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舞蹈教学

现代舞蹈教学

时间:2023-02-06 13:5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舞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舞蹈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舞蹈;现代舞蹈;相融性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40-01

传统舞蹈教学带来的正能量是不能否认的,但是需要更多的继承与创新。把中国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相融合,能够解决传统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给现代舞蹈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一、传统舞蹈教学现状

(一)传统舞蹈强迫式教学分析

在传统舞蹈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不到发展。其中“强迫式”的教学一度占据舞蹈教学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阶级统治的味道,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要求。似乎“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成为了每个教师的信条。“强迫式”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大声呵斥。学生想要获得教师的表扬几乎是奢望,舞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一种负担。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舞蹈注入式教学分析

注入式教学法,也是填鸭式教学,在各个学习段、各个学科都相当流行。因此也成为传统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无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而教师把衡量学生的标准定为会跳多少剧目、掌握多少技巧、身体的软开度如何。学生长期地只是关注动作的学习,对舞蹈的理性认识不足。学生今后若是成为教师,也恐怕是周而复始的动作讲授。很少有人去关注舞蹈中的内涵与情感,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身心不平衡。因此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舞蹈教学。

二、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的融合对教学的启示

(一)传承与变异

传统舞蹈教学内涵丰富,教学方式独特。在过去的舞蹈教学模式中,那些几乎苛刻的要求让许多学生叫苦连天。不少学生由于经不住严酷的训练,最终放弃了舞蹈学习。如何在艰苦的舞蹈训练中让学生能够苦得有价值,这是舞蹈教学应该探究的地方。现代舞蹈反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再现,强调学生应该关注舞蹈者的内心感受与主观情感以及舞蹈作品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传统舞蹈教学注重动作的固定训练,现代舞蹈教学强调舞者有情感的肢体表达。二者相结合,才是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

(二)互动与创新

1.教学意识的创新。教师要有创新舞蹈教学的意识,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入手,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受舞蹈。这是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都应该提倡的。

2.内容及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上要通过整套的舞蹈训练,如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现代舞剧目排练,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不应墨守成规,而应灵活多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情境熏陶法、“罗杰斯”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教学法等。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与情感性。

(三)创建“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标准;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组织与运行;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第一个“2”指的是随机考评与集中考评这两种考评方式。随机考评一般就是考评委员会在课前随机抽取,当场听课。而集中考评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测评。一般来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测评。“3”指的是院级考评、系级考评与学生测评等三个考评渠道。不同的测评渠道侧重点不同,把考核结果汇总起来,最终得出考核成绩。因此在考核的时候最好是把这三种测评渠道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师生的舞蹈积极性。最后一个“2”指的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考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表”。而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实行定性评价。这样就实现全方位的评价,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二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对舞蹈教学基础性的东西放宽一些,对舞者的内心感受与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一些,实施相融性的教学模式。这才是现代舞蹈教学应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许霓.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创新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冯白跃.论舞蹈训练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11-13.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现代舞教学

现代舞在中国高校中广受师生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现代舞的学习队伍中来,那么现代舞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一、现代舞的内涵及发展脉络

(1)现代舞的内涵

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兴起了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及对技巧的一味追求,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动作僵化的程式,用新的舞蹈手段表现自我、自然以及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尽情抒发人的观点和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的真实性,这样的一类舞蹈统称为现代舞。

现代舞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舞是指包括国际标准舞中的十种舞蹈在内,另外还有爵士舞、踢踏舞、霹雳舞、迪斯科等。狭义的现代舞是指:“舞蹈目标不是表面化地捕捉从内心升腾出来的感情,而是将内心感情倾注在每一躯体动作之中。”这一概念是由“现代舞之母”——邓肯提出的,她完全打破了古典芭蕾舞艺术的表演规范,不受音乐的制约,异常自由,她把自己的舞蹈称作“新舞蹈”。在严格意义上讲,邓肯的“新舞蹈”还不能算作现代舞,这种推崇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特点的舞蹈,使人们可以脱去舞鞋和紧身舞衣,随心所欲地自由舞蹈,不受任何束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恰似一股清新纯朴之风,吹开了欧洲舞坛这一湾沉寂的死水。同时这也为现代舞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2)发展脉络

现代舞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艺术主张、价值取向、创作风格和表演训练技巧要求,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舞蹈流派。

①创立阶段与表现主义流派:20世纪初期,现代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邓肯,丹尼斯等人,他们反对古典芭蕾而创立了强调人体的解放与追求人性自由并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的现代舞蹈形式。其艺术风格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艺术创作方面,追求奔放的情感,特别是以拉班为代表所建立的表现主义流派,宣扬感觉第一,并总结了一套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

②发展阶段与多种技巧流派:这一阶段的现代舞主张形式追随功能,注重揭示人的价值和尊严,揭示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有心理表现派、象征派、人本主义舞蹈、何顿技巧等。这些流派独特的技巧极大的丰富了现代舞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新先锋派的发展阶段:后现代舞蹈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它批判固定形式的现代舞技巧训练,更加推崇自由发挥,这种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创了前人没有的编舞方法和编舞技巧,并将其它领域的概念引入创作之中,这种舞蹈艺术形式被称为“新先锋”。他们倾向于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反美学、反文化,甚至瓦解舞蹈的要素,并出现了以此为代表的动力派、立体派、抽象派等流派。

④舞蹈剧场与现代芭蕾流派:舞蹈剧场是指一种古典芭蕾与新舞蹈相结合,能完整表达剧情的舞蹈形式,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包希。同时期的现代芭蕾也是现代舞的流派之一,它介乎现代舞和古典芭蕾之间,其最早的代表者是K.约斯,他当过芭蕾演员,因此,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现代舞和古典芭蕾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现代舞的真实性的特点使它更贴近生活,它是在传统舞蹈形式下的探索和创作,拓宽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更真切的反映了人的个性和心理。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探索与发展,它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二、 高校现代舞教学现状

(1)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高校的现代舞教学师资状况令人堪忧,除少数大城市高校的舞蹈系在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能提供合格的主修或选修课程外,其余学校很少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在欧美发达国家,在大学本专科、硕士研究生层次上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并同时开设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课程。因此,现代舞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会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追赶上国际水平。而要提高现代舞教学水平,首要的任务则是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现代舞师资,能够从事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教育。

(2) 缺乏科学全面的教学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但是现在舞蹈教材非常缺乏,大多数的现代舞老师都是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自己编写的教材可以让教师更好的理解教材,但肯定也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高校现代舞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的传承。所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创编现代舞教材,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3) 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加强。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毕业后,并不是专门从事现代舞的教学,学生对现代舞的学习,仅凭兴趣吸引,不能让更多热爱现代舞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各高校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科学的合理的开设现代舞课程,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现代舞活动,吸引学生自觉了解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实践中对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多一些关注,理解的加深会给舞者与欣赏者提供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根据现代舞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用更加现代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将舞蹈教学融入有趣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摆脱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又可以用合乎自然运动规律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现代舞的教学进行合理且科学的设计。

三、中国现代舞的教育意义

现代舞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可以通过技术训练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探索身体的运动方式。因此,在中国高校普及现代舞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可以培养高校师生现代正确的审美观念。现代舞推崇自然之美,通过现代舞技术训练后,能让学生们身形更加挺拔,舞姿更加优美,肢体更加灵活,身体更加协调,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现代舞的舞者们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达到了内外兼修的统一。想要使中国高校师生的舞蹈脚步追赶上世界的步伐,审美观的培养是必不可缺少的。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舞,从中国古典舞到当代舞,中国的文化与审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和发展。从审美观念上看,全世界的舞蹈爱好者都已经摆脱了以前的固定模式,而更加关注自然美和科学美的表达。现代舞是培养中国高校师生正确审美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高校普及现代舞教学对培养师生的正确审美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开发学生身体的潜能。现代舞技术是建立在强大的人体动律学的基础上的,因此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对身体的训练方法是非常科学的。现代舞技术训练强调对身体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肢体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得到加强,学生将感情与身体的运动能够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身心都能得到有益的训练。

