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09:0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比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对象;内容;方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NexisAcademic数据库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结果发现:国内既有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只有部分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没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只选择了部分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论文进行了阅读研究。我们从中发现:在我国,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现象,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可以说仅仅是来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高尔夫2个教学班的本科生共计60人,分为(1)班30人为实验班、(2)班30人为对比班。
二、研究内容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课程中,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法和传统教法进行授课。通过比较以确定探究式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自执教以来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同行们用的教学模式均为: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上机练习这样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新知识前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提前预习、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对应的任务,学生从“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本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随机分班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两班的差异很小。通过一学期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后继续对两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3.实验法
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善,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观、更可靠。
四、结论与分析
1.学生方面
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考核,从考核结果来看,实验班对本教材各知识点的掌握都要优于对比班。尤其是上机操作部分,实验班的正确率较对比班要高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方法。
2.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问题上多下工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相当关键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探究式教法中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要想体现其核心――探究,就得解决学生愿意“探究”与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问题的设置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进来后,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4]杨小艳,张海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9(6).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
YZIC08
作者简介:
尹素清(1977―),河北省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研究。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探讨
一、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
外语教学包括五个基本问题:教者,学习者,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教即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学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因此,自从有外语教学,教者即外语教师就开始探索成功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流派和体系,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从以下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简单回顾可见一斑。
外语教学法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也叫“语法模仿法”,它是语法翻译法的前身。
语法翻译法因用母语按照语法规则翻译进行外语教学而得名,因其直接继承了拉丁语教学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人称之为阅读法。强调阅读能力,忽视听说能力。论文格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与之对立的直接法。
直接法因排斥用母语作为中介,主张用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而得名。又因为其具有类似幼儿学习母语的特点,被称为“自然法”。直接法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忽视甚至排斥母语的中介作用和语法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
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国。听说法重视句型操练,所以也叫句型法。听说法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句型操练的反复性和机械性使课堂沉闷,学生失去兴趣。视听法的出现弥补了听说法的某些不足。
视听法出现于上世纪50年的法国。视听法主张视听结合,当时采用的手段是利用幻灯片图片创造语言情景,所以也叫情景法。论文格式。视听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听说法,同时重视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外语教学。
认知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认知法的语言学基础。认知法强调学习者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语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也叫交际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功能法主张教学不要像语法翻译法那样以语言语法为纲,也不要像听说法、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应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强调用语言做什么,即用语言叙述事情。同时强调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目标。社会语言学是功能法案的语言学基础,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论文格式。
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批新型外语教学法应运而生,如产生于保加利亚的暗示法,产生于关国的沉默法、顾问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外语教学法将不断问世。我们发现,每一种外语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外语教学中都曾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后出现的教学法在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法,而是借鉴和发展了前一种教学法。纵观当前外语教学界,我们发现,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二、外语教学法综合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综合化趋势是指各种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国外外语教育专家把这种综合化的趋势称为折中(Eltecticism)。
