、桥梁和道路的变化。

③分析探讨:A、寻找找已知测量方法的缺点,如GPS全球定位仪的误差较大,水准测量仪的水准面调整困难等;B、在与同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后提出新的测量方案(可以是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也可以是测量工具的发明)C、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在辅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作;D、检验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设想;E、对确实有价值的创制发明,在其他小组予以推广。

案例三:与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

通过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如有学生实践作业一:珠峰高度测量资料收集;学生实践作业二:盛泽热电厂烟囱的高度测量;学生实践作业三:盛泽近年高层建筑沉降的测量;学生实践作业四:GPS产品的使用和联想等等。

三、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营造多彩校园文化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解放思想,开创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在改变着一切。在这里,转思想,改教法――让教师追求教学最佳魅力和效果的职业境界,使学生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让学习不再是一种精神上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优劣等都由学生来完成。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对他们提出的每一种方案都不妄加评论,而是引导他们用实验来验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把学生真正置于了主体地位。在“探究”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为学校校本课程注入了勃勃生机,给全校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表现,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沸.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第11篇

关键词:校本教材;中专数学;编写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77—02



一、校本教材应体现科学性与针对性

数学本身属于自然学科,是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相当的抽象性。对于我校中专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并不是说我们的学生就是学不会。虽然他们基础差些,底子薄些,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或者说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必须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安排教授相应的数学知识。如:对六类基本初等函数图像,性质认识和理解,就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此内容不仅应用广泛,甚至是渗透在各个领域,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可以这么说,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有人认为我校这类学生学数学是没什么大用,这是不对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起码的数学知识,他们有必要学习。关键是在编写本校教材的方面,应浅显易懂些,应删除那些繁杂的公式,证明与概念及其书写,进而将相关知识以介绍方式为主。在内容方面,不仅反映数学本身的逻辑,更要考虑中专生的年龄段的特征,在深度和范围的确定上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使教材的份量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这样,校本教材就要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于他们以后所学专业的需要。对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问题的探究点,对于各专业统一要学的部分,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适当的分层次授课,分为必学,选学(A,B两层),不搞“一刀切”,以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校本教材要反映时代特征

我们知道,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注重是学科自身的严谨,内容体系的完整。是对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科学分解后,按一环紧扣一环的形式有机排列的,对任何一节课的内容来说,都是前一节内容延续和发展,又是为后一节课内容准备了条件,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总是在己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再引出与展开新概念,论证和推导新的原理。

数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因此它能成为继续学习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工具,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的需要,基础知识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尽可能的将最新的知识信息接收过来并转化为教学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科技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校本教材可以应用为主,将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内容通过深入实地、面对面询问、了解,或校园网上发信息、出问卷进行调查、搜集、整理,等形式和途径有选择性的编入校本教材,以便对各个专业有针对性的授课,真正体现出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服务功能。另外,也可以围绕着目前日常生活、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设计、论证,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的支持,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数学专题或数学模块进行讨论。

三、校本教材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请进来。即将数学智慧的历史故事传授给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电话收费问题、银行贷款利息问题、房屋租借问题、炒股问题,工资纳税等问题的引进校本教材来,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更有助力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走出去。即把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引入校本教材来,组织学生对社会的需求行业进行考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现实社会生活中数学信息很多,让学生收集、整理、找到有用数据,结合数学内容,用一个实际问题将知识串起来,这样使学生非常好奇,非常感兴趣,而且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如到联通公司、网通公司、移动公司调查电话卡收费问题,师生一起取材、分析、综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编写形成数学上的要解决的习题。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上述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适度的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更好的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四、校本教材要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传教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得,校本教材在选择数学教学内容上,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同时,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社会需要各类的人才,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式,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叫学生主动发展自己,不能束缚他们的各方面发展。他们总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真正的教育就是形成自我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又是教育的结果。正如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学者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校智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即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利用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渗透数学速算思想,强化计算器使用方法,和自主操作能力。