(3)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现代舞的编排及训练可以使舞者充分释放心灵,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发展,对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非常有益。现代舞教学应该抛弃传统舞蹈课堂专业规范的程式化教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任务,通过思维的转换教学,发扬中华文化,同时接受外来先进思想,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现代舞教学的普及必将给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

结语

现代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舞蹈爱好者去不断追求与探索,在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势必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在无数莘莘学子的不懈努力和有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下,高校现代舞普及教学定会更加繁荣,高校舞蹈教育也必将攀上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刘群杰,高云.舞蹈解剖学教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3]刘青弋.动感空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刘青戈.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胡明宝.高等师范素质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6]许高厚.教育实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王泽农,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刘青戈.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舞; 训练方法; 中国民间舞教学; 借鉴

一、绪论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而中国民间舞蹈就是在这种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种原因,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发展不太平衡,具有多样性,交织性特点,具有它独特的传承方式。中国民间舞一向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各民族的歌舞都有着多种的功能传达本民族的历史,起着重大作用。那么在民间舞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在文化背景上的了解与学习,不能把纯动作和纯技巧直接示范给学生,所谓的动作准确示范,指融入两类文化于一体的示范,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民间的舞蹈的形式美与审美心理的文化传承。

二、本论

在民间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转变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和创作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程式,可以遵照和套用,但这程式在学院的教学中越来越僵化,民间舞失去了原先浓郁的味道,教师注重的是每个身体部位的位置和整齐划一,动作和规范成为第一性,统一的高度,统一的角度,统一的表情,甚至于统一的眼神,其他的思想性与表演性都变得不重要了。在教学中规定情境表演,其实也是一种缺乏想象力的训练方法,它不能使学生开放心灵,就像老师成了妈妈,学生成了永远等待的孩子,老师给了多少就接受多少,而不去进一步思考拓展,这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现代舞起源于西方舞者对古典芭蕾的一种反叛,随着现代舞的发展,其训练方法越来越注重解放身体的各器官,重视身、心的开放与松弛。在这个过程中,把现代舞特有的自由气质,特别是新近的“放松技术”,放松的呼吸调节与动作律动,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愉快,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开发。现代舞注重对人体的精神的发掘,强调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对人生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

西方现代舞自邓肯以她那优美、自然的“自由舞蹈”开创现代舞以来,她的艺术与她的人生给现代舞赋予了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永远打破传统,树立性格。现代舞的训练体系和方法以求创新为基本宗旨,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现代舞除了强调实用性的训练方法外,根据演员自身条件,从实际需要出发,可确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法,使原有优势更加突出,使他人望尘莫及,相对而言古典芭蕾和中国古典舞训练的体系和方法比较单一,由此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状况。

比如韩芙莉在长期舞蹈体验中发现―― 一切人类动作都处于“跌倒与复起”之间的动作过渡。所以她的训练与教学体系中常是“稳定与不稳定”这一矛盾体的各种发生动作。这和民间舞花鼓灯中溜得起、刹得住的对抗性动作训练原理是有相同之处的。所以在花鼓灯的训练中借鉴韩芙莉的跌倒与复起原理也未尝不可。作为老师在统一训练过程中如发现一个学生脚部不但协调还特别灵活,就要抓住其特点,加强脚部训练,如在藏族舞蹈的踢踏中就可以显其优势。这样就不但打破旧传统,有创新,也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余地,激发其积极性,使学生各显其长。

总结前人经验,在跳各种民族民间舞中,我们都会体会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呼吸的作用。跳任何一种民间舞都是离不开呼吸的。最具有特点的就是朝鲜族舞蹈了。呼吸运用对于掌握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情感,以及神与形的统一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运用呼吸可以贯穿每一个动作,直至把呼吸感伸到手指、脚指,就好像每一个小关节都在呼吸舞蹈,而同时,那口气的运用中又有松弛与紧张的对比,这使我想起“玛莎・格雷姆技术”身体运动的最基本规律是脊椎在呼吸推动下的松弛与紧张之交替。玛莎的训练及作品中,她的特点是着重呼吸训练,并且强化它运用到动作中,可以明显的体会到动作时强烈的一吸一吐,这一种现代舞训练法无疑是可以吸取作为民间舞演员的训练法,使之在跳民间舞时运用呼吸会更流畅自如,舞蹈起来会更身心合一。

中国民间舞与现代舞有着许多的联结点,对于民间舞的认识不应局限于群众性,无意识性的广场活动,而应是进入表演者舞台之上的寻找个体价值的艺术形式。我们说表演需要个性突出,但这并非一日之功,这种对个性的理解是在长期的民间舞基本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在教学的初期这一统一、整齐划一的训练是必须的,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不能单单满足于动作的准确性,还要要求内心感受与身体运作一致性,对一个动作、组合可以规定情境,但也要有自己的想象。同样,现代舞训练也强调动作的个人理解。在细致的体验出动作的质感、量感后,对身体有了了解认识后才能够真正把个性融进动作之中,从而使个体在动作中得到升华。所以说从本质上讲,两者具有着同一的属性――强调个性,当然我们这里是从教学角度来谈,从民间舞的群象中开发出学生的个性生命。

在民间舞教学中,引入现代舞的训练方法并非西方化或是使动作“串味”,带有而是针对性的。把现代舞中训练有益的部分吸取过来,而且是针对民间舞训练的弊病提出的。现代舞作为基本训练,通过训练使得身体解放,了解到本质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与民间舞精神本质相通的东西,而这种本质又是不同于原始民间舞蹈本质的。

现代舞的训练方法还可以对民间舞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之前我们提到过“身心合一”,这正是现代舞极力追求的表现和创作方式,这也应该成为民间舞的表现和创作方式,所以理想的民间舞人才结构应是编―演―教三位一体的,至少也是编―演二位一体的。在这种理想指挥下,民间舞要结合现代舞采取肢体能力训练与创作能力训练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案,要从学生“开法儿”的第一天起就同时训练他们的创作和表现能力。让学生去感受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感受紧张、放松、主动、被动给心里带来的体验和对身体的直接作用,把呼吸作为一种调节身体动作的有生命的东西来理解。在生活中发现表演的原型、创作的动机和敏感的情绪,这时想象力的训练已达到一种层面,而且比身体上的动作更活跃,更具有主动的能力,现代舞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手法的新颖可以促进民间舞创作的突破,促进对民间舞程式化的改造。

三、结论

西方需要东方,东方需要西方,这种认识早被整个世界文化史所证明。古往今来,一种真正的健康文化总是拥有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海量,更有消化吸收的能力和勇气。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到今天,历经了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变更交替,从民间到舞台,再从舞台到现在的教学,中国民间舞蹈经历的不仅是历史的变更与交替,更多的是文化的变更和交替,我们现在要做的不应在是一味的学习和模仿,舞蹈中的创造力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没有了创造力舞蹈的生命就是停止的,我们要不断的探索与借鉴,不断完善中国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僵化与枯燥,以创新的舞蹈教学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将中国民间舞蹈中的特质和优势为基础,构成科学的,理论的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及内容。假如我们一代年轻的学子除了继承传统民间舞,同时更多地带有理性气质去开拓和实践舞蹈的新时空、新体系;假如在思想方法上再多一些辩证与更新意识;假如时时都不忘记我们自身与身外这个宇宙,那么民间舞蹈永远不会落于人后,将永远散发着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舞史纲》,刘青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1日