我们首先以听说法的发展为例说明综合化的趋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崛起。它以句型为核心。强调听说的机械操练以培养习惯。因此也叫结构教学法或句型法。由于它不仅从横的方面科学地处理了翻译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从纵的方向上协调了教和学的关系。所以被日本的小川芳男称为教学法的科学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体系。在其四个基本教学原则中,其对比原则吸收了翻译比较法中对比原则的精华,而这一原则正是Mager倡导的翻译比较法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思想。听说法提倡的养成习惯原则也是从Palmer二十年代提出的培养学生五种语言习惯中继承下来的;另外,它对本族语的态度、直观教学的观点,用归纳法教语法的原则等均来自直接法。听说法把这些原则和方式围绕句型和机械操练配合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影响。由上述分析可见,这种教学法体系汲取了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的长处,又以某个方面为主,形成了自己特点。其中的折衷因素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再以近几十年来颇为风靡的交际法为例。交际法以意念功能为纲,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注重语法和句型教学,注重合理使用本族语。由此看来,交际法折中融合了多种外语教学法的合理成分:不仅继承了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的原则,容纳了听说法的言语实践性,借鉴了听说法的句型研究成果,而且还吸取了语法翻译法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听说法也在向交际法靠拢,这主要体现在增加语言的情景,加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教学。这应该是外语教学法折中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完美的,外语教学法之间的综合正说明了这一点。通过综合,外语教学法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强了各流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过程中网络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在外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网络进行外语教学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一趋势的产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实现的。网络的丰富资源,网络的快捷方式,网络的视听手段为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化条件下的外语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界研究的新领域。
外语网络化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体会、学习到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间的交流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外语的常规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于教师,学生的学习交流一般都是在课后与放学这一段时间内,而大多都是以本族语为主,而网络就为学生的外语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外语母语者进行在线的即时的语言交流,这种交流是真实的,可以打破课堂活动的虚拟,学生能体验到利用外语交流的快乐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外语学习的实用感和成就感。
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和必将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语教学法是不断发展的,每一种外语教学法的产生都对外语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趋势启示着我们教学法没有最好的,只有综合利用,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外语教学法的网络化趋势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左焕其.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岩.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4] Johnson, K.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论文摘 要】目前仍然有许多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如在学生英语读写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于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对于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利用不够。本文旨在分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然后将两者加以对比,以便找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方法。
一 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原理
一般来说,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到“功能——概念教学法”,到“交际教学法”,再到“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
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教师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功能——概念教学法是1957年欧共体成立后在欧洲盛行的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分解出来的一大分支”,采用该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提高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法的新发展。该教学法将语言形式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主张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并进行互动”。
二 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对比分析
目前仍然有许多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如在学生英语读写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对于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利用不够。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固然能增加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真正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可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三 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优缺点
第一,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采用功能——概念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在真实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模拟的功能与情景仍然与真实的生活语言有差异。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但有时交际与互动常显得缺乏系统性与规律性,仿佛是师生之间为了交际互动而勉强地进行交际互动。
第二,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另外,笔者提出“探究式”任务型交际活动应在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精读课“任务型交际活动”中增加“探索与研究”的元素,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真正以语言为工具来探索、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交际活动以便发展学生的探索研究型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体裁-过程写作教学法 生态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90-02
一、生态教育学概论
生态学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可理解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008:241)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学院院长Lawence 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他认为:教育受到多种结构和因子制约。把教育教学环境作为动态的生态环境来考察,运用生态规律指导教学,探究适合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态因子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彼此给养反馈,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物因子体现各不相同。从宏观角度可以阐释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前者包括自然因子,社会因子,学校因子,文化因子,课程因子,后者主要有心理因子,教师因子和学生因子等。生态因子可以归为几类:
(一)教学目标因子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三个层次,一般要求(basic requirement):完成一般性写作,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以及事件发生,能写常见应用文,就一般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写出120词的短文,用词恰当,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而较高要求(intermediate requirement):要求学生具备基本表达观点的能力,能撰写英语小论文。(2006:137)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设定学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学生已有语言基础设定阶段性目标,从词汇p句法p段章来考察学生的写作目标是否实现。
(二)教材因子
从近年外研社p高教社等选用率较高的近多本流行大学英语写作类教材来看,教材的结构编排经历了语法式写作―句段落语篇写作―主题式读写写作―创新思辨写作几个阶段,更加注重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加入英语文体知识和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内容上,新编教材还加入了如学术写作,四六级写作等模块。体现了写作的实践特征。但多数教材未配课件,使得课堂互动活动相对单一,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及优化。
三、教学原则和课程设计
(一)体裁-过程写作教学法(P-G)
在总结了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的基础上,英国斯特灵大学Richard Badger和Goodith White提出了体裁-过程教学法,强调写作情境的设置和写作准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其教学方法主要分为范文讲解;模仿写作;独立写作;编辑修订;终稿五个阶段。
