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00:2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工程识图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Abstract: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is a key project of teaching reform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the total under the topic of corpus. Since January 2011 the total task start later, in June 2011 to May 2012 to form the course train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nowledge chart,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s, measurement) corpus study, forms through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raining course; Practice base; The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1.专业基本情况
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已达540所(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22万余人。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是在市场需求下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2个省5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个学校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的比较好的主要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以建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而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30%的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不能完成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个别院校根本不具备实训基地,也不开设实训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对国家高职示范校及骨干校的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其结果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普通教育内容:
思想与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2)专业实践训练:工种实训、建筑材料检测、测量实训;施工图会审、招投标与合同、施工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
拓展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就业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主要涉及部分土建工种操作实训、建筑结构设计实训、建筑节能施工和特殊构造实训等内容。
在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实践训练内容开设的较少,而拓展教育内容基本不开设。
3.课程训练(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实训基地现状
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子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及测量四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建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测量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稍显薄弱,识图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课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异较大。
二、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最多,分布地域广,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设任务量仍然逐年递增,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人员的缺口,尤其是基层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鉴于以上形势,各高职院校争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各学校课程实训及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全国高职建筑类院校和非建筑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尤其是近5年内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间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差异很大。分析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和场地短缺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都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开设时间长,有历史积累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大。而非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般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资金上和场地上都得不到满足,因此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2)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由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不尽合理,一方面是原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采用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教师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缺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上都存在偏差。
(3)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由于一部分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和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欠账较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较少,这也是制约这些院校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建议
面对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某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师资结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投入等),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高职教育 《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学 技能培养 实践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展开教学,教学中应突出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教学重点放到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的相关名词、术语,掌握房屋的基本组成及其构造、建筑施工图识读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成果,作为授课教师应紧密围绕建筑工程行业需求,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目标,改革教学
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施工企业从事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工作,且企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识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模块,例如:民用建筑构造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构造的认知及综合素质能力;建筑工程图的识读模块对应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图识读与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
为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建筑实物,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举办建筑模型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实践检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法选择,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文字多、图多、应用性强等特点,讲课过程中就需要将板书、多媒体、现场观看、学生实践相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板书,教学课件以教材内容体系为框架,插入工程实践中典型的影像资料,针对高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实践观看和操作来掌握理论知识。
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有着重要的关联,教学中按照房屋建筑基本构造组成房屋建筑工程图的形成、识图步骤及识图方法的顺序,由浅入深,依次安排教学,最后以一套完整的施工图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采用讲授式,即复习旧课提出问题、激发思维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对于完成能力目标的教学,采用实践探索式,即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实景观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资源共享展示点评。
三、行业交流,适应岗位
教学过程始终与行业紧密联系,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工地学习,以了解施工企业需求,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
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现场、参与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岗位综合实训,将专业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岗位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后具备了岗位工作能力,能够较快较好的融入工作中。
在授课过程中,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到施工现场进行验证,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本校新校区在建房屋工程作为教学实例,如当讲解楼板时,课堂上介绍了楼板的类型、楼地层的防水等内容,然后把学生带到工地,让大家观察新建教学楼的楼板类型、防水的做法;讲授识图部分内容的时候,先给同学们看教学楼图纸,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观看,学生在现场观看的同时和施工人员交流学习。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可更加深刻地领会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重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应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并应掌握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能够通过授课、实训,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建筑与识图》课程教学中,较好地实施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所述教学观念的实践,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筑行业的日新月异,还需要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索,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明军.建筑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2,(12).
