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范生见习总结

师范生见习总结

时间:2022-12-07 12:17:38

师范生见习总结

第1篇

从月13日-月5日,为期两个月,在市区镇中学(省一级学校)高一年级实习,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学科的15位实习老师们,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并获得学校领导老师还有学生的一致好评。此教育实习之行,半涉社会,学到的东西确实比书本上多很多,用四个字总结就是:不虚此行!细说来有四个主要方面:

从师之道,必严谨细致

教育实习能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对于我们师范生是非常重要。在实习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实习前两周,进行了听课,我把一个单元的五个新课(包括阅读课、听说课、CommunicationWorkshop,culturecorner)全都听了一遍,并且一个新课重复听来自重点班和普通班老师的授课,基本了解北师大版英语课一个完整单元的授课目的、主要内容和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技巧,也了解了老师根据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基础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输入量和难易度。听课期间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写好听课反思,课后和同科组的英语老师们虚心请教相关经验(特别是和有丰富的高考带课经验的陈月明老师,据说他对高考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很明晰,上课可以分清重难点,课堂40分钟非常高效。)对于听课过程遇到的困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也主动和科组长取得了年级统一备课资源,开始尝试依据《教师用书》的相关备课要求,模仿第一单元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前做好下一单元的教案和课件,做好授课准备。

第三、四周,开unit2新单元,指导老师梁副校长放手让我去负责一整个单元的新授课,由于校长只带一个班级,意味着我也只需要给一个班上课,不需要上重复课。因为校长授课进度比较慢,所以比别的班级慢了1.5个课时,所以,上新课前我都会去听别班的课,看看老师授课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严格依照新课标标准和立足于该校学生的水平,结合传统教学和创新理念,依据教师用书的授课目的,好好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为每节课的成功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梁校长听了我的每一节课,并且给予我比较独特的指导和意见,如:上新课前,呈现此课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使学生清晰教学环节,有了心理准备,促使课堂顺利进行;一节课上完后,利用3-5分钟总结一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思绪更加清晰明了,也关注了老师再三强调的知识点,等等。

听课和上课期间,我及时根据授课速度还有学生学习的进度,布置适当的作业量,批改作业时认真做好批注(包括修正、建议和鼓舞等),及时向校长汇报作业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如听写不合格的采取重新听写和适度罚抄、作文马虎应付或是字数不够的采取范文指导和重写等),基本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知识。

班级管理,严格而亲和

在班任徐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一同成为高一6班的副班主任,分工值日,负责卫生(卫生和公区)、考勤(早中晚)、早晚修和课间操纪律等常规管理除外,我还负责周一、周三、周五的英语早读和晚修,早读教读新单词后,就交给科代表领读,最后五分钟用来听写单词。晚修下教室供学生问问题,也主动找个别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做相关心理疏导;除外,还有帮一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补习(带到教师休息室辅导)等。

在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严格为第一,亲和力到位。性格活泼开朗的我,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欢。课堂上,纪律一贯很好,不闷也不过分活跃;在团体活动里,我积极做好比赛前的指导、比赛中的鼓舞还有比赛后的总结和反思;在课后,我和学生打成一片,如体育课上和学生一起做操,一起打球,晚修后下宿舍和学生聊天等。记得和学生们第一次谈起梦想,是在主题班会上,用了两周的时间做了一个成长励志纪录片,用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成长奋斗经历言传身教,感动之外,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记得有一位学生在语文布置的作文《感动》中写道:“是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不用很伟大,不用高调却不切实际地说要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责任,是对家人负责,而生命中最基本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我很重要,我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孤本,父母生我育我,我的生命来之不易,我要对这神圣的灵魂负责,因此我不能继续懈怠生活、荒废生命了,我要往前,向梦想的远方起航了。”

广交良师益友

实习两个月以来,认识了很多人,首先是实习队15个来自不同专业的队友们,这段日子,工作上,我们通过互相听课-小组评课的方式,共同提高师范技能,也难得地进行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拓展了相关的知识面。工作上的亲密无间,友谊也日渐加深,周末一起去逛街和购物,一起吃饭、打边炉等活动,都会用相机留下倩影,纪念准老师们的实习岁月;除外,认识了办公室优秀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来自全国重点师范院校的老师。工作上,实习生向老师们取经,提出问题,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独到见解,互相学习,资源互相共享。工作之余,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聊工作谈生活,真心感谢老师们给我们上了一节职业生涯教育课,让我们从大学里的稚嫩走向理智,在教师品德、师教技能和教师形象等方面都学到了许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思想和教师的做事方式。

热爱教育,从心开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艰巨事业,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一般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更是和教师的职业性质格格不入的。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对他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实习期间也体会到了,班主任老师真的很累,早上六点半起床已经太迟了,晚上10点半才能回到寝室,心里还在记挂着学生,教师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相等待遇情况下,它比一般的行业要更累,甚至在八小时外还不能休息。因此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育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有首先付出对学生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师生之间架起了感情的桥梁,学生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才会有实效。因此,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消除学习不好同学的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教育见习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06-04

一、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但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就此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解决这类问题,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明确表示“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教育实践效果。”但现今我国对于教育见习的重视力度还不够,教育见习制度还不成熟,因此对“教育见习实效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学习钢琴、手工、舞蹈、绘画等多项技能。该专业学生要把理论知识和所学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某师范学院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制度,采用全日见习的方法,每学年安排每个年级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在教育见习之前,学前教育专业领导和见习指导教师会召开见习动员大会,见习后有相应总结。见习生在每年的见习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但作为见习生中的一员,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见习生对见习目标不明确、每个年级的见习内容没有明确划分、见习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到教育见习的实效性。基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实效性进行了研究。

实效性通常是指某项事物实施时在方案构思、设计理念、实施步骤及目的的可行性。而事物结果能达到的效果及达到的程度则是实施的效果。本研究的实效性是指在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生通过亲身体验及对幼儿园基本教学活动的观察,将从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见习实效性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方式及对象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某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见习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1份,收回201份。通过问卷检验,剔除无效问卷14份,获得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93.03%。根据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有目的地选择了18名同学做深度访谈,其中见习三次(2013级)的6名学生、见次(2014级)的7名学生、见习一次(2015级)5名学生。

2.教育见习实效性现状调查分析

(1)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接纳度

由上表分析可得,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所占比例较高的是“一般”;见次(2014级)和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所占比例较高的都是“比较喜欢”。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所占的比例相差较大,见习次数越少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为“比较喜欢”的比例越高;见习次数越多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一般”的比例越高。见习次数不同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整体来说,“非常不喜欢”幼儿园的比例为零。

另外通过访谈等资料显示,59.8%见习生倾向于去公立幼儿园。53%的见习生喜爱去公立幼儿园是因公立幼儿园硬、软件条件比较好,而57%的见习生喜爱去私立幼儿园是因见习班级指导老师;见习生的见习次数越多对幼儿园的硬、软件设施越是重视。

(2)学前教育学生对教育见习态度反馈

①见习时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见习生对于将见习时间定为两周的看法如下:45%的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和55%的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认为时间刚好,而69%的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认为时间太长了。对于将见习时间缩短为一周,46%的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与47%的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认为不合理,而55%的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认为比较合理。根据数据分析可知,见习生见习次数越少越认为两周见习时间过长,一周见习时间较为合理,而见习生见习次数越多越认为两周见习时间太短。与此同时,不论见习次数多或少都有一部分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②见习准备

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各年级见习生在见习前都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见习动员大会,但是并没有为见习做太多准备。

由上表分析,笔者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年级较高的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比例较高:“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见习的。在见习之前,我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见习动员大会”,在会上,主持教师说了一些见习期间的纪律要求、见习注意事项、见习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以及布置相关的见习作业。但是对于见习目标并没有具体细致地讲解,所以每次去见习,我都不太了解见习目标。”(LXW,2016年6月6日)

年级较低的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比例较高:“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见习的。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十分热爱,在见习前我做了大量准备,比如:向见习过的师哥师姐们了解见习情况,还有我们的课任老师也向我们传达很多有关见习的情况,让我知道了我们见习是去了解幼儿一日生活,观察儿童的行为,卫生保教等方面。”(HA,2016年6月11日)但总体来看,各年级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都不是非常了解。由此次访谈也可以说明见习见习生并不了解每次见习的目标。

③见习作业完成

对于教育见习作业的完成方式,年级相对较高的见习生越是敷衍应付,部分见习生直接抄见习班级指导教师教案,或者结合自己的见闻抄写见习班级指导教师教案。年级较低的见习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真完成作业。

对于教育见习作业的态度,各年级大部分见习生都是无所谓。各个年级只有15%左右的见习生认为见习作业是有好处的。

“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见习的。我认为系里现在安排的作业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大多数时候我是应付着完成作业的。一般我会向见习所在班级指导教师借教案来参考或是直接上百度搜索,实际上我并没有认真观察记录。其实,我不是不想完成作业,只是觉得部分见习作业设计不太合理,不能充分表达我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以在见习后系上指导教师可以组织见习学生进行见结,相互交流沟通,反馈见习的问题,增强见习的效果。”(LTT,2016年5月27日)

通过访谈了解到见习生并不是不想有见习作业,而是他们认为见习作业太过于笼统,不能表达其思想,应该在见习结束后有组织地进行交流沟通、总结和反思。

(3)教育见习对学前教育见习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通过教育见习,89%调查对象认为教育见习对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不少调查对象表示教育见习为今后的入职做了一些准备,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对自我的职业定位更加清晰,会在此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如早期教育、幼儿玩具设计等;重新认识所学专业以及了解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帮助自我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同时,有11%调查对象认为教育见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影响,并不会改变自己最初的职业规划。

