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8:1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多媒体 认识 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它能直观地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并能交互式地体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不仅是一种吸引,它还能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中自觉低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培养自我热爱与追求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校内外以及大的公开示范、观摩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是灵丹妙药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亦有它的不足,实际教学中,为避免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以下多媒体应用的误区,以供参考指正。
第一,从认识讲,为使用而使用,并非为需要而使用。“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那简单,我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投影仪开着,还跟平时一样上课不就完成任务了吗?”这是我们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个月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后一位教师所做的回应。如此这般,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只是一种任务心理;或者有的人只是需要进行公开课、评比课时使用多媒体,那也只是做做样子,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罢了,而不是为了简便、形象或者自己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而使用。这是多媒体使用中认识上的不足。
第二,从制作上讲。1、滥于下载、照搬原用,不能自我创造、制作。原则上来说,应该根据我们所授课的内容以及编写好的教案进行课件制作并应用于课堂,而随意下载、拿来我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过于花招、内容过多,脱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3、幻灯片切换时,声音滥用,用以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从操作使用上看。1、有些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往往造成操作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2、过于依赖,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没有停手地进行操作讲解,脱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的多媒体应用在它诸多优点的相映下所产生的这些不足亦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积极宣传、定位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观念
1、加大宣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给多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教师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新的东西,真正让多媒体走进我们时效的课堂。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能封闭自固。2、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工具,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辅助于教学,并非教学的依赖。不能把课件当成了教案,更不能把多媒体回归到了“满堂灌”。
二、加强培训
1、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制作、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对于计算机知识零起步的教师,首先应加强他们基本操作知识的培训;2、加强课件的网络下载、制作等知识的培训。拿来主义固然很好,网络资源共享也无可非议。我们应该通过参考别人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教案的特点,制作适合本堂内容的优秀课件,这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声音、图片、动画等要用得恰如其分。3、加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鼓励创作,激励优秀
关键词:任务驱动;多媒体;电子教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426-01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Computer-based Culture
MENG Fan-fang
(Linyi Teacher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omputer-based teaching culture is facing severe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a priority.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educ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were studied, these methods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training the computer talent having the ability to analys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
Key words:Task-driven; multi-media; electronic lesson plans
1 引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正越来越广,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诸高校都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基本知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和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走入大学再去重复学习这些知识,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虽然形象直观,但也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负面效果;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易协调教学内容及速度;实验课不容易控制,学习效率和效果不明显。
3 问题分析和解决
3.1 根据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实行分级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当地条件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学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果按统一的教学进度,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加大教师的备课难度。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成基础班和高级班进行教学,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一些学时,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该课程或参加高级班,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加深高级班的教学内容。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备课,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3.2 根据实际情况,改为机房上课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由原先的黑板教学升级为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教学虽然直观、形象,但这种教学手段也有其局限性,课堂上学生只能听而不能进行基本功能的实际操作,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课上听得很明白,上实验课练习时又想不起来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将授课地点改在机房,实行边讲边练,通过操作能加强记忆,容易将知识消化吸收。
3.3 适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打基础、为后续课程作准备,学习计算机,重要的是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一些具体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许多计算机操作看起来是琐碎的,如果单独拿出来可能比较枯燥,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任务为线索,把问题组织成一个综合实用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练习操作的时候能掌握得更好更深刻,而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学生需要在课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熟练基本操作。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络资源,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建设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3.5 网络监控软件督促学习
由于学生毕竟年轻,自制力较差,为保证实验室上课的质量,需要在实验室安装网络监控软件,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避免学生上课时间从事其他工作。
3.6 开展计算机基础与技术专题讲座
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常就当前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和新技术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上学不到的。对当前一些计算机热门技术也做一些比较深人的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这些计算机热门技术的基本原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结语
以上是对多年来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入学时
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良斌,何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22-2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38-01
通过这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切身感受,我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经验供我们使用和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出更好、更实用的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分层次教学或者说因人施教。
1 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必须分层次教学
1.1学生起点不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初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
1.2学生学习条件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学校硬件条件的好坏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区学生所在的学校硬件条件好,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他们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多,所以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好一些;而一些来自农村乡镇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条件有限,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自然就要差一些。我曾带过的一个班,这个班上的学生90%的学生都是农村子女,他们中有很多人在高中以前从未摸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了。