关键词:工程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预算 实践技能 岗位技能 教学
一、建筑工程预算专业的实践技能是什么
实践技能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和能力,包括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其中岗位技能是指直接上岗的能力,既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建筑工程预算的具体工作,而不用再经过二次培训;职业素质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指为成功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带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社会通用能力。如,学习发展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评判创新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教育目标是“使人成为人”,而岗位技能的教育目标是“使人成为某种人”。
二、建筑工程预算专业岗位技能的特点
1、建筑工程预算专业岗位技能的综合性,是因为预算课程是建立在建筑类的相关课程(包括建筑识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等课程)基础之上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具有综合应用上述课程的能力,学生要能看懂建筑施工图,对建筑结构构造要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对建筑施工的过程、工艺及建筑材料能大致了解,才能准确地计算工程量及其费用。
2、建筑工程预算专业岗位技能的实操性,是因为预算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会独立编制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理论上学会预算方法是不行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了解各种各样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方法、工程计价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预算方法的理解。
三、建筑工程预算专业岗位技能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论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案例准备不够或者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而使教学理论化。如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很细,条款很多,教师最容易、最省事的方法是将规则解释一遍,缺乏直观地演示具体的实例,其次给学生实训准备的预算实例又太过简单,缺乏代表性。结果学生学完预算后只是背了大量的条款规则,理论上的预算知识很丰富,实际做预算时则无从下手。
2、教学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课,在教学中只注重实训,而不注重教学中的归纳和总结。预算课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应用各种建筑相关知识的综合课程,它既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会进行具体的计算,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如果教师只是在教学中单纯地通过实训让学生去理解预算方法而不注重预算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实训可能确实会做一份或几份简单的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但学生就业后所接触的工程会很复杂,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变。
四、建筑工程预算专业岗位技能教学方法的探讨
首先,转变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实践并重、突出实践教学。
1、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感觉”,学习预算课需要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建筑类的相关课程的能力,不是要求教师简单地复习建筑识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而是要求教师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此时在教学中给学生发一套他们很熟悉的建筑物的施工图,结合这套图纸,引导学生从建筑构造、结构、施工、建材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认识这个建筑物,这样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进行建筑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就很容易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知。
《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是为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涉及装饰工程识图与装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从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人才培养要求,结合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际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开展《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
课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课程实施的内部环境分析
围绕《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从教师、学生和办学条件三个方面对课程实施的内部环境分析。
教师。由于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的工作涉及到装饰施工图识读与熟悉、工程量计算、工程计价等多个环节,因此要求教师掌握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师至少参与过三个以上相关装饰工程项目的预(决)算工作。而担任本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有4人,教师的优势条件是都曾全程参与过相关装饰工程预(决)算工作。
学生。学生高考成绩居于中低段(大专录取线三段);已经初步掌握了建筑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工程经济、工程法规等基础知识;已经初步掌握了广联达等专业造价软件的应用;学生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思想较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工作实际问题感兴趣。
办学条件。学院已经具备专业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学院专业实训室、师生自备电脑等已安装广联达等专业造价软件,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学院校外实习公司(基地)能够满足师生实习需求。
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分析
社会对有关知识或技能需要的程度。岗位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完成装饰工程的列项、工程量的计算、工程计价和校核定稿工作。
相关技术或知识进步情况。相关定额标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要求在进行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工作中应结合实际情况。
课程面向对象及教学方法。本门课程是针对热门职业,开设本课程的职业院校虽然多,但多数是作为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单独教学的形式,没有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把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开设成一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全国范围还未见报道。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前的教学内容。2011级和2012级《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沿袭惯例,教学内容分章节,主要包括:绪论(装饰和装饰工程、装饰工程造价构成及费用计算)、建筑装饰施工图的识读、建筑装饰施工图实例解读、装饰工程定额、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及其编制、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其编制、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及其编制、装饰工程结算等。同时,细分为具体的知识点,并明确相应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自2013级开始,《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基于课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按照职业能力难易程度,结合职业能力与知识目标对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将课程分为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基础、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及其编制、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和装饰工程结算四个模块(四个教学情景),并进一步明确各模块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基础(学习情境1)。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基础模块的主要内容: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熟悉和了解装饰和装饰工程的主要流程,认识并总结归纳装饰工程识图基本知识、装饰工程造价构成及费用计算基础知识;通过熟悉民用建筑的装饰施工图构成,掌握民用建筑的装饰施工图识读要点;通过以具体建筑装饰工程为例进行解读,初步学习民用建筑的装饰施工图识读技能。
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及其编制(学习情境2)。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及其编制模块的主要内容: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认识并总结归纳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工程量的计算及定额套用、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消耗量的确定及价差计算等知识;通过了解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表格样式,掌握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要点;通过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初步学习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及其编制技能。