三、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所存在的问题

1.见习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见习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基本技能薄弱,对教育教学方法没有整体的认识。在见习的过程中,大部分见习生没有角色转换的意识,尚未从学生的身份过渡到幼儿教师的身份,在见习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不强。此外,还有见习生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见习态度不够端正,不愿主动与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学习;二是见习生性格过于内向、胆怯,怕与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三是见习生在见习时不能发现相关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我是在二幼见习的,在见习过程中,我与指导老师很少进行交流,或许是我的性格问题吧,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一般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一般都是一些杂活,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指导老师要我做这些。”(LKX,2016年5月28日)。“我是在三幼见习的,见习中我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园就是每天重复着一日生活活动。”(XX,2016年6月3日)

2.教育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教育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见习工作领导小组未能向见习生传达每学年具体的教育见习目标。虽然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动员大会”,但仅仅提出见习要求、注意事项等,并未向学生明确指出具体的教育见习目标。由此导致见习生在见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不能调动见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育见习的效果。

3.指导老师对教育见习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根据调查发现,2013级在2016年见习时参与见习的学生为97人,见习指导教师仅仅只有5个,师生比例为1:20;在幼儿园方面,每个班级的见习学生人数为4个,见习班级专业指导教师人数为1个,其专业指导比例约为1:4。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指导老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较少,见习时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很多学生,,无法做到对每个见习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不能及时解决见习生遇到的问题。

4.见习单位与院系沟通不足。见习幼儿园指导教师并不了解见习学生,也不了解院系安排学生见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仅仅将见习班级学生当作园方布置的任务,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在你们来我园见习之前,园领导会组织一次会议告诉我们一些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管理规则,但是园里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及指导方法,加之彼此不了解,所以不能很好地对你们进行指导”(FW,2016年5月20日)。此外,由于没有具体的评定细则,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对于见习学生有不同的评定标准,而且就以一个笼统的分数来评定见习成绩,并没有具体指出见习生在见习时存在的问题,以致院系对见习生的见习效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影响了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5.见习后总结工作不完善。通过对见习生和教师的访谈发现,在见习后,院系没有组织学生开展见结的相关工作,并且没有将见习生见习作业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见习生,并就此进行针对性指导。“我是在六盘水第三实验幼儿园见习的,在见习结束之后,我们的指导老师仅仅要求我们将纸质作业统一上交,并没有开展见结大会,让见习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习。在我看来,开展见结大会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XGY,2016年6月7日)。“说实话,系上对见结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好,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个工作,其实,原则上是应该开一个见结工作的,但因每个教师都比较忙,就没有组织这样的总结工作。关于见习成绩的评定,我们是根据指导教师在园观察见习生见习情况和幼儿园教师给的成绩以及见习作业来评分的,但对于见习生的见习作业的好坏还没有给予针对性地反馈,这也是我们工作欠缺的地方。”(RWJ,2016年8月16日)。除此之外,部分见习生对于见习作业持应付态度,不能客观地对自我的见习进行总结与反思。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实效性的对策

1.从见习生自身方面

见习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见习时,应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积极主动地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遇到问题时,要及时与幼儿园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注意观察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在见习的整个过程中还要端正自我见习态度,提高自我主观能动性。

2.从院系方面

(1)加强对教育见习的重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因此院系更应加强对教育见习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此针对见习生见习,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推行微格试讲制。微格试讲制即组织学生以提高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目的,在微格训练教室开展的模拟性教师综合能力实践训练活动,一般采用撰写活动设计―试讲录制―观摩点评―改进方案―重新录制的路径模式。[4] 在该师范学院已设置多个微格教室,并有相应教师进行微格试讲的指导,因此建议推行微格试讲制。该制度能够在见习前让每个见习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得到专业指导,从而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第二,建立教师指导队伍加强业务指导。教育见习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基于此,学校应该建立以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园活动指导教师为主,任课教师和见习幼儿园相关教师共同参与的指导教师队伍中的教师作为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见习小组,每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见习指导工作,从而避免学生见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教育见习效果。

(2)充分做好见习准备工作

通过笔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见习生对见习目标缺乏了解,因此,院系应依据不同年级所学专业课程及见习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见习目标,以便让见习生在见习时有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3)提高见习生素质

院系应加强对见习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见习生对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拓宽见习生的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增强见习生的服务意识。在课堂上,给见习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模拟课堂教学、组织游戏活动等,帮助见习生转换角色,以及提高其自身素质。

(4)及时组织见习生进行总结

见习结束后,首先各个小组的指导教师应及时组织见习生对见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次,院系指导教师队伍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各个小组的指导教师进行见习生见习工作总结,以便发现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5)加强与见习基地的联系

一方面,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见习的目标,便于幼儿园见习指导教师对见习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另一方面,双方共同制定对见习生成绩的评定标准,共同参与评定,做到评定到人,具体分析每位见习生的优缺点,对其进行专业化、针对性地指导。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弱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也是教师培养的根基所在。然而我国当前的教师职前教育却比较注重局限于在大学课堂内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师范生进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原本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师职前教育中,出现了教育理论占据统领地位,教育实践被挤到边缘位置的现象,即实践弱化现象。

1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

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总体上以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学分和课时比重比较大;实践课程门类较少,学分和课时比重较小。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军事技能、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教育实习(含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共五门,这些课程的课时总量约在13-49周左右,学分总计约12-34个学分,所占学分比例为11.3%-14.6%。[1]显然,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实践课程明显不足。从凸显师范性的教育专业课程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比较注重设置教育理论课,这些课程往往数量多,范围广,所占课时和学分较多。而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方法与技能课并不多,范围窄,所占课时和学分较少。有研究表明,在30所院校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教育学类、心理学类、普通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类等教育理论必修课程,此外还设置了一些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如“微格教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书法”、“教师口语”、“班级管理与实践”等,但是设置这类课程的培养方案的比例不高。[2]再以充分体现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性的教育实践课程来说,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一般规定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教育见习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各校教育见习时间长短不一,有不少学校甚至没有规定教育见习。而在美国的本科水平师资培养中,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约为15周左右,每个学期都会安排类似教育见习,总共150学时。英国教师教育规定师范生一、二年级时,每周半天到中小学见习;三、四年级时进行一次集中顶岗实习;初等教师的实习时间在18周以上;中等教师实习时间在32周以上。[3]与他们相比,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教育实践时间确实较短,可见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薄弱。

2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形式化倾向突出

在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中,虽然每个师范院校都在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但是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时间短———实习往往只有几个月时间,真正的实地活动时间更少得可怜;范围窄———往往只集中于课堂教学,不涉及教师职业的其他活动;介入浅———实习生接触到的情境与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存在差异,实地经历并不充分、完整;缺少视导———大学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实习生的视导,而与实习学校松散的关系又使得实习学校缺少有效视导的动力和能力。[4]这些问题致使教育实习实际上被形式主义所制,表面化、形式化的色彩明显,教育实习的实际效果较为低下,教育实习应有的功能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教育见习在实施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形式化倾向。教育见习前一般不重视进行见习动员和制定详细周密的见习计划等准备工作;教育见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考勤与纪律方面的管理,缺少对学生见习活动全面细致的指导;教育见习结束后往往对教育见习的效果如何,教育见习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等不进行深入分析总结。

二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弱化现象的原因

1对职前教育实践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把教育实践视为是帮助师范生了解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培养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然之路。因此,在他们的课程开发和管理中,大大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赋予实践课程足够的学分和课时,并且设法保证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说,正是基于对教育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他们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者坚定地相信,教育实践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职前教师教育必须立足教育实践,利用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开发和管理者对职前教师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给予实践课程应有的地位,在课程管理中也没有给予实践课程充分的支持,从而导致了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实践课程设置的不足和实践课程实施效果的低下。

2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改进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运行。我国当前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并不十分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是在师范生的学业成就评价方面,评价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察比较轻视;评价形式以书面形式的纸笔考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实践操作性考试等形式。二是在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中,存在流于形式、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等问题。[5]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评价通常由指导教师这一单一主体来实施,师范生没有资格参与评价;由于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在评价时主观随意性较大;为了方便,指导教师一般只是采用分数或等级的形式来评定师范生的实习表现,而且往往注重终结性评价,仅仅以评价来鉴定和区分学生。这些导致了教育评价的功能难以实现,使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的对策

1丰富实践课程门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

在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高度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切实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一是增加实践课程门类。针对我国当前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课程门类较少的情况,课程开发者应该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研究新的实践课程,尤其是要研发新的教育实践课程门类,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二是增加实践课程课时与学分。实践课程的课时多少与学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和实践课程的功能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师范生而言,只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育实践磨练,才能一点一滴地积累更多的实践知识,才能一步一步地逐渐提高实践能力,才能慢慢地陶冶浓厚的教育兴趣。因此,一定要赋予实践课程较多的学分,保证实践课程有充足的课时,尤其是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应该大幅度增加,至少延长至半年以上,让师范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身临其境来真正理解教育和学会教学。

2加强教育实践课程的管理

首先,遵循科学管理原理,做好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各环节的工作,特别是要重视对教育实践计划的执行情况的全程检查,有效监控教育实践过程,深入了解学生的教育实践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形式化管理。其次,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经费投入,给予实习基地学校充足的经费,与中小学真正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深入合作关系。第三,建立指导教师激励机制,通过提高待遇等措施来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指导教师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3完善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中的缺漏和偏差,将教师教育工作者引导到了错误的教育教学方向上。所以,改进和完善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第一,在师范生学业成就评价方面,应该重视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克服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现象,增加能够真正测量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在评价形式上,走出单一的书面考试,增加实践性考试的比重。通过建构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唤起教师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关注和重视,积极主动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第二,在教育实践课程评价方面,着重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制定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为教育实习评价提供统一的评价参照系,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形成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实现自评价和他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方法上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统一,充分发挥观察、评语、档案袋等的作用,促进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状况,强调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不断了解和发现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师范生反思自身问题并加以改进,使其通过教育实习在专业素质上获得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2]周钧,唐义燕.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7).