[2]《现代舞技术训练》,张守和,文艺音像社,2009年5月5日

第4篇

关键词:传统舞蹈;舞蹈教学;价值取向;情感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19-01

追求舞蹈动作完成的规格和完美性向来是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特点。舞蹈是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为艺术语言,用以表现舞蹈家的艺术思想,因而动作并非舞蹈的目的而是手段。如果错误地把动作当成了舞蹈的目的,就必然产生形式思维。传统的舞蹈教学在方式、原则的运用上所受到的禁锢,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却普遍存在,渗透于教学。舞蹈教学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让情感成为舞蹈艺术的内涵及价值取向所在,而不是机械的流于形式的动作教学。

这种传统的形式思维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因为传统舞蹈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化动作,程式化的动作限制了舞蹈内容的表现。这种根深蒂固的舞蹈教学形式思维形成了单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造成了教师的惯性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遏制。传统强迫式教学长期占据舞蹈教学领域,而这样一种长期被沿用的教学方式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中得到运用,舞蹈教室一味地秉承着“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的信条,严重强迫式教学压抑学生珍贵的个性和艺术创造力。在这种强迫式教学的制约下,学生极易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上舞蹈课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样的强迫式的教学,显然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艺术创造能力受到遏制。

舞蹈教学应该以艺术的情感表现为价值追求。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倾注了艺术家的心血和情感,将情感融入艺术的形式里,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的那样:“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之创造”。中国古代文论《毛诗序》也早已论述了舞蹈的情感性:“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只有通过肢体的当作传达感情才能称之为舞蹈艺术,故而,舞蹈的教学应该以情感的表达为价值取向,而不能一味地套用动作。要培养情感的传达能力,就要挖掘编舞能力。现代舞的教学理念则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符合,它让学舞者也参加到编舞的行列中来,开发学生感知舞蹈、创造舞蹈的能力,这是值得传统舞蹈教学革新所需要的。现代舞的训练内容也是值得传统舞蹈教学借鉴的,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的编舞技法以及现代舞剧目排练。这些内容的借鉴能=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新颖的作品,学习到不同类型的作品。因而,舞蹈教学应从时展需要入手,摒除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选择性地结合现代舞对身体语汇的掌握方法,正面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舞蹈。

为了转变舞蹈教学以情感为价值取向的思维,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重教学方法,如情境熏陶法、罗杰斯法、自学辅导法等等。情境熏陶法最大的优点是能陶冶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个性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则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进行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到所教舞蹈的情感内涵和人文内涵,实现情与理的统一。罗杰斯法则强调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教师在舞蹈的教学中只是起着促进的作用。自学辅导法是一种提高艺术素养的有效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很有帮助,将有利于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的需要。合作教学法则深刻体现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这种教学法主导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尊重与合作的关系,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总之,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以情感为价值追求,不拘泥于既定套路,追求多元文化与多元个性,而教学则是促进他们形成多元个性的手段,人的创造潜能则得到很大的开发,教学价值观念的转变将更有利于培养真正自由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舞蹈艺术家。

参考文献:

[1]冯百跃.论舞蹈训练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11-13.

[2]蒋河.江南style的后现代美学解读[J].音乐传播,2013(2):108.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许霓.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创新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1).

第5篇

她提出的“反芭蕾”的口号和灵魂肉体高度结合的宣言,是与当时人们内在需求和时代精神相一致的,邓肯对自然的憧憬,是自然情感对社会习惯的胜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如果说邓肯是不自觉、本能地反叛了芭蕾传统,带来了一场舞蹈革命,那么当德国的玛丽.魏格曼、美国的玛莎.格莱姆、多丽丝.韩芙丽出现时,她们就是在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秩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舞,不仅仅作为一种身体的复兴运动,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与观点,它是以产生新的动作体系和动作理论,并逐渐成熟为标志,以人类精神的观照为初衷,创造一种个性化、时代化的,以身体动作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的方式。舞者们穿着日常生活的装束走出了剧场,在湖面、楼顶、街边、美术馆等熟悉的生活景象中创造出“陌生”的视觉环境和听觉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当代舞者放松的心态与人格。后现代舞蹈的冷漠、躁乱,却越来越真实地贴近了生活。德国现代舞不象美国那样舞派繁多,随心所欲,而是保留了内省的特质和思考的习惯。这种表现主义的舞蹈风格汲及到美国,对美国的现代舞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0年代,皮娜.鲍希的“舞蹈剧场”的出现,使德国现代舞内省张力达到一个高峰。“舞蹈剧场”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精神状态,正如她自己所说“令我感兴趣的不是人们的动作,而是动作的内涵。”不受羁绊的动作语汇冷静地表述了真实的人性,使德国现代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保持了永不落伍的姿态。20世纪是人类身体全面觉醒的世纪。现代舞从反芭蕾的自由的动作,到情感动机中挖掘动作,到纯动作的实践,到生活化动作的大量参与,归还给人民,成为生活的舞蹈,扮演着一个唤醒身体的使者,而当工业文明对人的身体、心灵重新构成了抑制的无形桎梏时,现代舞成为了一种人的内在需要,它高度地宏扬了个体生命,人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完成表现的权力、倾述的愿望,感受自我的存在。

从现代舞的欣赏角度来说,适合采取宽容的心态,这也许是针对所有现、当代艺术的一种欣赏姿态。实验性的离经叛道,严肃主题的沉重费解,会象一次过火的行为艺术和没有标点的小说一样令人难以接受。宽容,可以会容纳一些伪艺术,但是宽容可以让人们尝试去接受和理解一个陌生人、一种新的形式。在现代舞中,观众可以领略新鲜怪异的动作形式的冲击、,可以在动作与听觉、视觉环境的关系中发现特殊的意识,可以大声咳嗽、提前退场、现代舞让你愤怒、快乐、感动、恶心,就是不能让你无动于衷。请做出你的反应,你的动作。 这里谈及的现代舞是以欧美两大发源地为主要对象,而现代舞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日本的“舞踏”、朝鲜、中国的“新舞蹈”、以色列、澳洲、非洲等独具特色的现代舞在此都无法一一囊括,但有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民族和国家的现代舞的存活、发展、壮大最终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时代、文化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达方式。 目前当代舞的概念正在逐渐代替现代舞,当代舞比现代舞在时间上和舞种上有更大的宽容度,更加平易近人。现代舞已成为一种固有风格,新一代舞者需要叛逆、法”,现代舞者地都发现了“易”中蕴藏的现代舞审美标准之真义,“变”即是“常”,变化是生存之道,是保持新鲜的秘诀,不断地抛弃一些已有的东西,才能实现自我的超越。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如前所述,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在他(她)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其中,吴晓邦“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之作,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

50年代末~60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系统的推行他所创建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为走出一条“中国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从古曲中获得灵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牧童识字》《足球舞》《花蝴蝶》……等。他的艺术信念依旧,但上述作品的影响却不及他抗战时期的那些舞蹈。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势渐衰微。

中国现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日益发展。初期的一批被群众称之为现代舞的作品如:《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刑场上的婚礼》《割不断的琴弦》等。从构思到语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冲击力。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现手法仍未脱离具象化地反映具体事件中的具体人物。显然,这并非严格意义的现代舞。此后,上海胡嘉禄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理想的呼唤》《绳波》《血沉》《对弈随想曲》《彼岸》《独白》……从作品的创意到表现形式——语言栽体,似乎可以感觉到编导正向着他心目中的“现代舞”靠近。