(二)课程设计
依据大学外语写作教学的合作原则和适度原则,本文提出可行性课程大纲,供两学期使用。主要分为写作技能和拓展写作两部分。第一阶段,读写结合,分为时态p人称,语态改写段落,仿写段落,段落赏析和听写练习;阶段二,拓展为看图说话,关键词p无关键词作文,续写,故事新编;阶段三,为专题写作,微微小品,母亲情深,热题,新闻调查,环游记,网购,影视论坛等主题进行写作活动。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半机械式操练环节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规则,把握英语句段的整体性,通过不同方法使学生熟悉英语句段套路。通过模写段落和范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语法知识体系,在文稿和范文的对比中,了解英汉句子结构性差异,逐渐纠正错误造句思维,明确英语段落中的衔接连贯等现象。第二阶段,以单个图片或一组图片为媒介,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叙事为作文角度完成图片解析―内容确定―关键词作文―无关键词作文并讲评。第三阶段主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重点,要求学生搜集素材―组内讨论―列出提纲―主题式作文―范文鉴赏。
四、总结
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学习基础上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着重培养提高的语言输出技能,在有限的写作课堂里让学生了解英语写作,投身英语写作,掌握英语文法,喜爱英语创作,让不同的教学和师生生态因子相互流动,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势,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学生角色的转换,激发写作热情,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参考文献:
[1]牛翠娟,娄安如,孙濡泳,李庆芳.基础生态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付华桦,吴雁华,曲利娟.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邓丽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1,4(10)
[4]孙丹,殷际文,李舰君.论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论文摘要:近几年,英语教学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新型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应运而生。TPR教学法是幼儿英语教学法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通过阐述TP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来分析TPR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对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具体探讨其在幼儿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与其它教学法的运用,最后提出在该领域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注意问题。
论文关键词:“TPR”理论TPR教学法教学模式
一、传统英语教学与TPR教学法
TPR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强调听力理解领先;②学生需要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③允许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活动;④教师的教学应该强调意义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是语法教学,即通过传授英语的语法结构,培养初学者的语法结构意识来掌握语言。如,“Thereisabookonthetable”“,Itisnotadog”,传统法讲解“Therebe”句型、动词单复数、冠词的用法、介宾结构“、It”句型及否定结构。简单的两个句子,涉及到了这么多基本的语法知识,即使弄懂了,但学生一开口,还是单复数不分,肯定与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学的学生会话中还犯“heshe”不分的毛玻同时,类似的“标准语法”句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接触到。因此传统的语法教学教的不是生动的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即“死的语言”,幼儿极难掌握。
TPR幼儿英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幼儿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让孩子通过跑、跳、做游戏学英语,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讲,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学习情绪主动,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儿发音不准,老师就要自然状态下不停重复,直到发准为止,幼儿也不必重复老师的话,但要按老师语言的涵义反应。幼儿对老师发出信息的反馈越正确,表明对老师信息的理解越准确。心理学家证实,强迫幼儿重复老师的话会引起幼儿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限制幼儿语言学习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威望,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激发起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崇拜之情,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2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性,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增进未成年人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处在运动状态中,学生的思想也随着运动项目或运动深度的变化而随时处在变化之中。这种身心同步变化的特征,是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体育课上,同学们之间发生着更多的直接联系,比如:相互协作、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互相学习等等,在这些关系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要进行交往,并发生直接的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课堂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在体育课上进行品德养成教育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传授知识,使未成年人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对未成年人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困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手段,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思想性。把体育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互相渗透,把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对未成年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3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德育养成教育。
课外体育锻炼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途径之一。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特有的竞赛、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共同进取等优良品质。如通过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体育教师要积极支持、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把课内课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扩大未成年人的体育视野。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培养未成年人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游戏规则,尊重公共道德,发展未成年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未成年人的竞争意识与勇敢顽强的意志,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养成独立、自制等品质,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顽强进取,不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实现以健康体魄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
一,前言:
我校“异步推进教学法”的研究于1999年9月向县教研室中报的课题,属“中学语文异步推教学法的子课题.经过实验组教师两年时间的研究与实验.形成了“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效.一改过去陈腐的作文教学模式:即指导、写作、批改、讲评的“一刀切”.表现为题目教师出.提纲教师拟,文章教师批,优劣教师评。教师“扶着走”、“一言堂”,根本不看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性和动态性.学生对作文视为苦差事.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作文能力结构及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规律为依据,以“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四阶”、“六步”模式为指导,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异步拟题”、“异步指导”、“异步训练”,“异步批改”、“异步评价”的“五异”作文教学法,并在全校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可行性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
