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时间:2022-02-18 20:56:45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第1篇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她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阅读的一些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一些教育着作,感受颇多。

“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热爱学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名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我们知道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近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关系不融洽。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通过《读教育名着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第2篇

的,基于此本文对相关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创新教学观念,强化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承担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者与导向者的角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审美能力是基础。为了使文学名著教学课堂发挥美育功能,教师务必要用一双智慧的双眸洞察并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与学生一起分享,鼓励他们深度探究作品内涵,锻炼与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例如,积极学习中外美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切身体会自然美;在影片中感悟艺术美,强化自身的文学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结合文学名著内容以及学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深入研究作品之美的兴致。

二、在教学课堂上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发挥着导向作用,占据着主导作用,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教学的构成元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承担着教学主体这一角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为文学名著教学工作顺利运行以及审美教育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模式以及心理诉求有一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现代化教学理念融入审美教育中,打造有序、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内化美,最终实现升华情感情操的目标,此时文学名著的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审美教育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提升。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探究题:“在众多的水浒英雄中,现代女性最爱的人就是林冲,请同学们阅读本篇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阅读教学环境,此时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通过“天晴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以看出林冲真心改错的态度,可见其做人是优秀的;路过山神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可以推测出林冲对神明存在敬畏心理的特点。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融入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分地认识到林冲小心谨慎、包容的性格特点,从而也体会到封建社会给人物个性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刻地认识到人物个性的形成与多样化因素相关这一道理。通过本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高中生深刻认识到坚持真理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面对危局要积极地探寻对策而不是低头,同时学生对林冲这位本不会造反的人偏偏铤而走险也萌生出崇拜与敬畏心理,这便是审美教育效果彰显的形式之一。

三、对文学名著教学施用延展对策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正因如此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也绝非是一个短期性、单一式的过程,其彰显出系统性、长久性、层次性等多样化特色,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若要借助文学名著阅读教学?_到审美教育目标,仅仅依赖教材中的节选部分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教师若是想要使学生身处一个更加宽敞的文学领域,就应该对文学名著教学施以延展对策,使其延伸至书本之外。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为经典名著的精彩片段,学生在细细品读中能够对王熙凤、贾母等人物特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为了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文学名著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同时使学生在本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感受到封建主义体系下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之间的冲突,以及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发现美、感悟美的思想观念,语文教师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

第3篇

小时候爱看《西游记》,是觉得那里面的故事情节可以深深的吸引我。长大后,静下心来读《西游记》,才真正觉得里面的奥妙无穷。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以师徒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敢于反对天空地府统治者爱打抱不平勇于追求自由的英雄形象,另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猪八戒、唐僧、沙僧、白骨精、铁扇公主等,也都写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我把这本书作为我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的名著之一,我带着孩子一起读名著,感觉收获不少。

读名著首先有一个阅读的方向,也就是努力的目标,我们主要抓住以下要点进行阅读,第一,通读全书,想一想,孙悟空是从一个天生地长的石猴。成长为西天取经的重要人物,乃至成为斗战胜佛,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他的思想性格前后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呢?

第二,本书中故事情节曲折精彩,所写妖魔鬼怪虽属于幻想世界,但却能从中映射出社会中的人情,是理念,我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每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第三,本书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取经路上的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我还注意让学生仔细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领着孩子读名著,不仅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提升了自己引领带动的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我就此次读名著的活动,梳理一下我的收获。

首先,我从网上搜索了大量的阅读教学材料,从中思索合适自己,引领学生的办法。

一、前期宣传推广阶段,我先精心制作课件,在全班学生面前去宣传推广西游记这本名著。

二、确定和我共同阅读名著的学生名单,我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考虑,一我筛选平时观察下来有可能有兴趣坚持读名著的孩子,二采取自觉自愿报名的方式。

三、有仪式感的开启读名著活动,我又制作了一份课件,当着全班的面,我把确定好的学生召集在一起,我们共同完成了一次开启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幕仪式。

四、开始我们的师生共读名著活动,第一次共读中,我们先明确了我们阅读的期限,我们阅读的计划,以及我们共同阅读的方法和交流讨论的方式。由于这次师生共读名著活动与学期末的复习是同步进行的,所以选中的部分孩子中会有多多少少的为难情绪,但我的一番话让他们减缓了许多。尤其在进展下来的第三周,我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在读名著这件事情上,明显情绪有波动,从我收看他们所读名著的批注上可见,而且在阅读活动中,我通过逐本的去查阅他们的阅读批注,我发现很多孩子因为读到了这本书,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但有的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敷衍,甚至有人要退出。在每次学习交流活动中,虽然只有个别孩子积极主动发言,但就因为这些个别孩子的发言,似乎让更多孩子明显的感受到了阅读名著的额外收获。时间伴随着紧张的复习,如白驹过隙,飞快的到了我们阅读名著快要结束的日子,期末考试就要到来,当中部分孩子依旧能坚持下来,有个别孩子表现出放弃、停滞,或者是默不作声的逃避。这时鉴于实际情况考虑,我就鼓励孩子,为了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大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所以决定把读名著的活动,剩余的部分延续到本次寒假。这种临时的调整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再读细读词本名著,我还又一次的整理出一份引领学生总结收获的名著阅读课件。我想等到开学时,我们在共同坐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这时的收获远远比紧着时间读出来的收获大而深远。

经历此次引领学生读名著的活动,我第一个感受就是,有些事情与其你去想,还不如去动手操作,即使中途有需要改变计划的时候,也不用太过纠结。接下来,我把自己读《西游记》的收获做一下简单的小结。

我想先从教育教学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孙悟空带给我的感悟,孙悟空是从一个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的,他从石头里蹦出来之后,无父无母,没有人教育他,引导他,直到遇到了菩提祖师以及后来的唐僧,才算是有了相应规范的教育。他不甘于现实的束缚,所以才会到漂洋过海独自去到菩提祖师那里学艺。孙悟空本性有勇有谋,所以才成了美猴王。天生的灵性和悟性,又使得他学到了菩提祖师真传。而他仗着自己本领高强,即使面对玉帝和天兵天将也不让步,最终闯下大祸,由于孙悟空个性张扬,不懂得收敛又太自以为是,出问题是必然,因此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下。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对待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任性,也应该冷静处理,多方考虑,帮助其尽量少的避免犯错。由此我也想到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懂得约束自己,不可随性而为,一个人即使再高智商、高技能,不知进退树敌无数,最终也会自食恶果。在我看来,班中的优等生就犹如故事当中的孙悟空,天生具有灵性和悟性,但是他们的思想其实是起伏不定的,非常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的老师去用得到的方法去加以引导。