参考文献

[1] 王倩侔.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多元因素,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2008年z1期2008

[2] 张元春 等.让身体走出沉默关于现代舞的对话. 电影艺术.[J]. 2001年5期

[3] 江春华.舞蹈服饰的特点及运用.艺苑.[J]. 2010年1期

[4] 张帅.专业现代舞形成与发展三性论. 魅力中国.[J].2009年33期

[5] 马晓飞.浅谈对现代舞的认识. 大舞台.[J].2010年6期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1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1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1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1的教学大纲和统1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3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1 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1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1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7嘴8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1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1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2 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1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4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 )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1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1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1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1种观点,1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

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 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5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 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1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1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1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3 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1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1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1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1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1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1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第7篇

关键词:多国高等舞蹈教育模式比较

一、美国舞蹈教育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便陆续开设了学士和硕士学位,40年代就有了博士学位。因此说,美国是舞蹈教育大众化起步较早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90年代起,进入普及阶段。随着政府资助比例的逐年上升,美国公民得到了普及性舞蹈教育。在美国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舞蹈教育作为辅的国民素质教育手段,被名正言顺地列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进入21世纪,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美国更是把舞蹈与科技融合起来,把许多原本虚构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使舞蹈迈入了新纪元。由于美国舞蹈教育起步早,发展快,所以分科较细,包括专业的舞蹈教育、师资类舞蹈教育、高科技舞蹈、大众舞蹈教育,以及包含舞蹈的艺术文化教育等。美国的高等舞蹈教育打破了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学科交叉学习并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基,体现了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

美国没有悠久的舞蹈文化传统,舞蹈资源多来自欧洲与拉丁美洲,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是现代舞、现代交响芭蕾舞及美国土风舞。美国的现代舞是20世纪初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艺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宣扬人性、破除羁绊,不断更新自由的舞蹈风格,吸纳了不同层面的人士参与,客观上推进了舞蹈的大众化进程。

具体来说,美国的芭蕾学校旨在培养不同层面的舞蹈演员,学习的课程主要有:技巧课、特殊舞蹈、双人舞、话剧、普拉提(一种集瑜伽、舞蹈、体操的身体训练)以及现代舞。毕业生大部分去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此外,纽约市的朱利亚德学院舞蹈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珀切斯分院舞蹈系这两处,也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表演演员为目标。

美国高等舞蹈教育大众化较突出的学校代表为NBU(杨伯翰大学)。NBU大学是美国文科名校,也是一所宗教大学。在这所著名文科大学里设有专业舞蹈教育和公共舞蹈教育两个学科。专业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演员、教师,所学的课程主要有芭蕾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瑜伽、国际舞蹈史、音乐史、舞蹈研究、20世纪音乐、解剖学、运动学、美学、社会学、即兴创作、作曲、制作等。NBU的公共舞蹈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的普及性教育,课程以俱乐部的形式安排在每天中午的两个小时里,学习具有美国风土特色的交谊舞。舞蹈俱乐部对学生的个人条件不加任何限制,不论高矮、胖瘦、健全、残疾的学生,只要对舞蹈有兴趣就不拒之门外。公共舞蹈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不歧视残疾人,强调人人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个理念也深深灌输于美国高等舞蹈教育中,深刻体现了艺术大众化的社会现象。

美国的高等舞蹈教育也是发展比较顺利的国家。除了国家对人才培养战略政策支持外,学费、募捐、捐赠等民间投入与政府逐年加大的资助,也使美国高等舞蹈教育的素质化、大众化发展得以实现。培养演员的美国芭蕾舞学校打破了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体现了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文科大学专业舞蹈教育除了开设芭蕾舞、现代舞、编舞技法课之外,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理论学习比重较大,较宽泛,是一个既能掌握不同舞种技能,又能从事理论研究,更能自主作曲进行舞蹈创作的教育体系,也是体现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但唯一不足的是,美国文科大学专业舞蹈教育没有把美国土风舞和印第安人舞蹈以及美国黑人舞蹈融入教育体系中,实为缺憾。

二、法国舞蹈教育模式

法国是芭蕾舞形成与发展的摇篮,世界芭蕾舞通常用的术语多来自法国。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支持建立世界最早皇家芭蕾舞学校以来,萌芽于意大利的芭蕾舞种子就在法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经历五六百年历史的洗礼,法国舞蹈教育发展更加完善、成熟,不仅学校里有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而且法国政府制定了《舞蹈教育法律》,将舞蹈教育法律化。

在法国,舞蹈教育有四种形式:职业舞蹈教育、职业性舞蹈教育、学前舞蹈教育、更高层次舞蹈教育。这四种舞蹈教育形式彼此链接、环环相扣,从宏观角度来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

1.职业舞蹈教育以法国巴黎舞蹈学校、马赛舞蹈学校、尼斯舞蹈学校为代表,主要学习芭蕾舞和现代舞,人才培养目标为演员。

2.职业性舞蹈学校是专业与业余紧密衔接的学校。这些学校遍布法国各省各地,称之为业余音乐舞蹈学校。培养对象为小学生、初中生中具有舞蹈专长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学校采用淘汰制,有舞蹈才能的学生学习芭蕾舞和现代舞;对舞蹈有兴趣但才能不足的同学则学习爵士舞。初中毕业生中,有舞蹈天赋的学生可报考职业舞蹈学校,其他同学可将舞蹈作为训练形体与气质的业余爱好。

3.综合职业舞蹈学校的代表为国立音乐舞蹈学院。主要课程有:芭蕾舞、现代舞和舞谱。学习年限三年或四年。毕业生主要从事演员、编导和研究舞谱工作。

4.法国学前舞蹈教育是一种舞蹈启蒙式教育,基本是人体动律、舞蹈节奏的训练,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育。

5.法国更高层次的舞蹈教育类似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或是说类似于MFA(艺术硕士教育)。这种高层舞蹈教育学校在法国有四类:培养芭蕾舞演员的国立舞蹈中心;培养现代舞演员的国立现代舞中心;培养舞蹈师资国家舞蹈教育学院与培养舞蹈理论研究者和舞蹈市场管理人才的巴黎第学舞蹈系。

法国舞蹈教育主要靠国家公立学校,以政府财政为主。法国经济发达,而且也重视舞蹈教育。从上述来看,法国舞蹈教育已呈全面铺开状态,从低到高,环环相扣,形成比较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不仅如此,为规范舞蹈教育事业,法国还制定了《舞蹈教育法律》,确立舞蹈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考试通过者才可以在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这三个舞蹈领域内执教。同时还有一些硬性规定,如舞蹈教学场地基本设备要符合舞蹈技术需要:地板、镜子、把杆和防水设备等。获取舞蹈教师资格的标准是,除了要求学生专业技巧达到职业舞蹈院校的程度之外,还要求学生必须修满音乐基础知识、舞蹈史、生理解剖学和舞蹈教学法共600学时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动作科学分析和人体动作训练的方法以及理清舞蹈与音乐的关系,能够独立承担不同层面的舞蹈教学工作。

重要的是,法国舞蹈教育是比较合理、完善、规范的教育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有不足,法国舞蹈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舞蹈教育的内容略显得单薄,未与其他学科联袂,人才模式仍停留在固守传统的基础之上。