[3]高有华,汪建莉.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0).

第4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试讲;师范生;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4-03

一、引言

教育实习是教育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教育类学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教育类学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它在形成教育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国情、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优良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可使实习生熟悉学校教育的情况;初步掌握学校教育的规律;培养其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巩固其专业思想,增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提高实际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教育实习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合格的师资不可缺少的职业训练环节。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广东省确定为全省6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师范教育专业15个,约占全院专业的38%,师范生在校人数3221人,约占有全院学生数的半壁江山――占44.5%。以《实习见习条例》为依据,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条例》为教育实习工作指针,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以“质量、效益”为抓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实习的有效途径

1.机制上的保障。政策保障方面,《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下简称《实习见习条例》)的颁布,为更好地开展教育实习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机构保障方面,一般是由高职院校成立由主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育实习工作机构,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教育实习活动;各系部成立由系部主任担任组长的教育实习工作机构,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具体落实部署教育实习工作。制度保障方面,高职院校出台实习的指导性意见和教育实习的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2.实习内容上的设计。

总体目标:重视师范教育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合格师资。

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教育实习包括课堂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课外辅导等。具体要求如下:(1)试讲(在校内进行),每位实习生要认真准备,扎实做好试讲工作,需提交试讲教案3份,进行说课、试讲训练3次,试讲成绩列入实成绩。(2)观摩课堂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要求听课不少于12节,同时观摩班主任工作。(3)课堂教学实习,到实习学校实习期间,每位实习生至少完成8~10个教案,讲课不少于12节,回校提交4份教案(指导教师签名,实习学校盖章)。(4)班主任工作实习。实习期间要实习班主任工作,组织班级活动,日常管理等。实习结束提交班主任工作总结一份(原班主任签名,实习学校盖章)。(5)实结,实习生在回校前必需认真写好实结(包括实习内容、收获、体会和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应积极开展教育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回校后交各系(部),由系(部)评定成绩。

实习成绩评定和总结:(1)实习生成绩评定。教育实习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包括:实习前试讲(30%),实习过程评定成绩(包括行为表率、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实习生的听课情况、教案、教学后记、实结等可作参照)(50%),带队教师评价(20%)。

按照各班学生总成绩的排序取班的前30%定为优秀,前15%评为优秀实习生。

系(部)总结:各系(部)应在实习结束后半个月内写出书面总结,并报送一份给教务处。总结包括:实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实习生成绩等各项统计数字)、实习质量分析和统计、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建议以及本系(部)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等。

3.动态管理上的监控。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原则。要求各系(部)应主动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集中实习,并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带队老师驻点指导。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的学生,原则上要集中实习,没有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的学生可以分散实习,但要有专人负责跟踪指导。具体监控几个环形节:

试讲:包括校内试讲和校外试讲。

校内实习:主要是试讲和微格教学训练。要求各系部做好校内试讲指导工作,抓好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尽量在校内微格教室进行试讲,重视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切实落实好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学校联系情况,并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对于未能联系到实习学校的学生,则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进行集中实习,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校外实习: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部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实习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协商制定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计划,配合好实习学校做好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并认真填写《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教育实习工作手册》。

做好教育实习巡视工作:要求各系部对负责区域的实习点安排三次巡视指导,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各安排一次。巡视指导教师职责:(1)及时与实习学校联系,全面了解实习生的基本情况,检查实习计划的实施情况,适当进行听课,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2)教育、督促实习生遵守实习纪律,指导实习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3)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安全;(4)及时总结巡视情况,完成巡视总结;(5)填写巡视工作记录。

4.实习形式上的探索。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师资队伍越来越饱和的情况下,很多师范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就业为导向必然要求一部分师范生毕业之后要另找生路。因此,在实习生到校外实习前,不仅要求各系部尽量安排实习生就近到中小学进行多次见习和集中实习,而且允许一部分师范教育类学生到机关行业企业顶岗实习。

5.实习专项资金上的管理。为了保证我院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教育实习经费使用,进一步提高教育实习经费的使用效益,教育实习经费实行“限额分配,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教育实习费包括毕业生实习经费、课程实习经费(交通费、学生补助费)、实习指导教师差旅费、校外基地建设和基地联系费用等。根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教育实习按100元/生(按各系部管辖片区学生数)计算,其中50元由各系部支配使用,50元为实习基地建设费用,实习经费专款专用,不作他用。

6.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实习见习基地。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针对师范教育特点和地方实际,统筹规划,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因地制宜,紧密联系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初中小学,加强校校合作,不断建设和改善见习、实习基地和基础条件。建立建设首批优质的师范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共38个,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培养输送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生综合技能素质较差。通过近几年来的教育实习实践,高职师范实习生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差强人意,表现在:①课堂教学能力方面。基础知识欠扎实,教案不规范,板书不太工整,课堂授课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凑,时间分配不合理,重难点把握不到位。②教材钻研能力方面。缺乏对新课标的了解,分析和掌握中小学教材的能力需要提高。③班主任工作能力方面。有效管理班级的能力较差,选择、组织游戏娱乐活动的能力,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本素质能力欠缺。④展现个人人格魅力和风采,如指导刊出黑板报、手抄报水平有限,自身的吹拉弹唱等人文功夫缺失。⑤计算机运用和多媒体应用综合能力方面。不会文本排版编印、多媒体设备操作,课件制作或实操效果较差。⑥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变能力方面。对待上课不集中听讲、喜欢钻牛角尖提怪问题、课堂顶撞教师的学生以及发生吵架打架斗殴的事件等不会处理或处理不当,采用简单粗暴压制的办法导致学生不服。

2.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我院以生源地为中心,首批与揭阳市38个中小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我院的教育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便于学生就近集中实习,为培养合格师资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每届学生生源地变化大,这对建立起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和麻烦。学院每年投入的教育实习专项资金虽然越来越多,但与每年不断变化的招生计划、生源分散广、不得不频繁地签订教育实习基地协议的局面相比,实习资金短缺、实习基地变换快的现象就显而易见。

3.师范生实习积极性不高。这与学生的思想态度和就业观有关。有些师范生不愿意去教育实习或者实习不积极认真,其理由是他们认为自己毕业后去做教师的概率几乎为零,特别是那些提前找到企业公司岗位的学生,宁愿提前去任职意向单位上班而不愿意进行教育实习。另外,教育实习是公益性实践活动,不是生产性质的技能劳动,与非师类的生产实习相比,它没有劳动报酬,对于那些思想短视的师范生来说就更不乐意了。

4.实习动态管理薄弱。指派驻点指导老师和巡视老师,是保证教育实习质量、实行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大部分实习学校未能提供便利的食宿条件和办公环境,造成实习指导、动态管理上很难真正到位,对于那些分散实习的学生来说,实行有效的实习指导就难上加难了。

5.地方政府政策保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力度不到位。教育实习是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紧密联结,最需要地方政府政策保障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高校扩招和大众教育,不但造成师范生就业困难,而且也造成教育实习危机重重。过去是教育部门求贤若渴,向高校要人才,乐意提供实习舞台给师范生,吸引师范生充实教育师资队伍,现在情况相反,高校千方百计求教育部门留人,想方设法让中小学校接收实习生。这种不对称影响了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力度。教育又是不见经济效益的产业,要寻找一条双方合作共赢的途径,需要的是合作双方的长远眼光。

四、探究与对策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成因:

1.高职院校属于3B类线,录取分数较低,学生素质能力也较差,再加上近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不但给教育教学带来难题,而且给教育实习带来很大的困扰与挑战。

2.高职教育理念与师范教育理念的差异与转换。高职教育与师范教育有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理念就是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毕竟与师范教育在实施上、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实操能力强的高级技工,师范教育培养的是一专多能、为人师表的师资队伍。对于后者来说,其培养的规格要求更高,因为教师除了自身业务素质高之外,还要求是道德情操的楷模,教育能力的典范和学生的引领者、带路人,也就是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要让师范生做好教育理论转换和角色转换,必然要求教育实习见习更要做足功夫。

3.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机会较少。以前教育实习的时间是3周或5周,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及《实习见习条例》文件的要求,将教育实习的时间延长为半年。但是,实习期的延长并不意味着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机会次数就多,相反,一些地方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反而有未达到预期的实绩,这是为何?原因在于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存在沟通与必然的矛盾。许多地方教育局有政策性的硬性规定,但一些中小学校并不“领情”,执行中大打折扣,不让实习生实习半年时间。因为接收学校也有自身的苦衷,一是学科课程不能一下子容纳较多的实习生上课,或者需要的学科课程却没有对口专业的实习生,而另一些学科课程的实习生却太多;一是实在腾不出较大的办公场地、提供必需的食宿条件。这种供需矛盾长期影响着合作双方的积极性。还有一个不争事实是:许多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敬业精神不满意、不认可,害怕损害到升学率,因此,不想提供较多的课程和较长的实习时间给实习生。这就有让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主义的危险。