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学习情境3)。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模块的主要内容: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认识并总结归纳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内容组成及设置、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的编制等知识;通过了解工程量清单和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掌握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要点;通过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实例、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编制实例,初步学习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的编制技能。
装饰工程结算(学习情境4)。装饰工程结算模块的主要内容: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装饰工程竣工结算的编制与审核,认识并总结归纳装饰工程价款结算等知识;通过了解装饰工程结算,掌握装饰工程结算要点;通过装饰工程结算实例,初步学习装饰工程结算技能。
实践效果。《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立足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操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MOOC、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实践证明:《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受到师生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更为充分,师生互动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结论与建议
《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和重要依据。
《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立足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希望有效利用MOOC、案例库等教学资源。
《装饰工程识图与算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结合实践,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
(作者单位:1.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成本控制系;2.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1.学院学科性教学模式分析
学科性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强调每门课程形成独立知识体系,注重对某一门课程能力的培养。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课、职业技能拓展课等课程,实训教学由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组成。两年半的课堂学习及半年的实习期,三年时间达到高职工程造价毕业的要求。
2.培训机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培训机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单元,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在每一步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个专项工程造价,如土建造价、安装造价、装饰造价、市政造价等,也可学习四个工程造价。每一个专项工程造价的学习时间为3个月—4个半月不等。
二、两种教学模式特点的对比分析
1.学院学科性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1)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足
学科性教学模式中每门课程相对独立,学生很难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导致课程之间衔接不良,无法有机的结合。同时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广,不能突出重点课程及学生应培养的重点技能,只注重教学层面,忽视了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导致学生行动中无典型职业情境,学生学习盲从。
(2)专业知识连续性不强
学科性教学模式中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容易造成知识连续性的中断。如《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清单计价是目前我国投标的主要报价方法,但清单报价离不开定额的套用,这两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由不同的教师上课,容易造成知识的不连贯。再比如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脱节,学科性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先理论教学再用实训教学来作为补充,实训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联系不够,容易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实训项目有时不能很好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专业教师同一知识的讲述角度不同
好的师资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每名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专业方向也存在差异,势必造成授课时讲述知识的角度不同,这个问题在职业基础课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科教学体系中一名教师讲述一门课程可以讲述的非常精彩,但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的重点不同,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专业去转变课程的重点。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应以力学计算和结构计算为主,而在工程造价专业中,应以看懂结构施工图纸和理解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主,如果教师在不同专业以同样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实训教学脱离实际工作
目前很多实训教学,主要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编排,脱离实际工作,甚至只能算作是理论课的大练习。真正的实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在实训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完成每隔实训任务中需应用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造价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的积累学习过程。
(5)知识点较为分散
学科性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完整性。要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课程当中,学生不能把握其重要性,更无法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有些知识点又会涉及不同的工程项目,建筑识图及构造课程会涉及好几个不同的工程项目。下面以一个手工计算土建工程量为例,总共会涉及到五门课程的内容。
2.培训机构实践教学体系特点分析
(1)专业针对性较强
实践教学模式专业针对性很强,就是手把手带学生做预算,即“工程识图—手算工程量—软件计算工程量—定额的讲解—定额套价—清单计价—投标文件的编制”的工程项目预算的工作过程。全部课程都以工程预算为主线,围绕工程项目预算来开展。
(2)知识融合性较强
实践教学无论哪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多门的专业课程,不再强调专业课程的完整性,而是把课程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模式中,碰到相关的问题,讲授各门课程在工程造价当中的用到的知识点即可,保持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完整性。
(3)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
选择实践培训的学院目的性非常强,虽然基础不同,但都是想从事工程造价或者是工作中欠缺这方面知识的人员,所以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汲取专业知识的需求强烈。他们不需要很深的理论知识,需要的是快速的掌握工程造价是怎么做出来的,工程造价工作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样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明确具体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计划。
(4)适应工作能力突出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职业人”的角色,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学习完成之后就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完成工程造价最基本的工作。缩短了实习时间,节约了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
(5)教师知识传递的角度和方向一致
培训机构的实践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都是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年的工程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一般是站在工程造价的角度,容易在教学中形成思想的统一。
(6)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强
