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20:0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版后风行图书市场,成为作家出版社的得意之作。近日,这部畅销书的幕后推手――编辑郑建华又施身手,推出一部新的家教读物《机智老爸机灵儿》。
两部书都是手记体, 一个是“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一个是“一个作家的幽默教子手记”,但两部书又各具特色。一个从教育专家的角度,苦口婆心,三句话不离教育本行;一个从作家的角度,处处留心,作家学问写文章。尤其《机智老爸机灵儿》里的文章都单独成篇,或为某个系列,比如陪吃陪睡陪玩,在生活中暗施“教育”,相应文章如《我的“陪吃”体会――兼论孝心的培养》《我的“陪睡”体会――兼论健康心理(安全感)的培育》《我的“陪玩”体会――兼论想象力的呵护》。
虽同是家教书,但两本书里的人物性别不同。《好妈妈》是妈妈教女,《机智老爸》是爹爹教儿。虽同是教子,但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毕竟男孩女孩的成长各有特点。正因如此,《机智老爸机灵儿》打上了“爸爸课实用读本”的字样,家有儿郎的,不妨问计于“机智老爸”。有教无类,鉴于中国教师队伍女教师偏多的现实,建议妈妈们也不妨看看此书――从另一个侧面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觉察到教育的细微和精妙之处。中国妈妈总是心太软,因此妈妈们在读《机智老爸机灵儿》时,不妨有针对性地先看《幸福的妈咪犯甜蜜的错误》《教子咏叹调:音有长短,调有高低》《浆糊牌母爱:伟大的糊涂的爱》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讲的是正理,而《机智老爸机灵儿》虽也有正理正说,但让人印象更深的是,这个父亲有点“二”,既俏皮又顽皮。这在“阅读”这个问题上就可看出两书的正“邪”。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讲到“阅读”时,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理:“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而在《机智老爸机灵儿》中,有关“阅读”的文章很多,但大都不是说“正理”,而是“歪打正着”,如《带着儿郎逛书店》《陪太子晨读》,或纠正孩子不良阅读习惯的《“小子,不能这样的哟!”》,乃至反对流行书的《不让儿子太“流行”》。正如作者韩光智自语:爱和教育,因为懂得,所以幽默。诸如《“转移大法”:化解千百次的问》《老子打儿子的简易武功:两式四招》等,幽默的老爸虽没几句正经的话,但不管如何,机智老爸还是立得正、站得稳的。
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管是妈妈教女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是爹爹教儿的《机智老爸机灵儿》,都不过是“参考资料”,书再好,也得和自己的教子实践结合才能发挥正能量。不管是妈妈教女、爹爹教子,还是妈妈教子、爹爹教女,但愿他们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作者单位:宁波出版社浙江宁波 315040)
借助“互联网+”创新对家长的宣传方式
要想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幼儿园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只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师资水平、保教能力以及开展的活动才能更好地被家长接纳和信任。
1.家长通过“互联网+”了解幼儿园师资
园所的师资水平彰显了幼儿园的软实力,好的师资是保教水平的保障。近些年,由于很多年轻父母喜欢将孩子送到城里幼儿园,究其原因,他们觉得城里的老师学历高,保教水平高。我园地处农村,老师的工资虽不高,但是她们都不忘进行学历提升,拥有大专学历的老师达100%,本科学历也达到90%。我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老师的本科、专科毕业证拍成照片进行上传,还将老师获得的“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青蓝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证书制作成PPT,发到幼儿园网站上,供家长浏览。另外“教研科研”也是幼儿园的生存之本,老师们在各类论文比赛中曾获得过省、市、县一、二、三等奖,还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过论文,我们用“全能扫描王”扫描后发送至幼儿园网站。家长看到这些学历证书和荣誉证书都很震撼,纷纷感叹:“农村的老师和城里老师一样能干,我们的孩子就在这里上学了!”
2.家长通过“互联网+”了解幼儿在园保教情况
家长都有各自的工作,他们每天仅仅在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里在园停留一小会儿,每学期半天的家长观摩活动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孩子在园学习和生活的牵挂和关注。他们常常问老师:“我家孩子午餐吃得香么?”“最近他上课认真听讲了吗?”虽然老师每次都耐心解释和回答,但是家长总会流露出将信将疑的表情。小二班的张老师喜欢在孩子吃饭时拍“三张照片”,分别是孩子端碗开始吃饭,孩子用餐吃了一半的和孩子吃完时的镜头。她每天选择几个孩子作为拍摄对象,一周下来班级30名幼儿基本上都拍了一次,然后通过班级QQ群将孩子用餐时的“三张照片”传给家长。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整个过程都很满足,洋洋的妈妈说:“看到照片,就像我自己坐在他身边看着他吃饭一样,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他有没有吃饱了!”有些老师还迁移了张老师的这个做法,教学活动时,他们也给孩子拍照片,从一开始的示范讲解、幼儿操作到最后的作业评价,将孩子活动的整个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互联网传给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
3.家长通过“互联网+”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前提。农村幼儿园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我们想借助“互联网+”开展相关活动,促使家长反思自己不正确的教育行为。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家长认为“游戏”就是玩,玩就不是学习。因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班级的老师每每要求家长收集游戏材料的时候,他们总是爱理不理的,从不用心配合。农村常见的种子、稻壳、花生壳、稻草、麦秸秆、木屑、木块、竹片、树桩、树枝、芦苇花、蚌壳、田螺壳等是开展美工区游戏的材料。老师将幼儿的“种子贴画”“田螺风铃”“稻草变身”“芦苇插花”“树桩大咖秀”等美工作品进行装裱,拍成微视频上传幼儿园网站,每一幅画都有详细的字幕说明,其内容涵盖幼儿创作的步骤,所用到的技法,对幼儿审美方面的影响以及废旧利用对幼儿从小环保意识的培养等等。家长在网站上看到美工作品微视频以后,异口同声地说:“废旧材料对幼儿学习起的作用真不小,原来所谓的‘游戏’就是寓教于乐啊!”
借助“互联网+”拓宽家庭服务途径
社区中入园幼儿家长和一小部分未入园幼儿家长都是我们的家长资源,“享受优质的教育和服务”也是他们对幼儿园的期望与要求。为此,我们建立了由老师组成的服务队伍。一学期工作下来,老师们因为是利用双休日及业余时间参加活动,加之平时五天的连续工作,连轴转的状态令她们很快苦不堪言,同时低效率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家庭需要。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我们提供服务最为集中的龙腾社区家庭电脑普及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先将社区人群进行分类,小部分低收入者,我们延续送教上门的做法。对于文化素质较高,家中有电脑会上网的人群,我们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借助网络提供有针对。针对这一部分人群我们推出了以下几种服务内容。
1.通过“互联网+”引导家长学习幼儿保健知识
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将来参加学习、工作的本钱,而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多因缺乏保育知识而不懂护理孩子的正确方法。我们的网站根据季节特征提供相应的养护常识。比如春天时,老师们会在孩子的饮食、服装、活动等方面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孩子患感冒的家长也能收到一条网络小贴士:“感冒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便秘等特点。幼儿小,不要自行买药给孩子吃,一定去医院治疗。”到了冬天,老师会在网站的醒目位置提醒大家“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加强体育锻炼是孩子最好的取暖方法”,等等。
2.通过“互联网+”引领家长学习《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一部重要的纲领性的文件,怎样让家长了解呢?我们将《指南》传到幼儿园网站上,和家长一起学习解读。每次学完后,还会抛出1~2个问题,让家长探讨,请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发到网站上与其他家长共享。妞妞的妈妈在学习感悟中这样写道:《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家长今后开展家庭教育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孩子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3.通过“互联网+”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我园在网站上向家长发放调查表,对他们读书情况进行调研,探索其读书的喜好和倾向。调查表收集后,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分别列出阅读书目,进行打印,分发到每个家庭。例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大部分家长不知道有这本书,我们将之列入家长阅读书目。鼓励他们将书中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联网与老师一起交流探讨。洋洋的爸爸在网上发帖说:“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我认为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老师也定期向家长发送自己的读书心得,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另外,还通过网站开展“家长阅读感悟”活动,让他们将自己的读后感晒出来与大家分享。每学期还给“最佳读后感”的作者颁发奖金和奖品。