1.3学生重视程度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不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课上得更生动,更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经常鼓励学习态度好的同学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们还要经常和那些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生交谈,告诉他们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让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个现身说法,让他们谈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继续在大学学习或在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学校,所以高中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就要低于城区其他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底”,而是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讲的太简单,那样就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以基础好的学生为起点来讲,那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如同在听天书,不知老帅讲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直升班的学生和平行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上明显的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直升班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之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而平行班就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2.1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就更要因人而异布置上机练习。如在讲新建文件夹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掌握文件夹新建的方法,可以不规定创建的位置,而中间部分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出几道具体的题目进行练习,而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在掌握了文件夹新建的方法后,举一反三,进一步学习掌握文件的新建,如Word文档、文本文档的新建等。这样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觉得人人都有练习做,人人都能学到新的内容。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计算机成了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融理论、实训、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对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近年来,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紧扣专业技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摸索,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一、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为核心目标。由于中职学校开设专业的多样化,不同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不同,其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但是在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大纲相对统一,而教材没有根据具体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教学上大部分还没有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常规应用方面,各专业之间教学内容的区分度差,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融合。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过滤、还原与重构教材,增强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脱节
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Windows XP” “因特网应用” “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应用” “多媒体软件应用” “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 ,传统教学的教学重点仍是提高打字速度、排版Word文档、处理Excel表格等,对于“因特网的应用” “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演示文稿的应用”只是简略带过。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不能满足她们的专业需求。在幼儿园中,幼儿园老师需要经常对多媒体素材进行处理,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对课堂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她们需要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却无从下手,于是,她们只能再花大力气去重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是传统教学中,教学实际与专业技术应用相脱节,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忽略了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造成了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导致学生不知道计算机和自己专业的联系,留给学生的只是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三)教学对象素质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应用认识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多数来自农村,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机会少,不懂装懂。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是认为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无关,不重视。二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遇到问题不愿多想,应付了事。三是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不能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有效教学,夯实技能的改革与探索
为适应时展和就业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夯实信息技术基础,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应该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因此,在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重新构建特定的教学内容,在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的同时,突出学生对计算机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切实把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为专业学习和应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撑。
(二)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面对差异化的生源素质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必然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和创新。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班的计算机教师应该多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学会捕捉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跟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将它们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计算机知识,帮助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从而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这样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整合,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模拟幼儿教师做一个《会说话的安全标志》演示文稿,让学生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安全标志文字素材、图片、视频、音频等,利用PowerPoint进行整合设计,最后让学生配合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演讲。这恰恰是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这一章节里面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此,可以将之设计成一案例,供学生模仿学习,直接指导学生幼儿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灵活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培养目标看,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从感性认知开始,再上升到一定的理性,最后落实到行业的实践中,这就是知识与技能的产生与应用的情境。因此,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和综合实训阶段。
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笔者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在“任务”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又锻炼了她们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能力。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一章中,设计 “制作校园周刊”这一大任务,再将任务进行细分为:素材的准备,素材的处理和加工,版面的设计(包括周刊整体结构的设计,每一个版面的布局设计,每一个版面具体内容的设计等)等子任务。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她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她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综合实训阶段,结合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在实际教学实施中,主要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如幼儿园教师要开展一个“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基于工作过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先利用各种渠道,如网络、照相机等去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信息,用word文档编写教案,利用图文混排做成小报,并进行幼儿园教室的布置,最后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以辅助幼儿课堂教学。
诚然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还是综合实训阶段,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可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Word表格一节中,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实用又漂亮的简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表格的相关知识,培养她们的技能。
总而言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基础出发,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雪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
关键词:素质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Wei Xu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hool in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at every level to promote education at all levels.As vocational institutions,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to explore the ways and modes of education transition i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Keywords:Quality education;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在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层层推进。作为高职院校,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实施面向素质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基本应用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汉字输入法、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Internet的应用七部分内容,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汉字输入法以知识型和技能型内容为主,剩余的五部分不仅涵盖大量的知识型内容,更重要的是操作型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将是教师讲解的重中之重。
二、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多重模式