实践教学模式主要由四名教师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分为工程识图和手工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计算软件的使用、定额讲解及套价软件的应用、招投标的基本知识及清单报价四个部分,每名教师负责一个部分的专业知识,每个部分的专业知识相对独立,在学习中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工作过程,这样的分类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讲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两种教学体系的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学科教学体系的缺点,更贴近实际工作,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对工程造价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会用到哪些知识,都有一个很好的把控。但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后继不足,整个知识框架体系缺失,不能适应多岗位的要求,可塑性较差等缺点。而这些缺点恰恰是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两种教学模式加以适当融合,辅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专业课程构建“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工程定额与预算、装饰工程预算、安装工程识图及概预算等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中,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技能训练,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掌握知识,这类型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形成“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对工程造价中预算类课程的课程实训。
2.专业知识讲述的连贯性
专业知识学习是一个有很强的连续性和专项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为了保证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应该首先将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安排给一个专业教师完成,如《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和《工程量清单报价》这两门课程应由一名教师来完成教学。在指导学生做完预算的基础上,完成清单投标报价的专业学习。其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可以穿行,如《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课程,就可以在讲完招标的内容之后,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实训,讲完投标之后,再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实训,更有利于专业课程的消化。再次,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实际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带动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将所学的知识马上在项目中反映出来,学生可以很直观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上的使用方法。
3.课程设计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的教学为主
尽量在课程设计当中推行“项目驱动—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遵循“项目引领、能力递进”的原则。每学期开学之初,确定行动任务,提炼典型项目,不是针对典型项目开设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对这些典型项目进一步归纳与整合,形成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工程知识构建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形成确定行动领域,要求行动领域能完全涵盖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确定项目后将工程项目下达给学生,以典型工程项目作为驱动和教学重点,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每个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安排组织教学,将工作引入课堂,利用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室,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真实的工作过程上,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以“职业人”直接参与进来,学习专业知识,适应工作环境,增强团队意识,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更能让学生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繁琐的计算公式。
4.毕业设计以全过程工程造价为目标
毕业设计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环节,是对三年来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对《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装饰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识图与预算》等课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运用,复习巩固该专业的有关知识,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锻炼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专业工作打下可靠的专业基础。毕业设计尽可能的以某项实际工作为题目,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时,应以遵循实际工作过程为主导,以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投标报价—进度款报批—工程结算为整个毕业设计框架,学生可以选择某一个阶段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可以选择多个阶段为毕业设计题目,提高了学生选题的范围,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弹性,也能让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尽可能多完成几项工作,避免了毕业设计仅仅局限于施工图预算的通病。让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工作预演,成为一次真正的工作。
5.多方位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高职教育生师比较大,很多实训课程直接由理论教师承担,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专业课程教师缺少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容易与市场脱节,学院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尽量鼓励和保证教师有部分时间能够参与企业工作,一方面能够给学生市场前沿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让教师成为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知识传授者,为教学的连贯性做好专业储备。
四、总结
关键词: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确立为骨干专业建设项目,三年来,项目团队对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开展项目建设,圆满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现总结如下。
1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1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依托黄冈“中国建筑之乡”,“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强力服务地方建筑业转型发展,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澳国际合作,带动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相关专业发展,在国内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引领作用。
1.2标志性成果
本项目建设主要标志性成果有:通过湖北省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品牌专业验收;参加编写《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澳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并获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专业带头人2016年获批“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17年承办湖北省职业院校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赛项,2017年、2018年分别获全国职业院校高职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团队三等奖和二等奖。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带动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相关专业2018年获湖北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立项,作为第一主持单位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019年获批立项。
1.3资金使用情况
本项目预算投入60万元,实际投入234.7万元。其中,学校自筹经费60.5万元,企业投入174.2万元。
2项目建设主要做法
2.1融老区文化、鲁班文化与校园文化于一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合老区文化、鲁班文化、校园文化于一体,传承“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以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为主线,连续举办4届鲁班文化节,开设鲁班讲坛、黄冈名人事迹讲座,与山河集团河南分公司校企合作开展工地党旗红,共建党支部等系列活动,以党建引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涌现出优秀辅导员胡丹梅育人事迹获评为湖北省高校工委“党员好故事”二等奖。
2.2服务地方建筑业转型发展