三、英国舞蹈教育模式

英国是欧洲发达国家,高等舞蹈教育大众化起步早,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全国舞蹈教师协会”,吸纳了各层面舞蹈教育人才,随着政府的教育改革法和全国教育科目表出台后,使有舞蹈才能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深造,接受高质量的舞蹈教育有了保障。英国舞蹈教育呈现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职业演员教育,课程以芭蕾舞和当代舞为主;第二种是体育舞蹈,亦普及教育,所学的课程以国际标准舞为主。学生参加由“全国舞蹈教师协会”组织的考试可分别获得不同级别的教师资格证,通过者可担任不同层面的国标舞教学工作;第三种是大学舞蹈教育。英国大学舞蹈教育以培养舞蹈师资为目的,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舞蹈史论、创作音乐、戏剧等,是一种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所学内容较为宽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与同类相比,是较为完善的舞蹈师资教育的建构体系。

四、芬兰、丹麦、德国舞蹈教育模式

芬兰是欧洲较为发达的国家,但是其舞蹈教育素质化、大众化起步较晚,且只限定在儿童舞蹈教育发展方面。政府投资并出面组织从事儿童舞蹈教育的师资培训所学的课程主要有:芭蕾舞、当代舞和民间舞,而且均为初等水平,专业质量不高。丹麦舞蹈教育在丹麦文化部和教育部的经济支持及政策鼓励下,呈现出舞蹈教育全面铺开的趋势。其舞蹈教育为演员教育、师资培训和普及性教育。在丹麦政府支持下,丹麦于2000年组建了舞蹈教育协会,课程主要围绕教师资格所认定的科目,大部分科目与体育运动有关。

五、南非、日本、加拿大舞蹈教育

南非、日本、加拿大分别处在不同地域,其经济实力也不相等。但它们对舞蹈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及舞蹈素质教育、大众教育的发展速度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南非的舞蹈教育只限在小学、中学之中,而且是必修课。但是,由于南非教育界相对不够重视舞蹈师资的培养,因而造成中小学舞蹈教育课程均由非专业舞蹈教师来担任。因此,舞蹈教育质量不高,且只注重学生表演而忽视对其创作力的开发。

日本舞蹈教育与南非相同,中小学舞蹈教育基本由体育老师担当,这些体育老师曾在大学和私人舞馆接受过一些舞蹈训练,但所学科目带有局限性。此外,政府对国立大学舞蹈教育的投入极少,因此,日本国立大学及著名私立学校很少有舞蹈系科,演员的培养及舞蹈师资的培养均落在私人舞蹈学校中,因此,呈现单一化的现象。

加拿大过去为舞蹈的荒漠,虽然有享誉世界舞坛的高水平团体,但仅是演员培养模式的结果。目前,加拿大舞蹈素质教育开始得到政府的支持,但舞蹈教育课程在教学大纲中的位置尚不稳定,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舞蹈课。职业演员的舞蹈教育以芭蕾和现代舞为主,普通大学的舞蹈教育课程以舞蹈编导为主,整体课程的内容不够厚重,再加之政府资助不足,师资培训及老师资格认证等没有及时展开,造成舞蹈普及教育的局限性。

通过多国高等舞蹈教育模式的比较,有些现状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舞蹈教育并大力普及舞蹈学习,让舞蹈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项目。他们不断丰富高等舞蹈教育的成分,使各种类的舞蹈教育分工具体、目标明确;第二,有些国家,其舞蹈教育现状,缺乏设备、师资、课程设计成为普遍事实,也成为了限制其舞蹈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第三,舞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还不够重视舞蹈素质教育,舞蹈仅成为那些国家中少许人生活的偶尔娱乐,这反而导致了其国家人们经济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相互失衡。

总之,各国都在努力探索舞蹈教育的多元化模式,并以质量为标尺,使之体系日趋完善。美国舞蹈教育家安娜·格林·吉尔伯特很关注舞蹈普及教育,她说:“什么是舞蹈教育的倾斜点?……首先我们应该把世界舞蹈界的带头人都联系起来,并坚信要为青年一代提供有质量的舞蹈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和政界人士的共同合作和努力,艺术有可能倾斜,世界范围内全面的艺术教育,将会改变艺术面貌以及社会的面貌,在二十一世纪,舞蹈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安娜·格林·吉尔伯特的呼吁回答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人类的文明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作为艺术门类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在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人们更喜爱用肢体语言来宣泄情感,于是,各国纷纷寻找适宜于本国的舞蹈教育模式,逐步从高等舞蹈教育过渡到大众舞蹈教育。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舞蹈教育凭借着悠久的舞蹈文化积淀,以强盛的势头迅猛发展。几十年以来,我国也摸索出了一些比较规范的舞蹈教育教学模式,如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院校高等舞蹈教育;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大学高等舞蹈教育;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类大学高等舞蹈教育等。

不过,我国的舞蹈教育体系内部机制循环也面临着压力,来自转型期的机遇与挑战要求舞蹈教育体系有机调整。中国舞蹈教育应努力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并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使其适应中国艺术发展现状,更符合国民对舞蹈事业的要求。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持续的、不间断的探索,中国舞蹈教育必定会在世界舞蹈教育之林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四海编译.美国芭蕾教育掠影.转载于舞蹈.2004年第4期.

[2]郑慧慧.体验法国舞蹈教育.舞蹈.2004年第7期.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舞家 发展根源 审美追求 现代文化 走向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它的最鲜明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故称为现代舞,亦称为“当代舞蹈”、“新兴舞蹈”、“现代派舞蹈”等。但评论家认为这些名称都不大确切。因为现代舞不是一种固定的舞蹈形式,它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创作方法上,也不只是训练体系的不同,它强调发挥艺术的个人特色,不存在普遍规律,每个艺术家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法典”。现代舞习惯上成为所有这些流派的总称,但它不能概括各种流派的全貌。

一、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根源

对于古老的神州大地而言,现代舞是外来货。对中国的舞蹈界而言,现代舞更是后起之秀。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而言,现代舞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种艰深难懂的形象,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概念。舞蹈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人们所了解的主要是其抒情性、写意性。然而,现代舞的审美则不可同日而语。怎样让观众的审美情趣与编导的意图达成共识,正是舞蹈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现代舞的审美从何谈起?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现代舞的历史起源。

“现代舞”主要是指借鉴了外国现代舞动作素材和创作理念所进行的创作和表演[2],该舞种的作品特别追求突破古典芭蕾艺术的固定模式,允许舞蹈家以个性化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做抽象的自由表现。现代舞是在反对古典芭蕾的封闭、僵化的前提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当时,有“现代舞之母”之称的依莎多拉・邓肯向陈腐的古典芭蕾旧世界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舞蹈革命,但邓肯从来未想到建立什么新流派,而只是想从芭蕾的清规戒律中获得一种身体与精神上的自由,所以邓肯只能算是先驱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萧条和动荡给现代舞创造了生长的环境,真正意义的现代舞在德国诞生,后来得以在美国迅速发展。1936年舞蹈家吴晓邦先生把现代舞从日本带到中国,并称之为“新舞蹈”,这是中国现代舞最早的引进和起源。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广义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程式的舞蹈,似乎都可以划入“中国式的现代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艺术工作室”,系统地推行他所创建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为走出一条“中国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势渐衰微。中国现代舞重新崛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1987年广东省开办第一个现代舞实验班;199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开办现代舞教研室,陆续邀请西方著名现代舞专家,进行系统的形体及编舞法训练。不久,年轻的中国现代舞员以独特的风姿在世界舞坛崭露头角。