l、运用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法旨在让每个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探索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3.验证“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一“四阶”、“六步”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四阶”即“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读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即:指导预习一同步教学一分组太论一异步训练一课堂小结一课外练习)
三、实验概况:
1.实验时间:1999年9月~200l年4月。
2,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其中(一)班为实验班(人数52人). (二)班为对照班(人数50人,跟踪测验对比。
3、实验方法与结果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两班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情况。见表1、表2。
表l 实验前两班学生对作文课学习的兴趣调查表
组别类别人数感兴趣兴趣一般不感兴趣讨厌不表态
百分比
实验班人数8人25人12人5人2人
百分比15.4%48%23%9.6%3.8%
对照班人数7人26人10人4人3人
百分比14%52%20%8%6%
表2:旭光初中初三实验后两班学生对作文课学习的兴趣调查表
组别类别人数感兴趣兴趣一般不感兴趣讨厌不表态
百分比
实验班人数24人20人6人2人0
百分比46.2%38.5%11.5%3.8%0
对照班人数9人23人15人2人1
百分比18%46%30%4%2
从表中可看出实验前两班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情况基本一致,但实验后情况就大不一
样了。这说明实验“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
潜能。
(2)实验对比法:
将实验班按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班按传统的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在同一老师,相同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组织考核,根据“安徽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标准评分,并对两班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见表3,表4。
表3实验前两班作文考核检验表
实验班对照班均差t值p值
X1 S1
68.85 13.8X2 S2
68 12.7X1-X2
-0.1t
-0.025p
p>0.05
表4:旭光初中初三实验前两班作文考核检验表
实验班对照班均差t值p值
X1 S1
82.85 5.71X2 S2
67.6 8.69X1-X2
15.25t
6.56p
p
从表3、表4中可看出两班作文成绩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而实验后作文水平有了显著性差异,P<O.Ol,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
四、原因分析
实验班学生两年后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是我们在实施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时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把握四个层次,即①摸清学生底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划线分层教师对学生胸中始终有一本活档案。②训练体系分层,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制定训练目标序列,(如:初一年级着重进行记叙文训练,包括叙事、写景、写人等训练;初二年级继续写记叙文.着重进行说明文训练,包括实物说明、事物功能说明、程序说明、事理说明等;初三年级继续写记叙文,着重进行议论文训练,包括一事一议、论证方法、想象作文等),使写作文过程有序化。同时还将训练内容分成若干有序的单元或专题,一次训练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从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到个别辅导都围绕训练专题进行突破。绝不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如记叙文可分为记人类、记事类、描写类三大块,每一块再划分,如记人类又可分为“记一个人”和“记一群人”两大类。说明文可分为说物式、说理式、说事式三种类别。议论文可分为阐释式(以正面立论为主)、批驳式、关系式(以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为主)、引申式(从寓言、故事入手引出哲理)、评述式(读后感、评论等)。这样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形成稳定的训练序列.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目标分层:对异步学生实行异步定标,让他们在每一次的训练中都能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内达标或超标。④评价分层:以异步学生个体的纵向对比作评价标准,教师始终有一本学生写作水平不断推进的动态发展档案(二)讲究三个“注重”。即:①注重文前的异步指导和文后的异步评价。如:学习《卖炭翁》一文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要求,A层(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将此文改写成白话文即可,A层中若再有困难,就降低要求,只要把文中情节叙述全、叙述通就算达标,若能重新构思情节讲述就算超标。B层学生中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补充情节,丰富内容改写就算超标。c层学生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情节,文句流畅地表述还要求他们充分调协自己的感觉器官。力争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渲染那天气是如何的冷,老人是如何的苦,富吏又是如何的酷!这样的异步指导,避免因目标单一过高,使差生产生畏难情绪。另外每次作文后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千方百计、不拒形式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尤其是差生,哪怕是有点滴进步,都要适时指出来表扬一下,让他们谈谈写作的收获与体会,对写作产生好的情绪,使之喜爱作文.愿望作文,从而感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评分时也是异步给分,只要是进步的习作都舍得给分,用分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班内成立TA.个学习小组,组员优、中、差搭配好)比学赶超,相互竞优。有的学生一改再改,作了再作,老师讲评后,主动重写,让我再给他评分。如班上的“数学王子”高
伟,原来作文水平较差,有一次交来作文(《我们的教室》)不到半天,竟跑到我办公桌前要求再拿回去重写。一年下来,他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目前语文成绩也是同年级中的学科尖子。②注重每次习作的评注:先要求学生在作文过后立即给自己加个评注 (一般要求指明写作思路、写作缘由、心得感受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其次是小组内质疑评议:让学生间互评互改,并将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老师帮助,最后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点,反馈指导,让学生每写一得,掌握技巧,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写作兴趣,而且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评价作文能力。③注重平时的广泛阅读和创设最佳的写作环境: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崇尚开放型的大语文教学,走向社会,认识、熟悉周边生活,再来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定期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演会、故事会、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广学博览,常记常忆,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定期出黑板报,刊登历次作文中优秀之作,创设最佳的写作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焕发才华,激感。增强表达的欲望。
而对照班采用的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法。(一)教师拟题“一刀切”; (二)教师指导“一锅煮”,眼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学生在教师眼中也都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 (三)布置训练时目标是一致,差生望目标而怯步,无从写起,结果抑制了他们仅有的写作兴趣,最后有的差生索性就不写了。这样恶性循环,越不写越差;(四)评讲教师是一人包到底,批几条眉批与总批,学生连看也不看。实践证明,实施“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法”,不仅教者能从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所提高,改革传统的教学法已势在必行。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形式的作文教学更贴近了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都能带来自我写作的欲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论文摘要:英语写作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相对落后于其它四项基本技能。本文拟从教师方面入手探讨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指出教师要融合不同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写作策略和改进作文评议模式。
一、前言