而故事中的唐僧这一角色就有如一个班集体当中的灵魂,大家始终一心向往,求道求佛,求取真经,就有如我们全班学生的学习,一心向上。而这种无形的灵魂的东西又必须附着在一个班中具有德才兼备的学生身上。所以,作为老师如果能选对这个灵魂的载体,那么这个班集体就会有一个明确的重点目标,大家就会紧跟着目标,努力的前行。

班中的后进生就犹如猪八戒,天生懒惰,身上又有各种各样不利于达到目标的种种缺憾。

那么班中的中等生,此时就犹如沙和尚,每天都跟着大家一起踏踏实实辛辛苦苦的努力前行。他们总是默默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跟着大部队往前走,少会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是那么积极,但也不是那么懒惰。

而故事角色当中的菩萨,就有如我们一个个教育者,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应当秉持着引导他们如何将功折罪,做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去让自己有更好地成长,从而弥补自己过失带给自己的愧疚、麻烦等。作为一个班的老师,如何能让唐僧师徒四人顺利地历经千难万险取得真经,我认为我们老师如果能像菩萨一样去处事育人,应该是再好不过。

理由一,菩萨从来都不会大包大揽,面对教育菩萨有着背朝大海,静待花开的心态。

理由二,菩萨们本身就像我们现在对老师要求那样,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自己就是长流水。

理由三,菩萨总能在他们师徒四人取经途中遇到种种磨难时,恰如其分地给予帮助。

第4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引导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引导式阅读,并不是为了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致力于建立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意义深远。此外,这个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成长为青年的过渡期,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学生直接与经典对话,体会其中的情感美、人性美和艺术美,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完善,不管是对精神情感上的熏陶,还是思维能力、阅读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一、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必要的阅读量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而语文教材的阅读有限,所以让学生多接触教材之外的名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了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列出明确的阅读计划并且实时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新加坡在名著阅读引导方面有一套比较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引以为鉴。新加坡教育部门制定的《华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教师列出的指定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成,并每周利用一节课堂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此阶段阅读的重点和方法;第二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阅读,但教师会明确规定在一个学年或学期内的阅读量。《华文课程标准》中还制订了一份“学生阅读记录卡”供教师参考。

2.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

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对于中学生的耐性、自制力都是一个考验,加上有些名著内容艰深、晦涩难懂,也有可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能给学生的名著阅读做出合理科学的引导和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内容应该是一个逐渐上升、提高的过程,从字数少到多,从现今到古代,从我国到国外,从简单易懂到艰涩复杂。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经典、名著具有篇幅长、内容不易理解的特点,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很多学生可能只愿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文艺、消遣作品,而与经典无缘。因此,教师作为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主体,如果能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多加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必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经典名著。教师可借助影视资源,将一些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给学生,影视作品相较于名著更能引人入胜,也能降低学生阅读名著时的难度。比如,在阅读《水浒传》时,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影片《拳打镇关西》,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章节。除此,编导在把名著搬上荧幕时,会对原著进行改编,而改编后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欣赏能力,通过两者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二、文学名著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不同的文学体裁需要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一定要考虑不同文体阅读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在读小说时,应该明白文章的重点,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对人物所处时代的了解、知晓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如在读毛姆《人生的枷锁》时,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小说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角的心理变化,他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过程,又挣脱了什么样的枷锁。不同类型的小说述说不同的故事,不同体裁需要区别阅读方法,对每一个体裁里包含的不同内容也要区别对待。总之,在读文学名著前,一定要了解名著的背景,才能知道自己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把阅读重点放在哪里。

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找出与课程内容、作者、主题有关联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又能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比如七年级教材有冰心的一首诗《船寄母亲》,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颂歌,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日夜思念,教师可以由这首诗延伸到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这种围绕着同一个作者作品的阅读,有益于学生掌握这个作者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风格,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教师应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成一件重要的教育任务。以上只是列举出了一部分措施方法和例子,引领学生把阅读名著提高到新高度,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界同仁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吴菁.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引导[J].都市家教月刊,2016(3).

[2]杨梅.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

第5篇

【关键词】名著 民族文化意识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0-01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行,高中教学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逐渐开展起来,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也转变为以人文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中利用我国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重视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一、名著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后代人积聚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独有的优秀精神遗产。我国的经典著作是本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历经考验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这些经典名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情感载体,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根基。

二、名著唤醒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一)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弱化现状

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各个国家相互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形成巨大冲击。现代的学生处于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少能够沉下心来感悟民族文化,而是盲目追求西方思想文化,一味地崇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不屑一顾,严重缺乏民族文化意识。

高中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识。语文教育家赵谦翔老师曾说过:“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名著也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文化气质,提升文化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阅读的动力,也是学生阅读动机中最活跃和最现实的成分,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教师可以从某一名著中摘出比较精彩的一个小节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故事讲给大家听,将选择自由放手给学生而不是硬派阅读任务,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不会起逆反心理,在自觉性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学生更乐意去了解整部书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另外学生之间也会相互推荐读名著,有利于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倡导原著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对于经典名著的研究评论比比皆是,学生只有阅读原著,才能避免被各种形形的评论遮住双眼,才能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深入阅读原汁原味的名著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阅读的同时也会被名著中优美的语言表达、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对祖国的民族文化形成一种崇敬之情,才能真正发挥名著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作用。

语文新课改中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教学中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作为主体,用心灵去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当今快餐文化的消费时代,面对长篇厚重的名著,怎样才能使学生静下心来耐心阅读,除了阅读兴趣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1)阅读顺序,先阅读前言和后记对作者和名著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解时代的局限性。(2)把握略读与精读,学生在拿到书的时候可先略读全书,从整体上掌握全书内容,对于书中的重点和自己喜欢的地方可以花时间精读。(3)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将优美的句子、传神的表达以及自己的零星感悟随时记录下来,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一下子就把名著吃透,领会名著中的深刻文化内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心里慢慢沉淀。

结语:

新课标改革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名著教育,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名著的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赵会莉. 论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04).

[2]黄蓉. 阅读名著温润生命――高中必修课程“名著导读”模块教学探究[J].教师博览,2011(12).

[3]王中林. 通过阅读教学弘扬传统文化[J].语文学刊,2011(09).