对策:

1.加强实习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教育学生“定位准确”,牢固专业思想,不要受浮躁风气影响而产生短视行为,特别是面临即将毕业找不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单位时不要心灰意冷,要自信自强,树立“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信念,一旦有机会,就不会出现因自己的专业能力荒废而再错失就业良机。

2.创建微格教室,探研微格教学模式,做好校内试讲工作。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尤其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尤其是提高主动性的教育,要求学生对实习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要主动、积极做好,做到位。加强微格教学,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包括教案撰写、讲课技能、板书技能、与学生沟通技能等。

3.注重教学技能实践锻炼,丰富课余活动。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法课程,加强教学法的学习指导;积极开展“三字一画”训练、演讲、朗诵比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借助社团组织开展帮教义教活动。总之,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为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提高提供各类活动和机会。

4.加强校政、校校合作,拓展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关系需进一步加强。为更好地加强我院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深感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关系还需进一步加强,需要在一个新的平台加强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合作双方定期沟通、交流的机制。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要求实习学校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精心安排和实施专业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为了进一步给实习工作打造一个良好平台,加强与实习基地校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学生到实习学校参观、见习和实习,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并可聘请实习基地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为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讲座,或为实习生安排多堂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做好角色转换,对实习生的成长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5.多渠道的顶岗实习路径,提升就业竞争力。除了到基层去,到边远山区去,更要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去。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创建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对接机制,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真正让学生既不废专业又拓展能力,在就业中占先机。

6.建议教育部、省教育厅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实习方面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

第5篇

[摘要]为提高地方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一些地方院校提出了对师范生进行全程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措施。文章介绍了全程实践教学的概念,描述了全程实践教学的活动设置,即强化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师范生的职业定位,传统师范实践教育与真实情境实验、见习相结合,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敏感性,集中专业实习,夯实学生的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双导师指导,改进实践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效果,同时对已经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

关键词 ]地方院校师范生全程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宋桂支(1982-),女,河南安阳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及教师教育。(河南新乡 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新乡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转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调查研究”的终结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SC1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100-02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此政策调控下,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大部分师范院校与当地高校合并或独立升格为地方综合性院校。这样的变化有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优势,也存在师范教育的特色被淹没、被弱化的危机。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师范生人岗后有适应期长、角色转变不及时等问题。为顺应时展的步伐、市场的需求,提高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提出全程实践教学的理念并付诸行动。

一、全程实践教学的含义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的U-S(Uni-versity-School,大学和中小学)合作育人模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以下问题:如何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如何增加大学和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我们有学前教育专业)合作的深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如何使大学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衔接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如何使大学教师的课堂内容更加鲜活具有生命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如何使大学教师的科研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具有真正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甚至能带动学生一起科研,促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如何教育出不仅具备学科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具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合格甚至优秀的师范生。在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摸索出一条新的全程实践教学道路。全程实践教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全程实践教学贯穿我们一生每个阶段的教学和实践;狭义来讲,全程实践教学就是为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师范生,大学生在本部以及大学合作单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实践锻炼活动。

二、地方院校全程实践教学的运作模式及过程

(一)现身说法,强化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师范生的职业定位

有些师范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对于自己将来当教师这件事情并不看重。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直接表示不喜欢当教师,只是拿一个文凭而已;也有学生说虽然是师范生,但将来真的当教师好像自己也不是很乐意,走走看看吧;也有学生说我很想当一个教师,但不知道怎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成为一个好教师,我在大学期间要做哪些准备?现在的学校需要的是怎样的教师?我在学校学的东西就能让我成为一个好教师吗?为引导师范专业新生了解教师,了解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在大学第一学期安排了“教师专业思想导引课”,聘请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者、优秀教师等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教师生涯感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等,同时现场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做可以让师范生从入校就开始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职业定位,为之后进一步实践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传统师范实践教育与真实情境实验、见习相结合,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敏感性

师范专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培养模式,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其中很多经典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是通用的,如“三笔字”和“试说试教”活动。“三笔字”作为实践课直接安排在学生的课表里;“试说试教”活动虽没有明确安排到学生的课程课表中,却是每个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大三必须进行的一个实践锻炼,有专门的教师在课下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每人不少于3个课时。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我们安排学生进人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为期1~2周的见习。见习内容的设置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学期主要是观摩,师范生主要帮助基地指导教师管理课堂、批改作业等,了解教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同时能熟悉中小学、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第三、四学期主见习内容是观察并记录基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了解指导教师的教育理念;第五、六学期学生大三,具备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可以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应用,“在做中学”,边实践边反思;第七学期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前面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后,可以尝试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如学前专业学生可以创设幼儿园新游戏,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关于个人成长的小组团体活动等。另外,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说,600多所地方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型和职业教育型转。这也是我们进行全程实践教学的一个原因。基于此,目前很多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和实验课时。因此我们现行有很多实验和实践课要上,有很好的合作平台,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做,也可以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上,如“发展心理学”幼儿言语发展能力实验,我们带学生到幼儿园和孩子们直接对话交流,观察不同年龄幼儿言语发展水平和特点,直观、生动、形象,学生收获也比较多,在了解孩子言语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思维发展特点,一举两得。

(三)集中专业实习,增加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务实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

师范生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能上讲台授课。因此在第七、八学期为师范生安排8~12周的教学实习,所有师范生要下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能力锻炼。有前面6个学期的见习基础和三年半的大学专业课程熏陶,这一阶段是学生提高和拓展的关键期。学生可以到不同教师的课堂去观摩、学习,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自己撰写课程教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经过不断修改,实现能亲自上台授课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继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相关创新性教学活动,如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实习基地的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为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沙盘指导等,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的特色。第八学期也是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期,学生实习的同时,也会进行实地访谈和调研活动,增强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完成毕业论文。经过这样不间断的见习、实习,师范生增加了对自身教师教育能力的认识,对将来的工作岗位具有什么特点等都有了清晰的认知,这对他们马上要进入的职业选择与定岗工作阶段非常有帮助。

(四)双导师指导,不断反思,改进实践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效果

学生每一次见习、实习都由学校分配的见习指导教师负责,在见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跟指导教师联系,同时指导教师也会对到自己负责的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保证他们的见习活动能顺利完成。另外,在实习基地,实习院校会给学生分配指导教师,有些基地甚至可以一个学生配一个教师,这样学生就可以全程跟着自己的指导教师,得到认真细致的指导,也能深入指导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和学习。我们非常重视每一次的见习实习后的反思,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立刻对这次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特别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不断调整安排,与实习单位沟通,以便见习、实习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真正起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地方院校全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一)地方院校全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经过不断摸索,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对2013级师范生发放了全程实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调查总人数为396人,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结果显示,有62.6%的学生认为第一学期的“专业思想导引课”非常有必要,97.3%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60%的学生非常赞成这种模式,愿意积极参与,48.7%的学生反映在实践中基地指导教师对自己帮助最大,26%的学生觉得实践过程中接触到了中小学生、幼儿,对自己影响最大。全程实践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师范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他们从书本上学的东西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不再觉得理论枯燥无味;实践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书本上没有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和自己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二)地方院校师范生全程实践教学的反思

一是在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对自己帮助最大,我们采用的是“双导师”制,也就是说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擅长理论研究,缺乏基础教育经历和经验,对学生的帮助显得不够,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把合作基地的骨干教师“请进来”,给学生授课或开办讲座,而我们的教师要“走出去”,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体验、丰富自己的经历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指导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感想及反馈会上提了很多意见和要求,如每次见习安排不一样的学校需要每次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指导教师,如果能固定学校、固定班级对自己的见习应该更加有利;还有的学生提出想到中学见习,有的想到小学见习,或者两种层次的学校都想体验一下,不知道学校能否考虑。这就需要我们今后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给予更合理安排。还有一些学生对见习、实习不够重视,对教师安排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给实习基地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方面。

三是实践合作单位的教师普遍反映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具有很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加快他们工作后适应工作岗位的速度。但是实践基地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学院在实践后的反思和总结能不能及时反馈给他们,以便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高校教师能不能与实践基地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在他们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学校的帮助,特别是科研方面;等等。这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改进的一个方面。

地方院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如何能让我们的师范生成长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要走的路还很长。

[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提高素质教师示范

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和规定的专项练习技术动作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技术,达到发展身体,提高素质及运动成绩的目的。在体育课教学与运动训练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则是教师的示范。

示范动作应用的好,方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示范动作在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目的明确时机掌握的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上新课或学新技术前,教师都要讲解学习内容,此后做一套完整的动作示范,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特别是当学生一下看到教师做出优美,熟练的难度动作,有一种兴奋的心理,同时对动作概念由耳听到眼见,印象更进了一步。在教学当中,还可根据动作要求,难度,分解反复或放慢做动作,以此教师的动作与学生建立一种暂时性神经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想象,并掌握新课内容。且不可盲目地做示范,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正确的示范动作,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示范教学是以准确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在面对学生做示范时,则应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便,优美,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动作建立一个正确概念,这样可消除难度动作的恐惧感,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如:上武术课学习腾空飞脚,教师单纯讲解技术要求:左腿向前,向上摆腿,右脚蹬地跃起,身体腾空,两臂由下向前,向上摆起,右手背迎击左手掌。在空中,右腿向前上方弹踢,脚面绷直,右手迎击右脚面;同时左腿屈膝,左脚收控至右腿侧,脚面绷直,脚尖朝下......学生听起来较难,较抽象,不易懂,有些恐惧、自卑感。如果教师再结合正确的示范,让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形成感性认识,这样大大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消除学生们的恐惧心理,同时也确保课的质量,因此,教师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每个学生了解到要学习的动作造型、结构、要领和方法,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三、相互间分析与比较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可把做动作正确的同不正确的区分开,让他们相互指出优缺点,这样可使不会的或概念模糊的同学有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机会,而会的学生又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课化。如:教师在教完本课内容后提出要求,采用分组或分排练习,分组由学生骨干领到指定定点进行练习。或逐个轮流练习,其他同学观摩,评论,或者两人一组,一人练习,一人观摩、评论。最后再集中由学习骨干做完整示范表演,教师加以讲评。这样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反复体会动作,又能发动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分析纠正动作,取长补短。或者分排练习由教师发令,分排轮流重复练习,在练习中及时纠正动作,保证练习的数量和运动负荷,激发学生相互观摩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动作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为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有更多的优越性。它能把多学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因此,分析比较可起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示范与讲解,位置及方面间的关系