以上活动的开展,在扩大受益面的同时,服务内容更具针对性,服务时间也更为灵活,服务方式更为人性化,从而得到许多家长的青睐和认可。最重要的是老师们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这些年不时地去看刚生了宝宝的亲戚、朋友或同事,发现不少人总是非常小心地呵护着婴儿的睡眠。说话声音压得低低的,把电话线也摘掉了,生怕有什么动静吵醒孩子。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可能正在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制造麻烦。
我很庆幸在圆圆出生前读到一本《新育儿百科全书》,这本书里却是这样写的:“家里有些动静,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睡觉。父母在房间里走动不用蹑手蹑脚,说话也不必悄声细气,否则孩子习惯了寂静的环境,突然听到一点声音反而容易惊醒。无论婴儿还是儿童,只要平日习惯了家里的一般嘈杂声和说话声,即使有客人来访谈笑,或收音机、电视机打开着,甚至有人走进他们的卧室,他仍然可以睡得很香。”
短短一段话让我受益匪浅。
这段话提醒我,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扰,一个略有噪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惯。所以圆圆出生后,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说话声、电视音量平时多大还是多大。而床上这个小婴儿也确乎表现出不怕打扰的样子。
事实上,圆圆稍大一些后是很容易被叫醒来的。从她一岁多开始,我们几次因为赶火车,需要半夜起来,我只要轻轻一叫她,她就能醒来,不哭不闹的,非常乖巧。但在平时,她却总是睡得很沉,只要这个声音不是专门叫她,就吵不着她。她的耳朵好像有特别的功能,能把无关的声音过滤掉。
大约在她2岁时,有天晚上我和她爸爸在临睡前因为一件什么事大声争辩,当时圆圆和我们在一个屋里,已睡着了。我们开始还担心把她吵醒,但发现她睡得很踏实,根本没有被打扰的迹象,于是声音越来越高,痛快地吵了一架。父母掀起一场声音的疾风暴雨,圆圆却始终像在摇篮曲中睡得那么香甜。
有一些婴幼儿,他们睡觉好像确实怕吵,这种情况,除了个别特别敏感的孩子,一般是在出生后前几个月的时间里惯出坏毛病了。还有一些婴儿在头三个月里会发生腹部绞痛,这也会导致他们突然惊醒啼哭,而大人经常误以为他们是被吵醒了。无论哪种情况,家长也不应该娇纵他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我听一位读研究生的女孩子说,她宿舍有一位室友,睡觉特别怕吵。宿舍4个人,尽管其余3人一直小心,这位室友还总是抱怨宿舍的人弄出动静吵得她睡不好;当另外3人都不在宿舍时,她抱怨走廊里有人说话吵到了她;到半夜走廊里没人时,她也会睡不踏实,因为窗外还总会不时传来什么声音。
可以想象这个女孩给同宿舍的人带来很多麻烦,而最痛苦的是她自己。据说这个女孩的妈妈也是睡觉特别怕吵,这方面就从小呵护她。可这呵护不是给孩子造福,而是给她带来可能一生甩不掉的麻烦。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 图/亦晨)
关键词:“内向型”;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内向型”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集体游戏时不合群、很孤立;有些孩子在家里活泼,在幼儿园或外面就表现沉默孤独、非常内向的两面性。因此,加强“内向型”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尤为重要,使内向的孩子变得阳光开朗。
1.给内向孩子营造轻松的环境,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
营造没有压力、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玩耍嬉戏,彼此没有自卑感,在玩耍中能主动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比自己小的朋友一起玩,能感觉自己是个小大人,分配角色和物品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和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玩,虽然角色地位变了,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和不同性别的孩子玩耍,通过与不同的人建立友好关系,使得孩子性格变得开朗。
2.给内向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活动,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单位旅游,既亲近大自然又会接触很多人,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等,当得到表扬和奖励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更愿意与人交流,表现展示自己。再如鼓励孩子自己去超市购物,学着付款,有需要帮助的自己请教超市阿姨,家长可在远点的地方看着;如过“六一”儿童节,让内向孩子参加,展示他们的才能,过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儿童节,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给内向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增加交往机会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内向的性格慢慢改进。
3.抓住契机,给内向孩子提供空间并能自己做主
抓住契机,创设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发展潜能,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让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内向孩子参加,家长要认真指导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神、细小的动作来表达故事的情节,对着镜子天天练习,妈妈和爸爸当观众,鼓励督促孩子练习,最后进步明显,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增。父母应多和孩子说话,多带孩子出去玩,既开阔了他们视野又增长见识,知晓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人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4.多进行赏识教育,挖掘内向孩子的优势
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你真棒”“为你点赞”等鼓励性语言。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束缚和压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探索。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巧妙地引导点拨,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兴奋,逐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让孩子学弹钢琴,初学时简单,孩子也会较认真,随着课程逐渐加深,越发枯燥无味,这时就需要引导甚至是强硬手段,让他们明白必须认真努力才可以做好事情。让孩子根据特长培养自己的爱好,学习一些技能技巧,挖掘开发他们自身的优势。
5.利用社会资源活动,提高内向孩子社交能力和交往技能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锻炼内向孩子的胆量和交往技能。如涵涵内向孤僻,妈妈就去采摘基地锻炼孩子的胆量和交往技能。在活动中,家长带着孩子采摘,同时也随时随地地进行安全和爱惜节约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农民种地的辛苦和不易,知道节约是美德。不善言语的涵涵当起了小老板收钱,妈妈在身边见机辅助,看着她边收钱边交流忙碌的样子,和平时内向的她简直是两个样。
6.请家长助教,让内向孩子倍感自豪,自信心大增
同同性格内向,讲话时磕磕巴巴,男孩这种性格让家长发愁,班级幼儿叫他“胆小鬼”。但同同的妈妈性格开朗,热心班级事情,为了让孩子在同伴中树立自信,教师结合“家长助教”主题活动,请她当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这样做既能增强同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了解孩子一日生活常规,特别对内向孩子的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助教不仅可以拓展课堂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增强了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一份尊敬与自豪,锻炼了他们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家园共育。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和家长更要紧密配合,说给孩子听,孩子一定不会做;做给孩子看,孩子也许会模仿;和孩子一起参与,孩子一定会融入。
作者:刘萍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做全职妈妈以后,习惯了,早上起来,打开电脑,然后做家务。
在我带二宝做家务的时候,桂杨就去上网,种菜,玩游戏。
前天,看桂杨盯着屏幕看的津津有味,我就带小宝过去看看,结果发现,她在看动画片,很是惊讶,笔记本被她摔坏了,我现在用台式机,没有声音的。
于是,我问:没有声音,你能看懂吗?
桂杨说,能啊,我都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真的?那你说说看,我看你说的对不对
于是,电脑里的动画片随着情节的演变蹦出一行行的文字对白,她竟然一句一句的都能念出来,偶尔有的文字我估计她不认识,但是她能用同样的意思替代表达,这让我着实惊讶了一把!
虽然她马上就七周岁了,但是因为一直上的幼儿园,所以在学校学的字不多,我也没有特意教她认字,买过一套四五快读,一共7本,只有第一本学了,后来就没坚持下去。
曾经,认字,是爸爸最担心的,说过几次,桂杨都五六岁了,认识的字还很少!你也不教她认字!
我却没有太担心,因为我知道她喜欢看书,我一直坚信,只要她对书有兴趣,认字是早晚的事情!
在桂杨两三岁的时候,我一直坚持给她讲故事,但是,我并没有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说的,给孩子指读。小时候,我一直按照正常偏慢的速度读,能理解以后,我就一直按照正常语速读,也不太会抑扬顿挫,之前一直没学过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只是喜欢那些色彩明亮的童书,喜欢跟孩子一起读书,孩子也很喜欢听我念书,每天吃完晚饭,就会自己选一本书走过来,让我讲,讲故事成了我们睡前必备节目。
怀念在悠贝亲子图书馆的悠闲时光 在北京的时候,她幼儿园斜对面,就是悠贝亲子图书馆,我是他们第一批的会员,喜欢没事带着孩子去看书。
很喜欢那里的氛围,有一面墙,绘制的都是著名绘本里的图,定期更换,每次去,桂杨都要先到那里去找,是哪本书里的内容,上面照片里的,就有《好饿的毛毛虫》《彩虹色的花》等。
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比如中秋节做月饼,圣诞节PATY等。
图上是桂杨制作的月饼,呵呵,绿色的色素用的太多了。
很怀念那时候的日子,冬天下着大雪,躲在宽敞明亮的暖气房间里看绘本,是一大享受!
孩子的记忆是惊人的!
到合肥一年多后,有一次爱心树绘本群里组织新书赏析活动,讲的是《好脏的哈利》,那时候这套书的中本版刚出来,也算是一轮市场预热活动,我把内容复制下来,给桂杨看。
结果她只看了封面,就说,是《好脏的哈利》!我有点吃惊,问,你怎么知道?