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写作通过书面表达体现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实现语言习得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写作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尽管教师们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收效甚微。如何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教师层面来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水平。
二、融合不同的教学法
目前,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一直以来,成果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其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写作理论教师分析范文教师命题学生模仿范文写作教师批改作文,成果教学法强调写作中语言知识的掌握,注重词汇、语法使用的正确性。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完全处在教师的支配下,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写作成了机械输入——机械输出的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与传统的成果教学法不同,过程教学法视写作为过程,而非仅注重最终的写作成品。它是一种“非线形的、探索性的、生成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习作者不断地去发现、整理自己的思想观点”(zamel,1983:17)。claudia l. keh (1990)把过程教学法分为七个步骤:输入阶段写初稿阶段同学互评阶段写二稿阶段教师批阅阶段师生交流阶段定稿。自始至终,过程法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包含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广开思路,发挥想象力,提高写作兴趣。实践证明,过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写作的自信心,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然而,过程导教学法比较耽误时间,不适用于有特殊目的的短期培训课程。(祁寿华,2001:65)。体裁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
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法已不能适应大学英语写作课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将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三、培养学生写作策略
写作策略是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构思、搜集材料、撰写草稿、修改、评价作品所采取的有目的的思维和行动,涉及写前策略、写中策略和写后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策略,让学生融入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应用和掌握写作策略。
写前阶段用于搜集材料、阅读、计划构思,涉及的策略有审题和列提纲。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审题、理解题意和根据要求列提纲,搭起文章的写作框架。写作阶段是一个一方面写下已有的想法,另一方面不断思考新观点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写中策略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词汇、句子、段落和篇章层面。词汇层面,应指导学生准确用词,避免中式英语,词汇要富于变化,避免单一重复,如喜欢可以用like,love,be fond of,be keen of,enjoy等表示,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合的词汇。句子层面,句子按使用目的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按结构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按修辞角度可分为松散句、圆周句和对偶句(丁往道,2005:35—37)。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种类、结构、形式的句子,使文章鲜明、生动、有活力。段落层面,应指导学生做到主题明确、前后照应、衔接一致。篇章层面,要指导学生做到行文流畅、内容充实、段落连贯、过渡自然。写后阶段主要是准备公开作品,使其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采取的策略有准备最后的成稿、决定作品和大家分享或发表(陈艳龙,2006:93)。
正确的写作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需要、课程要求、写作任务的特点和目的,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写作策略(侯香勤,2007:72)。
四、改进评议模式
传统的作文评阅主要有两个弊端:(一)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只侧重语法、句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使用,而忽视内容、篇章结构、逻辑思维等因素,这种只改错误或简单给分的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写作的兴趣;(二)目前的写作教学中,修改和评价作文均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反馈的分数,而对反馈中的评语和修改处视而不见。因为在学生的传统意识中,批改作业只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因而反馈效果极差。
针对上述现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首先,修改作文时,可采取学生互评互改和教师抽样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完成初稿后,除交给老师评阅外,还可同时交给3位同学,每位同学要对自己收到的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这样可以强化和拓展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为同学变相建立长期的笔友,极大地刺激学生写作的动机(王静,2008:114)。其次,学生接到同学的反馈意见对初稿加工改正后,把修改稿交给老师,老师要在课堂上比较分析初稿和修改稿,让学生了解自己写作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改进。然后,教师再提供参考作文让学生比照和对比,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正。最后,教师批改作文时,不要停留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层面,要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出发,对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做出中肯的评语。还有,教师不要更正学生作文中的所有错误,而是要把错误标示出来,让学生课下自己订正,或与同学相互交换订正,以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五、结语
总之,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功底。作为产出性技能的写作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英语综合能力,提高整体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zamel,v.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six case studies [a].tesol quarterly[j].1983:17.
[2]陈艳龙.从学习者主体看大学英语写作困境及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2):93.
[3]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侯香勤.大学英语写作课教学刍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72.
关键词:目标驱动;现状;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对策
前言
初中体育教学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模式一般采取 “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跟随练习――教师改错 ”的大致流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大多被动地接受学习,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它最大的缺陷在于忽略了教育的创新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目标驱动”教学法在孟津第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应用,对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排球课的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洛阳市孟津县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课堂目标驱动教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EBSCO体育学数据库等资源检索平台,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分析、研究,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来设计问卷调查,并在2013年10-11月在孟津第二中学选择初二学生,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
1.2.3访谈法
通过走访学校相关学生、体育教师,就问卷的相关问题征询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2.4实验法
1.2.4.1实验对象
将孟津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10个班级编为1-10号码,按抽样的原则从中抽取5个自然班共200名学生,设置为实验组,另外5个班为对照组。