示范与讲解因结合应用,使直观和思维相结合。讲解的内容要正确,通俗,易懂,精简摘要,富有启发性,动作难度大的,教师的示范可放慢,同时注意强调动作技术的特点等。如:武术动作向前冲拳,冲拳时总是拳背或拳眼朝上,而收到腰际抱拳时总是拳心朝上;推掌收回到腰际时总是以小指外侧贴身,掌心朝前,掌指朝下;向前冲拳,推拳,总是拳不过肩,掌不过眉等。讲解这些带规律性的内容更便于学生掌握好动作技术使动作做得更确切。其次,动作的规格和标准,是武术技术规范化的关键,通过讲解使学生具体地明确动作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将有助技术的提高。动作易犯的错误,它可以提醒学生防止这类错误的发生,即使在练习中出现了这类错误,学生也会很快地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动作的关键环节,掌握动作关键能力如何,决定着能否较快地正确地学会动作,因此要强调这方面的讲解。

第7篇

目前,高师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6周。实习目的主要是了解中小学教学常规,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接触班主任工作,培养从业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师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们认为我国高师教育实习还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1)对教育实习的重视不够;(2)教育实习时间短,流于形式;(3)教育实习形式单一;(4)实习生对中学数学教学发展和改革的现状不了解;(5)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指导、管理不到位;(6)缺乏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

总之,由于高等师范教育实习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对高等师范教育实习应进一步进行改革。

2 对高师数学教育实习改革的建议

2.1 教育实习要全程化

本科实践教学无疑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环节链,但对于教育实习来说,重要的是在设计各教学环节时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统筹设计,相互贯通,使教育实习全程化。全程化,即时间上的全程化和过程的全程化。前者指将教育实习分散贯穿于教师教育的整个周期之中,按年级安排不同层次要求的实践内容;后者指实践过程的全程化,即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2 延长教育实习时间,采用系列化的教育实习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过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平均在15周左右,而我国多数为毕业前一年的6周左右。针对师范类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延长到10周甚至是一个学期,采取系列化的实习模式。具体可采用如下系列教育实习模式:

(1)教育见习[1]。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进行职业感受教育活动,即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使学生一入学就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师使命的神圣感。通过观摩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结构、常规训练,以及详细观察中小学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学生上(放)学、课堂教学、班队活动、课间活动、个别教育等,使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角度初步接触中小学教育教学,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领会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初步具有热爱中小学教育、热爱中小学生、热爱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崇高思想情感;增强职业意识,提高加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最好每学期有一周的见习,而且要有专任教师指导,并有具体任务,布置作业,制定见习考核办法。

(2)模拟实习。学生大二、大三可进行模拟实习,主要采取微格教学方法,播放一些观摩课,主要是一些特级教师的优质课,充分利用声像技术,对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方法进行模拟、演练、讲评和分析讨论,进而进行反思和改进,培训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微格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明确的方向和指标,并可将试讲全过程对照录像进行分析和评价。

(3)规范性试讲。学生进入大四可在校内实习,进行规范性试讲。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备课,然后分小组在本组同学面前“试上一节课”,再由学生评价,教师总结。“试上一节课”关键要在“试”上做文章,让学生在学习了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并掌握了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后,“试”着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写教案、课堂导入、组织教学、提问启思、课堂应变、结束授课、批改作业等环节,体察上好一节课的各个环节的酸甜苦辣。

(4)规范性实习[1]。规范性实习分为两段:前段为见习期,实习生必须在实习学校统一安排下熟悉实习学校和学生,观摩实习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后段为实习期,每位实习生要上6-9节数学课,每堂课必须先进行试讲,教案需经指导老师签字认可后,方可给学生授课。且每位实习生必须互相听不少于6节课,并做好听课记录,互相交流,通过“镜像效应”提高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每位实习生都必须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课外辅导。

每项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对自己的教育实习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做出书面实习小结。

2.3 建立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

为了切实提高师范类学生的数学教育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实习基地搞好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打破高校与中小学彼此隔绝的藩篱,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优化组合的合作指导小组,及时对实习生进行指导,保证教育实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这样不仅使中小学教学中的问题与人才需求能及时反映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培养计划中,同时,也能把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带给学校,促进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的联系,从各个方面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委托培养、课程进修、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与教育实习共建单位通力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和广泛的联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教育实习基地学校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实习机会的同时,也为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基地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引领,实现互惠双赢。

2.4 加强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2]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深入进行教育实习改革的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大学指导教师,要在系内组织对指导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指导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把实践教学放到和课堂教学同样的高度来认识,建立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技能强的实践教学队伍。加强指导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趋势的掌握,熟悉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深入研究实习指导内容和技巧,重视自身师范素质的锤炼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亲临学生实习的现场,认真听取实习课,加强教学方案设计的辅导,组织学生说课、讲课、评课。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则要向实习生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学示范,为实习生尽可能提供教学机会,并给实习生的教学提供意见,帮助准备教学设计等。

第8篇

【关键词】高专师范新生 时间管理倾向 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33-03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已得到认可,可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不等同于会管理时间。从1816年开始,心理学界开始对时间心理学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日趋丰富和成熟:包括时间的知觉、认知、推理、记忆等。我国学者黄希庭和张志杰在2001年提出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的概念: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具有动力性的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个体运用时间的方式上,通过心理及行为方面体现出来,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方面构成。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信念和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我的监控。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专业、年级等人口变量学方面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Macan等在研究中发现,女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张丽娟、董好叶研究表明,在性别方面,男生的时间监控观高于女生;年级方面,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时间价值感要高于一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的研究则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陈本友、张锋、邹枝玲、杨勋、黄希庭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的不同,后续应继续深入探讨进行研究。前人关于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钟慧的研究认为,越是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其成就动机水平越高。黄岗、秦启文、张永红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睡眠质量也较差。李晶研究发现,越是焦虑的人其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较低,存在显著负相关。王娟的研究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赵建新通过调查研究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对提高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的影响。William时间管理倾向能有效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和学业成绩。李黎的研究表明,师范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投入,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高等专科师范生,正日益成为未来人民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人才。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对丰富的大学生活非常感兴趣,从忙碌紧张压抑的高中生活过渡到以自我安排为主的大学生活,若对时间没有充分合理的安排,那么在课外活动及学习之间的选择可能会产生矛盾。因此,研究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能为提高学生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的水平及学业成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选取广东省某专科师范院校271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22份,得到有效问卷249份,问卷回收率为92%。其中男生101人、女生148人,文科154人、理科95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该量表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组成,共4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智育学习成绩评定。收集被试大一学生第一学期智育学习成绩评定,按1-5分等级记分:1表示不及格、2表示及格、3表示中等、4表示良好、5表示优秀。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录入数据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调查

1.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看出,时间管理倾向平均分为3.30分,高于中值水平,因此可以说明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高于中等水平。

2.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和专业差异。见表2和表3。

(1)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差异。为了考察不同性别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2。从表2数据可看出,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性水平。

(2)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专业差异。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3。从表3数据可看出,文理科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均没有差异。

(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4。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不及格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三)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矩阵

从表5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时间管理倾向越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越优秀。

(四)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首先把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能解释54.4%的变异(见表6)。

为了进一步了解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学习成绩的预测,现将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因子作为预测变量,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可以解释55.6%方差变异。其中时间监控观的解释力最强,达到了50.5%,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分别解释变异量为3.7%和1.4%。

三、讨论

(一)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的现状

本研究经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专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时间价值感维度、时间监控观维度和时间效能感维度均高于中数水平,这一研究和李晶(2012)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学生拥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能认识到时间对自己的重要性,运用与运筹时间的能力较强,对自我驾驭时间、有效管理时间的信心也较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繁忙的学习任务中已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模式,并且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大学生活中。本研究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高专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在性别和专业方面均无显著的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也相对以往来说较为少见。大学校园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均面临严重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学习与掌握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角色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方面也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文科生和理科生虽然在所学的课程性质特点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如何管理时间方面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也说明了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个体行为,受性别、专业等因素影响不大。

(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绩优秀的师范新生与成绩不及格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研究结果和李黎(2010)的研究认为成绩优秀的师范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强于成绩较差的师范生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相关分析也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这说明时间价值感高、时间监控观强、时间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对自我的重要性,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运筹时间的能力较强因而能制定出与自我相适应的学习计划,并且在管理时间的行为方面自信心较强,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比较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三)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成绩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成绩,其中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能够预测学习成绩50.5%的方差变异,其次是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最低。这个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张志杰等(2001)的认为时间监控观对中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张志杰(2004)研究认为若个体对时间的价值和功用持肯定态度,对时间驾驭充满信心那么必然会体现在工作情境中,表现为更积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黎兵、杨嘉乐(2004)也指出时间监控观能显著影响学业成绩。时间监控观在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中是最具操作性的,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活动来体现,包括了设置目标、计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性五个因子。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运筹利用时间的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设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好学习计划,优先分配好时间完成重要的任务,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刚进入大学还不能很好适应自主管理时间的生活,缺乏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能力及自我对时间监控调节的能力较差,导致学习与课余生活时间发生冲突,影响了学习成绩。

