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19:0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忙碌的5月终于过去了,在这个5月里,我们举行了“5.25心理健康文化节”系列活动。包括“你幸福了吗”照片展、微故事大赛、团体心理辅导、“十佳百优”心理朋辈辅导员评选、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
5月是忙碌的一个月,也是收获的一个月。我们在“你幸福了吗”照片展和微故事大赛中收获了幸福;在“十佳百优”心理朋辈辅导员评选中收获了肯定;在趣味运动会中收获了友情热情和快乐。在这些活动中,最大的活动是在5月21日举行的“5.25心理健康文化节——畅想幸福,让幸福蔓延”活动。这个活动分为4个版块,分别是心理知识竞答、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和心理游戏。
在心理知识竞答这一板块中,我们将事前准备好的90道题贴在墙上,然后发给同学们便利贴,让他们把自己要作答的题目的题号抄在便利贴上,然后在后面写上答案,最后到工作人员那里对答案领取奖品。由于我们准备的题都很有趣味涉及的方面也很广而且也比较简单,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大家都非常踊跃地参与进来,而且每个人都得到了奖品,有的同学甚至答对了70-80道题,将三种奖品都收入囊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非常的丰富。
第二个环节是心理测量。我们请了12位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学长学姐来为同学们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答。参加这个环节的同学也很多,通过压力测试、恋爱观测试、焦虑测试等6套测试题的测试,同学们都更加清楚了自己近期的心理状况,并从学长学姐那里得到了宝贵的意见。由于是同龄人,很多同学都敞开心扉,把自己心中的苦闷讲了出来,心情也得到了缓解。甚至在活动都已经结束了,还有人在进行测量,并和学长学姐留了联系方式。
第三个环节是心理咨询。我们请了4位心理专干老师为同学们做咨询。老师们通过同学们的描述,进行了准确专业的分析和解答。老师非常准确的分析出了咨询者的心理,并给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同学们再接受完咨询后,都觉得受益匪浅。
第四个环节是心理游戏。这个环节有我们和心理协会共同合作。本环节包括3个小游戏,分别是默契贴鼻子、旋风篮球和都拼西凑。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游戏中,同学们忘记了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虽然我们的游戏很简单,但却让同学们感受了一次童年做游戏时的快乐。
就这样在忙碌与快乐中我们结束了“5.25心理健康文化节”的活动。在这个月里,有我们清晨在田径场上练习趣味运动会项目的身影;有我们在照片中幸福的笑脸;有我们布置场地时挥汗如雨的场景;有看到同学们的笑脸时的欣慰。这次活动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测试题没有打印够,心语心愿参加的人数不是很多等问题,我们也会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下次办得更好!
尽管辛苦尽管忙碌尽管有烦恼尽管有迷茫,但我依然很高兴很感激,因为正是这些忙碌才让我的生活变充实,才让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也正是这样才让我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医学院心理健康服务部
XX年5月25日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0-001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和标准
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一样,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为止都没有统一的意见。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了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郁景祖,199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同志《在青年心理学》中提出了青年健康5条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做的3项新规定,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状况,提出了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对比:①是否有满意的心境和正常的学习态度。②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③能否客观公正地审视评价自己。④有没有完整的人格。⑤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⑥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年龄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西安文理学院的李建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1.环境适应能力差。2.情绪不够稳定,人生态度不够乐观。3.意志力脆弱。
李金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应对模式探索》中总结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情势。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环境的突变,一下子从他律环境进入到没有监督的需要自律的环境,很多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概括有四种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生活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恋爱缺乏责任感,性意识淡薄和就业困惑。
调查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范围从以前的专科生和冷门专业,扩展到现在的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中。几年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成绩差,精神萎靡不振,坐立不安,现在已发展到纵情发泄,违法乱纪,甚至出现轻生或杀人的恶性事件。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互联网因素等客观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
1.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社会环境因素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陈杰峰认为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2.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平等人认为中国父母包办式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能力,一旦进入到大学这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他们就感到困惑、迷茫。李志国认为父母关系不良、紧张或冲突, 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敌视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欠缺。
3.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态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齐平等人指出,我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再加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置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4.网络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新途径。官捷认为, 当代部分大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 整天沉湎于虚拟世界,丧失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的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5.大学生自身是心理问题的主观因素。宋志英认为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会导致需要爱和理解爱、需求与满足之间的偏差和矛盾,一旦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以下一些观点:中国石油大学的王薇提出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第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要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程。第二,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高等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去,全面渗透、全方位的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
孙晓莉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分析》中更强调大学生自我调适。1.常常鼓励自己。2.情绪发泄。例如,和亲友、朋友诉说。或者大哭、唱歌、做体力劳动,在狂野上大叫等等都能发泄自己的情绪,排解忧郁的沉积。3.发展兴趣。通过唱歌、绘画、跳舞、体育运动,都可以培养一种乐观的品质,敢于面对的精神,对心理健康大有好处。4.学会处事技巧。5.学会放松自己。
李建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之外,还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对策。他强调学生的自助与互助,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训练。针对新办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在新设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应当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向并及时疏导,突出对新专业新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江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0):35-39