2018年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建筑产业规模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三,中部第一。2018年黄冈建筑业成为黄冈首个突破千亿的产业,黄冈钢构产业被湖北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本地就业率大于30%,本省就业率大于70%。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依托山河鲁班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年召开建筑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年会。组建了建筑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建筑节能推广技术、村镇建设房屋设计三个创新团队。推进建筑信息化发展,承担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职专委会全国首批BIM师资培训班,全省BIM师资培训。适应国家大力发展钢结构,带动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2018年立项建设湖北省特色专业。
2.3中澳合作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土建职业人才
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探索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双重管理机制,适应经济全球化,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土建职业人才。2017、2018年接待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游学团20人。
3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3.1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联合优秀中高职院校和钢结构行业企业主持建设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立项,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2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以“湖北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建成一支专兼结合、以注册工程师为骨干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3.3专业实习实训条件极大改善
完成建筑材料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资150余万建设BIM中心,校企合作共建建筑工程VR体验中心。建成山河集团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3.4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4%,毕业生及家长满意度达94.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3.9%。学生技能突出,获全国全省多项奖项。见表1。
3.5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承担湖北省住建领域施工现场施工员岗位考核题库开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319人次,完成山河集团企业工法3项,获专利9项。
3.6国际合作更加深入
中澳国际合作持续深入推进,中方教师14人获墨尔本理工学院TAE“培训与评估四级证书”。
4项目建设特色与亮点
4.1将建筑信息化、装配化引入课堂,促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
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依托“中国建筑之乡”、“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推进BIM信息化,钢结构装配化,促黄冈建筑业转型发展。
4.2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一流
开展中澳国际合作办学,采用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学生享受中澳双方的教师资源,体验中西迥异的课堂风格,教学质量一流,学生竞争能力比其他学生明显增强。
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职业院校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笔者在编制职业院校工程监理教学计划时,贯彻了这一精神,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大纲编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同时保证基本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注重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应以掌握基本概念、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重点。
2.“讲训并重”
“讲训并重”,注重能力培养。职业院校教育应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结合,并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大纲对实践性环节应有相应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像工程监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实习应占有重要的地位。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参加适当的科研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这些均应力求在教学大纲中体现。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工程监理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建筑工程管理、实施的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4.明确培养主体
职业院校工程监理专业招收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
二、教学计划的编制
一是围绕目标岗位进行编制,明确专业培养能力。职业院校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监理员,还可从事造价员、检测员等岗位的工作。
二是依据培养目标分解成单项能力的培养,形成单项能力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素质、知识、能力,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文化专业技能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B级,获得相应证书;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要求获得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至少获得监理员或施工员专业证书;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具有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度、费用的控制和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工程项目放线、定位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编制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投标报价、标底制作、工程决算、审计的能力。
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依据总目标,确定具体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计划中,基础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CAD、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实训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预决算等。
四是依据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总课时、各课程的周课时与实训课时的分配。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确定该课时的多少,并理清与专业能力的关系,确定开设课程的顺序。
五是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安排表。职业院校教学中,实践教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实际编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别占48.2%和51.8%,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并达到培养一定动手能力的目的。
三、心得体会
通过对职业院校工程监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笔者体会到计划编制的重要性。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目标能力培养的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时量,分别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计划的编制是一个整体考虑的过程,在编制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将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总课时、每门课的课时、专业课的开课顺序、实训课程的比重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尽可能考虑完善,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BIM;实训室建设
一、建设意义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教育信息化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我院作为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我院有责任有义务在教育事业里做探索者、先行者,而BIM虚拟实训室的建设亦无不体现着我院积极落实贯彻信息化校园建设,结合学校自身评估发展教学需求,以培养高技能全面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先锋为任务,结合学校特色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筹备建立BIM虚拟实训室。
二、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与调整,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与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来,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当前,普通职业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最后,建议学校能够与当地专业建筑组织或机构进行联动挂牌,更好的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培养目标
综合教育发展目标,针对人才全面培养计划,为未来高职学习打下良好结实的基础。我校BIM虚拟实训室结合实际数据,真实施工项目为本体,为高职三年的教学教育精心规划研发了整套系列的教学实训培养计划:
1.针对刚入校一年级新生