她说以前在悠贝看过这本书,因为很好看,所以情节都记得,并且给我复数了一遍大概意思!看过?!怎么可能,这本书明明是刚引进出版的!
问了爱心树编辑小兰,才知道,当时桂杨看到的版本应该是英文原版或者台版的。这就是图画书的力量,即使孩子不认识字,不影响阅读,这就是无字书孩子依然爱看的原因!
语言是从听开始的,相信积累的力量!
这个图是爱心树主编在讲爱心树绘本以及绘本背后的故事,桂杨听的好认真。
听故事,看书的结果,导致桂杨的识字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我相信,这比一个一个认字要好的多,首先,她在读书的时候,不受不认识的字的影响,依然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并且知道用其他文字去表达。
想起,前几天,我买了一年的儿童文学和几期幼儿画报,被老公训了一顿,说就知道买书,家里的书都堆成山了,买的都看了吗?这一次买的书的确有点失败,儿童文学买早了(9-99岁可读,文字太多,没有画面,桂杨看不下去,倒是成了我看的书),幼儿画报买晚了(3-7岁为宜,对桂杨来说小儿科了)!
说起家里,关于儿童的书,是不少,幼儿教育类的,绘本类,故事类的都有,可是每一本书,桂杨都看了的,我不要求看到会背诵,浏览一遍,价值就够了!丁丁历险记算是近期买的最超值的书,一套20多本,每一本桂杨都看了三遍不止!其实,到合肥之后,买的书极少,基本都是从北京带过来的,因为现在,节流了,这不,买两套书就被教训了!套用淡漠如烟的一句话,她们是穷的只剩下爱情了,我是穷的只剩下童书了!
在看丁丁历险记的时候,我就发现她能够大致读懂一本书的意思。但那时候我想她是看图猜的意思。我曾笑称:桂杨看书是,连看带蒙!
于是,我想,其实孩子学英文,也是一样的,如果,从一开始,我就给她看英文原本绘本,听英文原版录音,也许现在看英文动画,也是一样的理解意思,群里有个妈妈,就是这么教两个宝贝学英文的,效果非常好。只是我比较懒,自己喜欢汉语,就一直给孩子读汉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很荣幸接到海陵中学的邀请,让我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点想法。其实,从孩子报名那天起,在座的两千多名师生家长,就已经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了。
星期四晚上接到孩子后我说,本人将要在家长会上发言,好紧张哦。当时车上还有15班的小夏同学,他反应快情商高,立刻很真诚的说,耶,真棒。给了我一点鼓舞。但是我的亲生女儿,也就是贵校初一16班的小杨同学,她恐吓我说:哎呀妈呀,太吓人了,我要让班上的同学准备好臭鸡蛋。我不晓得16班的孩子到底准备了没有,有也不要紧,毕竟你们这些00后孩子的马屁,并不是那么容易拍的。被你们鄙视,真的也不算个啥事。
这年头,你们觉得不容易。我还知道,初中老师比其他学段老师更不容易。而作为初中生家长,要在能对你们施加有效影响的时间内,在你们最依赖父母的十来年里头,不偷懒,不抱怨,不蛮干,也不会那么容易。如何变不容易为容易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目前我的想法是:一边扶持,一边放手,力争做到三个一。
为什么要扶?因为你们半大不大,是未成年孩子
初中,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换期。初中三年,特殊时期,多事之期,孩子们要从儿童期过渡到少年期,并做好向青年期转换的铺垫。青春期,的同义词是麻烦期,毛躁期,矛盾期,讨厌期,冲突期,甚至神经期。你们外表像大人,内心里却依然是个小毛孩。这个时期的你们,常常在外是人,在家是鬼。不过无论你们如何折腾,父母,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这个时期,也不例外。
为什么要放?因为你们终将长大,成为独立个体
父母老师对你们的有效影响,不过十来年而已。龙应台在《目送》那篇文章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追是追不上的,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陪伴和目送,用一颗淡定的心,和一张克制的嘴,陪伴出一个幸福的你,目送着你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让自己拥有一颗淡定的心。
当初中生家长,我也是头一次,也是需要学习的。当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现在孩子上初中,我又找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傅雷家书》等等,又将之前考过的心理咨询师中关于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内容翻出来看,以求温故而知新。我还看曾仕强家庭教育讲座,听家长学校的同事讲她的咨询案例,当然,咨询者的基本情况是保密的。
知识就是力量,总有一本书适合我,总有一些力量让我聪明起来。
有一颗淡定的心,其实蛮难的。尤其是谈到成绩和名次的时候。我的理解,成绩当然是很重要的,当然,它又不是唯一的。学习主要是孩子的事情,海陵中学的质量杠杠的,有这么一批认真细致、经验丰富、且全方位360度无死角指导孩子们学习的老师,我完全放心。说句老实话,孩子不会的题目,我也未必做得出来,就是会,也不敢乱指点江山,因为跟老师教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会帮倒忙的。
我能做的,就是做好后勤,保持淡定,保持理性和关心,学着做一个好妈妈,去了解他,帮助他,成全他,鼓励他,尽量避免批评,责怪,打击和疏远。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一张克制的嘴。
说来惭愧,开学近三周,本人出差一周半,没办法,团队有需要,只能往前冲。在外的时候,我并不揪心,因为孩子生活上有家人,学习上有老师,家庭作业么,她会自己做。我会每天打电话,如同我在家时接她放学那样,听她随便聊,哪个同学午睡时呼噜打得比猪八戒还响,哪个同学体育课多跑了三圈结果累成了狗,班主任老师以教室为家,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我听得很开心,分享着她的喜怒哀乐,感受着她的学校生活,一般情况下不作道德评价。
暂时考砸了,被老师骂了,和同学闹别扭了,都是常态,全是小菜,有时候她会感到挫败和沮丧,感到郁闷或烦恼,我表示理解,且会告诉她,你看,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算事。她也就很快不当回事了。
克制自己的嘴,对亲子双方而言,难度系数都很大。我也担心自己变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不得要领却自以为是,话不投机还婆婆妈妈,陈词滥调竟眉飞色舞,说起来苦口婆心,实际上面目狰狞。不唠叨的爸爸很多,不唠叨的妈妈,占比相对少了许多。不骂人的爸爸妈妈,就更加稀有了。
老师是可以骂学生的,必须的。我当老师时也经常骂人,六七十个毛孩子,总有那么几朵奇葩,隔几天就要杀鸡儆猴一下,否则会秩序大乱。但是家长呢,不妨换换沟通方式。特别是学习问题,如果老师骂了都不起作用,那家长再骂,基本上是无用功。以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责骂,实在划不来。有这样的时间,不如多想想办法,有效地如何解决问题。
如果实在忍不住,那骂孩子也是有讲究的。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七种时候不骂孩子: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大庭广众之下、孩子已经后悔、晚上睡觉之前、一日三餐时间、孩子高兴之际、孩子悲伤时刻、孩子生病之时,都不要责怪孩子。那究竟什么时候可以骂呢?只能各位自己看着办。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思想一点一点独立,我们会在不经意间,逐渐失去话语权,我会尽量用智慧之光引导孩子成长,多鼓励引导,多扬长避短,多温柔呵护,让家成为孩子的加油站和休憩地。反过来同样成立。孩子们也要有话好好说,不当小刺猬,小炸弹,小闷葫芦,有问题及时向父母求助,一家三个臭皮匠,怎么说也能抵半个诸葛亮。
如果能做到心淡定,嘴克制,那么第三个一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第三个一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一个幸福的你。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幸运和幸福,也有着不同的压力和困惑。你们生在这个时代,和我们当年相比,有更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有机会出国留学和工作。你们在这个年纪,见识和思维可比我们当年强多了。这一点,你们确实比我们幸福。这是命,我们羡慕嫉妒但肯定不会恨。老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会不由自主的恶搞出下一句,会说"前浪死在沙滩上".实际上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真的可以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你们能够成为幸福的孩子,将来做个幸福的大人,再培养出同样幸福的孩子,那前浪如我们,含笑沙滩也不要紧。
但是幸福的含义是很丰富的,除了基本的吃喝玩乐,更高级的层次是不断成长并自我实现。做父母的幸福之一,就是能够为你们的自我实现打好基础,培养你们的自爱能力和谅解之心,提升你们幸福的水准。
自爱包括让身体强壮,让心灵阳光,让成绩过关。成绩不是唯一的,但它的确又是很重要的,就当下的你而言,是得以迈上更高台阶的有效路径。学习中会有苦有甜,有喜有忧,要讲究方法,要劳逸结合,要不断挑战自己,不要等到若干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初中生活,恨不得穿越回来,捶死现在的自己。
谅解也是达到幸福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你们没有足够强大之前,我们能够为你们做的,不过是尽力成全。也许有时候,方法不对你们胃口,有些表现形式甚至让你们产生反感和逃离的念头。你们是新手,我们也是新手,新手上路,需要彼此包涵,互相配合,这样子,可能我们的中年时光,和你们的少年时期,幸福指数都会高一些。
家教类图书日益细分的市场,拓展了图书的内容;清晰的目标市场,确立了图书的进入方式;准确的市场定位,凸显了图书的特色;多样的营销组合策略,促进了图书的销量。本文对家教类图书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希冀对家教类图书销售有所助益。
关键词:
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营销组合
作为指导家长教育的好帮手,家教类图书逐年增加,这一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据CIP数据统计,2010年至2011年4月,共有250家出版社,申报了1484种家教类选题。”[1]经过细心分析,可从复杂的市场行为中找寻到其发展的路径和营销的策略。
一、日益细分的市场,拓展了图书的内容
基于多元异质论,家教类图书的消费者对此类图书需求呈多元化趋向,具有不同的质的要求。综观琳琅满目的家教类图书,细分的策略有如下几点。
1. 以人口为变量细分市场。对于家教类图书而言,以年龄和人生阶段作为策划选题,不仅使教育对象更有针对性,同时对消费者更有指导性,因此,这一方式成为此类图书常用的策略。以0岁为起点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较多的图书关注的是0~3岁阶段,如《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等著作。还有的图书针对0~6岁的幼儿教育。3~6岁作为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成长极为关键的时期,较多书籍关注这个阶段,如《3~6岁孩子教育的圣经:蒙台梭利教育法》等;针对学龄孩子,有1~6年级的家长必读书有《家长课堂》;针对7~12岁的学生的家教书有《初中三年决定孩子的未来》等。由此看出,以年龄为明确的细分主题更加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为家长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随着《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出现,各年龄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得到规范,0~18岁的五个阶段划分逐渐被人们熟悉,为以后以年龄为依据的家教书提供了分界线,使这一阶段的划分更规范、科学。
“性别细分也常见于图书营销领域”。[2]在家教类图书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基于性别的明显差距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父亲和母亲都将为孩子带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父亲不能仅仅满足于为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要用智慧和爱心帮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基于此,《做父亲,不许失败的创业》等悉数登场。这些图书的相继出版,宣告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归位,充实和丰富了家教类图书市场,受到了全社会和各个家庭的重视。