[2]黄艳娥.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2):17-20
[3]李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0(20):145-150
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张敏教授2016年对高校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当前高校师范学生群体中各有65.5%的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情绪突出等等, 在男女大学生中, 男生的敌对情绪、偏执等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而女生在忧郁、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则明显高于男生[1];电子科技大学陈华教授对该大学生中的1500名大一到大四学生 (男生850人, 女生650人) 进行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分析, 结果显示该校一年级大学生在学习、恋家等方面的水平要高于其他年级学生[2];二年级到三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以及情感问题等方面的问题明显比其他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大学生则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而存在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存在着性别差异, 同时也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3]。尽管各个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尽相同, 但总结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对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现状作如下几点估计:
1) 从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来看, 在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大概占到全体学生的30%45%左右, 这是一个让人伏案沉思的数字, 而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则占到学生总人数的8%左右, 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为抑郁等情绪问题及人际关系紧张、敏感等问题。
2)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城乡差异。从年级角度来看, 大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 也最为突出, 一年级次之, 毕业年级最少;从性别角度来看, 高校男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家庭以及偏执等方面, 女生则主要集中在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从城乡角度来看, 相对于城市大学生来说, 农村大学生由于经济相对贫困往往在存在着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3) 尽管各方面的研究都显示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其中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救助,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策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 不同的心理问题往往有不同的形成原因, 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必须找准病因, 对症下药, 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1 建立常态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查机制
定期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应积极在新生入学、中期普查等时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工作,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心理介入。同时, 应努力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建立专业的学生心理档案, 以便更有效地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救助和治疗。
2.2 通过专题讲座、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等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高校应努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日常化、机制化, 切实通过专题讲座、专业课堂等途径向大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这是有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之策。例如可以通过如何做自身情绪的主人、如何与他人交往等主题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2.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或中心
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紧紧将宣传和咨询有效结合起来, 这是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努力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 []定期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的同时, 对在心里健康调查中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情绪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在进行心理指导及咨询的时候, 还应该将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辅导积极结合起来, 其中团体指导用以解决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共性的心理问题, 如人际交往紧张、焦虑、敏感, 有效应对学习压力等情绪问题等等;个别指导用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具有个体特征的心理问题等,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 总结
总之, 大学生群体中面临着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 及时、有效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摆在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实际工作部门面前的一项现实性问题, 这需要相关教师及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及时把握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与求职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教育, 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近.优化环境自我调适走出误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 1994, (3) :4-8.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
1.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数据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宝贵资源,对数据进行合理利用和挖掘是获得新知和创作价值的重要途径。预测为大数据的本质,档案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档案价值的提升和大学生事务的决策是以数据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因势而动,积极运用大学生数据信息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反映,进而促进大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依据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分析与整合,从而使其可为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更好而有效的服务。我们以大学生心理档案为例,利用大数据精准测量分析大学生的动态心理指标,将大学生心理变化的趋势准确反映出来,这不仅对防范大学生心理突发危机有利,而且也有利于科学预判和决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恰好为当前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空白。这就需要大学生档案工作必须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更新传统档案管理的理念与模式,确立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服务意识。2.大数据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要求尽快构建起三大信息平台。具体为:一是信息整合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来源广泛,且内容繁多,周期也长。