二、现代舞的审美追求

现代舞在审美标准上追求的是标新立异,动作规范上也是风格迥异的。每一位编导在作品的审美标准上都具有极大的个性:永远不抄袭前人的遗产,而是与时代同步,以个人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去追求创新。在现代美学中,美更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美或不美,不应是衡量现代舞作品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美的概念在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中,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变的,仅是包括在如今这个更加宽阔的审美规则中的许多方面之一。判断审美价值的标准更是多种多样。那么,现代舞的审美究竟应从何入手呢?首先,了解现代舞的宗旨是在大胆实践、严肃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评价。

1.“深刻的思想性”是现代舞较为显著的特征。现代舞表现的生活观是宽容大度、乐观向上、随遇而安;它的艺术观是求异;它阐释了“美”的新理解,这些思想都是积极有益的。在现代舞作品中,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没有生动的生活场面和环境景象,大都表现得比较抽象、朦胧、模糊;但它以变形、隐喻、类比等手法,通过其动作造型本身的象征意味和暗示导向,可以给人带来更加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使人们陷入深深的理性沉思之中,从而得到艺术上深入思考的审美享受。

2.“运动的节奏性”在现代舞作品中引人入胜。正如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说的:“舞蹈的特质是运动的节奏的调整。没有一种舞蹈是没有节奏的。”舞蹈的风格直接影响于节奏。在现代舞作品中,节奏包括结构的函数、拍子的重音、呼吸的转换、紧张和松弛、爆发与平静等一切有规则却无可测量的变化。只有接受节奏的指示来体现动作的规律,只有依靠节奏把动作的力度、速度、幅度有机地协调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抑扬顿挫、连贯流畅、缓急轻重有度、便于表情达意的形象。成功的作品除了以它的形、声、情获得艺术魅力外,还靠节奏美征服观众。节奏是某种情感的力量,也可改变和引感。形寄于情,舞表于情,形神兼备,情舞交融。

3.“广泛的综合性”是现代舞中具有联系性的美学特征。现代舞在如今这个科技纵横的社会舞台上,已不只是以“纯粹舞蹈”的形式出现。随着社会科研的进步,现代舞的剧场内已经运用了最新的科技发明。例如,国外的舞美设计中,就有电闪雷鸣的舞台、真实的影像效果,而舞者毫发无伤。具有透视效果的伸缩舞台与空间构架的巧妙结合,令人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概念,使舞台看起来幻妙无比。科技的运用还仅仅是一个方面,随着现代舞艺术表现题材的扩大和表现内容的丰富,现代舞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它还融合了文学、戏剧、美术等具象性艺术,以及几何、空间思维等抽象性艺术,从而使现代舞的表现力得到了更高的发展。

三、现代舞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中国现代舞的出现,适逢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期,因而“年代”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超越其本身的时间涵义,带有特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舞蹈本身异化的突破性表现的认可,更是对传统舞蹈,尤其是承袭宫廷舞蹈的那种被驯化为美丽、柔顺,以至失落了精神重量的舞蹈表现与审视观念的一种终结,这是从文化视角来看待中国现代舞出现的价值问题。现代舞作为一种以感性肉体和理性灵魂为基础的非描述性的艺术,既能够表现某种概念或观念,又不是一种纯理性,类似语言描述那样精确的、纯符号性的审美对象,还是一种流动性强,甚至转瞬即逝的文化现象。正由于这种模糊的非限定性,观众可以尽情去看、去听、去感悟并用自己的心灵去接纳,从而做出自己的解释与判断。

四、中国现代舞的走向

现代舞的创造、创新、反叛精神是由理性与血性相互支配、相互约束牵制的。那么如何把握“理性”与“血性”相互作用的度呢?尤其是“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既要保持它的本质精神,又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气候,也就是说既要反叛又不能反叛,既要传统又不能传统,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到底“反不反叛”“传不传统”呢?传统与不传统之间有没有一条空隙能够让“中国现代舞”发展呢?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阶级性,要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推陈出新”、“雅俗共赏”,努力推行“双百”方针,深入民间发展“中国现代舞”,等待我们的也是“中国现代舞”发展的唯一诀窍――实践。

中国现代舞同时继承借用各种好的艺术方法和艺术形式,尤其对中国传统舞的方法和美学的追求,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形成了特有的中国风格。中国现代舞发展到今天,还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要么把它理解为街舞、迪斯科,要么就认准现代舞是一种时尚。其实现代舞的精神是反叛。正是邓肯当初对高度模式化的宫廷芭蕾的否定与背叛,才有了今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舞。而在中国,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西方艺术的现代意识传入中国,艺术家才明白原来艺术是可以这样尊重自我。中国的现代舞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创新,不是抹杀,更不能脱离中国发展的实际,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批判和继承中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第一次见面,她正在“现代舞蹈工作坊”上课,这是雷动天下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的、一个面向公共开放的项目。我推门而入时,课前准备已经开始,洪林显然已经为学员们做完演示。一个巨大而空旷的排练厅,只有三个人。两个女孩沿着一面墙,尽可能充分伸展四肢,用身体的各个位置与墙面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舞蹈课进行热身。对于学员而言,一上来就要打破对芭蕾、民间舞等种种规定动作的设想,放开身心去拥抱自由,这种意识上的重建并不容易。洪林站在远处观察,一件裸色风衣敞开扣子,清爽地将头发盘起,气质沉静。

沉静,是认识洪林的一种方式。她是福建人,幼年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乡下。在她的记忆里,每年寒暑假姥爷挑着扁担,把她放在篮子里坐着。到了车站,坐上货车,就能回家跟父母团圆。就这样,相聚又离别,直到七岁才回到父母身边。仅仅四年之后,她又离开了父母。童年的经历,养成了她日后独立的性格。在任何环境中,她会倾听朋友的建议,但更坚持自我的判断。无论是志向的确立、求学的选择,还是工作环境的变换,人生的重要关口,她都独立做出选择,以至于母亲常常嗔怪她“先斩后奏”。

洪林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喜好。她说,“我从小就喜欢看戏剧,包括京剧,看他们的装束、角色、动作我都会去模仿。”这样一个对舞蹈天生敏感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期间的各类演出中,自然而然成了站在中间的领舞。等到福建省艺术学校来招生时,洪林被老师推荐去考试。她的动作,有种天然的协调性、美感,顺利通过了考试。一想到,十二岁的女儿要离家求学,母亲心疼地说,那所学校条件很艰苦,冬天都没有热水用,你怕不怕吃苦?坐在我面前的洪林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喜欢的事情,我都可以去尝试”。

艺校六年,洪林认识到了自己的长项和弱点。她的民间舞在全班排第三名,最惧怕的则是弹跳、空翻等“毯子功”。为了这门课的练习,洪林狠狠地摔伤过,每个学期只盼及格就好。除了这团小小的乌云,洪林性格中的独立,让她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她也不像同学们那么恋家,反而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从四年级开始,她就用业余时间打工,十六岁就完全实现了经济独立。作为最后一届包分配的学生,洪林以优秀的专业成绩,顺利地进入了福建省歌舞团。不论是艺校学生之间的争强好胜,还是工作环境中的派系纷争,洪林从不参与其中。她这样评价自己,“我从来不去接触那些负面的东西”。

生活就像不断变动的潮汐一般,推着洪林往前走。她承认,如果没有生活的逼迫,她不太可能在很平和的情况下,作出那么多选择。在福建省歌舞团工作了三年,少有学习的机会,一度成为洪林最大的困扰。无数个内心挣扎的日日夜夜,洪林最终决定带着三年的积蓄,只身到北京舞蹈学院进修;进修期间,她每天下课后顾不上吃饭,赶去草桥看“北京现代舞周”,由此与现代舞结缘,两个星期瘦了十多斤;第一期“现代舞培训班”面向外部筛选舞蹈员之后,她用半年的苦练,打动了曹诚渊加入北京现代舞团。