(一)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于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发展、计算机编码、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组成”这一内容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计算机的组成框图,让大家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后,展示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并简要说明其作用,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各组成部件的认识,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老师讲课所用的这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进行评价并就此展开交流和讨论,最后教师概括性地作些补充和小结,这样下来,同学们既掌握了计算机的组成也了解了相关的硬件配置常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采用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模式。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去学习和掌握,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对这部分内容应采用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练习。一般来说,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教师只需指出指法练习的要点和编码的规则,余下的就是要学生多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对于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操作型的内容,宜上机边讲边练,即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演示后,马上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操作练习,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做工具去探索面临的新问题,又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2.做好上机前准备:由于这种模式是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该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设计一些上机操作题,这样每次上课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去思考去钻研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加强
(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应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理解。例如,在讲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但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个人简历、校园小报、新年贺卡等,当一副副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精讲多练,注重实践指导。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所谓多练,即让学生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纵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关键,实验指导是重要环节。举行专题讲座,报告会,举办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和电子教案进行多媒体教学,着重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声音优美的动画演示文稿,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自己应如何编辑和制作,从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校级计算机技能比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提供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构筑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新的评价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块化教学;情景教学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输入法的操作;学会Windows操作系统,会使用Word版面设计和文字编辑能力,能够使用Excel制作出电子表格文档,能够熟练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及Internet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他们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方法,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情况、教材特点、课程体系结构特点等。要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目前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在入学前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在中小学或者家庭中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会觉得安排的课程太简单,认为学不到新的知识,学习没有动力,不能满足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就会觉得课程安排的太难,不能消化,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师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个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班学生,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学生就会养成不积极思考的习惯,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学习,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模块性
在上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再讲到实践操作,一下子把学生带到头头是道的理论中,毫无兴趣可言。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职生,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的群体。要因材施教,不用整本教材满堂灌,只要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会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图表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小模块等。
3.课程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脱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计算机产品换代淘汰简直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计算机基础新教学模式、方法的尝试、改革和创新
如何制订教学计划才能既让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又让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能掌握知识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1.开展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区别地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学习指导,在教学的广度、深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要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情况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在进校以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使用计算机解决一定的问题;B层为成绩次于A层,但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了解部分计算机理论知识;C层为基本上没有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知之甚少,需要从头学习。其次,在各层中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A、B、C的学生,并选出各层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老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譬如,C层学生可以从“简单”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在完成较简单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更深一层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性,互帮互学,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再实行统一标准,各层次学生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就能得满分,完成更深一层的学习任务还有适当的加分;高层次的学生若能积极地帮助其他学生也有适当的加分。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及互相帮助。这样也可以杜绝那些不听讲、喜欢玩游戏的行为,使得学生大都激情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去。
2.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不同的情景教学
根据我校的专业情况,可以分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旅游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1)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针对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技术,但是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学习,而且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也有所欠缺,因此,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应该把一些基础知识、常用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知识融合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一门课程来讲授,使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知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知识、基础的程序语言等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筛选,不一定全部都讲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2)对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
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无论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必须具备的。再加之本来接触计算机时间很少,基础较差,可以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实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各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础的知识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体会到计算机知识给学习、生活以至工作带来的便利。
例如,针对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的学生,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教学时,在上课以前要先了解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安排任务,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讲解之后,可以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产品说明书”“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内部刊物”“如何通过Word制作会议备忘录”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而针对旅游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酒店宣传海报”“如何通过Word制作酒店的服务手册”等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通过Excel制作公司产品价格调查表”“制作公司企划部员工工资预算表”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公司产品的调查”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教学,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3)修订校本教材,因生施教
由于社会发展趋势,会存在学生抱怨“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不适用”等现象。因此,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在原有的校本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特点和社会企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需要,修订校本教材。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能用、实用。