在学生有了识图的基础后,需要开始有意识地结合实际场景来模拟真实施工现场。结合建筑施工工艺的学习,让学生更加建立起对真实施工流程的概念和概想,运用仿真施工场景,施工操作流程,并且把识图学习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运用到真实施工中,起到了很好地实践和加深记忆的学习作用。
2.针对二年级学生
BIM虚拟实训室应包含BIM安全教育实训平台、BIM工程造价实训平台。
(1)BIM安全教育实训软件的专项学习。
在学习识图及施工工艺之后,大致对建筑施工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建筑施工中的一些重点知识。BIM安全教育实训,目的培养学生的建筑安全方面的能力,例如施工规范、施工安全知识、安全指标等等。
(2)BIM工程造价实训平台包含房地产成本测算,工程算量、造价虚拟平台的专项学习。
该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对于建筑成本的控制概念及能力,成本和算量是评估建筑可行的基础,针对培养学生掌握算量及如何控制成本预算的能力,为后续整体项目管理打下结实的基础。
3.针对三年级学生
BIM虚拟实训室应包含BIM施工项目管理实训平台(BIM-BOD实训室)。BIM施工项目管理实训平台应包含Revit软件,BOD全过程管理软件。
在熟练操作Auto CAD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使用Revit软件的能力,使其从平面概念转变为立体概念。运用Revit进入BOD全过程管理实训,培养学生对于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能力。
通过连贯的、符合教学需求的重点能力培养,从识图到整个项目管理的能力,做到正确引导教学,在教学的同时提炼学习重点并加强实训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全面型复合人才。
四、BIM虚拟实训室具体介绍
1.BIM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平台
BIM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平台是基于BIM技术、3dsmax三维模型软件开发的教育实训平台,它利用3dsmax强大的三维渲染功能,再现逼真的施工项目和场景,以完全仿真的方式提供混凝土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装饰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等施工工艺流程,软件易学易用并可以完全通过单手操作完成。
在实际教学工程中,通过BIM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平台的运用,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在使帮助学生了解各项重要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有实际现场操作的体验,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的教学模式,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需要型人才。
2.BIM安全教育实训平台
建筑工程是事故风险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建筑安全问题极为重视,并制定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因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
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生命的不负责,而这些往往都是通过细致的安全教育可以避免。出于对学生们的负责,我们更应将安全教育提前,让学生在学习工程技术的同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危险源。
BIM安全教育实训平台再现施工工艺与施工工程中常见的事故情况,对事故进行分析,制备应急预案,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事故发生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并提供施工安全禁令等施工安全教育,将安全施工铭记于心。
3.BIM施工项目管理实训平台
目前,B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局限在学习使用三维设计软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线设计和碰撞检查等较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触及BIM的更大价值。究其原因,在于始终把BIM看做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或者一两种软件。
BIM施工项目管理实训平台拥有BOD(BIM of Data)的理念,即基于数据的BIM,认为BIM究其根本是数据。BOD是BIM技术的根本,是BIM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源头。
通过BIM施工项目管理实训平台,将建模软件建成的模型进行上传,使学生可以在线浏览,并在后续的施工项目管理中通过BOD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设备的管理和运营。一切不在只是纸上谈兵,全部基于数字化与模型化,将整个施工项目的管理更清晰明朗。
关键词:课改教材;教师创新;校企合作
随着中职院校课改的逐步推行,《工程算量》课程无疑也被列入课改教学课程中,总的来讲,推行新课改后,算量课程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适应学生,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逐步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但是,在课改中也涌现出了建筑专业课改(应突出算量课程)的问题。课改教材在原有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优化,课改教材内容的适用性和可实践性有待验证,同时,算量课程对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实训过程中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其次,算量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技能水平结合信息技能操作,是现代软件算量必备的条件。针对中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广泛的知识很难结合运用,通过着手完善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等方面来切实提高课改效果。
1.关于课改现状中问题的呈现
1. 1《工程算量》课改教材不成熟
现有《工程算量》教材以理论为主,经多次修订出版,内容精简成熟,知识融合贯通,适用于课改前教学。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理念,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以一套完整设计图纸为例,编制课改教材,从基础开挖到屋面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和定额的套用,但是一套图纸有部分的局限性,每个工程的图纸均有不同之处,比如编制教材的图纸为灌注桩基础,就无法了解预制桩的预算编制,因此,教材内容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此外,部分课改教材有临时应付现象,编写者有纯粹为编教材而编教材的现象,加之教材编写者知识上的不全面和对实际了解不够,以及新编教材修订频率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不断提炼和反复的论证,教材中难免存在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教材内容准确性低,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较差。
1.2 中职学生课程基础底子薄弱
工程算量课程建立在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课基础上,主要以识读图纸为铺垫,再结合施工组织技术内容,运用定额及清单编制相关预算,基础课程不扎实,自主课堂无法实现,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应用之间的桥梁无法搭建。比如给学生一套图纸,计算柱梁板工程并套价,部分学生无法识懂标高,图纸基本知识辨认困难,给计算工程量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算量已从手工操作进入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算量及套价等软件操作的能力,又给自主课堂的完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 专业教师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地位日益凸显重要,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课堂之间的转化者,引导学生进入课改教学模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作为教师,倘若对于课改理念和课改知识没有充分了解,倘若对于课改实践和课改创新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这种转化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基层专业课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部分一线教师实操经验缺乏,从而影响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年轻教师缺乏经验,资深教师缺乏创新,还有部分教师安于现状,课改积极性不高,将原有教学模式带入课改课堂,换汤不换药。
2.关于课改过程中问题的探索
2.1 课改教材的合理转型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教师的教学之本,课改的关键是编好课本。时代在变化,教材需要及时更新,避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为顺利推行综合性工程算量教学,我们特地挑选学校建筑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教材编写组,围绕工作任务与核心技能,提炼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编写《工程算量实训教程》校本教材,更好地符合中职建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编说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比如学科之间,在施工技术和算量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上,设置了合理的过渡和衔接;在课本的章节编排设计和排列顺序上,尽量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在课程内容的表述方面,多式多样的课改教材应经过多次实践和修改,做到精简高效,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我们正处于课改的关键时刻,面临教材的转型、教材功能的转变,我们对教材编写和教材改革不断重视,在这一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事情不可不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审视,实现教材教材的功能定位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2.2 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