就教育客体而言,男孩和女孩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方面的差异性为家教图书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当网中培养男孩的书有267种,培养女孩的书有215种。有的书籍将教育主客体性别交换,寻求对节点。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爸爸和女儿一起做的50件事》。这些书为母亲对男孩、父亲对女孩进行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交叉的选题既拓展了此类题材的内容,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2. 以心理变量来划分。通过进一步洞察作为思想个体的读者,让营销者不仅从功能特征上出售图书,且在情感层次上寻求与读者更深的认同感。随着消费者的教育理念日趋理性化,购买动机也逐渐明晰,营销者的策划思路也日趋丰富化。于是,《优等生必备的学习法则》等针对家长希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应付升学考试的心理;《我家走出四博士》适应了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成就辉煌未来的心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强调了实用和高效的个性化教育,让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小众教育方式。《边过日子边教育》等传达了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贯穿了“环境育人”的环境教育理念。此类图书,重点分析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实用心理、喜好心理,也就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心理实施了市场营销战略。
二、清晰的目标市场,确立了图书的进入方式
综观琳琅满目的家教类图书,虽种类繁多,但在进入市场时都针对了不同的细分市场,找准了不同的目标人群。就进入市场的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 密集单一图书市场。这种方式用一类图书主攻一种特定的图书细分市场,以市场补缺者的地位获得特定的收益回报。出版这类图书的出版社不以家教类图书为主营业务,但看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希望通过对小众的关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留守家庭教子经》。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多的家庭注重对孩子艺术情操的培养和锻炼,怎样让孩子和家长更好地适应这一过程,很多书籍予以了关注。如《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聚焦了孩子的钢琴和绘画学习。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和英语的普及化,英语学习也被提上了日程,于是针对英语家教的书日益增多,《我陪女儿学英语》这些书都在近一两年出现。采用密集单一市场策略,虽在市场中容易找到空白点,但有时缺乏相应的多个市场协同竞争的经验,经营风险较高。
2. 产品专业化模式。近几年,家教图书的系列化趋势明显,这种策略用一类图书占领不同的细分市场,利用比较优势服务于不同的读者群。这一策略的运用,使得图书企业可以在特定的图书领域树立良好的信誉。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系列丛书的出版上。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打造的“智慧父母自修书系列”主要包括《让孩子做最棒的自己――因材施教成功教子的66个方法》《左手“赏识” 右手“挫折”》《把话说到孩子心窝里》。一系列图书的推出确立了该社在家教类图书中的佼佼者地位。系列化对家教图书销售的增加、品牌的塑造、成本的节约、出版效率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作用,所以很多出版单位在出版家教图书时,非常重视系列化出版。
3. 市场专业化模式。此类目标市场的选择,关键是要找到同一类消费人群,然后提供满足各层次需求的家教图书。《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从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美术和英语学习五方面,系列地挖掘了妈妈在教育孩子上的能力。2011年8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Wow!原来美国妈妈这样教孩子》等系列图书,让中国的妈妈在教育上开阔了眼界。和其他模式不同,这类模式强调的是对目标人群文化需求的全面满足,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使消费者可享受到“一站式购物”所带来的满足。采取这一模式,对出版社的市场开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助于和目标市场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培养较高的消费忠诚度。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凸显了图书的特色
家教图书市场中,只有个性鲜明、诉求点独特的产品信息才有可能被消费者接受,也只有定位清晰而独特的家教书才能产生有效的销售。就家教类图书而言,一般采取的定位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 产品特色定位。随着家教类图书竞争的激烈,图书必须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有商业头脑,既对孩子是一种实用的技能,又契合家长的心理。于是,财商教育、理财教育类家教图书把握了这一现实,进行定位。如《教孩子提“钱”布局》等书,阐述了各年龄段孩子的理财教育方法。此类图书,大都采用上文所谈到的密集单一图书进入家教图书市场,找准了细分市场,确立了书籍的特色,适应了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把握其需求,进而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2. 竞争者定位。家教类图书竞争激烈,有的图书定位就与竞争者联系。目的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2011年的家教图书市场,前有虎妈,后又狼爸。一月《虎妈战歌》刚刚登场,六月狼爸《北大,我的兄弟》紧追不舍。相似的教育模式,相同的选题,争议的教育理念,既让两书成为竞争对手,又让其因为敏感的话题受到舆论和大众的关注,同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有竞争定位的,就有回避竞争的。这类书籍的定位,与竞争者的同类书不同。这类书籍避开大家热议的话题,寻求自身的特色。如《骂孩子的艺术》《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等。这些选题,既避开了家教类选题的热门话题,又把握了家庭教育的个性和细微之处,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为寻求市场的突破探索了路径。
四、多样的营销组合策略,促进了图书的销量
1. 争议话题,促进产品销售。在琳琅满目的家教图书市场,“一般的图书广告信息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湮没,难以引起读者的有意注意,于是,制造图书新闻热点,吸引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主动报道,让图书信息以新闻方式进入读者视野,便成了营销策划的重头戏”。在2011年的家教书中,《虎妈战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以民主、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作者却采用了家长负责制的教育方法,信奉严厉的教养,不向孩子妥协,由此,作者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并登上了《时代周刊》。“中国狼爸”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最后在严厉的管教下,孩子都成功了。这样的教养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如出一辙,而与现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书籍话题的敏感性引发了强大的争议性,由此引发了电视媒体的关注和网络的大讨论。央视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及很多地方电视台都给予关注,并参与讨论,这无异于推波助澜,使这两本书成为2011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教书。
2. 媒体互动,联动出击促销。在多种媒体交互时代,利用大众的媒体依赖情结,通过立体式的轰炸,让读者了解图书媒体传播是流程中的关键点。家教类图书在这点的运用上也非常重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因在报纸上做连载,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然后在当当网上发行量飞涨,之后五星排行榜的推波助澜,使该书很快占据了当当网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之后,该书在网络、报纸、杂志连载,利用媒体的互动,打开了销量。
3. 概念营销,引发多元教育理念。概念营销“实质就是用一个或一组概念去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而促成消费”[3]。在家教类图书市场中,概念营销不仅是一种时髦,而且是根植于消费者心理的消费方式,很多书籍都通过成功运作根植于读者心灵的阅读概念,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欲求及购买行为。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完美沟通、养心教育这些概念常常被运用在家教图书中,而好妈妈、好爸爸、虎妈、狼爸等概念的出现,又给家庭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让消费者在传统教育理念和与现代教育方式中深思熟虑。哈佛女孩、哈佛男孩、北大兄妹、清华男孩等概念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如获至宝。纵观市场上的家教图书,很多都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总结与概括。通过对概念的提炼,为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观念、变化趋势和教育标准。
4. 网络用力,激发购买热情。借助互联网、数字媒体进行营销是家教类图书畅销的重要因素。很多知名网站如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图书频道的育儿栏目中将图书展示推广的功能与实时销售功能结合在一起,宣传与促销效果都非常明显。与实体店相比,网络上的家教图书促销力度相对更大。网购的便捷、实惠,也使一些家长用打包的方式一次性购买数本图书,“悦悦书店”、皇冠店“书迷乐园”等网上书店的红火,就是一个证明。
5. 作者营销,名家助力。作者是图书出版中最为重要的品牌。出版界关注图书作者的明星化,作者也看重出版社的品牌,以期获得更好的市场回报。家教图书这几年也开始关注作者营销对书籍发行的重要性。有的图书营销在新书的新闻会就做足了文章。如《所以,北大兄妹》新书见面会时,邀请了正忙于新作品《楚汉传奇》的高希希光临现场,同时,高希希还为此书作序。此书发行之时,正值父亲节前夕,作者还向农民工父亲代表赠书,希望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能够看到这本实用又精彩的好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由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推荐。在书籍有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后,作者到各地做亲子讲座,同时,在出版一年后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和作者见面会。此后,作者尹建莉曾做客《面对面》《读书》等节目,还在凤凰视频、搜狐视频等频频出现,和受众做了很多面对面的沟通,既传播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又为自己作品作了很好的宣传。作者因写书成为名人,借助名人效应有效地推介和宣传相关作品,作家和出版社合力推进,也是家教类图书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房毅.中国热点选题月度分析报告[J].全国新书目,2011,6.