(4)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其实,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光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如,将教师的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上机实训报告及素材等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对于某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和他们通过QQ,Email等工具进行交流,辅导他们并让一部分学习尖子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大量的案例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难以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而且,面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案例情景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所以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跨学科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都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3个学分,72学时(其中36学时理论、36学生实验)的课堂教学。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目的、内容、方法及考试模式已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和扩大“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 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等,并且该课程的特征在于具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操作性。[1]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上很难覆盖计算机的所有方面。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新速度快,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越来越高。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上应该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以保持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拓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2 课堂教学的拓展方式
在充分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
2.1 图书馆资源的拓展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它是紧紧围绕教学、科研拓展,切实成为了广大师生求知成才的“第二课堂”。 对于学生们来讲,要想超越教师说讲和课本中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去图书馆看书,自己将成功地改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者”转变,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吸取更多更新奇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图书馆一定会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展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当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网络、多媒体资源的拓展
随着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的运用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网络、多媒体资源利用,是将文本、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获取操作、编辑、存储),并能以单独或合成等各种形态呈现交互结果的技术及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育模式永远无法实现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2]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搜索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包括多媒体、ppt、、flash等,通过使用下载工具来搜索想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2.3 IT市场资源的拓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地更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不断地发展,课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地跟不上计算机实际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更要适应计算机发展需求。随着IT产品和科技信息越来越集中,在这个集中的舞台上都将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学生可以去那里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开发,以获得高新技术产品的最新信息,成为学生拓展课堂教学最理想的地方。
3 利用拓展资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拓展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渴望和能力的提高。
3.1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并教会他们如何迅速找到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的书籍。我校学生进校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会给学生介绍和展示学校图书馆书目,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等文献资源,同时教会他们搜索文献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得更多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学生们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除了掌握课本的内容,还需要获得有关教学参考的资源和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利用图书馆资源写出每节课的总结报告。我们从学生的总结报告可以看出,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电脑的基本知识。此外,他们已经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文字里定义概念。更重要的是,在自学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
3.2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
如果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仅限于课本和参考书上的软件和硬件知识,这对于他们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21世纪以后,我国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从国家、省和各自的高校都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之一。这些精品课程的建立,使我们在网上可以免费的获得计算机基础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这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了学生通过自学拓展视野的重要资源之一。此外,我们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软件/硬件故障、病毒入侵、死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很少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寻找解决问题。在如何处理好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各种信息,这给问题的处理一个巨大的帮助。例如,如果我们如何使用word2010分页,我们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word2010 分页”,这时学生可以在网页上提供的许多解决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足的。经过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只要有问题都喜欢到互联网找答案,也就是在学生中流传的“不懂问百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同学们的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充分利用IT市场资源
随着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程、写总结报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要学习最新的产品信息、功能、参数和维修经验,他们必须走出校园拓宽他们的视野。此外,学生在购买IT产品时还必须知道最合适的价格,基本的维护技巧等。从IT市场资源的调研,我们认识到充分利用IT市场资源是这门课的核心之一,直接决定了这门课是否适应社会的成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该课程要抛开“学科系统化”的观念,设计出适合出不同专业和企业对计算机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在进入IT市场的时,要从就业市场,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用人对计算机的要求去了解。学生在调查之前,他们对以上三个问题认识是肤浅的,通过调研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清晰的图像。有些学生除了走进市场外,还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信息。毕竟IT市场不是学校,由于学生本身计算机知识能力有限和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在走进IT市场时肯定被一些工作人员误导,或者在计算机的某些方面还不会操作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应该学习相应的教材内容,结合实践和相关理论从新走进IT市场。
4 拓展课堂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课堂拓展教学,必须以图书馆、网络、多媒体、IT市场资源的强力支持。为保证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思想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并不是放弃传统教学而是将传统教学进行必要的修改,引进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多种教育机制并存适实课堂教育与教学。
大学教师除了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处理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出课本的内容,要不断改进更新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要不断地创新、总结、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和兴趣,也才能完成由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的飞跃。[4]如果说传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教学拓展更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统一,是师生挑战自我、展现自我的大舞台。那么,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更要及时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发现存在着那些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要求老师再次研究学生、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系统化、理论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19-0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的一门必修公共课,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二是计算机应用无所不在,各专业亟待提高人才的计算机高级应用能力;三是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其在改变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复杂事务,同时能借助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分析、处理现实事务。总之,我们应认清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快改革步伐,使之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三个困局
当前,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平板电脑和手机智能化的突飞猛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局,主要表现在:一是普及化与专业化的需求悖论;二是理论化与实战性的二律背反;三是趣味性与逻辑性的内在冲突。
(一)普及化与专业化的需求悖论
根据最新网络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率超过70%;截至2012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我国网民中农村占比为27.6%;截至目前,一些省市城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率达到100%,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率甚至高达80%。计算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已成为生活、娱乐等的必需品。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有的甚至具备了一定的编程能力。课堂上“普及化”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他们来讲已不再神奇,非但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反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计算机基础课程。然而,在有限的学时内,能普及那些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同学计算机知识,已非易事,又如何扩展知识呢?