在课改课程知识无法适应学生基础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基础课,强化专业技能课,掌握算量课程知识,突出算量能力实践,把算量铺垫课程与算量课程结合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还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为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学生计算工程量时,直接采用真实的工程蓝图,让学生“真枪实弹”进行实践操作,直接着手实际项目的工程量计算,培养学生的工程算量技能。以此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两张皮”的现象,将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
实现任务驱动的合理解决方式是创造校企合作的条件,将课改中学到的专业技能实训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社会实践中,一是给课改教学提供场地,突出实景教学;二是可以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学校文化;三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职业教育打好结实的基础。
这种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基础教学薄弱的学生,通过现场学习加强补救。比如识图未完全掌握的同学,可以通过图纸和现场建筑的对比识读,不仅直观且易懂,充分凸显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2.3 教师理念的不断转换
课改的宗旨是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但教师仍然担当着重要的责任,课改侧重的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综合性工程算量课程的开设,对专业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通过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下企业锻炼、撰写课题论文等方式,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全面掌握建筑专业相关知识,能胜任综合性工程算量课程的教学,能切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做到又红又专。
专业教师在课改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在教学生涯中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不断增强建筑的专业意识,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实战水平,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地;完善教师的专业行为,适应课改教师角色的过程。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已经凸显的问题和正在不断涌现的弊端,很多教师用过去的经验、理论来应付和解释未能行通,这就需要他们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认真探索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法,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
教师在课改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最好办法是自主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通过课程研发提高自己。这样,能使教师拥有独立的研究空间,自主的学术氛围,不再是一味的跟从者,如此一定能真真切切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之,新课改在教材编写上、教师教学方式上和学生学习基础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教材内容编写弹性增大。课改中学生应该改变原有学习观念,重新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自身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课程改革给无数的年轻教师带来了机遇,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当然,我们也要思考今后如何充分地发挥好《工程算量实训教程》在工程算量教学中的作用,使工程算量教学改革能进行到底,并取得更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徐佩冲.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导学.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5)
《工程制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在后续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中继续培养和提高能力,使他们获得绘图和读图方面的初步训练。围绕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笔者阐述如何开展制图课的教学工作。
1 课堂教学部分
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并贯彻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制图规格,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掌握基本的绘图技能。
1.1 严格认真传授制图要求及标准
为规范图样,便于技术交流,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图标准。作为一名学习建筑工程管理的学生,理所当然要掌握这些制图标准。建筑工程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图纸上的一条线的疏忽或一个数字的差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返工。所以,授课过程中严格认真地对制图要求进行讲解,强调标准的重要性。课堂上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练习任务,掌握好制图的每个细节要求和标准。通过制图要求和标准的贯彻,要把学生培养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1.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分析能力是制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当中可以制作一些形体的三维模型图片,与二维的投影平面图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更易于分析清楚立体与投影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形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想象出各个投影面的投影;再离开形体,让学生根据各面投影形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板书与挂图教学方法,这样做之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但是,是不是意味着采用多媒体教学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速度加快,学生做笔记的时间与消化的时间会减少,反而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制图这门课,多媒体可以演示形体的投影、绘图的步骤,但是学生课堂上的理解能力往往跟不上演示的速度,讲解的时候听懂了,而实际做作业时根本无从下手。所以说,针对制图这门课,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来演示物体的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绘图的步骤及作图技巧,老师还是要在黑板上给学生做示范,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1.3 借助辅工具,构造空间模型,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上课时老师可以借助于一些辅工具,比如粉笔盒、水杯、粉笔等等,这些工具相比与二维的投影来说,都很形象、很具体。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应该能很好地把形体的立体与投影联系起来。比如,讲述到圆柱体及圆柱体截切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借助教师上课时带的水杯进行讲解。再比如,讲述到构造三面正投影体系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教室的三面墙面或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书本进行构造。对于更难于理解的形体,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切割、拼做一些简单模型进行组合,边组合边分析,这样做更容易加深同学们对形体投影的理解,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1.4 课堂上预留练习时间,巩固教学内容
对于每节课讲解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会预留好学生练习的时间,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这些针对性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讲课深度,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效果。
2 实践教学部分
通过课程实训和技能竞赛,把制图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和画法贯穿于其中,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绘图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绘图和识图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1 高度重视学生的课程实训
制图课理论知识部分授课结束后,学生需要对这门课进行实训。老师要制定详细的课程实训计划、实训内容及要求,明确实训的目的。笔者认为,实训就是让学生独立练习,独立完成实训内容,让学生自己在实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少数同学不理解或不掌握的话,提倡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把问题解决掉;只有在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老师才会去帮助引导和解决问题。
2.2 开展制图和读图比赛
为提高学生的制图和读图能力,可以开展一些制图和读图方面的比赛。比如,建筑制图比赛时,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建筑制图标准完成一幅建筑平面图;而建筑识图比赛时,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识读建筑平面图和结构平面图中的内容。
通过这些比赛,要求学生注意严格遵守制图标准,正确使用制图工具和仪器,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很好地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
3 结束语