虽然一波三折,但最终如愿以偿。不由得让人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头的关老爷,对戏班里的孩子们说的那句台词,“人哪,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每一次的困境,都可能让梦想夭折。比如,到北京进修的1999年,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出现,她拎着箱子从机场出来,发现自己对这个城市完全没有一点概念。打车到北京舞蹈学院门口,她的第一印象是:“走出来的人都是抬着头、挺着胸,我觉得自己像个乡巴佬一样,根本不敢往里走。”

再比如,决心留在北京接受北京现代舞团半年考核的2001年。当时,洪林有两个力量对比差异悬殊的选择。要么立即回福建省歌舞团,团里已经下了最后通牒,否则将被除名;要么,留下接受考核,通过考核可以签订以一年为限的合同。洪林选择了留下。她每天早晨十点到一点,下午两点到五点认真排练,以期不拖整个团队后腿。身体上的辛苦之外,精神则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她丝毫不敢懈怠,即便脚崴了,她还是忍痛继续练习。半年后,她开心地发现自己长进很多,并顺利通过了考核。

“必须要有一种态度,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你是不是真的喜欢,真的愿意付出,愿意享受这个过程。排练本身,就是现代舞团给的机会。”时过境迁之后,洪林这样说。这一段集中训练,为洪林的现代舞生涯铺平了道路,也为各种伤痛埋下了隐患。她以电视剧音乐《橘子红了》创作的同名现代舞,让舞团发现了她的创作才华。她的创作灵感,是艺术家式的。最初,她只有一个模糊的,想做独舞的念头。手边正好有《橘子红了》的CD,她拿出来听了一遍,舞蹈编排的路线、动作全部都有了。因为怕忘了动作,当天晚上都睡不着。第二天在排练时,一个小时之内,一气呵成。这幕独舞,在广州首演之后,受到许多人的喜欢。

这两年,洪林发现自己跳舞的状态变了,从前的急躁化作了平和。在家里,她喜欢喝父亲从福建捎来的大红袍。她记得十几岁时,随艺校去福建宁德演出,第一次见识了当地的茶道。她说,“一共有几十道工序,一套完整的茶道需要四十多分钟”。她觉得喝茶与创作,有相同之处。第一泡茶可能味道比较苦,香气还不够浓。就像创作一样,刚开始很难进入状态,但挖掘下去就能找到想要的味道。喝茶也是如此,几泡过后,才能品出茶的真味和香气。

2009年11月,她的膝盖受伤之后,做了一个小手术。因为心情非常焦急,只休息了三个月,就继续坚持大幅度训练。直到去年8月,膝盖已经完全影响到工作了。她理智地选择停下来,“如果膝盖疼到连路都不能走了,就不可能再做与舞蹈有关的一切事情了。”她开始考虑,从舞蹈演员向舞蹈老师的转型,而雷动天下现代舞团正有意发展舞蹈培训。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教学的场景。从无人问津,到只有一个学员,再到最多时22名学员,洪林作为老师的生涯已经走上了正轨。

第10篇

舞蹈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以,必须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办好师范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

学前教育大专;舞蹈教学;教学模式

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技能课之一。通过舞蹈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气质,拓展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舞蹈教学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舞蹈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为学前教育提出了新概念,提供了新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传达美、表现美的一种方式,通过舞蹈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同时,优美的音乐、优雅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更加高雅的气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自信的性格。另外,舞蹈教学也是学生未来从事幼教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从事幼教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

二、学前教育舞蹈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实施的标准形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建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深化和扩展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常见的教学模式

第一,“讲述式”。它强调教师以讲述的方式清晰地展现教材内容,教师高谈阔论,学生也许会聆听、思考,也许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该模式教师参与多,而学生参与少,不适合过多使用。第二“,启发诱导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讨论、探索。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去发现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科学态度、认识能力和意志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但是,该模式耗时多、效率低,教师难以控制,也难于广泛采用。

(二)教学新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广大教师一次又一次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些教学改革,往往不是枝枝节节的修补,也不仅仅是教法的变化,而是从教育思想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性改革,带有变革教学模式的性质。舞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1.热身活动。

笔者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愉悦的氛围内接触知识、接受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的是以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达到增进健康、塑造体形和娱乐身心的一项体育项目———健美操。笔者认为,在舞蹈课刚开始时,采用健美操热身,不仅能达到热身的效果,还能锻炼身体的协调性,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舞蹈的课堂中去,并对其产生兴趣。

2.基训。

基训可以塑造身体的形态姿势,使身体各部位具有一定的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动作更具美感。在教学中,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

3.舞蹈欣赏。

欣赏舞蹈,能够提高人的听觉和视觉能力,比如,对舞蹈节奏的快慢、音乐的旋律、音乐强弱的感受能力,对舞蹈动作的细腻、奔放、粗犷、刚健婉约、热烈、柔美的感受能力。舞蹈欣赏能够使人通过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提高舞蹈欣赏的视觉、听觉能力。

4.课程教学。

进入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第一年,应该把重点放在健身操上。健身操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素质、训练乐感,最重要的是能够强化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年应该把重点放在民族舞上,把藏、汉、蒙、维、朝、傣、秧歌、花灯八个舞种分在不同的学期,由浅入深,充分把握舞蹈要点。第三年应该把重点放在现代舞上,现代舞是反映现代生活的舞蹈,它是紧跟时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哲学理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以,现代舞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舞蹈课是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然条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舞蹈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朱晓莉 张俊岭 单位:泊头职业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舞蹈教学;课程设置;技能训练;教学方式

就当前的高职舞蹈教学来讲,依旧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职舞蹈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对舞蹈课程的学习掌握其相关技能,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对舞蹈教学进行改革,对舞蹈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使舞蹈教学趋于完善,其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高职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和暴露的问题

实际情况是,国内部门高职院校受限于自身的办学经费、硬件设施以及师资的薄弱,因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难以确保预先设置好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真正地达成。同时,受前述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当任课教师无法获得来自学校的资源支持时,其所能做的便仅仅是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单一保证,而罔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此外,部分国内高职院校仅仅将舞蹈类课程设置在选修课之内,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加以选择,如此一来,使得作为选修课的舞蹈课程无形中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忽视,教学质量也就无从保证。还有就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的科学设置方面亦存在问题,此种问题多表现为:这些院校在舞蹈课程的开设时,过于注重和凸显专业主干课,而未对其它交叉性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诸如舞蹈心理学课程等,由此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舞蹈教育过于偏狭,不利于学生成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现代舞蹈人才。

(二)理论知识学习同专业技能训练未能实现科学的对接

从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其致力于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现代舞蹈应用人才,即,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演出经验、舞蹈表演技能以及舞蹈编排能力。有鉴于此,高职舞蹈专业必须注重对学生展开系统的舞蹈专业技能实训,以此达成现代舞蹈人才培养目标。然而从国内高职舞蹈专业的生源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此前于中专、艺校就读,还有部分学生自普通高中升学而来。但无论学生此前就读于何种类型的学校,其共性特点表现为文化知识较为欠缺。如若高职院校未能实现对理论知识学习同专业技能训练的科学对接,则必然使升入高职的学生此前存在的理论知识不足的缺点被进一步放大,这样也将导致学生因理论知识素养的不足,影响到其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

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能够激起学生极大学习兴趣的关键。当前的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训练方法单一,而且专业性较强,可能会导致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二、高职舞蹈教学的创新思路

高职院校应当鼓励舞蹈专业教师进行大胆地教学方式创新,以此为培养现代舞蹈人才奠定基础,具体可以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教学改革:

(一)注重对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以往高职院校多习惯于对舞蹈专业课程加以细致地学科划分,这样做的不利之处在于:易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舞蹈教育过程中出现偏科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时,应当注重对内容相似或接近的课程类目加以整合,从而达到课程知识的高度概括性,以此帮助学生通过此种课程的学习,获得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还有就是,高职院校在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落实好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在专业舞蹈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交叉性课程,如舞蹈心理学等课程,从而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

(二)强化舞蹈实践教学环节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因此,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应当强化舞蹈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获得将所学到的舞蹈知识与技能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契机。如:专业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习得的知识进行舞蹈动作的自由编创,对传统舞蹈表演剧目加以改编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能够夯实所学,并且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形成清醒地认识,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有意识地补足和提升。

(三)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职舞蹈专业教师要善于总结既往教学的得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如舞蹈专业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组织课上教学,为学生提供观摩舞蹈名家表演的契机,使学生在观摩地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吸收、揣摩和借鉴舞蹈表演名家的动作与经验,进而能够为己所用。舞蹈专业授课教师还可以制作结合某一舞蹈动作,制作微课教学资源,供学生下载观看使用。通过电视屏幕,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多重感官的刺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学习动作的兴趣会更高。另外,由于舞蹈教学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舞蹈训练,因此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训练方法的多元化,避免重复单一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对舞蹈训练产生倦怠感。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舞蹈训练方法,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舞蹈进行训练,增加舞蹈训练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对舞蹈的长期学习中,保持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到舞蹈学习之中。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高职舞蹈教学的现状入手,对高职舞蹈教学的创新思路展开了研究。新时期,高职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林林总总,面临的机遇也比较多,为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分析问题,创新思路,改革教学体制,激发学生兴趣,努力教好学生,以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的气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成长,提高舞蹈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以适应社会需求。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还需要舞蹈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佘符甜甜.浅析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J].科技展望,2017(07).

[3]刘佳.从“课堂”到“舞台”——“表演式训练”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J].艺术教育,2017(Z1).

第12篇

关键词:民族舞;民族文化特色;现代美学价值

民族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具有表现生活、抒发感情以及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由于受到独特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借助民族舞蹈可以对不同的民族进行区分。民族舞蹈特点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舞中融入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生活方式。例如,我国北方的蒙古族由于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中,在此影响下,他们的舞蹈往往具有刚劲英武的特点。另一方面,民族舞通常带有一定的虔诚意识,表现出欢快的气氛,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创新。总之,民族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具有突出的现代美学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 民族舞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舞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民族舞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体现,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民族舞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1.1 内容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民族舞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意蕴,必须予以重视。一般来说,当少数民族遇到重大节日时,通常会表演本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通过这种舞蹈,可以了解到该民族很多的文化信息,如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等。就拿彝族来说,其火把节世界闻名,可见他们对火的崇敬。在这一节日中,彝族人民通过舞蹈进行庆贺,表达对火神的重视。在各民族中,通过舞蹈来表达信仰比较常见,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是重要的代表形式之一。总之,民族舞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深入观赏民族舞,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个民族的了解。

1.2 形式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舞形式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民族舞表演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凭借物。地域不同会导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在衣服样式、运输工具生活方式上都有体现。在我国的湘西地区,生活着苗族、土家族这样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族舞蹈也受到了地域的显著影响。例如,摆手舞、花鼓子、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等,除了需要用到人们摆胯、屈膝、哈腰、绕手等手脚动作外,有时还需要用到民族的交通工具,即马的雕像,尤其是在进行八宝铜铃舞表演时,需要完成下天坑、摆郎、上马、喂马以及牵马等一系列动作,在这一舞蹈过程中,马作为重要角色贯穿始终。总之,在民族舞的形式中,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舞,其形式不同,蕴含的文化也具有差异性。

2 民族舞中所体现的现代美学价值

由于民族舞历史渊源深厚,它也是一种审美艺术,从民族舞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审美感情最原始的状态。同时,民族舞蹈也具有非常强的现代美学价值。下面笔者将就民族舞中所体现的现代美学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形式美感营造出了陌生化的效果

所谓陌生化,主要是指在进行形象与人物塑造时,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常理相违背,这就让接受者会有一种疏离感。将这一理论与民族舞中的形式美感联系起来,是因为在舞蹈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民族舞会给现代审美设置一种屏障,在这种屏障的作用下,审美效果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审美是民族舞的重要目的,借助各种动作进行审美刺激与表现,受众在欣赏民族舞时,通常受到个人审美经验的影响。而民族舞在形式上来源于民族生活,借助炽热而激烈的形式进行展现,这就在观赏者中形成了障碍。因而,将陌生化应用于舞蹈审美是合适的。民族舞和现代舞不同,现代舞对压抑、欢喜、焦躁等情绪的表现具有主观性,它通过表演者的极限动作来营造出可供观赏的景观,对主题进行表达。而民族舞除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外,其中还蕴含着民族渊源与历史概念,审美观念也在舞蹈中有所体现。民族舞对本民族有着一定的尊崇,这就使得其在现代审美体系中能够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可以说,民族舞也是对史诗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它需要对原本的事物进行加工,象征手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它来源于民族生活,却超越了民族生活,从艺术的视角对主题进行传达。

2.2 超越技巧追求去挖掘审美主题

对于民族舞的审美来说,史诗化为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就民族舞的发展来说,它强调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和戏剧、音乐进行融合之后,对整体化叙事尤为强调。在这一影响下,技巧已经不是民族舞的核心问题。在形式美感逐渐走向次要地位时,其审美野心就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音乐的连续性、剧情的完整性,丰富了民族舞的动作内涵,使得民族舞不仅能够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记叙民族的生活。正是因为民族舞拥有这些丰富的内涵,进而使得其能够取得更好的审美效果。总之,民族舞所强调的并不是技巧,其更为重视对审美主题的挖掘,这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3 借助史诗性的表现将历史的厚重感营造出来

在民族文化中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而民族舞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其必须将宣扬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任务,这一使命使得民族舞在艺术效果上营造出一种历史厚重感。随着民族舞的不断发展,其对民族生活日益关注,希望通过舞蹈的形式将民族生活呈现在舞台上。在试图将民族生活变成舞蹈形式进行展现时,必然要求其能够进行整体化表达,在这一要求的作用下,民族舞必然会蕴含丰富的历史味道。民族舞从艺术角度出发,在审美方面对民族生活与文化进行表现,从更高层次出发让民族生活能够表现得更为丰富与激烈。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时,不仅能有心灵的愉悦感,而且还会观赏到民族全体成员创造历史的过程,将这些不同的审美感受进行结合,可以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塑造新的事物。

民族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它反映了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舞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我们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也体现着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并且在今天的发展中也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我们相信,通过各位舞者的不断探索与不断努力,我们的民族舞蹈将会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国民族舞将会被世界各地的舞者所了解、认可。就当前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民族舞终究会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倩.艺术院校民间舞“风格性”教学探究――以云南艺术学院为研究对象[D].云南艺术学院,2012.

[2] 李长昊.浅谈如何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中国培训,2015(12).

[3] 王静.传统与现代的撞击――探讨现代舞与民族舞[J].音乐大观,2012(04).

[4] 刘洋.浅谈民族民间舞对现代舞元素的融合[J].通俗歌曲,2016(02).

[5] 马丽莎.透过舞蹈《邵多丽》谈民族舞与现代舞[J].中国校外教育,2011(08).

[6] 张志.浅谈中国舞、民族舞、现代舞对力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3(09).