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搭建信息整合平台过程中,整合起不同学生的各类心理档案,从中深度挖掘数据源,可将各类不同档案资料之间的关联寻找出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逐渐将一个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数据网络形成,从而奠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开展的坚实基础。二是信息管理平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好的目的就在于有效使用,面对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必须搭建起具有大数据要求特点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三是科研平台。这就是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努力归纳和寻找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总体规律,并提出针对性强的预控和处理策略。大数据时代可以将现代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把大学生心理档案研究平台建立好,以数据化来处理分析各类学生的心理档案,将蕴含其中的规律挖掘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就我校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心理档案的动态性。因为学校相关部门仅仅将新入学大学生的普查和建档作为工作重点,忽视了持续追踪和调查学生在读期间心理状态,也就无法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全貌与变化过程呈现出来。二是心理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而学生档案则归学院等部门管理,两者分属不同系统,若彼此割裂,相互之间就无法产生一个能互为支撑、彼此依托的数据系统。三是未健全心理档案管理制度。从我校实际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仅仅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可以参照执行,而且比较笼统和宏观,未涉及谁来管、怎么管、用什么管等一些具体内容,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性、规范性,这就导致档案的管理效率与其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四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利用效能比较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依旧是因袭传统的档案保管与查询模式,对档案具体信息缺乏发掘,这肯定无法产生比较高的利用效能。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过程之中,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人手不够。例如,我校在校生达到两万多人的规模,但只有五名专职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此外就是有几个学生干部参与其中,兼职承担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并非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仅仅能做些新生的普查和建档工作,想追踪调查全部学生比较难,仅仅可以开展搜集整理局部信息方面,要系统去建设和管理就不可能了。二是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搜集标准,不同部门和环节都不统一,因没有过硬的数据处理技术所以无法进行整合,甚至仅仅处于纸质心理测评资料、简单的excel表格汇总等基础层面上,很难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也无法有效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其档案的使用效果就打了折扣。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利用效率
1.优化数据收集。出于分析、整理和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需要,就自然应对数据收集提出新的高标准要求,而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其基础数据采集的规范与标准。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同质性比较强,也不乏在全国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所必需的条件,依据一样的标准与规范采集数据,就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利用的效率。从一个方面来看,借助于对本校数据与全国范围内其他学校数据的比较过程,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规律特点的有效归纳,必须将那些取得比较好成效的高校经验与做法作为学习借鉴的重点,对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在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本校还没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来,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超前进行预防,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2.实施动态化、系统化管理。一是将档案信息进行准确齐全的搜集。主要从不同层面和领域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时进行搜集。二是做好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必须站在心理学原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高度,分析现有数据,并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主次轻重、相互影响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将一个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网络搭建起来,并以心理数据分析框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反映。三是档案信息要及时更新。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上,继续与学生年级、年龄、情感、生活等多方面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所涉及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依据时间序列而形成大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数据库,再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挖掘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3.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常规制度做好完善,采取建立大学生心理普查制度与跟踪调查制度等措施,对搜集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明确各种要求,将岗位工作制度完善好,并结合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实际做好分工、职责、流程的明确,从而构建起事有专管、人有专责、协调合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新体系;在优化数据管理手段和完善保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的强化工作。通过档案反馈查阅制度的建立,使大学生本人的档案知情权有保证,并在确保隐私不泄露的基础上,以档案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将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规范与标准、电子化数据保管、备份与安全制度、数据处理规范、数据共享制度等的制定,实现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发利用的规范化。
四、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及设想、建议
实现有效利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主要有:一是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辅导。在学生心理档案中,我们可寻找出其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个性化心理健康特点和人格特征,可以结合其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辅导策略。二是开展团体辅导教育。开展团体教育辅导的着眼点就应聚焦在学生心理档案中体现的共性问题上,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开展科学研究与预测。要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评量表对学生心理测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科学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进行指导,并预防出现心理危机情况。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为今后科学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学好用好数据处理技术,达到数据整理与分析的高水平,同时深入而充分地发掘出档案之中蕴含的内在关联和基本规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深入研究分析。由此,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以更有效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其管理和利用水平,以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永生.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档案馆与档案数字化建设[J].广东档案,2013(4).