四、结论

第一,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高于中数水平,在性别及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差异显著。

第三,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和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时间管理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成绩,其中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时间价值感次之,时间效能感预测力最差。

五、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是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人格特征,对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对个人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应提高自我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业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呢?本研究结果一个重要提示是虽然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都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那么在培养学生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的同时必须着重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技能技巧。米豆豆的研究中指出时间管理能力是可培养的,部分企业管理和大学内部已开设相关培训内容,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开设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因此,高专院校也可通过心理辅导中心开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系统教授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注重养成科学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自主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合理设置目标、恰当制订计划及有效分配各类资源,以保证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本友,张锋,邹枝玲,杨勋,黄希庭.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

[2]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

[3]付爱兵.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8)

[4]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

[5]黄岗,秦启文,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1)

[6]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4)

[7]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5)

[8]黎兵,杨嘉乐.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92)

[9]李黎.师范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当代教师教育,2010(2)

[10]李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拖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米豆豆.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2]王娟.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焦虑的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14]张丽娟,董好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15]张志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递增效度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16]Britton B K,Glynn S M.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 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 In:JA Glover,R R Ronning,C R Reynolds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Plenum Press,1989

第9篇

关键词:高师教育实践课程;问题;价值取向;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35-03

教育课程是高师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师院校为培养合格教师而开设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它包含教育认同与信念、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等丰富的课程目标领域。高师教育课程中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所论者颇多 [1]~[3],而对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涵、价值、实施、评价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一、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高师课程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高师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按课程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三大类。就课程比例而言,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这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课程学分所占比例相差甚远。如美国占到了总学分的33%,日本占到了17%[4]。在不到10%的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存在内涵窄化、课时不足、内容单一、管理失范、考核不严、实施环境欠佳等问题,影响了高师教育水平和职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高师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但大多数改革是做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修补补的事,做点带有敷衍、应景式的“改革”,“真正能拿得出称得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既能为学生着想,又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方案的高校确实不多”[5] 。

1.课程内涵窄化

在传统高师课程体系中,一般只是把教育实习视为教育实践课程,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视为纯粹的教育理论课程,把教育见习、教学试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等视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一门课程,缺乏必要的规范、管理与考核措施,造成教育实践课程内涵窄化。就课时量而言,教育实习一般为8周,占本科生四年总学时的4%左右,除去第一周的熟悉环境和听课,最后一周的整理实习材料和总结,大致只剩下6周的上课时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参与教育的全过程,毕业后进入教育教学工作岗位,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甚至是从头开始学习。

2.课程目的不明确

目前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在内容上偏重教学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获得与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没有把教育实习当做教学反思行为养成、专业能力发展和专业情意培养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实践课程目的不明确,加之实习时间短、次数少,实习的内容仅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学生难以把教育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无法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隐性教育知识,无法及时发现自身智能结构的优劣,无法尽快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技巧,很难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课程安排不合理

教育实践课程太少,甚至在一些学校被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被削减掉。在课程安排上,也显得极不合理。实习时间过于集中,本科一般集中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但本科生的就业工作一般在第七学期开始启动,学生在实习期间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寻找工作单位上,对实习精力投入不够,实习效果受到影响。在实习地点的选择上,分散实习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集中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学校实习,两种实习形式共同的特点是学生只能在一所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实习,不利于多元教学方法、教育风格的学习。比较而言,集中实习比分散实习管理规范、指导有力、效果较好,但高校扩招后,师范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实习基地接受实习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实习安排困难,有些高校只得动员学生分散实习。

4.课程考核不严格

教育实习虽然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考核不严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分散实习,即便不参加实习,学生随意找一个学校,只要能签上等级,盖上公章,也就可以蒙混过关。教育见习、教学试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等,因为没纳入教育实践课程进行管理,所以只是鼓励、倡导学生参与,无法进行考核。即便有些学校规定了教育见习时数、教学试讲过关及技能训练达标等,但因为没有与学分挂钩,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施困难,效果较差,最后都不了了之。

5.课程实施环境欠佳

实施环境欠佳是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是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缺乏政策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中小学校参与高师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中小学校接受学生实习、见习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不强,高师院校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二是受中小学校现实状况的制约。我国中小学校班额普遍较大,升学竞争激烈,中小学校觉得接待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多是应付了事。三是高师院校联系中小学校、社区的主动性不强。高师院校很少能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主动走进社区、中小学校,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与合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高师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专业情意淡薄,工作适应期延长,影响了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到师范生对教育的信念与情感、对中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对中学生心理的把握、对教育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对班级管理及人际交往的策略掌握以及对于自己的认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6] 。

1.教育实践课程是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国内外许多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林崇德先生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把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部分:一是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二是文化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四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从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实践智慧[7]。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知识从根本上不同于科学知识或者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而是经验性的、情境性的、带有教师个人的风格和特征的整合性知识[8]。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而通过实施教育实践课程,能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智慧。

2.教育实践课程是职前教师专业情意提升的有效保障

教师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意。专业情意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解、职业认同、职业信念等。职前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需要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个体实践活动中实现。教育实践性课程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育,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自豪感。这一理论在国外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法国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时间约占总课时的25%,在师范生进入高校学习前,通过讲座、参观等方式,进行为期两周的职业见习,了解教育系统的运作和未来的工作环境,增强职业感受[9]。教育实践课程有效地实现了高师学生“知情意行”及教师人格的和谐统一发展。

3.教育实践课程是职前教师专业化实现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关注逐渐从教师能否成为一种专业、要不要专业化转向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对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试图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同继续教育紧密结合的新的职前教育模式,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教育理论对于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否则,教育理论仅仅是空中楼阁。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就会造成学生的生活世界被遗忘,作为生命个体的个性发展被忽视。因此,教育实践课程不仅应以学生的独立个性发展和个体理论形成为目标,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加以关注与反思,成为具有反思精神与行动能力的研究者与实践者,进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1.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体系

要解决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构建科学具体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体系,并以课程目标统整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环节。

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其基本关系是:借助知识技能,经过程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形成、提升的过程中[10]。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教学策略性知识,掌握基本的教师技能;具有初步的批判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初步的专业情意,愿意从事教育职业;形成自我专业特长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每学期、每学年的具体目标。一、二年级侧重教学技能训练,参与教学观摩,增强职业感受等;二、三年级侧重课堂教学和班队工作技能训练,把握教学基本环节等;三、四年级侧重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把专业情意培养贯穿始终,专业情意是其专业素质的核心成分,浓厚的专业情意是优秀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这种专业情意的培养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主体的观察与亲历,否则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我们所期待的专业情意[11]。

2.构建合理的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1)教育理论课程实践化

从整体上考虑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联系,改革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如教育学课程中介绍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涉及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心理学课程中要介绍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一般特点,介绍问题学生的心理及教育对策;学科教学论既要讲述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熟悉中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体系、了解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向,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达到很好的融通。

(2)教师技能训练类课程规范化

配合高师院校目前已经开设的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法等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拟订各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阶段计划。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一、二年级侧重于普通话和三笔字训练,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三笔字,并通过书法、普通话考级;三、四年级侧重于口语表达以及音乐、美术、手工等与小学教育相关的技能训练,规定学生弹唱儿歌、讲童话故事、编排舞蹈的数量。

(3)落实教育见习实习类课程

加强并规范教育见习与实习环节,缩短高师学生到教师的适应期。1)教育见习。改变学生实习前集中见习的惯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规定学生1~4年级都必须参加教育见习,学期见习时间不少于8学时。一年

级的见习主要侧重于职业认知和对教学的直观感受,二、三年级的见习要求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四年级的见习则侧重于教育教学研究及反思。2)模拟实践。学生在三年级开设学科教学论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职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材处理能力、教学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培养可以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地进行。第一阶段利用微格教学,通过讲课、观摩、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环节,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第二阶段通过反复试讲,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考查和检验。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到14~16周左右,也可以探索学生顶岗实习这一有效途径。

(4)增设教育研究类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更是教与学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除了给学生开设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测量评价等教育理论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教育研究类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教育调查。师范生在每个寒暑假都要进行教育调查,内容应该涉及到中小学教育现状、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等,并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2)教学反思。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育实践课程已经结束。实际上,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问题,有很多的思考。实习返校后,除了必要的实习鉴定、总结、表彰之外,开设“课堂教学反思”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教育教学实习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3)教学研究。通过规范学生的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

教育实践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内容也非常宽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或专业特点,开设适宜的教育实践课程。

3.构建多样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评价观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统一等特点,而这些评价理念显然无法适应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多维性、内容丰富性、实施灵活性的要求,传统的评价体系只能束缚教育实践课程的手脚,并最终影响其实施效果。因此,构建多样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显得非常必要。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采取社区评鉴、学校评价、家长评说、学生评估、同学评议相结合的办法,重视所有评价主体的话语权,收集来自方方面面的评价意见,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合理性。

(2)评价内容综合化

教育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积极情感体验的形成;既要有统一考评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3)评价过程动态化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强化信息交流与反馈环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评价成为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主体之间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4.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赋予教育实践课程合法化的课程地位

由于受传统课程观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在目前高师专业教学计划中,除将教育实习视为一门课程、给定相应的学分外,教育见习、教学试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等实践课程没有取得合法化的课程地位,没有相应的学分,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规范的考评措施。学校应该根据实践课程每32~36学时1个学分的计算办法,给定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纳入课程总学分,并制定科学、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的依据,每学期定期考核,如实践课程学分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就不能毕业。只有解决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地位问题,才能确保这一课程的合理开设与顺利实施。

(2)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方式

教育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不同,在课程形式、时间安排上,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制定规范统一但方式灵活的考核标准。比如学生技能中的普通话学习,除普通话课程考试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课外训练,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学生如果达到这一标准,则获得相应的教育实践课程学分。延长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并将其适度分散,第四学年集中安排8周实习,其余6~8周实习平均放到前三年的每个学期中,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真实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感知教师这一职业的意义和魅力。

(3)创设良好的教育实践课程支持环境

学校要加大投入,增加微格教室、手工室、美术室、演艺厅等,改善校内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环境。要强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社区、中小学校在高师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加强与社区、中小学校的密切合作,在共享、互赢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如借鉴英美等国家的经验,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把接纳教育实习工作作为中小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必要时可以与评选优秀学校、示范性学校挂钩,建立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于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12]。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推动高师教育实践课程顺利、有效、深入地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强.走向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J]. 全球教育展望,2006(6).