第6篇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初中阅读 阅读策略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说:“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①由此可见,文学名著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视野、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情趣。

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认为长期坚持为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多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读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②孙绍振教授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读中学时,是语文科代表,上课从来不听,可是语文成绩永远是第一。因为课外的时间很多,可以乱看乱写……如痴如醉地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③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仅靠课堂上几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名著阅读现状

名著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初中三年,能把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如下:

1.多种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让学生忽视了阅读的功效。在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视听媒体得以广泛普及前,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和报纸杂志。学生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就是读书看报。今天,因特网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花费在读书看报上的课余时间更是大大减少,这一现状给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日本臼井嘉一教授强调:“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千万不要忽略了读书能力的培养。阅读书籍和阅读因特网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读书的效用和意义。因为‘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④⑤

2.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时间。读小说成为“读闲书”,是要被家长没收的。再者,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试,故而学生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是常有的事,这远离了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

3.课标的笼统建议让学生迷失了阅读的方向。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笼统、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地具体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明确的阶梯性和阶段性要求。其次,中国现当代长篇文学名著推荐不多,仅明确推荐了两部,而初中生的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当以中国文学为首选对象。再次,“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⑥的笼统提法,势必令教师不好把握,难以操作。没有具体的篇目,只是白说。

4.艰苦的条件让学生痛失了阅读的机会。许多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根本没有购买名著的能力。贫困、闭塞不仅使他们买书难,还使他们借书难。缺少了书籍,学生的名著阅读从何谈起?另外,教师对名著阅读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名著阅读的评价

中高考名著类试题的引入,对于改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可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类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内容滞后的现状。

1.内容浅易。大部分名著类试题只在文学常识考查的老路上兜圈子。如此低水平的考查势必会带来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导向。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⑦的阅读要求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2.范围狭小。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名著类试题考查走过了一个由宽泛分散到狭窄聚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范围宽泛分散,内容浅显,形式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在课标推荐的作品上,数量一般在6部左右,题材多以小说为主,形式相对灵活,但是考查范围太小,体裁过于集中,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挑几本重要的看看,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精神就无从落实。

3.形式单一。大多数名著类试题的形式还停留在填空、简答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考查形式比较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欲望,比较难以让他们充分表达阅读的真实感受。其实,诸如比较阅读、多项选择、辨析改错及拟写对联、颁奖词、辩论词、开场白、荐书理由、阅读心语等都是不错的考查形式。再者,名著类试题还可以与探究性学习、语言综合运用、诗歌赏析、阅读理解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形式多了,考查的面就广了,答题能力的要求就高了,押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学生就会静下心来阅读原著。

4.机械重复。只要细心分析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名著类试题,就可以发现大多数中考名著类试题总是在那几个类似的题目上换来换去,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样机械重复的考查,很容易猜中、押中试题。有空查查网友们收集、汇编的名著复习材料,定会惊奇地发现2013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类试题早已被他们猜中了。如果莘莘学子平时不读原著,只想靠考前背些材料,做些练习应付考试,那么,课外名著阅读的前景可想而知。

总之,中考试卷应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建议增加考查的分量,可将名著片段阅读赏析归入阅读考查的范围。用增加考查分量的方式提高名著类试题在整份试卷中的地位,从而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再者,命题应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发掘,更多地从挖掘作品内涵,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方面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而不应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层面上。这样的命题才能达到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强调阅读能力培养、强调个性情感体验和强调思想情操熏陶的目的。

四、对策

1.达成家校间的默契与共识。每次迎来初一新学生,我们都会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莎士比亚等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并附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及今后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

2.创建属于自己的“大图书馆”。健全图书馆制度,全面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借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自带五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更换交流。这样,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学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

3.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他学生评议。此举一举两得,既可以校正学生名著阅读中的理解错误,借学生的口扩大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胆量。

4.设立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课型有方法指导、名著推荐、阅读欣赏、读写互动、阅读汇报等。课后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包中有杂志,床头有名著,培养他们“见缝插针读杂志,加班加点看长篇”的良好阅读习惯。

5.打造快乐阅读季。每次的寒暑作业应以阅读为核心,精心制订阅读计划,从杂志类型到长篇篇目,从圈点批注到阅读心得,从阅读笔记到读书征文,从篇幅规模到质量要求,细细罗列,让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照落实,从而把每一个假期打造成属于学生的快乐阅读季。

6.营造读书交流的快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喜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交流心得、分享快乐、展示才华的平台。如名著推荐会、故事大王赛、朗诵会、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地编印了名著阅读读书笔记本。读书笔记本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我思我得”、“每周一记”、“我的地盘”等部分组成。另外,我们还举行一学期一度的优秀读书笔记展。

8.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效。名著阅读评价,我们坚持注重评价多样化、过程评价、评价激励三原则。让学生做整个评价过程的主人,倾向于对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绝不以阅读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开展了“最佳问题奖”、“最具探索奖”、“最有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课外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补充和提高,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出谋划策、拓宽渠道、保驾护航,以便学生在书海中更自由地徜徉、更尽情地获取知识。

注释:

①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

②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5:342-344.

③孙绍振.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语文世界,2001,5.

④钟启泉.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课程·教材·教法,2002.4.

⑤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11:45.

第7篇

【关键词】文学名著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

一、引 言

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名著之中,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作品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解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人们己经习惯坐在电脑、电视机等媒体面前,大都不太情愿静下心来读满是密密麻麻文字的书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感官的一时轻松和享乐。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带给读者的直接影响就是少读名著或不读名著。一些学生可以如数家珍地道出某大腕影星、歌星的生肖、爱好,但是对《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在忽略文学名著作品阅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都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这种大范围的平庸化阅读,没有产生、引发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世界思考的动力,不能给学生带来社会和人生的严肃而深刻的思考。阅读教学“立人”的功能便在这种平庸化阅读活动中退化甚至消解了。

总之,目前阅读教学平庸化的危机是严重的,不少一线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对此开出的药方,就是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指导。

三、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教学的方式求索

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是当代历史语境的呼唤,是解决现实文化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作为“人文”语文的重要内容,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它也必然成为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探索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对阅读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式来实现。

1.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中特有的“空白”及“未定点”,并引发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阐发深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对文学名著的个性化阅读。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不拘一格的导语导入新课,或幽默,或轻松、或激情,或和谐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人情味,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指导课外阅读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以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2)处理好“引导”与“讲授”的关系。现代教育学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教师的任务,不应表现为居高临下和替代,而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在愉悦中感受阅读客体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应该敏感的捕捉学生刚刚萌芽的思维之苗,不失时机地艺术地加以培养引导,并主动热情的参与到讨论中去,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与灵气,这样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