[2]刘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和管理[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
[关键词] 系统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系统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概述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组成系统有三个基本条件,即.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迭加、拼凑,而是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也要具有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系统也要具有目的性,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此外,系统也具有结构功能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
1955年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开启了近代系统论的新发展。贝塔朗菲关于系统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一是整体观点: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一种在时空上有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一种自然整体。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等级观点: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层次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聚合物,形成了层次结构。贝塔朗菲根据生命有机体的等级秩序、逐渐分异与逐渐集中化、均等潜能与等终局性、动态有序、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自我调整、节律-自动活动等特征,提出了机体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动态原理、自主原理。这些原理表明:有机体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系统,其个别部分和个别事件受整体条件的制约,遵循系统规律;有机体结构产生于连续流动的过程,具有调整和适应能力;有机体是一个原本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系统。这一思想对于其他科学(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诸多启示。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绝非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综合的系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及人格倾向寻找原因,对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微观环境)的认识不够。
二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采取课程教学和心理辅导中心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不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式辅导,对于其他的项目研究不够。
三、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环境来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和家庭。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其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大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从体系的思想出发,考虑整体性与综合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实施途径、模式、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与工作评价等诸多方面加以体系性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廖桂芳.系统论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7,(12):183-185.
[2]鲁先锋,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2012,(2):67-69.
[3]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 粗糙集神经网络 预警模型
一、引言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所引起的突况不断增加,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是一种超前的心理危机的干预,从根本上防止心理问题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研究虽然在2010年后大幅度增长,但对于相关指标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因素,分别从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负性情绪等方面建立指标。通过RS-ANN方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数据进行实例验证。
二、心理危机模型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文化的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高校教育的前提保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模型是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提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以此预防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心理危机指标体系构建
个体发展状态包括身体状态、人格发展缺陷、个人信心、个人气质、个人挫折自主与独立压力家庭背景等。笔者从事大学生生活和心理辅导工作,对平时工作进行积累和总结,并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探讨个体差异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修改影响个体发展状态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态、自主与独立压力、家庭背景。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范围的社会群体,具有社会群体所有的特征,加之大学生有着独特性,周围环境人群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重要性。因此,把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纳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建国认为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包括负性情绪、学习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缺陷等指标。顾广玲等提出了周围交流环境、学习、人际交往、恋爱问题和家庭背景五项心理危机指标。通过上述论文等资料的分析和学生群体的调研表明,恋爱问题、异性关系、人际交往融洽性和周围交流环境人群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最重要。
综上所述,总结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负性情绪,这四类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心理危机模型构建
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模型问题的处理方法,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研究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预警模型。
粗糙集理论可以从大数据中去除不必要的条件属性和单研究对象,以表2为例,共含6个研究对象,每个对象分别有4个条件属性和1个决策属性,但在该表中并非所有数据均有意义,实际上存在些冗余不必要的信息,若采用粗糙集理论对其约减,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更为简洁的决策表信息。
上述利用粗糙集理论约减样本数据的能力可以优化拓扑结构,接着利用神经网络对数据的网络逼近能力和分类能力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模型。基于神经网络和粗糙集神经网络构建的心理危机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从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可清晰看到网络规模变小。
三、案例仿真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理论的实用性,笔者以所带一个班级的大学生为对象,跟踪调查了自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该班级146位同学的心理危机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同学互测、同学自测、任课教师评估和班主任及辅导人员评估所得,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数据库。
利用粗糙集理论约减数据库数据之前,首先对数据约减主要目的是去除数据库中一些采集不准确的差异数据和约减不必要条件属性。心理危机模型中条件属性由开始的14个条件属性减少到9个条件属性,目标属性为HB,B,Z,S,HS分别对应大学生心理危机等级高、较高、一般、较低、低。表4中给出部分约减后的心理因素采集数据。
利用表4所提供的心理危机数据,以前10组数据为神经网络输入样本训练神经网络,选取恰当的权值和训练函数构建满意的神经网络结果模型,然后以后5组数据为测试数据,测试该模型的准确性。
四、结语
由测试结果可知身体状态、人格发展缺陷、就业压力、家庭环境、恋爱问题、人际交往、突发性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和刺激源这9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且该模型分类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度极高。根据该模型处理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发展的恶心事件,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和学校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程明莲,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3):47-50.
[2]姜波等.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大学生研究,2011(09):108-110.
[3]刘颖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3(01):59-63.