(二)理论化与实战性的二律背反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配比问题,一直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备受争议的问题。很多高校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然而,实际教学中,实践学时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无显著提高,反而使学生因课程设置过于简单,而忽视这门课程。针对这一问题,一些高校尝试将原有的以技能性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改为计算机导论的精简版。学生们在无形之中被从其熟知的计算机世界带入到了一个充满陌生的概念和符号的计算机世界,他们不能理解为何要学习那些似乎很高深而又对自身似乎毫无用处的原理和思想,从而使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因厌恶而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失去兴趣。
(三)趣味性与逻辑性的内在冲突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偏理工类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程逻辑性较强,缺乏趣味性。通常仅有那些求知欲或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会被那枯燥的理论和复杂的代码所吸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校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试图通过声音、图像等外在因素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然而,对于像计算机的发展、特点等叙述性的知识点以及程序设计这类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即便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依然不明显。
目前,鉴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专业都在考虑删减这一公共必修课的学时,甚至取消这门课程,并将其列入专业改革方案中,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困境。
二、破解困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一)破解困境的实践探索
面对种种困境,我们曾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1.分层次教学模式
学生入学初始,对其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通过网考形式进行摸底。各任课教师根据授课班级考核的各项得失分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展开主要以占多数的中等层次学生为主,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指导等多多关注低层次同学。通过课外思考等方式满足高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每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实战思考,基础实验是必须完成部分,而实战思考则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完成。
2.案例教学法
主要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因为个体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存在一个以上的解决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交流各自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吸纳彼此的精华,这不仅能增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资源网络共享
教学课件、历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等资源均实现网络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还采用QQ群等方式加强师生间沟通。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上机网络考核
期中、期末课程考核方式均采用上机网考,考试题目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的随机性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学生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则必须化压力为动力,用心地去练习。这种间接的自主学习,着实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技能更上一层楼,并大大提高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
除了以上几种改革外,有些高校还引入E-Learning[1]等学习交流的新的教学模式,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但是均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遇到的困境。
(二)破解困境的理论思考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2],可归纳为三种能力[3],即计算机使用能力;计算机系统认知能力;计算思维能力。
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重点锁定在前两种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通过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认知能力。但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虽然没有偏离培养目标,但却没能很好地权衡三种能力的轻重。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常常将语法、读程序、编写程序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没有好的思维方式的引导,常常在遇到一些陌生问题时无从下手。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语法都是固定的,而待解决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那么如何用固有的语言基础知识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就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成败的瓶颈。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为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并随后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4]。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确认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教学的注意事项及实施路径
(一)计算思维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灌输计算思维,目的是培养学生像拥有阅读、写作和算术基本技能一样拥有计算思维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研究与将来的工作中[5]。培养大学生养成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将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倒重来”[6],而是要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优化[7]。
(二)计算思维教学的实施路径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同时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敏感点、兴趣点,在教学中选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当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专题课
(1)以讲授为主的人物专题
设置以讲授为主的人物专题,这一想法主要来自于笔者曾接触过的哲学专业课程,他们通过介绍与主题相关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让学生来理解、掌握某一观点。同样,如果想让广大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并走进计算机世界,我们也有必要让他们熟悉计算机世界的代表性人物。由于人物专题以介绍人物的背景、生平、经历、思想、主要成就等内容为主线,因此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带有了故事性、趣味性。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人物的核心思想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了解人物的同时将其思想融入自身。
(2)以课堂讨论为主的知识点专题
针对教学内容的主题,教师在课前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向,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疑问为主题进行讨论,教师给予参考观点。如多媒体技术、网络基础知识等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身边的多媒体、网络,以及他们所期待的、喜欢的未来的多媒体、网络的形态、应用是什么。通过课堂探讨,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出他们所不熟知的一些重要的多媒体、网络的应用,以及多媒体及网络的新一代高端技术。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从过程来看,内容比较零散,课堂相对无序,但从宏观上看,是完全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展开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计算思维,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法
实际上,在过去的教学中,为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计算思维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即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Microsoftword等以操作性为主的课程,我们的理论课通常是以介绍各功能、菜单为主,辅以简单实例。对于学生来讲,听课的难度系数为0,一看就会。但到实验课或实际应用时,什么都不记得了。因此,对于这一类的理论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比较适合。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任务”的执行者,他必须经过思考完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直至任务结束。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引入我国,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就是以我们都熟悉并常常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作为讨论的核心,并为学生提供问题的背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每一次案例教学课,要求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认真分析案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每个环节分配适当的时间,进而完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进行总评,指出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及实现时的注意事项。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设计类实验课。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每一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都是这一改革的践行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具有开创型的工作,只依靠个人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广大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经过努力的思考与探索,积极地、有意识地采用计算思维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容,陈一明.基于E-Learning与ICT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平台[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2010(3):285-28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波.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J].中国大学教学,2012(7):43-45.