2.尝试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把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知识、阅读方法、阅读技能进行整合和运用,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专题研究性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确定研究课题、收集阅读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1)确定阅读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对于整个研究性阅读来说有着“导向”的作用。学生以前没有深入接触过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选择课题的方法。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并加以点评说明,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适宜的、多样的课题,供他们参考、选择。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到位而又不越位。在学生初步确定某一选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和最新动向,从而决定是否能继续研究下去。

(2)收集阅读整理研究资料。学生在确立研究性阅读的课题以后,一方面要仔细研读原著,另一方面就是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资料为基础的,以了解前人或同时代其他成果为起点,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获得进展的。收集资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定向、信息梳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但收集资料也是一个繁琐、费时、极需耐心的过程。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检索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料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提高他们文献检索的速度和质量。

(3)形成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成果这个阶段可以促使学生对所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并将其表述出来。学生仅仅占有大量的资料并不能得出研究结论,必须对所收集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一系列的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并用恰当的语言把结论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研究成果。成果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深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促进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在合作研究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学生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1)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可以和“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教师要精心安排,把学习的重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不能总是“花两分钟时间进行讨论”,不能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要求他们“合作”,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而忽视问题的研究价值。

(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合作小组是合作交流的阵地。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成员都要尽量做到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每个成员都要做到既是聆听者,又是发言者,做到心、耳、口、手并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分组后,应及时捕获有效信息,参与交流,精要点拨,帮助学生找准坐标,展现自我。

(3)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举办辩论会、答辩会、报告会、出墙报、编刊物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要善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养成虚怀若谷的美德,与大家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四、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教学的途径优化

1.积极指导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有效的方法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需要快速从外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提取和整合,最后为己所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应该为学生提供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向的具体指导。把泛读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扩展,而且对阅读内容也蕴含着一定的导向,阅读的范围和阅读量也必将发生变化。基于此,在引导学生泛读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课前5分钟演讲,每节课伊始都拿出5分钟,让学生演讲,内容不局限,可以是他们喜欢的美文、诗歌、寓言等等,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第二,组织集中阅读,各个班级每周有一次阅读课,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进行集中阅读,每次读前确定一两个阅读专题,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并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第三,倡导假期阅读,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活动,借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努力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一个切入点。要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实施初期甚至全过程里,都必须有监督和检查,尤其是自查。可以由学生民主商议制定一些制度,发挥约束作用。并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今天、这周、这个月、这个学期、今年自己都阅读了哪些文学名著,怎么评价昨天和今天的自己的阅读收获,我会计划和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了吗……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省,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3、关注文化热点、正视流行文化的冲击

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时尚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正是从时尚阅读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没有对琼瑶小说的痴迷,很可能就没有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推崇。再者说,也的确存在一些所谓“时尚的经典”或者说“流行的经典”,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围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经典与流行为一身的好书。所以,在倡导阅读文学名著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合理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苏轼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出自苏轼《东坡文集事略》)这里还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文学名著就是要精读的部分。

因此,在时尚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在高雅艺术、精英文化口渐衰微的现实中,应该正视现实,合理利用时尚因素,积极推行文学名著阅读,这对于读者的精神建构以及今后一个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3]徐鲁.重返经典阅读之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

逍遥行者

寒假马上就要来到了,寿光市教育局将组织第七届“新华书店杯”假期读书征文活动。为了指导广大教师认真阅读好所指定的阅读书目,特将教师阅读篇目作简要介绍,供朋友们参考。

1、《做一流的教学能手》

本书收录了作者作为中学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教学与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些个人感悟,共分“清新实用的教学理念”、“独特高效的教学方略”、“容易操作的教学技巧”、“真实动人的教学案例”、“与众不同的教育主张”等五个部分,针对新课程改革的三大核心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改革制度”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述,特别是对新课程追求的课堂教学主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提出了众多易操作的课堂实战技艺。通过生动的语言,简明的提法,易操作的建议,为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更快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实战技法,走幸福的教学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林华民,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全国知名教育机构——北京树人天地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家庭教育艺术研究。著有《未来教育——让中国学生把握21世纪》、《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等,还发表了8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

2、《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

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她这样教课。

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她这样为学。

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她这样管理。

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她对学生如是说。

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她对年轻教师如是说。

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她就是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兼书记,兼任北京中央商务区实验小学校长的窦桂梅。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是她的教育教学管理智慧的精华,精选30多万字,包括了作者多年来在教学实践、学校管理、评课与课改等方面的深刻体会与思考。好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从哪来?好教师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课堂去?怎样有效评课?是“教语文”还是“用语文教人”?……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尤其是课例部分,生动体现了她的教学魅力,让年轻教师有路可循。窦桂梅的课堂教学智慧、细腻、唯美;窦桂梅的管理工作扎实、细致而富于个性。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对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文字的魅力中。

作者窦桂梅,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2001年,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从教二十余年,致力于为生命奠基,从“三个超越”理念的形成,到“主题教学”实验的推进,再到“三个回归”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相关奖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杂志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系列专题介绍。出版个人专著和主编、参编多部。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窦桂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3、《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但是,必须看到,教育也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服务行业,它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千百万个家庭和亿万个孩子的幸福和前途提供的服务,它的要求更高,要求我们服务者——也就是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更要有无限的爱心、耐心、有发展的眼光、有诲人不倦的情怀和能识千里马的伯乐慧眼,还要懂得心理学,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老师都应该是教育家、学者、思想家、导师、顾问、权威和园丁,有这样的前提,才可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

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们析出了几个大字,这些都是教育中永不磨灭的关键词: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和宽容,最后还有一个“爱”字。

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社会科学“百人工程”中青年学者,兼任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评估部主任,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4、《天才班主任的绝招》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的班主任,必须做一位智慧的行者。在教育实践的土壤里,不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炼”就班主任工作的“绝招”,“炼”就教育的大智慧。

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忙碌而又繁重,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维到品质,同时又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倾注着班主任的满腔心血,因此,要圆满作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在工作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绝招”。