[2]余文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 教育评论,2007(5).

[3]杜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 [J]. 教育研究,2007(9).

[4]乔桂英.论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整体观[J]. 太原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J]. 新华文 摘,2008(17).

[6]周晓静.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与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1(7).

[7]朱晓民,等.近二十年来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述评[J]. 山西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8]韩继伟,等.西方国家教师知识研究的演变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8(1).

[9]高洪源,等.关于强化与创新高师教育实习的构想[J]. 高等师 范教育研究,2000(3).

[10]潘洪建,王传金.关注过程毋忘知识[J]. 当代教育科学,2005 (10).

第10篇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于2014年8月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出发点在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通过启动实施该计划,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从师范类院校招生、教学、实践等环节入手,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在该意见中,教育部明确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实施的指导意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在今后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地方高师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意见,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但诸如“传统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相对封闭、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弊

端”[2]依然存在,既不能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

一直以来,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与当地的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过多注重理论教学,未能很好的跟踪并适应不断加速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对中小学新课改的关注度不够,与中小学的沟通协作机制不够完善,高校与中小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机制没有形成。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未能及时反映基础教育的需求,毕业生的师范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不高,无法充分满足中小学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二)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偏少

高师教育一直强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中明确强调指出“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但在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学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八周左右,远达不到四年制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不少于一学期的新规[3]。对于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来说,实习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卓越教师”理念与认识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与提高,对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其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自我反思能力也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达标

高师院校培养中小学“卓越教师”,需建立一批稳定、优质的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高师院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习师范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要选配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工作。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与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当前很多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存在建设标准和规范欠统一、实习基地师资状况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无法很好地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和师范技能提高的需要。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积极性保障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工作顺利实施是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特别是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教育经费是“卓越教师”培养实施的最基本的保障。为确保“卓越教师”培养取得预期的成效,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为地方中小学校培养出优质、卓越的师资,地方高师院校需要加强教师教育所急需的课程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工作,需要大量的优质师资、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基础教育合作导师、网络学习和师范技能展示平台、微格教室及设备等。这些举措的落实都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加大对“卓越教师”培养的专项教育经费投入。

二、中小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首先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明确全方位的协同内容,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其次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位一体”卓越中小学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应以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先导,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小学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引入分段全线的规范化实践教学,试行社会评估和跟踪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4],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重视师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设置培养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中小学新课标要求,并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三)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变革

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实施4+2(1.5)双导师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施4年本科、2年教育硕士、5.5年本硕的双导师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化

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第11篇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年,是高师教育实习改革向纵深发展的10年。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新的《二年制师范专科8个专业教学计划》,将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4周增至6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高师教育实习的改革从转变观念,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有了新认识、新措施,高师教育实习也有了新的起点。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内容、时间、形式、管理和实习基地建设上。

(一)教育实习内容扩展

由主要是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扩展到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方面,以培养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科研能力。有的高师院校还结合教学计划,安排平时的见习、观摩,形成经常性的基本功训练和分阶段的教育实习相结合,并撰写教育论文。

(二)教育实习时间略有增加

师专实习时间由4周增加到6周,师专一、二年级的见习、观摩时间结合教学计划另行安排学时,其它实践环节的训练机动安排,本科院校实习时间一般为8至10周。有的顶岗实习还延长为一学期。

(三)教育实习形式多样

这一时期的实习形式体现了多样化、多渠道的特点。从实习地点集中到分散,从单纯由高师教师带队指导实习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实习中学指导实习,从部分分散委托地方教委及所管辖中学的实习到全部分散到生源所在地中学或回到中学母校实习。还有将教育实习与新教师试用期结合,在试用期一年满后成绩合格才发给毕业证书,这种形式也有和预分配结合的。

(四)教育实习管理走向联合

由于实习形式的改革,管理方式也随之改革。实习中学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高师院校成立实习领导组,共同负责协调、督导、检查、总结等工作,三方都把教育实习当作份内大事来办,高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从实习生及往届毕业生的适应状况表现出来,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信息。

(五)教育实习基地共建

教育实习改革的深化,促进高师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高师与中学的联系和协作。实习基地建设是教育实习有关三方的共同任务,三方有优势互补性。建立并稳定实习基地,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是教育实习改革研究的新课题。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改革为例,师专的教育实习改革方案、模式也各具特色。辽宁省抚顺师专的《教育实习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方案①获1990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这项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果包括建立教育实习合同学校,聘任教育实习和教材教法兼职讲师团,密切与中学教育改革的联系;实行教育课程论文答辩制度,初步培养了学生教育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教育工作能力;对毕业生教育工作适应性跟踪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生培养规格”和“学生中学基本教育能力训练纲要”。该成果在加强教育实习过程控制,实行教育实习质量评价的分段离散式考核方法等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借鉴、应用价值。

笔者所探索的“从模拟实习到教育实习两环节三步指导模式”②,该模式有具体简明、易于操作的优点,又有概括相关、系统有序的长处,既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又是教育实习经验的系统总结,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纽带。三步指导模式中共有的一项是反馈评价,评价最主要的功能是反馈、调控和改进。课堂教学评价六条主要指标体现教学诸要素的动态相关、层次有序、整体功能。运用这六条指标(或称标准)指导教师示范评课,用图表规范评课,有效地培养了实习生的评课能力。笔者从1985年开始参与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此项实验由语文自学辅导教材编著者、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颜振遥先生主持。在实验中,结合师专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和教育实习改革,提出了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的“两改三分”职前培养模式③,探讨了教学实验教师的超前培养,具体方法和研究思路如下:从颜振遥编著的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材入手观摩自学辅导教学讲授自学辅导教学理论初步掌握其教材特点与教学模式见习试教、模拟实习反馈评价、研究教法和学法的结合教育实习、规范教学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初步的教学研究。追求目标———使学科教学法课的教学过程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使学生得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和应用训练。“为研究而培训”对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都是高质量的培训,也是教师培训应当追求的目标。

二、世界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

80年代以来,教育实习的改革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一体化等特点。

(一)更新课程体系与实习内容综合化英国在“教师职前培训改革”中,突出了培训教师职业技能,提出教师应具备的27种职业技能及建立教师技能档案。课程门类相应增多,开设应用性较强的教学技能课,充实教学法课程内容,包括表达技巧、评估方法、备课、教学材料的选择与准备等。美国师范教育的教育专业课程中2/3为教育理论课程。美国的学者主张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一体化,强调师范教育各部分———教育理论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学科教学法及临床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日本的实习内容全面丰富,包括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特别活动、学生指导等,使实习生直接掌握学校各个领域的经验。日本还安排“临界”教育见习,以利于实习生把握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过程特点。

(二)教育实习时间延长与实习模式多样化英国教育学院学生要参加约15周教育实习,采用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培训教师模式,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重视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改革突出特点是“重负荷的教学训练”,实习生承担教师平均工作量的1/3,约每周上课10余节。德国实行两阶段教师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大学负责的修业阶段,包含作为“学校实践的教育实习3次共12周”。第二阶段是教育行政当局负责的实习阶段,实习阶段长短不一,一般是18~24个月。德国的两阶段教师培养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但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结合紧密,实习阶段通过与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科建立联系,并将该阶段学习的教学法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此保持两阶段的连续性。美国的初等师资专业训练中,教育实习占师院全部课时的8·7%,在普通学院教育系占7%,在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占6.6%。美国实习教师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完成一年的实习。美国采用集中实习并分为临床实践与现场实践两种形式。临床实践基本上在学院内或实验室内进行,主要是一种带有实验性的实践活动。现场实践到学校现场实习,目的在于应用和验证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研讨的问题。