[3]徐荣等.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12):468-43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2-01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前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研究者赛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所提出的,是一个相对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受两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既积极的心理力量和消极的心理力量。积极方面的心理力量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驱动力,消极方面的力量则相反。哪种力量会在人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积极心理学注重通过个体内在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的激发来发掘个体自身的强大潜能力量,并尽可能的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2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和自我调控能力,让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水平,进而实现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障碍克服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非常注重学生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而对学生实践、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则缺乏应用的重视水平,这使得他们很难将学习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非常有限,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
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常见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社交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两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神经症问题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引起高等教育教学的注意和重视,并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
3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论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和积极的人格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是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础。
3.1 能丰富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应在日常生活积中极的进行情绪管控和自我认知体验,以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生活品质,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是非常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和各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多方面的驱动作用。
3.2 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影响下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问题处理能力,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更偏向好于自身积极力量的发挥,并对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形成客观认识。
3.3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会获得很大拓展,学生会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积极问题产生更多的潜在关注,进而在问题面前具有更为积极的问题思考方式。
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
4.1 工作目标的完善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创新手段,帮助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来干预和引导自身的心理问题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目标。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定位自己,有效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其重要工作目标,因而,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4.2 工作方法的调整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客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得学生的自我情景规定状态非常不稳定,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有效发挥。而在心理学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心态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用积极的心态来引导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伙伴关系,在问题面前,乐于换位思考,体验学生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效能。
5 结语
总之,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积极引导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高校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婧.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以《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4(5).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即基于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的教育。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其主体性集中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体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以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为基本要求,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主体性,共建共享并共同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主要的心理问题
1.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到二十二三岁之间,具有一般青年人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独立意识增强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想独立行事又必须面对能力、经验不足的事实;内心活动增多、情感丰富,渴望沟通和理解又不愿向他人倾诉;自尊心强、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又时常陷入自卑难以自拔;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又时常感觉孤独、落寞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观察总结每一年级、每一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个别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持续的关注,与其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概况
有研究指出,自恢复高考至今的20多年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步提高,且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轨迹有差异:第一,历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大一以后各年级;第二,重点大学比非重点大学改善更明显;第三,就性别而言,男生比女生改善得更明显,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一开始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男生;第四,就生源地而言,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也更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中明显地存在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其中优势群体是那些重点院校的、城市生源的男性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的女性大学生,即所谓的劣势群体。
3.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问题。集中体现在大一新生时期,对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对融入新集体前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
第二,社会性发展问题。主要是指进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中后,大学生在社会自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的构建上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住宿舍、班集体概念淡化、班主任转变为辅导员、上课形式和任课教师也与中学大相径庭,同学、师生、异性之间的相处问题增多。
第四,情绪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焦虑和情绪失衡。大学生尚处青年阶段,情绪自控力较差。
第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经历校园恋爱,但是校园恋爱一旦失败,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多半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形成成熟健康的爱情观,恋爱抗挫力较差。
第六,就业问题。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大学生求职阶段,由于未能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学业不理想,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