[4]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5]朱鸣华,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分层教学;教学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75-02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它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分类指导,其出发点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最适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的教育,使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其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相应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共同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国办大教育的问题,有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导致学生两级分化日趋明显。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作为老师对计算机教学设计要作到四个清醒认识: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习水平有清醒认识;对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清醒认识;对计算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和个体激励的方法有清醒认识。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2.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分层课堂教学应坚持先预习后学习,方法重于知识,过程和兴趣重于结果的原则;计算机分层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方法;分层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中,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激发兴趣,调动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进行计算机提高性辅导;对基础很好的学生采取个别点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采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合作精神。同时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工作,改进教学方法、修改教案。
3.布置分层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为学生布置上机操作作业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在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下,作业的难易程度不应该超出学生承受范围,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要能够完成最基础的操作,基础较好和很好的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操作并创造性的完成所学知识,才有可能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评价分层,树立学习信心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层次学生学习水平是动态化的,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在评价时都应遵循及时性、客观性、激励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应有所区别,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在纵向评价的基础上,按阶段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评价,期末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经过教学实践,分层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分层教学模式下,一方面有利于原有“后进生”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分层教学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获得成功感,有效防止基础好的学生有骄傲自满的心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整体评价体系,鼓励组员相互学习和相互指导,培养了学生合作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原则。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模式是积极的、进步的,符合中职教育的现状,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1]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
[2]邱学华著.尝试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开放教育的特点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实行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
1.开放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教育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它强调师生的时空分离状态。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的对象、形式、内容上都不受限制和开放的。教学时空的延展性,使得现代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
2.开放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开放教育实现了教育中心的转变,在教育和学习中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学生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宰。对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问的安排更自主、灵活。
3.开放教育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开放教育体现为教学相对异步和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性,通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和学。因此,现代开放教育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这是现代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又一显著的区别,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特点和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向学习者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更注重实用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的公共基础课程,而理工、财经、文法等不同学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显然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该课程在内容编排上采用模块化的设计,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目前。电大系统所普遍采用的各模块教学内容分别为: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操作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 2003文字处理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I 2003电子表格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P0werPoint 2003电子演示文稿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FortPage 2003网页制作系统
以上各个模块的选择非常科学合理,其中Windows XP操作系统部分是各专业学员都应该掌握和实用的,Word 2003文字处理系统和Excel 2003电子表格系统就对于会计专业和法学专业是比较适用的,而PowerPoint2003电子演示文稿系统对于汉语盲文学和小学师资等专业就是比较合适的,FortPage2003网页制作系统对于理工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比较适用的。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方式方法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空洞无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抽象,教师普遍采用纯理论的“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很多,加之开放教育多是成人,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按照这样是方式授课,常常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而事实上,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普遍具有较浓厚的好奇心与兴趣,抱着能“挖油”的态度来学习,然而当面对教师喋喋不休的纯理论讲解,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甚至对此“满怀希望而来,装满失望而归”,直接影响到该门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滞后,大大落后于计算机应用更新