有的高校采用实习生制,一半时间在校内,一半时间在实习学校。毕业教育实习,要求在完成文理科、专业学科与教育专业三方面的必修课和实习前的各项实践活动,并经考核合格才能申请参加。前苏联采用连续性教育实习模式,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连续4个学期,每周学校实习课4小时,4个学期共256学时,新教学计划使不同科系的教育实习比原来增加28%~47%;低年级的实习活动作为教学———教育过程的必要环节,作为培养教师职业准备的初步训练。法国师范院校新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连续性强,改变过去把实习放在最后的传统做法,共486学时,占两年培训总时数的25·7%,此外,还加一周不占课时的“校外教育机构实习”。欧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单从所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可以得到验证,约占总学时数的7%~8%。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时间相比,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实习时间太短,又要全面顾及教育实习内容,培养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时间太短而要求提高,两者是不相适应的,这也是我国教育实习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育实习合作管理与实习基地稳固化教育实习管理由大学、实习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管理已在许多国家实施。实践证明:“要使师范教育改革取得真正成功的保证和有效途径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在进一步开展教育研究与教育发展活动中携手合作。”⑥大学聘请出色的中小学教师进入大学参加未来教师的培养工作,大学中从事师范教育的教授则应该走出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一起总结、整理目前学校中最好的经验和措施,使教育科学研究植根于基础教育实践之中,使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英国教师职前培训制度的改革要求实习生深入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密切联系,这种合作管理形式是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当局和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组成“伙伴关系指导小组”,作为领导机构,并为师资培训制定指导培训原则和目的。同时,还要求实习学校的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都能更多地参与对方的工作。中小学也由过去作为师范教育被动的实习场所转变为主动和积极的参与者。以“中小学为基地”是师范教育重视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日本培养师资院校的教育实习机构比较完善,建有许多附属学校作为教育实习和研究基地。有些大学还成立了实习指导中心,下设研究、指导、实践、调查四个部门,推动教育实习研究,并对培养教师教育能力进行科学研究。

第12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这句古诗形容教育的无私与光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优秀教师年度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小学优秀教师年度总结1时光飞逝,20--年学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我有幸获得在吴宁一中学习并锻炼的机会。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我们学校老师们关怀和帮助,而且也得到了吴宁一中同事们的关心,这一年我是幸运的,同时我也是幸福的。所以,这一年我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忘以党的新时期精神为指导,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现将一年来的政治思想、教学和学习等方面的工作报告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学年,我能够自觉认真学习领导传达的文件精神,积极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工作并认真完成。同时我也认真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教学法规,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树立高尚的师德。通过学习,我能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我积极努力力求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干、作风踏实、为人诚实。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令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教学工作方面,能认真学习专业业务知识,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

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制作课件、领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积极查找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问题和难点。上课时认真授课,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搜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解释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评价良好。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觉得自己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需要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所以我在一中抓住一切可学习的机会,努力认真学习。第二学期,我很荣幸获得了上市级公开课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上市级教研活动的公开课,同时这也将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还有我也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课,这一次我虽然没有试教,时间只有一天准备时间,但我觉得自己有进步了。这次评课的老师表扬我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不足。所以我会扬长避短,并相信有努力地付出,肯定会进步的。

三、学习方面

在工作之余,我很努力向优秀教师和书本学习。我积极听课,向老师们学习,到现在为止,我已听了近40节课并受到这里老师们的好评。我会经常听韦旭康老师和胡卫阳老师的课,我从韦老师身上学到了新颖的教学设计始终让人眼前一亮;我也从胡老师身上学到了工作的敬业精神和专注,十分敬佩。利用暑假休息时间,我向书本学习,我看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专著,如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初中英语版的走进名师课堂和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而且几乎每天下班之后,我会在电脑前写下一天中印象最深的记忆。就这样我也养成了喜欢写写的习惯,并让自己学会写论文。幸运的是我在暑假时写的论文,“整合德育常规,优化班级管理”投稿到新课程杂志社,并且发表在该刊物上。

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工作,我发现自己有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努力地工作,更需要积极参加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提高自己,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

小学优秀教师年度总结2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贯彻学校有关精神。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常利用课间,和放学前的时间,甚至对个别学生把他们带到家中利用晚上的时间义务补课。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我觉得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小学优秀教师年度总结3“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对于我们这些还在校园里面学习理论的师范生来说,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的前奏,为我们后来的实习打下基础,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教育本质铺设了一条轨道。

一、见习目的

学习分为两种过程: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我们师范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关于教育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没有真正的实践机会亲眼见证。而见习无疑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一个关键步骤,唯有实践才能检验出真知。许多优秀教师都是“听课听出来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

二、见习概况

这次见习主要是在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五缘实验学校、集美中学三所学校进行,共听取七节语文课。见习形式有集中多媒体教室听课,也有分开到各个教室听课。两者相结合,让我们显而易见其中的优劣。

三、见习内容、过程和完成的任务

(一)见习内容

我们是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师范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体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所以这几次见习的目标都是语文课。先后听取了人教版六年级、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八年级、七年级。

(二)见习过程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师范生一同到曾营小学电教馆进行第一次听课,这次采用大教室的形式,形式相当于公开课。曾营小学有准备教案发给我们,人手一份。而第二次在五缘实验学校听课则是分散到各个教室,感受小教室的气氛。显然没有了公开课的气氛,但更多的是真实。最后一次在集美中学,与第一次一样采用大教室听课。

1、认真准备

我们师范生事先已经知道听课教育实习报告范文目,所以可以事先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同要先备课后上课一样,要先备课后听课。

2、仔细观察

听课时仔细观察,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神情体态;观察学生的应对反应、神情状态、交往习惯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我们还得学会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

3、详细记录

详细记录的前提就是专心倾听。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课,用“钢笔录像”,记录教学的`主要过程、精彩对话、意外生成、练习设计,还有自己即兴点评或瞬间碰撞的思维“火花”等等。

4、整理反思

详细记录的速度总是有限的,总会有遗漏,这就需要课后及时地回忆补充。尽可能地“还原”课堂,然后详细分析、认真思考,找寻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背后的思想观念、理论依据,剖析其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完成任务

从20--年3月15日至20--年6月1日共完成了三次听课,期间按照要求我们认真听课,做好记录。

四、见习体会

(一)用心去和孩子交流才会收获同等的爱。

在见习当中,在曾营小学《玲玲的画》这节课上,我们真正见识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浓烈情感。叶秀萍老师首先采用竞争的方式将班级分成“东边国”和“西边国”,而她本人相当慈祥就更加给了学生很好的发挥空间。因为学生不用担心答错,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在辨析“副”和“幅”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学生分辨不出,仍然会回答“一幅手套”,然而叶老师并没有严厉批评。在老师眼里,孩子都是纯洁的天使。所以她耐心地讲解,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点化为简易的单纯的形象区别。运用“副”的古文字形,形象概括“副”是两个分开的一样的事物。相信经过这样的讲解,无论是哪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集美中学黄清华老师的课堂上,在品味语言这个环节当中,学生们都相当认真地回答,答出自己心中所想所思。可是黄清华老师却没有进行合理的交流,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答题中的各别词语。显而易见,这样的简单重复而没有适当的引导与评析是不够的。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不利于学生全方位更好更快地进步。而对于黄清华老师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应该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要用心和孩子交流,才能真正懂得学生心里所想,有所认识有所改进。

而这一部分成功或失败都源于教师真正懂得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懂得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二)用心去和教师交流,才会收获知识和经验。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几年来我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000多节课……”在见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吸取执教老师的优点,同时观他人不足避免自己范同样的错误。在集美中学初二年级李征红老师课上,在讲述对鸭蛋的描写时,学生起来回答,此时李征红老师抓住机会,让全班在这位学生回答中念到“汁”的时候,全班齐读这个“汁”。我们可能都会忽略掉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联系,而李征红老师却不动声色地展示出她在这方面的独特思考。而且显然的,她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周密教案设计才有课堂的游刃有余。这样取得的效果自然是学生反应出的是兴趣高涨、精神饱满,同时更能体味到中华文字的魅力。接着李征红老师解释到,“汁”是冒油出来了。经过刚才学生的“汁”齐读,就有了听觉上的冲击,同时在听觉的带动下学生会自然的联想到视觉上的想象。毫无疑问,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相当成功的。

然而,相反的,在五缘实验学校六年级这堂课上,教师对“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句的讲解虽然有注意到动词的作用,但是没有抓住机会让学生表演,或者可以老师自己展示给学生看,因为动词可以遵循时间顺序或者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育学当中,我们理解到关于新课程观的内容:第一,强调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第二,凸显生活世界的课程意义;第三,强调直接经验的课程意义;第四,彰显课程的开放与生成。《猴王出世》这教育实习报告范文课文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现场,但是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制造情景,让学生模仿动作,这样也可以弥补间接经验的不足。

小学优秀教师年度总结4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当一位好教师始终是我的奋斗目标。一年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现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思想品德方面: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自觉践行"十八大有关教育"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利用课堂课余及班队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本学期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如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说"新学期的打算"、"我身边的雷锋"、

"我的小康生活"等。此类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关注热情,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2。对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我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我根据课堂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中我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自觉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优秀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毫不松懈地培养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工作业绩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更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经过努力,我所带的班级整体风貌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搞好工作的同时,我还不忘与同志们搞好团结,尊敬领导及同事,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志。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被我校党组织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今后,我一定在校领导及全体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以一名党员和教师的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都能更上一个台阶!

小学优秀教师年度总结5一年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办事认真负责。

在工作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以探究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开拓学生思维,民挥学生的想象力,切实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开学初,能很快要组织好班委会,选出班级骨干,努力培养班级骨干。例如杨金花、罗福权、邓丽花等同学,能积极配合老师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创建优良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所以一年来,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差生率为0,在学校中被评为先进班级。

在教学工作中,做到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格式工整、规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例如,学期初,我制定了帮教计划,开展“伸出你的双手,帮助你的朋友”的互帮互学主题活动。定期检查,发现有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奖励。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掀起学习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