第七,网络心理。网络的发展使得人在社会中逐渐分裂成两个角色:现实的人和虚拟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自由畅容易让人着迷成瘾,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借用网络工具放纵自己,甚至误入歧途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三、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其主体地位应予以重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普遍发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因人而异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遇到心理问题能够有能力自己解决。
第三,坚持“平等”的原则。平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大学生,使其能够在放松和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生源地和性别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各有特色;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提供策略和指引方向,应讲求实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注意区别对待、针对性开展。在高校中,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多半取决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认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现象至今普遍存在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初期,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测试、了解,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该备案并跟踪观测,在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教授归因理论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量表检测结果,对自己的失败和成功归因方式进行测量和分析等。
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单一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讨论和制定之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听取学生意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将所学所感内化为自身的力量。
五、结语
关键词: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由于经济的贫困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和尊严上产生一定的负担和压力,从某种角度分析来看家庭经济的贫困伴随着大学生的心理和尊严的产生。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尊严感越强烈证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优秀。经心理协会做出相关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分析后,能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的经济程度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针对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家庭,经国家、银行和教育部的研究决定后为这类比较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助学资金奖励政策以及增加社会爱心帮助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
一、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对于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远比富裕家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大,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健康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对待事情和事物比较容易产生焦躁不安、心情抑郁和强迫的心理状态。要想解决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课以及组建心理健康协会的社团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和疏导他们在心理健康上的影响和负担,有效的减轻他们因为来自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负担所造成的影响。
二、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严重的心理障碍
经过心理健康协会对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作出详细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家庭的经济贫困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促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例如:在精神上表现的极其紧张,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敏感,对待周围产生的事情没有耐心比较容易产生心烦意乱、心情抑郁和强迫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心理健康上的大量压力和负担导致经济贫困大学生的饮食和睡眠规律被打破,这些行为上的表现都严重的说明了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导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严重心理障碍。
(二)对大学学业的影响
在大学校园里,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在学业的成绩上要好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的成绩比较突出和优秀,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这类大学生更加珍惜对学业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无法支付昂贵的大学专业的学费,对于教育部门大学的专业学费已经超出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费的范围。来自家庭经济的贫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在学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他们在发展学业的道路上受到严重的阻碍和限制。对知识的求知欲的积极态度也被家庭的经济贫困所限制无法前行,也无法实现自己对学业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为了使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学业不受到限制和终止,更为了祖国的发展和未来教育部门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和组织对于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展开帮助和支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
(一)增加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缺失,导致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帮助十分匮乏和稀少。来自社会道德的问题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社会要增加对他们的帮助,尽量的减少和缩短我国经济的两级分化的现象。对于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大学生大多数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但是许多贫困大学生仍然存在严重的自责心理。例如:对于经济极其贫困的大学生校方建立特殊贫困的档案,校方通过组织社会爱心帮助的支援活动来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接受了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但是在接受帮助和支援的同时他们在心理上又产生了自责的心理,如果自己不是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社会的支援就会把帮助的机会留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
(二)增大助学资金奖励的政策
经过国家的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的研究决定,针对大学校园的经济贫困大学生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实施增大助学资金奖励的政策。针对品学兼优的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要认真配合做好助学资金的拨放工作,使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学习得以稳定的完成学业。同时对于拨放给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资金教育部门要端正和监督好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定要将不同等级的助学资金奖励全额的发放给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确保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最大程度的降低由于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给予成绩最优秀的特殊经济贫困大学生最多的资金奖励,也侧面的激发了其他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增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金奖励政策,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机构负责便于对助学资金奖励的管理。
三、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两极化的分布,家庭经济的贫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里严重的影响。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障碍和限制了他们对学业的追求,无法在学业上就需努力和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大方面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国家财务和教育部门以及发达企业研究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采用增加社会爱心帮助活动和增大助学资金奖励政策来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和降低由于经济贫困产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4(4):24-27.