教师要抛开单一的学科教学,把课堂教育延伸。教育变化学生的气质,提高学生素质是中专职业学校担负的重要职责,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社会的实际问题,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东西,实际内容,将书本知识同社会各方面的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锻炼学生编题解题能力,如正确引导学生、安排学生观察与思考,多动脑,多动手,“想一想”“做一做”这样的项目,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出符合潮流的能力。

有人说,“数学没有技能”,这是错误的。不是数学没有技能,而是具有很多的技能需要很好的挖掘,如果它与各个具体科目的实际内容相结合,它就变成了很多实际技能,如理财技能、生活技能、计算技能、设计、绘图技能(曲线)等等。我们要很好的整理出某方面的内容形成专题,写入校本教材,使之应用于数学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数学有趣、有益、有乐、有用,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升起来。

五、校本教材要体现专业特色

中职教育的特点和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数学课程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服务,它应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且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现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还没有摆脱学科型的框框,还不能为学生的就业及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与学生的就业走向脱节。数学教材不分专业,与专业学科联系不紧密,使得学生觉得教学无用,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随着我们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确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专业问题能力成为我们学校的主要目标。我校这几年一直致力于校本教材的改革和研究,不断修改校本教材,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特色的数学教材。数学教材的编写,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需求为本,突出“能用、够用”原则,为专业学习服务,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体现中职数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我校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各专业的数学内容进行调整,我们的做法是:(一)原来教材的数学必学内容太多,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增加一些与专业课相联系的选学内容;(二)专业课老师参与共同编写数学教材,形成数学内容是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基础;(三)新教材轻理论,重应用,各部分内容有相对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四)例题、习题应来源于生活、专业应用为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悉悉相关的。

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掌握谋生的本领。数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服务。因此,数学课程改革编写的校本教材,必须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个艰苦、细致、繁杂的工作,即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难度适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性质的材料,又要力求使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统一,还要与时俱进,体现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够用性和服务性,选择与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相联的教学项目、实践活动版块;数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要求与专业紧密结合。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广泛征求专家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调整、修改、完善,使之内容丰富,实用好用。

参考文献:

[1]王冬凌,朱琼瑶.现代课程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12篇

1.及时更新理念,用理论指导行动

在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以及信息不灵通,对外面新的教学理念接受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都要学习、更新理念和理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校本教研教学”这样一个概念,首先必须明白这个概念的意义,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观念决定行动,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理念的洗礼,才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先说“什么是校本教学”,我个人认为校本教学就是以校为本,针对本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教研活动。对校本教研要有自己的定义,结合本校特点,融合新课程外语教育理念、外语教学实践教材的特点以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构成具有本校特点的英语校本教学理念。

2.体现课堂的本来面目,从实际出发

一说起教研教学活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像上课、听课、评课,现在还有说课,这确实是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新的理念下,它们同样适用,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听完就算了。听要听出门道来,评要评出优劣来,听过评过之后,讲课人要有反思,要有改进措施。再来说说讲课,公开课――“作秀”的成分颇多,并不能完全看出课堂的真实情况。所以,要还课堂本来面目,通过“推门听课”随机抽查这种方法便可以了解,并能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就拿到教研组进行研讨,这种教研方式比较适合在农村中学开展,这种形式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促进作用的。

二、农村中学英语校本教学活动需教师、学校、专业人员三方合力

1.学校支持,专家引领

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与沟通,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也为校本教研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集体群力,合作互助

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利用教研组的群体力量,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促进了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自修,夯实基础

教师要注意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通过研读理论专著,教师切实提高了英语科研理论水平,积累教育教学心得,总结校本教研的实践经验,农村教师应注意适时整理归纳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积极撰写论文,将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与得失提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从结合本土教学资源建立本土化英语语言教学,开展校本教学

英语校本教研要体现施教、受教双方活动,即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尝试新课程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推出了本土化专题教研项目即初中英语农村本土化任务型教学和本土化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