[2] 李琛,吴秋琴.图书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游戏观念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虽然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很多的农民都住进了公寓楼,变成了居民,但是本质上还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很多的行为和习惯还是保留着原来农村人的面貌。因此,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首先要对家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这样评价孩子的游戏:“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纲要》中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纲要》中提出的内容,虽然是针对学校而言,其实如果有条件,在家庭生活中,游戏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游戏观念,说的通俗点,就是家长心目中的“玩”,有时候要舍得放手,家长要尽量少说“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玩泥巴,玩沙,玩水??只有顺应孩子天性的发展,才能挖掘孩子内在的潜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比如通过家校路路通的短信提醒功能,学校网站的平台,纸质的回执反馈表以及家长会等等,多种方式共同使用,使得每一个家长都能正常接收到这些信息,然后把这些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短期内效果有可能不是很明显,很难用硬性的指标来衡量,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两方面都有必要积极配合,争取通过幼儿园三年的时间,树立正确的幼儿游戏观念。
二、强化幼儿游戏就在身边的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做中学”,认知来自生活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教育不仅仅只发生在校园里,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有活生生的教育素材,要纠正幼儿游戏必须要有专门的玩具和场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处处有游戏的身影。只是一般成人都把它们看做是正当的事情,要一本正经的完成,其实在幼儿的眼中,这些就是游戏。比如去医院打预防针,从家长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和单位领导请假,然后花一定的时间,把这个对于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硬性任务完成,事情就办理结束。从幼儿的角度而言,其实也是一次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活动,首先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恐惧,好奇各种心情夹杂在心中,其次幼儿一般都有一个抵触情绪,因为孩子看到了真实的场景,有的孩子在哭,在闹,这些现象表明打针不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的,孩子打针的时候,家长说不痛的,这是一种误导,明明有点痛的事情,被家长说不痛,痛这个概念在孩子的心中就会误解。换个方式,如果在去医院之前,家长在思想准备上和孩子“打好预防针”,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要打针,这样身体才会更棒,让孩子模仿医生的样子,在家长的手臂上,做消毒的样子,然后打针,这样的一个场景,可以轮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重复的玩,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真的面对打针的时候,也就能坦然面对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学习的场所,游戏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把类似的细节,生活场景,传达到家长那里,要家长一起参与其中。
三、家长要平等的多参与幼儿游戏
游戏是每个人的天性,从游戏中,每个人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要放下自己,平视孩子,这样的视觉才能和孩子同步。有个故事,讲一个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游乐园,走在游乐园的园子里,由于人多,好的景色都要踮着脚才能看到,家长人高,可以看到这些风景,对于孩子而言,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大腿。因为孩子太矮,角度太低了。只有处在同一个角度,看到的场景才会一致。在游戏中,家长的角色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并在尊重和支持中引导幼儿的发展。
四、虚实相结合,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幼儿园、图书及影视等方面。家长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印象。比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见多识广”,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丰富了,开展各种虚构的游戏就有了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各种职业的体验馆也是越来越多。“育乐湾”是专为世博会打造的儿童未来城市职业体验乐园,从少年儿童的认知视角出发,设计了25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职业体验场馆。规划的职业体验馆有:美容中心、媒体中心、报社、出版社、设计工作室、未来电力公司、环保水资源公司、警署、消防局、医院、导游中心、乳品公司、电信科技研究所、汽车维修保养、机器人制作公司等等。各个职业体验馆,从室内装饰到使用的器具,从体验道具到工作制服,都将带给少年儿童一个逼真有趣的实体体验环境。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实践中快乐学习、学习中快乐实践”,通过受教育者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知而最终得到自我意识、发现自身价值、激发探寻意识、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收获知识、收获感悟的一种方式。苏州首座职业体验馆,位于园区时代广场的Wee- world职业体验馆,位于西山岛的吴中区综合实践学校,都是类似的体验馆,对于家长而言,有时间还是要多带孩子进入这些场馆,让孩子得到锻炼,实物和虚拟的场景相结合,从而更好的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早教,百里挑一不容易
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操心孩子的成长。可能你的案头已放了不少育儿书籍,如《早教革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婴幼儿的科学养育》等;可能你读过不少诸如“如何培养优秀孩子?专家给家长的120条建议”这样的文字;甚至可能你早早地就开始为孩子挑选早教机构了。时下比较受家长们青睐的机构有金宝贝、东方爱婴、赢在起点、天才宝贝、红黄蓝亲子等,社会上也涌现出不少有名的私人幼儿园,如李跃儿的巴学园、孙瑞雪的儿童之家……很多早教机构都会在宣传中提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以让家长们认可教育的专业性。而且蒙氏教育不光在国内吸引了众多的家长,在国外幼教领域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当当妈:
我在美国读博士时,当当出生,至今我钻研幼教已有些时日了。在北美,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里打开电话黄页都可发现大量蒙氏学校,而很多蒙氏学校更是跻身全美topschools,是家长的首选,因为蒙氏教育培养出的小孩学业成绩较好。
蒙氏教孩子做事有一定的顺序,教师每天都会用充满美感的动作自然而有条理地做事,孩子从旁看到,自然而然地模仿。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也激发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且蒙氏是秩序与自由的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
现实情况是,无论哪一种早教课程,花费都并不便宜。但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少家长逐渐认同了这种贵族式早教,愿意花上200-300元/小时,让孩子在里面哪怕仅仅是玩游戏。这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也是21世纪00后们的幸运。但是,面对纷繁的早教机构,你真的懂其中的奥秘吗?早教课程,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家长们的心声。
上海林女士:
我的儿子在幼儿园读的是美式幼儿园,玩乐、游戏与开心是主题,没有像公立幼儿园那样很小就开始系统地学习一些学前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部分知识。
儿子很快乐,但自从上一年级以来就让我很头痛。每天晚上做作业都很不情愿,慢吞吞地。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属于不笨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儿子现在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都搞到十一点,有时甚至完成不了作业;上课的时候不老实,坐不定,老师经常点名批评。
我以前总不能理解为什么家长会打小孩子,现在终于明白了,有时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面对林女士的困惑,不少家长则认为:很多公立或者私立幼儿园都让孩子提前去吸收本应小学一二年级才学习的知识,所以这些孩子在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很轻松了。而从以游戏、玩乐、启发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他们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所以最初表现并不出色。但家长们相信,假以时日,这些孩子一样也会很优秀,甚至超越提前学习的孩子。
武汉王女士:
我个人还是推崇学龄前孩子以玩为主,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幼儿老师尤其是家长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容易走极端,以为给孩子自由,就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自由,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其实我的理解应该是在一定的规则下放手让孩子自由。