1.2.4.2实验内容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和进度安排,实验组用目标驱动教学法进行垫球、传球、发球教学,对照班按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示范动作技术,讲解动作要领,学生按要求练习。在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前,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排球基础水平测试、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和相关理论测试。保证实验前研究对象排球水平的可信度。在实验过程中,两组采用的教材,授课教师,授课时数,使用场地设备条件均相同。课程结束后,按大纲要求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兴趣分析
表1实验前两组学生兴趣问卷表 (n=400)
组别 无兴趣百分比%一般百分比%有兴趣百分比%
实验组(200人)74376532.56432
对照组(200人)68346934.56331.5
表2实验后两组学生兴趣问卷表(n=400)
组别无兴趣百分比%一般百分比%有兴趣百分比%
实验组(200人)115.5281416180.5
对照组(200人)3517.53718.512864
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表1、表2看出,学习排球前,实验组有兴趣的人为32%,对照组为31.5%,实验后,实验组有兴趣的人占80%,对照组占64%。从表2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有80%的学生喜欢排球教学中设立目标。由此得出,排球教学中的将教学内容设立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有大多数学生很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目标驱动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明显。
2.2教学进度分析
表3学生动作技术掌握所用课时 (n=16)
学生掌握进度(课时)垫球传球发球
实验组534
对照组635
表3结果显示:在初中排球技术教学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课程掌握的课时上存在差异。在8周16节课中,对照组进行垫球,发球等技术中所用课时长于实验组。传球教学两组所用课时相同。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体育课技术学习时,当教师设置目标正确,符合学生学习状况时,运用目标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所用课时快于常规教学法教学。
2.3 检验结果分析
表4第一次课两组测试结果
组别垫球次数传球次数发球成功次数
实验组平均数8.62 4.231.34
标准差1.20 1.450.57
对照组平均数8.71 4.041.42
标准差1.03 1.500.49
表4是在每一个基本技术的第一次课测得的两组数值比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第一次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学习排球技术时,实验组垫球平均次数为8.62,对照组平均次数为8.71,实验组比对照组略低,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 实验组平均传球次数为4.23,对照组4.04,二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第一次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属于形成动作技术的泛化阶段,动作僵硬,不协调,容易出现多余动作,这样,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技术学习的泛化阶段,动作质量没有明显性差异。
表5最后一次课两组测试结果
组别垫球次数传球次数发球成功次数
实验组平均数77.5887.138.34
标准差1.411.560.57
对照组平均数52.0163.976.42
标准差1.301.910.49
表5是第16次课后两组间成绩数值比较,数据表明: 实验班垫球和传球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且二者之间呈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验班已经熟练掌握技术动作,通过目标驱动教学法进行授课,再经过巩固练习,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熟练技术,掌握要领,促使动作的自动化发展。使用目标驱动教学法教学,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创造空间,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对技术动作能够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2.4综合测试结果分析
表6两组课堂测试合格率对比 (n=400)
组别垫球百分比%传球百分比%发球百分比%
实验组18492 192 96 179 89.5
对照组12160.5 142 71 148 74
表7综合测试分数对比(n=400)
组别优秀百分比%良好百分比%及格百分比%不及格百分比%
实验组5427 7236 7135.53 1.5
对照组3819 5628 7939.52713.5
表6,表7结果表明:通过课堂教师授课,本节课程结束时,实验组测试垫球合格率92%,传球合格率96%,发球合格率89.5%;对照组测试垫球合格率60.5%,传球合格率71%,发球合格率74%。整体技术教学结束后,实验组成绩优秀人数占27%、良好人数占36%及格人数占1.5%。明显高于常规教学法授课人数。通过分析得出,在相同教学环境下进行同一技术训练,目标驱动教学模式取得效果高于常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学习。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通过排球教学中目标驱动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调查与访谈,可以了解到,目标驱动教学法在学生中十分受欢迎。
3.1.2通过对两组教学进度分析,初中排球技术垫球和发球教学中,实验组所用课时短于对照组。
3.1.3通过对教学效果检测分析,第一次课中对学生垫球、传球、发球等基本技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垫球次数、传球次数、发球成功次数两组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处于技术学习的泛化阶段,动作质量没有明显差异。
3.1.4通过排球技术测试分析,实验组测试垫球合格率,传球合格率,发球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测试。
3.2建议
3.2.1 目标驱动教学法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实际,教师对学生规划的目标能够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3.2.2在 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差异性。
3.2.3在“目标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评价环节,采用自评、小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
3.2.4 学校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尝新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3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和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对外来务工人员采取由政府有关部门或用工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或免费岗前培训政策,应按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加大对各教育培训机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和落实教育培训经费,支持和激励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可免费为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化工程,要将课程的设置安排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和实用化。要培养、遴选有资质的教师,研究真实的培训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编制合理的培训课程、提供系统的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拟定科学的教学考评等,不断提高外来务工者培训课程的质量。在外来务工者教育培训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奖掖教学培训认真负责、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逐渐剔除工作不认真负责、知识结构不适合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教师,以促进外来务工者教育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3.4探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途径
第一,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方便他们自学。第二,培训对象要层次化。对文化水平稍高的进行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对文化水平中等的进行技术工种和规范化操作方面的培训,对文化水平偏低的进行难度不大、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做到“因人施教”。第三,培训方法要多元化。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工单位推荐务工人员相结合;和企业合作,逐步建立起“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第四,培训内容要实用化。注重实效,不拘泥于教材,摆脱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使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五,培训和考证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分散性、流动性的特点,采取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认定学分,将这类学分折算成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颁发相应的证书。
[参考文献]
[1] 加强杭州外来人口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课题组著.流动与和谐― 杭州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M] .人民出版社,2007.