上述的这些做法只能作为制图课教学的普遍经验,要想真正开展好制图课的教学工作,还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老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更新知识,摸索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薛奕忠,王虹,高树峰.土木工程制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工程案例、课程实训、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水工建筑物》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涉及知识点多,课程理论性强、较抽象。如何将课堂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专业岗位对应技能的应用,课程实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实训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课程实训引导学生将课程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技能,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建设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近几年,《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改革,如:项目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国家教育部的高职类招生改革后,随之而来的是出现生源多层次,多类型。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课程实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做到实训教学的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实训普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按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去做。整个实训过程学生主动性差,被动学习、相互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利用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提高课程实训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素养,进行了一下几方面的思考、实践和总结。
1依托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实训案例
我院实施“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通识课、专业和个性发展、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水利类专业依据专业特点,制定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合格”以专业基本知R和基本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线主要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水工建筑物课程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长方向要求也不相同,其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对于课程实训中如何选择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切合的课程实训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以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知识点为依据,分类收集小型水利工程案例作为实训题目。
案例收集中可以从基层设计单位进行调查,结合往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急需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需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岗位技能要求重新选排工程案例,形成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实训案例。从工程布置、水力计算、识图绘图等为出发点,删选工程案例,将课程知识要点和岗位能力相结合,分类形成课程实训资料库,组建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资源库,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专业规范的更新,可以每年增添新资源。实训资源可以以“合格”培养为基础,按照“特长”培养方向,分类组建不同类型的课程实训案例资源。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类型和层次进行选题,同一专业按不同特长的实训标准规划课程实训要求。
2以工程案例为导向,编制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
工程案例收集、删选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编写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的编写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但是必须以课程实训任务和目的为核心的,要指明课程实训的任务、完成实训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完成实训任务的必备知识和参考条件、课程实训过程的时间节点要求及考核方法等。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实训要求不同出发,以工程案例为导向,从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来编写。教师可以按不同专业方向及特长要求组成分类小组,专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搭配,从工程案例资料库中选取适合的案例,按照学生层次、培养方向进一步完善调整,修改完善形成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任务书可以从教学目标、课程实训任务、实训进度安排、实训保障条件、提交成果和考核办法几个方面编写;指导书可以从实训项目名称、工程资料、主要做法和步骤、提交成果要求、参考资料几个方面编写。
3基于沙盘模拟、模型制作,转化实训成果
水工建筑物课程属于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和设计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以往的课程实训中,从整个建筑物资料选取、建筑物设计(水力计算、结构计算)都是以计算为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去计算,并不理解。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建筑物作用、基本结构构造和工作原理不清楚,失去了课程实训的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在水工建筑物的课程实训减少计算工作量,改变以往的以计算为主,增加工程图纸的识读和绘制能力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熟读图纸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成果用工程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训练学生Autocad软件绘图能力,而且利用沙盘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计算成果及图纸转化成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利用卡纸、PVC材料,指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几何相似、重力相似的原则,制作所设计的单体建筑物模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还是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构成,工作原理及结构间的力学传递原理。对学生来讲将以往课程实训中抽象计算结果,转化为形象的工程模型,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教师来讲,可以将优秀的作品留存作为《水工建筑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具,提高理论课程教学的形象化,达到学生、教师“双赢”,真正的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
4以指导和考核为依托,确保实训质量
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不但要求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高,还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及实验实训教师为主组成,在课程实训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识图、绘图及模型制作等实训任务,并能根据学生实训情况及时调整实训任务和实训方式。
课程实训的考核办法,是体现课程实训质量及检验学生实训成果的重要步骤。课程实训的考核应小组为单位,以实训过程成绩为主体,按照指导教师评分、小组组长评分和小组成员互评三个部分,分别按50%、30%和20%的权重分配。教师评分中,按照学生的小组任务,加大学生创新思路的考核分值和模型制作分值,淡化计算成果的分值,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组长评分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按小组组长的领导和分配能力方面,小组各成员任务完成能力方面,小组团队的合作方面,给出分值,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经过几年的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改革、探索和实践,改变以往的教、练形式,学生对课程实训兴趣明显提高,使每个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依照实际工作岗位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各自的位置,在实训过程每位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一项实训任务,在达到课程实训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这种沙盘模拟和模型制作的实训模式,真正体现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在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水工结构设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唐欣薇,谭茶生, 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J], 高等建
筑教育,2016(02):96-98
[2] 史志鹏,刘家春,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
践[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56-59
[3] 张改红,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