[2]刘勤勤,郝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科教文汇,2008,5(5):45-4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关键词】 心理问题 指导思想 任务 内容 健康教育 实效性
1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上的持久紧张和竞争压力,产生焦虑心理。大学生从进入高中到考上大学,持续多年紧张学习。进入大学,众多的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优势,心理上的落差很大,产生紧张和压力,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使大脑处于高度疲惫状态,导致心理功能的失调,出现抑郁、恐怖、强迫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1.2 人际关系问题,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对他人或群体缺乏认同;有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自我封闭,人为地扩大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乃至产生社交恐怖;有的学生不愿或不屑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认识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对人冷漠,独来独往,成为孤家寡人。
1.3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经受不起批评、打击和失败。目前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优越感强,在家是被长辈宠爱的“小皇帝”,以往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1.4 学校和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摆脱依赖,独立地走向社会的转折期,表现出很多适应不良。有的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造成大学生活适应困难,如不会洗衣叠被;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学方法、思维方式而对大学教学方式不适应;有的学生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而迷惘困惑;有的学生因挫折承受力弱,缺乏相应的心理防卫机制,遇挫而一蹶不振,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
1.5 因恋爱受挫,造成情感危机。情感危机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方面遭到打击,使他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判断处理,甚至使学习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学生在极度的悲痛、忧郁、焦虑、烦躁等情况下,做出轻生和莽撞的事情。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情感危机的失恋和单相思。失恋或单相思者,在精神上蒙受痛苦和自我折磨而不能自拔,造成心理失调和行为上的怪异。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内容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实效性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内容。首先,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下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最后,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的要求,总结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3.1 在充分重视和全面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总体的设计、安排和实施。应该把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控机制、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报告讲座、各教育教学环节内容中的心理教育的渗透、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报导、与医疗机构的联系、等项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从机构到条件,都需要作出整体的筹划和运作,发挥多方面内容形式和整体工作效益。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扩大教育培养对象的范围,增强其实际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着眼于正面的、积极的、长远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其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培养教育活动。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的主要工作不是少数人的;而是全体的,是面向促进所有人心理素质和人格成长和完善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其吸引力和实效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3.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工作奠定基础和条件。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具体地了解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为科学正确地制定工作方案和应对措施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条件。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后,特别是可以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沟通活动,可以进一步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追踪了解和帮助。由于这种有针对性的关心,学生能够配合和接受,因此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改变了心理辅导活动门庭冷落的状况。
3.4 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强学生接受兴趣,提高深入持久的实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应该遵循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注意团体教学辅导与个别咨询结合,教学、训练、咨询、文化活动以及所营造环境气氛等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每种方式方法中,注意引导开发学生的知、情、意、行,尤其注重训练和实践。
3.5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在活动中服务他人,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播放心理电影、举办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当代中国人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宇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2001
3 黄希庭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1.引言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在21世纪,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随后,大量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法上,已不拘泥于教师对学生的简单讲授,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技能运用。因此,教育部在2011年专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在该文件中,要求该课程要“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2.体验式教学法
2.1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在情境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验证,在体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提高技能。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和技能的形成。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减弱。相反,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性,这体现在体验式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根据库博1984年建立了体验学习循环模型
2.2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课程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外,还应掌握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心理调节等技能。