《天才班主任的绝招》一书充分展现出许多优秀班主任这样的教育大智慧,从班主任自我管理的绝招、班级管理的绝招、学生管理的绝招三方面展示卓越的教育智慧。值得广大教师和班主任细细品味,且值得学习、借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学生都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完整、丰富、多彩、拥有无限可能和未来的世界。作为一名班主任,培养、完善、引导这种生命的成长需要智慧,也需要繁复无穷、变化万端的绝招。

其实,智慧和绝招是合二为一的,只会是抽象的、理论化的绝招,绝招是具体的、实践的、在和每一个独特生命每一次具体相遇的教育智慧。

因此,绝招不绝,绝招有根,也有情。

5、《班主任必读:全国著名班主任论工作艺术》

本书汇集了十多位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专家的精彩报告。这些报告集中了他们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智慧,内容涉及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问题学生的教育、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和班主任专业素养等方面,旨在为广大一线班主任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方法的启迪。

在《班主任必读》里,有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却没有让任何一位老师代过语文课的魏书生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协调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先后主持过多项班主任课题研究的王宝祥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研究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王晓春老师,她让我学会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见招拆招,活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万玮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思考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给许多学生留下“难忘一课”的丁如许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实践力的老师”……在慢慢品读后,让我感受到优秀的教师都是相同的。他们身上具有诸多相同的品质:勤学、善思、能写、博爱……这些都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读完这十二位班主任的教育人生,我思索良久,让我仿佛看到茫茫大海中一盏明灯,为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主编王宝祥,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专攻北大”课题组学术指导顾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教师素质、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班主任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学德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专家研究会顾问,北京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家长教育研究会执行理事长。

《班主任必读:全国著名班主任论工作艺术》王宝祥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35元

6、《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威信呢?据调查统计,多方求证,本书认为九种教师最有威信:品出众的教师;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师;有责任感的教师;起表率作用的教师;声誉良好的教师;亲和力的教师;公正开明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管理有方的教师。

本书以清新的笔调、详实的案例向教师娓娓道来: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精湛、诚实守信、仪表得当,还要宽严有度、教管有方、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学生难管”的哀叹中失落教育的权威。

本书共分9章:分别从人品出、众业务水平高超、有责任感、富有亲和力、起表率作用、声誉良好、公正开明、有智慧的、管理有方等方面介绍了做好教师的标准,值得教师朋友们一读。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钱卫民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7、《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

让思想润泽教育,让美润泽人生。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第一本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类图书,围绕美、教育和人生三个主题,选编了60余篇适合教师阅读的学术随笔,并从各类著作中精选了六十多则“哲思短语”。

本书是李泽厚先生第一部谈教育的著作。李泽厚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我一向认为,中小学老师在指引年轻人的人生道路上可以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比大学老师重要得多。那么,这本书就算我对中小学教师们献上的一份敬意吧,愿它能得到你们的喜欢。”沐浴在李泽厚先生宏阔、自由、丰富的思想之中,你必将对教育、人生和美,有新的颖悟!

作者李泽厚,1930年生,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蒂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代表著作有《李泽厚集》(10卷)。哲学家对世界、人生认识的深度,使李泽厚的学术研究突破学科界限,使他对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教育、人生都具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同时,李泽厚又是生命大于学问的大学者,其生命因学问的滋养而更加饱满丰富,气象万千。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李泽厚著杨斌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35元

8、《这样做,教师更幸福》

我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智慧,更需洋溢着浪漫的情怀,诗意地把握每一种可能的方式,展示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成长环境。愉悦学生,快乐自己!

本书从教师怎样去做才能更幸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选取了全国知名班主任的优秀事例,分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当素养遇到考验时,应该恪守师德;沟通时,应该走进心灵;面对问题与问题生,应该三思而后行;要想取得高效,应该讲究工作艺术;面对专业成长,应勇于走快车道共6辑内容,与我们分享了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9、《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十几年前他的互动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题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知道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班主任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是广大班主任、教师的必读教科书。

本书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叙说了作者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词恳切,入情入理,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心悦诚服。它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具有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10、《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写于1965年—1967年间,是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写成的最著名的教育遗产之一。在我国,此书最早于1981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教育科学出版社根据我国的情况和教师阅读的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精华部分,另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仍然定为100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于1984年6月出版。后来此书再版和重印多次,成为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教育经典阅读的必读书目之一,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给教师的建议》集中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大成,是了解和掌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是其教学思想的钥匙。编者选取了原著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的100条建议,主要涉及到了教育教学、学生培养、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教育思想,文字通俗易懂,并结合实际的教育事例,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

现在无法统计全国中小学和幼儿教师中,有多少人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又有多少人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和鼓舞。可以说,许许多多的青年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都是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都是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和教育的智慧。许多名师在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感恩于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

在新世纪之初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无数教育管理者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理念正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许多观念不谋而合。许多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印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作为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教师必读教材。此项活动,也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学习,也促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9篇

关键词:经典名著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方法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近期笔者列出50部中外经典书目(源自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所列的课外读物和大学生必读书目,中国古典名著30部,国外名著20部),对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三的521名学生做了一次随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阅读量甚少:虽然其中88.79%的学生有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可是完整读过这50部名著的,人均不到4部,没读完的人均刚到6本,而且这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在中小学时期读过的,在大学时期的重读率不到10%,在中学阶段就该基本完成的名著阅读,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有实现;另外像《论语》、《老子》、《史记》等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率明显偏低,人均阅读量不足1部,且低于外国经典名著的人均阅读量。

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在学生视野中的严重“缺席”,是一个值得我们国人尤其是教育者深思和警惕的文化现象。传统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都非常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关注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因为青少年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够,会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产生陌生感,一旦受到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便更加重他们无“根”的困惑、迷茫感,进而迷失自我。而且,我国当代社会的整体浮躁氛围在青年一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疏离经典名作既是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治病之源”。因为青年学子只有耐心读完一本本好书,书读多了才益于保持宁静的心态,逐渐增强抵抗世俗纷繁诱惑的免疫力,克服浮躁的心态;相反缺乏了好书的滋养,她们不仅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低下,而且在专业学习上也很难养成“宁静而致远”的胸怀。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与实际行动有很大的偏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阅读名著,但是在课余时间即使无所事事时,也很难静下心来读名著。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不过通过调查可以肯定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或者说逐渐丧失了读书的习惯;二是名著离现实较远,读起来耗时费力,学生尝不到阅读经典的“甜头”。