[2] 钱雪飞.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培训的社会学思考[J] .成人教育,2004,(4).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十九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视听法首先由古布里纳于一九五四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法又叫作情景法。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关键词】中学教学 设计教学法 内涵
对中学教学来讲,教学方法的优劣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中,我们应该多了解和研究以前一些成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中设计教学法就是值得教师去认真理解和体会的一种教学理念。
一、设计教学法概述
“设计(Project)”这个词,最初在教育上的应用,见于19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Trachers College Record))和《工艺训练杂志(Manual Training Magazine)》。当时,该校工艺训练部主任理查德(Richard,C.R.)在上述刊物上发表文章,主张中学的工艺训练,不应当以教师为主,要求学生依照教师规定的蓝图去做,而应当采取问题解决的方法,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计划,自己去实行,自己去解决。理查德称这种方法为“设计”。
1918年,克伯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自愿活动的应用》的论文。他说:“我采用设计这个术语,专指自愿的活动,并且特别注重自愿这个词。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也不是我首先用在教育上的。”
由此可见,设计的本质含义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的问题。1919年秋,南高师附小在俞子夷支持下,首先在中国研究和实行设计教学法。在刚开始实行设计教学法时,试行者发现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当时的情形下,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目前,设计教学法在中学教学中已经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并且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由于设计的思路无限,教师的思维无限,因此,对于设计教学法来讲,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设计的内涵和要求以及具体的一些设计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
二、设计教学法类型
设计教学法的种类可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形式上表现某种观念或某种方法,如写信、造船等;第二种是鉴赏某种经验;第三种是解决某种智慧的困难;第四种是得到某种技能或知识。这四种之间相互关联,第一种可采用目的、计划、实行、识别四个步骤,叫学生自己按此步骤活动,以他们以能力所达到的地方为限。第二种建议在程序上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第三种主要按杜威提出的思考方法进行。第四种主要是在教室里所进行的。采用设计法教学,教室里要有必要的设备、装饰,要具备多种功能。采用设计教学,不但能达到目前活动的设计目的,且能从活动里面得到所包含的知识。
三、以图例讲解法为例阐述设计教学法特点
设计教学法是一种思想,需要教师利用这种思想来解放自己的教学观念,去寻找一种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动力驱使其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下面主要以图例讲解法为例阐述设计教学法特点。
图例讲解法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创新设计教学法。图例讲解法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信息,这种方法主要反映了师生间的活动,因此也可以叫做信息接受法。这种方式需要教师能够用各种手段传递教学需要的信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和领会信息,而且把信息进行对比吸收。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口述(叙述、讲演、解释)、印刷物(教科书、补充资料)、直观手段(图片图表、影片和幻灯片、教室内)、实际演示活动方法(解题方法、证明定理的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写书评的方法)等等。学生为了达到掌握知识的第一种程度而必须进行的活动行听、看、感受、实物操作和运用知识、阅读、观察、把新的信息和以前掌握了的信息进行对比并记忆新的信息。
多少世纪以来,传递知识几乎全靠教师的言传口授、教科书和少得可怜的直观教具,而今天则有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传递信息的可能。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教师的讲话,而且可以通过现代信息传递方法,如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了解更多科学家、作家、演员等不同行业人群的声音,去充分认识他们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在教室里的图标可以反映所要研究的物体和现象的静止状态,而电影和电视则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对图景和现象感受的界限。学生能够在教室中观察种子是如何发芽、花朵是如何结果、动物怎么生存等。
从上可以看出,图例讲解法首先要求有信息的来源和手段,然后需要吸取一些传统方法作为可以接收集息的手段和形式,诸如口头叙述、使用书本、实验室作业等进行观察。尽管手段很多,但在使用时学生仍然进行着同一种认知活动,即知觉、思维和记忆。在不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的认知行为就不具备目的性。这种动作在任何时候都要依靠学生对动作的目的、顺序和课题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四、关于设计教学法的几点认识
(一)各种所谓“新教学方法”,包括设计教学法,着意于激发学生的主动,认为整个教育过程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认为教学是引起学习,教学的重心在于指导学习。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进程,不是被动的吸收或消极的受害。
(二)任何一种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从认识论的总体上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在教学法的实践中如果一成不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客观规律下,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吸收、实验、改造、创新是教师必须摸索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企业战略概论;快乐教学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35-02
一、快乐教学法的来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于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1]快乐教学法其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生学习的动机,创造一种让师生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学的教育的最本源的目的。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在快乐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为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并形成乐学的思维模式,为此,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创造乐学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在快乐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为快乐的参与、创造性的质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融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能享受整个学习过程。总之,快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相互配合的和谐过程,二者联动才能真正达到乐学、乐教的教学效果。
二、企业战略概论的特点
企业战略概论是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建立在对管理学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上的一门总括性的课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已成为影响企业成败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高等院校开设企业战略概论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和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侧重传统的传授知识点的方式,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目的。因此,针对企业战略概论的学科特点,引入快乐教学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三、企业战略概论的快乐教学法的体系构建
在笔者多年《企业战略概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快乐教学法的根本要义,构建了131的快乐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个课前:充分准备。实施快乐教学法的课前准备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教师在这个环节准备的内容包括备学生、备材料、备教材。首先要备学生,由于《企业战略概论》开设专业较多,不同专业所学基础知识有很大不同,因而在课前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特点、年龄阶段、个性特点等等都要有全面了解。其次,备材料。快乐教学法关键在于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其效果如何,因此,在了解了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准备相关材料,比如管理游戏道具、角色模拟的脚本、影像视频材料等。最后,备教材。寓教于乐是快乐教学法的根本要义。要做到这点,需要拿捏好教与乐的关系,千万不能把教与乐本末倒置,故而,在准备相关引导学生快乐参与教学之前,需要把材料和教授知识点紧密相连,使知识点和相关材料二者融为一体。
3个课中:快乐体验+互动探索+启示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型关系为教师为参谋、军师、教练型的伙伴型关系。这就要求首先,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体验式学习,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的设计,比如对某一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实训时,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可以自由结合,并且教师引导不能一个宿舍或要好的同学一组,引导他们跟不同班级的同学成一组,训练其交往能力,分组之后给小组起名,引导他们用头脑风暴法起一些有特色的名称,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及最后拿出的成果根据表现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实现从案例模拟的开始至结束能把所学所知灵活应用的效果,并起到激励的效果。其次,课程中,教师因情景、知识点设疑,小测验、小型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脑力激荡,对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能做到跳出知识点看知识点,并能在课程中前后联系学习,在快乐的互动参与中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企业管理者的职责与操作者的职责区别时,笔者通过韦尔奇的走动管理与民主管理方式的对比设疑,学生在直观对比中得出结论,也深刻理解真正的有效管理者应该是“以管代干”而不应是“以干代管”。最后,快乐体验、互动参与并不是快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的大脑,激发其创造力,并能实现学习结束后能有所启示,假定在具体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可以有所作为。