对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早教机构让孩子在游戏玩乐中快乐成长,不少家长将眼光瞄准了蒙氏教育。然而,早教机构中的蒙氏教育成分到底有多少,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
北京蓝女士:
蒙氏教育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一些改变。孩子上这种班,最主要是看老师有没有经验,光是嘴上说没有用。一个正规的蒙氏教育的老师是很难得的,一般的幼儿园其实都不具备资格,拉大旗做虎皮而已。孩子上了这样的班,还会助长攀比的习气。
北京寥女士:
我觉得选幼儿园,还是传统的好,毕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我自己没事的时候看一些蒙氏教育的书,孩子上普通幼儿园,我自己在家里进行蒙氏教育,我觉得效果很好。
武汉徐女士:
我知道的也不多,好像早期蒙氏教育是为盲人设计的,都是些形状、珠子之类的小玩具,锻炼宝宝手眼协调性,例如让宝宝把某一形状放到固定的空格里去。现在打着“蒙氏教育”旗号的幼儿园和早教中心很多,在收费上比一般教育机构要高些,有时候真是难以选择。
蒙氏教育,别让噱头“蒙”住你的眼
作为未经注册的非法组织,位于青岛的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于2013年10月25日被相关部门依法取缔。很多家长此时幡然醒悟:原来,我们一直追捧的蒙氏教育,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国字号”蒙台梭利协会被取缔,贵族化的蒙氏教育被蒙上阴霾,这种代表着新理念的教育模式是否值得推崇备受争议。
近年来,虽然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应用实践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但实际上,对于蒙氏教育到底是什么,蒙氏教育的具体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多家长并不清楚。据调查,不少幼儿园和早教中心所开设的蒙氏教育班很多只是其宣传噱头,教育方式与传统蒙氏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只是借着“蒙氏”头衔吸引更多眼光罢了。一些机构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氏教育的理念领悟肤浅,教学方法流于表面,简单模仿、生搬硬套蒙氏教育理念,照搬照套使用蒙氏教具,并不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实际教学效果堪忧。在这些教育机构里,各式“纯蒙”、“半蒙”课程教育鱼龙混杂,足以“蒙”住家长们的眼。
周女士:
我周末都会送3岁的宝宝去参加蒙氏早教班。我只知道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应该对孩子成长有帮助。至于蒙氏教育的各种理念和课程,我自己其实也不大明白。
田田妈:
我对蒙氏的了解也不算多,但以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真正的蒙氏教育并不普及,如果很普遍,我们择园不会这么痛苦。因为”蒙氏”到中国被商业化了。蒙氏数学、蒙氏感观、蒙氏礼仪被幼儿园、早教机构当成了一门门独立的课程去学了!而蒙氏的精髓:”以孩子为中心”却完全被忽略了。商业化只让人们关注孩子从这些课程中学到了什么,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孩子人格构建时所需要的引导。
露露妈:
蒙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的蒙氏教师是必须发自内心的爱孩子的。你想,咱们家长对着自家的一个宝贝,有时候尚且搞不定,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宝贝,做到完全的耐心,是何其的不容易。所以别期待三个老师带三四十个孩子那种班真的是蒙氏,因为做不到关注;也别相信早教机构一周一节的蒙氏课,因为相处时间短,她不可能做到了解你的孩子。
知识链接
蒙台梭利教育法,究竟是怎样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并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为目标的教育方法。一个世纪前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蒙氏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在众多的西方幼儿教学法中,蒙台梭利教学法称得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较好的幼教方法。
蒙氏发现,儿童在六岁之前的不同阶段,秩序、行走、语言、手的运用、细小事务、独立自主等有各种敏感期。孩子在1~2岁期间,非常喜欢走路,尽管走得摇摇晃晃,也坚决不肯大人抱,他从走路的过程本身得到满足。蒙氏课程根据儿童敏感期设计活动,既满足孩子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其他国外教学法都不在幼儿园阶段教孩子识字、做算术。但蒙氏教学法则不同,它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循序渐进且科学地教孩子阅读,并在算术、自然知识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接触到很多颇为高深的内容,比如:平方、立方的概念,太阳系九大行星等自然与物理知识。
蒙氏教育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可是,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比如,把一样东西收拾好,然后再玩下一样。有了秩序,才能保证自由活动有效进行,教室里不会乱作一团。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的能量有了正当的去处,就不会处处与老师做对,成心破坏秩序了。
蒙氏教育更能弥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不足。蒙氏教育非常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课程如烹饪、园艺、清洁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从中发现自身能力和潜力,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蒙氏教具,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帮助?
和传统教育通过书本授课不同,蒙氏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也不需要教材书本,只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蒙氏教具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不让他们因经历失败而失去自信。蒙氏教具都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孩子自己发现、改正错误,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一般情况下,蒙氏教育机构都会采用128件的基础配套设施。但这样的教具规模对于倚靠丰富教具教学的蒙氏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蒙氏教具之所以经典,是每一项教具除了单一的教学目的外,还可以实现多重教育目的。
欲说还休,童年进行时
奥修说,一个人生命最初的7 年是最重要的,因为他决定了以后的70 年。童年,无论是漫不经心如水自流,还是精心设计如切如磋,都暗含着一个人一生的诸多秘密。那么,我们的孩子正在度过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呢?
愿望
不同的孩子愿望大相径庭,有的孩子想去太空,有的孩子想当书法家,有的孩子希望能买尽全世界的贴纸,有的孩子希望大人对他不再凶,有的孩子希望没人逼他弹琴,有的孩子想要当警察,有的孩子想要每天都考100 分……每个愿望都有丰富而特殊的生活背景,相同的是,每个孩子都将在自己不断更迭的愿望中长大。
玩
这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关键词,无论是几零后,不管是哪个大洲,离开了“玩”,童年都将不成为童年。“玩”是人和世界的最初邂逅,又融万千功能于一身。“玩”是娱乐,看那些孩子们的欢笑;“玩”是感情,看那些嬉戏中亲子两代脸上的温柔;“玩”是工作,看孩子那忘我的凝神;“玩”是发育,为什么在他最需要奔跑的时候他最喜欢奔跑,这是基因的神奇;“玩”是探索,一种声音、一个距离、一种触觉、一种味道、一个颜色、一种反应都让孩子兴奋惊喜……没有孩子不会玩,不用担心孩子没得玩,“玩”是大人对童年醉心的回忆,也是孩子本有的权利。
父母
没有什么角色比“父母”更独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他们是把孩子带领到这个世界的“功臣”,他们爱孩子最多,亦是影响伤孩子最深的人。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他们几乎就是孩子的整个社会,孩子和他们的关系,就是和社会的关系。这个“社会”和平吗?开放吗?宽容吗?有支持和保障吗?在父亲、母亲和孩子的三角关系中,孩子所感到和学到的人际经验,在未来将被他不自觉地运用到人际交往、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去。这就是很多妈妈尽管当初对自己的妈妈不满,现在却发现自己又成为另一个“妈妈”的原因。
时代
欧洲人四百年所经历的变迁,中国人四十年就经历了。在中国,父母的童年处于“放养”甚至是“野生”状态,孩子的童年却是绝对的“圈养”,早先的胡同、大院、田野被街道、商场和高楼代替,孩子们从原来的“不怎么管”到现在的“紧盯”;从在群体疯玩中的自然学习到现在时时处处被教导,亲子两代的心理空间、人际模式、生存要求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要求高、压力大、竞争强,同时又机会多、回报丰,无论我们喜不喜欢,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现实。
起跑线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对于把人生看做田径赛场的家庭,这是无法抵挡的诱惑。无论哪个城市,到处都是担心孩子落伍出局的父母,所以天价幼儿园、亲子班层出不穷。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童年可以被看做人生赛场的起点,也可以被看做人这棵树的根,有人相信孩子如同种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需要给他适宜的环境,他就一定能够开花结果。于是,在很多人希望孩子在起点跑得更快的时候,另一些人只希望孩子的根长得更壮。
……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童年的感受。而在这些点位上,父母到底能扮演什么角色,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童年幸福关键词• 幸福主角
拿什么让孩子幸福?