所以高校教育要利用大学语文及其他人文艺术类课程的优势,开设经典导读之类的课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华文化典籍,接受具有艺术性、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经典名作,使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由于古代经典产生的时代和其中的内容离当下学生的生活遥远,绝大部分学生读起来困难,也就不喜欢读。因此,如何拉近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使学生渐渐喜欢上“经典”,这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探索的首要问题。

一、经典名著导读的循序渐进原则

“对特定种类的读物能否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读者的接受水平有关。”[1]学生初接触古代文言作品,有一种畏难情绪。那么,选读名著就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根据情况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读的较浅近的作品,按照经典名著的接受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开列推荐书目,一步一个台阶地逐步提高。读古代文化典籍是要花些力气,可一旦攻破难关尝到其中甘味,就有成就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亲近感。

二、硬性规定与阅读方法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已习惯于对视听信息的接受,对单纯文字信息的接受能力逐渐退化。大学生把大量课余时间打发在上网聊天和游戏、逛街、参加社团等活动上。虽然大多数的学生有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但最终并未付诸实际行动,说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逐渐丧失。

许多富于文化含量的读物往往短时间很难吸引学生。所以必须采用经典阅读的硬性规定与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感性享受和经济效益已普遍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今天,单纯依靠大学生自己接受那些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东西等于放任自流。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马丁·卡诺依正确地指出“应该让中国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继续吃点苦,像他们当年为了考大学一样”。[2]所谓的硬性规定,其实也是在校园里要营造长期读书氛围的开端,硬性规定的同时,在加上阅读方法方面的有效指导,学生接触的经典作品渐渐多了,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就会主动阅读,久之,也就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经典文本解读的“艺术奥妙”

大学生不读名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不懂,经典名著有着独到且不易领略的地方,即便是一些看似好懂的经典名著,也仍有一般著作所不具备或完全能替代的奥妙之处。这就需要专业者的引领,去深入浅出地分析文本的“艺术奥妙”,令学生欣赏到文学经典名著的深邃魅力所在。所以,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开列“经典名著”书目,还应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1.回归“原典”——历史解读法

回归“原典”在此既是指让学生阅读原著把握文本,又是指走进原著产生的历史时代,达到对原著本身和作者意图的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准确的认知。对待传统文化典籍,本来学生与之有一定的隔膜,学生肯定有不理解某部作品或某个作者思想的情况,甚至与之有着某种冲突,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将自己对这类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传达给学生就结束了,这样学生仍不能深入地理解作品。

因此,教师要能带领学生跨越历史做文化思想的溯源。首先是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创作动机和预期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大致把握原著的主旨;其次是以原著为中心拓展阅读范围,因为原著是产生于历史中的文化作品,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生面对这些古代名著会产生文化阻隔,表面上似乎是学生不理解某一个或某几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其实本质上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时让学生涉猎同时代、同题材的其他作品,以便对所读原著及其作者有更全面准确和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了原著所体现的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让他们了解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过程中有了归属感。

2.古为今用——现代解读法

在经典名著教学中还要始终以动态的观念指导学生阅读,不能只把“经典”作为静态的历史,还要学会“古为今用”,即读者用现代的观念和思维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经典”,使之与现代社会文化契合,赋予经典内容以时代新意。

笔者在指导学生读《老子》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结合现当代的一些伟大的领袖和优秀企业家运用老子的思想的实例,让学生切实领略到老子的管理哲学智慧在现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老子》为什么反对过分张扬人的巧智、技术?学生结合现实探讨社会和人生,包括现代文明的进步与蜕化。现代工业文明在给人无穷的物质享受之时,也可能在破坏着那些纯朴美丽的东西,破坏着自然,还可能在异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对追求物质文明都产生了自己的相对较理性的看法,知道了自己在现实中该往何处去。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能寻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由心灵空间,不为名利搅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之时仍能泰然处之。这样在对传统文化典籍欣赏的基础上大学生进行了美的创造:将自己的发现与现时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作品及社会的认识。

3.不同专业视角解读法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经典,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期待。教学中我们不仅指导学生结合自己专业选择名著,还可以启发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解读经典名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专业的人眼中也有各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有人关注宫闱秘事,有人关注美食厨艺,有人关注建筑艺术……那么医学生从《红楼梦》中就可以读出我们的传统医学和现代的精神分析法。再如读到《老子》中的宇宙生成观,就可启发医学生分析道家与我国中医精、气、神学说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家辩证法思想对中医有哪些启迪;还有道家思想与古代养生学的关系等等。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医学生随即显示出对道家名著和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的强烈阅读欲望和兴趣,不少学生还写出研究论文。这样把经典阅读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引发了大学生读经典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而且反过来也促进和拓展了自己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领域。

这样以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为依托,拉近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引领学生逐渐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去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壮烈之气,弄明白屈原为何“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奉献于楚,体验小儿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体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不仅把阅读潜入到传统文化的深层领域,以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伴学生成长,而且带领学生从传统中走出来引起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艺术鉴赏的趣味,而且还是一个涵养其生命的过程,使他们日后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最终,我们的经典随着历史长河的滚动不仅没有消逝,反而愈来愈散发出弥久的陈香并熠熠生辉。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X-204。)

注释:

[1]金元浦主编:《阅读方法:圆照博观与烛幽探微》,《阅读的欣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梁卫群:《中国大学生应像高考再刻苦点》,汕头广播电视周报,2004年2月18日。

参考文献:

[1]李澎.在语文教学中寻找文化之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2]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第10篇

认识要到位 名著常阅读

作家赵丽宏说:“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作为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时下的流行书上,因为这样就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的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因此,青少年时期应该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

评定有依据 取向有标准

书总是多得读不胜读。多少世纪以来,书籍的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名著佳作让人目不暇接。但事实上,经典名著为数很少,你可为此而感到庆幸。

那么,评定名著的标准是什么?我指导学生评定的依据是:第一,名著占有读者群。它们不是一两年的畅销,而是经久不衰。第二,名著与时俱进。名著是真正用生命体验与理解写作的书,绝不会因思潮的改变或学说与见解的风向而过时,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力量。在历史的各个时代,人类的基本问题都是相同的。凡是读过培根和蒙田论文集的人,都不难发现,人们都在不懈地探索幸福和公正,美德和真理,甚至连其永恒性和变化性也在探索之中。第三,名著隽永耐读。如果读法得当,你就会感到开卷有益。名著一页上的思想内容多于许多书籍的整本内容,这就是一部名著可以反复阅读,每读必有所获的道理。第四,名著可雅俗共赏,理解深浅程度不同,见仁见智,注释各异。明显的例子有《三国演义》《鲁滨孙飘流记》和《奥德赛》等。青少年虽不能领略书中深为大人喜爱的优美文笔和深刻含义,但读起来同样津津有味。第五,名著最有启发教益。像思想文化著作《论语》等,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作者塑造和净化心灵。