1个课后:巩固升华。课后通过巧设作业、具体企业调研、课程小论文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作业内容,扩大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设计作业时,允许不想做作业的学生可以在课程中提出达标要求,给予学生拒绝权;实行“作业拒绝制”,每人每学期的拒绝权不多于3次,每挑战失败1次再扣除拒绝权1次。可以小组形式到企业去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脑力激荡,激发创意,训练其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开发其创新的思维模式。学期末以课程小论文的形式梳理整个企业战略概论的知识点,并能就某个领域比如战略、文化、生产等感兴趣的问题做深入研究,得出创新的启示,实现知识升华。
四、企业战略概论的快乐教学法中师生角色定位
1.教师的角色。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单纯介绍知识点而介绍知识点,改灌输式教育为疏导式教育,尤其注意《企业战略概论》实践性的特点,“一言堂”的模式尽管教师表达能力强,观点正确,但是调到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起不到乐学的教育本源意义。其次,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课堂内选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管理游戏互动、辩论讨论法、学生授课法、实践探究法等多元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灵活应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外,广开言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QQ、飞信、微博等次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再次,教师多方位开阔知识面,做到游刃有余。校内加强与会计学、财管、国经贸等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开阔视野,善于运用幽默、寓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相关知识。校外,与企业管理者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渠道,丰富企业战略概论的案例库,实现企业管理知识的定期更新,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学生的角色。首先,学生的学习观念也要更新。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在快乐教学法的快乐更深层次的是从学生的角度,让学生能乐学,这就需要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前、课中到课后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并能开发大脑,主动质疑,能从乐学中体验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其次,学生主动参与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群体本身是个客观的数字,特别是在各种媒体发达的条件下出生的90后学生来讲,他们从小就接触各种信息渠道,思路更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也更强,因而学生需要有意识提出更好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以丰富快乐教学的内涵。
3.师生的良好关系。企业战略概论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使得成功实施快乐教学法需要师生良好的关系的形成才能真正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调动其积极性的快乐方法,同时在课余和学生交朋友,听取他们的心声,为快乐形成良好的铺垫。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参与的内在条件,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塑造光辉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摒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尊师敬长,端正学习态度,主动跟教师交流,只有师生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快乐教学法也才能真正施行,最终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学的根本目标。
[论文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家都一致认可客户关系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支撑市场营销、销售和服务的运行,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客户关系管理(CRM)注重与客户的交流,经营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方便企业与客户的沟通,客户关系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沟通和对客户的整合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开设《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奠定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就业后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输送人才。
一、《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实践性强
客户关系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沟通和对客户的整合营销。因此赋予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对该课程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拥有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基本技能,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内容跨度大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等,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内容的跨度大,这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多元化的知识面,也要求老师具有多样化的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这样老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才能游刃有余,抓住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体系层次性明显
在理论教学层面上,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实验操作的要求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各种验证性实验。在应用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环境和实验情境的确认、对实验流程的思考、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等。因此,相对于其它的管理类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验体系层次性更显著。
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以项目教学法增进学生对客户管理的理解
项目教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
客户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客户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核心对象,客户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客户资源数据整理、客户关系营销、客户定位与细分、客户满意度研究和客户忠诚度研究等。
在客户管理这一个章节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客户管理的全过程有理性的认识。
(二)以案例教学法增进学生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市场管理主要是对市场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对竞争对手和伙伴进行监控和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对市场计划的分解、市场活动目标的建立、市场活动执行情况等。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采用案例法教学,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真实的营销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例,对比在纯理论知识基础上做出的营销策略和在实践基础上做出的营销策略,从而加深对市场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
(三)以情境教学法增进学生对服务管理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形象为主体,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利用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教学内容放置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论证了服务质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感知,是由顾客的服务期望与其接受的服务经历比较的结果。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顾客的感知,其最终评价者不是企业,而是使用的顾客。因此通过服务管理不断对客户服务的优化,从而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服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网络自助服务等。在服务管理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到现场服务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客户和商家进行现场服务和呼叫服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以软件演示法增进学生对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运行的理解
软件演示法是指老师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客户服务和支持、销售自动化、数据挖掘等内容制作成相对独立而成体系的演示课件,在授课时进行展示讲解,目的在于逼真地表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
通过整合独立的知识模块,可以提高学生对分散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
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研究思考,这些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