如果有一家“ 幸福”银行,你会为孩子存入些什么?回顾自己和孩子共同走过的幸福旅程,几位妈妈分享了她们爱的感悟。
1.让学习成为幸福感的重要部分
主角:陈洁(大学教师)和11 岁的儿子秒针
有个妈妈对我说,她早就不指望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了,这让我觉得很可惜。我一直认为学习、长进、知道人类曾经的智慧、知道世界的秘密,这些经历都是很美妙的事情,关键是不要让学习变得很苦。
举个例子,一开始秒针不是很喜欢英语。我故意在他身旁拿英文图画书看,一边看一边惊叹。他好奇地凑过来,我就假装“鄙视”他,告诉他“有本事自己看”。我又在家看英文动画片,他跟着画面猜情节,我忍着不告诉他,还添油加醋地描绘“国外好看的书和电视多了……”后来,他学英语就来劲儿了,即使有时候学得烦了,想想“外国的好故事”,也能想通。
我要是逼他背单词,会减损他的幸福吗?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孩子自己是有向学心和上进心的,关键是要调动起来,让学习成为孩子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很多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学习和玩耍是对立的,好成绩和快乐是水火不相容的。这位妈妈却让我们看到了,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胃口”不被败坏,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被误导,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管理是激励引导的而不是命令管制的,孩子将会慢慢学会安排,把学习和游戏协调好。
让孩子知道作业是个“好玩”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惩罚; 让他明白分数和成绩是两回事;和孩子一起为发现问题并最后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总之,学习本身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成人和孩子都如此。
点评人:尹建莉(儿童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2. 增加“沉浸体验”
主角:俊杰妈妈,儿子3 岁
我经常会问自己,小时候最幸福开心的事是什么呢?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停电的夏夜,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家人坐在凉席上纳凉。妈妈开心地唱起了年轻时最爱的歌曲“泉水叮咚”,我们几个孩子和着妈妈的旋律吹口琴,爸爸也拿出了家里的笛子应和起来。其实后来我也知道,我们的音调并不优美,可这种感觉确实美妙极了,每每想起来,都能让我从心里笑出来。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经常会用这个画面提醒自己,要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这样才能听到孩子从内心发出的笑声。
点评:所谓的沉浸体验是指某件事让你能够沉浸于其中,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感觉,是幸福感的指标之一。
孩子在注视着你,学习着你的一举一动。如果你拿出时间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沉浸体验,那么他也会学着为自己做同样的事情。同样,如果你拿出时间滋养自己的心灵,找到快乐和个人喜好,孩子也会学习做同样的事情。
点评人:庄明科(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Tip幸福路上的“意外事件”
1. “花了半月工资给孩子买了4 件高档玩具,结果最受欢迎的反而是外包装箱里的白色泡沫。他把白色泡沫掰成小块做成各种造型,甚至拖着它们去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2. “我问女儿,你幸福吗?她大声说,幸福。我又问,为什么啊?她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因为我有弟弟,瑶瑶和王婷(女儿幼儿园里最要好的2 个小朋友)都没有弟弟!”
3. “本以为上了小学,约束多了女儿的快乐指数会降低,结果恰恰相反,她反而每天都开开心心去,高高兴兴回。问她小学哪里好,她马上说,上学了就没有老师逼我吃饭了,多幸福啊!”
4. “我以为带孩子去国外旅游能带给他快乐,结果让我意外的是,孩子最喜欢的反而是待在旅馆里和爸爸玩游戏……”
5.“为了让女儿能在妈妈的陪伴下快乐地游戏,我带她参加了亲子班。上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小妞儿上亲子班的动力其实主要来自于楼下的滑梯玩具和大蘑菇亭子。”
3.幸福也来自“匮乏”
主角:展展妈妈和1 岁7 个月的儿子
现在的孩子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还有专门的早教班教他们游戏,很多人都觉得他们要比我们那一代幸福多了。但我却觉得,很多孩子的童年太过“轻而易举”了。在我小时候,做很多事情才能吃到一颗糖,这一颗糖就能让我幸福好久。但是现在的孩子被各种零食、玩具包围着,这种满足感已经大大下降了。
现在,我们一家人经常是“不是在公园里,就是在去公园的路上”。去公园时我从来不带玩具,但孩子依然玩得很开心:在池边玩水就能玩半天,突然发现能用石头、小棍搭个小桥,还会捡捡树叶、拔拔叶根……虽然“缺少”了玩具,但却多了让孩子主动寻找快乐的机会。
点评:幸福的路上,有张有弛、有收有放才是真正完整的平衡。给孩子准备玩具、教给他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获得快乐是必要的,但人为的“设计”和孩子真正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位妈妈看到了这一点,给孩子留出了自己寻找快乐、创造快乐的空间,而不会帮他把所有的生活都设计好、填充好。
此外,让孩子有过“匮乏”或“欠缺”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无需努力即得到满足,没有经历过“饥饿”的感觉,反而容易丧失想象力,缺乏生活的动力和激情,难以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点评人:安澜(心理治疗师,青未了心理咨询机构创办人)
更多幸福感悟
1. 教养细节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
就我而言,所谓的给孩子幸福,要落实到做好每一个教养的细节,因为这些细节会影响孩子幸福感受力的发展。
――谢少卿,儿子2 岁
2. 童年的幸福让孩子懂得爱和真正的兴趣所在
童年的幸福会让孩子懂得爱,同时也能让孩子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所在,这是成年后幸福的源泉。幸福的孩子能够去爱别人,这样也能得到别人的爱;而做感兴趣的事情,是真正自我实现的基础。
――友童,女儿好好5 岁
3. 家教成功者的幸福不能简单复制
绝大部分家庭教育成功者的经历和我们的环境不同,而且并不能复制。普通父母采用精英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对孩子拔高要求,这方面的悲剧太多了。
――代萍,女儿3 岁
小结:
如果父母能幸福地生活着,孩子想必更容易感到幸福。当爸爸吹起笛子,妈妈哼起“泉水叮咚”,孩子们高兴地吹起那半生不熟的口琴,幸福不用寻找就在我们身上。相反,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旦被唯恐达不到的目标包围,就不容易体会到自由和幸福。
目标本身不是问题。在很多家庭为孩子的自由玩耍和学习不能兼顾而烦恼的同时,另一些家庭的孩子却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当“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变成不得不去达到的目标时,压力也会出现。看来,没有什么注定和孩子的幸福对立,也没有什么注定和孩子的幸福相关,在孩子的童年中,怎么做比做什么更关乎孩子的幸福感。
在家庭里,快乐是会互相传染的,焦虑也会。如果父母心里有很多担心,你就不要期望孩子不受影响。家庭好比一艘船,孩子是乘客,如果船长慌了,乘客会怎样呢?如果船长内心平静,还能跟船员开开玩笑,那么,乘客怎么能不陶醉于沿途的风景呢?
――孟迁(亲子专家,著有《做好父母这件事》、《上帝也是单亲》等。)
童年幸福关键词• 幸福回忆与畅想
幸福究竟是什么
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可真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邀请了6位业内资深人士和我们一起来晒体验、聊幸福。
对你来讲,什么是幸福?
有和谐温暖的家庭和亲人朋友关系,做喜爱而能充分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工作,通过读书和旅行了解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王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北京小橡树幼儿园创始人)
尝试我从来没做过的、有挑战的,但我觉得能做成的事,并且真的做成了,我就会有很大的幸福感。――陈宁(北京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园长)
内心平和,自在而为,但凡相亲相处的人也都能感到平和自在。――阿甲(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办人之一)
在我这里咨询过的孩子变得更加幸福,我会感到幸福,我家老大和老二性格截然不同,但是我尽量调整育儿方法,让他们长大后都觉得自己幸福,这也是我的幸福。――申宜真(韩国延世大学小儿精神科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女儿快乐,健康成长;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爱及被人爱,其中包括许多很宽泛的爱。――谷燕(元典美术馆馆长)
对我来说,幸福就是一个人可以从事“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具体来说,如果我有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事情,又有机会去做,那我就会觉得很幸福。――林文采(国际知名萨提亚治疗师,“她时代”家庭大学首席亲子专家)
提到童年,您会想起哪些幸福画面?