计算机已经走入百姓家庭之中,成为人们自动化办公,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从586到现在I7(四核)的飞速发展,微软的操作系统从命令行的DOS622到现在的Win 7,办公系统从Office97到现在的Office2011,然而电大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依然还是以微软win xpOffice2003,而现实生活中热门的“网络信息的安全”、“网络购物”“网络信息查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材上却未能见到详细阐述,难以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一)明确教学大纲,突出考试重难点理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固然很重要,但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直至掌握一种操作技能,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才是重要的,才是电大培养适合社会的应用性、专业性人才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社会上应用比较广泛,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从教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所侧重的原则,重点讲应用比较广泛的学科,如:WORD、EXCEL、WINDOWS等。并不时的渗透网络和多媒体等方面先进的技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全面过渡到Windows平台,若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能够直接演示教学内容所涉及软件的屏幕界面,直接显示操作运行结果和屏幕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操作为主线的基本课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迪式的实例教学并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并用,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与生动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教师可以用生活中计算机应用的实例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实用,有听头。并提供有趣的应用新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拓展空间。内容可以涉及教师的电子课件、公务员的电子文档处理,财会人员的电子数据汇总统计等等,以供学习、展示、交流,为该科目构建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单靠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难以满足日后工作需要,因此需要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入与全面,应增加文字处理软件中实用性强,应用广的内容。电子表格软件可增加单元格有效数据审核、规划求解与模拟运算表等,结合不同专业,可适当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习题与选学内容等,如会计专业应加入一些数据的安全,保密等内容。
(四)实施分层次分专业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必须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现分层次分专业教学。由于学习起点与专业的差别较大,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创造条件尽可能的满足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例如设计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环节,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学习与能力指导,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与模拟,从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作业与测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弹性选择并完成,还需要不时的对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采用具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五)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学习资源
建电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编辑Word长文档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教育模式的更新也刻不容缓,微课利用简短精炼的教学形式和系统且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引发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是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现代互联网时代需求下掌握基本办公软件的基础。然而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受到课堂时间和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当时看清教师讲授步骤,没有充分的进行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未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可以利用其不限时反复看反复练的特点,克服因教学学时和学生能力产生的困难,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认识微课
微课,是指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系统严谨的教W内容,以清晰明了的方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且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小课程。教学视频为微课的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的组合。
1.1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独特处就在“微”字。它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制作出内容少,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但结构严谨,主题突出,重难点清晰的成果简化的微视频。
1.2微课制作的关键点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稿或教案的撰写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微课也如此,没有准备充分的教学文本,微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受到影响。另外,教育技术也会直接影响微课制作效果。微课视频呈现给学生时视频画面的清晰度、网络的流畅性、图媒制作和音响效果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感知能力,影响教学效果。除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微课制作的关键。微视频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语速、语音高低、口语准确规范性、教学激情都会感染到学生。对于会录入教师画面的微视频还对教师的仪表体态有要求。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及各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内容兼顾深度和广度,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Word文字处理知识、Excel表格处理知识、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几大模块。
如今计算机虽然已经普及,但对于刚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受到家庭经济和家庭教育的方式的不同的限制,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计算机知识接受与消化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其公共课的特点一般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又为了迎合现代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总学时有限,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几乎相当,且这门课知识涉及广,重难点也较多,且多是教师操作引导式方式教学,若不及时将所讲授知识反复练习多次巩固,往往容易忘记课堂授课内容,使得这门课程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将微课引入到传统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强调课堂教学安排,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及最大效用。
3.1有效使用网络资源,为微课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利用现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公共学习平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获取公共空间上的微课等教学资源。这种学习平台从QQ群、微信群、公众号、局域网共享到在校园网上建立的教育频道都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利用计算机或手机观看微课,实现移动学习,为师生及同伴间的同步、异步互动提供交流平台。
3.2使用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软件,创建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检测体系
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软件是一套专门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研发的考试软件。因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课,上课班级较多,在授课、测验与考试环节中工作量较大,因此使用专门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软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更新题库知识点,为学生设置考试或练习模式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一方面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点与错误原因,进行多次练习。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考试系统软件统筹全班某次练习中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并找出错误率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融汇贯通,并记录下易错知识点便于后期做成微视频。
3.3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编写配套教材并制作微课资源
根据本校教学的特点编写适用于本校学生的教材,注重项目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将知识点进行合理设计。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际操作步骤,并详细编写实训部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重难知识点和易错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视频制作、编码软件以及嵌入技术等方式制作微视频,如:录像机+白板式、录屏+ppt式、手机+白纸式、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式等。保证视频的质量、可读性和完整性,并对制作后的视频进行检测试用,并根据反馈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及改善。