阅读垫基础 名著成名师

如何让学生喜欢名著,如何让名著成为学生学语文的“本钱”,为今后的学习“垫底”,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力图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名师。

(一)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不能只局限于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更不能迷恋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说,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文学名著就是其中的一类。

其次,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孙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读名著有发现

名著营养丰富,读一遍往往吸收得很少,因而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发现。即使是认为已经读透的书,放上一段时间仍然可以再翻,再品出新的东西。有些书可能看不懂,但是还是要坚持读下去,因为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就会突然领悟了。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课堂上讲述的是通过学习场所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可再启示学生,为什么用“百”和“三”来衬托学习场所?学生发现:原来作者是借“百”来暗喻人生的社会教育,借“三”来暗喻人生的学校教育。说明学校教育只占“三”,相对于整个人生“百”来说是很短暂的,要珍惜学校的学习机会。

在学生有发现的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一遍一遍地阅读,并在书中作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三)让学生学名著去写作

我认为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书、读好书。“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成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都说明,书读得多了,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这叫“厚积薄发”。“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话形象地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每读完一部作品后,可就其最突出的方面让学生模仿写作。《骆驼祥子》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尤为突出,作文课上,可选择一方面或两方面来练习。如学生作文《风雨中,那片绿叶》就是模仿祥子在狂风中拉车一节而写的:“……一阵风吹过,绿叶急速地打着转,然后摇摇头又伸直了。雨点落下来打在它的身上,将它用力往下按,而它在一阵急雨过后却又挺起了腰……终于又是一阵风夹着雨扫过来,树枝被摇得猛烈颤抖。而那绿叶却死死地抓住树枝奋力向上挣扎着,似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在呐喊,在争取自己最后的生存机会……”文章描写细腻,赞颂了虽然没有见到彩虹,但却经历了风雨的绿叶。这样的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每一次练习的成功,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让学生读名著成习惯

第11篇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关键词】读书;书香;成长;名著;方法;兴趣;快乐;读书;笔记

有人说,古人读书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加官进爵,以便拥有崇高的地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也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报效国民,以施展远大的抱负如范仲淹,如陆游等;还有极少数人为了陶冶性情,来增加生活的趣味如李煜,如晏殊等……

那么今天,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阅读,有的人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一切都可以应付了事。果真是这样吗?

记得余秋雨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使思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而我自己则在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对于名著阅读,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怎样的阅读要求?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也就是说,对于名著,学生是喜欢读也要读,不喜欢读也要读。那么,我们能否揭开应试面纱,认清读书的真面目,引领学生把读书融进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伴随书香茁壮成长?能否让学生追随着作者的思想,捕捉作者智慧的火花,从中,得到精神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安慰、得到素养的涵养,在源源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收获作者的思想,也将源源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思想,以致使自己成为感情丰富的人,也让自己变得成熟呢?下面是我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1 合理安排好阅读名著的时间及内容

一个学期需要阅读多少本名著,在语文课本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让学生知道阅读名著的时间主要靠课外。当然,每个星期能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名著,教师巡查指导,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这也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可是,鉴于时间有限,名著阅读必须安排到课外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多为学生着想。每天可安排的抄写作业可以很多,各教师可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删减部分这样的书面作业,让学生每日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双休日还可以再多看一些内容,阅读时间还可以更长一些。教师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一本一本地阅读,不能漫无目的地东翻西看,因为这样读书将会导致毫无收获,徒劳无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每个学期要阅读的名著并不多,只有两三本。所以,要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及内容并不难,只要老师稍微动一下脑就可以完成好。

2 联系课本的名著导读知识,引导学生把握名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把握阅读名著的方法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每一册书都安排有相对应的名著导读,教师和学生都应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里的导读内容,先大致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本的导读知识,在默读过程中划出概括作品思想内容的语句,圈点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要的内容朗读一下,先从大致上粗略地去把握一下作品的思想与人物。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1]”,“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2]”,可是,后来是什么使他变成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3]”?②作品究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故事来表现祥子的变化的?又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说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为什么注定是一出悲剧?③“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的盘剥。[4]”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要求,为什么“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5]”?④虎妞的性格是大胆泼辣的,可为什么她会有点变态呢?

每次布置学生阅读作品之前,我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导学生去把握一定的方向去阅读,同时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我告诉学生,阅读作品不能只为追求情节而阅读,这样的话,阅读的收获就小了。作为学生,更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就是说,我们不能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读书,聪明的人会懂得从阅读中吸取作品中的营养,使自己得感情变得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使自己在阅读中慢慢成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自信,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也更有内涵等等!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作为老师,都能这样去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会有收获的,而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效果是不错的,收获当然也是令人欣喜的!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都能亲历阅读的快乐

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确实是一个让老师有点伤脑筋的问题。

我想,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经常把自己阅读的体会告诉学生。我告诉学生,我很喜欢阅读,这是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多忙,我都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慨叹他们的悲欢离合,在被感染中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那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我的学生大多数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起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都可以成为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教室内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当然,创设良好的环境,只在图书馆和教室阅读都是不够的,因为阅读名著是一项磨炼人的精神意志的活动,因此,电脑室也常常列入我们的读书阵地,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阅读时非常投入,常常听不到下课的铃声。至于课余时间的阅读,如在家里,我同样鼓励学生各自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悲欢离合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莫名的快乐,学生的兴趣不就有了吗?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对于名著怕是爱不释手了吧?

