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07:4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法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职高政治;生本理念;过程教学
职高政治课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德与智两方面,尤其以德为主。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有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关系到课讲得好不好,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诸方面的素质提高,关系到学生有没有真正在心灵上受到启发和“洗礼”,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顺利开展下去。为此,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政治课才能上得有滋有味,学生学习和锻炼才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生为本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备课、讲课、练习、测试等环节中。因为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反馈过程,丢掉任何一个环节对教学而言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探讨主体教学也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分别揣摩每个阶段的特殊性,找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彰显过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一、备课:心中拥有主体
“备”就是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也是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只有在这个时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对了,才能在讲课中更好地得以体现。教师备课中除了钻研课标、教材、教参等外,还要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情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哪些学生对哪些问题回答出来的概率高?哪些学生更适合稍难或更简单的问题?根据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讲哪些例子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更易于理解课本上的原理?再比如,带不同的两个或几个班,每个班的情况有无差别、差别多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班是太难还是太容易?同样一个讨论题在几个班中设问应分别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组织才更符合班情等。教师只有真正摸透摸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据此精心编排和设计自己的教案,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本身也才是实事求是。例如财会教材中有许多的概念与定义,“借方”和“贷方、“销售方”与“购买方”、“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与“预付账款”等。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这些财会专有名词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师生的共同分析中引出哲学矛盾观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矛盾就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实施有“保”有“压”, 有“扩”有“缩”,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课:高效激发主体
1.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职高政治课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众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结果是教师满头大汗,学生一头雾水,收效甚微。而采用多媒体技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抽象难懂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重点内容,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探究“商品的价值量”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用动画的形式做了几个柱状图:当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与其相关的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量的柱状图也会发生变化。而当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时,与其相关的代表个别劳动时间、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量、单位时间的价值总量的柱状图也会发生变化。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好的课堂气氛和效果,也使得原来费尽周折,甚至累的口干舌燥也讲不懂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2.创新教法,活动体验,吸引学生
讲课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主体性教学最为集中的一种表现。这个环节,最容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也最容易变为“要学生为听众”。教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理论上说,激发主体,关键是“激”,思想政治教师应尽可能去激发学生,保持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设计各种不同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模拟人才招聘考试”、“模拟法庭”、“模拟市场”、“模拟企业”、“模拟银行”等。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就能在课堂上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大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抽象枯燥的政治课理论,如果能由学生亲身去体验,必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将有助于其潜能的释放。教师可以实施活动导课活动。所谓活动导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体意识。例如在教了“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后,笔者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新《劳动法》的颁布,组织学生在全校开展了一次《法律法规伴我行》的调查活动;教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后,我联合所教班级班主任在班内开展“不要给别人起绰号、不要出口成‘脏’” 的行为监督活动等。这样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也大有帮助,提高了政治课教书育人的实效性。
3.优化“导、议”, 凸显主体,张扬个性
应当指出,实施激发主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在精讲基础上抓好“导、议”两个环节。“导”即引导,引导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先是教师讲一典型事例,接着是引导学生对该事例分析,再次是在分析基础上指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概念原理,最后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材修正补充,得出完整准确的概念原理,并加以记忆。这四步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从事例分析中得出理论知识,效果很好。“议”即课堂讨论、议论。在教师讲完原理后,让学生自己找事例进行分析议论或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概括出典型问题,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间的差异,面对同一活动会有不同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例如学习《多彩的消费》时,要求学生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针对大部分学生大手大脚、花钱如水,不讲节约,讲阔气、比“大方”的情况,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去做两件事:一件事让学生作一次家庭调查,了解家庭收入、开支情况,人均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什么位置;二是自己算算一笔账,包括每年穿衣、吃饭、游玩、书杂费等其他开支需要多少钱,这些开支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毫无必要的。然后在上课时再结合理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受到很大触动,既领悟了生活的真知灼见,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练习:有效训练主体
学是为了用,应用知识是指用已学过的抽象知识来分析、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习题),从而完成某次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除了要求教学、备课应以其为主体外,自然也包括练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知识,包括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拓展训练:⑴创作类:例如,在学习了“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问候短信创作”这一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交往礼仪的内容,以父母长辈、老师同学、 亲戚朋友等为问候对象,进行优秀问候短信创作。每条问候短信不超过50个汉字,语言生动、文字精练、富有创意,体现传统美德和礼仪知识,朗朗上口,并由本人原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很高。⑵合作类:在学习了“讲文明,习礼仪”、“避免违法犯罪”后,布置学生合编小报,扩充书本知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小报评比后,把优秀的报纸放在班上展示。小小的一份报纸不仅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⑶调查类:调查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用事实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的世界,在学习了“诚实守信”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布置学生课后给自己设计一个诚信档案,分阶段记录自己在人生中重大事件中的诚信表现,以鞭策督促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人;另外还可以调查本地一些知名企业在其成长壮大过程中的有关诚信经营的案例,并写出有个人想法评论的小论文。
在难度上,则应区别不同的班级,以及同班级的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设计相应的题目。比如政治课经常需要做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可设计三问:第一步,要求学生能够写出原理和方法论即可;第二步,要求学生能够把原理、方法论和材料相结合,逻辑严谨;第三步,请学生根据背景材料跳出原有设问,自己设计问题,然后按照设问,自己组织、拟定参考答案,极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以往我们曾用过的选做题、附加题等题型都较好地体现了分层原则,而分层本身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我考核和认知,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在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不会做的或没有选做的,你会不会,应如何处理等,这些均不失为较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范例。即使是对一道题,不同学生回答会不同,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主观题,学生答题的层次性、条理性甚至知识运用的原理依据都不可能相同。时下讲素质教育,讲课改考改,讲答案多元化,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拟定相对合理的参考答案,也就是多元化答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而不是“反正摘不着,不如干脆不摘”。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优生前进有动力,而较差的学生的答案也从参考答案中的一个角度,得到肯定的鞭策,让他更努力挖掘更多的角度,弥补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这种“双赢”的结果恐怕也是我们所期望得到的圆满结果。
另外,传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认知领域即学科知识的考查,一般采用闭卷考试为主,学生常常是“考前背重点,考后全忘光”。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核方法,都与思想政治知情行统一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学考核的程式化,积极探索,尽快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学生知情行转化的适合中职思想政治课特点的多元化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也要评价学习过程;不仅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而且也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行转化,树立学生对政治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全过程都能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定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以生为本的政治课堂自然就能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殿堂,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