3.4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施过程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分为3个部分,教师课堂知识梳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实训练习与互动交流。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内容与学习技巧,并将配套授课文本、微课文件、电子教案和练习素材共享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后,在课后利用教师的教案文本进行复习,并观看微课文件,并自主完成相关练习素材,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为下次课堂实训做准备。在课堂实训前,教师需先设计好实训考核知识点,逐渐增加实训难度,达到启发式教学目的。在课堂实训过程中,学生利用考试系统软件进行知识点测试,发现自己未掌握牢固的知识点,利用微课视频多次观看反复操作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注意监控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及时更正学生的解题思路,并与学生沟通实训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调整下次课堂教学内容。
在Word教学内容中,编辑Word长文档属于Word高级排版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多,包含了样式设置、项目符号与项目编号设置、生成目录等内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讲一遍并不能使学生掌握,必须学生边看边做,因此采用微视频录制的方式较为合适,学生可以针对一个操作看无数次,直到看懂理解为止。长文档的编辑考察的知识点较多,因此需对每个知识点分开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来达到短小精湛、内容突出的目的。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每个知识点分开进行教学,教学设计方案如下表1所示,本例中由于其他知识点已在前面讲过,所以没有在此列出。教学方案设计好后,再利用相关工具开展微视频的制作。
【关键词】课岗对接;计算机;基础;改革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都在不断深入。相应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因为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存在着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脱节的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让学生就业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的大学新生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地学习过相关计算机知识,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大多停留在打字、聊天、上网等简单的应用上,对于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则并不熟悉,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个人、学校或家庭等原因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大多数同学,他们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而且具有编程能力;还有一部分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在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其家庭也无力购买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存在很大差异。
1.2 课程内容与专业需求联系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在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时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目的,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主体、不同的专业均采取同一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是从基本的Windows操作学起,逐步了解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页制作、计算机安全等内容。教师在讲授这些基础知识时所用案例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导致在以后遇到实际问题时手足无措,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3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教学方法也相对死板,多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具有开发性、创新性的实验少之又少,不能够将学生的实训能力有效的提高,更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时,首先会讲实验,将实验的具体内容从头到位详细的讲解一遍后,并将每一个步骤中所遇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问题,都会讲解一遍。如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是将老师的演示过程再次重复演习一遍。再就是,在指导过程中,老师还强调学生,不能删除系统文件,不能修改注册表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与实际操作发生了严重的脱节,也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规律不相符合,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与独立性,也不能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 课岗对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法
2.1 教师企业调研,编写具有拓展性的高质量教材
根据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到企业调研,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相应的教案、习题和教材以电子版本形式在网站上公开,使计算机基础教材形成了一种开放式、多层次并可动态更新的模式。教材符合“理论知识必须够用,教学案例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不同专业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实验操作。
2.2 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
首先,在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时,要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和专门研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团队,到专门的企业和公司的生产一线中,对从业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和工作任务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在实际中了解到目标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任务。其次,学校也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相关的优秀计算机人才,一起论证并研究讨论,以便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重,选取较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化的工作任务,与计算机及课程进行对应,至此也就形成了具有学习性质的工作任务。
这样的案例能够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做出进一步的介绍和反映,能够对部分具代表性质的任务进行反应,这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职业技能与岗位对接,能够将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或者工作形式清晰的呈现出。
2.3 借助网络资源,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通过一堂课学生难以达到完全掌握和理解,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综合分析、典型案例讲解、实践评述等进行综合式教学。二是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专题学习,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三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将课堂移往多媒体课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和老师一起动手操作,让教学内容和课堂更为生动。同时,教师将教学PPT、大纲、习题讲解、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全部发到网上,让学生根据自我需求,进行网上学习。
2.4 采用考试系统,评价计算机应用能力
考试系统根据学生专业进行设计,考试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而不同。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会用到Office办公软件,且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多,考试时会计专业学生的Office办公软件部分加大比重。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电脑,考试时就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部分加大比重。这样,就可以制定出有利于学习专业知识的、有利于操作技能的、有利于就业需要的考核内容。而一些不常用的知识或者一些概念性太强的可以考虑不考或少考。
3 结束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而关于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对接问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也备受高校的重视。为了实现专业技能与从业岗位技能的统一,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岗位对接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岗位对接的方法,希望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清艳.《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与各专业对接的教学实践改革[J].科技向导,2013(21).
[2]朱海燕,吴金春,阳琼芳.计算机基础教学“以考促改”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3(02).
[3]邓睿.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