依偎在老人身边听故事谈心;和院子里的哥哥姐姐夏夜乘凉;和小伙伴玩游戏;听邻居拉琴唱戏;养小动物,种蚕豆;偷着看各种能拿到手的书;在四季不同景物中沉思,幻想长大和去远方。――王甘
吃好吃的; 听外婆和别的老人讲故事;未达到目的, 坐在地上撒赖, 成功逃脱每天舅舅布置的校外作业。――谷燕
吃饭时围坐在一起, 一边吃还一边评点和开玩笑;还有就是冬天里几兄弟手脚都冻坏了, 晚上围在煤炉前,妈妈烤萝卜给大家敷手敷脚。还有一个大脚盆, 睡前大家一起泡热水洗脚。――阿甲
看日落; 在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晚会上台唱歌;自己动手做灯笼, 然后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壮观地游行。――林文采
妈妈抱着我哄我的时刻;爸爸妈妈经常有说有笑的时刻;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刻;和好朋友一起分享零食的时刻。――申宜真
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里和小朋友们一起追跑打闹;四五岁的时候,在没钱买票的情况下,带几个小朋友坐了两站公交去公园玩。――陈宁
您最享受和孩子相处的哪些时刻?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享受时刻, 目前, 是说到我们家的暗语典故时, 相互会心一笑; 全家彼此揭发糗事,笑成一团。――王甘
和孩子一起做某件事或什么也不做,大家的心思都在对方身上,特别亲密自在地交流。这是我觉得最开心的时刻。――阿甲
孩子小的时候, 最享受的是抱着她及轻咬的感觉;现在则是孩子熟睡时抚摸及亲吻她的感觉;也很享受孩子在我假寐时照顾我、孩子和我聊天说未来的时刻。――谷燕
很享受和孩子玩,哪怕是很简单的游戏我们也可以玩的很开心。――陈宁
所有时刻,老大庆模和老二静模小时候的种种顽皮、可爱、乖巧、调皮,都让我觉得很幸福。――申宜真
我有四个孩子, 恰好四种性格, 我很享受看他们在生活中风格迥异的表现, 也很享受和他们各自独特的感情。――林文采
Tip 更多幸福观点
幸福来自生命力的发挥
如果一个孩子觉得幸福, 他肯定不是在做成人做的事情,而是在做一个儿童做的事情,是他作为儿童的生命力得到了发挥和完成。每个人今天的“我” 都是过去各个年龄段的“我”结合起来的,如果一个孩子童年很幸福,说明他童年的生命力发挥得非常好,而这将成为他未来很重要的资源。
――林文采
童年幸福是对孩子一生的支持
童年幸福感的建立是对孩子一生的支持。很多成人的心理问题都跟童年幸福感缺失有关。一个人真正地在生命中往前走,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他自己能不能认同自己。如果从小没有这种幸福感,他会缺乏对自己的认同,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不容易走远。
――陈宁
童年幸福关键词• 幸福攻略
幸福列车:成长路上的N 个关键帮助
小婴儿时期,妈妈的体温、怀抱、积极应答会让孩子觉得幸福;幼儿期,当自己的天赋得到重视的孩子会容易得到快乐……在下面这些关键的时间里,去支持、去鼓励、去分享,你一定能给他最好的帮助。
幸福引擎说明书
我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
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学习与人相处、认知世界的基础。
孩子真正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呢?
爱、关注、鼓励、陪伴……最重要的是, 让他感受到:“我是值得被爱的,我的想法,我的发言是有价值的。”
我真的尊重孩子吗?
尊重不仅是一种姿态,更要落实在细节里。比如,让一个靠感觉体验来学习的孩子去背课文、背唐诗,就是对孩子发展规律的不尊重。
我能否和他玩到一块儿?
真正投入地享受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刻。
你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吗?
父母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或者因为孩子而完全放弃自己的快乐和追求,并不一定会带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帮助。
0 ~ 1 岁:需求得到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
对一个小婴儿来说,自己的需求,特别是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哭泣时,妈妈抱起来拍拍,孩子会觉得幸福;饿了,能马上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喝奶,孩子会感到幸福;困了,妈妈能及时哄孩子睡觉,孩子也会觉得幸福……
总之,此时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母子关系进行的。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自己的每个小小动作妈妈都会有反馈,孩子就会觉得幸福。所以,此时的妈妈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就忽视孩子的一些举动,要多和孩子说话,看着孩子的眼睛微笑。
幸福提示:
在最初几个月里,宝宝最需要的就是和你的亲密接触。伸手抚摸宝宝的手脚,温柔地把他抱在贴近胸口的地方……这一切都会让他产生安全感,放松整个身体,感到快乐。
2 ~ 3 个月大开始,宝宝发现了一个自我安慰的新方法,他开始把所有到手的东西都放进嘴里:自己的手指头、拳头、小脚丫……不要着急把它们拿出来,吸吮能让孩子产生愉快的内啡肽,帮助他消除紧张。
3 ~5个月大,很多孩子都会无缘无故地哭。这些事情可以安抚他:每天安排出一段和宝宝亲密接触的时间,同时尽量让宝宝的饮食、睡眠、玩耍等生活规律化。
6个月以后,很多事都能引起他的开怀大笑。比如,洗澡时,给他的小肚子一个响亮的亲吻……这时你和孩子都会感到幸福极了:他的快乐激发了你的快乐,你的快乐又刺激他去发现更大的快乐。
10 ~ 12 个月左右,当宝宝通过努力拿到喜欢的玩具时,你能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一种“胜利者”的微笑:哦,原来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哦!不妨和他玩玩这类需要付出努力来完成的游戏,帮助他感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他喜欢的玩具前设置障碍物,或者把玩具藏在盒子里等,怎么样,他已经跃跃欲试了吧?
1 ~ 3 岁:宽和的心态带来幸福
现在,孩子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认识到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孩子不再对你百依百顺,开始出现反抗等“不礼貌”行为,这是孩子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表现。
此时如果你能对孩子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宽和的心看待孩子的“不礼貌”行为,不大声呵斥孩子,不用成人的标准来约束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很幸福。
幸福提示:
这是一个四处攀爬、探索、体验甚至“破坏”的阶段,在做好安全保护的基础上允许他去碰一些东西,把房间弄乱,把地弄脏,发出大的声响。不要因为这些而责备孩子,干预孩子的玩法或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他们才能释放出创造力,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
一两岁的宝宝喜欢走路、爬楼梯、用积木搭高楼、学习自己吃饭……但想做和真正能做到的事情往往是不同步的,他需要在你那里找到自信。大加赞扬他的每一个进步:“不错,你搭得越来越好了,真让人骄傲啊!”在你的喜悦和赞扬的鼓舞下,他学会了耐心、坚持,尤其是当他战胜了挑战之后,体验到的那种骄傲会让他更加积极,更有乐趣和信心练习新本领。
两岁的宝宝最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自己来”,对于妈妈的话通常会大声说“不”。在坚持基本的规矩之外,可以充分尊重宝宝的自主性,给他“自己来”的机会。比如,当他兴致冲冲地来要帮你做家务的时候,不妨给他安排一点小“活儿”,同时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多对他说“你比妈妈做得都好”。
3 岁左右,孩子对亲子关系的焦点,从“妈妈―我”,开始转向“爸爸―妈妈―我”的三角关系。所以,爸爸参与到家庭游戏中来,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父母关系和谐,都有利于孩子幸福指数的提升。
3 ~ 6 岁:更多元的幸福
孩子的个性逐步显示,性别角色逐步巩固,开始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 尤其是不知疲倦地玩公主游戏或打仗游戏。此时, 尽可能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树立孩子的自尊心,是最能让孩子感觉到幸福的办法。
特别是,当孩子发现了让别人高兴自己也能得到满足,就进入了幸福的新的层面:一种来自给予的幸福。
幸福提示:
3 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能力迅速发育,每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就像“十万个为什么”。如果此时孩子问什么父母都能认真回答,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孩子会觉得受到关注,感到幸福。
陪他一起进入想象世界。到了3 岁左右,女孩子开始喜欢装扮成公主,男孩子呢,当然是超人啦,当他投入想象世界的时候,你会看到孩子满脸的兴奋。假装游戏会伴随他们度过童年最幸福的时光。
这个阶段,孩子间的个性开始展露。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发现他的特长和兴趣,帮他找到能够玩在一起的朋友,都会让他感到幸福。
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害羞,多指出他成功的地方:“你肯定能自己做到这些,我相信你。”鼓励他放心地进行各种尝试,鼓励他坚持,用积极的态度,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鼓励孩子自得其乐。3 岁以后,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程度是惊人的,他们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完全忽略。“沉浸”的乐趣是最强大的动力,会激励他在未来追寻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Tip 7 岁以前:这些体验将是孩子一生享有的资本
体验过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例如,听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等称赞的话。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人状态的情绪体验。例如,自己学习进步使周围人满意的愉快体验。
曾与父亲一起做过家务,例如做饭、擦桌子、铺床、做手工;曾单独与父亲度过整整一天的时间;生病时得到过父亲的悉心照顾。
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即与一人或若干人把枕头扔来扔去地疯玩)。
堆过一个雪人,在沙坑里挖过一个沙堡,在小溪中搭过一个水坝;在野地里生过火及灭过火;试着做过风车和风灯。
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而自豪。
――更多快乐体验,请参考《小脑袋,大世界》
专家支持
申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