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中,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领悟与理解情境中的丰富内容,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分享体验达成共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教学形式来说,体验式教学一般有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现实体验(社会实践);从教学过程来说,心理健康课堂上体验式教学大致经历这几个流程:(1)体验,根据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全身心去体会情境的中的问题和冲突,形成自我体验。(2)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认真倾听他人的体验,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动机不同,对相同情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就不同。(3)总结,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揭示问题本质,讨论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预防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4)内化,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摧毁旧的不合理信念,建构新的理性信念,在学习、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课堂上,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某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其中,“分享”和“内化”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体验汇集起来,基本形成了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框架,这会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感悟。一堂心理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在走出教室后,内心是否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应用的优点与不足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较好。银星严(2010)随机选取了4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平均分成2组,分别使用体验式教学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随后,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接受体验式教学法的学生在四个层面均优于接受传统讲授法教学组的学生。学生普遍认为,体验式教学形式新颖、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使认知发生改变。因此,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课堂上被广泛应用,采取的形式有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案例法、小组讨论、学生讲课等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及案例法,据研究者报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者通过阅读前人的报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体验式教学法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尚存在以下局限:
3.1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体验式教学主要按照“体验——分享——总结——内化”的流程进行,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分享”是最重要的环节,尤其在实践课上,分享的时间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分享是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通过分享、交流,学生把从自己的角度所经历到的体验呈现出来,每个学生就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问题的面目。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由于课堂人数、时间等限制,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分享。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是几个班合成一个大班来授课,人数一般都在100以上。这就使得在实践课上,教师要按照所设计的活动程序去开展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而分享环节则是草草了事,基本上只有几个学生简单陈述自己的感受。从整个课堂过程,给人的印象是气氛活跃,参与度高,而实际上,只是相当于做了个游戏,下课之后,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增加什么。这就使得课堂流于形式。这就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在“分享”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理冲突就得到了解决。例如,作者在一次以信任为主题的教学中,设计了“盲行”活动,在分享的时候,有一位学生A流着泪说自己被蒙上眼睛后,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很快来带领她,但是等了很久,感觉自己身边的“盲人”都被带走了,只剩下自己一个,感到恐惧和失望。后来听到另一位同学B分享自己被蒙上眼的时候也非常恐惧,正在自己焦虑、恐惧的时候,忽然一只大手紧紧地抓住她的手,带领她走出教室,她感到那只手很温暖。听了学生B的分享,学生A忽然感到自己一直在埋怨朋友,却忘了感谢在自己万分焦急时向她伸来援助之手的同学。可见,如果没有充分地分享,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就无法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更谈不上认知重建。
3.2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参差不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相对复杂,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层次不同,教学水平不同,因而对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掌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作为辅助者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减弱。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较而言,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教学程序是基本上是统一的,教师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要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因此,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就尤为关键。如果没有适当的情境设置,就不能让学生产生适宜的体验,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体现了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而能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关。因此,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思维及人格魅力提出极大的挑战。
3.3教学效果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对其教学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教学效果如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评价方法来说,大部分研究仅仅根据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情况等认为教学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银星严则设计实证研究,通过问卷法比较接受传统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的两组学生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上的差异,但目前这类实证研究还较少。从研究工具来说,主要SCL-90,SDS,SAS等问卷,对体验式教学前后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
4.建议与展望
4.1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班级人数多,分享不充分,体验式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建议进行实践课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由几位老师带领。这样,每位老师带的学生就由100多人降到30至40人,从而保证每个人都能分享。
4.2针对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带来的挑战,建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用体验式培训法,让受训教师充当学生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并学习培训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4.3未来应多开展体验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形成理论,制定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使教师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不断改进以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教育与职业.2011(9):140-141.
[2]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5):153-154.
[3]黄永坚.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广西教育.2011(9):78-79.
[4]卢春宏.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67.
[5]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