另外,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家的生平、著作、成就以及作品的精彩片段等,也是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手段之一。

4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习惯

阅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情节,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勤做摘抄,写一些读书笔记,写一写读书心得等。

4.1 勤做摘抄,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如好词、好句摘抄分类摘抄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教师可做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有很多,如:语录式摘抄,可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等;内容提要式摘抄,可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内容赏析式摘抄,可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等。

4.2 写一些读书心得,以便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说摘抄和简单的读书笔记是一些比较零散的东西,那么,读书心得则可以是一些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感想。是读者在对作品有了比较深刻印象之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只要是认真读阅读过原著,就总有话要说,这种情感的体验也许会很容易引起大家都共鸣,也许有人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老舍:《骆驼祥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注]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3]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第12篇

一、“应试取向”的阅读指导存在诸多的误区

从阅读目的来看,完成必读书目的阅读以通过考试提高语文成绩仍然是主要追求。这样的功利性阅读观必然会导致阅读内容的局限、阅读趣味的下降、阅读方法的机械和阅读动力的丧失,难以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培育真正的读者。

从阅读内容来看,学生以阅读推荐的名著为主,他们自己喜欢的轻松愉快的杂志、书籍或通过手机、各种电子阅读器浏览电子文本,则不被家长和教师所允许。考试以外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学校也不积极推荐。这带来了学生阅读内容的窄化、阅读选择的单一和阅读幸福度的下降。不少孩子没能从自主阅读中获得阅读生活的乐趣。

从阅读方法来看,为“对付”考试中的名著阅读题,一些教师苦心编辑了名著阅读“摘要”、“精华”,梳理了名著中的记忆、判断、阐述等考点,指导学生反复作答。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的过程被肢解成了训练过程,各种阅读方法没有得到练习,对作品的理解也支离破碎,更不要说与作家作品的心灵对话和思维游戏了。

由此看来,以应试为取向的阅读指导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更谈不上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形成浓郁的校园阅读风气了。反过来讲,没有校园阅读风气的形成,没有一定量的自主阅读,没有对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孩子们很难在离开学校之后持续阅读,成为一名终身读者。

二、初中课外阅读指导的本质回归

1.阅读的本质

阅读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用四句话来概括阅读:“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凭借文字符号获取信息、理解意义、发生体验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理解文本、建构意义;阅读的目的是学习知识、丰富经验、成长精神,而不是“对付”考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而不是求解标准化的答案;阅读的持续不取决于我们考试获得的分数,而取决于我们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阅读习惯、阅读趣味和阅读品位。因此,为应试的阅读背离了阅读的本质,不是“真阅读”。

2.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具体推荐了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篇目,对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也提出了建议。这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中关于课外阅读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以期通过这一关键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也增加了“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语文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这一教学环节拓展了学生阅读的空间,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新课程理念。

3.初中课外阅读指导的本质回归——有效指导阅读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他几十年对阅读的研究,认为会阅读就是“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循着这个思路,阅读的技能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再造想象理解阅读材料的言语意义;二是在阅读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三是从理解性思考进到评价性、创造性思考,对读物进行正确的评判。这三个层面体现了阅读过程中思维的范围、深度和水平,也是我们训练阅读技能的三个必经环节。这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则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角度非常清晰地提醒我们,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是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指进行略读、粗读,较短时间内掌握书的脉络和大概内容,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和消化一本书,注重理解;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我们不是孤立地阅读一本书,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艾德勒还对阅读知识性书籍和阅读文学类书籍的阅读方法作了区别,非常实用。指导学生阅读,就是指运用这些阅读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使阅读的实用技能达到自动化,这样才算是学会了阅读。如果教师头脑中没有清晰的阅读技能概念,不能熟练掌握相关阅读技能,那么课堂阅读指导就会层次不清,不得要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也事倍功半,效果不彰了。如果没有扎实的阅读技能练习作为支点,那么,个性化理解、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三、优化课外阅读指导的对策

自愿、丰富、深度、持续、互动的阅读,是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口语词汇句式、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后,学习语言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式,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新生代生命成长最重要的精神滋养。因此,阅读被认为是教育的灵魂,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事情。

1.价值引领阅读内容

打开学生的书包、抽屉,或者教师放下身段,与孩子零距离接触,你会发现孩子们阅读生活的另外一面,或许是最活跃、最真实的一面:“非主流”阅读。小孩的世界是个隐秘的世界,成人难以进入,他们有他们的世界、语言、领域。他们常常背着教师和家长阅读他们觉得轻松愉快的漫画杂志、书籍或电子文本。他们快速地在文字和画面之间穿行,他们在同伴之间传阅、谈论,他们在阅读时获得了高度的愉悦满足。他们最喜欢的常常不是“主流阅读”(“主流阅读”是指读经典、读名家名篇、读官方教科书明确认定的种种书籍)。于是“非主流”阅读就顺势在孩子们中间“茂盛”地生长,正在挤占经典阅读的空间。

当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为获取知识而阅读的生存性需求,有为理解意义而阅读的思想性需求,有为身心愉悦而阅读的休闲性需求。因此,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拓宽阅读内容,主动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图书,提供类别多样的导读帮助,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特别关注“非主流”阅读。学生因经验不足,缺乏鉴别力,一些缺乏精神内涵的娱乐性书刊,对提升精神修养作用有限,其语言也没有什么创造性,甚至有的书籍是盗版,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发挥价值判断和引领作用,要谙熟学生的阅读世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作品的高下优劣,远离不良书籍,提升阅读品位,培养阅读趣味。阅读趣味要从小培养,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趣味会影响人的一生,如同我们童年时候的饮食口味会成为我们成年之后的饮食习惯。

在满足学生休闲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经典名著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是对认识的锤炼,对精神的开掘,对创造性语言的学习。语文阅读应是经典阅读和深度思考,因此要走出名著阅读的“应试”误区,让经典阅读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旋律、主色调,以培育学生较高的阅读品位。教育既要贴近生活,更要提升生活,改善人生。经典阅读正是提升与改善人生的主角。

2.丰富创新阅读活动

如果把阅读活动简化成做题目、拿分,我们可能会很快找到所需信息或概括出要回答的要点,但是阅读的趣味没有了,阅读的交流堵塞了,阅读的个性丧失了。没有趣味和交流的阅读永远形成不了持续阅读的渴求。因此,阅读教育要营造丰富的阅读环境,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引发丰富的阅读反应。在学校进行阅读专题调研时,我们发现不少创新的经验,比如教师进行“长篇小说连播”式的名著朗读活动,在校园里绘制精美的名著导读墙,像街头广告一样布置阅读布告栏,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组织教师读书会让孩子们也参与其中,开展阅读沙龙,组织不良书籍讨论会,邀请大作家走进校园与学生们对话,成立读书社团,制作阅读文集等等。共同的研究旨趣促使我们开通了“初中生阅读社区qq群”和“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qq群”,目前有几百位教师和学生参与交流。通过丰富的校园阅读活动,引导孩子阅读名著,讨论名著,使师生吮吸到书籍的气息,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对阅读推进大有裨益。活动不在多,关键是每一项活动都要长期坚持,深度开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

3.积淀形成阅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